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女子高校國際貿易專業論文范文

2023-12-16

女子高校國際貿易專業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日本女子高校,發展歷程,啟示

日本女子高校初步建立后經歷了一個長期歷史的發展過程, 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點, 對女性參與高等教育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并在辦學模式、人才培養目標、專業設置等方面, 已經建立了較成熟和完善的教學體系。

??一、 日本女子高校的歷史發展階段

筆者大致把日本女子高校的歷史發展過程歸納為萌芽期、快速增長期、穩步發展期三個發展階段。

1.萌芽期 (二戰前)

19世紀后半葉, 日本發生了一次深刻的社會變革—明治維新, 它推動了日本社會的發展和日本民族的進步。新興的明治政府在推翻德川幕府260余年的統治后, 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擺在明治政府面前的民族危機和建設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的課題, 促使明治政府制定了“富國強兵”的總目標, 以期能壯大國力, 為實現這一目標, 明治政府在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教育等各個領域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在二戰前, 日本一直實行賢妻良母主義為核心的女子教育, 因為在教育目標、層次、內容體制上奉行男女有別原則。其中較多為私立學校, 設立女子大學是不認可的。原因主要兩方面:一是輕視女性, 認為女性能力比男性弱, 教育水平不宜太高;二是男女分工不同, 認為女性主要承擔生兒育女的家務, 其教育也要與此相適應。而明治維新運動是一場涉及政治和積極的改良運動。這個時代的大轉折和演變使日本人的價值觀及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這個時期的女子高校成為女性走出家庭象牙塔、走向社會的平臺。新辦女子高校在此階段不斷產生, 如1912年同志社、日本女子大學校 (現日本女子大學) 、女子英學塾 (現津田塾大學) 、東京女醫學校等, 也在此階段自上而下地萌生出來。

2.快速增長期 (二戰爆發至20世紀70年代)

從20世紀20年代末開始, 日本政府為了轉嫁嚴重的經濟危機, 迅速走上了向外侵略擴張的法西斯主義道路。在侵略戰爭期間, 培養恪守傳統婦道的“軍國之妻”、“軍國之母”成為戰時女子學校教育的核心目標。

1945年10月11日占領軍總司令部指令內閣實行改革, 婦女獲得了參政權。1946年11月, 日本公布的《日本憲法》, 規定兩性本質上的平等及男女教育的平等。隨后根據憲法條文制定了《教育基本法》和《學校教育法》。前者規定:“所有國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機會, 他們應受到與其能力相應的教育。在接受教育上沒有種族、信仰、性別、社會出身、經濟地位或者門第的區別。“男女應該互相尊重, 共同協力。因而在教育上必須允許男女同校學習”。女子大學的設置也將在新制大學制度中產生。

1945年日本戰敗, 在美國占領政府的指導下, 日本的女子大學掀起了一股升格的熱潮, 1948年文部省在CIE的援助下, 為發展女子教育, 在東西部各設國立女子大學, 并設置新制大學。新制大學的建立推動了女子高等教育的開展, 也對其它女子高等教育機構起到了鞭策作用。除此之外, 日本女子大學、東京女子大學等學校也在這一時期升格。1948年6月, 文部省制度《新制國立大學實施綱要》, 提出對國立大學進行改制的11項原則。其中5項專門針對女子教育, 指出:“為了發展女子教育, 特在東部和西部設立兩所新制國立女子大學.”這雖不意味著東西女子高等師范學校的單獨升格, 卻表明文部省在原則上承認了國立女子大學設置的必要。其后東京女高師和奈良女高師各自得以升格, 分別改名為御茶水女子大學和奈良女子大學。二戰后, 日本高等教育也從“尖子”教育走向大眾化, 以適應日本高速發展的經濟。日本在人力資源上實行“性別配置優化”模式, 通過賢妻良母式性別分工來復興國力。“男主外, 女主內”的性別分工涉及到家庭、企業、社會的諸多環節, 同時, 女子大學也受此影響, 按此分工模式, 培養家庭主婦的觀念形成蔓延之勢, 形成性別偏差現象, 但是恰在此時期女子大學卻得到了空前發展。從1951年開始, 日本女子大學出現了一個快速增長的時期。到了1971年已經從34所上升到82所, 年平均增長率為4.5%。

直到1952年被解除占領。經過戰后民主改革, 賦予了女子接受大學教育的權利之后, 日本的女子高等教育才在質和量上取得實質性的發展。在此期間, 日本教育得到了全面的改革。

3.穩步發展期 (20世紀70年代后)

20世紀70年代后期, 日本女子高校已經發展到近100所。探索女性人才的培養模式, 一直把女性教育放在首位, 堅持非贏利性教育辦學。迄今為之, 日本女子高校一直沒有停止探索的腳步。到1997年日本有國立女子大學2所、公立女子大學5所、私立女子大學89所, 短期女子大學有300多所, 女子大學分布在24個部、道、府、縣中。御茶水女子大學和奈良女子大學同時設有博士課程的研究生院。與此同時, 絕大多數私立女子大學大也設有研究生院, 并開設博士研究生課程。即使新立的女子大學, 其規模與學術也并不遜色。隨著日本女子大學總體呈現由快速上升到穩步發展的態勢, 日益呈現女性化趨勢的短期大學也以5.09%的年增長率增長, 形成了與女子大學共同蓬勃發展的格局??偟膩碚f, 20世紀70年代后期, 日本女子高校的發展呈現出穩步發展的態勢。

??二、日本女子高校的基本現狀

2000年統計數據顯示日本女子高校有92所, 2010年為81所。四年制女子大學的數量相對于整個大學的增長量而言在逐漸減少, 女大學生選擇四年制的人數在減少, 選擇男女共學大學則在增多。學者們發現女性先多進入層次較低的學校 (如短期學院、高等??茖W校) , 由于根深蒂固的傳統習俗、思維觀念的影響, 社會還不能完全公平的對待女性。女子接受高等教育, 而且多是學習未來收入低的專業, 女性的高職稱只是占很少的比例, 筆者認為女性其實需要更多的后期補充教育, 需要習得更多的自信心、更高的自我價值的提升, 并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女子高??蔀榕蕴峁┨厥獾姆蘸团囵B女性的參與意識和女性領導才能。

日本女子高校大多為私立女子學校, 以及女性化的短期大學。在被錄取的新生中, 每3名女生有2名進短期大學。在短大中90%以上是女性, 而在普通大學內女性只占1/4。由于女子高校規模小, 私立的性質, 進入21世紀以來, 女性的數量有減少的趨勢。根據日本文部省的2010年資料顯示:女子大學僅剩女子大學81所, 其中國立大學2所, 公立7所, 私立72所。其中四年制占女子高??倲档?0%。而現階段大多數女生已經轉到短大就讀, 四年制或是尋求更高學歷的女性會選擇男女綜合院校。女子大學數的增長與日本其他四年制大學數的增長并不同步。隨著日本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 在四年制大學數量增長的同時, 四年制女子大學的數量相對于整個增長量而言反而在逐漸減少, 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就男女共學大學和女子大學兩種途徑比較而言, 女大學生中選擇四年制大學的人數逐步減少, 而選則男女共學大學就讀的人數則增多。

筆者認為日本女子四年制大學減少而轉向短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學歷越高, 年紀越大, 對結婚和找工作都不利。

