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音樂劇音樂藝術論文范文

2023-10-04

音樂劇音樂藝術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 通俗古典音樂是當代一個重要的音樂形式。以通俗音樂豐富的表現形式對古典音樂經典曲目進行重新包裝和演繹,從而達到兩種音樂的完美融合。通俗古典音樂發展的背后是古典文化與通俗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本文將從通俗古典音樂的藝術特點和創編手法兩個方面對通俗古典音樂所體現的文化融合和表現進行探析。

關鍵詞:通俗音樂 古典音樂 文化融合

引言

通俗古典音樂是當代新興的音樂形式,是文化融合和音樂發展的必然結果。古典音樂文化底蘊深厚,旋律經典、優美,通俗音樂表達形式豐富,表達手段多樣,因此集二者優點于一身的通俗古典音樂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豐富的文化表達,是當前音樂發展和文化發展的主要趨勢。下面本文將從通俗古典音樂的藝術特點和創編手法兩個方面對通俗古典音樂所體現的文化融合和表現進行探析。

一 通俗古典音樂的藝術特點

1 融合兩種音樂藝術特點的表達方式

通俗古典音樂是以通俗音樂的表達方式對古典音樂進行重新演繹,因此通俗古典音樂具有融合兩種音樂藝術特點的表達方式,這也是通俗古典音樂的基本藝術特點。古典音樂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沉積,在漫長的發展歲月中流傳下來很多經典的音樂曲目。通俗音樂則是近代發展起來更加貼近人們生活的音樂表現形式,具有當前最廣泛的聽眾基礎。因此,融合了兩種音樂藝術特點的通俗古典音樂在音樂藝術的表達方式上能夠兼兩者之長,以更加豐富的表現方式表達音樂中的各個經典。通俗古典音樂讓古典音樂通俗化,讓通俗音樂經典化。通俗古典音樂可以從通俗音樂中汲取更加豐富的表現形式,更具色彩的舞美效果,更具現代特色的時代氣息,同時還可以從古典音樂中挖掘更具文化力量和內涵的音樂內容,從而在藝術表達方式上實現雅俗共賞的表達效果。

《春江花月夜》原本是一首中國古箏獨奏曲,在經過現代手段改編后,曲中添加了琵琶、笛子等其它中國民族樂器,成為了一首更具時代氣息和古典韻味的中國民樂協奏曲。改編后的音樂由于增加了樂器從而使得音樂表現力得到了加強。此外,改編者還對原音樂節奏和銜接進行了更改,使得音樂更具動感的藝術表現力。通俗古典音樂便是在保留古典音樂主題思想的前提下對音樂進行從音樂內容到表現形式等方面的包裝,使得這些古典音樂更加符合現代人的音樂需求和感知變化。當代著名小提琴手陳美便是對古典小提琴演奏進行了大膽的通俗化改革,并首先使用電子小提琴進行演奏,將融合兩種音樂藝術特點的通俗古典音樂表達優勢表現得淋漓盡致。她改編的《化蝶》既有古典音樂的婉轉動人,又有現代音樂的激昂、壯美,將生死纏綿的愛情主題表達得更加徹底。改編后音樂在表現梁山伯與祝英臺兩人由相識到相愛的過程時曲風秉承中國傳統古典音樂的舒緩、悠揚,喜悅、親切,讓聽眾如醉如癡而在表現兩個人無法在一起時又采用電子小提琴激烈的演奏方式,將兩個人與命運抗爭的悲憤表現得壯烈、激昂。由于融合了古典音樂和通俗音樂的兩種表達方式,因此這首改編后的《化蝶》一經推出便受到了音樂愛好者的追捧,其觀眾群體也包括了不同年齡段的音樂群體。由此可見,將古典音樂和通俗音樂融合而成的通俗古典音樂,在音樂表現方面并沒有失去古典音樂的文化底蘊和流行音樂的表現能力,也沒有失去兩個不同音樂受眾群體的觀眾。不同的音樂愛好者都能在通俗古典音樂中找到自己所鐘愛的音樂元素,并且喜愛這種新型藝術的表達方式。

2 對文化的多元化表達

無論古典音樂還是通俗音樂,都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和主要載體。即使單獨分析古典音樂或者通俗音樂,不同地域的古典音樂和通俗音樂也都有著文化上的差異,例如,中國的古典音樂和歐洲的古典音樂就有著較大的文化差異,不同國家和地域的通俗音樂也都有著各自鮮明的文化特色。因此,將古典音樂通俗化過程中所進行的通俗古典音樂中可以看到更多對于文化的多元化表達。古典音樂通俗化的發展背后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互相學習、交流和融合的結果,因此這個過程是對文化進行多元化表達和融合的過程。從層次上看古典音樂和通俗音樂屬于不同的文化形態。古典音樂是不同民族傳統文化或者古典文化的集中體現,例如,中國的古典文化便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歐洲的古典音樂則體現著歐洲古典文化中對于禮教的規范和對科學的研究。而通俗音樂則表現的是在當前社會發展的狀態下,普通大眾人們的文化意識形態,即以各種音樂形式和文化形式來表達心中的情感,而不再過分強調表達的形式,打破形式上的束縛,是通俗音樂最主要的文化特征。

通俗古典音樂則是以更加開放、自由的形式對不同文化的表達和致敬。中國年輕歌手李玉剛演唱的《新貴妃醉酒》從名稱上看便是一首對古典音樂重新演繹的曲子。演員的服飾也深合中國古典文化的內涵。但在演唱的風格和唱法上,李玉剛則展現了在古典音樂和通俗音樂之間游刃有余的演唱功底。其中,無論是對于歌曲通俗唱法的敘述還是對于歌曲升華時中國傳統旦角唱法的演唱,李玉剛都演繹得盡善盡美。這首對于文化多元化表達的古典通俗歌曲一經推出,便深受不同層次音樂愛好者的喜愛。通俗古典音樂的文化魅力可見一斑。美國著名的跨界歌手莎拉·布萊曼便是一位融合古典和通俗兩種演唱風格于一體的著名歌手。北京奧運會上她演唱的主題曲《我和你》讓全世界人們感受到古典音樂的空靈和現代音樂的激情完美融合的音樂佳作。而在演唱的背后,是莎拉·布萊曼音樂學習過程中對于兩個層次的文化進行學習和理解的結果。通俗古典音樂對于文化的表達內涵和表達形式更加豐富和多樣,是對文化多元化表達的體現。

二 通俗古典音樂的創編手法

1 編配手法改變

在通俗古典音樂的創編手法中,編配手法改變是其最常用的創編手法。古典音樂雖然在創作的格式上不如通俗音樂那樣自由和豐富,但其漫長的積累和沉淀是新興的通俗音樂所無法相提并論的。古典音樂中經典、優美的旋律舉不勝舉,并且經過代代相傳在人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對于古典音樂中一些旋律的借用變成了通俗古典音樂創編的主要手法。例如,中國的古典音樂《茉莉花》原本是一首江蘇民歌,因為其旋律優美,流傳甚廣,深受廣大聽眾的喜愛,因此被中國乃至世界的眾多音樂家重新編配出各種不同版本的《茉莉花》。同樣迷人的旋律,因為編配手法的改變而使得音樂在不同的地區散發出不同的色彩。上文所述陳美演奏的《化蝶》從創編手法上看同樣是一首用通俗的編配手法對古典音樂進行創編的過程。創編者對這首古典的曲目進行了深入的分析,通過編配手法的改變對曲子中的旋律情感進行加強,尤其在表達兩個人在和命運進行抗爭的旋律時,通過電子小提琴演奏的編配使得曲子的基調變得格外激昂、壯烈,這是傳統旋律中所無法達到的藝術效果和文化效果。對于古典曲目創編手法的改變同樣體現著不同文化在音樂表現上的融合。通俗音樂中自由、開放、豐富的創編方式體現著現代流行文化中對于情感表達的自由、開放和豐富。因此,對于古典音樂運用現代文化的創編方式進行重新編輯是現代文化對于古典文化重新解讀和演繹的過程。例如,中國的傳統音樂中多以單樂器表演為主,這源于中國傳統樂器多取材于自然,因此單樂器演奏更能夠表達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和意境。而現代文化中多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已經成為了文化發展的主流趨勢和動力,因此人們在對古典音樂重新編配時,自然引入了更多的樂器來表現更加復雜的情感內容和文化內容。此前一些不曾有過的樂器搭配在新時期的通俗古典音樂創編中被全新地組合和搭配在一起。文化的融合為創編方式的融合提供了文化基礎和動力。經過創編后的通俗古典音樂在保留原古典音樂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又增添了多元化的文化形式。

