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村鎮建設論文范文

2024-01-01

村鎮建設論文范文第1篇

一、我省村鎮建設的現狀

一是鄉(鎮)、村、組、較為分散,農戶建房較為零亂,競相分散建設、村建斷頭路、標準不一的路到處皆是,不管建設點合理與否,不管土地質量優劣,隨意劃占土地。村莊的無序建設導致村容村貌臟、亂、差,舊房不拆。舊宅基地不騰,橫七豎八,形成通街難、行路難、排水難。門前屋后垃圾亂扔,臟水亂倒。受山區條件和民族風俗以及農村舊的封建思想影響,比著墊高地基、爭比臺階、增加層高等,造成房屋高低、朝向、地坪標高不一,設計風格和色彩裝飾各異。二是存在“空心村”現象?!耙赂?修房要靠公路”。改革開放以來,許多解決了溫飽問題的農民紛紛在公路旁、鄉村道路旁建新宅,聚集新村,而建了新房原老房又多數閑置。年輕人外出打工、兒女分家建新房也致使老村存在大量空閑宅基地和閑置土地,形成了內空外延的用地狀況。且老宅基地人均占地面積大多超過標準規定,因此,老村存量土地浪費嚴重。另外,由于地質災害隱患和頻發,也造成很多廢棄宅基地。三是土地浪費嚴重,違法、違章建房現象時有發生。新批建房用地實際建設過程中,每戶占地面積在批準的面積上擅自擴大,蠶食土地,寧愿被查處交罰款,以罰代法。貴州山區交通條件不發達,尤其鄉村道路通達度更差,且村、組較為分散,每個鄉鎮國土所、建管所就只有兩三人,在執法管理上難免有顧此失彼的現象,往往發現問題時房子都快建好。因省內大部分地區為貧困地區,農民收入很低,蓋房很不容易,所以對違法部分大都沒有采取強拆,而是罰款處罰。長此以往,滋長了農戶建房在批準的面積上擅自擴大、亂搭亂建、蠶食土地,寧愿被查處交罰款,以罰代法的這種心理,部分農戶占用的宅基地面積超標,有的甚至超出相關標準的好幾倍,而且還存在一戶多宅的現象。有些是占用村莊外的土地。甚至也有占用基本農田的嚴重違法現象,造成土地資源的破壞和浪費。四是基礎設施條件很差,水、電、道路、廣播、通訊、電信、綠化等生活基礎設施配置還需解決,完善。

如何正確引導農民建房、搞好農村建設、搞好農村居民點用地規劃、推進農村城鎮化、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擺在國土資源部門面前的重要課題和現實工作。

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意義

“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始終是關系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決策,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也是很好解決“三農”問題的切人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質就是要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推進農村綜合改革,發展農村社會事業,使農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得到不斷的提高。特別是通過加強農村道路、住房、水利、能源、通訊、生態環境等的建設,既可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節約用地,又可以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有利于緩解農村的社會矛盾,縮短城鄉差距,減少不穩定因素,從而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內涵

黨的十六屆五中壘會提出了新農村建設村過程中的總體目標和要求,即:“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痹诖艘笙碌男罗r村,應該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協調推進。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態文明同步發展,建設生態型、發展和諧型、創建知識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多位一體的新農村。

四、新農村建設中我省村鎮土地利用規劃應注意的幾點建議

作為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最主要的是首先要把握好規劃的龍頭作用。

1、嚴格遵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保護耕地”這一基本國策,按照“科學規劃、分類指導、尊重意愿、循序推進”的工作機制,在符合縣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前提下,因地制宜來搞好鄉鎮土地利用規劃,指導新農村建設。我省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地質災害頻發、人多地少、土地貧瘠、人地矛盾突出。各地的村鎮地理條件各異,經濟發展水平不一,風俗習慣也有很大的差異。因此,要實行因地制宜的不均衡發展模式,才能實現土地利用規劃的最優化。具體的方面表現在,根據不同速度、規模和標準來區別對待村鎮規劃。對經濟實力較強的地區可以規劃的更超前一些,經濟一般的地區可以更務實一些。在貧困地區,結合扶貧開發,圍繞以道路交通,水利設施等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來搞好規劃;在生活基本殷實地區,結合小康建設,為完善路、水、電、訊、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建設預留用地-在生活相對富裕的地區,結合城鄉一體化推進和村莊整治、小集鎮建設,新建、改建農村居民點。要充分考慮農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對村莊建設用地的要求,制定村鎮土地利用規劃,應當以服務農業、村鎮和農民為基本目標,要考慮村鎮最需要解決的基本生產、生活設施不夠所需建設的預留用地,才能使村莊規劃獲得農民的接受。編制規劃時,合理確定鄉和村鎮的發展目標,集約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城鄉可持續發展。著重加強村鎮基礎設施、生產生活服務設施建設以及公益事業建設與管理,從村鎮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愿,科學引導,體現地方和村鎮特色。

