<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歷史影視資源歷史教學論文范文

2024-02-04

歷史影視資源歷史教學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將影視資源應用于歷史教學中能夠為學生呈現生動直觀的歷史場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研究影視資源及其與歷史教學的關系出發,分析了影視資源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現狀,探討了有效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影視資源;初中歷史;教學

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社會生活中的圖像、視頻資源日益豐富,并不斷改變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在網絡、計算機、電視、手機等各種媒體日益發達的現代社會中,各種影視資源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視聽感官,實現了各類信息的快速傳播。在學校教育中,影視資源以其生動性、形象性和便利性的特征,得到廣大師生的青睞,并被廣泛應用于學科教學過程中。在傳統的歷史教學中,學生的學習過程依賴于教材內容和教師的講解,知識渠道狹窄,同時由于知識內容距離學生生活的時代遙遠,學生往往提不起興趣,教學效果不佳。面對當前日益豐富的歷史影視資源,歷史教師應積極轉變課程觀念,應用影視資源為學生展現更加立體、直觀、生動、形象的歷史學科知識。

一、影視資源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現狀

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使影視資源逐漸進入到教師的教學視野之中。但是面對數量繁多的影視資源,選擇適合初中歷史教學的影視資源卻需要歷史教師認真甄別。當前我國影視事業發展迅速,歷史題材的電影、電視劇等也數不勝數,但是在大量的歷史影視資源中,也不乏一些不尊重歷史史實,甚至胡編亂造歷史的現象,各類戲說、秘史等如果不加以仔細甄別就應用于教學過程很容易混淆視聽,影響初中生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樹立。同時,歷史教師對于影視資源的應用能力也存在一定問題,有的教師沒有掌握相應的網絡技術操作技能,不會搜索和下載相關影視資源;有的教師歷史素養不足,面對眾多的影視資源不知如何加以區分和利用,甚至將一些粗制濫造的影視劇應用于課堂教學之中;有的教師缺乏對于教材的全面把握能力,不能使影視資源充分地服務于教學目標,學生觀看影視資源純粹呈現出自由、散漫的狀態。以上種種現象都不利于教學過程的順利開展和教學目標的實現,有時甚至會產生反向效果,影響中學生建立系統的知識結構,不利于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

二、影視資源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1.精心選擇影視資源,緊密貼合教學實際

影視資源數量眾多,特別是在歷史題材方面,質量良莠不齊尤其需要教師仔細加以甄別和選擇。首先,要選擇內容積極健康的影視資源來開展歷史教學。當前歷史影視資源眾多,但有很多缺乏教育意義并容易對中學生造成不良影響,歷史教師要認真篩選,避免負面作用。其次,要選擇具有歷史價值的影視資源。一些歷史影片雖然情節豐富深受中學生的喜愛,但內容嚴重偏離歷史事實,甚至為了奪人眼球不惜篡改歷史,如果不加以區分很容易混淆視聽,影響學生的歷史認知。因此歷史教師要明確影視資源的應用目的,緊緊圍繞教學要求和教學目標來選擇恰當的內容。

2.靈活設計教學過程,突出重難點內容

首先,教師要認真研讀教材,建立課本知識點與影視資源之間的聯系,準確把握應用影視資源的切入點。其次,教師要充分考慮中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學習基礎,選擇內容積極健康、畫面生動形象的影視資源,使教學知識以直觀、立體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為學生營造更加逼真的學習情境。第三,教師要對影視資源進行適當的剪輯,充分挖掘其中的歷史素材和歷史知識,使之能夠符合教學實際,更好地輔助課堂教學。

3.引導學生充分感悟,發揮影視資源教育價值

應用影視資源不僅要作為一種教學手段,更要將其作為教材內容的拓展和補充,引導學生進行充分的分析和思考,在自主探究中感悟歷史,體驗歷史。首先,教師要結合展示的影視資源為學生設置具有啟發性和探究性的問題,讓學生在觀看視頻資源的同時充分發揮思維活力,對其中的歷史知識進行認真思考,提高對于歷史信息的獲取能力和歷史知識的感知能力。其次,教師要針對影視資源從史料角度進行充分解讀,針對其中展現的歷史背景、歷史現象揭示其中的深刻內涵,引導學生認清歷史發展規律,形成對于歷史的理性認知。

4.正確把握應用頻率,充分服務課堂教學

影視資源對于歷史教學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過度使用容易偏離教學目標,影響課堂教學效果。首先,教師在應用影視資源的過程中要加以適當的剪輯,對于播放時間過長、容量過大的要運用技術手段進行適當處理,使之服務于教學目標。其次,教師要將課堂講授與視頻播放充分結合,根據視頻展現的內容來滲透教學知識點,使視頻能夠達到活躍課堂氣氛、豐富學生學習體驗的效果。第三,教師要正確把握影視資源的應用時機,不能過量、過度使用。針對一些較小的知識點或者學生容易理解的知識點,就沒必要再去播放影視資源,學生只需要學習教材就能掌握知識內容。

總之,影視資源應用于歷史教學中夠為學生呈現更加立體、直觀的學習內容,使學習過程生動、有趣,極大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歷史教師要立足學科特點,正確處理課堂講授和影視資源播放之間的關系,使影視資源更好地服務教學過程,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孫婭黎.影視資源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D].南京師范大學,2013.

[2]黃顯飛.影視資源在初中歷史教學應用中存在的問題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6.

編輯 馬曉榮

歷史影視資源歷史教學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縱觀應試教育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活動的開展,大部分教師無非采取知識灌輸的方式講授遠離學生生活且極具抽象性的歷史內容,而高中生只能采取死記硬背的方式大量識記枯燥的歷史內容,他們非但無法扎實掌握歷史內容,甚至會在長期的一言堂中失去歷史學習的興趣。通過對高中生進行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多數學生對電視劇、電影等有著濃厚的興趣,其實,豐富多彩的影視資源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歷史內容,還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對此,教師可以借助豐富的影視資源來輔助歷史教學。

關鍵詞:高中歷史;影視資源;應用方法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就高中歷史教學活動開展中對教育資源的利用與開發作了明確的說明:“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水平同教學質量的高低密切相關,充分利用和開發歷史課程資源,有利于歷史課程目標的實現?!逼渲杏耙曎Y源就是一種重要的歷史教學資源,將其引入高中歷史教學活動中,不僅可以豐富課堂教學,還可以以豐富多彩的視頻資源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在生動直觀的視頻中獲得有價值的歷史內容。在高中歷史教學活動開展中應用影視資源的方式多種多樣,我一般采用以下幾種:

