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談談論語中的君子之道范文

2023-10-05

談談論語中的君子之道范文第1篇

篇一:于丹論語心得君子之道讀后感

大家讀《論語》會發現,這里面經常出現一個詞:君子。我們直到今天還常常將其作為做人的一個標準,說某某人非常君子。但是究竟什么是君子呢?

“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一部短短兩萬多字的《論語》,“君子”這個詞就出現了一百多次。我們把孔子對于君子所有的言語、界定、描述總結在一起,會發現,大概做一個君子要有幾個層次上的要求。

做一個善良的人。這是君子的第一個標準。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與內心。他的內心完滿、富足,先修繕了自我修養,而后表現出來一種從容不迫的風度。

司馬牛曾經問過孔夫子,什么樣的人才能夠稱為君子呢?孔子答:“君子不憂不懼。”司馬牛又問:“不憂不懼,就可以叫君子嗎?”

他可能覺得這個標準太低了??鬃诱f:“反躬自省,無所愧疚,當然沒有什么可憂可懼的。”我們把孔夫子的意思轉換成老百姓的話來說,就是“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

一個人反省自己的行為,而能夠不后悔、不愧疚,這個標準說低也低,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到;說高就是個至高無上的標準,大家想想,要使自己做過的每件事都經得住推敲,實在又是極不容易的事。所以孔子才把它作為君子的人格標準。

孔子在給學生講課的時候曾經很認真地跟他們討論過君子的問題,他說:“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孔子一上來很謙虛, 說“不憂”、“不惑”、“不懼”這三點自己做不到。什么叫“仁者不憂”?

就是說,一個人有了一種仁義的大胸懷,他的內心無比仁厚、寬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細節不計較,可以不糾纏于小的得失。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內心安靜、坦然。什么叫“知(智)者不惑”?

在區區半個世紀之前,一個人一生可能就在一個單位,婚姻基本上不會有任何變動,從小到老可能就住在一個大雜院里。人們的煩惱可能是生活的或然性和可選擇性太小。

但在當今社會,我們的痛苦不是沒有選擇,而是選擇太多。這是一個繁榮時代帶給我們的迷惑。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內心的選擇能力更強大。當我們很明白如何取舍,那么那些煩惱也就沒有了,這就是孔夫子所說的“知者不惑”。

什么叫“勇者不懼”?用老百姓的話來說就是“兩強相遇勇者勝”,也就是說,當你的內心足夠勇敢,足夠開闊,你就有了一種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不再害怕了。

一個真君子做到了內心的仁、知、勇,從而就少了憂、惑、懼??鬃诱f這三條我做不到。子貢說“夫子自道也”―――您說的不就是您自己嘛!大家看,孔子告訴我們的做人標準,不是苛責外在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時間、精力,用來“苛責”內心。

一個人內心對自己要求更嚴格一點,對別人就會厚道一點。我們今天老說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窩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憫別人很多的過錯,可以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立場上想問題。

因此,只有真君子才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既不抱怨老天爺不給我機會,也不抱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了解我。一個人內心沒有了“憂”、“惑”、“懼”,自然就減少了對外界的抱怨和指責,也就增強了把握幸福的能力。而增強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學習的終極目的。

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古人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今人學習是為了炫耀于人、取悅于人。

真正尊崇學問的人,他的學習是為了人心靈的建樹。從書本上學,從社會上學,從小學到老,無非是學習一種把握幸福的能力。

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知識、有教養、而且內心忠誠的公民,然后以此在社會上安身立命,學習的目的就是完成這么一個自我角色的建立和提升。

而“為人之學”又是什么呢?它是把學到的知識當成工具,當成一種技能,以之謀一份職業,為自己謀一份福利??鬃釉浿苯亓水數馗膶W生子夏說:“女(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就是說, 你要想著提高修養,不要老惦記眼前的一點點私利。

孔子從來不說做君子就要像誰誰誰那樣,在孔子看來,做君子就是做一個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從今天做起,讓自己成為內心完善的人。因為只有你的內心真正有了一種從容淡定,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

篇二:于丹論語心得君子之道讀后感

孔夫子在教育他的弟子時,常以小人和君子之分來明辨是非。那么何為君子,何為小人,君子與小人之間有什么不同呢?

“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一部短短的兩萬多字的《論語》,其中“君子”兩個字就出現了一百多次。而與之相對應的就是“小人”??鬃诱f:“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就是說君子胸懷平坦開闊,但是小人卻經常憂愁恐懼。

即便是今天,人們還是希望自己能做君子而不做小人。那么,怎樣才能成為君子而不是小人呢?孔夫子眼中的君子與小人又到底是怎樣的呢?

