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農民收入增長問題論文范文

2023-12-31

農民收入增長問題論文范文第1篇

據百戶同樣調查資料顯示,秭歸農民收入呈高速增長格局。2012年末農民人均純收入4698元,比去年同期增加641元,增長15.82%。增速分別高出省、市平均水平1.9

7、1.77個百分點,在全省81個縣市區中位于第十位,在全市9個縣市區中排名第二位。

農民收入增長問題論文范文第2篇

一、文獻回顧

金融領域本身對于居民的經濟收入影響是明顯的, 許多學者也提出了兩者之間的關系。根據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相關理論, 把經濟增長視為是一個主要方面, 金融行業當中所呈現出的資金配置會顯得更加全面、科學以及合理, 進而能夠更好地實現對居民收入持續性增長的保障作用。由于我國向來注重城鎮經濟與工業經濟的持續發展, 因此金融市場對城鎮經濟的影響力更加突出, 貢獻也更加顯著。在這一背景下, 經濟發展戰略延伸至農村, 就要求農村金融強制性地服務于農村地區, 這同時也是我國對于農村經濟資源輸送方向、應用途徑的一種宏觀性調控。然而, 農村金融的有效發展推動當地居民收入增長的機制能否實現, 仍需進一步分析和研究。

關于金融發展與居民收入的差異關聯性, 有學者認為金融發展可以借助勞動力市場促使收入與分配的改變, 同時也有可能導致金融發展和收入分配之間倒U型的關系。但更多的國內外學者則是注重金融發展與整體經濟發展、國際化之間的收入差異、居民整體收入水平的關系等領域, 但是最終獲得的結論各不相同, 差異較為明顯。還有研究認為金融發展和農民收入不平等并不存在倒U型關系, 而是呈現負相關的結論, 認為金融發展有利于緩解收入的不平等問題。而國內學者所得出的研究結論并不相同, 認為金融發展會明顯拉動城鄉收入的差異。至于金融發展與農民的經濟收入之間的關系, 有研究針對省級經濟的面板數據應用回歸模型進行分析, 認為以倒U型為主, 也就是說, 金融發展不能直接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

關于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民經濟收入, 溫濤等 (2005) 分析了中國金融發展、農村金融發展、農民經濟收入的關系, 結果表明, 中國金融發展以及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民增收的積極影響并不顯著, 反而會導致部分農村資金出現流轉、流失的問題, 對于農民經濟收入增長呈現負影響。余新平等 (2010) 通過對多個農村金融的發展指標進行了研究, 發現農村存款、農業保險賠付與農民經濟收入呈正相關;而農村貸款、農業保險、農民增收關系為負相關, 同時, 鄉鎮企業貸款不僅僅非農民收入增加的主要途徑, 還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農民收入的增長。

綜上所述, 當前國內研究大多注重整體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城鄉收入之間的關系, 涉及農村金融發展和農民經濟收入之間的微觀研究缺乏或不夠深入。針對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民收入水平和收入差距的關系研究一般都是基于全國層面上, 對于各省市或地區的針對性分析并不多。

二、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民收入增長的影響分析

(一) 廣東省農村金融現狀及問題

在廣東農村, 農村金融需求絕大部分由農村信用社、農村商業銀行和農業發展銀行提供。金融中介機構種類和數量少, 提供的金融產品有限。即使在實施新農村金融機構 (村鎮銀行) 試點后, 截至2013年底, 廣東省內也僅有31家村鎮銀行。占全國比重僅為2.9%。在業務方面, 面向農村市場的金融服務以存貸業務為主, 其余中間業務極少, 在貸款業務中, 抵押貸款是主要的信貸形式, 次主要貸款業務為擔保貸款和信用貸款。根據廣東省統計局數據顯示, 2016年, 珠江三角洲地區各中資金融機構存貸余額為24.32萬億元, 粵東、粵西和山區分別為1萬億元、0.96萬億元以及1.18萬億元, 其中廣州存貸款總額為7.48萬億元, 相比省內總額最低的地區0.1萬億元高出將近75倍。珠三角地區存貸款余額在全省占比約為89%, 廣東省金融地區間差異巨大。另外, 農村信用社的存款占農村金融機構存款額比重大, 貸款占比逐年增加。

雖然廣東省經濟和金融數據各項總量指標在快速增長, 省內也持續啟動了多項金融創新服務。金融規?;l展不但可以促進農業產業化和科技進步, 還促進了農民收入的增加。但是, 省內農村金融依舊存在各種供需失衡的情況, 主要表現為:第一, 農村地區的高風險經營抑制了農村金融的實際需求。熊銘奇和趙汴等 (2009) 調查發現, 42%的農村經營者有貸款需求, 但未能從金融機構取得貸款;六成以上的農戶因為貸款利率、貸款條件等各種因素未能獲得貸款, 從而壓抑了農村地區的有效需求。而且行業特征決定了農產業抵御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的能力薄弱, 使得農村金融機構對農業信貸收回缺乏信心, 從而抑制了農村金融的發展。第二, 因廣東省各地區農村發展水平不一致, 導致需求也不一致。發達地區的金融需求基本上是建設性貸款和商業貸款, 因為該地區農業實現了規模生產, 有抵押物可以作為還款保障;較發達地區因生產周期長, 其金融需求具有季節性特征;而貧困地區的金融需求主要體現在生活上, 沒有抵押物且需求少, 具有臨時性和分散性的特點。第三, 受生產規模限制和農產業季節以及價格變化的影響所致, 省內農村資金存款多、貸款少, 外流現象明顯, 大量資金從農村流向城市, 也導致了農村地區信貸資金緊張。

由此可見, 當前廣東農村金融結構單一, 不能很好地適應農村經濟的發展, 農民經濟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收入結構的優化受到限制。

(二) 廣東省農民收入現狀

廣東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05年的4690.5元逐年提高, 在十年間增長了3倍, 于2016年達到14512元;與全國農民收入相比, 廣東省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趨勢基本與其一致, 2007年前為穩步增長階段, 2007年后到2016年增速較快, 且一直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收入差距呈先升高后回落跡象, 農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在不斷縮小。

2016年, 在廣東省內各地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 中山市排名第一, 其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7528.9元, 超過廣東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89%, 是排名最末尾河源市的2.29倍。

全省20個地區 (深圳除外) 中有11個地市的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見圖1) 。數據來源于2017年廣東統計年鑒。

可以看出, 廣東省不同地市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存在較大差異, 反映出農民收入的不平衡, 珠江三角洲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較高。

另外, 與省內城鄉居民收入相比, 二者絕對差一直呈上升趨勢, 從2000年的6107.09元擴大3.7倍至2016年的23172元。城鎮居民收入與農村居民之間差距較大。

(三) 農村金融對農民收入增長的影響

農村金融對農民收入的作用機制應當是農村金融為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收入增長提供資金支持, 完善的農村金融體系帶動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 隨著經濟的發展, 農民的經濟收入也會相應提高。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民收入的影響主要通過農村金融發展規模、農村金融發展效率和農村投資水平來體現。用廣東農村正規金融機構的存貸款余額和省內農業生產總值之比來衡量農村金融發展規模;以省內農村貸款和儲蓄的比值度量農村金融發展效率;并以廣東省農村固定資產投資額表示農村投資水平。

基于此發現, 第一, 金融規模的增加不容易推進農村經濟增長, 進而無法有效提高農民的收入;第二, 省內農村地區金融發展效率不高, 資金轉換率低下。換言之, 大量儲蓄資金從農村流向城鎮, 不能幫助農民獲得有效收入, 限制了農民增收;第三, 農村固定資產投資, 有利于基礎設施建設, 創造更優的生產環境, 有效調動農村閑置勞動力, 拓寬農民收入來源, 由農耕到非農就業。廣東省金融運行報告數據顯示, 2016年, 廣東農村金融機構資產總額僅占廣東金融機構總資產額的13.3%, 農村金融機構的金融資產總量在整個全省金融機構資產總量的占比太小。由此可見, 省內農村金融并不能十分滿足農村經濟發展對金融服務的快速增長需求, 改善農村、農業以及農民收入仍需要農村金融的支持。

從廣東農村金融發展和農民收入現狀看, 二者之間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供需失衡問題, 不同地市農村居民根據地區發達程度在實際的經營過程中獲得金融支持的難度不同, 廣東省農民收入增長與農村金融發展之間完善的互動機制仍然缺乏。

但是, 農村金融發展是長期的、可持續的, 它對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具有長遠的積極作用。兩者之間在長期有著緊密的均衡關系。農村金融發展離不開體制改革, 關鍵在于提高農村金融效率, 解決農村和農業資金短缺問題。資金效率是農村金融市場的核心要素, 它不僅關系到社會儲蓄向長期投資的順利轉化, 還關系著農村經濟的長期增長和農民增收的發展模式。廣東農村金融發展需要進一步改革和深化。通過完善農村金融體系, 提高農村金融資金使用效率, 增加農村固定資產投資, 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以實現增加農民收入。

