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國家深化改革開放政策范文

2023-10-01

國家深化改革開放政策范文第1篇

2014年, 農業部將進一步擴大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工作, 使試點縣規模達到300個, 新增200個試點縣, 每個縣選擇2-3個主導產業, 重點面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中的帶頭人、骨干農民等, 圍繞主導產業開展從種到收、從生產決策到產品營銷的全過程培訓, 重點探索建立教育培訓、認定管理和扶持政策三位一體的制度體系, 吸引和培養造就大批高素質農業生產經營者, 支撐現代農業發展, 確保農業發展后繼有人。

37. 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示范縣建設政策

2014年, 中央財政安排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26億元, 基本覆蓋全國農業縣。主要用于支持項目縣深化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 完善以“包村聯戶”為主要形式的工作機制和“專家+農業技術人員+科技示范戶+輻射帶動戶”的服務模式, 培育科技示范戶, 實施農技推廣服務特崗計劃, 開展農技人員知識更新培訓, 建立健全縣鄉村農業科技試驗示范網絡, 全面推進農業科技進村入戶。

38.陽光工程政策

2014年, 國家將繼續組織實施農村勞動力培訓陽光工程, 以提升綜合素質和生產經營技能為主要目標, 對務農農民免費開展專項技術培訓、職業技能培訓和系統培訓。陽光工程由各級農業主管部門組織實施, 農廣校、農技推廣機構、農機校、農業職業院校及有條件的培訓機構承擔具體培訓工作。

39.培養農村實用人才政策

2014年繼續開展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和大學生村官示范培訓, 增選一批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 依托培訓基地舉辦117期示范培訓班, 通過專家講課、參觀考察、經驗交流等方式, 培訓8700名農村基層組織負責人、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和3000名大學生村官, 同時帶動各省區市大規模開展培訓工作, 培養致富帶頭人和現代農業經營者。繼續實施農村實用人才培養“百萬中專生計劃”, 改革完善課程體系, 提高辦學水平, 提升教學質量, 全年實現10萬人以上的招生規模, 提高農村實用人才學歷層次。繼續開展農村實用人才認定試點, 明確農村實用人才的認定標準, 探索認定與補貼、項目、資助、土地利用等掛鉤的辦法, 提高認定的“含金量”, 構建扶持農民的政策體系。吸引社會力量扶持農村實用人才創業興業, 組織開展第三批“百名農業科教興村杰出帶頭人”和第二批“全國杰出農村實用人才項目”評選工作, 選拔50名左右優秀農村實用人才, 每人給予5萬元的資金資助。

40. 加快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政策

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逐步把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轉為城鎮居民。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 促進有能力在城鎮合法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 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限制, 合理確定大城市落戶條件, 嚴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規模。鼓勵各地從實際出發制定相關政策, 解決好轄區內農業轉移人口在本地城鎮的落戶問題。二是擴大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范圍。全面實行流動人口居住證制度, 逐步推進居住證持有人享有與居住地居民相同的基本公共服務, 保障農民工同工同酬。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 把進城落戶農民完全納入城鎮住房和社會保障體系, 在農村參加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規范接入城鎮社保體系。三是保障農業轉移人口在農村的合法權益?,F階段, 農民工落戶城鎮, 是否放棄宅基地和承包的耕地、林地、草地, 必須完全尊重農民本人的意愿, 不得強制收回或變相強制收回。國家鼓勵土地承包經營權在公開市場上流轉, 保障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 保障農戶宅基地用益物權。

41. 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政策

2014年, 國家將在管理民主、運行規范、帶動力強的農民合作社和供銷合作社基礎上, 培育發展農村合作金融, 選擇部分地區進行農民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試點, 豐富農村地區金融機構類型。國家將推進社區性農村資金互助組織發展, 這些組織必須堅持社員制、封閉性原則, 堅持不對外吸儲放貸、不支付固定回報。國家還將進一步完善對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的管理體制, 明確地方政府的監管職責, 鼓勵地方建立風險補償基金, 有效防范金融風險。

42.農業保險支持政策

目前, 中央財政提供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的品種有玉米、水稻、小麥、棉花、馬鈴薯、油料作物、糖料作物、能繁母豬、奶牛、育肥豬、天然橡膠、森林、青稞、藏系羊、牦牛等, 共計15個。對于種植業保險, 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補貼40%, 對東部地區補貼35%, 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中央直屬墾區、中儲糧北方公司、中國農業發展集團公司 (以下簡稱中央單位) 補貼65%, 省級財政至少補貼25%。對能繁母豬、奶牛、育肥豬保險, 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補貼50%, 對東部地區補貼40%, 對中央單位補貼80%, 地方財政至少補貼30%。對于公益林保險, 中央財政補貼50%, 對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公司補貼90%, 地方財政至少補貼40%;對于商品林保險, 中央財政補貼30%, 對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公司補貼55%, 地方財政至少補貼25%。中央財政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覆蓋全國, 地方可自主開展相關險種。2014年, 國家將進一步加大農業保險支持力度, 提高中央、省級財政對主要糧食作物保險的保費補貼比例, 逐步減少或取消產糧大縣縣級保費補貼, 不斷提高稻谷、小麥、玉米三大糧食品種保險的覆蓋面和風險保障水平;鼓勵保險機構開展特色優勢農產品保險, 有條件的地方提供保費補貼, 中央財政通過以獎代補等方式予以支持;擴大畜產品及森林保險范圍和覆蓋區域;鼓勵開展多種形式的互助合作保險。

43. 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政策

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 是對村民一事一議籌資籌勞建設項目進行獎勵或者補助的政策。獎補范圍主要包括農民直接受益的村內小型水利設施、村內道路、田間道路、環衛設施、植樹造林等公益事業建設, 優先解決群眾最需要、見效最快的村內道路硬化、村容村貌改造等公益事業建設項目。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主要由中央和省級以及有條件的市、縣財政安排, 財政獎補既可以是資金獎勵, 也可以是實物補助;財政獎補堅持普惠制與特惠制相結合, 獎補資金占項目總投資的比例可以由各地結合實際自主確定。中央財政2013年安排獎補資金238億元, 2014年將進一步健全村級公益事業財政獎補機制, 繼續擴大財政獎補資金規模, 促進村級公益事業健康發展。

44.扶持家庭農場發展政策

家庭農場作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以農民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 以農業經營收入為主要收入來源, 利用家庭承包土地或流轉土地, 從事規?;?、集約化、商品化農業生產, 已成為引領適度規模經營、發展現代農業的有生力量。2014年2月, 農業部下發了《關于促進家庭農場發展的指導意見》, 從工作指導、土地流轉、落實支農惠農政策、強化社會化服務、人才支撐等方面提出了促進家庭農場發展的具體扶持措施。主要包括:建立家庭農場檔案, 開展示范家庭農場創建活動;引導和鼓勵家庭農場通過多種方式穩定土地流轉關系;推動落實涉農建設項目、財政補貼、稅收優惠、信貸支持、抵押擔保、農業保險、設施用地等相關政策, 幫助解決家庭農場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支持有條件的家庭農場建設試驗示范基地, 擔任農業科技示范戶, 參與實施農業技術推廣項目;加大對家庭農場經營者的培訓力度, 鼓勵中高等學校特別是農業職業院校畢業生、新型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務工經商返鄉人員等興辦家庭農場等。

