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中外合作范文

2023-09-21

中外合作范文第1篇

摘 要: 浙江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政策作為地方性政策,既是國家政策的具體化,又體現了地方特色。浙江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政策具有自己的特點。然而,政策還是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一是政策自身不夠科學、合理,缺乏可操作性。二是政策的執行力度不夠,難以落到實處。三是政策執行力度不夠,部分政策尚未落到實處。

關鍵詞: 中外合作辦學 政策缺陷 建議

一、浙江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政策的不足之處

(一)相關概念表述過于含糊。

無論是國家還是地方中外合作辦學政策都在強調“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但是都未對“國外優質教育資源”進行界定。廈門大學中外合作辦學研究中心主任林金輝教授認為,“國外優質教育資源是指世界范圍內具有較高水平和辦學特色,具有一定領先優勢的教育教學理念、人才培養模式、課程、教材、教學方式方法、教育管理制度、師資隊伍、管理團隊和質量保障體系等”[1]。中外合作辦學政策的主要目的是規范中外合作辦學、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國家與地方對“國外優質教育資源”的理解應該有所不同。國家層面的政策是宏觀的、方向性的,而地方作為中外合作辦學的實施者,應該對“國外優質教育資源”有所界定。江蘇省教育廳下發的《對當前中外合作辦學中若干問題的解答》對什么是“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做了解答?!皣鈨炠|教育資源指:境外知名院校;具有優勢學科專業的院校;具有境內急需學科專業的院校;具有突出特色、可填補江蘇省弱勢或空白學科專業的院校;在教學思想、辦學理念、教學水平、人才培養模式、學校管理等方面具有先進性的院校;江蘇省職業教育方面急需建設的專業;對相關專業師資培養有極大促進作用的教育資源”[2]。浙江省則未向江蘇省學習,對“國外優質教育資源”進行闡述。這將給一些唯利是圖的人提供可趁之機,他們將與國外一些不知名、無優勢學科專業的院校合作,舉辦一些低水平的合作項目,不利于優質資源的引進,不利于浙江省的經濟社會發展。

(二)政策的保障措施較為宏觀,缺乏操作性。

無論是《浙江省高等職業教育中外合作辦學五年發展規劃(2009-2013年)》、《浙江省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規劃(2010-2020年)》還是《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二五”發展規劃(2011-2015年)》都提出了政策的保障措施。雖有提出部分具體措施,但是這兩點措施對于提高管理水平,還遠遠不夠,提高管理水平需要各方面的支持與努力,需要更為具體的、細致的政策措施。此外,提出要增加經費投入,鼓勵高校設立專項經費或從事業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專項用于國際交流合作,加快國際化課程和專業建設。高校提取一定經費比例專項用于國際交流合作,這一規定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存在一定的靈活性,各高校難以把握經費的比例,將不利于國際交流與合作。浙江省教育廳轉發的《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保障工作的意見》提出對省示范性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省教育廳將在招生計劃、教師學生培養、對外交流等方面給予傾斜和支持[3]。省教育廳的政策傾斜與支持的幅度是多少,沒有具體說明,較為宏觀。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存在較大波動范圍,對不同高??赡艽嬖诓煌С至Χ?。浙江省中外合作辦學政策的保障措施中存在一些較為宏觀的表述,對于高校來說難以把握政策的支持尺度,這將不利于提高浙江省中外合作辦學的質量與規模。

(三)政策執行力度不夠,部分政策尚未落到實處。

2006年,浙江省教育廳轉發《教育部關于當前中外合作辦學若干問題的意見》中要求浙江省中外合作辦學密切結合浙江省經濟和社會發展對各類人才的需求,鼓勵在電子通信、新材料、生物醫學、數控技術、環境保護、金融保險、現代物流、電子商務、會展、軟件技術等緊缺人才培養方面與國(境)外高水平的教育機構合作辦學[4]。2014年2月,浙江省教育廳轉發《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保障工作的意見》中再一次提到優先支持與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的急需緊缺專業(如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海洋技術、農業科技、環境保護、現代交通運輸、工業設計、金融保險、物流管理、創意文化等)的合作辦學。嚴控已有相當規模的商科、管理學科及國家控制布點學科的合作辦學[5]。浙江省教育廳多次提到要發展省內急需緊缺專業的合作辦學,然而,目前浙江省中外合作辦學仍然停留在一些商科、管理學科、護理學專業上,新材料、生物醫學、環境保護、現代物流等專業暫未開展合作。政策雖已鼓勵在急需、緊缺專業開展合作辦學,但部分專業仍未開展,說明政策執行力度有待提高。

二、完善浙江省中外合作辦學的建議

(一)完善政策的表述,解釋相關概念。

浙江省中外合作辦學政策未對相關概念進行界定,為進一步提高中外合作辦學質量,浙江省應完善中外合作辦學政策,對相關概念作出明確規定,如:什么是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安⒉皇撬械膰饨逃Y源都是優質教育資源,也不是所有的國外教育資源都可以引進,要認真遴選與合作專業相關的優質的教育資源,所引進的教育資源能夠從辦學規模、學科結構、教育質量、辦學效益等方面有促進作用,尤其要在質量和效益兩個方面有明顯提升”[6]。只有明確國外優質教育資源的定義,才能夠引導各類高校在合作辦學中正確認識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內涵和屬性,找準各自發展目標和辦學定位,引進符合學校自身發展需要的優質高等教育資源[7]。明確的概念可以使政策操作更加具體化,將政策落到實處。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培養出大批浙江省急需緊缺的人才,推動浙江省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可以為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作出應有貢獻。

