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鄉鎮財政對策論文范文

2023-10-04

鄉鎮財政對策論文范文第1篇

1.1 預算管理職能弱化, 資金監管乏力

在開展新項目工作中, 都需要對項目進行提前預算, 有一個良好的預算對項目的開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經濟支出進行節省。但是在當前財政財務監管中, 對預算的概念往往出現偏差, 預算管理職能漸漸被減化。并且受到相關政策的影響, 預算中的編制與約束力不夠力度, 一些收支項目也并沒納入到預算當中, 導致在執行預算中隨意對指標進行變更, 把工作的性質完全忽略。在鄉鎮財政監督工作中資金監管是重要工作內容, 對資金進行有效監督管理, 才可以讓資金的使用更具有科學性, 而不進行有效資金管理工作, 就會導致資金效率很難發揮, 這樣的現象對鄉鎮的經濟發展有一定阻礙。

1.2 監督意識不夠強, 缺乏專業化的團隊

監督管理工作需要專業人員進行監督與工作執行, 完善的監督管理工作具有更高的自主性, 可以讓監督工作的效率進行大幅度提升。但是在當前鄉鎮財務監督工作中監督工作并不被重視, 讓財政監督工作的在執行中達不到預期效果, 在好的方案計劃沒有有效監督也是白費, 所以要提高對監督工作的認識[1]。在對監督管理意識加強后, 還需要建立一個專業化的團隊, 在財政監督工作中有專業的監督人員是很重要的。但是在當前鄉鎮財政監督管理工作中, 并沒有去招錄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員, 甚至還有一些鄉鎮只是招錄一些對此不了解的人員進行監督, 這樣的行為對監管工作的性質有所破壞, 很難在監督過程中保證公平性。

2 加強鄉鎮財政監督的對策與建議

2.1 完善監督模式, 促進監督工作有效開展

一是要把財政部門的工作分配進行完善, 讓監督管理與相關機構一起進行監控;二是要對信息化的建設進行完善, 讓財政快速建立基本數據庫, 讓人員可以進行網上查詢與監控, 讓財政資金的運行可以得到及時監控, 發展其中缺陷并能及時進行處理;三是要把工作評價機構進行完善, 把評論考核歸入到財政監管工作當中, 將其作為預算工作的依據, 并在實行中找出問題加以解決, 不斷對管理模式進行完善, 讓財務管理更加科學化、信息化[2]。把國有的資產管理、財務管理、執行力度作為重要工作內容, 貫徹于整個財政監督工作當中。

2.2 推動財政科學精細化管理, 加強掌控力度

進行財政科學精細化管理可以讓整個財政工作更好進行, 讓財政工作在實施過程中更加規范化, 也使鄉鎮財政監督工作可以有效進行。另外, 對職權分配、內部考核、資金盤點等需要進行嚴格把關, 把財政資金中存在信息不符實際情況、隨意支配資金、借用資金等現象進行有效監控, 讓財政工作更加公平化、規范化。

2.3 提高鄉鎮財政監督管理水平

鄉鎮財政監督管理工作對整個鄉鎮的資金使用有重要意義, 有了好的財政監督管理才可以健康運行[3]。首先要建立一個專業化的鄉鎮財務管理隊伍, 以往財政人員的也不素質不夠、知識水平不足, 因此要廣泛招錄一些專業人士進入到財政管理隊伍中, 并對人員定期進行培訓考核, 提升職員的業務水平, 更加貼近現代農村經濟發展的需求。另外要對職務進行重新分配, 首先要有基本財務保障能力, 保證鄉鎮政權可以健康運作, 有個良好的經濟環境, 這些都要有基本財力的保障支持;其次財政資金監管職能上, 要把監管水平進行提升, 雖然當前還有一些監管力度, 但是在不清楚當地村級財務狀況下, 監管執行力度就有所減弱, 監管起來也出現了不便, 因此要把監管職能作為首要目的, 讓財政監督局進行嚴格管控。

結束語

鄉鎮財務監管運行中要廣泛招錄專業人事, 壯大財務部門, 并且制定合理的監管模式進行有效監管, 打造高素質的財政監督隊伍。因為在財政管理工作中包含了法律知識、財政方面, 所以要進行不同領域招聘, 后期對人員要進行定期考核培訓, 培養財務監督管理者的責任感, 讓其中存在不良想象的情況得打擊警告, 加強自律的思想素質, 才可以把鄉鎮財政管理監督工作的作用有效發揮, 保證資金使用帶來更多效益。

摘要:隨著我國不斷快速發展, 國家高層領導對公共財政的職能不斷延伸, 財政資金方面也不斷向鄉村在轉化, 如何發揮鄉鎮財政監督的作用以及成為當下任務, 做到最大限度上把所帶來的效益效果進行發揮。本文對當前鄉鎮財政監督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 并找出了一些解決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鄉鎮財政,財政監督,問題對策

參考文獻

[1] 胡建國.當前鄉鎮財政監督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對策[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 2011, 10 (04) :103-105+118.

[2] 潘加化.當前加強鄉鎮財政監督工作的幾點思考[J].辦公室業務, 2016, 05 (20) :80.

鄉鎮財政對策論文范文第2篇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特色發展道路的深入發展,越來越多的城鄉建設工作,以及基礎建設財政管理工作被歸于基層的鄉鎮會計工作。這種新形勢下工作難度和工作密度的不斷提升,對于會計的專業水平和處事經驗要求是很高的,因此一些基層鄉鎮會計已經出現工作中能力不足的情況。

一、基層鄉鎮財政會計工作的現狀

(一)鄉鎮會計工作缺乏約束機制

我們都知道,無論對于什么工作來說,如果沒有相應的機制規則,那么該工作就很難得到有序的執行。機制就是工作中的規則,他能夠在整個工作中起到一個約束作用。如果沒有相應的一個制度規則,那么人們就很難按照這個規則進行有序的工作以及工作的開展與進行。如今我國的基層會計工作效率比較的低下,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現在的對基層會計工作的監督機制與約束機制不到位,那么加強基層人員財會工作的預算管理意識以及相應的風險意識是十分迫切的,如果沒有相應的約束機制,那么將會導致財政會計工作者工作的效率低下,效率的提高是會計最基礎的一個部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財政收入和支出的增加幅度也變大,這就是意味著基層鄉鎮財政會計工作量的大幅度增加,無論是工作難度還是工作密度都迅速增長,項目種類和新項目數量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增多。

(二)缺乏高素質的專業人才

缺乏高素質的基層鄉鎮財政會計人才這一情況,是鄉鎮財政工作中較為嚴峻的現實情況之一。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基層鄉鎮地理位置較為偏僻,交通通達度較差,基礎設施和各種娛樂設施相對于城市來說比較不完善甚至匱乏,高素質的優秀專業人才往往不會選擇到條件較為艱苦的基層鄉鎮做財務會計工作。但為了保證基層鄉鎮的財務會計工作人員保持在崗,地方政府不得不每年在招收工作人員時降低一部分的標準,導致工作人員素質參差不齊。一些工作人員甚至不了解國家有關基層鄉鎮財政會計工作的文件指示、相關規定等。在實際工作中也因為專業素質不足導致很多工作問題無法處理,或處理不好,工作經驗不足。

(三)財政會計工作核算制度不完善

除了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不足之外,基層鄉鎮的財務會計核算制度不夠完善也是出現重要的工作紕漏原因之一。當前的基層鄉鎮財務會計工作中,規章制度還不夠完善,未成為一個網絡體系較為嚴密、可行性較強的規章制度體系。崗位配置上也不夠科學,致使一些工作人員對自己的崗位職責認識不夠,無法運用正確的專業知識進行業務工作,導致工作效率低下。久而久之,鄉鎮財務會計工作暴露出來的工作弊端和工作漏洞越來越多,將會影響整個地區的新農村建設,甚至影響我國社會發展的進程。

二、基層鄉鎮創新財政會計工作模式的實施方法

(一)建立健全基層鄉鎮財政會計工作機制建設

前文中已經提到,目前基層鄉鎮財政會計工作的一個缺陷就是缺乏合理的機制管理體制。因此,想要從根本上提高財政會計的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建立健全財政會計的相應機制是十分重要的。

基層鄉鎮的財政會計工作內容是我國新農村建設、社會經濟發展,乃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它提現了人民利益,關系到國計民生,牽涉但國家經濟發展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作為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財政支持,財政會計的工作是核心的工作部分。因此,建立健全財政會計工作的相應機制管理體制,并融入創新型的管理方法思想是十分重要的。在如今我們應該審時度勢,會計工作也應該跟上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新步伐,我國現在是一個信息化的社會,電子科技也是十分的發達,電子金融在我國也是飛速的發展,但是由于我國基層會計工作者處于信息落后的基層,對于一些高端技術應用的也不是很好,因此,將農村金融和鄉鎮金融事務融入到基層財務會計工作的日程中來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選拔高專業素質的優秀人才進入財政會計工作體系當中去

