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第3課邊城教案范文

2022-06-13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第3課邊城教案范文》的文章,希望能夠很好的幫助到大家,謝謝大家對小編的支持和鼓勵。

第一篇:第3課邊城教案范文

第3課 盛唐氣象(教案)

《盛唐氣象》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本課學習,了解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史實;掌握唐朝時期,唐朝與西藏的往來歷史;掌握唐朝文學方面的成就,重點掌握唐朝著名詩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2.過程與方法 運用圖像及文字資料創設教學情境。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通過學習了解了唐朝經濟居當時世界的先進地位。從中體會到祖國的偉大,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責任感。

【教學重點】 唐與吐蕃交往的史實;光耀千古的詩壇

【教學難點】藝術性、從歷史角度去理解、欣賞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歌 【教學方法】合作、探究、交流 【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引言:下面有很多熟悉的面孔,你們不會有了新朋友就忘記我這個老朋友吧? 下面誰能背誦歷史朝代歌,請舉手。今天我們學習第三課《盛唐氣象》 出示:“長安百花時,風景宜輕薄。無人不沽酒,何處不聞樂?”這是誰的詩?

唐朝詩人劉禹錫的詩《百花行》,描寫的是長安城人們賞花的盛況。唐朝時期,社會經濟呈現一派高度繁榮景象。盛唐時期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是怎樣的呢?當時的民族關系如何?唐朝在文學藝術方面又呈現出什么樣的輝煌局面?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

二、講授新課

(一)經濟的繁榮

師:什么才能表現一個國家的繁榮富強?(經濟)

師:在唐朝前期的100多年中,經濟發展迅速,社會呈現繁榮景象。 問:這首詩描述的是哪個時期的什么景象?(開元盛世)那個行業?(農業)

師:在唐朝前期的100多年中,經濟發展迅速,社會呈現繁榮景象。在農業方面,墾地面積逐漸擴大,農業生產技術不斷改進,發明并推廣了一些重要的生產工具,如曲轅犁和筒車。唐王朝非常重視興修水利,在全國各地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師:憶昔開元全盛日, 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倉廩俱豐實。

1 ——【唐】杜甫

師:這首詩描述的是哪個時期的什么景象?(開元)那個行業?(農業) 師:下面我們就學習盛唐經濟的繁榮——農業 思考:農業經濟繁榮的表現是什么呢?(參考書回答)

隨機:墾田面積逐漸擴大、農業生產技術不斷改進、發明并推廣了一些重要的生產工具,如曲轅犁和筒車、興修水利

師:下面我們看盛唐的農具

相關史事:曲轅犁由11個部件構成,設計精妙,輕便靈巧,操作時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淺,回轉省力,適于精耕細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質量。

師:經濟的繁榮——手工業

唐朝的手工業發展到很高水平。紡織業品種繁多,尤以絲織工藝水平最高,其中蜀錦以色彩艷麗、紋飾精美冠于全國。

多媒體展示紡織業代表作品

師:陶瓷器生產水平也很高,越窯的青瓷如冰如玉,邢窯的白瓷類雪似銀,聞名中外的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麗。此外,造船業、礦冶業、造紙業等都頗具規模。

多媒體展示陶瓷器代表作品 師:經濟的繁榮——建筑業和商業

唐朝的商業十分繁榮,水陸交通發達,貿易往來頻繁,出現了一些繁華的大都市。長安城是當時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國際性的大都市。

都城長安規模宏偉,布局嚴整對稱,街道寬敞整齊,商業繁榮,是當時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交往的中心

多媒體展示長安城景圖

師:從唐初農業、手工業以及商業的發展狀況,歸納唐初經濟發展的特點。 生:發展迅速、社會呈現繁榮景象

相關史事:唐都長安的城市規劃井然有序,城中有東、西兩市,是主要的商業區,這里商鋪林立;城內所建100多個坊,是居民區,居住人口達百萬。當時,國內各族和國外的商人、使者、藝人、學子、僧侶、工匠等云集長安、長安的建筑布局和城市規劃獨具特色,在世界城市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課堂總結

盛唐氣象 經濟繁榮→農業墾田面積逐漸擴大,農業生產技術不斷改進;手工業:絲織業、陶瓷業、造船業、礦冶業、造紙業頗具規模;商業繁榮,交通發達,出現繁華的大都市

四、

作業布置 1.背誦本課知識點 2.做練習冊

【板書設計】

盛唐氣象

經濟的繁榮(農業 手工業 商業和建筑業)

第二篇:第3課 收復新疆教案

第3課

收復新疆

初備:涂建波

Ⅰ、教材分析

19世紀70年代以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向帝國主義過渡,擴大對中國的侵略,中國邊疆地區出現了新危機。在邊疆危機中,我國軍民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進行了英勇的反侵略斗爭,并取得了重大的勝利,給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尤其是左宗棠,力主收復新疆,在此斗爭中,所表現出來的高度愛國熱忱,十分令人感動。教材從學生年齡特點、心理水平出發,配合較多的圖片、故事、文獻、動腦筋等資料,使學生很有興趣地理解收復新疆的史實和意義。 Ⅱ、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讓學生了解阿古柏侵略我國新疆和殘酷剝削、壓迫新疆人民;

