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邊城教案范文

2023-09-23

邊城教案范文第1篇

作為中國的“鄉土文學之父”, 沈從文對家鄉的風土人情、俚語俗話具有敏銳的感知力和嫻熟的駕馭力, 其作品處處滲透著魅人的鄉土氣息和異域風情。奈達 (1993:110) 認為對翻譯而言, 掌握兩種文化甚至比掌握兩種語言還重要。由此可見, 文學作品中文化因素的翻譯舉足輕重。該文以戴乃迭和金介甫譯本 (以下簡稱戴譯本和金譯本) 為研究對象, 探討《邊城》中文化負載詞的傳譯。文章發現譯者文化意識影響其對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策略選擇。

1《邊城》中文化負載詞及其翻譯

“文化負載詞指有一定文化背景或深刻文化意蘊的詞語, 包括在一定歷史階段沉淀下來的諺語、典故、特殊的人物名稱等, 以及現行的熟語、習語。” (方夢之, 2004:121) 奈達把翻譯中涉及的文化因素分為五類, 即:生態文化、物質文化、社會文化、宗教文化和語言文化。 (1964:91)

在翻譯研究“文化轉向”的背景之下, 文化學派掙脫了傳統語言學研究范式的束縛, 瞄準更為廣闊的社會文化關系網絡, 凸顯文化因素在跨文化語境中對于譯作的影響。筆者在將《邊城》原文及戴譯本、金譯本對照閱讀后, 對戴乃迭、金介甫在各自譯文中如何處理原文蘊含文化信息的方法進行了歸納梳理。按照奈達對文化的分類, 我們選舉一些實例來詳細探討。

1.1 生態文化

[1]有人帶了禮物到碧溪岨。掌水碼頭的順順, 當真請了媒人為兒子向渡船的攀親來了。

(沈從文, 2009:119)

[a]Sure enough, someone comes bearing gifts to Green Stream, the go-between sent by Shun Shun to approach the ferryman on behalf of his son.

(Gladys, 2009:118)

[b]A man arrived at Green Creek Hill bearing gifts.Dockmaster Shunshun had indeed asked a matchmaker to go to the ferry to seek matrimonial relations for his first son.

(Kinkley, 2009:89)

碧溪岨是撐渡船的祖孫倆——翠翠和爺爺居住和生活的地方。這里門前有小溪, 屋后有白塔, 四周為蜿蜒曲折的山路所環繞, 故而得名“碧溪岨”。僅此三字, 勾勒出一幅清新淡雅的山水潑墨畫。其中“岨”為行聲字, 表示“需要加把勁兒才能翻越的山”。戴乃迭在翻譯時, 刪除了該文化負載詞, 將其直接譯為“Green Stream”, 未能實現對原文審美品質的傳達。金介甫采用直譯, 將其譯為“Green Creek Hill”, 從內容與結構上都忠實再現了該詞所蘊含文化元素。

1.2 物質文化

[2]到了賣雜貨的鋪子里, 有大把的粉條, 大缸的白糖, 有炮仗, 有紅蠟燭, 無不給翠翠一種很深的印象, 回到祖父身邊, 總把這些東西說個半天。

(沈從文, 2009:13)

[a]All she sees in the grocery impresses the girl:the stacks of vermicelli, the huge vats of sugar, the fire-crackers and red candles-she will talk about these for hours when she gets home.

(Gladys, 2009:12)

[b]What she would see in the general store—big pile of thin noodles made from bean starch, giant vats of sugar, firecrackers, and red candles—made a deep impression on her.

(Kinkley, 2009:9)

粉條又稱粉絲, 是由豆類、大米、薯類等原料加工制成的絲狀或條狀干燥淀粉制品, 營養價值豐富, 爽口宜人。按形狀可分成圓粉條、細粉條和寬粉條等。戴譯采用文化替換的方法將其譯為“vermicelli”, 迎合了目標讀者的閱讀性與接受性。而金譯采用意譯的方式, 將其譯為“thin noodles made from bean starch”讓目標讀者窺見了這一富含中國特色的物質文化詞的制作工藝, 充分再現了原文的文化元素。

1.3 社會文化

[3]儺送美麗得很, 茶峒船家人拙于贊揚這種美麗, 只知道為他取一個諢名為“岳云”。 (沈從文, 2009:29)

[a]And Nuosong was such a fine-looking boy that the Chatong boatmen nicknamed him Yue Yun. (Footnote:Son of Yue Fei, a brave patriotic general of the Song Dynasty, who fought against invaders.Yue Yun is presented on the stage as a handsome and courageous young fighter.) (Gladys, 2009:28)

[b]Nuosong was exquisitely handsome.The boat people of Chadong were hard put to find words for his good looks.The best they could come up with was the nickname Yue Yun.None of them had ever seen Yue Yun, that most handsome warrior of the Song dynasty a thousang years earlier, but they thought they saw a resemblance to the dashing Yue Yun figure who appeared onstage in local opera. (Kinkley, 2009:22)

此處是對主人公之一——船總小兒子儺送的描繪, 贊美之情溢于言表。其中包含社會文化詞“岳云”。戴乃迭采用了音譯加腳注的方法, 一方面保留了源語形式, 順應了目標讀者的閱讀期待;另一方面通過腳注, 將人名所含社會文化意義, 宋朝抗金英雄岳飛之子——一位品貌非凡、慷慨忠勇的中國古代武士形象呈現在目標讀者面前, 準確再現了原文文化元素, 傳播了中國文化。金譯本亦采用了音譯, 為便于讀者理解, 加入了“that most handsome warrior of the Song dynasty a thousang years earlier”這一額外信息, 在保證目標讀者閱讀完整性的同時, 闡釋其背后的文化意義, 從而使目標讀者享受和原文讀者同樣的審美愉悅。

1.4 宗教文化

[4]過了四七, 船總順順派人來請馬兵進城去, 商量把翠翠接到他家中去, 作為二老的媳婦。 (沈從文, 2009:211)

[a]Four weeks after the funeral, the wharf-master summons the groom back to town and proposes again that Emerald should move to his house. (Gladys, 2009:210)

[b]When the fourth week of mourning had passed, Fleetmaster Shunshun sent a man to ask the horseman back to town.He proposed that Cuicui come to his home, as the future wife of No.2.

