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中外合作大學范文

2023-10-24

中外合作大學范文第1篇

摘   要: 優良的學風,是實施教育教學的重要保證。高校學風建設,是高校工作中關鍵一環。本文基于中外合作辦學實例,探索學風建設成效,為中外合作辦學的學風建設提供借鑒案例。

關鍵詞: 學風建設    中外合作辦學    布萊恩特項目

高等教育是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志。應加強大學的學風建設,實現“高等教育的內涵式發展”。學風是一所大學所有載體表現出來的精神風貌,包括教師師德、學生治學、學生品行及校園文化環境的總和,創建優良學風是大學一項長期的戰略性工程。全國各個大學、學院根據自身專業和學生特點對學風進行了探索,本文以布萊恩特項目為例,探索總結中外合作辦學的學風建設特色,為此類辦學的學風建設提供借鑒案例。

一、教師風范

布萊恩特項目是中外合作辦學的性質,師資隊伍來自世界各地,這樣的配置能讓學生在中西方思潮互相融合的教育模式下學習。在日常教與學的工程中,我們不僅要強調學生的“學”,作為知識的傳道者,教師的自我學習及完善也非常重要。布萊恩特項目的老師就在踐行這一點,給學生起到了帶頭表率的作用。

(一)教學活動

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布萊恩特項目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之余,還注重創新性地豐富教學手段。教師們組織學生到企業實地參觀學習,拓寬視野,還會運用課堂翻轉等教學法讓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參與到課堂學習中。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無論是身處中國,還是在法國、伊朗、美國、越南的布萊恩特項目教師都實踐了“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云教學模式,跨越了地域和時差界限,為每一名學生上好每一節課。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布萊恩特項目非常注重學生對教學活動的反饋,在每學期的學期末都進行一次教學評價,學生匿名填寫,結果由學術院長審閱后反饋給任課老師。疫情期間,為了更好地配合和監督“云教學”的進行情況,布萊恩特項目實施了“形成性教學評價”,相應修改了教學評價內容,能夠及時反饋和發現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改進和完善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中心,切實營造良好的教風,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此外,疫情期間,為加強教職工間的交流及學生信息反饋,教學主任運用辦公室軟件office的“team(團隊)”的功能,創立了教職工交流的平臺。在team這個平臺上,教職工可以及時反饋學生信息,其他老師可以及時查看到,相關老師可以及時適當地介入。如任課老師可以把學生最近的出缺勤情況反饋到這個平臺上,輔導員查看到后可立即與學生或家長聯系,督促其學習有效進行。教學主任在疫情期間組織所有教職工在線上進行討論學習,如對布萊恩特項目一些學術標準規定的學習,以加深所有教職工在教學活動以外對學術要求的了解。

(二)學術會議及社會實踐

布萊恩特項目教職工積極參加國內外的各項學術會議,就各類學科問題進行了學習和交流,提高學科的專業素養。自2019年5月至今,布萊恩特項目教職工參與的各類學術會議多達63場。

此外,項目外教老師依托周邊企業資源,主動與本土企業取得聯系,組織學生走進企業,豐富了教學形式,拓寬了學生視野,讓學生們從實際中了解了相關行業的運營與發展。

(三)校內活動

布萊恩特項目全體教職工積極活躍參與學校組織的各類活動,能夠在課堂教學以外的地方,促進學生各項綜合素質的提高。不僅可以在“輔導員素質能力大賽”和“第四屆教職工合唱比賽”等教職工競賽中找到布萊恩特項目中外教職工的身影,而且可以在校運動會、院運動會中看到教職工陪伴著學生一起拼搏的英姿。

二、學習風氣

(一)入學教育

大學新生面臨生活環境的變化,離開父母、親人、原來的朋友,許多事情需要獨自處理。從獨立的房間到多人的集體宿舍,他們要學會與舍友相處。從高中生到大學生的轉變意味著他們要接觸和認識更多來自全國各地不同的人,一些大學生會出現自我認知的偏差,產生自我懷疑,要學會積極調整自我認識。課程的多樣性和學習的自主性使他們對自己的學習方式做出適應性的調整。

布萊恩特項目為了讓學生更快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完成從高中生到大學生角色的轉換,為項目學生設立了“英語強化周”。項目新生入學比學校其他學院入學提前一周,進行適應性英語強化訓練。英語強化周是布萊恩特項目的教育特色之一,是新生正式開學前為期一周的英語侵入式課程,旨在評估新生的英語水平,以確定需要幫助的學生。讓學生通過閱讀、寫作、聽力和口語等方式,通過豐富的交流機會,積極參與全英教育課程。由項目教師負責強化周課程,朋輩導師全程陪伴,建立豐富的課程文化,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強化周期間大一新生將被分為14人—15人的小組,在導師引導下開展英語聽說讀寫魔鬼式訓練,夜間大一新生們又將在朋輩導師的帶領下展開妙趣橫生、寓學于樂的英語“破冰活動”。英語強化周期間還將邀請16位主講人分享經驗與故事,新生們可自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并參與該會議研討。學生們分小組舉行英文演講比賽初選賽,通過小組初選賽的新生將參與英語強化周閉幕式才藝大賽一并舉行的演講總決賽,爭奪最后的冠亞季軍。新生們可以通過這一周的適應性學習,盡快了解周圍同學,適應大學生活。

