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體育局十二五工作總結范文

2023-09-16

體育局十二五工作總結范文第1篇

(一)指導思想

霍林河街道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按照區委、政府的決策部署,確立了霍林河街道“十二五”的工作思路,即以招商引資、加快開發改造轄區平戶區、開發建設商貿區(商貿街)為重點,以加強社區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社區服務水平為著力點,立足抓經濟、促發展、保穩定、惠民生,傾力筑牢經濟基礎、拓展社區服務、樹立優良作風、建設嶄新霍林。

(二)規劃目標

1、總體目標

以全面提高社區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質為目標,以創建、鞏固和提高文明社區“安、居、樂、業”的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為抓手,堅持依法治街和產業興街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扎實工作,努力把霍林河街道建設成為經濟文化繁榮,道德風范高尚,服務設施齊全,市容環境整潔,生態環境優良,社區秩序良好,社會保障完善,基層民主自治,人民安居樂業的新型街道社區。

2、街道經濟發展目標

保持街道經濟持續、快速、良性發展。進一步加大發展經濟工作力度,通過招商引資、科技人才的引進等多種途徑,形成街道新的企業經營規模和特色,建立以稅收為基礎的財力支持體系,形成管理、服務與經濟發展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機制。強力推進財政稅收工作。要進一步發展轄區經濟,為傾力為工商服務業發展服務,扶持壯大轄區經濟實體,為生產經營營造一個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要積極支持和配合稅務部門開展稅收征管工作,進一步挖掘稅源潛力,在管好征足營業稅等固定稅源的同時,在

房產稅、盲點稅源、難點稅源征管上下功夫,通過資源配置、市場調節、政策扶持、招商引資等辦法,盤活現有閑置資產,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壯大稅源,在2010年街道稅收指標任務的基礎上,以后每年遞增20%,力爭到2015年實現財政自給。強力推進招商引資工作。堅持把招商引資作為拉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力引擎,每年實現招商引資金額1億元以上。要針對轄區特點和地域區位,確定“十二五”期間招商引資五大方向,即結合通遼城區東出口物流集聚區的發展規劃,發揮國道303線的交通優勢,積極引進和發展現代物流業。要結合毗鄰紅星高效設施農業區的環境優勢,積極引進蔬菜加工、保鮮、速凍和配送項目。積極盤活轄區閑置資產,積極引進賓館、餐飲、超市、商場等大型商貿服務業項目。結合東臨科爾沁區工業園區東區的有利位置,積極引進為園區企業配套的項目。以利豐汽貿園、科爾沁現代醫藥物流園為依托,積極引進汽車零配件、維修、美容項目。要通過主動服務、協辦手續、幫助規劃以及做好拆遷工作,推動老城區改造的步伐,促進就業,增加居民收入。樹立“全區一盤棋”的大招商理念,引進有利于整個地區發展的工業項目。

3、社會管理發展目標

2011年,我們將立足實際,著眼長遠,勇于實踐,大膽創新,積極探索社會管理工作的新模式。

(1)社區基礎設施建設標準化。2011年,完成3個社區辦公用房及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使5個社區辦公用房及服務中心面積分別達300平方米以上。在“十二五”期間,不斷改善社區辦公及活動場所環境,每年列資用于增設辦公及活動設施,到2015年,使5個社區辦公用房及服務中心面積均提高到400平方米以上。

(2)社區服務網絡化。“十二五”期間,精心構筑適應市民生活多樣化需求的“大服務”框架,使社區服務融“福利性、公益性、經營性、服務性、互助性”于一體。以街道社區十大服務中心為載體,完善社區服務中心功能。通過社區服務組織網絡,形成全覆蓋的服務態勢,重點發展法律咨詢、中介服務、醫療保健、市場就業等服務項目,合理配置社區資源,不斷健全社區書報亭、牛奶亭等同居民群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服務網絡,豐富服務內容,提高服務質量。引進社會資源,建立共同參與社區服務的新機制。擴大服務范圍,把對居民區的服務拓展延伸對企事業單位、新經濟組織和中介組織的全方位服務,適應市場經濟需要,推動無償、低償、有償服務相結合的發展方向,努力實現社會和經濟效益雙豐收。努力構筑覆蓋社區的社會大保障體系。擴大和健全社會救助和社會保障管理職能,落實街道“幫困基金”和“雙擁基金”,使困難群體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建立完善社區就業市場機制和失業保障機制,拓展社區中介服務,辦好社區勞務市場,組織設計“4050”項目,開發公益性勞動崗位,發展非正規組織,加強技能培訓。重視做好面向老年人、兒童、殘疾人、優撫對象的服務。要鞏固和完善對特困對象的“結對幫困”,擴大重點優撫對象的結對包戶,新建殘疾人無障礙設施5個。特別是針對社區老年人口比例不斷上升的實際,探索成立街道敬老院、家庭敬老室、老年護理中心和老年活動室,為老年人就醫、生活自助和護理提供方便,使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學、老有所樂。

(3)社區環境整潔化。積極探索建管分離,建養分離的新體制,堅持聯合執法,綜合管理,不斷提高依法管理水平和綜合管理效率。今后五年,集中財力、物力、人力,每年創建一個高品位的衛生小區,繼續抓好居民住宅公用部位的整理,公用部位整

治率達97%以上。小區內無亂招貼,無自行車亂停放,無新違章搭建,無衛生死角。以綠化建設為重點,推動社區環境建設。按照“小、高、巧、透”的綠化建設方針,創建環保綠色小區,重視現有公共綠地和綠化景觀區域的養護和管理,全面提升社區大環境品質。轄區綠化覆蓋率達30%以上,硬化率達100%。加強協調,形成條塊結合,齊抓共管,規范高效、“網格化”管理的綜合執法體制。以動態管理為抓手,強化巡查和執法,切實做到嚴格執法,文明執法,提高執法的社會效果。同時不斷完善執法監督機制,提高依法管理水平。

(4)社區治安保障化。不斷適應新情況、新問題,堅持“打防結合,預防為主”的方針,強化基礎創安,加強對社區公共場所的控制和管理,構筑嚴密的社區治安防范網絡,創造居民滿意的社區治安環境,實現“兩個降低”。“十二五”期間,在2010年基礎上,建立健全社會治安預警機制、調處機制、應急機制和責任追究機制,建立完善社會治安防范體系,安全小區和安全社區覆蓋率都達100%。整合社會調解機構的資源,建立民間調解社團和社會矛盾民間糾紛聯席會議制度,形成大調解格局。使民間糾紛受理率達100%,調處成功率達95%以上。進一步加強小區保安隊伍建設,形成小區保安隊保點、保面、警署網格化管理和群防群治的三級綜治防范網絡。加強社區綜治志愿者隊伍建設,2011年,建立2個街道志愿者服務中心和居委服務站,實施對地區兩勞解釋人員,吸毒人員,違反犯罪青少年等特殊群體的結對、幫教,提高就業能力,使社區違法犯罪青少年幫教率達100%,刑釋解教人員重犯率控制在5%以下。

(5)文化建設系列化。以霍林河大街、福利路兩線塑造城區文明形象;以文明社區、文明小區、文明樓組、文明家庭作為“四點”創建鏈。評選表彰社區精神文明“十佳好事”、“十佳先進”

和“十佳特色樓組”,推選先進,培育特色,提高創建成果。繼續認真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廣泛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宣傳教育活動,倡導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規范良好行為,提高市民素質。以社區學校為載體,加強社區思想文化陣地建設,繁榮社區文化。繼續辦好社區學校,努力在拓展領域、提高水平上下功夫,充分利用社區文化實施,人文資源和教育資源的優勢,把社區思想教育和文化活動有機結合起來,集思想性、針對性、服務性、知識性于一體,提高居民的文化素養,拓展群眾文化團隊、策劃和設計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努力形成居民群眾自娛自樂、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提高的社區文化氛圍和終身學習的理念。力爭通過五年時間,讓90%的居民生活在文明小區,85%的樓組達到文明樓組標準,60%—70%的家庭達到五好文明家庭。

(6)社區黨建規范化。從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和基層政權的戰略高度出發,把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作為重點,清除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空白點”。適應社區發展新情況,建立動態性黨組織機構和管理機制,實現社區黨建工作全覆蓋。全面加強社區黨的領導。進一步發揮街道黨工委在社區中的領導核心作用和政治導向作用。充實、加強居民區黨支部的力量,進一步做好聯系群眾,團結群眾,宣傳群眾,關心群眾的工作。推進社區黨建工作的載體和制度創新,充分利用社區單位黨建資源,發揮“黨建共建”優勢。充分發揮區機關與居民區黨支部“結對共建”的優勢,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條塊結合,共駐共建的協調機制,不斷豐富社區黨建工作的途徑和方法。提高“兩新”組織黨建工作有效性,不斷增強黨的影響力和凝聚力。針對“兩新”組織特點和持續增多的趨勢,積極改進黨的組織設置,功能地位,管理體制,活動方式,努力擴大覆蓋面,通過“黨員服務點”、“黨員聯絡

站”、“黨員之家”等組織形式開展活動,探索單位和社區共同管理黨員的新途徑。做好在其他社會階層先進分子中發展黨員的工作。加強黨的領導,不斷擴大統一戰線,在做好為統戰對象服務工作的同時,充分發揮其在社區建設管理和社區精神文明建設中的獨特作用。加強對工、青、婦等群眾組織的領導,發揮工、青、婦組織的優勢,共同作好黨的工作。

(三)主要措施

1、加強學習型黨組織建設。分層次,有重點地組織好黨工委中心組、機關干部、廣大黨員群眾的學習,通過舉辦專題討論會,報告會等形式,發揮社區學校等各類宣傳陣地的作用,提高學習效果,把思想、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實現街道黨工委確定的各項任務和目標上來。

2、加快社區信息化工作。建立街道社區管理和服務信息化網絡,不斷完善霍林河街道電子辦公管理系統,充分發揮網上便民服務平臺的作用,提高機關工作效率,以逐步達到機關無紙化辦公,推動辦公自動化。

3、完善基層自治組織和民主管理制度。探索實施居民委員會自治組織管理,實行民主選舉,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民主監督,逐步形成社區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機制。

4、加強干部隊伍的素質教育和技能培訓。不斷提高干部的理論水平和業務能力。引進優秀人才,實行干部競聘上崗制,優化機關干部隊伍結構。為年輕干部提供輪崗,選派和參加基層實踐,進行跟蹤培養。力爭在5年內選拔3—5名優秀年輕干部擔任科級干部。

5、進一步轉變機關作風。切實加大街道辦事處作為區委、政府派出機關履行管理職能的力度,加大聯系廣大人民群眾的紐帶,

為民辦實事的服務力度。加強調查研究,增強服務意識,提高辦事效能,提高綜合能力。進一步完善機關干部考核管理辦法,實施崗位目標責任考核制,樹立“務實、高效、廉潔、規范”的工作形象。

體育局十二五工作總結范文第2篇

及“十二五”工作打算

“十一五”期間,聊城市各級黨委、政府和交通部門緊緊抓住國家和省加快農村公路改造的歷史機遇,深入學習實踐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建、養、管”并重的指導思想,實現了全市農村公路快速、健康發展,為促進我市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截至2010年底,全市農村公路通車里程達到13275.9公里,全市所有行政村實現了村村通油路或水泥路。

一、“十一五”期間農村公路工作取得的成績

1、農村公路規??偭垦该驮黾?,農村路網基本形成。“十一五”期間,我市農村公路發展繼續保持了較高的發展速度,全市共新改建農村公路6470.7公里,完成投資超過12.3億元。農村公路依靠其點多、面廣的特點,深入廣大村莊農戶、田間地頭,在公路整體路網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全市農村公路網初具規模。

2、農村公路通達深度穩步提高,村村通油路目標順利實現。“十一五”期間,各級黨委政府和交通部門一直將解決行政村的通達問題作為農村公路建設的重要目標,今年年初,市政府明確提出要大力實施包括村村通油路在內的農村交通“四百工程”,經過各級政府和交通部門的共同努力,這一目標已圓滿實現,真

