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科技強警中存在的問題

2023-02-28

第一篇:科技強警中存在的問題

科技強警的思考

隨著科技強警戰略的全面實施,科學技術在公安工作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它不但改變著警務模式,而且改變著民警的思想觀念、監督方式、服務觀念,提升了公安戰斗力和民警素質。但是,還存在這樣的現象:耗費巨資購買的設備長期閑置不用。在公安工作中遇到實際問題時采用的仍是傳統思維,沒有運用先進的技術去解決問題的意識,有些購買或開發的設備只是在上級或領導檢查時演示,形成不了真正的戰斗力,一些民警不愿意接受先進的科學技術,對科學技術本身具有排斥心理等。這些現象的存在有多種因素,但我認為最重要的因素是有些民警的科技強警意識不強,只有提高他們的科技強警意識,才能更好地實施科技強警戰略。

科技實踐證明,觀念的落后是最根本的落后,只有改變觀念、提高意識、勇于創新才能最終走向成功??萍紡娋粌H僅是增加編制,增加專業技術人員,更重要的是民警科學素質和意識的提高。例如:計算機應用技術大家現在都必須掌握、理解,只有利用信息平臺、公安信息中心來共享信息,才能掌握工作的主動權,勝任崗位工作。僅僅會動筆已適應不了現代警務的要求,必須學會應用計算機,不會應用計算機的人是當代的“文盲”。領導不懂計算機、信息化就會失去領導權,民警不懂計算機、信息化就會失去工作權。要在整個公安系統中形成一種人人學習、應用計算機的良好氛圍。

科學技術在公安工作的應用,涉及到各個領域、各警種,涵蓋公安工作的方方面面,觸及到民警思想觀念的轉變,是一項龐大、復雜的系統工程。通過科技應用,增強科技強警意識。民警在警務工作中使用的警用裝備的功能大小是由本身的科學技術含量決定的,科技含量越高則功能越強,建立在高科技基礎上的警用裝備建設是公安機關提高戰斗力的一項重要措施。民警在實際警務工作中通過使用這些裝備,可以感到科技的巨大威力,從而增強科技強警的意識。如衛星通訊指揮車、排爆機器人、消防機器人、消防坦克、消防船、警用直升機等警用裝備的應用,都大大增強了公安機關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而“網上追逃”、“網上打拐”,人口的存檔、查詢等手段的應用,提高了民警的工作效率,通過科學技術在公安工作中的實際應用,可增強民警的科技強警意識。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流、車流、物流迅猛增長,道路里程不斷延伸,道路交通體系中人、車、路的矛盾日益突出,交通安全形勢更加嚴峻。面對這樣一個社會發展城市化、交通發展機動化、農村道路發展快速化的形勢,作為職能部門我們只是被動適應,“物變而己不變”終究是行不通的,要堅持以科學發展的眼光,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堅持不斷地解放思想,自我調整、升華,以提高交通管理科技質量來促進交通管理發展,達到科技強警的目的,打出一條相對適應現代城市交通發展形勢,有效緩解人、車、路之間矛盾的發展道路。

(一)加強科學技術的應用,是服務經濟建設,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變革,交通管理工作量急速增大,交通違法呈“隱蔽化、科技化”的形式,單一的“人管人模式”顯得越來越乏力,公安交管部門集管理與服務職能于一身,科學技術的應用無疑為交通管理工作更好地服務經濟建設提供了平臺,在交通管理工作中,應用電子警察、數碼相機、數碼攝像機等科技設備,對一些違法行為固定證據和開展非現場處罰工作,有效地消除了交通違法行為人對執勤民警的不滿情緒,減少與民警發生正面沖突的機率,最大限度地緩解矛盾,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如像眉縣縣城過去亂停亂放比較嚴重,過去采取的是“吆雀式”管理,民警時常被違法者的家屬起哄圍攻,挫傷民警的工作積極性,去年大隊及時調整策略,采用數碼相機和電子監控車拍違停錄入網上再處理的辦法,有效地制止了亂停亂放問題,也減少了不必要的沖突,街道秩序井然,受到政府的肯定,科技推動了交管事業的發展。

(二)加強科學技術的應用,是打擊假牌假證的有效手段。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使用假牌假證、交通肇事逃逸等違法犯罪行為有增無減,特別是盜搶機動車的案件危害更大,如何更好地應對這一現狀,必須向科技要警力,向科技要戰斗力,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才能立于不敗之地。近年來,縣公安局投資百萬元在街道路口、交通要道、公路沿線安裝監控系統,交警大隊投資50萬元購置三臺流動電子警察車,這些科技裝備的應用,在防范和打擊違法犯罪活動方面的作用將越來越突出,通過科技系統的有效監控,成功的偵破了搶劫出租車案、持刀搶劫摩托車案及交通肇事逃逸案,及時準確的獲取了使用假牌假證的證據,有效的打擊了不法分子,提高了路面管控能力,實現了證據的固定,有利于執法定性,使交通管理執法更具有嚴謹性。

(三)加強科學技術的應用,是根治機動車超速、違法會車、占道行駛、逆向行駛、闖紅燈、不按規定讓行等違法行為的靈丹妙藥,這些交通違法行為稍縱即逝,在傳統模式下很難取證,以致造成打擊不力。因此,在交通管理工作中,讓高科技充分發揮作用,給這些造成交通事故主要因素的野馬套上龍頭,是當前和今后管理工作發展的必然要求。通過不間斷的工作有效的遏制了超速行駛違法行為,預防和減少了此類事故的發性,取得了交通事故同比下降的明顯成效。

所以要堅持科學發展觀,將科技建設滲入到強警措施中來。運用科學技術更有力的打擊違法犯罪行為。

第二篇:淺談科技強警在公安領域的發展

現代科技概論

淺談科技強警在公安領域的發展

( 201020710040 涉外警務)

【摘要】 本文主要介紹了科技強警這一理念的提出和意義,并指出科技對公安領域的巨大作用和現實中的應用案例,以及在未來,科技會對公安領域產生更加重大的影響,改變公安工作的格局。最后對科技如何強警,如何在公安領域大放異彩,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

科技 強警 公安

一.何為科技強警?

