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航空服務專業人才培養論文范文

2023-12-15

航空服務專業人才培養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近年來乘客與航空服務人員頻發沖突,究其原因,與航空服務人員的職業素養密切相關。內容對高職航空服務類人才的培養進行了分析。

[關 鍵 詞] 高職;航空服務類人才;職業素質

目前,在高職航空服務類人才培養中,各校都十分強調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那么,什么是職業素養,以及職業素養的組成要素又是什么呢?筆者認為,若要探究該人才培養的職業素養內涵,首先需要從現實的航空服務類崗位中去尋找根據。如空乘崗位。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因定向思維的影響,而在職業素養內涵的理解上出現短視。隨著職業素養內涵被解構出來,接著就需要將其植根于航空服務類人才的培養實踐中來。為此,如何評價人才培養的效果也就成了需要解決的問題。不難發現,學生的“職業素養”具有主體性和內隱性的特質,這就無法通過現有評價機制來獲得確切信息。由以上問題出發,筆者將就文章主題展開討論。

一、航空服務類崗位的內在要求

從筆者的深度調研中可得,航空服務類崗位內在要求如下所述:

(一)崗位中的抗壓能力要求

毫無疑問,處于航空服務類崗位的員工每天直面形形色色的旅客,由于不同旅客對服務訴求的差異性,以及旅客因主客觀因素而導致的情緒波動等,都將使航空服務類崗位成為供求矛盾的聚集點。為此,處于崗位中的工作人員需要具備心理抗壓能力。

(二)崗位中的規范服務要求

需要從這樣幾個方面來理解“規范服務”:a.嚴格按照流程來開展服務,而不能由員工擅自做出承諾或決定;b.根據旅客的星級,為之提供相對等的服務品質。這里的實施難點在于第一個方面,這也就衍生出了工作規范中的程序性要求。

二、崗位要求驅動下的職業素質內涵

在以上崗位要求驅動下,職業素養內涵可解構如下:

(一)自我情緒調適能力

這里的職業素質具有極強的主觀性,也必然存在顯著的個體差異性。從心理學角度出發,性格偏于外向型的學生,往往在情緒自我調適和修復時所用的時間較長。當然,性格偏于內向型的學生,也需要以一種健康的心理來審視工作中的不順。從中可得,在高職航空服務類人才培養中,需要在實訓環節加強對學生“自我情緒調適能力”的訓練。

(二)崗位職責堅守能力

近年來,在我國部分機場中出現了因乘客情緒波動而產生的與服務人員的沖突,本文不去探究其中的沖突原因,而是就航空服務類崗位的職業素養之一:崗位職責堅守能力進行闡述。顯而易見,崗位職責堅守能力一方面能規范應對突發事件,也能在最后事態的解決上做到有禮有節。當然,這里還需要崗位員工的自我情緒調適來配合。

三、高職航空服務類人才培養模式

綜上所述,高職航空服務類人才培養模式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構建:

(一)完善人才培養中的實訓教學項目

正如上文所提及的,需要在實訓環節來加強對學生“自我情緒調適能力”的訓練。為此,首先該專業在實訓課程設計中,就應增加這一項目。具有這一項目的學校,還應在創新訓練模式上下工夫。筆者建議,針對女生可以通過引入瑜伽、冥想等訓練來展開。針對男生,則可以將茶文化中有助于調節情緒的元素,引入實訓環節中,如品茗和賞茶。

(二)多課程配合強化學生的意志品質

上文所提到的瑜伽和茶文化,實則已經體現出了多課程配合的要求。筆者認為,應充分挖掘高職體育課程對培養學生意志品質的功能。事實上,在具體的航空服務類崗位工作中,需要發揮團隊的力量。通過團隊成員相互激勵、分工協作來應對各種危機事件的發生。因此,體育教學可著力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觀,以及堅定的團隊向心力。為此,可以引入定向運動項目。

(三)健全對該類學生的團隊心理輔導

實訓教學與現實崗位職業素養要求的不斷接近,勢必會造成部分學生的不適感,甚至導致少數學生出現轉換專業的想法。為此,在該人才培養過程中,還需要健全對該類學生實施團隊心理輔導的機制。這樣一來,才能通過心理輸出來與教學中的心理輸入之間保持平衡狀態。

以上便是筆者對文章主題的討論。最后需要指出,通過利用多學科的課程優勢,才能全方位地去構建該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

總之,若要探究該人才培養的職業素養內涵,首先需要從現實的航空服務類崗位中去尋找根據。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因定向思維的影響,而在職業素養內涵的理解上出現短視。隨著職業素養內涵被解構出來,接著就需要將其植根于航空服務類人才的培養實踐中來。為此,如何評價人才培養的效果也就成了需要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鄧永萍.高職航空服務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路徑與思考:以廣州民航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職教通訊,2015(20):22-24.

[2]寧紅,李偉.高職航空服務(機場運營管理方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今日財富(金融發展與監管),2011(11):257-258.

航空服務專業人才培養論文范文第2篇

汽車營銷技能大賽從2012年開始至今已經成功舉辦7屆, 各大高職院校踴躍參加。汽車營銷技能大賽舉行競賽的目的, 是通過競賽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水平, 實際動手能力。競賽與教、學、改有機結合, 全面提升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二、高職汽車營銷技能大賽的特點分析

技能大賽是提升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和手段, 對職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汽車營銷技能大賽的競賽定位與汽車營銷與服務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一致, 充分反映了企業和行業對人才的需求, 對接企業工作崗位。

(一) 高職汽車營銷技能大賽的定位與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一致

從高職汽車營銷技能大賽的競賽內容和賽項規程來看, 技能大賽定位為“充分發揮技能大賽的引領作用, 適應汽車產業的蓬勃發展, 對接汽車行業企業崗位的需求”。技能大賽的舉辦, 可以推動高職院校汽車營銷與服務專業教學水平, 學生綜合素養雙提升, 全面提升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各高職院校汽車營銷與服務專業也一直以就業為導向, 培養“懂營銷, 能操作, 有技能, 會管理, 能服務一線的復合型人才”為人才培養目標, 創新采取現代學徒制, 訂單培養式等人才培養模式??梢? 高職汽車營銷技能大賽的定位與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兩者之間存在一致性, 互相對接, 完全吻合。

(二) 技能大賽汽車營銷賽項設計充分反映行業企業的需求

汽車營銷技能大賽的賽項設置以就業為導向, 緊貼行業, 企業的工作實際, 是以汽車4S店的汽車銷售和售后服務等相關工作崗位的實際用人標準來設置的。其中以汽車銷售綜合技能競賽環節為例, 該子賽項的設置源于汽車4S店的銷售顧問崗位, 銷售情境與4S店客戶進店買車時的真實情境一致, 競賽中既要考核學生對整個銷售流程的掌握與熟練程度, 又要考核學生對汽車產品功能, 配置參數的熟知, 還要考核學生與客戶的溝通交流能力, 促進銷售, 報價成交的能力, 以及隨機應變, 應對自如的能力。競賽賽項的設計與汽車4S店銷售顧問的實際工作技能要求一致, 緊貼市場, 具有極高的仿真性, 真實的反映出了行業企業的用人需求與用人標準。