(二)細化政策的具體保障措施。

中外合作辦學政策的貫徹落實需要強有力的保障措施,具體、細致的保障措施能夠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也能夠早日實現政策目標。然而,浙江省中外合作辦學政策中的保障措施表述過于宏觀,不夠具體,增加了操作難度?!墩憬〗逃龂H化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完善組織架構,提升管理水平;增加經費投入,加強物質保障等措施都是宏觀層面的表述。如何完善組織架構,經費投入增加多大比例都不夠具體,使得一些高等院校在中外合作辦學過程中難以把握政策的尺度,增加了政策執行的難度。浙江省教育行政部門要進一步完善中外合作辦學政策的保障措施,推動中外合作辦學健康有序的發展。

(三)加強政策的執行力度,將政策落到實處。

合理、完善的政策是提高中外合作辦學質量的前提,要想從根本上提高中外合作辦學的質量關鍵要看政策能否得到貫徹落實。浙江省教育廳多次下發文件要求高校發展省內急需緊缺專業的合作辦學,但目前為止,浙江省的合作辦學項目仍然集中在一些舊有的專業上。政策鼓勵發展急需緊缺專業合作辦學,然而相關教育行政部門在審批合作項目時,仍然放寬了其他專業的合作辦學。浙江省要加強中外合作辦學政策的執行力度,將政策的具體措施落到實處,早日實現各項政策目標(如《浙江省教育國際化發展規劃綱要》提到的適時出臺《浙江省中外合作辦學實施細則》、《浙江省高等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基金資助辦法》、《浙江省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監測辦法》)。

參考文獻:

[1]林金輝.中外合作辦學中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問題研究[J].教育研究,2012(10):34-38.

[2]劉孫淵.江蘇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的政策考察[D].南京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63.

[3][5]浙江省教育廳.浙江省教育廳轉發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保障工作的意見[EB/OL].(2014-02-26)[2014-12-27].http://www.zjedu.gov.cn/gb/articles/2014-02-26/news20140226172539.html.

[4]浙江省教育廳.浙江省教育廳轉發教育部關于當前中外合作辦學若干問題的意見[EB/OL].(2006-11-16)[2014-12-26].http://www.zjedu.gov.cn/gb/articles/2006-11-16/news 20061116151352.html.

[6]杜建慧,海然,等.教育信息化視閾下國外優質教育資源的引進與研究[A].中外合作辦學質量建設研究[C].2014:140-146.

[7]林金輝,劉志平.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研究[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23.

基金項目: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教育學重點研究基地研究生創新課題成果“中外合作辦學研究”(JXYSSS023)。

中外合作范文第2篇

引進及借鑒國外原版的英文教材[1]。由合作的外方學校提供相關課程的外文原版教材, 再安排相關課程的中方教師了解教材內容后推薦影印版的國內英文教材。這樣通過國內國外雙方教師篩選的教材, 保持了英語的原汁原味。

引進及借鑒國外的教學計劃。中外合作班的教學重點突出英語強化與專業特色, 而專業特色的學習成效是建立在具備良好的英語綜合能力基礎上的。因此, 引進外方教學計劃, 與中方相關專業教學計劃相融合, 制定出符合中外合作班教學特點的教學計劃。計劃的培養模式重實用, 不重死記硬背, 重點考核學生的處理問題能力和自學能力。

全英語授課的課堂教學。承擔英語基礎課和專業課的教師必須具備扎實的語言功底、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完備的專業知識。因此授課教師或是由合作的外方學校派遣的外籍教師;或是聘用來自英語國家的外籍教師;或是啟用有出國留學經歷的優秀的中方教師。全英文授課, 可以為學生營造一個英語的學習環境, 全方位強化和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與應用能力。

培養國際化的專業人才。中外合作班通過結合專業知識, 加強英語實踐, 注重培養跨文化意識[2], 指本國語言者與非本國語言者之間的交際, 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使其成為既具較高英語實踐能力, 又兼備專業技術應用水平的雙料人才, 以滿足目前國際上的人才市場需求。

中外合作班經過多年的發展, 在其形成獨有的英語教學活動特色的同時, 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學生進校英語基礎薄弱。中外合作辦學的生源主要是來自高考第四批學生, 學生高考入學成績相對較低, 英語語音、語調、詞匯、語法等基礎相對較差。大部分學生自學能力[3]較弱, 缺乏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 依然按照中學的學習方式, 對知識的學習僅僅限于老師在課堂上的講授, 對老師的依賴性比較強, 自主探索學習的能力較弱。

學生英語兩極分化明顯。學生雖都是按高考第四批分數線入學, 但是招生錄取時未設定英語單科成績的最低要求, 部分學生高考英語單科分數較高, 部分又相對較低。入校學習后, 在對英語學習要求較高的中外合作班中, 學生英語學習便呈現兩極分化明顯的情況。部分學生積極性高, 部分積極性低, 甚至不敢開口。

外教教學方式與中教教學方式的差異。外教的教學方式強調學生的自學, 注重課堂上的互動, 意在培養學生的能力, 平時的各類學習任務也與中教的教學方式有較多差異, 教學方法更加靈活多樣, 例如課堂演講、小組作業、課外調查報告、小論文等重在強調參與性的實踐讓學生自己去體驗理解, 從而發現問題, 解決問題, 并從中得出結論。然而, 中國的學生經過多年應試教育的磨練, 已經習慣了被動式學習方式, 只要在課堂上認真聽老師講課, 考試考個好成績, 就意味著通過了這門課程, 甚至就是成績優秀。這種以教師傳授知識為主, 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教學模式, 是無法適用于中外合作班的學習, 無法達到外教所需的課堂效用。

