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村鎮規劃新農村建設論文范文

2024-01-26

村鎮規劃新農村建設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闡述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新農村建設用地規劃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分析了兩個規劃的主要協調點,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兩個規劃具體協調的若干措施。

關鍵詞: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新農村建設用地規劃;協調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國務院從我國基本國情出發,站在全局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要求,在具體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過程中,必然要涉及到兩種調控土地利用的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新農村建設用地規劃。這兩項規劃由于一些歷史和現實方面的原因,導致兩者之間確實存在著一定的矛盾,嚴重阻礙了新農村建設的順利進行,因此迫切需要統一、科學的規劃和合理的協調。本文將在相關研究、實踐的基礎上,比較分析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新農村建設用地規劃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就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新農村建設用地規劃之間的協調問題提出初步的解決方案。

1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新農村建設用地規劃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1 規劃期限不一致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期限應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長期規劃期限相適應,一般為15或20年;在規劃期限內,有近期土地利用安排,期限一般為5年。而對于新農村建設,目前我國地規劃的具體起始時間與完成期限不盡一致,有專家稱我國新農村建設完成時間應以2020年為宜。由于兩個規劃的編制時間不同步,并且基期年不同,造成了兩者在用地規模,布局等諸多方面不銜接。

1.2 規劃的指導思想不一致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主要任務是在確保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和嚴格控制城市,集鎮和村莊用地規模的前提下,將土地資源在各產業部門間和地域間進行調整和合理配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全面性的規劃,是站在戰略全局的高度對行政轄區范圍內所有土地結構進行優化和合理安排布局,對各項用地規劃都具有指導和制約作用。而新農村建設用地規劃的出發點是統籌安排各類設建設用地,以滿足居住、存儲、交通以及其它相關基礎設施建設的用地需求,同時保護土地與生態環境免受破壞。新農村建設用地規劃則是局部性的規劃,它著重于一村或幾村范圍內建設用地的分配和布局安排,是諸多建設用地規劃中的一種。

1.3 規劃用地規模、范國不一致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新農村建設用地規劃最核心的矛盾就在于建設用地規模的確定上。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總體指導思想是嚴格控制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切實保護耕地,特別強調建設占用耕地占一補一,確保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盡管上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10多年來,普遍出現了預支規劃期內建設占用耕地指標的現象,但嚴格的耕地保護措施還是導致了各地確定的建設用地規模偏小。而新農村建設用地規劃確定的建設用地規模是在國家規定的人均用地指標范圍內,結合人口數量和社會經濟發展需要來確定的。選兩種截然不同的指導思想加之在用地分類標準、人口核算方法等的不一致直接導致兩種規劃確定的建設用地規模有較大差異。同時,受建設用地規模指標的限制、規劃時限差異、部門之間利益沖突等因素限制,新農村建設用地規劃確定的建設用地控制圍反映的村莊建設用地范圍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所確定的發展范圍也不盡一致,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建設用地范圍往往小于新農村建設用地規劃所確定的建設用地范圍。

1.4 規劃用地類型不一致

在用地分類與劃分標準上兩種規劃存在明顯差別:新農村建設用地規劃一般執行國家建設部門制定的《城市用地分類和規劃建設用地標準》,將城市用地劃分為居住用地、公共設施用地、工業用地,倉儲用地、對外交通用地、道路廣場用地、市政公用設施用地、綠地、特殊用地、水域和其它用地共10個大類,其中前九類用地參與農村建設用地平衡,而上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采用原《土地管理法》規定的用地分類。將土地劃分為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居民點及工礦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共8大類。這兩個分類標準有許多矛盾之處,同一名稱或相似名稱的地糞,兩者的含義卻大不相同,造成兩個規劃在用地上難以進行比較。如城鎮內部的交通用地、水域等概念,兩個規劃都難以詮釋確切的含義令對方信服,從而造成各成一統的格局。

1.5 其他一些原因造成的不協調。

一些人為因素造成兩中規劃的不協調,主要體現在部分當地領導在正確理解我國關于新農村建設的精神方面存在誤區,突出表現為,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僅當作建新房子、住大院子、修大馬路,村里閑地不用,卻向外無限擴張;甚至某些干部為獲取個人利益,打著新農村建設的旗號,巧立名目,帶頭私占耕地用于商品房商業用房開發,造成了村民產生相互攀比心理。爭相違法占地建房?;蛘叽蟾恪罢児こ獭迸c“形象工程”,擅自圈地規劃建設,而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于不顧,出現了所謂“人治大于法治,外加長官意志”的現象。

2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新農村建設用地規劃的主要協調點

2.1 內容上的銜接和協調

新農村建設用地規劃的內容應該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協調,不得突破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不得作出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不想一致的規定,兩者應當保持和諧統一。由于新農村建設用地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分別屬于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門,且兩個規劃編制基期年、編制期限不同。因此,在新農村建設用地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時,應該注意相互銜接,相互兼顧,保持兩者之間的銜接和協調。

2.2 新農村建設用地規模不得突破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新農村建設用地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為土地供給與土地需求的關系。因此,在編制新農村建設用地規劃時,對新增建設用地的規模必須正確對待,不得突破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所確定的規模。但是由于社會經濟及歷史等原因,造成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建設用地指標確實不能滿足新農村建設用地規模的,應當按照新農村建設用地規劃確定的建設用地規模,及時修改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同時新農村建設用地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要做好用地發展方向和發展用地布局上的銜接和協調。

3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新農村建設用地規劃的協調措施

3.1 注重公眾參與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新農村建設用地規劃編制人員要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科學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新農村建設用地規劃。制定切實實際的建設用地發展規模和布局空間。在編制和實施過程中發動社會參與,讓規劃得到公眾的監督和支持,避免規劃為少數決策者所左右,為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新農村建設用地規劃的銜接創造前提條件。

