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科技體制農業科技論文范文

2023-10-19

科技體制農業科技論文范文第1篇

農村生產發展、農業增產達效、農民增加收入,必須依靠不斷提高農業科技貢獻率。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原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建立起來的農技推廣體系已明顯不適應新時期“三農”工作的要求。特別是農村稅費改革及“一免三補”政策出臺后,公共服務社會化、市場化步伐加快,嚴重沖擊了農技推廣體系,農技推廣的職能不斷弱化。在新形勢下如何健全完善農技推廣體系,做好農技推廣工作,使其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我們**縣積極探索,深化改革,大膽創新,勇于實踐,收到了良好效果。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舊有農技推廣體系已極不適應,改革勢在必行。

1、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我們推行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生產發展是根本。推動農業發展的根本措施在于農業科技進步和農民素質的提高,說到底在于農業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離不開農技推廣體系這一主要渠道,離不開農技推廣工作者這一群體。只有健全和完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搭建好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平臺,才能加快農業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推動農業生產發展,實現生活富裕的目標。[文章-http:// 找范文,到]

2、舊體系存在的種種問題,逼迫我們推行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農村稅費改革后,原有的農技推廣體系普遍受到了沖擊,就綏棱縣而言,可以形容為“網破、線斷、人散”。“網破”是指縣、鄉、村、屯四級農技服務網絡不健全、不完善,只有縣鄉兩級組織存在,且服務手段落后,機制不活,管理不暢,職能弱化;“線斷”是指村屯農技推廣服務組織出現斷層,農民技術員和科技示范戶寥寥無幾,即使有也沒能發揮作用;“人散”是指從事農技推廣的人員流失、隊伍不穩、整體素質不高,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強,特別是鄉鎮機構改革后,從事農技推廣工作的人員減少,多數鄉鎮只有一人從事農技推廣工作,甚至有的鄉鎮一個人也沒有。這樣的農技推廣體系,已經不能適應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發展現代農業的要求。

3、農民群眾盼科技的強烈愿望,要求我們推行農技推廣體系改革。由于國家對農業的重視和支持,特別是“一免三補”政策的實施,廣大農民發展糧食生產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對農業技術的需求日益強烈。特別是,農業遭受嚴重病蟲害后,農民對科技的企盼更加強烈。去年我縣農業發生了大面積的稻瘟病和大豆菌核病,農民對科學種田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學科技、重科技、用科技的氛圍進一步濃厚,強烈渴望有一支過硬的農業技術推廣隊伍。

創新思維,拓寬思路,構建上下貫通、機制靈活、充滿活力的四級農技推廣網絡。

1、優化縣級,加強農技推廣中心建設。一是提升規格。在原隸屬關系不變的前提下,我們將縣農技推廣中心升格為正科級單位,核定編制37個(暫用24個),設主任1名,副主任3名。二是調整機構。撤銷了原來內設的推廣站、土肥站、經作站、水稻站和環保站,并把縣農科所并入推廣中心,組建了測試中心、植保站、科研所和綜合辦,并對其職能進行了重新定位。三是競聘上崗。根據縣農技推廣中心的機構設置和職能定位,科學設崗,以崗選人。通過公開考試、考核等辦法對除縣中心主任外的所有人員實行競聘上崗,優化人員配置。我們要求縣推廣中心工作人員,必須先競聘區域中心站職務,再競聘測試中心主任、植保站站長、綜合辦主任和農科所所長,最后競聘農技推廣中心其他崗位。經過競聘,縣推廣中心有12名人員充實到了區域中心站,實行三年一輪崗,有效解決了農技推廣隊伍長期存在的頭重腳輕的弊病,強化了基層工作力量。對縣中心其他人員除主任外全員競聘上崗,簽訂三年聘用合同,實行死編活人,動態管理。對4名落聘人員,我們實行了待崗管理,只發基本工資,三年內單位有空崗,允許其參與競聘,仍然落聘的三年后納入人才交流中心管理。

2、整合鄉級,跨鄉鎮建設區域中心站。我們把鄉鎮農牧綜合服務中心的農技推廣職能劃出,按照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及地理位置,建立了***3個農業技術推廣區域中心站。其中,**區域中心站服務**鎮、**鄉和**鄉,重點研究推廣水稻生產技術;**區域中心站服務**鄉、&&鎮和&**鎮,重點研究推廣大豆、玉米生產技術;**區域中心站服務*(*(鄉、**鄉,重點研究推廣瓜菜、特色作物等經濟作物的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區域中心站規格為副科級,站長由縣中心副主任兼任。區域中心站的人、財、物、事四權收歸縣農技推廣中心垂直領導,所在鄉鎮協管。區域中心站的建站費用全部由縣里負責,現已購回3輛微型車,并擬為每個站建設200平方米的獨立辦公用房。區域中心站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公用經費按實際聘用的在職人數核定,此外縣財政每年還為每個區域中心站增撥經費1萬元。經費由縣中心統一管理,實行報賬制,由縣中心在財政結算中心統一核算。在區域中心站的人員選用上,核定3個區域中心站編制24個,目前從鄉鎮財政開支人員符合條件的人員中選聘了15人,聘期3年,加上縣派12人共27人。對落聘的原鄉鎮從事農技推廣工作的人員,由鄉鎮政府重新安排工作,并取消相應的技術崗位待遇。

3、完善村屯,設立科技示范戶和農業技術推廣協會。我們根據屯型大小,在每個屯設2—3個科技示范戶,在每個村都成立了農業技術推廣協會。主要職能是協助農業技術推廣部門推廣實用技術、新品種、新肥料、新農藥,承擔縣鄉兩級試驗示范任務,并監測本地病蟲草害發生情況,向區域中心站及時反饋信息。在科技示范戶的確定上,我們通過電視公告、本人

申請、群眾舉薦、村委會把關,農業技術推廣區域中心站考核的辦法,將一批熱愛農技推廣工作、群眾威望較高,特別是具有一定農業技術示范能力的種田能手確定為科技示范戶。并在此基礎上,通過組織示范戶在本村選舉,推出協會會長人選,通過考核審批后,發放聘任證書。

