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推進農業科技創新范文

2023-09-20

推進農業科技創新范文第1篇

一、重慶市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現狀

(一) 從農業科技發展層面看, 成效顯著

直轄十年來, 重慶市在育種、栽培、養殖、環保及新技術、新產品開發等各個領域都取得了豐碩成果, 科技創新和服務能力不斷增強, 科技支撐體系不斷健全, 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的數量、規模和水平在全國位居前列。有農業科研人員2000余人, 其中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7人、市級學術帶頭人47人, 建立了部、市級農業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現代農業示范基地等科技平臺, 獲各類獎勵110項, 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各1項。生豬、油菜、甘藍、番茄、辣椒及雜交玉米育種等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有各級農業推廣機構2019個, 農技推廣人員4.9萬人, 逐步形成了以農業科研、教育單位和傳統的市、縣 (區) 、鄉 (鎮) 三級農技推廣站為主的農業科技支撐體系。已建成重慶市農業科技信息網、巴渝新農網等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和渝北等5個市級農業科技園區, 建成國家級星火培訓學校6個、農業試驗示范基地80余個、農業專家大院、技術創新中心和技術創新服務中心9個, 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0余個。

(二) 從農業生產科技進步率層面看, 則表現為較為落后

據科學方法測算, 重慶市農業科技進步率為44.84%, 比全國網上公布的平均數48%低3.2個百分點。數值反映了目前我市農業生產的現實情況。

二、重慶市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 小生產難與大市場對接

目前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與現代市場經濟全球一體化、產業規?;?、產品商品化、質量標準化不相適應。市場需要的, 小農戶難以辦到, 小農戶能生產的市場卻容易飽和。雖然各級政府在大力興辦各種農業專業合作社, 全市已有12000多個, 但真正符合國際合作社章程, 能按照《中國農業合作社法》經營的鳳毛麟角。

(二) 現有生產條件難與現代化農業的要求對接

全市農業集中表現在一難二弱。一難:農地改造難。重慶農村多分布在山區、庫區。全市戶均耕地3畝, 僅占全國戶均耕地的二分之一, 且中、低產田土面積占總面積的80%。二弱:一是生態環境脆弱。水土流失面積占幅員面積的48.6%, 石漠化面積占幅員面積的11.6%, 土地酸化面積占耕地面積的15.1%。二是防災抗災能力弱, 人均旱澇保收面積僅為0.2畝, 只占全國平均數的40%, 靠天吃飯的困境依然沒有得到切實改變;自然災害常年發生面積達2500萬畝次, 重大病蟲災害的監測預警體系不健全, 應急防控能力差。

(三) 農業勞動力素質低難與現代農業科技要求對接

據對黔江11個村660戶的調查, 農外就業勞動力達57.67%, 其中離土又離鄉的達52.47%。留守農業勞動力42.33% (含60歲以上仍能從事勞動的人群) , 其中, 20-30歲的占10.5%, 30-40歲的占16.3%, 40-50歲的占27.9%, 50-60歲的占34.7%, 60歲以上的占10.6%。這組數據表明40歲以上的農業勞動力占總數的73.2%。這批人都是上世紀60年代中期以前出生, 多是文盲或半文盲, 科技素質低, 勞動體能弱。依靠這樣一支農業勞動大軍來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提高農業科技進步率很不現實。

(四) 現有農業生產手段難與品牌戰略對接

現代市場經濟要求農產品達到品牌化、標準化、商品化、綠色化。然而現行以農戶分散經營為特點, 以簡單生產工具、落后農業技術從事農業生產很難做到。

(五) 現有科技體制難與市場對接

與國內發達地區比較, 我市農業技術研究、推廣機構活力不夠, 發揮的作用有限。就各區縣的農業科研單位而言, 普遍存在三個典型問題, 一是人員構成不合理。能從事科研的人員占比太低。二是自我發展能力弱。

從基層 (鄉鎮農技站) 服務體系看, 目前的農業科技推廣體制是計劃經濟時期的產物, 曾在解決溫飽時期立下“汗馬功勞”。然在市場經濟體制下, 農產品供求已向“多元化”方向發展, 知識與信息已成為農業發展的重要資源, 高新技術、市場爭奪、獲取更大利潤更是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目前的農技推廣體制, 無論是指導思想、調控手段或目標追求, 仍未擺脫計劃經濟時期的桎梏。政府出錢, 農民種田, 只求數量, 不求質量和效益是必然結果。如果農技推廣“網破魚散”, 相關機構和人員找政府而不找市場理所當然。結果農業科技推廣網絡陷入“有錢養兵, 無錢打仗”的怪圈。

(六) 現有農業投入體制難與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對接

我市目前農村現實科技水平下, 靠天吃飯的現象仍很普遍, 導致資金投入產出率低且沒有保障。雖然目前農村年末儲蓄存款余額逐年提高, 但靠農民自身投入無動力。而國家和金融機構投入僅是“杯水車薪”。如2007年, 全市一般性財政支出中, 支農資金僅占7.28%, 全市貸款余額中, 支農資金僅占4.48%。政府對如此龐大的基礎產業而給予如此低的資金投入, 實難有效推動農業科技進步。想從金融機構獲得投入只能是“望款興嘆”, 因為金融機構貸款需具備項目支撐和抵押擔保兩個條件。不僅單戶農民不具備這個條件, 就是一些龍頭企業要貨款也是難上加難, 致使其發展規模難以擴大。集體投入更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建國之初農民自己出錢興辦的農村信用社, 早已名不符實, 而今更是脫胎換骨改成農村商業銀行而切底地“農轉非”, 致使農村資本大量流入城市。

三、我市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對策建議

(一) 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基礎設施

用足用活中央關于擴大內需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有利時機, 將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投入重點之一, 大幅度增加國家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 提高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用于農業農村的比重, 新增國債使用向“三農”傾斜。重點要開展中、低產田土改造, 提高標準化農田比重。通過“國土綜合整治、沃土工程”的實施, 力爭2020年農村居民人均達到0.8畝旱澇保收的穩產高產農田。

(二) 強化政策指導, 改善經營環境

重慶作為城鄉統籌改革試點的直轄市, 應充分利用好相關務實政策, 有關職能部門應抓緊制定地方規章, 建立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機制, 以提高農業集約化經營水平。特別要用好用活國發3號文件給予的特殊政策, 積極鼓勵龍頭企業和經營能力強的農戶采取股份合作方式, 擴大經營規模。制定優惠政策, 引導城市工商資本介入農業開發。把企業化經營機制引入農業開發與服務, 把工業企業管理方式“嫁接”到農業生產, 注重農產品品牌保護, 強化質量標準和標識管理, 建立健全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過程農產品質量管理機制。積極發展觀光農業和生態農居, 把農業同藝術加工、生態住宅、觀光旅游有機結合起來, 將單純的農業生產這一狹窄的經營方式拓展為旅游、觀光、餐欽、居住、娛樂等全方位發展方式, 培植農業新的增長點。