北京師范大學于丹教授告訴我們:用孔夫子的說法叫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比如我們大家在一起爭論問題,不可能意見都一致,君子會很平和的跟每一個人都能交流,但是他會堅持自己的主張,他不會茍同別人。小人沒主見,別人一說什么好像都對,但是還經常跟人打起來,叫做同而不和。君子好處事,但你很難取悅于他,但他對人了解是非常準確的,能夠量才用人。而小人難處事,你卻很容易取悅于他,但他對人卻常常是求全責備。

于丹教授認為,孔夫子描述的這個現象它遠嗎?這肯定不是遠古的事,這一切現象其實今天就經常出現在我們的身邊,如果你要把這個標準想明白的話你會發現,孔夫子給了我們一個考察人品的標準??追蜃舆€說,君子有三戒,少戒色,中戒斗,老戒得。少年時為何要“戒色”?中年時又為什么要“戒斗”?老年時“戒得”指得又是什么?于丹教授在這一講--《君子之道》中將為我們詳細講解這三戒的內容和它對人生的重要影響.

大家讀《論語》會發現這里面做人最經常出現的一個標準就是兩個字“君子”,其實這是我們在今天也經常說到的一個標準,說某某人非常君子。但是究竟什么是君子?我們今天就說說《論語》中的君子之道。

畫外音:“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一部短短的兩萬多字的論語,其中“君子”兩個字就出現了一百多字,即便是今天人們還是希望自己能做君子,我們怎樣才能做一名君子呢?北京師范大學于丹教授將為我們講授《于丹<論語>心得》之《君子之道》。

于丹:其實我們把孔子對于君子所有的言語、界定、描述總結在一起,會發現大概做一個君子要有幾個層次上的要求。

首先一個標準,君子都是那些內心完滿富足,先自我修繕了修養,而后才表現出來一種從容不迫的人。也就是說,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和內心。

大家知道人格和風格永遠都是相關的,當我們說一個人在風格上表現為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有那么一副與世無爭與人恭敬的氣度,這種風格的力量一定來自于人格。

學生很不以為然,一下子沒聽明白,覺得這么簡單,就又追問了一句說:“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這就能叫君子啦?老師還是淡淡地跟他說:“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論語顏淵)也就是說,我們老百姓的語言系統說,半夜敲門心不驚。一個人夜里面睡得踏實,這就叫內省不疚。一個人內心反省自己的行為,反省自己在社會上所作的一切的時候沒有愧疚,這就可以做到不擔憂不恐懼。

在孔子看來,一個人“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這就是一個君子的標準。那么這個標準呢,說低也低,我們每個人可以做到,說高,這也是一個至高無上的標準。

孔子在給學生講課的時候曾經很認真地跟他們談過這個問題??鬃右簧蟻硐群苤t虛,他說“我們今天來說說君子”。說“君子道者三”,做一個君子有三點是要做到的,然后他很客氣的先謙虛了一下說“我無能焉”,我反正是做不到,是哪三點呢?叫做“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

也就是說在這個世界上,一個人每天行于世間百態之中,真正要做到內心的坦然,要做到一種仁義的大胸懷,讓自己沒有那么多的憂傷、憂思、憂恐、擔憂,全都沒有,這一切來自于什么呢,來自于你內心的仁厚。由于你寬和,所以你可以忽略了很多細節不計較,由于你心懷大志所以你可以不糾纏于這個世界給你小的得失。

第二點就是要做到“智者不惑”。

其實我們看漢字的構成很有意思。這個“惑”字,迷惑的惑啊是上面一個或者的或,下面一個心字底,對吧?其實“或者”,數學上叫或然率。什么意思啊?就是可以這樣也可以那樣,此為“或者”。那么當世界面臨眾多的抉擇,你可以這樣走,也可以那樣走的時候,就要看你這個心字底托得是不是足夠大。如果你心中有判斷,有定力,你明確,你就不至于被世界上諸多的選擇壓垮。

對于我們當下的人來講,我們的痛苦不是沒有選擇,而是選擇太多,這也是孔子所謂的過猶不及。在過去有人說區區半個世紀之前,每一個人從職業上一生可能就在一個單位,從婚姻上一生不會有任何變動,從居住上一生就是一個大雜院的鄰居,但是在今天選擇太多,視野廣闊,這是一個繁榮時代給我們帶來的迷惑。怎么辦呢?我們不能去左右外在的世界,我們能夠讓自己內心的選擇能力更強大,這就是讓自己成為一個智者。

那么第三點就是“勇者不懼”。

篇三:于丹論語心得君子之道讀后感

“君子”是孔夫子心中理想的人格標準,使許多人正在努力的方向與動力。提到“君子”一般都會與男子相聯系,誰說女子中就不能有“君子”。“君子”并不是男子的慣用名詞,所謂“君子”就是在星光大道上奪放異彩的人物,并不是從外表能看出來的,而是內心散發的一種無可彼及的光輝。