(三) 競賽內容對接企業工作崗位與職業資格證書, 考核面廣

高職汽車營銷技能大賽其競賽內容主要由汽車營銷基本技能競賽、汽車營銷策劃技能競賽、汽車銷售綜合技能競賽三個子賽項組成。賽項面向汽車4S店的銷售顧問、售后服務顧問、汽車保險與理賠員、二手車鑒定與評估、市場專員等多個崗位。賽項中的核心知識和技能緊扣4S店銷售顧問的業務教學要求, 競賽內容對應相關職業崗位, 體現了專業核心知識, 核心技能。其中對學生汽車營銷相關實際就業工作崗位業務流程的考核, 內容涵蓋汽車營銷師, 二手車評估師的從業資格考試的相關內容。對學生銷售流程的考核, 采用情境演練, 考核學生對整個銷售流程的熟練掌握程度與靈活應用能力, 全面考察選手的汽車銷售技能與技巧。汽車營銷策劃技能的考核, 此賽項通過現場策劃、陳述的方式, 考核學生團隊營銷策劃方案的設計、現場展示與陳述的水平和能力。競賽內容考核面廣, 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就更加全面, 可持續發展能力才會越強, 可以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三、創新高職汽車營銷與服務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措施與建議

(一) 構建課程體系, 整合教學內容

汽車營銷技能大賽所包含的競賽內容和標準和實際崗位職業需求一致, 也就是說, 職業技能代表了這個專業的職業技能最新標準與規范。需要結合技能競賽中賽項設計目的、規則以及相關行業標準, 構建以職業崗位能力培養為導向的課程體系。因此, 各高職院校要深入調研企業實際工作崗位需求, 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 按職業技能的認知, 職業素養養成的漸進性規律, 構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課賽融合, 證崗想通的課程體系, 整合教學內容。因此, 可以將技能大賽包含的基礎內容作為教學內容模塊, 按照職業基礎模塊、職業技能核心模塊、職業拓展模塊, 層層遞進, 加強實踐技能教學。同時還要適時補充行業企業的新技術, 新標準, 加入創新理念, 互聯網+的創新思維, 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 創新教學模式, 改革教學方法

汽車營銷技能大賽競賽內容來源于企業實際崗位與情境, 教學中可以創新教學模式, 改革教學方法, 采取競賽+案例, 情境+角色的教學模式, 教學做一體。比如可以結合競賽內容, 設計情境, 分配角色, 讓學生分組完成汽車銷售流程的演練;采取小組競賽, 利用案例和課程內容結合, 完成教學和實踐任務。這種教學模式使學生一改以往被動接受知識的弊端, 主動參與, 積極協作。教師不斷地激勵學生, 小組之間暗暗競爭, 你追我趕, 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這樣不斷操練, 不斷改進, 不斷完善, 學生自信心增強, 教學效果更好。

(三) 加強教師團隊建設, 夯實人才培養前提

通過參加技能大賽, 指導老師會發現不僅是學生的比拼, 也是老師之間的比拼, 只有高水平的指導老師才能培養出高水平的學生。要想獲得好的比賽成績, 擴大學校的影響力, 就必須組建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團隊。雙師型教師既有豐富的教學經驗, 又有相關職業資格, 任職經歷, 實戰經驗。如果經驗豐富的雙師型教師團隊來參與技能競賽的指導, 學生的訓練效果更好, 比賽成績更優。另外還可以聘請來自行業、企業、學校的專家、教授組成強大的教師團隊, 共同完成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 課程的開發與授課、技能和競賽的指導。優秀的職業院校教師團隊建設才能為培養優秀的技能型人才提供有力和可靠的保障。

(四) 依托協會社團, 創新人才培養

很多高職院校的學生除了擁有良好的專業學習和專業技能學習的氛圍以外, 還擁有非常濃厚的社團, 協會文化。學校要求每一屆的新生在入校后必須加入至少一個協會或社團, 并且要完成協會或社團的考核才能修滿第二課堂的學分。學生在選擇協會和社團的時候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方向或者興趣愛好來進行選擇。加入協會和社團后, 有相應的指導老師負責管理和指導協會以及社團的日常工作安排, 協會的會長和社團的團長輔助老師完成相關的管理與考核。以我校汽車愛好者協會為例, 汽車愛好者協會以“普及汽車知識, 弘揚汽車文化, 服務社會”為宗旨, 立足校園, 服務社會, 推廣宣傳汽車知識與汽車文化, 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 繁榮校園文化, 發展汽車愛好者的興趣, 提高汽車專業學生的技能, 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每年新生入學期間, 會安排協會招新, 招入新的協會成員以后, 指導老師會安排布置學期的學習任務, 活動計劃, 比如說要求協會的學生完成相關的汽車市場調研報告、甚至是拉贊助聯合汽車4S店配合校園文化藝術節, 自行組織小型車展、開展汽車環保節能宣傳、定期組織汽車講座、汽車電影賞析以及對外交流聯系等等。學生通過加入協會開拓了技術視野, 增長了專業知識, 能夠更好地創新培養汽車專業技能型人才。

(五) 基于技能大賽模式, 深度開展校企合作

技能大賽是聯合行業、企業共同舉辦的賽事, 離不開行業企業的支持與幫助, 比賽設備和經費少不了企業的贊助, 大賽的評委專家也都是來自企業一線的專家。職業技能大賽為用人單位和高職院校的聯系搭建了相互聯系和交流的平臺, 教師可以經常到企業實習實訓, 參與企業的培訓, 4S店的專家和內訓師可以經常來學校交流, 兼職上課。學生可以利用課余和假期時間去企業實習鍛煉。校企合作深度融合, 能夠擴大高職院校在企業和用人單位中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拓寬畢業生的就業渠道, 同時也為學校指明了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的正確方向。校企深度合作可以開辦訂單班、基地班、協議班、聯合辦學;采取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 工學交替, 學校與企業共同培養專業人才??梢? 深度開展校企緊密合作, 深度合作, 產教融合, 從而可以實現企業、社會、學校、學生多方共贏。

四、小結

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 培養實用型高技能人才, 本文首先分析了高職汽車營銷技能大賽的特點, 然后基于汽車營銷技能大賽的特征提出了針對汽車營銷與服務專業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措施與建議。希望能夠充分發揮技能大賽對專業人才培養指導作用, 推動專業教學改革, 構建課程教學體系,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開展校企深度合作, 提升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 提升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

摘要:隨著我國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 社會對復合型汽車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高職院校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 基于典型崗位任務, 以技能大賽為契機,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全面推動汽車營銷與服務專業教學改革, 將“賽”“教”“學”“改”有機結合, 融會貫通, 培養合格的新型實用型高技能專業人才。

關鍵詞:汽車營銷與服務技能大賽,人才培養,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 張艷英, 曾揚, 羅薇薇.構建高職“課賽融通”人才培養模式的可行性分析--以基層復合型金融人才培養為例[J].廈門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8 (2) :9-15.

[2] 羅來根, 余敏燕.技能大賽視角下高職院校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研究--以江西現代學院物流管理專業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 2018 (13) :177-178.

