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中外教育史論文范文

2023-04-15

中外教育史論文范文第1篇

作為自然科學中最基礎的學科之一,物理學科的學習總是伴隨著大量的結論識記及實驗驗證。因此,如何通過實驗能力培養來實現學科教學目標——學生的個性發展及科學素養的養成就成了物理教師的一個重要課題。編者認為,通過教材適度改版,增加實驗所占份額;引進教學新媒體,彌補傳統實驗教學的不足;引導學生參與實驗驗證,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等措施不失為學生物理實驗能力培養的有效手段之一。

本期特選了幾篇文章從不同國家物理教材結構、中外物理教育方法的比較來研究我國物理學科的實驗教學,嘗試通過更新教學媒介及手段,實現學生物理實驗能力的有效提升,從而避免物理教學的枯燥、乏味,最終達成 “減負增效”的預期目標。

物理學是一門理論和實踐高度結合的學科,它強調正確而有效的研究方法和過程、嚴謹縝密的推理和歸納,因而,物理科學方法教育在中學物理教學中就變得尤為重要,同時,物理科學方法教育也離不開教材的支撐,更離不開物理課程標準的指引,那么,物理課程標準中對科學方法的要求,則更有利于物理科學方法教育在中學物理教學中的實施與發展。

《物理科學方法教育》一書中指出:物理科學方法即研究物理現象、描述物理現象、實施物理實驗、總結物理規律、檢驗物理規律時所用到的各種手段與方法。物理科學方法教育狹義地理解是把各種物理學研究方法的名稱、內容、作用和用法傳授給學生,使學生能夠逐步地掌握和運用;廣義地理解是在物理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或者傳授物理學的研究方法,使學生得到物理學研究方法的熏陶和訓練,最終能夠做到不自覺地掌握和運用這些方法。

教育的中心環節是課程,課程的結構體系決定著教育的發展水平,課程標準則指引著課程的實施,是確定一定學段的課程水平及課程結構的綱領性文件,它規定某一學科的課程性質、課程目標、內容目標、實施建議的教學指導性文件。根據我國的教育國情,教育部將學生學習的教育目標寫成《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實驗)》,以此來指引和支持物理課程的實施。

那么,如何在教學中實施科學方法教育則需在物理課程標準中尋求依據,選用比較研究的方法,對中美兩國物理課程標準中的科學方法教育進行比較與剖析,張揚個性,消解不足呢?本文依托《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著重對比分析我國《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實驗)》中的物理科學方法教育,使其真正能擔負“標準”的重任,也更好地指導物理科學方法教育的實踐。

一、前言中的科學方法教育

我國《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課標)第一部分前言分別從課程性質、課程基本理念以及課程設計總思路三個方面總述了關于高中物理課程的相關內容。

課標前言的課程性質中寫到“了解科學研究方法”、課程基本理念中寫到“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培養學生”,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以下簡稱“美標準”)的教學標準E中寫到“科學教師要把全班學生培養成科學探究推理嚴謹縝密、思想方法與行為方式以及社會價值觀念都有助于科學學習的科學學習者。為此,教師要使學生們知道科學探究所需要的是什么樣的技能、思想方法、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教師應把這些作為重點加以培養?!蓖ㄟ^兩部分內容的比較我們發現,二者都從教師培養學生的角度,提出了通過物理科學方法教育實現學生對物理知識的學習。

課標在關于行為動詞說明這一項內容中,對部分行為動詞進行了界定,在知識技能目標動詞中出現的“比較”、“對比”、“區分”和“驗證”以及體驗性要求的目標動詞中出現的“觀察”、“實驗”等詞語,這是物理科學方法的體現,只是它以隱性的方式呈現 。在美標準的“一些觀點和用語”中對“探究”一詞的解釋寫到“探究是一種有多側面的活動,需要做觀察;需要查閱書刊及其他信息源以便弄清楚什么情況已經是為人所知的東西;需要設計調研方案;需要根據實驗證據來檢驗已經為人所知的東西;需要運用各種手段來搜集、分析和解讀數據;需要提出答案、解釋和預測;需要把研究結果告知于人。探究需要明確假設,需要運用判斷思維和邏輯思維,需要考慮可能的其他解釋?!蔽覀兛吹剿仓皇窃趯Α疤骄俊钡慕忉屩羞\用了“觀察”、“檢驗”等科學方法,并沒有真正把物理科學方法作為需要解釋或強調的用語提出來。

沒有物理科學方法又如何實現物理學習中的“經歷”、“探究”以及“體驗”等過程,物理科學方法作為物理學習的一項基本內容,應更加著重地被提出,以增強師生的重視。只有真正掌握了物理科學方法才能更好地學習物理知識和經歷物理過程,否則,將失去物理學習的意義。在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方面二者都做了很好的強調,這也是物理科學方法教育的一個方面。

二、目標中的科學方法教育

關于課程目標這一部分內容,課標的課程總目標中寫到,“學習科學探究方法,發展自主學習能力,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能運用物理知識和科學探究方法解決一些問題?!辈⒃谡n程具體目標中獨立寫出“過程與方法”目標,其包括如下內容:

1.經歷科學探究過程,認識科學探究的意義,嘗試應用科學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問題,驗證物理規律。

2.通過物理概念和規律的學習過程,了解物理學的研究方法,認識物理實驗、物理模型和數學工具在物理學發展過程中的作用。

3.能計劃并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通過自己的努力能解決學習中遇到的一些物理問題,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

4.參加一些科學實踐活動,嘗試經過思考發表自己的見解,嘗試運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決一些與生產和生活相關的實際問題。

5.具有一定的質疑能力,信息收集和處理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美標準“學??茖W的目標”寫到“在進行個人決策之時恰當地運用科學的方法和原理”, “在自己的本職工作中運用一個具有良好科學素養的人所應有的知識、認識和各種技能,因而能提高自己的經濟生產效率”。