45. 扶持農民合作社發展政策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 “鼓勵農村發展合作經濟, 扶持發展規?;?、專業化、現代化經營, 允許財政項目資金直接投向符合條件的合作社, 允許財政補助形成的資產轉交合作社持有和管護, 允許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2014年中央1號文件進一步強調, “鼓勵發展專業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的農民合作社, 引導規范運行, 著力加強能力建設。”對于各種形式的合作社, 只要符合合作社基本原則和服務成員的宗旨, 符合有關條件和要求, 能讓農民切實受益, 都將給予鼓勵和支持。2013年, 中央財政扶持農民合作組織發展資金規模達18.5億元。目前農村土地整理、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建設、農技推廣等涉農項目, 都把合作社作為承擔主體。已有部分涉農項目形成的資產由合作社管護。2014年, 除繼續實行已有的扶持政策外, 農業部將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和要求, 配合有關部門選擇產業基礎牢、經營規模大、帶動能力強、信用記錄好的合作社, 按照限于成員內部、用于產業發展、吸股不吸儲、分紅不分息、風險可掌控的原則, 穩妥開展信用合作試點。

46. 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政策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鼓勵承包經營權在公開市場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流轉, 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2014年中央1號文件進一步強調, “鼓勵有條件的農戶流轉承包土地的經營權, 加快健全土地經營權流轉市場, 完善縣鄉村三級服務和管理網絡。探索建立工商企業流轉農業用地風險保障制度, 嚴禁農用地非農化。有條件的地方, 可對流轉土地給予獎補。”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必須從國情出發, 要尊重農民意愿, 因地制宜、循序漸進, 不能搞大躍進, 不能強制推動;要與城鎮化進程和農村勞動力轉移規模相適應, 與農業科技進步和生產手段改進程度相適應, 與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提高相適應;要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 穩定農戶承包權, 放活土地經營權, 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 推進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多種經營方式共同發展;要堅持規模適度, 既注重提升土地經營規模, 又防止土地過度集中, 兼顧公平與效率, 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要堅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既促進土地資源有效利用, 又確保流轉有序規范, 重點支持發展糧食規?;a。

47. 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政策

2014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采取財政扶持、稅費優惠、信貸支持等措施, 大力發展主體多元、形式多樣、競爭充分的社會化服務, 推行合作式、訂單式、托管式等服務模式;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 支持具有資質的經營性服務組織從事農業公益性服務。根據1號文件的要求, 國家有關部門將在總結地方做法經驗的基礎上, 明確政府購買社會化服務的具體內容、衡量標準和運作方式, 提出支持具有資質的經營性服務組織從事農業公益性服務的具體政策措施。

48. 完善農村土地承包制度政策

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 涉及億萬農民的切身利益, 中央高度重視, 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今年中央1號文件, 都提出明確要求。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 “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并保持長久不變, 在堅持和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前提下, 賦予農民對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 允許農民以承包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2013年, 國家選擇了105個縣 (市、區) 擴大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范圍, 圍繞土地承包關系“長久不變”的具體形式進行了深入研究。2014年, 將抓緊抓實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 選擇三個省作為整省推進試點, 其他省 (區、市) 至少選擇1個整縣推進試點;繼續深化對土地承包關系長久不變及土地經營權抵押、擔保、入股等問題的研究, 按照審慎、穩妥的原則, 配合有關部門選擇部分地區開展土地經營權抵押擔保試點, 研究提出具體規范意見, 推動修訂相關法律法規。

49. 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政策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保障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 積極發展農民股份合作, 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占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權。”2014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推動農村集體產權股份合作制改革, 保障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 賦予農民對落實到戶的集體資產股份占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權, 建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根據1號文件的要求, 國家有關部門將深入研究新型集體經濟組織主體地位、產權交易、股權的有償退出和抵押、擔保、繼承等重大問題, 研究提出深化改革的意見, 明確改革的總體思路、目標任務、工作重點、關鍵環節, 建立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 有效保障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

50.農村、農墾危房改造政策

農村危房改造和農墾危房改造是國家保障性安居工程的組成部分。農村危房改造于2008年開始試點, 2012年實現全國農村地區全覆蓋。2014年國家將繼續加大農村危房改造力度, 完善政策措施, 加快改善廣大農村困難群眾住房條件, 計劃完成農村危房改造任務260萬戶左右。

國家深化改革開放政策范文第2篇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人們的擇業觀、就業觀發生了根本變化, 組織人事部門的選人、用人新舉措不斷涌現, 徹底打破了選人、用人的舊機制, 這給傳統的人事檔案管理體制及其工作方式帶來了巨大沖擊。因此, 人事檔案工作要適應人事工作的深化改革, 就必須根據新時期人事工作的特點, 科學地管理好人事檔案, 確保人事檔案管理和人才開發協調發展, 促進國家選人、用人機制改革的順利進行。筆者認為, 人事檔案工作要跟上國家選人、用人機制改革的步伐, 必須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充分認識新時期人事檔案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問題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人們的擇業觀、就業觀發生了很大變化, 人才市場、社會化資格考試、組織人事部門的公開選拔、實績考核等新事物不斷出現, 徹底打破了選人用人的舊機制, 使得工作人員與工作單位之間的關系由原來的穩定狀態逐步向具有一定自由度的方向發展, 社會各部門、各行業之間人員的流動日益加速。同時, 在市場經濟追求效益的前提下, 對人才的使用更注重現實的業績和能力, 這也給傳統的人事檔案管理體制及其工作方式帶來了很大沖擊。傳統人事檔案內容單一, 存在重政治、輕業績的偏向, 檔案中最多的是政審材料, 很少有反映人才類型、管理能力、技術專長、工作實績、心理素質、個性特點、誠信等級的表述。即使是年度考核材料中的鑒定也缺乏具體事例和定量數據相結合的綜合分析, 鑒定中多是一些“能堅持原則、服從領導、工作積極、完成任務好”等模式化的空話、套話, 這些內容與現實之間存在巨大反差, 有明顯的缺陷, 根本不能凸顯人事檔案的個性特征, 無法為人力資源管理提供有效服務。

二、科學地建立和管理好人事檔案

1. 根據新時期人事工作特點, 充實人事檔案內容。

人事檔案是個人經歷和德才表現的集中體現, 是用人單位全面了解一個人德才表現的核心材料。作為社會主體的人, 其檔案中除年齡、學歷、籍貫等一些最基本的內容外, 還要體現其所有的進步和發展情況。因此, 筆者認為, 符合新時期要求的人事檔案應增加才能與績效兩方面內容, 通過將個人工作經歷、工作成績、特殊技能、專業熟悉程度、個人實際能力發展和業績進步等情況的納入, 達到能夠據此初步判斷其是一個怎么樣的人, 預測其發展需求和趨勢及能勝任什么職位的目的。所建檔案要達到上述要求, 人事檔案管理人員應擴大人事檔案材料的收集范圍, 將社會各方面反映個人業績或評價的材料, 包括銀行、司法、工商、稅務、保險、審計等部門提供的真實的社會活動、經濟活動、交往記錄、經濟信用鑒定得出的個人信用等級等加以集中, 在鑒別和篩選的基礎上選出可用的材料充實到個人檔案中, 這樣既可改變人事檔案內容老化趨勢, 又能體現時代特征, 真實地反映出一個人的個性特點、專業能力、違法記錄和個人信用等內容, 提高了人事檔案的使用價值。

