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國際化學競賽管理論文范文

2023-10-07

國際化學競賽管理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主要探討跨國公司進入國外陌生市場時,應如何選擇與管理國際分銷渠道,以保證分銷商有效地履行跨國公司所期望的分銷職能,實現其國際營銷戰略。

關鍵詞:跨國公司;分銷商;國際分銷渠道

國際市場環境比國內市場環境更復雜,其不確定性、不可控性更強,因此,如何選擇與管理國際分銷渠道成為跨國公司最富有挑戰性的決策之一。

跨國公司初次進入外國市場時,由于資金有限及其他原因,往往首先會考慮使用東道國現有的分銷系統,委托當地分銷商銷售產品。這樣,跨國公司可以利用分銷商的業務關系、經驗和專業優勢,消除語言和社會風俗的隔閡,迅速了解和開拓市場。相對于自建分銷渠道來說,使用當地的分銷系統,既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減少風險,又能贏得市場時效。剛開始,銷售量上升,營業額增長喜人,跨國公司選擇當地分銷商堪稱是明智之舉。然而,過了一段時期后,銷售增長停滯,驚愕中,跨國公司管理人員試圖查出增長緩慢的原因。最后,他們將其歸咎于當地分銷商的低效運作。緊接著,跨國公司做出相應的戰略調整:中止與原分銷商的協議,重新獲得分銷權,建立自己的分銷體系。如果當地分銷商對協議中止提出抗辯、拒絕合作時,即便跨國公司通過法律途徑最終贏得分銷權,當地分銷商低價拋出庫存商品,不僅有損跨國公司的形象,也使跨國公司日后的市場開拓陷于被動。此外,從間接銷售到直接銷售付出的代價很大,也會產生新的問題。

跨國公司初次進入國外陌生市場時,與當地分銷商合作最富有成效。因為當地分銷商對當地的市場特性了如指掌,而且當地客戶多傾向于與當地企業做業務??鐕就鶗谟璁數胤咒N商獨家分銷權,鼓勵他們開拓市場。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情況會發生變化??鐕緦Ξ數厥袌鲇辛诉M一步的了解,對分銷渠道的要求也會隨之而變。如果當地分銷商達不到跨國公司的業績要求,跨國公司可能會中止與他們的合作,建立自己的分銷渠道。但是,并不是在任何情況下跨國公司都能解除分銷商的。例如:很多發展中國家都存在地方保護現象,對于獨家分銷協議糾紛,當地法院偏向當地企業,如果當地分銷商無明顯過錯,跨國公司就不得提前中止獨家分銷協議。即使最終解除了分銷商,然而從間接銷售調整到直接銷售,代價很大,也會帶來新的問題。

鑒于此,下文將探討跨國公司應如何選擇與管理國際分銷渠道,以保證分銷商有效地履行跨國公司所期望的分銷職能,實現其國際營銷戰略。

一、選擇分銷商,不要讓分銷商來挑選你

跨國公司進入國際市場之前,應對目標市場進行充分的分析和論證,然后制定清晰的國際戰略。但事實上,情況并不皆如此。很多中小型跨國公司,在國際展覽會或交易會上與國外某分銷商“邂逅”,如果分銷商關于市場前景和其分銷能力的描述有說服力,便與之“聯姻”。

實際上,越是急于合作的分銷商往往不是合適的合作伙伴。對于中小型跨國公司來說,如果是分銷商來挑選你,在處于劣勢和被動的情況下,你就只能答應分銷商提出的種種苛刻條件,最后體現在銷售政策上,簽了“不平等”條約,付出很多,最后還是受制于人。

即使是大跨國公司,如果是被分銷商“選中”而進入某國市場時,分銷商掌握著客戶信息,處于主動地位。憑借著其與零售商或終端客戶的緊密聯系,分銷商也想控制產品系列。如果分銷商實力強大,可以影響到該區域內產品的定價時,跨國公司對銷售終端可能失去控制權。屆時,即使跨國公司中止與他們的合作,重新選擇分銷商或建立自己的分銷體系,跨國公司也因此付出高昂的代價。

鑒于此,跨國公司應首先選擇目標國家,然后再選擇分銷商。至于如何選擇分銷商,可以巧借零售商。因為關于哪個分銷商的服務好,哪個分銷商的商譽不錯以及哪個分銷商的實力強等問題,零售商是最清楚其答案的。既然零售商對分銷商是最了解的,那為什么不讓零售商幫你選擇分銷商呢?

二、尋求文化和戰略方面一致的分銷商,而不是有客戶基礎的分銷商

渠道運作的關鍵是廠商達成戰略上的一致,才能實現長期的穩定合作。如果選擇的分銷商在文化和戰略方面與跨國公司一致,這些分銷商往往能成為跨國公司的長期合作伙伴??鐕九c分銷商建立的親密合作關系,能夠增強跨國公司的競爭力,從而使競爭對手難以模仿。但是如果選擇的分銷商與跨國公司在文化和戰略方面有差異的話,跨國公司與分銷商不可避免會發生“利益沖突”,雙方的合作最終會以失敗而告終。

所以,選擇分銷商時,要選擇在文化和戰略方面一致的分銷商,而不是有客戶資源的分銷商。文化和戰略方面的一致表現為:一是分銷商要具有對公司和產品的認同感;二是分銷商要貫徹跨國公司經營理念、管理方式、工作方法和業務模式,以便彼此的溝通和互動;三是分銷商愿意貫徹實施跨國公司的營銷戰略等。

三、對渠道的支持到位,使分銷商對跨國公司充滿信心

一般來說,跨國公司對渠道的支持,包括派出技術、銷售人員或給分銷商員工提供必要的培訓,提供優惠信貸支持、廣告支持,以及加強溝通(如:信函、業務通訊、促銷會議、通過公司媒介的公共宣傳,公司職員走訪)等形式,使分銷商對跨國公司充滿信心,激發分銷商開拓市場的積極性。

對于某些影響力大、地位重要、具有戰略意義的核心市場,跨國公司可少量參股于當地分銷商,或與當地的分銷商合資建立分銷公司。即使沒獲得控制權,也能在共享信息基礎上進行營銷合作,從而更好地開拓市場。

有時候,跨國公司僅僅把產品推向市場是不夠的,還需要向用戶提供技術支持和售后服務。這在IT、電信設備等技術密集型行業較為普遍。這種由簡單地銷售產品轉移到提供技術支持和售后服務,不僅使分銷變得更為復雜,同時也增加了分銷的內涵??鐕究梢詭椭咒N商“沿供應鏈方向,向上下游拓展”,從而改善與鞏固與當地分銷商的關系,促進業務拓展。譬如:歐洲某電信公司加大對某分銷公司的投資,幫助其分銷商從分銷設備環節延伸到下游的服務環節。而事實上,技術支持和售后服務比簡單地銷售設備要難得多,當然利潤空間也大得多。在電信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其分銷商順利實現戰略轉型。結果是,電信公司的銷售額上升,分銷商的營業額也大幅度增長,電信公司與其分銷商的合作富有成效。

四、自始至終,掌握對營銷戰略的控制權

很多跨國公司認為產品賣給分銷商后,任務就完成了。至于分銷商如何在當地銷售自己的產品(產品的定價、產品定位、促銷方案等方面),跨國公司不太關心。

實際上,跨國公司與分銷商是利益的共同體,分銷商是跨國公司在當地的“代言人”,分銷商的行為不當必定會影響跨國公司的形象。所以,跨國公司自始至終都應掌握對營銷戰略的控制權,并保留對銷售產品種類、產品定位和營銷預算方面的決定權。允許分銷商針對當地市場的特點對跨國公司的營銷戰略做出相應的調整,但如何調整應經過跨國公司同意。

跨國公司要監督其營銷戰略的執行情況,派出員工到現場很重要。具體的做法有,派送部分員工到當地分銷商處工作,或設立區域經理,加強與分銷商的溝通,提供營銷指導,監督分銷商的績效,掌握用戶信息、需求變化等第一手資料。