從布萊恩特項目第一屆學生開始,布萊恩特項目每年都為新生籌辦“學術起航典禮”。每次典禮,北理珠的校領導、布萊恩特大學的校領導、布萊恩特項目的老師、新生家長和優秀學生代表都會應邀出席,把期望與美好祝愿傳遞給新生們,新生們共同宣誓成為布萊恩特大家庭中的一員。這是一份榮耀、一個機會、一份責任,參與與支持這個團體,共同開啟大學四年嶄新的學習生活。

(二)獎勵賽事

為激勵在校生勤奮學習、拼搏進取,在學生中樹立全面發展的榜樣,根據《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獎學金管理辦法》,結合布萊恩特項目實際情況,積極宣傳落實各類獎學金、助學金制度,每學期還設立了《布萊恩特項目優秀學生獎學金的評比制度》,以鼓勵在校期間各方面表現突出的學生。

此外,為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表彰學業成績優秀的學生,布萊恩特項目根據布萊恩特大學的榮譽設置,設立了President’s List(校長名單)和Dean’s List(院長名單),該榮譽的評定以學業成績為指標,入選校長名單的要求為某一學期內的GPA為4.0,即每門課的成績都應獲得A等級;入選院長名單的要求為某一學期內的GPA不低于3.4。這一榮譽是對于布萊恩特項目在校生成績的肯定及鼓勵。

為鼓勵學生全方面發展,布萊恩特項目鼓勵學生多參與學校的各類比賽,鍛煉提高綜合能力。在“創青春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誦讀比賽、“一二·九運動八十四周年合唱”等比賽中,布萊恩特項目學生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通過這些比賽,學生們加強與其他學院優秀學生的溝通學習,了解認識自己的不足,展示了自己,鍛煉了能力。布萊恩特項目在新生軍訓中連續四年獲評“先進集體稱號”。

(三)學術誠信規定

我們注重培養學生的誠信教育和科學嚴謹的治學態度。為加強考風考紀的宣傳和教育工作,每學期開學初、學期中、學期末,輔導員都會開班會再次強調考試紀律,實行考試作弊零容忍政策。一旦發現學生在考試中有作弊行為,教授將取消其成績,該生也會受到紀律上的懲罰,學術誠信的約束還體現在杜絕學生的抄襲行為,布萊恩特項目對此有非常嚴格的規定,任課老師在日常教學中會告訴學生引用他人文章避免抄襲行為的學術規范,反復與學生強調抄襲的嚴重后果,要求學生以最嚴格的學術誠信要求規范學術行為。

三、學術文化氛圍

(一)ACE

布萊恩特項目下設學術創優中心(ACE),全稱Academic Center for Excellence。中心由教師團隊和成績優異的學生助教團隊組成,旨在為布萊恩特學院的學生提供課外輔導和學術支持。由課后輔導、主題講習班、英語口語俱樂部三大部分組成。每科成績為A的學生可申請加入學生助教團隊,充分發揮朋輩教育的能力和優勢互助精神,給廣大學生進行課后輔導,追求共同進步;每周由學習專員和教授提供不同主題的講習班,幫助學生提高聽英語閱讀和寫作能力,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語言考試水平,獲取理財金融等專業知識;每周舉辦英語俱樂部,營造全英交流環境和平臺,幫助學生盡快熟悉全英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自信地用英文交流,提高交際能力和拓展友誼圈。即便在疫情期間,學術創優中心的老師也沒有停止工作,為配合疫情期間學生的“云學習”,為學生開放“云輔導”的時間,“主題講習班”和“英語俱樂部”同時在線上進行。

(二)綜合素質教育

為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激發學生的興趣,全方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除了各類傳統的學生社團(學生會、團委等)以外,還注重專業特色課程的引領作用,“思創項目”就是這樣一門課程。該課程設置在大學一年級,是一門一個學分的課程,目標是培養學生創新性地解決問題,是一個分析問題、收集信息并產生創新性解決方案的過程。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指定的任務,培養批判性思維、小組協作能力、創新性思維及公共演講能力。

(三)主題活動教育

主題活動和社會實踐是學風建設的一個重要形式,學生們在社會事例和實踐中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并從中認識到不足,從而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布萊恩特項目創立了“布同凡響”“海外學習心得”“布大讀研分享”等專題,報道優秀畢業生及在校生的學習心得,通過榜樣的力量激發學生們的學習動機,營造良性的競爭氛圍。

(四)心理健康教育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大學生學習的重要保障。布萊恩特項目關注學生心理狀況,輔導員們和任課教師、教務部門、學術創優中心和家長一起,及時跟進存在各類心理問題的學生,并予以生活和學習上相應的幫助。

由于中外合作辦學的生源家庭條件較傳統學院學生優越,獨立性差,心理問題集中,中外合作辦學的學風建設有其特殊性。因此一線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斷實踐,豐富“教”與“育”的形式,最終探索出一條適合項目特點的學風建設道路,切實落實“高等教育的內涵式發展”。

參考文獻:

[1]杜劍鋒.試論中外合作辦學的學風建設思考[J].大學教育,2012(1).