高素質的優秀財政會計工作人才是基層鄉鎮財務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保障,合格的財政工作人員隊伍也是基層財政事務開展的基礎。如果沒有合格的財政事務會計管理人才,將無法開展正常的基層鄉鎮財政會計工作,阻滯鄉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甚至波及基層人民的生產生活。我國的經濟建設和新農村建設都需要大批接受了新思想、高學歷、高素質的優秀金融人才,基層鄉鎮的財政工作隊伍也不例外。正是由于基層鄉鎮地理位置偏遠,經濟情況較為落后,因而對高素質的專業人才需求度更大。因此,對于未入職的工作人員招聘需要提高難度,保證基礎專業知識過關,保證基礎的工作人員專業能力,以便后期就職工作的高效運轉。其次,在入職后還需要經常性的職業考察、專業技能培訓。使工作人員的隊伍在不斷壯大的同時,技能和素質也穩步提升。

同樣重要的是,必須提高基層鄉鎮財政會計的工資待遇,吸引更多高素質人才就職,防止人才流失。在選拔人才的過程中貫徹落實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在專業能力和道德品質的綜合選擇下,選擇能力較強的專業人員。也就是說錄取一名工作人員不僅需要考察專業知識,道德素質和思想品德修養也極為重要,它關系著一個人的工作責任感,在財政管理工作中,規避腐敗最好的方法就是提升公工作人員的工作責任感。因此,選拔人才需要綜合考慮,還需要不斷培訓提升他們的工作能力。

(三)加強財政會計工作規章制度建設

當前基層鄉鎮財政會計工作的規章制度還不夠完善,制度的漏洞導致了工作上的不便和紕漏,容易給社會發展和新農村建設帶來的不良影響。因此,必須進一步完善各項規章制度的落實工作,避免形式主義的不良之風盛行,同時注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某一個具體崗位的人才配置要做到科學合理必須實地調查、長期觀察等。實施責任制的工作管理分配,將各項任務分配到具體的個人身上,避免責任推諉和糾紛。使基層的鄉鎮財政事務和工作處理有法可依。

同時,要善于利用當前鄉鎮財政會計工作的信息網絡,建立該區域鄉鎮與鄉鎮之間財政工作的信息網絡,以便資源共享。工作人員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掌握電子信息技能,從而借助新的信息技術加快工作進程,促進工作開展。完善制度的同時,要注意預算的分配,制定科學合理的嚴格審批程序,將財政資源都用在刀刃上。

三、結語

總而言之,雖然目前基層鄉鎮的財務會計工作還存在著諸多不足。例如會計工作機制體制不完善、工作人員專業性和綜合素質有待提高、財政核算內容不夠嚴格等等內容。但在不斷地社會發展和自我完善中,基層鄉鎮的財政會計的工作會越來越趨于規范化、流程化、高效化。在穩步發展中,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加快新農村建設,從而實現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摘要:鄉鎮基本建設是我國國家建設多個層面的重要環節,其中基層鄉鎮的財政會計工作更是關系到基層民生的重要問題。隨著社會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基層鄉鎮的組織建設已經逐步完善,為了進一步完善我國的基層財政管理,國家對鄉鎮的財政會計工作重視程度日益提升。一方面它關系到基層人民的基本生活和該地區的財政收支管理。另一方面它是社會主義基層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嚴格審查、嚴謹工作。本文將分析當前鄉鎮基層會計工作的現狀,以及創新財政管理模式的實施方法。

關鍵詞:基層鄉鎮,財政會計工作,鄉鎮財政管理,管理創新

參考文獻

[1] 殷曉英.基于基層鄉鎮財政會計工作的問題分析及創新對策研究[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9(03):172-173.

[2] 周武.基層鄉鎮財政會計工作創新研究[J].納稅,2017(36):95.

鄉鎮財政對策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由于沂蒙鄉鎮運行實際發展情況和沂蒙鄉鎮財政稅收管理工作有著非常密切聯系。為了有效提升沂蒙鄉鎮財政稅收管理工作質量,需要全面分析經濟新常態下沂蒙鄉鎮財政稅收工作時面臨的挑戰。并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完善的沂蒙鄉鎮財政稅收管理制度,有效提升沂蒙鄉鎮財務稅收管理工作效率和質量,并為沂蒙鄉鎮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關鍵詞:沂蒙山區;發展對策;面臨挑戰;財政稅收;經濟新常態;鄉鎮

經濟新常態背景下,社會廣泛關注鄉鎮財政稅收管理工作,然而隨著我國鄉鎮的健康發展,鄉鎮財政稅收工作中逐漸凸顯很多問題。由于沂蒙山區是革命老區,交通等各方面設施相對落后,人口集中度不高,財政收入欠缺,更由于沂蒙鄉鎮財政稅收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對沂蒙鄉鎮的健康發展帶來不同程度的阻礙,并對人們的生活質量帶來很多不利影響。為了推動沂蒙鄉鎮的健康發展,需要全面探究沂蒙鄉鎮財政稅收面臨的挑戰以及具體的發展對策,可以有效提升沂蒙鄉鎮財政稅收工作質量。

一、分析當前沂蒙山區鄉鎮實際發展情況

當前沂蒙山區鄉鎮經濟發展整體水平相對較低,雖然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鄉鎮在經濟發展等多個方面等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在經濟效益方面和城市的實際發展情況還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沂蒙山區是革命老區,經濟的發展嚴重依賴土地收入和外出務工收入,經濟相對落后,稅源相對不足,政府可支配資金嚴重缺乏,這直接造成了財政收入的減少。沂蒙鄉鎮經濟結構當中,第一產業有著很大占比率,對于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情況來說,鄉鎮結構相對缺乏,直接影響了沂蒙山區鄉鎮居民自身經濟發展。由于鄉鎮經濟實際發展情況相對平緩,很多業態通常只是滿足人們的日常需求,具體原因在于資本不足、鄉鎮居民的日常消費水平相對有限等情況。對于銀行會將鄉鎮儲蓄轉移到城市,導致民營經濟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根據功能性進行分析,鄉鎮作為鄉村和城市的重要紐帶,然而當前這個階段城鎮沒有承擔自身職責,導致功能性比較差,沒有將農村富裕勞動力以及城市溢出產業進行有效接收。

二、分析經濟新常態下對于沂蒙山區鄉鎮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

(一)沂蒙山區鄉鎮經濟當前存在的問題

經濟新常態下,沂蒙山區經濟在發展過程中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隨著民間投資逐漸減少,日益加大地方政府負債,政府在擴張財政稅收,使政府投資越來越謹慎。當前沂蒙山區鄉鎮經濟發展過程中由于投資資金短缺,導致獲得資金愈發困難。鄉鎮經濟通常由小微企業構成,在融資方面上存在著很多的困難,直接增加了城鎮經濟壓力。由于加大了經濟下行壓力,導致本區鄉鎮經濟發展逐漸嚴峻,同時約束了鄉鎮企業的特征和體量,直接降低了抗風險能力,因此在發展鄉鎮經濟時,應得到政府更多的幫助和支持。

(二)對于環境和經濟轉型給沂蒙鄉鎮帶來的相關影響

當前我國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環境愈加嚴重,需要及時做好經濟升級轉型工作,并做好調整經濟產業結構工作,應大力發展現代服務產業,升級和優化原有產業。沂蒙地區也不例外,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需要重新地位鄉鎮經濟,將鄉鎮經濟作為本地區經濟的不可或缺一部分,需要重新審視鄉鎮經濟的發展路徑,應注重創新和優化鄉鎮經濟發展模式,有助于促進沂蒙鄉鎮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當前沂蒙鄉鎮經濟第二產業常常處于低端制造業,在發展鄉鎮經濟時存在著非常嚴重的環境污染以及出現大量的資源消耗問題。如果沒有充分重視鄉鎮經濟的升級和轉型工作,會很可能損毀生態環境,并被市場所淘汰。由于鄉鎮經濟存在著單一的第三產業,經濟水平相對較低,沒有實際滿足多樣化的經濟發展需求。隨著沂蒙經濟的健康發展,逐漸提高環保意識,因此鄉鎮經濟在發展過程中需要積極順應綠色生態發展環境,不斷優化和完善鄉鎮經濟,可以促進沂蒙鄉鎮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分析經濟新常態下沂蒙鄉鎮財政稅收面臨的相關挑戰

經濟新常態下,沂蒙鄉鎮財政稅收工作時面臨著以下挑戰。

(一)單一的經濟來源,導致沂蒙鄉鎮財政收支存在較大的缺口問題

當前沂蒙鄉鎮存在著單一的經濟來源,鄉鎮財政存在著比較困難情況,有著很大的財政收支缺口。部分鄉鎮領導沒有對年初預算安排工作進行充分考慮,沒有確保鄉鎮財力,在工作中存在著支出龐大、盲目開展項目并引發很多的負債問題。由于鄉鎮財政存在著收支缺口情況,在發展過程中沒有對財政缺口進行及時彌補,每月直接增加了很多的收支缺口情況,會產生很多的債務問題。對于上級撥付資金并沒有開展??顚S霉ぷ?,頻發挪用資金問題。經濟新常態下,沂蒙鄉鎮財政稅收工作需要順應保運轉、保民生的標準和要求。鄉鎮在進行補助資金撥付時,通常進行支付,然后需要支付該項目對應補助款項后,產生新資金缺口情況,在鄉鎮發展過程中存在著普遍的資金挪用情況。對于鄉鎮當前實際財政管理情況進行分析,逐漸增多了財政支出。對于增長財政收入速度逐漸變得緩慢,沒有對財力做好支撐工作,導致收支出現不平衡現象。

