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電視新聞信息管理論文范文

2023-10-07

電視新聞信息管理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目前社會公眾獲得信息的主要渠道就包括電視新聞報道,電視新聞所報道出來的內容能夠使人們的視野得以拓展,所以,在進行電視新聞采訪報道的過程中要對細節進行很好的把握,從而使電視新聞采訪報道的質量得以提高。通過把握電視新聞采訪報道中的細節,就會使電視新聞所報道出來的內容更加生動,而且對細節問題的處理也能夠將記者的業務水平充分的體現出來。本文分析了電視新聞及其在采訪報道中細節把握的重要性,闡述了電視新聞采訪報道中細節的應用,并進一步探討了電視新聞采訪報道中獲取細節的方法。

【關鍵詞】電視新聞;采訪報道;細節把握

細節就是一個小事能夠影響到整個事件,而且在任何一個領域,結果都受到細節的影響,特別是在電視新聞的采訪報道中。電視新聞中的細節就是新聞事件所體現出來的具體形象,一般向受眾群眾的呈現都是采用特寫鏡頭的方式,而且細節包括表情和動作以及語言等方面。電視是通過對新聞信息的收集和傳遞以及以圖像的相識再現給受眾群眾,充分利用現代化技術將新聞內容分呈現給受眾群眾,而且還能夠將事件的最新進展以最快的速度進行呈現,使得受眾的需求得以滿足。由于電視新聞采訪報道中存在很多的細節,而且這些細節影響著整個新聞的價值。因此,把握電視新聞采訪報道中的細節顯得尤為重要。

1. 電視新聞概述

電視新聞的傳播是以現代最新的科學技術為基礎,有機結合基本的新聞符號,報道一些最近發生的事實。因此,電視新聞有著和其他類型的新聞媒體相應報道新聞的功能。但是電視新聞是借助現代的科學技術,同步的進行畫面和聲音以及字幕的傳遞,這是報紙和廣播等其他類型新聞媒體所不具備的特點。電視新聞報道能夠直觀的向受眾傳遞較強的視聽形象感。通過對受眾群眾視聽覺的調動,使其獲得的認知反應更加直接和深刻。而電視新聞的細節就是采用特寫或者近景強調新聞最具有價值的地方。為了能夠使電視新聞的內容更加豐富,對電視新聞的形象感進行強化,就應該對電視新聞采訪報道中的細節進行很好的把握。

電視新聞的細節就是攝影記者抓拍到的新聞現場中能夠引起受眾群眾注意力的畫面,細節的畫面對受眾的視覺具有強烈的沖擊作用,同時還包括新聞關鍵人物和當事人的細微表情和動作。細節的畫面能夠吸引受眾群眾的注意力,使其能夠對新聞事件本身進行關注,激發受眾群眾去進行思考,進而將新聞報道所表現的內涵充分的表現出來。因此,電視新聞的細節是電視新聞采訪報道的核心。電視新聞的細節能夠將新聞環境的特殊性有效的記錄下來,同時也有效的記錄了拍攝者的新聞表達訴求。

2. 電視新聞采訪報道細節把握的重要性

2.1 有利于提升傳遞信息的深度

周圍環境影響著一個人的成長,通過不斷的認識實踐,形成特有的心理環境和認知結構。通過電視新聞傳遞出來的信息,受眾群眾在接受之后會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對其進行理解,之后按照對其理解的結果做出贊成與否的決定。受眾群眾通過對信息的思考和深層次的感知,從而對電視新聞報道的信息具有深刻的印象。另外,電視新聞采訪報道把握其中的細節會加入基本本身的獨特理解。所以,電視新聞不但向受眾群眾呈現了表現的新聞,同時還促使受眾群眾對其進行深層次的思考。

2.2 提升新聞信息傳遞的準確性

電視新聞所傳遞出來的信息有時不一定能夠將準確的信息含義傳遞給受眾群眾。主要是因為相關工作人員隨意的對電視新聞進行處理,使得有時的電視新聞沒有價值和意義。這種比較空洞的電視新聞不但不會吸引受眾群眾的注意力,同時還使其不能夠對新聞的信息進行了解。如果能夠單純的通過聲音就可以進行新聞信息的傳遞,而采用電視技術進行傳遞就會浪費資源,而利用聲音不能夠將新聞信息準確傳遞出來就會由于缺少必要的畫面配合,使得受眾群眾對新聞信息不能夠進行準確的理解。所以,電視新聞采訪報道注意把握細節能夠使受眾群眾得到準確的新聞信息。

2.3 改變人們的思想

傳播新聞信息能夠使人們的生產生活得以滿足,而且還能夠通過新聞信息使得人們樹立的思想觀念更加正確,因此,電視新聞還能夠使的人們的思想得以改變。通過新聞媒體進行新聞信息的傳遞不但服務了社會主義精神,同時還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思想,進而服務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人們思想觀念的不斷變化,使得在新聞活動中電視新聞需要按照受眾群眾的需求進行采訪和編制,通過調整電視新聞媒體,滿足了不同受眾群眾的需求,有效改善了新聞媒體和受眾群眾之間的關系。

3. 電視新聞采訪報道中細節的應用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自媒體越來越流行,但是自媒體傳播新聞的質量卻不是很理想,只是能否讓受眾群眾對事件的大致情況進行了解,卻不能夠對新聞進行深層次的了解,而是需要記者對其進行更加深入的挖掘,從而向受眾群眾完美的呈現新聞的來龍去脈。電視新聞采訪報道的質量受到細節把握的影響。電視新聞采訪報道細節把握的主要方法包括以下幾點:

3.1 刻畫人物性格

電視新聞主要是報道一些人或者事,通過對不同的人和事進行相應的處理,使得電視新聞所報道出來的內容越來越生動。電視新聞在對社會上比較關注的一些時間進行報道的過程中,通過采訪當事人能夠從其言語中讓群眾了解到當時的想法和所處的環境等信息,進而人們對其產生一個客觀的認識。通過電視新聞的采訪報道,向受眾群眾展現了當事人的性格,從而受眾群眾就更加深入的理解當事人發生行為的原因。

3.2 深化主題思想

在電視新聞采訪報道中,細節的畫面是對事件的發展和人物性格的刻畫以及事物本質的揭示的描述,在對細節進行把握的過程中,往往采用的是特寫鏡頭,從而將其刻意的凸顯出來,給受眾群眾帶來較強的視覺沖擊,從而達到理想的表現效果。通過把握電視新聞采訪報道中的細節畫面,能夠讓受眾群眾感受到當事人所處的環境,并且和自身的環境進行對比,從而產生一定的思考,并且從中獲得一些感受。