3.2 加強相關單位的配合

在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新農村建設用地規劃時,要加強有關部門的配合。編制人員之間要經常進行思想交流,相互溝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編制過程中不妨集合當地干部或代表參與,以便更加了解當地的發展規劃思想,同時新農村建設用地規劃的過程中也應該邀請鄉級或更高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編制人員參與,從編制主體之間協調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新農村建設用地規劃。

3.3 確?;A資料一致,使規劃在內容、技術上相互銜接

首先做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新農村建設用地規劃基礎資料上的銜接,兩個規劃使用的關鍵基礎資料數據、資料統計口徑盡量保持一致;在建設用地規模預測時,采用的標準方法等科學合理,使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新農村建設用地規劃所確定的建設用地規模相協調。其次在用地發展方向和布局上,應該根據當地土地資料尤其耕地資源,解決好保護耕地與發展的關系。再次兩個規劃的建設范圍在規劃圖上落實時,圖件要素相互樸長取短,互相結合,使兩個規劃圖上反映的內容,位置相一致,從而使兩個規劃真正的互相銜接。

3.4 主管部門要相互配合,確保規劃有效實施

在規劃實施過程中,主管部門要相互配合,確保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新農村建設用地規劃有效實施。同時,在確保新農村建設用地指標的問題上,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應該在當年可用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留取一部分指標專門用于新農村建設,如浙江省曾明確規定,各地應確保將當年可用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總量的10%左右用于新農村建設。同時,有關鄉鎮、村也應積極抓好農村建設用地復墾、土地開發整理等,向上爭取一定的建設用地獎勵指標,確保規劃的有效實施。

村鎮規劃新農村建設論文范文第2篇

在當前中國政府把建設重點轉向農村的背景下,掀起了一股舊村改造和新村建設的熱潮,但是許多新建農村的形式淡化了和自然環境的關系,使原有的農村秀麗景觀蕩然無存,喪失了鄉土特色。建設后的農村景觀和城市的許多景觀雷同,由于觀念認識的偏差,農村居民把城市的一切當成模板。

我國大多數的農村都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特色,如何保持、延續和發展這些特色,使農村在更新改造的過程中充滿生機、活力和具有地方文化特色是很多人都在關注和呼吁的。 另外,我們也應該看到,事物是不斷地發展變化的,農村景觀具有動態性的特征,特別是在中國當前正處于社會經濟的轉型期,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狀況并不是偶然的現象,是與農村居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相協調的。

客觀地看:有些傳統農村的生活方式已被現代生活所取代,景觀模式也己經落伍于人們的審美觀念和生活需求,在這樣的契機下,急需要探索出一條適合現代新農村景觀的發展之路。另一方面,具有鄉土特色的農村景觀是中國幾千年歷史傳承下來的文化痕跡,是人類進化過程中與自然協調共生的結果

我們不可能也不該將其遺棄,所以本研究是以規劃學、現代景觀學和建筑學的相關理論為基礎,以現階段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導向,構建新農村景觀環境體系,以期對當前的新農村建設起到控制和保護的作用,追求既有新時代氣息又有鄉村特色、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歷史文脈的新農村景觀。

論文研究內容 本論文研究內容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c1>新農村建設區與周邊自然環境的景觀融合:在村莊規劃中引入景觀控制的概念,研究景觀控制的相關理論,對村莊居民點的建設形態進行控制,使之與自然環境相互融合,體現建設中對自然環境的保護與尊重。

御鑫造園http:///

c2)新農村宏觀景觀研究:研究村莊居民點的宏觀布局、道路骨架、景觀廊道、歷史發展脈絡等,達到對村莊風貌的控制。

<3)新農村景觀特色的創造:通過對當地傳統特色文化的吸收和提煉,在新農村建設中體現鄉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避免建設中的千篇一律。

(4)新農村典型空間的研究:

①廣場綠地空間:探索為廣大農民喜聞樂見的廣場綠地形式,突出農村特點,體現鄉土特色,結合當地實際,利用當地材料,節約建設資金,以小型化、多樣化、鄉情化為原則,避免對城市廣場的照抄照搬。

②街道空間:研究村莊街道空間的特色,提出街道空間景觀的設計要點和設計的模式。

③歷史建筑和片區空間:討論歷史建筑和片區空間景觀的保護、改造、更新,妥善處理發展與保護的關系和新老建筑的協調。

④旅游空間:研究以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為主題的鄉村旅游觀光及景觀設計,用于當地旅游項目的開發,發展第三產業,提高農民收入。

村鎮規劃新農村建設論文范文第3篇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宏偉目標,對于我們加快發展、富民強鎮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也極大地鼓舞了各族群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信心,激發了廣大群眾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為今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描繪了

一個宏偉藍圖。為此,根據《門源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施意見》的總體要求,經廣泛調研和征求群眾的意見,特制定____村新農村建設規劃。

一、自然概狀

____村位于門源縣以東24公里,東鄰仙米鄉,南與陰天鄉接壤,西鄰泉口鎮,是____鎮政府所在地,境內省道民門公路穿境而過,地理環境比較優越,是門源東部地區的商貿集散地和交通要道。全村總面積4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高度為2730米,年均氣溫1℃,年降水量為510毫米,且時空分布不均,氣候垂直分布明顯,晝夜溫差大,冬長寒冷,夏短涼爽,無絕對無霜期,自然災害較頻繁。

全村共有七個生產合作社,四個自然村,326戶農戶,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1523人,勞力613人,共有耕地4604畝,其中退耕還林還草面積864畝,人均耕地2.58畝,共有各類牲畜2390頭(只),其中牛366頭,羊190只,馬、驢、騾131匹,擁有中小型農機具198臺(套)。