2 音樂元素的融合

通俗音樂中的音樂元素更加豐富,音樂表現上也更加注重對各種音樂元素的運用。燈光、舞美、音效、服飾等都被十分重視地運用到音樂表演中。在通俗古典音樂中,創作者通過對各種音樂元素恰到好處的改變,將古典與通俗兩種音樂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如上文所述的莎拉·布萊曼在一場演唱會中為了突出“月光女神”這一主題,設計者用圓形的幕布將舞臺四周圍起,并通過燈光的變幻營造出一個神秘的宮殿氛圍并且根據演唱的曲目而不斷變化著場景。在演唱《月光》時,站在舞臺中央的身穿黑色紗裙的莎拉的歌聲在上空悠悠地回旋,舞臺布景隨著天籟般的音樂變成了一個廣裹的夜空,上面點綴著星光。無不帶給人以巨大的視覺沖擊力。演唱會燈光的運用可謂是恰到好處地把握了音樂的脈搏,如同人的情緒一般非常好地調節了現場氣氛。當音樂的旋律低緩時,燈光也變得暗淡。當莎拉演唱《今夜無人入睡》時,原先一直固定不動月亮形狀的天橋這時開始旋起來,此刻身穿一身金光閃閃的演出服的莎拉站在天橋的頂端。當莎拉用她那極具難度的高音唱出歌曲最后一個音符的瞬間,舞臺上所有燈光全部聚集在這位女神身上。完美的舞美、燈光和音響效果為這場融合古典和通俗音樂元素的演唱會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一次完整的音樂表演是由各個音樂元素組成的,因此通過不同文化風格、藝術風格和音樂風格的音樂元素組合而成的通俗古典音樂對于音樂和文化的多元化表達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古典音樂元素中的旋律和主題是靈魂,而通俗音樂元素中的舞美、燈光、音效等形式是軀體。兩者的完美融合必然塑造出具有靈魂,表現充實的音樂文化作品。同時,不同音樂元素的融合也體現著多元化文化的融合,具有更具時代性的文化創作。

3 音樂結構的改變

對古典音樂結構進行大膽的創新和改變,創造出兼具古典音樂和通俗音樂結構的新型音樂是通俗古典音樂發展過程中的重要過程。每一首音樂的創作都源于那個時期特殊的文化背景和創作者的情感狀態。在古典音樂發展的漫長歲月中,音樂人對于古典音樂尤其是一些經典音樂曲目只有傳承而稍有創新,更不用說改動。代表著文化融合的通俗古典音樂由于豐富了音樂的創作手法,因此便開始了對古典音樂結構改變的創新式設計。例如,現代著名的鋼琴演奏家理查德·克萊德曼便善長對古典音樂結構進行創新和改變。在他演奏的貝多芬《命運交響曲》中的《命運》不但承襲了貝多芬的莊嚴宏偉以及與命運頑強抗爭的音樂精神,同時用動感而鮮明的節奏把貝多芬的這首樂曲“搖滾”化了。在演奏的開頭,理查德·克萊德曼采用了猛烈的鍵盤敲擊來表達命運所具有的壯烈、激昂等主題屬性,之后又改用遼闊的旋律表達了與命運抗爭勝利之后的安寧與喜悅。前后音樂結構的巨大反差將貝多芬的名言“如果這是命運,我要扼住命運的喉嚨”表現得淋漓盡致。鋼琴曲的原結構雖然同樣用于表達貝多芬與命運抗爭的主題,但強烈之中缺少變化,所以表達的情感雖然強烈卻并不豐富。理查德·克萊德曼對這首樂曲結構的改變無論從情感的表現上,還是音樂的變化上都是十分成功的。由于融入了不同的文化內涵所代表的音樂結構,這首改編后的鋼琴曲也成為了通俗古典音樂中一個重要的符號被廣泛研究。

結語

古典音樂是人類重要的文化遺產。那些經典、優美的旋律是人類千百年來文化和智慧的結晶。以通俗音樂的表達方式對古典音樂進行新的創新和演繹是當代對古典音樂重要的傳承方式。通俗古典音樂不僅表現著兩種不同音樂形式的融合,也承載著不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本文從通俗古典音樂的藝術特點和創編手法兩個方面對通俗古典音樂所體現的文化融合和表現所做的分析為中國通俗音樂的發展和古典音樂的傳承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 劉華、張邵然:《怎樣看待用通俗手法演繹古典音樂》,《科技風》,2008年第10期。

[2] 南政:《聲畫輝映——古典音樂在電影中的運用》,《美與時代》(下半月),2009年第2期。

[3] 費元洪:《對古典音樂現狀的一些思考》,《音樂愛好者》,2006年第2期。

[4] 葉莉紅:《古典音樂的通俗化傳播》,《新聞知識》,2006年第10期。

[5] 梁麗麗:《“高雅”呼喚“娛樂”——古典音樂走進大眾路在何方》,《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

作者簡介:崔榮漢,男,1973—,吉林九臺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薩克斯管與單簧管演奏,工作單位:河南藝術職業學院。

音樂劇音樂藝術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音樂鑒賞(Music Appreciation),可以簡單理解為音樂作用欣賞,在高校音樂藝術教育中占據重要作用。但是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大學生音樂鑒賞能力偏低,難以幫助大學生提高審美水平、藝術修養以及人文素養?;诖?,本文就探究了音樂藝術教育提高大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策略,以期為大學生音樂鑒賞能力培養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音樂藝術教育;大學生;音樂鑒賞能力;教學策略

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音樂藝術教學變得越來越重要,而音樂鑒賞作為音樂藝術教學的重點,會直接影響大學生對音樂藝術作品的感知能力和欣賞能力,因此,逐漸成為音樂藝術教學的重點內容。本文就對提高大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有效教學策略進行探究,以期順利增強大學生對音樂藝術的想象力、創造力以及鑒賞力,實現教學目標。

1 通過音樂藝術語言,提高大學生對音樂藝術作品的理解能力

現階段,音樂藝術作品的教學重點發生了些許改變,教學中更加側重于大學生對音樂藝術作品的鑒賞能力,力求使其讀懂音樂藝術,并融入多彩多姿的音樂世界中。就像讀書的人必須識字一樣,音樂藝術語言作為學習音樂作品的基礎,直接關乎大學生對音樂藝術作品的理解能力,因此,音樂教師需要通過音樂藝術語言,提高大學生對音樂藝術作品的理解能力,讓大學生對音樂要素的聽辨能力也順利得到提升,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由于音樂基本組成要素多樣,如音高、節奏、旋律、和聲、音區、調式、織體、力度、音色等等,不同的音樂要素所發揮的作用也存在差異性,所以,教師在授課時,需要抓住重點,讓大學生準確了解這些音樂組成要素,為后續學習打下基礎;第二,音樂要素在組成過程中,也存在一定差別,使所塑造的音樂作品想要表達的內涵不同,且層次感也不同,因此,音樂教師在授課時,需要抓住音樂作品的核心內容,充分展現出音樂藝術作品的色彩,豐富情感意境,提高學生對作品的理解能力;第三,音樂教師在展開音樂藝術教育時,需要按照樂曲感情內容的需要,合理展示音樂樂曲結構,確保音樂樂曲結構合理,能夠有效調動大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對音樂藝術作品的理解能力,實現教學目標。