2. 改變傳統觀念, 科學地管理好人事檔案。

人事檔案緊跟人走、與人員的穩定相連, 是傳統人事管理體制的核心特征, 現在國家選人用人機制進行改革, 開辦人才市場, 允許人員流動, 客觀上要求必須改變傳統觀

-輭6-

念, 改革人事檔案管理體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要求:“發展人事代理業務, 改革戶籍、人事檔案管理制度, 拓寬戶籍準入政策, 推廣以引進人才為主導的工作居住證制度, 探索建立社會化的人才檔案公共管理服務系統”, 明確了人事檔案改革的必要性。筆者認為, 人事檔案管理改革要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除了充實必要的新內容外, 還應從以下兩方面著力, 首先是人事檔案要實現計算機管理, 建立人事檔案網絡化管理體系。傳統的人事檔案的登記造冊、查閱等均以人工方式完成, 工作效率低, 準確性差, 難以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人事檔案工作要盡快實現管理手段的現代化, 建立人才信息數據庫, 通過局域網之間的聯絡, 實施人事檔案的網絡化管理。這樣可以保證根據不同的工作需要, 隨時調閱所需檔案資料, 不但提高了查找信息的速度, 而且可以對所管理人員的情況進行研究, 作出統計分析, 開展高層次的信息服務, 從而提高檔案信息的利用率, 使人事檔案的使用價值得到更充分的發揮。其次是人事檔案的管理方式要進行改革。檔案管理部門在檔案收集過程中首先要組織有關人員對各種記錄材料進行嚴格的審核、認定。然后與本人見面, 經本人認可, 再設置密碼, 錄入數據庫入檔, 實行統一管理。在保存和管理上, 以信息化、數字化為基礎, 取代手工操作, 把管理者從繁瑣的手工勞動中解放出來, 拓寬檔案的開發和服務范圍, 為用人單位引薦人才, 幫助個人分析就業和求職的優勢, 提供求職信息, 及時推薦就業, 從而創造人事檔案管理的新價值。

三、加強人事檔案工作隊伍建設

新形勢下人事檔案管理人員要不斷強化責任感, 自覺加強業務學習, 增強服務意識, 積極為組織使用干部、選拔人才提供服務, 真正使檔案工作成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人才使用交流的助力, 確保人才開發和人事檔案管理協調發展, 促進國家選人、用人機制改革的順利進行。首先, 人事檔案工作是一項政治性、機要性很強的工作, 人事檔案管理人員在政治立場、思想品質、職業道德和工作作風等方面都要經得起時代的考驗。這就要求人事檔案管理人員平時要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運用科學發展觀來指導工作實踐, 要有事業心和責任感, 據實立檔、不出差錯, 維護人事檔案的真實面貌, 并遵守保密制度, 保證檔案的安全使用。其次, 人事檔案管理工作的專業性很強, 其管理人員必須懂得檔案管理學、檔案文獻編纂學、檔案保護技術學等專業知識, 不斷提高檔案工作業務能力, 確保對檔案的收集、鑒別、轉遞、借閱、保管、保護的標準化管理。此外, 人事檔案管理人員還應具備相應的科學文化知識, 即文學、歷史、哲學和計算機應用等方面的知識。

參考文獻

[1].周燕.建立人事檔案中心的構想.蘭臺世界, 2008.7

國家深化改革開放政策范文第3篇

一、明確地方政府間的財權和事權劃分

(一)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之間的財權事權

一方面,可以適當采用立法的形式來劃分各級政府間的事權和財權;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由法律明確規定后,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決各級政府之間可能存在的職能重復、職責履行的費用無人負擔或者支出責任相互轉嫁的問題。另一方面,明確界定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政府間的事權劃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盡量發揮市場的作用,政府間職能的配置要以合理界定政府和市場的邊界為前提,市場能夠發揮作用的領域要盡量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市場難以發揮作用或存在“市場失靈”的領域,政府要承擔調控作用。另外,遵循受益范圍的原則。凡是與國家利益相關,受益范圍惠及全國或者多個區域的公共產品及公共服務,應由中央政府承擔;如果受益范圍僅限于某個地方或某個區域,則可以由相關地方政府來承擔。

(二)科學合理劃分省以下政府間的事權財權

深化市縣財稅體制改革,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理順市縣的事權劃分。對于市縣而言,市級政府擁有更多的資源和財權,而縣級政府卻承擔著更多的事權,造成縣級財政困難,嚴重影響了縣級政府職能的發揮。為此,作為深化市縣財稅體制改革,首先要明確并且合理地劃分省以下政府間的事權財權劃分,特別是市縣之間的劃分。其次,要給予地方政府相應的財權,必要時要加大政府間的轉移支付力度,避免地方政府因財力不足而影響事權的發揮。

二、進一步完善市縣轉移支付制度

(一)優化市縣轉移支付結構

(1)明確轉移支付目標,突出重點。從國外的一些先進經驗和做法來看,其轉移支付目標非常明確,轉移支付的用途也重點突出,有的國家甚至以法律的形式來明確規定轉移支付的用途。在我國,特別是市縣等一些基層政府存在轉移支付目標模糊,重點不突出的現象,因此,我們要明確轉移支付目標,甚至可以用法律的形式來進行明確規定。(2)加大轉移支付規模,保證轉移支付資金來源穩定。許多發達國家還制定某些稅種專門用于地方的轉移支付,使其具有穩定的資金來源。(3)完善一般性轉移支付和專項轉移支付。目前,我國的轉移支付資金主要集中在中央和省級政府,這為進一步加大一般性轉移支付的規模創造了良好條件。除此,還要加大均衡性轉移支付規模。適當減少專項轉移支付的規模,同時要對上級對下級的專項轉移支付進行嚴格審查,要經過嚴格的審批程序,保證專項轉移資金合理分配和利用。

(二)加強省以下財政轉移支付資金分配和使用管理

(1)加強省級政府對區域財政平衡的責任。我國自分稅制改革以后,省級財政的財力集中程度不斷提高,基層政府要想擺脫財政困境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省級政府的轉移支付。近幾年,省以下轉移支付的目標是加大省級政府對縣鄉政府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重點是要保證基層政府職能的發揮和解決基層政府財政困難。隨著我國的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縣鄉兩級政府將面臨更多的人民群眾對公共事業的需求,縣鄉財政將承擔更多的社會支出責任。因此,省級政府要發揮對區域財政平衡的責任,加大對縣鄉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從而避免基層政府因資金不足而難以滿足地方政府基本支出需求的情況。(2)加大省、市兩級政府的財政支出責任。為了扭轉我國的“事權下移,財權上移”的現象,要加大市級政府的財政支出責任,不能一味地把事情推給縣級政府。市級政府要加大對縣級政府的財政扶持力度,特別是基層政府面臨的義務教育、農村醫療和農村就業保障等問題,使基層政府有能力解決面臨的問題。

