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新聞自由國際化論文范文

2023-09-21

新聞自由國際化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新聞自由權是人的基本權利之一。隨著社會發展,新聞媒體角色發生了變化,由在政治事務上單純的立場中立的旁觀者,變成了現代政治事務中重要的參與者,這種變化更要求保障新聞媒體的新聞自由。而政治文明是人類改造社會的進步政治成果的總和,新聞自由法治化作為政治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衡量一個國家政治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因此在當代中國社會轉型背景下,將其法治化研究納入政治文明視域,對于我們更好地利用新聞自由法治及其規范化的新聞自由活動調節政治關系,最終推動國家政治文明具有重要意義。本文試圖基于以賽亞·伯林的兩種自由概念,在政治文明視域下為新聞自由法治化建設提供些依據及路徑取向。

關鍵詞:新聞自由 積極自由 消極自由 法治 政治文明

伯林在《自由論》中將自由區分為積極自由與消極自由,并提出積極自由往往走向它的反面,導致專制。人類社會應該注重消極自由確保人們有行動的機會,而不是積極自由。柏林自由概念主要指政治自由,強調由法律來維護。新聞自由不是無限制的,應遵循相關法律,以防濫用,阻礙我國政治文明發展。尤其在當代中國社會轉型期,在政治文明視域下探尋新聞自由法治化建設路徑顯得尤為重要。

一、柏林“自由觀”在新聞自由上的體現

1、柏林自由觀及新聞自由概念界說

柏林指出,積極自由是指“做......的自由”,強調人是自主的或自決的人。消極自由是指“免于......的自由”,強調沒有外力干涉和強制。[1]而新聞自由是在自由的背景中提出的,是西方自由思想的一部分。新聞自由是言論、出版自由在新聞活動中的表現,是公民進行新聞活動的自由,是公民通過新聞了解各種信息,參與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的一項基本權利。

2、新聞自由:積極自由還是消極自由

如今中國所傳播的新聞自由概念是從西方傳來的積極自由概念。這種概念確實鼓舞人心,但卻存在些負面影響:新聞自由往往被濫用。法律是保障新聞自由的重要手段。法律基本規定了行為主體的權力范圍,規范與傳媒相關的國家機關的行為,而不是過度“積極自由”。而在我國,尤其當前社會轉型期,新聞媒介以及新聞自由的主要困境在于無法可依。這對于更好利用新聞自由法治及其規范化的新聞自由活動調節國家政治關系帶來嚴重制約。由于我國新聞自由還不成熟,不具備一蹴而就放開新聞自由內外部條件,因此應該通過法制來對其合理限制,應該將柏林兩種自由觀結合起來,遵循“適度原則”。

二、轉型期新聞自由法治化建設的政治根基

1、 轉型期政治建設需推進新聞自由法治化

與西方相比我國新聞自由權保障制度和新聞自由法治化建設還相對落后。當前新舊體制碰撞、市場經濟不完善、貪污腐敗、社會道德滑坡等消極現象客觀上都需新聞媒體加強對社會輿論監督。但由于我國現行法律對新聞自由界限、范圍缺乏明確規定,導致新聞媒體在行使輿論監督功能時與其他社會利益之間出現矛盾。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糾葛,必須加強新聞自由本身的法治化建設。同時保障新聞自由權和新聞自由的法治化規制也是保障公民知情權的需要。民主政治的發展,使公眾介入到了政治、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而民眾介入政治、社會生活的前提之一就是必須保障公眾知情權,新聞自由權就是保障其知情權最好方式之一,以維持國家政治穩定,促進政治文明發展。

2、維持與健全轉型期民主政治

新聞自由對民主的重要性主要表現在:新聞自由是人民表示同意和進行自我統治的基本原則;新聞自由是制約公共權力和避免民主從多數統治走向多數暴政的保障;新聞自由促進著社會內不同群體之間和政府與人民之間的相互信任關系。[2]民主政治建立在自愿真實的共識基礎上,新聞自由對民主過程具有重要作用。新聞自由的重要性要求新聞必須完全自由,不應受到限制。雖然民主強調人民主權,但人民主權并不是不受限制,因為任何權力都存在被濫用危險,是需要對權力進行限制的,那么在社會中最重要的對政府權力進行制約的機構就是媒體。在一個民主社會中,媒介在揭示政府機構和官員權力濫用等不法行為上都起著重要作用,將對整個社會民主有序運行產生重要作用。因此新聞自由是民主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轉型期新聞自由法治建設的路徑取向

1、劃清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新聞自由的界限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所有制基礎具有本質區別。因此我國新聞自由與資產階級新聞自由具有本質區別,主要表現在:首先,無產階級指出新聞自由有階級性。社會主義新聞自由是人民的自由,這與資產階級否定新聞自由的階級性本質區別。其次,社會主義新聞自由代表多數人的意見,而資本主義新聞自由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研究兩者區別目的在于劃清兩者間界限,也正因為他們之間存在界限,我們所探尋的新聞自由法治建設基本原則、路徑也存在差異。我們一方面應積極借鑒西方國家經驗的有效方法;另一方面需推進我國新聞自由本土化,使其同當代中國社會轉型相適應,探索有本土特色的新聞自由法治化路徑。

2、制度層面路徑取向

(1)制定具體的新聞法規制

新聞自由作為民主法治社會的重要權力,具有不同于言論、出版自由的獨立的功能,因此憲法應該將其作為一項獨立權利而明確規定。只有新聞自由入憲,新聞自由才能從根本上得到保障,新聞自由功能才能得到有效發揮。新聞自由的法律規制應包括對其的保障和限制兩方面。在限制方面,應嚴格限定新聞侵權的構成要件,防止過重侵權責任束縛媒體,還應規定其抗辯事由等。在保障方面,應明確新聞自由的權利主體和內容,賦予新聞媒體及從業人員與其職業性質相適應的權利,為其新聞活動提供法律依據。新聞自由法律規制的內容應結合我國政治、媒體以及其他相關方面實際情況來制定,其最終目的就是維護轉型期國家政治穩定社會穩定,提高政治文明程度。

(2)堅持“黨管新聞”的制度原則

在新聞自由法治化和黨的關系上,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即堅持黨的領導和新聞自由法治是統一的。黨十六大報告概況了堅持黨的領導、依法治國和為人民服務之間關系。黨的領導是各項工作根本保證,也是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在現代法治社會,任何組織或個人都必須依據法律行使公共權力,黨和政府也須遵循這一原則。實行新聞自由法治化的實質是將黨對媒介管理上升為國家意志,以新聞法治形式來管理媒體的新聞自由,使黨的政策在法律保障下得到更有利落實,新聞自由法治化規制可以改進黨的領導方式,提高黨對媒體的管理效能。尤其在中國社會轉型期,國家各方面面臨著更加復雜局面和嚴峻挑戰,各方面工作都更應加強黨的領導。媒體對社會政治穩定的重要影響決定新聞自由更需堅持黨的領導。

3、社會層面路徑取向

(1)實現媒體和政府、公民三方關系的法治化

媒體和政府、公民三方關系是新聞法律關系的主要內容,實現三方關系的法治化,構建三方的和諧關系,也是我國轉型期新聞自由法治建設重要內容。媒體與政府關系可分為“喉舌模式”、“法治平衡模式”和“自由模式”,其中“法治平衡模型”是現代社會各國的主要模式。[3]在現代民主法治社會里,法律是調整各種社會關系和利益與矛盾的重要途徑,媒體與政府、公民的關系需通過法治來保障,因此實現三方關系的法治化是中國轉型期實現民主法治的要求。在三方關系中,媒體與政府既相互監督,又互相服務合作。只有實現媒體與政府關系法治化,才能實現政府對媒體的法治,這對于當前我國轉型期實際尤具有現實意義。因為在我國傳統新聞管理中,政府或黨的宣傳部門主要以政策文件形式對媒體進行硬性管理,而不是依法管理。傳統方式已不適全球化發展趨勢,應制定依法對新聞自由進行規制,以保障國家政治穩定和政治文明發展。