(Kinkley, 2009;160)

燒七又稱“齋七”、“做七”、“守七”是我國民間流傳已久的喪葬禮儀中的一俗。從死者卒日算起, 每七天一祭, 依次至七七, 喪家逢七燒紙祭奠, 為亡者修福, 俗信可以超度亡魂, 使之免入地獄。其中“三七”、“五七”最為重要。過了“三七”, 親人們不必呆在家中守護亡靈。這一宗教習俗反映了忠孝的民族傳統心理。對本例中所含文化負載詞“四七”戴乃迭采用了意譯的方法, 將其譯作“Four weeks after the funeral”, 與該詞隱含文化信息不符, 更沒能傳播這一獨特的喪葬文化。金介甫也采用了意譯的方法, 將其譯作“When the fourth week of mourning had passed”, 較為準確地傳達了該詞隱含文化元素。

1.5 語言文化

[5]邊地俗話說:“火是各處可燒的, 水是各處可流的, 日月是各處可照的, 愛情是各處可到的。”

(沈從文, 2009:127)

[a]There is nothing strange in these parts, where folk have a saying:There is no place on earth where fire cannot spread, water flow, sun and moon shine, or love make its way.

(Gladys, 2009:126)

[b]A common saying in the borderlands was:“Fire can burn and water can flow anywhere;sunshine and moonshine also reach everywhere;and so, too, does love.”

(Kinkley, 2009;97)

茶峒人愛情自由, 此處所引俗語足以為見。該俗語用“火”、“水”、“日”、月”四個眾所周知、易于理解的意象類比愛情, 句式工整對稱, 節奏感強, 富有韻律, 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都生動再現了湘西人民古拙的文化色彩。戴乃迭和金介甫不約而同采用了直譯的方法。其中戴譯將四個排比句構成的俗語, 譯成包含一個定語從句的簡單句, 句式簡煉, 但違背了原文風格, 未能再現這一俗語的美學特質;金譯相應地采用了排比和“So does...”句型, 句式工整, 既愉悅了預期讀者, 又成功再現了湘西語言的異域色彩。

[6]翠翠自言自語說:“人那么多, 有什么三腳貓好看?”

(沈從文, 2009:115)

[a]“All this fuss about nothing?”she mutters.

(Gladys, 2009:114)

[b]Cuicui mumbled to herself:“Why all the commotion?Did somebody find a three-legged cat?”

(Kinkley, 2009:86)

又一個端午日, 翠翠受儺送之邀到他家吊腳樓上看龍船竟渡。心中本是無限期待, 卻碰上以碾坊做陪嫁、準備上門提親的鄉紳母女。于是翠翠思緒萬千, 再無看熱鬧之心。俗語“有什么三腳貓好看”恰當地傳達了翠翠當時嗔怒之情。此處“三腳貓”比喻新奇罕見的事物。戴乃迭將其意譯為“All this fuss about nothing”, 準確再現了該文化負載詞的內涵。金介甫將其直譯為“a three-legged cat”, 忽略了該文化信息, 與原文背道而馳。

2 譯者的文化意識對其翻譯策略的影響

查爾斯·泰勒 (Charles Taylor) (1989:28) 認為, 身份問題與意義和價值相關, 對于個人的身份認定會導致個人做出價值判斷進而影響個人的行為取向。就翻譯活動而言, 譯者的文化身份 (包括性別、語言、民族、職業等) 必然對其譯介產生決定性影響, 并導致不同的譯介行為和譯介結果。 (付文慧, 2011)

以下筆者仍從《邊城》戴譯本和金譯本所選譯例出發, 總結各自翻譯方法, 從文化角度, 探討翻譯策略的制約因素。戴譯1) 文化替換, 如例[2]中的“粉條”;2) 刪除原文化詞, 如例[1]中的“岨”;3) 意譯, 如例[4]中的“四七”和例[6]中的“三腳貓”;4) 直譯, 如例[5];5) 音譯加文外作注, 如例[3]中的“岳云”。金譯1) 音譯加釋意, 如例[3]中的“岳云”;2) 直譯, 如例[1]中的“岨”、例[5]和例[6]中的“三腳貓”;3) 意譯, 如例[2]中的“粉條”和例[4]中的“四七”。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二人在譯文中對文化負載詞通譯或闡譯的程度略有不同:楊譯本傾向于歸化, 而金譯本則是異化為主, 歸化為輔。但無論是戴譯本還是金譯本, 從筆者考察的這些譯例中, 卻難以發現一以貫之的翻譯策略。對于這些現象, 筆者認為, 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因素。

首先, 戴乃迭和金介甫均為母語為英語的譯家、學者, 從文化角度而言, 他們的英語文化意識必然占據主導。眾所周知, 在實際交際過程中, 從語用的經濟原則出發, 雙方達成一種默契, 對共有的文化背景常常是“不言而喻”。這一現象被我國學者王東風稱之為“文化缺省” (cultural default) (1997:55) 。當文學作品被譯入其它文化系統的文字時, 這種默契便不復存在, 為彌補閱讀時的意義真空, 譯者勢必對原作中的文化缺省現象進行策略上的補償。對于《邊城》的兩英譯者——戴乃迭和金介甫都能從英語文化的角度出發, 較易洞察原文本中的文化缺省現象, 并在譯文中做出相應地補償性嘗試。

其次, 需要指出的是:1) 戴乃迭的雙重文化身份。英語雖是其母語, 但長達半世紀旅居中國的生活, 使其文化身份悄然發生改變。多重文化立場使她能立于文化比較的高度, 從文學審美角度而非政治意識形態層面, 譯介不為20世紀60年代中國主流文學所接受的作品《邊城》。為英語世界讀者打開了觀察與思考中國當代文學與文化的窗口。2) 金介甫的特殊文化身份。他是美國圣若望大學歷史系教授、漢學家。作為沈從文研究專家, 他從1972年開始研究沈從文, 第一個給沈從文以明確的崇高地位。他曾七下湖南, 十多次拜訪沈從文, 寫出了長達三十多萬字的沈從文傳記The Odyssey of Shen Congwen。 (徐敏慧, 2010)