三、總結

農村金融發展對于農民的收入影響是存在的, 雖然短期內影響并不明顯, 但是在長期是可持續的, 并且該影響具有明顯的地區性差異, 在一定程度上會產生農民收入水平過度分化現象, 從而導致各地農民收入出現差異化的發展。在今后, 廣東應當逐步建立健全的農村金融體系, 通過提高資金配置效率, 引導資金回流到農村;加快新型金融機構的建設并根據農村的實際狀況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創新, 提高農村金融效率和農民貸款需求;完善信貸擔保以及保險體系, 幫助分散農業貸款的風險, 優化農村金融結構;增強政策扶持農業力度, 改善農村金融環境, 最終達到提升農民經濟收入的目的。

摘要:增加農民收入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目標和標準之一。農民收入增加能縮小城鄉收入差距, 促進社會經濟全面進步。影響農民收入增長的因素很多, 其中農村金融尤為重要。一個良性的農村金融體系可以推動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 調整農村產業結構, 增加農民經濟收入。本文以廣東為例, 對農村金融與農民增收之間的現狀和關系進行闡述和分析, 提出建立健全的農村金融體系, 提高資金配置效率, 引導資金回流到農村;加快新型金融機構的建設并根據農村的實際狀況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創新, 完善信貸擔保以及保險體系, 以優化農村金融結構;增強政策扶持農業力度, 改善農村金融環境。

關鍵詞:農村金融發展,農民經濟收入,影響

參考文獻

[1] 張榮.我國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民收入增長的影響研究——基于2003-2014年數據的實證分析[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 2017 (2) :119-123.

[2] 丁述軍, 曹玉環.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民收入的效應研究——基于直接和間接效應比較角度[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 2017 (4) :60-69.

[3] 溫濤, 冉光和, 熊德平.中國金融發展與農民收入增長[J].經濟研究, 2005 (9) :30-43.

[4] 余新平, 熊皛白, 熊德平.中國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民收入增長[J].中國農村經濟, 2010 (6) :77-86+96.

[5] 熊銘奇, 趙汴.廣東農村金融需求與供給失衡及其機理研究[J].南方農村, 2009 (6) :79-83.

農民收入增長問題論文范文第3篇

反復斟酌多年之后,煤炭資源稅改革的時間表終于確定。今年12月1日起,中國將實施煤炭資源稅改革,同時清理相關收費基金。

改革后的最大不同,是煤炭資源稅的征收方式將由目前的從量計征改為從價計征,稅率幅度為2%-10%,具體適用稅率由各省擬定。由于從量計征稅負較低,而從價后稅負增加較多,因此在增加稅負的同時,相關收費項目面臨清理。清費能否到位,關系到煤炭資源稅費改革的成敗。

資源稅從價征收的核心考量是鼓勵資源合理利用,同時增加稅收收入。從量征收是應納稅資源產品的銷售數量,乘以規定的單位稅額計算納稅,每噸資源品價格一刀切,往往金額較低;從價征收則按照每噸產品的具體價格,設置稅率征收。

有人擔心,如果稅負增加而收費項目并未顯著減少,本不景氣的煤炭行業就將遭遇滅頂之災。與此同時,清費正稅也是杜絕灰色收入增加政府財力的舉措,如何在增加財政收入的同時不增加企業過多負擔,各地稅率的最終確定也顯得至關重要。

對于此一疑問,9月29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表示,清費立稅后煤炭企業的總體負擔不能增加,這是此次改革的前提,要明確寫入文件中。

“現在企業面對的各項收費確實太多了,有些地方的收費項目就像‘梁山好漢’一樣,108項都不止,更重要的是,一些地方的收費不僅項目多,而且很不規范,一些企業通過疏通‘關系’就能少交錢,甚至不交錢,這不僅有尋租的空間,也干擾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崩羁藦娬f。

但是,改革的意愿和改革的現實之間,仍然有很大的張力。此次煤炭資源稅改革的成效如何,猶待在日后落實的現實中慢慢觀察。
時機已到

推進煤炭資源稅改革,清費立稅、減輕企業負擔,這是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和既定任務。

2011年底,修改后的《資源稅暫行條例》公布,并于當年11月起實行。修改后的資源稅暫行條例對原油、天然氣資源稅由從量計征改為從價計征,并相應提高了原油、天然氣的稅負水平,油氣資源稅按5%的稅率征收。但煤炭資源稅依然從量計征。

從上世紀80年代起,中國開始對自然資源征收資源稅,征收模式都是從量計征,即按照應納稅資源產品的銷售數量,乘以規定的單位稅額計算納稅。

多年來,資源產品價格出現明顯的單邊向上趨勢,從量計價的方法,很難使資源稅收隨著資源產品價格和資源企業收益的增長而增加。特別是在很多資源產品價格已較大幅度提升的情況下,資源稅在這類產品價格中所占比重過低。

2010年以來,新一輪資源稅改革啟動。2011年11月,油氣從價計征資源稅的改革推廣到全國。長期以來,煤炭在中國一次能源生產和消費中的比例占到70%左右。相對于油氣資源,煤炭資源稅從價計征的改革涉及面更寬,影響更大,改革也更為復雜。因此,煤炭資源稅改革并未隨油氣資源稅改革同時推出,而是被擱置了下來。

據了解,2013年中國煤炭消耗總量為36億噸,占一次能源消耗總量的70%。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研究員錢平凡對《財經》記者表示,早在2000年左右相關部門就開始研究煤炭資源稅改革,但由于煤炭一直在漲價,如實行從價計征很可能加劇煤價上揚,所以一直沒有推行。而目前這個階段煤炭價格走低,煤炭行業經營困難,恰好為改革提供了時機。煤炭行業也需要清理收費項目統一納稅,寄希望于通過費改稅能走出低谷。

目前,中國煤炭行業正處在價格不振、利潤下滑的低谷。據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的數據,截至2014年8月底,全社會煤炭庫存已持續33個月在3億噸以上,煤炭價格則較2008年7月的歷史高點下降超過35%。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也顯示,今年前八個月,規模以上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利潤總額同比下降46.1%。煤炭企業虧損面超過70%,有70%的煤炭企業減發工資,30%的煤炭企業出現欠發工資現象,20%的煤炭企業工資下降幅度超過10%。

產煤第一大省山西省的統計數據標明,今年一季度山西煤炭綜合售價平均每噸為401元,而在2011年則為656元,這也導致煤炭企業利潤嚴重縮水。

煤炭行業的經營現狀,為煤炭資源稅的增稅改革提供了環境。
清費難題

相關煤炭收費項目的清理是關鍵,也是長久以來的難題。財政部副部長史耀斌在日前召開的煤炭資源稅費改革工作會上表示,清費工作是否到位,關系到煤炭資源稅費改革的成敗。

按照規定,此次改革將清理涉煤收費基金,將煤炭礦產資源補償費費率降為零,停止針對煤炭征收價格調節基金,取消山西煤炭可持續發展基金、原生礦產品生態補償費、煤炭資源地方經濟發展費等,取締省以下地方政府違規設立的涉煤收費基金。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煤炭經濟研究院2013年3月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披露,目前全國涉煤稅費合計不少于109項,其中涉煤稅種21個,各種收費不少于88種。除稅收以外,政府的收費占到了煤炭企業凈利潤的43%。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的估算也顯示,煤炭企業各種稅費的負擔占銷售收入的21.03%,各種行政性收費的負擔占到14.01%,合計35.04%。

據《財經》記者了解,煤炭資源開發是內蒙古的支柱產業之一,2013年的應稅原煤產量為10.68億噸。以該自治區某煤電公司為例,2013年公司外銷煤炭收入10.92億元,負擔的資源稅和相關費用總額為1.09億元,總負擔率9.98%,其中資源稅0.19億元、負擔率1.76%,礦產資源補償費0.11億元、負擔率1%,煤炭價格調節基金0.48億元、負擔率4.39%;地方行業的煤管費等0.31億元、負擔率2.83%??梢钥闯?,企業的費用負擔大大超過稅收負擔。

對此錢平凡表示,各地對煤炭資源的收費項目不盡相同,其中山西的收費最為混亂,情況最為嚴重,收費項目更多。除了中央和省內規定的各種收費名目,還在路上到處設崗,運煤車過收費站就要留下“買路錢”。一輛車收多少錢,完全由收費站的工作人員說了算,據說“隨便一個收費點的員工都能開上路虎”,亂收費問題之嚴重可見一斑。

“由于涉煤的每個環節都有利益可占,相關機構和人員都不愿意失去這種收益?!卞X平凡說。

由國務院特批,山西省于2007年設立煤炭可持續發展基金,主要用于單個企業難以解決的跨區域生態環境治理、支持資源型城市轉型和重點接替產業發展、解決因采煤引起的社會問題。