2、新農村建設中,土地利用規劃要和村鎮建設規劃相銜接,要注重科學性、協調性。從村鎮規模上說,既要與基礎設施建設相適應,又要體現小城鎮以后發展的需求,既要在布局上以村鎮為中心,又要為以后的發展留下余地;既要立足于滿足村鎮居民的居住要求,又要準備未來可能成為農產品加工基地、集散地的新型社區;既要節約用地,也不能因此制約村鎮建設與農村經濟的發展,要開源與節流并舉。要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收獲,取得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發展。有些地區,以立項目、上企業、蓋住宅為工作重心,不把基礎設施建設和居民文明素質提高作為工作重點,致使村鎮“臟亂差”,出現“黃賭毒”。因此,土地利用規劃要協調好各部門、各級之間的關系,保護好土地資源、環境資源。

3、“國家鼓勵土地整理??h、鄉(鎮)人民政府應當組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對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提高耕地質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措施,改造中、低產田,整治閑散地和廢棄地”。因此,新農村建設中,村鎮土地利用規劃要做好土地開發、整理、復墾的專項規劃,把新農村建設和土地整理有機結合起來。

(1)要做好農村居民點整理規劃,要充分考慮農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對村莊建設用地的要求,著重加強村鎮基礎設施、生產生活服務設施建設以及公益事業建設與管理,留足預留用地。采取人口遷移聚集、舊村拆建、新村建設、改造“空心村”、

全面改造散居戶、復墾舊村拆建后宅基地,建設中心村、農業園區等辦法進行,整潔村容村貌,享受文明進步。對與城市輻射區內的中心村莊,嚴格按城市總體規劃組織建設t對鄉鎮駐地村莊,進行綜合開發,配套建設,鼓勵有條件的村民、個體戶進住住宅小區一對地質災害頻發和存在隱患地區、水庫庫區的村莊,實施整體搬遷。盡量占用非耕地建設中心村,合理合并自然村,小村、窮村向中心村靠攏。騰出村莊舊址造良田,所得的新增耕地指標,還可用于新農村建設中需占用耕地的“占補平衡”。

(2)搞好土地整理特別是基本農田整理規劃,這是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戰略目標、確保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我國耕地保護面臨十分嚴峻的形勢,當前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還要不可避免地占用一部分耕地。保護耕地,確保國家糧食安壘的壓力將日益加重。貴州省因山區地貌所致,田塊、地塊都比較零亂,通過土地整理特別是基本農田整理,采取歸并小田塊土塊,降低田土坎系數,對中、低產田土進行改造、培肥,增加可利用的耕地質量和數量。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形成“田成方、路成框、林成行、溝成網”農業生態系統,同時也減少土地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增加綠化面積,使得農業生態環境得到整體優化。有效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田生產能力,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改善傳統的農用地利用格局,擴大經營規模,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3)積極搞好土地開發、復墾規劃。土地開發是在保護生態環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將未利用土地資源開發利用,增加耕地面積,提高新增耕地質量。土地復墾是整治挖損、塌陷、壓站等造成破壞的土地,使其恢復到可利用狀態,增加可利用的土地資源質量和數量。貴州地處山區,受交通條件制約,有一部分地方存在宜耕土地但農民無法上去耕種,可采用改善道路交通條件,采取工程、生物等措施,將未利用土地資源開發利用。貴州是礦產資源大省,每年因礦產資源的開采,挖損、塌陷、壓站部分土地。按照“誰破壞,誰復墾”的原則,督促建設單位按照復墾規劃方案進行復墾。通過土地的開發、復墾,既增加了耕地面積,農民又得以增收,同時所得的新增耕地指標,還可用于新農村建設建設需占用耕地的“占補平衡”。

因此,無論是農村居民點整理、土地整理以及土地開發復墾,都能充分利用農村閑散地和廢棄地,增加農村可利用的土地資源質量和數量,增加耕地占補平衡指標,為新農村建設中實現耕地“占補平衡”提供土地資源保障。

五、結 論

村鎮土地利用規劃作為村鎮建設的龍頭,決定村鎮的規模、性質、布局和發展方向,在新農村建設中尤為重要。村鎮土地利用規劃的合理編制有利于各類相關規劃的相互協調和各部門、各級之間的關系協調,有利于村內經營管理、生產管理、產業發展和土地利用管理的有機結合。同時,村鎮土地利用規劃還要做好土地開發、整理、復墾的專項規劃,搞好新農村建設占用耕地的“占補平衡”,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經濟和用地保障。

村鎮建設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班組是企業最小的細胞,是安全生產、創新創效的前沿,是一切決策、措施、要求的最終落腳點。一個企業團隊強大,充滿活力,企業的發展就會穩定、持續。