航空服務專業人才培養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借鑒美、英、日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的經驗,我國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的專業設置應實用化,專業培養目標應職業化,培養理念應超前化,專業建設應特色化、地域化,課程改革應綜合化、多樣化。

關鍵詞:美、英、日;體育專業;人才培養;啟示

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高校體育專業的種類設置及人才培養狀況已難以滿足社會的需求[1]。高校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是一個國家體育發展戰略的重要方面,它對于全民健康教育和民族體質的提高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我國的體育事業要想得到持續均衡的發展,應當借鑒美、英、日等發達國家高等院校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的經驗,強化對體育院校人才培養的改革。

一、美、英、日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的經驗

1.美國的經驗

美國很少有專門學科性的體育院校,體育專業幾乎都設置在綜合性大學內。如春田學院開設有球類運動、運動醫學、運動心理學、健康教育與娛樂、殘障人運動與動作研究等專業,其中球類運動、運動醫學、運動心理學等在國際上享有盛譽。佛羅里達大學設有體育教學輔導、體育和健身管理等專業;阿肯色大學設有體育教育、運動訓練與運動醫學等專業;馬薩諸塞大學開設了體育和健身管理、體育教師、運動研究、運動科學、運動新聞報道等專業;而加州州立大學和濱州州立大學均設有運動機能學專業,涵蓋了鍛煉心理、職業訓練、體育心理學和體育人文學等多個知識領域。近年來,為契合社會需求,美國高校還特別增加了殘障體育、老年學等為特殊人群進行體育服務的專業。

如果按照中國傳統的體育類型區分,即把體育分為社會體育、競技體育和學校體育的話,那么美國高校體育專業的主要目標是為社會和學校培養體育職業人才而不是競技隊員的。其培養目標是:為國民身體素質的提高培養教練員,為社會體育娛樂項目培養策劃和管理人員以及為學校提供合格的體育教師??傮w而言,美國高校體育專業人才的培養有如下特點:

(1)培養目標職業化。美國高校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社會對體育職業人才的客觀需求相一致。培養目標職業化有效地提高了體育專業人才的利用率,避免了人才浪費。

(2)專業設置實用化。由于經濟發展水平整體較高,美國的社區體育活動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趨向社會化、綜合化、戶外化、終身化和全方位發展,體育健身設備日益現代化,體育健身消費不斷高漲,康復保健、休閑娛樂等方面的體育專業人才走俏市場。美國高校體育專業的設置直接契合了這一趨勢,有突出的實用性。

(3)專業設置創新化和綜合化。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體育學科與其他學科聯系日益密切。美國體育專業的設置也隨之與時俱進。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期,美國很多高校便開始將體育院系與公共社會院系、健康娛樂院系等相關院系合并成立公共健康學院,擴寬了體育學科范圍,趨向體育專業的綜合化設置[2]。

2.英國的經驗

英國體育主修專業有娛樂管理專業等復合型專業。為適應社會需求,與娛樂有關的體育課程以及跨學科的交叉課程開設較多,如娛樂管理與法律、野外娛樂、娛樂社會學、歐洲娛樂政策、旅游研究等課程。英國體育專業人才的培養理念不僅是注重奠定學生的廣泛和厚實的知識基礎,還特別強調學生培養與社會需要相結合,不拘泥于培養體育教師這一狹小范圍。此外,英國十分關注兒童體育教育和殘疾人體育教育,開設了兒童體育、殘疾人康復與體育等課程。

3.日本的經驗

日本體育專業出現在明治維新之后。到20世紀80年代,日本已有近80所大學開設體育教育本科專業。也是從那時起,為適應挑戰,日本進行了包括體育專業在內的教育改革。針對體育院系課程主要是為培養體育教師開設而教師市場日趨飽和的現狀,日本體育專業的人才培養理念發生了重大變化,從單一的體育師資的培養轉變為面向企業和其他領域的綜合性體育人才的培養。反映在專業設置上,傳統的體育專業為保健體育、健康體育、社會體育和武道體育等,后期增加了運動科學、運動管理、企業體育等,在課程設置上也作了相應調整[2]。

二、美、英、日體育專業人才培養對我國的啟示

借鑒美國、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的經驗,結合我國高校體育專業設置及人才培養的現狀,筆者認為,我國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理念和實踐的探索改革。

1.專業設置應實用化

從美國等體育發達國家狀況看,體育專業的開設已經經歷了較長時間的與社會需求的磨合,因此,他們所培養的專業人才在社會崗位中會有更好的契合表現。例如休閑體育、社區體育、殘障人士體育、老年體育等等,更適合當前和未來社會的發展需要,滿足社會對體育人才多方面的需求。反觀我國,長期以來以體育教育專業為主,專業設置對社會需求考慮較少,對新興的體育專業人才的培養較欠缺。與社會有著高度契合的社會體育專業的設立也不過十幾年,且仍在探索階段。而反映社會需求的體育休閑管理等專業的開設剛剛起步,2007年武漢體育學院才首次開設了體育休閑管理專業。

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體育的社會化道路較之競技化道路會更為寬廣。目前,我國全民健身活動日益深入,體育休閑娛樂如火如荼,體育競賽表演市場逐步壯大,對既掌握體育健身知識又可以進行現場指導或組織管理的體育專門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體育院系應轉變以往的培養理念,在專業設置選擇時注意側重設置那些與社會需求相適應的實用型專業。

2.專業培養目標應職業化

專業作為人才培養規格的專門規定,是人們對人才的知識和能力結構的專門性設計。體育本科專業的目標定位應緊密契合社會對體育專業人才的需求,趨向職業化。以往,由于對社會需求重視不足,導致了就業困難等一系列問題。例如我國各類體育院校中都設有運動訓練專業,專業目標主要以培養運動員或教練員為目的,該專業學生總數龐大。然而,實踐中,長期以來競技項目運動隊的教練員絕大多數由退役的高水平運動員留任執教,運動訓練專業的畢業生擔任教練員的比例較低,導致該專業學生就業困難。再如,體育專業的課程大都是為培養體育教師而設置的;而隨著教師就業市場的飽和,只有培養多方面的體育職業人才,方能適應社會各界對體育的需求和渴望。面對這種就業局勢,不妨效仿我國職業技術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實行訂單式人才培養。應根據社會對體育職業人才的需求狀況,實現專業設置目標的職業化。這樣可以有效提高人才利用率,促進體育專業學生的就業。

3.培養理念應超前化

美國高校開設的體育專業有40%以上與老年人健康有關,有的大學還專門設立了老年學學位。我國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占總人口的比重日益增加,老年人也是我國當前的主要體育鍛煉群體。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體育院系應當以超前觀念和創新理念來調整專業設置。雖然有部分高校開設了運動康復與健康專業,但主要針對青少年的生長發育與身心健康,專門為老年人保健、鍛煉服務而設置的專業尚屬空缺[5]。

4.專業建設應特色化、地域化

隨著社會發展,體育辦學模式應形成自身特色以提升競爭力。如上海體育學院和北京體育大學實施綜合型辦學,師資和教學設施資源優越,有較大的國際影響力。如沈陽體育學院的冰雪運動、武漢體育學院的劃船、成都體育學院的骨傷治療等都具有明顯的地域、人才優勢,在國內外均有較大影響。教育部倡導要“促進高??茖W定位、特色發展”,教育部部長袁貴仁亦強調,“各類院校都要合理定位,努力形成自己的辦學理念和風格,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辦出特色、爭創一流”。體育院系應結合本校的優勢資源和市場需求設置特色濃郁的體育專業,特別是著力加強與地方需求的密切聯系,直接服務于地方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升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為其日后快速融入社會奠定基礎。只有進行特色化、地域化的體育專業建設,才能使體育專業保持生存價值和旺盛的生命力。