戴乃迭和金介甫因各自獨特文化身份在《邊城》的譯者中獨樹一幟, 但無法改變居于主導地位的英語文化意識。故而忽略或誤解了原文本中一些文化元素, 如金介甫對例[6]中的“三腳貓”的處理和戴乃迭對例[4]中的“四七”的傳達。

同時作為譯者, 在實現文本旅行的過程中, 必然要考慮受眾的文化背景, 生活年代以及對原文本價值觀的認可度。一個不容忽略的事實是, 在戴乃迭譯介《邊城》之時, 普通西方讀者對中國文化不甚了解, 當然更談不上認可《邊城》的內涵或價值觀了。在此情況下, 若譯者仍堅持將對受眾而言陌生的文化元素全盤移植到譯文之中, 定會適得其反, 產生文化隔閡, 在閱讀時使目標讀者有挫折感, 影響閱讀效果。因此如上文例[3]中的“粉條”戴譯采用了文化替換, 而例[1]中的“岨”則干脆刪除。但無論是文化替換還是刪除文化詞, 都是她從跨文化身份出發, 以讀者需求為導向而做出的嘗試。在全球化的今天, 隨著中西交流深入和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 英語世界讀者品位有所變化, 他們更期待體驗原汁原味的中國文化。有鑒于此, 金譯與戴譯相比更傾向于采用異化策略。如例[1]中的“岨”、例[3]中的“岳云”。

3 結束語

通過以上對二個譯本的比較分析, 我們可以看出:1) 兩譯者對于《邊城》中文化負載詞采取了不盡相同的翻譯策略和方法, 從而呈現風格迥異的文本風格;2) 譯者不同風格與譯者的文化意識休戚相關。了解譯者的文化身份、所處時代和面對讀者群, 有助于我們理解其對翻譯策略的選擇。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戴譯并非單一的歸化, 金譯也不是從一而終的異化, 兩譯本均是兼而有之。由此可見如何再現原文本的文化元素并非一個簡單的問題, 只有將其置于當時的歷史語境來通盤考慮, 才會做出較為客觀的評價。故而文學作品中文化負載詞的傳譯, 值得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Nida, Eugene A.Language in Culture and Society[M].DellHymes:Allied Publishers pvt.Ltd, 1964.

[2]Nida, Eugene A.Lange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3]Taylor, Charles.Sources of the Self:The Making of the ModernIdentity[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4]方夢之.譯學詞典[Z].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4.

[5]付文慧.多重文化身份下之戴乃迭英譯闡釋[J].中國翻譯, 2011 (6) :16-20.

[6]王東風.文化缺省與翻譯中的連貫重構[J].外國語, 1997 (6) :55-60.

邊城教案范文第2篇

在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茶峒,生活著靠擺渡為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也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未果。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為妻,寧愿作個擺渡人。于是兄弟倆相約唱哥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著渡船,癡心地等著儺送的歸來。一個順乎自然的愛情故事以悲劇告終。

一個勤勞、善良,一個蔑視權財、責任感強,為什么他們的愛情卻以悲劇告終?我一次又一次地不愿相信,可是小說結尾依舊是那樣——“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因為這樣,我們不禁為翠翠的命運擔憂,是否也會像河邊的白塔,有一天會坍塌呢?翠翠與儺送的愛情悲劇,既反映了湘西淳樸善良的人們身上偉大而又平凡的人性之美,又反映出他們在“自然”、“人事”的偶然變故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一代又一代重復著悲哀的人生,寄托了作者對個人命運悲劇和民族品性墮落的隱痛。

雖然翠翠與儺送的愛情讓我傷心,但是小說還有一個人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天保。他個性豪爽、慷慨,他和弟弟同時愛上翠翠,兩人唱歌“決斗”,但是他因為自己先提了親,“作哥哥的走車路占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弟弟“一開口”,他知道自己不是敵手,就很大度的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現了他們的手足之情。后來他外出闖灘,一是為了弟弟幸福,二是為了消解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難過,“好忘卻了上面的一切”。最后意外遇難,可以說他是為了親情和愛情而死。

邊城教案范文第3篇

鐘麗

小編寄語:炎炎夏日,夜晚悶熱的也讓人無法入眠,在夜燈下,泡一壺清茶讀上一本書也是一種享受。

鐘麗畢業于始興中學,現就讀于佛山科技技術學院一年級,法學專業。

這是我第二次讀《圍城》這本書,第一次讀是在初中的時候,也許是那時的我心智還不夠成熟,覺得《圍城》就是一部愛情小說,講的都是婚姻故事,那時,我是帶著這樣一種心態去閱讀《圍城》的,所以當時的我并沒有從書中收獲到很多。這次,我拋開之前對《圍城》的偏見,帶著另外一種新的心態去閱讀,我漸漸地發現這部小說講的并不只是婚姻故事,還有出身門第、社會地位、事業、人際關系以及學識歷練等一系列人生中不可避免的圍城。

小說里說方鴻漸的婚姻就像圍城,他邁進去了就想出來,沒進去之前又想進去。他與蘇文紈、唐曉芙之間的糾葛,是他深陷愛情的圍城。但他始終沒有和她們兩個中的任何一個結婚,而是選擇了與孫柔嘉結婚,但結果卻不盡人意,最后鬧得不歡而散。書中他與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的感情糾葛,每每因自己的怯懦、不敢多言,或言不由衷,甚至一步步陷入工于心計的孫柔嘉的婚姻陷阱之中,因為方鴻漸那樣的性格,導致他最后自食婚姻苦果。

每每看到書中方鴻漸的所做所為,心中就會有種莫名的壓抑,因為仍有不少人像方鴻漸一樣,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隨波逐流,渾渾噩噩地過日子。也許是社會的風氣造就了方鴻漸虛偽、軟弱而又優柔寡斷的性格。方鴻漸是一個帶著玩世態度又有點良心的知識分子。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他在購買假文憑的時候,也做了激烈的思想斗爭,他也問過自己的良心"父親是科舉中人,要看‘報條’,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據。"到最后他還是違背了道德,昧著良心買了假文憑。雖然滿足了家翁望子成龍的期望,也得到了丈人的歡心,但是方鴻漸的內心卻十分煎熬,惶惶不可總日。不僅如此,因為他錯誤的選擇,害得自己的事業受挫,只能忍氣吞聲地做個副教授,兩頭不著岸。讀完這部小說,我的心情很復雜,我也不知道該怎樣表達我的心情,既有對方鴻漸行為有失妥當的不滿,也有對他生活在那種社會無可奈何的同情。在那個年代,做個大人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是每個人都有能耐,可是他又不甘心做個小人物,他想要越爬越高,因為選錯了方向,所以也偏離了。