外教人員派駐的短暫性。外方派駐的外教往往只呆一個學期, 外教與學生剛剛互相適應便要離開。由于簽證等原因, 外教入校授課時間往往要推遲一到兩周, 開課時間較晚, 學生英語基礎較弱, 對外教教學方式的適應時間較長, 當外教與學生建立起比較默契的課堂教學環境時, 往往學期已過大半。外教結束期末考試后, 便離?;貒?。學生在新的學期又得面臨新的外教, 再次適應。

對于中外合作班英語教學面臨的以上問題, 提出幾點改進的建議:

對學生英語水平進行摸底。進校后對學生進行入學英語摸底考試, 教師按照英語考試成績, 根據學生具體情況, 給班內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不同難度和數量的任務, 設置不同的教學目標, 這樣既可以幫助基礎較差的學生排除學習上的障礙, 又保證了優秀學生得到較快提高, 促進全體學生英語學習能力的共同發展。

開展課外英語活動。每班配備由高年級英語水平較好的學生擔任學習導師, 同為學生, 學習導師在課余可以更好地與學生進行交流, 開展各種各樣學生感興趣的英語活動, 例如:英語早讀、英語角、英語影視欣賞、英語演講比賽、每天一小時口語訓練等。通過這些活動, 不同英語水平的學生之間相互對話交流, 共享學習資源, 分享學習過程中的情感和體驗, 形成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學習團體, 從而逐漸消除英語兩極分化的情況。

促進中外教之間的交流。外教入校初期, 派遣一名有出國經歷的中方教師陪同外教入課堂, 課堂上, 中方教師作為外教與學生之間的橋梁, 既可以使外教更多了解中方學生的學習特點, 也可以使學生更快地適應外教教學的課堂。課余時間, 中方教師與外教加強溝通, 增進了解, 更促進外教對學生的了解和喜歡。同時, 由外方學校派遣專業外籍教師入校進行中教英語教學培訓, 提高中方教師英語課程的教學能力。中方學校還可以有計劃地選派優秀的教師出國學習, 更新知識和教學理念。

留住外教資源。為外教提供便利舒適的生活環境, 配備外教助理, 及時解決外教在生活方面遇到的各種問題。開展各類外教與學生互動的活動, 增強外教與學生之間感情的交流。讓外教愿意常駐中方學校, 解決學生每學期都需要適應新外教的問題。

綜上所述, 中外合作辦學已成為中國高等教育體系中的一部分, 而其中的英語語言教育的成功與否將直接影響到外方專業課程的學習。因此要達到中外合作班對學生能力的較高要求, 還需要不斷革新思想, 改革傳統教學模式, 汲取融合國內外先進的教學理念, 科學地研究如何提高英語語言教學效果, 形成一套自身的英語教學特色。在切實提高學生英語語言應用能力的同時, 認真結合專業知識要求積極開展英語綜合理論和實踐應用能力教學, 大力培養國際化專業人才。

摘要:本文基于中外合作班英語教學的特色, 針對當前中外合作班英語教學所存在的問題, 提出了改進英語教學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中外合作班,英語教學,英語基礎,兩極分化,建議

參考文獻

[1] Jack C.Richards.劍橋國際英語教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劍橋大學出版社) , 2007.

[2] 劉萍萍.中外國際合作班英語教學淺議[J].湖南城建高等??茖W校學報, 2003 (1) .

中外合作范文第3篇

一、中外合作辦學模式概述

中外合作辦學模式在我國社會中無論是規模還是質量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當下, 中外合作辦學模式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需求。中外合作辦學模式可以充分的將我國素質教育與他國現金的教育資源內容進行有效的結合, “趨利避害”, 實現最大的教學效果。在中外合作辦學模式的基礎上引申出了3+2模式、2+3模式。其內容便是前三年在本國學習, 后兩年在他國學習, 這樣學生們畢業之后便可以拿到兩個國家的畢業證明。此外, 在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不斷發展的當下, 中外合作辦學模式的形式也在積極的轉變。積極的開展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不僅可以真切的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且還可以更加全面的培養廣大學生們自身的能力, 讓學生們利用更加客觀的心態去拓展視野, 使學生們在學習和交流的過程當中, 有效的強化自身的外語水平[1]。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作為一種一舉多得的教學模式, 還可以有效的增強學生們的跨文化知識, 樹立學生們更加獨立的人格。中外合作辦學模式在不斷發展與進步的過程中, 也受到越來越多家長們的關注, 其前景非常廣闊。

二、中外主題式建筑教學差異——景觀意識融入

景觀意識內涵便是引導學生們在設計的過程中, 最大程度上了解建筑設計的背景、環境、文化等相關意識內涵, 正確明確并處理建筑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真正讓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藝術與自然結合的深厚意義。在實際開展中外主題式建筑教學合作的過程中, 中外教師對于“景觀意識融入”教學的核心目的保持了一致。但是在針對“景觀意識融入”這一主題教學課程設置以及教學方法上, 中外教師們存在相對較大的分歧。

中方教師更加傾向于對“景觀意識融入”概念的界定, 認為“景觀意識融入”教學是基于傳統風景園林研究的范疇。其內容便是景觀作為審美的對象, 研究建筑景觀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 并結合自然景觀實際需求來開展人工改造。中方教師更加傾向于針對自然因素、景觀因素、地理地形變化、植被條件、道路狀況等客觀因素進行調查, 并將人為改造的內容過渡到自然環境當中。在實際開展教學的過程中, 中方教師認為需要從自然、地理地形、社會人文、審美等深層次的針對“景觀意識融入”進行詳細的分析。