關鍵詞:安全;標準化班組;班組建設;管理

安全是企業生產的主題。班組是企業的作業層,是安全生產的直接承受者,只有班組的安全工作做好了,才能避免和防止生產事故,才能保證企業的效益穩步提高。班組安全建設的結果會影響企業的生產經營效應,只有在工作中強化安全標準化班組建設,才能為員工創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激發員工的工作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發揮班組安全生產的防護作用。因此我們應當多措并舉實現安全標準化班組建設。

1.培養多元化安全思想意識

1.1班組長個人樹立安全意識

班組長作為班組安全責任第一人,在主觀上應清醒地認識自己在安全工作方面的壓力與責任,正確樹立班組長表率作用,處處以身作則,深入學習領會公司有關規程、通報精神,認真落實班組長工作責任制度,做到工作無大小、處處做表率,認真落實現場勘查制度、班前班后會及現場標準化作業工作,深入學習新安規,并通過自身表率作用關心教育工作班組成員表現異常者,消除現場麻痹、冒險等心理狀況。

1.2培養班組成員安全意識

班組成員是安全責任的單位載體,全部成員安全生產意識的好壞才能顯示班組的戰斗力,充分發揚企業傳幫帶、老帶新傳統精神,點帶線、線傳面充分發揚團隊精神,著力提升班組成員個人安全生產技能及業務素質,根據年度制定的安全生產培訓計劃工作,結合班組實際工作情況有序開展各類學習、培訓、考試、競賽活動,以新安規為主要學習載體。

1.3多種方式強化安全思想意識

一成不變的安全生產例會、事故通報會是平時安全生產的主要途徑及手段,引起班組成員的抵觸情緒及消極怠慢現象屢有發生,為有效提升例會及通報的效果。單位在每月、每季度有計劃的安排好安全活動的核心目標,做好班組安全宣傳教育工作。實施每日一題、每周一案例、每月一考、每季一評比的“四個一”班組安全活動,建立和完善安全輿論體系,將板報、標語、宣傳欄等作為宣傳為渠道,建立班組文化墻形成安全文化長廊,從而營造工作場所濃厚的安全氛圍,使職工能夠處處受到安全思想的熏陶。

2.加強班組安全文化建設

2.1開展形式多樣的班組安全文化建設活動,寓教于樂

安全生產需要嚴格的管理的制度,更離不開安全文化的支撐。將安全管理上升至文化層面,加強班組安全文化建設,使安全理念深入人心,可以將平時事故通報學習內容為載體,建立班組安全交流園地,開展安全之星活動,或者組織安全培訓、競賽,從物質上給予安全標兵進行獎勵,安全標兵分享自己在基層工作的經驗。其次可以通過開展聯歡會,以詩歌朗誦、獨唱、成語接龍、晚會知識問答等活動表達對安全管理理念的深刻理解。將“要我安全”的被動轉化為“我要安全”的主動。再次也可以組織各班組將本企業或相關企業發生事故的時間地點性質、原因等按照時間、類別分門別類編輯成資料,繪成漫畫,在班前室等場所張貼和宣講,以起到警示教育作用。同時,還要在作業現場、重點要害部位懸掛人性化的安全警示牌,使安全文化延伸到班組生產現場各個崗位,為消除不安全的思想和行為起到積極作用。

2.2相互對標,取長補短

班組員工之間相互學習安全知識及規程、共同分析案例及各類事故危險點,通過獎勵班組優秀員工,激發優秀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同時鞭策了落后員工的工作、學習積極性。 在班組技術培訓方面,堅持“能者為師、互相學習、知識共享”的學習方針,制定出針對性強的培訓計劃,根據班組每位成員自己的特長和學習需要,要使班組形成“一人為師、全體成師”的良好氛圍。

2.3抓好溫暖親情教育,營造溫馨環境

管理層級要帶著感情抓安全,以親情、友情、愛情喚起職工的安全責任感。首先要建立職工親情卡。對班組每位職工的個性特點、興趣愛好、家庭等基本情況記錄在冊,對特殊家庭、特殊時間、特殊人員做到心中有數。其次要關愛職工,經常組織工會開展“送溫暖、表真情、保平安”等活動,使職工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用親情筑牢安全生產的第二道防線。

3.落實安全標準化的建設

3.1建立健全安全生產責任制

崗位安全生產責任制是班組安全之魂,執行班組崗位安全責任制是班組安全的基本保證。黨員、安全員、班組長,要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帶動其他職工遵章守紀,按章操作。設立群安員要對本班組的安全工作進行認真監督,發現隱患,立即報告班長進行處理,建立健全安全生產責任制,明確地規定職工在安全工作中的具體任務、責任和權利,做到一崗一責制,以便使安全工作事事有人管、人人有專責、辦事有標準、工作有檢查,職責明確、功過分明,形成嚴密高效的安全管理責任系統,全員、全方位、全過程抓安全的長效機制,合理、有效、協調運作。