《圍城》從"圍城"這個比喻開始,就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人的一生中所面臨的"圍城"困境:生活本就是一座由婚姻與事業、成功與失敗、學習與娛樂等元素構成的圍城。作者以"圍城"為名,也許是想告訴我們:不僅婚姻像圍城,人生、事業以及生活更像圍城。我們都是這圍城的一員,躲不開,逃不掉。其實很多時候是我們習慣了找個籠子把自己關起來,在這個籠子里待了不久后卻發現那邊的風景更美,于是又進去了另外一個籠子。盡管身心疲憊,但內心依然向往。

雖然方鴻漸只是錢老小說中的一個虛構的人物,但是他卻是那個社會的典型代表,其實像方鴻漸那樣的人在那個社會是很常見的,錢老借這樣一個故事和這樣一個人物來反映當時社會的存在的問題,當時的社會表面上看似風平浪靜,實則波濤洶涌,來自暗處的不明風暴隨時準備困住人,面對如此艱險的生存環境,人們往往只有兩個選擇,要不你向命運屈服,放棄自己理想,從此不再妄想出人頭地,有所作為,要不你就向命運挑戰,勇敢追求自己想要的,堅持自己的理想。其實往往會出現另外一種情況,就是像方鴻漸一樣,既有自己想要追求的東西,然而卻沒有做出正確的選擇,沒有采取正確的方法,很顯然,自己就會離自己的初衷越來越遠。如今的我們也一樣,雖然生活的時代背景不同,但是我們也許都可以在方鴻漸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很多時候,我們也是被在自己的"圍城"之中,在處理一些事情上,我們也會有類似于方鴻漸的猶豫不決,再強大的人也會有懦弱的一面,在成長的道路上,我們也會犯一些錯,也許也做出過錯誤的選擇。不要有什么心理負擔,因為這就是人性啊。我們要做就是不斷完善自己,做更好的自己,所以我們需要學習,這當然包括多方面的學習,比如說看書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途徑,就拿《圍城》這本書來說,我們可以從中了解到那時候的社會環境以及在那個環境下生活的人,從以前的社會反觀我們現在的社會,用歷史的視覺和用現代的視覺去審視每一個現象,每一個人物。多看書,總是好的。

《圍城》已讀,心中的波瀾尚未撫平,但生活仍在繼續。我希望我們都不要自困于"圍城"之中,用心生活,感受生活的美好。

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來。這就是圍城。

重讀《圍城》有感

(二)

《圍城》熱播的時候,正讀高中。那時候不諳世事,只是佩服劇中演員們的演技,尤其是對飾演方鴻漸的陳道明。但稍帶著,也對原著的作者感起了興趣。于是顛兒顛的跑去找我們的語文老師,請他給我們介紹一下錢鐘書其人。老頭兒一本正經的說:"像這些小人物,()沒有必要去關注。我們考的是魯迅、老舍和茅盾等,別把時間浪費在他身上。"平生第一次認真請教老師,卻得了這樣的一個結果,好不掃興。好在本人基本不受外人觀點的影響,即刻便對老頭兒的孤陋寡聞嗤之以鼻,自找了書來讀。

不讀便罷,讀后便把對陳道明的崇敬都換給了錢鐘書。幸好那時沒有什么"人肉搜索",不然我一定拿來把錢老先生的家底兒都搜個遍。哪有這樣的人啊,冷幽默都被用到了極致了!乍一讀還品不出其中的味道,再想想卻忍不住要捧腹!從此不聽老頭兒上語文課,只醉心讀錢鐘書。直到高三,換了一個學識還算淵博的語文老師,才重拾對語文課的興趣。

時光如水般游走,不知不覺高中畢業已經十七年了。這期間有過多少次想要把《圍城》拿過來重讀一遍,但總是未能如愿。其實有的時候,真的就是自己懶吧!

但最近終于還是把這個愿望實現了,而實現了愿望以后的我,一下子發現,自己當初竟是那么的膚淺!

那時我以為,或者說受當時好多人的影響,一直覺得《圍城》這部書就是在闡述作者關于婚姻的理解:城外的人想進去,城里的人想出來??墒乾F在看來,書中人物經歷的何止是婚姻這一座城?

方鴻漸出國留學卻終無所學,不得已花錢買了一張假文憑;與蘇文紈等留學生們無論真假的"學成"歸來,卻又"學"無所用;方鴻漸因為愛上了蘇文紈的表妹唐曉芙卻惹惱了暗戀他的蘇文紈,結果被伊抖出了自己的風流韻事而遭遇唐曉芙的斥責,戀愛不成;與趙辛楣原本是"情敵",結果卻又成了好友;他不愛孫柔嘉,但愛他的孫柔嘉卻故意與他成雙入對制造輿論,并最終步入婚姻這座圍城,還因此被學校開除;入了城的方、孫二人,漸漸又發現彼此都不如婚前的美好,夫妻關系日見緊張……方鴻漸這個小人物,和眾多人一樣,從這座城里走了出來,又進入了另一座城,周而復始。大約我們現實中的人也是如此。錢鐘書不是在冷幽默,而是冷酷,冷酷地道出了我們每一個人可能還不自知的生存狀態,那個時代如此,現在依舊如此?;蛘咚先思椰F在還在天國里,饒有興趣地看著我們在一座又一座的圍城里跳來跳去吧!