稱之為“君子”的第一標準是要做一個善良的人。所謂善良是攻于身,行于義。真正善良之人是渺小的,是默默無聞的,待人處世皆以善為本。所謂:“人生一日,或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說一善話,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虛生。”為善者不云利,逐利者不見善。善良之人是不求回報的,這種善是發于內心的。如果你挖掘它將不斷涌出來。善良的心靈是園,善良的思想是根,善良的語言是莖,善良的行為是果,善良之人會使靈魂變得高尚,會對生活充滿勇氣,會對未來充滿自信。

稱之為“君子”的第二個標準是要做一個有恒心的人。所謂“無恒產而有恒心”茍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無益,莫過一日曝十日寒。成大事不再力量的大小,而在于堅持多久。一朝開始便永遠能夠將事業繼續下去的人是幸福的。所謂:“繩鋸木斷,水滴石穿。”一但決定去做,就要把事情做到底,那怕是一件不大的事情,每有這種恒心的力量,就不可能認真的建設工作。有神么比石頭更硬?有什么比水更軟?然而,只有堅持不懈,軟水可以穿透硬石。

稱之為“君子”的第三個標準是“矜而不爭,群而不黨。”所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也就是說君子會人真的聽取別人的意見,但也會有自己不同的見解。而小人呢,在別人提出意見時,只會高屋建瓴,深謀遠慮,隨聲附和,沒有自己的主見,也不能提出實質性的問題。

如果具備以上三個標準,那么應該可稱一為“君子”,要具備以上三點決非易事。

談談論語中的君子之道范文第2篇

一、指的是道德高尚的人。 具體出處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論語中大部分“君子”指的都是道德高尚的人。

二、指的是有地位而且道德高尚的人。 具體出處:

1、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三、指的僅僅是有地位的人。 具體出處:

1、子曰:“先進于禮樂,野人也;后進于禮樂,君子也。……”

2、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3、君子不以紺緅飾,紅紫不以為褻服。

4、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論語中少部分“君子”指的僅僅是有地位的人。

四、當動詞用,指的是為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而努力的行動。 具體出處: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論語》中,君子一詞共出現107次,小人24次。君子小人皆有二義,其一以有無道德區分,其二則分指貴族和平民 1,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為政》)意思是君子講團結而不互相勾結,小人互相勾結而不講團結。 2,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里仁》)意思是君子念念不忘道德,小人念念不忘鄉土;君子關心法制,小人心系恩惠。 3,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里仁》)意思是君子懂得正義,小人只講究私利。 4,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雍也》)你一定要做個有道德的儒者,千萬不要做個沒有道德的儒者。 5,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述而》)意思是君子事事處處時時心地平坦寬廣,小人常常局促不安而憂愁。 6,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之。”(《顏淵》)意思是君子會成全別人的好事,不會促成別人的壞事。小人則正好相反。 7,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顏淵》)意思是君子的德行好比是風,小人的德行好比是草,風在草上刮過,草必定向一邊倒去。 8,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意思是君子講究互相協調,而不會盲目隨從;小人盲目隨從,而不會講究協調。 9, 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子路》)意思事說在君子手下做事工作很容易,要討他的喜歡卻很難。不用正當的手段去討喜歡,他是不會喜歡的。等到他任用人的時候,一定會按照各人的德才,使用的。在小人的手下做事和工作那就很難,要想他的喜歡倒特別容易。即使采用不正當的手段來討他喜歡,他也會很喜歡的。等到他使喚人的時候,便會百般挑剔,求全責備。 10,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子路》)意思是君子安詳舒展,而不傲慢;小人傲慢,而不安詳舒展。 11,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憲問》)意思是君子當中會有不仁德的人啊,而小人當中卻不會有仁德的人的。 12, 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憲問》)意思是君子向上,通達仁義;小人向下,追求名利。 13,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衛靈公》)意思是君子定要求自己,小人只要求別人。 14,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衛靈公》)意思是君子不可以用小事去考驗他,卻可以承當重大任務;小人你可以承當大任務,卻可以用小事去考驗他。 15,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意思是君子懼怕三件事:懼怕天命,懼怕權貴人物,懼怕圣人的言論。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沒有懼怕,褻瀆權貴人物,侮慢圣人的言論。 16, 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陽貨》)意思是君子學習了道理便有仁愛之心,小人學習了道理便容易聽使喚。 17, 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陽貨》)意思是君子之講勇敢而不講正義就會造反作亂,小人只講勇敢而不講正義就會做盜賊。

(1)“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

“義”就是“宜”,也就是說,君子走的始終是一條適宜的正路。而小人則一心看重私利,在一己私利驅使下很容易走上邪路。 (2)“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論語·里仁》)

就是說,君子和小人每天心中惦記的事情是不同的。 君子每天牽掛的是自己的道德修繕,小人則記惦的是自己的家鄉;君子心中始終有一份規矩、法度,不得超越,小人則滿腦子想的是些小恩小惠,小便宜。 (3)“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論語·衛靈公》)