在目標要求中,我們不難發現中美兩國都對科學方法有所提及,這也有力地說明了物理科學方法在物理學習中的重要性,他們將物理科學方法作為學生掌握知識、經歷探究、解決問題以及個人決策的一種重要手段。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課標對于物理科學方法的要求更偏于在理論學習中了解、認識和掌握,而對于應用物理科學方法探究、驗證以及解決物理問題或生活相關的實際問題只用了“嘗試”一詞,這也就意味著并不做嚴格的要求。而美標準則更多地強調,要恰當地運用科學的方法和原理,并在本職工作中通過運用知識、認識和各種技能,提高自己的生產效率,它則更加注重對于物理科學方法的應用以及它所產生的更高的生產效率。

三、內容標準中的科學方法教育

課標以及美標準在內容標準這一部分,都首先提出了對科學探究的要求,均要求學生在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運用物理科學方法,或者在探究的過程中尋找科學方法,這表明了物理科學方法在物理學習中是十分重要的。其次,對具體內容進行對比研究,所謂具體內容,即教師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學習的內容,本文選用了課標中必修1、2以及選修3系列的內容與美標準進行對比。通過對二者具體內容的對比,我們發現,美標準“內容標準指南”部分只是羅列了知識內容,并沒有提到物理科學方法,而課標在知識內容里指出了科學方法的學習,例如,運動的描述中寫到通過對質點的認識,了解物理學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點,體會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規律中的作用,并舉例“認識哪些情況下,可以把物體看成質點?!庇幸庾R地提醒了師生對理想化模型這一科學方法的注意,它實現了物理科學方法的顯化,明確表述了物理知識教學中物理科學方法教育的實施。

四、實施建議中的科學方法教育

針對實施建議,課標分別從教學、評價、教科書編寫以及課程資源利用與開發四個方面提出相關建議,教學的建議在課程內容的對比分析中已做了闡述,不再贅述。

在評價建議中,課標在目的和內容上,都提到了關于科學方法的評價,例如,目的中寫到:促進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全面發展;內容中寫到:評價要有助于學生對科學過程和物理知識的理解,有助于學生運用物理知識、科學探究方法、實驗技能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問題。美標準中評價探究能力一項,雖沒像課標中直接提到對科學方法的評價,但它選擇讓學生參加一個長期的調查研究,通過課堂科學教學和學習成果分析來實現對學生的評價,在這樣的過程中,對科學方法的評價則是不可缺少的一項內容。在評價這一項內容中,二者出現了較大的不同,課標中明確提出了對科學方法的評價,而美標準并沒有提出。就二者的評價部分,筆者認為,可以試圖將二者進行結合,嘗試用長期探究的方法進行評價,以物理知識為基準,科學方法的選用為手段,解決物理或者相關生活問題,從而多維度實現物理學習目標。

關于教科書編寫和課程資源利用,美標準中沒有相關的闡述內容,便不做對比分析,但若能像物理實驗專題或物理專題研修內容一樣,將物理科學方法作為專題呈現在課標中,定能大力促進物理科學方法教育的實施。

五、啟示

本文通過對課標和美標準的對比分析,發現基于中美兩國國情以及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兩國的課程或教育標準對物理科學方法的要求存在較大的差異?;趯Ρ确治?,對我國的物理課程標準中科學方法教育這一內容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1.物理科學方法是學生學習物理的一種重要手段,沒有方法何談學習,課標與美標準中都提到要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學習的指導,但若能直接提出對科學方法學習的要求或將物理科學方法作為詞語進行解釋說明,則在物理教學中會更加引起師生的重視,也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什么是物理科學方法,為什么要學習物理科學方法,物理科學方法的學習價值是什么。

2.在課程目標中,我們雖針對物理科學方法教育既規范了學生理論的學習要求,也提出了嘗試應用的建議,但筆者認為,若能在應用和解決問題中也要求學生進行物理科學方法的實踐,則能更加有效地實施物理教學中關于科學方法的教育,從而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科學方法以及充分認識和重視物理科學方法對于物理學習和生產生活的重要性。

3.對于物理科學方法的教育,我們更提倡顯隱結合這樣的方式,不是每一種物理科學方法在任何內容中都需要顯性出來,讓學生以知識點的形式了解或掌握,但筆者認為,在對知識過于重視的教育環境中,將物理科學方法更多的顯性化,有利于教師對物理科學方法的教育。

4.從評價的角度說,物理科學方法的學習,不僅僅只依賴于教師以知識點的形式講授或測評,更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如以課題研究的形式,貫穿知識點,運用科學方法,或者通過課題研究發現科學方法等多種手段,既實現了學生的科學探究,又運用多樣化的方法實現了物理科學方法的教學,從而提高學生對物理科學方法的學習興趣。

5.在課標中增加關于物理科學方法的專題,通過這樣的環節,引起教師的關注,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生對物理科學方法學習的系統性。

物理科學方法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它應該是一個融入科學知識教育,貫穿于科學方法教育整個過程中的事情,因此,它與科學知識教育一樣,需要一個長遠的計劃,明確的要求,并分層次地進行教學。物理科學方法的教育在物理教學中日益重要,有效實施物理科學方法教育,離不開物理課程標準的指引,通過分析對比中美兩國課程標準中對物理科學方法的要求,不斷探索更新、更好的實現物理科學方法教育的方式方法,更好地推進我國的物理科學方法教育。

(編輯:楊迪)

中外教育史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隨著傳媒環境發生變化,地方高職院校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的人才培養面臨著教學設施不足,師資力量薄弱,實踐平臺少等諸多問題。本文對媒體、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在校生以及畢業生進行調研并分析地方高職院校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從課程設置和實踐教學改革兩個方面探討地方高職院校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發展路徑。

[關鍵詞]地方高職院校;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人才培養;教學改革

一、調研背景

2019年6月,國家教育部發布了《關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高職院校要突出職業教育的類型特點,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進教師、教材、教法改革,規范人才培養全過程,加快培養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比欢?,當前一些高職院校仍然保持傳統單一的新聞采編人才培養模式,早已無法滿足新時期傳媒市場對復合型技術人才的需求,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勢在必行。但地方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過程中也面臨許多問題,例如人才培養目標與學校教學條件、學生基礎不適應,課程設置跟不上行業發展,實習實踐平臺較少等情況。