那個時候,可能如每一個人年少時的感覺一樣,總喜歡給文學作品中的人物以鮮明的愛憎。我那時是把唐曉芙驚為天人的,并惋惜她沒能和方鴻漸(盡管他有弄虛作假的劣跡,但總算還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同入婚姻的殿堂。而對于那個連吃藥都要避開旁人、"眼中黑多白少,乃淫邪之相"的李梅亭則深惡痛絕??戳穗娨晞『?,還順帶對演李梅亭的葛優也加了一副有色眼鏡,好多年不愿看他演的電影。但事實上,《圍城》中的每一個人物,無論主次,都是人間眾生相的一個剪影。如果我們留心,會發現在我們的身邊,不知有多少個方鴻漸,多少個蘇文紈,多少個李梅亭!至于唐曉芙,卻或多或少成了我們心里的一個夢。更悲摧的是,我們還欠缺了錢鐘書他老人家的機智與才氣,不能把眾多的人物那么和諧的安排到一起,同臺獻藝,各司其職。

都說看書不能對號入座,其實真要是對上了號,自會有對上號的樂趣。錢老先生太聰明,他在不動聲色地把我們大家都"幽"了一"默",卻讓我們看著自己的表演還會傻笑,等到發現自己上當的時候,也只能驚嘆于他的詭譎!好作品總是常讀常新的?;蛟S我現在的理解依舊還是流于膚淺,或許若干年后,我還能讀出另一番截然不同的味道來。期待著吧!

再讀《圍城》有感

(三)

作者:張楠

初讀《圍城》,約摸是個十七八歲,那時思想比較單純,權當做消遣書看。

近日重讀該書,是因為我也進了這圍城。扉頁上是錢鍾書妻子楊絳的"圍城"題字,字體清秀中透露著幾絲倔強和蒼勁。書后還有楊絳的寫的后記,可見其恩愛程度。

再去看小說內容,隱約間嗅到些許花季的氣息。真是"‘書’猶如此,人何以堪",引得自己多情的唏噓"物也非,人也非,事事非,往事不可追。"

錢鍾書先生的才學是不用多說的?!秶恰分?,先生的筆法詼諧幽默,讓讀者一笑到底。尤其比喻用的游刃有余出神入化,往往出人意料匪夷所思,卻又貼切之至。許多比喻,都是神來之筆,毫不相干的兩樣事物被先生的筆一牽連,反倒顯得恰到好處,細細咂摸一下又讓 人有種柳暗花明豁然開朗的新奇和驚喜,實在引人眼眸,叫人欲罷不能 .這,是我很早前就讀出來的。

按照"溫故而知新"的理論,我所知的新,就是在讓眉宇松弛之余,字里行間暗藏的玄機給人留的深思。小 說里主要寫了主人翁方鴻漸與蘇、唐兩位小姐的愛情故 事,但愛情終未修成正果。"圍城"是婚姻的喻體,里邊的人想出去,外邊的人想進來。故事情節不太起伏, 導致整本書就如同一個頂級廚師烹飪的小菜,精致而別有風味。我猜疑這是先生主職學者,而寫小說是他 的業余愛好的原由。自然,這也導致他寫小說跟一般作家,尤其是現在的全憑情節起伏驚人而行文粗糙的網絡小說作家不太一樣,他寫作是很從容的,不為寫作而寫作,這種姿態,對 他的作品風格的形成應該說是一個決 定性的因素。

有個書評家曾對圍城這樣說,《圍城》所寫的是舊社會的一個小 小的漩渦,曲折深刻地反映了那個社 會的一個角落,是行將崩潰的社會生 動的寫照,是對那個腐朽社會的抗 議。 這一點我隱約看到了一點影子,書中對舊時期的知識分子調侃不斷,在冷嘲冷諷中挖出他們的劣根,讓讀者飽嘗奚落人的滋味。境界更高的,則是思考書中的人物最終淪為蕓蕓列子中一員的時代問題。

邊城教案范文第4篇

一.清新、靈動的自然美

《邊城》的自然風光優美清新, 處處是青山秀水, 充滿了詩情畫意。作品在第二章這樣描寫“若溯流而上, 則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見底。深潭為白日所映照, 河底小小白石子, 有花紋的瑪瑙石子, 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魚來去, 全如浮在空氣里。兩岸多高山, 山中多可以造紙的細竹, 長年作深翠顏色, 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 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秋冬來時, 房屋在懸崖上的, 濱水的, 無不朗然入目。黃泥的墻, 烏黑的瓦, 位置則永遠那么妥貼, 且與四圍環境極其調和, ……”

清澈如空氣一樣的溪流和潭水, 高山中深翠修長的細竹, 臨水依山而建的小城, 春夏有鮮花綠樹裝點, 秋冬則黃墻黑瓦和自然融為一體。在這樣清新靈動的背景中, 小小的白塔, 慈祥的老人, 純情的少女, 忠實的黃狗, 古樸的渡船……一切猶如在世外, 在畫中, 在夢境, 人和自然和諧交融的美景, 怎不令人心醉神往!這真是現代版的桃花源。自然美, 家園美, 這是人類心中永恒的期盼。邊城的美滿足了人們內心對理想家園的渴求。

二.和諧融洽的人情美

這個湘西的小山城, 不僅自然風光美, 而且人與人之間關系和諧, 洋溢著人情美。“邊城”社會, 具有各式人等, 老船夫和孫女、船總順順父子, 還有商戶、水手、妓女等等, 構成了一個近于完整的理想社會。作品這樣描繪, “兩省接壤處, 十余年來主持地方軍事的, 注重在安輯保守, 處置極其得法, 并無變故發生。水陸商務既不至于受戰爭停頓, 也不至于為土匪影響, 一切莫不極有秩序, 人民也莫不安分樂生。這些人, 除了家中死了牛, 翻了船, 或發生別的死亡大變, 為一種不幸所絆倒覺得十分傷心外, 中國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掙扎中的情形, 似乎就永遠不會為這邊城人民所感到。”我們可以看出, 這里沒有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其他地方的軍閥混戰、階級斗爭, 沒有人為的血與火、災與難。當然, 這是作者對童年記憶中的湘西故鄉的美化, 對理想世界的渴望。正如汪曾祺所說:《邊城》既是現實主義的, 又是浪漫主義的, 《邊城》的生活是真實的, 同時又是理想化了的, 這是一種理想化了的現實。這里, 似乎就是君子之國, 富人與窮人之間, 軍隊與百姓之間, 商家與買者之間, 甚至妓女與嫖客之間, 都沒有商業社會那種赤裸裸的金錢利益沖突, 人與人之間重義輕利, 樂善好施, 人們都守信自約, 安居樂生。