(三) 完善融資體制機制, 改善投資環境

一是長期保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 對集體收益仍應采取村財鄉管, 有償使用, 以發揮這些資金促進農業生產的作用, 在政策上應允許像農村合作基金會 (村鎮銀行) 這樣的民間信貸組織存在并采取措施規范其運行。二是創新我市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投融資機制。探索建立政府引導、企業主導、市場運作、社會投資的投融資機制, 廣泛吸納民間資本, 實行風險資本、銀行資本和社會資本聯動, 形成政府、銀行、企業、社會等投資主體多元化的融資渠道。要建立農業科技投入的保證機制, 以我市農業占GDP比重為基準, 確定財政每年用于農業科技投入的資金規模。以農業科技項目實施為抓手, 積極爭取國家資金和相應技術支持。建立農業科技風險補償機制, 如設立市農業新技術推廣基金等。建立農業信用擔?;鸹驌9? 以促進農貨的發放。對技術研發能力強、科技水平高、管理完善且效益顯著的農業科技企業, 經有關管理部門批準, 可通過發行股票和債券籌措發展資金。組建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 財政支農的資金可部分劃入農業保險公司作為保險費補助, 通過保險公司的市場化運作增強農業企業的抗風險能力。

(四) 建立政府、科研、企業互動機制, 推動成果轉化

一是在開展農業科技推廣工作中, 始終堅持市場導向原則, 從項目選擇到科研成果應用, 都由市場和項目的需求決定, 力戒領導意志。二是在市場經濟體制逐漸完善的過程中, 堅持以企業作為市場的主體, 以追求經濟效益為目標, 在成果轉化方面具有更大的熱情和動力。應充分發揮企業開展科技成果轉化的積極性, 通過企業提出項目, 通過企業與科研聯姻對接, 熟化技術, 創立品牌, 并通過企業帶動農戶。四是要搞好規?;_發, 堅持“圍繞龍頭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連片開發建基地”的原則, 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

(五) 實施科研生產一體化, 改革農業科技推廣體制

一是要以客觀科學的態度深化機構改革。將履行政府職能的漁政、林政、經管等機構納入公務員系列或全額撥款事業人員;將具社會公益性職能的防疫、檢疫、質監、機監、土化等機構納入事業序列, 按行政區域大小核定事業費用, 改以錢養人為以錢養事。其所需專業技術人員由法人聘用。二是把技術推廣交給市場或中介組織。專業技術人員聘用由業主、專業協會、合作經濟組織決定, 并承擔費用。在發展之初, 政府可給予適當補貼。三是建立合理的職稱評定體制。要按績效說話, 徹底根除“論資排輩”的做法, 由行業學會、協會在政府職能機關監督下進行評定, 要實行像注冊會計師、律師一樣的管理機制, 所獲職稱每年年審, 三年內無人聘用的職稱資格自動取消并重新申請評定。促進農科人員“找米下鍋”。

(六) 堅持科學發展, 努力發展生態型、效益型農業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 我們應堅持生態優先, 效益至上, 在農業新技術的選擇應用上, 針對重慶大農村的特點, 應堅持以下導向:一是立體配置導向, 二是邊緣效應導向, 三是多級利用導向, 四是定量比例導向, 五是反比例關系導向。

摘要:重慶是全國“城鄉統籌改革發展”的試點單位, 理應先行一步, 發揮帶頭作用, 從而給重慶市的農業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嚴峻挑戰。文章以我國及重慶市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有關統計數據和黔江區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情況典型調查為基礎, 結合實際對重慶市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提出對策建議, 力求推動重慶市現代農業的持續快速發展, 以期獲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關鍵詞:重慶市,農業科技應用,對策措施

參考文獻

[1] 重慶市《科技與咨詢》。

[2] 重慶市《農業科技推廣》。

推進農業科技創新范文第2篇

舞陽縣是一個糧食生產大縣。2008年夏糧(小麥)播種面積58萬畝,單總產達歷史最高,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14.72萬畝,糧食總產達到50.3萬噸,平均單產達到438.5公斤,農業人口人均糧食達到967.3公斤。糧食加工業不斷發展,年加工小麥5萬噸以上的加工企業有8家,主要有華鑫面粉、舞蓮面粉、明匯面粉、匯豐面粉、英康面粉、永毅面粉、新雪面粉、漯河奧克啤酒等企業,糧食商品率達57.9%。近年來,舞陽縣農林局積極響應縣委、縣政府把林業作為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增產增收為目標,加快農業發展,推進新農村建設。截至目前,全縣新建完善農田林網25萬畝,合格農田林網達2606個,控制率達96.1%,為全縣糧食的穩產增產提供了強有力的生態保障。

規范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

在舞陽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舞陽縣農林局規范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積極努力,其發展已具有一定的規模。自200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頒布實施以來,該縣已登記成立農民專業臺作社8個,擁有社員58人,其中農機專業合作社3個,種植、養殖業專業合作社5個,在投資規模上從幾萬到幾百萬元不等。農林局作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主管部門,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宣傳發動工作,讓農民真正了解專業合作社的實質及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好處;做好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規范工作,指導他們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從而使農民專業合作社走上規范化的發展道路。

優化調整農業結構

近幾年來,舞陽縣立足本地農業生產實際和資源優勢,以農業特色化、產業化為發展方向,強力推進特色鄉鎮經濟建設,突出培育優勢產業,著力打造鄉村典型,通過政策重點傾斜、集中資金扶持、重點加壓激勵等措施,初步形成了“林業成亮點,種植增效益,養殖提水平”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新格局。

一是調整糧食品種結構。糧食生產以改善品種結構、提高經濟效益為重點,穩定面積,合理布局,增產增效。二是擴大經濟作物面積,優化經濟作物結構。發展優質高效經濟作物是調整種植業結構的重點,主要通過間作套種等措施,使經濟作物比重逐年增大,以提高經濟作物在農民增收中的比重。三是大力發展畜牧養殖業。發展畜牧養殖業是實現農產口轉化增值,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種植業帶動農副產品加工業、調整農業結構的重要環節。