(2)以法為據,正確運用社會主義新聞自由

2007年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突發事件應對法(草案)》,刪除了有關新聞媒體不得“違規擅自發布”突發事件信息的內容。消息發布后各大媒體紛紛批評“這個草案的規定等于取消輿論監督”。國務院法制辦指出此規定不是限制記者報道突發事件的信息,而是希望記者正確運用新聞自由,更好發揮輿論監督作用,促進我國民主政治發展。此規定從本質上說,輿論監督是為民主政治建設服務的,加強輿論監督,是人民自覺關注和積極參與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的過程。建立現代公民社會,首先要保證公共權力尤其是政府權力正當行使,除了要完善輿論監督之外,最終還是要加強民主政治建設。

沒有法治條件下的新聞自由健康發展,就不可能有穩定的政治,更談不上崇高的政治文明,也不可能平穩地進行社會轉型,越是社會矛盾多和轉型時期,越需要媒體在行使其新聞自由權時考慮法律的規制,這樣才有利于國家政治穩定和國家政治文明發展。

參考文獻:

[1]柏林《自由四論》胡傳勝 譯林出版設2003-01

[2][3]黃旦.新聞傳播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1997.100-101.

作者簡介:馮文華,女,中國傳媒大學國家統考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助理記者,研究方向:新聞學研究,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單位:寧夏日報報業集團

新聞自由國際化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貿易自由化對經濟發展影響巨大,對我國即是機遇也是挑戰。需要把握好貿易自由化帶來的機遇,避免或降低面臨的不利因素。

關健詞:國際貿易;經濟發展;貿易自由化;金融體系

國際貿易是不同國家或地區商品和勞務的交換,對國家經濟發展有利有弊。中國在國際貿易自由化的背景下,學習先進經驗、采取有效措施,保證我國經濟又快又好發展。

一、中國的貿易自由化

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各方面都在進行著自主創新,我國對經濟的發展與建設也不再像以往那樣閉關鎖國,而是采取了一種積極應對的姿態,逐漸的打開國門,不斷的加深自身與世界的交流。隨著時間的不斷推進,我國逐漸形成了以本國為中心的中國式的貿易化。中國的自由貿易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中國的出口產品。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進出口的商品糧居世界首位,并且商品進出口的數量正在呈現逐年增多的趨勢。世界上基本上大多數的國家都在使用著中國制造的產品;另一方面表現在中國的進口商品。自我國開創貿易自由化的經濟發展主線以來,我國打開國門,允許國外的商品與文化進入中國市場。以往大多數的商品都是需要去國外才能夠買得到,但是現在隨著貿易自由化步伐的不斷推進。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購買到大量的國外商品。這些商品包含到我們生活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從這兩方面我們可以深刻的體會到中國貿易自由化是非常的成果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得到了一定的收益。使得我國的經濟不斷的增長。

二、貿易自由化對經濟的促進作用

1.提供經濟增長必須的國外市場資源

貿易自由化不僅僅是我國采取的一個積極的經濟措施,世界上大多數的國家都會采取貿易自由化的方式來增加自身的收益,改善人民的生活,隨著各國貿易自由化的不斷展開,逐漸形成了國際貿易自由化。簡單的理解國際貿易自由化是有各國貿易自由化組成的,但是卻有著獨特的準則。參與國際貿易自由化都必須遵守它的準則。大多數的國家都會選擇參與國際貿易自由化,因為它規劃化的貿易環境為各國都帶來了一定的收益。那么國際貿易自由化給中國的經濟帶來了哪些益處呢?它給中國經濟帶來的好處之一就是為中國經濟的增長提供了必須的國外市場資源。這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出口市場資源。我國是一個生產大國,每年生產的產品總量居世界第一。這些產品不僅僅可以滿足自身的生活需要,還會產生大量的剩余。如果不對這些剩余的產品進行必要的處理,那么就會造成生產力的大量浪費。國際貿易自由化為我國提供了足夠的國外市場資源,使得我國多余的產品可以遠銷國外,獲取一定的利益;利益方面體現在我國的進口市場上。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重工業與工業的發展相對來說比較落后,由于人口眾多,資源與能源的消耗也是非常大的,如果僅僅依靠我國自身的資源與能源,那么無法長久的生活,更無法獲得充足的材料去發展工業與重工業。國際貿易自由化為我國提供了充足的國外市場資源,使得我國科研在國外的市場資源中選購自身所需要的材料與能源,從而進一步進行國家的建設與發展。

2.為我國勞動力提供外部市場

國際貿易自由化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帶來的好處之一體現在為我國的勞動力提供市場。國際貿易自由化不僅僅體現在產品的貿易自由化,更體現在人員雇傭的自由化。在以往的環境中,我國只有高級人才能夠遠到國外去尋找工作,而普通的勞動力是沒有條件去國外進行工作的。隨著國際貿易自由化的不斷發展與深入,使得勞動地的雇傭條款逐漸的寬松。我國的普通人員也逐漸有資格遠到國外去尋找工作。簡單的來說,國際貿易自由化為中國的勞動力提供了外部市場。許多工業發展迅速但是勞動力卻非常稀少的國家選擇在中國雇傭工作人員。并且付給勞動力的薪酬相對來說比國內要高。這不僅僅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我國的就業問題,還增加了居民收入,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水平。

3.加入世界經濟圈優化國內產業結構

我國在發展的初期,產業結構相對來說是比較混亂的。這主要是因為我國注重農業的發展,而對工業與重工業的發展相對來說不是非常的重視。國際貿易自由化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帶來的好處之一就是,它使得中國加入了世界經濟圈,逐漸的優化自身的產業結構,促進我國工業、農業、重工業的全面發展與進步。雖然我國的農業比較發展,但是國家想要更好的發展不能夠僅僅依靠農業的發展。因為它的進步空間比較小,獲得的收益也是比較少的。因此就需要發展工業。那么我國該如何的去發展工業呢?由于長久的不重視與發展的滯后。如果我國僅僅依靠自身的力量去發展工業,那么花費的時間與精力都會非常大、國際貿易自由化為我國的關于發展帶來了福音。我國參與國際貿易自由化的時候,可以不斷的吸收、借鑒國外工業發達的國家的優勢,逐漸的彌補自身的不足。從而促進我國產業的全面化發展、優化我國的產業結構。

三、貿易自由化對我國經濟的不利影響

1.抑制我國新興產業發展

國際貿易自由化是一把雙刃劍,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與進步,但是如果不能夠很好的運用國際貿易自由化,那么也會給我國經濟的發展與進步帶來一定的弊端。接下來給大家介紹的內容就是國際貿易自由化對我國的不利影響有哪些。國際貿易自由化的不利影響表現之一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國新興產業的發展。國際貿易自由化的原則之一就是共有產業與經濟的交流與分享。它為這些不同國家共有的產業資源提供了充足的便利與條件。但是 對于一些新興的產業,國際貿易自由化是采取打壓的方式的。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防治某一個國家產生壟斷性的行為。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交易的公平性,但是卻使得各國新興產業的發展受到抑制。當然對我國的新興產業的發展也是抑制的。我國一旦發展一些新興的產業,或由于缺少市場而逐漸的被餓死,失去了發展新興產業的動機與推動力。