2 通過賞析著名音樂作品,提高大學生對音樂藝術作品的感知能力

音樂作品,又可以稱為“Music Piece”,主要是指受版權保護的包括各種音響的組合,配有文字,且用樂器或人聲音所表演的藝術作品,是音樂藝術教育的重點內容。不同音樂家所創作的音樂作品具有一定差異性,所要表達的核心內容也不同,因此,教師要想在音樂藝術教學中提高大學生對音樂藝術作品的感知能力,就需要合理運用著名音樂作品,通過賞析著名音樂作品,提高大學生對音樂藝術作品的感知能力,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教師在進行著名音樂作品賞析時,需要合理選擇著名音樂作品的體裁,多方面考慮音樂作品體裁、風格等因素,確保所選擇的著名音樂作品能夠吸引大學生注意力,具有可接受性;第二,教師在展開音樂作品賞析教學時,需要提前了解著名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如時代性、文化蘊含、民族性等等,并將這些內容對大學生進行講解,讓大學生通過學習準確掌握音樂本質;第三,教師在進行著名音樂作品賞析時,需要深入體會音樂所表現的感情內容,并引導大學生對著名音樂作品進行深入探究,通過深入探究,感受著名音樂作品的魅力,獲取音樂藝術感染力,從而順利激發出大學生內心世界的美感和情感,有效增強大學生對音樂藝術作品的賞析效果。例如,教師在進行《祖國頌》這首音樂曲目的賞析時,需要合理把握《祖國頌》這首歌曲的內涵,然后向大學生詳細講解此首歌曲的創作背景,讓大學生有一個基本的了解,然后再進行細致教學,從而可以將此首歌曲英勇豪邁、歡欣鼓舞的節奏充分展現,調動每一個大學生對此首歌曲的學習興趣,潛移默化地提高大學生對音樂藝術作品的感知能力,實現大學音樂藝術教育的目標。

3 注重大學生文化藝術修養的培養,提高大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

文化藝術修養非常重要,內容上涵蓋了思想、知識、情感、藝術四個方面,在提高大學生音樂鑒賞能力方面發揮了充足的作用。但是現階段,教師在展開大學生音樂鑒賞能力培養時,經常會忽略大學生文化藝術修養的培養,使大學生在音樂課堂上學習效果不理想,難以有效理解音樂藝術作品。因此,教師在展開大學生音樂鑒賞能力培養時,就需要從大學生文化藝術培養入手,讓大學生的想象能力得到充分發揮,進而實現音樂藝術作品的二次創作,有效增強大學生對音樂藝術作品的學習效果。通常情況下,注重大學生的文化藝術修養培養,提高大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教師需要注重對大學生的引導工作,在課堂上為大學生講解一些描繪性音樂藝術作品,讓大學生對此類音樂藝術作品進行藝術模擬,掌握創作背景,營造創作氛圍;第二,教師需要為大學生選擇一些像《梁山伯與祝英臺》《羅密歐與朱麗葉》這類帶有情節性的音樂藝術作品,讓大學生發揮自身的象形能力,進行音樂藝術作品賞析,有效提高其對音樂藝術作品的理解能力;第三,教師需要為大學生選擇《月光奏鳴曲》等抒情性音樂藝術作品,通過這類音樂藝術作品,讓大學生的自由象形能力得到充分發揮,從而實現大學生對音樂藝術作品審美能力的培養。

4 結語

在音樂藝術教育中培養大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是教學的必然趨勢,直接關乎大學生的情感、思想意識以及審美觀念。面對此種情況,教師在展開音樂藝術教育時,需要將重點集中在大學生音樂鑒賞能力教學,合理選擇授課模式,并努力豐富教學內容,讓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從而學會欣賞音樂藝術作品,提高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 李秀明.淺談大學生音樂欣賞能力的培養[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06).

[2] 方敏.論音樂欣賞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J].教育觀察(中下旬),2013(07).

[3] 曹卉卉.淺談高校音樂欣賞教育中審美能力的培養[J].通俗歌曲,2016(07).

[4] 王亓彬.審美能力培養在大學音樂欣賞教育中的探討[J].通俗歌曲,2015(10).

音樂劇音樂藝術論文范文第3篇

項目批準號:15ZD002

課題負責人:王耀華

結項報告(部分)

《中國當代音樂的海外傳播研究》由上、中、下三篇構成。上篇《歷史篇》是對中國當代音樂海外傳播歷史的簡略回顧。從當代專業音樂創作、經過當代中國人詮釋的傳統音樂和對外文化交流中的中國當代音樂海外傳播三個方面,闡述了中國當代音樂海外傳播從少到多,從單一體裁形式、單一風格特點到多樣化探索,影響力不斷提高,為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作出的重大貢獻。中篇《鑒鏡篇》分別對中國當代音樂創作海外傳播的成功案例、經當代中國人詮釋的傳統音樂海外傳播的成功案例、外國當代音樂海外傳播的成功案例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分析,總結這些中外當代音樂創作在內容形式方面的特點,它們為什么能夠在海內外得以廣泛傳播,以及在傳播路徑方面的創新探求等。下篇《創新論與對策》在歷史回顧和成功案例分析的基礎上,試圖探尋中國當代音樂海外傳播的內容形式創新論和傳播路徑創新論,并提出對策建議。

本項目研究最終成果的主要理論觀點有三:

第一,試圖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回答傳播理論中的傳播者與接受者、內容與形式、音樂本體與傳播路徑、伴隨著科技發展而不斷創新的多樣化傳播路徑與強調人的感情直接交流的現場口傳心授真人表演傳播等的關系問題。其結論是:既要充分發揮傳播者的主導作用,義要重視傳播接受者主觀能動性發揮的主體作用;既要重視音樂作品的文化內涵,又要使音樂作品具有動人心弦的藝術性,并使二者有機統一;既要努力使內容形式完美結合的當代音樂作品,通過適應時代發展、科技進步、受眾審美觀、音樂形式多樣、傳播目的多元等情況的傳播路徑創新,在海外得以廣泛傳播,又不能拋棄最基本而具有濃厚人文性的口傳心授真人傳播,以達到人與人之間內心感情深度交流的目的。

第二,毛澤東在《矛盾論》中指出:“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主張……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內部,在于事物內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內部都有這種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運動和發展。事物內部的這種矛盾性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相聯系和互相相影響則是事物發展的第二位的原因?!备鶕@一觀點,提倡以中國當代音樂作品內容形式創新論為前提的中國當代音樂海外傳播路徑創新論。

《中國當代音樂海外傳播作品的內容形式創新論》贊同“內容形式統一論”。因此,在分析音樂作品的內容時必定關聯到音樂表現手段的運用,在分析音樂表現手段時則多與音樂內容、感受、感情、意境相關聯。二者互為因果,緊密相關。作為被傳播的對象,中國當代音樂海外傳播的每一部作品,從某種意義上說都是在傳承與創新這對矛盾中尋求對立統一的接點。傳承是自古代以來一直到近現代、當代專業音樂創作傳統對內容與形式這一矛盾體對立統一規律的繼承、借鑒和運用。同時,又要根據群體、個體對時代、生活、社會、自然的體驗、感受、感情等內容的表達需要,對既有的傳統形式進行改造、豐富和創新。中國當代音樂應當根據表達當代中國人對當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畹母惺艿男枰?,在傳承中國音樂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創作出在意境、結構、旋律音高組織、和聲復調、演奏技法、音色,以及整體性音樂創作技巧等方面有創新追求的音樂作品,向海內外廣泛傳播。

《中國當代音樂海外傳播的路徑創新論》認為可以從系統經濟學的“路徑依賴論”得到啟示,從分析該理論中的“正反饋”“良性循環”和“負反饋”“厄運循環”入手,提出由單一路徑依賴到多重路徑探索(含路徑依賴階段——路徑偏離階段——路徑突破階段——路徑創造階段),關注影響多重路徑探索的科學技術性因素、傳播受眾的可接受性因素、傳播對象的地域性因素、傳播音樂的體裁形式性因素、傳播行為的目的性兇素,設計了路徑創造的效果評信指標、要素和評估方法。最后提出,在探索多種傳播路徑、進行路徑創新的同時,應當堅持喜新不厭舊,創新莫忘人文性,注重中國當代音樂海外傳播中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現場演出和口傳心授,以交流感情,增進理解,達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相互之間的認同、友好和合作,迎來全世界、全人類美好的持久和平。

第三,在對新時期中國當代音樂海外傳播所取得的成績、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對策建議:提倡以人民為中心、“接地氣”、創新型的中國當代音樂的海外傳播。

鑒定意見(部分)