大力發展沼氣建設

今年前三個季度,舞陽縣農林局按照中央、省、市、縣對農村沼氣建設的要求,在上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認真貫徹國家能源戰略,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和全國建設小康社會為目標,精心組織,扎實推進,使全縣的沼氣建設得到很大的發展,對改善能源結構,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截至2008年9月,全縣共建沼氣池39000座,沼氣使用普及率達到28%,其中2008年新建7841座,250戶聯戶沼氣工程的800立方主體工程也已竣工。

推進農業科技創新范文第3篇

集約資源 突出特色 加快發展濰坊都市現代農業

濰坊市農業資源豐富,農業產業化起步較早。歷經多年的深化發展,現代農業建設具備了一定的基礎。在新的階段,為適應農業現代化和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新要求,我們充分利用城市資源和農業農村資源,突出地域特色,不斷拓展都市現代農業的外延,豐富都市農業的內涵,促進了城鄉一體化發展,加速了一二三產業的融合,推進了農業轉型升級。

一、推進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途徑

按照“依托優勢、突出重點、形成特色、融合發展”的思路,以園區建設為裁體,科學規劃,加大投入,多類型發展。目前,全市共建成各類都市現代農業園區615處,其中生產型園區388處,科技示范型園區157處,休閑觀光型園區70處,園區總面積214萬畝,輻射帶動面積達422萬畝。

(一)以高端消費為目標,加快發展特色優質高效品牌農業。針對現代社會出現的不同消費需求,我們在保證大眾消費安全的前提下,為大幅度增加農民收入,瞄準高端消費市場,大力發展個性化、有特色的品牌產品。一是加快對農產品的升級換代。以有機農業為引領,從2010年開始,全市每年建設120處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示范園區,到今年將建成有機食品示范園區144處,綠色食品示范園區216處,整體提升農產品質量水平。二是推行農產品質量安全區域化管理。為確保產品質量安全,我們按照“重心下沉,監管前移”的要求,在鄉鎮一級設立了集監管、檢測、執法三位一體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服務機構,推行了農業投入品登記備案、定點經營和從業人員持證上崗三項制度,實現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源頭上的有效控制。三是精心培育農業品牌。所有都市現代農業園區,從創建之初就確定品牌培育方向,做到全部產品實現商標化和品牌化銷售。目前,全市共有1200多個農產品在工商注冊了商標,有1604個農產品取得了無公害、綠色和有機食品認證,“三品”基地面積達到520萬畝。

(二)以龍頭企業建設為主體,加快發展新型食品產業。堅持把農業龍頭企業作為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市場主體和帶動力量,充分利用城市科研、人才、資本及基礎設施等資源,引導工商資本和工商企業從事新型食品開發,打造農產品加工業的聚集區。一是發展農產品加工園區。依托瓜菜、畜禽等產業資源和優勢,因地制宜地規劃建設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加工園區。二是突出龍頭企業集群帶動。鼓勵支持龍頭企業跨區域經營和相互間的聯合與合作,形成了一批帶動能力強、輻射范圍廣、產業集中度高的龍頭企業集群,銷售收入過億元的龍頭企業達到167家。三是提高農產品精深加工能力。引導和鼓勵龍頭企業積極與國內外知名企業、院校及科研機構開展合作,建立企業研發中心,不斷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全市農產品、食品加工企業中建有省級以上研發中心44個,建成肉類熟食加工、面食精深加工及果菜FD生產線160多條,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85%以上,基本實現了由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由原料和中間產品加工向終端產品加工的轉變。

(三)以市場體系建設為依托,加快發展農產品流通服務業。為有效實現產銷銜接,我們還十分注重市場功能的完善。一是規范提升產地市場。對原有的155處產地批發市場進行了改造升級,新建了中凱興業貿易廣場、山東晟鑫冷鏈物流園等以冷鏈物流為主的鮮活農產品流通市場,增強了集散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壽光蔬菜、昌樂西瓜、安丘姜蒜、青州花卉、昌邑苗木等十大產地市場,已經成為全省乃至我國北方同類產品的交易中心、價格形成中心和信息發布中心,年交易額都在10億元以上。二是積極開展城市“農改超”。對市區農貿市場和生鮮超市進行改造,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和衛生的購物環境,同時積極推進農超對接,讓市民在家門口購買到放心滿意的農貿物資和生鮮產品,。三是全方位開拓國內外市場。每年都組織企業(基地)舉辦或參加國內外重大農產品展示展銷活動,與全國著名的連鎖超市開展農超對接。目前全市已發展農產品營銷公司400多家,運銷專業戶17萬個,有自營進出口權的農產品加工企業412家。與全國200多個大中城市農產品市場及大型消費機構開展了直供直銷、連鎖配送等業務,有1300多種農產品及其加工產品出口到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出口創匯額達到17億美元。

(四)以拓展農業功能為突破,加快發展都市休閑農業。在強化農業食物保障、就業增收等一般經濟功能的同時,著力拓展農業的生態保護、休閑觀光、文化傳承等功能,拉長農業服務產業鏈條。一是依托現代農業園區,發展創意型農業。立足依托城市、服務城市和滿足市民多樣化需求這一出發點,大力挖掘、開發和包裝城市周邊的特色農業資源,因地制宜地發展以民俗觀光、休閑娛樂、采摘認領、農耕體驗為主要內容的區域特色產業。目前,全市已發展休閑農業園區70個,休閑農莊128個,農家樂962個。二是突出產業特色,發展節會型農業。先后成功打造了壽光菜博會、青州花博會、昌邑綠博會等三大國家級節會和寒亭蘿卜文化節。像每年一屆的中國(壽光)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去年參觀人數達到201萬人次。三是以特色資源為載體,打造旅游型農業。結合農業生態建設,對生態林場、森林公園、河海濕地、水利風景區、地質公園等資源進行綜合開發,做強一批生態旅游農業項目,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為充分發揮都市現代農業的引領作用,我市加強了一系列配套措施的落實。

(一)強化農業科技創新。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研發機構對新技術的集成作用,不斷提高都市現代農業科技支撐水平。一是實施了良種產業化工程。廣泛與農業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關系,聯合進行良種的研究與開發,引進世界著名種子公司建立蔬菜、畜禽育種繁種基地,培育、引進了一大批適合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品種、新物種。像金皮西葫蘆、七彩西紅柿等,深受消費者歡迎。二是實施了科技攻關工程。對制約我市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的技術難題,逐一列出單子,由科技、財政部門立項,組織聯合攻關,使一大批城市科研人員找到了用武之地,使廣大農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三是實施了農民素質培訓工程。每年都通過農村致富帶頭人培訓、新型農民培訓、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等形式培訓農民30萬人以上,加快了農民經營理念和生產技術更新步伐,一大批農民成長為創業主體。