3.3 還原事件真實

電視新聞采訪報道的關鍵就是具有一定的真實性。根據社會比較關注的事件進行細節的跟蹤報道,不但能夠探究事件的真實情況,同時還能夠使受眾群眾對事件的來龍去脈有個更加深刻的了解。由于很多電視節目在報道一些事件時向受眾群眾傳遞的信息不是很完整,有時會刻意隱藏一些內容,甚至會誤導受眾群眾。而通過后續的一些細節報道,能夠有針對性的指正相關的報道。通過跟蹤采訪報道,使受眾群眾對事件的真實性有所了解。由此可見,后續的跟進報道從細節上對相關的報道內容進行了很好的反饋,使得受眾群眾對事件的來龍去脈有個正確的理解,因此,這樣的細節報道極易打動受眾群眾。

4. 電視新聞采訪報道中獲取細節的方法

和報紙進行新聞的報道相比,電視新聞可以現場記錄報道的內容。為了能夠使電視新聞的質量得到有效的提高,記者應該掌握一些把握細節的技巧,從而獲得新聞的細節畫面。為了能夠獲得新聞的細節,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4.1 采訪之前做好準備工作

記者是應影響電視新聞采訪報道質量的主要因素之一,為了能夠使電視新聞的質量得以有效的提高,就需要對細節進行把握,因此,記者在進行報道前就應該利用各種方法學習和研究相關題材的內容,做好充分全面的準備工作。同時,記者也可以學習一些目前報道的人或事的相關概念和研究理論,對這些知識進行客觀的了解,從而將自己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的采訪工作中。另外,在進行采訪報道之前準備好電視新聞采訪報道所需要的設備,其中就包括話筒和攝像機以及電池等基礎的設備,不要因為疏忽導致設備在使用的過程中出現問題,從而對電視新聞的采訪報道產生不良的影響。因此,只有充分準備好知識和設備,才能夠在進行電視新聞采訪報道的過程中及時把握細節。

4.2 采訪過程中隨機應變

相比于報紙進行新聞的報道,電視新聞采訪報道有著一定的多變性。在進行電視新聞采訪報道中,極易由于一些因素導致實際的報道進程沒有辦法按照原本的計劃進行。記者面對這種情況應進行隨機應變,根據自身所具備的敏銳觀察力對細節進行把握,從而能夠對新聞事件中的要點進行及時的發現,并對這些要點進行適當的放大和著重的報道。為了能夠很好的達到這一目標,記者就需要對受眾群眾的關注點和實踐的要點有所了解,從而將電視新聞的價值充分的體現出來。

5. 結語

綜上所述,新媒體的出現嚴重威脅著傳統媒體的發展,其中傳統的媒體模式中就包括電視新聞,電視新聞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更好的發展下去,就應該及時更新技術,而且還要充分重視新聞本身所具有的價值和內涵,從而完美的呈現出隱藏在新聞背后的故事,通過向觀眾展現更多的細節獲得他們的喜愛,同時將正確的價值觀傳遞給觀眾,使觀眾能夠獲得更多和生活比較貼近的電視新聞作品,很好的滿足各個層面群眾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還顯著的提升了電視新聞在社會中的價值。

參考文獻:

[1]馬穎.電視新聞采編的畫面細節把握思路研究[J].文摘版:經濟管理,2015,000(009):206-206.

[2]李云婧.電視新聞采訪中出鏡記者應關注的細節問題[J].西部廣播電視,2016(19):150-150.

[3]鄭國平.試析電視新聞采訪與編輯技巧[J].西部廣播電視,2018,000(024):171-172.

[4]李慶玲.電視新聞采訪的技巧分析及思考[J].西部廣播電視,2016,2(004):124-124.

[5]李巍.淺談電視新聞采訪中的細節[J].錦繡,2017,000(012):37.

[6]曾劍鋒.電視臺記者采訪動機的激發及細節問題分析[J].記者觀察,2020,000(003):P.131-131.

[7]楊林爽.電視新聞專題節目創作中的“細節”敘事分析[J].中國民族博覽,2019.

電視新聞信息管理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媒介融合;電視;新聞采編;形式創新

引言

電視新聞的價值,不僅體現在社會新聞事件的報道、正能量的傳播與正確價值觀的引領方面,還需充分展現其批判性特征,帶給大眾深刻的思想啟發。因此,相關人員必須注重對電視新聞發展機制的創新改革與升級。新聞采編作為優質節目制作與播出的關鍵環節,相關人員必須對其工作形式進行大膽的創新。即需對媒介融合和對電視新聞采編帶來的影響進行全面了解,認識到對工作模式進行改革的必要性。由此,需要更具有方向性與針對性的對電視新聞采編形式進行創新。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電視新聞采編新特征

(一)采編素材的獲取渠道的多元性

基于特殊背景下的電視新聞采編工作,有了更多的渠道與方式獲取信息資源。無論是傳統線下的市場調研,還是微博、短視頻自媒體平臺,都可成為新聞工作者獲取信息與素材的渠道。而各種媒介的融合,使得信息傳播的速度獲得極大提升。而各個平臺利用不同的方式實現流量的最大化的匯集,導致信息資源的質量不斷降低。在尋求節目多樣化的基礎上,并沒有對信息質量進行提純,各平臺上充斥著各種虛假信息與負面新聞。而基于這樣的現實背景,采編人員雖具有多渠道獲取信息的方式,但卻無法保障新聞素材的質量。而媒介融合背景下形成的新聞采編的新特征,相關人員需辯證的進行思考與分析。在實現采編形式創新的過程中,必須不斷提升新聞編輯的信息甄別能力、新聞洞察能力等。能夠從海量的網絡資源中摒棄沒有價值的信息,獲取更多具有價值引領性、思想啟發性的新聞素材。

(二)新聞價值的隱藏程度被加深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編輯人員可從不同的渠道獲取信息?!?〕信息技術與網絡平臺的高速發展,雖為新聞編輯獲取信息提供諸多便利,但同時也為他們快速提取有價值信息帶來較大的難度與挑戰。海量的信息帶來豐富新聞素材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新聞價值的隱藏程度。在大量的文字、圖片、視頻等信息資源中,具有傳播與報道價值的內容會被掩蓋。以微博為代表的自媒體平臺上,每天都會向用戶推送不同的話題。其中,大量的娛樂信息、社會負面新聞當長期霸占網絡資源。而電視平臺如何從雜亂的信息資源中提取更利于電視傳播的新聞素材成難題,并對新聞編輯的新聞價值的挖掘能力提出更好的要求。從這些層面可看出,新聞價值的隱藏性成為媒介融合背景下電視新聞采編工作的新特征。倘若新聞編輯部具備提煉有價值信息的能力,將無法從根本上創新采編工作形式。具有報道價值的新聞主題,是開展一系列采編工作的基礎與關鍵。因此,相關人員必須了解新時代背景下電視新聞采編工作展現的新特征。以此為參考依據,對相關工作形式進行創新與升級。