5.課程改革應綜合化、多樣化

美國體育專業十分注重與相關學科如營養、醫學、商業、社會學、公共管理等專業的合作,共同開課,培養各類復合型人才[3]。我國高校體育專業也應把復合型、交叉型的體育人才培養作為本科教育目標。針對當前體育產業發展的旺盛需求,2010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的指導意見》專門指出,“應加快體育產業管理人才培養”,“多渠道培養既懂經濟又懂體育的復合型體育產業管理人才,有關高等院校要積極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優化專業和課程設置,培養適應體育產業發展需要的專門人才”。例如,我國體育保險市場的發展較之國外滯后,影響因素之一便是既懂體育又懂保險的專業人才相當匱乏。鑒于體育保險市場的巨大潛力和發展空間,我國體育院校應積極創造條件,與保險院系合作設置體育保險專業。

另外,高校體育院系的服務對象不應僅局限于大眾人群,一些特殊的弱勢群體如老年人、少年兒童以及殘障人群的體育運動及健康問題也應當列入體育服務范疇。美國春田學院設有殘障人運動與動作研究專業,專門培養為殘障人提供體育教育、休閑和運動機會的人才。日本鹿五體育大學也開設了面向學校所有學生的“殘障人體育學”課程。我國高校尚未設置專門針對兒童、老年人或殘障人群的體育專業。課程改革綜合化、多樣化應作為我國體育院系在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上應遵循的理念之一。

參考文獻:

[1]徐國忠,賀國俠.中美基礎體育教育師資培訓的對比研究[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5(3).

[2]李加奎.日、英、美三國體育教育專業比較之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2(6).

[3]吳燕.中國高等學校體育本科專業設置的回顧與展望[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4(12).

[4]歐陽翠云.部分體育院校運動訓練專業培養目標及課程設置的比較研究[J].德州學院學報,2008(12).

[5]劉代榮.對中美兩國高等體育院系的專業設置及人才培養的比較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02(8).

〔責任編輯:張 華〕

航空服務專業人才培養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高等教育是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志,高等農業院校是實施高等農業教育為主的高等教育基地。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高等農業教育對于鄉村振興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地方高校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也需要不斷地進行創新,才能培養出鄉村振興需要的高層次農科人才。該文論述了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地方高校農學專業人才培養的主要措施和宜春學院農學專業助力鄉村振興進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主要實踐。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教育改革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Agronomy specialty; Talent training model; Education reform

隨著我國城市化的發展,大量農村人口轉移城市,導致“空心村,耕地荒”等問題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村農業的發展。農業是我國各項工作發展的基礎,黨中央始終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1]。2018年的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又提出了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鄉村振興的具體方針。

現實中,鄉村振興面臨著人才短缺、增收困難、生態環境惡化等困境,這些問題不僅會挫傷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也帶來了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惡化的生態環境與基礎設施的缺乏也加速了農村人口的轉移。因此,破除鄉村振興中的困難,不僅要靠政府制定合理的發展政策,也需要社會各方的大力支持。作為培養高等人才的農業高等院校更是責無旁貸為鄉村振興的實施提供強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2]。

1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地方高校農學專業人才培養的應對措施

新時代背景下,高校針對農業高技術的培養也需要與時俱進,根據農業農村問題制定適合社會需要的新時代人才。但目前在高校農學專業人才培養中仍存在著一些陳舊的觀念。因此,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農學專業人才培養需更新教育觀念,從農業生產系統的視角培養學生,并突出地方人才培養特色。

1.1 更新教育觀念 當前大學生選擇工作,不再將專業對口作為工作選擇的標準,而更多地看重工作性質、上班地點及福利待遇等,導致不少大學生從事工作與所學專業相差較大,這種情況在農學專業學生中尤為常見[3]。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使涉農專業人才市場需求缺口加大,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人才需求需要,需要轉變全社會對農村農業的偏見觀念。因此,地方高校應建設素養高的骨干教師隊伍,加強學生專業思想教育,扭轉學生眼中對農業、農村的看法,使他們認識到知識經濟時代農村大有可為,并打造新形勢下的思政教育及專業教育,讓更多的學生有機會成為“后浪”。

1.2 從農業生產系統的視角培養農學專業人才 農業生產需要多學科合作,運用的知識也是多方面的,做好農業生產,一定要從農業生產全過程考慮。因此,在進行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要考慮農業產業規劃、農業生產問題等方面的需求知識進行教育教學計劃的制定,并提出符合農業生產系統的人才培養目標,進一步優化培養方案,進行頂層設計。

1.3 突出地方特色 教育部曾多次提出地方高校要培養出能為地方經濟服務的人才。因此,地方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應結合地方優勢,加強利用特色資源,這樣學生更容易對當地產生認同感,進而選擇就近擇業。當前,地方高校生源大多數來自本省,很多學生對當地特有和優勢資源有所了解,教學中若能結合地方特色資源,使學生所學知識更加“接地氣”,有實用性,從而較好地激發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另外,地方高校人才培養特色化,具有區分度,不千篇一律,也是辦好地方高等教育的目標。

1.4 面向農村實際創新農學專業實踐教學形式 農學專業學生培養的方向,根據國家發展的階段性需求,想國家之所想,解決現代農業、農村、農民發展過程中的時代問題;若解決實際問題,就要從高?!白叱鋈ァ薄白呦蜣r村”,對于農村問題進行深入研判和調查,發現問題,制定科學方法,解決問題。目前,地方高校農學專業的師生較多集中在實驗室進行科學研究,缺乏農業生產經驗。針對這種情況,提倡校村企、校企縣等聯合辦學模式,面臨實際困難,組成專業技術團隊,帶隊下鄉,結合實際情況,發現當地農業生產過程中問題及限制性因素,找出限制農業農村發展的本質因素,并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

1.5 構建完善的專業課程體系 農學專業面向的是從農業生產向農業產品開發、轉化與利用的全鏈條系統。因此,要拓展專業課程設置,實現與學科交叉融入互聯網智慧等前沿知識,引入師資開發課程資源,支持更新專業方向模塊建設,不斷豐富完善專業知識體系及課程體系,確立技能培訓體系,建立實踐教學體系等,從而建設分層次、分階段、多維化的專業課程體系。

1.6 開發專業綜合設計性課程 農學專業具有較強的地域性,要充分利用當地特色農產品的生產與加工等,開發綜合設計性實驗教學案例;整合師資團隊,改變課堂授課方式,精講基礎知識,開發出結合當地特色農產品種植、加工、銷售等一條龍產業的具體實踐案例,提倡案例教學,問題教學法;同時,進一步深入結合任課老師研究方向組建由問題、由案例帶動的系統論教學法,努力探索出一個符合各方面需求、有助于強化大學生實踐能力的教學體系[4]。

2 宜春學院農學專業助力鄉村振興進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實踐

宜春學院農學專業為國家特色專業,具有較為雄厚的師資力量,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結合本專業發展實際情況,正視自己,發現問題,并結合本院獲得的教育部項目“第六批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農學專業)”、宜春學院項目“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江西省科技廳項目“作物學重點學科”、江西省科技廳項目“植物生長發育與調控重點實驗室”、江西省科技廳項目“作物學重點實驗室”、宜春市社科規劃項目“地方應用型高校農學專業“雙師”型教師培養實踐與發展研究”、宜春學院項目“優先設置和重點建設農學專業型碩士學位授權點和培育點(學術型)”、江西省教育廳項目“高校學科聯盟”、宜春學院項目“農學優勢型學科專業”、宜春學院項目“作物學一流優勢專業”等國家級、省級和校級人才質量工程項目的深入開展,近幾年來開展了人才培養模式的深入改革,形成了自己鮮明的辦學特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1 實行思政教育融入專業教育育人模式 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據此,宜春學院農學專業采取新生一入學就開展思想政治與專業教育活動,組織各學科教師根據各科前沿做好“開學第一課”,并開展課程思政設計的關鍵和核心在于找準契合點,以無縫對接和有機互融的方式,建立內在契合關系[5]。