一、借助影視資源導入新課

在傳統的歷史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一般會采取開門見山的方式直接將要講授的新知呈現在學生面前,忽視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之初其注意力仍停留在課間活動這一特點。所以,我為了能在課堂教學之初就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中,常常會借助生動直觀的影視資源來導入新課。我在組織“新中國初期的政治建設”這一內容教學之初,會利用多媒體向學生播放著名影片《建國大業》的片段,視頻一播放學生的注意力就會被集中于此,隨著天安門廣場上人民群眾的歡呼,當毛主席出現在天安門城樓上的時候,學生的情緒自然被調動起來,當聽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學生極其興奮。在學生迅速進入那段慶祝革命勝利的歷史片段中的時候,我自然而然地引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學生自然會對其產生濃厚的探究興趣,教學效果自然遠比傳統的導課要好。

二、借助影視資源開展新課

1.借助影視資源,激發學生的主動性

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參與的積極性遠比教師的強迫產生的學習效果要好。當學生對某一內容感興趣的時候,無須教師過多督促,學生自然會在內驅力的驅使下自主探究。由此,我在組織歷史教學活動的時候,會借助影視資源來創設生動直觀的教學情境,以此使學生在為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感動的基礎上產生學習新知的欲望。我在組織“偉大的抗日戰爭”這一內容教學的時候,會借助喜聞樂見的電視劇《亮劍》中獨立團被日本侵略者圍困的片段,學生在直觀的情境中會對革命先烈為革命勝利無私奉獻的精神所感動,同時也會對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感到憤恨。在生動的影視資源創設的情境中學生自然會對抗日戰爭這一時期發生的事件產生濃厚的興趣,如此教學活動可以有效開展。

2.借助影視資源,展現教學重難點

歷史重難點知識對于學生來說是難以理解的,但其卻是必須掌握的。對此,我會借助豐富的影視資源直觀生動地向學生呈現歷史重難點知識,以此在降低歷史抽象性的基礎上,使得學生有效突破重難點內容。我在組織“國共合作”這一內容教學的時候,發現許多學生無法理解國共矛盾與抗日戰爭的關系,為什么在這一時期要建立國共統一戰線。對此,我會借助影視資源《太行山上》這一影片中八路軍總司令向閻錫山匯報戰況的畫面,引導學生在生動的畫面中了解到這一時期中日矛盾已經成為主要矛盾,國共矛盾成為次要矛盾,在主次矛盾的變化下,為了應對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國共統一戰線建立。學生在直觀的影視資源中加深對重難點知識的理解。

3.借助影視資源,全面展現重大歷史事件

在傳統的以知識灌輸為主的歷史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借助文字和語言表達的方式向學生描繪歷史事件,學生只能在大腦中想象這一事件的發生、發展情況。但是由于歷史事件距離學生生活的時代已經很久遠,學生無法在大腦中自主地建立完整的歷史認知,很容易在人為因素的干擾下產生錯誤的歷史認識。對此,我會借助那些貼近歷史原型的影視資源來幫助學生直觀地構建完整的歷史認知。

總之,在歷史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可以借助豐富的影視資源向學生生動直觀地展示抽象的歷史內容,以此在激發學生歷史探究興趣的基礎上,使其深刻地全面理解歷史內容,突破歷史重難點。

參考文獻:

[1]汪勝男.淺談影視資源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5(24).

[2]陳未英.影視作品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D].蘇州大學,2014.

編輯 郭小琴

歷史影視資源歷史教學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 新高考對學生的綜合能力及學科素養提出了新要求,要求當前歷史教學實施在教學目標上變“知識為本”為“素養育化”,在教學內容上從“孤散零立”走向“整合融通”,在教學過程上由“單向傳授”轉為“自主探究”。然而,受應試思維以及學科特性影響,當前高中歷史課程教學呈現出教學目標片面化、教學內容碎片化以及教學過程機械化樣態,阻滯了學生歷史學科素養的育化。結構主義教育思想強調學生直覺思維的培養、學科基本結構的搭建和發現學習方法的運用,對當下高中歷史教學變革具有良好的啟示意義:深度理解學科素養,制定合理教學目標;尋找學科基本結構,靈活處理課程教材;適當進行教學留白,采取多元教學方法,從而助力高效課堂構建。

關鍵詞 新高考;高中歷史教學;結構主義

文獻標識碼 A

在新高考和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考試形式、考試內容、錄取方式等都發生了重大變革,學生綜合能力和學科素養培育成為指向,傳統課堂教學必須變革以迎接挑戰。然而,受應試思維以及學科性質影響,在新高考“選考科目”考試時間提前而教學內容幾乎不變的情況下,高中歷史教學呈現出教學目標片面化、教學內容碎片化、教學過程機械化的樣態,阻滯了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結構主義教育思想作為西方重要的教育思潮之一,雖曾遭遇實踐改革失敗與研究“遇冷”,但隨著近年來其在教育領域的暖身回歸,其中關于學生直覺思維、學科基本結構、發現學習等思想的價值愈發凸顯,對當下高中歷史教學變革具有深刻的借鑒意義?;诖?,以結構主義教育思想為視鏡,審視當前高中歷史教學實然困境,提出因應之道,以期構建高效的高中歷史教學課堂。

1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應然追求

隨著新高考和新課程改革的深化,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發生轉變,表現為教學目標從“知識本位”變為“素養育化”,教學內容從“孤散零立”走向“整合融通”,教學過程由“直接傳授”轉為“自主探究”。

1.1教學目標:變“知識為本”為“素養育化”

自新高考實施以來,錄取方式發生重大變革,從浙江實行的“三位一體”及上海的“兩依據,一參考”評價招生制度看出,學生綜合素質成為考核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由于新高考實行“以專業投檔”的平行錄取方式,學生報考專業又有相應科目限制,需要學生具備扎實的學科知識與能力。評價方式的改革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使得教學目標聚焦于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培育。就歷史學科而言,《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歷史》要求“注重考查學生的學科素養以及學習潛力;注重考查在學生運用學科的思維和方法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樣在《普通高等歷史課程標準(2017版)》中,歷史課程目標定為:“培養和提高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旨在讓學生經過歷史課程的學習而逐漸形成歷史學科思維、必備品格及關鍵能力?!?/p>