(三)新聞報道形式呈現多樣化特征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報道形式呈現多樣化特征?;谛碌墓ぷ鳝h境,新聞編輯應做到多角度、多維度考慮新聞主題、播出方式等?!?〕能夠切實關注到新聞事件報道本身與采編形式間的密切關聯性,做好內容的設定、節目主題的策劃,以及信息的排版等工作。電視新聞工作者需意識到網絡直播對傳播播出形式帶來的沖擊,需能夠將各種媒介進行科學的融合。在了解與掌握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報道形式的多樣化特征的同時,需切實將新媒體技術、短視頻、網絡直播等融入到電視新聞采編工作中。在對新聞內容進行編輯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內容的質量與深度,還需確保播出形式的多樣化、趣味化。由此,才能吸引更多網絡用戶關注到傳統電視平臺。既要實現電視用戶的回歸,還需對大眾的個性化需求進行最大化滿足。使目前的新聞報道形式的多樣化特征成為制作電視新聞節目的參考依據,為采編形式的創新提供新的思路與靈感。
二、關于媒介融合背景下電視新聞采編形式進行創新的必要性分析

(一)進一步明確電視新聞采編工作的要點

一檔優質的新聞節目的制作,需確保各個工作環節的創新與完善?!?〕而新聞采編作為節目制作的關鍵環節,其在素材質量、新聞價值的挖掘等方面的最終呈現效果,將會對電視新聞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而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市場上出現不同類型的節目,都對電視新聞進行分流。而電視平臺若想利用新聞節目獲得更多的受眾,必須對新聞采編形式進行創新。需依據不同的新聞主題、新聞線索等,更具有針對性的開展新聞采編、節目審核等工作。相關人員需進一步明確電視新聞采編工作的要點,既要對傳統的采編工作進行完善,還需融入多樣化的播放形式。不僅充分發揮傳統播出平臺的優勢,還需認識到互聯網直播對受眾的巨大吸引力。因此,采編人員需將新媒體融入到采編工作中,注重對新聞素材的最大化集成與加工?;谛畔⒒侄蔚木庉嬇c審核,確保新聞節目質量播出效果的大幅提升。在強調采編內容實現高質量的同時,需注重節目與受眾的互動效果。因此,必須重新確立采編工作要點,即能夠將采編工作本身與新媒體進行融合,并利用多樣化信息獲取渠道,確保新聞素材的豐富性、時效性、熱議性、討論度??偠灾?,新聞采編人員既要秉承打造高質量節目的原則,還需對節目播出形式進行創新與豐富,注重平臺與觀眾的互動性,令電視新聞不再是傳統固化的信息傳播,能夠使大眾切實參與到電視新聞節目的各個環節中。

(二)實現新聞采編媒介的創新融合

媒介融合背景下,采編人員需學會在海量的信息資源中獲取最有價值的新聞素材,這對新聞編輯的媒介素養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制作出能夠迎合大眾審美、滿足需求的電視新聞節目,才能真正體現電視平臺的優勢與價值?;ヂ摼W背景下,信息爆炸對人們的感官等造成巨大沖擊的過程中,新聞單位需對他們價值觀進行引領。電視平臺需能打造精品欄目,基于高效率的信息內容,吸引更多人成為電視平臺的受眾。而媒介融合背景下,對電視新聞采編形式的創新與豐富,需做到各種媒介的再融合。利用傳統終端優勢,利用多樣化的信息獲取方式,推動電視新聞的健康、高效、可持續發展,即將傳統電視平臺與網絡直播進行融合、將信息傳播與思想交流進行融合、將新聞內容與新媒體技術進行融合。由此,以傳統電視平臺為核心,創建多渠道、多媒介、多形式的新聞采編工作模式,從根本上實現電視新聞采編形式的創新,促使傳統媒介與現代信息工具進行科學的結合。形成具有時代特征的電視新聞發展形態,最大化展現電視平臺的優勢與價值。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電視新聞采編形式的創新路徑

(一)以多渠道采編形式,實現新聞價值的最大化挖掘

新時代背景下,不同媒介的高效融合為人們獲取信息提供多樣化的平臺與渠道,而電視新聞行業在面對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在采編形式上尋求創新的過程中,需對當下媒體產業的發展態勢進行全方位的分析?!?〕當社會基于融媒體的發展而展現文化多元性特征時,從業人員需意識到僅依靠一種節目實現不同層次、不同年齡結構受眾全覆蓋顯然是不現實的。因此,采編人員必須迅速掌握不同圈層的文化特征,以及他們對新聞電視的新需求與要求。應以多渠道采編形式,對不同的新聞的價值進行最大化挖掘。既要保證節目形式的多樣性,還需確保節目內容的深度與質量。電視新聞的采編工作,需從統一化、程式化的節目標準向個性化與人性化邁進?;诓煌男枨笈c受眾,采用不同的采編形式。即電視新聞工作者需對采編方式實現創新與升級,注重新聞采編的時效性、熱議效果等。相關人員需意識到人們獲取信息手段發生的變化,即互聯網平臺逐漸成為大眾獲取信息主要渠道的當下,采編人員需積極拓展資源與渠道。在新聞線索的選擇、采訪制作等方面都必須進行時代化的創新。融媒體背景下,當新聞直播逐漸成為普遍現象時,采編人員需能對大眾熟知的新聞話題的新聞價值進行最大化發揮。既能利用新聞主題熱議優勢,還需通過加深與拓展新聞內涵吸引更多人的關注與討論。采編人員需對相關信息進行有深度的二次加工制作,并以直播的形式對內容進行第一時間的傳播與報道。并將新聞現場報道與線上平臺進行有效的結合,不僅確保新聞內容的完整性與高質量,還需為關注提供優質的新聞信息服務。同時,在以直播的形式增強電視新聞可看性的基礎上,需利用微博、微信公共賬號等新媒體工具加強與受眾的互動與交流。并能結合不同的新聞主題組織不同形式的線下服務活動,進一步加強平臺與受眾的了解與粘性?;趥鹘y的現象活動、具有即時性特征的新聞直播,以及高效互動性的自媒體平臺,形式成多樣化的、時代化的新聞采編創新形式。從而,將平臺、受眾、現代現象技術等進行緊密的連接。并基于高質量的新聞內容、多樣化的信息傳播與互動形式,全面提高電視新聞的影響力。