[2]顧海星.中外合作辦學條件下創新型學風建設的對策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7(52).

[3]孫巍,鐘美旭,孫笑雨.跨文化視野下中外合作辦學的學風建設[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8).

[4]吳若旻.中外合作辦學高校學風建設問題淺論[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26).

中外合作大學范文第2篇

摘 要: 浙江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政策作為地方性政策,既是國家政策的具體化,又體現了地方特色。浙江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政策具有自己的特點。然而,政策還是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一是政策自身不夠科學、合理,缺乏可操作性。二是政策的執行力度不夠,難以落到實處。三是政策執行力度不夠,部分政策尚未落到實處。

關鍵詞: 中外合作辦學 政策缺陷 建議

一、浙江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政策的不足之處

(一)相關概念表述過于含糊。

無論是國家還是地方中外合作辦學政策都在強調“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但是都未對“國外優質教育資源”進行界定。廈門大學中外合作辦學研究中心主任林金輝教授認為,“國外優質教育資源是指世界范圍內具有較高水平和辦學特色,具有一定領先優勢的教育教學理念、人才培養模式、課程、教材、教學方式方法、教育管理制度、師資隊伍、管理團隊和質量保障體系等”[1]。中外合作辦學政策的主要目的是規范中外合作辦學、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國家與地方對“國外優質教育資源”的理解應該有所不同。國家層面的政策是宏觀的、方向性的,而地方作為中外合作辦學的實施者,應該對“國外優質教育資源”有所界定。江蘇省教育廳下發的《對當前中外合作辦學中若干問題的解答》對什么是“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做了解答?!皣鈨炠|教育資源指:境外知名院校;具有優勢學科專業的院校;具有境內急需學科專業的院校;具有突出特色、可填補江蘇省弱勢或空白學科專業的院校;在教學思想、辦學理念、教學水平、人才培養模式、學校管理等方面具有先進性的院校;江蘇省職業教育方面急需建設的專業;對相關專業師資培養有極大促進作用的教育資源”[2]。浙江省則未向江蘇省學習,對“國外優質教育資源”進行闡述。這將給一些唯利是圖的人提供可趁之機,他們將與國外一些不知名、無優勢學科專業的院校合作,舉辦一些低水平的合作項目,不利于優質資源的引進,不利于浙江省的經濟社會發展。

(二)政策的保障措施較為宏觀,缺乏操作性。

無論是《浙江省高等職業教育中外合作辦學五年發展規劃(2009-2013年)》、《浙江省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規劃(2010-2020年)》還是《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二五”發展規劃(2011-2015年)》都提出了政策的保障措施。雖有提出部分具體措施,但是這兩點措施對于提高管理水平,還遠遠不夠,提高管理水平需要各方面的支持與努力,需要更為具體的、細致的政策措施。此外,提出要增加經費投入,鼓勵高校設立專項經費或從事業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專項用于國際交流合作,加快國際化課程和專業建設。高校提取一定經費比例專項用于國際交流合作,這一規定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存在一定的靈活性,各高校難以把握經費的比例,將不利于國際交流與合作。浙江省教育廳轉發的《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保障工作的意見》提出對省示范性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省教育廳將在招生計劃、教師學生培養、對外交流等方面給予傾斜和支持[3]。省教育廳的政策傾斜與支持的幅度是多少,沒有具體說明,較為宏觀。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存在較大波動范圍,對不同高??赡艽嬖诓煌С至Χ?。浙江省中外合作辦學政策的保障措施中存在一些較為宏觀的表述,對于高校來說難以把握政策的支持尺度,這將不利于提高浙江省中外合作辦學的質量與規模。

(三)政策執行力度不夠,部分政策尚未落到實處。

2006年,浙江省教育廳轉發《教育部關于當前中外合作辦學若干問題的意見》中要求浙江省中外合作辦學密切結合浙江省經濟和社會發展對各類人才的需求,鼓勵在電子通信、新材料、生物醫學、數控技術、環境保護、金融保險、現代物流、電子商務、會展、軟件技術等緊缺人才培養方面與國(境)外高水平的教育機構合作辦學[4]。2014年2月,浙江省教育廳轉發《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保障工作的意見》中再一次提到優先支持與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的急需緊缺專業(如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海洋技術、農業科技、環境保護、現代交通運輸、工業設計、金融保險、物流管理、創意文化等)的合作辦學。嚴控已有相當規模的商科、管理學科及國家控制布點學科的合作辦學[5]。浙江省教育廳多次提到要發展省內急需緊缺專業的合作辦學,然而,目前浙江省中外合作辦學仍然停留在一些商科、管理學科、護理學專業上,新材料、生物醫學、環境保護、現代物流等專業暫未開展合作。政策雖已鼓勵在急需、緊缺專業開展合作辦學,但部分專業仍未開展,說明政策執行力度有待提高。