五、分銷商是跨國公司營銷戰略的實施者,跨國公司應與分銷商建立長期伙伴關系

跨國公司自始至終應掌握營銷戰略的制定權,但分銷商是跨國公司營銷戰略的實施者。無法實施的戰略只能是沒有實際意義的“紙上談兵”。但是,即使是一個適當的戰略,倘若未得到有效的實施,也會導致戰略的失??;反過來,有時一個并不算好的戰略,若實施得當,則有可能變成一個成功的戰略。

如果戰略制定與實施之間沒有充分的信息雙向交流,易產生“戰略漂移”現象;實施過程中積累起來的知識與智慧不能及時有效地反映到新一輪的戰略形成過程之中,許多能形成更好戰略的想法和注意不能廣泛有效地被搜集和利用起來;伴隨著制定/實施分離的是兩部分人員的分離(跨國公司和當地分銷商),這不利于培養新的戰略者,也不利于已有的戰略者產生新思維,其對及時廣泛和有針對性的戰略微調也非常不利。所以,保持與分銷商的信息暢通是至關重要的。

在許多國家,分銷商是唯一提供市場信息的渠道。在分銷協議中,跨國公司應要求分銷商提供市場和財務業績數據。大多數分銷商視用戶信息、價格為自己的“核武器”,憑此提高他們與跨國公司討價還價的能力。凡是愿意與跨國公司共享市場數據的分銷商,往往能成為跨國公司的長期合作伙伴。

在市場劇變的今天,任何一個企業都不可能通過自身的改進而獲得足夠的適應性,因為每個企業都不可能孤立運作。唯有相關的企業聯合行動,才可能真正提高市場反應能力——由此產生的競爭優勢,在未來的企業競爭中將具有決定性的作用??鐕驹趪H化進程中,與國外分銷商的合作是必要的。多數情況下,跨國公司自建的分銷渠道往往無法達到廣泛的市場覆蓋面,所以仍需要與當地分銷商合作。受渠道覆蓋面限制,跨國公司往往管理戰略性市場或重要客戶,對于當地市場零星分布的客戶或小客戶,跨國公司自設渠道的成本過高時,可委托當地分銷商分銷。當地分銷商可以成為跨國公司混合型分銷渠道的一部分,為跨國公司的全球戰略服務。

隨著全球競爭的加劇,服務已成為企業競爭的焦點??鐕驹谶x擇與管理分銷渠道方面要下大功夫。他們應認識到,分銷商是跨國公司營銷戰略的實施者,而不是設在某國家或地區的營銷部門。這樣的話,跨國公司與分銷商的利益沖突會減少,雙方合作融洽,市場份額和銷售收入能夠持續增長??鐕九c當地分銷商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能夠不斷增強其競爭力,實現其全球戰略。

參考文獻:

1.楊德新.跨國經營與跨國公司.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0.

2.羅進.跨國公司在華戰略.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3.原毅軍.跨國公司管理.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2.

4.(美)菲利浦.科特勒,加里.阿姆斯特朗.科特勒市場營銷教程.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安徽財貿學院工商管理系講師、碩士)

國際化學競賽管理論文范文第2篇

國際河流水權概念的提出深受國內水權理論研究的影響。水權問題在經濟學“產權”與法學“物權”雙重理論語境下的交替展開,直接導致了水權概念內涵的不確定性。國際河流水權概念的先天不足,決定了以其為核心范疇構建國際水法理論面臨重重困境。套用國內水權理論研究國際河流開發利用問題的現象背后暗合的是國際水法超越國家主權界限的“沿岸共同體論”?,F實的國際水法理論基礎仍然是“有限主權論”,其核心范疇應當是水資源主權,而非國際河流水權。

[關鍵詞]水權;水資源主權;國際水法;核心范疇

張梓太(1964—),男,博士后,復旦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環境資源與能源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法學會環境與資源法研究會副會長,主要研究方向為環境資源與能源法學;?穴上海200448)陶蕾(1977—),女,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河海大學法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環境資源與能源法學。(江蘇南京210098)

本文系河海大學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項目“水權制度建設的價值取向與現實路徑”(項目編號:2009B2901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伴隨全球水危機的加劇,圍繞國際河流開發利用的國際矛盾日益尖銳。國際河流水權在很多人看來是打開國際河流公平合理利用之門的萬能鑰匙,但事實并非如此。國際河流跨境流動、多國共享的特殊屬性決定了有關其所謂的水權制度顯然有別于一國國內的水權制度。一國國內的水權制度建設尚且不易,更何況有不同國家的水資源主權以及復雜的地緣政治經濟因素貫穿其中的所謂國際河流水權制度建設?國際水法的理論構建需要前瞻性的視角,“國際河流水權”所依托的“沿岸共同體論”盡管代表著可持續發展、流域一體化管理等先進理念,但終因其過于超前而無法滿足各國開發利用國際河流決策支撐的現實需要,因而我們必須從國際河流水權與國內水權比較研究以及國際法基礎理論的視角,對其進行反思。

一、水權概念的源起及其在國內法層面的]進

從形式邏輯上看,“水權”是“國際河流水權”的屬概念,對“水權”概念較為全面的理解是正確認識“國際河流水權”的前提。

在人類開發利用水資源的早期階段, 水資源利用是采用即取即用的方式, 隨著人口增長和開發活動, 水資源成為一種短缺的自然資源, 水權就作為解決特定地區社會系統沖突的制度而產生了[1] 。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受不同政治經濟發展水平、文化習俗、法律傳統的影響,水權制度的具體內容呈現出較大的差異。在國內法的層面上,水權制度的歷史]變大致包括占用優先原則、河岸所有原則、平等用水原則、公共托管原則、條件優先權原則、慣例水權制度等6種類型。[2]時至今日,水權制度作為水資源優化配置的重要手段,更多地和水市場緊密相連[3]。例如,美國的水權制度就是要讓市場(而不是聯邦、州這類“超級企業”)配置水資源。市場發展的前提就是公權力對水權進行初始配置,然后退出水資源分配活動。初始配置需要公權力把自己對水資源的處分權分配給水權人,讓這些水權人憑借財產權進入市場[4]。

究竟什么是水權呢?目前國內外尚無公認的系統、完整的水權理論。甚至有學者認為,研究者常常根據實際需要對水權進行界定[5]。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水權是對水資源經濟屬性進行用益的一束權利,即所謂“水權束”。水資源的經濟屬性涉及很多方面,包括水量、水質、水能、水域、水體等,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包括供水和灌溉、納污、水電、航運、養殖等。目前關于水權的理論討論一般局限于對水量使用的狹窄領域,即工農業用水的水權問題。對水權的權利束目前有很多種劃分方法,如兩分法:所有權和使用權;三分法:所有權、使用權和經營權,或使用權、收益權和轉讓權;四分法:占有權、使用權、收益權和處分權,當然還有更為復雜的劃分。對“水權束”具體如何劃分本身并不重要,水權的核心是圍繞著經濟屬性用益的一束權利。按照權利持有主體的不同,我們可以劃分不同的水權類型。目前產權經濟學中比較流行的是區分四種產權類型:國有產權、共有產權、私有產權和非產權?穴開放利用?雪。水權體系除了持有權利的主體之外,還有另外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權利初始分配機制,是權利在產權的持有者中初始分配的方法,具體有行政方式和市場方式兩種;第二,權利的再分配機制,是在權利的持有者中轉移權利的方法,也分為基于行政的和基于市場的兩種形式;第三,賦權體系,又稱配額體系,是資源在產權持有者中被物理分割所依據的權利體系,包括產出配額和投入配額兩種形式。產權持有主體、初始分配機制、再分配機制和配額體系,這四個方面共同構成了完整的水權制度。[6]

從法學的角度看,按照現代各國水法的一般規定,水權是指依法對于地面水和地下水取得使用或收益的權利,其含義有二:一則,水權是獨立于水資源所有權的一項法律制度;二則,水權是水資源的非所有人依照法律的規定或合同的約定所享有的對水資源的使用或收益權。故此,水權由水資源所有權派生而來,水資源所有權乃為水權之母;若不存在獨立的水資源所有權或者所有權權屬不清,水權也就無從產生并獨立存在。[7]