4、強化管理,建立健全與改革相配套的制度和機制。改革后的農技推廣新體制,能否順利運行,能否發揮作用,管理至關重要,核心是如何管好人的問題。在加強管理上,我們實行了“三制”。一是崗位責任制。制定出臺了《**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崗位責任制及考核辦法》、《**縣農技推廣協會會長崗位責任制及考核辦法》、《**縣農技推廣示范戶崗位責任制及考核辦法》,任務明確,責任到人,干有目標,獎有抓手,罰有依據,切實做到了以制度管理人,以制度約束人,以制度激勵人,以制度促進各項工作的落實。二是工效掛鉤制。對競聘上崗人員實行津貼和獎金活發,將津貼的30%和獎金作為崗位活發津貼,按照目標考核情況兌現,打破了在工資分配制度上的“大鍋飯”??己瞬缓细竦慕蛸N部分全部扣除,連續兩年不合格的解除聘用合同,檔案交由人才交流中心管理。為便于考核、兌現獎懲,自去年12月份我們就將鄉鎮農技人員工資收由縣中心統一發放。三是利益驅動制。采取調工資、給補助等措施,進行利益引導。農技推廣人員的各項補貼,一定三年不變。對縣中心下派到區域中心站的人員,每人向上浮動一級工資,高級職稱的每月補助100元,中級職稱的每月補助70元。對從鄉鎮競聘上崗的區域站人員,每人向上浮動一級工資。屯科技示范戶,可優先承包半坰機動地,村里每年給解決200元的科技示范補助資金。村農技推廣協會會長,可優先承包一坰機動地,村里每年給解決400元的科技示范補助資金。

工作積極主動,群眾反響良好,新體系的生機和活力已初步顯現。

1、整合了資源,強化了基層工作力量。鄉級農技推廣人員理應是整個農技推廣體系的中堅和骨干。但長期以來,優秀人才往往集中在縣級以上單位,鄉鎮力量薄弱且分散。改革后,我們將縣優秀農技推廣人員充實到了鄉鎮區域中心站,增強了區域中心站的整體實力。從而,改變了原來優秀農技推廣人員不接觸基層,農民群眾見不到高層次人才的現象。為解決學非所用問題,把同一類型的專業人才相對集中,增強了工作力量,原來工作與專業不對口的人員,現在都按其所長安排了工作崗位,使農技推廣人員結構得到了優化組合。

2、完善了網絡,農技推廣隊伍不斷壯大。改革前,原有的村屯農技推廣機構名存實亡,僅憑縣中心工作人員和鄉鎮兼職工作者難以完成工作任務。例如,我縣原農技推廣中心和農科所加在一起只有63人,要服務全縣10個鄉鎮、76個村、500個自然屯、4萬多農戶,簡直是杯水車薪,遠遠不能滿足實際需要。改革后,我縣成立了76個村農技推廣協會,發展了307戶科技示范戶。通過開展“菜單式點學”方式,對科技示范戶進行了重點培訓,然后通過他們結合自身的種植經驗,向周邊的農民傳授這農業技術,說服力和可信度大大提高,農民樂于接受、易于接受,較好地解決了農技推廣斷層的問題。

3、激發了活力,農技推廣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大大提高。改革后,科技人員精神面貌煥然一新。由于推行了新的工作機制,讓每一名農技推廣人員身上都有目標、有責任、有擔子,極大地激發了他們的工作熱情,增強了主動服務意識。例如,在區域中心站辦公車輛沒有配備到位時,為了盡快深入下去,有的干部開自家的微型車下鄉開展培訓。各級農技推廣中心不斷學習先進農業技術,全力引進推廣新技術、新品種、新藥劑。今年,我縣全面開展了測土配方試驗,現已采土樣4300多份,全部輸入了微機,送到省里進行測試。農技推廣人員還積極發揮示范引帶作用,建設科技示范園區和農業科技示范帶,目前均已初具雛形??萍紖f會會長每人都承擔3—5項新技術示范項目,這樣對周圍的人具有很強的可信性、可學性、可比性。

科技體制農業科技論文范文第2篇

1 科技管理的內涵

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 (NRC) 在1987年的報告中將科技管理定義為:科技管理是一個包含了科技能力的規劃、發展和執行, 并且用來規劃和完成組織營運以及策略目標的跨科別領域。

科技管理的目的在于鼓勵創新, 促進經濟成長和增進全人類的利益。短期的科技管理包含品質改善程序、高效率的制程設計等, 長期的科技管理內容則包含了整體性、策略性的科技預測與規劃??萍脊芾硎且粋€整合了各種專業領域, 諸如科學、工程學、企業管理等跨領域的學科, 其影響組織的研發、設計、生產、營銷、財務、人事以及信息等各個不同功能部門的活動, 包括組織的日常運作以及策略規劃??萍脊芾韺⒅匦姆旁诮M織的策略目標上, 以解決管理系統中隱藏的缺點, 并改善組織的生產力, 增加管理效果和加強組織的競爭優勢。

在國家與政府的層級中, 科技管理的重點在于, 公共政策必須適用于促進科技, 利用科技的變革來增進人民的福祉??萍脊芾碇饕芯靠萍紝φw社會的影響, 特別是在促進經濟持續發展方面的影響。

2 我國科技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

科技管理體制, 是科技活動的組織結構、管理體系和制度的總稱。我國原有的科技體制在集中全國的科技資源方面曾有過一定的優勢, 但仍存在著科技與經濟脫節的現象, 有許多深層次的問題亟待解決, 包括科技管理體制所需要的基本法律框架, 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科研院所的治理結構, 科技資源的使用和監督等, 都是制約我國科技發展的瓶頸。目前, 我國科技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資源配置不符合市場經濟的要求。在科技資源配置中, 市場機制的基礎性作用尚未充分發揮。 (2) 決策機制不適應科技創新的需要。宏觀調控能力不足, 科技管理體制官僚化, 科技和經濟在國家層次上的決策機制中存在許多弊端;缺乏高層次的科技決策咨詢、評估、監督機構, 不能就科技發展和科技體制的總體設計、戰略重點提供政策建議與咨詢意見。 (3) 自主創新不適應科研活動的特點。各創新主體適應制度變革的基礎薄弱, 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 科研院所的運行機制還不適應科研活動多樣化的特點??萍脊芾斫┗? 人才活力難以激發, 無法適應科技創新的規律。

3 現行科技管理體制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現行科技管理體制存在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1) 科技體制不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這主要表現在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到30%, 高新技術在經濟增長中所占的比例不到10%。

(2) 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薄弱。獨立于企業之外的科研開發力量過多, 美國企業的研究人員約占全國研究人員總數的80%, 企業的研究開發經費約占全國總量的65.1%, 而我國絕大多數研究人員在企業之外, 企業內應用研究僅占全國總量的約10%。