二、完善浙江省中外合作辦學的建議

(一)完善政策的表述,解釋相關概念。

浙江省中外合作辦學政策未對相關概念進行界定,為進一步提高中外合作辦學質量,浙江省應完善中外合作辦學政策,對相關概念作出明確規定,如:什么是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安⒉皇撬械膰饨逃Y源都是優質教育資源,也不是所有的國外教育資源都可以引進,要認真遴選與合作專業相關的優質的教育資源,所引進的教育資源能夠從辦學規模、學科結構、教育質量、辦學效益等方面有促進作用,尤其要在質量和效益兩個方面有明顯提升”[6]。只有明確國外優質教育資源的定義,才能夠引導各類高校在合作辦學中正確認識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內涵和屬性,找準各自發展目標和辦學定位,引進符合學校自身發展需要的優質高等教育資源[7]。明確的概念可以使政策操作更加具體化,將政策落到實處。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培養出大批浙江省急需緊缺的人才,推動浙江省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可以為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作出應有貢獻。

(二)細化政策的具體保障措施。

中外合作辦學政策的貫徹落實需要強有力的保障措施,具體、細致的保障措施能夠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也能夠早日實現政策目標。然而,浙江省中外合作辦學政策中的保障措施表述過于宏觀,不夠具體,增加了操作難度?!墩憬〗逃龂H化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完善組織架構,提升管理水平;增加經費投入,加強物質保障等措施都是宏觀層面的表述。如何完善組織架構,經費投入增加多大比例都不夠具體,使得一些高等院校在中外合作辦學過程中難以把握政策的尺度,增加了政策執行的難度。浙江省教育行政部門要進一步完善中外合作辦學政策的保障措施,推動中外合作辦學健康有序的發展。

(三)加強政策的執行力度,將政策落到實處。

合理、完善的政策是提高中外合作辦學質量的前提,要想從根本上提高中外合作辦學的質量關鍵要看政策能否得到貫徹落實。浙江省教育廳多次下發文件要求高校發展省內急需緊缺專業的合作辦學,但目前為止,浙江省的合作辦學項目仍然集中在一些舊有的專業上。政策鼓勵發展急需緊缺專業合作辦學,然而相關教育行政部門在審批合作項目時,仍然放寬了其他專業的合作辦學。浙江省要加強中外合作辦學政策的執行力度,將政策的具體措施落到實處,早日實現各項政策目標(如《浙江省教育國際化發展規劃綱要》提到的適時出臺《浙江省中外合作辦學實施細則》、《浙江省高等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基金資助辦法》、《浙江省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監測辦法》)。

參考文獻:

[1]林金輝.中外合作辦學中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問題研究[J].教育研究,2012(10):34-38.

[2]劉孫淵.江蘇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的政策考察[D].南京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63.

[3][5]浙江省教育廳.浙江省教育廳轉發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保障工作的意見[EB/OL].(2014-02-26)[2014-12-27].http://www.zjedu.gov.cn/gb/articles/2014-02-26/news20140226172539.html.

[4]浙江省教育廳.浙江省教育廳轉發教育部關于當前中外合作辦學若干問題的意見[EB/OL].(2006-11-16)[2014-12-26].http://www.zjedu.gov.cn/gb/articles/2006-11-16/news 20061116151352.html.

[6]杜建慧,海然,等.教育信息化視閾下國外優質教育資源的引進與研究[A].中外合作辦學質量建設研究[C].2014:140-146.

[7]林金輝,劉志平.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研究[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23.

基金項目: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教育學重點研究基地研究生創新課題成果“中外合作辦學研究”(JXYSSS023)。

中外合作大學范文第3篇

引進及借鑒國外原版的英文教材[1]。由合作的外方學校提供相關課程的外文原版教材, 再安排相關課程的中方教師了解教材內容后推薦影印版的國內英文教材。這樣通過國內國外雙方教師篩選的教材, 保持了英語的原汁原味。

引進及借鑒國外的教學計劃。中外合作班的教學重點突出英語強化與專業特色, 而專業特色的學習成效是建立在具備良好的英語綜合能力基礎上的。因此, 引進外方教學計劃, 與中方相關專業教學計劃相融合, 制定出符合中外合作班教學特點的教學計劃。計劃的培養模式重實用, 不重死記硬背, 重點考核學生的處理問題能力和自學能力。

全英語授課的課堂教學。承擔英語基礎課和專業課的教師必須具備扎實的語言功底、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完備的專業知識。因此授課教師或是由合作的外方學校派遣的外籍教師;或是聘用來自英語國家的外籍教師;或是啟用有出國留學經歷的優秀的中方教師。全英文授課, 可以為學生營造一個英語的學習環境, 全方位強化和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與應用能力。

培養國際化的專業人才。中外合作班通過結合專業知識, 加強英語實踐, 注重培養跨文化意識[2], 指本國語言者與非本國語言者之間的交際, 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使其成為既具較高英語實踐能力, 又兼備專業技術應用水平的雙料人才, 以滿足目前國際上的人才市場需求。