2.金融體系易受國際資本影響

國際貿易自由化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我國的金融體系的發展。接觸過金融行業的人會了解到,我國在金融領域的現貨的價格與收益是會受到國際基本的影響的,并且影響非常深刻,可以說是決定性的影響。我國在新貨的交易方面是缺少主導權的,進行現貨交易的人大多數參考的資料也是國際資料。我國在這方面的缺失使得金融體系暴露出一定的缺口。不能夠很好的進行運營。簡單的拿西南油與現貨白銀這兩種現貨進行舉例。西南油與現貨白銀的價格走勢與美國的黃金和美聯儲的決定是有很大的關系的。人們在進行西南油與現貨白銀的交易時,主要也會參考美國美聯儲的決定于美國黃金的走勢,通過對以上兩個內容的自主判斷來進行交易。這就使得我國在交易的過程中位置非常的被動。受到國際貿易自由化的牽制,無法更好的發揮與交易。簡單來說,國際貿易自由化給我國的金融體系帶來的是決定性影響,使得我國在金融行業領域的發展與收益受到很大的阻礙。

3.地區收入差距加大

地區差異收入加大也是國際貿易自由化給我國帶來的不利影響之一。我國在建國的初期,并沒有采取均衡發展的方式,而是選擇先發展一部分地區,企圖以先富帶后富的方式最終達到全面的發展。但是這種方式并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不僅僅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還使得我國不同地區的貧富差距逐漸的增大,使得原本富裕的地方越來越富裕,原本貧窮的地方也越來的貧窮。我國雖然采取了一些措施來制止這種情況的惡化,但是并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與進展。自從我國加入國際貿易自由化后,原本期待著國際貿易自由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這中貧富差距,但是卻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我國的這種貧富差距。這主要是因為,國際貿易自由化參與的國家的城市都是經濟發達的城市。因為只有經濟發達的城市才能夠有一定的經濟基礎與工業基礎參與國際貿易自由化。所以這就導致了參加國際貿易自由化的經濟發達的城市經濟發展的速度也越來越快,而沒能參加國際貿易自由化的城市經濟并沒有顯著的提高。從而使得了地區貧富差距逐漸增加。

四、我國采取的措施

1.完善貿易體系減少對本國產業沖擊

雖然國際貿易自由化帶來了一些不利的影響。但是它帶來的收益是遠遠比帶來的弊端要大的,而且它帶來的弊端也能夠通過采取一定的措施解決這一問題。因此,我國最終的選擇還是參與了國際貿易自由化,并且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來抵制國際貿易自由化的不利影響。我國采取措施主要依據問題的所在,完善貿易體系,減少對本國產業的沖擊就是我國采取的主要措施之一。完善貿易體系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工作,處理的不好將會使得我國失去參與國際貿易自由化的資格。那么該如何完善我國的貿易體系呢?首先,對以往的貿易體系進行充分的了解與分析。只有充分的了解我國以往的貿易體系存在的問題,才能夠更好的去建立一個完善的、全面的貿易體系。從而更好的對我國的本國產業進行保護;接著,對現階段我國參與國際貿易自由化的情況進行分析,并對我國未來參與國際貿易自由化的方式進行展望。因此,建立一定的本土企業保護政策,可以有效的對自身的企業進行保護,從而使得自身的企業得到更好、更快的發展。

2.對金融體系嚴格監督管理

加強對金融體系的嚴格監督管理也是我國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之一。監督機制可以有效的對金融體系進行管理,保障我國的金融行業順利的進行,減少外界因素對我國金融行業的干擾。從而保障我國金融百姓的收益與我國的總體收益。國際貿易自由化對我國金融行業帶來的影響在上面已經充分詳細的介紹。因此,采取一定的措施抵制國際貿易自由化對我國金融行業的沖擊與影響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建立一套完善的監督機制,可以有效的防治一些黑暗之手對我國金融行業的影響。此外,建立一定的監督機制,還能夠保障金融行業公平、公正的交易。謹防一些黑暗之手暗中操作,損害人們的利益,打破金融行業的交易平衡。那么如何建立一定的監督機制呢?首先要選擇專業的人員,制定嚴格的秩序與管理制度,才能夠更好的去建立一定的監督機制。

3.推動雙邊貿易減少地區收入差異

推動雙邊貿易減少地區收入差距也是我國未來抵御國際貿易自由化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之一。那么什么是推動雙邊貿易呢?又該如何推動雙邊貿易呢?其實這也是我國產業基地與產業結構的一種適應性調整。簡單的來說就是大力發展我國貧困地區經濟,推動貧困地區的農業發展,在貧困地區建立一定的產業鏈與工業基地。推動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改善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的促進貧困地區的現代化發展。使得貧困地區擁有自己的產品與工藝,從而獲得參與國際貿易自由化的資格與條件。從而進一步的促進我國貧困地區的發展。這就是推動雙邊貿易。使得我國全面的、更快速、更健康的發展與進步。

五、結語

國際貿易自由化與我國經濟的發展與取得的利益之間是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的。它不僅僅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還使得我國的綜合水平不斷的提高。因此,促進國際貿易自由化是我國發展的必經之路。

參考文獻:

[1]寶旭.試論國際經濟貿易發展對我國經濟的影響[J].現代經濟信息,2011(19).

[2]溫苗苗.中國出口貿易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區域差異性研究[D].浙江工業大學,2012.

[3]孫杰.當前國際經濟形勢及其對中國經濟的挑戰[J].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12(03).

[4]徐佳.中國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1.

[5]田楊.國際經濟形勢變化對我國國際貿易影響探究[J].China’s Foreign Trade,2012,3(10).

[6]朱伶瑾.國際經濟貿易發展對我國經濟的影響[J].商場現代化,2015(09).

新聞自由國際化論文范文第3篇

國際傳播被認為是跨越國家邊界的一種傳播實踐活動①。伴隨著全球化影響的日漸深入及新技術對全球傳媒業變革產生的影響,能夠熟練使用外語、知曉新聞報道業務并具備跨文化傳播能力的國際新聞人才在全球市場中有著旺盛的需求。正因如此,“新型大國關系”中的中美兩國均在本國的新聞傳播教育體系內為國際傳播人才的培養安置了一席之地。

本文對美國七所著名新聞傳播院系的國際傳播人才培養體系進行比較分析,嘗試在勾勒美國主流國際傳播教育的大致模式的基礎上,為我國對外傳播人才的培養教育提供鏡鑒和參考。

一、培養方式

1.本碩專業教育:密蘇里大學、佛羅里達大學

作為老牌新聞院校,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的國際傳播教育具備相對成熟和完善的培養模式,其培養體系主要由本碩學位教育、交換項目和實習項目三大類構成。

本科階段,學生可在六個系(融合新聞、雜志新聞、新聞攝影、紙媒與數媒新聞、廣播電視新聞、戰略傳播)開設的30余個興趣領域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方向作為自身專業,其中包括“國際新聞”和“國際戰略傳播”這兩個興趣領域?!皣H新聞”與“國際戰略傳播”的區別在于,前者重點關注國際新聞報道實踐,而后者主要是關注國際視野下的戰略傳播,含有商科色彩。在完成了大一及大二學年的必修課程之后,對國際新聞傳播感興趣的學生可在大二下學期選擇該專業領域作為大三及大四學年的專業方向繼續學習。密蘇里大學“國際新聞”和“國際戰略傳播”興趣方向的培養方案這樣寫道:“下一代新聞專業的學生必須具備在全球環境中工作的能力,‘國際新聞’方向依托密蘇里大學的國際聲望和國際資源為學生提供海外學習的機會,與全球范圍內的其他伙伴共同合作完成單一媒體及多媒體項目?!雹诟鶕W生所在的不同系別,該興趣方向的學位由學生所在系授予,但主要管理單位是學院的全球項目辦公室。以本科階段的“國際新聞”興趣方向為例,學生需要獲得31至35個與新聞專業有關的學分,此外還要在其他非新聞課程中修26至29學分(本科學分總額為120學分)。