(二)產生嚴重的稅收流失情況

經濟新常態下,在發展沂蒙鄉鎮經濟時,需要注重創新財政稅收管理工作制度。通過優化和完善財政稅收管理工作,將納稅申報作為基礎,合理運用計算機網絡開展管理工作,可以創新傳統鄉鎮財政稅收管理工作機制。在優化鄉鎮財政稅收管理工作時,需要轉變主動自覺納稅工作。然而,當前根據本區鄉鎮財政稅收管理工作實際情況進行分析,通常由稅務部門負責,對于鄉鎮無稅收管理人員,對于稅收管理。通常由鄉鎮財經中心和稅務部門協同開展對接工作。存在著非獨立財政稅收管理工作模式,加大了稅收流失風險,直接阻礙了鄉鎮經濟發展。

四、探究經濟常態下沂蒙鄉鎮財政稅收具體發展對策工作措施

當前沂蒙鄉鎮經濟在發展過程中還面臨著很多的不足,為了促進沂蒙鄉鎮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制定完善的解決措施,有效提升財政稅收管理工作效率,具體措施主要包含了以下方面。

(一)做好債務核實工作,優化沂蒙鄉鎮財政稅收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當前沂蒙鄉鎮經濟在發展時,需要充分重視解決積累的債務問題,經濟新常態下,需要充分重視鄉鎮財政稅收管理工作。應縮小鄉鎮存在的財務收支缺口問題,更好的解決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債務問題。根據當前的發展形勢,制定完善的解決措施,可以優化鄉鎮經濟中存在的債務管理問題。首先,需要做好事權劃清工作,明確財權。鄉鎮之間存在著較大的財力差距和不均情況。沒有明確具體收支范圍,逐漸突出事權和財權不匹配情況。當前沂蒙鄉鎮財政存在著支出剛性增長以及減少稅收情況,給鄉鎮財政帶來很多的管理壓力。市級層面需要做好劃清鄉鎮事權工作,可以明確鄉鎮財權。對于市級需要在財政方面多承擔工程資金和重點項目的資金,并緩解鄉鎮財力存在著的緊張局面以及提高財政轉移制度工作力度。其次,做好債務分類工作。當前鄉鎮存在著單一的經濟來源,在運轉過程中會消耗很多的資金,逐漸增加了鄉鎮財政稅收管理工作難度,并產生了很多的債務問題。為了解決實際問題,需要做好細化分類債務問題,根據債務的特征開展具體化、針對性的管理工作。同時,加強管控鄉鎮新增債務。當前我國在開展鄉鎮財政稅收工作時,存在著一定的工作難度具體包含了:在進行管理債務工作時,政府解決鄉鎮積累的債務情況過程中,也會產生一些新債務,直接降低了處理債務工作效率。對于這種情況,需要合理制定完善的新增債務管理工作方案,對形成的高息債務應及時進行遏制,并對新增債務問題做好全面落實工作,加強管控工作,可以對新增債務做好嚴防工作。最后,將發展和負債做好協調工作。經濟新常態下,在開展鄉鎮財政稅收管理工作時,需要對負債產生的財政風險進行全面分析,并根據具體情況制定完善的消債工作計劃。對于鄉鎮經濟發展應避免出現急功近利情況,加強調整和升級鄉鎮經濟產業結構,應做好科學的調整和引導工作。

(二)逐漸完善鄉鎮財務稅收管理工作,避免稅收造成流失情況

首先,針對出現偷稅漏稅行為,應給予嚴重懲處工作。在進行財政稅收管理工作時,需要對稅收管理工作制度做好整合工作,優化鄉鎮稅收管理工作流程,可以確保稅收管理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在進行財政稅收管理工作時,需要對存在的不法商戶,應給予相應的懲處工作。加強排查漏征漏管戶工作,并積極開展罰金懲處管理工作模式。其次,構建完善的納稅信譽黑名單。為了充分調動納稅人納稅熱情和積極性,應及時解決存在的偷漏稅行為,可以更好的解決稅務流失這個問題。鄉鎮根據自身情況,構建完善的納稅信譽黑名單,主要包含了超時繳稅和偷漏稅問題的個體以及企業,有助于不斷提升鄉鎮財政稅收管理工作質量。

(三)構建良好的財政稅收工作氛圍

首先,應全面落實鄉鎮財政稅收管理工作機制。企業在對鄉鎮政府進行選擇時,一般會對鄉鎮的落實財政稅收工作機制進行充分考慮。因此,需要構建完善的鄉鎮招商環境,應全面落實和細化財政稅收工作機制。根據沂蒙鄉鎮財政稅收管理工作中的各個制度內容以和評估等工作,應進行全面的分析,并根據具體情況充分展現出針對性的管理工作措施。其次,不斷提高鄉鎮服務工作質量。為了吸引更多的招商,需要加強管理政府管理工作,可以提升整體服務質量,拓寬經濟收入來源。因此,鄉鎮政府應制定完善的員工培訓機制,通過系統性的員工培訓,可以有效提升政務工作服務水平,吸引更多的投資商來鄉鎮投資建廠。最后,需要提升招商來鄉鎮引資工作力度。通過加強鄉鎮招商引資,積極鼓勵落戶高新科技產業,有助于培植更多的稅源。

(四)加強產業轉型工作,促進企業的健康發展,加大保稅源力度

經濟新常態下,為了促進沂蒙鄉鎮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充分重視產業結構和企業的發展。注重產業轉型工作,積極推動企業的健康發展。扶持第三產業的發展,繼續擴大稅源,從根本上解決稅收不足的現狀。主要的工作管理措施包含了:需要升級和優化低效勞動力和創新傳統產業,鼓勵企業不斷發展壯大,構建產業集群,有助于培養越來越多千萬以上稅收企業。

(五)財政支出盡量保民生,節約支出

當前在財政支出上,過多的面子工程造成了極大的浪費,各級政府在預算時,力保民生的同時,在急需的公共產品上該花的花,但在一些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上,該省則省。進一步精減機構,提高政府機關效率,讓有限的財政資源更好的為大眾服務。

五、結語

總而言之,經濟新常態下,為了促進沂蒙鄉鎮經濟的快速發展,需要加強處理鄉鎮財政稅收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情況,有效提高鄉鎮財政稅收工作質量。為了有效提升鄉鎮財政稅收管理工作效率,在進行財政稅收管理時,鄉鎮政府需要根據新形勢優化和完善財政稅收管理。根據當前財政稅收實際情況,制定完善的解決措施, 可以實際解決當前財政稅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有助于促進我國鄉鎮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彤.改進鄉鎮財政稅收發展模式的途徑分析[J].現代商業,2020(27):183-184.

[2]金惠英.新形勢下鄉鎮財政稅收面臨的挑戰與發展對策[J].財經界,2020(26):235-236.

[3]陳文.新形勢下鄉鎮財政稅收面臨的挑戰與發展對策探究[J].科技經濟市場,2020(02):29-30.

[4]成鳳榮.新常態下加強鄉鎮財政稅收建設的做法及價值闡釋[J].經濟師,2020(02):48+51.

[5]于泉.市場經濟體制下加強鄉鎮財政稅收建設的思路剖析[J].財經界,2019(16):67.

[6]張娜.關于改進鄉鎮財政稅收發展模式的思考[J].今日財富(中國知識產權),2019(04):140-141.

[7]劉尤碧.艱難運行的鄉鎮財政——永州鄉鎮財政調研報告[J].時代財會,2003(12):15-19.

[8]現行財稅體制運行中山東省財政經濟面臨的困難、問題與對策[J].財政研究,1996(08):33-37+32.