西方教師針對“景觀意識融入”教學更加傾向于對“風土人情”的理解, 并認為景觀是應該具有當地文化特色的建筑, 并且可以彰顯出當地的文化現象。必須應該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之上, 融入與人類活動相關的內涵[2]。并且還積極的提出了這些景觀應該具有時間上與空間上的客觀差異, 與人類社會進步相同應該具有繼承性。由于西方教師對“景觀意識融入”的獨特認知, 所以在實際開展教學的過程中, 更加傾向于帶領學生們到公共活動空間開展景觀測繪體驗, 并通過一系列的限定課題來引導學生們深入的理解景觀意識的內涵。

由于中方教師和西方教師針對“景觀意識融入”的教學方式和教學出發點存在不同, 所以為中外主題式建筑教學合作帶來了一定程度上的困境。中方教師更加重視嚴謹的教學模式, 引導學生們了解設計景觀和設計基礎知識規范, 注重建筑外空間與景觀品質、尺度等內涵上的協調。西方教師在開展“景觀意識融入”教學的過程中, 更加注重景觀與當地人文的造型感和景觀與周邊發展的邏輯關系。強調學生們通過實際動手測繪以平視點觀察設計模型, 注重景觀空間感。之所以會導致此種形式的差異, 究其根源便是中西方教師背后的教育體系不同、發展經歷不同、人才培養方向不同、文化背景不同[3]。我國的建筑教育體系一直以來使用“扎布”的教學模式。由于自從改革開放以來, 我國建筑設計人才極其緊缺, 導致在實際開展建筑專業教學的過程中, 更加注重學生們對專業知識的把控, 更加注重學生們自身建筑設計的藝術性和專業性, 忽視了學生們對社會、經濟、文化等層面的理解。而西方教育更加注重對學生們自身的建筑素質培養。傾向于在原有教學的基礎上深化教學的邏輯性, 注重問題探究和實踐動手能力。注重客觀事物深層次的內涵探究, 如建筑與社會、歷史、文化、經濟等層面的聯系, 鼓勵學生們提出自己的想法, 并發揮學生們的自主性。

三、中外主題式建筑教學溝通合作教學策略——景觀意識融入

在中外建筑教育不斷發展的浪潮之下, 所面臨的發展需求更加多元化。想要確保中外主題式建筑教學合作的實際效率, 便可以客觀的看待中方教師教學方式與西方教師教學方式之間的優勢, 真正的秉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教學理念, 通過溝通合作的形式, 真正的做到“1+1>2”。無論是何種教學模式其主要的教育發展目標相同。建筑教學工作的實際應用性相對較強, 中方教師的教學方法可以有效的幫助學生們強化理論知識, 而西方教師所注重的理論內容可以與中方教師教學模式進行緊密的結合。通過中外主題式建筑教學良好的溝通合作, 為學生們搭建起科學創新教學途徑。

(一) 景觀意識基礎知識融入

為了切實的讓學生們掌握景觀意識的基本知識, 教師便可以在實際開展“景觀意識融入”教學的過程當中, 將景觀意識的基礎內涵想學生們進行講述。在教學基礎知識教學的過程中, 通過案例分析的手段, 詳細的帶領學生們感知景觀意識元素。切實的讓學生們在案例分析、基礎知識學習環節中, 初步了解景觀、建筑設計要求, 學會針對景觀進行賞析和初步設計, 感知建筑與自然環境、人文環境、歷史環境的緊密關系。

(二) 參觀+測繪

當學生們了解基礎的景觀意識知識之后, 便可以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空間, 引導學生們開展實際餐館和測繪[4]。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們參觀本市的景觀。并設定參觀+測繪的教學任務, 要求學生們進行立方體測繪、室內空間測繪。切實的讓學生們在觀察與測繪的過程中, 感知景觀周圍的人文信息、自然環境、經濟信息、歷史信息等內容, 并通過測繪的形式, 讓學生們掌握具體到抽象的創作概念。

(三) 經典建筑分析+創作

為了切實使學生們詳細的了解設計景觀中的空間、功能、結構等內容, 并且激發學生們自身的創意細胞。教師便可以通過參觀與講解的形式, 分析經典建筑物的空間、功能、結構。并且結合分析的景觀建筑引導學生們完成一個小型建筑的設計工作。通過給定文化因素, 和建筑元素, 如柱、墻、樹、水面等基礎環境要素, 讓學生們結合自然環境的條件, 學會利用景觀及建筑設計的方式體驗自然與建筑之間的奇妙碰撞, 構建學生們初步創作設計感知能力。為了深化學生們的景觀意識, 教師還可通過綜合訓練的形式, 以“本市高架橋下空間設計”為課題, 引導學生們結合本市的人文環境、自然環境, 利用綜合景觀建筑要素開展設計, 切實的強化學生們對周圍自然環境、地理地形、人文歷史分析的前提之下, 強化學生們的空間設計水平。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 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作為一種科學、先進的教學模式, 可以有效的強化我國傳統教學工作的效率, 為傳統教學工作融入更多的活力。在實際開展教學工作的過程中, 必須要充分的聽取不同國家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 找出中西方教師教學內容的差異和相同點, 并及時針對不同之處進行溝通。充分的發揮出中西雙方教學工作的優勢, 切實的在增強學生們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 強化學生們的綜合實踐水平, 促進學生們的全面發展。

摘要:中外合作辦學模式是當代社會一種先進的辦學理念, 并且在我國高等教育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發展。本文將針對中外合作辦學模式進行詳細的分析, 以景觀意識融入教學為例分析出中外主題式建筑教學差異, 其目的是研究出中外主題式建筑教學溝通合作教學策略, 以便于切實的保障中外主題式建筑教學合作的實際效率。

關鍵詞:中外合作辦學,主題式教學,景觀意識融入

參考文獻

[1] 馬躍峰, 張慶順.景觀意識的融入:建筑設計基礎空間教學研究[J].中國園林, 2011 (7) :41-45.