三、完善市縣收入體系和管理職權

(一)推進地方稅費改革

要理順好中央和地方收入劃分的研究。綜合考慮地方政府承擔事權和支出責任的實際情況,既要有利于保證中央履行職能和實施重大決策,又要有利于保障地方既得利益,培育地方主體稅種,調動地方積極性。

1. 賦予地方一定的稅收立法權。

可以適度地賦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稅收立法權,這樣一方面可以調動地方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地方的財政收入。地方政府可以根據一定的規定和程序,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開征一些新的稅種。對一些地方提供公共服務的有關系的地方稅種,在地方政府管理權限不違背憲法和國家稅法規定的前提下,可以適當地在一定范圍內調整稅率等。

2. 盡快建立地方稅體系。

1994年分稅制改革以后,中央拿走了稅收的大部分,造成了地方稅收不足,進而導致地方財政困難。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地方承擔的事權越來越多,稅種本身也應進行一些調整,根據中央和地方的事權和各自承擔的職責,一些稅種需要重新進行劃分,進一步調整各級政府間的收入劃分范圍,加快地方稅體系的建設。按照適當集中、合理分權的原則,適當擴大地方的稅收管理權限,進一步將地方性較強、不影響全局經濟發展的地方稅種管理權限下放到地方,給予地方一些開征新稅種和適當調整稅率的權力。

(二)加強稅收征管管理

一方面,要提高辦稅人員的整體素質和業務技能,規范地稅的制度建設;另一方面,要加大對逃稅、漏稅等行為的查處和處罰力度;除此之外,還要加強對稅收征管部門的監管力度,使稅收能夠公正、公開。

四、優化政府財稅層級,提高行政效率

(一)簡化地方行政層級

可以適當地推進合鄉并鎮改革,把一些臨近的、面積相差不大的鄉合并成鎮,這樣就可以大大精簡了政府機構,提高了行政效率,壓縮了政府財政支出。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取消鄉一級政府,把鄉一級政府改為縣級政府的派出機構或者實行自治制度。

(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市級政府對縣級政府的管理和約束

國家深化改革開放政策范文第4篇

1 相關治理能力以及體系的實際內涵

要想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就要了解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本內涵, 這樣才能抓住改革重心, 做到有的放矢?,F階段, 我國的國家治理指的是黨在新形勢下領導人民群眾管理國家事務, 行使公民權利的過程;國家治理能力, 主要指黨治理國家、領導人民群眾管理國家各領域事務的能力。國家治理體系主要指國家為管理各類事務所形成的各項制度, 主要包括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以及生態文明等制度以及涉及黨建的各種制度、體制和機制, 也包括各種法律制度。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是要改變傳統的治理方式, 實現生產力的工業化、信息化和自動化;在公民權利上實現民眾化、法制化;在經濟建設上, 實現市場化、公平化;在民生上, 實現城市化、現代化、科學化;在生態文明建設上, 實現綠色、可持續。不斷推進治理主體的多元化, 推動治理結構的網絡化, 實現各項制度的民主化、法制化, 實現治理手段的文明化、科學化, 終極目標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是國家治理模式的有力支撐, 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國家健康發展得必然要求, 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蓬勃發展。

2 對治理能力以及治理體系的推進意義

2.1 有關執政能力以及政治體系的推進

黨是推進中國發展的領路人, 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 黨的執政能力直接關系到國家如何發展以及怎樣發展。在新時期,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就能夠不斷促進黨的科學執政、民主執政和依法執政, 提升黨的執政能力和水平, 使黨的執政理念和執政方針更加符合發展的客觀規律, 避免主觀隨意性;能夠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使人民群眾參與到國家治理當中, 使各項制度真正服務于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真正做到依法執政, 任何人都不得享有超越法律的特權, 當出現違法亂紀行為時要及時嚴肅處理。這樣才能建立一個科學、完整的執政體系, 來推動國家的長久發展。

2.2 有關治理能力以及治理體系的相關解決問題解決

日前, 中國在取得相應成就的同時也遇到了諸多問題。

例如: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問題依然存在;教育、就業、醫療等公共服務還不均衡;生態環境、食品安全、社會治安管理等涉及群眾利益的問題沒能徹底解決;政府內部腐敗現象屢禁不止, 這些問題都嚴重制約著我國的健康發展。然而在這種情況下, 不斷深化各領域進行改革, 積極推進國家治理體系以及治理能力現代化, 理順各方利益, 在追求改革速度的同時更注重改革質量, 確定各方職責, 這樣才能克服困難, 避免在發展過程中所存在的危險, 使我國始終走在正確的發展道路上。

2.3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能夠促進深化改革

隨著黨在發展中不斷探索, 在結合我國和其他各國的發展經驗后會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治理體系和管理制度, 在這一過程中會不斷提升黨的治理能力, 將現代化的國家治理體系貫穿于各項發展和改革之中, 這樣就能不斷提升各領域改革的有效性和科學性, 使改革更加符合人民群眾的切實需求, 同時在改革過程中積累先進經驗, 將推動改革的進一步深化, 這二者相輔相成, 互利共贏, 這樣才能徹底摒棄各領域在發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弊病, 從而積極的保證了我國發展道路的持續性以及正確性。

3 深化改革中治理能力與國家體系的現代化

為了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就要不斷在實踐和改革中摸索經驗, 推動政府職能轉變, 創新執政理念和執政手段, 同時不斷提升公眾參與管理的熱情和能力, 提升國家治理的效率, 理順經濟、政治、社會以及文化、生態文明建設之間的關系, 這樣才能使改革更加科學有效, 更符合我國發展的實際需要, 更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3.1 創新國家治理理念, 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建立現代價值體系, 培養和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首要前提, 一個國家的文化底蘊和人民群眾的價值觀念直接影響著國家的精神和內涵, 影響著國家對待發展的態度。特別是在改革開放的關鍵時期, 當我們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問題時, 如果沒有正確的價值觀, 就會使人民群眾喪失改革開放的信心, 影響改革開放的進程, 最后導致改革成果的失敗, 因此, 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至關重要, 關系到改革開放的設想能否變成現實。

所以, 在新時期, 黨和政府必須對人民群眾的價值觀進行深入改革, 摒棄傳統、保守的思想, 加強公民的意識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逐步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真正實現社會的公正和諧, 激發社會的生機與活力, 促進區域之間、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發展, 營造一個安定、團結、互助、有序的發展環境, 為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一個良好的社會基礎。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各領域、各層次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順利實施, 推動現代國家治理體系的形成, 是改革工作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 這樣萬眾一心、齊心協力, 一定會取得改革事業的成功, 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建成一個小康社會, 最終實現國家治理體系以及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3.2 加強現代各項制度建設, 提升自我完善能力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 必須要體現在書面上。因此就要切實推進各領域、各層次的制度改革和創新, 走上制度化道路, 這樣才能保證改革走在正確的軌道上, 促進國家治理能力提高與成熟。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與發展, 是一場深刻的制度革命, 在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經濟不斷深入發展的今天, 我國所制定的各項制度必須符合我國正處于并仍將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 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 符合國際先進管理經驗的現代國家管理制度, 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升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能力, 形成科學有效的制度體系, 使各項工作都有制度保障。