3.2強化崗位標準作業流程

編制錄制完善各崗位、各工種和各作業工序的標準作業流程視頻,明確工作程序和工作標準,充分與風險預控管理體系和事故案例相結合;采取多種形式學習培訓,熟練掌握;加強監管,嚴格考核,并結合技能鑒定、技術比武、技能競賽,強化現場應用。

3.3建立全員參與的立體化績效管理模式

加強現場標準化建設,嚴格作業現場工程質量、崗位工作質量等驗收、評估和考核,加強現場執行,不斷提升現場安全質量標準化水平,實現全方位、全天候、全過程、全員的實時管理和動態達標。建立安全管理績效激勵機制,將安全工作與績效評價掛鉤,每季度開展一次小月度評價和一次大測試,做到安全管理全覆蓋、安全意識全提升、安全責任有效落實。

4.安全標準化班組建設與管理的創新

鼓勵員工科技創新,針對現場存在的安全生產、設備故障、降本增效、經營管理等問題開展五小成果(小發明、小改造、小設計、小革新、小建議)等技術革新、創新創效和技術攻關,激發各類人員的創造力和創新熱情,推動優秀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積極搭建員工創新平臺和載體,制定有效的激勵措施和手段,提升全員開展創新的積極性和熱情。

總之,結合設備更新換代,人員整體數量減少的企業形勢,以加強班組建設為抓手,以安全第一為建設核心,實現思想保安全、行動促安全、管理保安全、文化建安全,打造堅實的基層班組,確保安全生產。

參考文獻:

[1]方權.如何做好基層安全管理工作.2019.

[2]顧曉麗.淺淡安全標準化班組建設與管理研究.2020.

村鎮建設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運用多元回歸分析的方法,對1981-2011年貴州省的年度數據進行分析,研究貴州城鎮化水平的影響因素。實證表明人均GDP、非農產業占GDP的比重、非農產業就業比重、公路和鐵路建設對貴州城鎮化水平有顯著的正向影響;由于貴州高校畢業生大多流向沿海經濟發達的城市或周邊經濟發展較好的城市,所以其結果表明教育水平對貴州城鎮化的影響不顯著。由此提出了推動貴州城鎮化水平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城鎮化水平;影響因素;多元回歸分析

一、引言

城鎮化是指農村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的過程,反映城鎮化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為城鎮化率,即一個地區常住于城鎮的人口占該地區總人口的比例。城鎮化不但具有聚集功能和規模效益,還能向周邊地區和廣大農村地區進行輻射,帶動郊區、農村一起發展。城鎮化是經濟發展的發動機,據國務院研究中心測算,城鎮化率每提高1%,可以替代出口10萬億元。按現有城鎮化速度,社會消費總水平可以從目前的10萬億元級上升到20萬億元級,年均20萬億元以上的投資規模會維持20年。由此可見城鎮化在擴大投資、拉動內需、解決就業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李克強總理也指出,未來幾十年最大的發展潛力是城鎮化,它可以帶動巨大的消費和投資需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率不斷提高,2011年,我國的城鎮化率為51.27%,但貴州的城鎮化率只有34.96%,與全國平均水平相差16個百分點,位于全國倒數第二。2008年6月,由國家統計局正式印發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統計監測方案》(國統字[2008]77號)中指出,在小康標準的經濟發展指標中城鎮化率不得低于60%?!笆舜蟆眻蟾嫣岢鲆_保在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所以貴州必須要加快城鎮化建設的步伐,才能在2020年實現全面同步小康社會。因此,本文將研究貴州城鎮化水平的影響因素,并提出加快貴州城鎮化建設的措施。

二、城鎮化水平影響因素

城鎮化是指農村人口不斷向城鎮轉移,第二、三產業不斷向城鎮聚集,從而使城鎮數量增加、規模擴大的一種歷史過程。城鎮化的過程本質上是人的轉化,包括農村人口向城市的遷移,農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轉化等。城鎮化在國外也稱為“城市化”,但我國大多數學者認為中國的城市化與外國的城市化不同,必須注重發展小城鎮,為了顯示這種與外國的差別,很多中國學者主張使用“城鎮化”一詞,1991年辜勝阻在《非農化與城鎮化研究》中使用并拓展了“城鎮化”的概念,并被廣泛采用。

關于城鎮化水平的影響因素,國內外學者從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做了一些研究,但由于研究的方法和視角不同,研究的結果也往往不同。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研究貴州城鎮化水平的影響因素。

(一)經濟發展水平及其影響

趙金華等(2009)利用面板數據對我國各?。▍^)1990-2005年城鎮化水平影響因素進行實證分析,并認為經濟發展水平對城鎮化水平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尤其是對城鎮化水平高的省 (區)影響更顯著[1]。蘇素、賀婭萍(2010)運用面板協整對城鎮化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得出經濟增長對城鎮化的規模效應顯著為正[2]。因此,本文提出第一個研究假設H1:經濟發展水平對貴州城鎮化水平有正向影響。