二、經濟社會發展現狀

(一)經濟發展現狀

____村主要以經營農業和畜牧業兩大傳統產業為主,農業主要以種植青稞、小麥、油菜、馬鈴薯為主、第三產業發展比重較小,2006年全村人均純收入為1850元,其中農業占28.8,畜牧業占29.04,勞務收入占32.4,其他收入9.76。

由于受自然條件的制約,____村長期以來形成了以農為主,農牧結合的發展格局,在經濟發展中農民增收主要靠農牧業兩大傳統產業,一直未擺脫“靠天吃飯”的局面,自然災害頻繁,農產量低而不穩,農業效益低下,科技含量不高,因而在增收上難以形成新的突破,群眾增收依然十分艱難。近年來,通過大力調整產業結構,農牧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勞務經濟發展勢頭強勁,依托小城鎮建設,第三產業逐步興起,有力推動了全村經濟發展,也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奠定了良好的經濟基礎。

(二)基礎設施建設現狀

在國家項目的支持下,2005年實施了14.7公里的硬化路工程,4個自然村的道路硬化全部完成,2006年實施了“一池三改”工程,170戶農戶修建了沼氣池和育肥大棚,占全村總戶數的52,農電網改造已全部完成,小靈通、移動、聯通網絡覆蓋全村,190戶農戶安裝了固定電話,占全村總戶數的58。

(三)村莊建設現狀

由于農村建房缺乏科學規劃和建房的隨意性,村莊布局分散、凌亂、____村的布局形成了____、王家莊、堿溝口沿民門公路、平原式發展的格局,座落分散、排水不暢,且由于群眾現階段生產生活習慣和衛生意識差,在道路上隨意曬糞、曬草現象隨處可見,臟、亂、差現象嚴重。

(四)公共事業發展現狀

現有中學1所,在校學生1251人,小學1所,在校學生212人,學前教育尚出空白,黨員活動室2間,村衛生室1所。

(五)城鎮建設現狀

由于受地理位置制約和低層次建設,____村民門公路兩旁雖然建起了貿易市場和兩層商貿樓,但由于缺乏科學規劃,公共服務體系不健全,城鎮面貌仍然未擺脫亂設攤點、排水不暢、衛生差、不美觀等現象,無垃圾場、無公共廁、無路燈、無路牌、無街道綠化、無停車場、無牲畜定點交易市場,鎮容鎮貌依然難以有新的起色。

三、發展定位及發展思路

(一)發展定位

____村依附城鎮,交通便利,地理優勢和區位優勢明顯,海拔、氣候有明顯的優勢,農業要提升青稞、油菜、小麥、馬鈴薯等傳統品種品質,畜牧業以加快育肥暖棚建設,大力發展牛羊育肥,生豬基地建設,大力發展農畜產品加工,交通運輸,商貿餐飲為主的第三產業,積極鼓勵和制造條件加大小城鎮建設力度,大力實施美化亮化工程,完善公共服務設施,發展公益事業,形成獨具特色的城鎮面貌,使____村成為門源縣東部地區新農村建設的一個樣板村。

(二)發展思路

以結構調整為基礎,發展產業化經營,引進技術和優良品種,挖掘產業增收潛力,發展現代農業,促進生產發展和農民增收;解決人畜飲水、住宅建設、村容整治等問題,改進基礎設施;發展以沼氣和太陽能利用為主的清潔能源,建設生態家園;通過陽光工程、農民科技示范入戶工程等,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培育新型農民;加強民主管理和農村基層組織,發展教育、衛生等公共事業。

四、規劃目標

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2006-2010年

,____村新農村建設的主要目標是:

(一)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目標,加快經濟發展

到2010年全村總產值達到538.4萬元,比2005年的384.7萬元年均遞增10,其中第一產業總產值達到468.2萬元,比2005年的337萬元年均遞增11;第二產業總產值達到4.2萬元、比2005年的3萬元年均遞增10;

第三產業總產值達53.52萬元,比2005年的38.2萬元年均遞增9;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850元,比2005年的1850元年均遞增10.8。

(二)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美化村容村貌

農戶住宅統一規劃,改造土坯屋及土莊廓,實施庭院綠化、美化、凈化,磚木、磚混結構的住房占總戶數的90以上;配套建設污水排放渠道,主巷道兩旁裝路燈;建衛生廁所326所,占100;建一池三改沼氣池228座,太陽灶326個,牛羊育肥暖棚覆蓋面達到100;鎮區街道兩旁及村間道路兩旁的綠化率達100。

(三)加大投資力度,加快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修建多種功能為一體的村綜合活動中心;街道及主巷道兩旁設置路燈,設置標準路牌;修建1處停車場,修建牲畜定點交易及屠宰市場,改善排水設施。培育一定數量的“文化中心戶”、“科技示范戶”。電話入戶率達到80以上;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程度100。修建1所幼兒園,加強學生的學前教育。

(四)加強村級組織建設及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設

建設一支以村黨支部為核心、堅強有力的村級各組織;培育一批有較高素質、充滿生機活力的后備干部隊伍;實行村務公開、民主管理,村民滿意率達90以上;實現老有所養,幼有所教,病有所醫;文化活動室、幼兒園、醫務所等公益設施完善率達100;達到“文明村”、“平安村”標準,“十星級”文明農戶占總戶數的95以上,“十星級”安全戶占總戶數的95以上;“文明信用戶”占總戶數的80以上。

五、建設內容

(一)做大做強農牧業主導產業,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一是順應天市,大力調整農牧業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種植業結構,大力發展三紅胡羅卜、黑飼草麥草等特色種植,到2010年在結構調整上力求實現新的突破。二是全力推進種子工程,進一步提高農畜產品良種化程度,積極培育和引進優良農畜產品、良種化程度達到98以上,三是全面改善農牧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四是大力發展牛羊育肥,到2010年,全村畜牧業生產值達到50以上。五是進一步改善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到2010年,實現戶戶有暖棚,家家有沼氣的目標。