各項制度的核心要求是:在經濟領域, 建立以現代市場經濟為核心的現代經濟制度體系, 深化財稅體制改革, 建立完善科學的稅收制度和財政制度;在政治領域, 切實轉變政府職能, 創新行政管理方式, 提高管理水平, 增強政府的公信度, 建設服務型政府。同時, 完善人事管理制度, 對出現問題的政府公務人員要嚴肅處理, 凈化黨員隊伍, 提升黨員素質;在社會領域, 完善政績考核制度, 轉變發展模式, 促進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加快法制建設, 實現行政執法體制改革, 保證司法獨立, 建立一個公正、高效、透明的司法制度;在文化領域, 建立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符合人民群眾生活需要的現代文化制度, 推動我國文化的健康發展;在生態文明領域, 建立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 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 建立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 真正提升環境治理監督能力, 實現“美麗中國”。

在改革的同時, 要更加注重改革的協同性和系統性, 所有的人民群眾和黨員干部都要深刻認識到, 我們已經進入改革的攻堅期和深水區, 任何停滯和倒退都不利于我國的長期發展。只有全面深化改革, 進行制度化建設, 建立科學完善的制度, 才能促進國家的可持續發展。要不斷將各項經實踐證明了的成果及時轉化為制度, 這樣才能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深化改革, 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推動我國各項改革繼續深入, 始終走在改革的快車道上。

3.3 深刻理解國家治理模式轉換的深層內涵

傳統意義上的國家治理模式一味強調階級斗爭和階級利益, 強調國家強制力和控制力, 國家的一切行動必須聽取黨和領導人的指揮, 這種模式將各方利益區分開來, 沒有形成一個統一整體, 不利于實現人民群眾的切實利益以及社會的和諧發展, 容易激化社會矛盾, 不利于國家的長期健康發展。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 我國已經創造出了一系列國家治理模式與方法并且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在經濟發展上, 提出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在社會領域, 提出“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和公眾參與以及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戰略等等。這些都說明隨著時代的發展, 國家治理水平的提升, 黨和政府更加清楚國家治理的深刻內涵, 懂得了轉變國家治理模式的重要性, 只有將各方利益統一在一個整體之中, 加強各方聯系, 才能形成巨大的改革力量,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提升改革的自覺性, 滿足現代化發展的需要。

黨和政府在這一過程中要深刻認識到現階段, 國家治理的內涵不再是一味地進行強制性的管理和控制, 而是要不斷樹立服務觀念, 為各領域發展創造合適的空間, 提供肥沃的土壤, 因此, 就要加強各領域、各層次的交往和聯系, 將各方利益同一放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背景下, 共同創造有力的發展環境,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3.4 加強宏觀調控, 推動政府有效治理

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離不開政府的引導和支持, 因為市場的天生缺陷不能滿足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的長期平衡, 無法提供足夠的公共服務商品。因此, 在改革過程中, 政府要切實旅行自身職能, 優化公共服務, 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的公共產品, 加強市場監管, 維護市場秩序, 這樣才能彌補市場的不足, 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通過這一過程, 政府也能夠清楚地認識到自身的職能, 克服在經濟社會管理中的缺陷與不足,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 政府要發揮出服務職能, 為市場經濟的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 為企業的發展創造更多的條件和機會, 這樣才能切實轉變政府職能, 提升國家治理效率, 滿足國家治理的現代化要求。在社會管理中, 政府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和法制建設, 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基本素質, 提升人民群眾的文明程度, 這樣才能創建一個安定有序、團結互助、互利互惠的和諧社會, 為國家治理體系以及治理能力等現代化提供群眾性支持。

3.5 理順政府與各領域關系, 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新的國家治理理念和治理模式是符合當前需要, 能夠推動我國的健康發展, 因此, 必須在實踐基礎上理順黨與政府、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之間的關系, 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

現代化的國家治理模式不僅對政府的職能理念和執政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而且還包含著對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的改革要求, 黨是各領域改革的領導中心, 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 在改革過程中要全面提高黨建的科學化水平, 加強黨的自身建設, 注重加強黨的制度建設和反腐敗建設, 不斷在實踐中調整自身的職能和管理范圍, 理清各方關系, 不斷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 提升黨執政的科學性, 不斷積累先進經驗, 堅強黨的自身建設, 這樣才能更好地領導人民群眾打贏這場深化改革的戰役, 從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以及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促進國家、市場、社會之間的治理模式逐漸邁向網絡化, 實現國家治理結構的現代化。這種治理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在新形勢下, 政府為了提高自身的績效和增強治理的責任性, 除了按照傳統的層級結構建立必要的治理機構之外, 還必須依靠各方的合作伙伴建立起橫向管理模式, 這樣才能實現全方位治理。這種合作以公私伙伴關系為基礎, 強調合作、信任、共享, 形成多方參與的治理結構, 真正實現政府治理的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跨領域目標, 形成有政府、企業、公民等多元參與的社會治理制度, 實現信息透明且流動充分, 最終實現公共治理的“網絡化”“系統化”, 增強公共治理的整體性。

在這種情況下, 要首先推進政府角色及其管理方式的現代轉型, 充分發揮市場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 這樣才能減輕政府治理社會的壓力, 保證政府在市場觸及不到的領域發揮關鍵性的作用, 重新將政府的角色放在保持宏觀經濟穩定, 提供優質公共服務, 加強市場監管, 維護市場秩序, 彌補市場空白上, 不斷完善政府職責, 推進政府職能轉變。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還需要社會組織貢獻力量, 社會組織能夠站在第三方的角度觀察改革進程, 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權益、滿足人民群眾的迫切需求的同時, 能夠逐步擴大人民群眾參與國家治理的渠道, 給人民群眾表達心聲提供了一個廣闊平臺, 切實提升人民群眾自主管理的水平, 培養良好的社會秩序。所以, 要不斷提升各級政權組織的管理能力和技巧, 構建一個由社會組織、政府管理部門、市場管理部機構、企事業單位、基層接到、社區等組成的平等、互助、互利、共贏的網絡化治理結構, 推進社會治理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進而推動我國國家治理模式的現代化。

4 結語

當前, 我國正處于改革開放的關鍵期、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上升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機遇期。因此, 要想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就必須不斷深化改革, 用全面深化改革來推動各領域事業的蓬勃發展, 用全面深化改革為我們的美好未來鋪平道路, 只有真正貫徹落實改革, 才能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來相應提升黨的執政能力以及相應的執政水平。改革和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只有二者共同發展, 才能真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才能使中國屹立于世界之林。

參考文獻

[1]汪玉凱.我國現階段政治體制改革的若干思考[J].政策, 2013 (12) :32-36.

[2]薄貴利.推進政府治理現代化[J].中國行政管理, 2014 (5) :52-57.

[3]劉熙瑞.創新社會治理貴在“三個思路”[J].人民論壇, 2014 (16) :70.

[4]時和興.國家治理變遷的困境及其反思:一種比較觀點[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 2014 (1) :24-29.

[5]易麗麗.地方社會管理新設機構探索:經驗特征與分析[J].中國行政管理, 2014 (2) :49-53.