該項目結項成果已較好地完成了既定設想,對中國當代音樂海外傳播歷史與現狀進行了較充分的研究。內容豐富,框架設置合理,顯示了研究者的戰略眼光。該成果具有較高的學術質量。存在的主要問題:篇章結構之間不夠平衡;有些部分缺乏歸納提煉,理論部分可進一步增加研究的分量。

責任編輯:王瑜瑜

音樂劇音樂藝術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本文闡述廣西梧州疍家歌的發展現狀,分析鄉土音樂資源與小學音樂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從提高小學音樂教育中鄉土音樂的地位、構建新型的鄉土音樂教學模式等方面探索鄉土音樂資源與小學音樂教育的融合創新。

【關鍵詞】疍家歌 鄉土音樂資源 小學音樂教育 融合

鄉土傳統音樂文化來源于民間,是原生態的藝術文化,是我國的民族瑰寶,它的形成需要特定的社會環境。不同的歷史環境下有著不同的音樂文化,這些文化流傳下來的更多的是新時代人們對這些精神文明的傳承和理解。只有對鄉土音樂文化給予充分的重視,才能使其更好地、更原始地保存、傳承發展起來。隨著音樂文化越來越趨于多元化,學校的音樂教育也應與時俱進。小學階段是讓孩子發現美、鑒賞美、感知美的能力形成的過程,是學習傳承鄉土音樂的關鍵時期。本文以廣西梧州疍家歌為例,探索鄉土音樂資源與小學音樂教育的融合創新。

一、梧州疍家歌介紹與發展現狀

中國是一個擁有多彩的鄉土音樂資源的文明古國,梧州疍家歌則是廣西鄉土藝術文化構成的一部分。梧州疍家歌是藤縣地區隨著元宵歌而興起的一種獨特的水鄉民間歌謠,出現于清朝末期,由一代代藤縣人口口相傳流傳至今。疍家歌對潯江地區以及西江流域水上居民的水鄉本土音樂和水上漁民生活習俗的研究與傳承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梧州疍家歌主要分布在太平、蒙江、和平、天平、藤州等潯江、濛江沿岸船家聚居區。疍家歌有著固定的演唱方式,水上船家民間生活、語言非常豐富,用藤縣本土白話訴說演唱,朗朗上口,常用夸張、比擬、詼諧的修辭形式。迎親送友、相互問候、掌舵撐船這些日常生活在藤縣老人們的記憶中,都可以歌代言。

梧州疍家歌屬于平腔民歌,它的旋律平穩舒緩,以同音作為重復1、2進行為主,旋律偶爾有5度6度音的跳躍,梧州疍家歌2拍子和4拍子是常用的拍子。梧州疍家歌具有吟唱性強的演唱特點。水上船家娶嫁和水路歌過程中所唱的歌謠,速度基本在中速之下。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生活過得越來越好,漁民上岸了,很多疍家漁民已經脫離水上生活方式,生活習俗漸漸向陸上人靠近,疍家歌卻面臨著消失的危險。如今,了解疍家歌的人越來越少,只有一部分年齡稍大的長輩會唱,隨著他們年紀的增長,傳承的缺失,疍家歌可能很快就在時代的潮流中漸漸消失。值得慶幸的是,梧州各個部門特別是文化部門已經意識到了這一危機,并重視起來,為保護梧州疍家歌,梧州的文化部門從2006年就設立機構,安排專員開始收集、整理疍家歌。其中梧州藤縣的水上民歌更是在2008年成為了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二、鄉土音樂資源與小學音樂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要想把優秀民族文化傳承下去,需要數代人不懈的努力、保護、傳播。梧州疍家歌的保護傳承與發展離不開藝術教育,而小學藝術教育是鄉土音樂資源傳承的重要途徑。鄉土音樂是老一輩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我們必須加強鄉土音樂方面的音樂教育,把老一輩留給我們的財富傳承給下一代,讓鄉土音樂開枝散葉。并且,小學生的可塑性較強,從小學開始就對小學生開展鄉土音樂教育是最有效的途徑。

(一)增強學生自我認同感和民族意識、民族精神培育的需要?!耙魳肥俏幕撵`魂,音樂是民族的血脈”,我國是一個擁有56個民族的大家庭,每個民族都有他們獨特的音樂元素,這些音樂元素常常與本民族的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文化思想等有著密切的聯系。學習各民族的不同鄉土音樂,有助于學生了解各個民族的文化,增強學生對其的認同感,培養學生民族團結的意識。小學生通過欣賞來源于我國各民族的鄉土音樂時,逐漸能用自己的體會去感受當地的文化精神,可以增強小學生的民族觀念。利用鄉土資源和原有的小學教學結合教育,可以增強學生自我認同感和民族意識民族精神。

(二)鄉土音樂傳承的需要。鄉土音樂的傳承是源遠流長的。音樂傳承的分類一般有兩類,即無意識傳播和有意識傳播。民間藝人的藝術表演或者其他活動這樣的無意間造成的文化傳播就是所謂的無意識傳播。而像學校音樂學院之類的教育部門進行的音樂推廣就是有意識傳播。有意識傳播是通過教育手段,利用老師向學生傳授知識、啟蒙思想來對鄉土音樂進行傳承。小學生可能并不懂音樂,但在聽的過程中可以培養他們的興趣,還有欣賞音樂的意識,隨著小學生年齡的增長,所起到的效果是潛移默化的,小學生還會表達自己在這方面的需求。因此在小學時期培養小學生的音樂能力事半功倍。首先,學校應該重視音樂課程,提供音樂教室以及所需的音樂器材,并上足、上好音樂課。其次,音樂老師也要注重教學方法,鼓勵小學生去欣賞鄉土音樂,并在課上多放鄉土音樂,提高小學生的鑒賞能力,讓小學生養成欣賞鄉土音樂的良好習慣。

(三)宣傳家鄉的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素養的需要。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各種歷史遺留的音樂資源十分豐富,但很多沒有受到重視,利用率很低,甚至很多音樂資源隨著時間的流逝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2001年中國音樂教育協會會長謝嘉辛寫的《尋找家鄉的歌》,其中提到“讓每一個學生都會唱自己家鄉的歌”的命題。因此,學校通過音樂教育讓學生進一步了解、認識家鄉傳統音樂藝術是傳承和發展鄉土音樂藝術的有效途徑。音樂老師應該把鄉土音樂帶入課堂,并且增加鄉土音樂教育在整個音樂教育中的比重,讓學生了解來自五湖四海的音樂文化精粹,從而愛上鄉土音樂文化,提升民族素質和愛國情操。因此,小學教育需要重視鄉土音樂,通過音樂教育將我國的文化傳授給學生,利用這種途徑提高我國的民族素質。

三、鄉土音樂資源與小學音樂教育融合的建議

(一)提高小學音樂教育中鄉土音樂的地位。當前,要強化小學鄉土音樂教育,就要從建立“以中華文化為根本的音樂教育體系”入手,讓鄉土傳統音樂文化在小學藝術教育中占據主導地位,而不再是局限于個別課程的改革中。

1.充分利用鄉土音樂文化資源。音樂課程標準中提出要把民族鄉土音樂加入音樂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學習到鄉土音樂,接受鄉土文化藝術的熏陶。當代的音樂教育事業發展的根基很大程度上離不開民族文化,因此,把鄉土音樂帶入小學音樂教學對教育學生民族鄉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1)通過各種手段、途徑收集并整理當地梧州疍家歌這樣的鄉土音樂資源,再將其引入小學音樂課堂中,讓學生學習自己家鄉的音樂,感受到家鄉鄉土音樂的文化,進而培養學生的興趣。

(2)積極挖掘梧州疍家歌音樂文化資源。學??梢越M織本校音樂教師走出校園觀摩,充實自己。例如,造訪藤縣地區民間藝人,學習疍家歌的演唱表演方式,通過現場觀摩和學習,初步掌握一些簡單的表演方式和一些道具使用,了解故事表達內容?,F場可以拍一些照片和視頻,通過音像加深了解和學習。教師通過學習疍家歌的演唱,收集疍家歌音樂的音像、樂譜、資料積累本土音樂知識,提高本土音樂素質,以便更好地用于課堂教學。