2、知道左宗棠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打敗阿古柏、收復新疆的史實。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辯論和角色扮演,使學生認識到左宗棠收復新疆的原因及意義,培養學生理解、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如何評價左宗棠”的問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全面、客觀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了解阿古柏侵略我國新疆和殘酷剝削、壓迫新疆人民;

2、知道左宗棠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打敗阿古柏,收復新疆的史實;

3、幫助學生討論評價左宗棠,認識到他強烈的愛國之情和悲壯的愛國之舉的精神,激發學生的民族感和愛國情感。 Ⅲ、教學重點

左宗棠收復新疆 Ⅳ、教學難點

收復伊犁的重要性與付出代價的必要性 Ⅴ、教學過程

【導入語預案一(可針對21班學生)】同學們請看課本導入框中的內容。“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這首詩是詩人楊昌浚去新疆時有感而寫。它頌揚了19世紀70年代中期,欽差大臣左宗棠率領湖南戰士收復新疆、治理邊疆的偉大業績。那么,新疆遭受了哪些國家侵略?左宗棠又是怎樣收復的呢?這是我們這一節課要學習到的內容。

【導入語預案二(可針對19班學生)】同學們想一下,在我們學習過的歷史中,有關新疆的內容有哪些?

【學生回答】西漢時漢武帝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東西方之間的交流。公元前60年,西漢在該地設立西域都護府。這是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的開始。東漢時,班超經營西域,西域即現在的新疆地區。因此,新疆在歷史上就是中國的領土。

【教師補充】后來像唐朝、元朝等都對新疆進行過有效管轄??墒堑搅私?,新疆曾一度被侵占,又被清政府收回。那么,新疆是如何被侵占的?又是如何收復的?這是我們這一節課的主要內容。

【導入語預案三】請同學們看《新疆地圖》。請同學們說出它的位置、面積、氣候和物產等。 【學生回答】新疆位于我國西北部,面積約160萬平方公里,相當于我國總面積的1/6,氣候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夏季炎熱少雨,冬季寒冷干燥。新疆的資源物產特別豐富,像石油、天然氣、棉花、哈密瓜等,是一塊寶地。

【教師導入】正是這樣一塊寶地,才引起了西方列強對它的覬覦。在19世紀70年代前后,得到沙俄支持的中亞浩罕國的阿古柏曾侵略新疆,后左宗棠奉命收復新疆,為維護國家主權做出了巨大貢獻。那么,阿古柏是怎樣侵入新疆的?左宗棠又是怎樣收復新疆的?下面,我們就來看詳細內容。

【板書】第3課 收復新疆

一、阿古柏侵占新疆

1.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根據我們前面學過的內容,想一想,為什么說新疆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領土?

【學生回答】漢武帝時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西域與中原地區的聯系。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從此,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政府管轄,成為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師過渡】從同學們剛才的回答可以看出,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但是到了近代,特別是19世紀60至70年代,控制印度的英國和與新疆接壤的俄國,卻虎視耽耽地想爭奪新疆。新疆面臨危機。阿古柏的入侵使這種危機變成了現實。

【板書】2.阿古柏入侵新疆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看課本第二段的內容,對阿古柏侵略新疆有一個大概的了解。 【學生看書】„„

【教師講述】1864年,新疆各族人民舉行反清武裝斗爭。這是由庫車回族、維吾爾族人民首先發動,烏魯木齊、莎車、塔城、伊犁等地紛起響應,迅速擴及全疆。這些武裝反清的領導權大多被宗教和民族上層分子所掌握,他們建立了許多互不統屬的封建割據政權,以排滿、反漢、衛教(殺異教徒)等反動口號欺騙、煽動民族仇殺,并且相互攻伐,爭戰不已。新疆陷入割據紛爭的混亂局面,造成了浩罕國阿古柏匪邦和沙俄軍隊入侵的可乘之機。

1864年夏,原塔什米立克(今疏附縣南)的行政官柯爾克孜族人思的克,在當地回民的支持下攻入喀什噶爾回城(今喀什市),遭到維吾爾族人民的反抗;又因久攻漢城(今疏勒)和英吉沙爾(新城之意)不下,便派牌素巴特(今伽師)的回族封建主金相印等赴浩罕國(今烏茲別克共和國境內),請求把匿居浩罕的大和卓之曾孫、張格爾之子布素魯克等遣回新疆,以便利用他的旗號,達到復辟“葉爾羌汗國”的目的。浩罕國攝政王派軍官阿古柏與布素魯克在浩罕搜羅了一批武裝力量,于1865年初侵入南疆。