數據顯示,2007年山西省煤炭可持續發展基金征收了103億元,2013年達193億元,2007年至2013年共征收約1136億元。以2013年的193億元計算,相當于當年山西省當年公共財政收入的一成多。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山西汾渭能源開發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常毅軍表示,煤炭收費項目的清理最為困難,沒有強硬的督查根本完不成。

為資源稅改革做準備,一些產煤省份此前已經開始著手清理收費項目。今年6月,山西省出臺的《涉煤收費清理規范工作方案》顯示,該省當前涉煤收費達四大類27項,山西省財政廳初步測算,通過清理規范,2014年至少可減輕煤炭企業負擔60.87億元,噸煤減負6.5元;2015年再取消兩項收費后,可至少再減輕煤炭企業負擔74.64億元,噸煤再減負7.8元。兩步改革全部到位后,噸煤減負量至少可達14.3元,每年至少可減輕企業負擔135.51億元。

除了這些收費項目,山西全省拿不上桌面的亂收費到底有哪些,規模有多大,能不能清理到位,依然是問題。

常毅軍說,客觀上說山東和內蒙古的煤炭開采條件并不好,煤質也不如山西,但它們為什么能夠盈利,而山西的煤炭企業卻步履維艱?主要還是包括亂收費在內的煤炭管理出了問題。

他表示,一噸煤從坑口出來最終到消費者那里,中間需要繳納幾十道甚至上百道費用,經過長時間的流程。如果中央和省里下決心做這件事,以此減輕企業負擔,提升全省的經濟競爭力,就應該把所有的運煤車輛收費站都取消,煤炭生產企業只要有合法手續就可以自由生產和銷售?!氨緛硪膊皇请y上天的事情,但這樣一來相關機構和官僚就會想,那留下我們還有什么意思?”他感嘆。

史耀斌在前述煤炭資源稅費改革工作會上表示,各地應該全面清理涉煤收費基金,將煤炭礦產資源補償費費率降為零,停止征收煤炭價格調節基金,取消煤炭可持續發展基金、原生礦產品生態補償費、煤炭資源地方經濟發展費。對地方政府違規設立的其他涉煤收費基金,堅決取締。

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國稅總局有關負責人表示,不管哪個領域的稅制改革,費改稅歷來都是有難度的,所以財政部稅政司還專門設立收費處,加強對稅改過程中清費工作的督查。

該負責人說,要進行煤炭資源稅從價計征,清費是第一位的?!叭绻詈笫召M項目沒有清理到位而稅又加了上來,煤炭企業更加無法脫困,不就麻煩了嗎?國家的稅怎么立得???”該負責人說。
稅率高低

在稅收制度設計中,稅率是最核心的要素。目前資源稅除了焦煤是按照全國統一的每噸8元從量計征之外,其他煤炭的稅額標準根據省份的不同略有差異,其中山西和內蒙古的標準都為每噸3.2元。

按照財政部和國稅總局的規定,改革后煤炭資源稅稅率幅度為2%-10%,具體適用稅率由省級財稅部門在上述幅度內,根據本地區清理收費基金、企業承受能力、煤炭資源條件等因素提出建議,報省級人民政府擬定。

兩部門強調,結合當前煤炭行業實際情況,現行稅費負擔較高的地區要適當降低負擔水平。省級人民政府需將擬定的適用稅率在公布前報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審批。

據《財經》記者了解,山西省晉中市財政局此前曾分別按照從價計征2%、3%、4%和5%的稅率,對該市42座煤礦進行了測算,得出結論為資源稅稅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的計征率,稅收貢獻率同步遞增1%,影響利潤率下降1%。以資源稅稅率5%為例,稅收貢獻率由從量計征的17.54%增加到22.51%,利潤率由25.16%下降到20.19%,調整幅度不是太大,且利潤水平仍高于其他行業。

據此晉中市財政局認為,實行從價征收稅率為5%的計征方式,其增收效果是明顯的,且對企業利潤影響不大。如此既走出了征收不科學造成的困境,又提高了環境補償資金的額度,每噸由29.23元增加到50.88元,改革收效顯著。

而山西省財政廳去年也進行過測算,在全面取締涉煤收費,包括取消煤炭可持續發展基金的前提下,要保證地方現有收益,以煤炭平均售價每噸465元計算,資源稅稅率可定為7.4%。

增加后的資源稅,將為地方增加財力。

2013年內蒙古煤炭資源稅收入為34.18億元。改革后如按5%的稅率征稅,煤炭資源稅將達到152.23億元,增收118.05億元,增長3.5倍,可使當年資源稅整體收入由70.64億元增加到188.68億元,占當年稅收收入的比重由5.70%上升為15.54%,占當年財政收入的比重由2.66%增加到7.09%。

陜西省也是資源大省,2013年煤炭產量4.93億噸,產銷量居全國第三位,煤炭資源稅的貢獻在整個財政稅收中占比也相當大。陜西省2013年財政預算執行情況報告顯示,資源稅收入23.5億元,據陜西省地稅局預測,煤炭資源稅由從量征收改為從價征收后,陜西省地稅局每年將增收資源稅70億元。

陜西省內有世界七大煤田之首的神府煤田,如果煤炭資源稅從價計征稅率為5%,目前煤炭價格每噸210元,按照產量今年資源稅將達到36.75億元,同比增長3.28倍。

山東同為煤炭生產和消耗大省,年產銷原煤約1.6億噸。山東省財政部門有關負責人表示,山東將本著不增加煤炭企業總體負擔和保證地方既得利益的原則,合理擬定煤炭資源稅適用稅率。

有煤炭企業提出,從價計征的稅率是否可以采用浮動稅率,在煤炭銷售淡季較低,旺季稍高一些。對此錢平凡認為不合適,這很容易形成稅收征管亂局,稅收制度設計還是應該相對固定,不宜頻繁改變稅率。

關于山西省的稅率標準,常毅軍認為如果真的能借此把全部亂收費取消,稅率哪怕定到最高的10%都沒有關系,對煤炭企業和山西經濟都是有利的,因為由此產品可以自由流通,山西的煤炭行業將更具競爭力。

前述國稅總局負責人表示,國務院提出的煤炭資源稅改革原則是不增加煤炭企業的整體負擔,至于稅率到底定多少,還是要看各地清理收費項目的程度,看清費之后稅費的總體負擔。

此前有人擔心,煤炭資源稅提高后是否會導致煤炭價格上漲,從而影響到相關下游產品價格,增加消費者負擔。對此錢平凡認為,關于煤炭漲價的擔心沒有必要,除了成本要素,煤炭的價格主要由市場決定,而當前的煤炭市場總體來說供大于求,而且一段時期以內這種局面難以改變,所以資源稅改革不會對煤價造成太大影響。

本刊記者李廷禎對此文亦有貢獻

農民收入增長問題論文范文第4篇

非常榮幸參加2017寧波發展論壇,尤其是在十九大剛剛結束以后,來討論一下十九大后中國經濟發展的總體態勢,跟我們寧波發展的機遇。大家知道,十九大對我們來講,是一個里程碑的大會。十九大確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并且宣示了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走向強起來的新時代道路,同時也讓我們了解到我們目前處于中國現代史上比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這一偉大時期。

為了抓住這個時代的機遇,我們確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這個思想指導下,我們面臨兩個百年之交,確立未來的發展,明確了從現在到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從2020年到2050年分兩步走,要把中國建設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在這樣一個總體的框架下,中國在未來的發展,根據我個人的分析,有三點是不變的,有三點是變化的。

一、“改革進行時”的基本判斷、經濟增長潛力巨大,以及中美合作共贏的基本態勢不變

1.“中國改革永遠在路上”這個基本判斷沒有變。

大家知道,我們改革開放之后,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從1978年到2016年,平均每年的經濟增長速度達到10%左右,貿易增長速度達到14.8%,這是在人類經濟史上,從未有過這么高的速度,在這么長時間段上的經濟發展。在這樣的高速增長態勢下,我們從1978年人均GDP連原非洲國家平均數三分之一都不到,到2016年人均GDP達到8100美元,變成中等偏上的國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有七億人擺脫了國際貧困線——也就是每天1.25美元的生活費用值,我們對全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70%。并且,中國也是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唯一一個沒有出現系統性經濟危機的國家。

改革開放以后,為什么能取得這么好的經濟總體表現呢?