(二)以受眾需求為導向,構建多樣的新聞采編形式

媒介融合背景下,電視新聞的采編工作程序呈現出新的特征。無論是在素材的獲取渠道方面,還是報道形式上都更具有時代性與多元性?!?〕而從受眾的審美與需求層面進行分析,自媒體獲得快速發展的當下,為電視新聞的發展帶來極大的調整。網絡平臺資源被各種輿論新聞、娛樂八卦占據,不僅降低新聞行業的總體發展質量,更不利于傳播社會的主流價值觀。而受眾基于精神層面的多樣化追求,他們對電視新聞產生更多的需求、更高的要求。而從業人員在對新聞采編形式進行創新的過程中,必須能夠以受眾需求為動向,以多角度、多維度、多媒介融合的方式對工作方式進行創新。而新聞電視自采編形式進行創新與工作模式轉型的過程中,需結合市場的實際需求,對電視新聞的發展目標進行重新定位。必須明確制作電視新聞的目的、展現形式、傳播價值,才能夠對采編形式進行有針對性的創新。融媒體背景下,采編人員必須對當下熱門節目進行全面的分析?;诖髷祿姆治雠c研究,明確大眾對電視新聞節目的具體訴求。即人們在觀看電視新聞節目的過程中,不僅要及時了解當下的熱點新聞,還需能夠真正的參與到相關話題討論中。因此,電視新聞采編人員需能注重節目的互動性,并對信息獲取方式、主題設定等方面進行創新。即在明確新聞主題的過程中,采編人員需將傳統媒介與新媒體進行融合。既要深入到社會基層中,對線下受眾需求進行全面了解,還需充分發揮網絡技術的優勢與作用,全面探析網絡用戶的需求。并將各種信息進行集成與匯總,形成更加豐富與時效性的新聞采編素材。通過前期的線下與線上的市場調研,能夠以受眾的需求為導向,最終確立新聞主題與節目制作形式?!?〕采編人員在設計節目形式的過程中,需增加觀眾互動模塊。在播出電視新聞的過程中,可通過開通網絡公共賬號,令觀眾能夠及時發表自己的觀點,甚至是對節目的建議。由此,打破傳統電視新聞單項輸出的既定模式,將新聞報道、觀眾互動等進行科學融合。制作出符合大眾認知的電視新聞節目,并基于良好的互動、正向價值觀的傳播與引導,使大眾與電視平臺建立緊密的關系。通過最大化滿足大眾的精神追求、多樣化的需求,令他們能從節目中找到樂趣,不斷產生持續的愉悅感。電視新聞平臺能夠基于知識傳遞、價值引領、思想共鳴等不同層面,對采編形式進行創新、改革與升級。
結語

總之,媒介融合背景下,對電視新聞采編形式進行創新已成為必然需求。相關人員必須認識到自媒體平臺、新媒體技術對傳統電視行業帶來的沖擊。應善于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實現新聞采編媒介的創新融合。并能結合新時代下對電視新聞行業發展提出的新要求,進一步明確電視新聞采編工作的要點。由此,能夠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提高電視新聞內容的質量。利用多樣化的采編形式,增加電視新聞節目的可看性。

〔參 考 文 獻〕

〔1〕舒坤秀.媒介融合背景下電視新聞采編形式的創新策略〔J〕.傳媒論壇,2020,(15):29+31.

〔2〕康艷,勞怡.基于媒介融合視角下創新電視新聞采編形式的策略分析〔J〕.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2020(04):238-239.

〔3〕劉殿宏.媒介融合背景下電視新聞采編形式的創新策略分析〔J〕.西部廣播電視,2020,(03):163-164.

〔4〕馬會娟.對于媒介融合與電視新聞形式創新的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9,(18):146-147.

〔5〕勞俊慧.媒介融合背景下電視新聞采編形式的創新策略〔J〕.科技傳播,2018,(22):9-10.

〔6〕陳楠楠.媒介融合背景下電視新聞采編形式的創新策略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0,(08):163-164.

〔責任編輯:楊 赫〕

電視新聞信息管理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隨著社會的進步,電視新聞報道的快速發展,人們對電視新聞的期望值也越來越高,因此加強電視新聞的寫作能力是提高電視新聞報道綜合傳播效率提高的重要途徑。本文主要從電視新聞報道的角度進行分析電視新聞寫作的特點以及電視新聞寫作在電視新聞報道中的傳播優勢,以提高電視新聞報道的有效性。

【關鍵詞】電視新聞報道 電視新聞 寫作傳播

目前,電視新聞寫作并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必須深刻了解其寫作特點,才能寫出高質量的新聞稿件。電視新聞和報紙、廣播等傳播媒體主要的不同點:它是利用活動的畫面(流動的圖像)來表達觀點和思想情感。而報紙是靜止的,沒有“活力”,廣播有聲音,沒圖像,因此,可以說流動的圖像畫面是電視新聞的特色優勢。除此之外,由于電視新聞中流動的畫面,可以帶給受眾一種身臨其境的現場感。下面本文主要探討在電視新聞報道的背景下,電視新聞寫作傳播[1]。

一、電視新聞報道背景下,電視新聞寫作特點及要求

文字語言把一個個沒有層次順序的流動畫面排列成為一個有序、完整的情節,進而把真實的新聞場景再次展現給觀眾。電視新聞報道是新興的視聽有機結合的“閱讀”形式。加之精煉的文字語言能夠有力增強電視新聞畫面的感染力,營造新聞報道的現場氛圍,同時進一步挖掘電視畫面的內涵。

(一)新聞寫作的事實性

在新聞寫作中,最基本的特點就是要用事實說話。而最忌諱的就是說大話、空話或者假話。因為不符合實際情況的新聞報道會給社會帶來嚴重的負面效應,不能體現新聞報道的公正性和客觀性。首先,要堅持新聞寫作的事實性,在新聞寫作的時候,記者必須寫清楚新聞事件發生的具體時間、地點、以及發生原因和結果,才能確保新聞的真實性。不能對新聞事件進行隨意的虛構、縮小或者夸大。其次,記者在解釋報道中的事實時,不能扭曲或者試圖掩蓋客觀事實真相,必須對客觀事實有深入的分析、認識和判斷,做到客觀事實和事件的原本面目吻合。

(二)新聞寫作要保持樸實自然的風格

電視新聞報道,需要讓觀眾聽得順耳,所以在新聞寫作皆可能采用樸實、自然的語言。在記者進行新聞寫作時,描述新聞事件時,應該盡量避免采用長篇大論、拐彎抹角的說詞。多用樸實、簡潔的語言,做到長話短說,方便觀眾理解和記憶。如果遇到很長的復合句,也可以減少關聯詞的使用,盡可能用陳述的語氣,方便觀眾接受。

(三)新聞寫作采用通俗易懂、口語化的語言

新聞報道的服務對象是社會普通大眾,所以用他們喜聞樂見的語言來講述最新鮮的新聞事件變得非常重要。在新聞寫作過程中,避免大量地堆砌數字,使用那些深奧難懂的語言,選擇通俗易懂的語言來描述新聞事實,使觀眾聽得更加清楚明了。同時,電視新聞報道最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為了聽而寫的,因此要求新聞寫作語言的通俗化、口語化。但也并非是完全照搬日常的生活用語,仍要講究語言表達的技巧。首先,為了易于被觀眾所接受,要把書面語轉化為口語;其次,要把新聞報道中出現的個別文言字詞轉化為現在使用的白話語言;最后,在新聞寫作過程中,盡量多使用動詞、實詞,少使用形容詞或者虛詞。由于雙音節詞的音波較長,觀眾能夠聽得更加準確、清晰,因此,可以適當選用一些雙音節詞,從而確保新聞報道的音韻效果[2]。