科技強警是指在公安活動大力推進公安科研投入、科技創新,形成以現代科學技術,高精尖設備,信息化系統支撐公安工作新格局。

從本質上講, 科技強警就是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牢固樹立向科技要警力、要戰斗力的意識, 把公安科技擺在公安工作的突出重要位置, 通過科學技術在公安工作中的廣泛應用, 切實提高公安工作的科技含量, 提高公安機關預防、打擊犯罪能力和公安行政管理的效率和服務水平。

早在1996 年中央就提出科技強警戰略,2003 年,按照中央十三號文件對全面實施科技強警戰略提出的總體要求, 第二十次全國公安會議對公安科技工作做了全面部署, 走科技強警之路已成為公安機關的必然選擇和緊迫任務。

科技強警是實現公安工作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也是公安機關面對新形勢、新任務的必然選擇,是推動公安工作可持續發展、跳躍式發展的重要途徑。提出科技強警戰略是新世紀公安工作最重要的創新。隨著公安工作信息化的到來, 公安科技在公安業務工作中將起到必不可少的支撐、保障、服務與推動作用。在公安工作大討論中,關于科技強警,周永康同志提出三個問題:什么是? 強什么?怎么強? 科技強警的一系列研究正是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書記周永康于2010年4月23日參觀了第五屆中國國際警用裝備博覽會。他強調,要牢固樹立科技強警理念,加強自主創新,不斷提高公安工作科技含量和裝備保障能力,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提供有力支撐。

科技強警在西方國家警務改革中早已施行。與此相比, 中國的科技強警研究剛剛起步,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高速期。伴隨著高速發展而來的是一系列新的社會矛盾和問題, 公安機關肩負著為國家經濟建設保駕護航的歷史使命, 但其警力不足等現實狀況向公安機關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科技強警的關鍵是科技, 科技是科學技術的簡稱, 包括科學和技術, 分解開來就是科學強警和技術強警??茖W被認為是一種發展著的知識體系, 又是人類活動的一種特殊形式。因此科學強警與知識有關, 需要使用科學知識去提高警務水平, 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技術被認為是人們變革或改造自然的方法和手段, 是人類的一種社會活動,其目的是設計和制造用于生產、運輸、通訊、戰爭、科學研究、教育、管理、醫學、文化和生活等方面的工具和手段。

當然這里的工具和手段也包括警務方面的, 這就要求我們學會用現代科學方法和手段去改進和提高警務水平,提高警務各方面的工作效率?,F代科學與技術是一個統一的體

現代科技概論

系, 科技雖然分為科學和技術, 但是他們之間是緊密相連的。[ 2 ]11因此科技強警也不能割裂成科學強警和技術強警的單方面內容, 在科技強警中知識體系和方法、手段是同等重要的, 是相輔相成的。

二.為何要科技強警?

在我國全面進入建設小康社會新的歷史時期,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改革的進一步深化, 公安系統將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萍紡娋? 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公安機關戰斗力, 走內涵式的發展道路, 是新形勢對公安機關提出的必然要求??萍寂d, 則國家興, 科技強, 則警力強。周永康部長在《2003年全國公安科技管理工作要點》上批示:“ 科技強警是面對新形勢、新任務的必然選擇, 望抓好各項實施。”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 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 鄧小平同志提出了“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的科學論斷。江澤民同志進一步指出“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而且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 實踐證明, 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有力地促進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極大地改變著人類社會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科學技術被擺在突出重要的戰略地位。我們實施科技強警戰略, 就是要把公安科技作為公安工作的第一推動力量, 使之成為公安工作的內在促進要素, 努力實現公安工作從依靠經驗向依靠科技轉變, 從被動型向主動型轉變, 從滯后型向超前型轉變, 從人力密集型向科技集約型轉變, 切實提高公安機關的整體戰斗力。

同時,科技強警是公安系統實踐“ 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大力促進先進生產力的發展, 是我們黨站在時代前列, 保持先進性的根本體現和根本要求。公安系統是國家重要的刑事執法和行政執法力量, 肩負著鞏固共產黨執政地位、維護國家長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樂業的重大政治和社會責任。實施科技強警戰略, 既是我們發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必然要求, 也是我們認真貫徹“ 立警為公、執法為民” 思想, 維護和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最重要的一點,科學技術在推動公安戰斗力的各要素向現代化方向發展的同時, 也推動各要素內部和各要素之間的組織形式發生適應性變化, 推動警務工作機制的改革創新。例如, 信息化建設改變了警務人員的組織方式, 推動公安機關重組建立新的工作體系, 優化機構和人員配置, 把更多的警力投向基層、投向實戰。信息化與其他技術的綜合應用還改變了公安戰斗力各要素之間的組織形式, 使警務人員能夠運用高技術的裝備和手段對更多警務活動對象開展工作。公安科技對公安戰斗力要素的組織形式的改變, 推動著警務工作機制按照變化著的要素組織形式進行改革創新, 以適應各要素能量不斷增強的發展趨勢。

三.科技強警的現實應用

科技強警經過幾年的發展和創新,在全國各地的公安系統中得到了充分應用。 1.200

6、2007兩年中,在紹興市黨委、政府的重視支持下,紹興全市上下真正建立起了政府主導、部門協作、公安為主、社會支持的科技強警示范城市創建模式。

為鼓勵民警開展科技應用,紹興市公安局每年對計算機通信技術、公安交通科技、技術安全偵察等6個專業開展技術資格評審活動,按時發放職稱補貼;特別是在全市刑偵系統,連續開展了兩屆專家、行家、能手評選活動,每月給予特殊補貼。建立同等表彰獎勵政策,每年列出50萬元專項獎勵經費,獎勵科技信息化應用示范案例和科技信