(二)積極推進產業化經營,培育發展農畜產品交易和加工產業

積極扶持、引進發展以牛羊肉、毛皮加工為主的農畜產品加工企業,延伸產業鏈,帶動全村及全鎮壯大牛羊育肥販運規模、提升發展水平、提高經濟效益,拓寬農民增收致富的渠道。按照“公司 農戶”、“公司 基地 農戶”等多種經營模式,積極扶持組建牛羊育肥販運協會,培育農民經紀人隊伍,提高信息傳達、育肥技術總結推廣、市場銷售等綜合服務水平和優勢農畜產品生產的生產組織化、銷售市場化程度。

(三)調整勞動力結構,加強技能培訓,加快發展勞務經濟

一是要充分發揮小城鎮在城鄉和農村勞動力轉移中的紐帶作用,集中力量抓好小城鎮建設,為就近轉移富裕勞動力,發展非農產業創造條件,二是要把提高勞動力技能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發展勞務經濟的一項基礎性和長期性的工作來抓,加大投入,強化培訓,抓好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千方百計提高勞動者的文化科技水平,提高掌握新技術的能力,更好的適應市場,適應發展,三是提高勞動者外出務工的組織化程度。廣泛了解搜集省內外勞務信息,及時向群眾提供勞務市場信息和相關必備知識,引導農民有組織,有針對性的外出知識,減少盲目性到2010年全村勞務收入占人均收入的40以上。

(四)發揮城鎮優勢,大力發展二三產業

依托小城鎮輻射帶動,大力發展交通運輸業,組建客運公司,使小汽車客運業逐步走上規范化管理運營的軌道;積極發展餐飲、商貿、焊接等第三產業,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規模、一定實力的個體經濟實體或私營企業;積極引導村民發展具有當地民族特色和農家風味的“農家樂”、茶園等生態旅游服務業。

(五)加強村莊基礎設施建設和村容村貌整治

針對臟、亂、差現象,從2007年開始對硬化路及兩側曬糞、曬草,堆物、堆垃圾,亂占、亂圈、亂建等問題采取強有力措施進行全面治理。建立1個中心垃圾填埋場,建立4個垃圾集中堆放點,重點解決垃圾亂堆亂放、污染環境的問題;合理規劃房屋建設,打破人畜合院的現狀,建設使用沼氣池,以沼氣池的建設帶動改圈、改廁、改廚工程,逐步改變群眾生活觀念,改變往日的生活習性,實現節省能源;鼓勵有一定經濟條件的農戶通過自籌資金、合伙、轉讓等形式實施“平改樓”工程;大力普及農村沼氣,以農戶為單元,以“一池三改”為基礎,在全村每戶庭院內建設戶用沼氣,帶動改圈、改廁、改院,提供清潔能源,消滅露天糞坑,解決人畜糞便污染問題;推廣太陽能熱水器和太陽灶,推進農民生活用能的清潔化和節約化。

(六)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加強農村信息平臺建設

爭取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落實好“五保戶”、優撫對象、特困人口救助、殘疾人福利等社會保障措施,使100的群眾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突出增強貧困戶的自我發展能力,加強智力扶持、技術扶持、生產扶持,力爭使33名特困戶盡快實現脫貧。

(七)大力發展社會事業

重點做好控輟保學工作,村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殘疾兒童入學率達60,全面推進信息技術教育;完善衛生服務體系,規范建設村衛生室,提高服務水平;廣泛深入地開展各項群眾性文體活動,創建特色文化村、培育文化中心戶7戶

(八)深入開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民族團結進步,平安創建工作,為新農村建設提供良好社會環境

依據四個居住點,組建四個治安協會,分別設立“十戶聯防”小組,實行聯片控管、十戶聯防,做到組組有聯系、片片有照應,發現不安全隱患及時處理上報,做到一方有事、全村支援。加強民族團結,堅持“三個離不開”思想,維護民族團結和穩定。

(九)深入開展移風易俗、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

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道德實踐活動,引導群眾移風易俗、摒棄陋習,培育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組織開展各種有益的群眾性文體活動,成立村紅白理事會,實行勤儉辦事,堅決取締“學生畢業披紅賀喜”、婚喪嫁娶大操大辦等陳規陋習,營造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相適應的社會精神風貌。

(十)加強民主管理制度

完善財務管理制度,健全以財務公開為主的民主管理制度;全面貫徹執行新的《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制度》,推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管理經?;?、規范化、制度化,實施村級會計財務管理建設標準化;全面落實民主理財制度,逐步建立以村集體經濟收支情況、村干部報酬、村集體債權債務等涉及農民切身利益為重點的財務民主公開制度。其次,建立集體決策機制,對土地承包和租賃、集體舉債、集體資產處置等重要事項,實行民主決策。第三,建立完善“一事一議”籌資籌勞制度。按照“群眾急需、共同受益、量力而行、民主決策、上限控制”原則,實行“一事一議”,引導農民籌資籌勞的政策規定,明確具體籌資籌勞的對象、程序、資金使用及財務公開的形式。

(十一)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

加強以黨支部為核心的村級班子建設,開展創建社會主義新農村標準黨支部活動。建立完善“一制三化”(村黨支部領導下的村民自治運行機制、黨支部工作規范、村民自治法制化、民主監督程序化)的工作機制。落實黨員干部“兩帶三為”(帶著感情、帶著責任,為民造福、為民解困、為民排擾)責任,全面開展“三培雙帶”(把黨員培養成致富帶頭人、把致富帶頭人培養成黨員、把致富帶頭人培養成黨員、把優秀黨員致富帶頭人培養成黨的農村基層干部)活動,提高黨員干部隊伍素質,增強黨支部的凝聚力、感召力和戰斗力。

六、建設進度安排

本規劃分步實施,穩步推進,力求二年有起色,三年見成效,五年上臺階。

(一)2006年

完成新村規劃編制和各類項目的申報、立項,開展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和綠化工作,初步改善村容村貌。