當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被認為是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其中,唯物史觀素養是學習歷史的基本立場與方法論,承認社會存在與發展離不開歷史,是學生理性認識歷史事件的基礎,也是開展史學研究的邏輯起點;時空觀念是歷史核心素養中學科本質的體現,要求學生能聯系各部分知識,在特定的時間空間范圍內對歷史事件等作出解釋、評析等;史料實證側重于對史料進行選擇、甄別、質疑、辨析、論證的態度與方法,是諸素養達成的必要途徑;歷史解釋是在史料掌握的基礎上,堅持“論從史出”的范式,對其進行理性評判等,講究結論的客觀合理性;家國情懷主要是讓學生在內化學科知識方法的基礎上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進一步發展,是學習和探究歷史的人文追求。因此,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師需要更新教學理念,變“知識本位”為“素養育化”,在教學中要兼顧史實知識、史學方法以及史學情感,利用歷史問題解讀特定歷史情境中的歷史演變進程,融合歷史學科的“歷史性”與“文化性”,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實現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育化。

1.2教學內容:從“孤散零立”走向“整合融通”

為了增強學生的自主性,新高考實行文理不分科,采用“語數外+3門選考”形式,歷史成為選考科目之一,分為“學業考”和“等級考”兩種形式,前者是全體學生必須要學習而達標的考試,后者是將歷史科目作為選考科目納入高考成績的考試。為滿足不同學生的歷史學習需求,歷史教學內容改變以往“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通史編排模式,實行“必修+選修”“專題+模塊”分層分級結構模式。從縱向看,高中歷史課程分為必修、選擇性必修以及選修3類課程,3類課程相互關聯,又具遞進性和層次性。其中,歷史必修課程涉及中外基本歷史事件,旨在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人類社會發展基本史,形成對歷史學科框架的基本認識;選擇性必修課程則是在必修課程基礎上劃分成不同的領域,讓學生根據自身興趣選擇某一領域而進行深入探究,為培養研究歷史不同領域的人才奠定基礎;歷史選修課程則是前兩類課程的進一步拓展,通過設置專題調研等實踐活動,旨在讓學生通過理論與實踐的學習,進一步提高歷史專業素養。

從橫向看,必修課程鏈接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和世界史3個部分,學生通過對通史知識的學習,了解和掌握中外不同時期的重要歷史事件及其發展脈絡,為后續學習奠定基礎;選擇性必修課程則根據學生個人興趣和升學需要按照政治、經濟、文化體系設置3個模塊,每個模塊下又包含若干學習專題,專題下的具體教學內容則按照時序表述,在促進學生對某一知識的整合理解時,也鍛煉學生歷史“縱橫向式”的分析比較思維;歷史選修課程設置史學入門和史料研讀2個模塊,各學??梢愿鶕W生情況自行改編、整合課程內容,亦可開發校本課程,為學生提供多元選擇,以增強學生深入學習的能力與素養。綜上,隨著部編教材的出臺,教學內容從通史教學變為“模塊+專題”教學,這意味著教師不僅需要清楚部編教材知識體系,還能根據教學實際情況構建學科知識體系,從而有效實行“模塊化”“專題化”教學。此外,在選考制度下,不同需求學生所學習的歷史模塊不同,教師需要關注不同學習內容所要實現的教學目標以及所對應的層級,關注不同教學對象(學考學生、選考學生)所對應的教學目標與內容,從而實現分層分類個性化教學。

1.3教學過程:由“單向傳授”轉為“自主探究”

在培育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導向下,教學實施將圍繞著“學科素養”和“綜合能力”兩方面組織教學??v觀目前高考試題,可以發現,高考命題的立意開始轉向學科素養的考察,命題形式已經摒棄以往事實性知識點的考察,以史實材料貫穿在各類型題目中,考察學生綜合運用歷史思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方面的能力,如2017年山西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第27題“主題探究活動”,通過活動設計,考察歷史學科中重要的“發現問題”能力。這就呼吁教師要變單向度傳授的“滿堂灌”為“師生共進”的教學模式,通過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等形式,讓學生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新問題出現”的過程中實現學科知識的積累與技能的掌握,并在運用歷史知識技能的過程中養成歷史思維,提升學科核心素養。

此外,受歷史“確定性”學科特性影響,許多教師“循規蹈矩”的講授使得歷史教學枯燥無味,“喜歡歷史不喜歡歷史課”成為大多數學生的心聲,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應是教師們思考的問題。特別是在實行自由選科制度后,如果不改變以往教學模式,不注重學生興趣的培養,勢必會影響學生“選考科目”的選擇,繼而導致潛在的歷史學科人才的流失。誠然,在選科制度下,雖不排除一部分學生在“等級賦分”制度下,為了占據較好優勢而選擇相對容易的歷史科目,但更多學生是因為興趣才選擇歷史科目,因此教師應在維持學生原本興趣的基礎上,使其學習興趣更加深化,讓學生“越學越想學”而非“越學越枯燥”,強化其內在學習動機,培養歷史學科人才。

2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現實樣態

審視當前高中歷史教學樣態,部分歷史教師缺乏結構意識,出現教學目標片面化、教學內容零散化、教學過程機械化等問題,影響學生知識結構的整合和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2.1片面化教學目標忽視學科素養培養

盡管目前高考命題將歷史學科五大素養融入其中,但相對而言,以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立意的題目占比較大。以上海市2018年等級試題為例,時空觀念和歷史解釋典型試題各占8題,唯物史觀占4題,家國情懷占5題,并且試題類型以材料題干居多。因此,在師生看來,“讀得懂史料”“會用相應的歷史方法分析材料”是獲取高分的關鍵。由此,很多教師在現實教學中著重于學生史學知識的積累以及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方法訓練,卻忽視了較為抽象的唯物史觀、家國情懷等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這樣,學生學習也呈現功利而片面化的樣態:為了獲取更高的分數,死記硬背、拼命刷題,忽視對歷史事件本身所蘊含的文化底蘊、人文精神等諸多文化價值的學習。布魯納指出,“學習學科的基本結構除了掌握基本原理方法外,還應培養學生對待學習和調查研究、對待推測和預感、對待獨立解決難題的可能性的態度?!辈⒄J為,在日常教學中培養學生這些態度比教給他們知識更為可靠。事實上,歷史作為人文學科,在學生道德教育等方面具有天然優勢,教師在歷史學科教學時不僅要注重其基本原理、方法的傳授,也要注重歷史本身蘊含的文化底蘊,發揮其人文價值。