除了學位教育以外,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還開設了雙學位課程及各類交流、交換活動。成立于1994年的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全球項目辦公室為學生提供了包括英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丹麥、日本、新加坡及澳大利亞等國在內的交換項目和部分國家的短期實習項目。

與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覆蓋本碩階段的國際傳播教育不同,佛羅里達大學新聞學院未在本科階段開設國際新聞傳播專業,其在碩士階段開設“國際/跨文化傳播”專業,該專業要求學生至少修夠36學分,包括學科基礎課12學分、專業選修課9學分、任意選修課9學分、語言課程2學分及畢業論文4學分。其所開設的課程與我國較為相似,包括國際傳播、跨文化傳播、廣告、公共關系等基礎學科。不同之處在于,由于美國獨特的地緣政治需求,有一些課程與拉丁美洲密切相關。

此外,威斯康辛大學新聞學院也在碩士階段開設了國際傳播或跨文化傳播的相關方向,其要求學生至少修滿30學分的課程。

2.跨國碩士雙學位教育:哥倫比亞大學、南加州大學

哥倫比亞大學的國際新聞傳播教育主要以碩士雙學位形式展開,同樣不涉及本科階段。目前共有兩類雙學位項目,一類是本校雙學位,即由哥大新聞學院與哥大國際和公共事務學院合作設立國際媒體宣傳與傳播(IMAC)雙學位專業,學制兩年。IMAC雙學位專業主要介紹媒體與公共政策,課程圍繞新傳播技術的使用及Twitter、Facebook等新媒體對社會變革的影響展開,主要課程包括數字外交、網絡化政府管理等。第一學年學生可以隨意選擇在一所學院就讀。國際和公共事務學院要求學生修滿包括國際事務、國際經濟及統計等在內的共計30學分課程,新聞學院則要求至少修滿37學分,雙學位總計必修學分為67學分。

另一類是跨校雙學位,主要是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與巴黎政治大學及與南非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合作設立的雙學位項目。這類雙學位項目反映了21世紀全球新聞業的特點,旨在幫助學生在全球視野下以美國的視角和國際的視角獲得高層次的訓練。作為第一個美法間的新聞雙學位項目,哥倫比亞大學與巴黎政治大學的新聞學院為學生提供了在紐約和巴黎兩座城市學習和新聞實習的機會,該學位要求學生熟練使用英語和法語、掌握新聞報道的技巧并能夠在獨特的全球背景下進行職業規劃。該項目競爭非常激烈,每年只有10名學生(哥倫比亞大學和巴黎政治大學各選拔5人)能夠獲得學習資格。與南非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的雙學位項目要求學生首先獲得哥倫比亞大學的科學碩士學位后才能申請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的第二學位,學生在約翰內斯堡將獲得南非新聞媒體的實習機會,該學位的限制人數也是兩校各5人。

類似于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的跨國辦學模式,南加州大學安納伯格新聞學院與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合作開設了兩年制的全球傳播碩士雙學位。根據培養方案,該專業旨在研究全球化與媒體進行組織、生產、消費和再現的關系過程,并為學生提供在洛杉磯或倫敦當地媒體的實習機會以幫助學生為更高層次的媒體職業發展做準備。學生第一年可以選擇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修4門核心課程和兩門選修課程并完成一篇專題論文的寫作,第二年在安納伯格新聞學院選修4門課程,完成一項媒體實踐并完善之前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所撰寫的專題論文。

3.課程教育:西北大學、北卡羅來納大學

美國中部新聞教育重鎮西北大學麥迪爾新聞學院并無專門的國際傳播專業,而只在本科和碩士層面開設與國際傳播相關的課程。如一門名為《國際新聞:聚焦南非》的課程主要向學生介紹南非的新聞媒體概況并為日后致力于從事(南非)健康傳播研究的學生做知識鋪墊。不過,西北大學有一個與國際新聞傳播教育有關的研修項目——“全球居留項目”(Global Residency Program),入選該項目的學生在碩士階段的第5季(碩士一般為4季12個月,該項目為可選擇項目)利用10到12周的時間在海外國家居住并體驗參與當地新聞媒體的工作,然后完成一個獨立的調查研究,目標讓學生深入了解海外新聞組織面臨的主要問題和挑戰并獲得新聞實踐技能。

另外,北卡羅來納大學新聞學院也并未在本科和碩士階段設置國際新聞傳播專業,但課程體系中包含有國際新聞傳播領域的課程,如《全球傳播與比較新聞》課,主要通過相關理論解釋全球新聞傳播的規律,以及社交媒體和新媒體平臺在新聞傳播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二、特點

通過上文的分析,不難發現美國主流國際傳播教育模式存在如下幾個特征:

第一,培養方式多元化。國際傳播教育的開展既有面向本科也有面向碩士的學位教育(主要以碩士為主),也有各類交流項目和實習項目。尤其是多樣的交流項目和實習項目是美國高校國際傳播教育的一大特點。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和佛羅里達大學新聞學院在培養方案中都明確提出鼓勵學生到海外交流學習,西北大學麥迪爾新聞學院在碩士第一學年結束后設立的“全球居留項目”更是為有志從事國際新聞傳播的學子提供了深入了解國外社會和體驗當地媒體工作的機會。此外,國際傳播的學位教育課程體系也較為豐富多元,從學科基礎類課程到專業選修類,從語言課程到整合課程,基本覆蓋了學生整個大學階段,特別是面向畢業生開設的整合課程一方面幫助學生系統回顧梳理所學知識理論,另一方面也通過指導實習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日后工作。

第二,全球精英色彩顯著。包括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和南加大安納伯格新聞學院在內的一些院校開設了跨國碩士雙學位,其主要模式為,第一學年在一國接受系統的理論學習,第二學年在第二國參與當地媒體的實習并撰寫畢業論文或完成畢業設計,最后獲得兩國授予的學位。以跨國碩士雙學位項目進行國際傳播教育具有較強的地域針對性,同時表現出濃厚的精英化色彩。例如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與巴黎政治大學的雙學位直接針對紐約和巴黎的新聞媒體,學生需要熟練運用英語和法語兩種語言在兩個城市進行新聞報道工作,而該項目每年只招收10人,競爭異常激烈,精英教育色彩強烈。

第三,輔以豐富的通識課程資源。注重通識教育是美國國際傳播教育的顯著特點,以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為例,其要求本科學生選擇非新聞類課程的學分數為26至29分,而新聞專業課程的學分數為31至35分,兩者學分要求基本接近,這表明,通識教育受到了和專業課程一樣的重視。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要求學生儲備有關國際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領域的豐富知識,并在全校范圍內提供了40余門通識課程供學生自由選擇。此外,學院建議學生選修的通識課程還具有前沿性特點,例如《伊斯蘭與西方》《艾滋病的全球政治》《今日世界青年》等課程與當今世界的主要國際議題密切相關,這些議題既是國際新聞報道的重點領域也是國際傳播研究的熱門話題。

三、思考

不同國家的新聞教育模式通常反映著國與國之間新聞實踐的不同傳統③,國際傳播教育也自然映射出不同國家在全球傳播時代所秉持的不同理念。盡管有研究顯示,伴隨著中西方高等教育體系的不斷借鑒和融合,新聞教育在某些方面也表現出了標準化特點④,但在我國獨特的對外傳播需求和格局的影響下,國內主流高校國際傳播教育與美國還是呈現出了“相似中有差異”的特點。