(二)注重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圍繞生態市建設,強化農業生態功能,以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為重點,加快發展低碳、低氮農業。測土配方施肥實現了全覆蓋,特別是在大棚瓜菜生產上,推廣了“水肥一體化”精準節肥節水技術,節肥節水效果達到了30—60%。蔬菜、果樹等重點作物推廣綠色控害面積達到400萬畝,減少農藥使用量20%。以農村沼氣和秸稈綜合利用為重點,大力發展循環農業,全市秸稈綜合利用率達86%,畜禽糞便基本實現了無害化處理。

(三)綜合配套農村改革。針對一家一戶分散經營難以適應都市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實際,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全市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全市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達7284家,帶動農戶102萬戶。建立健全土地流轉市場,探索完善土地流轉模式,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全市土地流轉面積168.78萬畝,占家庭承包經營面積的17.8%。對132個城郊村、城中村完成了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促進了城鄉生產要素資源的科學配臵,助推了都市現代農業的發展。

(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為不斷提升都市現代農業發展水平,我們在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有關扶持政策的同時,結合我市實際,制定出臺了鼓勵發展都市現代農業的一系列文件。每年市、縣兩級財政拿出5000多萬元資金,用于都市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形成政策合力,實現重點突破。比如,在休閑觀光農業園區或農耕體驗園,開通公交線路或旅游專線,大大促進了都市現代農業的發展。

三、下步打算

濰坊市都市現代農業發展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僅僅是處于起步階段,與先進地區還有很大差距。我們將以農業部這次會議為契機,學習先進地區的經驗,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推動都市現代農業再上新水平:

一是統籌都市現代農業規劃布局。堅持規劃先行、分步實施、整體推進原則,把都市現代農業發展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鎮發展規劃、新型農業規劃相銜接,建立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格局。

二是加大對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的投入。通過完善政策,著力扶持培育一批產業關聯度大、帶動能力強、與農民聯系緊密、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都市現代農業項目。

三是加強都市現代農業人才隊伍建設。加快建立專家學者參與,創意設計、營銷策劃機構運營,農業龍頭企業高端人才配合,農村實用技術人才廣泛實踐的“四位一體”人才儲備體系,為都市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撐。

推進農業科技創新范文第4篇

蘇南現代化建設示范區規劃經國務院同意獲國家批復,這是繼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之后,我省又一個上升到國家層面的戰略規劃,也是我國第一個以區域現代化建設為主題的戰略規劃。省委、省政府專門召開會議,對貫徹落實規劃,高標準高起點高水平推進蘇南現代化示范區建設,開創全省“兩個率先”新局面作出部署。

省委書記羅志軍強調——

搶抓機遇 加快轉型 與時俱進推進“兩個率先”

羅志軍指出,規劃建設蘇南現代化示范區,是黨中央、國務院從全局出發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我省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最新要求的重大戰略行動。我們一定要把思想統一到中央的決策部署和工作要求上來,充分認識蘇南現代化建設示范區的戰略意義,搶抓機遇,開拓創新,與時俱進推進“兩個率先”。蘇南現代化建設示范區的建設,首先要在基本現代化新征程上率先邁開步子。蘇南是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最快的地區,全面小康建設走在了前列,肩負著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重任。推進蘇南現代化建設示范區,標志著蘇南發展站上了一個更高平臺,全省“兩個率先”開啟了一個新的征程。我們要深刻認識肩上的擔子和責任,咬定目標不動搖,一張藍圖繪到底,不斷開辟“兩個率先”實踐新境界。其次,要在“怎樣建設現代化”上積極探索路子。辯證看待宏觀環境的有利條件與不利因素,準確把握戰略機遇期內涵的變與不變,統籌謀劃當前工作與長遠發展,順應大勢、發揮優勢、轉化劣勢,既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成功經驗,又避免走他們走過的彎路,積極探索全面小康和現代化建設的現實路徑。第三,要在“建設什么樣的現代化”上努力創出樣子。緊緊抓住重大戰略機遇,突破過去靠開發園區創造局部優勢的做法,實施跨區域、一體化、大范圍的資源要素整合,努力打造以區域發展一體化促進區域基本現代化的現實樣本,為全省推進“兩個率先”提供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示范。

羅志軍指出,根據《規劃》的要求,推進蘇南現代化示范區建設,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全面落實“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堅持先行先試、高端引領、示范帶動、統籌兼顧,著力推進經濟現代化、城鄉現代化、社會現代化和生態文明、政治文明建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努力建成自主創新先導區、現代產業集聚區、城鄉發展一體化先行區、開放合作引領區、富裕文明宜屆區,推動蘇南現代化建設走在全國前列。到2020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基本實現區域現代化,成為全國現代化建設示范區。到2030年,全面實現區域現代化,經濟發展和社會事業達到主要發達國家水平,成為經濟發達、社會進步、生活富裕、生態良好、政治民主的現代化地區。

羅志軍強調,要圍繞《規劃》確定的目標定位,突出工作重點,抓住關鍵環節,全力打造蘇南發展升級版。一要加快增長動力向創新驅動轉變。依托蘇南創新資源,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核心戰略,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注重協同創新,提高創新效益和效率,從“打工型經濟”轉向“智慧型經濟”,變“人口紅利”為“人才紅利”,加快建設創新型區域。二要加快產業結構向高端化攀升。突出兩個主攻方向:一個是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另一個是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核心競爭力,率先建成全國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策源地。按照建成開放合作引領區的要求,大力培育國際化企業、建設國際化城市、集聚國際化人才,提升蘇南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三要積極穩妥加快城鄉發展向一體化邁進。重點是完善城鄉統籌發展長效機制,促進城鄉資源要素優化配置,積極穩妥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統籌城鄉建設是城鄉發展一體化的基礎。蘇南要進一步優化中心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管理現代化水平,建設農村居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s小城鄉發展差距更多地體現在公共服務方面。要積極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廣大農民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城鄉統籌發展要靠城鄉聯動改革。要以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為核心,形成有利于城鄉發展一體化的制度安排。不管是城鎮化還是城鄉發展一體化,都要遵循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積極穩妥,循序漸進,因地制宜,務求實效。四要加快社會形態向現代文明跨越。在經濟發展基礎上促進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長,加快形成“橄欖型”的現代社會結構。按照更高標準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六大體系”建設,高質量實現民生“五有”目標,持續提升群眾的幸福感滿意度。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健全民主決策機制,規范行政權力運行,大力加強司法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區域。創新社會管理格局和機制,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五要加快生態環境向優美宜居提升。認真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全面推進節能減排,更大力度促進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更加自覺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加快傳統產業綠色化改造,努力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互協調、同步提升。