[2] 范建紅, 朱雪梅, 謝滌湘.基于開放式教學的景觀設計類課程教學改革探討——以挪威卑爾根建筑學院為借鑒[J].美術教育研究, 2018 (1) :113-114+117.

[3] 蔡曉曦, 李江.中外歷史主題景觀中的主體間性美學體現[J].中外建筑, 2017 (10) :47-50.

中外合作范文第4篇

在所有的高等院校都存在這樣一個特點, 中外合作辦學的學生與其他各院系不同:張揚、個性, 難管理、特立獨行等。合作辦學由于是中外雙方共同教學管理, 全外教授課的特點, 屬于高成本運營, 學費比普通的專業要相對高。由此造成合作辦學學生與其他學生存在明顯差異。

1.1 家庭條件相對優越, 基礎教育好

高收費教育, 注定只有家庭條件允許的學生才能進入該專業接受教育。而且, 一般就讀合作辦學專業的學生目標都是出國繼續深造, 必要的家庭支持是必需的。因此, 進入合作辦學就讀的學生家庭經濟條件都相對較好, 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同時, 優越的家庭環境, 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學習各種知識的機會, 從小父母多方面培養, 基礎教育基礎好。

1.2 文化課水平相對較低, 自我控制差

根據中國的國情, 家庭條件的優越的學生, 往往在家中衣食無憂, 父母由于忙于工作對學生的管理跟不上, 學生自控能力差, 學習缺乏主動性, 學生學習成績相對較差。因此, 這些學生往往綜合能力強, 但學習能力差。合作辦學由于收費高的限制, 相對高考分數要求低。因此, 進入合作辦學就讀的學生文化水平相對低一些。

1.3 學生自主意識較強, 適應能力強

由于家庭環境對學生影響很大。一般高收入家庭的父母, 往往是在某一方面取得成績的成功人士, 父母的成功, 帶給孩子帶來優越家庭條件的同時, 對孩子的成長也產生深遠影響。孩子往往接觸面廣, 獨立自主意識較強。學生自小生活社會環境影響, 接觸社會多, 獨立處理社會事務的機遇就多, 獨立生活能力提高, 適應社會的能力自然就強。

2 合作辦學學生管理工作的優劣勢

2.1 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學生工作的優勢

作為一種新興的辦學模式, 中外合作辦學無論是所處的外部環境還是內部運作過程都擁有著前所未有的豐富資源, 這為學生工作目標的實現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條件, 也成為做好學生工作的最大優勢。

優越的外部辦學環境為中外合作辦學的學生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平臺。合作辦學教育模式不同于普通專業, 往往采用小班制、精師資、硬件配置好等特點, 為學生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 全外教授課, 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合作辦學的質量, 保證了學生工作的高起點。

中外合作辦學的特殊性使得其招收的學生具有一定優勢:大部分學生來自城市, 其完善的基礎教育、科學的家庭教育為大學階段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中外合作辦學學生家庭條件普遍不錯, 舉債上學比重較小, 能保證學生得以安心學習;中外合作辦學的模式為學生出國深造提供了機會, 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學生就業壓力。

國際化的培養模式和新穎的教育方法為學生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按照國家教育部的要求, 中外合作辦學必須要引入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管理經驗。這種全新的辦學模式無論對學校, 還是對教師、學生都帶來重大影響, 也為學生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2.2 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學生工作的劣勢

中外合作辦學招生的特殊性同時使其招生的學生具有難管理的特點。合作辦學學生的優越家庭條件, 造成部分學生嬌生慣養, 不能吃苦, 學習主動性差, 自控能力差的特點。一旦進入大學校園, 寬松的大學環境, 使部分學生容易出現放任自流的傾向, 而且由于這些學生自主意識特別強, 往往不接受學校和老師的教育約束, 容易出現逆反心理。

國際化培養與中國傳統教育模式沖突:不同國度往往存在諸多不同, 在融合過程中, 往往會出現沖突。合作辦學是國家與國家政治、教育等多方面地結合, 因此, 辦學過程中出現各種問題是難免的。由于意識形態、生活習慣等多方面的原因而引起的學生管理、教學管理問題也是我們管理工作中必須面對的。

3 中外合作辦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3.1 加強師資培訓和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引進國外合作項目, 大多數學校由于經費問題, 不可能完全聘用外籍教師, 許多課程仍需由國內教師擔任。但由于國外課程的理念和體系與國內有很大不同, 對教師的教學要求與我國傳統的教育有很大區別, 因而對教師是個嚴峻的挑戰。如外方強調課堂上師生、學生之間互動, 鼓勵學生提問參與討論, 不允許學生被動聽講, 而我國教師習慣于傳統的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 忽視課堂上師生間直接積極的雙向交流和思想碰撞, 影響了學生個性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另外, 使用外方教材要求中國教師要有一定的教學經驗和實際工作經驗既懂專業又有較高的外語水準。這些都要求在開辦合作項目之初就注意采取一定措施對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培訓。