首先,在學位教育的課程設置方面,兩國的國際傳播課程體系和學分要求基本類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國際新聞傳播碩士的培養方案,與密蘇里大學和佛羅里達極為相似,既包括史論、研究方法和基本業務課程在內的學科基礎課程,也包括國際新聞傳播業務的專業課程及其他通識類選修課程。在學分要求上,人民大學要求35分,與佛羅里達大學的34學分要求接近,略少于密蘇里大學的40學分要求。不同之處在于,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的專業課程在業務和理論上有明顯的區分,如學生可以在“國際報道”(紙媒和廣電媒體的國際報道業務)序列和“國際傳播理論”(信息控制、傳播理論、媒介批評等)序列中選擇一個序列;而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的專業課程設置操作導向性明顯,僅有包括《國際傳播與跨文化傳播》等在內的少數課程涉及理論研究。

其次,在海外交流與合作辦學方面,美國高校的國際化辦學色彩顯著。國內新聞院校近年來也在強化國際化辦學模式,但項目和規模普遍較小。目前國內新聞院校國際化辦學特點突出的清華大學和復旦大學均與歐美一些高校的新聞院校合作設立了交流項目及相關工作坊項目。

最后,從實習環節的設置上看,中美兩國均十分注重國際傳播人才的海外媒體實習鍛煉,不同之處在于我國的國際傳播媒體實習機制具有較為明確的政策指向和計劃性特點。從2009年開始,中宣部、教育部依托國內六大主流媒體機構與部分高校聯合培養國際新聞傳播碩士研究生并為學生提供該六大媒體的海外實習機會。2015年,來自人大、清華和傳媒大學的20余名國際新聞傳播碩士參與了我國部分主流媒體在北美、拉美、歐洲、非洲等地駐外記者站的實習。由于啟動時間較短,這一機制的實際效果如何,還有待進一步觀察和評估。

總體來看,在國際傳播人才培養理念方面,中美兩國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均旨在打造具有宏闊的國際視野和扎實的業務能力的全球傳播精英。但在具體的培養方式上,中美兩國較為不同,我國高校更注重學生業務課程的學習和在主流媒體的海外實習經歷,目標指向培養為國家的對外傳播事業貢獻力量的優秀人才;而美國高校的培養方式相對較為多元,如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全球項目辦公室所宣稱的:“為本院學生和教師提供國際新聞實踐的經歷、訓練拓展其他國家記者的業務水平、在全球范圍內強化新聞教育并促進對于國際媒體的調查研究?!雹葸@其實也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美國和中國盡管同為世界范圍內經濟體量和政治影響舉足輕重的大國,但國家發展的目標和在國際社會中扮演的角色,還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作者供圖)

「注釋」

①Fortner, R. S. (1993).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History, conflict, and control of the global metropolis. Wadsworth Pub. Co.

②International journalism (interdisciplinary). http://journalism.missouri.edu/ programs/undergraduate/junior-senior/areas-study/international-journalisminterdisciplinary/.2015年10月19日訪問。

③Kevin Grieves (2011). TRANSNATIONAL JOURNALISM EDUCATION. Journalism Studies, 12:2, 239-254.

④FR?HLICH, ROMY and HOLTZ-BACHA, CHRISTINA (2003). “Journalism Education in Germany: a wide range of different ways”, in: Romy Fr?hlich and Christina Holtz-Bacha (Eds), Journalism Education i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Cresskill, NJ: Hampton Press, pp. 187-205.

⑤MUJA. http://www.mujournalismabroad.com. 2015年10月18日訪問。

新聞自由國際化論文范文第4篇

一、把握媒體理念與新聞規范

對于新聞特稿來說, 要想使其更具有吸引力和影響力, 特別是要想更好的把握“自由”與“尺度”, 至關重要的就是要在把握媒體理念與新聞規范等諸多方面取得突破, 確保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身為一家媒體的記者, 其新聞生產和職業態度自然受到該媒體理念的影響, 因為只有記者認同自己供職媒體的新聞觀念, 才能在此做出漂亮的報道。這就需要在撰寫新聞特稿的過程中, 一定要正確處理媒體理念與新聞規范之間的辯證關系, 既要按照新聞媒體的發展理念以及運行模式開展新聞特稿的撰寫等工作, 同時也要對新聞規范有更加系統的認識和理解, 特別是要在把握客觀性、公正性等諸多方面取得突破, 努力使新聞特稿更具符合新聞媒體的特色, 同時還要切實體現新聞的規范化要求。盡管新聞特稿是一種特殊的體裁, 但在具體的撰寫等諸多方面也必須按照要求和規定進行, 新聞記者盡管有很多發揮的空間和自由, 但也不能脫離媒體特色以及各方面的要求。

二、把握個體表達與文體意識

從新聞特稿的整體發展趨勢來看, “特”是其最突出的優勢, 同時也是具有吸引力、生命力和影響力之處, 但對于新聞特稿來說, 新聞記者仍然要在把握個體表達與文體意識方面取得突破, 否則就會導致新聞特稿出現問題。比如對于同樣的題材和事件來說, 不同的新聞記者, 都會有不同的風格, 這也是其特色的體現, 但對于新聞記者來說, 要體現個體意識也就是自身特色的同時, 更要重視文體意識。這就需要新聞記者在撰寫特稿的過程中, 一定要把握好相應的原則, 不僅要有自身的特色, 而且也要與特稿的文適應, 或許新聞記者有很多發揮的空間, 但如果把握不好, 也必然會影響新聞特稿的質量, 甚至會導致新聞特稿摻雜太多自己的思想和觀念, 而使其公信力和權威性受到影響。在把握個體表達與文體意識的過程中, 新聞記者更要善于將二者進行有效的融合, 在體現文體意識的過程中實現個體表達的隱性化。

三、把握讀者共鳴與文化背景

新聞特稿要為受眾服務, 這既是新聞媒體的要求, 同時也是新聞特稿的顯著特征。這就需要新聞記者在撰寫特稿的過程中, 要把握讀者共鳴與文化背景之間的辯證關系, 既要有生動的新聞故事, 同時也要使新聞報道更加漂亮、更加精彩, 因而強化文化背景的“同一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進而使新聞牧所傳遞的意義, 能夠通過不同文化背景的受眾都能夠產生“共鳴”。由于個別傳統媒體更加重視社會意識形態以及傳統文化價值觀念的傳播, 因而其文化背景缺乏時代性, 導致一些讀者難以形成共鳴, 而一些新興媒體讀者共鳴, 但卻忽視了文化背景, 這些都屬于沒有很好把握讀者與文化背景之間的關系, 因而不利于新聞特稿的科學發展。這就需要新聞記者一定要在這兩個方面狠下功夫, 特別是要在促進二者有機融合方面實現新的更大的突破, 努力提升新聞特稿的文化性和時代性。

四、把握引領功能與宣傳價值

對于任何新聞媒體、任何新聞體裁來說, 至關重要的就是要正確發揮其職能和作用, 特別是要按照“48字方針”的要求, 努力實現新聞特稿的整體功能, 因而如何更好的把握引領功能與宣傳價值十分重要, 這也是“新時代”對新聞輿論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在新的歷史條件下, 特別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大背景下, 新聞輿論工作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如何更有效的發揮新聞輿論工作的引領功能和宣傳工作顯得十分重視, 對于新聞特稿來說, 一定要在把握引領功能和宣傳價值兩個方面狠下功夫, 努力提升新聞特稿的政治性以及社會性功能, 這是新聞媒體、新聞記者必須高度重視的重大問題。要想更好的把握引領功能和宣傳價值, 重中之重的就是要求新聞媒體要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 全力支持新聞特稿、全力培養相關的專業人才, 并且要樹立正確的“新聞觀”。