羅志軍強調,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也是推進現代化的根本動力。蘇南現代化建設示范區歸根到底要靠蘇南人民的辛勤勞動和智慧來創造。要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創業創新創優、爭先領先率先”的新時期江蘇精神,努力形成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交相輝映、經濟社會現代化與人的現代化和諧共生的發展格局,使實現基本現代化的過程成為人的全面發展的過程。

羅志軍指出,“兩個率先”是一個與時俱進的實踐過程。要清醒看到全面小康和現代化建設的長期性艱巨性,對取得的成績決不能估計過高。作決策、謀發展、干事情,都不能脫離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國情最大實際,防止發展觀上出現“盲區”,政績觀上出現“誤區”,工作指導上出現偏差。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開闊胸襟,一任接著一任干,把奮發進取精神和求真務實態度結合起來,使我們的思路舉措既不滯后于實踐發展和群眾期盼,又不超越當前發展階段。要清醒看到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生活的新要求新期盼,對存在的問題決不能掉以輕心。我們干的一切工作,我們要建設的全面小康和基本現代化,都要把群眾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出發點和總開關。在推進“兩個率先”過程中,不僅要看“平均數”,更要看大多數,尤其要看“末位數”;不僅要看統計數字,更要看群眾實際感受,使全面小康和現代化建設成果經得起歷史和實踐的檢驗。要清醒看到發展階段的新變化新特征,對原有的工作路數決不能守成僵化。各級干部要按照“三寬四有”要求,做敢于負責、勇于擔當、善于創新的開拓者、實干家。要圍繞全面小康和基本現代化的目標要求,對推進“八項工程”進行再審視、再梳理、再深化,抓住重點、突破關鍵,積小勝為大勝,推動實踐不斷有所發展、有所創造、有所突破。

建設蘇南現代化示范區,是黨中央、國務院著眼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作出的一項重要戰略決策。實施《蘇南現代化建設示范區規劃》,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新要求的重大舉措;是蘇南全面提升經濟社會發展質量、率先基本實現區域現代化、打造江蘇經濟升級版的內在要求;是江蘇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力開啟基本實現現代化新征程的戰略選擇。

省長李學勇要求——

強化創新驅動 加快轉型升級 扎實推進蘇南現代化建設

李學勇指出,蘇南自古以來就是名聞天下的“錦繡江南”、“魚米之鄉”,是近代中國現代化發軔地、民族工業發祥地、鄉鎮企業發源地。改革開放以來,蘇南地區緊緊把握發展機遇,勇于探索、勤于實踐、敢于創新,經濟社會發展始終走在全省前列,綜合實力大幅提升。2012年,蘇南地區GDP達到33381億元,相當于臺灣地區的經濟總量。人均GDP突破1.6萬美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6倍。公共財政收入突破3000億元。產業升級步伐加快。制造業比較發達,現代服務業具有較強競爭力,農業生產效率較高,初步形成了現代產業體系。新興產業不僅在全省而且在全國也具有重要地位??萍紕撔鲁蔀榻洕鐣l展的重要動力。改革開放深入推進。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較高,進出口貿易總額和實際利用外資分別占全國的1/8和1/5,一大批跨國公司落戶蘇南,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市場化程度較高,發展環境比較優越。社會事業日益繁榮。公共服務“六大體系”建設走在前列,各級各類教育發展水平較高,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健全,城鄉接軌的社會保障制度和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險體系基本建立。群眾文化體育活動豐富多彩。社會建設和管理創新、平安江蘇和法治江蘇建設走在全國前列。統籌城鄉發展成效明顯。城鎮化率超過70%,中心城市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同類城市前列??h域經濟發達,所有縣(市)都進入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行列,其中7個縣(市)進入百強縣前十位。新農村建設成效明顯。城鄉收入差距是全國最小的地區之一。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節能減排大力推進。太湖水質持續改善。蘇南是全國園林城市、環保模范城市和生態城市最密集的區域,擁有國家園林城市13個、國家環保模范城市14個、國家級生態市(縣、區)17個。在推進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蘇南不僅創造了豐碩的物質成果,而且積累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始終堅持發展第一要務不動搖,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始終堅持科學發展的鮮明導向,著力增強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始終堅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發展理念、增創發展優勢,努力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新境界。當前,蘇南發展站上了新的起跑線,既積累了發展的堅實基礎,又面臨著負重轉型的現實壓力。蘇南經濟總量較大,但質量和效益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結構調整步伐加快,但深層次矛盾依然突出;生態建設力度加大,但資源環境約束加??;改善民生成效明顯,但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任務依然繁重。我們既要充分看到推進蘇南現代化建設面臨的難得機遇和有利條件,堅定發展信心,把握機遇,用好機遇;又要充分估計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保持清醒頭腦,增強憂患意識,提高應對能力,努力在新的起跑線上開創蘇南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李學勇指出,貫徹落實《規劃》的總體要求,實現蘇南發展的階段性目標,要立足現有基礎,增創新的優勢,通過持續不懈的努力,使蘇南優越的區位條件、豐富的科教資源、雄厚的產業基礎、較高的開放水平等現實優勢,轉化為轉型升級的新優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優勢。一要扎實推進自主創新先導區建設,以提高創新能力增創新優勢。蘇南是我國科教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擁有107所高等院校和530多家科研機構,在校大學生130萬人,有7家國家級高新區,3000家高新技術企業。推進蘇南現代化建設,必須充分發揮科教資源豐富的優勢,堅持創新驅動核心戰略,突出企業主體,推動協同創新,強化人才支撐,推進載體建設,努力把蘇南建設成為創新型經濟發展高地。二要扎實推進現代產業集聚區建設,以深化產業結構調整增創新優勢。堅定不移按照“調高調輕調優調強”思路,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堅持生產性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融合發展,生活性服務業與擴大居民消費相互促進,擴大服務業總量,提升服務業整體實力,到2020年,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60%。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堅持高端引領,主攻高端技術,突破高端環節,在擴大國內市場應用、關鍵技術攻關、領軍企業培育上實現新突破,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健康發展,努力搶占產業制高點。提升發展傳統產業。積極運用先進裝備、先進適用技術及工藝,推進傳統優勢產業向高端、綠色、低碳方向發展。不斷提高產業整體素質。堅持以產業優化升級為突破口,著力推動產業結構高端化、產業布局合理化、產業發展集聚化,形成現代服務業為主體、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現代農業為基礎的現代產業體系,全面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加快實現蘇南經濟由大向強的轉變。三要扎實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先行區建設,以統籌城鄉發展增創新優勢。以城鎮化為重要抓手,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統籌協調發展,實現工業化與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城市建設與新農村建設齊頭并進。要以科學規劃為引領,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以提高統籌發展質量為關鍵,扎實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先行區建設。四要扎實推進開放合作引領區建設,以擴大開放增創新優勢。適應全球需求結構的變化,推動開放朝著優化結構、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轉變,全面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大力推動外貿轉型發展。加快調整對外貿易結構,促進進口與出口、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一般貿易與加工貿易協調發展。發揮蘇南現代化建設示范區輻射帶動作用。加強蘇南蘇中的融合發展,推動蘇中發展加快融入蘇南,形成江海聯動發展、跨江合作開發的新格局。促進蘇南蘇北的互動發展,擴大對蘇北產業轉移的規模,大力推進南北共建開發園區,加快蘇北全面小康進程。五要扎實推進富裕文明宜居區建設,以增進民生幸福為根本增創新優勢。深入實施民生幸福工程,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創新社會服務管理,持續改善人民生活,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努力建設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的“幸福蘇南”。堅持民生優先。多謀民生之利,多解群眾之憂,立足當前辦實事,著眼根本建體系,切實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提高社會文明程度。切實加強文化建設,充分發掘以吳文化為特征的蘇南優秀地方文化,進一步豐富和提升文化內涵,形成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交相輝映、城市文化與鄉土文化和諧共生的發展格局。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到蘇南現代化示范區建設的突出位置,深入實施生態文明建設工程,更大力度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讓蘇南的水更“清”、天更“藍”、地更“綠”。