二、電視新聞寫作在電視新聞報道中的傳播優勢

(一)電視新聞報道中,文字語言彰顯優勢

前不久,29歲的黑龍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學女教師張麗莉挺身救出即將發生車禍的兩名學生,致使自身受到嚴重的損害的感人事跡,一經電視新聞報道,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引起了極大的社會反響。設想一下,如果這個新聞事件是采用報紙的傳播方式來報道的,其震憾力度會有如此強烈嗎?雖然報紙新聞和電視新聞的內容一樣,但是后者讓觀眾看到的是非常逼真的滾動畫面,是一種正在進行著的生活真實情形,能夠深深地打動觀眾的心靈。如果沒有文字語言的解說,觀眾在看到這一新聞畫面時,也許只是知道了在那一瞬間,張麗莉老師被碾壓在車輪下面,不會產生如此深刻、豐富的內心感受。

(二)電視新聞報道中的聲音和新聞寫作的關系

在電視新聞報道中,聲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整個電視符號系統中,同期聲、現場音響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大量的實踐經驗說明[3],假如缺少電視新聞寫作的話,電視播音員就會出現無源之水的困境,且再優美動聽的同期聲、現場音樂都不會散發出原本的魅力,而棚外配音,更不值得一提。由此可見,新聞寫作對電視新聞報道中聲音密切相關。

(三)播音語言是依靠新聞稿展示其魅力

我們都知道,新聞的五大要素中如果僅僅憑借聲音系統是不可能圓滿完成電視新聞報道的。全部新聞內容都要通過播音功能進行詮釋。尤其是在專題新聞報道中,播音和畫面語言是最具有活力的表現因素。而播音語言是依靠新聞稿展示其魅力的。通過新聞稿,播音工作者才能快速把握新聞內容的要點,讓觀眾精煉快速地抓住新聞的主要內容,從而彌補圖像和聲音等的不足,讓觀眾理解的更深刻,記得更牢固。

三、結語

總之,隨著知識、信息時代的到來,對電視新聞寫作者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在這種形勢下,新聞寫作者只有不斷學習,與時俱進,努力提高自身的寫作水平,才能寫出質量高、的新聞稿子。進而促使新聞報道更加深刻,帶給觀眾更豐富的視聽感受。

參考文獻:

[1] 賀小軍.淺談電視新聞報道的故事化[J].今傳媒(學術版),2012(8):102-103.

[2] 劉麗娟.從電視新聞報道看當今電視新聞寫作的傳播優勢[J].科技傳播,2013(3):56-57.

[3] 張育仁,張夷弛.從電視新聞報道看當今電視新聞寫作的傳播優勢[J].新聞界,2009(6):79-80.

電視新聞信息管理論文范文第4篇

民生新聞的熱潮剛剛過去,電視新聞據說已進入到“后民生”時代。這意味著,對于關注中國新聞改革的人們來說,一個新的想象空間又形成了。不過,回過頭靜下來想想,有些問題還有待澄清。所謂電視民生新聞,從新聞素材、聚焦范圍,以及報道方式來看,明明就是社會新聞,明明就是地方性新聞。①為什么從業者卻要冠之以“民生新聞”?對民生新聞,盡管有不少批評意見,但整體而言,人們不僅認可了民生新聞的提法,而且對這種新聞類型寄予厚望。李幸認為,肇始于南京地區的民生新聞是“十年來中國電視的第三次革命”。②這一論斷從電視傳播基本理念的變遷來看,有一定說服力。但是,眾所周知,“革命”在中國的語境中,具有更寬泛的含義:“革命”寄寓了普遍樂觀的超越性想象,超越性的意指不單限于觀念,而且關涉到“制度”和“體制”的層面。因此,離開新聞規制來談“革命”,似有不妥,也不利于對中國電視新聞現狀做準確的把握。民生新聞“革命論”者對體制避而不談,顯然成問題。幾年來,關于民生新聞的討論非常之多,但遺憾的是,很少有論者從新聞體制和新聞改革的角度著眼,本文擬就此略陳己見,以拋磚引玉。

地方性社會新聞上電視

民生新聞究竟改變了什么?一言以蔽之,地方性社會新聞第一次大規模上電視。這里面有兩層意思,第一,地方性社會新聞在報紙上早就有過實踐,并且也曾掀起過熱潮,不算是橫空出世。第二,大規模集中在電視上做這類新聞,的確是第一次。社會新聞以前主要是在晚報上做。新中國成立以前,中國的晚報就有較大發展。資料表明:“辛亥革命以后,直到全國解放為止,據不完全統計,上海的報紙先后有近200家,其中晚報的比例占1/10,大概有二十幾家?!雹劢夥懦跗?,政府領導認為晚報的讀者對象是工商界、小市民等落后階層,因而受到打壓,奄奄一息。改革開放以后,晚報開始進入復興期,20世紀90年代中期,發展迅猛。1997年上半年,全國晚報的數量增加到116家。④當時還涌現出大批周末報和都市報,為了招攬讀者,都大量刊載社會新聞。晚報理念在整個報紙領域蔓延,甚至波及到黨報,所謂“大報小報化”指的就是這一現象。

不過,地方性社會新聞對于電視而言,卻是姍姍來遲。1993年創辦的《東方時空》是第一次創新,尤其是其間子欄目《焦點時刻》(后為《焦點訪談》),追蹤熱點,進行深度剖析,在全國掀起了一股“焦點”旋風。有論者稱2002年前后出現的民生新聞為“晚報體”,進而把中國電視新聞報道的主導模式概括為三個階段:聯播體、焦點體、晚報體。這種概括是比較準確的。因為,民生新聞究其實際,是延續晚報的實踐,做地方性社會新聞。至2002年,地方電視臺才開始大規模地做地方性社會新聞。而在這個時候,中國的新聞體制已經引進市場機制,人們的觀念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社會新聞與地方新聞并不足以犯忌,它的“革命”意味當然也就喪失了。因此,客觀地說,民生新聞雖然作為社會新聞第一次大規模上電視,但對現有的新聞規制而言,這只不過是一次“非常規行為”而已。

以民生的名義合法化

把社會新聞大規模地搬上電視,無疑是一次成功的嘗試,體現出實踐者的勇氣與見識。但是,他們最精彩的地方并不在此,而在于使這一“非常規行為”合法化,進而成為現有新聞規制下尋求創新的“革命”典范。所謂合法化,體現為電視社會新聞的最早實踐者為了尋求現有新聞體制的支持,熟練地利用主流意識形態的話語資源,采用特定的符號或象征對非常規的探索行為予以命名、闡述,以此來述說其改革行為。海外學者潘忠黨在考察中國新聞改革時認為,改革大環境的不確定程度很高,為了處理這種不確定性,“改革的主體采取上、下‘合作’的途徑,以‘經營方式’為驅動,以‘臨場發揮’為基本行為特征,創造性地運用改革話語中市場經濟與黨的新聞事業的語匯,以改造新聞生產中的社會關系,重構現存體制的內在活動空間?!雹葸@一概括點明了這一事實:很多具體的改革措施大多來自“下”層新聞從業人員臨場發揮的“創意”,這些創意是被淘汰,還是被作為典型,最終將取決于“上”層的態度。而上下合作的基本前提是,必須“師出有名”,換言之,這種嘗試要能夠用主導意識形態話語進行有效地解釋,這一過程實際上就是改革嘗試的合法化。