現代科技概論

息化應用示范單位。

市局總結提煉了最為簡單、適合全體基層民警使用的《基層信息化應用六步打擊法》和《基層信息化應用三類防控法》兩套基本戰法。六步打擊法圍繞案、人、物三個最為基本的要素,從網上找疑點出證據,實現精確打擊,從而將信息化應用工作轉變為民警的日常工作方法。

2. 自 2003 年9 月全國公安工作信息化建設工程——“金盾工程”建設全面啟動以來,廣西省柳州市各級公安機關以“金盾工程”建設為載體,全面實施科技強警戰略,按照公安部的總體部署,堅持統一領導、統一規劃、統一標準,采取切實可行的實施策略,加快“金盾工程”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全區公安接入網現已建成開通2096 個基層所隊,接入網覆蓋率達98%以上,高于全國平均覆蓋率;全區14 個市、76 個縣(市)公安局機關全部開通局域網,建設率達100%,高于公安部建設任務書下達指標;全區14 個市都成立了具有實際管理功能的信息中心,基本具備了公安信息網絡和設備資源的運行管理、信息資源整合和綜合開發利用、網絡和信息安全監測的能力;以人口信息、刑偵信息、違法犯罪信息、機動車/駕駛人信息、出入境人員信息等重點應用系統為主的30 多個最基礎、最常用的公安應用信息系統已投入運行應用并取得明顯成效,公安信息應用已滲透到各個公安業務領域;全區八大資源庫基本建成并向全警開放查詢,各市公安機關也建立了相應的信息資源庫或應用數據庫,全區公安機關各類數據庫中存儲的數據記錄超過億條,為公安信息化應用積累了豐富的信息資源。

3.昆明市副市長、市公安局長杜敏于2006年5月率市公安局所有黨委成員和14個分縣(市)局、直屬部門“一把手”赴第一批科技強警示范城市南京、蕪湖、杭州學習考察,帶頭改變工作理念,并在2007年初提出“扭住信息化建設不放”和“報警監控系統建設不放”的工作思路,把科技強警示范城市建設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狠抓落實。市委、市政府和市公安局通過分層次召開創建工作啟動會、組織建設協調會、項目攻關推進會、現場經驗交流會、成果經驗宣講會等形式,不斷統一思想,更新觀念,全面樹立“科技強警是最經濟、最大的節約”理念,強力實施“不懂科技的領導將失去指揮權”、“不懂科技應用的民警將失去工作崗位”的制度,自覺主動養成“上班必開機、開機必上網、上網必瀏覽、辦案必查詢”的習慣,真正使科技強警工作變“要我做”為“我要做”。

昆明市制訂了《昆明市科技強警示范城市建設實施方案》,對建設目標、建設內容、建設要求、建設進度等方面進行統一規劃,明確提出以整合科技資源為核心,以建設縱向貫通、橫向集成、互聯互通的警務信息綜合應用平臺為載體,對指揮調度、物證鑒定、現場勘查與處置、報警監控、智能交通等項目進行重點攻堅,全面提高公安工作科技含量。通過采用目標倒逼進度工作方法,逐一明確建設要求和時限,形成了“建設項目有人抓、建設進度有人管、建設任務有人干、建設成效有人查”的良好局面。

總而言之,科學技術是公安戰斗力的核心, 實現公安工作的現代化, 必須走科技強誓之路。我們必須將“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的思想貫徹到各項公安工作中, 全面實施科技強誓戰略, 以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實際行動, 不斷提高公安戰斗力, 努力增強打造平安和諧社會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龔玉朝. 科技強警研究綜述[J].求是2010. [2]朱明 科技強警與公安科技管理[J].科技管理研究2009. [3]馬杰. “楓橋經驗”為科技強警“導航”——浙江省紹興市科技強警示范城市創建紀實[J].2010.

現代科技概論

[4]邱國定,莊阿剛. 知識管理在公安科技強警中的應用[R].浙江海洋學院學報,2005. [5]寧連瑤. 實施科技強警戰略走科技強警之路[J].發展論壇,1999. [6]劉亞. 實施科技強警戰略走科技強警之路[A]. 黔西南日報,2008. [7]韋軼柳. 科技強警金盾生輝[N]. 廣西日報,2007. [8]邵清瀅,趙飛. 重視科技人才推進科技強警[J]. 人民公安報,2002 [9]陳健. 探索基層公安機關科技強警之路[J]. 公安學刊,1998 [10]漁河. 試談科技強警的要素[M]. 廣東公安科技,2006 [11]朱印生. 淺談科技強警[M]. 論點摘登,2007 [12]王儉. 科技強警是面對新形勢新任務的必然選擇[M]. 公安研究,2003 [13]陳敬華. 全面實施科技強警戰略[M]. 公安研究,2005

第三篇:科技強警[模版]

充分發揮科技 在公安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姓名:學號:201020610006

專業:公安管理學)

摘要:實現公安工作的現代化, 必須樹立“ 科技強警”意識, 充分發揮公安科技的作用。在實際工作中, 要適應形勢發展變化的需要, 確立民警科技強警意識。 要抓組織領導、思想教育、人才建設、科技應用, 使科技盡快地轉化為戰斗力。 要在實施“ 科技強警” 方針中加強規劃管理、裝備管理和制度管理。還要及時總結、推廣所取得的成果和經驗。 關鍵詞:科技強警;公安科技工作;科技創新