李學勇強調,蘇南現代化自主創新先導區、現代產業集聚區、城鄉發展一體化先行區、開放合作引領區、富裕文明宜居區建設,是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從根本上說,就是要通過協同推進“五個區”的建設,推動蘇南在“兩個率先”中繼續走在前列,開創科學發展、轉型發展、和諧發展新局面;通過蘇南的創新實踐,探索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符合蘇南實際、體現時代特征的現代化發展路子。

李學勇指出,現代化建設是一個動態、漸進的過程,在前進道路上會遇到各種困難和挑戰,必須充分認識現代化建設的長期性、艱巨性,做好攻堅克難、長期奮斗的思想準備。要把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階段性目標和長遠目標結合起來,一步一個腳印地推進現代化示范區建設。各地各部門要切實統一思想、統一行動,形成上下聯動、整體推進的強大合力。以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加快改革步伐推進落實,優化政策環境推進落實,建立工作機制推進落實,形成工作合力推進落實,把各項目標任務和部署要求落到實處。

推進農業科技創新范文第5篇

近年來, 各地特別是中西部欠發達地區以一村一品為重要抓手, 在產業扶貧方面進行了積極實踐和探索, 取得了顯著成效、涌現出了很多好典型, 為深入推進一村一品產業脫貧積累了寶貴經驗。截至2016年底, 全國各類專業村達到6萬個, 其中832個國家級貧困縣發展有專業村1.4萬個, 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9 776元, 已占到全國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9.1%, 與全國平均水平差距進一步縮小。各地實踐表明, 發展一村一品成為貧困地區發揮資源優勢、實現錯位發展的重要舉措, 成為貧困地區培育主導產業、實現規模經營的重要形式, 成為貧困地區培養新型農民、激發內生動力的重要載體, 成為貧困地區壯大集體經濟、增強發展活力的動力源泉, 是貧困地區開展扶貧開發、幫助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和必然選擇。

各地經驗表明, 要發揮好一村一品產業扶貧的作用, 必須順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 找準做大特色產業;必須順應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創新做活新興業態;必須順應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加快構建, 大力培育經營主體。

推進農業科技創新范文第6篇

自動化學院歷史悠久擁有學校最早的五個本科專業之一,有著30多年的辦學歷史,目前由原來的一個本科專業——自動化專業,發展到現在的四個本科專業即工業自動化、測控技術與儀器、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電氣工程及自動化。3個碩士點: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1個工程碩士點:控制工程。擁有青島市信息化重點實驗室。自主導航與智能控制研究所、自動化研究所;機器人研究所;電力電子技術研究所。

學院現有教職工97名,行政人員12人,教師85人,其中專任教師65人,實驗室人員20人。教授11名,占教師人數的12.9%;博士16人,在讀博士10人,占教師人數的30.5%;40歲以下專任青年教師 35人,占專任教師人數的53.8% 。

在三十余年的辦學過程中,學院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始終堅持育人為本、堅持知識、能力、素質全面協同發展的教育理念,堅持教學的中心地位,著力構建厚基礎、寬口徑,培養學生工程能力、創新能力的教學體系,營造有利于提高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空間。使他們能以扎實的專業基本功和全面的職業素質適應變化的社會發展需要,將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作為學院的根本工作。

一、教學工作總結

自04年學校啟動本科教學評估以來,經過三年多的迎評工作中,我院教師在學校黨委和行政的正確領導下,勵精圖治,腳踏實地,勤奮工作,在教學與科研工作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圓滿完成了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并獲得了教學評估突出貢獻獎。通過評估我院的基本教學條件得到了較大的改善。師資隊伍建設得到了加強,四年來,共引進師資28名,其中:博士13名,碩士18名碩士;送出去培養博士10人,教學管理及運行更加科學規范,教學工作成績顯著,科研實力大大增強。使我院的教學科研工作上了一個新的臺階,為今后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在不斷強化管理、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的同時,我院不斷加強精品課程和精品教材的建設工作,充分發揮精品課程的骨干支撐和輻射示范作用。以精品課程、優秀課程建設帶動青年教師的培養,提高全院教師的教學質量。04年在首屆精品課程、優秀課程評選中,我院有一門課程獲校級精品、一門課程獲校級優秀課程;06年第二屆精品課程、優秀課程評選中,兩門課程獲校級精品課程、兩門課程獲校級優秀課程,一門課程被評為山東省精品課程;08年第二屆精品課程、優秀課程評選中,有兩門課程獲校級精品課程,四門課程獲校級優秀課程。精品課程、優秀課程得建設促進了教師隊伍和教材的建設。目前,形成了以精品課程、優秀課程為核心的教學團隊,年輕的博士、碩士積極參加精品課程、優秀課程的建設,使教學團隊的結構逐步合理、教學和科研能力得到進一步增強。08年,“自動化專業課群教學團隊”被評為校級優秀教學團隊;在國家級出版社出版教材12部,08年將有四部教材出版。課程建設的同時也更新了教學手段,在首屆校多媒體課件的評比中,兩項多媒體教學課件獲得全國多媒體優秀獎,在首屆校多媒體課件大賽中4項獲