(3) 科技力量內部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在兩方面:獨立科研機構的大量重復設置;科技人員難以流動, 難以進入企業和市場。

分析我國目前科技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制度變遷造成。只有逐步探索、研究和解決好這些科技管理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 走一條適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科技管理之路, 我國的科技發展才會有一個更健康、穩定的發展基礎。

4 科技管理體制創新的路徑選擇

當前, 政府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點, 把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放在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國家高度重視科技工作, 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 啟動重大科技專項。但由于傳統的體制機制制約了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發揮與提升, 這些投入未必能否取得預期效果。只有深化改革, 破除體制機制障礙, 我國經濟才能走上依靠科技自主創新促進發展的良性軌道。為此, 筆者就改革和創新科技管理體制提出以下三大路徑選擇。

(1) 建立合理的資源配置機制。

一是梳理各部門科技管理職能, 歸并整合, 防止交叉。二是完善與強化宏觀科技協調機制。建議加強國務院科教領導小組對科技工作的領導, 在國家科技發展戰略與規劃、科技政策和重大科技計劃的制定與實施等方面更多發揮統籌協調作用。國家科技行政部門可作為領導小組的辦事機構, 負責協調相關各部門貫徹科教領導小組的決策。

(2) 建立科學的項目管理機制。

一是與科技相關的政府部門主要負責立項決策與項目驗收, 不再直接分配項目。二是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基礎上建立國家科技基金委員會, 將原有的科技攻關、重大專項等科技計劃一并納入國家科技基金委員會管理。國家科技基金委員會統籌負責各類科技項目的分配與實施, 實行信息公開、程序公開、陽光操作, 接受相關部門和社會的監督。三是建立獨立的國家科技項目監督評估委員會, 由科技、產業、政府等方面相關人士組成, 對項目的決策、執行過程進行監督, 對項目的科技價值和經濟、社會效益進行評估。

(3) 整合創新資源, 構建結構合理的科技管理體系。

科技管理體制的創新, 從其核心內容來講, 主要是設定行為主體之間的關系, 如政府、企業、高校、研究機構等行為主體之間的關系, 理清政府、市場和科技創新主體的定位與功能, 整合創新資源, 形成創新價值鏈。在創新科技管理體制中, 必須遵循市場經濟的原則, 確立政府與市場在科技發展中的職能界限, 通過立法維護科學技術活動的正常秩序, 利用各種經濟手段引導科技發展方向及社會資源配置, 確立國家在重大平臺技術、共性技術、公共技術領域的供給作用, 確立國家宏觀科技管理制度, 規范科研機構體系。建立起層次分明、結構合理、分工合作、聯系緊密的創新體系, 構建具有靈活的、可調整的科技宏觀管理體系。

摘要:科技管理包含了科技能力的規劃、發展和執行, 是對整個社會科學技術活動進行的有效調節與控制, 科技管理體制創新關系到科技工作全局, 關系到科技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等問題。本文從詮釋科技管理的內涵出發, 分析了當前科技管理體制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管理體系。

關鍵詞:科技管理,體制創新,路徑選擇

參考文獻

[1] 梁建偉, 馬文建.管理績效與科技管理創新[J].2006.

[2] 張克軍.科技管理創新的思考[J].2005.

科技體制農業科技論文范文第3篇

“供給側”改革的實質是創新, 核心內涵是解放生產力, 強調以高效的制度供給和開放的市場空間, 激發微觀主體創新、創業、創造的潛能, 構建、塑造和強化我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新動力[2]?;诠┙o側結構改革的科技領域的體制機制創新, 就是建立從試驗研究、中試到生產無縫對接的創新鏈條, 通過技術供給刺激成果轉化, 成果轉化反過來倒逼技術需求, 提高科技貢獻率, 實現經濟和科技發展的良性循環, 以科技創新推動全面創新??萍紕撔率莿撔碌闹聘唿c, 是全面創新中最重要、最關鍵、最核心的創新, 也是最困難、最具挑戰的創新。

一、嘉興科技創新政策環境分析及科技體制機制現狀

嘉興正在全力推進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和浙江省科技創新改革試驗區創建工作;以“科技體制改革、創新主體培育、創新平臺建設”為重點, 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推進民生科技發展、強化知識產權保護, 推出“1+X”科技創新政策體系, 著力優化創業創新環境, 著力強化科技和金融深度融合;激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同時充分發揮嘉興作為浙江省科技創新副中心以及滬嘉杭G60科創走廊重要樞紐的優勢, 力爭將嘉興打造為配套“上海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副中心城市之一。

嘉興實施的供給側科技體制機制改革, 極大激發了創業創新活力。但在科技創新發展中也存在一些體制機制上的障礙, 主要表現為:科技與經濟結合不緊密, 產學研用結合的機制尚未系統確立;科技投入與成果產出不對稱, 科技評價機制不科學, 科研誠信和創新文化建設薄弱等。這些問題制約了嘉興科技創新的發展和科技競爭力的提升。因此, 研討如何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 加速技術研發側—成果轉化側—技術需求側之間的良性互動, 促進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 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 對把嘉興建設成為國際化品質的現代化網絡型田園城市具有重要助益。

二、完善符合嘉興科技發展實際的科技管理制度

基于供給側改革的嘉興科技體制機制創新按照“市場主導、企業主體、政府助推”的總體思路進行, 通過打破創新發展中的體制機制障礙, 加快科技創新市場化步伐, 發揮市場在配置科技資源中決定性作用, 形成科技創新一體化發展格局, 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和產業結構調整。

第一, 發揮市場配置在科技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完善市場化配置科技創新資源的機制, 促進技術創新要素跟著市場、需求、企業走。引導企業加大創新科技投入, 吸引創新人才, 完善科技管理制度。鼓勵企業聯合高校院所或上下游企業, 協同攻關科研項目。進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 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和產業化[3]。

第二, 加強企業自身的技術創新。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 引導科研項目、科技人才、創新型技術等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支持科創型企業獨立或聯合科研院校建立研發機構, 推進重點實驗室、博士后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等創新載體建設。鼓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 積極參與國家級、省級重大科技攻關專項。加大對創新型企業的培育力度, 增強企業創新能力。

第三, 發揮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強化政府部門的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 著力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創新環境。推動科技體制創新和管理創新, 調動各類創新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 不斷優化區域創新環境。健全科技創新配套政策, 形成分工合理、聯系密切、運轉高效的創新制度體系。強化知識產權保護, 加大知識產權執法工作。健全科技獎勵制度, 形成政府和社會力量相結合的科技獎勵制度。