1 正實現了所有行政村通油路的目標,贏得了廣大農民群眾的熱烈擁護和贊譽。

3、農村公路技術等級不斷提高。近年來,隨著大規模農村公路改造的完成,我市逐步調整了農村公路建設指導思想,提出要以通達為主的速度規模型增長向注重路網服務水平的質量效益型增長的轉變,本著“先縣鄉道、后村道”的原則,逐步提高農村公路改造技術標準,推廣使用冷再生等先進施工工藝,不斷提高公路技術等級,優化農村公路路網結構。

4、農村公路安全通行條件逐步改善,服務能力和水平進一步提高。在加快農村公路建設的同時,注重農村公路危(窄)橋梁的改造和安保工程的完善,“十一五”期間,全市共新改造農村公路橋梁139座/6389米,完成投資7676萬元;農村公路標志(線)、防護設施等安保工程投入達到2365萬元,確保了農村公路的安全暢通。

5、堅持農村公路“建養管”并重,推進農村公路養護管理工作。全市各級黨委政府和交通主管部門始終堅持“建設是發展,養護管理也是發展”的指導思想,在搞好農村公路建設的同時,積極探索管理模式、完善管理措施、加大資金投入,逐步建立了適合我市實際的農村公路養護管理運行機制,農村公路的養管水平逐年提高。

一是組建了縣、鄉兩級農村公路養護管理機構。全市8個縣(市區)和131個鄉鎮(辦事處)均成立了農村公路養護管理機

2 構(養管辦、養管所或養管站),按照每1.5-2公里一名養護員的標準,全市組織了7705名農村公路養護員隊伍,基本做到了農村公路養護管理“有人管事”、“有人干事”。

二是建立完善了農村公路養護管理制度建設。今年2月,市政府制定出臺了《聊城市農村公路管理養護暫行辦法》,縣鄉兩級農村公路養護機構逐步理順了養護員管理、路域環境整治、路政管理等方面關系,建立例會制度、路政巡查制度、檢查考核制度等規章制度,解決了農村公路養護管理“如何干事”的問題。

三是積極爭取籌措落實養護資金。針對稅費改革后的新形勢,市縣兩級交通部門主動爭取上級支持,將農村公路養護資金列入兩級公共財政預算投入。今年上半年,除東昌府區外,其他縣(市)都將農村公路養護資金列入縣級財政預算,納入預算額2123萬元,實際到位1382萬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村公路養護管理“無錢干事”的難題。

四是啟動農村公路養護市場化改革試點工作。2009年底我市按照上級領導要求,開展了農村公路養護市場化改革試點,經過多方調研論證,今年5月東阿縣率先成立完成了縣道養護管理的市場化運作,實行了公司化養護的新模式,為我市農村公路養護管理市場化改革提供了樣本,積累了經驗。

二、目前農村公路工作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1、農村公路網絡化建設不足。農村公路沒有真正形成閉合暢通的公路網絡,不能完全發揮作用,客貨運輸仍受到制約,沒

3 有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出行難、運輸難問題。從我市實際情況看,由于行政管理體制、資金、土地及建設規劃等原因,致使出現了鄰市、鄰縣、鄰鄉的行政村之間斷頭路普遍現象,甚至同屬一個鄉鎮的兩個行政村之間也存在著斷頭路,有的僅差幾十米就可接通。農民群眾對打通斷頭路、完善路網的要求十分強烈。

2、農村公路技術等級普遍偏低。從我市2009年底的數據看,農村公路通車里程中,二級及以上公路里程約256.3公里,占總里程的2%;三級公路里程1192.9公里,占9.1%;四級及以下公路里程11666.6公里,占總里程的88.9%。就結構而言,農村公路路面結構標準簡易,抗碾壓強度低,而且全市2004年前建成通車的超過4000公里,這部分公路已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病害,急需維護。

3、農村公路的建設資金籌措日益艱難。從我市農村公路的發展歷程看,前幾年的農村公路主要是依靠各級政府補助、扶貧與農民出工出勞、出資及交通部門出資補貼等特殊政策和措施發展起來的,并未形成穩定的發展資金來源渠道。在交通稅費改革后的新形勢下,建設資金應主要依靠財政資金支持,由于我市經濟實力原因,從去年情況看,縣以下政府財政投入建設的資金,不能滿足農村公路發展的實際需求。

4、養護管理不到位。“三分建,七分養”,規范、合理的管養模式對農村公路而言至關重要,但對于農村公路臨時性、突擊性的群眾性養護仍是最為常用的養護辦法,不能從根本上道路

4 的養護問題,特別是養護工程的實施受資金制約尤其嚴重。目前我市各縣(市、區)雖然都建立了專門養護機構,但人員力量薄弱、設備不足、經驗欠缺,養護機制并不健全完善。

三、“十二五”期間農村公路工作發展思路及工作建議 “十二五”期間,我市農村公路發展思路: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加快農村公路建設步伐,抓住縣鄉老油路升級改造和農村公路通達工程建設兩個重點,不斷完善農村公路路網結構,為我市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良好條件。同時,按照建、養、管并重的工作方針,建立穩定的養護資金籌集渠道,強化農村公路的日常管理和預防性養護,不斷提高農村公路養護管理水平,促進農村公路的可持續發展。

1、建議省、市把農村公路聯網工程建設,作為一項富民惠民工程加快實施。在當前國家擴大內需、加大基礎設施投資的大背景下,把該項建設擺在突出位臵來抓,做好科學規劃,著眼長遠考慮,加大對農村聯網公路的項目支持力度,提高建設標準和資金補助標準。在當前,可以先期確定建設積極性高的地方作為試點,用典型引路,求重點突破,為今后大面積推廣農村公路聯網建設積累經驗、做好準備。

2、調整路網結構,加快縣鄉公路改造步伐。通過幾年的建設,農村公路得到了跨越式發展,但農村公路網絡結構不盡合理,縣鄉公路里程在整體農村公路中比重偏低。建議上級統一安排路

5 網結構調整,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將部分縣級道路升級為省道,同時將部分鄉道、村道做相應升級,增加縣道、鄉道密度。在此基礎上,省里出臺配套資金籌措政策,配合中央財政補助資金,加快縣鄉公路改造步伐。

3、完善農村公路投資體制,逐步建立穩定的農村公路投資新體制。在農村費稅和交通費稅改革后,應盡快完善現有的農村公路投資體制,將干線公路和農村公路相結合,統籌考慮,加大農村公路建設和養護資金投入。在各級政府主導下,逐步形成公共財政為主、農村社區為輔、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農村公路投資新體制。各級政府應視財政收入情況逐年增加對農村公路的投入,加大對農村公路改建和養護的財政支出,鼓勵、吸引企業等社會力量投資公益事業建設,積極推行“以路養路”政策,將高速公路、干線公路等收費公路的營業稅等用于農村公路發展,多方位拓寬農村公路建設資金籌措渠道,加快農村公路改造步伐。

4、加強農村公路養護管理機制建設,盡快構建起較為完善的農村公路養護管理體系。隨著農村公路發展規模的擴大和等級質量的提高,對公路養護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強公路養護,鞏固建設成果,提高服務水平,日益成為農村公路全面協調發展的重要任務。根據《公路法》、《山東省農村公路條例》等法規,強化各級政府責任主體地位,明確農村公路的事權,把農村公路納入各級政府行政管理之中。要加快農村公路養護管理體制建設,完善運行機制,加大改革力度,分離管理機構和養護隊伍,

6 實行養護工程市場化,積極推行和完善多種形式的養護承包責任制,建立健全專業養護和群眾養護相結合、常年養護和季節性養護相結合的養護制度,積極推行和完善多種形式的養護承包責任制。要建立穩定的農村公路養護資金來源渠道,各級政府在安排預算時,要根據農村公路養護實際需求,加大資金投入,確保農村公路得以正常養護。

體育局十二五工作總結范文第3篇

(2012-2013學年度第一學期)

本學期,在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領導下,為了進一步加強對繼續教育工作的領導和管理,進一步完善教師繼續教育內容,改進教育方法,拓寬教育渠道,整合教育資源,健全教師繼續教育管理制度,提高教師事業心和職業道德精神,以保證培訓質量,提高培訓效益,促進教師隊伍的成長,現將工作總結如下:

一、明確目標,加強領導

我校成立了以校長為第一責任人的繼續教育領導小組,領導小組對學校教師繼續教育進行規范、組織、實施、檢查。學校將繼續教育納入了學校工作總體規劃之中,并結合本校實際制定出了教師繼續教育培訓方案、計劃,建立并落實了《繼續教育學習培訓制度》、《繼教考勤制度》、《輔導教師職責》等各種制度。學校領導帶頭自覺遵守各項制度,積極參加繼續教育的各項活動。為使“繼教”工作順利開展,切實保障繼續教育培訓學習時間,學校利用每天放學后的時間對教師進行業務學習培訓(含二級培訓),學校結合實際,分類要求,立足本校,著眼提高,通過校長指導、科研帶動、專業引領、活動促進等方式為教師創造良好環境,并對每位教師的期望是相同的,希望教師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二、加強管理,認真總結

1、嚴格執行繼續教育與管理制度。

我校把教師繼續教育與年度考核、評優選先、晉職晉級等有機結合起來,并作為教師職務評聘、晉升、續聘的必備條件之一。嚴格按照學校制定的有關制度,完善了學校繼續教育管理辦法。

2、科學管理繼續教育過程。

為了高質量地完成繼續教育任務,我校繼續教育領導小組不斷探索科學的管理辦法,注重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加強校本培訓,做到有計劃、有方案、有考核、過程記載詳實,主動接受上級主管部門的指導、管理、檢查。

3、認真總結繼續教育經驗。

我校定期對繼續教育開展情況進行總結,不斷完善科學的管理實施辦法,探索出了有特色的校本培訓模式。

三、開展的工作內容

1、加強理論學習

為了更好地落實培訓任務,學校以自學和集中學習相結合,定期開展各種培訓工作,培訓內容有:上級文件精神、學科教學滲透法制教育、 “一德四新”培訓。在培訓過程中教師不但做好學習筆記,還善于思考,每次學習結束,我們都有目的地開展一些討論、交流、研究活動,讓教師有自我展示的空間和時間,在教師相互切磋的同時,相互提高。

2、注重教師的均衡發展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促進學??沙掷m發展。在校本培訓中,我校以拜師結對為手段,結合學科特點開展了教學實踐,幫助教師不斷提高教學技能,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同時,注意引導教師對教育教學問題進行分析、反思、實踐、總結,促使教師的教育行為具有明確性、示范性、參與性和效能性的特點。具體要求為:

(1)、每學期結對教師有一份培訓(學習)計劃和一份總結。 (2)、學校校長、教務主任每學期聽課不少于20節,教研組長每期聽課不少于15節,一般教師聽課不少于10節。

(3)每學期閱讀教育專著或師德師風學習不少于4次,并有讀書情況記載。

(4)每學期寫一篇教育教學論文。

3、重視教師全員繼續教育和崗位培訓

教師的繼續教育不是重復教育,要與時俱進,加入學科領域內前沿的東西。我校十分重視重視教師全員繼續教育和崗位培訓,本期先后派出13位教師參加學習、聽課活動,并鼓勵年輕教師參加自考和高校函授學習。

4、認真組織每位教師參加學校的每一次校本培訓學習,培訓實行簽到制,要求教師做筆記、完成作業。

四、遠程培訓與外出培訓 1.參加國培計劃遠程培訓的有:

語文:楊永琴

張德翠

于登惠

龔文琳

(未出成績) 數學:曾彩

邵立

程發抒

徐倩

楊天蓮 (優秀學員) 科學:楊玲(優秀學員)

2、外出參加國培計劃有:楊永琴到福師范大學參加全國小學語文100骨干教師短期培訓,學時數為60學時;張德翠到西南大學參加小學數學培訓三個月,學時數為

學時。

3、縣級培訓:(三天)