[6]戴安良.關注與改善民生:深化改革的新的著力點[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 2009 (3) :33-34.

[7]鄭新立.全面深化改革的三個著力點[J].中國改革, 2008 (3) :8-11.

[8]范鐵中.西方國家治理理論對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啟示[J].理論前沿, 2007 (13) :18-20.

[9]李泉.治理理論的譜系與轉型中國[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 (6) :130-137.

國家深化改革開放政策范文第5篇

一、人民銀行云南省各級支行在支持和穩妥推進全省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中的主要工作及成效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文件精神, 人民銀行昆明中心支行積極行動, 結合云南實際, 精心組織全省各級支行通過采取專項中央銀行票據資金支持方式幫助農村信用社消化歷史包袱, 扎實有效地開展了資金支持工作。云南省專項票據資金支持工作自2005年6月開始啟動, 2009年12月結束, 歷時4年零三個月, 經歷了專項中央銀行票據的發行、日常監測考核、兌付和兌付后持續監測考核四個階段。2005年6月起分4批對全省128家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發行專項中央銀行票據159986.2萬元, 分別累計置換了農村信用社84.47%的不良貸款和15.53%的歷年虧損掛賬, 使農村信用社當期的不良貸款比例明顯下降, 資本充足率顯著提高, 為農村信用社今后的改革發展減輕了包袱, 增強了動力。根據農村信用社改革進展情況, 按照專項中央銀行票據兌付標準, 于2007年9月起分9批對128家農村合作金融機構開展了專項中央銀行票據兌付工作, 農村信用社共計得到兌付資金159986.2萬元, 票據利息7948.2萬元。專項中央銀行票據資金及利息的注入, 直接增加了云南省農村信用社的可用資金, 對加大農村信用社服務“三農”、促進地方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同時也為全省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工作進一步向縱深發展推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偨Y人民銀行資金支持工作順利開展所走過的歷程, 主要有以下體會:

工作領導機制落實, 組織機構建立健全, 是資金支持工作順利進行的關鍵;部門協調配合形成改革合力, 是資金支持穩妥推進的基礎;詳細制定細則, 規范資金支持操作程序, 是資金支持政策有序開展的制度保障;積極開展多層次培訓, 是切實為基層人民銀行和農村信用社提高實務操作水平的必要條件;不斷探索完善日常監測考核工作機制, 促進監測考核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規范化, 是進一步提高監測工作水平的必經之路;實施預審核工作機制, 是專項票據兌付申報質量和效率提高的保證;持續保持下基層調研及檢查、督促、指導工作方式, 及時向總行反映怒江州票據兌付存在困難, 積極爭取特殊考核政策, 是實現專項票據預期兌付的前提;加強專項票據兌付后的監測考核工作, 是鞏固農村信用社改革成果, 防止農村信用社改革走下坡路, 可持續發展的必要保障。

二、云南省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 各項扶持政策落實到位, 資產質量明顯改善

云南省實施改革工作以來, 全省農村信用社通過獲得專項票據資金 (利息) 、專項票據置換資產的清收所得、稅收減免、保值貼補息及通過執行較低的存款準備金率增加可用資金來源合計所占農村信用社2002年末實際資不抵債數額的比例已超過100%。2009年末, 按四級分類口徑統計, 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率分別比2002年 (資金支持考核基期) 和2004年 (改革初期) 末減少2.46億元和2.09億元, 下降21.97個和12.79個百分點。

(二) 積極建立有效資本補充機制, 歷年虧損掛賬全面消化

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以來, 在中央、省委、省政府及有關部門的扶持和幫助下, 農村信用社的歷年虧損掛賬得到了大力消化, 截止2008年以來, 全省農村信用社歷年虧損掛賬全面消滅, 資本充足率穩步提高到15.6%, 與2002年和2004年相比分別提高了10.7和9.03個百分點。

(三) 財務狀況逐步改善, 盈利能力明顯提升

2009年, 全省農村信用社實現盈利12.25億元, 分別比2002年和2004年多增12.02和11.4億元, 增長52.26和13.41倍, 全省129家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實現全面盈利, 盈利面達100%。貸款損失準備增加到65.50億元, 貸款損失準備覆蓋率達132.6%。

(四) 各項業務持續快速發展, 資金實力進一步增強

存、貸款增量連續五年居全省銀行機構首位, 存款余額排名躍居全省第一, 貸款余額排名全省第二, 人均存款余額突破1000萬元大關, 人均貸款余額突破700萬元。新的管理體制運轉正常, 產權制度改革基本完成, 深化改革取得新進展。根據云南省“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工作領導小組”統一部署, 全省農村信用社分步實施產權制度改革, 逐步取消了縣 (市) 以下獨立法人體制, 截止2009年末, 全省農村法人機構由2003年的1403家縮減為129家, 其中, 124家農村信用社組建了以縣 (市) 為單位的法人機構, 4家農村信用社組建農村合作銀行。近年來, 隨著產權制度改革進一步深化, 資本補充機制得到完善和優化, 資本實力增強, 優化了股權結構, 投資股占比由改革前的零比例上升到42.36%, 社員 (股東) 的參與意識和監督意識強化。加強了各級理 (董) 事會、監事會的制度建設和能力建設, 提高了合規運作水平, 進一步形成了符合農村信用社實際的法人治理機制。同時, 隨著“三項制度改革向縱深推進, 競爭上崗、績效考核等做法逐步形成常態、力度加大, 進一步建立了能夠調動員工積極性以創造良好業績, 自覺規避違規違紀行為的激勵約束機制, 為農村信用社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最為堅實的基礎。內部管理不斷加強, 約束機制不斷完善。近年來, 省聯社在認真調研、聽取基層意見的基礎上, 結合全省發展不平衡的實際情況, 對原有的分類管理暫行辦法不斷進行修訂, 對考核指標進行了充實和調整, 進行分類管理和分類指導, 增強了考核管理的科學性。同時, 以信貸管理系統上線運行為契機, 進一步完善制度, 優化了信貸業務流程。優化了信貸政策委員會、授信業務咨詢委員會、授信業務咨詢中心三個層次的審議咨詢機構, 提高了審查審議的質量和效率。

(五) 支農投放不斷增加, 支農力度明顯加大, 各類多元化金融支農服務方式得到創新和拓展

從省情和自身實際出發, 云南省農村信用社始終堅持服務“三農”的宗旨, 按照“立足‘三農’, 服務城鄉, 支持中小企業, 促進地方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市場定位, 積極組織實施“惠農金橋行動計劃”, 鞏固擴大農戶小額信用貸款、農戶聯保貸款等行之有效的信貸支農方式, 擴大支農覆蓋面, 有效解決農民“貸款難”的問題, 并適應云南省農村經濟的發展變化, 創新業務品種和服務方式, 支持發展規?;?、產業化、市場化的農業生產經營, 發展涉農、惠農、利農的特色經濟和支柱產業。截止2009年末, 全省農村信用社農業貸款余額1040.26億元, 占各項貸款余額79.28%, 農貸余額比年初凈增238.26億元, 占新增總量80.92%, 農業貸款成為主要增長點。短期農業貸款余額占全省金融機構的93.66%, 增量占比為101.01%。