2.自己編撰鄉土音樂材料。教材是常見的教學工具和文化載體,也是小學音樂教學使用最多的東西,因此教材的編撰至關重要。在當前的小學音樂教材中,民族音樂也是占有一定比重的。但是因為很多因素,一些地區的小學教材使用率偏低,學校不重視音樂課特別在鄉土音樂教學這一模塊。因此學?;蛞魳方處煴仨毥Y合當地的音樂教育的實際情況,創編或改編一些適合自己使用的音樂課本。特別是創編一些含有疍家歌特色的鄉土音樂教材,讓學生在自己熟悉的音樂環境中學習音樂,學會唱家鄉的歌并感受民族音樂的魅力。把原汁原味的鄉土音樂徹底落實到音樂課程里,才能更好地使鄉土音樂傳承發展起來。

(二)構建新型的鄉土音樂教學模式。具體如下:

1.“感染熏陶”式教育模式?!案腥狙铡笔浇虒W模式,需要老師模擬教學情境,創造出一種氛圍來感染學生,讓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下不知不覺被帶入鄉土文化中,受到鄉土文化的熏陶。這種教學模式容易培養學生的興趣,產生學習欲望,對學生影響深遠?!案腥狙铡笔浇虒W模式有一套流程,一般是“情境—感受—興趣”。

例如,制造疍民生產勞作的情境。教師可以將收集的音樂素材和民間藝術家表演的圖片和音像制作成多媒體課件,在課堂中給學生觀看欣賞。通過整合后的音樂素材聲文并茂,更加形象生動逼真,不僅在課堂中能營造出濃郁的疍家文化氛圍,還能讓學習對自己家鄉的音樂更加了解,從而培養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喜歡上鄉土音樂。

2.“引導探究”式教育模式?!耙龑骄俊笔浇虒W模式的宗旨是讓學生去自主學習,自己探索發現知識,而老師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正確引導,給學生指明方向。學生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多種感官得到充分調動,在自由的空間里積極參與學習,體會學習帶來的樂趣和探究創新的快樂。這種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在給出相應的學習內容后要說出課堂探討的目標并提出具體的學習要求,學生在探究老師提供的學習材料過程中,也可以通過不同渠道方法自己搜集補充一些研究材料。學生通過研究發現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不僅能初步掌握相關音樂知識和技能,還可以開闊音樂視野,提高音樂審美能力。

新課程標準中對老師的教學方法有明確要求,要求老師調動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自主學習并能組織課堂活動且讓學生加入進來。教師應適當引導學生參與到疍家歌的表演中,進行演唱、模仿簡單的動作,學生在參與過程中感受到音樂帶來的新鮮感,調動學習積極性。加上身體的律動,學生充分體會到疍家歌音樂的藝術魅力,陶醉在疍家歌的氣氛中。

3.“融合”式教育模式?!叭诤稀笔浇逃J叫枰處熑ふ宜夭?,讓音樂教學更貼近生活,融入生活,關鍵在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好習慣。這里就要注重教師的教學方式,不僅需要教師去講解解讀課本中的歌曲、選段,還要有所創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自主學習、討論交流。藝術需要廣泛的交流來互補不足。

4.進行多角度創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鼓勵學生運用疍家歌的旋律創編新歌詞,歌詞內容可以從感恩、友情、校園生活等角度創編。學生除了創編新歌詞外,還可以創編節奏,制作疍民勞作的道具等。通過多種形式的創編,學生不僅在創編過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悅,還有利于激發學生對學習疍家歌的興趣。

總之,鄉土傳統音樂文化來源于民間,是原生態的藝術文化,是我國的民族瑰寶,我國的音樂教育事業也離不開鄉土音樂教育。當前,我們必須提高對鄉土音樂文化的重視程度,加強學校對鄉土音樂文化的教育。鄉土音樂藝術想要傳承、更好地發展,就必須加強鄉土音樂資源與小學音樂教育的相融合教育。教育部門和教育者應該采取有力的措施,探討多樣的教學模式,讓鄉土音樂在小學音樂課堂中活躍起來。通過對鄉土音樂的賞識、學習,小學生感受到家鄉的歷史文化和變化發展,從而激發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美好情感,讓他們記住自己的“根”,學唱家鄉的歌。想要我國鄉土音樂文化發揚光大,還需要各位音樂教育者共同努力,為弘揚民族音樂找到方法、出路,為民族文化的傳承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王建武.論傳統音樂在學校音樂教育中的傳承與發展[J].戲劇之家,2014(15)

[2]薛辰婕.獨立構建以五聲性調式為基礎的中國民族音樂視唱練耳教學體系[D].武漢:武漢音樂學院,2014

[3]徐陽.淺談加強我國音樂教育中的民族音樂教育[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7(10)

[4]任素芬.地方高校音樂教育對鄉土音樂的傳承[J].才智,2008(17)

[5]甄琦.齊齊哈爾市中小學民族音樂教育現狀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4

[6]陳燁.淺談非藝術高職院校的音樂教育[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6)

[7]于忠亮.高中物理教學改革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4(31)

[8]信紅霞.我國中小學民族音樂教學研究及實施建議[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6

[9]韓瑩.堅持以人為本搞好課堂教學[J].黑河教育,2005(2)

[10]余丁.藝術的新方位——“新視線、新媒體”中國當代藝術研討會綜述[J].美術研究,2002(3)

[11]何玥菡.農村藝術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本土音樂教育發展研究[D].昆明:云南藝術學院,2013

【作者簡介】全雙華(1993— ),女,廣西梧州人,廣西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音樂學專業(主修聲樂)2017屆本科畢業生;黃 玲,女,廣西賀州人,廣西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聲樂教學研究。

(責編 王 一)

音樂劇音樂藝術論文范文第5篇

二胡是我國最具民族特色的拉弦樂器之一,它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唐代的軋箏或奚琴。從竹片擦奏過渡到用馬尾弓子拉奏,由民間藝人的流浪工具發展成當今具有較完整教學體系的專業學科,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階段。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和音樂家們對于二胡藝術孜孜不倦的追求,使得二胡這枝獨具魅力的民族樂苑之花根深葉茂,散發著誘人的芳香。二胡音樂的藝術魅力是由多種因素有機地結合而表現出來的,很值得我們探究。在本文中,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二胡藝術的魅力所在。

一、音質特色賦予二胡藝術的生命

音樂世界中,各種發聲物體都有自己特殊的音色,從而構成了繁復奇妙的音響現象。從音樂表演的角度來看,演奏者都在注重音質的同時追求最美的音色、音質,以使音樂內涵得以充分體現。二胡的音色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琴的質量來決定的,而二胡特殊的構造決定二胡具有中庸有度的特點,它的音域在人的聽覺界限的最中心部位,二胡音樂之所以動人,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發音圓潤甜美,悅耳動聽,近似于人的歌唱聲音,又長于演奏旋律,以表現音樂中細膩、纏綿、哀戚、柔美聞名于世。這與二胡的音色美有很大關系。

二、民族文化賦予二胡藝術的源泉

二胡藝術作為根植于我國民族文化土壤中的樂苑之花,吸收著民族文化這塊肥沃土地的養料逐步發展,并茁壯成長。

二胡兩根弦上流淌出的是一種靜態美、幽淡美、自然美,并具有豐富的內涵。在藝術表演中不過分寫實,重神韻,重意趣,崇尚自然美,是我們中華民族寶貴的審美傳統。我國古代樂論中關于琴的論述頗豐,它為我們的民族文化寶庫積累了大量財富,特別對二胡這一具有抒情性的樂器,從演奏方法到審美趣味都有很深的影響。琴的演奏能“尚恬淡希聲,決糜漫煩響”。樂記中對琴聲的感覺效果描述得栩栩如生:“其哀心感者,其聲噍以殺,其樂心感者,其聲蟬以緩,其喜心感者,其聲發以散,其怒心感者,其聲和以柔?!币魳穭撟鞯撵`感來自于各個方面,神靈的崇拜,景物的誘發,心中的激情,現實的沖擊,個性的掙脫,結構的探尋等等。眾多優秀的二胡題材來自于民間動人的藝術形象賦予作曲家的想象。試想如果沒有豐富的文化,獨特的情感體驗,哪有瑰麗奇美的藝術聯想,也一定奏不出優美、扣人心弦的樂曲。而二胡樂曲創作的形象動人,不但受益于我國深厚的文化底蘊,而且在借鑒我國傳統民間音樂時充分發揮了靈感。