教師職業道德:肖家武

16學時 新理念:楊永琴

16學時 新知識;楊玲

16學時 新方法:吳明龍

16學時 新技能:吳應龍

16學時

4、參加培訓的教師在學校進行二級培訓,讓老師們及時學到新理念,了解教學改革動向,掌握新技能,提高業務水平。

總之,我校繼續教育工作在廣大教師的積極參與和共同努力下,取得良好的成績。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校將繼續努力,找準差距,克服困難,使繼續教育工作更上一個新臺階。

景賢小學

2012年12月

2012-2013學年度第一學期“十二五”教師

繼 續 教 育 工 作 總 結

體育局十二五工作總結范文第4篇

汽車工業“十二五”規劃調研提綱

及基地企業名單

一、 保定市

1、調研內容

本地區汽車工業“十一五”發展概況。主要是長城和長安兩個整車基地建設以及本地區產業聚集現狀(保定市、定州市、定興縣、涿州市四縣市聚集情況),能否打造出一個國家級汽車零部件基地(如07年保定已成為國家級汽車及零部件出口基地、04年投資建設的河北長安汽車工業園的現狀等)。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情況、企業改革與企業組織結構情況、產業聚集情況、重點項目完成情況等。“十二五”的預期目標。

2、重點企業:

汽車企業: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河北長安汽車有限公司、河北中興汽車制造有限公司、新凱汽車集團有限公司、保定大迪汽車工業有限公司、保定陜汽天馬汽車有限公司、保定北奧石油物探特種車輛制造有限公司等。

零部件企業:河北凌云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風帆股份有限公司(保定風帆新能源有限公司、保定風帆光伏能源有限公司)、立中車輪集團有限公司、保定長城內燃機制造有限公司、保定斯瑪特汽車配件有限公司、河北中興田野客車有限公司、河北龍帝首創輪胎制造有限公司 、容城來福燈泡有限公司、河北永發耐磨拉輪胎制造有限公司、保定市信誠汽車發展有限公司 、河北田野汽車集團齒輪制造有限公司、保定信昌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保定德業汽車內飾件有限公司、保定市格瑞機械有限公司、保定百勝輪胎有限公司、保定環球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河北航標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保定江輝減振器有限公司、定州市定普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等。

二、 邯鄲市

1、主要內容:

本地區汽車工業“十一五”發展概況。主要是邯鄲專用車基地建設基本情況以及本地區產業聚集現狀(05年投資110億的東寶汽車工業園區現狀)。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情況、企業改革與企業組織結構情況產業聚集情況、重點項目完成情況等。“十二五”的預期目標。

2、重點企業:

汽車企業:邯鄲市新興重型機械有限公司、河北利達特種車輛有限公司、河北宇康專用車制造有限公司。

三、 邢臺

1、主要內容:

本地區汽車工業“十一五”發展概況。主要了解邢臺長征汽車制造有限公司基本情況、現狀以及本地區產業聚集現狀(邢臺罐車初具規模,清河、寧晉、隆堯、任縣四縣區零部件集中情況),重點了解清河09年以來新建的騰飛汽車工業園建設以及采用新材料等在節能減排上的新嘗試。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情況、企業改革與企業組織結構情況產業聚集情況、重點項目完成情況等。“十二五”的預期目標。

2、重點企業:

汽車企業:河北長征汽車制造有限公司、河北紅星汽車制造有限公司、邢臺華旗專用車制造有限公司、河北御捷馬專用車制造有限公司、河北御捷車業有限公司。

零部件企業:河北億利橡塑集團有限公司、河北新華橡膠密封件集團有限公司、河北星源汽配集團有限公司、河北華密橡膠有限公司、河北宇明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河北華興密封器件有限公司、河北新華企業集團清河縣森田汽車部件有限公司、河北新華歐亞汽配集團有限公司、河北召遠汽配集團有限公司、河北實達密封件集團有限公司、河北鴻勵得汽車配件有限公司、河北亞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河北鴻

圖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等。

四、 衡水

1、調研內容:

本地區汽車工業“十一五”發展概況。了解本地區汽車及零部件企業級產業聚集現狀(景縣、安平零部件發展現狀)。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情況、企業改革與企業組織結構情況產業聚集情況、重點項目完成情況等。“十二五”的預期目標。

2、重點企業:

汽車企業:河北順捷專用汽車制造有限公司、河北駒王專用汽車制造有限公司。

零部件企業:河北萬眾汽車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 、河北恒興機械有限公司、河北恒宇集團景縣神州工程液壓有限公司、衡水國威濾紙有限公司、河北億郎特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河北富藍德過濾器有限公司、衡水宇騰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河北德納V型輪有限公司、衡水市紅星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冀州安持制動有限公司、衡水恒達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河北北內永興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

五、 滄州地區

1、調研內容:

本地區汽車工業“十一五”發展概況。了解本地區汽車及零部件企業級產業聚集現狀(如黃驊渤海新區汽車工業園建設、以及河間市、滄縣、任丘市三縣市零部件聚集現狀等),了解滄州汽車零部件舊件收集及流向情況,能否在汽車零部件再制造方面爭取做些工作。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情況、企業改革與企業組織結構情況產業聚集情況、重點項目完成情況等。“十二五”的預期目標。

2、重點企業:

汽車企業:河北昌驊專用汽車有限公司。

零部件企業:力源活塞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河北宏業永盛汽

車加熱器股份有限公司、滄州海濤汽車車身制造有限公司、河北大圓汽車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百吉汽車配件有限公司、滄州納川機械配件有限公司、河北德道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滄州市遠東汽車配件有限公司。

六、 廊坊

1、調研內容:

本地區汽車工業“十一五”發展概況。重點了解廊坊以合資、獨資企業為特點的零部件產業發展情況以及香河、固安兩地區產業集群化發展現狀,依托京津汽車產業龍頭培育壯大本地區汽車零部件企業,成為京津重要的汽車零部件生產基地。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情況、企業改革與企業組織結構情況產業聚集情況、重點項目完成情況等。“十二五”的預期目標。

2、重點企業:

汽車企業:廊坊開發區新賽浦石油設備有限公司、三河新宏昌專用車有限公司。

零部件企業:朗森汽車產業園開發有限公司、亞新科美聯(廊坊)制動系統有限公司、正興集團廊坊車輪有限公司、河北前鋒機器有限責任公司、香河縣華泰汽車配件有限公司、廊坊漢和機械制造有限公司、三河市精益機械制造有限公司、天合汽車零部件(廊坊)有限公司、盧卡斯偉利達廊重制動器有限公司、廊坊開發區瑞達汽車制動器有限公司、霸州市京龍車輛有限責任公司、廊坊金潤科技有限公司 、三河因派克汽車部件有限公司、霸州市永興車輛配件有限公司、諾維汽車內飾件(中國)有限公司、香河紫辰機械制造有限公司、威意特汽車系統(中國)有限公司、現代(三河)塑料有限公司等。

七、 唐山

1、調研內容:

本地區汽車工業“十一五”發展概況。重點了解唐山亞特、唐山

宏遠專用車、唐山獨資、合資汽車零部件企業以及唐山曹妃甸電動汽車產業園區(海天電動汽車、曹妃甸鋰源電動車動力總成、上汽唐山曹妃甸綠色能源汽車三大項目)。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情況、企業改革與企業組織結構情況產業聚集情況、重點項目完成情況等。“十二五”的預期目標。

2、重點企業:

汽車企業:唐山亞特專用汽車有限公司、中國重型汽車集團唐山市宏遠專用汽車有限公司。

零部件企業:唐山齒輪集團有限公司、唐山立信汽車微型變速器有限公司、唐山愛信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唐山愛信齒輪有限責任公司、唐山華鼎機械制造有限公司、唐山丞起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唐山世宇工貿有限公司、唐山精正汽車配件制造有限公司、唐山通力齒輪有限公司、唐山豐石汽車配件有限公司、中佑鑄造(唐山)有限公司、遵化金陽汽車部件有限公司等。

八、 秦皇島

1、調研內容:

本地區汽車工業“十一五”發展概況。重點了解戴卡輪轂、旭硝子汽車玻璃有限公司等獨資、合資汽車零部件企業。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情況、企業改革與企業組織結構情況產業聚集情況、重點項目完成情況等。“十二五”的預期目標。

2、重點企業:

汽車企業:秦皇島金程(新能源汽車研發進度)。

零部件企業:旭硝子汽車玻璃(中國)有限公司 、秦皇島燕大汽車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秦皇島興龍科技有限公司 、裕羅電器(秦皇島)有限公司、中信戴卡輪轂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等。

九、 石家莊

1、調研內容:

本地區汽車工業“十一五”發展概況。了解本地區汽車及零部件企業級產業聚集現狀。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情況、企業改革與企業組織結構情況產業聚集情況、重點項目完成情況等。““十二五”的預期目標。

2、重點企業:

汽車企業:河北宏昌天馬專用車有限公司、石家莊煤礦機械有限責任公司、石家莊雙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石家莊安瑞科氣體機械有限公司等。

零部件企業: 東方久樂汽車安全氣囊有限公司、河北翼凌機械制造總廠、河北辛集光華集團公司、河北踏岳車橋集團有限公司、河北精工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河北拓達車門有限公司、河北力樂汽車內飾件有限公司、贊皇縣九鼎機械制造有限公司、河北億利杰克汽車零部件科技有限公司等。

十、 張家口

體育局十二五工作總結范文第5篇

2011-01-08 21:35

[國土資源部黨組成員、副部長贠小蘇] 同志們,現在開會。經部黨組研究并報國務院批準,我們今天在這里召開全國國土資源工作會議。這次會議是在進一步認真學習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總結十一五和謀劃十二五國土資源工作,研究部署今年的各項工作任務,這次會議是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今天上午的大會,是全國電視電話會議,在主會場出席會議的有部黨組成員,兩總師,國家海洋局、國家測繪局的領導班子成員,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副省級城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的領導,解放軍土地管理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國土資源局、各派駐地方的國家土地督察局、部各直屬單位、部機關各司局及有關學會、協會和中國地質調查局所屬單位的主要負責同志。我們還榮幸邀請到黨中央、國務院相關部門的有關負責同志,國家特邀國土資源監察專員、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主要負責同志,中國冶金地質總局、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武警黃金部隊指揮部、中國建筑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中國核工業地質局、中化地質礦山總局、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負責同志也參加了會議;中國地質大學、吉林大學、成都理工大學和中國礦業報社的主要負責同志參加會議。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多家新聞單位的記者前來對會議進行采訪報道。在這里,我代表部黨組,對大家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這次全國國土資源工作會議為期兩天,今天上午先請徐紹史部長代表部黨組作工作報告。今天下午和明天上午,進行分組討論。明天下午,先請各小組代表發言,然后進行會議總結。下面,請徐紹史部長作工作報告。

[國土資源部部長、黨組書記,國家土地總督察徐紹史] 同志們:這次會議的主要任務是,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農村工作會議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系統總結2010年和“十一五”國土資源工作,深入分析和研判形勢,明確“十二五”國土資源工作思路,部署2011年重點工作,進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創新、為保障和促進科學發展做出新貢獻。

一、積極主動服務、嚴格規范管理,國土資源保障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積累了豐富經驗剛剛過去的2010年,是國土資源事業及各項工作取得豐碩成果的一年。主要標志有五點:

一是保障發展用地、用礦,積極參與宏觀調控,有力促進了穩增長、調結構。全國實際建設用地供應642萬畝,比2009年增加了18%。石油、天然氣、煤炭、鐵礦等能源資源儲量分別增長3.6%、7.1%、5.9%和2.1%。有保有壓、合理配置土地計劃指標。嚴控優勢礦產開采總量,扶持緊缺礦產勘查開發。參與國家重點區域發展規劃,支持新疆、西藏等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及時出臺玉樹、舟曲等災區恢復重建支持政策。 二是管控與激勵并舉,貫徹節約集約方針,有力保護了國土資源。我們穩步開展農村土地整治,部署11省(區)農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設和新疆伊犁河谷地整治等10個重大工程。完成年度耕地保護目標責任檢查。嚴格建設項目用地預審,核減不合理用地約15萬畝。全面展開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縣(市)創建活動。全國共清理房地產閑置用地13萬畝,處置10萬畝。推動礦山企業提高資源利用水平。全國1528個礦區整合任務基本完成,減少礦權3885個。