二、國際河流水權概念及其理論價值的學術觀點

和國內法上水權概念源起的原因一樣,“國際河流水權”及與之相近的“國家水權”等概念也伴隨國與國之間水沖突的不斷加劇應運而生,并且受到國內水權理論研究的深刻影響。

我國最早研究國際水法的著名國際法學家盛愉先生認為:“國際水法所指的國家水權是沿岸國對國際水域所應享有的各種權利,主要是對屬于其領土部分的河流湖泊的管轄權、使用權和取得損害賠償權,以及對整個水域分享水益的權利”,“沿岸國對界河或跨國河流的邊界線內的部分享有完全的排他的管轄權,因為這是在其內水行使國家主權”,“原則上,沿岸國對國際水域有平等的使用權,包括平均分配用水”,“平均分配水權是古代的一條法律原則,應用于各沿岸國對國際水域的正常使用”,“歷來都由條約明確規定用水分配方案” [8](P61-62)。顯然,盛愉先生所稱的“國家水權”是以國家水資源主權為核心的沿岸國對國際水域的各種權利的總稱,這與今天很多學者所謂的“國際河流水權”有很大的不同。

云南大學亞洲國際河流中心長期從事國際河流問題研究的馮彥博士提出,根據國際水法的基本原則,國際河流水權是指各國在利用國際河流水資源時都享有公平合理利用水資源的權利,這一權利中隱含有維護水資源良好狀態和不損害其他流域國利用水資源權利的國際義務。[9] 其與何大明教授合著的《國際河流跨境水資源合理利用與協調管理》一書認為:“水資源權屬可簡稱為水權”,“水權主要是對水資源的所有權、使用權、經營權等與水資源有關的一組權利的總稱”,“國際水道中的跨境共享水資源權屬也包括不同流域國家對流經或產生于其領土內的水資源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等,通常與國家主權密切相關”[10](P53)。這種關于國際河流水權的觀點盡管注意到了其與國家主權的密切關聯,但基本沿用了國內水權的內涵。更有甚者,直接將國內水權的原則作為國際水權制度的原則,將國際河流水權等同于國內水權。[11]

關于“國際河流水權”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同樣長期關注國際河流問題的賈生元先生曾做過專門論述,他認為國際河流的水權則為其流經的國家分割擁有,水權是客觀存在的。水權的作用與意義在于:一是為國際河流的國際立法利用與保護提供了理論基礎;二是搞清水權有利于促進國際合作,水權及其關系本身就提供了合作的發展方向,使合作的目標、方式更加具體化;三是明確水權是國際河流有效管理的重要前提,明確水權有助于理清有關國際河流的許多模棱兩可的模糊概念或行為,進而明確國際河流流域各有關國家的責任、權利和義務,有利于協調國際河流的保護與水域環境管理;四是明確水權是促進國際河流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重要手段,水權確定了,有利于流域各國在開發利用中將本國利益與其他國家的利益、近期利益與長遠利益結合起來;五是水權理論可為解決國際水事矛盾提供有效的途徑。水事爭端實際上就是水權之爭。水權理論可為解決國際水事爭端尋找可行的途徑,有利于避免水事戰爭,維護地區穩定。[12] 然而,問題的關鍵在于,究竟什么是“國際河流的水權”呢?“國際河流的水權”抑或“國際河流水權”究竟是一個真命題還是一個偽命題?

三、國際河流水權概念之于國際水法理論構建的局限

現代國際水法發軔于中世紀有關國際河流的劃界和管理規則的國際河流法。20世紀60年代以后,隨著人們對國際河流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認識的提高,國際河流規則關注的焦點逐漸由國際水道的航行利用轉向整個淡水資源乃至整個淡水生態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國際水法的概念由此逐步確立。盛愉先生認為,“國際水法是確定和維護各國水權,調整國際水系領域國家關系的各種法規、原則的總稱”[13]。據此定義,“國家水權”已然是國際水法的核心范疇。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概念在當下已為所謂的“國際河流水權”取代,理論界沒有關于國家水權的進一步研究。將所謂的“國際河流水權”置于與國內水權理論比較研究以及國際法基礎理論研究的視閾,我們可以發現,其之于國際水法理論的建構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甚至不適當性。

首先,一國國內的水權問題經常在經濟學“產權”理論與法學“物權”理論的不同話語體系下交替]進,直接導致了水權內涵的極強的不確定性,以至于即使在一國國內,關于水權以及水權配置的共識的達成和制度建設都面臨重重困難。

一方面,基于法的規范性、穩定性、可預見性等特征,法學視閾下的水權概念必須與原有的物權理論相銜接,唯此方能符合人們既有的權利觀點和意識,適用既有的法律調整機制予以保障,也唯此方能實現通過水權設置解決水沖突的初衷。盡管法律上水權歸屬問題的解決為水權的流轉奠定了基礎,客觀上提供了水權交易的前提條件,有利于水資源的節約利用和高效利用,但法律上水權制度最基本的功能仍在于“定紛止爭”,在于實現水資源利用領域的公平。所以法學話語體系下的水權是明確有別于水資源所有權的,即使被解釋為是一個由汲水權、引水權、蓄水權、排水權、航運水權等組成的“權利束”[14] ,這個“權利束”中的所有具體權利項也都是用益物權,是通過對水的利用而獲取的一種受到法律保護的利益。

另一方面,隨著水資源的日益短缺,以及水資源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的日益顯現,水權作為水資源產權的代名詞受到了產權經濟學的熱議,其內涵出于對水資源優化配置的考量被極大地泛化,一切與水相關的利益和行為選擇都被囊括到“水權”概念之中。與法學視閾下的水權不同的是,經濟學所探討的水權制度的目的主要不是定紛止爭和公平,而是效率,是水資源和水生態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續利用。由此經濟學與法學在水權內涵上的詮釋具有較大差異,兩者不能混同。

其次,以國際水法理論構建為目標,以學科從屬關系為依據,國際河流水權概念的界定應當沿用法學研究的話語體系,而非產權經濟學的話語體系。然而,就我國國內的研究現狀看,除了國家水權論由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的盛愉先生提出以外,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國際河流水權理論觀點幾乎都由非法學學者套用產權經濟學對國內水權的詮釋而來,其結果是國際河流水資源主權、所有權、使用權不分,一味地強調國際河流水資源共享與公平合理利用,淡化了各國在國際河流開發利用方面的利益沖突和競爭關系,忽視了國際河流水資源利用與國內水資源利用的根本區別。

即使按照產權經濟學的觀點,水權制度的核心仍然是使用權問題,而非所有權問題,水權的初始分配以及水權交易仍然離不開超然于用水者之上的公權力的介入。在國際水法層面,即使有所謂的國際河流水權,即使對國際河流水權進行配置,那么初始用水者即獲得國際河流初始分配水權的主體首先應當是國家,但問題是何種主體能夠超然于國家之上,對國際河流水權進行初始配置呢?國際法的常識是沒有任何國際機構或組織是凌駕于國家主權之上的。國際河流水資源的利用與國內河流具有不可抹殺的實質區別,故此,國內水權的種種理論皆不可照搬適用于國際河流。即使有所謂的國際河流水權,那也一定是特定國際河流沿岸相鄰國家之間在綜合考慮了各種地緣政治經濟利害關系,相互協商、相互妥協議定的針對國際河流水資源相關利益的具體分享方案,而不是有據可依、有章可循、可預期的某種權利或利益,更不是什么國際河流管理機構根據國際水法原則賦予國際河流沿岸相鄰國家的使用國際河流的權利。