(二)產業結構及其影響

隨著第一產業比例下降,二、三產業比例上升,城鎮化水平就會相應提高。張科舉、楊歡(2008)通過對2001-2005年各省數據的年度分析,定量分析結果表明產業結構尤其是第三產業結構對地區城鎮化差異的影響非常顯著[3]。蘇素、賀婭萍(2010)認為產業結構(農業化率)與城鎮化率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隨著農業化率的降低,城鎮化率呈現顯著的上升趨勢[2]。儲金龍等(2010)利用因子分析模型分析了安徽省2008年城鎮化水平影響因素的空間差異,結果表明第二產業占GDP比重和第三產業占GDP比重都是城鎮化率的影響因子[4]。因此,本文提出第二個研究假設H2:非農產業占GDP比重對貴州城鎮化水平有正向影響。

(三)就業結構及其影響

趙金華(2009) 采用面板數據對1990-2005年各類型?。▍^)的城鎮化影響因素及其差異分析,結果表明非農產業就業比重對城鎮化水平發揮著顯著的正向作用,其中第三產業就業比重對各?。▍^)的城鎮化影響都大于第二產業就業比重對城鎮化的影響作用[1]。劉愛英、姚麗芬(2011)利用協整理論、誤差修整模型和Granger 因果檢驗理論,對中國三次產業就業比重與城鎮化水平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對比分析,結果表明二者之間是長期均衡關系,城鎮化水平的提高促進了第一、二產業就業結構的調整,第三產業就業規模的快速發展促進了城鎮化建設[5]。因此,本文提出第三個研究假設H3:非農產業就業比重對貴州城鎮化水平有正向影響。

(四)教育水平及其影響

張科舉、楊歡(2008)通過多元回歸分析研究城鎮化的影響因素,并用中等學校每年畢業生占該地區總人口的比重表示教育水平,實證結果表明教育水平對城鎮化的影響不顯著,并認為地區間人力資本投資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上,而受過中等教育的人才差異是不顯著的[3]。趙金華(2009)認為教育水平對城鎮化水平高的?。▍^)的影響不顯著,而對城鎮化水平低的?。▍^)影響很顯著,超過了非農就業對城鎮化的推動作用[1]。因此,本文提出第四個研究假設H4:教育水平對貴州城鎮化水平有正向影響。

(五)公路和鐵路建設及其影響

曹廣忠等(2008)利用2000年截面數據,用因子分析法考察了我國東部沿海省區人口城鎮化影響因素,認為交通干線路網密度和海港吞吐量對城鎮化有顯著影響[6]。儲金龍等(2010)通過因子分析法也認為公里密度是城鎮化水平的影響因子[4]。因此,本文提出第五個研究假設H5:公路和鐵路建設對貴州城鎮化水平有正向影響。

三、數據與方法

針對數據與方法的說明,具體內容如下。

(一)數據來源

本文采用貴州省1981-2011年的時間序列數據,所有的數據均來自歷年的《貴州統計年鑒》。

(二)變量定義

本文的因變量為城鎮化水平(y),用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來表示;自變量為經濟發展水平(x1)、產業結構(x2)、就業結構(x3)、教育水平(x4)、公路和鐵路建設(x5)。其中經濟發展水平用人均GDP表示,產業結構用非農產業占GDP比重表示,就業結構用非農產業就業比重表示,教育水平用普通高等學校和中等職業教育學校每年的畢業生人數表示,公路和鐵路建設用公路和鐵路的長度表示。

(三)數據標準化處理與平穩性檢驗

由于各個變量的單位不一致,為了使數據有可比性,所有數據都進行無量綱標準化處理。在進行回歸分析之前,為了避免出現偽回歸,首先需要對標準化之后的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平穩性檢驗,檢驗結果表明標準化之后的y、x1、x2、x3、x4、x5都是平穩的,可以對其進行回歸分析。

(四)實證方法及研究模型

本文運用多元回歸分析方法進行研究,由于各變量之間可能存在一定的共線性,本文通過使用逐步回歸進行模型估計,可解決變量之間的多重共線性問題。所以本文的模型可以表示為:

四、實證分析

本部分主要包括回歸模型,研究假設檢驗以及實證結果分析。具體分析如下:

(一)回歸模型

從圖1可以看出,模型的可決系數R2為0.985,調整后的可決系數為0.982,說明模型的整體擬合效果非常好。各自變量間除了x4沒有顯著性之外,其它幾個變量在5%的水平下都是顯著的,且DW的值為1.993,與2非常接近,說明變量不存在自相關。

所以,回歸模型如下:

(二)研究假設檢驗

根據回歸模型可以看出,人均GDP(x1)、非農產業占GDP比重(x2)、非農產業就業比重(x3)、公路和鐵路建設 (x5)都對城鎮化率(y)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與之前提出的研究假設一致。但普通高等學校和中等職業教育學校每年的畢業生人數 (x4)對y的影響不顯著,與之前提出的研究假設不一致。