三是執法監管體系基本建成,土地督察效能不斷提高,有力維護了國土資源管理秩序。強力推進2009年度土地衛片執法檢查,首次覆蓋全國、首次啟動問責。開展77個城市的全程例行督察。開通在線土地督察系統。公開通報和掛牌督辦重大違法案件。稀土等礦產專項整治行動成效顯著。初步建成了全面覆蓋、全程監管、科技支撐、執法督察、社會監督于一體的執法監管體系。土地和礦產違法違規勢頭得到遏制,2010年違法違規案件比2009年分別下降2 %和8.3%。

四是加大保障性住房用地供應,服務搶險救災,有力保障了民生。全國30個省(區、市)城市住房供地計劃近270萬畝,比2009年實際供應增加約80%。“三類住房”用地量占計劃供應總量的77%。積極探索公租房供地政策。組織14個省區市及7個部屬單位,三萬多人,赴西南抗旱找水打井,解決了520萬人的飲水問題。組織上千名專家參加玉樹、舟曲搶險救災。成功預報地質災害1000多起,避免人員傷亡近10萬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近9億元。

五是信息化建設持續推進,基礎工作不斷夯實,有力支撐了國土資源事業發展。國土資源遙感監測“一張圖”和綜合監管平臺基本建成。國土資源戰略研究取得重大進展。“十二五”國土資源規劃、國土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扎實推進。二次土地調查全面完成,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工作進程加快,礦產資源三項調查取得決定性進展,“兩法”修改順利推進,全面清理規章和規范性文件。以習近平副主席視察指導工作為契機,扎實推進創先爭優活動。在全系統部署開展“兩整治一改革”專項行動,強力推進黨風廉政建設。

2010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仡欉^去的五年,國土資源系統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抗擊汶川地震等特大自然災害、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五年來,國土資源保障能力和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全國共批準新增建設用地3300多萬畝。土地出讓收入7萬多億元。單位GDP建設用地消耗下降29%。新增石油、天然氣地質儲量56億噸和3萬億方。新增煤炭資源儲量3380億噸、鐵礦71億噸。五年來,國土資源保護和監管秩序持續向好。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基本農田面積穩定在15.6億畝以上。整合礦區6574個,減少礦業權2.6萬個。土地礦產違法違規形勢逐步好轉,尤其是近三年來,違法用地案件總數、面積和占用耕地面積平均下降12%、24%和27%,無證勘查開采礦產案件發生率下降32%。五年來,國土資源維護民生力度不斷加大。征地補償標準提高了30%以上,保障性住房供地超過68萬畝。在1000多個縣開展了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成功避讓地質災害3000多起,避免人員傷亡近19萬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20多億元。幫助缺水地區解決1000多萬人飲水問題。五年來,國土資源發展后勁日益增強。國土資源四項基礎規劃全面完成。“兩法”修改穩步推進。國土資源調查成果作用日益顯現,全國1∶5萬區調和航磁工作程度分別達到23%和39%,科技創新力度不斷加大,信息化建設成效明顯。

同志們,2010年和“十一五”國土資源管理工作成效顯著,成績來之不易,這是黨中央、國務院正確領導的結果,是相關部門和地方各級黨委、政府大力支持的結果,是全系統廣大干部職工共同努力的結果。在此,我代表部黨組向長期關心、理解和支持國土資源工作的社會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謝,向全系統廣大干部職工表示崇高的敬意!

總結“十一五”國土資源改革發展實踐,我們的主要體會有四條:

(一)堅持以構建新機制為主線,既抓頂層設計、又抓基礎工作統籌布局,為國土資源事業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以構建新機制為主線、頂層設計和基礎工作為支撐,統籌謀劃工作布局。黨的十七大以來,我們堅持解放思想、改革創新,著力構建保障和促進科學發展新機制,同時展開兩方面工作:一是從國土資源發展戰略、規劃體系、綜合改革和制度建設四方面開展頂層設計,為國土資源管理工作定位、定向、定思路。二是從規劃編制、法律修改、資源調查、遙感監測“一張圖”和綜合監管平臺建設等方面摸清家底、打牢基礎。兩者交匯到新機制這條主線上,形成工作總體布局,精心設計平臺和抓手,推進各項工作順利展開。以發展的觀點和開放的理念,在實踐中持續豐富和完善新機制。我們抓住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試點、抗震救災與災后重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等重要契機,不斷豐富和完善新機制內容。在促進國家區域發展戰略落地、服務產業升級、節能減排和房地產調控等方面,及時出臺相關政策,完善宏觀調控和市場配置機制。在開展農村土地整治、保護耕地、健全執法監管體系等方面,深化共同責任機制。在總結推廣安徽泥河、河南嵩縣找礦模式和廣東“三舊改造”集約用地試點經驗的基礎上,拓展了開源節流機制。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大力推動“走出去”的過程中,探索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國際合作機制。 幾年來,由于堅持以新機制為引領,明確方向,打牢基礎,經受住了大事、急事、難事的考驗,工作更加主動,應對更加從容。

(二)堅持統籌保障發展和保護資源,有效服務了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正確處理保障發展與保護資源的關系,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2009年開展了“雙保”行動和“地質找礦改革發展大討論”,2010年開展 “雙保”工程年度行動,鞏固擴大地質找礦大討論成果。

積極應對,保障發展。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和自然災害,及時出臺特殊支持政策,用地供應擴增量、放流量、擠存量,加快用地審批,保障擴內需、保增長與災后重建項目及時落地。參與宏觀調控,堅持有保有壓,優先保障重點建設項目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項目用地,嚴禁向“兩高一資”、產能過剩、重復建設項目供地。圍繞地質找礦突破,科學部署西藏、青海、新疆、西南三江和大興安嶺等資源戰略接替區勘查工作,形成了新疆準東煤田等10大資源基地。 創新規范,保護資源。針對資源保護面臨的新形勢和新任務,我們強化創新和規范,堅持管控激勵、開源節流雙管齊下。強化管控性保護,落實省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嚴格執行耕地占補平衡制度。推進建設性保護,開展國家級基本農田示范區建設,推進農村土地整治。以節約促保護,設立節地試點省和示范區,組織開展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專項工作。

完善體系,狠抓監管。不斷完善“全面覆蓋、全程監管、科技支撐、執法督察、社會監督”的綜合監管體系。土地衛片執法檢查范圍不斷擴大,逐步實現全國覆蓋。例行督察逐步深入,實現對土地審批、征轉、供應、開發、抵押融資全程監督。加大科技支撐力度,做到“天上看、地上查、網上管”。堅持信息公開、注重社會監督,對違法行為形成強大威懾。幾年來,由于堅持統籌保障發展保護資源不放松,結合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積極探索其中的特點和規律,有力推動了國土資源管理工作,有效服務了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三)堅持解放思想改革創新,推進管理理念、管理職能和管理方式轉變,為國土資源改革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黨的十七大以來,我們把解放思想改革創新作為推動事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從“安于現狀不想改、畏首畏尾不敢改、視野狹窄不會改”走向“勇于革思想的命、勇于削手中的權、勇于去部門的利”,自覺促進三個轉變,持續深化國土資源事業改革。

以“三個轉變”為抓手,謀劃布局國土資源管理改革。我們轉變管理理念,樹立新型資源觀和資源管理觀,從單純的資源管理走向資源、資本、資產三位一體管理。從單純的數量管理走向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管理,從單純滿足需求走向供需雙向調節。轉變管理職能,開始實現從微觀走向宏觀,從重審批走向重監管,從項目安排走向制度設計。轉變管理方式,綜合運用經濟、法律、行政和科技手段加強資源監管和服務。

以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為突破口,促進改革全面深化。持續推進審批制度改革,開展政策制度立改廢,取消了七成行政審批事項。推進農村集體土地產權制度和征地制度改革。深化國土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改革,推進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和礦業權有形市場建設。參與國家綜合試驗區改革,通過簽訂備忘錄或協議,與地方配合共同探索。強化自身管理方式改革,推進政務公開、陽光行政和國土資源信息化建設,提高國土資源配置的質量和效率。幾年來,由于堅持不斷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努力促進“三個轉變”,國土資源工作呈現出新的局面。

(四)堅持推進業務工作和黨建工作的有機交融和深度結合,持續提升干部隊伍踐行科學發展的素質和能力。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試點工作開展以來,持續鞏固深化拓展活動成果,抓住“創優爭先”、“兩整治一改革”專項行動契機,始終圍繞服務中心、建設隊伍,將業務工作的薄弱環節作為黨建工作的重要抓手,推進黨建工作與業務深度融合,克服“兩張皮”、避免“一般化”、做到“雙促進”。

抓作風建設提升執行力。圍繞主動謀劃不夠、工作辦法不多、協調聯動不足、貫徹執行不力等突出問題,大力開展機關作風建設。部黨組帶頭查找問題,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自覺接受監督,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廣大黨員主動對照檢查,積極整改提升,帶動了機關作風明顯改觀。注重建立長效機制,出臺實施《關于解放思想改革創新改進作風增強執行力的決定》,有力推動機關作風建設常態化。

抓隊伍建設提升戰斗力。近幾年,扎實推進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以創先爭優活動為契機,鼓勵和引導黨員干部走在前、做表率。探索和完善干部選拔任用制度,加大干部交流調整力度,開展形式多樣的干部教育培訓。在應對自然災害、服務抗災救災等一系列重大戰役中,全系統上下齊心,服務大局,成效顯著。形成了“高效聯動、快速處置”的應急機制,表現出“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高貴品格,凝聚了“團結協作、頑強拼搏”的可貴精神,體現出我們這支隊伍強大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值得總結提煉、發揚廣大。

抓廉政建設提升公信力。堅持把行政權力監管的薄弱環節作為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的重點區位,推進制度創新和源頭防腐,把違法違規審批土地和礦業權等腐敗易發高發的10個環節作為反腐敗的重點,加強對擁有審批權、行政執法權、干部人事權、大額資金使用權崗位的監督。深入開展“兩整治一改革”專項行動,通過做好廉政風險點排查、防控體系建設、自查自糾等工作,大力整治土地和礦業權市場以及黨員干部廉潔從政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深入推進國土資源管理制度改革,努力提升國土資源系統公信力。

幾年來,由于堅持黨建與業務工作有機交融和深度結合,做到了兩不誤、雙促進,干部隊伍踐行科學發展的能力得到明顯提升。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還應清醒地認識到,國土資源管理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一是參與宏觀調控的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尤其是需求側管理不足,供需銜接不夠,實現供需雙向調節的任務還非常艱巨。二是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滯后,尤其是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推進緩慢。三是管理職能有待進一步轉變,服務意識有待進一步提高,工作敏銳性有待進一步增強。對這些問題,我們一定要認真研究,切實加以解決。

二、放眼全局,深化認識,正確把握國土資源管理面臨的新形勢 “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攻堅時期,也是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要做好今年和“十二五”時期國土資源工作,我們必須正確研判國內外的新形勢和國土資源管理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深刻領會中央的新的更高要求,深化認識,統一思想,振奮精神,開拓進取,努力開好局、起好步。