我們看富人與窮人之間, 主要是當地的掌水碼頭的團總順順, 最是慷慨大方、濟人之困。兩個兒子也都和氣親人, 不倚勢凌人, 所以在這個小城, 他們父子三人贏得了眾人的尊敬。平時, 順順對撐渡船的祖孫倆也格外照顧, 送給他們吃的, 而且支持大兒子娶翠翠, 尤其是在老船夫死后, 給老船夫安排后事, 提出把翠翠接到家中住等待儺送歸來。他們之間沒有貧富對立, 尊卑等級, 而是互相尊重, 彼此扶持。士兵也不侵擾百姓, 而是與民同樂。端午節, 過新年, 士兵和百姓一起捉鴨子, 舞龍耍獅子放煙火, 同耍同樂, 軍民一家。又因為“邊城”社會未經商業文明的污染, 商業往來也充滿著一種醇厚的人情味。商家和買者之間, 也是重義輕利。老船夫進城買東西, 商家都會送他東西以示對他的敬意, 賣肉的屠戶不收他的錢, 而且給他選最好的肉, 還要多給, 而老人并不想占便宜, 照例趁人不備把錢扔進長竹筒。即便是妓女對待嫖客, 也那么淳樸渾厚, 人即相熟后, 錢便在可有可無之間了。小飯店門前男顧客和女掌柜公平買賣時, 還表現出無傷風雅的男女調侃, 這給商業往來增添了生活的情趣和濃厚的鄉土味, 體現了“邊城”人與人之間自然、和諧、融洽的社會關系。

由此可見, “邊城”人民過著寧靜自足的生活, 具有淳樸厚道的人際關系, 和諧融洽的社會氛圍。在這個社會里, 沒有階級對立, 尊卑等級, 人人平等, 這是一種理想的人生圖景, 體現著濃濃的人情美。

三.質樸善良的人性美

邊城人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 他們保持著昔日寧靜和諧的生活方式和淳樸勤儉的古老民風。透過字里行間, 我們能感受到作者試圖努力構建一個充滿人性美的世外桃源, 創造的人物大都閃爍著人性美的光輝。在《邊城》里, 我們看到的是人的淳樸、友善、忠實、平和的景象。“管理這渡船的, 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盍似呤? 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小溪邊, 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若干人。……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于本人的意義, 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里活下去。”祖父保有著中國傳統的美德, 他對孫女翠翠盡心盡責。在生活上, 對翠翠關心照顧;在感情上盡力體諒翠翠的心思, 翠翠憂傷寂寞時為她講故事、說笑話、唱歌。為翠翠的親事更是操心擔憂, 盡力促成翠翠愛情的實現。而寫掌管水碼頭的順順則是:“這個大方灑脫的人, 事業雖十分順手, 卻因此交朋結友, 慷慨而又能濟人之急;為人卻那么公正無私, 既正直和平, 又不愛財。”天保兄弟倆則是“結實如老虎, 卻又和氣親人, 不驕惰, 不浮華……”其他如楊馬兵等, 也都充分地體現出了人性的質樸, 善良。

當然, 主人公翠翠是將人性美體現得最充分的一個人物形象。她是湘西山水孕育出來的一個精靈, 在風日里長養著, 皮膚黑黑的, 觸目為青山綠水, 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撫養著她, 教育著她。她為人“天真活潑, 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 她是美的精靈與化身。翠翠的美主要表現在對儺送朦朧純真的愛情上, 作品寫翠翠十三歲在端午節邂逅儺送, 這個情竇初開的少女為此沉默了一個晚上, 可見, 儺送給翠翠留下了多么深刻而美好的印象。這之后, 翠翠一直念念不忘儺送。雖然也見過天保, 但反應冷淡, 過后記憶不留痕跡。等到儺送在中秋之夜為她唱歌, 翠翠在夢中聽到儺送的情歌, 靈魂被美妙的歌聲浮起來了, 仿佛輕輕飄著, 上了白塔, 下了菜園, 到了船上, 又飛竄到對溪懸崖半腰, 摘了一大把象征愛情的虎耳草??梢? 翠翠對儺送的愛, 是直達靈魂深處的, 是息息相通的。最后, 天保落水而死, 由于這種種纏繞、誤解, 儺送賭氣駕船下了桃源。爺爺也因承受不住打擊而溘然辭世。爺爺辭世, 翠翠悲痛但沒有倒下, 她謝絕船總讓她住進他家的好意, 選擇了堅守渡船等待心上人的歸來。這展現出她性格中堅強的一面, 她懷著希望與命運抗爭。由此可見, 翠翠對儺送的愛情是純潔而堅貞的, 絲毫沒有受到金錢和社會地位的影響, 也沒有受到家長觀念的制約, 而是出于自然的人性, 出于純真的愛。同樣, 儺送對翠翠的愛, 也是純潔的。他從一開始就明確地追求翠翠, 在要渡船 (愛情) 還是要碾坊 (金錢) 的問題上, 儺送舍棄了碾坊, 甘愿為愛情守一輩子渡船。當父親要他在團總女兒的婚事上最后表態時, 他說:“爸爸, 你以為這事為你, 家里多座碾坊多個人, 你可以快活, 你就答應了。如果為的是我, 我要好好想一下, 過些日子再說吧。我尚不知道我應當得座碾坊, 還是應得一只渡船, 因為我命里或只許我撐個渡船!”儺送的選擇是明確的, 態度也是堅決的。作者通過翠翠與儺送的愛情, 謳歌一種古樸的象征著“愛”與“美”的人性與生活方式, 也就是作者所追求的自然、優美、健康、不違背人性的人生形式。這種人生形式純潔、勤勞、樸實、善良, 忠實于自己的內心選擇, 保持著人性的淳樸本色。

《邊城》, 一個美好而溫馨的世界, 這里人性皆真、皆善、皆美, 每個人物都煥發著人性美的光輝, 這里看不到邪惡、奸詐和貪欲;雖然故事的結果是悲劇, 但并不是人為破壞所致。正像劉西渭說的:“作者的人物雖說全部善良, 本身卻含有悲劇的成份, 唯其良善, 我們才更易于感到悲哀的分量。”從某種角度上說, 《邊城》既是人性美的贊歌, 也是人性美的哀歌。

《邊城》, 一曲優美哀婉的田園牧歌, 為人類的愛做了恰如其分的吟唱。在這動人的樂章中, 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一種已經久遠而陌生的人生形式, 一種自然、優美、健康的人性, 如同大自然本身一樣凝重、渾樸、本色的人生形式。這不僅是藝術對生活的升華, 更是我們精神的需要, 我們的靈魂需要這樣的潤澤和凈化。

參考文獻

[1].《沈從文經典作品選》, 當代世界出版社, 2004年.