三、構建多元化的科技金融體系

構建多元化的科技金融體系, 充分整合科技金融的各種要素, 完善科技金融政策體系, 調和科技金融中供給與需求的矛盾, 強化政府在科技金融發展中的引導作用, 形成以市場主導的科技金融運行模式。第一, 促進科技金融發展體制機制的改革。構建以企業投入為主體、政府投入為引導、金融機構、社會資金和外資共同參與的多層次、多渠道的多元科技投入體系[4]。切實增加政府對科技創新的投入, 確保市科技資金逐年增長;積極爭取國家和省級科技資金投向嘉興。引導支持企業加大科技投入, 鼓勵企業提高研發費用, 使企業成為研發投入主體。第二, 促進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大力拓展商業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以及資本市場等各類資金投向科技創新的途徑。鼓勵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企業和科技產業化項目的資金支持力度。支持科技企業上市, 搭建企業股權交易平臺, 滿足成長性科技企業直接融資需求。積極引進國內外優秀的創業投資和股權投資基金, 引導民間資本和外資投向科技創新。第三, 促進科技金融創新發展。積極推動科技金融市場建設。成立科技創業種子基金, 充分吸納風險投資、天使投資等社會資本。健全主板、中小板、新三板、創業板等在內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 完善資本市場對科技企業的融資功能。此外, 還應完善風險投資;建立健全科技信用擔保體系;強化科技、信息、知識產權服務、產權交易、資產評估和法律咨詢等各類專業機構的作用;突破金融—科技—產業之間的藩籬, 無縫對接科技與金融。

四、加強科技創新平臺建設

適應科技體制機制供給側改革的需要, 完善區域創新平臺、建設重大科技創新研發平臺、提升企業孵化平臺水平和搭建科技公共服務平臺, 提升嘉興科技創新能力。第一, 完善區域創新平臺。按照資源集聚、特色明顯、功能分區、錯位發展的原則, 發展好以嘉興國際商務區、嘉興科技城、浙江科技孵化城為主體的科技創新帶。高水平推進省級高新區建設, 全力爭創國家級高新區。大力發展國家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國家機電元件產業園等園區, 形成集研發、成果轉化和產業化于一體的產業創新基地。第二, 建設重大科技創新研發平臺。加快大院名校創新平臺建設, 鼓勵國內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優質創新資源入駐嘉興, 設立研發機構和創新載體。利用好已有的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浙江中科院應用技術研究院等綜合創新平臺, 加大研發設計、技術轉移、教育培訓和成果轉化力度, 充分發揮平臺的集附性和基礎性功能。推進區域性行業創新平臺建設, 建設一批行業重大科技創新平臺。第三, 提升企業孵化平臺水平。加快企業孵化器建設, 形成多層次多元化科技企業孵化體系。進一步完善企業孵化平臺的配套政策, 不斷提高孵化平臺孵化能力和服務水平。積極創建省級和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平臺, 使企業孵化平臺成為引領創業、轉化成果、吸納就業、培育產業的主陣地。第四, 搭建科技公共服務平臺。有效整合各類科技創新資源, 加快建設具有公益性、基礎性、戰略性的公共服務平臺。加大對行業技術中心、區域研發中心、信息中心、培訓中心等服務機構的培育發展。完善公共服務平臺運作的體制機制, 推進政府公共服務與市場驅動緊密結合, 完善智庫服務提供, 技術經紀人支持, 科技金融引進等功能的創新資源服務平臺建設, 提高平臺運行質量[5]。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為科技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 營造了新環境, 提供了新機遇, 只要敢于涉險灘, 從科技管理制度的改革完善, 多元化的科技金融體系構建, 科技創新平臺的建設等多維度推動科技體制機制創新, 那么嘉興目前實施的創新驅動戰略就能落到實處、行穩致遠。

摘要:通過分析嘉興科技體制機制現狀, 探究科技體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 如何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 加速技術研發側—成果轉化側—技術需求側之間的良性互動, 通過完善符合嘉興科技發展實際的科技管理制度, 構建多元化的科技金融體系, 加強科技創新平臺建設, 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 推動嘉興創新驅動戰略的發展。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科技體制機制,創新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 新華社北京2016年1月26日電.

[2] 張旭, 郭菊娥, 郝凱冰.高等教育“供給側”綜合改革推動創新創業發展[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 (1) :26.

[3] 周國輝.加快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J].今日科技, 2015 (03) :2-6.

[4] 翟優子;翟書斌.鄭州市科技金融發展對策研究[J].征信, 2018 (04) :86.

科技體制農業科技論文范文第4篇

1 高校進行實驗教學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

1.1 實驗教學的地位和作用

創新能力是指對知識的生產、傳播、應用和物化的能力, 科技成果是知識被物化的結果。高校實驗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的主要場所, 其他手段無法替代的。實驗研究本身是一門相對獨立有著自身體系和規律的學科, 我國高等教育存在重視理論教學、輕視實驗教學, 忽視實驗教學的地位和作用情況。隨著我國市場經濟對創新人才需求, 實驗教學學到的東西與理論教學相比更加直觀、深刻, 可以培養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 解決問題和科技創新等綜合能力, 因此確立實驗教學的獨立性和重要性是實驗教學體系改革的首要問題。

1.2 實驗教學能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和創新意識

“科教興國”是我國的基本國策, 但科學的思想、觀念、精神在我國根基深。大學時代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 高校實驗本身就是一個科學訓練過程, 首先要使學生學習并掌握從事科研工作的思想、方法和技能, 在教師引導和啟發下, 使學生用縝密的思維方式, 規范操作, 如實觀察記錄實驗現象和數據, 得出正確的實驗結果和結論;也形成了他們實事求是、堅持真理、勇于探索的科學態度和品格;鼓勵他們努力獲取新發現, 思考新問題, 提出新見解, 勇于創新和開拓, 使其科研創新能力得以培養和升華。故實驗教學對培養學生好的科學作風、專業素質、創新意識和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2 高校實驗教學體系中的問題和弊端