同時,布魯納提倡在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直覺思維,即一種通過已有知識對問題進行直覺的越級性認知的思維方式。顯然,這種思維具有敏感性,是依靠已有經驗對現有問題一種條件性反射的知覺,就如同語文學科常說的“語感”,是集知識、能力和態度于一身的思維方式,傾向于一種學科素養,具有獨特的學科邏輯。在實際歷史教學中,歷史教師非常注重學生分析思維的訓練,要求學生評價歷史事件時要做到“論從史出”,卻對學生的假設和猜想“置之不理”,缺少對學生直覺思維的培養,這不僅消減學生提出問題的積極性,也限制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發展。如布魯納所言,直覺思維并不僅僅存在于人們通常所認為的數學、物理等領域,“歷史學家在探索他的學科時,也會不自然地依靠直覺程序,運用已有知識經驗對未知問題作出推測、假設,得出試驗性結論?!庇纱?,培養學生歷史直覺思維和分析思維同樣重要。

因此,盡管課程學習時間減少,但教師也應當樹立正確的歷史教學觀:一方面,注重史實的積累學習?!爸R的學習”與“思維的養成”是相互聯系的,學科“直覺思維”的養成以學科知識為基礎,學科知識的積累又將利于學科“直覺思維”的養成。另一方面,從意識建構與能力提升角度進行教學。歷史學科的學習不僅僅停留教材知識的記憶,教師應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的,將唯物史觀作為科學史觀和基本方法論,在實際應用中挖掘歷史學科的真正價值,讓學生真正“學有所獲”“學有所用”,為未來學習和生活奠定堅實基礎。

2.2碎片化教學內容割裂學科基本結構

歷史部編教材實行“必修+選修”“專題+模塊”分層分級結構模式,其意在于促進學生歷史思維訓練和素養培育,卻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歷史事物的完整性和時序性,加之教師不恰當的教學方法,進而影響著教學質量的提高:一方面,教師“照本宣科”式的教學導致學生次級結構性認知和能力缺陷。在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由于本體性知識失偏,無法對歷史教材進行深度理解,盲目遵循教材表面意義的符號表征邏輯,忽略了隱匿于表象之后的思維邏輯與價值邏輯,導致學生對某一知識理解片面化、狹隘化,甚至因為同一內容被反復、交叉地填充于不同的歷史主題中,致使學生產生認識上的空缺和混亂。另一方面,偏向性的“選擇性教學”影響學生對學科整個知識體系的理解與把握。由于新高考背景下“選考”時間提前,加之歷史知識內容體系龐大,為了爭取更多的“備戰”時間,很多教師根據考試大綱側重講解“考試”內容,其余“非考試”部分只是略微提及甚至不講,盡管少部分學生會利用課余時間補齊相應的知識,但多數學生由于繁重的升學壓力也只是“選擇性”學習,由此既割裂了某一知識點內部各要素之間的結構聯系,又隙裂了該知識點與本學科其他知識點之間的邏輯脈絡,使得學生獲得較為零散的知識。

布魯納認為,智力活動本身是一個連續不斷的構造過程,知識就是“我們構造起來的一種模式,主張以結構的框架去處理大量的信息”。在此基礎上,他提出:“無論我們選教什么學科,務必使學生理解該學科的基本結構?!币驗檫@不僅有助于學生整合學科知識結構實現深度學習,也便于學生對以后相關問題進行有效遷移,是運用知識方面的最低要求,也是提高解決問題能力的基礎。由于高中歷史概念眾多,史實時空跨度大,對學生的通史基礎知識以及理性思維要求很高,但學生歷史基礎較為薄弱,辯證思維尚在發展,特別是高一期間,其知識儲備、能力水平、經驗積累尚不足,對教材呈現的“專題與專題、模塊與模塊、單元與單元”之間零碎的史實證據,既缺少事實性理解,又難以構筑彼此之間的因果聯系,如果教師仍遵循教材的邏輯“照本宣科”講授,勢必不利于學生知識結構的整合與運用。

目前高考試卷多為綜合性材料分析試題,著力于大知識點,縱橫中外古今史實,要求學生從宏觀上把握歷史的“脈動”與“輪廓”,用“大歷史觀”分析問題。因此,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師應從“知識搬運工”變為“學科組織者”,在對課程目標和教材知識邏輯等理解的基礎上,尋找一門學科的“基本結構”,再結合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構建相應教學體系,促進學生學科基本結構掌握。此外,教師要樹立一種“全科”視角,在形成本學科的基本結構基礎上引導學生將該學科的結構納入其他學科的體系之中,并將這種結構積極運用到不同的情境中,實現“舉一反三”,從而促進學習能力方面的普遍遷移和多種學科知識網絡的建立。

2.3機械化教學過程消解學生學習興趣

隨著對話教學、深度學習的開展,多數教師會采取自主探究法、案例教學法等多樣教學法,鍛煉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合作能力等。然而,隨著新高考等級考試時間的提前,面對龐大繁雜的教學內容,許多教師仍采用保守的講授式教學方式。盡管某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會采用討論法等意在引起大家思考,豐富課堂氛圍,但這些討論多為一些具體事實或細節問題的回答,較少提出需要學生綜合多種知識進行探究解決的問題,師生之間缺少互動,導致學生疲于學習,學習興趣不足。此外,由于歷史“論從史出”的學科特性,歷史教學不像其他學科教學有“發揮的余地”。許多教師擔心學生的認識與教材出現偏差,特別是一些年輕教師,由于教學經驗不足,對教學預見力不夠,基本“按部就班”遵循教材的符號表征邏輯與知識體系進行教學設計,一定程度上固化了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機械化的教學過程使得學生學習興趣不斷降低。