思的克將布素魯克迎入喀什噶爾回城,但對阿古柏的到來非常不滿,阿古柏隨即驅逐思的克,又先后攻占英吉沙爾、疏勒、葉爾羌(今莎車),并于1866年吞并了以和田為中心的割據政權。1867年夏,又攻下阿克蘇、庫車等地,消滅了以庫車為中心的政權,勢力達到喀喇沙爾(今焉耆)和庫爾勒一帶。阿古柏把布素魯克逐出新疆,宣布成立哲德沙爾國。1870年,又進占烏魯木齊和吐魯番盆地,消滅了以烏魯木齊為中心的“清真王”政權,勢力延伸到瑪納斯。至此,南疆全部和北疆的部分地區都被阿古柏所占。阿古柏實行一種軍事封建采邑制度,對各族人民進行野蠻的壓迫和恣意搜刮。在阿古柏的蹂躪下,新疆的社會經濟遭到空前的破壞,人民極度貧困,甚至出現買賣奴隸等歷史倒退現象。

【教師過渡】英俄兩國都想通過支持阿古柏進而控制新疆。他們承認阿古柏偽政權,與偽政權簽訂商約,還為阿古柏提供軍火武器。阿古柏成為英俄兩國分裂中國領土新疆的共同傀儡。那么,在新疆,英俄通過支持阿古柏都得到了哪些好處?下面我們再簡單看一下英俄對新疆的侵略。

3.英、俄對新疆的侵略 【教師講述】新疆的**和阿古柏的入侵,加劇了英俄鯨吞我國新疆的爭奪。阿古柏與英國駐印度總督之間關系密切,往來頻繁。沙俄在1865年就攻占浩罕國北方重鎮塔什干,把它并入俄國地圖。1866年,浩罕被迫臣服,成為沙俄附庸。從1866年到1868年,沙俄與阿古柏約定,雙方互不干涉對方的行動?;ソo對方入境追捕逃犯的權利。1870年8月,俄軍占領莫扎爾特山,扼住了伊犁通往南疆的咽喉。1871年,俄國揚言“伊犁永歸俄轄”。伊犁地區各族人民淪于沙俄侵略者殘暴的殖民統治之下。并且通過和阿古柏簽訂條約,取得了在南疆通商、建立牙行、商隊過境、設置商務專員等特權;俄國貨物的關稅定為2.5%。以后英國也取得類似俄國的特權。

【教師過渡】面對西北邊疆的嚴重局勢,清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呢?1865年阿古柏就侵入新疆,為什么一直到1875年,才開始任命左宗棠出兵平叛呢?下面,我們來看具體內容。

【板書】

二、左宗棠收復新疆

1.清政府內部的“海防”“塞防”之爭

【教師講述】1874年我國東南、西北正處于多事之秋,引起清政府內部歷時半年的“海防”“塞防”誰輕誰重的爭論。

李鴻章是“海防”論者,認為“新疆不復,于肢體之元氣無傷;海疆不防,則心腹之患愈棘”,因而反對出兵西征、收復新疆失地,要求把“塞防”經費用于擴充海軍之需。

湖南巡撫王文韶是“塞防”論者,認為“海疆之患不能無因而至,其所視成敗以為動靜者,則西陲軍務也。”因而他積極支持西征。

陜甘總督左宗棠則持“海防”與“塞防”并重論。他認為“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若新疆不固,則蒙部不安,匪特陜、甘、山西各邊時虞侵殃,防不勝防,則直北關山,亦將無晏眠之日”,所以“時事之宜籌,謨謀之宜定者,東則海防,西則塞防,二者并重。”左宗棠的觀點符合中華民族長遠利益,得到朝野普遍贊揚。此次論爭,也是清政府下定決心,著手籌建三洋海軍之濫觴。

【教師過渡】左宗棠的“塞防”“海防”并重論,符合中華民族的長遠利益,得到了朝野的普遍贊譽。清廷經過權衡利弊,采納了左宗棠的意見,1875年,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下面,我們來看第2個問題:左宗棠收復新疆。

【板書】2.左宗棠收復新疆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看課本上的相關內容??磿鴷r注意幾個問題:一是左宗棠收復新疆的策略;二是收復新疆的步驟;三是收回伊犁的方法。

【學生看書】„„

【教師提問】左宗棠為收復新疆制定了怎樣的策略? 【學生回答】采取分三路進軍,“先北后南,緩進急戰”的策略。 【教師提問】左宗棠收復新疆的過程怎樣?

【學生回答】先收復了烏魯木齊及其附近地區,然后攻占吐魯番,打開了通向南疆的門戶。緊接著挺進南疆,在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收復喀什噶爾,阿古柏兵敗身亡。

【教師提問】伊犁是采用什么方法收回的?