人類已在迎接一個嶄新的時代——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茖W技術成為體現社會進步發展的主要時代特征, 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作為國家機器重要組成部分的公安機關必須走科技強警之路??萍紡娋菍崿F公安工作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也是公安機關面對新形勢、新任務的必然選擇,是推動公安工作可持續發展、跳躍式發展的重要途徑。提出科技強警戰略是新世紀公安工作最重要的創新。隨著公安工作信息化的到來, 公安科技在公安業務工作中將起到必不可少的支撐、保障、服務與推動作用[1]。 一 關于未來公安科技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胡錦濤總書記指出“ 保持我國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是利用好、維護好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必然要求, 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 也是實現黨在新世紀新階段宏偉奮斗目標的重要前提和保證[2]。”公安科技作為公安業務和隊伍建設的內在促進要素, 只有融入到公安工作和隊伍建設的各個方面和各個環節, 才會釋放巨大的能量,全面提升公安工作現代化水平, 為公安機關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 切實擔負起鞏固共產黨執政地位、維護國家長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樂業的重大政治和社會責任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和保障??萍紡娋谖鞣絿揖瘎崭母镏性缫咽┬?。與此相比, 中國的科技強警研究剛剛起步,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高速期。伴隨著高速發展而來的是一系列新的社會矛盾和問題, 公安機關肩負著為國家經濟建設保駕護航的歷史使命, 但其警力不足等現實狀況向公安機關提出了嚴峻的挑戰。由此使國內警界認識到研究科技強警的重要性, 涌現了一大批致力于科技強警研究的學者,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 二 關于全面實施科技強警戰略的重大任務

到2002年, 我國GDP人均將從現在的1000美元上升到4000美元左右, 經濟總量達到近萬億美元, 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之一。對未來的綜合預測表明, 這一時期將是經濟結構、城市化水平、社會結構和消費結構變化最為活躍的階段, 也對公安科技發展提出了更高的奮斗目標[3]。中央的《決定》對全面實施科技強警戰略提出了重大任務, 要求各級公安機關要弘揚科技精神, 牢固樹立向科技要警力、要戰斗力的思想, 廣泛運用先進技術, 提高公安工作水平。要加快科技人才的引進、培養工作, 尊重科技人才, 用好科技人才。要加快“ 金盾工程” 建設, 實現公安工作信息化, 帶動和促進公安工作的現代化、正規化。周永康部長在“ 二十公” 報告中將公安科技工作定位在為“ 全面推進公安工作的發展和進步” “ 提供有力保障” 。周部長還強調,“ 積極推進公安科技建設, 加快引進和轉化先進實用的科學技術成果, 加強刑事司法科學體系、特種警用裝備科學技術體系建設和科技強警示范城市、部級重點實驗室建設, 不斷提高公安工作的科技含量” [4]。“ 建立跨警種、跨部門、跨地區的綜合信息平臺, 實現信息共享。重視社會科學在公安工作中的運用, 加強公安理論研究, 為公安工作的長遠發展提供理論支撐。”“ 二十公” 確定的“ 公安工作科技含量明顯提高, 信息化、現代化水平實現新的跨越”的奮斗目標, 既令我們十分振奮, 又感到責任重大。為此, 公安部于年月頒布了《全國公安機關— 年科技強警工作規劃》, 明確了今后一個時期科技強警的指導思想和方向, 部署了實施“ 金盾工程” 建設、加強公安科技攻關、開展科技強警示范城市建設、推進公安部重點實驗室體系建設、強化公安科技人才建設、完善科技強警保障機制個方面的科技強警任務, 共涉及20項工作內容,簡稱“ 科技強警20條” 。我們要貫徹好“ 二十公” 對公安科技工作提出的要求, 就要認真落實“ 科技強警20條” , 確保新世紀新階段公安科技發展開好頭、起好步。 三 關于當前實施科技強警戰略的工作思路

在實施科技強警戰略的過程中, 全面貫徹“ 二十公” 精神, 必須以鄧小平理論和“ 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為指導, 緊緊圍繞國家科技發展總體規劃, 立足公安工作實際, 以“ 金盾工程” 建設為龍頭, 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促進科學技術與公安工作和隊伍建設的緊密融合為核心, 集中力量, 突出重點, 加快推進科技強警的各項工作, 全面提升公安工作現代化水平, 為公安機關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切實擔負起三大政治和社會責任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6]。

第一, 對照公安科技工作, 認真學習周部長關于執法為民思想的論述, 加深對新時期公安工作的理解, 深化對公安科技工作的認識,從“ 轉變執法思想” , “ 增進同人民群眾的感情” 上下工夫, 打牢執法為民的思想基礎。要充分理解執法為民的內涵, 充分認識科技是公安第一戰斗力的論斷, 重新審視公安科技在執法為民中的作用, 深人了解公安業務對科技工作的需求, 把科技強警與公安機關嚴格依法履行職責緊密相連, 把科技強警與公安機關切實提高執法水平緊密相連??萍紡娋ぷ饕獜闹鲃舆m應經濟社會的發展和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急需的問題人手, 認真貫徹落實執法為民思想。

第二, 應樹立“ 以人為本” 的新發展觀??茖W技術發展要在注重物質世界改造的同時,更好地發揮科技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和弘揚科學精神等方面的關鍵作用。堅持“ 以人為本” 的發展觀, 要以滿足科技人員不斷增長的物質和精神需求作為科學事業的出發點,并通過培養造就高層次科技專業人才帶動整個科技隊伍建設, 促進各級各類人才協調發展,盡快形成一支門類齊全、梯次合理、素質優良、

[5]新老銜接、滿足公安科技發展需要的人才隊伍。要站在戰略的高度, 制定使各類高層次人才脫穎而出、健康成長、發揮才干的良好機制和環境[7]。堅持“ 以人為本” 的發展觀, 需要大幅度提高全體民警的科學素養, 將科學普及工作作為科技強警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戰略基礎, 不斷提高民警獲取、學習和利用新知識的能力, 提高他們的執法水平。

第三, 加強自主創新和協同集成。要在科技和知識儲備的基礎上, 通過積極引進、消化和再創新, 逐步增加應用基礎研究和高技術領域的創新能力, 為提高公安戰斗力提供更豐厚的科技支撐。同時, 要盡快形成有利于實施科技強警戰略的組織機制[8]。公安科技發展的前途, 不僅取決于各類創新主體的內在活力, 而且取決于宏觀管理的能力??萍紡娋瘧鹇缘呢瀼芈鋵? 必須建立在統一領導、統一標準、技術集成的基礎之上。