皮亞杰認為,認知建構取決于同化和順應之間自我調節的平衡活動,智力活動必須有情感力量的介入,在認知結構組織里植入內在動機。布魯納也指出,學生學習的最大動力在于其內在動機,源自于在學習活動中獲得的滿足感和對學習本身的喜愛。于此,布魯納提出了“發現學習法”,認為“學習一門學科不是涉及一個人要‘知道’的事情,而是涉及‘知道怎樣處理’的事情”,如此才能促進學生積極性的提高,才能使得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為牢固。因而他倡導“在提出一個學科的基本結構時,教師要盡可能地保留一些令人興奮的部分”,通過引導學習者主動探究問題的步驟及原理,調動學生對于發現的興奮感以及解決問題的自信感,實現內在學習動機培養。

實際上,教材只是后人對歷史的一種典型的“認識”而已,它不是真正的歷史本身,更不是歷史的定論,人們有必要對教材中的一些史實進行探討、理解,從而升華對歷史史實的深層次理解。并且,真實的課堂教學應是不斷生成“問題”并積極解決“問題”的教學,而非“一成不變”的單向度教學,能夠拋出一定的問題,至少能帶動學生一起思考的教學才是歷史教學的前進路向。換言之,教師并非是知識的搬運工,學生亦非知識的接收器,教師的使命正在于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促進歷史思維的養成與學科素養的育化,最終走向自我成長。

3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實踐路向

新高考改革方案的落實與推行使得學生綜合能力以及核心素養的培養成為課堂教學指向,教師應以培育學生學科素養為目標,整合教學知識,豐富教學方法,以構建高效的歷史課堂。

3.1深度理解學科素養,制定合理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開展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實施教學活動預期達成的結果。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師應該轉變教學觀:一方面,應深度理解學科核心素養。新高考導向下歷史教學更側重于學生能力、情感的培養,但這并不意味著學科知識不重要,恰恰相反,學科知識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礎,特別是歷史學科“論從史出”的學科特性,教師不僅要注重本學科基本知識的傳授,還要講究政治學、哲學、文化學等方面的理論知識,讓學生通過跨學科知識的學習,能綜合運用歷史方法,從更為寬廣的角度,對歷史人物和事件以及觀點作出分析、評判等。同時,作為一門人文學科,歷史的價值不僅僅只在了解過去“發生的事實”,更在于其“以古鑒今”的教育功能。因此,教師在傳授史實的同時也要發揮歷史育人導向作用,如在講述抗日戰爭史實時注重歷史英雄人物所映射的家國情懷等優秀品格的熏陶,讓學生在對英雄人物、優秀事跡的學習中形成正確的三觀,主動擔負起振興中華的歷史使命。

另一方面,要制定科學合理教學目標。為了落實學科核心素養培育,在現實課堂中許多教師仍然按照三維目標設計教學,然而三維目標與學科核心素養有相似又有差別,教師不能簡單地將學科核心素養5個方面劃歸到三維目標3個部分中,也不能為了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一股腦”將每個素養都嵌入到每堂課之中,要在對學科核心素養深層次的理解基礎上,綜合教學內容和自身水平經驗,有針對性、有融入性地貫徹落實到三維目標中,形成既能體現核心素養之精神,又能統領三維目標之教學主旨的教學目標。此外,在“選科分班”教學模式下,將歷史作為“學考”或“選考”的學生培養方案并不一致,教師應該考慮到兩類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和培養目標,結合培養目標設計符合不同層次需要的教學目標,促進教學效益最大化。

3.2尋找歷史學科“輪廓”,靈活處理課程教材

布魯納認為,面對任何一門學科的教學,首要任務應該是讓學生領悟和運用學科的基本結構以及該學科相關的各種研究方法。因此,需要教師首先樹立“大歷史觀”,尋找歷史“輪廓”。所謂“大歷史觀”,即強調對歷史事物的理解應建立在觀察和歸納之上,不僅注重細節,更強調要從宏觀上把握,以免陷入微觀上的“近視”的一種歷史分析法。承前所述,部編教材實行“模塊+專題”的體例在促進學生對某個專題知識理解的同時卻也給教學帶來較大的障礙,教師需要在把握高中歷史新課標的基礎上,結合考試大綱以及教學目標等尋找歷史學科的基本結構,即學生應該掌握的基本原理、方法等,并以此為中心搭建思維導圖和知識網絡圖等,讓學生在對歷史學科體例認識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一種歷史范式和歷史思維,促進知識整合的同時提高教學效率,進而減輕學業負擔。

此外,要深入了解教材,實現意義建構。在“模塊+專題”模式下,教材體例缺乏對歷史事件完整性和歷時性的敘述,如果教師僅按照教材邏輯表征進行教學,必然不利于學生知識體系建構。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必要結合課程標準及學生的學習情況適當對教材體系進行重構,結合“模塊”教材與“通史”體例,圍繞一個主題確定教學重點,將分散在不同教材之中的相關知識連成線,再將史學要點串聯起來,形成立體化的網絡知識體系。當然,由于教材知識有一定的滯后性,教師也要學會將歷史“現代化”,將當下時事熱點問題和學科主干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在汲取歷史智慧的同時去思考現實問題,讓學生了解歷史學科不僅僅停留在對過去事件“冷冰冰”的描述,也有對現實“熱騰騰”的運用,學會關注中華民族以及全人類的命運,讓歷史學科素養培育落地。

3.3適當進行教學留白,創新豐富教學形式

布魯納認為,教師應該注重學生內在動機的培養,通過讓學生對問題的自動探索和發現激發其學習熱情和源動力,以此來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這體現在:首先,以學生為中心,適當進行教學留白。在“學會學習”“自主學習”已日益成為教育主題的今天,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顯得尤為重要,教師應該著重培養學生自我學習與探究的能力,可以采用發現學習、探究學習、研究性學習等方式,根據教學進度及內容安排一些專題理論研究、專題實證調研、史料評價辯論賽等,在史實材料收集整理、講解匯報、討論交流過程中加深對歷史事件的認識,避免“問來張口”的懶人學習。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形成主動分析解決問題的思考習慣,也促進學生小組合作溝通技能的提升,有利于開展對話教學,實現深度教學。