2.1 我國高校的發展史形成了實驗教學體制建設水平薄弱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奮進史, 從一個一窮二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發展成為今天欣欣向榮的社會主義小康社會, 走過漫長曲折的道路, 我國高等教育從無到有, 從小到大的曲折過程, 從高校發展歷史來看, 實驗教學始終不受重視, 至今高校輕視實驗教學的問題依然存在, 這有著主觀和客觀原因。建國之初, 國家百廢待興, 國家建設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 不可能對高校的實驗設施進行過多投入和更新, 但祖國建設有急需科技人才。因此, 高校教學過分依靠理論教學, 課程設置大部分以理論課為主干, 實驗課成為理論課的附屬就成為必然, 實驗教學只能圍繞加深理論課的理解和掌握開展, 這個傳統深深影響和制約了高校實驗教學體制形成、發展和運行。

2.2 實驗教學運行體系存在弊端

目前實驗教學缺乏整體統籌安排, 各科理論課程都設置自己的實驗課, 實驗內容缺乏相互聯系與協調, 存在實驗內容重復、脫節、遺漏、不系統情況;實驗教材較為滯后, 實驗教學形式單一, 實驗名稱、原理、使用儀器及材料、實驗步驟一目了然, 學生只須按步操作, 不用查資料、思考問題;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得不到培養, 個性得不到充分發展。嚴重影響學生對實驗課的興趣和參與實驗教學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3 實驗教學體制改革和科技創新體制建設的設想

3.1 改革實驗教學體系

傳統的實驗教學缺少整體性, 必須對實驗教學進行總體設計, 把幾年的實驗教學作為整體來考慮, 把實驗課當作由淺入深具有內在聯系的獨立體系對待。實驗內容應層次多樣、體系合理, 可把實驗分為必做的基本實驗、選做的驗證性實驗、教師指點進行的綜合研究性實驗和學生自行設計的開放型實驗。把打基礎和上層次結合起來, 必做的基本實驗和選做的驗證性實驗能使學生掌握所在專業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鞏固和深化理論教學的所學知識;綜合研究性實驗和學生自行設計的開放型實驗要重視學生個性培養, 獨立查閱資料, 確定方案, 樹立敢于質疑, 破除對權威的迷信, 允許失敗, 培養他們創新精神。

3.2 制定嚴格的實驗教學考核制度

高校應提高實驗成績在學生總成績中的權重使學生對實驗課足夠重視, 實行單獨嚴格的考核制度。具體要求可分為基本實驗、綜合實驗技能和實驗報告的考核;基本實驗考核即著重檢查平時實驗動手能力的訓練結果, 考察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觀察、分析和判斷能力;綜合實驗技能的考核, 重點檢查學生確定實驗方案及合理選用材料、儀器等解決實際問題和科技創新能力;實驗報告考核學生的總結書寫能力, 力求實驗報告專業規范。

3.3 將實驗教學的部分內容納入教師的科研工作, 加強科技創新體制建設

高校必須很抓實驗師資隊伍建設, 把具有師德良好、科研創新能力和責任心強教師充實到實驗教學特別是綜合研究性和自行設計的開放型實驗教學隊伍中去。發揮這些教師的能動性, 允許這些教師把自己的研究方向適當的加到綜合性和開放性試驗中, 納入到科技創新體制中去, 這就能減輕教師的工作壓力, 增強教師積極性和教學針對性, 激發學生興趣, 使學生的科技創新得以充分利用, 也為今后教師選擇學生進行畢業專題和繼續深造做專業準備。

3.4 加強實驗室及專業技術隊伍建設, 保障實驗教學體系的運行

實驗室是提高實驗教學水平的基礎和保障, 實驗儀器設備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硬性條件, 由于各學科新技術、新設備不斷涌現, 儀器設備老化和更新的不斷速度加快, 因此要達到實驗教學目標, 高校應加強實驗室的投入和管理, 必須有強有力的儀器設備, 養護與采購體系作保障, 需要一批責任心強, 兢兢業業, 盡職盡責的專業技術人員來完成, 提高他們的地位和待遇, 激發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 才能使實驗教學體系在低成本、高效率的軌道上運行。

4 結語

近幾年高校招生規模持續擴大, 就業壓力加大, 對高等教育質量要求愈來愈高, 國家應重視實驗教學體系建設, 加強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的培養, 面向市場經濟主戰場, 才能培養出為祖國建設所需所用人才。

摘要:實驗教學是高校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高校的傳統實驗教學體制已不能適應新世紀高校發展和國家對創新人才培養的要求, 本文闡述了實驗教學重要性和高校實驗教學存在問題和弊端以及改革實驗教學體制的對策, 為高校培養學生科技與創新能力, 實驗教學體制高效運行提供依據。

科技體制農業科技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為我國未來一段時間的農業改革提供了一種完全不同的思路,即充分地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將成為我國未來農業改革的新路徑。本文在此基礎上,圍繞著市場與政府的關系為我國未來農業改革提出了幾點建設性提議。未來我國農業改革重點在于如何更充分地發揮市場的作用,讓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的配置更好地由市場來決定,同時限制政府過多的職能,讓其在最基本職能上更好地發揮其作用。

[關鍵詞]農業發展;農業改革;市場;政府

農業、農村與農民問題關系整個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與社會主義事業的全局,是整個經濟體系的基礎,長期以來一直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但是,隨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口結構的變化,現在農業發展中遇到了許多瓶頸性的制約,嚴重阻礙了我國農業的進一步發展。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又一次把農業發展放到了重要的地位,預示著我國的農業改革將會出現全新的局面。本文在解讀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基礎上,分析我國農業發展的現狀和更深層次的制約因素,對我國未來數年農業改革的思路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一、我國農業發展的現狀與制約農業發展的因素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我國農村逐步放棄了原有的集體生產方式,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這之后的上世紀80年代我國農業出現了一段高速增長時期,這一時期農業產出增加、農民收入增加、農村各項建設也出現了可喜的變化,但這一時期持續了不到十年。從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我國農業進入了緩慢發展階段,特別是進入新世紀我國農業發展的速度與工業相比差距越拉越大。而最近幾年我國農業又呈現出許多新的特征,這些特征決定了我國今后農業改革的方向和舉措。