第四, 應將實現重點突破作為實施科技強警戰略的一個基本原則。當代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 新興學科不斷涌現[9]。這使得我們完全有可能利用后發優勢, 在廣泛吸收先進科學技術成果的基礎上, 通過對一些關鍵技術進行攻關, 努力實現重點領域的突破, 解決公安工作中遇到的熱點、難點問題。我們認為, 在科技強警工作中應重點考慮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加快“ 金盾工程” 建設,完善公安網絡基礎設施, 建設主要業務應用信息系統, 加強標準規范、安全保障和工程質量監督工作, 建立信息共享與應用機制, 建成滿足當前急需和適應未來發展要求的公安工作信息化框架體系, 促進信息技術在各項警務工作中的廣泛應用, 提高公安工作信息化水平。

公安科技創新是一項富于挑戰的事業, 它使公安科技事業的發展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是實現公安工作現代化的強大推動力。我們要緊緊抓住公安業務發展需求這一公安科技創新的不竭之源, 建立開放式的科技管理體制, 進一步擴大對外的科技合作與交流, 充分利用社會各方面乃至國際上的科技資源, 提高公安科技創新水平, 實現公安科技的跨越式發展, 達到“科技強警”的目的

[10]

。 參考文獻: [1]談峰.安全預警: 關注中國面臨的緊要問題[M].北京: 經濟日報出版社, 2004: 201- 202. [2]靜麗.公安科技創新與科技強警[N].北京人民警察學院學報2001年第3期總第71期. [3]張平.網絡法律評論( 第4 卷) [C].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4:292. [4]鄧小平.鄧小平文選( 第三卷) [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274. [5]周慶山.信息法教程[M].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2: 22. [6]王志華.犯罪情報資料教程[M].北京: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2001: 126- 127. [4]陳興良. 刑法哲學[M ]. 北京: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24. [5]立彥. 面對國家的個人.自由主義的社會政治哲學[M ] . 山東: 泰山出版社, 1998 . [6]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4. 333.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四卷) [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233. [8]拉德布魯赫. 法學導論[M ].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7. 2. [9]龔玉朝.科技強警研究綜述[D].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10.11 [10]孫玉文.樹立科技強警意識充分發揮公安科技的作用[N].北京人民警察學院學報2004年第6期總第94期.

第四篇: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農業推廣學》論文

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創新中

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學院:理學院

班級:應用化學114班

姓名:陳領航

學號:2011014974

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創新中

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理學院應用化學2011級陳領航2011014974

[摘要]

中國是一個農業人口占總人口70%以上的發展中農業大國,農業從業人員占社會從業

人員的比重高達46.9%,但是農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卻僅有15.2%。改革開放以來,雖然農業領域的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研究發展迅速,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連續邁上幾個新臺階,農業經濟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但是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農業深層次的問題仍然沒有解決,“三農”問題還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制約因素。而解決“三農”問題的核心是發展農業經濟,農業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未來農業的發展將更加依賴科技進步。中國每年約有6000~7000項農業科技成果問世,但是科技成果問世,但是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僅為30%~40%,多一半的科技成果不能為經濟建設作貢獻。為了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就必須把三科(科研與推廣單位、農業教育機構以及國外的科研成果)與三農(農村、農業、農民)之間的“橋梁工程”高標準的建好。“橋梁工程”指的就是農業科技推廣。 農業科技推廣受到世界各國政府的重視。中國現行的農業推廣是以政府農業推廣機構為主體的單一推廣模式,現已初步建立起較為完善的農業科技體系和技術推廣體系,其優點是具備一定的推廣條件,能較好地執行國家農業總體發展計劃。但是中國以政府推廣機構為主體的農業推廣體系“線斷、網破、人散”,存在著科技推廣機制不活,科技成果轉化率偏低,科研、推廣、生產三者之間銜接不緊密,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不健全,推廣人員素質偏低,農民組織化程度差等諸多問題,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建立新型農業推廣體系勢在必行。

[關鍵詞]

推廣體系創新和改革新技術擴散理論誘致性創新原理軟科學中國農業推廣體制創新體系的構建、運行

[正文]

一、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理論中的新技術擴散理論和制度創新原理中的誘致性創新原理

1、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理論中的新技術擴散理論

農民對農業新技術的采用是指新型農民從獲得農業新信息到最終采用新成果的心理、

行為變化過程。眾多農業科技推廣學家從心理學和行為學的角度分析,認為農民采用農業創新的過程大致分為如下五個階段:認識階段(感知階段)、興趣階段、評價階段、試用階段(嘗試階段)、采用階段(接受階段)。

“新技術的擴散”可以使由少數人向多數人的擴散,也可以是由一個單位或地區向更

多的單位或地區擴散。新技術在農民群體中擴散的過程,也是農民的心理、行為變化的過程,是“驅動力”與“阻力”相互作用的過程。當驅動力大于阻力,創新就會擴散開來。研究表明,典型的創新擴散過程具有明顯的規律可循,一般要經歷突破、緊要、跟隨和從眾4個階

段。

2、制度創新原理眾的誘致性創新原理

1987年,舒爾茨提出這樣一個理論:只有通過技術變革,提供新技術、新品種、新動力等,才會有可能實現農業部門的增長。因此,新的有利技術供給是使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裝便的一個必備條件。而速水佑次郎和拉坦進一步發展了舒爾茨的理論,建立了誘致性創新理論。誘致性創新理論由誘致性技術創新與誘致性制度創新相結合的理論,它反映了資源稟賦、文化稟賦、技術與制度的一般均衡關系。技術創新是誘致性創新的核心,在經濟子系統中,資源稟賦的變化會誘發技術變遷。技術創新理論和制度創新理論需要結合在一起,同時它需要產權制度的支持,需要公共支持的農業研究和推廣體系。

二、中國農業科技推廣的需求與供給分析

1、需求分析

(一)新農村建設對推廣體系的需求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首要問題是發展??茖W技術的發展并不能真正滿足新農村建設的需求,它要真正轉化為生產力,必須加強農村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建設。要不斷優化農村聚才、育才、用才環境,進一步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和科技應用水平,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和科技進步,早就一大批直接為農村、農業和農民服務的農業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