綜上所述, 特稿作為重要的新聞體裁之一, 特別是由于其具有很強的融合性、靈活性, 使新聞特稿具有極大的生命力, 對于撰寫新聞特稿來說, 應當更好的把握“自由”與“尺度”, 努力提升新聞特稿的質量和標準。新聞特稿由于其顯著的特點和優勢, 使其具有很強的生命力以及影響力。在當前我國大力推動媒體改革的背景下, 應當更加重視新聞特稿的科學發展, 特別是要在把握好“自由”與“尺度”等方面狠下功夫, 重點要在把握媒體理念與新聞規范、個體表達與文體意識、讀者共鳴與文化背景、引領功能與宣傳價值等諸多方面狠下功夫, 努力使新聞特稿步入更加科學發展的軌道。

摘要:本文對新聞特稿的“自由”和“尺度”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從多個方面分析了新聞特稿如何更好的把握“自由”與“尺度”之間的關系, 進而使新聞特稿取得更好的成效。

關鍵詞:新聞特稿,自由,尺度

參考文獻

[1] 毛永溫.如何判斷新聞特稿的價值[J].新聞傳播, 2017 (12) :104.

新聞自由國際化論文范文第5篇

另外還存在一種情況, 即案件已經審理終結并形成判決, 新聞機構發現審判結果可能與一般大眾認知不相符, 將相關判決結果與案件情況進行報道, 新聞受眾對判決結果進行評判, 進而影響司法機關, 司法機關一般采用重新審理或進行案件解釋工作。

無論是上述哪種情況, 都會形成三方關系, 新聞機構對于具體案件的報道并不會直接影響司法機關, 而是通過新聞受眾, 也就是一般人民群眾影響司法機關。另外, 在新聞報道與司法活動的相互影響的過程中, 還可能存在第四方關系, 也就是其他國家機構介入, 特別是行政處罰或行政許可等具體行政案件, 政府相關部門也會對新聞媒體及公眾的質疑進行解釋工作。

新聞自由與司法獨立相互之間的影響, 一般有三種模式:

一、新聞機構進行了片面失實虛假的報道, 而司法機關按照法律進行審理。

這種模式下, 新聞機構一般以突出某種新聞爆點的方式進行報道, 如2015年的“大學生掏鳥案”, 該案首先被《鄭州晚報》以《大學生家門口掏鳥16只賣千余元獲刑10年半》為標題進行報道, 隨即被大量媒體轉發。該篇報道有意突出“大學生”群體, 并將罪犯的行為描述為“掏鳥”, 對罪犯實施的售賣行為輕描淡寫, 對所出售的鳥類并無具體介紹。然而從判決書中所認定的事實來看, 該篇新聞未能如實全面的對整個案件事實進行報道, 所以造成社會大眾對于判決結果認識的嚴重偏差。

二、新聞機構進行了真實全面客觀的報道, 但仍然對司法活動產生了影響。

該模式有兩種類型, 一種為司法機關存在錯誤。該類型以“彭宇案”為典型, 一審法院在判決中的論述中違背法律舉證規則而引起公眾嘩然, 該案迅速成為社會新聞焦點, 很大程度挫傷司法公信力。另外在“快播案”之中, 司法機關通過網絡方式對整個庭審過程進行直播, 可以說, 此時新聞機構并沒有發揮任何主觀能動性, 但直播在社會中并未起到良好的宣傳作用, 反而使大眾對于司法公信力產生了質疑, 究其原因是在偵查階段存在證據收集上的瑕疵 (1) , 公訴人員對于該問題也未能進行充分回應, 導致該瑕疵成為辯護人攻擊的重點。另一種為司法機關并不存在錯誤, 但因為司法價值觀與大眾價值觀存在偏差, 導致輿論對于司法的影響, 該類型以“許霆案”為典型, “許霆案”直至最高人民法院的核準裁定都認為許霆成立盜竊罪并屬于“盜竊金融機構”的加重情節, 理應適用無期徒刑或死刑, 重審及復核中只是在主觀動機及犯罪意圖方面進行考慮, 認為許霆的主觀方面惡性不大, 而此種認定只是酌定量刑情節而非法定量刑條件。

三、對具體案件進行報道, 進而對案件背后的法律規定進行影響。

嚴格的說, 此種模式是對法律制度規定的反思, 此種模式追求的是對法律制度的合理性懷疑。如2015年6月17日, 微信朋友圈出現大范圍討論是否應當將拐賣兒童直接判處死刑的話題, 各大新聞媒體予以報道, 進而引發熱議, 同年8月29日, 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刑法修正案 (九) 》加重了對于收買兒童者的處罰, 一定程度上回應了該輿論。另外, 在湖南三名不滿14歲學生劫殺老師 (2) 事件中, 廣大群眾一致呼吁降低刑法最低責任年齡, 引起社會及法學界展開激烈爭論??梢哉f此類屬于由個體案件的報道進而影響輿論, 并非對司法的直接干預, 此種是借助某一案件影響進而對立法層面的反饋, 是具有其積極意義的, 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民群眾樸素的正義觀, 是反應社會群眾價值觀的一項重要途徑。

從上述三種模式可以看出, 真正干預司法裁判的是那些未能全面把握的、帶有主觀偏見色彩的甚至是失實的新聞報道, 而客觀全面真實的新聞報道對于司法事件及活動有其積極的作用, 新聞報道能夠及時暴露出司法人員在工作過程中的違法違規問題, 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司法人員的責任意識, 起到了監督作用。

摘要:新聞自由與司法獨立的關系應當是新聞媒體、新聞受眾與司法機構三者之間的相互影響關系, 新聞媒體對于司法活動的報道并不是直接作用于司法機關的, 而是通過影響新聞受眾進而影響司法機關。

關鍵詞:新聞自由,司法獨立,新聞監督,司法公正

參考文獻

[1] 都玉霞.論司法公正與新聞自由的良性互動[J].政法論叢, 2005 (3) :38-40.

[2] 楊曉娟.探析新聞自由和司法獨立之間的辨證關系[J].理論與改革, 2004 (4) :151-153.

新聞自由國際化論文范文第6篇

今年11月14日是第三個聯合國糖尿病日,主題是“糖尿病教育與預防”,口號是“認識糖尿病,我們在行動”。近日,衛生部、世界糖尿病基金會聯合在京舉辦’2009中國在行動——糖尿病國際論壇。糖尿病雖為慢性病,但其危害及蔓延速度已遠在許多傳染病之上。緊迫的現實是,每10秒鐘世界上就有1名糖尿病病人死亡;到2050年,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數將猛增至3.8億。2007年,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數已達2.46億。其中,中國人有4000萬,居世界第二。

讓高危者自己走入預防干預隊列

在此次論壇大會上,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副局長孔靈芝向中外各界人士通報,今年,中國糖尿病防控策略作出了重大調整。政策上最大的突破是,糖尿病防治進入了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之列。

2009年是中國醫改起始年。醫改確定的重點政策之一是促進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從今年開始,政府為所有城鄉居民平均每人出資15元,2011年達到人均20元,用以提供九大類服務。向糖尿病及可能發展為糖尿病的人群提供專項防治指導服務就包括在其中。

孔靈芝說,在醫改的背景下,國家糖尿病防控的基本思路是,在廣泛開展面向大眾的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行動的同時,瞄準最有可能發展為糖尿病的人群,重點實施預防控制戰略。