(一)“后劉易斯時代”即將來臨

勞動力是生產中最活躍的因素,判斷一國經濟形勢首先要對其勞動力的結構做出基本判斷。我國在1978年改革開放之后,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開始向城市轉移,這一過程已經持續了30多年,我們現在離“劉易斯拐點”越來越近,即將進入勞動力普遍短缺的“后劉易斯時代”。雖然,國內經濟學界對我國是否跨過“劉易斯拐點”進入“后劉易斯時代”有著不同的判斷,但是從近期我國的統計數據出發,可以判斷我國勞動力轉移的“劉易斯拐點”即將來臨,或者說我國的勞動力已經進入了“劉易斯轉折時期”。做出這種判斷主要依據有兩個:一個就是從2006年開始出現的普遍的“用工荒”,一開始這種用工荒出現在珠三角地區,最近則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整個東部相對發達地區都不同程度上出現了用工荒。雖然2008年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下,“用工荒”有所緩解,但是隨著2009年我國成功走出危機,我國出現了比2008年之前更為嚴重的“用工荒”;另一個就是我國從2006年起持續多年的高通脹,如果扣除貨幣發行因素,我國最近幾年持續的高通脹恰恰說明了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升。根據國家統計局農調隊對全國農民工工資的調查數據,1995年農民工的月平均工資只有400多元,到2005年上漲到861元,用了十年時間翻了一番。而到了2010年農民工的平均工資達到了1690元,只用了五年時間就翻了一番(蔡昉,2007)。而在這一時期其他商品的價格并沒有出現如此幅度的上漲,可見勞動力的相對價格在不斷地提高。當然也有一部分學者認為我國真正的“劉易斯拐點”還沒有到來,農村仍有相當多的剩余勞動力,但是由于制度因素的制約,這些勞動力暫時得不到釋放?!坝霉せ摹焙统掷m的高通脹則正是制度因素造成的,如果繼續進行體制機制方面的改革,則農村的勞動力會得到進一步的釋放。這種判斷也有其科學性和合理性,但是,我國農村現有剩余勞動力的不斷減少確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即使“劉易斯拐點”還未到來,但我們現在可以說已經處在了“劉易斯轉折時期”,勞動力全面短缺的“后劉易斯時代”也不會太遠。

(二)我國農地撂荒現象嚴重

與農村勞動力全面短缺的“后劉易斯時代”相伴隨的是我國嚴重的農地撂荒現象。我國農地撂荒現象在上世紀90年代就已經開始出現,最近幾年呈越來越嚴重的趨勢。據統計,我國耕地面積總共18.26億畝,從2000年開始到2007年平均每年撂荒耕地達0.265億畝,而且耕地面積連續六年持續下降。2007年后雖然在國家相應政策的鼓勵下某些耕地得到了復墾,但就全國而言總體撂荒現象仍然十分嚴重。農地撂荒原因眾多,最重要的是“劉易斯拐點”的到來,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離開農業轉移到工業和第三產業;當然最根本的原因還是農業收入過低造成的,從事農業收入遠遠低于進城務工的收入,所以農民務農的積極性很難得到調動,土地撂荒是必然的現象。

(三)我國農業生產現代化水平仍然很低

農業生產現代化是現代農業最重要的標志,其中農業生產的機械化水平和高新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運用則是農業生產現代化的兩個重要指標。當前,就全國范圍來看我國的農業機械化水平仍然較低,且各地區之間的分布并不均衡,在我國的東北地區和新疆的國營農場機械化耕作水平相對較高,而在其他大多數地區則仍然處于機械化程度很低的水平,有的地區甚至還處于精耕細作的手工耕作生產狀態。而高新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運用則更是集中在少數地區。農業生產的現代化水平低已經嚴重制約了我國農業生產的競爭力,我國現已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農業生產將面臨著來自歐美等發達國家農產品的競爭,現有的農業競爭力必然受到來自國外更高生產力的沖擊。在當前農村人口銳減的情況下,農業機械化替代人工勞動已成為必然的趨勢,不但生產過程中需要提高機械化水平以減少勞動力的使用,而且勞動力成本上升也為機械代替勞動提供了可能。但是,在我國卻出現了一種矛盾的現象,一方面我國農村勞動力日趨減少,另一方面,我國農業生產的現代化水平卻不見提高,農民寧愿將土地撂荒,也不愿提高農業生產的機械化水平。

(四)農業相關產業集群發展水平落后

不但農業生產本身處于相對落后的傳統農業階段,而且與農業相關的產業集群發展水平也相對滯后。主要體現在農產品深加工產業不發達,許多農產品沒有經深加工就直接流入市場,不能滿足現代市場的需求,導致利潤增值空間狹小。即使某些產品進行了進一步的加工,但其加工程度也不深,附加值仍然不高。另一個重要的表現就是農產品及其相關產品銷售渠道不暢通,農產品從農戶到市場需經過的流通環節過多,農民在流通環節受到嚴重的盤剝,結果是城市農產品價格居高不下,而同時農民收入卻提高緩慢。此外,還有一個表現就是與農業生產相配套的服務業發展滯后,雖然面向生產的相關服務業發展已經比較完善,但是面向市場的農產品相關服務業卻非常滯后,結果造成農業生產不能完全與市場需求對接,產品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市場價值不能充分實現。

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農業改革基本精神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從十六個方面為我國進一步深化體制改革指出了方向,其中針對農業和農村發展中所遇到的制約瓶頸,《決定》的第六部分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從四個方面為我國將來農村和農業改革勾勒出藍圖。除了第六部分之外,《決定》的其他部分也在字里行間為未來我國的農業體制改革提供了全新的改革思路。

《決定》明確提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一全新的提法為我國未來經濟體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也為我國農業和農村改革指明了方向?!笆袌鰶Q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遵循這條規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農業現代化改革也必須遵從這條規律。所以我國未來農村與農業改革必須積極穩妥地從廣度和深度上推進市場化改革,大幅度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推動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和市場競爭原則進行配置;政府的職責和主要作用是保持主要農產品供求的基本平衡以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以彌補市場失靈,優化農村公共服務以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再就是保障市場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

三、深化我國農業體制改革的方向與舉措

我國農業改革具體可以從市場和政府兩個方面著手進行,一方面堅持市場化改革的方向,完善農產品市場和農業生產資料市場,放權給市場,讓市場真正發揮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另一方面,要約束政府權力、規范政府行為,把政府伸長的手縮回來,把政府沒做到的事做到位,既要減少政府的過度干預又要克服政府監管缺位。

(一)深化農村市場化改革,完善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市場體系

堅持市場化改革的方向、加強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未來改革的方向,也為未來農業改革提供了最好的指導和全新的思路。市場巨大的力量早已為世界各國經濟發展所證實,也被我國市場化改革35年的成就所證明,在此無需過多說明。如何才能更好地發揮市場的功能,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才是我們所要考慮的問題,這才是我國農業改革所面臨的最為重要的議題。