(三)實證結果分析

實證結果分析共總結出了以下五點,分別為:

一是公路和鐵路建設對貴州城鎮化水平的影響最大,系數為0.6081。由于貴州不沿海、不沿江、不沿邊,且地形復雜,加上長期以來經濟欠發達,造成貴州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并已經成為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瓶頸。因此,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將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從而提高城鎮化的發展水平。

二是非農產業占GDP比重對貴州城鎮化水平有顯著的正向影響,系數為0.2471。結果表明非農產業占GDP的比重對貴州城鎮化水平的影響較大。第二、三產業的發展能吸納更多的就業人口,使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就業,從而提高城鎮化水平。

三是人均GDP對貴州城鎮化水平有顯著的正向影響,系數為0.2469。結果表明人均GDP對貴州城鎮化水平的影響作用較大。

四是非農產業就業比重對貴州城鎮化水平有顯著的正向影響,系數為0.1671。非農產業就業使得大量農業人口涌入城鎮,從事非農產業工作,使農業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從而提高了城鎮化水平。

五是教育水平對貴州城鎮化水平的影響不顯著??赡芤驗楦叩仍盒5漠厴I生流動性較大,加上貴州經濟發展比較落后,很多高校畢業生向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或周邊經濟發展較好的地區轉移,所以實證結果得出教育水平對城鎮化水平的影響不顯著。

五、對策建議

城鎮化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提升城市經濟實力,增強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能力,有利于改善農村面貌,帶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目前貴州城鎮化水平較低,遠遠落后于全國水平。從本文實證結果來看,貴州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提高城鎮化水平:

一是加大對交通設施的投入,大量修建鐵路和公路,突破交通瓶頸。從地理上看,貴州是西南連接華中、華南的陸上交通樞紐,只有真正破除交通瓶頸,形成便捷、通暢、高效的綜合運輸體系,才能促進區域間和區域內產業分工的深化,增強產業分布的集聚效應。加快建設快速鐵路與高速公路,提升和強化貴州作為西南地區最重要的交通樞紐地位,為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和振興經濟發展奠定基礎。

二是大力發展第二、三產業,提高其占GDP的比重。通過工業、服務業的聚集吸引人口聚集,實現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在這一過程中,政府部門可通過規劃引導、政策扶持,為產業發展和人口聚集營造有利條件。

三是加快經濟發展的步伐,提高人均GDP。貴州要憑借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并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以國發2號文為指導,以工業強省戰略為方向,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為城鎮化提供產業支撐。

四是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增強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貴州要憑借勞動力資源豐富和人力資源成本較低等優勢,以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為契機,解決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使農業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

五是加大人才引進力度。進一步疏通國有大中型企業、民營企業和非公經濟組織等就業通道,創造出更多適合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機會,并從政策和待遇等方面吸引和留住高校畢業生。

參考文獻:

[1]趙金華,曹廣忠,王志寶. 我國?。▍^)人口城鎮化水平與速度的類型特征及影響因素[J]. 城市發展研,2009(09):54-60.

[2]蘇素,賀婭萍. 經濟高速發展中的城鎮化影響因素[J]. 財經科學,2011(11):93-100.

[3]張科舉,楊歡. 中國地區城鎮化差異影響因素研究[J]. 現代經濟,2008(9):1-3,87.

[4]儲金龍,顧康康,汪勇政,等. 安徽省城鎮化影響因素的空間分異研究[c].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重慶市人民政府.規劃創新:2010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重慶市人民政府,2010:7.

[5]劉愛英,姚麗芬. 中國城鎮化水平和就業結構關系的協整分析[J]. 特區經濟,2011(2):264-266.

[6]曹廣忠,王純潔,齊元靜. 我國東部沿海省區城鎮化水平影響因素的空間差異[J]. 地理研究,2008.

(編輯:許麗麗)

村鎮建設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近幾年,全球的森林資源減少與自然環境惡化,嚴重影響了人們正常生活。因此,在經濟不斷發展的背景下,保證自然環境與生態林業可持續發展,逐漸變成相關人員比較重視的問題?;诖?,著重分析了生態林業的建設現狀,同時提出生態林業建設對策,以期保證生態環境的持續發展。

關鍵詞 生態林業;林業保護;建設;現狀;對策

建設生態林業,主要是將生態學的原理作為指導,通過生態的經濟方式,將森林能量與物質轉變成人們所需物品,并維護與保持生態系統平衡,繼而實現森林資源合理應用與保護的目的。因此,生態林業建設對于我國發展至關重要,對人們的生存環境與社會發展都有不可預估的價值。

1 生態林業建設的必要性

1.1 生態林業建設為國內可持續發展基礎條件

我國生態林業是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條件,對我國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隨著生態建設逐漸促進以及補充林業建設,目前的生態林業建設實現了新的高度,引導著我國社會經濟逐漸走向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所以其作用不可小覷。