(作者單位:沂水縣馬站鎮財經服務中心)

鄉鎮財政對策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鄉鎮財政預算管理是加強鄉鎮財政管理的核心環節,對加強鄉鎮政權建設,促進鄉鎮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本文針對現階段鄉鎮財政預算管理存在編制質量不高、執行的剛性約束和外部監督缺失等現狀,結合《新預算法》的頒布實施提出建議,以提高鄉鎮財政運行質量,促進鄉鎮財政資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關鍵詞】鄉鎮財政;預算管理

鄉鎮財政作為我國財政體系的基礎,在加強基層政權建設、提供社會公共服務、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和諧健康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鄉鎮財政預算是鄉鎮政府為了實現其職能,有計劃地籌集和分配鄉鎮財政資金的重要工具,是鄉鎮基本的財政計劃。加強鄉鎮財政預算管理是從源頭上防范鄉鎮財政風險、提高鄉鎮財政運行質量的重要舉措。

一、加強鄉鎮財政預算管理的重要意義

近年來,國家對基層財政的扶持力度逐步加大,推動了鄉鎮的發展進程。但相對于鄉鎮不斷擴大的事權范圍,相對滯后的鄉鎮財權突顯得捉襟見肘、力不從心,制約了鄉鎮各項工作的開展,乃至影響了鄉鎮經濟社會的發展速度。

以某鄉鎮為例,在崗職工285人,離退休人員31人,所轄社區8個、自然村居39個。該鄉鎮2014—2016年期間,年平均可支配財力2827萬元,而年平均必保支出達2770萬元,其中:人員經費(含社保)1720萬元,公用經費480萬元,其他必保支出570萬元,主要包括:職工住房公積金、村居五保供養、環衛保潔、村級組織運轉經費、社會治安、社區醫療服務等民生必保支出,以及項目開發占地補償等。綜上可見,該鄉鎮可用財力僅能夠維持各項必保支出,無法滿足開展其他工作的專項支出及應對突發緊急事件的應急性支出。此等現象,在現階段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的多數鄉鎮普遍存在著,嚴重制約了鄉鎮公共服務能力的提升。

針對鄉鎮現有財力與支出責任極不對稱,鄉鎮財政可用的和統籌調劑的財力極為有限的現狀,當務之急應把加強鄉鎮財政預算管理放在鄉鎮工作的重中之重,更好地理順鄉鎮財政分配關系,科學合理安排、使用好鄉鎮財政資金,把鄉鎮有限的財政資金用于經濟社會最為需要的方面,力求獲得最大的社會效益。伴隨《新預算法》的頒布實施,鄉鎮財政預算管理工作即將面臨著更大的挑戰。

二、當前鄉鎮財政預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受諸多因素影響,現階段,鄉鎮財政預算管理普遍存在著編制質量不高、執行剛性約束差和外部監督缺失等現狀。

1.預算編制質量不高,流于形式,操作性不強,起不到預算控制作用

(1)鄉鎮的預算編制涉及范圍廣,信息量大。涵蓋一般公共服務、公共安全、教育科技、文化體育、社保就業、醫療衛生和計劃生育、節能環保、城鄉社區、農林水等多部門,財政收支事項繁雜,年內變動較大,各類應急性、突發性工作可謂是鄉鎮工作常態,較難做出合理預測,不夠精準,且人力物力耗費較大。

(2)預算編制前缺乏有效的上下溝通。一方面,缺乏縣級財政部門的業務指導和信息溝通,造成對上級財政的轉移支付、年內需鄉財政提供配套資金的專項支出、上解支出的變動事項等估計不足;另一方面,缺乏對鄉鎮各部門工作任務和事業發展計劃所需經費投入的了解。

(3)自全面推行營改增以來,稅收體制越來越規范,有效避免了以前年度買稅、協調稅、延期或提前納稅等人為因素的影響,稅收收入較前穩定。但稅收收入作為鄉鎮財政預算收入的主體收入,受市場因素影響較大,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鄉鎮財政收入的不確定性。

(4)領導重視程度不高,認識偏頗,擔心預算對年內繁雜的事項支出造成一定的制約,不利于工作開展;鄉鎮財政部門重決算輕預算,財會人員業務水平不高。

2.預算執行缺乏剛性約束力

(1)財務管理內控機制不健全。部分鄉鎮財政人員配置不到位,未能按照不相容職務相分離原則進行崗位設置,也難以建立規范的AB角替崗制度,存在不相容崗位的交叉任職、輕票據管理、稽核缺失等現象。單位內控制度形同虛設,落實不到位,致使財務管理難以細化,存在潛在風險。

(2)鄉鎮事權的擴大、人員的增多,導致人員經費、公用經費、資產配置等相應增大,行政運行成本超出預算控制;加之各類專項支出、重點項目支出變動較大,突發性、應急性支出超出預算,缺乏規范的預算調整程序。

(3)鄉鎮財政工作人員變動較大,業務水平不高,財務基礎規范薄弱,財政管理水平不高。加之鄉鎮領導對財政預算管理工作認識不足,導致鄉鎮財政僅起到政府出納的作用,不能充分參與到鄉鎮各項工作中去,為領導做好參謀,以致影響了財政資金的統籌利用、預算的有效執行。

3.監管機制缺失

鄉鎮人大未能充分發揮對財政預決算事前、事中、事后監督作用。鄉鎮財政亦缺乏對自身財政預決算客觀的績效評價,預算執行情況未能及時公開甚至不公開,致使鄉鎮財政預決算脫離社會公眾的監督。

三、新形勢下加強鄉鎮財政預算管理的幾點建議

2015年1月1日,《新預算法》的頒布實施,給財政預算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有:增強預算的完整性,要求全部收支納入預算管理,增強預算的公開性,必須接受社會監督;將地方政府債務納入預算管理,避免其游離于預算之外,脫離人大監督;勤儉節約入法,違紀鐵腕追責等;鄉鎮政府要認真貫徹落實《新預算法》精神,使鄉鎮財政工作再上新臺階。

1.統籌兼顧、保證重點,科學合理編制預算

鄉鎮財政預算編制應當遵循統籌兼顧、勤儉節約、量力而行、講求績效和收支平衡的原則,應當建立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鄉鎮全部收支都要納入預算管理。

(1)預算編制前,一方面,應做好與上級財政部門的信息溝通。上級財政部門應加強對鄉鎮預算編制工作的業務指導和剛性要求,并提前下達年內轉移支付預算指標,尤其是需鄉鎮財政安排配套資金的預算指標;另一方面,根據上級有關指示精神,向鄉鎮各部門下達預算編制的指示和具體規定,各部門根據上級確定的工作職責、任務和事業發展計劃,結合本部門實際,設計部門預算收支指標。鄉鎮財政部門依據上級財政部門下達的預算編制要求,結合鄉鎮各部門預算收支指標,科學分析,匯總編制鄉鎮財政預算草案。

(2)預算收入的編制。根據上年度一般預算收入數據,結合稅源變動情況及市場經濟環境分析,科學合理預測本年收入,應將上年結轉資金、本年一般預算收入、地方政府債務收入、其他資金收入等,全部納入預算。

(3)預算支出的編制。嚴格執行中央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八項規定精神和六項禁令規定,大力壓減一般性支出, 將厲行節約做到實處。實行雙定額原則,即人員經費“定員定額”、資產管理“定物定額”。嚴格控制公車運行維護經費、公務接待經費預算??茖W界定財政對社會事業發展經費的供給范圍,如教育、文化、衛生、三農等,有計劃的建立預備費、預算周轉金等預算后備資金,使鄉鎮財政預算能夠應對意外事件的發生,保證鄉鎮各項事業健康發展。

2.培植稅源,規范收支,強化預算約束力

(1)預算收入的組織實施,鄉鎮應著力在稅源的培植上。鄉鎮招商引資、經濟發展、安全監查、社會治安等相關部門應充分調動發揮其服務協調作用,面向生產、商品流通、社會服務等市場各環節,改善經營環境,以培植壯大稅源;堅持按政策辦事,協同稅收征管部門,做到應收盡收。

(2)嚴格按照年初預算,從嚴控制,合理安排各項支出。各項開支都要精打細算,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確保人員工資社保、民政優撫經費、村級組織運轉經費等硬性預算支出;壓縮一般行政經費支出,從嚴控制公務接待、加班餐、差旅、會議、培訓等支出標準,降低公車運行維護費,對各項定額支出加強剛性約束;對各類專項資金,嚴格分類管理,按規定用途支出不得互相擠占、挪用, 嚴禁無預算支出。因特殊情況需動用預備費、調整預算的,應嚴格履行審批程序,未經批準的,不得調整預算。圍繞消除“隱性消費”和違規支出,積極推進鄉鎮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推廣鄉鎮公務卡結算制度,促進鄉鎮財政資金運行安全、高效、透明。

3.信息公開,強化監督,增強政府公信力

鄉鎮政府應結合本地實際,采取多種形式,依托服務大廳、社區、居委會公示欄等陣地,積極穩妥開展政府預決算和三公經費預決算公開。公開信息應重點涵蓋教育、醫療衛生、社保就業、住房保障、三農等民生支出。針對鄉村道路、園區等公共設施建設項目,應嚴格履行政府采購招投標、競爭談判等審批程序,在施工場所外利用公告欄、公示牌等公開工程概算,資金來源以及施工單位等信息,接受群眾監督。

鄉鎮人大應加強對財政預算管理的事前、事中、事后監督,年度內至少二次定期聽取預算執行情況匯報,對重大事項或特定問題組織調查,加大監督力度。嚴格執行預算追加、調整審批程序。

4.強化組織保障,推進預決算管理的內環境建設

以《新預算法》的頒布實施為契機,將財政預決算信息公開、績效評價等納入鄉鎮領導業績考核范圍,增強主要領導和職能部門責任意識。完善財務管理、資產管理的內控機制,規范各項財會管理制度,加強鄉鎮財政人員職業道德、業務素養繼續教育,提升基層財政人員執業水平。

大力推進“金財工程”建設,逐步實現鄉鎮財政全面納入基層數字財政管理系統這一集日常業務處理、數據統計分析、資金績效評價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綜合信息應用平臺,切實加強對鄉鎮財政資金的監管力度,提升鄉鎮財政預算管理水平。

四、結語

鄉鎮財政是我國最基層、財力和收支調控能力最薄弱的一級財政,新形勢下,要切實加強鄉鎮財政預算管理工作,使鄉鎮有限的財政資金充分發揮社會效益,促進鄉鎮經濟社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龐敦之.鄉鎮財政管理概述.(上)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

[2]胡雪青.提高鄉鎮財政預算管理的有效途徑.[J].現代經濟信息,2014(14).