1.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農產品市場體系和農業生產要素市場體系,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在主要農產品保護價的基礎上發揮市場對農產品價格形成的決定性作用,通過市場的力量調節農民的生產行為,既要保證農業穩產增產又要保證農民穩收增收。同時,要建立農業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平等交換的現代市場體系。促進勞動、資本和土地等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和地區之間自由流動,破除各種雙向的市場壁壘,破除各種因戶籍或者所有制而人為造成的市場分割,既要促進農村勞動力和土地等要素向城市流動,也要鼓勵城市工商業資本和各類人才向農業生產流動。同時,要給予市場在要素定價上的決定權,做到同等要素同等價格,要讓各種生產要素通過市場競爭實現其價值,而不能因其身份或所有制性質而受到不同的待遇,獲得不同的價值。

2.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實現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多元化。市場的力量來自市場主體活力的迸發,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決定性作用的關鍵就是要建立多元、平等的市場主體,激發各個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我們在堅持家庭經營在農業中的基礎性地位的同時,要推進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其他農業經營方式的發展,逐步實現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的多元化。鼓勵各種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在市場上公平競爭,通過市場競爭由市場選擇出最有利于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即通過市場力量選擇最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經營模式。建立、健全各種市場主體的進入與退出機制,尊重市場優勝劣汰的選擇權,對于那些不適應市場要求、不適應現代農業生產的經營主體要通過市場自然淘汰,政府在這一過程中應做好相應社保工作,而不應干預市場對經營主體的選擇,更不應先入為主的確定某種農業生產經營模式或者確定某種生產經營主體。同時還要適時引導和鼓勵城市工商企業進入農業生產領域、發展農業生產,一方面為農業生產引入全新的生產經營模式,另一方面擴展農產品銷售渠道、加速農產品流轉速度,進一步增加農產品的市場價值。

3.賦予農民更多的財產權利和自由權利,并保障這些權利充分實施?!爱a權是所有制的核心,健全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對產權保護的要求,這一要求要在農業改革中得到完全落實。產權的嚴格保護和自由流轉是市場力量得以發揮的前提,也是激勵人們生產積極性的必要條件,沒有產權一切經濟活動無從談起。一是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建立農村產權交易市場,推動農地產權流轉交易公開、公正、規范運行,這不但是激勵農民生產、增加農民收入的基本舉措,也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然選擇。而在所有產權中,農地產權的確定與自由流轉最為核心、最為關鍵,也是最難啃的硬骨頭,所以確定農民對土地的產權,并讓其在土地市場上自由流動將成為下一步農業改革的重中之重。農地的確權和流轉已經在四川、安徽等地試行,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基本上是成功的。在未來的改革過程中應該將之前成功的經驗向全國推廣,加快對農村土地的確權和流轉市場的建立,讓土地這一農業生產最根本的要素充分流動起來,讓這一要素集約到最具生產力的生產者手中,讓這一要素發揮其最大的價值、創造最多的社會財富。二是在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的同時,要賦予農民更多的自由權利,不受身份地位的約束,讓勞動力這一生產要素也能夠自由流動起來、迸發其活力?,F在約束農村勞動力自由流動的主要是與社會福利和生產資料分配相掛鉤的戶籍制度,這一戶籍制度違背了市場競爭的最基本原則--公平原則,同樣的勞動力在相同的市場中卻不能以相同的條件進行競爭。戶籍制度人為地增加了某些人的競爭成本,這實際上也是在人為地保護落后。競爭的不公平不單單影響到社會公平正義,同時也影響到了經濟運行的效率,某些高效率的生產要素由于競爭能力受到人為的抑制而得不到最充分的利用,這就成為整個社會的一種損失;而同時,許多低效率的要素由于受到了人為的保護而不能被市場所淘汰,耗費較多的資源卻只能發揮較小的效力,這又成為了社會的一種損失??梢?,加快戶籍改革,給予農民更多的自由已經勢在必行。要使得戶籍與生產資料分配和社會福利分配相脫鉤,砍掉戶籍身份背后的利益鏈條,使得戶籍單純的成為一個人的身份代表。加快人口由農村向城鎮的流動,除了極個別特大城市實行人口規??刂仆?,可以放開其他中小城市和城鎮人口落戶的限制。同時,對勞動力的雙向流動不應給予過多限制,在土地產權確定清晰的條件下完全可以放開勞動力的雙向流動,讓農民有更多機會進入城市工作,也不限制市民進入農村從事農業生產。

4.擴大農業對外開放,讓資源在更廣闊的市場中得到配置。進一步擴展農業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統籌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一方面要“請進來”,允許外資進入農業生產領域以及相關服務領域,特別是引導外資投向現代農業生產領域。不但要允許外資進入農業加工、銷售、物流領域,也要允許外資進入農業基本生產領域,以充分利用國外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和農業經營管理經驗。在保障國內土地產權和基本用途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國外資本和技術,進一步解放我們的生產要素,全面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另一方面我們還要“走出去”,參與國際農產品的競爭。農產品地域特點明顯,這天然的形成了農產品之間的比較優勢,各地應該完全可以利用這種比較優勢發展具有本地特色和比較優勢農產品,鼓勵該種產品出口,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在更廣闊市場中實現更高的價值。

(二)政府回歸其基本功能,更好地發揮其作用

農業改革肯定離不開政府的作用,但是政府發揮其作用要受到邊界的約束,不能把手伸得太長、伸得太廣。政府應發揮其最基本的功能,把那些本可以由市場完成的事情交還給市場,把自身最基本的功能扎扎實實做到位,做到既不越位也不缺位。

1.政府應該回歸其基本功能,做好“三基”工作,即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完善農村基本人才培養。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是實現現代農業的重要物質條件,包括水利、道路、管網在內的農業基礎設施具有典型的正外部性和公共產品的性質,市場很難提供這些基礎設施的供給,只能由政府來供給?,F在除了水利工程和道路交通等關系生產的最基本基礎設施外,下一步重點應該加強農村各種通信網絡建設,特別是Internet網絡建設,要讓每戶農民都能在家中使用Internet網絡主動獲取信息,與其引導農民生產,不如給農民以更多的信息,讓農民自己選擇最有利的生產方式、獲利最大的產品、最便捷高效的銷售渠道。