1.正確研判國內外形勢對國土資源管理的深刻影響。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世界經濟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世界經濟有望繼續恢復增長,但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仍然較多。當前,世界經濟呈現兩種并存但方向完全相反的趨勢,歐洲、美國等發達經濟體出于對經濟緊縮趨勢的擔憂,采取“注入流動性,維持低利率”對策。經濟率先復蘇的中國等新興經濟體面臨快速復蘇相伴隨的物價上行和資產價格泡沫居高不下的壓力,采取“收緊貨幣,進入加息通道”的對策。這種情況帶來的直接影響是流動性充裕,大宗商品特別是礦產品價格震蕩走高,輸入性通脹壓力增大,外資流入一些熱點投資領域,對我國宏觀調控會產生一定影響。從國內看,今年乃至“十二五”時期,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快速推進,土地和礦產資源需求將持續上升,供需矛盾加大,國土資源管理形勢依然嚴峻。

2.土地管理多因素疊加,“兩難”局面和雙重壓力日益突出。去年前三季度土地市場總體平穩,量升價穩,但四季度以來持續升溫,量價齊升,房地產用地調控仍面臨較大壓力。去年全國土地出讓成交總價款突破2萬億元,城市發展對土地的依賴有增無減,利益分配不合理,社會矛盾突出,土地出讓制度亟待進一步改革完善。今年,雖然中央要求,在“十二五”開局之年要防止盲目鋪攤子、上項目,但各地加快發展勢頭強勁,土地需求十分旺盛。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快速推進、17個國家級區域發展規劃實施、基礎設施建設、開發園區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社會民生項目、旅游業和現代服務業等用地需求將明顯增加,土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與此同時,土地供給相對不足與土地利用粗放浪費并存,貫徹節約集約方針的難度大。土地執法形勢總體趨勢向好,但違法違規用地仍然總量大、比例高,從2009年度衛片執法檢查結果看,違規違法占用耕地27萬畝,特別是重點工程項目和部分行業用地以及地方政府違法違規嚴重。土地管理“兩碰頭、一憂慮”的局面依然沒有根本改變,形勢更為復雜。

3.礦產品市場“一松一緊、震蕩調整”的格局仍將延續,勘查開發形勢趨好。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由于需求刺激和市場流動性充裕,礦業市場高回報預期增大,礦業投資環境寬松,礦業企業并購重組力度加大,資源全球化競爭加劇。行業壟斷特別是寡頭對優勢資源壟斷加劇,跨國公司從壟斷鐵礦石,到謀求對鉀鹽等資源的壟斷。資本操縱導致礦產品價格震蕩走高,價格變化背離供需關系。資源保護抬頭,一些國家提高準入門檻,增收資源稅等。傳統資源大國維持著勘查開發勢頭,非洲、拉丁美洲、南美洲及我國周邊國家資源勘查開發的力度在加大。當前,發達經濟體需求微量增長,新興經濟體正處于工業化初期或中期,需求大幅上升尚需時日。我國國內資源需求旺盛,中央和地方高度重視,地質找礦體制機制發生重大變化,財政投入和社會投資大幅增加,礦產資源勘查開發面臨良好機遇。我國的礦產勘查開發有10-15年的“窗口期”,一方面要利用充足的外匯儲備,謀劃布局,鼓勵企業“走出去”。另一方面,又要利用資源產出國加大合作的愿望,深入開展國際合作。同時要維護好勘查開發大好局面,規范整頓礦業秩序,加強礦產資源開發整合、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國內能源資源保障能力。

4.改革在積極探索,但制度創新需要協調磨合。近些年來,各地在國土資源領域進行了大量的改革探索,取得了積極進展。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改革的不斷深入,改革已經觸及一些深層次的核心問題,國土資源改革深入推進的難度加大。從土地管理看,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城市低效利用土地二次開發問題以及完善土地招拍掛出讓制度等問題,需要我們進一步探索改革。從礦產資源管理看,礦業權出讓、資源開發整合、利益分配問題也需要深入探索,改革規范。從我們自身看,審批制度、管理方式的改革,還需要持續推進。因此我們應該認識到,改革探索既不能等,又不能急,更不能亂,要積極探索,穩妥有序,依法依規。這是因為:一是土地制度是國家的基本制度,事關全局、事關政治,確實應當十分謹慎,決不能犯歷史性的錯誤。二是深化國土資源改革不可避免涉及相關方面的改革,也受其影響和制約,需要與相關方面的改革協調配合。三是一些重大改革政策實施需要磨合,政策的制定者和執行者需要磨合,政策理論和政策實踐需要磨合,同一時空條件下的不同改革政策需要磨合,不同時空條件下的觀念也需要磨合。因此,我們需要不斷凝聚共識,注重與相關改革協調配合,加強制度和政策的對接磨合。如果我們對這些問題有清醒地認識,就會促進改革探索和制度創新積極穩妥地推進。

5.準確把握中央對國土資源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從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建議”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會議精神看,中央的要求主要是:一是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推進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要求我們不斷提高資源保障能力。二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經濟結構調整,要求我們完善差別化管理政策,增強國土資源參與宏觀調控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三是加快改革攻堅步伐,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我們健全國土資源要素市場,更好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四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要求我們不斷提升維護群眾利益和服務社會的能力和水平。對中央的要求,我們必須深刻領會,堅決貫徹落實。

6.變壓力為動力,化挑戰為機遇。面對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對照中央的要求,我們要準確把握國土資源工作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方位、承擔的職責、肩負的使命,更加準確地定向、定位、定思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國土資源是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事關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進程,事關國家核心利益,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既是重大的經濟問題,也是重大的政治問題。國土資源管理面臨保障發展壓力、保護資源壓力、節約集約壓力、執法監管壓力、維護權益壓力,這些壓力將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存在。但同時也要看到,壓力和動力相伴而生,挑戰和機遇時常伴隨。應對得當,就能變壓力為動力,化挑戰為機遇,應用的不好,就會錯失機會,貽誤發展。因此,我們在看到當前國土資源管理面臨的壓力和困難的同時,更要看到所孕育的重大機遇和推進事業發展的有利條件。從國家政策要求看,“十二五”時期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堅持資源供需雙向調節、實施節約優先戰略,堅持區域統籌開發、城鄉統籌發展,促進節能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等,都是加強資源管理和推進改革重大的歷史機遇,為國土資源改革發展提供了大有可為的廣闊空間。從外部環境看,一方面,資源供應的剛性影響逐步加大,特別是“十二五”時期資源供應總量的制約將進一步加大,將倒逼著資源利用方式發生轉變,促進資源節約集約約束機制形成;另一方面,全社會的發展理念也在發生深刻地變化,為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走節約集約道路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從自身條件看,近幾年來,國土資源管理工作取得了長足進步,整體工作布局已經明確,地質找礦新機制基本形成,綜合監管體系基本建立,信息化支撐平臺基本建成,隊伍和作風建設明顯加強,國土資源管理工作已經站在新的起點上。

三、明確“十二五”國土資源管理目標任務,扎實做好2011年重點工作 “十二五”時期國土資源管理的基本思路是:堅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創新,全面構建保障和促進科學發展新機制,積極主動服務、嚴格規范管理,統籌保障發展和保護資源,大力實施節約優先戰略,顯著提高國土資源保障能力和保護水平,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主要目標是:

耕地面積不減少、質量有提高?;巨r田穩定在15.6億畝以上,嚴格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建設占用和災毀足額補充,通過農田整治、村莊整治、工礦廢棄地復墾和宜農未利用地適度開發共增加耕地2800萬畝,建設占用和災毀耕地足額補充。地質找礦取得重大突破。扎實推進地質找礦新機制和“358”目標落實,新發現大中型礦產地500處以上,新形成10處以上大型能源資源基地,保障能力顯著增強。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明顯提升。全面落實節約優先戰略,實現單位GDP建設用地消耗降低30%以上,礦產資源總回收率提高3%—5%。維護民生作出新貢獻。優先保障民生用地供應,保障性住房用地做到應保盡保,嚴格落實被征地農民的補償政策,全面建立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監測預警、防治和應急體系,防災減災能力明顯提高。違規違法行為有效遏制。執法監管共同責任機制不斷健全,國家土地督察制度不斷完善,國土資源利用和管理秩序根本好轉。市場體系更加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和統

一、競爭、開放、有序的礦業權市場初步建成。

基本要求是:把保障和促進科學發展作為國土資源管理的首要任務,完善政策、主動服務。把強化國土資源保護作為國土資源管理的戰略要求,堅守紅線、毫不動搖。把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作為破解發展與保護難題的根本途徑,牢牢把握、大力推進。把維護權益服務社會作為國土資源管理的工作準則,勇于擔當、不斷強化。把加強執法督察維護土地礦產管理秩序作為國土資源管理的重大舉措,敢于碰硬、毫不松懈。把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作為國土資源管理的強大動力,迎難而上、重點突破。

2011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做好國土資源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重點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科學編制規劃,著力謀劃“十二五”工作布局。各類規劃是工作布局和發展的依據,要認真編制好重點規劃,統籌謀劃國土資源開發利用、保護和整治。1.編制國土資源“十二五”規劃。落實國家“十二五”規劃和國家可持續發展國土資源戰略研究成果要求,同時抓緊編制完成全國農村土地整治、礦產資源勘查、地質災害防治、陸海觀測衛星發展四個專項規劃。2.編制全國國土規劃。落實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統籌謀劃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全面完成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依據新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用地管地。3.編制國土資源“十二五”科技和國際合作發展規劃。統籌國土資源科技工作全局,加強對國際合作的戰略謀劃、引導和規范。4.編制實施《國土資源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2010-2020年)》。大力加強干部教育培訓和人才隊伍建設,不斷提升國土資源干部隊伍素質和執行力。

(二)扎實推進“雙保工程”,著力促進發展方式轉變。“雙保工程”年度行動是落實保障發展和保護資源的重要平臺,要持續抓好,不斷深化。1.建立差別化供地政策。一是按照國家宏觀調控要求,因地因時制宜制定政策,強化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和執行力。二是積極探索不同區域、不同產業差別化用地政策。按照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和規劃要求,充分利用部省合作平臺,對不同區域實行有區別的支持政策。區分鼓勵、限制、禁止類產業,堅持和完善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供地政策。針對東北等寒冷地區施工期短和重大線性工程、核電站、水庫等建設項目的實際情況,探索實行精細化、差別化管理。三是系統總結在應對重大自然災害和國際金融危機等特殊時期及改革試驗區中推出的臨時性應急措施及特殊政策,及時提升規范為制度性政策。2.加強和改善房地產用地調控。要科學編制和實施房地產用地供應計劃,確保保障性住房、棚戶區改造和自住性中小套型商品房用地不低于住房建設用地供應總量的70%,確保2011年1000萬套保障性住房用地供應。要完善土地招拍掛制度,繼續加強房地產用地供應和開發利用的動態監管,大力推進閑置土地整治清理,加大違法違規房地產用地信息公開和查處力度。3.大力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節約集約利用要認真總結國家級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經驗,年內開展開發區、高新區等各類園區節約集約用地情況的調查清理。要組織實施好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專項,開展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現狀調查,加強礦山企業“三率”考核,實施好“以獎代補”工作,運用經濟手段支持和激勵礦山企業提高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水平。積極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建設一批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基地,實施一批示范工程。深入推進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縣(市)創建活動,盡快建立集約節約指標標準體系,不斷豐富內涵,創新形式,推進創建活動深入持久開展。4.健全完善耕地保護制度。一要會同有關部門認真做好2010年度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部署劃定永久基本農田,選擇有條件的地區開展耕地保護補償試點。二要采用信息化手段等有力措施,進一步強化耕地占補平衡動態監管,深入研究重大建設項目補充耕地國家統籌政策,探索耕地占補平衡市場化方式。三要做好農用地分等定級估價和土壤微量元素測評分析成果應用,探索成果動態更新機制,開展耕地質量變化監測試點工作,促進耕地質量保護。5.嚴格規范增減掛鉤試點,切實做好農村土地整治。農村土地整治與增減掛鉤相結合,是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平臺和抓手。去年底《國務院關于嚴格規范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切實做好農村土地整治的通知》已經印發各地,《通知》肯定了農村土地整治的成效和增減掛鉤試點的積極作用,核心要求是嚴格規范增減掛鉤試點,切實做好農村土地整治。我們要深入學習、深刻領會。1月中旬開始,要按《通知》要求,立即開展增減掛鉤試點和農村土地整治情況檢查。各地首先要進行全面自查、清理,部在此基礎上開展一次專項檢查。這項工作要力爭3月底前完成。要切實做好農村土地整治工作,認真組織實施10個重大工程,落實配套資金和工程監管,規范推進農村土地整治示范省的建設。同時要加強政策宣傳,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和社會氛圍。一定要按通知的要求,把增減掛鉤和農村土地整治這件利國利民、利鄉利城的好事辦好。6.全面強化土地督察和執法監察。一要堅決貫徹敢于碰硬、不怕得罪人、毫不松懈的要求,進一步做好土地督察工作。推廣完善“在線土地督察”系統,繼續開展土地審批事項督察和熱點難點問題調研,今年完成60個地級以上城市的例行督察,加強對地方政府貫徹落實土地調控政策和重點地區耕地保護政策執行情況督察,不斷強化對地方政府土地利用和管理業務全程監管。二要完善執法監察體系。堅持每季度公開通報和掛牌督辦一批違法案件。做好2010年度衛片執法檢查和實施問責相關工作。建立與法院、檢察院、公安和紀檢監察機關聯席會議制度,推動部、省、市、縣四級12336舉報工作互聯互通,及時發現和報告土地、礦產違法行為。全面投入使用土地管理遙感監測全國“一張圖”和綜合監管平臺,提升監管能力和水平。三要繼續推進“小產權房”問題清理工作,主動配合做好高爾夫球場清理。