中外合作班經過多年的發展, 在其形成獨有的英語教學活動特色的同時, 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學生進校英語基礎薄弱。中外合作辦學的生源主要是來自高考第四批學生, 學生高考入學成績相對較低, 英語語音、語調、詞匯、語法等基礎相對較差。大部分學生自學能力[3]較弱, 缺乏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 依然按照中學的學習方式, 對知識的學習僅僅限于老師在課堂上的講授, 對老師的依賴性比較強, 自主探索學習的能力較弱。

學生英語兩極分化明顯。學生雖都是按高考第四批分數線入學, 但是招生錄取時未設定英語單科成績的最低要求, 部分學生高考英語單科分數較高, 部分又相對較低。入校學習后, 在對英語學習要求較高的中外合作班中, 學生英語學習便呈現兩極分化明顯的情況。部分學生積極性高, 部分積極性低, 甚至不敢開口。

外教教學方式與中教教學方式的差異。外教的教學方式強調學生的自學, 注重課堂上的互動, 意在培養學生的能力, 平時的各類學習任務也與中教的教學方式有較多差異, 教學方法更加靈活多樣, 例如課堂演講、小組作業、課外調查報告、小論文等重在強調參與性的實踐讓學生自己去體驗理解, 從而發現問題, 解決問題, 并從中得出結論。然而, 中國的學生經過多年應試教育的磨練, 已經習慣了被動式學習方式, 只要在課堂上認真聽老師講課, 考試考個好成績, 就意味著通過了這門課程, 甚至就是成績優秀。這種以教師傳授知識為主, 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教學模式, 是無法適用于中外合作班的學習, 無法達到外教所需的課堂效用。

外教人員派駐的短暫性。外方派駐的外教往往只呆一個學期, 外教與學生剛剛互相適應便要離開。由于簽證等原因, 外教入校授課時間往往要推遲一到兩周, 開課時間較晚, 學生英語基礎較弱, 對外教教學方式的適應時間較長, 當外教與學生建立起比較默契的課堂教學環境時, 往往學期已過大半。外教結束期末考試后, 便離?;貒?。學生在新的學期又得面臨新的外教, 再次適應。

對于中外合作班英語教學面臨的以上問題, 提出幾點改進的建議:

對學生英語水平進行摸底。進校后對學生進行入學英語摸底考試, 教師按照英語考試成績, 根據學生具體情況, 給班內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不同難度和數量的任務, 設置不同的教學目標, 這樣既可以幫助基礎較差的學生排除學習上的障礙, 又保證了優秀學生得到較快提高, 促進全體學生英語學習能力的共同發展。

開展課外英語活動。每班配備由高年級英語水平較好的學生擔任學習導師, 同為學生, 學習導師在課余可以更好地與學生進行交流, 開展各種各樣學生感興趣的英語活動, 例如:英語早讀、英語角、英語影視欣賞、英語演講比賽、每天一小時口語訓練等。通過這些活動, 不同英語水平的學生之間相互對話交流, 共享學習資源, 分享學習過程中的情感和體驗, 形成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學習團體, 從而逐漸消除英語兩極分化的情況。

促進中外教之間的交流。外教入校初期, 派遣一名有出國經歷的中方教師陪同外教入課堂, 課堂上, 中方教師作為外教與學生之間的橋梁, 既可以使外教更多了解中方學生的學習特點, 也可以使學生更快地適應外教教學的課堂。課余時間, 中方教師與外教加強溝通, 增進了解, 更促進外教對學生的了解和喜歡。同時, 由外方學校派遣專業外籍教師入校進行中教英語教學培訓, 提高中方教師英語課程的教學能力。中方學校還可以有計劃地選派優秀的教師出國學習, 更新知識和教學理念。

留住外教資源。為外教提供便利舒適的生活環境, 配備外教助理, 及時解決外教在生活方面遇到的各種問題。開展各類外教與學生互動的活動, 增強外教與學生之間感情的交流。讓外教愿意常駐中方學校, 解決學生每學期都需要適應新外教的問題。

綜上所述, 中外合作辦學已成為中國高等教育體系中的一部分, 而其中的英語語言教育的成功與否將直接影響到外方專業課程的學習。因此要達到中外合作班對學生能力的較高要求, 還需要不斷革新思想, 改革傳統教學模式, 汲取融合國內外先進的教學理念, 科學地研究如何提高英語語言教學效果, 形成一套自身的英語教學特色。在切實提高學生英語語言應用能力的同時, 認真結合專業知識要求積極開展英語綜合理論和實踐應用能力教學, 大力培養國際化專業人才。

摘要:本文基于中外合作班英語教學的特色, 針對當前中外合作班英語教學所存在的問題, 提出了改進英語教學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中外合作班,英語教學,英語基礎,兩極分化,建議

參考文獻

[1] Jack C.Richards.劍橋國際英語教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劍橋大學出版社) , 2007.

[2] 劉萍萍.中外國際合作班英語教學淺議[J].湖南城建高等??茖W校學報, 2003 (1) .