【學生回答】1878年,除伊犁外,新疆重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這時,左宗棠上奏朝廷,提出先通過外交途徑解決收復伊犁問題。如果達不到目的,再采用軍事手段。他的意見得到朝野愛國人士的贊成。清政府外交官曾紀澤出使俄國,進行交涉。俄國多方要挾,蠻不講理,曾紀澤據理力爭,左宗棠在哈密設立抗俄司令部。左宗棠的壯舉,有力地支援了曾紀澤的外交斗爭,迫使俄國歸還伊犁。因此,伊犁是采用以外交為主、以武力為后盾的方法收回來的。 【板書】方略??先北后南?緩進急戰?烏魯木齊?吐魯番?南疆?喀什噶爾?伊犁

【教師引導】收回伊犁后,為了加強西北邊疆的管理和防務,根據左宗棠的建議,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行省。這是我們要注意的最后一個問題。 【板書】3.新疆行省的設立

【教師講述】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行省,劉錦棠為新疆省第一任巡撫。新疆設省后,進行了改革:1.建立了一套軍政管理制度,消除封建割據政權,置郡縣,實行新伊分治。新疆省城設在迪化(今烏魯木齊市),伊犁將軍仍駐惠遠,權力大大削減。2.整頓財政金融,裁兵節餉,統一貨幣,田賦實行按畝計征制度。3.舉辦屯田,興建水利,提倡種桑養蠶,發展農業和繅絲業。4.恢復義學,新增三十多處新義學,開設書局,刊印書籍。這些措施,使新疆地區的經濟文化迅速發展,對鞏固西北邊防,防御沙俄侵略,具有積極的意義。 【布置作業】1.19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虎視耽耽想爭奪新疆的兩個國家是(B)

A.英、法

B.英、俄

C.英、日

D.英、美 2.1876年兵分三路收復新疆的清廷大臣是(A) A.左宗棠

B.李鴻章

C.曾紀澤

D.張之洞 3.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的政權機構是(C) A.伊犁將軍

B.烏里雅蘇臺將軍 C.新疆行省

D.西域都護府 4.“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這是誰的觀點(A) A.左宗棠

B.曾紀澤

C.李鴻章

D.王文韶 Ⅵ、板書設計

第3課 收復新疆

一、阿古柏侵占新疆

1.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2.阿古柏入侵新疆 3.英俄對新疆的侵略

二、左宗棠收復新疆 1.清政府內部的“海防”“塞防”之爭 2.左宗棠收復新疆

方略??先北后南?緩進急戰?烏魯木齊?吐魯番?南疆?喀什噶爾?伊犁

3.新疆行省的設立

第三篇:第3課時 練習課(教案)

第3課時

練習課

【教學內容】

教材第29-32頁練習七。 【教學目標】

1.通過分一分,看一看,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判斷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2.讓學生選擇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感知分類的意義,掌握分類的方法。 【重點難點】按照不同的標準分類。

【復習導入】

師:上兩節課我們學會了分類與整理,今天讓我們來對這個課時進行針對性練習。

【新課講授】

完成課本P31頁練習七的第六題。 師:同學們最喜歡的小動物是什么呀? 讓學生自說自話,發表完意見后

師:今天讓我們來看看一(1)班最喜歡的小動物有哪些?那你們喜歡那個動物呢?

生:貓!

師:好,讓我們來看看一(1)班喜歡貓的有多少人? 生:6個人。

然后知道學生把喜歡其他小動物的人數數出來。 師:看著這些數字大家發現了什么嗎? 生:喜歡大熊貓的人數最多。 生:喜歡貓和猴的人數一樣多。 生:喜歡小烏龜的人數最少。

老師指引學生從所看到的圖中得出結論,并以學生為主,體現學生在學習中 1 的主人翁地位。

【課堂作業】

1. 完成教材第30頁練習七的第4題。

第(1)題是按指定標準分類,第(2)題是按不同標準分類??梢园雌矫鎴D形和立體圖形分兩組,也可以按顏色分兩類。 2.完成教材第31頁練習七的第5題。

可以按天上飛的和地上走的分兩類,也可以按2只腳和4只腳分兩類,還可以按大小分兩類。 【課堂小結】

這節課大家收獲了什么?請與同學討論。 【課后作業】

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對應練習。

第3課時

練習課

在教學中,教師多采用生活中的實例指導學生獨立思考,對我們生活中的事物進行分類,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并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明白“生活處處有數學”。

第四篇:第3課 古代印度優質課教案大全

第3課 古代印度教案 (部編人教版九年級上)

教材分析

《古代印度》是部編人教版歷史九上第3課,新的部編教材對世界古代史的內容進行了較大的重編.原人教版教材利用一節課講述了除中國之外的亞非三大文明古國,而新教材則將其編為一個單元,分三課時,分別講述了古代埃及,古代兩河流域,古代印度三大文明古國的歷史.古代兩河流域是本單元的第3課,也是世界古代史的第3課. 本課主要內容分為三個部分,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森嚴的種姓制度;釋迦牟尼創立佛教。三部分內容之間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古代印度河流域創造了燦爛的人類古文明;種姓制度是雅利安人創立的影響至今的一種制度;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成就,佛教誕生在古代印度,是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和社會根源的,種姓制度就是其社會根源. 學情分析