(三)高舉推進新機制、開展“358”“兩面旗幟”,著力提升能源資源保障能力。鞏固和擴大地質找礦改革發展大討論的成果要持續深化,持久地抓好。1.全面推進地質找礦新機制。公益性地質工作加強基礎地質調查的定位要堅持,主要是加強基礎調查。在此基礎上要運用地勘基金,積極引入商業資金開展勘查,風險較大的項目要降低勘查風險,予以扶持和政策調控。在找礦潛力大的地區,要整合并合理設置和出讓探礦權,促進資本技術結合和探采一體化,開展整裝勘查,實現快速突破。2.啟動實施“358”行動。三年有重大進展、五年有重大突破、八年重塑礦產勘查開發格局的宏偉目標已經初步論證,經過去年的準備,從今年開始實施。要落實廳(局)長作為地質找礦第一責任人的要求,動員全國地勘行業、院校、協會學會、礦業企業等各方力量,充分調動市場主體投資積極性和地勘單位找礦積極性。一要加強基礎地質工作和礦產遠景調查,爭取更多的成礦遠景區找礦新發現。二要重點圍繞國家緊缺重點礦種,兼顧優勢礦產儲備,在全國19個成礦區帶內開展整裝勘查,形成戰略接續區。三要大力開展老礦山深部和外圍找礦。四要實施海洋地質保障工程,加大投入力度,加快評價進度。3.加強礦產資源勘查開采監督管理。一是全面實施礦產資源規劃。嚴格執行總量控制、分區管理和規劃準入制度,深化對稀土、鎢、銻、螢石、耐火粘土等優勢礦種產能和開采總量控制。二要維護良好的開發秩序。鞏固強化整頓規范成果,嚴厲打擊無證勘查開采等違法行為,不斷提高礦業權人依法勘查依法辦礦意識。三要強化對資源開發利用監管。繼續推進礦產資源開發整合,落實礦業權設置方案制度,全面開展礦山儲量動態監管和礦山遙感監測核查,不斷提高監管質量和效率,促進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合理布局和利用。四要開展地勘單位勘查工作質量大檢查,大力整頓規范地質勘查秩序。4.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和地質服務工作。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關系千家萬戶,關系國計民生,關系發展全局,要堅持把地質災害防治作為崇高的生命任務,把保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作為防治工作的最高價值,將地質災害防治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部署。結合全國山洪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規劃的實施,開展重點防治區地質災害詳細調查評價和監測體系建設,繼續開展特大型地質災害治理。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下,地質工作要按照更加緊密地與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更加主動地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要求,大力開拓新領域、延長工作鏈。繼續開展以資源枯竭型礦業城市為重點的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加強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地質服務工作,強化農業地質、城市地質、環境地質、旅游地質和地質遺跡保護等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實施國家地下水監測工程,進一步推動地熱、淺層地熱能調查評價,持續規范國家地質公園建設管理,深入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提升社會化服務水平。

(四)加快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著力增強國土資源發展動力。改革創新始終是提高國土資源管理工作水平、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必須堅持解放思想,改革創新。1.繼續推進審批制度改革。一是開展城市批次用地審批制度改革試點。經請示同意后,計劃選擇部分報國務院批準用地的城市開展試點。二是繼續改進單獨選址建設項目用地審批。在全面總結已有工作基礎上,針對重點建設項目進一步研究改進措施,提高用地審批效率,確保重點建設項目依法及時落地。三是開展礦業權審批制度改革試點。組織實施黑龍江、陜西、貴州三省煤炭礦業權審批制度改革試點,及時總結經驗,完善礦業權出讓制度。2.規范推進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一是穩妥推進農村集體土地產權制度改革。研究制定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指導意見和技術規范,全面加快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力爭開展土地統一登記試點。二是加快推進征地制度改革。持續推進并逐步深化試點工作,及時總結試點經驗,探索縮小征地范圍途徑和方式,完善征地補償安置機制。三是推進集體建設用地管理制度和改革試點。加強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宅基地管理,有序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流轉試點,加快起草《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管理辦法》。3.深化有償使用制度改革。一是深入推進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制度改革。及時出臺新修訂的劃撥用地目錄,逐步擴大有償用地范圍。二是堅持和完善土地招拍掛出讓制度。認真總結、規范和完善“限房價競地價”、“雙向競價”、“綜合評標”等多種房地產用地出讓模式,推動工業用地彈性出讓和租賃制,推動土地供應由“價高者得”的單一目標向完善市場、保障民生等多目標管理轉變。三是推進礦業權出讓制度改革。圍繞地質找礦新機制落地和“358”行動實施,進一步完善礦業權管理,規范礦業權協議出讓。今年要選擇3—5個省,通過部省合作方式,進行礦業權出讓方式改革試點。四是建立健全土地和礦業權有形市場。加快推進城鄉統一建設用地市場建設,建立健全礦業權有形市場,確保在今年3月底前省級礦業權交易機構全部建成并投入運行。五是有序開展采礦用地改革試點。及時總結試點經驗,完善相關制度。4.促進地勘單位改革發展。要抓住當前礦業繁榮的大好時機,持續推進地質勘查單位改革發展,培育企業家,加快企業化,鼓勵走勘采一體化道路和技術服務道路。加強政策、信息等服務,積極推動地勘單位“走出去”。按照“整體規劃、急需先建、先易后難、逐步推進”的原則,建精建強中央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大力推進地方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建設。探索建立注冊地質師制度。

(五)夯實工作基礎,著力提高國土資源管理水平。業務基礎是國土資源管理工作的基石,要不斷加強,持續夯實。1.推進立法和依法行政。加快推進《土地管理法》和《礦產資源法》修改及其配套法規的制定。深入貫徹落實全國依法行政工作會議精神,研究制定國土資源系統關于進一步推進依法行政的意見。2.加強調查成果應用。深化二次土地調查成果應用,部署開展全國土地變更調查監測和城鎮、村地籍調查工作。深度開發應用礦產資源三項調查成果,提高礦產資源管理信息化水平。3.加強信息化建設與應用統籌。積極推進金土工程二期立項,深度開發和完善現有應用系統,豐富國土資源遙感監測“一張圖”數據上圖入庫,進一步完善綜合信息監管平臺。4.提升科技創新與對外合作水平。繼續實施地球深部探測計劃,開展先進找礦理論、技術和方法推廣活動?;I備好2011年亞太經合組織礦業部長會、2011中國國際礦業大會以及中國-東盟礦業合作論壇等重大活動,大力促進地質與礦產資源領域的對外開放與合作。5.做好新聞宣傳和信訪工作。以更加廣闊的視角,進一步整合力量,統籌協調,形成合力,做好新聞宣傳工作。更加認真細致地做好信訪維穩工作,化解信訪突出問題,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六)推進黨建與業務工作有機融合,著力提升干部隊伍執行力。要以推進創先爭優工作和“兩整治一改革”專項活動為契機,努力提升黨建工作的科學化水平,建設一支政治強、業務精、作風硬的干部隊伍。1.深入推進創先爭優工作。按照黨建與業務工作有機交融、深度結合的要求,繼續創新方式方法,加強工作指導和典型引導,帶領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圍繞中心、立足崗位創先爭優,以創先爭優推動中心工作的完成,在完成中心工作中創先爭優。2.深入推進“兩整治一改革”專項行動。要進一步深化認識,變被動為主動,以專項行動為契機,強力推進全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工作。部署開展土地使用權和礦業權交易市場專項整治,規范市場交易行為,積極推進網上交易和監管,促進建立統一規范的土地和礦業權交易市場。同步推進廉政風險防控體系建設與國土資源管理制度“立、改、廢”,探索建立適應國土資源管理特點的防控體系。3.加強干部隊伍建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斷提高干部選拔任用工作公信度和滿意度,努力實現干部交流經?;?、制度化、規范化,不斷完善干部考核辦法和結果運用。積極探索省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班子協管新機制,提高協管水平。切實加強鄉(鎮)國土資源所建設,不斷提升服務和管理水平。積極探索創新,不斷加強和改進離退休干部工作。

關于海洋工作和測繪工作。兩個國家局都進行了系統總結部署??傮w上看,五年來,海洋工作和測繪工作都取得了顯著成效。2010年的海洋經濟保持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海洋生產總值占GDP比重接近10%,海洋權益維護和海洋國際合作扎實推進,極地和大洋科考工作實現新跨越。2010年測繪工作的主要成就是數字城市建設快速推進,“天地圖”網站開通運行,實現了在線地理信息服務,測繪應急救急保障能力明顯提高,地理信息產業迅猛發展,裝備技術水平明顯提高。2011年,海洋工作要繼續大力推進海洋經濟發展,不斷加大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組織實施好海洋科技重大專項,扎實推進海洋防災減災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海洋執法監察,努力開辟極地和大洋工作的新領域。測繪工作要按照“構建數字中國、監測地理國情、發展壯大產業、建設測繪強國”的總體戰略,加快基礎測繪、現代測繪基準體系和基礎地理信息資源“三基”建設,顯著提高測繪服務水平,推動測繪工作實現新跨越。

四、改革創新,善治善為,推動國土資源事業持續發展 國土資源管理“十二五”目標任務和今年重點工作已經明確,任務十分艱巨、繁重,既富有挑戰,也大有可為,對國土資源系統廣大干部隊伍的思想水平、精神狀態、能力素質、工作作風是重大考驗。國土資源系統上下要改革創新,善治善為,推動國土資源事業在變革中發展、在發展中跨越。