(一) 女子高校的規模

女子高校的規模一般較小, 除一些歷史悠久的女子大學和國立、公立女子大學有較大規模外, 如100年歷史的奈良女子大學, 120多年歷史的國立御茶之水女子大學, 100年歷史的日本女子大學 (東京) ??偟膩碚f, 四年制的入學人數比其他大多數教育機構的入學人數要少, 約83%的女子高校在校生少于5000人。女校的師生比大致1:12.到2010年止, 全國國立女子大學2所, 公立7所與全國40%的公立國立性質相比, 女子高校公立的還不到3%。公立的高校規模一般大于私立女校。

國立和公立的女子大學辦學層次齊全, 規模較大。都設有附屬短期大學兩年制??瓢?、四年制本科班、碩士班、博士班、面向社會的終生教育班, 還招收外國留學生。但是此類辦學規模的女子高校, 卻也是屈指可數的。大多女校還是規模較小的私立學校。

(二) 女子高校的專業特色

日本女子高校專業設置獨具女性特色, 并且當今的女子高校也使女性有機會涉足傳統的男性優勢領域如數學、理科、工程學等并取得成就。

日本的女子學院一般而言比較強調“女性優勢”學科的設置, “家政學”、“教育學”一般是日本女子學院的重頭戲, 注重女性的文化修養, 培養“賢母良妻”是女子學院的主旋律, 其科系設置主要是圍繞上述重頭戲和主旋律而展開的。

以日本女子大學中的佼佼者津田塾大學和御茶水女子大學為例, 其均有著悠久的歷史, 形成了各自獨特的辦學傳統。在科系設置上, 由于特殊的歷史背景津田大學在科學上走得是歐美女子學院的路子, 其秉承了創辦者津田梅子的辦學理念, 即女子高等教育機構應培養女子成為具有專門知識、品行高尚、體制健全、在經濟上獨立的全面發展人才, 經濟上獨立是女子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標。其科系設置如表所示??芍蛱镗哟髮W由藝學部和多文化、國際合作系兩大類組成。其中學藝部分英文學科、國際關系學科、情報數理學科三科, 各科下設若干學系。多文化、國際合作系為新設系, 為高年級學生提供深化課程, 每年從學藝部的二年級學生中挑選學生做進一步深造。下設多文化語言教育分支、國際合作分支和國家健康三個分支。

津田塾大學摒棄了日本傳統的賢妻良母的辦學理念, 在科系設置上不設家政學 (家政學, 在日本是一個學科門類) , 在以賢妻良母主義為女子教育主導思想的日本社會中, 其辦學方針是獨樹一幟的, 在日本的女子高等機構中是不多的。

而御茶水女子大學在科系設置上秉承了原東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的特色, 基本維持了文、理、家事三分下的格局。并在總體上突出文化教育和生活科學兩個學部, 因而保持了作為女子師范院校的傳統。由于時代發展, 學科名稱和具體的課程名稱及內容也有所變化, 如家政已改名為生活科學部, 并具體分為生活環境學科和人間生活學科。文科則改為文化教育學部, 下設人文科、語言文化科、人間社會科學學科和藝術表現行動學科等四科, 從而在內容上也有所發展, 比以前更加豐富和廣泛。但是總體上看, 御茶水大學仍然十分突出文化教育學部和生活科學部, 保留了女子大學的特色。從課程設置上也可以看出, 日本女子大學在適應全球經濟情境下的科學設置。

(三) 女子高校的入學情況

根據2009年的日本文部省的學習基本調查報告書顯示, 高等教育機構的入學率, 呈現上升趨勢, 平成20年入學率為76.8%, 其中女生入學率為78%?,F存的日本女子高校入學率近三年保持平穩。女性選擇的科目雖還以家政學和人文社會學為主, 但女性學生逐漸開始涉足理工學科, 開始打破傳統的男女專業分類, 選擇社會科學、工學、醫藥學的女性學生在增多, 并且逐步向高學歷發展。如位于東京的私立的女子大學--日本女子大學, 2009年招收理學研究科學生644人, 其中女博士24人。

(四) 女子高校的學生就業情況

日本的女子大學, 憑借自己教學質量的優勢取得了社會信賴和聲譽。2010年文部省數據顯示, 女校學生畢業后73%在民間企業就職;在日本, 大多女子大學培養的學生有相當部分要考取教師資格證, 7.3%的學生會擔任教員的工作;只有3.7%的少數人會進入國家和地方政府機構擔當公務員工作;10%的學生會選擇繼續深造或出國留學, 其他女大學生中有6% 回家當了全職家庭主婦。

據統計, 2010年5月日本高校的總就業率為60.8%, 而就業的日本大學女性畢業生有15萬6千人, 就業率達到66.6%, 高于同年度男性畢業學生的就業率。

(五) 女子高校的經費來源

國立與公立 (地方所屬) 女子大學在經費來源方面主要靠學費以及政府的扶持。日本政府對于大學各項目的建設給予很大的支持, 如御茶之水女子大學, 國家一年用于全國大學的科研、經費就達300億日元, 政府都會批準立項并給予財政支持。廣島女子大學擴建建筑面積約6萬平方米的校舍, 全部是地方政府負責撥款。大阪政府在大阪女大建校70周年時撥款7億日元給學校做校慶經費等。另一方面, 女子大學的發展也離不開校友捐款和社會有識之士的捐助。

(六) 女子高校教師的隊伍

學校都有一支實力很強的專任教師隊伍, 并且高職稱的比例很高。如國立奈良女子大學, 專任教師197名, 其中教授85名, 占44%、副教授66名, 占34%、講師13名, 占6%、助教15名, 占15%。學校開出的課程學科面很寬, 對教學質量評估專門機構、每年一次開展自評和第三者評價工作, 教授與學生比例大約1:12左右。

以上是對日本女子高校的大致描述。從中可以了解到日本女子高校在日本多樣化的高等教育體系中是占有一席之地的。這里面沒有強調其在現代日本社會所起的作用。筆者在介紹女子高校歷史前面的章節提到了日本女子高校在其獨特歷史背景下, 所具有的教育使命, 也使其的存在有了一定的進步性。還需強調的是, 在具有進步意義的教育使命下, 順應時代發展的特質才能使其教育特色具有深刻的內涵。在長期的探索發展過程中, 為了適應社會的變遷, 人們思維、意識和觀念的變化, 女子高校也在不斷嘗試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內容教學方法、管理體制等來推動學習的發展。每一個推陳出新的舉動都體現了女子高校對各個領域理論成果的思考和大膽嘗試。

參考文獻

[1]杜祥培, 《女子大學發展戰略研究》, 湖南農業大學碩士論文, 2006年5月, P5

[2]千野陽一.近代日本婦女教育史—以體制內婦女團體的形成過程為中心.家庭出版社1979年版, 第322-323頁

[3]杜祥培.國外女子大學的歷史、現狀和發展未來.江西社會科學, 2006, 6

女子高校國際貿易專業論文范文第2篇

現代足球運動自英國誕生時起, 已走過了一個多世紀的歷程。嚴格來說, 這只能是一部現代男子足球運動的發展史。目前, 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重視開展女子足球運動, 足球運動已經成為當今女性時尚的體育運動項目。1991年在我國舉行了首屆世紀女子足球錦標賽。1992年被正式列為奧運會的比賽項目, 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然而, 由于長期以來人們對女子足球運動有較大的偏見, 認為足球只是屬于男子的專利, 正是因為對足球運動缺乏正確的認識, 從而制約了女子足球運動的發展。