[3]劉海燕.加強鄉鎮財政預算管理工作的探究.[J].中外企業家,2017(14).

鄉鎮財政對策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目前,鄉鎮財政內部控制不夠健全,主要表現在內控意識薄弱,內控機制不健全,預算控制缺乏剛性。為此應當采取的對策:增強內控主體責任意識,加強組織領導;增強會計基礎工作,提高會計人員素質;建立健全內控制度體系,完善內控運行機制。

關鍵詞:加強;內部控制;強化監督

0 引言

財政內部控制制度是指為履行公共財政職能,實現財政管理目標,通過規范業務流程,制定并實施科學合理的控制程序和方法,對財政風險進行有效識別、控制和監督的制度體系。嚴控則強,失控則弱,無控則亂?;谪斦坑“l的《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以下簡稱《內部控制規范》)已于2014年1月1日起施行。為更好地推進《內部控制規范》的實施,我們對部分鄉鎮財政所進行了調研,針對鄉鎮財政內部控制制度制定、執行情況以及還存在的諸多問題,就如何推進內部控制制度建設提出幾點建議。

1 當前鄉鎮財政內部控制基本情況

①從內控制度的建立情況看,內控制度的建立應堅持全面性原則,將內部控制貫穿于財政財會業務的決策、執行和監督全過程。大部分鄉鎮財政都有自己的內控制度,但是內控體系不健全、不完善,或已有的內控制度沒有得到有效執行,形同虛設。

②從內控制度的適用性看,內部控制制度要適合本單位的實際,并根據執行情況適時進行調整。有的鄉鎮沒能根據內控環境的變化及時進行調整,有的從未修訂。

③財政部《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發布實施后,市財政部門把《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納入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培訓內容,對全市行政事業單位財務會計人員進行了分期分批的培訓。鄉鎮財會人員對內控建設的依據、內部控制的具體內容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對內控制度的重要性認識有了增強。為下一步建立健全鄉鎮財政內控制度奠定了基礎。

④市財政部門成立了《內部控制規范》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實施工作方案》,并對全市行政事業單位財務負責人和主管領導進行了內控制度相關業務培訓?!斗桨浮芬笥萌?、分四個階段全面完成全市所有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實施工作。

2 鄉鎮財政內部控制建設、執行中存在的問題

①領導層內部控制主體責任意識不強,基層財務人員內控意識淡薄。大部分鄉鎮主要負責人對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和現實意義不了解,或者認識不夠深入。認為有沒有內控制度無所謂。只重視向上級爭取資金,不重視支出和專項資金管理工作,很少抓內部控制建設。財政所財務制度不健全,或者制度沒有得到有效執行,會計人員的內控意識也不強,對經濟業務的發生沒有做到應有的監督作用。有些鄉鎮存在未嚴格執行“收支兩條線”,存在坐收坐支、白條抵庫、大額現金支付現象,往來款項清理不及時,從而導致資產安全完整風險程度增大,潛在許多廉政風險。

②會計基礎薄弱,內控機制不健全?;鶎迂斦嬋藛T素質偏低,監督責任意識不強,對單位重要事項的決策、實施過程和結果不了解。只要有相應審批人員簽字同意,財務部門就付款、記賬,成為單純的“記賬先生”,以致部分專項資金被擠占挪用。有的單位固定資產沒有建立固定資產臺賬或卡片,由專項資金申請購置的固定資產只在經費中列支,未在“固定資產”科目中反映,有的已報廢多年的固定資產,未履行報廢手續,造成賬實不符。財務部門無法確定固定資產數量的多少,失去了對實物的控制。無法真實反映和有效控制固定資產的增減變化。由于大部分鄉鎮單位內控制度中沒有建立內部資產管理制度或制度不夠健全,從而導致國有資產流失現象。雖然實行政府采購制度后在資產購置控制方面有了一定完善,但資產的使用過程依然缺乏相關的內部控制制度。

③單位內部預算控制沒有得到有效執行。單位預算作為國家預算的基本組成部分,它的編制要以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為依據。所以單位預算一經審查批準便具有法律效力。目前大多鄉鎮單位預算編制沒有細化到具體支出項目,從而導致預算執行效果不好,支出隨意性較大。有些支出沒有預算指標,但只要領導簽批,財務人員就列支入賬,專項資金被擠占。

④內部控制制度的執行、監督、檢查和考核機制不健全。大部分鄉鎮沒有一套完整的內部控制制度,即使有內部控制制度,也沒有得到有效執行,形同虛設。主要原因是監督檢查和考核機制不健全,內外監督缺失。不能做到內部控制制度執行一個階段后,進行總結和測評,不斷修訂和完善,從而真正滿足實際工作的需要。

3 加強鄉鎮財政內控制度建設的建議

由于鄉鎮財政的內部控制存在著諸多缺陷,財務管理不到位,近年來違法違紀現象時有發生?,F就加強鄉鎮財政內控制度建設提出幾點建議:

3.1 落實主體責任,加強鄉鎮內部控制組織領導

單位主要負責人在一個單位經濟活動和各項制度的建立與執行過程中起主導作用。所以提高鄉鎮“一把手”內控責任意識,是建立健全內控制度的關鍵。政府部門應進一步加大對鄉鎮“一把手”相關業務和法律知識的培訓,不斷增強“一把手”責任主體意識。同時,要求各鄉鎮成立以單位主要負責人為第一責任人的內部控制領導小組,明確具體責任和職能分工。并將內控制度的建立執行情況納入年終考核獎懲的重要指標體系,保證內控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執行。

3.2 增強會計基礎工作,提高會計人員素質

針對基層會計基礎相對薄弱、違法違紀現象多發的情況,進一步加強基層財政會計人員的業務培訓、職業道德培訓,提高鄉鎮財政干部政策水平、工作能力和綜合素質。保證會計核算質量,按照國家有關會計制度的規定對經濟業務事項進行會計處理,編制財務會計報告。

3.3 建立健全內控制度體系,完善內控運行機制

建立健全鄉鎮財政內控制度,需要分析鄉鎮財政管理的各個環節,梳理業務流程,查找風險點,制定應對策略,從而在整體上形成相互制約、相互監督的內控制度體系。

一是管理層面的內部控制。建立健全鄉鎮財政財務管理制度,強化會計人員崗位責任制,規范會計基礎工作,提高會計人員業務水平;合理設置關鍵崗位,明確劃分職責權限,確保收款與會計核算等不相容職務相分離;明確授權審批的程序、范圍、責職和權限,結合本單位的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財務收支授權審批模式;加強信息傳遞控制,確保各方面信息傳遞的及時性、有效性。

二是業務層面的內控制度。要強化預算約束,擴大鄉鎮財政預算范圍,將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納入預算,明確相關部門及人員在編制預算時的責任,年度財政預算一經人代會審議通過,要嚴格遵照執行,沒有預算不撥款,沒有指標不列支。要嚴格預算的調整和追加程序,對編制預算時應列未列項目不予追加,對在預算執行中突發不可預見且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項目,要報經人大審批后追加。要加強會計系統控制,鄉鎮財政部門對經濟業務和事項的會計處理要在建立崗位責任的基礎上合理分工,形成制約機制;要加大國庫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購力度,落實鄉鎮項目資金的政府采購行為,努力擴大政府采購范圍;建立健全鄉鎮內部資產管理制度,建立固定資產臺賬或卡片,并將資產管理責任具體落實到人,從而保證資產安全完整。

三是建立健全內控評價監督機制。鄉鎮財政要建立健全內部控制監督制度,明確內部監督的程序和要求。內部監督與內部控制機構要保持相對獨立,對內部控制是否健全、是否有效性執行進行評價,從而促使內控制度因經濟活動變化進行有效調整。同時,財政、監察、審計部門要對鄉鎮財政內控的建立和實施情況進行監督檢查,提出合理化建議,并督促整改。近年來,市財政部門不斷創新財政監督機制,已對各鄉鎮街委派財政監督員,對鄉鎮街財務收支情況進行動態監督,有效遏制了財政資金的跑冒滴漏,這一做法值得借鑒。

4 結語

近些年來,財政部門為實現科學化、精細化管理,多層面、全方位地不斷深化財政改革,從源頭上有效預防腐敗發生。鄉鎮財政作為最基層的一級財政,是財政工作體系的基礎,內控制度作為防范和化解財政管理風險的重要手段,在這里顯得尤其重要。

參 考 文 獻

[1] 江蘇省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研究課題組.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現狀分析與政策建議[J].財務與會計,2014(06):14.