(二)2007年到2008年

全村農戶都建成曖棚,全部建成“一池三改”,完成太陽灶配套和衛生廁所;引進優良畜種,改善畜種結構;建成農畜產品交易市場;建設村綜合活動室和幼兒園;對農民進行各種技能培訓;建成中心垃圾填埋點和排水設施。

(三)2009年到2010年

完成太陽能和太陽灶配套,完成農戶的住宅改造。完成各項社會事業工程。

七、保障措施

(一)搞好組織發動,營造良好氛圍

切實在思想發動、組織動員上下功夫,采取有力措施,通過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積極引導群眾正確認識新農村建設與自身利益的關系,最大限度的調動農民建設新農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二)尊重農民意愿,解決實際問題

充分發揮農民群眾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對涉及農民切身利益的事項,采取“一事一議”等方式,引入專家論證等多種科學決策方式,實現新農村建設重大思想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把村民當前最關心、最急迫的事項作為近兩年的建設重點,通過建設成效的展示,進一步激發村民建設新農村的積極性。

(三)拓寬投資渠道,增加資金投入

多渠道爭取投入資金,包括農戶自籌、政府扶持、社會資本投入等。充分調動農民群眾的積極性,使農民成為投入主體、受益主體和建設主體。充分調動各種社會資源,特別是要引導民營資本參與新農村建設。爭取國家對新農村建設的扶持,根據新農村建設項目的不同類別、性質和特點,廣泛吸收各方資金投入新農村建設,形成合力

村鎮規劃新農村建設論文范文第4篇

一、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困難

“十五”期間,縣委、政府堅持把農業農村工作作為全縣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促進了農村經濟社會的快速、健康、協調發展。但是,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我縣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還存在著一些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為:一是貧困人口比重增加,農村貧困面大,農業基礎條件十分脆弱,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低下;二是縣級財政收支形勢嚴峻,農民增收困難,城鄉差距擴大;三是農業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任務艱巨,農業產業化經營和龍頭企業的帶動十分有限,農業發展資金不足、科技含量不高、科技隊伍素質有待加強;四是教育、文化、科技、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還存在較大差距。如何采取各種切實有效的措施,千方百計增加貧困山區農民的收入,已經成為玉龍發展中一個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

二、貧困山區農民增收難的主要原因

玉龍縣是一個以山區、半山區為主的農業大縣,“三農”問題在全縣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受地理條件、可有效利用資源相對匱乏和廣大農村群眾整體素質還較低等因素的制約,貧困山區農民增收困難,是長期以來全縣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中的突出問題。一是受地理條件及人口因素限制。玉龍縣貧困山區普遍處于20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區,山區農民的田地絕大部分為坡耕地,沒有得到改良,農田澆灌十分困難。同時,這些山區旱、澇、風、冰雹等各種自然災害頻繁,御災能力弱,很大程度上還處于靠天吃飯的狀況。另外,貧困山區教育文化和科技落后,勞動者素質低下,人才短缺,農業生產科技水平低,缺乏必要的生產投入,生產經營模式落后,大大阻礙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二是對現有特色資源利用不足。玉龍縣地處“三江并流”和漢、藏、白、納西文化的交匯之地,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民族文化蘊涵,獨特的人文、地理等旅游資源潛力十分巨大,有著很大的發展和開發空間及優勢。但目前玉龍縣總體來說還只是一個貧困縣,經濟發展水平還不高,特色資源的有效開發利用程度還較低。三是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當今市場上農產品的科技含量高低及規模已成為其在市場上占有力和競爭力的決定因素,而我縣的農產品發展規模不大、科技含量不高,要想在激烈的農產品市場中爭得一席之地,必須在特色、優質、高效上狠下工夫。

三、促進貧困山區農民增收的幾點建議

一是穩定和落實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保護和調動貧困山區農民的積極性。玉龍縣95%是山區,90%以上的人口在農村。因此,要把全面貫徹落實和穩定黨的農村工作政策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保障來抓,努力把政策落到實處,切實保護農民利益。在尊重農民意愿的基礎上,支持“自愿、有償、依法、規范”的原則,積極推進土地使用權合理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大力培育和規范農產品市場,重視農產品營銷,發展各種形式的流通組織,不斷優化農產品流通環境,搞活農產品流通,建立和完善以農民為主體的社會化服務體系。

二是加大貧困山區扶貧力度,繼續推進開發式扶貧。要做到領導到位、認識到位、措施到位、科技到位,多渠道籌集資金,增加扶貧投入,進一步加大小額信貸開發式扶貧的工作力度。同時,繼續抓好科教扶貧、文衛扶貧、計生扶貧等工作,全面提高貧困地區廣大群眾的整體素質。要繼續加強貧困山區的基礎教育工作,進一步提高山區人民的文化素質,轉變傳統觀念。必須要加大對貧困山區的教育投入,在政策上給予傾斜,在教師的待遇上給予一定的照顧。同時,在貧困山區要加大對教育的宣傳力度,努力改變老百姓“讀書無用”的老觀念,動員全社會都來關心貧困山區的教育。

三是大力加強農村小城鎮建設,促進貧困山區經濟發展。以鄉鎮為依托,以集貿市場建設為基礎和重點,把有條件的鄉鎮建成一個有地方特色的小城鎮,全面改善山區投資和發展環境。如玉龍縣西部的黎明、塔城和東部的寶山、大具等鄉鎮,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但投資環境還需要進一步改善和提高,以吸引更多的開發投資商。

四是充分依靠當地資源優勢,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延長農業經濟鏈條,構建現代農業新體系。認真研究農業產業的合理化布局,努力探索適宜高寒山區的農產業開發項目,做到分類指導,并以市場為導向調整結構創特色,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積極發展貧困山區的生態農業、觀光農業,建設生物資源創新基地,在山區大力發展花卉、山崳菜、青梅、魔芋等產業并在鞏固、完善、創新、提高上去下功夫。