鑒此,國際河流水權在概念上的先天不足,導致國際河流水權制度的構建更如空中樓閣。有學者總結,目前國際河流水權制度存在的問題包括:一是國際河流水權的概念模糊。國際社會僅僅是在單一的或者少數領域開展水權合作。國際河流水權制度框架基本確立,但是限于原則性的規定,沒有形成統一的理論和有效的運行機制。二是國際河流水權制度安排單一,缺乏靈活性,沒有兼顧各方利益。三是國際河流水權僅僅存留在水權分配的領域,缺乏交易和流通機制,造成國際河流制度動力欠缺,活力不足。四是國際河流水權管理機構的定位、職能單一,機構建制不完整。該文將上述問題的原因歸結為國際河流的公共性導致各國認為自己不利用就會為他人所用,所以掠奪性地進行開發,無節制污染,以及“水權觀念淡薄”,“出于國家主權和國家利益的考慮”等[15] 。實際上,上述問題本身就互為因果。正是因為國際河流沿岸國對其境內的水資源具有永久主權,各國都在一定程度上面臨水資源短缺或水環境惡化,都試圖將國際河流的境內水利益最大化,因此都不可能聯合成立或接受多職能、機構建制完整、超然于各國利益之上完全以國際河流整個流域水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最大化利用作為價值定位的國際河流開發利用的主導機構和管理機構,更不會接受由其主導進行所謂的水權分配,進而,只能存在僅僅負有咨詢和建議職能的國際河流管理機構,只能在單一的或者少數領域進行所謂的水權合作。很難想象,國際河流的沿岸相鄰國一方面窮盡各種缺水或需水理由爭取各自最大化地初始“分水”結果,另一方面同時商討剩余用水量的二次分配或交易。進言之,圍繞國際河流水資源二次配置的跨國的水市場或水銀行幾乎不可能付諸實踐。因循國內水權理論進行邏輯倒推,既然缺乏交易和流通機制,水權的初始分配就失去了動力和意義。因此,整個國際河流水權制度只能是國界消逝的大同世界的理想藍圖。

四、結語:國際河流水權還是水資源主權——在理想與現實之間

事實上,除去“國際河流水權”,國際水法歷來并不缺少自己的核心范疇和理論基礎。圍繞國際河流的開發利用問題,國際水法領域先后至少出現了早期的“絕對領土主權論”和“絕對領土完整論”,后來的“有限主權論”和“沿岸國共同體論”等四種理論學說[16] 。

美國司法部長哈蒙針對美國同墨西哥有關格蘭德河用水爭議,在1895年提出的“絕對主權論”。其主張每個國家在其領土內擁有絕對主權是國際法的基本原則;自然資源的主權是國家司法管轄權的一部分,一國家在其領土內的管轄權是排他的、絕對的,任何限制都是對其主權的干涉;任何國家遵循自己的意愿處理境內事務,不必遵循其他法律。實際上,沿岸國家有意采取絕對領土主權論主導因素是“政治權益”,即在處理跨界水域爭端時,利用該理論作為外交策略在談判桌上給對方施加壓力。因此,人們可以將絕對領土主權論視作一種外交宣言,實踐中很少有國家照此行動。

與“絕對主權論”相對立的是“絕對完整論”,亦稱“自然水流論”,主張沿岸國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改變國際河流的自然水流,除非得到下游國或鄰國的預先同意,否則就是侵犯相鄰沿岸國的領土完整,因為一國境內的水流亦是其領土構成部分。這一主張由于限制了上游國家為滿足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而公平合理地開發境內國際河流的正當權利,而遭到上游國家的極力反對,并且為1957年“拉努湖仲裁案”的仲裁法庭明確否定。

進入20世紀,隨著國際法的發展,國際社會逐漸認識到堅持絕對主權最終會導致否定國際法或否定國家主權。有關國際河流利用的“有限主權論”逐漸被各國法律文獻和具體實踐所接受,該理論宣稱國際河流的每個沿岸國都有權開發利用其境內的國際河流部分,但也有義務尊重其他國家相應的主權,確保不對其他沿岸國造成重大損害。

近20年來受可持續發展理念以及水資源綜合管理、流域綜合管理等概念的影響,“沿岸國共同體論”,或稱“共同利益理論”逐漸為人們所認同并進入政策法規文件。沿岸國共同體論與有限主權的區別在于:更多地考慮整個流域的最優利用、綜合發展及用水利益的共享,而不僅僅考慮沿岸國家各自在某一利益分配中的得失。其實質是一種追求最大正和效益,超越國家主權界線,追求流域最大利益的近乎“烏托邦”式的理論學說。[17](P62-63)

以國際水法理論構建的視角觀之,始終貫穿上述四種理論學說的概念不是水權,而是主權,詳言之就是水資源主權。其發展脈絡實際上就是從絕對化水資源主權到相對化水資源主權,再到超越水資源主權。1997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國際水道非航行利用法公約》、2006年聯合國國際法委員會通過的《跨界含水層法》等國際水法文件都多次提到水資源的主權,而非水權。據此,筆者認為,國際水法的核心范疇是水資源主權而非國際河流水權。以水資源主權為核心范疇所構建的國際水法基礎理論應當是“有限主權論”。從國際水法的實踐來看,“有限主權論”不僅在處理跨界河流爭端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也促進了國際水法的編纂和發展,構成了國際水法“公平合理利用”和“不造成重大損害”等基本原則的基礎。而“國際河流水權”只有當超越國家主權的“沿岸共同體論”真正成為國際水法的理論基礎時,才有可能成為國際水法理論構建的核心范疇。

[參考文獻]

[1]石玉波.關于水權與水市場的幾點認識[J].中國水利,2001,(2).

[2]蘇青,施國慶,祝瑞樣.水權研究綜述[J].水利經濟,2001,(4).

[3]汪恕誠.水權和水市場——談實現水資源優化配置的經濟手段[J].中國水利,2000,(11).

[4]魏衍亮,周艷霞.美國水權理論基礎、制度安排對中國水權制度建設的啟示[J].比較法研究,2002,(4).

[5]姜文來.水權及其作用探討[J].中國水利,2000,(12).

[6]王亞華.水權和水市場:水管理發展新趨勢——水管理研究綜述[J].經濟研究參考,2002,(20).

[7]裴麗萍.水權制度初論[J].中國法學,2001,(2).

[8]盛愉,周崗.現代國際水法概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7.

[9]馮彥,何大明.國際河流的水權及其有效利用和保護研究[J].水科學進展,2003,(1).

[10]何大明,馮彥.國際河流跨境水資源合理利用與協調管理[M].北京?押科學出版社,2006.

[11]戴長雷,王佳慧.國際河流水權初探[J].水利發展研究,2003,(12).

[12]賈生元,戴艷文.國際河流的水事矛盾與水權討論[J].四川環境,2003,(2).

[13] 盛愉.現代國際水法的理論與實踐[J].中國法學,1986,(2).

[14]崔建遠.水權與民法理論及物權法典的制定[J].法學研究,2002,(3).

[15]管紀堯.淺議國際河流水權制度[A].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水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問題研究——中國環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C].南京:河海大學,2008.

[16]胡文俊,張捷斌.國際河流利用權益的幾種學說及其影響述評[J].水利經濟,2007,(6).