具體行動實施分三步走。其一,組織專家為糖尿病高危人群“畫像”——用體重、血脂、血壓、腰圍、吸煙、年齡、家族病史等多個標尺,圈出高危人群的具體范圍。誰符合這個標準,誰就需要進入預防干預管理隊列。其二,通過各種方式對“畫像”進行宣傳,使人人知曉、人人對照,使處在患病風險中的高危人群自己走出來,尋求血糖檢測。其三,在社區提供便捷的血糖檢測服務與健康生活方式指導。

據介紹,目前在我國城鄉各地,血糖檢測已成為醫保報銷項目。遍布全國城鄉的基層衛生服務體系,已經使血糖檢測成為一項十分方便可及的服務。

針對高危人群進行指導教育

一組統計數據顯示,1993年,我國疾病經濟負擔達3208.0億元;2005年增加至23606.4億元,其中慢性病經濟負擔占14761.7億元。與1993年相比,2005年,我國GDP增長了418.5%,疾病負擔則增加了639.5%。2004年,我國用于糖尿病的直接醫療費用即達574.69億元。糖尿病為疾病負擔的“大戶”之一。

另一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大約有2/3的糖尿病患者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有6400萬人處在糖耐量受損狀態,發展為糖尿病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非常高;有超過1/3患者在被診斷為糖尿病時,已經出現了眼部、腎臟和心臟受損等并發癥。

我國糖尿病患者中有97%患的是2型糖尿病。大量證據表明,80%的2型糖尿病是可以預防的。糖尿病素有“沉默的殺手”之稱,其早期癥狀不明顯,晚期并發癥卻可以致殘、致死。

分析長久以來我國的糖尿病醫療服務花費模式,孔靈芝指出,我國糖尿病直接醫療費用80%以上用在了并發癥的治療上。這是錯誤的治療策略。而這一錯誤,源于我們不能把高危人群找出來,及早實施預防干預;不能及時發現早期病人,實施早期治療。

審視糖尿病完整病程及所對應的醫療服務與支出,早期檢測、早期治療、預防并發癥花費相對較小,被稱作便宜的治療;延緩并發癥、治療并發癥花費巨大,被稱作昂貴的治療??嘴`芝說,在醫改政策支持下,鎖定糖尿病高危人群,重點為其提供服務,必將大大減少糖尿病發病率,并大大減少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減少昂貴的治療費支出。而且,針對高危人群進行指導教育,被指導者更容易接受,教育的效果更好。

立足預防的“3.3.3策略”

在此次論壇間隙舉行的媒體溝通會上,孔靈芝告訴記者,聯合國前秘書長安南先生在任時曾主持通過聯合國決議,把1991年由世界衛生組織和世界糖尿病基金會共同發起的世界糖尿病日變為聯合國糖尿病日。從此,糖尿病防控被賦予了政府責任。在我國,將糖尿病等慢性病作為公共衛生問題實施國家防控行動,也已有十幾年。在立足國情、借鑒國際經驗的基礎上,衛生部不斷調整著防控策略。

孔靈芝介紹,1998年,衛生部即針對糖尿病等慢性病防控提出“六個轉變”的策略調整,即由專家行為向政府行為轉變,由醫療、科研為主向預防為主轉變,由以城市為主向城鄉并舉轉變,由高層向基層轉變,由專業行動向群眾運動轉變,由衛生部門向全社會轉變。2001年,衛生部又提出了“十個轉移”的策略調整,即以疾病為主導轉為以健康為主導,以患者為中心轉為以人群為中心,以醫療為重點轉為以預防保健為重點,以醫院為基礎轉為以社區為基礎,以重疾病防治轉為身心健康和環境的協調統一,從衛生部門轉為多部門和社會參與,從??漆t生到??婆c全科互動,從醫生管理到醫生、護士、公共衛生人員共同參與的團隊管理,從治療為主轉移到管理為主,從強調治愈到強調醫療照顧。

在此基礎上,近年來,衛生部進一步歸納出我國慢性病防治的基本策略——“3.3.3策略”,即面向3個人群(一般人群、高危人群、患病人群),關注3個環節(控制危險因素、早診早治、規范性治療),運用3種手段(健康促進、健康管理、疾病管理),并先后編寫了《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國血脂異常防治指南》等一系列慢性病防治技術規范文本。

據悉,以“3.3.3策略”為指導,近年我國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的預防與臨床的結合日益緊密,越來越多的臨床醫生投身健康教育,從關注疾病到重視綜合控制多種危險因素,從單學科到多學科聯防聯控,使許多病例得到了早期識別。與此同時,2003年衛生部組織開啟的為期5年的“中國糖尿病管理項目”共覆蓋40余萬人口,管理糖尿病患者5000多人。同時,開創了以社區—醫院一體化系統服務為核心,衛生部、疾控部門、學會、綜合醫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等多部門合作的運行機制,為我國啟動實施糖尿病防控新戰略奠定了基礎。

論壇觀點

遼寧省副省長滕衛平:防控糖尿病政府要行動

對于我國的糖尿病發病情況,政府高度擔憂。20年間,我國糖尿病發病率增加了10倍。糖尿病還會導致腦血管病、心血管病,糖尿病并發癥還可以致盲、致殘。以糖尿病為代表的慢性病,今后將會給我們的社會和家庭帶來巨大負擔?,F在最緊迫的是要建立起糖尿病防治體系?,F在,大醫院的防治水平并不低,但是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鄉鎮衛生院的防治力量薄弱,社區醫生不懂怎么去控制糖尿病,鄉村醫生不知道什么叫糖尿病。這種現狀急需改變。近期,遼寧省準備在鞍山搞一個城市試點,建一家糖尿病專業醫院,在這家醫院建立一個防治糖尿病的培訓中心,培訓基層的醫生、護士;建立一個糖尿病患者教育中心,向每名當日診斷的糖尿病患者提供一周的防治指導教育。

吉林省長春市市長崔杰:發展經濟牢記健康第一

我們為什么要發展經濟?就是要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質量??墒?,沒有健康,還有生活質量嗎?現在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有些不平衡,在疾病的治療和預防上也有些不平衡。治療這條腿長,預防這條腿短。我們不僅要研究治病,而且要研究怎么防病。通過抓預防,少得病,不得病,得病后早一點治。預防不僅僅是預防疾病,還包括人生活環境的改善、保障體系的建設、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導。這都是我們需要做的。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郭巖:健康應成為政策制定的基本價值取向

在直接導致疾病的因素之外,許多影響健康的社會因素也在導致疾病的發生。我們需要構建健康公平的總體社會政策框架,以健康為中心整合相應的社會政策。從改善人們日常生活的環境條件入手,關注國民的終生健康問題。要從宏觀經濟、社會和衛生政策方面采取措施,改善社會的分層結構,在全社會倡導平等的價值觀和社會規范。城市發展和城市建設中強調以健康為中心,引導健康生活方式,控煙、限酒??傊?,我們制定任何一個政策,都要首先想一想它對健康的好處。這應該成為所有政策制定的基本價值取向。

衛生部糖尿病管理項目常務副組長許樟榮:給醫保支付體系“打補丁”

慢性病的診斷明確,醫療費用相對固定,醫?;饘ζ溥M行統籌支付的風險相比大病支付的風險也小很多。所以,在醫改實施過程中,政府部門要改變觀念,加大投入,保證社區對慢病防控的基本衛生服務供給。各地社保部門應與衛生部門聯手,在現有的基礎上為醫保支付體系“打補丁”,增加對慢性病防治的醫保報銷比例,以遏制慢性病被拖成大病后,醫療費用大幅增長給醫?;饚淼闹Ц秹毫?。