本課的學習者是初三學生,經過兩年多的初中生活,生理和心理上都有新的成長,精力旺盛,獨立性增強,接受新知識和獨立學習能力也趨于成熟,完全具有獨立閱讀教材,理解基礎知識的能力。但他們還是一群十五六歲的少年,精力充沛,但不耐久;活潑熱情,但不深刻。所以為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吸引他們持久的注意力,本課要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增強課堂內容的直觀性、趣味性。充分利用古代印度文明的魅力—阿拉伯數字的產生;種姓制度的嚴格規定;佛教藝術的神秘廣博等等,吸引同學們的興趣。

在學習方法和技能方面,經過兩年多的學習和歷練,掌握了初步的歷史學習方法,積累了一定的歷史知識,具備了初步的自主學習能力,練習了合作探究的方法,這為學習本課基礎知識和探究綜合題目提供了條件;但鑒于同學們歷史綜合概括能力和材料分析能力欠佳,因此本課在安排自主學習和探究時,要注重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的訓練,并提供大量課外史料,直觀的讓學生感受古代印度文明的先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完成自主學習目標,更好的進行合作探究學習。

教學目標

1.通過自主學習,初步了解印度,認識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發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2.通過閱讀教材說出古印度的地理位置,概括古印度文明的變遷:國家的出現,文明的鼎盛時期,文化成就等。

3.通過自主學習和探究掌握印度種姓制度內容、特點;了解種姓制度的影響。

4.通過閱讀教材知道佛教的興起概況和佛教對外傳播;初步探究佛教的影響。 教學重點

森嚴的種姓制度和釋迦牟尼創立佛教 教學難點

種姓制度的影響和佛教的影響 教學策略

高效課堂教學模式與多媒體教學手段相結合。高效課堂教學模式以“提高課堂效率”為主旨,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法,通過自主學習學案,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變“動力集中于老師一人身上”為“全體學生為主動力”。同時利用PPT增加教學寬度,創造學生主動參與的情景,以最大可能實現課堂高效。

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學習法;研習資料,探究問題,啟發式教學法;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法;小組競賽法等。

教學準備

制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西游記》影視圖片。

老師:同學們,你知道《西游記》的故事嗎?唐僧師徒四人到西天取經,“西天”是現在的哪里?

對,是古代印度。為什么大唐帝國要到印度去取經呢?因為古代印度也是亞非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曾經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今天我們學習《古代印度》。

二、展示學習目標(見第三部分教學目標)

請同學們認真閱讀學習目標,心中有目標,行動有方向,學習有動力。

三、教學流程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老師: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10-11頁,完成下列問題:

1.初步認識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發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2.通過閱讀教材說出古印度的地理位置。

3.概括古印度文明的變遷:國家的出現,文明的鼎盛時期,

4.了解古印度的文化成就等。

學生:依托學案,自主學習教材第一部分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邊學邊記,找出上述問題。

教師指導:

1.閱讀教材結合圖片,說說古代印度早期文明遺址有哪些?

哈拉巴和摩亨佐•達羅。 2.古代印度的地理位置:

古代印度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它在南亞次大陸。包括現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等地,它北面是雄偉的喜馬拉雅山。這里有兩條河流,西部的是印度河,東面的是恒河。印度的名字起源于印度河,中國古代稱他為天竺。

3.印度河流域的國家的出現

時 間:公元前1500年左右;

種 族:雅利安人;

孔雀王朝: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時期。

問題思考:想一想 ,古代印度河上游兩岸土地肥沃,請問:造成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們前面講過的哪個國家相似?

請同學們思考討論后教師出示答案:埃及。

公元前1500年,來自北方的白種人自稱雅利安人進入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他們征服了當地居民,建立起一些奴隸制小國,孔雀王朝統治時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時期。除半島最南端以外,印度基本上實現了統一,農業和工商業都比較繁榮。

問題思考:阿拉伯數字是阿拉伯人發明的嗎?(印度文明)

阿拉伯數字計數法由于簡便科學便為世界所通用,但是阿拉伯數字實際上起源于印度,后經阿拉伯人傳播到世界各地,被人稱為“阿拉伯數字”。

古代印度的佛像藝術對中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二)森嚴的種姓制度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12-13頁,完成下列問題: 1.掌握印度種姓制度內容、特點; 2.了解種姓制度的影響。

學生:依托學案,自主學習教材第二部分森嚴的種姓制度,邊學邊記,找出上述問題1,探究問題2。

教師引導:婆羅門編造說:從造物神的嘴演化出婆羅門,從手生出剎帝利,從腿生出吠舍,從腳生出首陀羅。種姓制度內容: 等級名稱 社會成員 權利和義務 婆羅門 祭司貴族 掌握宗教祭祀神權