同時,創新教學形式,增添歷史課堂趣味。其一,恰當地運用歷史故事。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在新課時引用相關的歷史故事作為導入激發學生學習欲望,也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穿插運用歷史故事活躍課堂氣氛,促進歷史教學活動的深入開展,甚至在課堂結束前進行歷史故事小結,幫助學生促進歷史人物事件的了解。如此,不僅增添歷史課堂的有趣性,而且在強化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方面具有良好效果。需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歷史故事均可作為教學材料,教師需要甄別歷史故事的真假性以及適用性。其二,適當開展影視教學。由于歷史“過去性”特點,如果僅僅按照教材邏輯表征進行“冷冰冰”的知識輸入,將難以引起學生歷史情境的共鳴以及促進學生歷史情懷的培養?;诖?,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手段開展影視史學教學,通過影視資料將歷史進程中不同時空史實之間的聯系生動展現出來,讓學生“身臨其境”從而“感同身受”。如此不僅能幫助學生實現知識的自我建構與整合,還能促進學生“家國情懷”等歷史學科素養培養,真正實現歷史學科育人作用。

責任編輯 馬曉寧

歷史影視資源歷史教學論文范文第4篇

1 利用播放優秀歷史影視作品片段導入歷史課堂教學是創設良好課堂教學情境的極佳手段

創設良好的歷史課堂教學情境, 把學生在最短時間內引入歷史課堂教學的氛圍中, 課堂的導入是關鍵。優秀歷史影視作品以它鮮活獨特的藝術魅力, 通過直觀強烈的聲光效果從視覺、聽覺方面充分揪住學生的興趣與注意力, 是中學歷史課堂教學導入的極佳手段之一, 通過播放與歷史課堂教學息息相關的優秀歷史影視視頻作品片段導入歷史課堂教學, 能充分直接地激發起中學生對歷史課堂教學的興趣與熱情。根據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 利用影視作品的播放, 最能夠快速的抓住學生, 把學生帶入歷史課堂教學的情境中, 從而充分引導學生進入新課的學習。例如在學習《長征》一課時, 我利用截取的紅軍長征的一段視頻資源播放紅軍翻越大雪山、穿過茫茫草地的影像導入新課, 以一種直觀而又形象的方式趕走了學生夏季午后第一節課的昏昏睡意, 使學生在不經意間帶著濃厚興趣進入了新課的教學情境中。老師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問題:紅軍長征的原因、背景、時間、經歷是什么呢?從而導入新課。進而更深一步的引導學生思索什么是“長征精神”。通過這種鮮活的課堂導入形式使我的這次歷史課教學取得了很好效果。

2 課堂中靈活恰當地插播優秀歷史影視作品片段是盤活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的最有效手段

《歷史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隨著全球化進程日益加快, 保持和發揚中華民族文化的傳統, 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成為歷史教育不能回避的問題。”在課堂上適度插播優秀歷史題材影視作品, 不僅可以豐富歷史課堂教學內容和盤活課堂教學, 還可以生動地再現歷史, 使學生的情感和教材的內容達成共鳴, 加深對祖國的熱愛和對世界的了解, 更有效地達成歷史教學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在歷史課堂中恰當的穿插優秀影視資源, 有利于學生直觀生動的了解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通過對歷史事件的分析和討論, 從而學習優秀歷史人物身上的閃光點, 激發愛國主義熱情。從古到今, 從世界歷史到中國歷史, 無論是像秦始皇、漢武帝、拿破侖這樣的帝王將相, 還是像岳飛, 戚繼光、鄭成功、林則徐等這樣的民族英雄, 都是學生們關注、感興趣的焦點。例如在講到鄭成功收復臺灣時插入影片《鄭成功》片段, 就會使學生對鄭成功作為明朝“一代孤臣”, 面對國恥家仇, 最終慷慨大義地選擇了收復臺灣為其畢生奮斗目標的人物形象有一個更加深入的認識。電影《甲午風云》中的鄧世昌, 《劉胡蘭》、《黃繼光》、《邱少云》等很多的影視作品通過對歷史事件背景和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的刻畫, 不僅博得了學生們感動的眼淚, 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英雄主義的歷史價值觀。在課堂中恰當播放優秀歷史題材影視片段, 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受到了心靈的震撼, 得到情感的升華, 引發學生更深一層思索, 從而達到素質教育中強調的歷史情感教育的目的。如在講解“虎門硝煙”內容時我放映了《林則徐》的電影片斷, 當鏡頭中出現林則徐把鴉片點燃冒出滾滾濃煙時, 同學們神情激動, 興奮地高喊“燒得好!”同學們的情緒已經完全沉浸在歷史的場景中了。畫面使學生的思想感情受到極大的感染和熏陶, 從而使課堂教學達到了既活躍又嚴肅的良好效果。

3 在第二課堂中播放優秀歷史影視作品是拓寬中學生歷史思維廣度和深度的最直接手段

優秀的歷史影視作品是歷史第二課堂活動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把歷史影視欣賞延伸到課堂教學之外, 可以借助學校力量在特殊的日子組織放映或號召全體學生觀看。比如在舉國歡慶建國60周年的時候組織觀看《開國大典》等影片, 體會“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這一名言的深刻內涵;觀看反映國慶60周年大閱兵的影視片, 組織學生寫出觀后感。還可以有組織有規模地安排學生在課堂學習以外的業余時間里成立興趣小組, 通過教師的引導策劃, 有計劃的組織學生觀看影片, 進行思想上的正面宣傳。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歷史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周末先對指定的歷史題材影視作品進行觀看, 當作新知識的預習。也可以在課后的拓展作業中有目的、有針對性的引導學生觀看。例如, 在講中國近代史列強的侵略和人民的抗爭時, 可以觀看《林則徐》、《鴉片戰爭》、《甲午風云》等影片, 感受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斗爭精神;在講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時, 可觀看《開天辟地》等影片, 了解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背景;在講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時, 可觀看《大決戰》等影片, 感受人民解放戰爭波瀾壯闊的歷史場景。在講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西方世界后, 可觀看《辛德勒名單》等電影, 加深了解給人類帶來深重災難的法西斯暴行。在講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可引導學生觀看《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巴頓將軍》等影片, 樹立正義一定戰勝邪惡的信念。歷史第二課堂活動既起到提升學生的綜合歷史素養以及文藝素養, 加強思想教育的作用, 還可以使學生開闊視野, 豐富知識, 增長智慧, 激發學習興趣。

當前, 各種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良莠不齊, 第二課堂中借助歷史教師有針對性、有目的性、有選擇性的導向, 幫助學生形成欣賞影視歷史劇的知識和能力, 不僅有利于提高中學生對歷史劇的鑒賞水平, 還能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 拓寬他們學習歷史的空間, 更加深他們對歷史知識的熟悉, 把歷史教學延伸到課堂以外。

優秀歷史題材影視作品可以“加深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和對世界的了解, 從中汲取智慧, 養成現代公民應具備的人文素養, 以應對新世紀的挑戰”, 還可以激發中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促進中學生形成健康、正確的歷史觀。因此, 搜集優秀歷史題材影視作品, 建立初中歷史教學資源庫, 在恰當時機, 選擇恰當資源為歷史教學所用, 是中學歷史教師為實施素質教育, 正確理解初中歷史新課程標準而必須做出的努力。

摘要:優秀歷史影視作品在中學歷史教學課堂中和課堂之外的靈活應用, 對激發中學生歷史學習興趣、拓寬歷史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以及盤活課堂都會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尤其有助于新課程標準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實現與達成。

關鍵詞:優秀歷史影視作品,情感態度,價值觀

參考文獻

[1] 朱煜.歷史課程與教學論[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5, 1 (1) .