中外合作大學范文第4篇

一、中外合作辦學模式概述

中外合作辦學模式在我國社會中無論是規模還是質量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當下, 中外合作辦學模式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需求。中外合作辦學模式可以充分的將我國素質教育與他國現金的教育資源內容進行有效的結合, “趨利避害”, 實現最大的教學效果。在中外合作辦學模式的基礎上引申出了3+2模式、2+3模式。其內容便是前三年在本國學習, 后兩年在他國學習, 這樣學生們畢業之后便可以拿到兩個國家的畢業證明。此外, 在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不斷發展的當下, 中外合作辦學模式的形式也在積極的轉變。積極的開展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不僅可以真切的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且還可以更加全面的培養廣大學生們自身的能力, 讓學生們利用更加客觀的心態去拓展視野, 使學生們在學習和交流的過程當中, 有效的強化自身的外語水平[1]。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作為一種一舉多得的教學模式, 還可以有效的增強學生們的跨文化知識, 樹立學生們更加獨立的人格。中外合作辦學模式在不斷發展與進步的過程中, 也受到越來越多家長們的關注, 其前景非常廣闊。

二、中外主題式建筑教學差異——景觀意識融入

景觀意識內涵便是引導學生們在設計的過程中, 最大程度上了解建筑設計的背景、環境、文化等相關意識內涵, 正確明確并處理建筑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真正讓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藝術與自然結合的深厚意義。在實際開展中外主題式建筑教學合作的過程中, 中外教師對于“景觀意識融入”教學的核心目的保持了一致。但是在針對“景觀意識融入”這一主題教學課程設置以及教學方法上, 中外教師們存在相對較大的分歧。

中方教師更加傾向于對“景觀意識融入”概念的界定, 認為“景觀意識融入”教學是基于傳統風景園林研究的范疇。其內容便是景觀作為審美的對象, 研究建筑景觀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 并結合自然景觀實際需求來開展人工改造。中方教師更加傾向于針對自然因素、景觀因素、地理地形變化、植被條件、道路狀況等客觀因素進行調查, 并將人為改造的內容過渡到自然環境當中。在實際開展教學的過程中, 中方教師認為需要從自然、地理地形、社會人文、審美等深層次的針對“景觀意識融入”進行詳細的分析。

西方教師針對“景觀意識融入”教學更加傾向于對“風土人情”的理解, 并認為景觀是應該具有當地文化特色的建筑, 并且可以彰顯出當地的文化現象。必須應該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之上, 融入與人類活動相關的內涵[2]。并且還積極的提出了這些景觀應該具有時間上與空間上的客觀差異, 與人類社會進步相同應該具有繼承性。由于西方教師對“景觀意識融入”的獨特認知, 所以在實際開展教學的過程中, 更加傾向于帶領學生們到公共活動空間開展景觀測繪體驗, 并通過一系列的限定課題來引導學生們深入的理解景觀意識的內涵。

由于中方教師和西方教師針對“景觀意識融入”的教學方式和教學出發點存在不同, 所以為中外主題式建筑教學合作帶來了一定程度上的困境。中方教師更加重視嚴謹的教學模式, 引導學生們了解設計景觀和設計基礎知識規范, 注重建筑外空間與景觀品質、尺度等內涵上的協調。西方教師在開展“景觀意識融入”教學的過程中, 更加注重景觀與當地人文的造型感和景觀與周邊發展的邏輯關系。強調學生們通過實際動手測繪以平視點觀察設計模型, 注重景觀空間感。之所以會導致此種形式的差異, 究其根源便是中西方教師背后的教育體系不同、發展經歷不同、人才培養方向不同、文化背景不同[3]。我國的建筑教育體系一直以來使用“扎布”的教學模式。由于自從改革開放以來, 我國建筑設計人才極其緊缺, 導致在實際開展建筑專業教學的過程中, 更加注重學生們對專業知識的把控, 更加注重學生們自身建筑設計的藝術性和專業性, 忽視了學生們對社會、經濟、文化等層面的理解。而西方教育更加注重對學生們自身的建筑素質培養。傾向于在原有教學的基礎上深化教學的邏輯性, 注重問題探究和實踐動手能力。注重客觀事物深層次的內涵探究, 如建筑與社會、歷史、文化、經濟等層面的聯系, 鼓勵學生們提出自己的想法, 并發揮學生們的自主性。

三、中外主題式建筑教學溝通合作教學策略——景觀意識融入

在中外建筑教育不斷發展的浪潮之下, 所面臨的發展需求更加多元化。想要確保中外主題式建筑教學合作的實際效率, 便可以客觀的看待中方教師教學方式與西方教師教學方式之間的優勢, 真正的秉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教學理念, 通過溝通合作的形式, 真正的做到“1+1>2”。無論是何種教學模式其主要的教育發展目標相同。建筑教學工作的實際應用性相對較強, 中方教師的教學方法可以有效的幫助學生們強化理論知識, 而西方教師所注重的理論內容可以與中方教師教學模式進行緊密的結合。通過中外主題式建筑教學良好的溝通合作, 為學生們搭建起科學創新教學途徑。