最主要,我們的改革不是簡單照搬西方。我們是根據中國國情、中國實際,像十九大報告說的,走自己的道路。在改革開放初期,國內有很多落后的、效益低的大型國有企業,當時我們采取了“老人老辦法”,繼續給大型國有企業以必要的轉型期保護,經濟維持了穩定。同時對一些勞動密集型制造業采用“新人新辦法”,不僅允許準入,而且政府還積極因勢利導。另外,就是搞經濟特區、加工出口區、工業園區,在全國基礎設施普遍不好的情況下,在這些園區里集中把基礎設施搞好;在全國營商環境還不太好的情況下,我們在這些園區里面實現“一站式服務”;為了讓產品快速進入國際市場,我們用招商引資的方式,把一些原來在國際經濟生產價值鏈上生產的港資企業、外資企業招商引資到國內。由此,我們取得了經濟的快速增長。而蘇聯東歐采取一次性從計劃經濟跳到市場經濟的方式,他們經濟崩潰,危機不斷。

當然,我們采取這種方式,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一方面取得全方位的亮麗成績,同時也付出了一定的代價。這就是在“老人老辦法”中,為了保護效益稍遜的國有企業,在轉型期過程中保留了一些對市場實施干預的做法。例如金融,我們是以大型銀行為主的金融體系,這樣的金融體系是結合當時大型國有企業的需要,能夠給它提供資金;并且為了保護大型國有企業運行,資金和主要的運營成本是人為地壓低。這樣的好處是,使這些大型企業能夠在轉型過程中維持穩定;但其結果是,占大多數的一般中小企業得不到資金的扶持,而且資金的價格是壓低的。隨著三十多年經濟高速增長,很多民營企業也變大,而我們那種以收入比較低人群收益補貼收入比較高的大型企業這種做法,也使得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并且,因為行政壟斷,干預資金,出現了尋租行為。金融是這樣,礦產資源產業上也是這樣,在大型的服務業,像電信、電力產業也是這樣。也就是說,為了維持轉型過程中的穩定和快速發展,我們也為此付出了收入差距擴大的代價。

改革應該是與時俱進的。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我們還是一個低收入國家,在大型國有企業運行過程中,轉型期的“老人老辦法”,給予必要的保護,這是雪中送炭。但是現在,我們已經是中等偏上收入的國家,資金、資本已經不像改革開放初期那樣的短缺。原來很多資本密集型的大型制造業,今天由于我們的資本積累,這些企業只要有好的管理就可以獲得資金;這些企業原來缺乏自身生存的能力,到今天,應該已經有了自己生存的能力,這樣保護補貼的性質,就由過去的雪中送炭,變成錦上添花。

2013年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以后,我們深改組,推出各個領域的一千多個改革方案,但是這個改革方案的落實,需要一段時間。而一旦這些改革方案都落實了以后,是不是改革就完成了?從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來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會反作用于經濟基礎。隨著我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過程進展,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經濟基礎不斷提升,上層建筑也不斷隨著經濟發展、經濟基礎的提升,必須不斷要有相適應的調整、相適應的改革。這樣,我們的經濟發展才能不斷地前進。

從這一點認識來講,我們改革將會永遠在路上,絕對不會說,到了哪一天我們的改革會停止。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地在路上——這是第一點認識。

2.經濟增長潛力巨大的基本態勢沒有變

我們的改革開放持續了38年,平均每年有9.6%的增長。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日本、韓國、臺灣、香港、新加坡,他們都曾在一個階段取得了經濟快速增長,也曾經像我們一樣達到每年平均8~10%的增長,但是維持的時間,一般也就是二十年,二十年以后,經濟增長速度就從8%變到6%,降到5%甚至是4%。而我們現在,已經是38年了,這可以說是超常規、超快速的、超長期的發展。未來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潛力到底有多大?這些年來在全世界引起了高度的關注。

有人認為,那些跟我們處于同樣階段的經濟體,維持8%的增長速度也就二十年,我們已經38年,將近兩倍了,我們還能維持高速增長嗎?尤其從2010年以后,我們的增長速度節節下滑,去年增長速度為6.7%。在這種情況下,國外有不少學者認為,我們的經濟增長速度可能會從9%點多降到6%點多,降到5%點多,甚至是4%點多。國際上有一個非常有名的經濟學家、美國財政部部長,同時也是拿克拉克獎的,他認為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常規增長速度是3%,他說中國正在向3%的速度滑去。

要分析這個看法,必須要先了解經濟增長的本質。經濟增長的本質,當然是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的本質,是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水平不斷提高,靠的是現有產業技術的創新,每個勞動力可以生產越來越多的東西,質量越來越好,價格越來越高。因此,不斷涌現新的附加值更高的產業,把原來附加值比較低的產業勞動力、土地資源、資本配置到附加值高的產業,這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兩種必要的機制。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一樣:發達國家維持經濟增長,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靠的當然是提高新附加值產業不斷的涌現;發展中國家或者像我們處于中等偏上國家,也是這樣。

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有一個本質的差異:發達國家現在收入水平處于世界最高值,產業技術是處于世界最高值,他的現有產業價值也是世界最高值。在這種情況下,他要繼續增長,就必須發明新技術、發明新產業,要發明新技術、新產業投入巨大,但失敗的概率很大。發達國家從19世紀中葉到現在,一百年來平均每年的收入增長2%,也就是說勞動生產率的增長大約是2%,加上人口增長的因素,發達國家過去100多年來,平均每年增長速度大約是3%。

我們改革開放38年,是怎樣以高于發達國家三倍的速度增長的呢?發展中國家技術創新、產業升級,有一個后來者優勢,你現在用的技術比過去好,就是技術創新。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勞動生產率水平有差距,就代表技術有差距,把發達國家已經成熟的、比你好的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就是技術創新;你現在的產業,只要比過去的產業附加值高,就是產業升級。發展中國家靠后來者優勢,有可能比發達國家更快地發展。這個道理很簡單,但真正能用這個道理的國家不多。

從二次世界大戰以后,200多個經濟體,只有13個經濟體取得了持續二十五年或更長時間人均GDP發展為7%或更高的成績。改革開放以后的我們,是這13個經濟體之一,而且我們表現是最好的,我們增長速度最高,持續時間最長。

那我們發展潛力還有多大?有人認為已經發展了三十多年了,已經沒有什么潛力了。但是我認為,判斷的方式不是看已經用了多少,而是你跟發達國家產業差距有多大。怎樣判斷你跟發達國家產業差距?當然要看平均勞動生產率水平,因為這代表著你的平均技術水平,你的所在產業平均附加值。從2010年公布的2008年以前世界各個經濟體人均GDP指標看,在2008年的時候,我們的人均GDP是美國21%。這相當于什么水平呢?相當于日本在1951年,那時候他人均GDP也是美國的21%。相當于新加坡1967年跟美國的差距,我們臺灣在1975年跟美國的差距水平,韓國在1977年跟美國的差距水平。這四個經濟體,就是我談到二次大戰以后懂得利用跟發達國家技術差距的后來者優勢,取得經濟快速增長的。日本從1951年到1971年,維持二十年,平均每年9.3%,新加坡1967年到1987年,臺灣是1975年到1995年二十年的增長。這些東亞經濟體,都是懂得利用后來者優勢取得發展的13個經濟體中的幾個,他們維持了二十年,大約平均每年是8%到9%的增長。

從這個角度——我們從后來者優勢看,應該從2008年以后,我們還有二十年8%增長速度的潛力。

當然有人說,你有8%的增長潛力,這些年為什么一直往下滑,滑到現在6.7%、6.9%?增長潛力是從技術來看,從供給側來看的,實際上增多少,還要看需求側。從2008年,由于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發達國家經濟進入到比較長期的疲軟,例如我們出口比較多的國家有些產能過剩;當然,我們作為發展中國家、轉型中國家,也有自己內部的供給側結構性問題,導致增長潛力不能完全發揮。我想這是主要因素。

如果從實際增長看,2008年到2016年我們實際增長平均是8.3%。從這個角度,從潛力來看,我覺得我們在未來十年左右,或者稍微更長一點,這個潛力還是有8%可以繼續挖掘。從這一點來看,這個基本國情不會變。

3.中美合作共贏基本態勢不會變。

大家知道,我們現在被計算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按照購買力評價計算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我們的貿易總量是世界第一。我們的經濟增長潛力巨大這個基本態勢沒有變。也就說,我們還是會以比發達國家更快速度的態勢來發展。我相信我們的人均收入水平會不斷提高,我們的經濟總體規模也會不斷擴大,到2035年,無論用哪一種指標,中國都會是世界第一大國。美國目前還是世界最強國,而我們從“富起來”到“強起來”,我們經濟基礎在不斷擴大,在這種情況下,就有所謂“世界老大”和“老二”位置的變化。

從過去情形來看,老大和老二位置互換的時候,會發生一些矛盾。像周圍一些國家的問題,如釣魚島問題、南海問題,甚至跟印度的問題,背后都有美國的煽風點火。這一點大家從報紙上看,也是非常清楚的。