鄉鎮財政對策論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是應對耕地碎片化、空間無序化、土地低效化、環境惡化等問題的重要手段,然對其因由緣起、內涵意蘊、風險價值尚無明確界定。為有效指導實踐,采用文獻分析、對比分析等方法對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線性軌跡、理論要義和實踐價值進行系統分析。結果表明:土地治理活動歷經“元點式”土地整理、平面“工程式”土地整治以及立體“事業式”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其內容包含農用地整治、建設用地整治、生態環境整治,系統性是其時代要求,全域性和綜合性是其內涵表征;從價值來看,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積極面向是實現城鄉統籌發展與鄉村內生整合,潛在風險在于指標財政、精英俘獲與上樓致負。為發揮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積極價值,需要在實踐中改革財稅制度,黨建引領村民自組織建設,實現農戶可持續生計。

[關鍵詞]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轉型升級;指標財政;以民為本

一、引言

在全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背景下,土地資源的基本國情沒有根本改變,土地整治面臨推進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等多元要求,亟需轉變發展理念,樹立土地整治的系統性思維。土地作為國家建設與社會發展的空間載體和構成要素,在不同階段,其治理活動有不同面向。實際上,具有現代意義的土地整治概念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進入國家與學界視野,一批杰出學者對國內外土地整理的定位、模式和內容進行了分析研究。隨后土地整理的概念結合時代發展和國家戰略需求,又經歷了發展、演化與轉型。2019年12月,自然資源部提出在全國范圍展開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工作,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開展鄉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優化農村三生空間布局。應當意識到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已上升為國家戰略,而學界對其因由緣起、概念內涵、價值、風險等尚無明確界定,導致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實施存在極大挑戰與社會風險。因此,明晰“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變遷軌跡,廓清其概念框架,反思其價值取向,成為亟待解決的學術命題。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是全新命題,學界對其研究較少,既有研究多聚焦于傳統的土地整理和土地整治,并集中在概念內涵[1]、理論基礎[2]、規劃設計[3]、效益評價[4]、技術模式[5] 等方面。也有學者關注土地整治的時代背景,關注其轉型發展,如嚴金明等從土地整治現狀出發,提出土地整治轉型的“十大戰略導向”[6]??籽┧傻忍岢隽嗣嫦蜞l村振興的土地整治轉型框架[7]。喬陸印等構建了面向鄉村發展轉型的土地綜合整治邏輯體系框架[8]。還有一些學者著眼于土地轉型中的“全域性”和“綜合性”特征,認為全域是整治項目的疊加,綜合是整治目標的統合??傮w而言,既有研究對土地整治及其轉型作了充分研究,并對“全域”和“綜合”的意蘊指向作了有益探索,但這只是對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簡單理解,無法充分回應新時代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內涵意蘊,也無法有效指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地域實踐。

鑒以上,本研究從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歷史緣起出發,探究不同時期土地整治的歷史定位。然后從新要求、新內涵以及實踐原則層面構建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邏輯框架。最后從價值反思出發,分析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積極面向與潛在風險,以期豐富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相關研究。

二、線性軌跡: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歷史展開

改革開放以后,土地經歷或分散或綜合、或簡單或復雜的改造,土地整治亦由零星、分散、簡單的整治活動,向綜合、有序、系統全面整治演化。因差異化的社會訴求,土地整治呈現差異化的時代特征。關于土地整治的概念演變,本文在總結階段性社會訴求、城鄉關系和研究重心指向的斷代劃分法基礎上[9][10][11],依據土地整治法律政策變遷脈絡、學界研究趨勢以及實踐活動階段特征,提出“項目式”“工程式”與“事業式”的分類標準,具體將土地整治概念的發展歷程劃分為三個階段(表1):1981—2008年,土地整理時期,偏向于農用地整理,強調經濟效益;2008—2015年,土地整治時期,農用地和建設用地整治并存,逐漸關注經濟和社會效益;2015年以來,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時期,將城鎮工礦用地以及生態整治納入整治范圍,其內涵更為全面與綜合。

(一)元點“項目式”土地整理

20世紀70年代末期,中央政府確立了工業優先發展戰略,并通過工農業“剪刀差”實現工業化快速發展。此時,生產建設占用耕地問題愈發明顯,耕地面積持續減少。為促進社會經濟良性發展,陳傳康、周立三、吳傳鈞等老一輩專家學者于80年代初期提出“國土整治”概念,強調國土資源的開發利用與治理保護并行。1986年3月,中共中央印發《關于加強土地管理、制止亂占耕地的通知》,要求對非農業建設用地進行清算。隨后《土地管理法》《土地復墾規定》《國家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相繼實施,土地整理進入合理開發利用農地、加大治理保護時期。由于這一時期土地工作包含土地開發、土地整理以及土地復墾,學術界在概念表達上也出現一定轉向,將原本三個相互獨立的名詞合成為“土地開發整理”或“土地復墾開發整理”,如朱德舉等將土地開發整理的概念定義為“在一定區域內,為進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利用效益,明晰土地權屬關系所采取的一切措施或行為”,但其基本內涵與核心要義并未改變。

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至21世紀初的土地工作以“土地整理”為概念標志,以農用地整理、土地開發整理為主要形式,其內容涉及產權確認、田塊調整、水利建設、道路構筑、土地保護、廢地改造、景觀營造、土地分配和地價分割等方面,其核心為確認土地權屬關系和組織土地利用,其資金來源于在耕地占用稅基礎上建立的國家開發建設基金和土地出讓金,這標志著現代意義上土地整理工作的起步。盡管這一時期土地整理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但由于部門間條塊分割、利益博弈以及政策設計缺陷等因素,土地整理被割裂為單一內容的項目,且常以單個項目的形式落地。同時由于當時科學技術能力不高,國家宏觀戰略和長期發展規劃不足等因素,基層政府往往采用行政、經濟及技術等手段實施,缺少對一定區域內生產、生活和生態的綜合考慮和長遠規劃,也較少涉及建設用地整治和生態整治內容。

(二)平面“工程式”土地整治

隨著土地市場活躍,各地政府大興土地財政。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04至2008年,全國共征收土地6833.15km2,耕地面積大幅度減少,耕地質量持續退化,人地矛盾不斷加劇。2008年新農村建設活動啟動,宅基地整治納入土地整理范圍;同年10月十七屆三中全會召開,中央第一次提出“土地整治”概念,明確“土地整治”是土地整理復墾開發的統稱,土地整治正式成為國家層面的戰略布局,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術研究中概念的統一清晰,土地整治的各項工作基礎也得到進一步強化。此后土地整治工程正式寫入2009年中央一號文件和政府工作報告,土地管理保護要求更加嚴格。2011年6月,國家“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推進農村土地整治,保護耕地紅線、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2012年3月,國土資源部土地整治中心成立。次年國家啟動美麗鄉村創建活動,各地區紛紛將土地整治工程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在這一系列背景下,土地整理向土地整治轉變。

因此,這一時期的土地工作以“土地整治”為概念標志,以農用地整治、農村建設用地整治為主要形式,土地整治成為一定時期內對區域土地開發、利用、治理和保護行動的統一管理工程。土地整理到土地整治,不僅是內容的延伸,更是項目式整理向工程式整治的轉變。土地整理強調耕地面積增加和農業產業發展,運用技術手段對農地進行集中、平整和改良,旨在解決耕地數量與糧食產量問題。土地整治雖仍將農地整理放在重要地位,但逐漸重視對農用地集中、治理與流轉,增加農村建設用地復墾、工礦廢棄地整治與增減掛鉤內容,加強對農用地和農村建設用地整治后效益評估,關注土地整治對環境的影響。土地整治是在統一平臺進行各類土地工程的規劃與協調,是實現統一互動的工程管理。這一時期,基層政府將土地整治與新農村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通過以工育農、以城帶鄉提升農村的發展動力,土地整治成為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重要載體。不可否認的是該階段研究仍重點關注土地整治對耕地數量、質量的貢獻,對調整土地權屬關系、實施生態治理等重視程度不足,而這正是區別于事業式整治的根本。因此,如何轉重心、保護生態環境和促進社會協調發展成為政府和社會關注的重要問題。

(三)立體“事業式”全域土地綜合整治

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為打破城鄉二元體制,讓農民共享現代化成果,大量資源涌入農村,農村一二三產業建設發展迅速。在鄉村功能上,“后生產主義”成為獨特話語模式[12],鄉村空間結構、人口結構和產業結構激烈變化,傳統農業生產中心性功能消解,農村逐漸脫離農業和農事,鄉村功能多樣化發展。但在鄉村形態上,農地拋荒普遍,資源約束緊張,農村環境污染嚴重,自然村逐漸消亡。為此,2015年,“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正式寫入國家五年規劃,2017年1月《全國國土規劃綱要(2016—2030年)》提出“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開展鄉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優化農村三生空間布局”。社會經濟發展與國家戰略轉向深刻影響著各地區的土地整治實踐,對土地整治提出了更高要求,土地整治被賦予更為豐富的內涵,其涵蓋范圍、實施方式和核心目標愈加多元化,意以“田水路林村城”和“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整治提升人類生活和生產條件,保護人類生態空間[13]。