因此,地方高職院校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需要結合行業發展思考當前課程設置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何最大化地利用本地資源使學生的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與行業需求相匹配,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成為新媒體環境下的復合型技術人才。本文通過調研分別從行業需求、就業反饋和學情分析三個方面總結地方高職院校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現狀,分析探討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路徑。

二、調研方法與調研對象

調研采用訪談以及發放問卷的形式分別對河南焦作日報社、焦作電視臺、網絡媒體以及影視傳媒公司進行了調研,調研對象覆蓋地方傳統媒體以及新媒體。采用電子問卷的形式對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的109名畢業生和214名在校生進行了調查。

三、調研分析

(一)通過媒體調研了解行業需求

具備專業技能和學習能力是媒體的用人要點。通過調查發現,媒體對人才的知識要求主要有專業技能、專業理論知識和文學素養,對人才的能力要求主要有學習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和專業技術能力。媒體普遍認為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畢業生的不足主要表現在專業技能缺乏和綜合素質不高兩個方面。

當前傳統媒體正處于收縮期,對新聞傳播專業的畢業生需求量大規模減少,并且傳統媒體的用人要求主要為具有學習能力、較強的文字表達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高學歷人才。由此可見,傳統媒體的人才需求逐漸飽和且對人才的知識儲備和綜合素質要求較高,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求職市場,高職院校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的畢業生進入傳統媒體比較困難。相較之下,新媒體和文化傳媒公司用人需求量較大,對畢業生學歷要求比較寬泛,且偏重于錄用具備新聞采編與制作實踐能力的技術型人才。

(二)通過畢業生調研獲取就業反饋

1.畢業生普遍認為專業技能課程較專業理論課程更重要

根據對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畢業生的調查顯示,專業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的要求相比,有26.6%的畢業生認為基本夠用;46.67%認為能用一些,但不多;20%認為不夠用;6.73%認為完全夠用。專業技能與實際工作的要求相比,有40%認為可以頂崗,但要學習很多新內容;26.67%認為不能頂崗;20%認為基本可以頂崗;13.33%認為可以直接頂崗。58%的畢業生認為專業技能課程在專業學習中更重要,26%的學生認為專業理論課程和專業技能課程同等重要,16%的學生認為專業理論課程更重要。由此可見,絕大多數畢業生認為自己學習的專業理論知識夠用,但還需學習新的專業技術知識,專業技能課程較專業理論課程更重要。

2.多數畢業生認為提高人文素養和動手能力很關鍵

調查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學生應該具備的素質,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人文素養、團隊合作意識和創新精神;認為該專業的學生應該具備的能力,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專業技能、學習能力和溝通能力;認為在專業教學實施過程中最希望加強的是教學設施;認為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在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方法上最迫切的改革是加強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三)通過在校生調研進行學情分析

1.理論課程多,實踐機會少是在校生普遍反映的問題

調查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在校生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時,42.93%的在校生認為理論課多,實訓少;29.82%認為課程之間內容交叉重復多;19.54%認為一些課程沒有開;其他占7.71%。對本專業不滿意的地方,46.16%的在校生認為實踐環節薄弱;20.35%認為專業前景差,就業難;15.79%認為課堂教學方法單一;10.68%認為自己不感興趣;其它占7.02%。

2.多數在校生沒有明確的職業規劃

調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更加注重的項目排在前三位的是專業技能的培養、知識的傳授和素質教育。在校生是否有職業生涯規劃,66.67%的在校生有模糊的規劃;17.54%有明確的規劃;15.79%沒有規劃。通過調查發現,多數在校生希望教師多開展實踐教學培養專業技能。大部分在校生沒有明確的職業規劃,對就業前景感到迷茫,就業方向不清晰。

四、調研反饋問題

在問卷調查的基礎上,經過分析和論證,本文就高職院校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人才培養現狀總結出如下問題:

(一)培養目標定位不合理

地方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應與學校的辦學條件、生源基礎相適應。當前,部分院校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落后,定位仍然是面向傳統新聞出版行業,注重培養學生的新聞采編技能。在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當下,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人才培養的著眼點不應再僅限于新聞的采編技能,而應立足于提高學生對信息處理的綜合能力,培養新時代復合型技術人才。

也有一些地方院校在制定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培養目標時沒有考慮實際情況,制定的培養目標超出教學條件,或是沒有考慮到生源基礎,學生畢業時達不到要求。這種過高的培養目標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難以實現,也容易造成學生眼高手低就業困難。

(二)專業課程設置陳舊

課程是人才培養方案的核心,完善課程設置對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至關重要。教育部發布的《關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專業(技能)課程設置要與培養目標相適應,課程內容要緊密聯系生產勞動實際和社會實踐,突出應用性和實踐性,注重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精神的培養?!?/p>

然而通過調查發現,一些職業院校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的課程設置仍主要圍繞新聞“采、寫、編、評”等傳統專業課,新媒體、新技術相關課程涉及較少。同時,職業院校的學生的綜合素質較弱,如果在校期間不加強對新技術、新知識的學習,畢業后將難以就業。因此,在新媒體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高職院校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人才培養應緊跟時代步伐,積極探索更加適合學生學習的課程,逐步完善課程設置。

(三)專業技能培養不足

調查顯示媒體比較看重學生是否掌握了專業技能,但許多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的畢業生和在校生認為自己在專業技能方面能力有所欠缺。究其原因,一方面,部分高職院校新聞采編專業課照搬本科院校的課程設置,理論課程較多,實踐類課程較少,學生的實踐能力得不到鍛煉;另一方面,地方職業院校因受地域限制,還存在師資力量薄弱,學生實踐平臺少,專業技術教學滯后于行業發展等短板。

(四)學生職業規劃不明確

通過調研發現,高職院校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的許多在校生對于所學專業就業前景感到迷茫,沒有明確的職業規劃。產生這種情況是因為許多學生在填報志愿選擇專業時比較盲目,入校后對專業課程理解困難使得一些學生對專業產生厭倦,消極被動地對待專業課程的學習。此外,高職院校學生的基礎參差不齊,加之一些院校的專業課程教學安排沒有做到循序漸進,不少學生對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認識不清晰,導致對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感到迷茫。