3.2 課程的國際化與本土化的有機融合

職業教育屬于培養學生獲得直接進入勞動力市場所需能力和資格的教育, 學生畢業后除少部分出國外, 絕大部分主要在中國本土就業, 因此, 在課程設置和教學安排等方面應具有一定的靈活性。有些課程內容或運行方式要結合中國的實際國情進行適當的調整和修改, 否則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會存在困難。如全外語授課問題, 鑒于學生的實際水平, 在有些地區、有些專業就顯得沒有必要, 也不可能實現, 可以根據具體的培養目標考慮哪些學科可以用中文, 哪些學科可以用英文。各辦學機構應本著“洋為中用”的原則, 既注重學習和借鑒國外職業教育的先進經驗, 又立足于本國、本地實際, 結合中國區域的實際情況和要求, 在課程設置和教學安排等方面具有一定的靈活性, 努力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實際的職業教育體系。

3.3 注重學生的價值觀教育

中外合作辦學中外方的合作目的一是出于長遠的戰略考慮, 包括政治文化影響和未來的市場競爭, 前者主要是政府行為, 后者主要是以跨國公司為首的大企業行為。二是出于教育市場爭奪, 是一種純粹的商業行為。因而, 我們在中外合作辦學中應警惕外方有意無意的文化滲透而導致的年輕一代價值觀的迷失, 有必要提高政治理論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加強學生的集體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教育, 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培育青年學生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4 結語

要做好合作辦學學生思想道德管理工作, 應大力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改變空洞的說教和死板的教育形式, 建立社會、學校和家庭聯合培養體系, 多渠道為學生緩解專業學習的壓力, 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加強學習、創新思路、勇于實踐, 走出中外合作辦學學生工作的特色之路。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改革開放的進展, 我國的教育事業也正在進行改革。其中引進國外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來補充我國教育資源嚴重的不足, 這就產生了中外合作辦學這種辦學模式。這種模式主要是利用合作外方先進的教學管理理念和師資, 在中國進行與國際接軌課程的教學, 中方負責日常管理。由于合作辦學學校的學生接受的是國外的教學理念和專業學習, 而日常行為接受的是中方的管理, 導致學生承受著來自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文化碰撞所帶來的苦惱, 這對矛盾給我們在傳統的思想道德管理學生工作中提出新的課題。

中外合作范文第5篇

1 中外合作辦學學生工作的特點

(1) 從總體上看, 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的思想主流是積極向上的, 他們熱愛社會主義祖國, 擁護黨的基本路線, 思想上積極要求進步, 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質。

(2) 中外合作辦學的生源往往跨本科二批、三批, 而且大部分來自于本科三批。相當一部分學生是因為成績不理想, 進而另辟蹊徑以經濟為基礎進入中外合作項目, 以獲得較好的學習機會和學歷文憑。學生整體總分偏低、學習能力較弱, 而為了突破語言關、順利出國, 學校的教學要求不僅沒有降低, 反而更高。甚至許多學校每周的外語教學超過了30學時。對大多數學生來說, 教師在課堂上講授的內容與進度他們難以接受和及時消化, 因此影響了他們的學習情緒和勁頭。沉重的壓力之下, 一些同學信心不足, 乃至意志消沉、自暴自棄。

(3) 中外合作辦學培養出來的學生無論到哪個國家繼續學習, 都應具備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和不怕挫折、勇于戰勝困難的品格。然而, 有實力讀中外合作項目的學生大多家庭經濟寬裕, 從小養尊處優。家庭的全面保護、精心呵護, 使他們不能經歷本該由他們自己經歷的事情, 喪失了接受挑戰和獨立思考的習慣, 導致了能力上和人格上的許多弱點。部分學生依賴心理強, 適應能力、自理能力、自控能力較差, 以自我為中心, 缺少順從和謙讓, 不顧及他人的感受。

(4) 中外合作辦學的學生很慶幸家長和學校給他們創造了出國深造的機會, 高高興興地入學, 并打算在短期內努力學習, 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質, 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有文化的國際化人才。但要出國必須首先通過相應的語言和專業測試, 這使他們在思想上和心理上都有一個難以卸掉的包袱, 擔心不能通過考試, 不僅臉上無光, 而且浪費金錢和時間。他們渴望學校重視對他們的教育, 要求安排高水平、高質量的教師教他們, 家長的心理更是這樣。

2 做好中外合作辦學學生工作的思考

2.1 加強引導, 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良好的學習習慣

很多學生在思維上理智性較弱, 情緒性太強;在性格上怕艱苦、缺毅力、無恒心;在行為上自覺認知差, 自制能力差;在學習上目標不明、主動性差等等。

由于習慣的養成離不開環境, 而大學生生活的環境主要是學校和校園, 因此學校環境建設要特別注重加強班風、學風建設, 加強人文知識和素質教育, 形成良好的班級精神、團隊精神和優良學風, 讓學生在“春風潤雨”中形成良好的習慣。對于高強度的語言學習, 教師要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合理使用有限的時間, 要不斷鼓勵學生, 使他們建立學習興趣, 學會學習, 從而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2.2 全面培育引導, 形成良好人格, 激發學生創造性

作為跨國人才培養, 在注重課堂教書育人的同時, 還要廣泛開展實踐性強的第二課堂活動, 以鞏固、加深、擴展書本知識, 開闊學生眼界, 激發學生求知欲望, 使學生的興趣、個性特長在實踐中得到發揮。通過實踐活動, 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 讓他們在實踐中探索人生意義和價值, 明確個人發展與社會需要的關系, 從而確定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通過實踐活動, 培養學生集體主義觀念, 鍛煉學生社會交往與合作共事能力和適應社會發展和經濟需要的綜合素質及能力。而這些都是國際型人才所必須具備的。

2.3 堅持教育高標準, 提高教學質量

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的教育與管理必須加大工作力度, 按照時代對人才的需要, 把握學生思想深層次的問題, 有條不紊、扎扎實實、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在教學上, 充分利用學校的資源, 選派高水平的教授和高水平的教師給他們上課。要強化基礎理論教育和潛能教育, 同時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辦學特色, 調整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 力求教學計劃和內容更合理、更科學、更有針對性、教學效果更好。