第一次大規模在電視上做社會新聞始于江蘇臺城市頻道的《南京零距離》,欄目推出以后,迅速抓住了收視市場。主要策劃者、該頻道總監景志剛認識到“新聞學的概念系統出現了某種滯后跡象,所以我們需要新的概念來概括確認《南京零距離》這類已大量出現在我們新聞實踐中的節目樣態的內涵與價值?!笨梢哉f,這是一種清醒的“合法化”意識,因為占領市場并不意味著真正的成功,讓“老百姓”、“老板”滿意固然重要,但最關鍵的還是要讓“老干部”滿意,也就是說,只有在獲得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可之后,地方臺的社會新聞實踐才能深入下去,才能既“叫座”又“叫好”。景志剛意識到:“這樣的新聞用舊有的諸如‘社會新聞’‘輿論監督’這樣的概念來概括已嚴重詞不達意,也許更適合使用‘民生新聞’這一概念”,因為“它直接體現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新聞報道的‘三貼近’宣傳原則?!雹蕖懊裆毙侣劦拿墙栌谩叭齻€代表”和“三貼近”的意識形態語匯,把電視社會新聞闡釋為“平民視角,民生內容,民本取向”,從而使這一非常規行為合法化。

這一概念提出來以后,獲得受眾的廣泛響應和支持,其火爆程度甚至出乎肇始者的意料之外。在很短的時間內,“民生新聞”以“民生”的名義所進行的合法化舉措,已經斬獲成功。民生新聞概念提出的第二年,即2004年,有論者針對通常被稱為電視民生新聞節目之一的江蘇衛視《1860新聞眼》的實踐,提出了“公共新聞”的概念。他們認為公共新聞與民生新聞并不矛盾,二者在內涵上具有某種關聯度,甚或把公共新聞看作民生新聞的提升、超越與突破。⑦這是新聞從業者對符號資源的爭奪,二者所借鑒的符號資源的來路不同。民生新聞的符號資源來源于本土的、黨的新聞傳統,即“三個代表”思想和“三貼近”宣傳原則,而公共新聞的符號資源來源于美國的新聞實踐。⑧二者的合法性地位判然有別,面對本土豐厚的、強勢的意識形態資源,西方的話語顯然無法獲勝,真要斗起來,一句“水土”不服,或“不符合中國國情”,后者就可以被輕易打發掉。

電視革命的幻象

民生新聞順利地完成了它的登臺儀式。這種合法化儀式,表明當前我國新聞改革的步履維艱,也彰顯出新聞體制的弊端。至少顯露出兩方面的弊端。第一,對媒介性質的定位模糊。黨和國家認定所有的媒體都是喉舌,都是意識形態機器,并通過各種手段全面規制,但同時,又在傳媒領域引進市場競爭機制。各級電視臺一方面承擔著輿論宣傳的重任,向各級政府負責;另一方面又要為自己的生存進行謀劃,從業者在政府和市場之間進退兩難。按理說,由于傳輸技術的進步,頻道數量增加,在這種情況下,專門指定一些喉舌頻道,而任憑其他的一些頻道去做社會新聞、娛樂新聞,應該不是什么問題。⑨如果做這樣的區分,性質定位清晰的話,在電視上做社會新聞也就不算什么稀奇的事了。民生新聞,被制造為“革命”的幻象,根本原因是媒介性質定位模糊。第二,管理失范,競爭失序。國家對所有電視臺進行改制與管理,按照行政級別和地域劃分實力范圍,進行資源配置,由行政管理來設定權限,造成市場競爭的極大不公正。地方臺倘要做新聞,為生存考慮,必然會去做地方新聞和社會新聞。既是必然,就大大方方地去做。但事情并非如此簡單,重重壁壘,種種規訓,使得從業者在進行新聞實踐的同時,還要考慮到話語構建。

不妨說,民生新聞是地方電視媒體在當前新聞規制下所進行的一次巧妙突圍;這一突圍,是和體制共謀(合法化)的結果;這一突圍是成功的。從業者既獲得了市場,同時還獲得了話語權利,二者相互為用。這種以“民生”的名義進行的市場突圍,很難說得上是“革命”。正如王雄所指出的那樣:“嚴格地講,在現代中國,如果現存的媒體制度框架自身(尤其是電視新聞生產的市場準入制度、電視新聞制作機制和播出機制以及制度許可的電視新聞競爭的多元競爭態勢)沒有發生革命的話,動輒以‘革命’來命名一種新的節目樣式是不明智的,也是缺乏常識的?!雹?/p>

民生新聞的實踐,開拓了電視新聞的敘述空間,探索出一些新的傳播路徑,這是值得肯定的。但不應該對它的意義進行過度闡釋,民生新聞作為地方臺基于自身生存突圍的非常規行為,并不具有普適性。更加需要指出的是,我們還應該看到,民生新聞以“民生”的名義,一路高歌地沖向市場,超高的收視率、驚人的廣告價位,其背后究竟有多少“民生”的含量?人們彼此都心照不宣。的確,它滿足了多元主體:首先,民生新聞真正收獲了市場,符合媒體的利益最大化追求,媒體的錢袋子鼓起來了,廣告商也樂了;其次,它俘獲了受眾,迎合了他們的趣味,據說民生新聞甚至使收看新聞成為民眾的日常生活;此外,它還通過合法化,通過在新聞規制中的適時調整,(11)獲得了主流意識形態的嘉許。我們更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所謂電視的“革命”不過是一個由電視新聞實踐者、觀察者和研究者、主流意識形態在既有的新聞規制下共同制造出來的幻象而已!