1.2 生態建設屬于經濟發展的重要部分

生態林業是我國生態經濟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用在生活中處處可見。我國的生態經濟建設隨著生態林業的進一步發展逐漸走向一個全新的發展高度,實現生態經濟建設與我國的物質文明的共同創建,是當下非常明顯的集中發展形式,所以,生態建設與經濟建設二者實現有效的可持續發展是生態林業建設的基本核心。

2 生態林業建設的現狀

2.1 部門與部門間缺乏協調與溝通

生態林業的建設工作整體性與協調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升建設的效率。然而,各部門生態林業的建設常會獨立運作,缺乏協調與溝通,信息無法及時共享,使得各部門無法及時了解對方運作的情況,導致生態林業的建設存在隨意性與無序性,進而影響了生態林業的建設[1]。

2.2 缺乏完善的業務流程

目前,生態林業的建設存在臨時性與多樣性的特點,如病蟲害、雨季與干旱等,而很多單位還有各類應急措施并存情況。一旦出現業務分隔,勢必會導致內容設置出現重疊,并且,無論是其他因素出現變化還是自然原因,都需要修改生態林業的建設工作與其他的業務系統,若不能優化各種組合,就會使得業務功能脫軌與重疊,繼而降低了安全性。

2.3 缺乏長遠發展的目標

在生態林業的建設中,只關注眼前的利益、缺乏長遠目標的問題長期存在,這也是生態林業建設中很難避免的問題。如今社會的發展越來越注重利益,在追求利益的今天,人們難免會變得越來越膚淺,比較看重眼前的利益,缺乏長遠的發展目標,忽視了生態環境的保護,使生態林業的建設更注重經濟效益[2]。

2.4 科技含量較低

生態林業建設科技含量低,缺乏有力的技術支持,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生態林業的發展。盡管目前的科技水平很高,但面對我國廣闊的國土,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質地,科學技術無法廣泛普及,無法有效利用先進的技術,生態林業建設過程中的很多難題不能有效解決。

2.5 工作人員缺乏專業技能

生態林業的建設工程量較大,對于建設人員綜合素質要求較高,但事實上,很多建設人員綜合素質無法完全滿足時代要求。尤其是建設人員缺乏創新理念、管理思想落后、缺乏扎實的理論基礎,所掌握知識不夠新穎,嚴重降低了工作效率。在生態林業建設的工作中,一些人員經常會利用法律漏洞做一些違法事件,同樣會影響了生態林業的建設。此外,生態林業的建設社會影響比較深遠與投資大,若專業人員沒有掌握技術,無法熟練地操作,就無法保證工作的效率[3]。

3 生態林業建設的對策

3.1 加強封山育林工作實施力度

如果是已規劃好的待建設生態林區,需要從根本上做好相關管理工作,同時還要做好維護工作,嚴禁隨意開采的現象;如果是天然存在的次生幼林、中林,則需要做好全封閉式的保護工作;如果是低產林,可以在分析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分析其實際類型以及特點,對其進行相關的改造修整,最大限度地提升林業的生產力。

3.2 加強生態林業發展的穩定性和多樣性

要想有效統一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就要有效保障生態林業的穩定性和多樣性,使其能充分發揮出巨大的優勢。我國的土地十分廣闊,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生態環境和氣候條件,且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情況也不相同。因此,對于生態林業的發展不能局限在一個方面,應該結合多個方面進行有效統籌和規劃,實現統一穩定的發展??梢越Y合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為其選擇合理的發展模式,在生態林業的各個環節建設中把農、牧、林、漁等融入其中,既能有效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又能有效、合理地開發和利用森林資源。

3.3 加強科學有效的管理

要想促進生態林業的良好發展,就要積極改變過去渙散的管理模式,加強科學有效的管理。首先,要加大生態林業的宣傳教育工作,讓人們更加重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政府要積極頒布促進林業建設發展的法律法規,減少偷砍樹木的犯罪概率。其次,要引進先進的管理模式及技術,完善管理體系的建設,促進生態林業的多功能建設,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有效發展當地特色產業,促進生態平衡與經濟效益的統一發展。最后,要改變過去的管理方式,加大各部門的協調工作,科學合理安排各個生態林業的管理人員以及技術人員,加大其監測力度,提高管理的集中度,使得生態林業有一個完善、有效的管理系統。

3.4 做好生態林業區域劃分工作

生態林業模式具有非常顯著的特征,即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不同。所以,不同地區在建設生態林業模式時,就需要在分析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制定模式,不可以直接套用其他地區的生態林業模式。所以有效的生態林業模式,首要的原則就是按照當地的實際地域分布差異,根據當地最適應種植的樹種這一原則制定的,與此同時,還具備一系列以森林的生態功能為主要的處理方法。在同一個生態林業區中納入相同的或者是相似的地域組織規劃,有利于針對不同的生態林業模式的有效設計,進而提高建設的效率。