就是說:君子是合群的,雖然他內心里莊重、莊嚴不可侵犯,但他在一大群人里頭卻從來不爭。同時,他也決不拉幫結派,謀取私利。這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君子和而不同”(《論語·子路》)。 小人則剛好相反,他是“同而不和”(《論語·子路》)。

生活中經常會看見這樣的場面:大家討論一件事情的時候,領導的話還沒說完,馬上就會有人跳出來說,對對對,領導說得真好,什么高屋建瓴、深謀遠慮之類的溢美之詞說了一大籮筐;可是到會后他轉臉就會對別人說,哎,這個領導說的都是什么啊?我一點都不同意他的觀點!

關于君子和小人行事的不同,孔子還有一個表述,叫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 “周”就是能夠團結照顧到很多人,他以道義為準則與人交往,所以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個真君子不管他有多少朋友,他都會像空氣里的氧氣一樣,讓朋友們感覺到很歡欣,感到受到照應。“比”這個字形,象兩個人緊挨著站在一起,意思是說,小人喜歡結成小圈子,他不會融入大集體。 (4)“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

小人之所以喜歡互相勾結,是因為他的心里有鬼,想通過這種勾結謀取私利和維護既得利益。所謂“結黨營私”,正是這個意思。而君子則胸懷坦蕩,因為他坦然無私,所以能夠平和,能夠以善意跟所有人走到一起。 (5)“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論語·子路》)

說,同“悅”,高興。一個君子你很容易與他相處,但是你又難以取悅他。假如你想以不正當的手段取悅他,他反而會不高興。決不會說你給他一個小恩小惠,他就給你大開綠燈、大開后門。等到他真正使用你的時候,他會根據你的才干,給你安排一個合適的位子。這就叫“器之”。

小人的特點是你很容易取悅他,但是你很難與他相處。生活中這樣的人不在少數。比如說你給他施一點小恩小惠,幫他一個小忙,甚至你請他喝一頓酒,這個人就會很高興了。即便你取悅他的方式是不合乎道義的,是不正當的,他也還是會很高興。但這樣的人又是很不容易共事的。你千萬不要以為取得了他一時的歡心,他以后就會非常忠誠地一路給你開綠燈,雖然你費了很多力氣,花了很多錢財,打通了關節,但等到他真要用人的時候,他不會根據你的才干給你安排工作。而是求全責備,覺得你這兒也不夠格,那兒也不達標,你以前所做的一切都算白費。他會想法刁難你,讓你覺得很尷尬。所以這樣的人你很難與他相處。

原文:

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謂小人無朋,惟君子則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祿也;所貪者,貨財也。當其同利之時,暫相黨引以為朋者,偽也。及其見利而爭先,或利盡而交疏,則反相賊害,雖其兄弟親戚,不能相保。故臣謂小人無朋,其暫為朋者,偽也。君子則不然。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以之修身,則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國,則同心而共濟。終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譯文:

談談論語中的君子之道范文第3篇

《論語》是記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語錄體散文集。這部儒家的經典以對話的方式,展現了孔門師徒對于社會各個現象的看法,而這些看法構成了統領中國兩千多年的道德行為規范,也成為中國文人世世代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行動綱領。在《論語》中多次論及了“君子”,并從各個角度加以闡明,大到安邦治國,小到修身養性,可以說對“君子”這個概念做到了全方位的詮釋。然而君子一詞發展到今天僅僅保留了它最初含義的一部分。下面就以《論語》文本為中心,以“君子”一詞為切入點, 君子”的修進之道、“君子”的特質、孔子對“君子”的界定等方面來探析孔子思想體系中至為重要的“君子”觀的來闡述孔子的“君子”觀。

在《論語》20 篇中,“君子”一詞共出現107 次,從開篇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到末篇的“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堯曰》) ,可謂是首尾呼應,構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內在有機聯系的、不斷深化的君子修養體系。“君子”一詞雖非孔子首創,但《論語》中的“君子”是孔子對周代貴族所崇尚的君子人格的重新闡釋和再次規定,以比較具體的道德品質充實了“君子”的內涵,形成一個完整的“君子”理論體系。

一、“君子”的修進之道

在《論語·先進》篇,子曰:“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德行、言語、政事、文學被后世譽為孔氏四門,孔子認為君子應盡可能地修身礪己,在這四科中求得精進。

二、“君子”的特質

對于君子之道,孔子在《論語》中屢有提及。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述而》) 這是對君子人格系統多方面、多層次的界定。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公冶長》) 孔子在評論子產時說他有四種德行:“行為態度謙遜、莊重;侍奉君長嚴肅、尊敬;撫養百姓有恩惠;役使百姓合理而適當。”曾子言曰:“君子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進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君子注重容貌,端正態度,注意談吐。(《泰伯》)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憲問》) 智、仁、勇是所謂“三達德”,既是道德,又是傳統的文化積淀。