[2].《文學理論導引》, 童慶炳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年.

邊城教案范文第5篇

沈從文的代表作是《邊城》?!哆叧恰菲婚L, 名氣卻非常之大??梢赃@樣說, 正是《邊城》奠定了沈從文在中國文學史的不朽地位??墒? 《邊城》好在哪里呢?這個問題一直縈繞在我的腦海, 讓我陷入深深的思考。沈從文寫《邊城》的時候, 語言已經走向成熟。但是, 這種語言盡管獨特, 仍不免生澀。不怕別人笑話, 讀第一遍的時候, 這種感覺非常強烈。后來一點一點琢磨, 才把一句句冰凍的文字融化。情節呢?也說不上曲折離奇, 甚至可以說非常簡單, 以致于覺得《邊城》不像小說, 更像一篇詩化的散文。那么, 《邊城》到底靠什么征服了讀者呢?

要想了解《邊城》的奧秘, 就必須了解《邊城》的三重結構。

走進《邊城》, 首先看到的是第一重結構。在第一重結構里, 人物是翠翠, 核心是愛情。的確, 大部分讀者欣賞的就是翠翠和翠翠式的愛情。什么是翠翠式的愛情呢?在現代社會, 商品經濟腐蝕下的現代社會, 翠翠式的愛情已經像原始生態一樣越來越稀少?,F在, 愛情很多時候已經成為借口。有時候, 是欲望的借口;有時候, 是利益的借口。就像已經找不到可以信任的食品一樣, 現在也已經很難找到翠翠式的綠色的愛情。但是, 越是稀少, 越是渴望。越是稀有的東西, 就越是珍貴。所以, 翠翠那種完全天然的不被污染的綠色愛情就特別令現代人向往。在《邊城》里面, 翠翠并沒有做過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但是, 讀完《邊城》之后, 一個活生生的可愛的翠翠在腦海里就再也揮之不去。給文學畫廊增添一個永恒的人物形象, 是文學作品的最高境界。所以, 《邊城》也因此而成為經典。

也許, 大部分讀者到此就打道回府了。但是, 這僅僅是《邊城》的第一重結構。繼續向前走, 就看到了《邊城》的第二重結構。那些關心人類生存狀態的讀者, 會對《邊城》里面翠翠的生活環境產生濃厚的興趣。的確, 沈從文在《邊城》里, 花了大量的心血和筆墨描繪了淳樸的湘西。沈從文在湘西出生, 成長。在湘西的時候, 他生活得也許并不快樂。但是, 當他來到北京, 來到喧嘩的城市的時候, 這個靈魂上打著太深湘西烙印的鄉野之人就陷入了痛苦。沒到過城市的人不知道什么是農村, 沒到過農村的人也不知道什么是城市。當沈從文在《邊城》把淳樸的湘西像化石一樣挖掘出來之后, 被所謂的文明熏陶得心靈扭曲的現代人忽然發現了自己的丑陋。于是, 他們開始向往。于是, 《邊城》就成了他們流浪的靈魂夢寐以求的精神家園。

邊城教案范文第6篇

1 親情

湘西邊城:一個船老大, 一個船家女, 在一個小小的渡口上, 相依為命。老船夫年逾古稀, 體格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 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淳樸善良。他們依著綠水, 守著渡船, 伴著黃狗, 向來往船客展示著邊城鄉民的古道熱腸。太陽升起, 溪邊小船開渡, 夕陽西沉, 溪邊小船收渡。這生活猶如一幅醉人的圖畫。

老船夫是作者在小說《邊城》中著力刻畫的一個人物, 他勤勞、善良、樸實、憨厚、忠于職守、恪盡本分。老船夫和孫女翠翠一起守著渡船, 相依為命, 彼此關懷。“不許哭, 做一個大人, 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許哭。要硬扎一點, 結實一點, 才配活到這塊土地上!”爺爺總是自然的要求自己的孫女, 憨厚的他只知道關心孫女, 卻不明白孫女的心事。自然的親情自然的詮釋著古樸、淳厚的人性美。“我要坐船下桃源縣過洞庭湖, 讓爺爺滿城打鑼去叫我, 點了燈籠火把去找我。”翠翠心里委屈想以出走引起爺爺的驚慌, 她看天上薄薄的紅云, “心中有些薄薄的凄涼”, 女兒家的心事不知向誰訴說, 所以她想讓爺爺著急, “懲罰”他, 實際上是她知道爺爺關心她感到安慰, 反而擔心不能和爺爺長相廝守。風和日麗的天氣鎮日長閑, 老船夫和孫女便坐在門前大巖石上曬太陽;或把一段木頭從高處往水面拋去, 鏃的使身邊的黃狗自高巖上躍下把木頭銜回來;或翠翠與黃狗張著耳朵聽祖父講城里很多年前的戰爭故事;或祖父同翠翠兩人各把小竹做成的豎笛含在嘴里吹迎親送女的曲子……日子平靜而祥和, 古老而自然。

老船夫意識到自己的年老, 擔心死后翠翠無人照顧, 在他的心里又多了一層心事:為翠翠找一個如意郎君。為此他不辭辛苦, 竭盡全力周旋于翠翠、天保、儺送、船總順順和楊馬兵之間。十五六歲的妙齡少女不免帶著青春年少的羞澀。爺爺不便明說, 只是遠遠地觀望, 只是小心翼翼地探問。他是真心地為孫女好, 卻無意中為孫女的婚事設置了一些障礙, 導致了一系列的誤會, 最終卻不知由于他太過的關心和太深的疼愛延誤了翠翠一生的幸福, 釀成了翠翠與儺送的愛情悲劇。他帶著萬般的無奈和無限的愧疚悄悄地離開了人世。舐犢情深的爺爺像風雨中的老母雞渴望為孫女遮起一片溫暖的天地。孫女是他生命的全部, 渡船是他生活的舞臺, 在茶峒邊城的渡頭他滄桑一生, 忠實一生, 奉獻一生。