剎帝利 國王、武士、官吏 掌握國家軍事、行政權 吠舍 農民、牧民

手工業者、商人 從事農業、牧業和商業 納稅、供養前兩個等級 首陀羅 被征服者

貧困失去土地者 幾乎無權利,受剝削、壓迫從事低賤勞動 種姓制度的特點: 1)種姓世代相襲。 2)種姓界限森嚴;

3)等級低的人不得從事高等級的職業; 4)種姓實行內婚。

合作探究:印度的種姓制度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材 料:印度自1947年獨立以來,政府一直試圖消除種姓制度,但結果并不理想。復雜的世襲種姓制度將印度社會劃分出等級森嚴的階層。1955年起,印度法律允許跨種姓通婚。但大部分印度人仍只與同種姓的人聯姻,以免受到配偶“高種姓”親屬們“為維護榮譽而進行的迫害”。最近,在孟買附近的巴爾克爾城,法院判處因不滿姐姐與“低種族”通婚而殺害4人的迪利普•蒂瓦里等3名男子死刑。最高法院指出,這種“為維護榮譽而進行的殺害”是野蠻行為,并下令警方保護通婚的夫婦。法院將種姓制度叫做“民族的詛咒”。——東方網文章《印破陋習出新招:不同種姓通婚獎勵1000美元》

影響:嚴重地阻礙古代印度社會的發展,甚至影響到近代。

政治上不利于印度的統一和團結。種姓制度,使社會四分五裂,人民之間缺乏團結。 在歷史上,它為異族入侵提供了有利條件。印度的歷史是一部不斷被外族征服的歷史,其原因與種姓制度造成的整個印度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性和利已性不無關系。它妨礙了印度人形成統一的民族意識,在面臨外族入侵時,不能組織起強有力的抵抗力量。

獨立以后對各項事業同樣產生了不良影響。

過度:種姓制度激化了社會矛盾。隨著社會的發展,種姓制度日益引起人們的不滿,反對婆羅門特權的情緒不斷高漲。百姓生活困苦,社會矛盾尖銳。就是在這種大背景下,佛教應運而生。

三、釋迦牟尼創立佛教

老師: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13頁,完成下列問題: 1.知道佛教的興起概況; 2.佛教對外傳播情況; 3.初步探究佛教的影響。

學生:依托學案,自主學習教材第三部分,邊學邊記,找出上述問題。 教師引導:

1.佛教的興起概況:

時 間:公元前6世紀;

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

佛教教義:眾生平等、忍耐順從

2.佛教對外傳播情況:利用歷史地圖,直觀展示。 合作探究:佛教對中國的影響有哪些?

從傳統文化、文學、藝術、雕塑等方面試說明。

課堂小結

教師引導學生對本節課內容進行概括總結,形成知識網絡.

課堂達標檢測

簡單檢測學生課堂學習情況。

1.下列國家中,推行過種姓制度的有(

)

A.古中國

B.古印度

C. 古埃及

D.古巴比倫 2.印度奴隸社會種姓制度所反映出的實質是(

)

A.社會成員分工不同

B.四個等級間權力義務的多少

C.嚴格的等級關系

D.等級間的種族差異

3.古印度的"種姓制度"將人分為四等:①吠舍 ②婆羅門 ③首陀羅 ④剎帝利。從高到低的順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①③②④

D.④②③①

4.比較亞非文明古國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說說它們的相同之處及 其對古代亞非文明的影響?

①自然地理環境:亞非文明古國所處的地區都有大的

河流,具體是埃及的尼羅河、西亞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印度的恒河和印度河、中國的長江和黃河。

②自然環境的相同之處:位于北緯20°~40°之間。氣候濕潤, 土地肥美、灌溉便利、宜于農耕,適合人類生存。

③對古代亞非文明的影響:最早出現農業,農業發達;在

世界上最早出現國家,出現奴隸制文明;使亞非成為最早出現 統一國家的地區。 教學反思(略)

第五篇:精品教案:第3課 盛唐氣象

第3課 盛唐氣象

一、教學目標

(一)課標要求

知道唐玄宗和“開元盛世”,初步認識唐朝興盛的原因。知道“安史之亂”導致唐朝由盛轉衰。

(二)三維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學習,認識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掌握開元盛世,唐朝進入鼎盛時期;了解長安的繁華。通過學習,掌握唐朝的轉折是“安史之亂”造成的;了解唐朝的滅亡。使學生初步了解唐朝鼎盛的出現和衰亡的整個歷程。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學生通過思考討論:“為什么說武則天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你認為出現盛唐氣象的原因有哪些?”等問題,初步學會運用客觀、辯證的方法分析人物和歷史現象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學生通過學習了解了唐朝經濟居當時世界的先進地位。從中體會到祖國的偉大,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責任感。

二、課

新授課

一課時

三、教學重點及難點

重點:

1、武則天承上啟下的統治;

2、唐玄宗前期開元年間唐朝的盛世景象 難點:“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標志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說起武則天,同學們并不陌生,哪位同學能給大家講講關于武則天的故事或者談談你對武則天的了解? 生:(回答略)

師:武則天,因為受電影、電視塑造的藝術形象的影響,有些同學對這一歷史人物的正面作用產生了懷疑。武則天是一個爭議很多,眾說紛紜的歷史人物。她專斷、剛烈、愛才、狠心、毒辣等,但她對歷史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她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她的政績有哪些?在這一課中我們討論這些問題。請同學們把課本翻到第12頁,今天我們來學習第3課《盛唐氣象》 [板書]第3課

盛唐氣象

(二)講授新課

一、女皇武則天

師:給同學們3分鐘的時間看課本,然后回答下面問題:

①武則天是個什么樣的人?