對于農民和農業生產所需的各項服務,我們也要按照市場和政府分工的原則,分級分類采取不同措施。對于具有全局性的和正外部性的公共服務仍需要由政府提供,比如基本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檢驗檢疫與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督檢查、氣候等與生產密切相關的重要信息的預測預報以及農村的基本醫療服務等,這些服務關系整個農業生產的全局,不僅僅有利于某個農戶而且有利于整個農業生產,應由政府來提供。而對于與農產品生產經營相關的市場需求的信息、流通方式的改進、運銷環節的節約則應完全交給市場提供,可以鼓勵成立專業的信息咨詢公司、專業的農產品物流公司、農民經紀人、以及農村的龍頭企業提供上述服務。

教育是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更是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基礎,具有極強的外部性,辦好教育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加強完善農村義務教育、保障困難家庭兒童、留守兒童和女童的義務教育應該是地方政府必須辦好的事情。此外,健全農民的職業教育、加強農民的技能培訓、廣泛培養農村的基礎實用人才,這些也是政府需做好的。

2.調節主要農產品供需基本平衡,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農業生產受自然條件影響大,農業經營所承擔的風險也相對較大,主要農產品產量波動也較大,這種高風險一方面影響到農民收入的穩定,另一方面則給國家的糧食安全帶來威脅。所以政府應該在調節農產品市場供需平衡、平抑糧食產量波動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面發揮其作用。一方面政府通過最低保護價收購主要農產品,保證農民在豐年增產也增收。農產品是生活必需品,其需求價格彈性非常小,這決定了在豐收年份其價格下降幅度要大于增產幅度,而在歉收年份其價格上漲幅度要大于減產幅度。農產品的這些特性決定了農產品收成的小幅波動就會引起糧價和農民收入大幅度的波動,為了抑制這種波動,政府應該通過主要農產品最低收購價來保障農民收入的穩定,保障其在豐收年份收入不降低。同時,完善主要農產品國家儲備制度,健全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通過儲備糧調節市場供給,保證主要農產品供給的相對穩定,從而保證市場預期的相對穩定,進而保證整個價格體系的相對穩定,以此來促進整個宏觀經濟環境的穩定。

3.完善農村金融體系與保險體系,建立與現代農業相適應的農村現代金融制度。要逐步放寬農村金融的準入門檻,建立起商業金融、合作金融和政策金融相結合的農村金融體系。加大對農村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特別是加大對現代農業的金融支持,引導更多的社會資金和金融資本投向農業生產。拓展農業發展銀行支農惠農的領域,加大政策性金融對現代農業開發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的資金支持。鼓勵引導發展多種形式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允許民間資本發起設立以服務農村為主的地區性中小金融機構。建立健全農業保險體系,健全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加快建立農業再保險和巨災保險分散機制,把農民因自然災害所造成的風險降到最低。加快農村信用體系的建設,在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的同時,建立新的信貸擔保機制,讓農民更多的財產可以承擔質押、抵押、擔保的功能,擴大農民可擔保的范圍。

未來一段時期的農業改革,要緊緊圍繞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和政府更好發揮作用這一總體思路進行。要讓市場發揮其決定性作用,賦予農民更明確的產權和自由,放開競爭讓市場主體更加多元化,最終還是要讓市場在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要素價格形成過程中發揮其決定性作用。要限制政府的功能,讓政府在其最基本功能上更好地發揮作用,讓政府在市場不能發揮作用的地方發揮其作用,保障“三基”建設,保護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村金融體系的建設。

參考文獻:

[1][美]劉易斯.二元經濟論[M].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

[2]蔡昉,楊濤,黃益平.中國是否跨越了劉易斯拐點[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3]蔡昉.劉易斯轉折點后的農業發展政策選擇[J].中國農村經濟,2008,(8).

[4]蔡昉.中國經濟面臨的轉折及其對發展和改革的挑戰[J].中國社會科學,2007,(3).

[5]蔡昉.劉易斯轉折點——中國經濟發展的新階段[M].北京:中國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6]陳明鶴.論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家庭農場[J].農村經濟,2013,(12).

[7]陳明鶴.土地流轉與家庭農場關系探討——以遼寧省為例[J].黨政干部學刊,2013,(8).

[8]林毅夫.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9]盧鋒.中國農民工工資走勢:1979-2010[J].中國社會科學,2012,(7).

[10]孟奎.我國農業轉型所處階段、面臨問題與對策思考[J].商業時代,2013,(19).

[11]王裕雄,林崗.劉易斯拐點時期的中國農業:特征與對策[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2,(12).

[12]楊永華.“后劉易斯時代的經濟發展”[J].學術月刊,2012,(1).

[13]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 魏亞男

科技體制農業科技論文范文第6篇

我國政府決定,中國人民解放軍減少員額100萬。這是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6月4日在軍委擴大會議上宣布的。

鄧小平在這次會議上的講話中,分析了當前的國際形勢,闡述了我國的對外政策,論證了人民解放軍實行改革體制、精簡整編的根據和意義。

鄧小平指出,世界戰爭的危險是存在的。由于兩個超級大國正在進行軍備競賽,戰爭因素還會發展。但是,人民是要求和平、反對戰爭的,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長將超過戰爭力量的增長。中國政府始終高舉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的旗幟,奉行獨立自主的對外政策,堅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邊。全世界維護和平力量進一步發展。在較長時間內不發生大規模的世界戰爭,是有可能的,維護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

鄧小平強調,中國要集中力量搞經濟建設,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我們需要有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也正在努力創造和維護這個和平環境。經濟建設是我們的大局,一切都要服從這個大局。

中國人民解放軍減少員額100萬,是中國政府和人民有力量、有信心的表現。它表明,擁有10億人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愿意并且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對維護世界和平作出貢獻。

參加軍委擴大會議的陸??杖姼呒壐刹?,堅決擁護這一重大戰略決策。他們一致表示,要服從大局,在大局下行動。他們堅信,人民解放軍有決心、有能力保衛祖國安全、保衛四化建設。

中央軍委擴大會議決定:軍隊減少100萬員額的方案,將在今后兩年內有秩序、有步驟地實施。黨中央、國務院已指示,各級黨委和政府積極協助軍隊完成這一任務。

——1985年6月11日《人民日報》

延伸記憶

1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活躍農村經濟的十項政策》(簡稱1985年中央一號文件)。文件指出,農村的工作重點是進一步改革農業管理體制,改革農產品統購派購制度,在國家計劃指導下,擴大市場調節,使農業生產適應市場需要,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合理化,進一步把農村經濟搞活。

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長江、珠江三角洲和閩南廈(門)漳(州)泉(州)三角地區座談會紀要》,決定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廈漳泉三角洲地區開辟沿海經濟開放區。

上一篇:房地產抵押風險論文范文下一篇:金融推動金融改革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