《邊城》正是通過對老船夫這個典型人物的描述展現了親子之愛的人情美, 從老船夫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純樸的人性之美。

2 愛情

翠翠是《邊城》之魂, 是溫柔、賢惠的鳳凰女子, 是大自然的女兒。翠翠在這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邊、小船上、白塔下和爺爺相依為命。一不羨貴, 二不嫌貧, 三不偷懶, 甘守清貧, 樂于助人, 體現了中國勞動人民的傳統美德———勤勞、善良、質樸、淡泊。幼小的翠翠正是在湘西祥和而又古樸的生活里繼承了自己應該繼承的人性美德, 弘揚了本該弘揚的人性哲學。

端午節, 翠翠路遇了剛剛在劃船比賽中中了頭獎的儺送, 一個戲劇性的相識:“回頭水里大魚來咬了你, 可不要叫喊。”“魚咬了我也不管你的事。”兩顆年輕的心靈撞擊在一起, 那種朦朧的愛意便在翠翠心中萌發。隨著年齡的增長, 她的性格有了微妙的變化:少了一些歡笑, 多了一份羞澀;少了一點乖巧, 多了一些沉思。由少時爭著坐渡船夫渡新娘子的花轎, 學小羊、小牛叫, 摘一把野花縛在頭上, 裝扮新娘子到站在小山頭聽那迷人的鼓聲, 想那迷人的夜晚……面對著那突如其來的分不清、道不明的心緒, 年青、稚嫩的翠翠不知道是應該快樂, 還是應該憂愁。為此她便常常坐在山頭上, 站在渡船上沉靜地慢慢地咀嚼著人生的酸澀苦甜“心中有些薄薄的凄涼”。

兩年后端午節前夕她又見到了儺送, 情不自禁地對爺爺說:“那個人很好。”以至在看劃船時無意間聽到別人議論儺送婚事時, 一向沉穩的翠翠心中也便亂作一團, 甚至儺送和她說話也忘了應答。后來, 儺送在月下為翠翠唱歌, 酣夢中的翠翠“靈魂為一種美妙歌聲浮起來了, 仿佛輕輕的各處飄著, 上了白塔, 下了菜園, 到了船上, 又復飛竄過懸崖半腰———去作什么呢?摘虎耳草!”青春少女翠翠的情懷竟被儺送的情歌所吸引, 靈魂也浮了起來??上У氖撬齾s不知道這月下唱歌的年輕后生就是自己愛著的儺送。翠翠與儺送這對深深愛著對方的年輕人既沒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壯語, 也沒有離經叛道的駭世之舉, 更沒有充滿銅臭味的裙帶交易, 有的只是原始鄉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樸素純情, 有的只是“遵從古禮”的淳厚人性, 有的只是含蘊的東方的傳統美德。在這人杰地靈的偏僻之地, 兩顆年輕的心靠攏了, 他們按照自己的標準同時選擇了對方。一切顯得那么自然, 而在這自然之中卻顯示了“人性”在這塊尚不開化的山村的永久魅力。作者正是通過這一對青年男女的愛情反映了人性美。

3 手足情

大老天保也喜歡翠翠, “車路”托媒被糊里糊涂的拒絕回來。他不知道翠翠喜歡儺送, 儺送也喜歡翠翠, 稀里糊涂地踏入了愛情的糾葛中。大老和二老都是茶峒的優秀青年, “皆結實如小公牛, 能駕船, 能泅水, 能走長路。凡從小鄉城里出身的年青人所能夠作的事, 他們無一不作, 作去無一不精。”弟兄二人手足情深, 卻同時愛上一個女孩兒。湘西的柔水與凈土滋養出的是兩個襟懷坦蕩的好兒女。弟兄倆沒有勾心斗角, 沒有反目成仇, 卻彼此鼓勵, 彼此謙讓。天保走了“車路”便說什么也讓弟弟先走“馬路”。兩人相約為心上人唱歌的夜晚美麗至極, 動人至極。二老的歌聲美妙猶如山間的竹雀, 自他一開口, 大老已經深知屬于自己的命運。同去的是兩顆緊緊依偎的心, 歸來的一顆卻已破碎。不久, 天保為愛離家出走落水而死。無情的洞庭湖吞噬了天保, 只留下儺送在岸上遙遙地希冀。他一半的熱情隨著哥哥的死而消逝, 內心的自責又將另一半隱去。儺送尋兄歸來過溪時, 又得不到翠翠的一點暗示, 便賭氣遠走他鄉。兄弟二人的感情是多么純樸而又真摯, 純潔的愛情在古老的湘西這塊土地上得到了最好的詮釋。

4 民情

《邊城》中的人性美還表現在鄰里之間的互愛中。這里每個人都熱情誠實, 人人均有古君子遺風, “一切莫不極有秩序, 人民也莫不安分樂生。”船總順順便是這一類的總代表。他“歡喜交朋結友, 慷慨又能濟人之急”“為人既明事明理, 正直和平又不愛財”。自己既在糧子里混過日子, 明白出門人的甘苦, 理解失意人的心情, 故凡因船只失事破產的船家、過路的退伍兵士、游學文墨人, 凡到了這個地方聞名求助的, 莫不盡力幫助。在他的身上少了都市人的自私和狹隘, 少了商人聚斂錢財的貪婪與世故, 少了奸佞小人的陰險奸詐;多了一副鄉里人的寬闊豪爽的胸懷, 多了一顆仗義疏財的仁義之心, 多了一種鄉民的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德。正是這種美德影響著鄉鄰, 從而在這塊不顯山不露水的偏僻小地保留了一份大都市里想都不曾想到的民俗淳風, 而且這種“重義輕利又能守信自約”的淳樸民情在這古老的大地上哺育著一代又一代, 演繹著一個又一個傳奇式的田園牧歌故事。面對著風雨中喪親失業、無依無靠的翠翠, 他盡釋前嫌, 忙前忙后。就連城中楊馬兵也趕來幫忙, 并重新擔負起了老船夫的重任, 照看那失去了一切的孤雛———翠翠。這就是湘西的風土人情, 這就是茶峒人的善良。

摘要:從親情、愛情、手足情及民情四個角度來解讀《邊城》中的人性美。

上一篇:課程改革范文下一篇:鄉村文化扶貧工作計劃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