隨著我國高校體育課程不斷的改革, 女子足球運動即將在高校的體育教育、訓練中得到全面的發展, 于2002年舉辦首屆全國女足大學生聯賽。人們開始關注開展女子足球運動的可行性問題。為了更好的促進高校開展體育課程的改革工作, 為女大學生開發更廣闊的體育活動空間, 滿足女大學生對體育價值取向的需求, 我們對高校開展女子足球運動的可行性問題進行研究。

2 研究方法

采用了文獻資料、問卷調查以及數理統計等方法, 對河北省5所高校進行抽樣調查和測評。發放了1355份問卷, 收回1192份問卷, 收回率87.9%。問卷和測試的方法以及效度經專家檢驗符合要求。

3 結果與分析

3.1 大部分女生喜愛足球運動

在高校中, 女學生很少參與足球運動, 因為她們對足球運動的認識較少。然而, 足球運動具有其內在的魅力, 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 有著強大的吸引力。大部分的女大學生不僅不會討厭足球, 而且表現出了不同程度的喜愛。我們隨機抽樣河北省5所高校 (河北師大、科大、醫大、農大、河大) 2001級的女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 發放400份, 收回375份, 收回率93.75%, 以了解高校女學生對足球的喜愛情況。

調查結果表明, 喜愛足球運動的女學生占絕大部分, 占52%;不喜愛足球運動的女學生占30.67%??梢? 在高校足球運動還是比較受女學生歡迎的。

3.2 大部分女學生參加足球運動存有心里障礙

由于女學生有其獨特的勝利特點, 從而導致了相應的心理變化, 性格變的好靜和害羞。此外, 在客觀上, 現在的大學生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 在家里寵愛有加, 平時缺乏艱難困苦的磨練, 而足球運動在室外草泥地上進行, 需要摸爬滾打, 容易風吹日曬, 很容易曬黑皮膚、弄臟衣服、搞亂頭發等, 從而產生出種種的恐懼心理。在主觀上, 許多女學生認為足球運動會影響文化專業知識的學習, 又容易受傷等等, 對足球運動缺乏正確的認識, 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偏見, 因而不愿意參加足球運動。

我們還是對以上5所高校進行抽樣調查, 發放490份問卷, 收回397份, 收回率81.86%。以了解高校女學生對參加足球活動的各種心理障礙。

3.3 女學生對開展足球運動興趣較高

針對高校開展女子足球運動是否可行以學生的主體是否感興趣的問題, 我們也針對以上學校2002級部分學生進行了對開展女子足球運動的興趣調查和原因調查。

結果表明, 大部分女生對開展足球運動感興趣, 對足球運動很感興趣和不感興趣的較少。她們認為足球運動是一種趣味性很濃的體育活動, 參見足球活動能夠愉悅心情、陶冶情操、磨練意志、挑戰自我, 同時多提高身體素質也能達到良好的鍛煉效果。

3.4 制約女子足球運動迅速開展的條件

3.4.1 場地數量不足

通過調查, 在以上5所大學中, 足球場地有5塊, 而在擁有如此規模的高等大學中, 擁有的場地遠遠無法滿足學生鍛煉身體的需要, 于是在高校中形成了男學生的人數約占50%的比例卻幾乎完全占用了體育鍛煉場地。

3.4.2 比較正規的女子足球比賽很少

另外, 在調查的各個高校中, 只有河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組織過比較正規的女子比賽, 但從未組織女子足球比賽。缺乏比賽, 也必將直接制約女子足球運動的開展。沒有比賽, 就不能將大多數的女大學生調動起來參加到足球運動中來, 導致只有一小部分的女大學生僅僅出于自己的喜好而參見足球鍛煉。

3.4.3 女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很難適應足球運動

足球運動的突出特點就是活動場地大、競爭激烈、運動時間長、強度大。高校女生生理發育基本成熟, 靈敏性以及柔韌性是她們的優勢, 但力量較差, 速度較慢。所以足球運動的高強度很容易使一部分女大學生望而卻步。從心里特點看, 女學生大都會有信心不足的現象, 膽怯, 害怕足球運動太激烈。特別是體制差、身體弱、膽子小及技術基礎差的學生顧慮更大。還有就是愛美怕臟的心理影響, 許多女學生大新進行足球運動會把自己的體型或腿部練粗等等。

所以, 在高校中開展女子足球運動, 還存在以上以及眾多的困難和阻力, 如果不能有效的解決這些制女子足球運動開展的條件, 在高校中女子足球運動將很難得到迅速的發展。

4 結論

4.1 高校開展女子足球運動, 符合現階段我國體育課程的改

革要求, 適合女大學生的體育價值取向的需要, 有利于女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和身體素質的提高。所以, 高校開展女子足球運動是必要的, 可行的。

4.2 根據高校女生的心理、生理特點, 采用比較適當的措施

和方法, 通過比較系統的教學和比賽, 提高高校女學生對足球運動的正確認識。

4.3 高校女生體育鍛煉意識較強, 要使意識與行動一致, 首

先要排除自身消極因素的干擾, 正確引導女生的學習和鍛煉, 培養終身的良好習慣。H

摘要:主要采用文獻資料, 問卷調查以及數理統計等方法對高校開展女子足球運動的可行性問題進行分析。結果表明, 雖然高校大部分女學生在對參加足球運動有各種心理障礙, 但是她們依然喜愛足球運動, 對開展足球運動有很大的興趣, 同時這有利于女學生的身心健康。

關鍵詞:高校,開展,女足運動

參考文獻

[1]全國體育院校教材委員會.現代足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2]高校開展女足足球運動的可行性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 2003, 23 (3) .

[3]葉佳春.普通高校女生足球教學淺談[J].遼寧體育科技, 2004.4:24.

女子高校國際貿易專業論文范文第3篇

現代女子足球運動的發展模式有許多,職業化發展是在市場機制比較完善的情況下進行,即便是高水平的美國也經歷了職業化5年的進程,也偃旗息鼓;其原因就是目前世界女子足球運動的整體水平還處在一個比較落后的狀態。我國的女子足球職業化進程比較緩慢,及原因是競技水平不斷滑坡,我國走向職業化又操之過急。2007年世界杯女子足球比賽結束之后,中國足協準備將目前的女子足球培養體制進行改革。中國足協嘗試著美國女子足球的培養機制,將成立以大學生女子足球聯賽為主的培養機制。通過大學生女子足球聯賽,以大學生為依托來提高我國女子足球的競技水平,同時推動中國女子足球運動的發展。

2 研究對象與方法

2.1 研究對象

參加第八屆全國大學生運動會女子足球錦標賽12支球隊;第六屆城市運動會女子足球錦標賽12支球隊;U17、U19女子足球比賽20支球隊。

2.2 研究方法

2.2.1 問卷調查法

共發放問卷844份,其中運動員800份,教練員44份;回收有效問卷826份,回收率為98%。

2.2.2 專家訪談法

利用2007年女子足球世界杯、第八屆大學生運動會女子足球比賽、第六屆城市運動會女子足球比賽的機會,走訪中國足協官員、全國高校足協官員、以及部分高校女子足球的主管領導、教練員、運動員、科研人員獲得大量寶貴資料。