五、對策與建議

(一)科學合理地建設課程體系

1.加強公共課與專業課之間的聯系

針對職業院校學生綜合素質薄弱的情況,在進行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人才培養的時候仍需注重增強學生基礎知識的積累,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利用學校的公共課資源,加強公共課與專業課之間的聯系,形成相互協調的效應。例如學習公共課程“大學語文”“基礎寫作”能夠為學生學習專業課程“新聞采訪與寫作”打下語言文字基礎,學習公共課“美學”“音樂鑒賞”對專業課“影視剪輯藝術”的學習有很好的輔助作用。

尋找公共課與專業課互聯互通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將所學知識更好地融合起來,實現學生綜合素質與職業素養的協調發展。在這方面,已有地方高職院校積極實踐并取得成效。山東傳媒職業學院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采用“課程+工作室+行業”三方共培人才模式,將公共課“中外文學作品賞析”與當地的《章丘大學》《生活日報大學城周刊》等報紙對接,讓學生將課堂中學習的優秀文學作品利用校內工作室進行編輯排版,既增強了學生的文學積淀,又培養了學生編輯業務能力。

2.實現專業理論課與專業技能課的整合

高職院校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的專業課程設置應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學習的認知一般是遵從從具體到抽象再到具體的順序,因此在編制人才培養方案時,首先,要避免將理論課與實踐課分別集中安排,否則會導致理論課與實踐課脫節,學生前學后忘,無法將理論運用到實踐中。所以專業課程的安排要循序漸進,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保證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其次,將專業理論課與專業技能課進行整合,確保學生所學知識體系的完整。最后,在內容上,順應媒體技術快速發展的趨勢,緊密結合行業發展,增加數據新聞、新媒體運營、網絡直播新聞等前沿技能課程,培養新時代融媒體人才。

(二)探索多種實踐教學模式

1.結合學校辦學特色,尋找實踐機會

地方高職院校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可以通過各自學校的辦學特色為學生創建實踐平臺,結合自身優勢為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的學生尋找發展途徑,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如今,各級各類地方高職院校由于在校學生的認知層次及“適合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的培養目標所致,都有將理論轉化為實踐、將抽象表現成形象、將想象演變為可視的需要。以河南焦作師范高等??茖W校為例,學校以師范教育為主,隨著全國推廣信息化教學的步伐,許多教師和師范生需要將優秀課例形成個性化教學案例,就需要學習制作微課視頻,這就為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的在校生提供了展示才能的廣闊平臺。

2.整合校內媒體資源,創建全媒體平臺

為培養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許多職業院校新聞采編專業采用校內工作室模式,如新媒體工作室、影視后期工作室等。但這些工作室往往由相關課程的專任教師帶領,容易形成相互獨立,各自為政的情況,不利于實現高職院校培養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總體目標。與此同時,也有一些高職院校嘗試組織建設校園融媒體中心,建立具備采、編、錄、剪、播等全功能的“中央廚房”式的融媒體工作平臺。然而學校融媒體中心建設需要有足夠的技術和大數據作為支撐,地方高職院校在缺乏外部技術支撐的條件下難以獨立完成融媒體平臺建設。

現階段,地方高職院??梢允紫葘π让襟w進行整合,將校園報紙雜志、校園電視廣播臺等傳統校園媒體與校園官方網站、校園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平臺等新媒體矩陣統一起來創建全媒體平臺。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的學生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結合專業所長組建不同團隊,如采編團隊、攝像團隊、直播團隊、后期團隊、運營團隊,對校內活動以及校內學習生活進行全媒體報道宣傳。這些內容幾乎覆蓋了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的大部分核心課程,也是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學生必須全面掌握的課程,借此可以完成培養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人才培養目標。

3.深化校企合作,助力地方經濟發展

通過加強校企合作的方式,讓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的學生到媒體實習,可以使高職院校盡快了解傳媒市場的用人需求,拓寬專業技能課程內容,為新聞采編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提供新方向,還可以使學生通過校外實習掌握行業前沿技術,彌補一些地方職業院校教學設施的不足。同時,推進校企合作可以深化產教融合,幫助學生順利實現就業,助力地方經濟發展。

河南焦作師范高等??茖W校與焦作市融媒體文化科技產業園建立實習實訓基地,學生在實習期間可使用融媒體中心配套的采編錄播場所,錄音配音房、試音房、攝影棚、網絡直播間等設施,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提高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又如河南經貿職業學院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采用“三主四讓校企雙主體共育”的人才培養模式,展開深度校企合作,建設商都網、金像攝影學校、河南婚慶協會等九大實訓基地,實現了實踐教學總體目標。

(作者:焦作師范高等??茖W校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教師)

責編:周蕾

中外教育史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在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體系中,“中外學前教育史”起著貫通古今、融匯中外、以史為鑒、啟迪思考的獨特作用,其對于增強學生的歷史意識,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發揚學生的科學意識,促進學生的專業發展均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對于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如何發揮該門課程最大的能動性和作用,是課程改革的重要思考點和落腳點。

關鍵詞:學前教育;教育史;課程改革

作者簡介:包鋒(1981-),男,內蒙古察右中旗人,呼倫貝爾學院教育科學學院,講師。(內蒙古 呼倫貝爾 021008)

基金項目:本文系呼倫貝爾學院院級科研項目(項目編號:YJYB201217)的研究成果之一。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對于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不斷調整及提高,從20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各高校師范院校的教育學院(教育科學學院或教育系)均對原有的人才培養計劃級方案有針對性地進行了修訂??傮w上來說是增加了與教育實踐關系更為密切的內容,這在不同幅度地壓縮了包括教育史在內的基礎課在教學計劃中所占的比重。教育學體系中最基本的分支學科之一的“教育史”學科從建立之日起發展至今,成為師范院校公共教育學課程必須涉及的內容,也是學前教育專業的基礎學科和必修課程。因此,探討“中外學前教育史”課程的內容與實施在當前形勢下的困境及問題,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必要性。本文擬以主要問題入手,來提出關于當前“中外學前教育史”課程的改革思路。