(二)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對科技需求分析

由于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整體文化素質偏低、效益低、規模小、懼風險、秩序不規范造成的積極性低下、資金不足等問題的約束,農民對科技需求和技術來源要多樣化、專業化,并且當取消農業稅后農民對科技需求相對不足。

(三)新階段對農業推廣理念、制度、方式與方法變革的要求

①要求農業科技推廣組織明確職能、科學定位。

由于市場經濟的利益主體多元化,要求必須明確劃分政府、涉農企業、社會組織、農業專業技術協會各自的職能。國家推廣體系的主要職責是重大技術引進、試驗、示范、推廣,提高農民素質,引導農民科學經營。不斷增加收入,以及開展直接為履行這些職能服務的技術質量監測等基礎工作。

②要求農業科技推廣組織面向市場和農民,自下而上開展工作。

長期以來,中國的農業科技推廣工作都是自上而下的工作模式,科技推廣是執行上級政府下達的任務,新時期推廣工作必須實現目標和重點的轉移,即從以增加農產品產量和數量為主轉向以提高質量和效益為主,因而必須根據市場和農民的需求開展推廣工作,誘導農民自覺走上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素質發展農業和農村的道路。

③要求推廣的方式和方法創新。

中國農業科技推廣在工作方法上不能繼續完全沿用傳統計劃經濟的“技術師范+行政推動”的老辦法,要按照誘致性制度變遷的原理,積極探索引導弄飯胡和帶頭人,加強對農民的培訓,重視培養農民科技示范戶,加強對農民專業協會的工作指導與合作,實現小生產與大市場的對接,從而幫助農民不斷增加收入,改善生活。

④要求用世界的眼光來認識和改革中國的農業科技推廣。

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十一五”提出:中國將積極擴大農業對外開放,加強農業國際交流與合作,進一步擴大農產品國際貿易,加強涉農國際磋商談判和國際規則制定,提升中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重點加強對農業技術推廣項目、農業科技推廣機構基礎設施建設的扶持力度,增加對農業科研、教育、推廣領域的資金投入,使農業生產的面貌有個新的轉變。

2、供給分析

現行農業推廣體系的主要特點:①政府直接領導;②狹義上的農業技術推廣;③以國家農業科技推廣機構為主,多部門協作。供給狀況的特點:①科技需求與供給脫節;②取消農業稅后供給能力進一步下降。

(一) 中國農業推廣體制弊端分析:

① 科研、教育、推廣嚴重脫節。

中國農村公共品的供給長期以來是由上級部門來決定,而不是由農民來決定。這樣使得農村公共品的供給有時候并沒有完全調查當地的現狀和經濟發展狀況。這不僅阻礙了適用農業新技術的推廣應用,使農業新技術不能迅速地傳播到農民手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科技普及難度加大。

② 投資機制不健全,資源供給渠道單一,供給量嚴重不足。

長期以來,中國農業科技推廣是國家出錢,農業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進行研究和開發,農業企業、社會、農民無償或抵償使用和手藝。這就使得投資渠道單一,總量不足。另一方面,“線斷、網破、人散”的局面,農業科技推廣投資減少的直接后果就是人才流失,造成農技人員從事推廣事業時間減少,農業技術推廣網絡受到較大的破壞。

③ 管理體系不順,職能發揮不平衡。

中國是農業打過,農業科技推廣屬于官辦形式,這種推廣體系有利于發展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科技成果項目的推廣,符合中國國情。但是,新中國成立50周年推廣工作的實踐證明,還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方面,比如推廣工作受政府機構變動的影響較大,管理體系不順暢,這些有問題的地方還需要加強和改善。

④ 資源配置結構性失衡

中國的資源推廣比率嚴重低于國際標準水平(詳見國際公認黃金分割率比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開發性研究),用于技術開發的資金明顯不足,而技術開發則是提高科技推廣率的關鍵,中國農業科技的開發投資需要加大,此外,推廣重點過分偏向農業產中技術指導,而產前、產后和加工技術指導薄弱。

⑤ 農業推廣率低

⑥ 推廣人員數量龐大、隊伍不穩,文化素質低、知識結構老化。

解決這一弊端的有力途徑就是加大對推廣員的審核程度,對推廣隊伍進行篩選優化,達到減少人員,穩定隊伍,提高全體推廣人員素質的目的。

⑦ 經費嚴重不足,開展工作困難

(二) 對于這些弊端問題的解決對策

① 加強對農民的素質教育

② 加大資金投入,控制一些不法政府官職人員從中抽取利益。

③ 將推廣人員隊伍進行統一培訓、優化、深造。

④ 增加管理人員,開展多渠道的管理機制,并多發展、溝通農民,及時將從農民那里得到

的問題反饋給推廣人員。

三、創新過程中應關注的問題及創新體系的構建、運行

1、創新過程中應關注的問題

(一)機構改革與設置

①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加強省、縣級農業推廣機構的建設。

②鄉鎮級的政府農業科技推廣職能實行社會化,組織管理職能由鄉鎮政府承擔。

③根據需要,縣級機構可派設跨鄉鎮的專業中心站。

⑤ 充分發揮村干部、新型農民、涉農企業和各種農民企業合作組織及協會的作用。

(二)人員配置和用人機制

對于進入農業科技推廣機構的專業人員,應當進行類似于公務員的資格考試,考試由省級部門統一安排。農業推廣機構用人制度的改革,海英包括實行聘任制和辭退制等配套措施,提高推廣人員的學歷標準等。

(三) 經費收支制度和管理體系變革

在實行職能重新定位和機構改革的基礎上,農業推廣部門實行統收統支制度和全額撥款。管理體制與經費問題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需要中央農業管理部門負責管理,并負擔相應的經費支出,所需經費總量并不是很大。所以需要我們變革收支制度和管理體系。