注 釋:

①這一看法并非筆者一己之見。李良榮在《當前我國新聞改革的三大難題和路徑選擇》(中國新聞研究中心網,2004-1-6)中說:“像我們南京的電視新聞,最紅的《南京零距離》,這是什么節目啊?講好聽一點,‘零距離’是市民新聞,講低一點叫市井新聞,市井無賴,打架啦吵架啦,不付錢啦,夏天人們脫衣服啦,那就是這些東西……現在全國都是‘零距離’?!?/p>

②李幸:《十年來中國電視的第三次革命》,《視聽界》,2004(l)。

③曹正文、張國瀛:《舊上海報刊史話》,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91年版,第68頁。

④丁法章:《我當晚報老總》,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56頁。

⑤陳正榮:《電視第三次浪潮——解析“南京現象”》,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265頁。

⑥潘忠黨:《新聞改革與新聞體制的改革》,《新聞傳播與研究》,1997(3)。

⑦景志剛:《存在與確認——如何概括我們的新聞》,《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3(11)。

⑧相關文章參見張恩超:《從民生新聞到公共新聞》,《南方周末》,2004年11月4日;朱菁、江藜藜:《從“民生新聞”到“公共新聞”:價值理念的提升》,《新聞實踐》,2005(2);趙虎、王欣:《從“民生新聞”到“公共新聞”——論民生新聞的品質提升與自我超越》,《新聞前哨》,2005(7)。

⑨蔡雯:《“公共新聞”:發展中的理論與探索中的實踐——探析美國“公共新聞”及其研究》,《國際新聞界》,2004(l)。

⑩王雄:《電視民生新聞的幻象和轉型》,《現代傳播》,2006(2)。

(11)以南京為例,新聞管理部門以行政介入的方式對民生新聞的負面報道加以控制。負面報道數量迅速下降,《南京零距離》2003年1月20日~26日一周的負面報道數為93條,2006年5月8日—14日一周的負面報道數量僅為33條。

(金昌慶為南京藝術學院傳媒學院副教授;易前良為河海大學新聞傳播學系副教授)

編校:鄭 艷

電視新聞信息管理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信息時代,網絡環境下的新型媒介得到了更多的關注與重視,在新聞消息的傳播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伴隨著新媒介的興起,傳統的報紙、電視等媒體受到了影響。本文從新媒介生態下的電視新聞節目為主要切入點,探討新媒介生態對電視新聞節目的影響,同時對新媒介生態下的電視新聞節目傳播模式的變革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電視新聞節目;新媒介生態;傳播模式;變革

一、新媒介生態對電視新聞節目的影響

(一)電視新聞素材獲取渠道的變化

傳統新聞電視節目的素材獲取往往通過電視臺記者的外出采訪和群眾聯系獲取。新媒介的出現給電視新聞的素材獲取提供了更多的渠道。電視新聞節目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及時了解社會實時熱點,使新聞素材具有更強的時效性。同時,由于各大網絡平臺用戶數量龐大且活躍度較高,因此,電視新聞素材的收集就更加具有多樣性。但不可忽視的是,網絡平臺的素材獲取往往不能保證信息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因此,如何篩選有效信息、鑒別信息的真偽就成了電視新聞素材獲取的全新重要環節。

(二)電視新聞傳播渠道的擴大

由于各種新媒介的發展,電視新聞的傳播策略也隨著發生了重大變化。傳統的新聞電視節目囿于播出時間的限制,在時效性上不具有優勢。而新媒介平臺的出現則給電視新聞節目的推廣提供了突破時空限制的可能。例如,部分電視新聞節目依托網絡平臺開發新聞APP或開通微信、微博賬號為用戶實時提供新聞資訊,有效提高了電視新聞節目的競爭力。

(三)電視新聞節目效益的收縮

雖然新媒介生態給電視新聞節目的資訊獲取與推廣提供了平臺,但是新媒介平臺的出現還給電視新聞節目提出了挑戰。絕大多數新媒介平臺的業務范圍和電視新聞節目高度重合。而新媒介平臺的出現給用戶提供給了比電視新聞節目更加便捷、高效的資訊獲取方式。因此,新媒介用戶對于電視新聞節目的關注度就有所下降。這就使得電視新聞節目的效益受到了巨大沖擊。

二、媒介生態下電視新聞節目傳播模式的變革

(一)提高電視新聞節目質量

面對新媒介生態對電視新聞節目造成的影響,電視新聞人應當積極應對危機,充分利用新媒介平臺的優勢打造電視新聞節目新特點、彌補電視新聞節目的短板。相較于傳統的電視新聞節目,新媒介生態下的新聞傳播優勢在于渠道廣、時效性強。但是,由于新媒介平臺監管力度不高,新媒介生態下的新聞傳播質量較低且主觀性較強。這種具有導向性的新聞傳播更易于積累一批粘性較高的用戶,但不同新聞平臺間的用戶流通性不高。而新聞電視節目的嚴格審查制度確保了電視新聞節目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客觀性。因此,新媒介生態下的電視新聞節目應當牢牢把握住這一特色優勢,提高電視新聞節目的質量來吸引用戶。

此外,電視新聞傳播還應當堅持打造節目口碑,在固定已有受眾的基礎上吸引更多用戶。電視新聞節目口碑的打造與品牌的樹立過程中,新聞節目的質量是根本。但是同時還要注意對節目的包裝和定位。通過標志性的聲音、動畫、特效可以有效提高電視新聞節目的辨識度。而充分貫徹了節目制作理念的特色欄目則是打造高質量新聞電視節目的有效途徑。

(二)積極應用新媒介平臺

除了充分開發原有電視新聞節目的優勢之外,電視新聞節目的傳播還可以充分發揮新媒介生態的積極意義。在新媒介生態下,電視新聞節目應當積極開和融合新型的媒體平臺與形式。對于微博、公眾號、新聞APP等新平臺的開發都可以迎合新媒介生態下用戶需求,拓寬電視新聞節目的傳播渠道。電視新聞節目和新媒介平臺的新聞傳播本質上都是在傳播同一批新聞素材收集人員的內容,只是傳播的途徑和形式有所區別。相較于自媒體時代的新聞傳播劣勢,電視新聞素材的收集與編輯都通過了專業人員的嚴格把控。這種對素材和信息的深度加工是其他自媒體用戶不可比擬的。高質量的新聞內容與更符合用戶需求平臺的融合開發,不但能夠使原有流失的用戶回流,還有可能吸引一批新用戶。

此外,新媒介生態下的電視新聞傳播不再是單向的價值觀念傳遞,通過用戶的評論往往可以實現不同觀點的交換。在不同觀點的交鋒中,新聞平臺的恰當引導可以有效實現社會輿論的轉向,提高新聞平臺的影響力。

三、結語

新媒介生態下,電視新聞節目面臨著更多的挑戰與機遇。新聞媒體人只有在結合原有電視新聞節目特色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新媒介生態的優勢,使電視新聞與新新媒介平臺有機融合,才能打造有高質量、好口碑的電視新聞節目。

參考文獻:

[1]邢雁平.分析新媒介生態下的電視新聞節目傳播模式[J].科技傳播,2014 (1):11-11

[2]郁華.新媒介生態下的電視新聞節目傳播模式[J].傳媒論壇,2018 (9):21-22

(作者單位: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廣播電視臺)

電視新聞信息管理論文范文第6篇

關鍵詞:廣播電視;新聞編輯;編輯技巧

廣播電視新聞編輯是一門藝術,又是一門科學,其中很多技巧值得學習和摸索。新聞播報注重時效性,指在最快的時間內播報新聞,連貫性,強調部分新聞的追蹤報道,及時性,強調新聞反應問題的及時性和解決問題的迅速性,靈活性則主要指新聞播報過程中對突發新聞的插播處理。