一、當前“中外學前教育史”課程存在的主要問題

1.“中外學前教育史”課程存在價值受到了嚴峻的挑戰

教育界包括學前教育界的相當一部分人對中外學前教育史研究的性質和功能存在著片面認識,對學前教育史研究在學生知識體系中的作用、課程的地位,及其對教育改革和教育決策中的作用缺乏正確的理解。認為中外學前教育史課程所涉及的歷史性知識內容已經過時,對當前的幼兒教育教學、改革及發展沒有什么作用。這種看法極大地影響并制約著本門課程的發展,乃至導致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受到這種思想的影響而不愿意學習本門課程。

2.“中外學前教育史”不受重視,課程教學時數大幅度減少

中外學前教育史作為從事幼兒教育工作的學前教育學生的一門基礎性課程,理應通過增加教學時數的手段讓學生系統地了解有關的中外學前教育歷史中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以從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但很多學生由于某些錯誤思想的導向,認為本門課程離現實生活較遠,因此從思想上不重視這門課程的學習,對于它的相關學習和研究也沒有足夠的興趣?!?0世紀90年代,在諸多師范院校本科教學計劃的調整中,教育史學科教學時數被大大壓縮?!雹俳虒W實踐中學生對學習中外學前教育史的不重視的態度,以及一些教師也沒有意識到該課程對教師教育的意義與價值而不愿花大力氣去改革和創新該課程的課堂教學的現象,影響了中外學前教育史這門課程在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體系中的地位,而且學前教育專業學前教育史研究隊伍產生萎縮現象。

由于課時減少,目前許多高等院校學前教育專業“中外學前教育史”課程通常只有一名專任教師,而相當一部分院校實際上是由從事其他學科教學的教師兼任本門課程的教學工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沒有采取有力的措施去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于學生在學習這門課程中存在的問題也沒有給予及時的解決,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這門課程的收效。

二、“中外學前教育史”課程教學改革思路

1.明確“中外學前教育史”課程在人才培養目標中的重要性

“中外學前教育史”是各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必修課,在專業培養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該課程的課堂教學情況卻存在學生對歷史類知識興趣不濃,課堂教學效率不高的現象。要改變這一現狀,就必須明確該課程在教師教育中的價值,探索和構建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高校學前教育專業是為學前教育事業培養高水平一線師資力量的重要途徑,進入該專業學習的學生從業目的明確為學前教育教師,因此一門課程的設置及實施的思路對于學生今后的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鋪墊作用?!爸型鈱W前教育史”這門課程就起著這樣的作用,教育史學家滕大春曾經對“教育史”的價值給予了高度評價:“教育史能培養人們較為遠大的教育眼光和對教育課題的領悟能力,而這種眼光和能力往往會產生人們意識不到的威力?!雹诰唧w而言,學習“中外學前教育史”在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中的價值有主要以下幾點:

第一,學習“中外學前教育史”有助于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專業素養。中外數千年的教育發展歷史,提供了極其豐富的資源,歷史上許多教育思想、教育制度,對于當今的教育實踐仍有著重要的現實借鑒意義。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通過對中外學前教育史這門課程的學習,畢業后在幼兒園或相關的學前教育研究機構從事具體的教學及科研工作時,能夠將所學的歷史經驗用于指導實踐以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第二,學習“中外學前教育史”有助于促進學前教育學生的創新水平的提高。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是國家幼教事業的基礎力量和改革者與探索者,我國幼教事業能否依據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水平及教育改革的整體思路等基本國情,并遵循教育規律發展,主要取決于幼教工作者在實際工作中的教育創新。而教育創新必須以教育歷史發生的事實為基礎,美國教育史學家布里克曼曾經說過:“教育史教學所要達到的目標之一就是減少無知?!绷私鈿v史給予后人啟示,清晰地認識中外教育發展的歷史線索和歷史脈絡,就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走彎路,實現教育創新。

2.以知識拓展為抓手革新“中外學前教育史”課程體系

“中外學前教育史”課程的基本知識體系多年來沒有根本性的變化,學科的基本體系和結構依然沿用20個世紀50年代蘇聯教科書。根據當前對于學前教育專業的需求及人才培養目標的具體要求,可以嘗試把“中外學前教育史”從原有的學前教育教師培養的專業基礎課轉變為通識基礎課。

由于教育的繼承性特別強,教育史課程的一個重要的任務是以歷史的角度去審視當前學前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實踐與理論。要使學生深入學習“中外學前教育史”這門課程,可以結合自己高校本門課程的教師隊伍成員的學術專長抓教師隊伍建設,建立以基礎課“中外學前教育史”為核心,以國別學前教育史(美國學前教育史、前蘇聯學前教育史、歐洲學前教育史、日本學前教育史等)和各國學前教育家思想史等必修課、選修課和專題講座為手段、相互補充、互為支撐的課程體系。

3.以教學條件建設為保障轉變教學方式

“中外學前教育史”這門課程以往的教學手段單一,不重視更新與研發較為先進的教學手段,不能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等是目前本門課程不能更好吸引學生以實現教學效果的又一原因。因此在教學方法上,一方面要結合學校及教師自身的實際并借鑒高校中其他課程先進而有效的經驗,為學生創造主動性的學習環境,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知識的學習中。另一方面,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為中外學前教育史研究提供了一種非常有用的研究手段。比如對學前教育史料的收集、識別、控制、交換、存儲、顯示、加工、提取、傳輸和利用的技術,這不僅可以省掉學生們搜集資料、泛讀、抄寫等方面的時間,還可以大大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梢酝ㄟ^多種途徑,建立多媒體、網絡化、數字化的“中外學前教育史”課程教學資料和資源庫,如建立包括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核心的中國童蒙教育素材的視頻作品,以歐美歷史文化為主題而創作的富于教育性的經典影視作品,也可制作進行網絡教學和師生在線互動的本門課程的網站。