[17] 何艷梅.國際水資源利用和保護領域的法律理論與實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葉萍】

國際化學競賽管理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近幾年,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貿易版圖的不斷擴大,我國的很多業務都已經延伸到其他國家,越來越多的國際工程項目在被開發和簽署?,F如今,我國的基建工程已經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國際影響力大,中國人的身影已經遍布世界各個角落,每一個大洲、每一個國家,基本都有中國人的國際工程項目。未來,隨著我國經濟進一步提升,國際影響力繼續擴大,國際工程項目還會日益增多,如何保持高增長勢頭,穩步、高效地進行市場開發,是未來需要研究和提升的地方。文章以此為切入點,詳細探討國際工程項目市場開發與管理策略的具體內容。

關鍵詞:國際工程項目;市場開發;管理策略

DOI:10.13939/j.cnki.zgsc.2022.02.137

海外項目相比于國內項目來說,存在更多不確定及風險性。且一旦遇到風險,損失也更加難以估量及控制。在國際工程項目的市場開發過程中,尤其是投標過程中,需嚴格把控項目的風險,從源頭規避風險,同時制定合理的投標管理策略,以提高投標質效,從而確保項目的順利實施,使企業在國際市場上更加順利的發展。

1 國際工程企業市場開發與管理的重要性

1.1 市場開發的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首次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打造全世界的共享經濟發展模式。未來,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展理念作為引導,我國將會與其他國家進一步深化合作內容,加強國際市場的開發力度。因此,開拓海外市場,對我國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市場開發作為國際工程實施過程中的排頭兵,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開發的質量,將直接決定項目的成敗。

1.2 國際工程項目管理的意義

第一,加強國際間聯系,積極擴充戰略伙伴。我國一直致力于全球經濟發展一體化,國際工程項目管理的最大重要性就是加強國際間的聯系,培養更多的戰略合作伙伴,通過與其他國際企業之間的合作,不但可以提升我國工程企業的業務能力水平,也可以促進我國經濟進一步開放,全面與國際接軌。

第二,打造國際知名基建品牌。我國近幾年的基建水平日益強大,儼然已成為國際標桿。隨著廣大發展中國家開始重視并致力于發展基礎建設,越來越多的國家都開始與我國工程企業開展了相關業務合作。我國工程企業需要抓住此次機遇,不斷提升管理水平,打造出國內國際知名的基建品牌,真正讓國內的企業在國外立足。另外,企業還需要不斷地提升自我能力,在國際大環境下,取長補短,從而提升我國企業的業務水平。

2 國際工程企業市場開發面臨的風險

2.1 政治風險

第一,戰爭風險。近幾年,我國與很多中東國家加深了合作,我國工程企業涉足了該地區很多基建工程領域,但是由于中東部分國家相對動蕩不安,一旦出現戰爭,將會對我國在該國投入的資源,對實施中的項目造成巨大的打擊。如2013年的南蘇丹內戰,導致很多中資企業在建項目被迫停工、人員被困,雖然最后未造成中方人員傷亡,但事件對項目、對企業經濟都造成極大損失,國別市場也因此基本放棄。因此,對于與中東國家合作的國際業務,需要額外關注政治風險,避免出現血本無歸的情況。

第二,信用風險?,F如今,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于世界上一些較落后的國家,我國也提供了很多無償或者低息的經濟援助。但由于很多國家體量太小,經濟落后,政府的信用存在很大風險。因此,其他國家政府或業主信用風險也是國際工程企業需要面臨及關注的重要問題。

第三,政局風險。與我國有國際往來的國家,有一些存在政局風險,政府首腦變換較快,一旦出現政局問題,很容易造成國家經濟崩潰,各行業停擺,業務往來瞬間中斷。因此,對于政局存在風險的國家,要時刻警惕,防止政局風險引起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2.2 經濟風險

第一,稅務風險。不同的國家采用不同的稅務制度,在開發過程中,需要對所在國家稅務制度進行詳細研究并制定相關策略,確保稅務制度的交叉區域沒有問題,從而為國際工程施工開展提供有效保障。

第二,匯率風險。眾所周知,匯率是實時變化的,且由于世界經濟格局在不斷地變化,匯率風險一直存在。國際工程項目在開發過程中,項目計量支付的幣種需要提前確認,與國際通用貨幣之間的匯率變化也要根據近幾年的變化趨勢做出預判,提前識別匯率風險以做出相應對策。同時,對匯率不穩定的貨幣,在投標階段最好能夠和業主提前鎖定匯率,避免因施工期間貨幣匯率發生波動造成的經濟損失。

第三,市場風險。國際市場風云突變,尤其是很多國家市場不穩定,一旦出現政局或較大變動,隨之而來的通貨膨脹會給項目帶來成本增加的風險。除此之外,當下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壓低了中標利潤,降低了企業的容錯率,增大了風險。由此可見,在國際工程項目開發過程中,市場風險也需要實時的關注。

第四,財務風險。財務風險是國際工程項目最重要的風險,如果不能實時把控,對于國際工程項目的開展會造成嚴重的后果。目前我國的國際工程項目財務風險主要集中在資金籌集階段、資金投入階段以及資金回歸階段。在資金籌集階段,由于國際工程項目一般涉及的資金數額較大,很多時候都需要政府或者銀行做擔保來進行融資,一旦貸款不能及時兌現,那么資金的籌集方面就會出現重大問題。其次,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資金流動性大,如不能保持資金持續流入,就可能造成項目停擺甚至半途而廢,因此,保持項目資金投入的持續性非常重要。最后,在項目施工完畢后,資金是需要在某一期限內全部回歸,如果資金得不到回歸,那么對于企業就會造成重大的現金流影響??傊?,財務風險對于國際工程項目來說,需要全面考慮,如果不能及時發現其中問題,很容易對工程企業造成重大經濟損失。

3 國際工程項目投標階段的管理要點

3.1 調研分析業主情況

決定投標后,在開始編制標書的同時,還要盡可能了解業主的有關情況。如項目的資金來源,是自籌還是貸款;項目的類別,是國際競標還是口行兩優貸款;業主的有關資質等。這些信息對項目報價的高低、施工方案的確定以及設備采購的選型等都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如在剛果布高架橋項目投標階段的樁基鉆孔設備選型中,原本考慮采用國內常用的沖擊鉆設備,但經過對剛果布施工市場的考察后,發現該國業主對沖擊鉆的施工規范不了解,對該工藝并不認可。在了解這個情況后,及時對設備的選型及施工方案做出了調整。業主的心理分析也同樣重要。一般情況下,資金短缺的業主會選擇低價中標,而資金充裕的業主則不會太在意價格,而會對環保、品牌、技術、方案等提出更高要求。

3.2 仔細研究招標文件

招標文件是標書編制的主要依據。因此,一定要仔細研究,弄清下列關鍵點。 其一,工作范圍的界定。工作內容、工程量是投標報價的基礎,如果連工作范圍都弄不清楚,那么報價的真實準確性也就無從談起。其二,工期的要求。業主要求的工期,必須無條件滿足,還要根據總工期編制出施工進度圖,盡量細致到天,讓業主看到詳細的組織思路,確保達到業主的工期要求。其三,項目支付幣種及支付方式。投標時一定要弄清支付幣種,因為支付幣種的不同會存在較大的匯率風險,如某些國家的匯率貶值過快,這時若是美元支付比重大就會對我們更為有利。同時支付方式及制約措施也對項目影響很大,也是項目能否順利進行的核心。招標文件的內容很多,每個國家的標書也不盡相同,對招標文件的研究有助于更準確地滿足業主的招標要求。

3.3 項目所在國的市場及現場情況的調查

每個國家的國情都是不同的,當地的市場水平也千差萬別,不能以國內的一套東西去做,在做報價時,需要仔細研究該國的市場情況及現場情況,提高報價的準確性。這其中需要調查的有項目所在國的海關、稅收、勞動力簽證等各項取費標準;項目所在國的勞工工資、加班費、社保、個稅等水平;項目所在國的各種材料價格,如鋼筋、水泥、瀝青、柴油、碎石等主要材料的價格,并了解相關邊界條件,是否含稅、是否含運費等;項目現場的地質情況、取棄土場距離、是否有空地設置營地拌合站等;是否需要繳納征地費,拆遷安置費等。

需要調查的東西很多,只有親身前往,實地考察,多和當地企業及當地政府部門溝通,才能更加準確地掌握信息,增加投標競爭力。

3.4 合適的報價策略

投標報價是投標最重要的部分,許多項目業主甚至把報價作為唯一指標。因此,報價是一項技術活,也是一場心理戰。在拿到項目的同時還能保證最大利潤空間,是我們的終極目標。因此合適的報價策略尤為關鍵。

第一,不平衡報價。在保持總價不變的前提下,能夠盡早回收資金,減小投資風險,可采用不平衡報價策略,即在合理范圍內刻意提高或降低清單中某項單價。因此在總標價確定后,將土方工程等發生在項目初期的工作內容單價提高,從而能夠更早地拿到更多的計量款,更快速地收回資金,減小風險。此外,如清單中某些工程量較小,而根據經驗實際工程量可能會較大的子項,可將單價適當提高,而清單中有些工程量在后期可能會變小甚至有可能不發生的,則可適當降低單價。

第二,提交替代方案。標書中有要求提供可選方案時,可以向業主提供不同方案并根據方案做出不同報價。如在玻利維亞EPC項目投標中,業主并未要求橋梁的結構形式,同時提出了連續剛構方案和斜拉橋方案。提供給業主不同的選擇,而且其總價可在一定程度上低于原方案報價,以達到中標目的。

第三,考慮長遠經濟利益。有些新興市場的項目風險較大,且預期利潤空間很低,甚至還可能會虧損,但是一旦進入該國市場,后期會有較為可觀的經濟效益。因此可在投標階段適當降低利潤預期,以進市場為主要目的,為后續市場深化發展提供基礎及鋪墊。

參考文獻:

[1]羅燦.淺談國際工程企業市場開發與管理策略[J].價值工程,2020,39(4):32-34.