因此,該階段的土地工作從保持耕地保有量和調控建設用地,轉變為以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為概念標志,以農用地、農村建設地以及生態環境整治為主要形式,實現耕地面積增加、質量提高、農村建設用地總量減少、農村生產、生活、生態條件改善、城鄉均衡發展的綜合性目標。在該階段,學界多將土地工作作為一項事關地區全局、影響深遠的綜合性、長期性事業進行研究:考量時代需求與區域特征,關注糧食安全、生物多樣性、水土保持、人居環境與農戶生計,探索整治后評價與檢測機制、重大項目布局機制和差異化實施模式。而其實質是工程學話語向管理學話語的轉變,突出體現在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背后價值觀念的變化。這一時期的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強調對生態環境積極響應,區別于傳統元點“項目式”或平面“工程式”的推進方式,更注重全區域、全要素和全周期整治,更具備系統性、戰略性與綜合性,并以國家戰略為導向,通過優化城鄉用地結構和布局,促進城鄉間資源的均衡配置及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城鄉一體化發展以及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地生根。

三、邏輯框架: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內容展開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是指以系統理論為指導,在農村現有土地整治的基礎上,立足地方土地利用規劃和城鄉總體發展愿景,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下使用工程技術和管理手段對區域內未利用地、非合理用地異質性整治,對區域空間優化布局,對“山水林田湖草路村廠宅”綜合整治,對高標準農田連片提質,對存量建設用地集中盤活,對農村人居環境治理修復,對美麗鄉村和產業融合發展用地集約保障[14]。其目的在于實現生產、生態、生活的優化調整,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即實現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以及鄉村振興。其具體內容包括:(1)農用地整治系統突出提高耕地的質量,補充耕地面積,完善農業基礎設施,鼓勵耕地流轉,優化基本農田功能性布局;(2)農村建設用地整治系統以廠、礦、宅整治為內容,突出宅基地整治,通過零散居民點搬遷和空心村拆遷后集中居住補充耕地面積和流轉建設用地指標;(3)生態環境整治系統上突出環境保護修護、生態治理恢復,實現域內生產、生活、生態“三生”永續發展。

(一)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系統要求

傳統的土地整理和土地整治常被理解成以改善耕地利用條件、增加耕地面積、擴大農業產出以及實施村莊整理為目標的簡單的土地整理活動,其最大特征是內容簡單、手段單一和范圍狹窄。因此,傳統的土地整理和土地整治是碎片化且缺乏協調性的,常因為視野、技術和經濟水平的欠缺而使其鎖定在一元化的項目、領域和開發模式內。頂層設計不足,整治模式同化;空間邏輯不強,復合功能弱化;規劃論證不力,人地關系泛化;定位認知偏仄,統籌協調不足等成為傳統農村土地整治(理)存在的突出問題。隨著農業現代化、美麗鄉村建設以及鄉村振興的提出,割裂和單一的傳統模式無法滿足新時期的土地整治要求。例如,鄉村振興的“二十字方針”就要求土地整治能夠實現糧食安全保障、城鄉空間重構、城鄉發展統籌、資源利用集約和人居環境改善等多重功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立足鄉鎮國土空間規劃戰略引領,由碎片化整治轉向系統性治理,由問題導向轉向目標導向,由以地謀增長轉向以人謀發展,實現制度設計、空間規劃和價值認知的統籌協調。系統不是“土地整治+”,系統是以地方長遠規劃和國家戰略需求導向的一攬子發展,是相互聯系的工程項目統一設計后達成的區域層次、時間周期、范圍內容、方式手段、功能目標的系統融合。

(二)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多元內涵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中的“全域”是指一定層級內的完整區域網絡,具有時序性(全周期)和層次性(全區域)的特征。全域的時序性含義是指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實踐活動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內部子系統的內容和功能會做出符合現實需要的演化,這種演化既有系統內部要素間關聯方式轉變的影響,也有外部環境變化的作用,而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正是在周期性的動態演化中實現系統性功能的。全域的層次性具體包含三層內涵:(1)在微觀域內,舍棄項目孤立,以項目簇群化形式協同展開,集中部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以多個項目的形式(居住點集中、土地復墾、環境治理等)在一定的范圍(鄉、村)協同展開對“山水林田湖草路村廠宅”全方位的整理、治理和規劃;(2)在中觀域內,轉變單一某村莊的試點性思維,強調區域土地整治的整體性,縮小村莊間貧富差距;在縣、市乃至省域內根據資源稟賦,通過空間規劃、增減掛鉤、土地流轉等方式實現土地資源的全域調配,構建農業產區、工業產區、生活居住區等功能區劃。(3)在宏觀域內,即具備國際發展視野,迎合國家戰略需要,在國家層級上對全國各地區的發展路徑做頂層設計,進行跨省的綜合性規劃,如“一帶一路”“主體功能區”“長江經濟帶”。

“綜合”一詞涵蓋了土地整治的內容目標、規劃設計和組織方式,即綜合使用多種手段,借鑒多學科優勢,對“山水林田湖草路村廠宅”等要素進行綜合、系統的整理與治理,最終實現區域內的“三生耦合”。其具體內涵包括:(1)內容整合。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以農地、農村建設用地、城鎮工礦用地、生態整治等為基礎,涵蓋產業轉型、鄉村振興、精準扶貧、美麗鄉村建設、新農村建設等多個任務目標,實現“一攬子發展”。(2)組織協同。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是多部門協同開展的土地整治活動,在此過程中多規合一、聯合整治,從頂層設計上保障項目間的流暢性。此外,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改變以往“兩頭推進,中間不動”的局面,以域為整體,采用多種手段綜合推進域內各單位的土地整治工作,進而實現整治區內各單位的協同發展。(3)規劃綜合。即借鑒地理學、工程學、環境學和管理學的研究尺度,綜合使用經濟、行政和法律的手段對生產、生活、生態整體規劃,實現區域內人口、土地、產業的耦合格局。

(三)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實施原則

第一,全域規劃實施。在“縣域”以上層級實現多規合一過于復雜,但該原則在鄉村層級相對容易實現。在鄉域范圍內將土地利用規劃、城鄉建設規劃、產業發展規劃、鄉村治理規劃合而為一,以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為“抓手”,將多種規劃全盤考慮,進而建立具體的鄉級乃至村級整治規劃,確定各域級的優勢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使整治后居住區、產業區和農業區的布局規劃具有前瞻性。第二,全域產業引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規劃設計需要具備合理性、科學性和預見性,根據土壤肥力、土地區位、礦產資源、文化傳統、歷史條件等資源稟賦分區域建成產業區、農業區、居住區的空間綜合體,實現土地、產業、人口的三集中,發展立體農業和體驗農業,形成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鄉村土地利用新格局。第三,全域生態覆蓋。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應與我國生態建設相結合,以城市增長邊界紅線、基本農田數量紅線以及生態紅線為邊界,結合“山水林田湖草”,落實生態整治。要以生態事業產業化、產業事業生態化,提高區域空間內“山水林田湖草”的黏質性,實現區域空間內自然資源的生態性開發和生態資本的內生性發展。第四,全域社會提升。其一,增加收入。無論是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還是鄉村振興,根本目的在于實現“生活富?!?。其二,文明鄉風。提升農民居住環境質量,完善區域基礎設施建設,調解農戶間土地權屬爭端。其三,有效治理。改革基層管理體制與社會治理結構,實行地屬人的雙重網格化管理。

四、實踐反思: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價值展開

(一)積極面向:城鄉統籌發展和鄉村內生整合

作為應對耕地碎片化、空間無序化、土地低效化、環境惡化等問題的系統治理手段,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雖然由政府部門主導實施,但其中多元主體上下聯動、互動參與,成功回應了城市和鄉村的發展需求。從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生成邏輯來看,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價值取向主要表現在由外而內的城鄉交流過程中能實現工農互補和城鄉統籌發展,以及在自內而外的鄉村發展過程中實現鄉村空間的內生整合(圖1)。

就城鄉關系而言,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實現由外而內的城鄉統籌發展。作為地域單元,城市和鄉村在區位結構、經濟資源、人才素質、環境質量、政策導向等方面存在顯著差壓,導致人口、土地、資金等在城鄉間不規則流動。傳統的土地整治(理)多以單個項目或工程的形式開展局部土地治理活動,或聚焦于農地及基礎設施治理,或聚焦于建設用地治理,缺乏全區域和綜合性考量,割裂了城鄉間的內在關聯。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以鄉鎮國土空間規劃為引領,著眼于大尺度視域下的產業區、農業區、居住區調整,符合地區土地利用規劃安排和城鄉總體發展愿景設計,防止空間無序化,促進城鄉人口、土地、產業的協調發展。具體而言,通過對地區長期發展規劃、鄉域各單元發展規模、人口土地經濟資源條件等的熟悉認同,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對區域內各類整治項目系統分配,合理劃定三區三線,高效有序開展各類土地整治項目,使城鄉地域空間精準定位。通過城鎮化發展中的建設用地指標增減掛鉤、市場化進程中的資源自由流動、網絡化發展中的信息交流互動,農村系統的人口、土地、資源有效流入城鎮系統;而資本下鄉、政策下鄉、人才下鄉又使鄉村系統獲得來自城鎮系統的資金、產業、技術和人才,最終實現鄉村轉型、城鄉融合、協同發展。