4.以教學內容為突破口強化“中外學前教育史”課程的育人功能

中外學前教育史學科以其視角的歷史性、內容的多元性、任務的艱巨性的學科特征,對學習和研究這一領域的人的素質提出了很高要求,因此對本門課程的學習本身就具有很強的育人功能。

(1)學生通過對課程內容的掌握而學習中外歷代學前教育家的行為品德。在中外學前教育史上,歷代優秀的教育家都以自己的教育事業視為生命,因此在當前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這些教育家在從事幼教事業當中的品德行為本身的教育意義,抓住這些優秀教育家的典型事跡、教育實踐和教育思想,深刻分析歷代教育家這種思想的合理性和對養成優良師德的重要意義,有感情地評述他們樂育英才、孜孜不倦、潛心從事幼兒教育教學工作的思想和行為,贊揚他們淡泊個人名利、獻身教育的價值取向。力圖使學生更多地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明確加強自身修養的重要意義,這對于學生在今后的幼教事業發展中形成完善自身道德品質的自覺性,成為合格教師打下良好基礎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鼓勵學生樹立終身樂于從事這種“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的偉大理想,把青春和智慧獻給偉大的幼兒教育事業。

(2)鼓勵引導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學習中外歷代學前教育家的教學藝術。要想成為一個優秀的幼兒教師,只有豐富的學前教育學科性知識還遠遠不夠,還必須具備高超的實踐教學藝術。中外學前教育歷史上許多教育家不僅具備了這方面的素質,而且提出了許多經典的教學原則和方法、教育理論,以及教育實踐的成果。這些寶貴的遺產蘊含著深刻的教育哲理,是當代幼兒教育教學原則和方法的思想源泉。在教學中努力做到不僅讓學生從知識的角度了解掌握這些史料,更提倡他們將其運用到自己在教學生涯中的幼兒園實習和實踐。另外,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中外學前教育史”課程也有自己獨特的優勢,尤其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作為隱形課程,在培養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批判歷史虛無主義等方面發揮著間接的引導作用。

三、結語

綜上所述,作為21世紀的幼兒教育工作者應當全面認識“中外學前教育史”上述幾個方面的重要功能和任務以真正了解本門課程的重要性,大力支持“中外學前教育史”課程的發展,并在研究和教學實踐中切實做一些改進工作。

注釋:

①杜成憲,鄧明言.教育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②滕大春.外國教育通史(第一卷)[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9.

參考文獻:

[1]王符.《外國教育史》學科體系與教學改革——教學實踐中引發的哲學思考[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5).

[2]常國良.關于中外教育史教學接駁問題的若干思考[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1,(8).

[3]陳漢才.結合中國教育史課程教學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l).

[4]王靜波.淺析高校中關于學前教育史的教學不足及改進措施[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2).

[5]張紅.研究性課程改革的路徑探尋——以“外國教育史”課程為例[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9:7-8.

[6]弓巧平.淺談教育史學科教學的改革[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

2007,(8).

[7]胡國華.關于《中國教育史》課程建設高效課堂的構建與實踐[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2,(1).

[8]孟旭.結合中國教育史課程教學進行師德教育[J].山西大學師范學院學報,1999,(9).

[9]張斌賢.北師大:外國教育史課程教學整體改革[N].中國教育報,2012-05-28.

注:包鋒為本文通訊作者。

(責任編輯:王意琴)

中外教育史論文范文第4篇

1 研究方法

1.1 文獻資料法

通過文獻研究查閱了國內外體育院系體育教育改革、課程設置計劃、課程設置理論及教學目標等有關資料。

1.2 問卷調查法

通過電子郵件發放調查問卷對國內外高校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教學目標、課程結構進行調查訪問, 發放學校來自:中國河南大學、美國楊伯翰大學、俄羅斯國立體育大學、日本中京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

2 研究結果與分析

2.1 中外高校體育院系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現狀

2.1.1 中國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特點

中國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基本上屬于前蘇聯的“專才”教育課程模式。80年代后, 國家教委進行了三次體育教育專業課改革, 先后推出三種教學計劃, 也具有了自己的特點:

(1) 理論與技術課并重。將選修課中的理論課與技術課分開, 理論課高于技術課, 學科課程占到66%, 術科課程只占到34%。

(2) 一專多能。技術課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有所專長。

(3) 選修課內容增多。分為限選課與任選課, 而這兩類課程中都包括了理論課和技術課的內容。但也存在限選課多, 任選課少, 缺少人文社會科學課程等問題。

2.1.2 美國體育教育專業“通才”教育課程模式的特點

(1) 重視公共基礎課程。這類課程門類多 (包括人文、社會、自然科學的多種課程) , 學分比重大 (約占總學分的1/3到1/2) 。這與美國高等教育的特點和傳統有關。在美國, 從中學開始設置選修課, 使中學生的普通文化科學知識的程度參差不齊, 為彌補這種情況, 美國大學的一、二年級普遍設置公共基礎課;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適應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 只有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 才能迅速地實現知識的遷移, 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2) 重視理論課程。理論課程約占總學分的70%以上, 運動技術課僅占9%左右。

2.1.3 俄羅斯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特點

俄羅斯體育教育專業的教學特別強調汲取多學科、多門類的知識, 在學生掌握廣博的理論知識后再選擇決定自己的專業或專項。在課程設置上很注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在教學計劃中, 用于講授的課堂教學時數占總學時的比重不到50%, 而用于輔導及自學時數占到43%, 其中, 自習自學時數接近30%。

2.1.4 中國香港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特點

香港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強調教育方法和健身手段的訓練。課程設置中通識教育 (各類教育學課程) 學分最多, 為15學分, 占總學分的12%。選修課中非體育專業課程比重較大, 學分達總學分的41.4%??缦颠x修課的學分, 超過了專業選修課的學分, 占到了總學分的15.2%。

2.2 術科課程設置的比較

不同國家或地區在術科課程設置上有所不同 (見表1) , 總體來看有以下特點:美國等較發達國家或地區術科課程種類多, 項目全, 分科較細, 并且術科課在學分上占必修課程的比例較低, 而我國所開設的術科項目種類偏少, 占必修課學分相對較高。