(一)解放思想,銳意改革。近幾年的實踐證明,國土資源事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思想解放的程度和改革創新的力度。我們要按照中央要求,以更大的勇氣、更大的力度,不斷解放思想,堅定推進改革。一是要增強改革的自覺性和緊迫感。當前,我國經濟社會各領域改革向縱深推進,國土資源管理改革不斷深化,特別是地方的改革愿望非常強烈,探索十分踴躍。我們要順時而為、順勢而為,打破思想禁錮、思維定勢、行為慣性,爭當改革的支持者、實踐者、推動者。抓住機遇是領導干部最大的業績,喪失機遇是領導干部最大的失誤。要抓住機遇,乘勢而上,推動改革,積極探索破解難題的出路。二是要著力在轉變管理職能上下功夫。當前國土資源領域的改革已經開始觸及越來越多的深層次核心問題,其關鍵是要持續、深入轉變管理職能。部、省兩級都要進一步把權力和責任放下去,把服務和監管抓起來,削權去利,轉變職能。就目前突出問題來講,要特別注意著力改革資源審批和市場配置制度,進一步縮減行政審批事項,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要以堅定的決心和堅韌的毅力,攻堅克難,銳意開拓,沖破凝固化的管理模式,使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三是要關注新情況,研究新問題,謀劃新對策。我們在推進“雙保工程”、地質找礦等重大工作中,在推進各項重大改革過程中,要敏銳感知新情況,迅速應對新問題,及時提出辦法,不斷解決問題、改進工作。尤其對中央的要求、地方的需求、群眾的期盼、輿論的關注要保持敏感,對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更要高度敏感,主動作為,改革創新,推動工作,防止由于工作滯后對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造成影響、埋下隱患。四是要積極穩妥,把握進度。要注意克服隨意突破法律和改革沒有空間兩種傾向,妥善處理好當前和長遠的關系、局部和全局的關系、依法行政和改革創新的關系,把握好改革的進度。要通盤考慮、統籌設計,堅持“全面探索、局部試點、封閉運行、結果可控”,確保改革試點積極穩妥推進。五是要及時梳理總結改革經驗。近年來,各地在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城市低效利用土地二次開發、礦業權市場建設等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取得一定成效。要對此進行系統梳理總結,把成功的做法和經驗提煉上升為制度規范,健全完善保障和促進科學發展新機制;同時也要注意查找和分析問題,改進和提升工作??偨Y改革經驗要常態化,上級機關、試點單位都要注意及時總結積累經驗,搞好政策儲備,實現良性循環,擴大改革的綜合效用。

(二)協調聯動,統籌推進。國土資源系統層級多,領域寬。做好國土資源工作,必須強化協調聯動,落實共同責任,努力形成團結協調、齊心協力、責任共擔、共同發展的局面。一是要上下聯動,形成合力??傮w來看,國土資源系統各個層級聯系非常緊密、溝通非常順暢,但也存在改革舉措和重大部署上下聯動不夠的問題,需要進一步加強溝通銜接。上級部門要充分理解、體諒地方和基層巨大的發展壓力,從安排用地計劃、部署地質找礦、提高審批效率等方面,真心實意支持地方發展。下級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上級的決策部署,不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如果部里的決策部署不符合實際情況,地方的同志要及時反映問題,機關的同志要切實改進。要充分運用現代科技信息手段,進一步豐富、暢通信息上下傳遞的管道,努力實現無障礙溝通,為協調聯動打下基礎。近年來,部與一些省份簽署實施合作協議取得好的成效,但總體上看,無論是部里的指導還是地方的落實,都還有進一步改進的空間。要通過共同開展年度評估等抓手,使部里的指導更加有效,省里的執行更加有力,協議的落實更富實效。今年部將在各地部署土地審批制度、土地招拍掛出讓制度、礦業權出讓方式等一批改革試點,部省上下要加強聯動,協力推進,確保實效。二是要左右互動,贏得支持。國土資源利用管理涉及方方面面,必須廣泛發動和凝聚力量,推動國土資源從“一家管、大家用”走向“大家管、大家用”,形成全社會都來支持、推動國土資源管理的濃厚氛圍和強大合力。要與相關方面用心用力溝通協調,持續加大宣傳力度,不斷擴大和凝聚共識。各級國土資源部門要積極向地方黨委政府匯報工作,爭取重視和支持。國土資源部門要主動為相關部門服好務,促進相關部門落實耕地保護、執法監管等方面的共同責任。要正確認識和引導輿論,特別是要運用和發揮好主流媒體作用,爭取社會各界和廣大群眾對國土資源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三是要搞好政策磨合,強化協調統籌。從目前我們在工作中碰到的問題看,政策磨合、協調配合的問題比較突出,解決不好往往嚴重影響工作開展。我們要加強資源管理制度改革與城鄉二元體制、財政體制、投資體制等相關制度改革的協調配合,圍繞重大政策的制定實施,充分利用好各類綜合國家綜合改革試驗區等平臺,加大與相關部門、層面對接磨合力度,促進思想上有共識、政策上相配套、行動上能協調,切實增強政策制定和施行的統籌性、協調性和實效性。

(三)加強調研,關注基層?;鶎邮菄临Y源系統的終端,是國土資源大廈的基石,也是國土資源工作狀態和成效的晴雨表。關注基層是黨的群眾路線的重要體現,是方法論,也是價值觀。只有加強調研、關注基層,才能防止脫離實際,才能與群眾心心相連,才能真正做好國土資源管理工作。一是要加強調研,了解基層。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加強調查研究,這對機關來說至關重要。深入基層不多,了解實情不夠,情況若暗若明,對錯心中無數,是制約我們工作的一個突出問題。調查研究要緊緊圍繞重大改革舉措的推出,重大政策措施的落實,監管和服務的重點難點熱點問題來展開。調研的對象要寬,不能局限在本系統,要因地制宜覆蓋地方黨委政府、相關部門行業、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市場主體、行政相對人、各界群眾等廣泛群體,增強調研的系統性與客觀性。調研的方式要活,走下去、請上來、委托、問卷、座談,甚至讀報紙、看報告、回老家探親等都是好的方式,只要留心、用心,工作、生活各個環節都是調查研究。調研的作風要實,要提倡蹲點調研,撲下身子沉下去,把情況摸清楚,把問題研究透。部機關設立基層聯系點,督察局設立基層監測點,都是深入基層、了解基層的好方式,要進一步扎實做好,使基層鮮活的信息能即時反饋上來,為科學決策提供支撐。要加強對調研獲取信息的分析,抓住最本質、最重要的信息,把握苗頭性、傾向性的問題。更好地作出決策、推動工作。二是要理解支持,關注基層??h、鄉國土資源工作者直接面向服務對象和基層群眾,直接面對具體的矛盾和問題,工作任務很重,壓力很大,付出很多辛勞,承受很多壓力,很不容易。對中央政策的落實主要靠基層,對人民群眾的服務主要通過基層,探索實踐主要也在基層,工作經驗主要出自基層,難處也往往集中在基層。我們要更多地理解基層,體諒基層,關心基層,支持基層?;鶎拥那闆r千差萬別,我們在制定出臺政策措施時要盡可能突出針對性、體現差別化,以便于基層更好地貫徹落實?;鶎油咎剿鲗嵺`的熱情很高,上級機關的同志要給予理解和支持,加強指導和幫助,對改革創新的舉措,不要輕易否定。要努力解決基層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改善基層的工作條件,真心誠意為基層服務。

(四)履職盡責,善治善為。我國政府管理職能正在經歷從單一經濟發展目標向經濟社會多元發展目標的深刻轉變,服務社會、服務群眾是政府部門的重要職責。面對新形勢、新要求,國土資源管理工作不能老作為、慢作為、不作為、亂作為,要與時俱進,善治善為,既要有智慧、有辦法,又要有品德、有操守,不斷提升決策的科學性、政策的適用性、服務的有效性。一是要依法行政,服務民眾。要按照建設服務型、法治型政府的要求,從科學民主決策、規范行政行為、加強行政監督等方面,進一步推進依法行政,著力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提升行政效能和綜合效用。要嚴格依法依規辦事,依法依規管好用好國土資源。要堅定不移地推進政務信息公開和陽光行政,大力提升行政工作透明度,切實壓減自由裁量權,自覺接受群眾監督。要高度關注社會公眾的反應和評價,及時發現、改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要堅持把群眾滿意度作為檢驗工作成效的根本標準,始終懷著對群眾的滿腔熱情,從群眾的需求、關注、期盼出發謀劃、部署、推動工作。農村土地整治、地質災害防治、征地補償安置、房地產用地調控等工作與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我們要下更大的力氣、費更多的心思去做好。二是要防范風險,掌握主動。當前,國土資源管理政策對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群眾利益的影響越來越大,國土資源管理工作的復雜性、敏感度也在不斷增強。我們要適應新形勢、新要求,切實強化風險意識,加快建立全程動態風險評估防范機制,最大限度地提升政策舉措的正面效用,減少負面影響,同時也防止身陷矛盾漩渦,陷于被動。在謀劃工作、制定政策時,要開展預評估,對政策實施效果包括社會輿論反響做出綜合研判,提前制定應對預案。在推動工作、實施政策中,還要注意進行動態評估,及時調整工作、完善政策,增強政策實效,提升政策效能。三是要狠抓落實,增強執行力。從思想到行動、從認識到實踐往往是一個艱難的過程。要遵循事物的客觀規律,下功夫搞好工作布局,完善工作機制,夯實工作基礎,特別是要積極探求合適的路徑,搭建有形的平臺,設計有效的抓手,通過切實可行的方式方法,搭建起由知到行的路徑、橋梁,使工作思路和原則要求真正落地、產生實效,實現良性循環、良性互動。這需要用心,需要智慧。要加強領導、落實責任、狠抓落實,重點工作要扭住不放、一抓到底、抓出成效。盡職盡責了,就能善治善為。

體育局十二五工作總結范文第6篇

2011年1月24日四川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

《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2011—2015年)》根據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和《中共四川省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編制,是政府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責的重要依據,是引導市場主體行為的重要指南,是未來五年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是全省各族人民共同奮斗的行動綱領。

第一篇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十二五”時期是我省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繼續推進“兩個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也是我省加快發展的戰略機遇期,要準確把握未來發展形勢,搶抓機遇,攻堅破難,乘勢而上,努力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

第一章規劃背景

第一節“十一五”時期發展成就

“十一五”時期是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極不尋常、極不平凡的五年。面對“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害和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影響,省委、省政府帶領全省各族人民,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奮力推進“兩個加快”,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經濟總量邁上新臺階,預計五年全省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3.7%,2010年達到1.69萬億元。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A設施建設成效顯著,西部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取得明顯成效。重點領域改革扎實推進,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取得突破,充分開放合作打開新局面。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民族地區發展取得長足進步。社會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全省社會保持和諧穩定。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扎實推進??拐鹁葹娜〉脗ゴ髣倮?,災后恢復重建任務基本完成,地震災區發生了脫胎換骨的巨大變化,煥發出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

注:①地區生產總值絕對數是當年價,增速按可比價計算。②人均指標、城鎮化率是由常住人口計算。③ []內為五年累計數。④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現狀值為2008年值。⑤加注“*”的數據為2009年數。⑥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指標按老口徑統計,僅包括企業參保職工。⑦年均增長值為負是指年均下降。⑧單位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噸標煤/萬元)采用等價值法測算。

第二節“十二五”面臨形勢

“十二五”時期,和平、發展、合作仍是時代潮流,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世界經濟政治格局出現新變化,科技創新孕育新突破,國際環境總體上有利于我國和平發展。同時,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遠,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全球需求結構出現明顯變化,圍繞市場、資源、人才、技術、標準等的競爭更加激烈,氣候變化以及能源、資源、糧食安全等全球性問題更加突出,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抬頭,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更趨復雜。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發展,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但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刻不容緩。

經過“十一五”時期的發展,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更加牢固,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不斷增強,進入推進更好更快更大發展的新階段。“十二五”時期,我省面臨國家把實施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放在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優先位置、把擴大內需作為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方針、進一步支持地震災區發展振興、大力扶持民族地區跨越發展和貧困地區加快發展等重大機遇,具備了進一步加快發展的良好基礎和有利條件。同時,“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發達”仍然是我省最大的省情,城鄉二元結構突出、初級階段特征明顯仍然是我省最大的實際,發展不足、發展水平不高仍然是我省最大的問題。我省還面臨著資源環境約束增強、科技創新能力不強、區域發展競爭加劇、社會矛盾明顯增多等壓力和挑戰。必須科學判斷和準確把握發展趨勢,搶抓發展機遇,積極應對各種困難和挑戰,努力實現經濟跨越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第二章指導思想

“十二五”時期,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抓住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等重大機遇,堅持“一主、三化、三加強”的基本思路,以改革開放和科技創新為動力,以改善民生為根本目的,全面加強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提高綜合競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努力實現發展新跨越和社會和諧穩定,為建成西部經濟發展高地和建成全面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