2.2 完善更新人才培養方案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地方農業高校需轉變教育理念,明確人才培養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的價值與定位,制定科學的人才培養方案。同時,加大投入力度,重視高技能型人才培養,才能為政府、社會培養真正的“三農”人才,才能服務鄉村振興,促進鄉村經濟的發展。從2011年起,宜春學院農學專業就積極搞好頂層設計,構建完善的人才培養方案。截至目前,共進行了6次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工作,重點是把“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應用型”作為人才培養的主要目標,積極建立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優化課程體系、構建合理的知識體系、確立技能培訓體系等方面進行不斷探索和完善,形成了11版、13版、15版、17版、18版、19版共6版發展性方案。

2.3 加強校企合作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推進,以農技咨詢、服務和管理為主的第三產業逐漸走向農村。走綠色農業和生態農業道路是實現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要求;融合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是豐富農民增收渠道、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建設美麗鄉村的重要途徑。實踐證明,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是培養農業創新創業人才的有效機制。宜春學院農學專業積極與國內多家上市企業或農業領域的龍頭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系,以為師生提供實習、實訓以及就業平臺和機會。在這些企業中,有的與學院共同辦班,以現代農業企業的要求聯合培養人才,有的為學院學生提供獎學金、助學金,鼓勵學生學農、愛農、從事農業工作,有的簽約全面戰略協議,開展有關教學科研、學術交流、人員培訓、師生交流等合作。另外,本專業教師幫助學生深入企業學好專業知識和指導學生從事專業實踐,如有的老師帶領學生到企業指導苧麻生產及加工,有的到學校扶貧點上一些農業企業和農村進行技術指導和扶貧,有的到農業企業提供農技方面專業特色培訓等。

2.4 積極開展??h合作 鄉村振興戰略為涉農高校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涉農高校也成為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載體和有力抓手,承擔著為鄉村振興戰略培養人才、提供科技服務和智力支持的光榮使命。涉農高校積極開展??h合作,能為地方鄉村振興培養優秀人才,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亦能為高校提供優質的社會資源和良好的教學實踐基地。作為宜春學院農學專業的教學實習基地之一的萬載縣茭湖鄉,學院每年積極派出專業老師和學生指導該鄉的有機農業生產。同時,對萬載縣白水鄉百合生產與病蟲害防治問題,從良種選育、栽培技術、種質資源保存及病蟲害防治等多方面入手,對其提供技術攻關服務。另外,萬載縣輝明公司與宜春學院農學專業組織培養與遺傳工程研究所合作,就腳板薯的色素提取,食用、藥用價值進行研究,然后再進行開發利用。

2.5 整合課程體系及革新教學內容 地方涉農高校需立足地方特色,通過慕課、校企課程等打造一批優秀特色專業課程,培養學生服務地方農業的興趣。宜春學院農學專業學生學習主干課程主要是作物栽培學,農業生態與耕作學,作物育種學,土壤肥料學,植物病理學,農業昆蟲學,種子學和種子生產學等,宜春學院對此積極進行了課程體系的整合改革。例如,在作物栽培學教學中,將作物生長發育與產品形成規律、作物與環境關系、作物栽培管理技術分成三大模塊進行講授,著力增強作物栽培學基本理論和關鍵技術的一般規律性和普遍適用性;在農業昆蟲學教學中增加了本專業結合江西省贛北地區常見主要昆蟲危害的地方特色進行教學;而在種子生產學教學中,則將教學重點放在闡明種子生產原理上。通過教學改革,農學系先后成立了作物生產技術和分子與生化等教研室,形成了水稻育種研究、油菜育種研究、苧麻育種研究等科研團隊。

2.6 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農學專業是宜春學院傳統優勢品牌專業,也是國家特色專業。要提高農學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質量,必須豐富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更新教學手段。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及手段,盡量避免傳統的“以教為主”或單純的“以學為主”的教學方式,發揮教師和學生兩大主體的能動性,使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有機結合。在教學方法上,宜春學院農學專業積極推廣“教-學互動模式”教學法,同時引入案例進行小組討論、實行情景教學或直接到農業生產基地進行模擬教學和技能訓練等,從而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2.7 建設強有力的師資隊伍 一直以來,我國高等農業教育人才培養以知識傳播為主。調查表明,有的企業在人才招聘和引進過程中,需要將大學生的專業技能重新回爐錘煉。因此,地方高等農業院校建設一支既具有高等學歷又擁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就顯得尤為重要。宜春學院采取了新的模式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近年來,針對農學專業教師的特點,宜春學院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方法組織培訓?!白叱鋈ァ本褪枪膭罱處熥叱觥跋笱浪?,讓其結合研究課題深入農業生產第一線或到國內外院校學習深造;“請進來”就是引進或邀請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杰出人才,對教師進行言傳身教。通過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策略,本專業建設了一支實踐創新能力強的教師隊伍,為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了有力支撐。本專業現有教師27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9人,博士20人,碩士2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人,碩士生導師2人,“贛鄱英才555工程”領軍人才人,省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1人;省級教學名師1人。學校明月學者1人,明月杰青2人,宜春市優秀后備人才1人,宜春市學科帶頭人2人。形成了一支年齡結構、學歷結構、學緣結構合理的“雙高”教師隊伍。

2.8 構建和優化實驗實踐教學平臺 實驗實踐教學環節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在課堂上所傳授的知識在學生頭腦中往往還只是一種精神,必須經過“釀造過程”才能轉化成物質。實踐教學正是起到了“釀造過程”的作用,它能將知識轉化成能力。在實踐教學中,本專業主要從打造實踐教學專業教師隊伍,導師制實踐教學,寒暑假農業企業實習,創新實踐項目和能力建設項目幾方面不斷進行優化。同時,努力加強校內實踐基地的建設和管理,加強基地建設與產業發展互動,加強實驗室條件建設。近幾年,農學專業立項創新創業實踐項目2項,大學生能力建設項目6項。在積極構建實驗實踐平臺的基礎上,還實行了導師制實踐教學,進行一對一導師制培養。如15級、16級、17級、18級學生從大一開始就直接參與到導師的課題研究中。近年來,在本專業老師的指導下,學生獨立完成或參與完成了省級科研項目20余項,并在《雜交水稻》等期刊發表相關論文30余篇。通過實行導師制實踐教學,不但有助于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而且對學生考研大有幫助。近年來,本專業學生考研率逐年上升,從13年考研錄取2人到18年錄取20余人,考研錄取人數每年都超過10余人次,錄取學校也從普通大學到重點大學,而且錄取到重點大學學生的比率也大幅增加,13農學1班13人報考甚至達到了100%的錄取率而被省市電視臺專門報道。

3 結語

在高等教育學科體系中,農學類專業兼具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地方高校應把握時代脈搏,迎難而上,為解決國家發展中面臨的困境實現自身的發展,同時也實現了學生的個人夢想。因此,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需要考慮農學專業特點,找到改革的痛點、盲點和難點,革新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新思路,從而實現學校和個人的長足發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28(01).

[2]劉紅陽,郭笑彤,閆冬春,等.農學類專業課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山東教育(高教),2020(10):31-32.