[2] 奚鵬彪.淺談歷史影視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作用[Z].

歷史影視資源歷史教學論文范文第5篇

【內容摘要】歷史是人類社會活動的記載,是人類發展演變的痕跡。每一歷史事件都有其發生的背景、年代,這是我們總結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時代變化本質最重要的依據。所以,在高中歷史學科中,用年表法的方式來比較歷史事件之間的差異成為有效教學的重要途徑之一。歷史年表具有條理性強的特點,學生易于學習和思考。本課題將理論探討與教學實際聯系起來,來道一道年表在歷史教學中的開發和運用。

【關鍵詞】歷史教學 年表資源 開發與運用

一、年表資源的含義和表現特征

年表資源是把各種歷史事件按其先后順序進行有序排列而形成的參考資料,旨在達到教學三維目標。最常見的是“時事”年表,包括時間軸度和事件軸度,這個在高中教科書后就有體現。年表清晰地反映了歷史的發展進程,其記錄形式多種多樣,其中大事年表就有三種:綜合年表,對比年表、階段年表。課改開始后,新教材的編寫方式發生了重大的轉變,不同于以往的據史事發生前后成本,而是突出重點,以專題為框架。有些史事因其時間跨度大,不乏歷史基礎薄弱的學生混淆事件的年代。所以,在專題編寫模式下,要解決信息量大、時間跨度長的問題,教師可引入歷史年表來開展教學。

歷史知識紛繁復雜,歷史資料更是多如牛毛,要全部學習是不可能的。近幾年高考越來越傾向于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查,因此教師在備課的時候應注重研讀高考題型,以此為切入點,把隱含的知識通過年表的方式展現出來。那么在制作年表資料時,教師要注意遵循三個原則:首先是針對性。年表的設置要服從教學目標,比如梳理知識、整體把握歷史進程,一般是編制階段年表,而要展現史事細節、傳達歷史情感則一般編制大事年表;其次,適度性。學習史事需要再現過程,因此教師要適度地開發教材,引導學生讀透年表精髓,進而引發抽象性思維,塑造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最后,代表性。年表內容的選擇,應該囊括那些能夠體現歷史發展規律的并符合教學目標的史事。

二、年表資源滲透歷史教學的細節研究

1.年表資源是教學課題的枝葉,是史事生命力的體現

我們平時看電影時,如果劇情吸引人,再加上演員演技好,那票房自然就高了。歷史課亦然,如果課題設計得妙,再加上老師講解到位,那么學生自然興致高。那么在設計教學課題時,教師就要思考如何讓這棵樹枝繁葉茂,讓其生動起來,具有生命力,這就表現出年表資源的獨特作用了。比如教師在教授課題《中外歷史人物評說》時,涉及到的歷史人物就有20多個,古今中外的歷史偉人中對其所在的朝代或國家的貢獻、作為都不一樣,各種事跡繁瑣,學生容易混淆。教師可以利用年表資源來展現每一位歷史偉人的所作所為,有重點地、突出地展示歷史偉人的功與過,讓學生在學習歷史課程的過程中,觀察分析這些歷史的“枝葉”,從中體會并比較歷史人物,做到正確地、客觀地評價歷史偉人,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念。

2.年表資源儼然知識網絡,是史事內在聯系的載體

在專題框架下,涉及到的史事時間跨度長短不一,學生對各個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內在聯系的認知就無法形成,那么對于歷史史事的發展特征、所體現的歷史規律就無從談起了。所以,通過把專題內的各個事件整合為知識網絡結構,不僅保證了歷史的系統性,也體現了歷史的發展脈絡,有利于學生識記歷史史實,同時也使辯證思維能力得到鍛煉。筆者聽一位教師的《辛亥革命》,印象深刻。從武昌起義、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臨時約法》的頒布、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等,執教者引導學生合作學習,自己列舉大事年表,梳理知識。再通過教師引入歷史人物對當時事件態度的歷史資料,使學生“傾聽歷史背后的聲音”,學生容易理清各個人物、事件的對應關系,也感悟到了歷史發展的潮流。

3.年表資源“穿越歷史”,表達豐富的歷史情感

歷史就如同我們現在的生活一樣,豐富多彩,但是歷史長河,生生不息,人的智慧再大也不可能完整地記載和傳達,特別是歷史教材,只能以非常有限的篇幅來還原歷史面貌,導致偏重于概念或理論的體現。若是教師照本宣科,很容易導致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失去了“歷史”背后所承載的感召力、生命力。所以,不乏學生不喜歡上歷史課,但是他們卻喜歡讀歷史課外書,究其原因就是課外書籍具備了生動的歷史情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妨通過年表資源的整理,引導學生進行重點歷史事件的學習探究,尋找視角,見微知著,讓學生在特定的歷史情境中,體味歷史事件中所涉及人物的情感糾葛,進而從中感悟到歷史所承載的對祖國歷史文化的認同感、對國家和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堅強的意志和承受挫折能力等。

三、結語

高中歷史教學是集教材、教師、教學水平、學生等要素為一體的系統工程,而歷史學科的過去性、階級性、多樣性等導致了教師難教、學生難學的局面。利用年表法來整理歸納歷史事件,清晰地呈現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可以充分利用年表素材進行對比、分析、歸納甚至邏輯推理,不僅識記了基礎史實,更鍛煉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年表資源有規律地傳遞著歷史科學知識信息,老師授課以此為平臺,能夠調動學習興趣,引發思維火花,最終實現新課程所倡導的三維目標。年表法是歷史教學中有效的教學方法之一,靈活運用于歷史課堂教學,能夠使學生理解所學,為將來的人生奠基。

【參考文獻】

[1] 陳振華. 大事年表教學:分級解讀歷史概念[J]. 教育科學論壇,2013(09).