3 結果與分析

3.1 目前我國女子足球運動的現狀

3.1.1 青少年女子足球運動的培養受到政府官員的政績影響導致青黃不接

青少年女子足球運動的發展受國家綜合國力的影響,只能是由體育行政主管部門來實施推廣、普及、提高。導致參賽隊教練員首先想到的是賽后隊伍的去向問題?隊員的發展方向問題(隊員是選進俱樂部發展還是退役)。因此一個隊伍的發展受到“政績成績”的綜合效應,根本談不上普及、提高。故家長對女孩子參加這項運動也持懷疑態度,整個女子足球的基層普及工作處于滯后的狀態(資料顯示2006年參加注冊的中國女足運動員才6000多人,這與我國競技體育人口基數相比既不相稱)。

3.1.2 成年女子足球運動的生存狀況

女超聯賽有8支隊伍,女足聯賽有11支球隊。這恐怕就是中國女子足球運動的最強力量。因為國家隊隊員就是在這19支球隊中的600人產生,女超聯賽的隊伍由于可能產生國家隊隊員,所以在政策扶持上,足協有一定的傾斜。在收入、隊員退役后的出路上有可能得到保證(見表1)。而女足聯賽的球隊則多是“陪著中超玩足球”,收入基本上是沒有什么保證。工資和保險及贊助都成問題,每年的女足聯賽由于參賽經費等問題許多球隊只能放棄比賽,嚴重出現女足聯賽的生成問題。

3.2 高校高水平女子足球運動的發展現狀

3.2.1 高校高水平女子足球運動的發展中國足協沒有納入整個女足發展的規劃之中

為了解決一部分女子足球運動員的出路問題,足協和大學生體協聯合采取合作的態度,將部分達不到女超、女足聯賽比賽水平的運動員或者即將退役的運動員放到大學生聯賽。結果顯示:從2005年開始,參加女超、女足聯賽球隊的19支隊伍,除江漢大學女足是由高校自身建立起的高水平女足,而18支球隊都是各省、市體育主管部門的專業球隊,掛靠在各地的高校之中。因此“一支球隊兩重身份”,搖身一變既是女超、女足聯賽,又是大學生聯賽的隊伍。而對于女足的發展規劃,高校女足根本沒有納入整個女足發展的規劃之中。

3.2.2 高校高水平女足的生存現狀

高校高水平女足的生存問題一直困擾我國女子足球運動的發展。高校女足的經費來源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是由學校撥款。第二種是由省市體育局或足協撥款聯合辦隊。第三種是來自企業的贊助。結果顯示:依靠社會贊助的僅占21%,大約有70%的高校存在經費不足的問題。

我國高校女足運動員的待遇主要包括訓練補助和獎學金兩個方面。高校女足隊員入學之后,大多數人能獲得減免學費的待遇,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她們的經濟負擔,但學校對運動員提供的基本上都是體育單項獎學金,多數隊員基本上拿不到獎學金,獎金的額度也較少(見表2)。

目前我國高校女足競賽體制還不完善,學校足球隊參加比賽的商業價值還沒有充分地展示出來。因此社會對高校女足聯賽的關注還遠遠不夠,我們不能像國外已經成熟的大學校際競賽體制下的學校運動隊那樣,經費主要依靠社會贊助來支持運動隊的訓練和比賽。

訓練是提高運動成績的保證,運動員對訓練目的認識及態度決定其參加訓練的投入程度,并決定訓練課的效果。調查顯示:身體傷病、學習壓力太大和沒有相應的獎懲制度,是影響高校女足運動員全身心投入訓練的主要因素。由于部分女足隊伍的訓練條件艱苦,使得許多女足隊員傷病纏身。另外受高校女足運動員生源的限制,大多數人文化基礎薄弱,她們要為自己的學業還需投入比其他學生更多的努力和精力,勢必會影響訓練與比賽(見表3)。

在調查的19所高校女足隊伍中,學校與當地的足球俱樂部或專業隊合作,采取聯合辦隊或掛靠接受整體的女足隊員入學的情況較為普遍,而由此帶來的一系列食宿、營養、訓練強度、訓練時間、上課時間、外出比賽集訓與考試沖突等問題,如果沒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勢必將嚴重影響高校女子足球運動的健康發展。

4 高校高水平女子足球運動可持續性發展研究對策

4.1 教體結合是培養高水平女足的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2003年,亞足聯秘書長維拉潘實地考察江漢大學女足俱樂部的時候,就曾經對女子足球運動在高校發展給予了高度的評價,指出高水平的女足運動的發展需要高等教育作為支撐;高校要利用好自身的優勢,在女足人才的培養模式上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道路。

經過多年的探索,我們認為教體結合的模式對于高水平女足運動員的培養是比較成功。2006屆女足畢業生李某不僅在俱樂部的隊伍建設中成為中堅力量,而且通過四年的大學學習,她的專業能力和社會組織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鍛煉,獲得了優秀畢業生的稱號。在廣東某高校高校教師競聘會上,面對一起競聘的博士生、碩士生,她通過自己的能力展示,得到了該校評委的一致好評。最終她在激烈的職場競爭中取得了勝利,成為該大學的體育教師。因此,我們認為,這名女足畢業生的成功是教育的強大功能得到了最大的發揮。07年,我們女足畢業的隊員都在社會上尋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她們不僅沒有畢業之后再失業,而且大都在青少年女足培養的一線崗位上,從事著她們喜愛的女足青少年教練員工作。

4.2 競賽體制的轉變對高校女足可持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隨著競技體制改革的深化,越來越多的專業人士已經認識到教育在培養運動員的道路上的強大功能。體育如果與教育脫軌,我們培養的運動員是一個簡單的體質超群的個體,這就失去了體育的本來意義。

國家有關部門應進一步明確在各級教育系統開展足球的指導思想,充分發揮教育系統注重綜合素質培養、選材范圍廣、培養時間長的優勢,密切與體育管理部門專業技術、資金、場地器材基礎雄厚的優勢互補,努力做到“教體結合、優勢互補”。加大青少年女足普及的程度。

高校女足招生應更新觀念,積極嘗試從各種渠道招收高水平運動員,打破招生的地域限制,擴大招生的范圍。

完善競賽體制,根據各個高校的水平差別,建立各個級別的比賽,引導女足聯賽朝著預定的方向健康發展。

4.3 社會的關注度是高校高水平女足發展的基礎

發展需要投入。以往,我們理解的投入是企業出錢,給俱樂部和球隊冠名,企業通過這種形式得到回報。但隨著女足這項運動的水平受到的關注度降低,企業的信心也開始降低。我們認為,這種狀態的存在是符合社會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的。但是高校女足可以利用高校這個平臺,充分挖掘自身的潛力,打造出高校女足的文化氛圍。通過高校女足文化的營造,吸引社會的各方面力量來參與高校女足的發展。

2007年我們借女足世界杯中國國家隊在武漢比賽的契機,利用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將國家隊的女足隊員請進校園和江漢大學女足聯歡,體育和文化的結合,讓社會對女足的發展有了重新認識,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重新認識高校女足這個事物,對高校女足的投入開始多元化。

5 結論與對策

1.影響我國高校女子足球運動發展的主要原因是生源短缺,經費不足,管理體制不完善,競賽機制不合理,執教水平與科研能力欠缺等問題。

2.高校高水平女子足球運動的快速發展必須與“教體結合”的思路相結合。需要教育職能部門與體育主管部門共同制定女子足球運動發展戰略,注重高校女子足球運動的發展。

3.注重青少年女子足球運動的發展。她們既是基礎,又是梯隊,同時也是未來的希望。

4.高校女子足球同樣可以走出去與國際高手相互交流,同時也可以請外籍教練執教,促進我國高校女子足球運動的健康發展。

摘要:運用綜合研究方法,對高校高水平女子足球運動的現狀進行了全面調查。結果顯示;高校高水平女子足球的生源短缺,經費不足,管理體制不完善,競賽機制不合理,執教水平與科研能力欠缺等問題。同時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改進和解決的對策與措施。

關鍵詞:高校,高水平,女子,足球,可持續性發展,研究,教體,模式

參考文獻

[1]中國足協.中國女子足球(2005-2012)發展規劃[C].2005.