[2]梁輝.淺談國際工程項目經營風險及應對策略[J].建筑技術研究,2019, 2(7):82-83.

[3]趙涌濤.淺談工程設計市場開發的投標經營策略[J].工程建設與設計,2019(2):217-218.

[4]陳柯銘.淺談做好國際工程項目經營開發的思考與實踐[J].環球市場, 2019(2):295-296.

[5]吳四成.淺談建設工程市場開發的投標經營策略[J].商品與質量,2019(9):184,279.

[6]崔大鵬.淺談海外工程市場開發危機管理的參考標準與建議[J].環球市場, 2019(33):145.

[7]趙永剛.淺談建筑企業市場開發與經營工作[J].四川水泥,2020(1):299.

[8]劉光輝.淺析建筑工程造價動態管理與控制策略[J].中國房地產業,2020(10):243.

[9]周永生.淺談國際工程企業市場新形勢下的應對策略[C]// 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2019.

[10]羅煥東.淺談投標報價在國際工程中的策略與技巧[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 2010(8):54.

國際化學競賽管理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國際商務管理;課程思政;原則;思政素材;教學目標

“國際商務管理”課程是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專業教育必修課程,該課程包括環境管理、戰略管理與職能管理三大部分內容。環境管理主要包括國際商務制度與市場環境、目標國的國際商務環境(政治法律環境、經濟技術環境、社會文化環境);戰略管理主要包括國際商務經營形式的選擇與國際商務戰略;職能管理主要包括國際企業組織管理、國際市場營銷管理、國際技術轉移與創新管理、國際人力資源管理、國際財務管理等。企業開展國際商務活動時必然要考慮國別與國際法律的遵守、文化差異的尊重、道德規范的遵從和社會責任的履行等方面的問題,尤其要考慮如何化解國際商務經營環境的差異(母國與東道國之間)、如何追求國際商務合規經營、如何平衡國別或地區之間的利益分配等。這就要求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應設定為培養具有法治意識、社會責任感和道德觀念的商務人才。因此,國際商務管理課程具有開展課程思政的必要性、緊迫性與先天的“優勢性”。本文從課程思政建設的原則、課程教學內容中的思政素材、思政教育目標等方面探討如何將思政元素融入國際商務管理課程,以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

一、高校“國際商務管理”課程思政建設的原則

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課程思政教育,要求將價值觀塑造和思想引導積極、主動、潛移默化地融入課程教學全過程,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促進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提升,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要求教師對國際商務管理課程教學內容(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教學方式(方法)、教學目標等,進行系統改造、優化與升級,使課程教學內容突出思政元素,課程教學方法適應思政教育,課程教學目標凸顯思政元素。

在國際商務管理課程思政教育中,教師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第一,“學理性”與“政治性”統一原則。教學不能偏重于“學理性”,也不能偏重于“政治性”。“學理性”是課程教學的目的,“政治性”亦是課程教學的目的,課程教學要做到“學理性”與“政治性”的有機統一。第二,潛移默化原則。課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課程,課程思政教育要在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的過程中實現價值觀塑造,在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中采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實現思政教育目標。第三,實事求是原則。在實踐教學尤其是在案例教學中,教師要實事求是地分析事物的發展歷程或發展歷史,尤其要實事求是地分析事物發展的現狀,不夸大,不貶低。第四,經典性與時效性相結合原則。了解國際商務發展歷史對于課程學習很重要,而了解國際商務發展現狀尤其是中國國際商務發展現狀對于課程學習更為重要。所以,在課程實踐教學尤其是在案例教學中,教師既要講解經典案例,更要講解時事案例。

二、高校“國際商務管理”課程中的思政素材分析

課程思政教育目標的實現依賴于教學方法的合理選擇與科學運用,以及教學內容的科學、系統、合理設計。而開展國際商務管理課程思政教育的重要載體是科學、系統、合理設計的教學內容。當前高校課程思政教育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少數教師進行單純的理論說教,與現實相脫節,嚴重影響課程思政教學效果和課程思政教學目標的實現。因此,國際商務管理課程思政教育應遵循“學理性”與“政治性”統一原則、潛移默化原則、實事求是原則、經典性與時效性相結合原則,通過增加實踐教學環節、拓展案例教學內容來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學生形成和鞏固“四個正確認識”。

國際商務管理課程中前五章的案例教學內容大致如下。第一章“導論”主要涉及蘋果手機專利使用費問題、嘉士伯對中國啤酒企業的收購、大亞灣核電站的建設模式、國際承包商TOP250中的中國企業、蘋果在中國的代工工廠、世界500強中美企業對比、世界貨物貿易發展趨勢、世界服務貿易發展趨勢、國際直接投資的發展趨勢等案例。第二章“國際商務的理論基礎”主要涉及重商主義的起源、衰落與重燃,亞當·斯密提出絕對優勢理論的時代背景,H-O理論提出的時代背景,國際生產折衷理論提出的時代背景,發展中國家的國際直接投資理論等案例與實踐內容。第三章“國際商務環境”主要涉及IMF總裁人選國別、WB行長人員國別、中國加入WTO時的“日落條款”、中國區域經濟一體化概況、中歐投資協定、全球政治風險地圖、全球風險報告、全球創新指數排名等案例分析內容。第四章“國際商務經營形式及其選擇”主要涉及2015年蘋果開始向華為支付專利費,手機處理器發展格局,好時收購金絲猴,被外商收購的民族品牌,美、日、韓國際化經營模式等內容。第五章“國際商務戰略”主要涉及中國汽車產業結構的鉆石模型分析、中國手機產業結構的鉆石模型分析、寶潔品牌差異化定位、可口可樂的橫向一體化模式、海爾的混合發展模式、中國企業并購案例、中國企業集體接盤日本家電、惠普的拆分等案例內容。

三、高校“國際商務管理”課程思政教育目標分析

高校國際商務管理教師要讓學生更加主動、積極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通過理論知識講解和案例分析,把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各教學環節,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內涵,促進學生在理論思辨、觀點辨析、案例討論的過程中,形成辯證思維、歷史思維、創新思維、系統思維,打造“潤物細無聲”的課程思政育人模式。

國際商務管理課程作為課程思政試點課程,要在教學目標上進行探索與完善。在第一章“導論”的講授中,要讓學生了解國際商務發展的“大勢”,正確認識我國在國際商務發展中取得的成就與存在的不足,知道世界貿易基本形成了以美國、德國和中國為中心的“三足鼎立”格局,了解中國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貨物貿易出口國、第一大貨物貿易順差國、第一大服務貿易逆差國。在第二章“國際商務的理論基礎”的講授中,要讓學生全面系統地掌握國際商務理論,明確理論的提出有其時代背景、理論有其時代的局限性、理論的不足之處,理解為什么“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在第三章“國際商務環境”的講授中,要讓學生明確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建設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遵循科學客觀、實事求是的精神。在第四章“國際商務經營形式及其選擇”的講授中,要讓學生了解企業國際商務經營形式的選擇不僅取決于企業的外部環境因素,還取決于企業的內部因素,外資對我國產業安全帶來了一定影響,民族企業需要崛起,各個國家在國際化經營中都有不同的模式,中國應走好自己的道路。在第五章“國際商務戰略”的講授中,要讓學生明確中國企業在由國內企業轉變成“跨國公司”的歷程中,需要定位好自身的經營方向與戰略目標,選擇好戰略模式,做好戰略調整與戰略控制,而所有發展的關鍵在于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

四、結語

總之,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高校要切實提高政治站位和思想認識,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高校國際商務管理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轉變教學方式,提高課程思政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把學生培養成具有法治意識、社會責任感和道德觀念的商務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查貴勇.國際商務管理課程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的思考和實踐[J].對外經貿,2020(09).