②武則天的主要政績是什么? ③如何評價她? 生:(回答略) 師:①她是怎樣的一個人?

武則天(624年—705年)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女皇帝,也是繼位年齡最大的皇帝(67歲),也是繼位年齡最大的皇帝(67歲即位),又是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 )。唐高宗時為皇后、唐中宗和唐睿宗時為皇太后,后自立為武周皇帝,尊為“武周圣神皇帝”,改國號為 “周”,定都洛陽,史稱“武周”705年退位。武則天統治時期,人口明顯增加,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史稱有“貞觀遺風”。

②武則天的主要政績是什么?

1)繼續推行唐太宗時的各項政策。

2)重視農業生產。

3)破格選用賢才,完善科舉,提拔重用平民官吏。

③右圖是陜西乾陵武則天的無字碑。在我國古代,墓碑上一般都刻有文字,記載墓主的生平和業績。這座無字碑是按照武則天遺言立的。遺言說,自己的功過,由后人來評價,所以不刻文字作為后人,你怎樣評價武則天?

答:武則天(624年——705年)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主政期間繼承唐初以來的制度和措施,任用賢臣,促進了社會政治、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同時, 她又用殘酷的手段對付反對自己的貴戚重臣,造成了社會恐慌。但總體是肯定的。武則天統治時期,人口明顯增加,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史稱有“貞觀遺風”之稱。為后來“開元盛世”奠定基礎。被歷史學家郭沫若稱為“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二、“開元盛世”

唐玄宗簡介

武則天有四個兒子,長子李弘因惹怒武則天被殺。太子李賢被安了一個“謀反”的罪名流放四川。李治死后,三子李顯繼位,剛當了兩個月的皇帝,因一句氣話,被中書令裴炎密報武后,李顯被廢掉,四子李旦上臺。遠在兩千里外的李賢,空有滿腔抱負,如今連人身自由都沒有,他父親去世一年后,才從看守人口中得知。李賢反復思考,大哥被害,自己和三弟遭貶,剩下唯一的四弟是個傀儡皇帝,下場也不會妙。于是一首“黃臺詩”: 種瓜黃臺下,瓜熟子離離。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 三摘猶為可,四摘抱蔓歸。

結果,被人發覺告密。武則天派人查問,李賢自殺。至此,武則天的四個兒子,已經有三個被殺或被廢,只剩一個李旦,也是如履薄冰。武則天后,唐朝政局一度動蕩。中宗李顯即位,恢復唐國號,中宗皇后韋氏與皇女安樂公主干政,毒死中宗,韋后臨朝稱制。睿宗三子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發動政變誅殺韋后、安樂公主,擁睿宗復位。睿宗傳位于李隆基。李隆基挫敗太平公主政變。睿宗傳位給李隆基,即唐玄宗,前期年號“開元”。 [ 開元有“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之意,其意是想有所作為,勵精圖治,使唐朝更加興盛。] 教師提問:什么是開元盛世?唐玄宗前期為什么能出現開元盛世的局面?

※什么叫“開元盛世”?

唐玄宗統治前期政局穩定,經濟文化發展, 社會繁榮,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唐玄宗這一時期的年號是“開元”,因此,歷史上稱“開元盛世”。 ※出現“開元盛世”局面的原因? 唐玄宗即位以后,“勵精為治”:①任用賢才;②重視地方吏治;③注意節儉;④重視農業生產。

府兵制:中國古代兵制之一,特點是兵農合一。府兵平時為耕種土地的農民,農隙訓練,戰時從軍打仗。府兵參戰時武器和馬匹自備。

募兵制:唐玄宗為增強軍事力量,實行了募兵制。募兵制由國家招募丁男當兵,供給衣食,免征賦役。

三、長安的繁榮

P15頁的唐朝長安城平面示意圖

唐朝首都長安城,在隋朝興建時稱為大興城,(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登基后便改稱長安城。唐長安城沿用隋大興城舊制,不斷修建,更加宏偉壯麗。長安城布局特色:一是宮城在全城中北部;其南是皇城,為中央衙署所在地;外郭城從東西南三面拱衛皇城與宮城,是平民與官僚的住宅區和商業區。宮殿區居全城北部中央,顯然帶有皇帝“至高無上,南面稱王”的意思,這可說是宇文愷當年設計長安格局時的中心思想。二是全城南北中軸線兩側東西對稱。三是棋盤式的街道寬暢筆直。

長安既是絲綢之路的起點,又是東方文化的中心,聚集著很多少數民族和外國人,總人口達百萬以上。各色人種來來往往,熱鬧繁華。

1、長安城的布局是怎樣的?分為哪幾個區域?