對我們來講,維持一個和平、穩定的外部關系是非常重要的。而外部關系中,最重要的關系是跟美國的關系。中美之間到底能不能維持一個基本和諧穩定的態勢,這也是大家關心的。

我個人的看法是,老大、老二的位置固然要變化,但是決定兩國關系的最重要因素還是經濟。中美之間,經濟上是共贏的。如果按照購買力評價計算,經濟規模我們超過美國,但是我們只是規模超過美國,人均GDP水平只有美國的四分之一,因為我們人口是他的四倍。按通行算法,美國現在人均GDP達到57000美元,我們是8100美元,只有他的七分之一,這樣的收入水平代表了不同的勞動生產率,代表不同的產業水平。我們有優勢的產業,但相對來講,還是處于附加值比較低的。美國產業水平體現在什么地方呢?在附加值高、資本技術比較密集的點上。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經濟跟它是互補的,而不是競爭的。

從美國的角度來講,他當然希望維持他的國際老大地位,但美國老百姓、企業,關心的是經濟不斷發展,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這樣,一方面就要有技術的不斷進步,第二方面,必須要有不斷擴大的市場,能夠把他生產出來的東西賣出去,才能實現它的價值。我們知道,從2008年以后,按照購買力評價,我們是世界最大市場,我們的經濟增長速度在全世界的最高點,我們每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也就是每年全世界市場擴展的30%以上在中國。從美國自己的經濟利益來講,如果沒有中國這樣擴張的市場,他的經濟態勢會很差,他的就業水平會很低。美國是一個民主國家,他每四年要選舉,選舉要花很多錢,要選民支持。在美國,企業董事長、總經理如果要站穩董事長、總經理的位置,必須要交出一個亮麗的企業盈利成績單,他不能沒有盈利。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的發展跟美國的發展是共贏的。

特朗普上臺之前,在選舉過程中將很多矛盾焦點都聚焦在中國,把美國的問題都推給中國,他提出要對中國進口產品增收關稅,到現在是雷聲大雨點小。他對墨西哥,說要建長城,說建就建。最主要的問題,中國的發展是符合他們利益的。在這種情況下,我覺得中美關系,在經濟地位、政治地位、國際影響交叉變化的過程中,矛盾是不能避免的,但只要我們保持自己的定力,繼續發展我們的經濟,我相信這一切都將會是“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當然有一天,中國人均收入水平達到美國的水平了,我們的產業跟美國在同一個水平了,在這種情況下,中美兩國這種關系能不能維持?我覺得還是能夠維持的,主要原因有兩點:

第一,如果我們人均收入水平達到美國的水平,大家知道,美國現在人均收入水平跟歐盟國家相比,他們的產品是同一個檔次的產品,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經濟關系是怎樣的?有競爭。在國際貿易理論上,同一收入水平國家的比較優勢,是靠每個國家的專業分工專精化而達到規模經濟,然后向其他國家出口。在這種情況下,歐盟跟美國最主要的經濟合作方式是大家互利共贏:你生產的產品賣給我的市場,我生產的產品賣給你的市場。如果中國人均收入水平達到美國的水平,我們經濟關系的原則,就會變成分工進行合作,所以互利共贏還是不會變。

第二,如果我們的人均收入水平達到跟美國的同一水平,我們的經濟規模跟美國比較會怎么樣?人口是美國的四倍,經濟規模就是美國的四倍,我們的實力就是美國的四倍。到那個時候,我相信美國就像拳擊運動員一樣,輕量級選手不敢挑戰重量級選手。因此,只要我們保持定力,充分利用我們的發展,中美關系基本是穩定的,基本還是可以保持比較好的狀態。

這三點,我認為無論就未來中國與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過程中的中國來看,都是基本不變的國情。

二、人們需求、外部環境、國際治理等三個方面的變化及其影響

1.人們需求發生的變化

我們知道,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老百姓的需求會變化。按照馬斯洛理論:收入水平低的時候,要滿足的是溫飽;溫飽解決以后,是滿足安全問題;安全問題解決以后,要滿足在和諧社會里生存的需求;再上一個層次,不僅要和諧,每個人要得到尊重;最后,每個人要追求自我的實現——就像王陽明講的,追求每個人成為圣人的自我追求。

目前,我們屬于收入中等偏上的國家,相信到2025年左右,我們就會進入到高收入國家,到2035年,變成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這種情況下,老百姓需求跟過去的需求就不一樣了,就是十九大所講的主要矛盾變化。我們要不斷滿足人民比較高層次的需求,包括環境優美,生活要有質量,食品要安全,人要得到尊重,并且在各種事務上要有更大的發言權、參與權。尤其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跟過去不同,這是一個信息的時代,是一個互聯網時代,是一個微信的時代。因此,任何一個社會問題、經濟問題、自然問題,很容易被宣導。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各種治理,社會治理、政治治理必須與時俱進來改善,才有可能實現人民不斷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我想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變化。

2.外部環境的變化

中國現在是世界第一大貿易國,我們能不能實現8%的增長,這在寧波應該感覺得更深刻,因為寧波是一個開放性的港口城市。發達國家過去平均每年增長3%,從2008年經濟金融危機以后,發達國家能不能恢復到3%的增長?發達國家2008年金融危機首先在美國爆發的,然后到歐洲。一個國家,一個經濟體,如果爆發金融經濟危機,它內部一定有不少深層次的問題。發達國家爆發經濟危機有很多內部的深層次問題,解決這些問題,應該要進行結構性的改革。結構性改革,在我們國內是大家都熟悉的詞,在國外也是瑯瑯上口的詞。從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后,發達國家一直喊要進行結構性改革,去年杭州G20峰會上,也把結構性改革作為一個共識。但是我想,發達國家要進行結構性改革相當難。主要原因是什么?發達國家必須要降低一般工人的福利,金融機構必須要去杠桿進行改革,政府必須要減少財政赤字,這是發達國家面臨的結構性改革,如果這些能落實到位,他們會有好處。但是,工人福利水平降低,等于收入降低;如果金融機構能去杠桿,抵御經濟風險的能力就會弱;政府財政赤字減少,碰到外部沖擊的時候,政府利用短周期的積極財政政策能力就不夠。從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后,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就遠低于3%,現在只有1~2%,失業率已經處于歷史高位。如果降低福利,就要減少需求;金融機構要去杠桿,就會減少信貸;政府財政赤字減少,投資就會減少——這樣,失業率會更高,經濟增長幅度會低。在這種情況下,哪個國家愿意呢?所以對這種結構性改革,他們都是雷聲大雨點小。

在這種情況下,發達國家很可能陷入像日本1991年泡沫經濟破滅后到現在的經濟低迷期,進入經濟增長1%、2%左右的徘徊?,F在大家覺得美國經濟好,實際狀態是怎么樣呢?按照世界銀行測算,2016年美國增長只有1.6%;2017年按照世界銀行的預測,從1.6%增到2.1%;2018年預測美國增長速度是2.2%,還是達不到3%;2019年按照世界銀行的預測,1.9%。我想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美國、歐洲、日本都是這樣。

世界經濟發展慢,出現各種問題。比如英國脫歐,實際上是因為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后經濟增速放緩,當地居民和移民的矛盾放大,他就想脫離歐盟。美國特朗普上臺,實際上也是因為美國經濟的問題。各個地方爆發的一些恐怖襲擊等等,實際上也是由經濟發展的問題引發的。

在國內經濟發展不好的背景下,美國、歐洲特別容易把矛頭轉向我們,所以像我們周邊的問題,他們常常會煽風點火。

中國從富起來到強起來過程中,很可能面臨各種外部環境。相對和平、相對穩定、相對友好的外部環境,這是我們的心理預期。當然,我們也必須保持定力,來發展我們的經濟。

3.國際治理發生的變化:中國的作用越來越大。

現在的國際治理體系,是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以美國為首所制定出來的,包括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世貿組織。這種以美國為首的國際治理結構,帶來的好處是什么呢?二戰以后,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以美國為首的國際治理結構,反映的是美國的理念、發達國家理念。但同時,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也必須承擔一定的道義上的幫助。所以,成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給發展中國家提供一些援助。此外,還有很多來自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雙邊援助。據統計,二次世界大戰后,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發展援助達到3萬億美元,從資金數量來說并不少,但是實際的效果怎么樣?二次大戰后,200多個發展中經濟體,只有兩個從低收入進入高收入,一個是我們的臺灣,一個是新加坡,到2035年,很可能中國會成為第三個進到高收入的國家。1960年時,有101個中等收入經濟體,到2008年,只有13個經濟體從中等收入進到高收入,其中有8個是西歐國家,像希臘、西班牙,或者是石油資產性國家,另外就是日本和亞洲四小龍。這就是二戰以來形成的國際框架帶來的結果。與此同時,絕大部分發展中國家陷入了低收入陷阱或者是中等收入陷阱。二次大戰后,發展中國家普遍擺脫殖民統治,開始追求他們國家的工業化發展,但實際上成功的不多。在和平框架下,應該是發展的好機會,但為什么成功的不多呢?因為現有國際治理框架和認識體系下,發展中國家在發展自己經濟的時候,普遍按照發達國家理論制定政策,走發達國家給他們建立的道路,而不是走自己的道路。他們認為可以直接套用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理論,這就違反了要素比較優勢,沒有針對自己的發展階段來制定政策。