[3]薛松,盧國強.高等院校本科教育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探索與實踐——以山東農業大學為例[J].中國農業教育,2019,20(04):38-43.

[4]韓岳豐,李劍富.產教融合視角下農業職業院校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作用路徑分析[J].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32(04):57-60,76.

[5]陸道坤.課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問題及解決思路:基于專業課程思政的探討[J].思想理論教育,2018(3):64-69.

(責編:張宏民)

航空服務專業人才培養論文范文第5篇

內容摘要:本文根據十幾年來專業學位人才培養的現狀,解析了專業學位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實踐型專業學位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路和改革的措施。

關鍵詞:實踐型 專業學位 人才培養

“大發展、大變革”貫穿當今世界發展的各個領域,我國高等教育也進入了發展的重要階段。專業學位人才培養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具有創新實踐能力的高質量專業人才,必將成為當前高等教育專業人才培養工作的重點。

一.專業學位人才培養現狀

進入21世紀,人們在各個領域取得了巨大進步,而在此進程中,起決定因素是人類的創造力,歸根結底也就是高素質專業人才,特別是富有科學、技術競爭力和高文化素質的專業人才。誰擁有更多高素質專門人才誰就將贏得未來。

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培養高素質專門人才尤其是拔尖創新人才,就是指:在各個領域特別是科學、技術和管理領域,有強烈的事業心和社會責任感,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為國家發展做出重大貢獻,在我國特別是在世界領先的帶頭人和杰出人才”。

進入飛速發展的21世紀,我國教育發展取得巨大突破性成就,高等教育逐漸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過度。但由于我國現代教育起步晚、發展基礎薄弱,而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經過近現代的幾百年的高等教育發展,顯然和我們拉開了差距。要快速發展我國的經濟和科技,趕超西方發達國家,大量的高素質專業人才培養是可靠保障。

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的一些弊端也逐漸表露出來,如為了應付考試導致培養模式單一實踐環節不夠重視、內容陳舊不能跟上科技的快速發展、專業和知識面比較狹窄各個學科的協同性較差等,雖然各地各高校都進行了教育教學改革,但有些并不適應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要求,特別是我國的高等教育還沒有能夠很好形成良人才培養好環境。因此如果營造一個良好的高素質專業人才培養的環境是新形勢下高等教育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二.實踐型專業學位人才培養改革的基本思路

專業學位是與工程領域任職資格相聯系的專業性學位,該學位獲得者不僅應掌握現代教育教學技術與方法,而且還要具有較高的工科的理論水平及從事工程實踐的能力。專業學位側重于工程應用,主要是為工礦企業和工程建設部門,特別是國有大中型企業培養應用型、復合型高層次工程技術和工程管理人才。

(1)科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

培養適應我國現代化技術發展高素質專業人才,在要求具有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必要的專業知識;形成科學的思維方法,培養創新意識和一定的創新實踐能力,能勝任IT行業各類業務工作,同時也注重實踐綜合素質培養,會經營,善管理;能干大事,挑重擔,做大貢獻;能帶領和調動千軍萬馬闖市場,參與國內與國際競爭。

(2)持續推進實踐型教學改革

1)改革實踐教學體系,擴增實踐教學容量,改革實踐教學的方式:如積極開展課程中相關理論基礎與雙語教學等方案,引入國內外先進實踐理念,激發創新意識。增加閱讀量并培養總結與歸納文獻的能力,擴大知識面。是學生在學習中即打好理論基礎又提高理論創新性并在實踐中得到應用。

2)在理論教學中,除了悉心指導學生在理解知識點的同時,更要鼓勵顯示敢于實踐。多向學生講授成功創業經歷,引導學生充分利用internet的資源,鍛煉工程實踐能力。同時結合新實驗、新技術,與學生一起開發實踐環節的課程和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按照“發現問題-實踐操作-解決問題”的流程,提高學生追根溯源的能力。

3)積極拓展校外實習基地,與企業合作,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當前可以企業合作,將實際過程中遇到的真實工程技術問題及案例帶到學校,使教師和學生參與一線工程實際問題,使教學培養更有針對性,不僅有助于學生了解企事業單位的工作現狀、提高動手實踐能力和素質。同時也可以專業學位學生企業工作的優勢,積極引進合適的經典工程實踐開發的案例作為畢業設計和實踐環節的素材,真正實現產學研緊密的結合。

三.結束語

為國家培養一批高質量的專門人才,特別是培養一批頂尖創新人才,不僅是“十三五”期間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迫切任務,而且也是高等教育發展主要針對目標,這必將對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只要我們堅持人才培養改革的思路,必將進一步促進實踐型專業學位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發生革命性的轉變。

(作者單位:杭州電子科技大學通信工程學院)

航空服務專業人才培養論文范文第6篇

摘要:針對吉林省軟件和服務外包產業發展布局,聚焦高等院校人才培養平臺主航道,從教育要素合理配置和資源整合視角出發,探討適配區域軟件和服務外包產業需求的人才培養長效機制,給出基于職業規劃驅動外包人才培養模式的課程結構和實訓內容優化、教學資源與質量體系建設的綜合路徑,以提升學校教育培養應用技能型外包人才的競合優勢。

關鍵詞:軟件外包;服務外包;產業經濟;人才需求;培養模式

Research on Talents Training Mode of Software Service Outsourcing Industry in Jilin Province

ZHAO Li-ping

(Dept. of Computer Science & Technology, Jilin Railway Vocation Technology College, Jilin 132200, China)

Key words: Software Outsourcing; Service Outsourcing; Industrial Economy; Demand for talent; Training Mode

1 吉林省軟件服務外包產業人才培養的問題挑戰

隨著互聯網信息化、軟件應用、電子商務的興起以及國際化分工協作趨勢加速,軟件和服務外包日益成為資源型國家和地區的一種新經濟支柱選擇。吉林省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的長春、吉林和延邊三個主要城市,已確立面向應用軟件開發和信息技術服務的外包產業躍升戰略。期望通過軟件外包產業園區建設引進國內外知名外包服務企業和業務,重點面向日韓、歐美、東北亞等目標市場培育和提升具有示范效應的吉林省區域外包產業經濟[1]。

軟件和服務外包是指一類企業(發包方)將信息架構開發、應用系統管理、業務流程優化等自身業務需求,委托給外包企業(外包方)實施,而自身專著于核心業務從而更好地實現企業經營目標的一種經濟活動。軟件和服務外包企業的產品是向發包方客戶提供所承接的“信息技術、工作流程、知識內容”服務,其收益直接來自具有相關職業技能匹配度的“人力資源”價值運用。軟件和服務外包人才培養作為區域產業發展人力資源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專門化和職業化應用技能型人才的快速和持續獲取,成為制約區域外包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戰略要素。

吉林省以長吉圖區域為核心的軟件和服務外包產業,在“金融保險、移動互聯網、創意網游”等軟件開發和測試方面存在迫切的人力資源需求 [2]。綜合IDC的調查報告,通過國內傳統學歷教育和社會IT培訓機構培養的軟件服務外包人才,其實際工作能力和適應性與企業崗位期望相比,存在“外語工作交流能力差、缺少項目實踐經驗、系統化專業技能不足”等差距,難以符合軟件和服務外包企業的直接上崗用人標準。如何有效實現學校教育和外包崗位無縫對接,是軟件和服務外包產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的關鍵挑戰。普通和高職院校畢業生在IT產業的“規劃管理(金領)、分析設計(白領)、實現服務(藍領)”職業鏈中處于白藍領中基層位置。以下主要結合吉林省大力發展軟件服務外包產業戰略契機,面向長吉圖區域軟件服務外包產業基地建設的層次化人才需求,探索建立適配的軟件和服務外包人才培養創新機制和參考模式,實現學校教育主動融入地方經濟躍升和服務于區域IT產業發展戰略。