[2]張仁卓,等.高校高水平女子足球隊“體教結合”的思考[J].宜春學院學報,2007,2(2)168-169.

[3]周俊飛.對發展中國高校女子足球運動的思考[J].遼寧體育科技,2003,(4).

[4]王朝信.現代女子足球運動的思考[J].湖北體育科技,2006,(1).

女子高校國際貿易專業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高原訓練,女子,游泳,有氧運動能力

高原訓練是指在利用高原地理環境和氣候的特殊性, 充分調動運動員在體能和生理上的機能潛力, 達到在訓練期間使運動員的機體機能對高原的特殊環境產生適應性的變化, 從而產生可以提高運動能力的生理反應。本研究通過對高校優秀女子游泳運動員高原訓練前后相關指標的測試、對比、評價與分析, 找尋制約和影響高原訓練對高校優秀女子游泳運動員有氧運動能力的主要因素, 以期為高水平女子游泳運動員競技成績的提升提供參考依據。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以高校優秀女子游泳運動員的有氧運動能力為研究對象。

1.2、研究方法

(1) 文獻資料法。

針對本研究所涉及的研究內容, 通過中國知網查閱關于高原訓練、有氧訓練以及身體機能比較分析的相關文獻, 收集各類有關于訓練、生理類書籍, 為本文提供理論依據。

(2) 數理統計法。

通過統計學軟件, 高校優秀女子游泳運動員高原訓練前后的數據進行對比分析, 以期為本研究的結論提供參考。

2、結果與分析

2.1、高原訓練對高校優秀女子游泳運動員最大攝氧量的影響

本次高原訓練前后通過功率自行車對運動員的最大攝氧量的相對值和絕對值進行測試, 測試數據表明:在高原訓練前后體重變化不明顯, 游泳運動員體重平均值相比高原訓練前略有提高, 通過配對T檢驗, 高原訓練前后體重指標沒有差異性, 表明高原訓練對運動員的體重沒有明顯的影響, 說明高原訓練的環境并不能對運動員的體重產生影響作用。高原訓練前后運動員的最大心率提高明顯, 平均提高幅度在5%左右, 通過配對T檢驗表明, 高原訓練前后運動員最大心率差異具有顯著性意義。

優秀女子游泳長距離運動員的特征是耐力性較高, 其有氧能力比較突出, 隨著長時間的體能消耗, 身體內有氧能力就成為了主導運動成績變化的主要來源能量, 速度、耐力的結合對于游泳運動員的素質要求較高, 由于運動員自身負荷重量的因素, 導致能源物質和肌肉關聯度密切配合, 從而促使攝氧量和運動成績呈現出正比的趨勢, 進而說明高原訓練對于高水平游泳運動員運動成績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2.2、高原訓練對高校優秀女子游泳運動員乳酸閾的影響

王瑞元和蘇全生在運動生理學中提出“乳酸閾是指在遞增負荷運動中, 血乳酸濃度隨運動負荷的遞增而增加, 當運動強度達到某一負荷時, 乳酸濃度會急劇增加?!狈从碂o氧代謝的物質主要是乳酸閾, 乳酸閾是運動員在提升有氧運動能力的主要來源物質, 是評價有氧耐力的重要指標, 通過對乳酸閾的指標進行測試, 有利于檢測和評價運動員有氧代謝的利用率。通過高原訓練前后的數據對比分析, 血乳酸值對于游泳運動員具有一定的影響, 其運動員運動成績降低, 血乳酸也跟隨降低, 能夠促進游泳運動員有氧運動能力的提升。

乳酸閾可以作為衡量運動員有氧能力的一項重要指標, 高校優秀女子游泳運動員可通過獲取攝氧量、無氧閾、乳酸閾等為訓練提供能源保障, 高原訓練對于提升高校優秀女子游泳運動員運動成績的特征主要是極限運動能力的增強, 以期在平原上所達不到的訓練強度與負荷。通過功率自行車、跑步機檢測和評價運動員的各項生理生化指標, 以此來評價運動員的身體機能, 從而達到拖延運動持續時間, 為運動成績的提升提供基礎和保障。

2.3、高原訓練對高校優秀女子游泳運動員有氧能力的影響

通過研究表明:在高原為期21天的訓練, 游泳運動員的心率和攝氧量明顯增強, 與在平原訓練相對有非常明顯的提高。與此同時, 最大攝氧量和最大功率明顯升高, 做功時間相對延長。從一定程度上表明: 高原訓練對于高校優秀女子游泳運動員的有氧能力具有顯著的效果。此外, 最大攝氧量作為評價心肺功能的重要指標, 對于評定有氧能力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能夠反映出運動能力的強弱, 在高原訓練之前和之后的對比中發現, 最大功率增加, 運

制約游泳運動員有氧能力的因素有很多, 除了攝氧量之外, 還有乳酸閾等因素, 乳酸閾作為游泳運動員在耐力運動中的主要因素, 其具有較高的攝氧量。結果表明:通過高原訓練對于游泳運動員乳酸閾的提升具有顯著性, 游泳運動員在達到頂點或極限運動時, 乳酸閾是保持運動能力的重要指標, 表明游泳運動員在長距離運動中能力出眾, 說明通過高原訓練能夠促使游泳運動員有氧能力的提升, 對于運動成績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價值。

3、結論與建議

經過21天高原訓練, 女子游泳運動員的體重無變化;女子游泳運動員的最大攝氧量增加, 獲得最大攝氧量時的最高心率、最大功率升高;女子游泳運動員無氧乳酸閾提高, 產生無氧乳酸閾時的無氧閾功率和最大功率提高, 而相對應的運動后血乳酸下降。建議教練員在大周期訓練中使用高原訓練法, 但是由于本研究未對男子運動員進行測試, 所以建議進一步研究高原訓練對女子游泳運動員有氧運動能力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龍春生.運動訓練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2011.

[2]邵麗麗.有氧訓練對提高少年游泳運動員速度的作用[J].游泳, 2008, 1.