而第二波——新自由主義的理論,則過于忽略政府的作用,把制度看做是萬能的,認為發達國家最好的制度必然對發展中國家也是最好的,沒有考慮各自發展階段的不同。那么,發展中國家為什么經濟發展不好?新自由主義理論認為,發展中國家政府對市場的干預,造成發展中國家沒有像發達國家那么充分的市場經濟,所以導致了失敗。當時提出的看法,就是推行華盛頓共識。

二次大戰以后,少數發展比較好的經濟體,有一個共同特點,他們的發展道路、轉型道路基本上都是走自己的道路。二次大戰后少數幾個真正趕上發達國家、縮小差距的國家,首先是日本,他們從傳統勞動密集型加工業開始,當時這樣的發展路徑被認為是錯誤的,但他們卻發展起來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們進行轉型的時候,當時很多理論,說計劃經濟要轉型要改革,中國采取“漸進-雙軌”的“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被認為是錯誤的。但現在看,少數在轉型期維持穩定和發展的國家,像中國、越南、柬埔寨,都是漸進的方式,當時都被認為是錯誤的。實際上,在美國為首的這些國際治理體系,反映的都是以發達國家做參照系,代表了發達國家的經濟利益。以發達國家作為參照系,出發點很好,但是效果不一定好。王陽明說“知行合一”,發達國家提出這些理論,好像都能解決發展中國家的問題,但是你按照他的理論,卻得不到明顯的效果。

當今中國地位越來越高,在國際治理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大。中國除了給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一些資金,還應該提供經驗:我們怎么樣從一個原來連非洲人均收入三分之一都達不到的國家,變成一個穩定發展的新型經濟,向高收入經濟體邁進的。所有理論都來自于實踐。以發達國家作為參照系理論,看起來很好,但這是以發達國家的前提、條件作為基礎的,拿到發展中國家來必然會出現問題。所以我們就有這個責任,有這個義務,也有這個機會,總結中國的經驗,提出怎樣讓發展中國家抓住機遇,不斷發展經濟。

未來發展的選擇是什么?發展中國家的條件跟我們一樣,把我們這個理論給其他發展中國家分享,我想對其他發展中國家解決他們的問題也會有更大的參考價值。

目前為止,全世界生活在發達國家的人口只占世界人口15%。中國變成中高等收入經濟體以后,發達國家人口將達到34%,全世界還有66%的人生活在發展中國家,他們跟我們一樣,會追求自己國家的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我想,來自中國的理論,有利于其他發展中國家實現他們現代化的夢想。這是未來在中國發展的過程中的第三個變。而這個變化,我相信對發展中國家會有很大的幫助。從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后,世界的問題就是發展緩慢的問題,如果我們能夠輸出我們的發展經驗,這對發達國家也好,對發展中國家也好,都會是一個合作共贏新時代的到來。

寧波改革開放以后,其業績一直在領跑。我今天上午算了一下:改革開放38年來,我國平均每年增長速度是9.6%,寧波增長13.3%,比全國高了3.7個百分點,是了不起的。寧波現在人均GDP按照人民幣計算超過11萬,按照美元計算已經達到1.8萬美元。1.27萬是高收入經濟體,所以寧波已經是高收入經濟體了。展望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還是巨大的,中國經濟增長還在持續。我希望寧波能夠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中,繼續領航全國的發展。

寧波過去的發展中,我覺得有各方面都做得好的許多經驗。如果從共享的角度來說,寧波本來有這方面的優勢;綠色也是寧波的優勢;協調,寧波各種制造業非常發達;創新,“中國制造2025”示范試點城市,寧波是第一個,如果抓住“中國制造2025”示范試點城市的機遇來進行創新,我相信寧波的未來一定會維持比較好的發展水平。寧波可以抓住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機遇,繼續領航全國的發展。

謝謝各位。

農民收入增長問題論文范文第5篇

農民生活費用收支調查

班 級:XXX

學 號:XXX

姓 名:XXX

農民收入支出調查及思考

這次我所調查的三戶對象是我家鄉居民。通過這次調查發現了我國農村發展的許多問題。 從調查情況來看,青山村農民收入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村農戶收入的基本情況

1、 農民收入水平低。

2、 農戶增收渠道變窄,難度加大

3、農戶貨幣收入比重低。在調查三戶的農民中,人均純收入1000元以下的農民。其賣不掉的產品占其收入的1/3,即使全部賣掉。也是虧本賤賣。部分農民收入中以實物為主,貨幣收入相對較少。為了生產和生活,部分農民長將農產品換取部分生產資料和必需的生活用品。

4農民收入不平衡。少數農民的高收入掩蓋不了不少農民收入下降的真相。我所調查農戶中周清農戶家年均收入萬余元,而胡秀奶奶家卻一貧如洗。

二、制約農戶增收的原因。

農業屬于弱質產業,加上現階段商品率低,部分農產品價格下滑,農戶增產不增收。從調查的情況看,制約農戶增收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結構調整滯后。受市場信息、自身素質等因素影響,許多農民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難以適應,對種植、養殖產品的取舍只能盲從于市場短期的價格波動,不能科學地、準確地判斷市場規律,“村看村、戶看戶”的生產經營現象,導致一哄而上——惡性競爭——收入減少——紛紛下馬,造成農業結構調整的盲目和滯后,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農民收入的增長,許多農民因此發出“誰能告訴我,到底種什么?”的無奈嘆息。

2、商品流通不暢。近年來,農產品供求關系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價格大幅下滑,農民收入下降。被迫闖市場的農民一年四季忙種忙收,顧了田里這一頭,顧不了市場那一頭。農產品大多以鄉村為單位組織銷售,每到上市盛期,各單位各自為陣,四面出擊,不斷增加了費用,而且易使區內產品聚集到同一地方,相互殺價,造成內耗,一些農戶只好忍痛低價甚至虧本傾銷,滿載而去,負債而歸。

3、科技含量偏低。村農民中,大多為初中、小學畢業,文化素質偏低,有的年齡偏大,觀念偏舊,對科技成果接受慢,對市場信息捕捉不準,粗放經營,產品檔次低,收入增長受到很大制約。

4、農業投入不足。村以旱地為主,現有的農田水利設施適于統一抗旱排澇,實行家庭承包經營后,農戶自主經營,耕作粗放,農作物不再連片種植,原有的漫灌方式已不適應。由于投入不足,導致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科技推廣的嚴重滯后,制約了農業結構調整,農業抗災能力差,農戶增產增收缺乏保障。

5、增收難度加大。一是農產品價格持續低迷,而提價的空間和可能均已很小。二是工農業產品的剪刀差依然存在,尤其是農業生產資料價格高,且有假冒偽劣產品,導致農業比較效益下降,農民利益流失,收入下降。三是由于經濟大環境的影響,農民外出務工、從事第3產業等獲取收入的渠道變窄。四是農戶欠款的數額和戶數在不斷擴大。

6、自然災害頻發。農業仍然是一個弱質產業,“靠天吃飯”的局面仍未根本改變,自然條件對農業生產仍起著決定性作用,風調雨順即豐年,天旱雨澇就減產,對農民收入增減的影響不言而喻。青山村連續5年4災,旱、澇、蟲交替,災害頻發,經常造成農作物大面積

減收甚至絕收,給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帶來嚴重影響。

三、農戶收入低造成的一系列問題

1、家庭收入拮據,農民看不起病。村在傳染病尚未完全控制的情況下,一些諸如高血壓病、糖尿病、心腦血管病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發病率正在上升。由于家庭收入僅夠維持生計,農民得了病往往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救治,結果是小病拖大,大病不醫。對于癌癥、重癥傳染病等,農民則干脆不治。一些家庭的主人得了重病,躺在床上只能硬挺,兒女們及家人圍在床前眼巴巴地看著而一籌莫展,此情此景實在讓人傷心。對于一些稍有積蓄的家庭,農民得了病面對醫院昂貴的收費,也是望而止步。農民身患腦血栓,住院半個月花了3千多,病不好就回了家,他說:“醫院費用太貴,一天花200多,種一畝地一年也掙不夠一天的治病錢。”在一次務工時不慎從房頂掉下摔成重傷,在縣人民醫院治療花費了1萬多元后,實在借不上錢了,只好悄悄地出了醫院,回家慢慢地熬。在調查時當我們問:“家里老人得了病怎么辦?”,群眾說:“家里老人治病如果需要3000元以下,兒女們分攤;如果需要3000—5000元,弟兄們因為攤錢就大動干戈;如果是需要5000元以上,架都不用吵了,等