3.5 加強可持續發展生態林業的建設

促進生態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是一項很重要的任務,是實現生態林業建設和改革的關鍵。林業部門應高度重視生態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建設,加強對生態林業的開發、建設,并制定相關的規定和政策,滿足生態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在發展生態林業的過程中,不能破壞生態環境,加大對其建設的投入力度,從而滿足現代生活對于林業產品的需求,促進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態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是主要的方向,也是重要的戰略,把其作為長期的發展目標并堅持下來,對生態林業的發展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和布局,為其制定有效的發展步驟和措施為生態林業發展指明道路,讓其進入良好的發展軌道。在有效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充分挖掘生態林業擁有的豐富資源,滿足人們的生活和生產的需求,促進生態林業的更好發展。

3.6 嚴格遵循科學化、合理化與規范化的工作原則

在生態林業的建設過程中,應實施科學的管理方法,并在林業方面需要采取個性化及全面化的管理模式,構建生態林業的綜合發展模式,一方面能夠統一經濟利益、社會與生態環境三者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使林業的產業結構更為合理與規范?,F階段我國已逐漸完善了與生態林業管理有關的政策方針,不僅能為林業的有效保護提供確切的依據,而且能夠提高人民群眾對林業保護的意識,規范其行為。此外,生態林業作為我國社會經濟建設的有效促成部分,與人民群眾生活環境的質量息息相關,因此,必須落實生態林業的保護及生態林業的重要性,加強宣傳力度,積極開展多方面的宣傳工作。而生態林業的發展方向是我國實現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有效途徑,也與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直接聯系,要求林業部門與林業經營者要加強對生態林業的管理工作,不斷推動生態農業的發展。

4 結語

在國內經濟迅速發展的背景下,需要重視環境保護,尤其在建設生態林業時,需要強化政府管理的力度,對于一些投機分子的不法行為需要嚴懲。因為生態林業的社會影響比較大、涉及面比較廣以及觸及點較多,所以需要各單位協調好生態林業的建設工作,促進國內生態林業建設的持久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先林.加強生態林業建設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對生態林業建設若干問題探討[J].農技服務,2014,19(11):113.

[2]王永康,祁小冬,陳雙海.在建設生態林業的前提下大力發展民生林業——論森工企業的發展[J].現代農業科技,2016,21(6):177-178.

[3]楊友海,李進斌,姚宗理.通道縣地連國有林場生態林業建設途徑初步探討[J].綠色科技,2016,16(15):196-198.

(責任編輯:劉昀)

村鎮建設論文范文第5篇

2、對湖南農業院校教學改革的幾點建議

3、關于當前農村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

4、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背景下新時代民族地區美麗幸福新村建設的路徑

5、關于滄州市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的調研

6、山西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路徑研究

7、馬克思主義自然觀視角下的西部小城鎮環境建設與保護

8、云南教育2010大事記

9、小城鎮建設的主要途徑與發展策略

10、農民自組織與村莊文化治理

11、論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的素質要求與培育

12、論農業現代化的法律制度創新

13、加強村級“三農”資金管理的思考

14、淺析我國農村物流的發展障礙與解決舉措

15、淺談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16、城鄉規劃中美麗宜居鄉村建設路徑探討

17、習近平民族復興大戰略

18、對社會主義新農村有關理論問題的思考

19、論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社會的構建

20、江澤民的“農業農村和農民”思想探析

21、推進農村社區治理現代化的法治路徑探索

22、“以民為本”與政府治理

23、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實現富國和強軍的統一

24、習近平新時代“三農”戰略思想的三維解析

25、以改革創新推進江蘇水利現代化建設

26、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社區福利建設的轉型與路徑

27、科學發展觀與中國發展的新模式

28、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治制度建設的歷程及啟示

29、堅持科學發展構建和諧四川為實現富民強省全面小康而努力奮斗

30、“三農文化”的理論與實踐關系研究

31、農業供給側改革創新推進現代農業轉型升級

32、服務權能與百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政權建設的基本邏輯

33、新農村建設中經濟與生態保護協調發展模式研究

34、多樣性視角下的中國生態文明之路

35、“新四化”進程中河北省農業現代化建設發展機遇與對策

36、簡論鄉村振興背景下的地方高校專業及其課程建設

37、堅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偉大實踐

38、十六大以來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實踐

39、“十四五”時期江蘇農業農村發展的若干問題

40、鄉村振興視角下中職學生服務“三農”培育“三農情懷”路徑研究

41、基于農業科技創新的科研單位學科建設探討

42、“文化小康”視域下新時代鄉村振興路徑探析

43、構建現代管理學領域的“中國理論”

44、大數據時代下農村計算機網絡信息技術發展研究

45、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聯動發展的經驗與建議

46、實踐發展與“發展觀”的演進

47、建國70年“三農”與農產品流通的艱難探索

48、試論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問題及對策

49、新時代中國特色“三農”理論體系的構建研究

上一篇:煤礦測繪論文下一篇:建設意見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