與孔子的一貫主張相同,為君子之道,依然注重自身的內在條件。在孔子看來,君子應是仁、智、勇的統一體。“三戒”、“三畏”、“九思”、“三變”,君子時刻在自警;不憂、不惑、不懼,態度恭敬,對君主尊敬、對人民恩惠。這些對君子道德修養的“定量”規定,反映了孔子對君子之德的嚴格要求和多方贊美。 為明確君子的特質,《論語》中一度將君子與小人并提??鬃诱J為,區分君子與小人的關鍵是道德。君子道德品質高尚,小人道德品質低劣。君子以義為先,見義忘利;小人以利為本,見利忘義。君子為人處世以仁為本,依禮而動;小人為人處世棄仁忘義,違禮而行。君子追求真理,尋求善道;小人追求享受,尋求私利。君子崇尚道德,為政以德;小人推崇武力,為政以刑。君子和小人在性格、好惡、器量、作風、思想、行為等方面都是相背的,在道德修養上彼此對立不同。然而,正是在這種比對中,二者的形象更加鮮明,也使得孔子界定的“君子”更加豐滿。

三、孔子對“君子”的界定

據現有文獻所記載“, 君子”一詞最早出現于《尚書》,雖然沿用至今,但其涵義卻經歷了不斷的變化。“子”在古代是對男子的尊稱,“君子”的本義源于“君”字。許慎《說文解字》注:“君,尊也,從尹,發號,故從口。”上面表示手執筆,即“尹”字,與“父”近形,有“父輩掌權”的意思,表示治理事務,是對做官者的通用稱呼;下面的“口”字表示發布命令。“君”主要是對社會地位高的貴族的稱號,有時也指國家元首。“君子”合稱,多是對貴族的專有稱號。而《論語》中的“君子”一詞已經突破身份、地位的高貴而增加了道德品質的內涵,孔子繼承和發展了前代以來“君子”與道德品行有關聯這一點,第一次從大到安邦治國,小到修身養性,全面具體地闡釋了“君子”的內涵?!墩撜Z》通俗而多方面地闡釋了“君子”的為人處世之道及其道德評判標準,多視角、多層次地探討了“君子”應具有的內在人格和外在表現。

孔子從內、外兩方面對君子作了界定,對內,即自身修養;對外,即立身行事。自身修養方面“, 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質”指人的內在品格“, 文”指人的外在儀表。在立身行事方面,孔子認為君子應“以合宜為原則,以禮節實行它,用謙遜的言語說出它,用誠實的態度完成它”。

四、《論語》中的君子之行

(一)君子在家如何侍奉父母和對待兄弟??鬃诱J為要實現治國平天下的宏愿,就必須從治家開始,治家如治國,治國如治家,治國治家一體??鬃诱J為對待父母要孝,不違背父母意愿,“父母在不遠行“。對兄弟要悌,對兄要聽其言,要像對待父母一樣對待兄長;對弟要憐愛和關心,幫助其健康成長,要和兄弟和睦相處。

(二)君子為政??鬃诱J為君子應以德教化百姓,為政以德。統治者應該明白治國之道是非常重要的,不能隨心所欲,不要亂開戰事和濫用民力,要愛護老百姓,提倡節儉,減輕賦稅和徭役,使老百姓能休養生息。.治理老百姓不能只用政治和刑法,用道德加禮法才是治國的根本之道。

(三)君子在外如何交友

1. 孔子認為“益者三友,損者三友”。認為做人應該做到“溫、良、恭、儉、讓”。3.君子之交,重的是義氣和情誼,有高尚德行和節操的人,才能贊揚人和批評人,他們知道什么才是值得追求的什么不是我們該擁有的。另外,孔子認為君子應“敏于行,訥于言”。