女子高校國際貿易專業論文范文第5篇

女大學生是社會未來的棟梁, 肩負著實現偉大“中國夢”的重任。俗話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女大學生的安全防范能力與技能相對較弱, 為了增強她們這方面的能力, 在學校學習時, 進行專門系統的防身自衛術訓練顯得十分必要。通過女子防身術訓練, 使她們的身心得到鍛煉, 幫助她們在以后的工作生活當中, 面對突入其來的威脅, 能夠以沉著、冷靜、果敢、機智的心態第一時間進行自救, 擺脫危險, 戰勝困難。由此說, 女子防身術引入民族地區高校課堂十分必要和有意義。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文以女子防身術為研究對象, 以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西昌學院、四川民族學院3所民族地區高校的女大學生、從事武術教學的教師為調查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圖書館、中國知網等途徑搜集并查閱大量有關女子防身術方面的書籍、專著、論文。

1.2.2 專家訪談法

通過面談或電話的方式, 對3所民族地區高校女子防身術方面的專家、老師進行訪問。

1.2.3 問卷調查法

發放專家調查問卷20份, 回收有效問卷20份;發放學生問卷600份, 回收有效問卷586份。

1.2.4 數理統計法

運用歸納、演繹、推理等邏輯學方法對獲取文獻資料及問卷調查數據進行逐層逐類的邏輯分析, 得出研究結論。

2. 女子防身術的概念

女子防身術技術源于中國武術, 根據女子身體特征, 把中國武術中最具有殺傷力的技術提煉出來, 創編的集事先犯罪預防, 臨場脫身、解脫、踢、打、摔、拿等格斗技術為內容, 融入特有的自衛防身思想的一門技術體系。在思想上注重培養女子臨危不亂的品質, 在運用種強調一招制敵, 動作風格快、狠、準。

3. 女子防身術進入民族地區高校課堂的必要性

3.1 女子防身術在民族地區高校課堂開設的意義

民族地區高校的地理位置相對比較偏僻, 治安方面相對不是很好, 舉例來說, 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位于汶川縣水磨鎮, 四周環山, 地理位置比較偏僻, 加上水磨鎮又是5A級旅游景區, 人員流動量大, 人員構成復雜, 治安相對不是特別好。而民族地區高校的女大學生是弱勢群體, 她們的防身自衛能力差, 當遇到不法侵犯時, 往往束手無策。當今高校的體育課程改革已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但是針對大學女生開設的體育項目卻很少。體育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 民族地區高校的女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時間比較少, 這樣就很難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 究其原因, 主要為以下兩點:一、學校開設的公體課較少, 二、公體課的內容不能夠很好地吸引女大學生鍛煉。研究調查發現, 民族地區高校的女大學生喜歡體育鍛煉, 尤其是喜歡運動強度不大、富有表現力、好學易練的體育項目, 而女子防身術簡單易學、非常適合民族地區高校大學女生練習。在民族地區高校開設女子防身術課程, 能增強女大學生的體質, 激發她們的運動興趣, 促進終身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 能增強她們的社交能力, 增強自信, 最終促進高校體育朝著合理化、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3.2 女子防身術對女子心理健康的影響

女子防身術需要進行一系列的訓練, 包括集體訓練和分組訓練, 通過這些訓練活動, 女大學生們結交了很多朋友, 對于她們社交能力的提高, 有很大的幫助。另一方面, 在交流訓練的過程中, 她們的壓力得到了很好的釋放。通過練習女子防身術, 可以使女大學的身體素質、應變能力、應急知識、心理素質、自信心等各個方面有很大的提高, 獲得全面的發展。通過練習女子防身術, 不僅鍛煉了身體, 更可以提高女大學生的分析能力、判斷能力, 鍛煉她們的膽量, 克服膽怯和畏懼心理, 使她們在遭受侵害或者面對潛在危險時, 有足夠的心理準備應對困難, 保護自己。這樣, 在日常生活工作當中, 就可以化險為夷, 有利于家庭的和諧, 社會的穩定。

3.3 女子防身自衛術的健身價值

女子防身術的技術動作中包含很多中國武術健身動作, 因此其具有很好的健身價值。女大學生通過女子防身術的練習, 自己每周的運動量大大提高, 在運動的過程中, 燃燒了自身多余的脂肪, 骨骼更加堅硬, 韌帶肌肉更加有力, 身體更加健美, 性格更加開朗。在練習女子防身術的過程當中, 對于武術基本功的練習是必不可少的科目, 通過武術基本功的練習, 使女大學生的柔初性、靈活性、力量性等身體素質得到全面提高。

3.4 女子防身自衛術的自衛價值

女子防身術具有很強的技擊性。通過習練女子防身術, 可以大大提高女大學生的防身自衛能力。當她們面臨挑釁時, 可以運用自身所學技巧勇敢面對而不是委屈求全, 當遭遇侵犯時, 可以勇敢反抗而不是任人傷害, 對遭遇的各種攻擊可以成功的保全自己。通過正確正當防衛思想教育的指導, 女大學生在面對強暴時, 可以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手段抗擊暴力, 從而保全自己的生命和清白。女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高素質人才, 她們是實現偉大“中國夢”的建設者。但由于自身素質的原因, 她們的力量、耐力、速度相對于男生較差, 屬于弱勢群體, 當她們畢業進入復雜社會, 很可能會面對各種不安全的因素, 因此, 學習防身自衛術顯得十分必要。社會上也有很多提供女子防身術的場所, 很多都是在受到侵害或者認識到重要性之后才去學習的。在大學期間, 女大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去鍛煉, 這樣, 當進入社會面對危險, 就能化險為夷。

4. 女子防身術引入民族地區高校課堂的可行性分析

4.1 思想重視是民族地區高校開展女子防身術課程的首要條件

從走訪民族地區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西昌學院、四川民族學院三所高校的校領導、教務處主任、武術任課老師、在校女大學生, 得出領導及女大學生都已經認識到了開展女子防身自衛術的重要性, 并且通過各種途徑開展了一些女子防身術的教育活動。民族地區高效的女大學生有很多是少數民族學生, 比如藏族、彝族、羌族、回族等, 這些民族自古就有尚武精神, 她們從思想上愿意練習女子防身術。思想是行為的指南, 有了尚武思想作指導, 她們在練習女子防身術時, 就會得心應手。

4.2 民族地區高校女大學生對女子防身術的興趣調查分析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興趣是人從事一項活動的原動力, 興趣屬于人的個性心理特征, 是人們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興趣決定了個人參加某項活動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是個人主觀能動性的一種體現, 體育興趣就是對體育活動的喜好, 人一旦對某項體育運動產生興趣, 就會花時間去練習, 從而有可能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通過對民族地區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西昌學院、四川民族學院三所高校女大學生對女子防身術的興趣調查, 其結果如表1所示。

表1女大學生對女子防身術的興趣程度情況表 (n=586, n指回收有效問卷586份)

針對“女大學生對女子防身術課程興趣程度”調查結果顯示, 調查的600位在校女大學生, 回收有效問卷586份, 其中有312人選擇對女子防身術“非常感興趣”, 占調查人數的53.2%;還有186人選擇了“感興趣”占調查人數的31.7%;有60人選擇了“不感興趣”, 占調查人數的10.2%;有28人選擇了“無所謂”, 占調查人數的4.8%。約占84.9%的女大學生主觀對女子防身術產生興趣, 愿意去練習女子防身術。所得數據說明女子防身術符合女大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女子防身術就是自身在面對不法侵犯時, 能夠運用這些技術來保護自己的技術方法, 這種技術方法對于身體處于劣勢的女大學生來說, 顯得十分重要。當今社會存在一系列負面影響, 尤其是最近一段時間, 女大學生失聯事件頻發, 使女大學生有一種不安全感, 她們自然希望得到一種保護。而練習女子防身術可以提高她們的安全感, 因此, 我們相關的學校領導應根據學生的興趣, 從教學的實用性出發在教學中適當增加一些女子自衛防身術的課程內容。