2、孩子上學難,上不起學。撤點并校后人口較少的一些村或自然莊,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就要到幾里甚至是十幾里以外村念書。在調查時,小學四年級學生就要到幾十里或近百里以外的學校寄宿上學。有的孩子小學畢業就呆在家不念書了,當我們問到:“十幾歲的孩子在家能干什么?”家長說:“現在學校收費項目太多,念初中每年就需1800—2000元,咱窮人哪能念起?!”念初中尚且如此,那么面對念高中每年需4000—5000元的費用,大部分家長有點吃不消。

3、弱勢群體社會保障難。我市農村居民達不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有4.9萬人,隨著排查的深入,農村低保人口將得到8.5萬人,占農村人口的5%。2002年,據市民政局統計,全市共發放低保資金649萬元,有18970人享受到了低保政策,人均年補差342元,月均28.5元。由于部分縣級配套資金落實的不夠好,實際上部分低保對象達不到月均28.5元,有的甚至只能達到一半,有的不能按時足額領取保障金。如陵川縣統計上應發放176萬元,實際上只發放低保資金80萬元。由于低保資金是分級負擔,有的鄉鎮不愿多報低保人數,人為地把部分符合低保條件的貧困人口排斥在保障范圍之外,甚至越是經濟困難的鄉村低保對象越少,這些都嚴重地損害了欠發達地區農村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青山村80多歲的老人家胡秀,兩個兒子都有智力問題,每天靠和別人要菜、要糧生活,一年只能享受到村里給的20—30元救濟。

4、社會治安狀況不好。欠發達地區農村由于貧窮,文化生活落后,剩余勞動力沒事干,經濟貧困導致了精神貧困。一些年輕人,游手好閑,沒事找事,打架、斗毆、賭博、鄰里糾紛經常不斷。有的人一遇點挫折,就破罐子破摔,對生活失去信心,情緒偏激,對村里工作

橫加阻攔,干群關系十分緊張。有的鄉鎮地域廣闊,偌大個地方連個派出所都沒有,這里成了一些“不法分子”的藏身之所。比如近幾年偷盜樹木的行為愈演愈烈,非常猖狂,等政府派人趕到事發地點,已是幾小時后,盜木賊早已跑得無影無蹤。

5、農村群眾辦事不便。鄉鎮地理條件差,住戶相對分散,再加上農事季節的影響,群眾找政府辦事和解決問題很不方便。如青山村洲上的農村到鄉政府的平均距離為20至30公里,最遠的達40多公里。群眾要到鄉里辦事,天不亮就得上路,到了鄉政府,要找的人在還好說,若不在,也不敢多等,就得趕緊返回。農民辦戶口往鄉里跑個2趟、3趟是經常的事。有一村民為了辦結婚證,往鄉政府跑了5次,結果結婚的日期都過了,結婚證還沒辦理。在青山村村辦事不領結婚證的現象已非常普遍。

6、管理與服務跟不上。鄉鎮由于經濟落后,路途遙遠,電信不通,鄉鎮的管理和服務工作顯得鞭長莫及。日常通知個會議也要派人分頭步行或騎車到各村,提前兩三天通知才行。鄉干部最怕就是下村去工作,誰都不愿意到邊遠的村莊去。即使去下鄉,也只能車來車去,能去的地方走馬觀花跑一趟,去不了的村和莊,可能幾年也去不了一次。由于集體經濟無收入,村干部幾年的工資都兌不了現,大家心灰意冷、沒精打采、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F在一工作就是收錢,群眾對立情緒很大,少數村委會工作幾乎陷入了癱瘓狀態。

四、增加農民收入的對策

從調查的情況看,促進農民增收的途徑主要有:

1、強化農業基礎地位。要大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利用各種渠道加大對農業的投入,重點解決連片干旱、漬澇問題,增強農業防災抗災能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2、調優產業結構。農業結構調整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忌一哄而上,要熱中有冷;忌一成不變,要勤于調整;忌一觸即潰,要“把根留住”;忌一盤散沙,要形成“拳頭”。

3、健全市場體系。一是盡快籌建大型農產品集散地,滿足農產品流通的需要。二是要健全服務體系,按照“以區級為引導,以鄉村為主體,以民間為補充”的發展思路,通過建立中介組織、組織營銷隊伍、完善信息網絡、強化科技指導等,為農民產前提供種什么最好的信息,產中聯系好銷售渠道,不能讓農民一家一戶闖市場,為農業產、供、銷提供全方位服務,以保證農產品價值和農民收入順利實現。三要切實整頓農資市場,嚴厲打擊假種子、假農藥、假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的坑農害農行為,真正保護農民利益。四是要積極探索“訂單農業”、“合同農業”的新路子,做到讓農民只思生產,不愁銷路。

4、實施科技興農。要通過多種形式如電視講座、農民夜校、田間指導等,大力推行農科教結合,逐步提高農民科技素質,從而增加農業科技含量,向科技進步要收入。

5、推進農業產業化。一要堅持市場導向,防止通過政府行為“一哄而起”,急進硬推。二要建立健全土地流轉機制,將閑田集中在種田能手或種田大戶手中,讓其自行調整,規模經營,增加收入。三是要擇優扶強,大力發展龍頭企業,提高龍頭企業的帶動能力,選擇具有市場開拓能力前景,能夠組織農民生產和為農民服務的企業重點扶持和培育。

農民收入增長問題論文范文第6篇

摘要: “三農”問題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主題,增加農民收入是農村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在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中,農業經濟都占有著不可忽視的地位,而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在農業經濟發展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做好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對于促進農村的經濟發展、增加農民的收入十分重要。加速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提高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促進鄉鎮企業的發展,由此使農民收入有所增加,并加速農村城鎮化和現代化的步伐是新階段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

關鍵詞:農業經濟結構 結構調整 農民增收

“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收人問題,如何提高農民收入一直是各方關注的焦點。朱镕基同志在十屆人大會議上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將“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全面發展”列為政府的重要工作任務。溫家寶同志在記者見面會上將農業發展滯后,農民收人增長緩慢,作為制約擴大內需的一個重要因素,定為新政府急需解決的五大問題之首。“三農”問題是我國長期面臨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李克強同志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指出“要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調整農村經濟結構,全面繁榮農村經濟。”在二十一世紀,我們將怎樣去運作實踐呢?這里,我們從以下幾方面作些探索。

1農業經濟結構與農民收入存在的問題

1.1城鄉經濟結構與區域經濟結構不協調

由于我國是跨越卡夫丁峽谷、未經市場經濟而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的,從而使長期統治農村的“郡縣城市”的行政化、特殊化得以加強。尤其是優先發展重工業、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和戶籍制度等的推行,更使農村、農業、農民處于一種不公平的地位,本應協調互動的城鄉經濟出現了分離和對立。改革前,我國的二元經濟表現為農村的傳統自然經濟與城市的落后計劃經濟共存;改革后,則表現為農村的傳統自然經濟、半自然經濟、商品經濟與城市的計劃經濟、市場經濟等多元經濟的交錯磨擦。農業普遍采用以人力和畜力為主的動力耕作方式,大量富余勞動力難以轉移,自然經濟特征仍很突出。城鎮化速度不快,且未能與工業化、信息化同步發展。小城鎮建設起點低、規模小,亂選、亂占、亂建、亂擴現象多。

不同地區之間農民的人均收入差距較大,并且這種差距沒有縮小的趨勢??偟恼f來,呈現出明顯的東高西低、從東南沿海向西部內陸地區遞減的趨勢。上海、北京和浙江的農民人均收入水平,是西部云南、貴州、甘肅和陜西等省的3~

4倍。由于城市居民在不同地區之間相對差異較小,因此,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呈現出明顯的由東向西的遞增趨勢。即東部沿海地區城鄉居民收入差別較小,而西部地區城鄉差別更大一些。

1.2農業內部結構不完善

這主要是指我國農戶的經營規模結構很不合理,平均每個農戶的經營面積只有0.5公頃左右,大致相當于歐盟的1/40,美國的1/400。即使與農業經營規模較小的日本和韓國相比也要小得多,大致相當于其1/3。經營規模小的直接影響后果是不利于新技術的采用,因為許多新技術的采用是以一定的規模為前提的;并且,如果達不到一定規模農民也沒有學習和采用新技術的積極性。規模小往往也與產品質量低、價格低相關聯。更主要的是,規模小商品量就少,勞動生產率就低。按照谷物當量系數將所有的農產品都折算為谷物當量,可以計算出以谷物當量為單位的勞動生產率。通過這種方法可以對不同國家和不同地區的農業勞動生產率進行比較可以看出,美國等一些國家不僅農業勞動生產率較高,而且增長幅度也較大。我國的農業勞動生產率不僅絕對水平低,并且增長幅度也較小。我國不同省份之間差異也較大,大體上與農民收入的分布特點相同,也呈現出東高西低的特點。當然,也有少數省份例外,包括浙江、江蘇、廣東和福建,農業勞動生產率較低而收入較高,是因為非農業收入占的比重較大。另外,人均土地面積多的北方4省區(黑、吉、新、蒙)農業生產率較高,但是,農民的收入水平卻不高,主要是糧食生產比較利益較低的緣故。