[2]周瓊.高職項目管理課程改革探索——以國際商務專業項目管理課程為例[J].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06).

[3]張曉青,楊靖.高職國際商務類專業課程思政教育研究與實踐——以《國際商務管理》課程為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17).

[4]李桂然,洪秘密,朱瑩瑩,康兵,李小昐.國際商務專業課程思政與第二課堂結合探析[J].邢臺學院學報,2021(03).

[5]胡華.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價值意蘊與路徑探索[J].當代職業教育,2019(06).

[6]孫燕華.創新教學管理 推動高校課程思政改革與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19(05).

[7]胡洪彬.課程思政:從理論基礎到制度構建[J].重慶高教研究,2019(01).

[8]陸道坤.課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問題及解決思路——基于專業課程思政的探討[J].思想理論教育,2018(03).

Exploration of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nagement"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hen Zuoche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832003, China)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nagemen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incipl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aterials; teaching objectives

國際化學競賽管理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國際貨運代理;國際物流;轉型

1 國際貨運企業的主要業務范圍

結合國家規定與目前國際貨運市場的服務范圍,現將目前市場中的國際貨運代理業務總結歸納如下:

(1)純粹代理人業務,在本業務中貨運代理單純的完成代理人工作。在國際貨運運輸中的代理人工作主要表現為貨物運輸代理、承運人代理、通關業務代理、保險代理、商務代理等工作,這些代理工作業務的特點是不承擔任何經營責任,只是純粹的代理責任,收取代理費和傭金,利潤較低。

(2)運輸契約承運人業務,國際貨運代理人充當契約承運人角色,較為代表的有水運無船承運人、空運集中托運人、國際多式聯運經營人等,國際貨運代理在從事這類業務時,已經不再是純粹的代理人,而變成了運輸中的相關當事人,業務范圍較代理人業務擴大許多,而且需要簽發自己的提單,負責貨運的全程運輸及安全,賺取利潤差額,利潤有所提高。

(3)國際快遞運營商業務,是世界上目前諸多知名的國際貨運代理企業所提供的業務服務??爝f業務興起時間較晚,但是發展非常迅速,是目前很多企業青睞的貨運服務種類。國際快遞業務速度快、投遞準確、服務水平高,可以為客戶提供門到門的全程信息跟蹤服務和各種定制化服務。國際快遞業務目前發展情況良好,利潤空間表現良好。

(4)國際物流業務經營人服務,國際貨運代理企業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物流綜合服務,包括物流核心功能在內的所有服務內容,較之以往的運輸服務外,新增了倉儲、分撥、包裝、加工、回收等各項物流服務。國際物流業務服務是目前國際貨運代理業務中的最高級別,目前只有部分的國際貨運代理企業具備了向客戶提供國際物流業務服務的能力,而目前市場中客戶對其需要的程度卻較高,市場表現出了供不應求的局面,發展空間遠遠高于前三者,利潤度極高。

2 國際物流與國際物流經營人

廣義的國際物流是指物資在國際間的流動。進出口商品的運輸貿易,來料與進料加工,展覽品在不同國家的巡展,國際郵件的快遞業務和國際援助與捐贈等不同國家之間的物品流動都包含在國際物流的范疇內。而狹義的國際物流則特指國際商品貿易過程中為了完成國際貿易業務的交換活動而開展的國際物流活動。在整個國際物流的活動中包裝、運輸、倉儲、裝卸、通關、信息交換等要素構成了國際物流的核心要素。

國際物流的特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廣泛性。國際物流包括眾多的核心要素,包裝、運輸、倉儲、裝卸、通關、信息交換等要素構成了國際物流系統的多樣性,同時也表現出來覆蓋范圍的廣泛性。同時國際物流業務的地理距離跨度較大,業務延伸范圍較廣,復雜多元化的國際物流系統,形成了國際物流廣泛性的特征。

(2)多樣性。在國際物流運輸中聯合運輸方式非常普遍,較之單一運輸方式下的國內運輸,國際物流的運輸方式種類繁多,幾乎涵蓋了各種運輸方式。在這其中水運和航空運輸占據首位,國際陸運和國際鐵路運輸也占有一定的份額。而由兩種以上運輸方式組成的跨越國界的國際多式聯運也成為了國際物流運輸形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國際物流運輸方式多樣性的特征。

(3)風險性。如前面所提到的國際物流運輸具有廣泛性和多樣性的特征,這兩項特征也使得國際物流領域的運行過程中風險重重。因為運輸距離長、涉及的領域廣、運輸種類多元化的原因,以及在運費結算方面又會遇到各國貨幣間的金融匯兌風險,使得國際物流業務領域中充斥著較之國內物流業務更多的風險性和不確定性。

(4)信息性。在運營范圍廣,運輸方式多樣性和業務風險性強的多重因素引導下,國際物流的管理方式呈現了電子信息化的重要特征。電子信息化的管理方式成為了國際物流業務管理手段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國際物流參與部門如政府通關部門、運輸管理部門及業務操作部門都無一例外地使用物流信息管理系統進行交流溝通,電子信息化的普及度也成為了衡量國際物流業務發展水平的標準之一。

國際物流涵蓋著國際貿易物流與非貿易貨物物流兩部分,貨物跨越國界間的物流活動都被納入了國際物流的范疇。至今國際物流已經經歷了四個階段,表現出了物流統一化和國際化的趨勢,突破了國界的限制表現出了:廣泛性、多樣性、個性化、信息化等特點。根據前文對國際貨運代理主要業務范疇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的國際物流經營者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代理人階段→契約承運人階段→物流經營人階段,從業務經營難易程度分析,是由易及難,而從利潤空間分析則是由低及高,步步提升的發展狀態。一般的國際貨運企業需要經歷低級階段發展完成后,才有能力向更高階段繼續發展,新舊階段循序漸進。而留在原始階段未能完成發展的企業將面臨異常激烈的競爭,發展到新階段的企業可以得到更多的業務空間和更高的利潤率。

3 國際貨運企業轉型國際物流企業的必然性

現行的國際貨運代理業主要從事貨物運輸、進出口單證制作、代客戶進出口報關、報檢等業務。然而現代的國際物流則必須在規?;?、網絡化、信息化的基礎上,從聯系貨主開始,中間要提供商品生產和加工地點、商品儲存保管、裝卸、包裝、租船、訂艙、配載、投保、制單、報檢、報關、集港、運輸、結匯、跟蹤貨物位置,直至貨物到達指定目的地的最終用戶手中等一系列服務。

國際物流業與國際貨運代理行業存在著“質”的區別:傳統的國際貨運代理企業與貨主之間是短期的關系或一次性的交易行為,而國際物流企業則要與貨主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我們可以將現代國際物流分為四個部分的內容,即:貨物流動、實物存儲、信息流動和管理協調(計劃、實施和有效控制的過程)。也就是說現代的國際物流企業應該能提供以上四個部分的服務。反觀國際貨運企業目前的服務可以看到,國際貨運企業僅僅能向貨主提供倉儲、制單、運輸、分撥等簡單服務,這屬于初級服務,是服務中的低層服務。中級服務應該參與貨主的訂貨處理、采購和生產計劃,更大規模的進入客戶的生產、制造、銷售環節。最高層次的服務應該能幫助貨主實現在生產銷售環節中的各項控制和管理,包括生產控制、質量控制、銷售渠道開拓及市場信息收集等。而國際物流企業則可以為客戶提供中、高級物流服務。