(四) 非政府機構的參與

逐步擴大允許非政府機構服務的范圍,將那些不一定非由政府機構完成不可的職能向非政府機構開放,形成在一些領域中政府農業推廣機構與非政府農業推廣機構并存的競爭局面。

2、創新體系的創建與運行

(一)創建的內容

①建立科技試驗、示范體系

②建立新型農民科技培訓體系

③建立信息傳播體系

(二)基本框架

在政府支持下,以農業高校、科研院所、涉農企業為依托,以市場為引導,聯合涉農企業、農業專業技術協會,根據農業區域資源和產業特色,創建農業先進實用新技術示范推廣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轉移的新型推廣體系。主要包括信息、培訓和轉化體系三個平臺。其體系的建立以管理平臺為基礎,以成果轉化平臺為核心,以信息和培訓平臺為支撐,相互聯系,相互促進。

(三)農業科技推廣創新體系的運行機制

①管理機制:創新管理機制,結合事業單位改革推行專業人員全員聘用制、技術職務競爭上崗制、目標責任考核追究制和激勵約束機制,報酬、榮譽與績效掛鉤,獎勤罰懶,促使科技人員加強學習與時間,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提高服務質量。同時,制定優惠政策和激勵機制,按照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對涉農企業進行改制并組建新的企業,確保農業科技推廣創新體系的順利實施。

②人才機制:隨著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和廣大農民各種社會需要的提高,社會對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和完善農業高效、科研院所、涉農企業、農業專業技術協會科技推廣專家(科技人員)數據庫。在農業科技推廣過程中,以項目、基地為紐帶,吸納基層技術推廣人員和涉農企業優秀人才,充分發揮可教人員、涉農企業、農業專業技術協會和基層科技推廣人員等多方面的積極性。

③保障機制:a.經費保障。農業科技推廣是一項社會公益性事業,離不開國家在政策和經費上的支持,所以要切實加大政府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力度。b.組織保障。實行產學研、農科教相結合,建立開放、流動、競爭、協同的運行機制。c.人員保障。穩定現有農業科技推廣隊伍。同時創新人員使用機制,實行一套能激發推廣人員主動性、積極性和創新精神的人才使用機制。

④激勵機制:在所有推廣主體中,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科技推廣獎勵制度,更好地使用機制,重獎直接從事推廣體系的有功人員。對那些取得重大成績、創造顯著經濟效益的人員要給予

重獎,并且調整科技成果鑒定和獎勵的評價取向等。

四、中國農業科技推廣創新體系創建的政策建議

1.通過制度化的程序,進行改革中創新

2、政府應加大對農業科技推廣的經費投入

3、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專職農業科技推廣隊伍

4、建立科技示范、農民培訓和網絡平臺

5、與現行政府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結合起來進行

6、體系建設中應充分發揮農民合作組織的作用

7、產學研緊密結合,完善現代農業科技供給體系

8、重視軟科學研究成果的推廣轉化,提高軟科學研究成果的推廣水平

五、結語

農業推廣學作為實踐的科學和發展的科學這一學科性質決定了中國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不斷發展和創新的歷史過程。農村改革以來,中國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經歷了幾次創新和變遷??傮w講,盡管農業推廣體系的建設在發展理念、組織體系建設以及推廣內容等方面都有了較大的突破和拓展,但是與農業技術創新體制的改革相類似,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改革并沒有從根本上觸動農業技術推廣體系行政化的組織架構,公共科技推廣的基本地位并沒有得到解決。新型農業推廣體系的建立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要把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建設放在經濟體制改革和政府機構改革的框架中統籌考慮,這還需要很長時間的努力才能見到成效。

[參考文獻]

[1] 黃天柱,陳心宇 . 三農問題的成因及對策 [J] . 中國農學通報,2001,6(20)

[2] 沈偉橋 . 21世紀中國農業科技的發展趨勢與對策 [J] . 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00,(3):220~224

[3] 翟雪凌,范秀榮 . 中國當前農業科技推廣體制存在的弊端及改革思路 [J] . 中國農技推廣,2000:34~35

[4] 竇鐵嶺等 . 中國農業技術推廣現狀與改革的思考 [J]. 河北農業大學學報,2001,(3):65~67

[5] 丁振京 . 中國農業科技推廣制度創新研究 [D] .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博士論文,2001

[6] 速水佑次郎 . 發展經濟學——從貧困到富裕 [M] .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7] 黃天柱 . 中國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創新 [M] .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

[8] 王慧軍 . 農業推廣學 [M] .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7

[9] 何靜,農貴新 . 論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中的政府職能 [J] . 農業經濟問題,1999,(4):57~59

第五篇:基層行科技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隨著信息化建設的不斷深入,科技工作中存在的信息化基礎設施滯后、技術支持邊緣化、規范科技管理難度大等問題,應引起高度重視。

一、基層行科技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滯后

一是縣支行機房技術防護標準偏低。由于長期投入不足,多數縣支行機房未達到規定的安全防護技術標準,供配電、消防及靜電防護等方面存在薄弱環節。二是網絡冗余設備較少,難以滿足業務需求。全國開展的市縣網升級改造、交換機擴容等項目解決了地市中行的核心交換機和路由器熱備問題,但地市行的樓層交換機等其他網絡設備缺乏硬件備份,尤其是縣支行基本沒有冗余的網絡設備。三是現有設備類型較多,部分功能重疊,缺乏協同工作能力,應用整體安全策略有一定的難度。

(二)運行維護缺乏有效的技術手段

信息化建設對系統安全以及運行維護的時效性和持續性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由于缺乏相應的技術手段,面對網絡和系統運行中出現的故障和問題,科技部門尚處于被動響應和手工處理的狀態,科技人員的工作量和工作難度逐漸加大,安全隱患也在逐步積累。突出表現在:一是缺乏有效的技術手段和監控措施,被動響應,發現問題不及時;二是系統繁雜,運行環境各異,查找和確認問題困難,處理問題不及時;三是缺乏有效的知識積累,難以對運行維護的最佳實踐進行重復利用;四是科技部門配備的人員較少,業務交叉較為普遍,難以對其進行合理分工,無法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三)信息系統的異構性帶來諸多問題 目前,在基層行應用推廣的多數信息系統已運行多年,由于系統建設之初業務規劃不明確,缺乏統一的技術標準和規范。隨著業務的發展和技術的不斷進步,這些應用系統在系統結構、平臺、網絡、數據、應用等方面的異構性較為突出,系統環境復雜,運行維護難度較大,同時系統之間無法互聯互通,信息資源的共享程度和利用率不高。