三、當前云南農村信用社改革面臨的問題

(一) 現行省級聯社管理體制的運行結果與改革設計的目標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

云南省農村信用社經過5年的改革試點, 新的管理體制運轉正常, 但從目前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地方性金融機構-省級聯社管理模式的實際運行情況看, 云南省農村信用社管理交由地方政府負責的管理模式尚不能很好地發揮行業管理作用, 管理體制還未完全理順, 行業管理與行政管理矛盾依然突出, 現行省級聯社管理體制的運行結果與改革設計的目標相比還存在差距。

一是行業管理與法人治理的矛盾。行政化的管理手段使人事管理權限上收于省級聯社, 導致縣 (市) 農村合作聯社法人治理流于形式。缺乏創新的行政化管理模式, 制約了縣 (市) 農村合作聯社法人治理結構的改善。

二是行業管理與自主經營的矛盾。實行垂直管理的行業管理模式難以實現縣聯社“自主經營、自我約束、自我發展、自擔風險”的管理原則。經營指標的制定不切合各地實際, 激勵機制難以體現。

三是法人管法人的治理結構矛盾。從云南省農村信用社的組織形式上看, 一方面, 省聯社是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地方性金融機構, 承擔著規范與管理縣聯社的職責;另一方面, 縣聯社既是省聯社的股東, 又是一級法人組織, 它具有合法經營的自主權。但由于縣級聯社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自我管理能力, 如果省級政府不通過省聯社深入其內部, 對其實施直接管理, 可能將承擔因縣級聯社管理人員素質低下而導致的管理不力的責任。法人管法人的治理結構成為影響農村信用社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的重要外因, 不利于農村信用社逐步建立決策、執行、監督的相互制衡機制。

(二) 法人治理結構仍不夠完善

法人治理結構是產權制度的表現

形式, 有效的法人治理結構是農村信用社健康運轉的基礎。目前, 云南省農村信用社雖然按照合作制 (股份合作制) 原則進行了規范, 重新設置了股權, 清理、增擴了股金, 建立了理事會 (董事會) 、監事會和社員代表大會制度, 已形成了以最高權力機構社員代表大會, 決策機構是理事會 (董事會) , 執行機構是經營管理隊伍, 監督機構是監事會的法人治理結構框架。但是, 這一法人治理結構仍存在許多不完善之處。一方面, “三會”制度流于形式。社員代表大會權力被架空, 理事會形同虛設, 監事會名存實亡。另一方面, 民主管理職能缺位。農村信用社權力高度集中于聯社, “三會”流于形式。由于內部利益均衡機制的不完善, 缺乏所有者的有效監督和制約, 造成經營權凌駕于所有權之上, 形成“內部人控制”的局面。“內部人”按自身利益最大化行使經營權, 完全沒有體現社員利益的民主管理, 法人治理存在有其形而無其神。

(三) 有效解決農村信用社發展差異性過大問題的體制仍難建立

省聯社成立近五年來, 較好地履行了管理、指導、協調、服務的職能, 帶領全省農村信用社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業績。但是, 因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水平等方面的差異, 造成全省各地農村信用社發展嚴重不平衡, 發達地區農村信用社的規模速度、質量效益、管理水平、服務水平等情況較好, 而邊疆民族貧困地區的農村信用社雖然省聯社采取了“對口幫扶”、干部交流、政策及資金支持、“整縣推進、規范管理”等一系列措施給予扶持和幫助, 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在現有的體制下, 發展現狀仍難以得到根本的改觀, 難以真正走出困境。

(四) 部分農村信用社歷史遺留包袱依然較嚴重

盡管國家采取積極措施化解農村信用社歷史債務和嚴格控制不良貸款, 歷史債務得到一定的化解, 但是部分農村信用社在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 由于政策、體制、管理等因素形成的歷史債務包袱仍然沉重。一是部分農村信用社化解歷史包袱、改善資產質量的難度明顯高于預期。云南省產權制度改革前, 部分農村信用社貸款管理不規范, 貸款形態反映不真實, 隨著農村信用社改革的不斷深化, 貸款管理逐步走向規范, “隱形”的不良貸款大量“浮出”水面, 歷史包袱依然嚴重, 由于云南省財政收入有限, 地方政府基本無力以優質資產置換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 農村信用社只有在自身內力上下功夫。二是農村信用社和農業銀行脫鉤時農業銀行遺留給農村信用社的呆賬。三是在清理合作基金時, 隨著合作基金與農村信用社合并, 合作基金的歷史債務也轉移給農村信用社。

(五) 市場定位目標不準確

作為合作金融機構, 農村信用社應主要為社員服務。作為國家支持和引導農村建設的最主要金融力量, 農村信用社應該堅持其服務三農的宗旨。然而,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 農村信用社在與商業銀行的競爭中, 逐漸開始片面地追求盈利, 追求大客戶, 形成了多元的經營目標。作為廣大經濟弱小者的個體農戶事實上依然難以獲得更多的貸款份額。目標的模糊和沖突, 使農村信用社無法對自己進行準確的定位, 經營上變得更加混亂和盲目, 經營往往偏離辦社宗旨。但是, 與商業銀行相比, 農村信用社在資產質量、資金實力、管理水平等方面存在著明顯的缺陷, 因此, 錯誤的市場定位使農村信用社形成了大量不良資產, 不利于其充分發揮優勢和保持可持續性競爭力。

(六) 基層人民銀行對專項票據兌付后續監測考核工作深入不夠

截至2009年3季度, 云南省128家農村信用社專項票據兌付工作全部完成, 為加強專項票據兌付后的監測考核工作, 鞏固農村信用社所取得的改革成果, 昆明中心支行及時制定了《云南省農村信用社專項央行票據兌付后監測指引》, 確定了兌付后跟蹤監測的重點、監測機制及程序。同時, 通過建立對專項中央銀行票據已兌付農村信用社的基本信息監測機制、跟蹤監測約見機制、年度監測考核機制和兌付后懲戒機制, 繼續推進農村信用社深化改革, 鞏固改革成果, 防止農村信用社改革“走下坡路”。但從2009年各級人民銀行對專項票據兌付后的監測考核工作來看, 主要工作仍停留在對農村信用社的非現場監測考核上, 現場檢查機制仍未啟動。

四、相關政策建議

(一) 始終遵循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原則, 是法人治理結構進一步完善的指導思想

《國務院關于印發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方案的通知》 (國發[2003]15號) 文件中明確指出, 要按照市場經濟原則, 明晰產權關系, 促進農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結構的完善和經營機制轉換, 使農村信用社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我約束、自我發展、自擔風險的市場主體。因此, 要防止只注重組織形式改造, 而忽視內部機制轉變的問題, 最終實現農村信用社法人治理形神一致的改革目標。