就村域空間來說,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實現由內而外的鄉村內生整合。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涉及農用地整治、建設用地整治以及生態環境整治,分別指向生產空間、生活空間和生態空間,即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可以實現“三生”永續、“三農”協調。通過農業地整治,整合農村耕地資源,提高耕地數量質量,完善耕地基礎設施,可以實現農業規?;洜I、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發展三產融合的現代農業。通過工礦建設用地整治,可以淘汰落后產能,引導鄉鎮企業合理布局,集約發展,建設工業園區,形成互補效應。通過農村建設用地整治,充分尊重農民意愿,以公共配套設施完善、居住條件改善,吸引農村人口集中居住,可以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居住質量,也可以節約建設用地指標,減少空心村落,合理布局村落空間。通過農用地生態環境整治,可以減少土地污染、農業面源污染,逐步實現農業綠色化生產;在建設用地整治過程中關停污染企業,修復污染水源,可以實現綠色生產;在生活空間開展生態整治,開展垃圾分類、污水治理、廁所革命,可以實現綠色生活。此外,通過綠色走廊、自然斑塊、生態防護林等建設,最終可以構建綠色發展框架。因此也就相應地形成了生產、生活、生態的永續發展和農業、農村、農民的域內協調,鄉村實現由內而外的內生整合。

(二)潛在風險:指標財政、精英俘獲與上樓致負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動鄉村振興的要求下,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呈現農用地、建設用地、生態環境整治,取得了對外城鄉統籌和對內鄉村整合取得良好治理績效,但這種整合卻具有一定的行政色彩,尤其在項目的底層實踐過程中,由于環境的復雜、體制的障礙、激勵機制的扭曲,基層政府的行政主導很可能導致指標財政、精英俘獲和上樓致負。

第一,指標財政。各地區實施農村建設用地整治存在巨大的資金壓力,面臨諸多社會風險,如上訪、抗拆、騙補等。而鄉鎮政府仍選擇開展建設用地整治活動,多少有“指標財政”的原因。與城鎮地區“土地財政”不同,鄉鎮地區由于區位、配套設施等原因常無法以土地使用權出讓形式增加地區財政收入,建設用地增加掛鉤指標跨域流轉成為鄉鎮政府補充財政收入的手段之一。據研究團隊田野調研發現,湖北某縣2019年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結余指標交易收入入庫4.5016億人民幣,交易指標1500畝,畝均指標價格約30萬元,而當地住宅拆遷價格多為5至8萬元,其中巨大的經濟收益或許是財政收入捉襟見肘的鄉鎮政府推進合村并居的原因之一。

第二,精英俘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涉及大量的工程建設,而筆者調研中發現,工程建設多由當地精英承包。如蘇北某村村支書承包了農用地整治后的3000畝耕地用于碧根果種植,承建了鄉鎮一半以上的安置小區建設,而普通農戶由于信息、資金、能力等原因卻很難參與其中。此外,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推進三產融合的過程中涉及農業合作社組織培育,但其中相應地存在精英俘獲風險。合作社多由幾個精英大戶主導控制,“大農吃小農”的現象時有發生,在由強勢主體“利益共謀”組成的合作社中很難真正的與民受益。

第三,上樓致負。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進程中以指標流轉實現資金回流,打造現代化安置小區,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提升。但拆遷補償標準不高,安置費用難以填補農民市民化成本。農戶在整治后家庭儲蓄額大幅縮減,甚至出現負債,“富民增收”壓力增強。此外,農民上樓還面臨生活壓力增加問題。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實施后,村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增加,增長率遠超同期其它鄉鎮,但居民普遍反映生活成本上升、生活壓力增大。尤其是60歲以上留守人群,其收入主要源于耕地流轉租金和農資綜合補貼,面臨無再就業能力、無離退休養老金、無地耕種的困境。

(三)治理之道:實現民生為本的全域土地綜合整治

在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背景下,傳統的土地整治(理)無法有效回應新時代多元任務和目標,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以其全域性和綜合性特征跳出傳統模式窠臼,融合理工管多學科思維以多種手段形成價值認同整合項目、協同組織、事業式一體推進,是優化國土資源,推進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的重要手段。但其在實踐中衍生的社會風險值得警惕,究其根本,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是“民生為本”的長期事業,因此,需要在實踐中改革財稅制度,黨建引領村民致富,實現農戶可持續生計。

首先,以財稅制度改革增加財政收入。完善鄉鎮財政制度改革,健全與財權相匹配的事權關系和服務體系,增加鄉鎮政權財政收入能力,減少鄉鎮政府指標財政動機,弱化土地經營者角色,將經濟增長、民生服務、環境保護、公民滿意度等納入鄉鎮政府考核內容[15],增加對鄉鎮基層政府專項轉移支付力度,從而完善鄉鎮政府民生為本的激勵機制。

其次,以政黨建設推動村民自組織建設。推薦黨員擔任村民自組織帶頭人、設置黨員牽頭的監督平臺以及組建黨員議事機構等發揮以黨建促進村民自組織建設和社會整合的作用。通過強化農村基層黨建活動團結農戶力量,打破信息傳遞差序格局和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激活農民村莊公利的主人公意識,最終激活農民發展潛力。

最后,以政治手段實現農戶可持續生計。以一次性經濟支付方式將失地農民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范疇,增加失地農民風險抵御能力。同時以優先聘用、職業技能培訓、推薦就業等方式解決農村老弱人口就業問題,使其獲得土地流轉租金的同時獲得工作薪金。此外針對低保、五保等農村貧弱人員,以國家政策兜底的形式將其納入保障范圍,提高其生計可持續性。

[參考文獻]

[1]   王軍, 鐘莉娜. 中國土地整治文獻分析與研究進展[J]. 中國土地科學, 2016, 30(04):88-97.

[2]   吳次芳, 費羅成, 葉艷妹. 土地整治發展的理論視野、理性范式和戰略路徑[J]. 經濟地理, 2011, 31(10):1718-1722.

[3]   劉玉, 吳丹, 潘瑜春, 唐秀美, 任艷敏. 中國線性工程沿線區域土地整治技術的研究進展與展望[J]. 地域研究與開發, 2014, 33(01):83-87.

[4]   楊斌, 王占岐, 胡學東. 基于改進可拓物元模型的土地整治項目績效評價及影響因素分析[J]. 中國土地科學, 2018, 32(07):66-73.

[5]   汪文雄, 朱欣, 余利紅, 楊鋼橋. 不同模式下農地整治前后土地利用效率的比較研究[J]. 自然資源學報, 2015, 30(07):1104-1117.

[6]   嚴金明, 夏方舟, 馬梅. 中國土地整治轉型發展戰略導向研究[J]. 中國土地科學, 2016, 30(02):3-10.

[7]   孔雪松, 王靜, 金志豐, 佴玲莉. 面向鄉村振興的農村土地整治轉型與創新思考[J]. 中國土地科學, 2019(05):95-102.

[8]   喬陸印, 劉彥隨. 新時期中國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邏輯體系框架[J]. 人文地理, 2016, 31(03):67-73+160.

[9]   龍花樓, 張英男, 屠爽爽. 論土地整治與鄉村振興[J]. 地理學報, 2018, 73(10):1837-1849.

[10] 饒靜, 郭鴻雁, 董曉婕. 綜合土地整治和鄉村振興:平臺、工具以及關鍵因素——以四川省D鎮綜合土地整治項目為例[J].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 35(04):42-52.

[11] 夏方舟, 楊雨濛, 嚴金明. 中國國土綜合整治近40年內涵研究綜述:階段演進與發展變化[J]. 中國土地科學, 2018, 32(05):78-85.

[12] 劉祖云, 劉傳俊. 后生產主義鄉村: 鄉村振興的一個理論視角[J]. 中國農村觀察, 2018(05):2-13.

[13] 嚴金明, 陳昊, 夏方舟. “多規合一”與空間規劃:認知、導向與路徑[J]. 中國土地科學, 2017, 31(01):21-27+87.

[14] 于水, 湯瑜.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 實踐軌跡、執行困境與紓解路徑——基于蘇北S縣的個案分析[J]. 農業經濟與管理, 2020(03):42-52.

[15] 程瑤. 制度經濟學視角下的土地財政[J]. 經濟體制改革, 2009(01):31-34.

上一篇:音樂劇音樂藝術論文范文下一篇:企業績效考核研究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