2 吉林省軟件和服務外包產業人才培養教育路徑

高等高職教育的社會就業導向和學生崗位勝任力標準,要求適配的人才培養模式必須緊密圍繞區域產業經濟發展戰略,實現理念上的與時俱進和行動上的統籌布局。作為人才培養的教育平臺主航道,吉林省內高校必須抓住所在區域軟件和服務外包產業初創期的人才短缺窗機遇,充分發揮不同高校的行業面向和專業積累優勢,大力開展軟件和服務類計算機信息技術專業教學改革,拓展可支持區域產業經濟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和形成質量規模效益。

2.1 軟件和外包服務人才培養模式的概念界定

“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現代教育思想和理論指導下,按照既定人才培養目標規格,以相對穩定的“教學內容、課程體系、管理制度、評估方式”實施人才教育的過程總和。據此給出一種關于軟件和服務外包人才培養模式的概念定義:服務于區域特定的軟件和服務外包產業發展規劃,與其人力資源需求的崗位任職模型和技能素質要求相匹配的“核心教育過程、實訓實習方法和能力養成途徑”。

關于軟件和服務外包人才培養,國際上特色鮮明的主要是印度“做為先導”產研結合和愛爾蘭“分層實踐”;國內多是通過軟件學院或職業學院等學歷教育及社會培訓、認證機構的項目短訓進行培養,一些外包企業也提供了針對新職工和實習生的企業內訓和儲備干部方式。這些不同模式總體上歸屬于以“學歷教育”或“實訓教育”為主的兩條路徑。軟件和服務外包產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多采用基于兩條路徑的獨立深化或綜合拓展應用。

借鑒現有工程教育CDIO的先進理念[3],形成針對軟件服務外包產業體系化的培養機制和教育模式可行方案,在于以學生為本高效拉通“高等院校、社會培訓、外包企業”協同,構建對接“人才培養、實訓實習、在崗工作”一體化的服務外包人才培養中心和職業培訓平臺。而面向軟件服務外包領域實現穩定的人才培養和學生就業,還依賴于兩個必要條件:一是軟件和服務外包企業的人力資源政策,能夠提供更為標準化的工作崗位定義;二是院校專業課程必須以項目教學的任務化和過程化改革,融合外包企業員工任職的崗位標準而培養出針對性的實用技能型人才。

2.2 區域軟件和服務外包人才需求的技能模型

吉林省軟件和服務外包產業分布在長吉圖區域的環長春、延吉和吉林等中心城市。表1是基于三地重點企業(包括本地企業和轉移分支機構)的外包業務類型對比分析。其中,長春承包業務涉及汽車、電力、計算機信息服務、教育、金融等行業,涵蓋信息技術外包(ITO)、業務流程外包(BPO)和知識流程外包(KPO),面向美日俄、東南亞、歐洲市場;延邊利用獨特地緣和人文優勢,對韓日服務外包特色明顯;吉林以國內石化、電力企業、政府部門在岸ITO服務外包為主,對日歐美市場擴展軟件外包。長吉圖軟件和服務外包產業表現為以國內企業信息技術本地化和日韓美歐軟件外包開發國際化的基本服務特征和特定市場依賴,部分企業以分包形式間接離岸和提供外包實習培訓為主業。因此,總體上該區域軟件和服務外包產業處于初創階段,穩定的發包市場客戶拓展是人力資源需求的核心影響因素,而高素質專業人才培養和人力資源整合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升區域外包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適配吉林省軟件和服務外包產業發展戰略的人才培養模式及其教育路徑選擇,要從產業人力資源戰略視角進行綜合布局,采取同步產業需求預測的循序漸進滾動計劃策略。當前應以面向中基層從業人員的“按需招聘,招之能用,一專多能”的應用技能型復合人才為突破點。通過長吉圖區域軟件和服務外包企業人才技能現狀分析,需點重突破 “外語交流弱、技術范圍窄、復合素質低”的瓶頸。圖1是基于“軟件和服務外包從業者”視角的一種認知模型,覆蓋軟件外包和服務外包的關鍵業務與崗位。通過“學校、企業、個人”的角色定位和外包職業聚焦,綜合軟件和服務外包企業核心業務流活動提取如表2所示的人才知識技能和素質模型。從“職業、知識、經驗、技能”四個維度說明對應的能力剖面和內容要素,包括“基本技能、特殊能力、應知應會、職業標準”的個體能力和工作協同要求,進而澄清“外包業務、實際工作、技能要求”的通用標準——吉林省長吉圖區域軟件和服務外包行業中基層人才應具備:熟練的商務和科技外語工作交流能力;必備的服務流程運作、軟件程序設計、研發項目管理、過程質量控制、系統分析設計和工具環境應用等IT綜合技能;高效的公司化跨地域開發和虛擬團隊運作的工作協同職業化素質。

2.3 區域軟件和服務外包人才培養的參考框架

軟件和服務外包產業人力資源的合理結構是“金字塔”型:占大多數的開發人員負責編碼測試,部分系統分析師主導需求分析和方案設計,少量項目經理實施過程管理確保工作協同。相比外包服務業發達地區,吉林省軟件服務和外包的業務承接范圍處于產業鏈末端,集中于“呼叫中心、交易處理、數據中心、技術支持、軟件編碼、系統測試”等中低層次重復性和操作型項目,由此帶來人力資源結構性不足的現實問題——外包企業員工職業通道受限和工作穩定性差,企業找不到和留不住批量可持續直接使用的專業人才。

面向區域軟件和服務外包產業的高校學歷教育人才培養,需要正視和解決這些現實問題并關注可持續性發展。綜合培養模式和技能模型分析,提出如圖2所示的適用于本科和高職學歷教育的軟件和服務外包人才培養參考框架:

1)軟件和服務外包產業的專業化人才需求和資源可持續性依賴,要求高校、企業、社會、學生的認知協同?;谕獍殬I生涯規劃驅動人才培養的指導思想,建立適配吉林省軟件和服務外包特征的職業生涯設計方案,用于學生外包職業生涯定位和能力綜合測評。通過“知識水平、能力結構、個性特征、職業傾向、發展潛能”的適配和培育,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外包職業選擇和企業文化認同,進而輔助教師進行選材和有針對性的因材施教。

2)學歷教育更加開放地和外包企業需求深度對接,以構建符合吉林省長吉圖區域產業發展要求的外包人才培養最佳模式。聚焦省內院校計算機和信息類專業教改夯實人才培養,將軟件和服務外包技能要求與崗位需求面向匹配,整合企業在崗培訓和社會機構集中短訓等形式到院校學習階段實施。針對外包人才培養的課程設計融合“學校教育、企業培訓、社會認證”三者的優勢,形成一種端到端系統人才培養解決方案,以增加高等院校、學生教師、外包企業之間內在關聯和外部粘性。

3 職業規劃驅動的軟件服務外包人才培養模式

吉林省軟件和服務外包產業人力資源供給是區域高等院校教育人才培養主航道需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專業方向和就業領域,而從學生主體性視域看還應符合職業選擇的角色定位[4]。因此,立足于省內各院校的特色教育和資源要素合理配置,融合軟件和服務外包職業生涯規劃以提供持續的學業驅動力,是探索貼近區域軟件和服務外包產業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構建長效機制的必然路徑。