(一) 景觀意識基礎知識融入

為了切實的讓學生們掌握景觀意識的基本知識, 教師便可以在實際開展“景觀意識融入”教學的過程當中, 將景觀意識的基礎內涵想學生們進行講述。在教學基礎知識教學的過程中, 通過案例分析的手段, 詳細的帶領學生們感知景觀意識元素。切實的讓學生們在案例分析、基礎知識學習環節中, 初步了解景觀、建筑設計要求, 學會針對景觀進行賞析和初步設計, 感知建筑與自然環境、人文環境、歷史環境的緊密關系。

(二) 參觀+測繪

當學生們了解基礎的景觀意識知識之后, 便可以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空間, 引導學生們開展實際餐館和測繪[4]。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們參觀本市的景觀。并設定參觀+測繪的教學任務, 要求學生們進行立方體測繪、室內空間測繪。切實的讓學生們在觀察與測繪的過程中, 感知景觀周圍的人文信息、自然環境、經濟信息、歷史信息等內容, 并通過測繪的形式, 讓學生們掌握具體到抽象的創作概念。

(三) 經典建筑分析+創作

為了切實使學生們詳細的了解設計景觀中的空間、功能、結構等內容, 并且激發學生們自身的創意細胞。教師便可以通過參觀與講解的形式, 分析經典建筑物的空間、功能、結構。并且結合分析的景觀建筑引導學生們完成一個小型建筑的設計工作。通過給定文化因素, 和建筑元素, 如柱、墻、樹、水面等基礎環境要素, 讓學生們結合自然環境的條件, 學會利用景觀及建筑設計的方式體驗自然與建筑之間的奇妙碰撞, 構建學生們初步創作設計感知能力。為了深化學生們的景觀意識, 教師還可通過綜合訓練的形式, 以“本市高架橋下空間設計”為課題, 引導學生們結合本市的人文環境、自然環境, 利用綜合景觀建筑要素開展設計, 切實的強化學生們對周圍自然環境、地理地形、人文歷史分析的前提之下, 強化學生們的空間設計水平。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 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作為一種科學、先進的教學模式, 可以有效的強化我國傳統教學工作的效率, 為傳統教學工作融入更多的活力。在實際開展教學工作的過程中, 必須要充分的聽取不同國家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 找出中西方教師教學內容的差異和相同點, 并及時針對不同之處進行溝通。充分的發揮出中西雙方教學工作的優勢, 切實的在增強學生們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 強化學生們的綜合實踐水平, 促進學生們的全面發展。

摘要:中外合作辦學模式是當代社會一種先進的辦學理念, 并且在我國高等教育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發展。本文將針對中外合作辦學模式進行詳細的分析, 以景觀意識融入教學為例分析出中外主題式建筑教學差異, 其目的是研究出中外主題式建筑教學溝通合作教學策略, 以便于切實的保障中外主題式建筑教學合作的實際效率。

關鍵詞:中外合作辦學,主題式教學,景觀意識融入

參考文獻

[1] 馬躍峰, 張慶順.景觀意識的融入:建筑設計基礎空間教學研究[J].中國園林, 2011 (7) :41-45.

[2] 范建紅, 朱雪梅, 謝滌湘.基于開放式教學的景觀設計類課程教學改革探討——以挪威卑爾根建筑學院為借鑒[J].美術教育研究, 2018 (1) :113-114+117.

[3] 蔡曉曦, 李江.中外歷史主題景觀中的主體間性美學體現[J].中外建筑, 2017 (10) :47-50.

中外合作大學范文第5篇

在所有的高等院校都存在這樣一個特點, 中外合作辦學的學生與其他各院系不同:張揚、個性, 難管理、特立獨行等。合作辦學由于是中外雙方共同教學管理, 全外教授課的特點, 屬于高成本運營, 學費比普通的專業要相對高。由此造成合作辦學學生與其他學生存在明顯差異。

1.1 家庭條件相對優越, 基礎教育好

高收費教育, 注定只有家庭條件允許的學生才能進入該專業接受教育。而且, 一般就讀合作辦學專業的學生目標都是出國繼續深造, 必要的家庭支持是必需的。因此, 進入合作辦學就讀的學生家庭經濟條件都相對較好, 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同時, 優越的家庭環境, 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學習各種知識的機會, 從小父母多方面培養, 基礎教育基礎好。

1.2 文化課水平相對較低, 自我控制差

根據中國的國情, 家庭條件的優越的學生, 往往在家中衣食無憂, 父母由于忙于工作對學生的管理跟不上, 學生自控能力差, 學習缺乏主動性, 學生學習成績相對較差。因此, 這些學生往往綜合能力強, 但學習能力差。合作辦學由于收費高的限制, 相對高考分數要求低。因此, 進入合作辦學就讀的學生文化水平相對低一些。

1.3 學生自主意識較強, 適應能力強

由于家庭環境對學生影響很大。一般高收入家庭的父母, 往往是在某一方面取得成績的成功人士, 父母的成功, 帶給孩子帶來優越家庭條件的同時, 對孩子的成長也產生深遠影響。孩子往往接觸面廣, 獨立自主意識較強。學生自小生活社會環境影響, 接觸社會多, 獨立處理社會事務的機遇就多, 獨立生活能力提高, 適應社會的能力自然就強。