通過上述分析看到,國際貨運代理人在一定程度上是現代國際物流經營人的成因基礎。從業務發展軌跡角度來看,國際貨運代理人從事國際物流業務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必然會有大量的國際貨運代理企業順應客戶的需要和社會進步的要求來開展國際物流業務。從目前國際物流經營人的“出身”看,絕大多數是由前期經營狀況較好的國際貨運代理企業發展而來,他們在經營傳統業務的同時開始發展綜合國際物流業務,并逐步加大為客戶所提供的現代物流服務業務的比重。從利潤空間方面分析,追求利潤更大化,避免激烈的競爭一直是企業經營的目標和方向,物流業務的提供可以使企業有效地避開激烈競爭,追逐到更大的利潤。國際貨運代理企業轉型從事綜合國際物流業務是社會分工專業化和市場競爭發展的必然結果。

參考文獻:

[1]侯利幀.探討國際貨運代理業向現代物流的轉型[J].中國外資,2013(1).

[2]王之秦.物流國際服務貿易的內涵[J].中國儲運,2013(3).

[3]王莉.第三方物流在我國對外貿易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外資,2013(1).

國際化學競賽管理論文范文第6篇

關鍵詞:金融風暴 物資管理 煤炭行業

1 引言

受美國金融危機影響,我國經濟自去年9月開始加速下滑。11月份,我國CPI陡然下降為2.2%,創22個月新低,PPI為2%,創31個月新低,讓人感覺到中國經濟似乎從不久前的過熱迅速轉為過冷,通貨膨脹迅速轉為通貨緊縮。9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幅回落到11.4%,為2002年4月份以來最低,我國經濟形勢突然變得嚴峻起來。其中我國的煤炭行業在這次國際金融風暴中也遭受到巨大沖擊,在危機面前,如何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轉變煤炭企業發展觀念,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是每個企業員工要考慮的重大課題。而物資管理是企業生產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存在于生產過程的每一個環節。作為煤礦企業的物資管理中心,擔負著整個集團公司煤礦生產建設所需物資的供應、管理等工作,任務十分繁重。如何提高企業的整體管理水平,節約管理成本,企業要從觀念上使物資管理人員和生產、采購人員認識到物資管理工作的重要意義,從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對企業的影響。

2 煤炭企業傳統的物資管理狀況

2.1 物資計劃工作

一般由需求單位按生產計劃安排及相應的消耗定額指標要求提出物資消耗計劃,報礦供應科,供應科匯總后結合本礦倉庫的庫存情況,編制礦物資需求計劃,上報公司供應處。公司供應處根據各礦上報情況及總庫庫存情況,綜合考慮其它影響因素,編制全局物資需求計劃。

2.2 物資采購工作

公司供應處根據已編好的物資需求計劃,并按預先劃分的采購權限,分解采購任務,再由有采購權的局供應處、礦供應科、區(隊)的小庫,分頭編制采購計劃,并分別實施采購及相應的結算等業務。

2.3 物資倉儲工作

各采購單位所采購的物資到貨后經過簡單的驗收,分別存放在各自的庫房。公司供應處采購的物資通常存放在公司總庫,各礦通常按需求計劃提前將所需物資由局總庫辦理提貨手續后運回并存放在礦倉庫。各直接生產單位從礦供應科辦理提貨手續將物資領出后存放在小庫。

2.4 物資發放工作

公司供應處及礦供應科等物資管理部門,通常是按生產單位提出的需用計劃在辦理相關手續后直接發放物資。使用消耗由各生產單位自行控制,生產過程中多余的物資則分別存放在各級庫房中。

3 當前煤礦物資管理存在的問題

3.1 對物資管理的重要作用認識不夠深入

傳統的物資管理就是保管員的出庫、入庫工作,只要記賬準確就可以了,而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物資管理已經成為重要內容,物資的品種、數量與流通方式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生產能否順利進行,物資采購是否品質與價格最優,產品的成本是否得到合理的計算。

3.2 對生產過程研究不夠,造成與實際生產需求不符

生產的多樣化必然要求物資的多樣化,在傳統的物資管理中只注重產品大類的原料與配件,對生產與銷售市場的變化缺乏應對措施,常常制約生產部門的進程與速度,影響企業的競爭力。

3.3 采購周期長,反應速度慢,緊急采購會出現質量差、價格高的現象

要實行準時生產制,它是一項系統工程,物資系統的管理是其運轉的命脈,實施現代化的物資管理,建立適應企業生產方式的物資管理方案迫在眉睫。

4 提升企業物資管理水平的措施

4.1 加強物資計劃管理

為了準確掌握煤礦生產物資總需求,合理組織貨源,有效使用流動資金,發揮規模經營優勢,努力降低材料采購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必須加強物資計劃管理工作。物資計劃管理是物資供應部門管理工作的基礎,它是依據倉儲量、用量、渠道、價格等制定的,是以季度計劃為準執行的,是考核計劃執行情況的主要依據,通過計劃管理,發揮物資供應部門的主要渠道優勢,規范市場主體物資計劃采購行為,提高供應環節的經濟效益,及時均衡地保證煤炭企業生產的物資供應,實現最少的資金占用和勞動消耗。根據需要,物資計劃內容按時間分年度計劃、季度計劃和月度調整計劃;按資金來源分生產用料計劃和各類專項資金工程用料計劃。計劃管理是物資部門采購和供應工作的基礎,根據計劃管理進行有計劃的采購和供應,加強歸口管理、凈化采購渠道。

4.2 加強物資采購的管理

采購管理是加強物資管理的重要一環,做好采購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一是建立規章制度。要以“計劃嚴謹,采購及時,質量保證,價格合理,降低成本,保障供給,堵塞漏洞”為主要目的,制定比較完整、科學、規范、合理的工作程序和規章制度。通過建章立制,規范運作,強化內部監督和管理。二是要規范采購,控制采購成本。物資采購環節應當以管理價格為中心,對價格實行分級分權管理,大宗物資采用招標采購,由供應部門、財務部門、管理使用部門等共同考察,堅持“先廠家,后批發;能批發,不零購”的原則。

4.3 加強物資倉儲的管理

企業倉庫中應經常保持一定合理的物資儲備,加強倉庫物資管理,堅持實行“隔離式”驗收法,凡入庫物資供貨單位一律回避,由倉庫、專業職能科室和用料單位聯合組織驗收,層層把關,杜絕假冒偽劣物資進入生產環節,堵塞物料進廠中弄虛作假的漏洞。強化倉庫物資現場管理,做到“三清、兩齊、四相符”。“三清”是指數量清,材質清,規格清;“兩齊”是指庫容整齊,碼放整齊;“四相符”指賬、卡、物、金額必須相符一致。

4.4 建立物資供應信息化管理與控制系統

目前,國有大中型煤礦應該采用集中統一的采購管理運行體制,對物資采購進行比價、招標、定點等方式來保證物資的供應價格、質量、交貨期和售后服務等。這就要求建立信息化物資管理控制平臺,根據煤炭生產企業需用物資的特點,把計劃管理、采購管理、庫存管理、質量管理、成本和資金管理等納入物資信息化管理中(比如ERP),形成全面覆蓋物資供應業務鏈的管理系統,達到全面跟蹤物流業務過程的目的。而且高層管理者可以通過信息查詢來監督業務過程,加大職能部門依據計劃進行業務活動的責任,減少管理成本。

參考文獻:

[1] 丁爽.現代企業物資供應管理策略淺析[J].科技信息,2008.

[2] 楊德昌.淺談企業物資"零庫存"管理的思路[J].機械管理開發,2009.

上一篇:電視新聞信息管理論文范文下一篇:投資控制建筑管理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