(四)技術支持邊緣化的問題顯現

一是基層行科技工作的重點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做好業務系統應用推廣、運行的技術支持,確保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已成為基層行科技部門的主要工作;二是兩級數據中心建設和應用整合,使系統運維的任務逐步上移,部分重要業務系統的運維已由上級行承擔;三是由于各系統運行管理的要求不同,科技部門承擔的多為系統安裝、升級等一般性維護工作,應用層次較低;四是由于各種因素影響,在新系統上線時基層科技人員未參與新系統的培訓、安裝和測試,對系統運行環境、安全管理、維護等方面缺乏了解,技能的掌握逐漸邊緣化,科技支持能力受到很大限制。

(五)科技隊伍建設仍需進一步加強

一是任務重、人員少的問題仍未得到解決。近年來陸續招收的人員很難補充和調整到科技部門。二是培訓工作不到位。除了系統上線時參加培訓外,科技人員多未參加過系統的理論學習,對新業務、新知識、新技能了解較少,知識老化。三是人員結構不合理。缺乏高層次的復合型人才,不能將業務與技術、建設與管理有效地結合起來,難以適應基層行科技工作由“應用型”向“應用管理型”轉變的需要。

(六)信息化建設檔案管理有待加強

信息化建設檔案是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科技工作的基礎性資料。目前基層行的信息化建設檔案管理主要存在的問題:一是業務和技術不斷發展,科技工作機制不完善,總行下發的有關管理辦法對基層行來說,操作性不強,也缺乏適應性,要對科技管理、運行維護、安全管理等過程中形成的大量信息化建設檔案進行整理、歸類和有效利用,仍存在較大難度;二是信息系統在生存周期內是一個連續的過程,長期以來形成的工作模式使信息化檔案建設滯后,未能與信息化建設同步;三是信息化檔案缺乏分析和利用的機制,利用率不高。

二、對基層行科技工作的建議

(一)重視和加強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

針對當前基層行信息化基礎設施的現狀,一是要加強基層行機房設施的建設,特別是縣支行要逐步建立起符合安全防護技術標準的機房;二是要加強應急管理和應急準備,保持適當的設備冗余,確保故障發生時能快速恢復系統運行;三是要不斷提高網絡管理人員的網絡管理和維護能力,尤其是應熟悉交換機、路由器等網絡設備的參數配置,掌握較為常見的網絡管理和診斷工具,能迅速發現和排除網絡故障,提高網絡系統的快速恢復能力。

(二)建立滿足各方需求的統一運維平臺

以運維監控為突破口,提升自主運維能力是近年來科技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強化主動服務能力、提升科技服務的整體水平和工作效率的有效措施。對運維平臺的建設,一是覆蓋面要廣,盡可能延伸到各縣支行,要包括目前已經使用的各應用系統、客戶端和網絡系統;二是擴充性要強,能滿足對新業務、新應用的運維監控,為以后的發展預留空間;三是實時監測、主動布防,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確保各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四是建立運行維護知識庫系統,對日常工作中的方法和經驗進行歸納和總結,通過運用最佳實踐,提高運行維護的效率和服務水平,促進業務的發展。

(三)加大平臺建設和資源整合力度

信息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在實際工作中要按照“統一規劃、統一標準、高效安全、綜合利用”的原則,統籌規劃、分步實施,逐步形成規范統一的系統平臺,并建立與信息化相適應的管理運行機制。要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挖掘內部潛力,推進不同平臺業務系統的遷移與融合,加快數據集中和資源整合,實現軟硬件資源和數據資源的共享。要通過數據的收集、統計、分析和挖掘,實現數據向信息的轉換,進一步提升基層行信息化管理水平。

(四)加強科技隊伍建設,提高工作的適應性

一是科技人員要加強對信息技術和系統知識的學習,不斷掌握新知識、新技能,以適應新時期央行信息化建設發展的需求;二是加強科技人員的技術培訓,尤其是系統管理、網絡管理、信息安全等相關培訓,不斷提高科技人員的業務技能,切實提高應急響應速度和持續支持能力;三要在系統推廣和支持過程中,科技部門、科技人員要主動融入,找準業務和技術的結合點,積極尋找突破口,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四是要根據科技工作的要求,不斷調整人員的年齡結構和知識結構,將政治覺悟高、服務意識強、技術素質好、創新能力強的人員充實到科技隊伍,并在實踐中逐步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加強信息化建設檔案管理工作

一是積極探索適應基層行信息化建設檔案管理的有效途徑,細化檔案管理流程,確保各類信息系統的技術資料和文檔歸檔及時,整齊有序;二是檔案管理和信息化建設的進程要同步,加大檔案收集、整理和歸檔的頻率,確保檔案能完整有效地記錄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促進檔案管理的標準化、規范化;三是提高信息化建設檔案的利用率,加強對現有信息化建設檔案的分析、整理和挖掘,探索信息化檔案開發利用的新機制,總結基層行信息化建設中的經驗和規律,為系統應用推廣和運行維護提供基礎數據資料。

(六)推動科技管理和技術支持工作的規范化

一是要充分認識規范管理對系統運行維護促進作用,正確處理好服務與管理的關系;二是要結合科技管理有關制度,對科技業務流程進行梳理和優化,明確各業務、各流程、各環節的具體內容、時間及質量要求,推動科技管理和技術支持工作規范化;三是完善對各縣支行科技專業的考核辦法,重點考察縣支行的執行能力、獨立工作能力和創新能力;四是結合科技工作職能的調整,積極開展調查研究工作,積極探索新模式下的科技工作新機制,努力提高基層行科技工作效率。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礦井供電系統安全措施下一篇:看厲害了我的國觀后感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