一、二等獎。

08年6月開始,組織了“自動化學院本科課堂教學質量認證”工作,有35名青年教師參加了教學認證,其中有6名青年教師獲得了“優秀”等級。

為了表彰過去幾年來學院教學工作中取得的成績,進一步激發教師工作熱情,08年在第二十四個教師節期間,學院召開了首屆自動化學院教學工作會議,對幾年來在課程建設、教學成果、人才培養、專業建設等工作中取得的成績進行了表彰。

幾年來,學院的教學工作得到了極大地提高,但同時還應該看到,在師資隊伍培養、教學團隊及新辦專業的建設還需要下大力氣常抓不懈。04年至今,引進博士教授11人,碩士18名,且僅有兩人從事過教學工作;盡管課程建設取得了較大的成果,但教學梯隊的建設還比較薄弱,兩個新辦專業尤 其是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還需進一步優化,提高學生就業率。 圍繞著人才培養質量這個中心任務,學院今后將進一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師資隊伍教學水平;根據教育規律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抓好專 業建設,尤其是新辦專業建設,推進教育改革;推行大學生的素質教育,使大學生畢業后能順利分配到用人單位,提高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

二、今后得工作目標:

今后五年中學院將實施“六個一工程”:追求一種團結向上、吃苦耐勞、勇與創新的精神,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構建一個和諧的工作環境,制定一套科學的教學管理制度;搭建優質的青年教師成長平臺,以課程建設為切入點建設好教學團隊。 具體措施是:

1.全面落實精品課程的建設要求,按照教師隊伍一流、教學內容一流、教學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學管理一流的標準做好優秀課程和精品課程建設,切實把我院現有省級和校級精品課程建設好,通過精品課程建設,進一步提高教師的教學、科研水平,爭取將“自動化專業課群教學團隊”建設成為省級教學團隊,積極組織、培育1-2門省級精品課程,將學院現在開設的所有必修課程按照優秀課程的目標建設,在現有的8門校級精品、優秀課程的基礎上再建設4門優秀課程。建成2個校級教學團隊;獲準一項省級教學研究立項;出版國家“十一五”教材5部,一個省級品牌專業。 2.加強新辦專業建設:加強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建設;重點扶持我院的特色品牌專業——自動化專業,發揮品牌專業的輻射作用,提高教學與研究的整體水平,突出自動化專業過程控制的特色,將自動化專業建成為省級品牌與特色專業,培育測控技術及儀器為校級品牌與特色專業。

3.進一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將提高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作為常抓不懈的任務,發揮老教師傳幫帶作用,建立青年教師培養的長效機制,繼續實施“教學質量認證”制度,切實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培育1-2名校級教學名師。

4.加強青年教師培養,提高教師教學水平

學院現有40歲以下青年教師35人,占專任教師人數的53.8%。為有效提高教學水平,保證教學質量,學院加大了青年教師的培養力度,自05年以來,在青年教師中實施導師制,選副教授職稱以上的教學效果優良的老師擔任導師,全程指導青年教師的教學過程。為了配合導師制的實施,還制定了一系列青年教師培養制度:青年教師聽課制度,優秀青年主講教師評選制度、本科生課堂教學質量認證制度等。導師制實施四年以來,老師們從思想上高度重視教學工作,認真撰寫教案,認真備課,刻苦鉆研業務,積極參加教學觀摩活動。青年教師的培養也卓見成效:今年六月份,學院先后組織了四次現場教學觀摩活動,對40歲以下青年教師進行了“本科課堂教學質量認證”,其中有6名教師獲得了教學質量認證。本學期,總結經驗,進一步修訂《自動化與電子工程學院本科課堂教學質量認定的實施細則》,繼續實施認證工作,為了配合這項工作得進行,繼續實施青年年教師導師制,充分發揮老教師對青年教師的傳、幫、帶作用,實行老教師對青年教師一對一培養,組織教學觀摩活動,開展“上好一堂課活動”,請獲得教學效果獎的老師進行示范教學。爭取在三年內,青年教師得授課水平全達到優良水平。

自動化與電子工程學院

2008.3-15

附:

1.自動化學院教學工作業績獎勵條例 2.自動化學院本科課堂教學質量認證實施細則

自動化與電子工程學院文件

青科大自動化與電子工程學院教字[2008]5號

自動化與電子工程學院教學工作業績獎勵條例

頒布通知

院屬各室、中心及職能機構:

為了調動自動化與電子工程學院廣大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增強教師的使命感和集體榮譽感,充分體現業績貢獻與經濟效益掛鉤的原則,全面推進自動化與電子工程學院教學,工作水平。進一步修訂了“自動化與電子工程學院教學工作業績獎勵條例”(見附件),現頒布實施。本條例政策性強,關系教師切身利益,望認真組織學習。

附件:“自動化與電子工程學院教學工作業績獎勵條例”

二O O八年五月二十三日

主題詞:獎勵條例

通知

抄送:各教研室、實驗中心、職能機構

呈送:院領導 自動化與電子工程學院辦公室

2008年5月23日印發

共印20份

附件

自動化與電子工程學院教學工作業績獎勵條例(修定稿)

(2008年5月23日

青科大自動化與電子工程學院教字[2008]5號)

第一章 總

為了調動自動化與電子工程學院廣大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增強教師的使命感和集體榮譽感,充分體現業績貢獻與經濟效益掛鉤的原則,全面推進自動化與電子工程學院教學工作水平,積極倡導并實踐“團結務實、開拓創新、與時俱進、爭創一流”的自動化學院精神,特制定本獎勵條例。

第二章 教學獎勵

第一條

教學獎勵目的

1. 加強基礎學科,強化優勢學科,豐富專業內涵;

2. 提高教學質量,提倡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上進行改革; 3. 推進教學成果的轉化; 4. 確保教學中心地位。 第二條

學科建設獎

1.申報并獲批一個本科專業獎勵:

2. 申報并獲批一個省級試點課程獎勵:

3. 申報并獲批一個省級精品課程獎勵:

4. 申報并獲批一個校級精品課程獎勵:

5. 申報并獲批一個校級優秀課程獎勵:

第三條

教學成果獎

1. 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獎勵:

2. 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獎勵:

3. 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三等獎獎勵:

4. 獲省部級教學成果一等獎獎勵:

5. 獲省部級教學成果二等獎獎勵:

6. 獲省部級教學成果三等獎獎勵:

7. 獲校級教學成果一等獎獎勵:1500(學校獎勵3000)

8. 獲校級教學成果二等獎獎勵:1000(學校獎勵2000)