五是加強科普工作,以市場為導向,努力發展高效農特優產品。農科部門要切實改變以往農業科普工作中存在的老套、漂浮的問題,主動把科技送到鄉村,送到田間地頭。要正確引導農民從傳統種植、養殖中解脫出來,真正走向現代農業的路子。要加大先進適用技術的引進和推廣力度,引進適宜山區種植或養殖,市場銷路和經濟效益較好的新品種,推廣豐產、優質新技術;加強對貧困山區農民的技術培訓,增加貧困山區勞務輸出。

村鎮規劃新農村建設論文范文第5篇

一、加強領導,統籌安排。年初,縣上及時印發了《延長縣2010年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安排意見》,對新農村建設工作的思路、任務和具體的工作措施提出具體的目標要求,對相關成員單位的工作任務進行了細化明確,確保工作任務有章可循,有條不紊的深入開展。同時,在試點村、重點村建設中實行了縣級領導包掛、鄉鎮領導包抓、縣級部門包扶、企業單位援建、社會各界參與的工作運行機制,縣委書記、政府縣長等縣級領導都能夠深入實際,親自到所包抓的重點村調查研究,積極協調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各成員單位領導也能夠以新農村建設工作為己任,注重研究政策、捕捉信息,加大資金項目爭取力度,合力推進新農村建設工作的深入開展。堅持規劃引領的工作思路不動搖,高度重視新農村建設規劃編制工作,由城建局牽頭,配合陜西省金城綠景規劃設計有限公司,計劃完成了40個重點村建設規劃的編制工作,使規劃既能體現科學性、前瞻性,又能彰顯延長特色。各項目單位都能嚴格按照規劃來設計施工,避免隨意變更規劃設計和盲目施工現象發生,力求建設的科學合理。同時,由縣新農辦牽頭,各產業部門和鄉鎮配合,完成40個村的產業發展規劃的編制,確保產業建設的快速穩步發展。目前,各項規劃正在編制中。

二、配套設施、完善功能。在新農村建設中,將治理農村臟、亂、差和實施村容村貌的綜合整治作為新農村建設的突破口和切入點,集中力量抓好以水、電、路、農民住宅和村莊公共設施等為重點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使布點的新農村重點村有“兩委會”辦公室、文化室、衛生室、商業網點、學校、休閑健身廣場等,徹底改變農村的生產生活面貌。繼續實施農村“一池三改”工程,加大沼氣池建設力度,改圈、改廁、改灶配套率達到80%以上。大力開展清除“三堆”、禁止“五亂”專項整治活動,建立健全村容村貌長效管理機制,改善農村衛生環境。重點村以巷道硬化、水渠修砌、 住宅改造和公益設施建設為抓手,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重點村實現了“三清三改三分離,五通六有一發展”,農民的思想觀念、精神風貌和生產生活方式得到明顯轉變。為新農村建設的全面推進奠定堅實基礎。

三、整合資金,加大投入。在市縣財政配套的基礎上,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各記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則,繼續按照“縣為平臺,明年項目,今年上報,整合資金,集中投放,整村推進”的項目整合運行機制。加大對扶貧、水利、交通、文體、國土、以工代賑等項目的捆綁和資金的整合力度,將項目和資金向重點村傾斜,確保重點村項目的按期實施。同時按照政府主導、農民主體的建設原則,在政府以獎代補的基礎上,動員農民自籌投入,加大對住宅改造的投入力度。并通過積極宣傳引導,動員社會各界知名人士和企業家參與新農村建設,形成了齊抓共管、全社會都來關心和支持新農村建設的良好氛圍。今年新啟動6個試點村計劃投資2400萬元。其中新建355孔10間,舊村改造818孔20間;巷道硬化15970平方米,排水渠4490米,公廁8處,路燈39盞,垃圾臺19座,廣場6個8230平方米,村莊綠化8170平方米以及其他附屬工程的建設。計劃總投資2400萬元,其中縣區補助120萬元,農民自籌560萬元,項目捆綁1720萬元。目前已完成投資520萬元。列入市級考核的新農村建設重點村10個,按照新農村建設目標要求,結合本村實際,主要以舊村改造為主。目前共實現投資4460.7萬元,其中縣區補助200萬元,項目捆綁3417萬元,農民自籌843.7萬元。其中今年完成投資167萬元。其中新建596孔9間,維修改造1295孔;巷道硬化61683平方米,排水渠10985米,集中供水9處,廣場10個18294平方米,公廁6座,路燈60盞,垃圾臺32座,村莊綠化11240平方米,以及其他附屬工程的建設。

四、加強新型農民培育。我縣在新農村建設中,加大新型農民培訓力度,重點培訓社會需求的技術人員和農業專業大戶、專業合作社社長、農業龍頭企業經營者,使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能夠掌握1-2門先進的農業實用技術,轉移出去的農民具有較強的務工經商技能,提高農民的就業創業能力。要深入開展農村政策和法規教育,全面提高農民群眾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綜合素。今年,我縣利用縣農廣校、職中、各鄉鎮果業站、畜牧站的技術力量,圍繞產業優勢和特色農業開展農民技術培訓,全縣計劃組織培訓30期,2000人次以上。目前已完成培訓16期1200人次。同時,要在新農村建設重點村開展“大培訓”活動,不斷加大國家政策、法律法規的宣傳培訓力度,開展靈活多樣的農民教育培訓活動,努力培養造就 “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五、加強文明新村建設。鄉風文明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個重要標志。今年,圍繞我縣在實施工業強縣、產業富民的目標基礎上,把文明興縣貫穿于整個工作的始終,大力弘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樹立五種社會新風。即積極開展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樹立計劃生育新風;積極開展五好家庭的評選活動,樹立家庭文明新風;積極開展尊老愛幼活動,樹立慈善奉獻新風;積極開展反對邪教,遠離毒品的活動,樹立崇尚科學、珍愛生命的社會新風;積極開展遠離黃、賭、毒的宣傳教育活動,樹立明禮誠信,遵紀守法、健康衛生的社會新風。其次要積極開展群眾性文體活動,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大力倡導文明新風,開展“十星級文明戶”、“文明家庭”、“文明校園”、“百名孝子”、“好媳婦、好公婆”評選活動,引導農民崇尚科學,移風易俗,堅決杜絕封建迷信、婚喪嫁娶大操大辦等陳規陋習。廣播、電視和電影要貼近農村生活,以反映鄰里互助、誠實守信、自強自立、艱苦創業的新鮮題材為主要內容,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促進鄉風文明。