如陜北“蘭花花”的故事在群眾中廣泛流傳,《蘭花花》成為群眾喜聞樂唱的民歌,此曲塑造蘭花花這個農村姑娘純樸、善良、天真、活潑的形象,以及她敢于向封建勢力抗爭的堅強性格。

此曲帶有濃郁的地方特色與鄉土氣息,作曲家通過流傳于民間的原始片段音樂語言進行加工提煉,創造發展,使其達到新的意境,這也是作曲家深入生活,向民間音樂學習的結果。民間音樂是創作《蘭花花》這一具有藝術感染力作品的源泉。

又如:《滿江紅》,此曲根據岳飛《滿江紅》詞意創作而成,作者將四川揚琴音樂與昆曲巧妙糅合,創作了深情激越、慷慨悲壯的音樂主題,它具有歷史題材所需的古樸色彩,充分利用了民間的豐富養料。由于根植于傳統文化中而使樂曲的內涵極為厚實豐滿,既傳統又現代。

三、演奏技巧賦予二胡藝術的表現力

無論作為哪種樂器,藝術的高峰是無止盡的。近百年來二胡演奏技巧的不斷發展,極大地豐富了二胡的表現能力。時代的進步,人們對二胡樂器的表現力要求不斷提高,范圍不斷擴大,而組成二胡演奏風格的技巧主要有揉弦、滑音、裝飾音、弓法等。通過這些風格性技巧來達到其演奏味道十足的效果。這些也是二胡演奏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里姆斯基·科薩柯夫斯基在其《管弦樂法基礎》中說:“能使一些音能連貫地進行并把繃緊地弦加以揉動,這種可貴性使弓弦器樂組樂器成為歌唱性和表現力最強的樂器,比樂隊的其他樂器更勝一籌?!睍惺轻槍Υ笮√崆俣?,其同樣適宜中國拉弦樂器。在中國二胡上揉弦也是對其歌唱性的追求,恰如其分地使用揉弦,能使二胡演奏更富歌唱性,增加了樂曲的表現力,突出了樂曲的風格。有人說揉弦是對樂音的一種美化和裝飾,言簡意賅,恰如其分。

二胡的揉弦分為滾弦、壓揉、滑揉三種,一般在內容豐富情緒變化較多的樂曲中揉弦以組合的方式在演奏中應用。在演奏《江南絲竹》這一具有水靈氣息的樂曲,若不以小揉弦方式在演奏中應用,則歡暢秀麗的江南風格就不能準確體現。二胡由于沒有像小提琴上的紙板,因此揉弦上形成了它獨特的壓揉技巧。二胡曲《江河水》《聽松》中為了表現特定的性格,頓挫的節奏感,以及顫動的內心情感,糅用了壓揉技巧,更富感染力。

在《陽光照耀在塔什庫爾干》和《葡萄熟了》等新疆風格的旋律中較快頻率的滾揉方式恰到好處地表現了引吭高歌,舒展激昂的音樂情緒和載歌載舞的音樂形象,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漢宮秋月》和《二泉映月》中的遲到揉弦恰如其分地將古樸典雅的音樂風格和略帶凄涼的音樂情緒真切地表現出來??傊?,在豐富多彩的揉弦技巧中,表現特定音樂風格和特殊音樂情緒的揉弦作為重要技巧手段在二胡演奏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揉弦給二胡音樂藝術帶來了無盡的美,但適當的不揉弦的音響效果卻又為二胡音樂帶來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樂記中道:“淡靜有度,飄揚合節乃妙”。中國的傳統繪畫也主張不過分寫實,而特別強調神似與意趣,重神韻講虛實。二胡曲《江河水》中間的部分,細聽名家的演奏,有好多音是不加揉弦的,以此營造出淡淡的音響,靜靜的氣氛,從而更深刻地表達了對故人的思念情感。因此樂曲中表現的回憶、沉思、夢幻之類的意境用不揉弦演奏可以取得更佳的效果。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我的藝術生活》中談到,越是簡單,越是困難……這種不揉弦的技巧產生的藝術感染力,被稱為二胡的“絕妙的藝術處理”。

在二胡演奏中凡是較為具體地表現喜、怒、哀、樂的情緒時,滑音的應用比較集中,為了適應“色腔”的需要能模擬人聲,也能惟妙惟肖地模擬雞鳴犬叫,姑嫂問答的效果。劉天華的《空山鳥語》正是繼承和發展了民間藝術的傳統,在二胡的不同把位上,巧妙地運用各種滑音的技巧,生動描繪了空幽山谷中百鳥鳴轉,晨光如畫的景色,滑音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二胡滑音的模擬性也越來越多地運用于現代作品中。

裝飾音作為二胡風格的音樂旋律中經常以輔助性的小音符出現,裝飾音的技巧很豐富,有單音、復音、單顫音、復顫音和回音等方式,如《江南絲竹》,作為極富特色的民間音樂,對靈巧俏皮輕快的裝飾音運用得得心應手。蒙古族音樂中,濃郁的大小三度顫音和獨特的裝飾打音在優美的音樂旋律中更加鮮明地將樂曲的風格生動地展現在人們面前,使我們仿佛置身于駿馬奔馳的遼闊草原上。

弓法是二胡這種接近人聲樂器在表達音樂情緒中輕重緩急和抑揚頓挫的重要手段。除常規的弓法外,“頓挫波弓”“墊弓”“飛躍斷弓”和“拋弓”等特殊弓法使二胡樂曲更具神韻,如《二泉映月》中運用頓挫弓,表現了欲言又止,感慨不盡,而且長音的音響上也富內在的動力感,音樂的韻味和感情的內涵也更加準確生動。在蒙古族音樂風格中較大范圍和較慢地“墊弓”常常用來連接相同音高的旋律,使之更加寬厚連貫,鏗鏘有力。在表現急切的情緒中也能加強旋律音的藝術效果?!帮w弓”,是表現特殊音樂效果的色彩必弓法??裳葑嗫焖僖魳沸?,也可以與滑音等技巧結合,用于渲染氣氛或表現某種特定的音樂效果,如模仿馬兒奔跑的效果?!皰伖笔菢O富特色的弓法,常表現樂曲中漸漸高漲的情緒。

二胡的技巧是紛繁復雜的,也賦予了二胡音樂的色彩性和風格性。豐富的技巧更充分地發揮和拓展了二胡的音樂表現力。

四、風格流派賦予二胡藝術的個性

人的生活受著一定的社會關系、經濟條件、傳統觀念、風俗習慣的制約。即使同一時代、同一地區、同一民族,也總是這樣或那樣地表現著他們各自的獨特性。而作為音樂藝術,演奏家的個人風格是在長期藝術創作中,在漫長艱苦的探索研究中逐步形成的并反復出現的。我國二胡流派風格的形成在上世紀50年代初期,是著名音樂史學家楊萌瀏先生采錄了阿炳的不朽名作《二泉映月》和《聽松》等二胡作品的基礎上開展過來的。以阿炳為代表的民間藝術音樂家對二胡藝術的發展除有著特殊的貢獻之外,還頗具江南風味,并且有著自己獨特的演奏手法的江南絲竹樂,最具代表性的是《中花六板》《歡樂頌》《行街》等,這些樂曲的產生和發展,豐富了二胡的曲目和演奏風格。

與民間二胡創作并駕齊驅的是以繼承劉天華二胡專業創作特色的二胡學派的二胡創作,如陳振鐸的《田園春色》《弓橋泛月》《映山紅》《雨后春光》,蔣風之、劉茂北、陸修棠等人的作品可為其代表。如果對一些著名的二胡演奏家仔細加以觀察,就會發現每個人都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個性。蔣風之先生在二胡藝術上深得劉天華真傳,但又不拘于師承。他匠心獨運,刻意創作,形成了古樸典雅、深邃細致、內在含蓄、意味雋永的獨特風格流派——蔣派風格。這對二胡藝術魅力的影響之深是不言而喻的。