9. 獲校級教學研究成果一等獎獎勵:500(學校獎勵1000) 10. 獲校級教學研究成果二等獎獎勵:300(學校獎勵600) 11. 發表教學論文獎勵:100 第四條

教學效果獎

1.獲校級效果一等獎獎勵:1000(學校獎勵2000)

2.獲校級效果二等獎獎勵:500(學校獎勵1000)

3.獲校級效果青年優秀獎獎勵:400(學校獎勵800)

第五條

教材建設獎

1. 獲國家級教材一等獎獎勵:

2. 獲國家級教材二等獎獎勵:

3. 獲國家級教材三等獎獎勵:

4. 獲國家級教材四等獎獎勵:

5. 獲省部級教材一等獎獎勵:

6. 獲省部級教材二等獎獎勵:

7. 獲省部級教材三等獎獎勵:

8. 獲校級教材一等獎獎勵:1500(學校獎勵3000)

9. 獲校級教材二等獎獎勵:1000(學校獎勵2000)

10. 著名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獎勵:500 第六條

人才培養獎

1.國家級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老師獎勵:

2.省級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老師獎勵:

3.省級優秀碩士學位論文指導老師獎勵:750(學校獎勵1500)

4.省級優秀學士學位論文指導老師獎勵:500(學校獎勵1000)

5.國家級電子設計大賽一等獎指導教師獎勵:500(學校獎勵1000) 6.國家級電子設計大賽二等獎指導教師獎勵:500(學校獎勵1000) 7.國家級電子設計大賽三等獎指導教師獎勵:

8.省級電子設計大賽一等獎指導教師獎勵:500(學校獎勵1000) 9.省級電子設計大賽二等獎指導教師獎勵:300(學校獎勵600) 10.大學生挑戰杯大賽全國一等獎指導教師獎勵:500(學校獎勵1000) 11.大學生挑戰杯大賽全國二等獎指導教師獎勵:500(學校獎勵1000) 12.大學生挑戰杯大賽全國三等獎指導教師獎勵

13.大學生挑戰杯大賽山東省一等獎指導教師獎勵:500(學校獎勵1000) 14.大學生挑戰杯大賽山東省二等獎指導教師獎勵:300(學校獎勵600) 第七條:師德獎:

1. 獲得“我最喜愛的老師”獎勵100元

2. 獲得“本科課堂教學教學質量認證”,頒發榮譽證書

自動化與電子工程學院文件

青科大自動化學院教字[2008]2號

關于開展青年教師教學質量認證的通知

各教研室、實驗中心:

為加強對青年教師的培養與選拔,使其盡快成為我院教學、科研的骨干力量,學院2005年制定了“本科課堂教學質量認證制度”,并制定了相應的實施細則,進一步完善了青年教師培養制度(見青科大自教(2005-5號文件))。為檢驗青年教師三年來的教學效果,定于本學期開展青年教師課堂教學質量認證(實施細則見附件)。望各教研室做好準備工作,檢查申請質量認證教師的教案、三年來的教學文件、教學督導員課堂檢查記錄。

報名時間:第三周 教研室推薦時間:第五周 公開觀摩教學評審:2008年6月

二OO八年三月一日

主題詞:青年教師課堂教學質量認證

抄送:各教研室、實驗中心 呈送:院領導 自動化與電子工程學院辦公室 2008年3月發

附件

自動化學院本科課堂教學質量認定的實施細則

本科教學工作是學院的經常性中心工作,人才培養是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而課堂教學是人才培養的主要渠道。課堂教學狀況的好壞,質量的高與低,直接影響人才培養的質量。因此準確地衡量教學質量的高低,使其既能反映出一個學院的人才培養質量觀念,又能對教學工作起到良好的指導和監督作用,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為進一步促進我院教學質量的提高,規范本科教學,加強質量監督,在每學年教學檢查的學生評價、教學督導員聽課制度的基礎上,本著“體系科學,程序規范,職責分明,宏觀為主”的原則,特制定本實施細則。

一、評價范圍

1、凡是承擔本科課堂教學的教師均為被評定的對象,實驗教學將參考該辦法執行。

2、所有本科生課程作為評定范圍。

二、評價組織

1、院級組織

學院成立教學質量評價小組,評價小組由教學院長擔任組長,其成員為院領導、免檢教師、教學督導員、教研室主任、教授、課群負責人等。

2、教研室組織

各教研室成立由教研室主任領導的教學質量評價組。

三、評價體系及等級

1、評價體系

(1)學生評價:多年實踐表明,學生評價基本上能客觀反映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因此學生評價在總評價結果中占30﹪的權重。

(2)同行評價:學院教學質量評價領導小組成員對于專業及課程的建設負有重要責任,這些教師都是講課效果好且在專業方面有一定造詣的教師,同行聽課記錄在總評價結果中占30﹪的權重。

(3)專家評價:院教學督導員都是非常有課堂教學工作經驗的同志,他們采用隨堂聽課和重點跟蹤的方式,從專家的角度,對教師的授課質量做出評價,教學巡視員意見在評價結果中占40﹪的權重。

2、評價等級

教師教學質量評價結果評定分為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個等級。

四、評價方法

1、初次評價:評價結果由教師所在教研室提出,院教學質量評價小組審定,初次總評結果,由學院參照近兩學年(至少兩次)教學評價成績給出。成績達到優良者在以后期教學檢查中進行抽查。

2、在評價中達到優秀者,可以采用本人申請、教研室推薦的辦法,申報獲得免檢榮譽稱號。每年九月由各教研室上報名單,教學辦公室公布申請者名單,學院重點跟蹤一年,一年后公布結果。已經是免檢教師的由學院按期組織復檢,合格的保持免檢榮譽稱號。

3、在評價中未達優秀者,可以采用由本人申請、教研室推薦的辦法,申報參評高一級教學質量等級。各教研室在每學期開學兩周之內上報教學辦公室,作為本學期教學質量檢查的主要對象。

4、授課不足四個學期或成績未達到優良的教師,每個學期仍進行評價,由各教研室及教學辦公室分工協調組織。

5、對在一學期內出現兩次教學事故或出現一次嚴重教學事故者,教學質量等級降一級。

6、對擔任同一門課,連續兩次教學評價等級均為不合格者,不能作本門課程主講教師。

五、其他

1、今后教師申報教師系列專業技術職稱,教學質量評價優秀的將優先考慮。教學質量評價沒有達到合格的教師不具備申報教學系列專業技術職稱的資格。。

2、教學質量優良者,才有資格獲得教師系列的各種榮譽稱號。

自動化與電子工程學院

上一篇:生物穩態與環境題范文下一篇:投資公司激勵方式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