(二) 充分認識省級聯社管理的重要性, 提高縣級聯社自我管理的能力

省級聯社作為自上而下參股的法人聯合體, 它是政府實現公共目標的抓手和平臺, 在農村信用社自身管理和外部市場都存在缺陷的情況下, 行業管理是必要的糾錯機制。近幾年來, 省級聯社大力實施標本兼治的案件專項治理, 全面加大案件處置力度, 遏制了案件高發勢頭, 使風險得到充分暴露和有效化解, 農村信用社步入了規范化建設和發展軌道。目前, 省級聯社越位、錯位、不到位的問題, 實際是操作平面的問題, 并不是管理體制本身的問題。省級聯社在對縣級聯社的管理中要發揮好指導、協調和服務職能, 以宏觀管理為指導, 增強微觀服務功能。要從制度規范、網絡建設、行為標準、指導意見、干部監督等方面為縣級聯社提供良好的服務平臺, 要充分尊重縣級農村信用社獨立法人的地位, 努力提升縣級聯社自我管理的能力。

(三) 完善分類管理辦法, 激發經營活力

省級聯社應進一步完善分類管理辦法, 對分類指標進行細化, 建立科學、合理、公平的績效考評辦法, 加大獎罰激勵力度, 加大對分類結果的利用度。根據類別的上升和下降, 從貸款審批權、工資薪酬、費用率等方面給予不同的政策性傾斜和激勵, 實行差別化管理, 靈活調整激勵辦法, 體現“獎勤罰懶”、“多勞多得”的分配原則, 激發調動全體干部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同時, 要對干部的任用與聯社分類考核結合起來, 對績效差的聯社班子進行調整, 促進經營管理和改革發展。

(四) 農村信用社必須始終堅持為“三農”服務的宗旨

云南省屬西部邊疆地區, 信用社的改革應定位在為“三農”服務的基礎上, 明確農村信用社的合作金融屬性和服務于弱勢群體、弱勢產業的定位, 這是順應目前金融市場激烈競爭、市場細分、培育核心競爭力的發展趨勢的必然要求, 偏離了這一方向, 就背離了改革的宗旨和目標。一是充分運用農村信用社“農戶小額信用貸款”、“農戶聯保貸款”、“特色農業貸款”、“巾幗科技示范戶貸款”“農村黨員帶頭創業致富貸款”等優勢信貸產品, 不斷創新貸款品種與服務方式, 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領域的客戶需求。二是積極支持以改善農田水利為主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對農戶進行農田水利和中低產田改造且有其他多種經營收入作為還本付息來源的, 積極給予信貸支持;三是積極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 提升農業生產力水平, 圍繞改善農村民生, 做好綜合金融服務工作。四是積極拓展中間業務。充分發揮信用社在農村和社區點多面廣的優勢, 結合農村信用社網絡建設所針對的客戶群體, 積極穩妥地開展和推廣中間業務, 努力提高農村信用社綜合競爭力。

(五) 積極研究探索邊疆規模較小州市農村信用社的改革工作

省聯社應對怒江、迪慶等邊疆規模較小的州市辦事處如何履職進行研究, 對縣聯社管理體制、法人治理、運行規則進行積極探索, 進一步提升農村信用社的綜合競爭力、管理水平和運行效率。

(六) 形成各方合力, 加強專項票據兌付后續監測考核

人民銀行各級支行要提高認識, 深刻領會票據兌付后續監測考核工作的重要性。首先, 專項票據兌付后續監測考核工作是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資金支持政策的重要一環。專項票據資金支持政策包括發行考核、兌付考核和后續監測考核三個實施階段, 三個階段具有內在邏輯的一致性、延續性, 后續監測考核工作是專項票據發行和兌付考核工作的必然延伸, 是資金支持政策實施的必要補充, 缺少這個后續環節, 資金支持政策的實施就不能稱為全面完成, 最終實現“花錢買機制”目標就會喪失基本保障。其次, 后續監測考核工作是對專項票據兌付考核階段履職質量的檢驗與完善, 也是對人民銀行是否認真履行監督考核職責的一次再檢驗。再次, 加強領導, 從嚴落實監測考核工作責任。充分認識下一階段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工作的重要性和艱巨性, 切實加強兌付后續監測考核工作的組織領導, 完善監測考核制度, 明確監測考核責任, 建立健全兌付后續監測考核工作責任制, 組織實施全省專項票據兌付后續監測考核工作。同時, 要明確重點, 有針對性地開展兌付后續監測考核工作, 要啟動現場檢查機制。對非現場監測考核中發現資本充足率大幅下降、不良貸款出現大幅反彈等情況的農村信用社, 當地人民銀行要立即實施現場檢查。要及時與當地銀監局進行溝通, 互通情況, 信息共享, 形成合力。對監測考核中發現存在突出問題, 需要引起管理層高度重視的農村信用社, 要建立理事會成員和高級管理層約見談話制度。

國家深化改革開放政策范文第6篇

2015年2月16日上午, 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主持召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 研究局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成員調整事宜, 審議通過了2014年深化中醫藥改革工作總結報告和局深化改革領導小組2015年工作要點。會議認為, 2014年深化中醫藥改革工作認真學習貫徹中央決策部署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 加強組織領導, 做好改革統籌謀劃, 以完善中醫藥發展政策和機制, 進一步激發中醫藥發展活力和潛力, 全面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和水平為總目標, 立足實際, 從六個方面聚焦主攻方向, 全面推進和重點突破相結合, 加強統籌謀劃和借助智庫相結合, 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相結合, 持續發力, 幵局良好, 取得了初步成效。會議指出,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 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全面深化改革決策部署, 著眼于經濟社會改革發展大勢, 總結經驗、查找不足、探索規律, 強化責任意識、問題意識、攻堅意識, 加強組織領導, 抓好深化中醫藥改革任務統籌協調, 切實抓好落實, 攻克改革難點, 推動工作發展。會議強調, 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論述, 切實增強抓改革的意識。把抓改革作為重大任務、重大責任扛在肩上, 加強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 做好深化改革的統籌謀劃, 制定切實可行的改革工作方案, 充分征求系統內外和基層群眾意見, 促進制約發展的關鍵問題解決, 以深化改革為動力推動事業發展。要堅持速度服從質量, 切實抓好改革方案設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站在經濟社會和衛生計生改革發展的高度, 科學分析相關改革的橫向和縱向關系, 理清重大改革的邏輯關系, 重點提出一些起標志性、關聯性作用的改革舉措。做實做細調查研究, 堅持問題導向, 抓緊制定細化實施方案, 盡快研究與之相關聯的配套政策, 提升改革方案的針對性、適應性、可操作性和實效性。加強中醫藥改革發展理論與實踐研究, 充分發揮中醫藥改革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作用, 推動形成一批研究基地和一支研究隊伍, 不斷提高深化改革的戰略把控和統籌謀劃能力。要以釘釘子的精神, 切實抓好改革任務落實。將抓落實作為一項硬任務, 作為一項紀律, 在抓落實上想辦法、下功夫, 建好改革工作臺賬, 加強督促檢查, 堅決消除“中梗阻”“腸梗阻”。對已經出臺的改革方案要排隊督辦, 及時跟蹤、及時檢查、及時評估、及時整改, 重在發現問題。加強與相關部門溝通和協調, 加強對地方中醫藥改革工作指導和督促, 推動改革形成橫向協調、上下聯動的良好格局。f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于文明、馬建中、王志勇、閏樹江以及各司辦主要負責同志參加了會議。 (來源: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網站)

上一篇:公共衛生技能競賽試題范文下一篇:國慶節手抄報簡單好看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