王國潼的演奏運弓剛勁有力,豪壯而有氣勢,音色圓潤深沉,形成自己獨特的演奏風格。閔惠芬的演奏充滿激情,富有表現音容兼備,具有歌唱性。對樂曲能深入開掘內涵,加以細膩的藝術處理,琴聲有感人至深的藝術魅力。具有這種個人獨特魅力基礎上感動聽眾的能力是二胡音樂藝術經久不衰的保證。

而在吸取了我國地方戲曲音樂,特別是表現西北人民樸實豪爽的性格和充滿活力的精神面貌而創作的作品,如趙震宵與魯日融合作采用西北人民最喜愛的戲曲秦腔中的若干曲牌和唱腔而創作的《秦腔主題隨想曲》,形成了獨特的魯派風格,即秦腔風格。

各種獨特的個人流派和地方音樂風格的子系統,構成了中國民族音樂風格的母系統。共性具體存在于個性中,多側面地體現了中國音樂風格。

五、改革創新賦予二胡藝術的發展

民族音樂家劉天華使二胡樂器登上了大雅之堂,成為藝術院校一門專業學科,劉天華在二胡樂曲創作上的貢獻是巨大的。他在不失民族韻味風格和表現內容的前提下,大膽借鑒和吸收了西洋的創作技法。實踐證明這是非??扇〉?。二胡藝術能散發出它的活力,得益于發揚本民族文化的優勢,又不失批判的眼光把現代的觀念融入到民族文化之中。

上世紀50年代以來,以二胡大師張韶為代表的多名二胡演奏和制作家仍不斷地對二胡樂器進行大膽的改革,使得二胡從工藝、音質、音量等方面更加完美。在演奏藝術上既創新又不亦步亦趨的模仿。在演奏中充分揭示作品反映的時代精神。

“我的一切奮斗追求出自于我的信仰,為民族事業奮斗是我的生命的需要。民族音樂是世界藝術的瑰寶,值得我為之獻身,離開了這點,我的生命就沒有意義了。生命是短暫的,而藝術是永恒的?!边@是二胡大師閔惠芬的肺腑之音。由此可見,二胡藝術之樹之所以不斷地枝繁葉茂,正是因為一代代的二胡藝術家們對民族音樂事業的熱愛,不斷辛勤耕耘、勇于改革創新的結果。

綜上所述,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我們的祖先在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物古跡的同時,又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音樂遺產,我們相信只要進一步開發利用這些音樂遺產,尊重歷史,大膽創新,二胡這枝民族樂苑之花將更具藝術青春的魅力。

(作者單位:連云港市藝術學校)

音樂劇音樂藝術論文范文第6篇

摘要 古箏是一個具有表現力的樂器,一首樂曲只能通過演奏家的表演,才能被賦予鮮活的生命,其表演區就在舞臺空間上。因此,古箏的演奏要特別注重它本身特有的舞臺藝術美。而古箏演奏時舞臺藝術的美感不僅來自于音樂,還包含了表演者本身的舞臺形態以及情態給聽眾帶來的藝術享受。

關鍵詞:舞臺形態美 舞臺情態美 舞臺音色美

古箏是一件非常古老的民族樂器,在戰國時期的秦國就廣為流傳,所以又被稱為“秦箏”,距今已有著兩年多年的歷史了,古箏在各個不同地區流傳發展,并以各個地方的民間音樂風格為依據,不斷吸收地方民間音樂的特色發展,行成不同的古箏流派。隨著民族音樂的發展,古箏也成為了人人皆知人人喜愛的一件樂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和學習古箏。古箏是一個具有表現力的樂器,一首樂曲只能通過演奏家的表演,才能被賦予鮮活的生命,其表演區就在舞臺空間上。因此,古箏的演奏需要特別注重它本身特有的舞臺藝術美。而古箏演奏時舞臺藝術的美感不僅來自于音樂,還包含了表演者本身的舞臺形態以及情態給聽眾帶來的藝術享受。

一 舞臺形態美

古箏演奏時的美感不僅僅是來自演奏家的高超水平,視覺上的美感也極為重要。視覺上的美感不僅直接關系到音樂的聽覺效應,還通過聲音和視覺的融合強化了音樂美感。演奏者準確傳神的身姿、手勢、指法和演奏時的眼神、形態等視覺效果,對音聲的創造和傳達,對聽眾的吸引和領悟都至為重要。而且在流暢的演奏時,演奏者那如詩如畫、充滿了節奏感和旋律感的身體動作本身就是一曲視覺上的美妙音樂。在演奏時,流動的聽覺美感和古箏演奏者表演的視覺美感相得益彰,聽覺上的音樂感覺外化為視覺形象,會讓聽眾發現演奏的表演美和所展現的音樂美已經進入了一個出神入化的審美境界。

但古箏在演奏的同時也受到了舞臺空間的局限,因此在形態表演上不能像戲劇影視演員一樣太過于依靠形體動作,必須是更多的以演奏者本身的音聲、神情為主,聽眾則會更為直接的把演奏者的動作舒展流暢與否納入演奏是否完美的審查標準。因此,演奏者在演奏時的形體表演必須簡靜、純正、質樸、恰當,動作收放自如,準確到位,不能過于追求形體效果而導致其動作過火或過靜。演奏者準確傳神的身姿、手勢、指法和眼神等,對音聲形象的創造和傳達,對聽眾吸收和領悟音樂形象都至關重要。如前所言,演奏者表演時那充滿了節奏感的身體形態本身就是一首動態的樂曲。當流動的音樂和演奏者的動態美感相得益彰時,這種交相輝映的視聽效果就會讓古箏表演進入一個美輪美奐的新境界。

演奏者表演時的動態美主要來自于正確的演奏姿勢。演奏姿勢不僅僅是單純的形體要求,它更直接的關系到演奏者表演時各種技能是否能正常發揮。當姿勢正確時,演奏者的每一個動作都是由全身各個部位互相配合完成的,極其自然協調,演奏渾然天成,對表演起到事半功倍的輔助作用。而錯誤的姿勢則會導致演奏者身體緊繃,毫無意識的運用力量,導致事倍功半甚至影響到具體的演奏效果。因此,古箏表演必須要求做到姿勢正確。

古箏演奏的正確姿勢應該是:演奏者坐在琴面偏右,上臂垂直,小臂平伸,胸部挺起,眼看琴面;左腳稍前,右腳稍偏后,平放在地上;上半身可因高低音區的變換而有微小的動作變換。演奏者應該養成一個端正而自然的演奏姿勢。如果不齊,外觀也很難看。演奏時應做到衣冠整齊,身正體恭,神清志朗。這樣既可以突出演奏者本身的視覺美感,從而更突出音樂的形象,提高音樂的感染力,又能讓演奏者自身能以更良好的身心狀態投入到演奏中去。

收器樂表演的先天限制,樂曲演奏時演奏者的神態變化不需要像戲劇演員那樣大起大落,夸張強調,而是強調在神情貫注于音樂之中時起伏,在精微細密處顯露變化。而聽眾可以通過仔細聆聽、觀看和感受演奏者的一舉一動,從而在演奏過程中感受到演奏者是如何精神集中的表現樂曲情緒、反映音樂情感變化的。

例如古曲《將軍令》,樂曲通過一串密集的音,加上多種指法結合的演奏,描寫出古代將軍沙場點兵,戰場上奮勇殺敵的情節。演奏者的神態既不能始終如一,紋絲不動,也不能陰晴不定,變幻無常,而應該隨著音樂的發展進行變化,例如,眼神和面容可以對應曲調等有所變異,身體也不能讓人感覺軟弱無力,要挺直腰板,如同自己此時此刻就在面對滾滾狼煙。在整個的形體方面應當以輕重緩急、強弱頓挫等形式的節奏感和蘊含其中的韻律變化為基本形態,既形成外在表演形態的形體美,又與整體身心和全部音樂統一為整體美。這首樂曲之意就是要表現出戰場那波瀾壯闊的場面,因此演奏者在彈到慢板的段落時一定要連貫,從而體現出將軍勝券在握的景象。高潮部分面部表情就不能無動于衷了,也要想象自己四周金戈鐵馬殺聲震天。這樣的演奏形象更能給聽眾一種視聽合一的欣賞感受。