目前,我國在從事糖尿病診治的基層醫療機構專業人員準入制度上還缺乏相應的規范。一方面,基層醫院對患者缺乏從發病到治療的一系列過程的記錄,造成病情數據不連貫,給醫生的診治帶來了麻煩;另一方面,許多大醫院往往不認可下級醫院的檢查結果,也給患者造成不必要的花費。國家應加大對專業人才培訓的投資,著力解決基層專業人員短缺問題。

專家建議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陳春明教授:應開發糖尿病防治社區適宜技術

眾所周知,合理膳食與適當運動相結合,是保持健康體重、預防控制糖尿病的最有效方法。但大部分人卻不知道如何控制體重,怎樣吃出健康。糖尿病社區適宜技術給出了對糖尿病患者進行系統管理和行為干預的方法,為社區綜合防治提供了技術支持。因此,對糖尿病社區適宜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可提高醫務人員糖尿病防治的理論水平和技能,規范社區糖尿病防治行為,提高糖尿病的綜合防治效果,降低醫療費用,有著重大的實踐意義。同時,要為糖尿病高危人群提供個體化的公共衛生服務,針對其危險因素進行健康指導與干預,定期為其進行血糖監測并隨時調整和改進個體干預方案。

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副主任委員李光偉:生活干預6年推遲糖尿病發病14年

始于1986年的大慶糖尿病20年隨訪研究,是由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大慶市第一醫院與世界衛生組織、美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共同完成的一項糖尿病長期預防研究。6年的研究證明,合理飲食、增加體力活動等簡單的生活方式干預,能讓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發病風險降低30%~50%。同時,6年的生活方式干預,能預防或推遲糖尿病發病長達14年。

糖尿病到底有多危險?跟蹤發現,在1986年之后的20年間,當初的對照組有93%已發生糖尿病,17%死于心腦血管疾病,另有12%死于其他疾病,44%的人至少經歷過一次心肌梗死或腦卒中。這些人在參加臨床試驗時平均年齡僅為46.6歲。這樣的結果更凸顯了干預的重要性——糖尿病前期是名副其實的糖尿病高危人群,如果不進行干預,幾乎不可避免都會變成糖尿病病人。

這項研究帶來了很多啟示:干預措施要得當,以中等強度為宜;強化時間要足夠長,以確保健康生活習慣的養成;健康教育要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除了醫務人員,政府、媒體都要參與其中。生活方式干預應更早開始,無論高危人群還是一般人群,都應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賈偉平:防治糖尿病需醫院社區無縫銜接

當前我國的糖尿病防治任務越來越繁重。社區衛生服務是城市醫療衛生體系的最基層網絡。糖尿病防治工作越來越需要落實在社區。隨著醫療衛生改革的推進及深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中將發揮更大作用。對于糖尿病防治,醫院和社區都要立足于自己的功能定位,制定出量化可行的規范管理措施及流程。在執行過程中以病人為中心,流程通暢,無縫銜接,才能提高糖尿病的防治效果。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陸菊明:大醫院應為基層提供技術指導

健康教育是糖尿病治療“五駕馬車”中十分重要的一環。開展健康教育,可以促進社區人群普遍掌握糖尿病防治知識,轉變對糖尿病防治的態度并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國際糖尿病聯盟已經宣布,2009年~2013年,聯合國糖尿病日的主題都將定為“糖尿病教育與預防”。從我國當前的情況來看,無論在城市還是農村,糖尿病知識的普及程度都遠遠不夠。鑒于糖尿病的低齡化趨勢,家庭和學校應當擔負起健康教育的責任,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樹立健康意識。

在慢病防治的過程中,大醫院、專家也要擔負起相應的責任。一方面,綜合性醫院應加強篩查、發現慢病患者的職能,承擔糖尿病的確診工作,并為確診的糖尿病患者制訂個體化的治療方案,為從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轉來的急癥或疑難重癥糖尿病患者提供診斷和救治;另一方面,綜合性醫院要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醫務人員提供技術指導和培訓,呼吁政府部門對慢病政策進行適當調整,與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協調開展工作。

論壇寄語

陳竺(中國衛生部部長):

實施“健康中國2020”戰略,是增加經濟發展后勁、延續“中國經濟奇跡”、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的需要。“健康中國2020”在戰略研究階段包含5個方面的專題,在其中之一的公共政策研究中,慢性病防控和健康促進研究占據核心地位。

科菲·安南(聯合國前秘書長):

隨著糖尿病患者數量在全球的快速增長,因患糖尿病死亡的人數已與艾滋病的致死人數不相上下。但縱觀全球,防治糖尿病卻面臨忽視與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我們必須聯合起來,將糖尿病放在優先關注的地位。否則,未來我們很多簡單的目標恐怕都無法實現。

楊文英(中國糖尿病學會主任委員):

體重每增加1公斤,患糖尿病的風險就增加至少5%。肥胖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是正常體重人群的3倍。肥胖人群中有大約50%的人會患上糖尿病。80%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接受診斷時有超重問題。

安尼·卡布(世界糖尿病基金會主席):

我們需要盡快掌握應對慢性疾病流行的方法,建立能夠有效應對慢性疾病的醫療衛生系統。我們需要一個模式,在基于社區的慢性疾病門診管理、疾病預防健康促進和基于醫院的急診、三級護理之間建立一個健康的平衡關系。

國際糖尿病聯盟總裁吉恩·克勞德·穆班亞:

國際糖尿病聯盟最新發布的糖尿病地圖顯示,我們沒能很好地控制住糖尿病。對于糖尿病的威脅,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置身事外,也沒有一個國家可以通過孤軍奮戰來戰勝它。要打贏這場與糖尿病的戰斗,整個國際社會必須齊心協力、團結一致。

諾和諾德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索文森:

應對糖尿病的關鍵在于預防、早期發現、保證治療的可獲得性及提高治療水平。實現這一舉措離不開政策的長期支持。

印度果阿邦衛生部部長拉恩:

今天,印度有超過4100萬人患有糖尿病。據估計,這一數字到2025年將上升至8000萬人。政府必須立即采取措施,認真應對糖尿病及其對社會、經濟和民眾心理帶來的影響。印度政府和企業必須攜手并肩,提升公眾意識,共同采取行動應對糖尿病。這是戰勝糖尿病的唯一出路。

《與時間賽跑》作者斯蒂芬·里德:

全世界大約有2億人患有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政府部門應該更加努力,控制這些對全球健康、國家繁榮和家庭生活造成嚴重威脅的疾病。

媒體聲音

健康報社社長兼總編輯王碩:宣傳慢病防治政策是專業媒體的責任

作為一張全國性的衛生行業報,積極宣傳國家的慢性病防治政策、及時報道國內外重大科技成果、準確傳播有關慢性病防治的信息和知識、大力提倡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是《健康報》義不容辭的責任。與急性傳染病相比,目前公眾對于慢性病的了解程度還不高。作為專業媒體,《健康報》要在報道過程中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在整合各方力量的基礎上,確保慢性病相關報道的權威性和科學性,把最新的防治理念和最實用的診療技術帶給廣大醫藥衛生工作者及人民大眾。同時,我們還要為報道尋找恰當的角度,實現對受眾潛移默化的影響。

中國記協新聞發展中心主任王大龍:共同搭建健康傳播平臺

由政府出面組織媒體、專家、患者、企業等社會公眾共同搭建一個健康傳播平臺,有利于實現健康知識的有效傳播。

上一篇:氣象新聞研究論文范文下一篇:文獻信息檢索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