3.1 軟件和服務外包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

圍繞“角色認知為起點和勝任在崗工作為目標”的教育培養主線,提出一種如圖3所示融入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驅動的綜合軟件和服務外包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優化課程內容結構、實訓實習方式、教學資源與質量保證體系等核心要素,整合學歷和實訓教育與就業的對接路徑,以發揮學校教育在培養適應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應用技能型人才方面的主線作用:

1)產業成熟校準人才培養目標 區域軟件服務和外包起步階段,院校人才培養應采取審慎的優勢專業和人才適配策略——通識教育+應知應會;外包人才需求穩定增長,則增加現有專業的就業方向,以職業生涯規劃進行正向牽引——專業教育+定制培養;產業成熟期適時轉換為創建外包專業的實訓教育——實訓平臺+專業知識。識別、跟蹤、預測區域軟件和服務外包產業成熟度演進,持續優化現有與外包工作相關專業課程教學主線,逐步實現從企業資源到職業規劃的需求牽引循環。這種企業、學校、社會和個人的互動,起到理清企業現實需求、掌握學校教育方向和建立學生職業通道的導引作用。

2)培養目標驅動教育模式實施 針對學校教育的就業導向和素質養成目標,軟件和服務外包人才培養模式包括兩種可行方案:先通后專的專業職業面向(通用課程→專業實訓→外包集訓)、以專就通的個人就業傾向(適配課程→外包實訓→專業擴展)。其中:前者聚焦專業學習的知識廣度,支撐外包就業特定技能深度拓展,使學生具有更廣泛就業選擇適應性(多能一專,廣種薄收);后者以實際外包崗位工作勝任的素質養成,完善專業知識學習拓展,助力其它領域就業準備的經驗復制(就業定位,發展通道)。具體模式選擇取決于學歷或實訓教育的培養目標和實施方案差異以及校企社銜接準備度,而從學校教育主航道的視角將兩者進行有機融合為“學歷教育+在崗培訓”的人才培養平臺,以規避產業成熟度和人才需求的動態風險。

3)崗位匹配檢驗人才培養效果 軟件和服務外包人才培養模式以“項目管理、IT外語、信息系統、軟件工程”的綜合應用為依托,快速構建于其上的實際外包工作承接能力,其實施貫穿于學生在校學習的全過程,最終通過參與外包領域ITO和BPO實際就業的崗位和角色勝任力獲得評價——包括學校對外包就業指導有效性和學生個人外包職業定向清晰化,以及從課程能力到專業能力和工作能力的轉換效率,需要學校、企業、社會、學生的循環互動進行反饋。進而根據外包人才培養的教學目標達成度進行質量評估,以找準下一階段的教育改革方向及其關鍵措施。

3.2 區域軟件服務外包人才培養實施策略

根據吉林省長吉圖區域軟件和服務外包行業人才需求特征和角色認知模型,各高校要結合自己的特色專業優勢,突出以本科和高職計算機和信息類專業群教改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模式實踐探索和應用創新,有序拓展和做實軟件服務和外包人才培養和就業輸送,落實以針對性職業生涯規劃驅動教育主航道的外包人才培養對接策略方案:

1)根據軟件和服務外包依賴專業群的知識結構,建立和優化國際先進CDIO工程教育項目課程體系[5]。公共課程豐富“IT職業生涯規劃、軟件外包標準、科技外語應用”等內容,專業課程在課堂教學、校內實訓和企業實習等環節進行優化。校內實訓包括“校內離岸、企業在岸”兩類真實項目以及校企聯合課程的學期項目實訓;企業實習主要是學生在校外實訓基地或實際工作的外包企業進行準就業頂崗。

2)強化模擬外包企業業務流以建立學習小組團隊的工作情景實踐,深化科技外語(日語、英語、韓語)突破和IT企業崗位工作流的交流協作,建立適配外包實際業務的流程化項目任務驅動的教學體系和實訓基地。實施“訂單培養、工作過程、Mini項目、CDIO實訓、虛擬公司、校企結合”等教學模式的組合優化,有針對性地規模培養符合吉林省區域經濟產業發展趨勢要求、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優秀軟件和服務外包人才梯隊。

3)適配區域軟件和外包服務產業人才需求,不斷深化本科和高職學歷教育的專業教學改革,以更加開放創新和包容寬松的思想同步跟進產業發展演進。動態對接趨勢分析、人才需求估計、專業人才定位與培養目標規格制定、職業崗位群面向梳理,有效落實典型工作任務和學習領域分析、專業師資配置與培養、實踐教學條件完善、校企結合實訓策略優化,進而適時設立軟件服務外包專業以持續豐富軟件和服務外包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建設。

4 構筑學校教育的外包人才培養模式整體優勢

軟件和服務外包產業的價值創造過程,突出地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專業技術人才智力資源綜合應用[6]。人才直接決定了外包方的接單能力,是軟件和服務外包業的生存基礎和核心競爭力之一。針對吉林省軟件和服務外包產業業務拓展與區域轉移的競爭力要求,基于“立足本地化,面向國際化”的人才獲取和培養策略,省內本科和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平臺主航道,必須正視學歷教育的外包人才“金、白、藍”領供給結構——聚焦占產業鏈60%以上的中基層專業服務崗位需求,持續培養具有職業工作勝任力和發展競爭力的能夠適應行業工作國際交流和項目團隊協作的應用技能復合型人才。

基于角色認知建立職業生涯規劃以全程驅動教育培養的軟件和服務外包人才培養模式,可以從源頭確保學生聚焦外包職業通道和系統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促進了教育更好地融入地方經濟結構調整和服務于區域產業經濟發展。關于我國軟件和服務外包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和實踐,必將隨著區域產業戰略布局和外包產業的發展而演進不斷持續創新,從而達成“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目標。軟件和服務外包人才培養模式建設是一個系統化的實踐過程,需要高等院校、外包企業、社會機構、學生主體的積極參與,通過“專業教育、素質教育、職業教育”理論突破和實踐深入以提供持續的效果反饋和構筑整體優勢。省內高校一定要抓住吉林省軟件服務外包產業突出的政府政策支持機遇,強化院校學歷教育特色與企業實訓優勢結合,緊密依托區域外包成員企業協同構建綜合人才培養模式,為長吉圖區域軟件和服務外包產業升級轉型提供強有力的人力資源培養和供給智力支持。

參考文獻:

[1] 吉林省人民政府關于促進我省服務外包產業發展的意見[EB/OL].(2011-05-16) [2014.5.17]. http://www. chinajs.org.cn/policy/?type=detail&id=22.

[2] 吉林市召開2014年軟件和服務外包企業工作座談會[EB/OL].(2012-01-10) [2014.5.17]. http://www.jlhitech.gov.cn/Article/Details/636?viewPage=Details.

[3] 克勞雷(Crawley, E).重新認識工程教育-國際CDIO培養模式與方法[M]. 顧佩華等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 王龍.我國大學教育教學改革需要探索五個重要關系[J].黑龍江高教研究, 2014(5).

[5] 趙麗萍.基于CDIO的計算機專業項目課程體系構建[J].電腦知識與技術, 2011,7(17).

[6] 葛繼平,等.我國軟件服務外包產業發展戰略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3,10.

上一篇:環境雕塑藝術審美特征論文范文下一篇:藝術本質研究油畫藝術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