二 舞臺情態美

在器樂舞臺表演時,音樂表演中舞臺形象的創造即來自表演者通過演奏主動創造,也來自聽眾的聆聽樂曲后結合本身感受進行的創造。聽眾的感受就是表演效果的直接反應,是檢驗音樂美表演成敗的客觀標準。因此,演奏者在表演時不僅僅需要通過形體動作等在聽眾面前創造音樂形象,還需要通過自身演奏時的情緒變化去調動聽眾的積極性,讓聽眾主動參與到音樂形象的創造中來。但是也要注意,演奏者不能僅僅滿足對音樂情緒的自我陶醉和自我欣賞,還應該將自己的音樂情緒融入到樂曲演奏中,要讓樂曲帶著自己的情緒,跟樂曲產生共鳴,然后用自己的情緒去感染聽眾,跟聽眾交流,眼中有聽眾,心中有聽眾,積極調動聽眾情緒,創造良好的舞臺效應。

要與聽眾互動,演奏者就要調整好自身情緒和樂曲情緒,一方面,用自身情緒吸引聽眾進入音樂,使之主動創造音樂主體形象;另一方面,用樂曲情緒帶動聽眾豐滿音樂主題形象。一個好的演奏者,往往站上舞臺就開始把表演與聽眾進行緊密關聯,他會通過自身情緒的變化與聽眾隨時交流,感染聽眾的情緒。雖然觀眾不能動手彈琴,但是要讓他們也感受到樂曲中的溫柔、悲亢、憤怒等復雜感情,這樣才能讓聽眾充分體會古箏表演的美感。

有的演奏者在表演時,僅僅只注重跟聽眾的交流而忽視了演奏本身的樂曲情緒,這其實是舍本逐末的方法。樂曲感染聽眾的前提是演奏者自身先被樂曲的情緒感染。當演奏者和樂曲情緒協調一致時,就在創造音樂美,就是面向聽眾與其心心相印,緊密交流,這時聽眾就容易投入到音樂中受到感染,并當場表現自身的情感反應。聽眾良好的反應與演奏者的情緒形成情感輻射,從而又推動演奏者的表演,升華表演之美。如此交互作用、彼此推動、臺上臺下,音樂表演的創造者和接受者,彼此情緒直接碰撞,更能讓聽眾陶醉難忘。

演奏者表演時要始終抓準聽眾情感回應的火候,進行良好互動,要鼓勵其表達自己的情緒。在樂曲和演奏者情緒的感染下,聽眾會情不自禁的對表演作出評判,例如,有的觀眾在表演后甚至表演尚未結束時鼓掌叫好,要求再來一次等。這種正面的情感回應會極大鼓勵演奏者,使其積極性和自信心倍增。而這種良好的互動會讓演奏者發現能引起聽眾主動交流、引發聽眾情緒共鳴的契合點。音樂表演和劇場效應交互輝映,演奏者和聽眾的情緒也更為一致,在互相碰撞中,古箏演奏的創造力及其功能的發揮就會不斷得到升華。

樂曲《秦桑曲》這首曲子改編自詩人李白的《春思》:“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樂曲繼承了詩歌里的眷戀之意,描述了深情的女子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盼望早日與家人團聚的迫切心情。在演奏者彈奏時應注意通過自身情緒的變化,在曲調的委婉、纏綿、激情之中表現出深埋在曲調里的委婉中有哀怨、激動中有抒情的起伏,從而更好地把這種情緒帶給聽眾、與聽眾產生互動,讓聽眾能在欣賞這首曲子的同時更深的體會琢磨音樂蘊含的美。

三 舞臺音色美

雖然舞臺形態、舞臺情態都能讓聽眾體會到古箏演奏的美感,雖然古箏演奏的美感需要演奏者的身體形態、感情投入來烘托、來傳達,但是聽眾感受到的音樂形象美,主要還是來自演奏者指尖彈出的動人旋律。

一首樂曲的演奏實質上就是創造美、表演美,這種表演美來自演奏者的形態、演奏者的一顰一笑,但主要表現在古箏的聲音美上。對于演奏者來說,將古箏的音色彈純彈明亮是使聲音產生美感的關鍵之一。好的音色為優美的樂曲錦上添花,劣質的音色卻遮掩了曲子的光彩,破壞了樂曲本身的流暢,彈奏起來很不舒服,聽眾聽著也很難受。

古箏的音色特點為:高音區清脆明亮,中音區悠揚柔和,低音區渾厚深沉。但演奏時對音色的要求很簡單,就是“純凈”。這是一個通用標準,也是一個很難達到的音色標準。要解決這個問題,弦上的擊弦點和指甲的觸弦點都要求準確。如果指甲的觸弦點太前或太后都容易觸及相鄰的音,而且會造成音色太薄或太厚。古箏音色的圓潤度很大程度上是取決于指尖與琴弦相互作用的一瞬間,在這個瞬間里會產生指尖對弦的作用力和琴弦對指尖的反彈力,所以需要對指尖有良好的控制才能彈出圓潤的音色。

在實際演奏中,根據演奏手法的區別,音色的變化也是多樣而靈活的,有時純凈、流暢、活躍;有時細膩、典雅、圓潤;有時明亮、豪邁、剛勁。熟練地掌握演奏手法,根據樂曲需要靈活地變換音色,對于提高音樂演奏水平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演奏古箏樂曲時,感情的投入多少也是影響音色的重要因素之一。對于抒情委婉的樂段,如果演奏者用心去感受,就會知道音色絕對不能彈的太強;反之,悲壯而很有激情的樂段,就需要演奏者加大力度來表演,使樂曲聽起來更有鼓動性。為了能更好地把握住一首樂曲音色的強弱,演奏者必須要熟悉自己演奏的樂曲。演奏一首樂曲其實就是對樂曲進行二度創作,所以在情緒、強弱、節奏等要素上必須依據原作的要求,從樂曲的聲音到樂曲的感情到樂曲的意義,通過自己的感悟,加上實際操作、表演,創作出自己心目中恰如其分的聲音形象來。熟悉與感悟作曲家的原作,實際上就是對藝術創作過程中的藝術感受進行積累和再創造,掌握原作的演奏手法,體驗蘊涵于樂曲中的感情,熟悉作品里的社會背景,再結合自己的生活感受進行融合重鑄,最后成型為腦海中的音樂形象,再通過自己的構思和分解重組音樂,就已經成為了打上演奏者個人烙印的,或者說是由演奏者創作出來的嶄新音樂形象了。

古箏演奏和歌唱家有相似之處,都是通過聲音來表達樂曲中的感情和作曲家、演奏者的內心感受。音樂以聲音塑造情感形象,雖然目的是使身心愉悅,卻須注重于創造音聲之形,才能達到讓聽眾心有所感的目的。古箏演奏必須創造有形之聲,演奏者在二度創作中就是要以自身的淬煉,把曲譜上無形之聲化為聽眾心中的有形之聲。演奏家對同一樂曲的反復演奏,雖然每次都有新創造,都有新變化,但音樂之形、之情、之神還是基本穩定的,萬變不離其宗,還是需要植根音樂本身的演奏,才能表達出樂曲的內涵。

古箏的曲目千變萬化,但是在舞臺表演時只要做到形態、情態、音色幾個方面的統一協調,就能夠創造出良好的舞臺效果,讓聽眾得到真正的藝術享受。

總之,從事古箏演奏以后,知音解意是懂得創造表演美的最重要一步。在對原作的知音、明趣、解意進行了充滿自我獨創性的藝術再造之后,最為重要的便是具體表現,也就是實際演奏,從事表演創造了。樂曲之間情、趣、意等一切內容和形式的要素全都統一于樂音運動的聲音美之中,樂曲演奏的表演美創造自然也就集中于聲音美之上。雖然聲音難以造型,但特有的旋律線、音色、節奏、輕重、高低、粗細等的變化,自然而然地會經由演奏者的演奏,通過聲音使之在聽眾的心中呈現出鮮明而動人的形象。

參考文獻:

[1] 曹永安、李汴:《河南板頭箏簡介》,《曹東扶箏曲集》,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年版。

[2] 曹永安、李汴:《幾種獨特技巧介紹和定音、演奏符號說明》,《曹東扶箏曲集》,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年版。

上一篇:遺產稅制度研究論文范文下一篇:鄉鎮財政對策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