2.3 培養目標的比較

不同國家或地區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在培養目標上大致相同 (見表2) , 都是以培養體育師資為主, 我國培養目標中還增加了學校體育科學研究等, 目標內容較多。

2.4 教學實踐的比較

教學實踐是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必修環節, 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手段, 因此, 各國家或地區都比較重視教學實踐, 從而形成了各自的風格和特點。美國多數的高校要求學生在修完普通文化課和教育、體育專業課程的1/3學分后, 參加一個學期的教育實習。中國香港體育教育課程中每學年都安排了學生的教學實習 (共9學分) , 占總學分的7%。而我國體育教育專業教學實踐, 在第7學期 (四年級第一學期) 進行8~10周的教學實習, 僅占總學時的4%, 實習期安排較為單一, 且實習時間較短。

3 結語與建議

3.1 結語

(1) 當前中外高校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各具特點, 美國重視公共基礎和理論課程, 俄羅斯強調汲取多學科、多門類的知識, 中國香港則更強調教育方法和健身手段的訓練, 國內則以理論與技術課并重、一專多能和選修課內容增多為主要特點。

(2) 在術科課程設置方面, 美國等較發達國家或地區術科課程種類多, 項目全, 分科較細, 并且術科課在學分上占必修課程的比例較低。而我國所開設的術科項目種類偏少, 占必修課學分相對較高。

(3) 與美國等發達國家或地區相比, 國內培養目標內容較多, 但在教學實踐上, 實習期安排較為單一, 且實習時間較短。

3.2 建議

(1) 國內各高校應參考和借鑒國外高校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相關研究和上述結論, 結合當前自身現狀, 做出相應調整。

(2) 國內各相關教育部門應加大對高校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指導和監督, 進一步改善課程方案, 以推動我國高校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向合理化和科學化方向持續發展, 為我國體育教育專業的成長與提高提供強大動力。

摘要:依據近年來比較體育和課程設置的相關研究, 以中外高校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為切入點, 運用文獻研究、問卷調查和比較分析等方法, 對國內外體育院系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現狀進行綜述, 并對其特點及變化進行比較分析, 闡述其現狀, 發現其特色, 以期為我國體育院系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改革與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中外高校,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比較

參考文獻

[1] 王澤農, 曹慧英.中外教師教育課程設置比較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 國家體育總局科教司.國外體育院校概況[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1999.

[3] 程傳銀, 李文輝.中英兩國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比較與啟示[J].體育學刊, 2003 (5) .

[4] 黃漢升, 季克異.我國普通高校本科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調查與分析[J].中國體育科技, 2003 (11) .

[5] 常智.從教師教育的理念審視體育教育專業的改革[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03 (5) .

[6] 任海, 等.國內外高等體育院校課程結構的比較分析[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 1998 (2) .

[7] 任海, 等.國內外高等體育院校課程結構差異的析因[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 1998 (3) .

中外教育史論文范文第5篇

中外高師音樂教育的總體目標雖說都是培養基礎音樂教育人才,但兩者卻有較大差異。這種差異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培養目標方面的差異。加拿大、德國、日本等國非常重視學前和小學的音樂教育,他們的高師院校分別開設了學前,小學,中學三級音樂教育專業,培養的目標較多,更有針對性。比較而言,我國高師學生面臨的主要是從事中學音樂教育,導致了高師培養目標比較單一。隨著教育的發展及就業競爭的激烈,越來越多的高師畢業生要去小學任教,目標單一的弊端已經顯現,畢竟高中音樂教育和小學音樂教育區別是很大的。

第二,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家對從事音樂教育的資格考核制度是很嚴格的,除了精通主修科目外,還要至少精通一種樂器,以及能夠組織大合唱及小型音樂活動,并能很好地講授課程、很好地了解學生和與學生溝通等。否則,培養的學生即使畢業了也會拿不到從業許可。正是社會上有這樣考核制度的存在,使得高師院校培養學生的目標確定得較高;在我國,由于社會上缺乏類似的嚴格考核,學生是否合格由學校說了算。其結果是等到用人單位發現學生不合乎單位的用人要求,則為時已晚。

2 中外高師音樂教育的培養體系

國外的中小學音樂教師大多出自綜合大學師范學院的音樂系。在德國,高師音樂教育被分為三級,學生按所選的級別分別學習教授小學、初中、高中的音樂教育課。大學畢業后要實習并參加培訓班兩年,之后還要通過國家二級考試,才能申請教師工作。在美國,學校規定學生學習時不分級,而是把大學第四年的全年都用于實習,以提高實際能力。凡是選擇中小學音樂教育職業的畢業生都必須經過國家教師資格考核,取得該方面的證書后,方可到相應級別的學校執教。這種國家考核的內容由個人素質,音樂專業能力,教育專業能力三大類組成。

比較之下,我國中小學音樂教師的來源則途徑較多。一是教中學音樂的,本該來自高師音樂教育專業或來自音樂學院的師范教育專業的畢業生(本科,學制四年)這兩部分,現在他們很多人卻去了小學教授音樂;二是教小學音樂的,本該主要來自中等范學校音樂專業的畢業生(中專,學制三年),或者是來自高等師范??茖W校音樂專業的畢業生(大專,學制二年),但現在,來自中師的教師已逐漸減少。在任教資格方面,去中學教音樂只須經過人事部門所組織的音樂專業課程考試,即可取得《專業合格證書》,而去小學的則毋須考試。

這樣,從體制方面的比較就可以看出:首先,我國中小學音樂教師來源復雜,本科,大專、中專都有,所學知識的深度、廣度、側重點都不同,教師對基礎音樂教育的認識以及水平相差很大;其次,我國中小學音樂教師從業資格考核過于簡單,而忽略了較高的專業素質要求。這不利于激勵高師學生刻苦學習,更不利于高師學生除音樂以外的其它素質的提高。