一、廣播電視新聞編輯的模糊化處理技巧

在編輯新聞處理工作和記者新聞寫作中,很多時候需要進行新聞模糊處理。因此,新聞工作者必須掌握什么新聞需要模糊處理、什么新聞不能模糊處理、新聞模糊處理技巧等常識性知識。對急發稿件的模糊處理。我們往往會遇到一時沒條件弄清的事情或問題,而稿子又必須及時播發,這時就不能盲目確認,而應當采取模糊處理,這樣做既保證了新聞時效性,又可以避免新聞失實。對需要防止泄密的稿件進行模糊處理。軍事報道中有關駐某地、某部官兵及科技報道中的一些技術數據等,這些是需要保密的內容。新聞報道中出現的“據權威人士透露”模糊語言,就比用精確的語言表述更合適。為遵守法律和道德對新聞進行模糊處理,新聞報道也必須遵守法律,尊崇社會道德。在新聞報道中,涉及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肖像、姓名、家庭住址等、性犯罪案件中的被害人姓名及有可能引起名譽糾紛的事件和人物姓名,應該做模糊處理。另外,出現當事人清晰圖像的,也往往需要打上馬賽克或采取側面拍攝的方式模糊處理。凡是涉及個人隱私的報道,新聞工作者都應慎重處理,不能違背法律和社會道德。模糊處理的技巧編輯應在事件中不斷摸索。

二、廣播電視新聞編輯組織指導技巧

編輯部應該是整個廣播電視新聞媒體的“靈魂”。一段時期出臺的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社會經濟的發展情況,重大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及背景,都應該做到心中有數,在此基礎上,確定報道思想,擬訂報道計劃,“參謀”新聞視角,把握輿論導向。編輯部應該經常組織戰役性報道。其中包括開辦欄目、組織拍攝系列報道、發動觀眾對某一熱點問題展開討論等。同時,電視新聞離不開完備的通訊聯系網絡,這一網絡的主體由記者站和廣大通訊員組成。編輯部不僅要與他們形成魚水關系,更得經常與他們互相傳遞信息,定期通報有關要求和發稿情況,幫助他們出主意,想點子,指導具體的新聞采編,組織新聞業務方面的培訓學習。

三、廣播電視新聞編輯對民間DV拍攝素材的編輯技巧

不少行業和部門都很重視媒體的宣傳作用,像公安、消防、工商、質監等部門,有的還在內部設置了專門的機構或者人員,比如宣傳科(或資料科)、宣傳員等等,負責拍攝、整理和保存本單位活動的資料,并部分提供給新聞媒體使用。這些機構及其中的人員,與電視臺的聯系密切,并逐漸形成一支通訊員隊伍。他們提供給電視臺的新聞素材,往往具有獨特優勢:代表單位提供新聞素材,真實性有保障,可信程度較高;在所報道領域較為專業、內行,在表達上不容易出現常識性錯誤;拍攝及時、全面,特別是一些執法現場的鏡頭捕捉,常常能夠提供記者趕到現場之前的精彩畫面,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時,隨著數字影像技術的迅速進步,DV攝像設備正以驚人的速度在國內普及;越來越多的“普通人”有條件加入到電視新聞素材的拍攝隊伍中來。目前,已經有不少電視臺采用由這些民間DV拍攝者拍攝到的畫面,編輯加工成完整的新聞加以播出。這部分的新聞素材,作為新出現的新聞資源,今后在數量上將會逐漸增大,它們具有其他新聞來源不容易具備的一些天然優勢。但另一方面,這兩者也存在一些明顯的不足,需要通聯編輯在處理稿件的過程中給予高度重視:如因專業能力欠缺而造成畫面素材和文字稿質量良莠不齊。通訊員和DV拍攝者大多未受過新聞業務的專門訓練,因此,不論在拍攝水平和新聞敘事組織能力上都與記者有較大差距。對于他們提供的素材,從畫面組織到文字措辭、敘事邏輯,都需要編輯認真地加以重新改造。如因知識層次、生活經驗不一造成對所拍攝事物的理解存在偏差。特別是在為數不少的DV拍攝者提供的素材中,拍攝者往往受到自身知識結構、社會經驗等等方面的限制,不能正確把握所拍攝事物的實質。公務員之家

四、廣播電視新聞編輯制作輿論監督節目技巧

一是堅持建設性監督。要始終堅持重在建設、站在黨和人民的立場上,以改進工作、解決問題、增進團結、維護穩定為出發點。要服務大局,緊緊圍繞黨的中心工作,抓住那些群眾關心、政府重視、具有普遍意義的問題,有針對性的開展輿論監督,要注重輿論監督的社會效果,著眼于推動問題的解決,向積極的方面進行引導。二是堅持科學監督。開展輿論監督,應當有科學的態度,用科學的方法做到事實準確、客觀全面、以理服人。三是堅持依法監督。輿論監督受法律保護,也必須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進行,嚴格依法辦事。輿論監督報道的內容必須符合憲法和法律,不能違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不能泄露國家秘密,不能干擾和妨礙政法機關依法辦案,不能侵犯公民、法人及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輿論監督的手段、方法必須符合法律規定,獲取新聞素材、核實報道內容都要通過合法的途徑、程序和正當的方式,不能采取非法和不道德的手段進行采訪。

五、廣播電視新聞編輯后期控制指揮技巧

控制者通常稱之為導播。直播式節目的播出過程是非常緊張的,節目主持、技術人員、欄目編輯,乃至該時段準備發布的消息,都必須各就各位,隨時聽從導播的調遣。編輯工作千頭萬緒的,但是廣播電視新聞節目的核心工作是節目的編排。與報紙排版相比,時間就是電視的版面空間,在單位時間里豐富、活躍版面空間是電視編輯追求的目標之一。單位時間,服從于整個電視版面。根據電視制作所需要的時間,確定“成套新聞”、突發新聞以及播出之前來不及制作的新聞,可在節目播出過程中適時插播;由微波接受或記者傳回的消息,如果是重要新聞,也可能由導播及時切入。插播消息,意味著打亂原來擬訂的節目單,插在什么位置,何時插入都需要經過縝密的考慮和精確的計算,否則就有可能亂方寸。另外,新聞類節目可以相互呼應,在一天的新聞類節目中,消息、新聞專題節目以及現場直播、現場錄播節目不在一個時間段播出,不同時段有不同的觀眾群,無疑有助于提高收視率。從以上可以看出電視新聞節目編排的多樣性、連貫性和靈活性。

總之,電視新聞編輯后期制作和播報的連貫性、及時性、時效性和靈活性,是新聞編輯技巧的完美展現。編輯工作是千頭萬緒的,既要體現出編排的科學合理性,又要體現出新聞播報的質量,因此要處理好這些關系,就需要編輯人員對電視版面空間做一個全面了解,并做到可控性,即在有限的時間里播報出豐富、活躍和及時的新聞內容。

上一篇:循環經濟問題探討論文范文下一篇:國際化學競賽管理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