2.4 以人為本, 健全學校管理體制

以人為本的管理是當代較為先進的管理方式, 他堅持人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精神屬性的辯證統一, 著眼于人的發展, 充分挖掘人的潛能, 調動人的積極性, 是從事學生管理工作應當樹立的一種哲學觀。我們要以學生為中心, 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 注重對學生進行引導、疏通, 注意講究策略和方法, 耐心細致、循序漸進地做好教育、管理工作。首先, 我們要尊重學生的人格、權利, 平等對待學生, 這樣容易贏得學生的好感, 學生也愿意敞開心扉, 管理工作容易取得良好的效果。其次, 在對待違反學校制度的學生時, 要注重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給學生留有解釋的余地, 分析學生犯錯的原因, 既要熱情幫助, 又要嚴格要求。再次, 對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反復出現的問題要有耐心, 要允許學生反復。要避免急于求成, 要學會等待, 給學生提供改過的機會, 幫助他們認識問題、改正錯誤。

2.5 科學加強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要關心學生、了解學生, 用發展的眼光客觀對待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積極探索更好的教育方法, 挖掘學生潛能。要科學分析學生的思想動態、學習方法、行為習慣, 做到“對癥下藥”。

班主任要適度掌握嚴與愛之間的結合點。對于學生過于嚴格和苛刻, 容易加大師生之間的距離, 學生對班主任敬而遠之, 從而形成交流障礙;對學生過于寵愛, 容易使學生放縱自己的不良行為, 把老師的愛心當作是對他們的遷就, 使管理工作難以開展。

良好的教育效果來自于學校、社會和家庭所形成的合力, 班主任還應加大與學生家長聯系的力度, 了解學生在家的情況, 并且將學生在校的一些情況及時向家長進行反饋, 共同做好教育工作, 從而事半功倍地提高教育效果。

摘要:由于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的生源構成、課程結構、管理模式、教育目標與普通高等教育有著很大的差異, 使學生工作面臨新的問題和挑戰。本文對中外合作辦學學生工作的特點進行了整理, 由此提出了有針對性地做好中外合作辦學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

關鍵詞: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管理

參考文獻

[1] 肖地生, 顧冠華.全球化視野下的中外合作辦學[J].黑龍江高教研究, 2003, 5.

[2] 徐潔.我國中外合作辦學的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J].中國高教研究, 2003, 10.

中外合作范文第6篇

一、政府治理與中外合作辦學發展

在改革開放成效日益凸顯的今天, 中外合作辦學作為中國教育國際合作與交流最顯著的對外開放形式之一, 中外合作辦學獲得了長足發展。政府治理與中外合作辦學發展, 對社會的貢獻度, 一度對促進教育改革和發展, 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當前, 中外合作獨立大學、二級機構和項目的有益嘗試與積極成效, 主要凸顯在學校運行機制創新和多樣化自主辦學及其多元投資創新辦學資金來源的顯著增強。政府治理與中外合作辦學發展息息相關, 在人才培養質量及其國際化應用技術型人才和跨國公司和國際組織工作上, 為社會做出了突出貢獻[1]。中國受教育者日益增長的多樣化教育需求也使得各級各類合作辦學項目及機構在教育供給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滿足。

二、分析政府與中外合作辦學的關系及其構成框架

中外合作辦學 (Chinese-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是受國家鼓勵辦學的高等教育、職業教育領域辦學形式, 以中國公民為招生對象, 并在節約出國留學費用上提供了新的嘗試。以西交利物浦大學、寧波諾丁漢大學等大學為例, 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及其相關學士學位的取得, 乃至專業層面和高校層面都獲益良多。加之留學預科”的誘惑, 對獲得學歷大有裨益。

受其辦學特性影響, 中外合作辦學在管理體制上, 相對弱化黨委領導而強化理事會的管理, 造成理事會一家獨大, 影響財務運作。從管理層等級來講, 受外方教育機構安排的教學、教師選聘等問題, 造成辦學地點國內高校的地域歸屬差別。

從退出機制來講, 中外合作辦學中, 存在調整乏力的現象;嚴格中外合作辦學審批, 加強依法行政監管, 加強評估、強化退出, 建立退出機制勢在必行[2]。

三、中外合作辦學條件下政府管理相關問題現狀

(一) 順應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要求

據中外合作辦學研究相關報道證實, 中外合作辦學來推動改革和發展, 且有必要通過政府相關改革來實現。中外合作辦學相關參與者要在制度規定、行動和理念上進行革新。接軌國際教育, 尤其強化外語語言環境語言環境、出國生涯和職業生涯規劃等, 并在辦學目的上, 以國際式教學來強化辦學思考[3]。

(二) 以制度長期約束

地方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任務是深化高等教育體制機制改革, 借機多渠道提升高等教育國際化水平。借助制度強有力的約束性, 通過引進國外優質高等教育資源, 最終形成多種形式的中外合作辦學。

教育部出臺政策加強監監督, 用以平衡中外合作相關項目。

以管理體制創新, 強化委領導而弱化理事會管理;資金財務運作除了受經理事會通過外, 還要協同外部機制進行強化監督。摒棄國外高校在中國辦分校觀念, 在教學、教師選聘等方面協同外方教育機構和高校內部管理人員進行創新。