2 合作辦學學生管理工作的優劣勢

2.1 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學生工作的優勢

作為一種新興的辦學模式, 中外合作辦學無論是所處的外部環境還是內部運作過程都擁有著前所未有的豐富資源, 這為學生工作目標的實現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條件, 也成為做好學生工作的最大優勢。

優越的外部辦學環境為中外合作辦學的學生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平臺。合作辦學教育模式不同于普通專業, 往往采用小班制、精師資、硬件配置好等特點, 為學生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 全外教授課, 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合作辦學的質量, 保證了學生工作的高起點。

中外合作辦學的特殊性使得其招收的學生具有一定優勢:大部分學生來自城市, 其完善的基礎教育、科學的家庭教育為大學階段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中外合作辦學學生家庭條件普遍不錯, 舉債上學比重較小, 能保證學生得以安心學習;中外合作辦學的模式為學生出國深造提供了機會, 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學生就業壓力。

國際化的培養模式和新穎的教育方法為學生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按照國家教育部的要求, 中外合作辦學必須要引入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管理經驗。這種全新的辦學模式無論對學校, 還是對教師、學生都帶來重大影響, 也為學生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2.2 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學生工作的劣勢

中外合作辦學招生的特殊性同時使其招生的學生具有難管理的特點。合作辦學學生的優越家庭條件, 造成部分學生嬌生慣養, 不能吃苦, 學習主動性差, 自控能力差的特點。一旦進入大學校園, 寬松的大學環境, 使部分學生容易出現放任自流的傾向, 而且由于這些學生自主意識特別強, 往往不接受學校和老師的教育約束, 容易出現逆反心理。

國際化培養與中國傳統教育模式沖突:不同國度往往存在諸多不同, 在融合過程中, 往往會出現沖突。合作辦學是國家與國家政治、教育等多方面地結合, 因此, 辦學過程中出現各種問題是難免的。由于意識形態、生活習慣等多方面的原因而引起的學生管理、教學管理問題也是我們管理工作中必須面對的。

3 中外合作辦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3.1 加強師資培訓和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引進國外合作項目, 大多數學校由于經費問題, 不可能完全聘用外籍教師, 許多課程仍需由國內教師擔任。但由于國外課程的理念和體系與國內有很大不同, 對教師的教學要求與我國傳統的教育有很大區別, 因而對教師是個嚴峻的挑戰。如外方強調課堂上師生、學生之間互動, 鼓勵學生提問參與討論, 不允許學生被動聽講, 而我國教師習慣于傳統的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 忽視課堂上師生間直接積極的雙向交流和思想碰撞, 影響了學生個性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另外, 使用外方教材要求中國教師要有一定的教學經驗和實際工作經驗既懂專業又有較高的外語水準。這些都要求在開辦合作項目之初就注意采取一定措施對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培訓。

3.2 課程的國際化與本土化的有機融合

職業教育屬于培養學生獲得直接進入勞動力市場所需能力和資格的教育, 學生畢業后除少部分出國外, 絕大部分主要在中國本土就業, 因此, 在課程設置和教學安排等方面應具有一定的靈活性。有些課程內容或運行方式要結合中國的實際國情進行適當的調整和修改, 否則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會存在困難。如全外語授課問題, 鑒于學生的實際水平, 在有些地區、有些專業就顯得沒有必要, 也不可能實現, 可以根據具體的培養目標考慮哪些學科可以用中文, 哪些學科可以用英文。各辦學機構應本著“洋為中用”的原則, 既注重學習和借鑒國外職業教育的先進經驗, 又立足于本國、本地實際, 結合中國區域的實際情況和要求, 在課程設置和教學安排等方面具有一定的靈活性, 努力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實際的職業教育體系。

3.3 注重學生的價值觀教育

中外合作辦學中外方的合作目的一是出于長遠的戰略考慮, 包括政治文化影響和未來的市場競爭, 前者主要是政府行為, 后者主要是以跨國公司為首的大企業行為。二是出于教育市場爭奪, 是一種純粹的商業行為。因而, 我們在中外合作辦學中應警惕外方有意無意的文化滲透而導致的年輕一代價值觀的迷失, 有必要提高政治理論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加強學生的集體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教育, 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培育青年學生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4 結語

要做好合作辦學學生思想道德管理工作, 應大力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改變空洞的說教和死板的教育形式, 建立社會、學校和家庭聯合培養體系, 多渠道為學生緩解專業學習的壓力, 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加強學習、創新思路、勇于實踐, 走出中外合作辦學學生工作的特色之路。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改革開放的進展, 我國的教育事業也正在進行改革。其中引進國外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來補充我國教育資源嚴重的不足, 這就產生了中外合作辦學這種辦學模式。這種模式主要是利用合作外方先進的教學管理理念和師資, 在中國進行與國際接軌課程的教學, 中方負責日常管理。由于合作辦學學校的學生接受的是國外的教學理念和專業學習, 而日常行為接受的是中方的管理, 導致學生承受著來自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文化碰撞所帶來的苦惱, 這對矛盾給我們在傳統的思想道德管理學生工作中提出新的課題。

上一篇:合作辦學下一篇:農村經濟合作社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