答:長安城的布局是----全城南北中軸線兩側東西對稱、是棋盤式的街道寬暢筆直。分為三個區:宮城、皇城、外郭城。

2、從哪些方面可以反映出長安城內商業的繁榮?

答:商業區發達,店鋪繁多,種類齊全,外國商人眾多。

3、長安城的歷史地位?

答:長安城的歷史地位:既是絲綢之路的起點,又是東方文化的中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但是好景不長,唐玄宗后期的統治: 沉溺酒色 怠于政事 奸臣當道 朝政混亂 ——由盛轉衰

四、“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我國歷史上一次最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安,指安祿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亂”系指755年他們起兵反對唐王朝的一次叛亂。安史之亂自唐玄宗天寶十四年至唐代宗寶應元年(755~762年)結束,前后達7年之久。這次歷史事件,是當時社會各種矛盾所促成的,對唐朝后期的影響尤其巨大。

唐朝天寶十四載十一月甲子日(755年12月16日星期二),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發動節度使之士兵及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組成共十五萬士兵,號稱二十萬,在范陽起兵。天寶十五年占領長安、洛陽,進入安史之亂的最高峰。

(一)范陽叛變—— 楊國忠與安祿山不和,安祿山恐楊國忠對己不利,遂以討楊國忠為借口,在范陽叛變,安祿山一路南下,不足兩月,已攻陷洛陽,自立為燕帝,國號燕。

(二)肅宗即位—— 安祿山破潼關,活捉守將哥舒翰,直入長安。玄宗倉惶入蜀,行至馬嵬[wéi] 驛,軍士嘩變,楊貴妃被逼自縊,太子李亨即位靈武,是為肅宗。

(三)祿山被殺—— 不久,安祿山被長子安慶緒所殺。郭子儀得回紇之助,收復長安和洛陽。

(四)思明叛變—— 史思明降唐,受封為范陽節度使。唐室恐怕史思明再反,欲將之消滅,究泄,史思明遂反叛。

(五)思明稱帝—— 郭子儀、李光弼進擊安慶緒,包圍鄴[Yè]郡,史思明帶兵援助安慶緒,合并其兵,回范陽,稱大燕皇帝。

(六)平定亂事—— 史思明與李光弼相持年余后被養子史朝義所殺。李光弼再借回紇兵,大破史朝義。史朝義部下田承嗣、李懷仙降唐,史明義被殺,安史之亂遂告平定。

1、時間:755年12月,邊鎮將領安祿山、史思明見朝廷空虛,起兵叛亂,史稱“安史之亂”

2、經過:范陽叛變——肅宗即位——祿山被殺——思明叛變——思明稱帝——平定亂事

3、后果:763年春天安史之亂草草平定,中國國勢也一落千丈了。

4、唐朝滅亡時間:907年,大將朱溫逼唐朝皇帝退位,唐朝滅亡。

你對唐玄宗有何評價?

唐玄宗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君主之一。在他統治前期,能夠任用賢臣,注意節儉,重視生產,社會經濟呈現繁榮景象,達到了鼎盛時期;后期,由于他怠于政事,沉溺酒色,任用小人,導致唐朝由盛轉衰。說明前期唐玄宗是一個有作為的皇帝,而到后期成為一個昏君,功過各半。

總括而言,自安史之亂以后,唐代由盛轉衰,可說是中國歷史上盛衰的分界線。 及至宋元明清等代,亦未能使國勢超越閞元之盛世,故安史對中國的破壞力很強,對中國的影響甚大。

(三)課堂小結 一代女皇武則天,對唐朝中期的繁榮起了承前啟后的作用。經過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等幾代人的努力,終于開創了大唐盛世;卻由于唐玄宗的縱情享樂而使大好河山毀于一旦。我們應以史為鑒,警鐘長鳴,居安思危,為中華騰飛而努力學習。

五、板書設計

第3課 盛唐氣象

一、女皇武則天

1、政績:

①重視發展農業生產 ②破格重用人才

③使唐朝的國力不斷增強

2、評價: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其統治被稱為“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二、“開元盛世”

1、出現原因:

唐玄宗――①任用賢才,整頓吏治;②注意節儉;③重視農業生產;④實行募兵制

2、表現: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

三、長安的繁榮

1、布局:棋盤式格局,城內分坊和市。坊是官民居住區,市是商業區。

2、地位:長安既是絲綢之路的起點,又是東方文化的中心,還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四、安史之亂

1、755年,邊鎮將領安祿山、史思明起兵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它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2、唐朝滅亡:907年,大將朱溫廢唐稱帝,唐朝滅亡。

教學反思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家長會發言稿3范文下一篇:秘書學1作業一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