(三) 把握中外合作辦學政策界限及其突破

涉外辦學規范管理, 是政府形式公共管理, 發揮教育部門及其下屬立德樹人的關鍵。中外合作辦學的政策界限中外合作辦學的政策界限把握, 需要對專升本項目、留學預科班等項目進行境外學位證書的認證程序和標準嚴格把控。

(四) 強化政府財政補貼的制度化限制管理認定

中外合作大學的運作受政府財政補貼某種程度上的制約, 需要政府作為承擔者來兜底。為確保建筑、設備水平達到國際化高品質, 需要政府在員工編制、身份、資金使用和辦學時行政制度上進行強化監督和管理[4]。

(五) 認清中外合作大學的屬性

中外合作大學不應是獨立于公辦、民辦之外的第三種高等教育的辦學形式, 其舉辦的成功與否與國家的相關支持政策密不可分。為解決中外合作大學在制度規定、行動、理念上面臨的沖突和挑戰, 認清中外合作大學的屬性并借助政府在期間的努力, 勢必在中外合作辦學領域獲得質的飛躍。

四、“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外合作辦學條件政府有效管理路徑

“一帶一路”下, 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與世界形式成為復興領域最富有成效的業績, 也勢必在戰略應用背景中, 與世界范圍為內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的發展帶來了大好契機。鑒于此, 高等教育國際化上的“輕質重量”式“偏態發展”長遠看來既“損人”又不“利己”, 不可持續[5]。

(一) 合作交流平臺和機制創新

高等教育合作與中國改革開放和與世界戰略合作息息相關, 也正在區域間形成了長期的合作和拓展。政府間創建合作交流平臺和機制, 在中外合作辦學中形成了合作交流常態機制, 為政府在合作辦學領域的深化交流和長期合作及其深入開展, 形成了強有力的管控舞臺和有效管理機會。

(二) “走出去”戰略下的管理規制和全新格局

在中外辦學的合作背景中, 以留學生為代表的中外合作辦學形式之間人員流動已呈現出規?;?、多元化格局走出去”戰略下的管理規制和全新格局, 在政府發揮公共教育管理成效上獲得了全新的突破, 也在境內外領域中, 根據自身的校情實際, 理清優勢所在, 分類定位合作模式, 找準合作方向及切入點, 合理規劃赴外辦學的嶄新項目, 并獲得了良好的管理成效[6]。

(三) 高校境外辦學經濟風險防范舉措

在政府的統一管理背景下, 教育與產業協同、學校與企業結合成為中外辦學關鍵性任務和產業乃至企業間形成了資金、管理、社會運作優勢下國內外辦學機構溝通交流和戶通過有無最成功的抗風險合作機構形式。也借助國際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為政府管理成效和避免管理失靈提供了宏觀調控背景下的制度化和流程化管理, 極大程度的降低了高校境外辦學經濟風險。

(四) 政府、行業企業共建產學研合作基地

中外合作辦學教育在發展宏, 以國家、節點城市以及產區集群區域高等教育為形式的高等教育建設大放異彩。政府強有力的引領和推動作用, 圍繞制約國內外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國家競爭力提升的關鍵領域集中攻關、加快突破, 不斷培育人才, 推動高校與政府、行業企業共建產學研合作基地, 一度為政府在中外合作辦學領域的全新格局提供了全面發展的契機[6,7]。

(五) 政策、需求、新形勢

中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 在高等教育領域還與相關國家簽署了一系列雙邊和多邊協議, 共同推動了中外合作辦學的進展進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借助政策和協議的條款優勢, 為政府管理的有效化提供了新的項目開展時機。

政府著力由“管理型”向“智能型”轉變中, 在相關產業人才需求上, 以技術支持和人才支撐積極服務于中外合作的發展需要。鑒于中外合作辦學的特性, 政府在合作領域中, 著力在技術和人才上進行了投產。

政府為更好地服務中外合作的全面發展, 在合作形式、合作需求、政策和協議支持等方面, 以合作培養及其教育深化改革乃至公共教育上, 致力于最大限度的探索和創新。

五、結束語

中外合作辦學發展面臨新趨勢, 使得政府管理失靈現象頻發。在中外合作辦學形式步入新常態, 實施新戰略發展的今天, 就歷史機遇和失靈原因進行分析, 以為中外合作辦學的新發展提供戰略發展路徑, 并為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借鑒。

摘要:政府管理是我國現代教育的靈魂之一, 也是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確保教育事業正常運行最行之有效的策略方法。中外合作辦學 (Chinese-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作為高等教育的形式之一, 將政府管理教育作為重要道德體、體系建設基石, 是學生終身受益的核心體現。高等教育建設要求政府履行公共管理職能, 實現政府社會管理成效最大化。本研究就中外合作辦學的特性和政府管理失靈現狀, 進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進, 以為政府在中外合作辦學背景下, 對高等教育實現有效管控。

關鍵詞:政府管理,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

參考文獻

[1] 胡光明.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中的政府規制失靈問題[J].現代教育管理, 2011, (5) :40-43.

[2] 宋福進.我國高等教育重點建設協調機制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 2016.

[3] 張務農.從經濟學命題到教育學命題——供給側改革之于高等教育發展意義審思[J].江蘇高教, 2017, 0 (3) .

[4] 曾小軍.民辦高等教育中介組織發展的動因、障礙與對策[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 2016, (1) :8-12.

[5] 張務農.從經濟學命題到教育學命題——供給側改革之于高等教育發展意義審思[J].江蘇高教, 2017, (3) :30-34.

[6] 傅松濤.高等教育治理“應是”和“怎是”的歷史轉型——《分權與合作:中介組織介入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一書的實踐價值[J].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 2016, 18 (2) .

上一篇:資產證券化趨勢的影響范文下一篇:終極控制權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