1.3農業資源利用結構不合理

一直以來,化肥農藥的使用量很高,與發達國家相比,遠高于其他的發達國家。我國的農藥使用消耗量呈現出了逐年遞增的形式。針對有機肥的施用量來講普遍不足,我國綠色種植面積普遍下降。許多地區的一些秸稈直接在田間焚毀,這樣就造成了一些碳、氮和硫的損失,使這些肥料不能完全的計入到土地中,由于一些化肥農藥量的過度使用,就會導致一些肥料品種在結構上不合理也不完善,缺乏一些微量元素,這樣,直接破壞了土地的營養結構。由于化肥農藥的使用量超大,不僅使農產品的質量受到了威脅,還使農村的環境受到了污染。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農民長時間的習慣和省時省力促使農民使用一些化肥和農藥。一直以來,化肥和農藥對于提高農作物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通過有關資料顯示,化肥喝農藥一直是提高農作物產量增長的重要因素。所以,有些農民就認為只要有了化肥和農藥糧食的產量就會提高,他們將對農作物產量提高的厚望完全寄托在了化肥和農藥身上。另外,自從農村土地實行承包責任制以來,農業生產以每家每戶為單位,化肥和農藥隨處可以買到,加上農民外出打工的時間比較多,從

事農業生產的時間比較少,對于地里的除草和治蟲完全都是靠農藥來解決,農民為了省時省力直接首選農藥和化肥。

2調整農業經濟結構,實現農業生產高效率

2.1調整農業經濟結構, 發展畜牧業、水產養殖業等非農業種植業

一是發展非種植農業,提高農業結構效益。種植業是農業產業中效益最差的行業。要在確保完成種植業任務前提下,大力發展高效益非種植業產業。這是調整農業經濟結構的最起碼辦法。二是運用適用技術,不斷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三是進行農業基本設施和操作設備改造,提高農業生產率。四是發展非農行業的產業,如畜牧業、林牧業、水產養殖業和農產品加工業,大面積提高農業效益。這是今后農業經濟結構調整的重點。農民要向這些產業要效益。

2.2發展鄉鎮企業和合作經濟,增強集體經濟實力

鄉鎮企業和合作經濟在中國走過了一段令人尋味的歷史。在江蘇、浙江等省,對曾經為地方經濟帶來明顯經濟效益的鄉鎮企業和合作經濟中的集體經濟,現在又有了一些新的說法,比如,現在更注重多種經濟形式。即便如此,我們仍然希望鄉鎮企業和合作經濟能夠扮演自己的角色,希望集體經濟能夠作出更多的貢獻。

2.3調整農業區域布局,發展農業區域經濟

一是發展個私經濟。要學習溫州經驗,把個私經濟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不要橫加限制。二是集中地塊發展工業企業。這是中國縣以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經驗,中國城鎮化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中國縣以下企業尤其是鄉鎮和村及村以下工貿企業在長期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條重要經驗。舍此而取它,難以成功。這是發達地區永遠值得回憶的成功經驗。三是大力發展節點、城鎮和小城市。這是推進城鎮化的重要步驟,也是實現農村城鎮化、城市化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確保上述成果的措施。農村經濟的發展,是改變大區域域面與節點(城鎮、城市)之間關系的重要過程。只要在合理有效的情況下增加節點,推進城鎮,形成城市,區域域面相對縮小,這個區域就是發展的區域。

2.4強化對農民的培訓,加強提高農民的增收意識

政府要加大一些經費的投入,對農民進行農業科技的培訓,同時還要鼓勵一些農業生產的龍頭企業和農民一起進行培訓。另外,為了給農民創造一個更好的培訓學習環境,要加大宣傳力度,轉變農民的舊思想和舊意識,然他們認為沒有技術和不提高技術就會沒有穩定的就業的新觀念,讓他們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和

提高農業增收的意識,提高農民接受培訓的自覺性。

3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提高農民收入

3.1以龍頭和農戶為主,抓好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龍型”組織建設

龍型組織結構是廣大農民在改革實踐中逐步發展形成的重要經驗。它已被許多地區所采用。它的基本特點是突破所有制界限,打破傳統的產業界線,突破行政區域界線,在一個大區域內發展農業產業化的經營組織。它的基本構成是兩個要點,一是龍頭,即產業帶頭者,二是農戶,即產業發展基本成員。龍頭與農戶之間的關系,是一種法定的約束關系,通常通過契約關系、股份制關系、股份合作制關系的約束方式,連接基地和農戶及其他參與者主體。

3.2發展主要農作物和特色農作物,并實施相應政策

農業用地永遠是用于農業的土地資源。除非國家有特殊用途,一般不可更改。對于農業用地,一是要種好主要農作物,如糧食、棉花等產品。對其中的糧食主要產區要實行扶持政策。比如,減少稅收費用征收;要穩定土地承包經營制,讓農民能依法自主經營土地資源;推廣退耕還林還草;還有以工補農,等等。二是要發展高效、特色農作物。越是有特色的產業越有前途,越是高效產業越是受農民歡迎。高效、特色農作物應該成為西部大開發的重要特色之一。在推出以上兩個重點工作的同時,地方政府必須制定相應政策予以支持。重點是立足發展、少收多付。

3.3鼓勵多元投資,形成多種所有制經濟實體

這是加快形成多個投資主體結構,讓農村更快發展,讓農民更加富裕的重要步驟。中國城鄉廣闊,資源豐富,其中資本資源、技術資源和人力資源引人關注。農村資源配置要放開手腳,必須在多元投資上做文章。要發展民營經濟、個體經濟和私人經濟,發展股份制經濟和股份合作經濟,發展中外合資經濟,人不分城市鄉鎮、國內國外,技術資本不管東方西方、集體個人,只要志在合理配置,一概歡迎。浙江省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的經驗,不僅引起全國重視,也吸引了世界各國的關注。習近平同志有篇文章,專門說到浙江省2002年非公經濟占53%。其中個私經濟增加占45%。他們對個私經濟采取“四不限”和“四個有”,很有價值。中國在未來的發展中,應全面地總結和推廣浙江經驗,更快更持久地推進本區域經濟。在相當時期內,混合所有制是一種需要長期發展的經濟。股份制經濟是混合所有制種的典型,最具有活力,是發展的重點。

3.4促進農村勞動力向外流動

農村勞動力外流到城市中就業是城市化過程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在我國目前的情況下,農村勞動力外流與城市化有所區別,是因為戶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的城鄉差別限制,使得到城市務工的農村勞動力并沒有真正或者正式納入到城市中去。在戶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的全面改革之前,城市中的農民工現象將長期存在。取消對農村勞動力到城市中就業的各種歧視性限制,保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加強對農民工的培訓,是促進農村勞動力向外轉移的重要措施。

3.5推廣稅費改革,實施扶貧政策,減輕農民負擔

必須全面推廣農村稅費改革。新一屆政府已對此項改革作了重要部署,必須堅決執行。要堅持減輕糧食生產區和災地農民的負擔,取消農業特產稅。嚴格把握政策界線,農業稅及其附加,不準超過國家規定的稅率的上限,確保改革后每個農民的負擔水平,都有所減輕。稅費改革新試點地區和先行試點地區,都必須把減輕農民負擔放在首位。要保障農村特困戶生活。報載,目前我國享受農村低保待遇的人口只有404萬,大量特困戶尚未得到保障。今后凡是扶貧政策和措施,都必須一一到位。要讓農民在每一步前進中都能感受到利益。

4結論和建議

由此可見,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對于增加農民收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為了能夠做好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工作,我們就要從根本上認識農業經濟結構調整中存在的問題,對其存在的問題采取一個正確的解決對策。這樣才會促使農業經濟順利的發展,同時增加農民的收入。本文只是對農業經濟結構調整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進行了幾點簡單的陳述發表了自己簡單的看法,由衷的希望,我國能夠更快更好的建成惠及更多人的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大力提高和發展生產力,使我國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強國。

參考文獻:

1. 趙美玲. 農業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是增加農民收人的根本途徑[J].廣西社會科學,2001年第5期.

2. 溫家寶.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N].求是雜志,2002年第3期.

3. 朱偉民.農業經濟結構調整與農民收入增長研究[J].經濟經緯, 2004年第6期.

4. 李冰.新形勢下提高農民收入的途徑[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09(6):102-105.

5. 劉擁軍,薛敬孝.加速農業市場化進程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根本途徑[J].經濟學

上一篇:人性主題西方文學論文范文下一篇:現代法律企業制度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