五、“君子”的現實意義。

從孔子給的君子本體論出發,擴展到君子對父母兄弟、對為政之道和如何交朋友,我們發現,孔子樹立君子的模范形象和神圣使命,一是為君子樹立崇高的地位,把它放在遙不可及的彼岸,使它成為知識分子永恒追求的價值觀,使他們以國家棟梁和萬世師自居, 為他們實現他們自己的理想目標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就是使君子成為君主治理國家的重要輔助力量, 給君子自己提出了一些從政必備的素質和技能。知識分子是先知先覺,有治國平天下的志向和抱負, 孔子提出的針對知識分子自己的道德規范和人格提升的方案自然能被統治者采納。再從個人的精神修養和道德品格的塑造來說,孔子從自己的學習總結說:十五歲開始學習,三十歲有自己的堅固的立場,四十歲能明辨是非, 五十歲知道天命的強大不能違背, 六十歲是非榮辱不驚,七十歲才達到從心所欲的境界。而那時候物質條件和生活水平都比較底下,能活到七十歲的人很少,要想能達到從心所欲的境界更是少之又少,甚至幾乎是不可能的,這也注定孔子所說的精神修養, 是不會為那些追求急功近利和立竿見影的實際效果的人所贊同的。但孔子是個苦行僧式的求道者,他不會“知其不可而安之若命”,他會堅守下去,雖然悲壯卻不悲觀,而且還樂觀積極向上??鬃釉谒漠斒罌]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但經過后世的改造和加工,孔子的學說還是得到了發揚光大,而且成為中國兩千多年的統治思想,成為士大夫們追求偉大理想和崇高道德的精神導師,這些無論如何是不能抹殺的,是值得稱贊和重視的。我們不應一味的去批判和解構孔子,因為積極建構是無論如何都要遠遠大于任何消極解構的??鬃訕淞⒌木幼晕业母叨鹊木裥摒B和道德情操, 以及堅忍不拔的迎難而上的為自己理想而奮斗的積極精神, 還有面對人生的順境和逆境的樂觀的和豁達的態度, 我認為是值得當下的我們深思和借鑒的。

淺析孔子仁與禮思想及關系 孔子作為中國古代的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他的“仁”、“禮”思想滲透到中國古代社會各個領域,甚至影響到現代社會。那么,他的“仁”與“禮”的關系究竟如何呢?本文僅就 這一關系作如下論述。

孔子說:“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 所損益可知也。”(《論語·為政》)所以,對孔子來說,禮是古已有之的。而仁,雖然是“古已有之”,但作為一種系統的道德思想體系,卻是孔子首先提出的??鬃邮浅缟兄芏Y的。他處在“ 禮崩樂壞”的春秋晚期,對“天下無道”的局面痛心疾首,一生都在為恢復禮的權威而努力。正是為了這個目的,他提出了仁的道德思想體系。那么,孔子怎樣看仁與禮的關系呢。

“仁是儒學中一個內涵極為豐富的字, 它在不同的范疇里有不同的含義。” 在《論語》中, 它多以問答的形式出現, 孔子回答其弟子的提問中, 我們會見到孔子對仁因人、因時、因地而有不同的闡發。顏淵問仁,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 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仲弓問仁, 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司馬牛問仁, 子曰“仁者, 其言也訒。” 樊遲問仁, 子曰“愛人。”子貢問仁,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達而達人。”

從上面的對話中我們不難看出, 孔子對于仁的解釋是極其廣泛的, 在對弟子的要求上也是根據每個人的不同特點而提出不同的要求。從一個簡單的含義上來說, 仁最通常的理解是通過對道德準則的學習及遵從, 達到一個“修身”“ 愛人”的目的, 將仁作為是一種實現愛人、立人、達人的必然途徑。但這只是一個最簡單的論述, 其中的深刻含義自然不是一句兩句話所可以說清的。