4.3 女子防身術進入民族地區高校課堂的理論依據

2002年國家教育部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指出:“根據學校教育的總體要求和體育課程的自身規律, 應面向全體學生開設多種類型的體育課程, 可以打破原有系別、班級制, 重新組合上課, 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水平、不同興趣學生的需要?!泵褡宓貐^高校體育發展應該樹立“健康第一”、“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重視民族性和富有中國特色的體育項目, 結合自身特點, 走具有民族特色的愛國主義、實用主義教育路線。而女子防身術切合民族地區高校女大學生興趣要求、內容和形式豐富多彩, 非常適合在民族地區高校課堂中開展。

4.4 民族地區高校師資力量具備開設女子自衛防身術的條件

對阿壩、甘孜、涼山3州民族地區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西昌學院、四川民族學院3所高校師資隊伍調查結果顯示:各高校均有武術老師。開設課目有武術套路、散打、跆拳道、柔道、拳擊、摔跤等。這就為女子防身術進入課堂提供了師資依據。這些武術老師即便是以前沒有接觸過女子防身術, 但是他們有武術功底, 很多武術的基本動作和女子防身術的動作原理是相同的。因此, 通過短期的培訓, 這些武術老師, 也能很快的掌握女子防身術技巧, 勝任其教學。有些高校沒有開設女子防身術課程, 但其也具備開設女子防身術運動的硬件及軟件措施。另外, 各學校院系均建有大型體育館或禮堂, 配備有語音及投影儀等硬件設備, 既可以語言講授, 也可以現場演示或觀看幻燈片及錄像等, 這些硬軟件設施, 為女子防身術課程的開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我們應該合理利用這些場館資源, 為了學生自身的發展, 多開展一些有意義的體育健身項目。女子防身術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體育運動項目, 在民族地區高校的開展指日可待。

結論與建議

民族地區高校地處少數民族地區, 地理位置比較特殊, 加強治安維護顯得十分必要, 而民族地區高校女大學生危機意識淡薄, 自我保護意識較弱, 防身能力極差, 潛在危險極大。女子防身術的開展有利于提高在校學生的防身能力, 當她們面對危險時, 能夠化險為夷。民族地區高校領導應轉變教育觀念, 提高認識, 優化課程設施, 盡快配備女子防身術專業教師, 完善相應的軟硬條件, 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 使女子防身術在民族地區高校又好又快地開展!

摘要:近一段時間, 女大學生失聯事件頻頻發生, 高校女大學生是極易受傷害的“弱勢群體”。在占高校人數近三分之一的女生中進行防身自衛教育, 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法等主要研究方法, 以阿壩、甘孜、涼山3州民族地區高校在校女大學生為研究對象, 通過研究發現女子防身術深受廣大女大學生的歡迎, 絕大多數女大學生認為女子防身術引入民族地區高校課堂是必要的、有意義的。

關鍵詞:女子防身術,民族地區,高校,可行性

參考文獻

[1]國家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M].北京:國家教育部, 2002.

[2]吳祖會.高校開設女子防身術選修課的可行性研究[J].寧德師專學報 (自然科學版) , 2007 (11) .

[3]劉輝.北京市海淀區部分高校開展女子防身術課程的可行性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 2011.

[4]楊乃靜.高校開展女子防身術課程的分析研究[J].內蒙古體育科技 (季刊) , 2011 (24) .

[5]李金玉.河南省普通高校開設女子防身術課程的可行性研究[D].河南:河南大學, 2011.

[6]李斌.高校開設女子防身術可行性研究[J].搏擊·武術科學, 2009 (8) .

女子高校國際貿易專業論文范文第6篇

一、高校輔導員家訪工作的意義

目前, 90后大學生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體對象, 他們的主流方向是積極、健康、向上的, 但也存在著時代的鮮明特征。他們普遍自我意識較強, 獨生子女居多, 在父母的嬌寵下, 有的缺乏社會責任感和集體榮譽感, 有的誠信意識淡薄, 奉行實用主義, 有的心理脆弱, 無法面對挫折和困難等。同時, 城市和農村因經濟條件和教育背景的差異, 也導致部分學生生活和學習困難, 心理問題不斷出現。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西平曾說過:“學校教育如果不與家庭、社會教育相結合, 學校教育就顯得蒼白無力?!?0后大學生存在的問題, 究其根源, 很大部分與其自身成長的家庭密不可分。輔導員上門家訪, 可以深入了解學生的家庭成長環境, 通過對學生品德和性格形成的家庭因素和社會因素進行分析, 對學生的表現有了更為全面的認識, 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將更具有針對性。同時, 上門家訪也可以促進輔導員輔導員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能力, 在實踐中學習, 豐富工作經驗。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指出, “要努力營造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社會環境, 學校要探索建立與大學生家庭聯系溝通的機制, 相互配合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學校和家庭作為學生教育的兩個重要方面, 只有相互聯系和溝通, 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輔導員家訪是搭建學校和家庭聯系的重要橋梁, 這種貼近學生、貼近生活的有效工作方式, 已得到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的重視, 必將長期有效地開展下去。

二、湖南女子學院知心型輔導員團隊家訪工作

湖南女子學院知心型輔導員團隊是一個指導和幫助學生在校期間健康成長的團隊, 各項工作的開展努力達到與學生貼心, 讓家長放心的效果。團隊自成立以來, 在加強家校聯合方面不但采取電話、網絡、家長座談會等形式與家長加強溝通和交流, 而且利用周末和暑假開展了兩期上門家訪活動。家訪的主要目的, 一方面讓團隊成員能更為深入地了解所帶學生的成長環境、家庭具體經濟狀況、在家表現、學習習慣以及生活習慣等, 從而有針對性地從思想、學習、生活以及就業方面給予學生幫助, 做好學生知心人的角色;另一方面, 讓家長全面了解學生在校的學習和表現情況, 與家長共商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教育措施和方法, 同時宣傳國家教育法律、法規和國家、學校的資助政策, 對家長關心的熱點問題做好宣傳解釋工作, 并征求家長對學校工作的意見和建議。通過家訪, 形成學校和家庭的教育合力, 促進學生的成長成才。

(一) 家訪的實施過程

團隊成員從所帶學生中挑選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學生家庭進行家訪, 家訪對象中既有表現突出的優秀學生, 也有經常違紀的問題學生;既有經濟困難急需扶助的學生, 也有面臨實習就業的學生。家訪的地域范圍從省內拓展至省外, 從城市到鄉村, 省內包括長沙、湘潭、永州、懷化、郴州、益陽、岳陽等地, 省外到達了河南新鄉、商丘、汝城等地。

在家訪的過程中, 輔導員對學生家庭情況進行了詳細了解, 并且針對不同類別學生與家長進行了良好的交流和探討。對表現優秀的學生, 與家長一起在肯定的同時希望其克服戒驕戒躁心理, 樹立更高的目標;對違紀的問題學生, 向家長了解其成長經歷, 共同分析原因, 商討幫助教育的良策;對經濟困難學生, 向家長詳細介紹國家和學校的各項資助政策, 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對家長們普遍關注的就業問題, 輔導員介紹了國家最近以來的就業幫扶政策以及湖南省和學校的一些就業優惠措施, 并鼓勵學生轉變就業觀念, 畢業生可以先就業再擇業, 低年級的學生做好職業規劃, 為提高就業力做好準備