村鎮規劃新農村建設論文范文第6篇

一、基本情況

**村位于蒙山縣城西北部,全村轄27個村民小組,976戶農戶,人口3500人。村設黨支部,8個黨小組,現有黨員65名。全村總面積為24.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276畝,其中水田面積1721畝,旱地面積580畝,全村林地面積10933畝。二○○五年全村人均純收入2375元。

**村地處丘陵山區,全村土地、森林資源豐富,土壤肥沃,村委駐地距離縣城2.5公里,依山傍水,交通便利。近年來,**村積極響應上級黨委、政府的號召,充分利用本村的優勢,大膽探討發展經濟的新路子程村組屬北樓村的一個自然村,位于村委會北面2公里,依山傍水,交通方便。全組52戶185人,有耕地面積500畝,全組經濟發展以種養為主,程村組在北樓村經濟發展中始終走在全村的前列。該組村民群眾具有較高的思想覺悟和市場意識,能夠積極響應黨委、政府的號召,密切配合村委開展各項工作,積極探索適合本組經濟發展的好路子。全組現有桑園230多畝,果園(柑橙類)80畝,早熟板栗100畝。養殖業方面,主要以瘦肉型豬為主。全組村民根據飼養瘦肉型豬經濟效益好和市場前景看好的特點,紛紛實行牲豬品改。目前,全組有瘦肉型母豬60多頭,牲豬存欄220多頭,水產養殖15畝。

近年來,程村組在上級黨委、政府領導與有關單位的大力支持下,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改善和美化生活環境。全組群眾興起了自覺投工投勞進行道路硬化、改水改廁、建設沼氣池、村級籃球場等,到目前為止,全組52戶中新建或者正在建設的磚混鋼筋結構房屋38戶,戶均80M2,全組沼氣池入戶率達80%以上,該組的用電入戶率和閉路電視入戶率均達到100%,電話普及率達52%。

程村組全體村民積極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具有良好的村風民風,科技學習蔚然成風,社會治安穩定,無賭博、迷信、吸毒等不良社會丑惡現象,總的來看,程村組具備了建設新農村示范點的良好基礎。

二、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導,圍繞區黨委提出的“突出抓好農村道路、水利、能源、教育、醫療衛生等設施,強化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的要求,以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為目標,以改善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基本生活條件為突破口,以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素質和生活質量為根本,把新農村建設作為解決“三農”問題和加強村級組織建設新的載體,科學規劃,整合資源,分類指導,分步實施,依靠群眾,整體推進,逐步把全鎮各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生態協調、治安良好、社會穩定、文明進步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三、總體目標

從2005年2月開始到2006年8月,力爭完成示范點新農村建設達標,并通過以點帶面,典型引路,用五年的時間完成全鎮各村新農村建設目標。以“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廁、改路)和以創建文明村鎮為工作起點,以“‘五通’、‘五化’、‘六有’”為目標,進行總體設計規劃,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因組制宜,分步實施,努力構建人與自然和諧,治安良好,社會穩定,社會主義新農村具體標準是:

1、“五通”,即村通路,戶通電、通水、通訊、通廣播電視。

2、“五化”,即農民住宅內外墻批灰粉刷涂料美化;從行政村主干公路通往新村支道和村莊內主干道路鋪設混凝土硬化;農戶建設沼氣池、衛生廁所、衛生廚房、村莊設立垃圾池、人畜分離、排水系統完善凈化;村莊主干道兩旁以及住宅之間、農戶庭院綠樹成蔭綠化;村莊主要道路掛路燈亮化。

3、“六有”,即有健全的村級組織,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有科學的產業發展路子,有功能齊全的科普文化活動中心,有體育娛樂活動場地,有標準的宣傳欄。

四、方法步驟

(一)、抓好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1、調查測算、規劃設計。時間在2006年3月中旬前完成。村莊規劃要結合地形,依山就勢,不推山填土,不大拆大建,要從實際出發,立足于“三清三改”,規劃拆除閑置舊房,集中規劃建設豬牛欄,配套建設農村公共服務設施,整治農村人居環境;力求規劃切合實際,讓農民接受。村莊規劃編制要堅持實事求是、區別對待、分類指導、科學編制的原則。要求在月底前組織國土資源所及規劃所設計人員,根據本村區域特色和人文環境進行調查測算與規劃設計,在經

多方征求群眾意見并修改后,形成符合現代特色的新農村規劃設計圖。并且國土部門要嚴格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村鎮建設規劃要求審批農民宅基地,不得在規劃區外批宅基地。

2、實施階段:從2006年3月中旬起至2006年8月止。

(1)通新村道路建設:組織群眾積極投工投勞,完成由國道321線通往新村的主干道路及環村路建設,總長1.2公里,計劃全部實行水泥路面硬化。路基寬4米,路面混凝土厚度不少于10厘米,并設錯車道及安裝路燈亮化。

(2)住宅外墻粉刷:組織動員群眾爭取在2006年8月底前完成38戶混凝土住宅戶外墻批灰粉刷涂料工作。

(3)“三清三改“工作:

①清垃圾、清路障:根據規劃設計圖,建設垃圾池,并組織群眾清理衛生死角,清除各類垃圾、路障。實現村中心無成片暴露垃圾與路障。

②清淤泥:充分利用今年成立的北樓村古排河用水者協會的契機,組織發動群眾交納水費與投工,主要清理從新村旁邊經過的古排河水利渠道的淤泥。并向上爭取資金全面實現渠道三面光工程。涉及的渠道總長約1.2公里,清淤泥約需投工100個工日。

③改廁、沼氣池建設:年內完成余下的10戶沼氣池與衛生改廁、改廚工作。

④人畜安全飲水工程:為使全組村民喝上干凈的自來水,解決人畜飲水困難問題,計劃在屋背嶺修建一個自來水池,總投資約25萬元。該項工程可解決250多戶1000多人的人畜飲水困難問題。

(4)建設養殖小區:根據規劃設計要求,由國土部門統一調撥土地,農戶自建方式,統一養殖場地,統一排放污水,全村養殖小區面積為1000平方米,分為家禽區、畜牧區。

(5)精神文明建設方面:

①村級籃球場及文化活動中心建設:計劃爭取上級包村單位的支持,在村中心建設一個500平方米的村級籃球場,并按規劃設計要求,在籃球場邊(古排河渠道面)建設一座占地面積200平方米的文化活動中心及村民議事室?;@球場及道路兩旁、住宅旁實現花草、果樹綠化。

②宣傳欄:計劃在村級籃球場邊建設一面宣傳欄。主要用于黨的有關政策法規、法制教育、農村實用技術及精神文明宣傳等。

③實現農產品信息入戶工程:爭取電信與廣電部門的支持,實現互聯網寬帶到村,閉路電視到戶。

(二)抓好新農村的產業開發

新農村建設要根據本村實際,著力抓好適合本村產業發展的好路子,要充分發揮本地資源優勢與區域優勢,大力調整農村種養經濟結構,努力增加農民收入。

1、桑蠶產業:要充分依托本縣龍頭企業的帶動,北樓村作為梧州市桑蠶專業村及當前蠶繭市場價格上揚的有利契機,大力發展桑蠶生產。計劃在今冬明春再擴種桑園面積100畝,并在新村主干道兩旁的水田建立起一個50畝以上的優質桑種植示范基地,使得全村人均擁有約2畝的桑園。僅此項可使人均增收80元。

2、養殖方面。充分發揮市級瘦肉型母豬專業村的帶動,抓好瘦肉型母豬的養殖,計劃每戶年出欄瘦肉型肉豬10頭;同時發展養牛,計劃年發展戶均養牛10頭以上5戶。

3、做好山上發展文章,重點抓好早熟板粟的種植。充分利用新村靠山傍水的優勢,開發山地,在抓好當前現有的早熟板粟的管理外,要擴大種植規模,使全村板粟面積達到300畝以上。同時抓好優質水果的種植,力爭三年內人均擁有經濟林2畝以上。

(三)積極培育新型農民

1、實施農民實用技術培訓工程。充分利用黨員電教中心戶、電視、電腦、宣傳欄及農產品信息進村入戶,組織各類培訓班等形式,加強新村農民的實用技術培訓。年至少培訓農民5期,重點圍繞村發展項目如桑蠶、板粟、瘦肉型豬養殖等知識的培訓。

2、圍繞桑蠶、水果、瘦肉型豬建設1到2個農業技術培訓基地,并設立基地簡介和牌子。利用基地帶動全村的科技種養。

3、加大對外出務工人員的培訓和就業指導。在節日等外出人員返鄉期間,召集返鄉的外出務工人員進行座談,了解他們就業的情況并進行登記造冊,并積極為他們提供就業信息,并認真組織本村農民參加縣內的各類人才交流市場的招聘會,擴大就業。

(四)倡導新風尚

1、建立健全村級自治組織,完善各種管理制度。認真召開好村民代表大會,制定好村規民約,按照新村規劃,重點抓好新村環境整治,建立健全門前“三包”責任制以及全體村民共同保護環境、愛護衛生的責任機制和約束機制,努力建設文明新村。

2、積極組織開展各類文明創建活動。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組織農民開展“除陋習、樹新風”、“文明戶”“信用戶”等評比活動,反對封建迷信和宗族宗派勢力,倡導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并利用春節期間積極組織群眾開展健康有益的文體活動,豐富農民的精神生活。

3、團結互助,結對幫扶。加大幫扶力度,關心弱勢群體,全村要形成結對幫扶,共同致富,在全村樹立一股互助友愛的好風尚。

五、工作措施、要求

1、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全鎮、村各級領導充分認識開展新農村建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始終把它作為今后五年農村工作的重點,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確保人力、物力、財力到位,保證工作順利進行。

2、優化服務,形成合力。新農村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鎮黨委、政府在加強領導的前提下,要積極支持各村及示范點建設,并積極爭取上級黨委、政府及包村單位的大力支持,搞好各項建設服務,形成合力。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要按照職責分工,認真研究,細化方案,切實履行好各自的工作職責。

3、整合資源,爭取政策扶持。一是積極向上爭取扶持資金。二是要把新農村建設項目精心包裝向上爭取資金,要捆綁扶貧、以工代賑、農業以及果業、水利、能源專項資金新農村建設。三是廣泛發動群眾積極參與新農村建設,引導群眾想方設法籌集資金,通過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建設美好家園。

4、明確責任,層層落實,確保按期完成示范點建設目標。新農村示范點建設工作,時間緊,建設任務重,全鎮要細化建設項目,落實好具體責任人與責任目標,集中力量抓好示范點的各項建設工作。

5、加強督查,嚴格考評。鎮黨委、政府將這項工作列入各村、包村干部目標責任考評。切實加強督促檢查,定期檢查建設項目進展情況,確保新農村示范點建設工作的健康有序進行。

**鎮人民政府

上一篇:高校網絡文化的德育論文范文下一篇:房地產案件調查分析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