“禮”。對于禮, 在我們現在這個日益現代化并處處要求講求禮儀的社會里, 人們應該不會陌生。但是我想對我們這個號稱“禮儀之邦”的文明古國最主要的禮儀倡導者——孔子的禮學思想, 我們就不見得了解的那么多了。雖然禮儀本身是歷史傳統的產物, 但禮敬意旨和禮敬心態的強調則是禮學的創造性的發揮。對與禮的思想實質, 我們可以從孔子的這句話中得知一二: 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 樂云樂云, 鐘鼓云乎哉! 在這句話中孔子的意思是說, 禮樂不僅僅是一種形式和節奏, 而是有著更為本質的內涵。雖然孔子在這句話中沒有明確點明禮的定義, 但孔子在《論語》中提出了一個相對明確的解釋, 就是”克己復禮”:“克己”就是要約束自己, 也可以廣泛地理解為自我的凈化與修養; “復禮”通常情況下認為是恢復周朝的禮。在實現途徑上,約束、培養、調整自我以使言行符合禮, 就是”克己復禮”。同時,在具體方法上,“克己復禮追求的是“人欲”與“天理“、人與自然和社會規律的平衡協調與和諧統一。0 但是,禮作為一種很高的德行,孔子的禮也決不僅限于典章、制度、儀節、習俗,而是從人出發, 在對當時社會文化、政治、倫理道德、自然科學的歷史研究和實踐觀察中, 運用簡單的唯物辯證思想所得出的一些樸素的哲學規律及其基本的運用??鬃拥亩Y,從小的方面來看, 可以認為是個人行為規范與社會規范的集合; 從大的方面來看,禮就是哲學基本規律,就是通過認識規律、掌握規律,實現從必然向自由的飛躍,最終實現“天人合”的理想境界,也就是孔子所展望的“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在對孔子的仁與禮的關系上,從仁的方面來說,仁是內在的道德自覺禮是外在的道德規范; 仁以禮為準則, 禮以仁為根據, 兩者互相規定,互相補充。但這并不是說兩者的地位就是完全平等的, 孔子有些時候會更重視對于仁的培植,以不斷給禮注入一種內在的新精神、新生命。他曾說過:“人而不仁如禮何”,就是說人要是不講求仁了,那還要禮干什么呢!在“修身”那一節里,“中庸”作為仁的一種修養方法,講究“不偏不倚““適量守度“,其基本精神是通過折中調和的手段,達到消融矛盾避免、沖擊、穩定社會秩序的目的,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仁通過調整人們的精神狀態在維持社會穩定中發揮了為禮所不能及的重要作用。所以孔子雖然以周禮為本,但因為孔子”仁學的本質不是針對社會秩序維持本身的, 而是針對人類精神狀態的。” 因此仁仍代表著一種核心地位,禮須以仁為本,禮是實現仁的途徑。但這么說, 并不是表明孔子不重視禮, 相反, 孔子對禮的重視程度之高甚至是可以超過人們想象的, 為了維護禮, 孔子敢于不畏強權,對于違反禮的行為直言自己的憤慨:”-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干三家之堂?” ??鬃訛楹螘榱硕Y而不怕觸怒權貴呢, 原因就在與: 孔子雖然提升了仁的思想, 但它并不是完全獨立的, 仁依然要受到禮的制約, 與禮處在一種相維相異、相輔相成的關系之中。仁雖然超越禮而對禮的生成和踐履具有先決性的意義和價值, 但它并未取代禮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價值。相反, 當孔子把禮深深地植根于仁的基礎上之后, 禮作為人類生活和行為的道德規 范, 其合理性、權威性、重要性, 都被更加有力地確認下來。更為重要的是,屬于心性范疇的仁還為禮的永恒性奠定了基礎。所以, 很多人認為孔子重仁輕禮的想法是非常錯誤的。簡單的說, 在仁與禮的關系上, 仁為禮之體、禮為仁之用, 二者緊密結合, 不可分割。在孔子的學說里, 仁與禮的關系概括而言就是“克己復禮為仁“,就是說禮是一種倫理規范和制度,而仁則是一種倫理觀念和品德。仁是內在的品質,禮是外在的規范,仁為里,禮為表,二者互為因果,缺一 不可。

談談論語中的君子之道范文第4篇

孔子是東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其“仁”與“禮”的思想對后世影響甚大?!墩撜Z》是孔子的弟子將孔子的言語記錄編纂而成,在這部蘊含著人生智慧的典籍中,我感悟最深的,便是君子之道。

君子,是《論語》中經常出現的一個詞,我們直到今天還常常將其作為做人的一個標準,那么到底什么是君子呢?

其實,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的人格標準。將孔子對君子的言語總結一下,就會發現學習君子有幾個標準。論語中有這樣一段對話: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司馬牛是孔子的弟子,他曾經問孔子,什么樣的人才算君子,孔子的回答是:“君子不憂不懼。”他又追問:“不憂不懼,就可以叫君子了嗎?”孔子說:“自我反省,無所愧疚,你又有什么可憂懼的呢?”君子的這一要求看似簡單,實則不易做到。在當下,人們活得常常偏離本心,這樣看來,要使自己所做的的每一件事都經得起推敲琢磨,著實不易。

孔子還曾說過一句話:“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何謂不憂?一個人心懷仁義,活得仁厚,寬和,看淡種種得失,這樣才是“不憂”。

何謂不惑?在我看來,這句話在現在極難做到?,F在是一個繁榮的社會,正是一個繁榮的社會,才會有那么多的誘惑在左右著你。如何選擇?如何取舍?我想只有明白自己真正要追求的,增強內心的選擇能力,才能做到“不惑”。

何謂不懼?這是要求你的內心足夠勇敢,足夠開闊,勇往直前,不怕挑戰。當你懷有這種力量的時候,你自然就不再害怕了。

一個人只有做到仁、智、勇,才能減少憂、惑、懼,也只有做到了這些,他才是一個真君子。

當然,要做成君子還遠遠不止內省不疚與不憂,不懼,不惑,這只是幾個方面。任重而道遠,愿我能向此看齊。

談談論語中的君子之道范文第5篇

儒家文化是具有鮮明的以“人”為中心的倫理型文化?!墩撜Z》把人分為圣人、賢人、惠人、善人、君子、士人、眾人、野人、小人等,但實際上又可大致可分為圣人、君子、眾人、小人四類。

如何做一個君子,能夠稱為君子的標準又是什么。

“君子”是孔夫子心中理想的人格標準,使許多人正在努力的方向與動力。提到“君子”一般都會與男子相聯系,誰說女子中就不能有“君子”。“君子”并不是男子的慣用名詞,所謂“君子”就是在星光大道上奪放異彩的人物,并不是從外表能看出來的,而是內心散發的一種無可彼及的光輝。