3 中外高師音樂教育的教法

在國外,一般說來,音樂教學要求師生間互相交流,有很強的互動性。教師在上課時,能把一些發聲時的感受,彈奏時的技巧用形象化,通俗化的語言和動作表達出來,專業水平高低且不論,單從教法來講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這與他們民族性格和從小就接受系統的音樂教育有極大關系。西方人普遍性格開朗,感情外露,善于肢體語言,動作夸張,這些對需要交流和表現的音樂教學非常有利。再加上系統科學的方法,如:在小時候有鈴木游戲教學法和母語教學法,達爾克羅茲環境教學法和體態律動教學法,長大后有柯達伊手勢教學法,美國“綜合樂感”教學法,奧爾夫多聲結構與筒單的和聲體系等,到了大學,他們已經完全可以接受西方流行的開放式的教學方法。

我國的高師音樂教育與西方的教育方法有較大的差異,更多地傾向于中國傳統教育方式。分析起來,有下述幾方面原因:一是中國人性格內向,感情收斂,不喜歡表現自己,教法理應因人而異;二是盡管中國已形成了本國式的音樂教育風格,但遠沒有形成體系,絕大多數人沒有接受過自小到大的系統的音樂教育訓練;最后,中國民族音樂已成體系,中國的音樂教育也有自己比較固定的傳統。從這些因素看來,我國的高師音樂教育以后應該走中西結合的道路。

4 中外音樂課程內容

由于在培養目標和體制方面的差別,西方高師音樂教育與我國的高師音樂教育在教程安排上有許多不同。

首先,國外音樂與本民族音樂。國外國非常重視本民族音樂。例如,匈牙利音樂教育家柯達伊的音樂教育目標就是繼承發展民族音樂文化傳統,讓音樂成為每個匈牙利人都能理解的語言。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有大量的民族歌曲、樂器、戲曲、唱法。長期以來,高師音樂教育基本上沿襲歐美和前蘇聯的模式,高師音樂教育師生受“歐洲音樂理論”的影響,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缺乏認同和應有的尊重,民族的音樂相對來說很少。

其次,對中學音樂教育與小學音樂教育的關注。國外重視基礎音樂教育。在加拿大,政府規定中學生畢業時音樂學分做為大學的入學成績;在日本,教育家鈴木鎮開展了讓三四歲的孩子學音樂“才能教育活動”,效果顯著;國外的高師音樂專業生分別開設中學音樂教育課和小學音樂教育課。中國的高師音樂專業里只開設中學音樂教育,以至于有的畢業生到小學教課時,不懂童聲,不懂欣賞小學教材中的地方戲和兒童歌曲。

第三,技能教育與素質教育。發達國家重視教師實際能力即素質的考核。高師音樂教育專業減少了不必要的專業技能訓練和理論課,增加了非主修技能訓練和實踐的課時,以提高綜合素質。國內高師音樂專業仍是以技能教育為主,強調教師的專業技能水平,忽視與教育相關學科的學習。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教師的專業化要求教師不僅是教學的學科專家,同時也必須是教育學科的專家。

5 中外高師音樂教育比較后的反思

從上述的比較可以看出,我國音樂教育整體水平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較大,許多方面尚待努力。提高高師音樂教育的水平,培養高質量的音樂教師,仍需要從改善社會環境和改善教學條件入手。

第一,建立素質教育的理念,將音樂視為必設課。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音樂是可以不學的課程;這種尷尬的境地是音樂教育發展的最大障礙。建議在目前條件下,在中考時加入以音樂,美術,體育為主要內容的素質考試,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此舉對提高全民素質的作用,對發展音樂教育的作用,都將是不可估量的。

第二,必須清楚音樂教師的水平對社會的素質也有特定的影響。以往教師培養體系是基于我國高等教育不發達的狀況不得已而建立的,它培養出的教師水平參差不齊。筆者認為,中小學教師都應受到過高等教育,國家應建立一套完整的音樂教師執業資格認定制度,對從業者的綜合素質尤其是實際能力進行全面考核,合格者發給證書,憑證上崗;這無疑會提高在校學生學習的動力和自覺性,有利于高師音樂教育質量的提高。

第三,要意識到中學音樂教育與小學音樂教育的區別。按現有體系師范本科學生畢業后去教中學,學生在校學到的知識是以教中學生為對象的,一旦去教小學生則很難適應,而現在的形勢是越來越多的本科學生去了小學教課。我認為,高師音樂教育在專業設置上應分為中學教育和小學教育,而且以小學教育為優先發展方向。

第四,要體察到國外音樂教育人在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上有許多東西值得學習。我們除了要學習他們良好的專業技能外,應投入更多精力去研究他們是如何理解學生,如何引導學生,如何化繁雜為簡單,化枯燥為生動。學生的潛能是無限的,只有通過學習外國先進的教學經驗,我們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它,因此要更多地與外國同行互訪交流。

綜上所述,高師的音樂教育必須與國外音樂教育結合,從各個方面改善音樂教師的培養,為進一步改進高師的教學改革打下堅實的基礎。相信通過我們的努力一定會建立起符合中國國情的教學體制和方法,我們拭目以待。

摘要:本文通過我國高師音樂教育與發達國家高師音樂教育在培養目標、教師培養體系、教學方法、課程與教材等方面的比較, 對目前我國高師音樂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一些見解:即音樂教師的綜合素質培養;教師培養來源的途徑;教學方法上的互動交流;教師實際能力的考核方式等等。筆者通過本文對國內外高師音樂教育現狀的加以比較, 指出目前我國高師音樂教育存在的問題或不足。從“師夷長技”的角度, 探尋我國高師發展的科學方向, 為全面提升高等師范音樂教育水平提供一些參考或借鑒。

關鍵詞:中外高師,音樂教師,音樂教育,比較

參考文獻

[1] 卿青.中美德高等師范音樂教育比較[J].湖南教育學院學報, 2001 (9) .

[2] 鮑常光.中日美三所大學音樂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比較[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 2003 (4) .

[3] 曹里.普通音樂教育學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學院出版社, 1990.

[4] 劉沛.美國音樂教育概況[M].上海:上海音樂教育出版社, 1998.

[5] 謝嘉幸.德國音樂教育概況[M].上海:上海音樂教育出版社, 1999.

上一篇:工程管理學論文下一篇:管理學教學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