[2] 安芳妮. 論歷史圖片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應用[D]. 山東師范法學,2011(04).

[3] 虞森. 論歷史年表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 教苑薈萃,2010(35).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塘橋高級中學)

歷史影視資源歷史教學論文范文第6篇

摘要:初中歷史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會涉及到各個領域的知識和理論,但是對于初中學生來說,學起來也會很困難,尤其是教學內容中還會涉及到很多相關的圖片、文字和一些歷史實物等,更加增加學生的學習難度。所以,這啟示初中歷史老師能夠科學合理的應用這些教學資源,以此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有效的提高初中歷史教學的質量和效率。但是,在實際的教學資源應用中,還存在很多的不足之處,難以使歷史教學資源最大限度的發揮出作用。因此,本文主要闡述了初中歷史教學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并要求提供相關的建議,以此提高初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資源;有效利用;問題及建議

初中歷史對于學生而言是一門很難的學科,容易使學生沒有學習興趣,所以為了既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使學生掌握到更多的歷史知識,初中老師在進行歷史教學時會通過大量豐富的教學資源去讓學生進行學習,比如圖像、視頻、動畫,或是一些相關的歷史書籍。但是,很多老師在對教學資源的利用中,卻不能真正去發揮出教學資源的作用,甚至影響到教學質量和效率。所以,這啟示初中歷史老師要能夠去詳細了解這些教學資源,并科學合理的用其輔助歷史教學課堂,有效的提高初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一、初中歷史教學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方法單一。當前的初中歷史教學中,普遍還在延用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忽視了歷史學習對學生的積極影響,從而容易導致歷史教學與社會現實相脫節,不利于社會更好地發展。同時,歷史教材中,會涉及到大量的圖片、文字和史時,很多老師認為這些教學資源已經能夠滿足學生的需求[1],所以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就是圍繞著這些教學資源去開展,長此以往,難以調動學生對歷史學習的積極性??傊?,初中歷史教學中,受到傳統教學理念和方法的影響,導致部分老師只能圍繞著教材中的教學資源開展教學活動,雖然一定意義上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但是教學成果卻不明顯。

2.教學資源的使用過于頻繁、復雜。隨著信息網絡逐漸被應用到各行各業,逐漸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生產、學習方式,所以在教育領域也得到了大量的應用。而歷史學科的覆蓋面非常廣,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在教學中應用多媒體設備,可以吸引到學生的注意力,所以很多歷史老師在開展教學活動中,會結合教學內容去運用多媒體設備,但是由于教學內容過多,導致教學資源的切換也會過于頻繁,學生應接不暇,就會逐漸使自己的耐心被消耗。如,當前的歷史教材中,課文內容一般就是有幾張圖片和幾大段的文字來展現出來[2],導致用多媒體視頻來開展教學活動時,大部分的時間都浪費其中了,而且學生還不一定能夠全程注意其中。所以,如果教學資源的使用過于頻繁和復雜的話,就和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一樣,長此以往,使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被消耗殆盡,不利于歷史教學的質量和效率的提高。

二、對初中歷史教學資源有效利用的建議

1.結合實際的教學情況,充分利用教學資源。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越來越重視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特別是對于歷史學科,綜合素養能提高學生從多個角度、多個層面去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而歷史學科的綜合性,使其覆蓋到各個領域中,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是常常出現的。也就是說,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要能夠將教材內容和實際生活結合起來,使教學資源能夠得到充分的利用。例如,在教學《五四運動》這一章時,這是一節關于學生的愛國運動的內容,所以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就可以把教學內容和學校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3],使學生更深層的體會到這場學生運動的積極影響,在先人的感染下,容易提高學生的愛國精神,從而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積極性??傊?,將教學資源和教學內容充分的融合起來,既能吸引到學生的注意力,又能提高學生對解學內容的掌握程度,從而有效的提高初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2.合理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進行歷史情境再現,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領域中應用多媒體設備,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推動初中歷史教學更好的發展。所以很多歷史老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會運用多媒體設備去給學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拉近學生與歷史學習之間的距離,提高學習的主動性。例如,在教學《百家爭鳴》這一節內容時,其中涉及到我國古代很多名人的思想,學生會比較難以理解這種局面,如果單單的按照教材進行講解,那么課堂將會枯燥、乏味。這時,可以借助一些多媒體視頻,讓學生更深刻的感悟到百家爭鳴的宏偉壯大,從而提高對這一歷史現狀的深刻認識??傊?,通過多媒體視頻可以把那些已經發生了好久的歷史故事,重新展現在我們的眼前,有效的幫助學生提高和鞏固所學習的內容,因此,要讓這種現代化的教學資源充分的發揮出它的作用。

3.利用教學資源,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一節課的教學質量取決于老師是否將教學重點和難點將明白,所以在利用教學資源時,要能夠借助其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例如,在教學《秦統一中國》這一節內容時,其涉及的重點和難點就是[4],秦的統一及其作用和理解封建專利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講課時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去突出這一點,使學生能夠踴躍在課堂上發表自己的看法,營造出一種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增強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從而有效的提高初中歷史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結束語:

綜上所述,傳統的初中歷史教學,就是去圍繞著教材中的教學資源開展,但是卻不能充分的發揮出教學資源的作用。所以要求老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能夠科學合理的去運用教學資源,用其調動學生的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從而拉近學生和歷史之間的距離,能夠去主動思考學習,有效的提高歷史學習能力,推動歷史教學的健康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季春龍. 初中歷史教學資源有效利用的問題和策略[J]. 新課程導學, 2017(8):54.

[2]陳琦. 如何挖掘課程資源提高初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性[J]. 考試周刊, 2017(104):121-121.

[3]朱買桃. 初中歷史教學中課程資源的運用——以人教版《秦統一中國》一課為中心[D]. 湖南師范大學, 2017.

[4]劉琛. 數字化教學資源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 中小學電教(下半月), 2017(6):44-44.

上一篇:心理詞典英語詞匯教學論文范文下一篇:醫療保險基金運用發展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