稱之為“君子”的標準是要做一個善良的人。所謂善良是攻于身,行于義。真正善良之人是渺小的,是默默無聞的,待人處世皆以善為本。所謂:“人生一日,或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說一善話,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虛生。”為善者不云利,逐利者不見善。善良之人是不求回報的,這種善是發于內心的。如果你挖掘它將不斷涌出來。善良的心靈是園,善良的思想是根,善良的語言是莖,善良的行為是果,善良之人會使靈魂變得高尚,會對生活充滿勇氣,會對未來充滿自信。

君子是一種道德高尚的人,君子的美德之一就是要寬容。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坦”即平;“蕩蕩”即寬廣的樣子;“長”指常;“戚戚”是憂愁、悲傷的樣子。意思是說:“君子總是心胸寬廣,小人常是憂愁悲傷。”寬容不僅是一種美德,而且是能得到百姓擁護,有親和力的條件??鬃诱f“寬則得眾”(當權者寬容就會得到百姓的擁護)。所以,商湯說:“如果我本人有罪請不要牽連天下萬方;如果天下萬方有罪,那罪就由我一人承擔。

君子的美德之二就是要謙讓,孔子認為君子有四種道德品行。其中之一就是謙遜。君子的美德之三就是講仁義。君子明白的是大義,小人懂得的是私利。正因為如此,君子厭惡傳揚別人壞處的人,厭惡處在下位而誹謗地位在他以上的人,厭惡勇敢卻不懂得禮節的人,厭惡固執任性頑固不化的人。

“矜而不爭”就是要莊重自守。君子莊重自守,與人無所爭;能夠合群相處,但不與人相互勾結。

“躬行君子”就是指在身體力行方面做君子。君子憑文章來交朋友,靠朋友的交往來培養仁德。在言行方面,孔子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在那個職位上,就不要考慮那個職位方面的政事)。正因為君子能對自己嚴格要求,所以他不管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什么環境,都能泰然處之,把事情做好。

君子是那種追求大的信念,而不計較小的信譽的人。

談談論語中的君子之道范文第6篇

3、最理想的夫妻關系是,親密而帶適當疏離,坦誠中保留部分穩秘,即可兩情繾錈,又有個人天地。

4、與所愛的人長期相處的秘訣是:放棄改變對象的念頭。

5、信任是婚姻關系中兩個人所共享的最重要特質也是建立愉快的、成長的關系所不可短缺的。

6、維持夫妻間的好感,雙方都應當俯就對方一些,切不可各人都保守自己的個性和愛好。

7、為了愛情的繼續,婚姻的美滿,妻子固要取悅丈夫,丈夫也要取悅妻子,至于如何取悅,乃是一種高級的藝術。

8、生活中遇到不痛快的事,雙方要互相體貼、溫存、安慰,萬不可互相指責、埋怨、傷了感情。

9、人都有缺點,也都有長處。多看對方優點和長處,并潛心去學習,彼此互補短長,感情也會愈加鞏固。

10、遷就、容忍、屈服、接納、適應、寬恕、諒解、妥協、韌力、認命,婚姻愛情可訓練出。

11、妻子如果一方面要把丈夫緊緊抱到懷里,一方面又要他出人頭地,天下根本沒有這種便宜的事。

12、明智的夫婦都力求使對方保持自然狀態。既然你選擇對方,就應該讓對方保持自己的個性,發揮自己的特長。

13、家庭生活中,難免有不同意見和爭執。這時,要懂得讓步。非原則性問題,應互相謙讓。

14、婚姻生活者,半睜眼半閉眼地生活也,天下沒有十全十美的男女,如果眼睛睜得太久,或用照妖鏡照得太久,恐怕連上帝身上都能挑出毛病。

15、古人說相敬如賓。這一點在新婚時是可以做到的,越到后來越要注意,萬不可越到后來越看對方的缺點。當眾人面前,尤其要注意互相敬重。

16、夫妻之間,總得相互諒解。倘若有錯處,就寬容大度加以原諒。

17、夫妻生活中最可貴的莫過于真誠、信任和體貼。

18、夫妻間平等相待,是制造幸福家庭的基礎。在一個家庭里,無論男尊女卑,還是女尊男卑都不可能有夫妻關系的和諧與美滿。

19、夫妻好比同一把琴弦上的弦,他們在同一旋律中和諧地顫動,但彼此又都是獨立的。

20、不可拿什么比自己的配偶更好的異性人與自己的配偶比較。

21、彼此中間不要說一句謊言,不要用一點詐術,不要作一件欺騙對方的事。如果不謹慎說了一句謊言,或作了一件不誠實的事,應當急速向對方承認,切不可再說謊遮掩。彼此中間要建立極好的信用。這樣能免去二人中間許多的禍患罪惡和危險。

上一篇: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范文下一篇:提升職工素質心得體會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