知心家訪活動, 讓學生和家長對學校情況和輔導員的工作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也感受到來自國家、學校以及老師們的關愛和溫暖, 營造了融洽的家校合作氛圍, 加深了師生之間的感情, 為輔導員今后工作的順利開展, 以及為學生提供個性化服務創造了條件。

(二) 知心家訪活動的啟示

知心家訪活動, 從家訪前的精心準備到家訪的具體實施, 以及家訪后的及時總結, 不但豐富了輔導員老師的閱歷, 工作技能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同時每位輔導員老師對所帶學生有了深入的了解, 更能貼近學生開展工作。家訪活動給予我們以下幾點啟示:

1. 重視原生家庭對學生的影響

原生家庭指個人出生、成長的家庭, 一般由父母、兄弟姐妹等家庭成員組成, 通常父母 (尤其是父母關系) 對個人的影響最大、最長久。許多心理學研究早已證明:早期生活經歷, 特別是原生家庭對個人性格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對個人的生活會產生長期、深遠的影響, 甚至會決定個人的一生幸福。在家訪活動中, 我們發現積極樂觀的家庭培養出的孩子擁有陽光心態, 經常處于抱怨和悲觀的家庭氛圍中的孩子也容易慵懶, 缺乏進取心;父母離異、家庭暴力、單親等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通過談話、家訪等形式盡可能多地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 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學生工作, 解決學生的問題。

2. 給予經濟困難學生信任和幫助

每年開展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和助學金評定工作時, 我們只能依據學生提交的高校學生個人及家庭經濟情況調查表或戶口所在地相關部門出示的證明材料, 并結合學生在校消費情況以及表現進行討論和評議, 也曾對部分材料的真實性有過異議。在家訪的過程中, 我們發現絕大部分學生都能如實反映家庭情況, 個別特別困難的學生出于自尊, 遞交材料時還故意進行了掩飾。我們應該給予經濟困難學生充分的信任和關心, 認真做好幫扶工作, 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讓他們在學校獲得愛和溫暖。

3. 指導學生做好學業規劃和職業規劃

每個學生都承載著家庭的夢想和希望。家訪活動中, 家長們最關心的是孩子學的專業有什么優勢, 就業前景如何, 他們最大的愿望是孩子大學畢業后能夠有一份滿意的工作。因此, 指導學生做好學業規劃和職業規劃十分重要, 大一時可以通過輔導員老師的主題班課或社團開展的相關培訓和職業規劃大賽, 指導學生制定適應自己未來就業目標的、具體的學習計劃, 并通過持續不斷地自我學業管理以確保學業規劃的完成, 進而順利實現自己的階段性職業或事業目標。

三、有效開展高校輔導員家訪工作的建議

(一) 多方聯動, 創家訪長效機制

高校輔導員家訪是新時期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條有效途徑, 在家校聯合形成教育合力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要成為一種長效工作機制, 還任重而道遠。高校學生來自全國各地, 生源地域跨度大, 家訪不僅需要巨大的物力、財力支持, 也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精力投入。建議教育主管部門能加強對家訪工作的組織和領導, 加大對此項工作的經費投入;學校除設??钣枰员U贤? 還可以通過校企合作或校友贊助, 籌措資金, 成立基金會來解決經費問題。為了避免家訪流于形式, 達到良好效果, 學校還應對家訪工作進行統一規劃, 加強對輔導員的家訪技能培訓, 建立行之有效的家訪工作制度并將家訪作為輔導員的一項日常工作納入到輔導員的考核中。在家訪人員的配備上, 可以安排兼職班主任、專任教師、心理咨詢人員等共同參與, 營造全員育人的氛圍。

(二) 精心準備是保證家訪成功的重要因素

家訪是一項細致的工作, 輔導員在家訪前要對家訪的各個環節認真做好準備, 才能確保家訪的順利進行。家訪前, 輔導員要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精心挑選家訪對象, 明確家訪的目的和內容, 詳細了解學生在校表現情況及其家庭狀況。因家訪對象一般是特殊群體, 一些學生對老師來訪沒有正確的認識, 認為家訪就是老師向家長告狀, 可能會存在抵觸心理不愿意輔導員到家里進行家訪;有的家長對家訪也有誤解, 有時會因為涉及到家庭隱私也不愿意接受家訪。在家訪前輔導員應充分與學生和家長進行溝通交流, 征得同意后再共同商討家訪的方式, 明確時間和路線。學生家長來自社會各個行業, 為了達到更好的交流效果, 輔導員有必要閱讀一些關于人際交往和演講與口才等方面的書籍, 掌握談話的技巧, 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應變能力。

(三) 與時俱進創新家訪方式

高校學生一般分布在全國各地, 且按照正常配備, 每個輔導員所帶學生人數至少達到200人, 很難做到全部上門家訪。而隨著通訊技術的發展和網絡技術的普及, 電話訪、網絡訪等方式因不受時間和地域的限制, 方便快捷等特點在家校聯合工作中已經成為主要家訪方式。電話訪是通過電話、短信等形式與家長交流, 網絡訪是通過QQ、微信、飛信、電子郵件等與家長互動溝通。這兩種家訪方式成本低, 與上門家訪配合進行可以取得更好的家訪成效。上門家訪除了個別家訪的方式外, 還可以采用集體家訪的方式, 如在新生報到時召開的家長座談會, 上門家訪時相同地域家長座談會等, 也可以達到學校和家長交流互動的良好效果。除了以上家訪方式, 還有傳統的信訪、順訪等方式可以采用。

(四) 訪后工作是家訪取得實效的有力保障

要想家訪工作最后取得實效, 后續的系列工作必須得到重視。首先, 每次家訪結束后, 輔導員要對家訪工作進行認真總結和分析, 根據每位學生家訪情況, 撰寫一份詳細的家訪報告, 內容包括學生的家庭情況、學生和家長提出的合理化建議以及輔導員在家訪活動中的所思、所感等, 同時建立家訪檔案, 將家訪的資料及時存檔。其次, 定期召開家訪培訓和經驗交流, 學習和分享成功的家訪經驗, 針對家訪遇到的問題和存在的不足進行討論, 并依據情況開展相應培訓, 以全面提高輔導員開展家訪工作的能力。最后, 輔導員要針對每位家訪學生具體情況, 是問題學生還是優秀學生, 或者是經濟困難的學生等, 制定好學生個性化成長發展計劃, 做好教育幫扶工作。在今后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根據學生的需求不同有重點地加以關注和幫助, 解決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困惑, 適當的時候還要進行回訪, 以保證學生健康地成長成才。

輔導員家訪是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工作方式, 在促進學校、家庭之間的交流和互動, 形成教育合力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如何建立家訪工作的保障機制, 充分發揮家訪活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不斷創新家訪特色, 還需輔導員們繼續實踐和探索。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通知[J].人民出版社, 2004.

[2]于維華.大學生家訪與高校學生管理關系探討——以臨沂大學輔導員家訪為例[J].企業導報, 2011, (17) .

[3]白雪峰.新時期高校輔導員家訪模式研究[J].理論界, 2012 (5) .

上一篇:農民中介組織資金融通論文范文下一篇:貿易經濟增長作用畢業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