立足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著力推動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十二五”時期發展應堅持和遵循以下五條基本原則。

——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緊緊抓住重大發展機遇,始終把發展作為解決我省所有問題的關鍵,在加快發展中促轉變,在加快轉變中謀發展。努力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逐步縮小與全國和發達地區的發展差距,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統籌兼顧,協調發展。統籌城鄉改革發展,聯動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主體功能區建設,加快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扶持民族地區跨越發展和革命老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全面加強社會建設,實現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的有機統一。

——優化結構,可持續發展。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積極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形成投資、消費、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的格局。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層次和核心競爭力,促進三次產業協調發展。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努力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的有機統一。

——改革開放,創新發展。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實施充分開放合作戰略,加快建立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深入實施科教興川和人才強省戰略,加快建設區域創新體系,大力提高創新驅動能力。

——民生為本,共享發展。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社會事業發展,大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和均等化水平,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全川人民共享發展成果,實現富民和強省的有機統一。

第三章發展目標

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的要求,綜合考慮未來發展趨勢和條件,今后5年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

——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全省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左右,2015年突破3萬億元大關,人均生產總值達到3.5萬元左右,進入中等收入地區,與全國平均水平差距明顯縮小。財政收入穩步增長,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西部經濟發展高地基本形成,加快向全國經濟強省邁進。

——經濟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工業化、城鎮化水平顯著提升,特色優勢產業不斷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取得突破性進展,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服務業比重提高,現代產業體系加快形成。城鄉、區域發展更加協調。到2015年,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0.2:50.8:39,城鎮化率達到48%左右。

——社會建設明顯加強。城鄉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穩步提升,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進一步提高,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逐步健全,覆蓋全省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年均5.6‰以內,總人口控制在9200萬以內。全省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不斷提高。社會管理體系更加完善,社會更加和諧穩定。

——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長,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2015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73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9000元。物價基本穩定,就業穩步增長,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善,勞動關系保持總體穩定,人居環境顯著改善,生活品質不斷提升。

——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天然林得到有效保護,森林覆蓋率達到36%,空氣質量進一步好轉,主要江河水質持續改善。耕地保有量、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單位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減少、森林蓄積量等指標達到國家要求,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量的比重明顯提高。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取得明顯成效。

——改革開放實現新突破。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明顯進展,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快推進,行政效率進一步提高。開放合作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初步建成。

專欄2 “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

注:①地區生產總值絕對數為2010年價格,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② []內為五年累計數。③三項醫療保險指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④加注“*”的規劃指標,暫無統計數據。

第二篇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堅持統籌規劃、適度超前的原則,與產業布局、城鎮發展相協調,擴大規模、完善網絡、優化結構,構建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和保障。

第四章加快建設西部綜合交通樞紐

加快進出川綜合運輸大通道和交通樞紐建設,完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提供便捷、暢通、安全、高效的運輸服務,初步建成以成都主樞紐為中心,以區域性次級樞紐和節點城市為重要支撐,以進出川大通道為紐帶的西部綜合交通樞紐。

第一節綜合運輸大通道建設

加快客運專線、快速鐵路、高速公路和高等級航道建設,積極融入國家快速鐵路網和高速公路網,形成暢通周邊省市,通達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北部灣等經濟區的快捷運輸通道。積極開辟新的航線,架設內陸對外開放的空中橋梁。 鐵路。加快進出川鐵路大通道建設,力爭建成西安至成都、綿陽至成都至樂山、成都至貴陽、成都至重慶客專以及成都至雅安、成昆鐵路擴能成都至峨眉段、蘭州至重慶等項目。加快建設成都至蘭州鐵路。新開工建設雅安至康定鐵路、成昆鐵路擴能峨眉至廣通段、隆黃鐵路敘永至織金段、昭通至攀枝花至麗江鐵路、川青鐵路成都至馬爾康段等項目。加快川藏鐵路康定至拉薩段、川青鐵路馬爾康至格爾木段、成都至西寧鐵路等項目前期工作,爭取規劃期內開工建設。五年新增鐵路運營里程2700公里以上,運營總里程達到6250公里,形成11條進出川鐵路大通道。

公路。加快進出川高速公路大通道建設,建成廣元至陜西界、廣元至甘肅界、宜賓至瀘州至重慶高速公路等項目,適時開工建設雅安至康定、汶川至馬爾康高速公路等項目。五年新增高速公路通車里程3700公里,通車總里程達到6350公里,形成18條高速公路進出川大通道。

水運。全面實施“四江六港”水運通道和港口建設,大力改善長江川境段、嘉陵江川境段、岷江、渠江等航道的通航條件,提升“一橫二縱六線”水運航道通過能力。加快建設瀘州、宜賓、樂山和廣元、南充、廣安兩大港口群,加快推進岷江航電綜合開發。全省三級及以上高等級航道里程達到544公里,集裝箱總吞吐能力達到250萬標箱。

航空。加快成都航空樞紐建設,建成成都雙流機場二跑道及新航站樓,加快成都第二機場前期工作并爭取開工建設。加快支線機場建設。積極發展通用航空和貨運航空,進一步拓展國際、國內航線網絡,擴大服務范圍。全省通航機場達到14個,全省機場直接通航城市108個,航線150條。

第二節交通樞紐建設

強化成都主樞紐。建設鐵路、公路、航空、地鐵等多種運輸方式融為一體的綜合客運換乘樞紐和多式聯運的貨運樞紐,實現客貨運輸的便捷換乘、高效銜接。大力發展城市公共交通和軌道交通,加強市區地鐵與市郊鐵路、城際鐵路的銜接,形成城市與區域一體化的快速軌道交通網絡。加強成都鐵路調度中心和區域空管中心建設,努力把成都建成西部最大的國家級綜合交通樞紐。

完善次級交通樞紐。以區域性中心城市為依托,加快建設瀘州、宜賓、樂山、南充等水陸聯運次級樞紐,遂寧、內江、自貢、雅安等物流配送次級樞紐,攀枝花、廣元、達州、廣安等省界次級樞紐,大力加強綿陽、德陽、巴中、資陽、眉山、西昌、康定、馬爾康等重要交通節點建設,擴大交通網絡的覆蓋范圍,實現多種運輸方式在次級樞紐和節點城市間的有效銜接。

第三節完善內部交通網絡

完善省內交通網絡,實現進出川運輸大通道與樞紐和節點城市的緊密連接,基本建成覆蓋全省主要城市的快速客、貨運輸系統,全面提高交通運輸能力和水平。加快城際快速鐵路和重要支線鐵路建設,完善鐵路內部網絡。加快高速公路建設,建成高速公路網基本框架。大力推進國省干線公路升級改造,著力提高二級及以上公路比例。加強農村公路建設,進一步提高農村公路的通達深度和通暢水平。

專欄3鐵路重點項目示意圖

專欄4高速公路、港口、機場重點項目示意圖

專欄5交通重點項目

鐵路。建成成綿樂、西成、成渝客專、蘭渝、成雅、成貴、巴中至達州、敘永至大村等項目,加快成蘭鐵路建設。新開工建設雅安至康定、成昆擴能峨眉至廣通段、川青鐵路成都至馬爾康段、隆黃鐵路敘永至織金段、昭通至攀枝花至麗江、綿遂內自宜城際,加快川藏鐵路康定至拉薩段、川青鐵路馬爾康至格爾木段、成都至西寧鐵路、樂山至自貢至瀘州、宜賓至瀘州鐵路等項目前期工作,力爭開工建設。加快成都地鐵建設。

高速公路。加快雅西、達陜、納黔、宜瀘渝、廣甘、廣南、南巴、廣陜、內遂、成什綿、綿遂綿陽段、雅樂、映汶、成自瀘赤、成安渝、成德南、達萬、麗攀、巴陜、巴達、遂資眉、南大梁、樂自、成都二繞、綿陽繞城等項目建設,新開工建設汶川至馬爾康、雅安至康定、仁壽至沐川、綿陽至九寨溝、汶川經川主寺至川甘界等項目。

水運。加快長江川境段、岷江、嘉陵江和渠江航道整治,加快建設瀘州港二期續建工程、宜賓港和廣安港,開工建設樂山、廣元、南充港。

航空。加快九寨黃龍三期、西昌機場擴建,新開工南充機場擴建和阿壩紅原、稻城亞丁、樂山機場建設,遷建宜賓、瀘州、達州機場,加快成都第二機場、甘孜等機場前期論證工作,爭取開工建設。

第五章加強水利設施建設

堅持防洪抗旱并重、大中小微并舉的原則,以“再造一個都江堰灌區”為重點,加強水利設施建設,優化水資源配置,提高水資源利用率,著力構建供水保障體系和防洪減災體系,重點改善老旱區和糧食主產區的用水條件,努力滿足城鄉居民生活和經濟建設對水資源的需求。

第一節加快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設

大力加強重點水源工程和灌區工程建設,充分發揮調蓄水量的作用,切實增強抗御旱洪災害的能力。建成亭子口水利樞紐工程、小井溝水利工程、二郎廟水庫、白巖灘水庫等重點項目,開工建設武引二期灌區、毗河供水一期、升鐘灌區二期、向家壩灌區一期和紅魚洞水庫、開茂水庫等大中型水利工程,積極推進泥溪水庫、通江水庫等項目前期工作。五年新增和恢復蓄引提水能力69億立方米。

第二節加強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

加快建設關門石水庫、惠澤水庫等在建項目的渠系配套工程,大力實施都江堰等已成灌區的渠系配套與節水改造,繼續實施灌排泵站更新改造,進一步加強高標準節水示范工程建設。充分發揮已成水利工程效益,積極推進水利現代化灌區建設,加快擴大有效灌溉面積,五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積760萬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310萬畝。

第三節加強防洪減災工程建設

加強病險水庫和水閘除險加固,消除安全隱患。加快實施主要江河堤防工程,繼續推進中小河流治理,重點加強渠江防洪控制性工程,提高防洪能力。加強山洪災害防治和易災地區水土保持,完善水文基礎設施和預警預報系統,提高綜合防災能力。加強重點河道整治和地震災區堰塞湖的疏浚,提高行洪能力??茖W開發空中云水資源。

專欄6水利設施重點項目

大中型水利工程。建成亭子口水利樞紐、武都水庫、小井溝水利工程、二郎廟水庫、大竹河水庫、白巖灘水庫等在建項目,開工建設紅魚洞、開茂、關刀橋、寨子河、七

一、九龍等大中型水庫和武引二期、毗河一期、升鐘二期、向家壩一期、大橋二期、亭子口一期、銅頭引水等大中型灌區工程。

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加快建設關門石水庫、惠澤水庫等在建項目的渠系配套工程,基本完成都江堰、玉溪河等11個大型灌區和8000多個中小型灌區的渠系配套建設。

防洪減災工程。加強渠江等主要江河防洪控制性工程,基本完成“六江一干”(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雅礱江、長江上游干流)重點河段堤防工程,繼續推進中小河流治理,完善水文、預警預報系統,加強山洪災害防治。

第六章提升能源保障能力

加強能源保障能力建設,加快能源結構戰略性調整,轉變能源發展方式,優化能源區域布局,努力建成全國重要的優質清潔能源基地,構筑安全、穩定、經濟、清潔的現代能源體系。

第一節加快能源基地建設

加強水電、天然氣等重要資源開發,夯實能源供應基礎。在保護生態和做好移民安置工作的前提下,加快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三江”水電基地和大中型流域水電集群建設,基本建成全國重要的水電基地。推進筠連、古敘等礦區綜合開發,建設大型煤炭基地,提高煤炭安全保障能力和加工轉化水平。在重點礦區建設坑口電廠和煤矸石綜合利用電廠,結合省外煤源和運輸條件規劃建設路口電廠,解決電力豐枯矛盾。加快川東北和川西地區天然氣開發,建成全國重要的天然氣生產和轉化利用基地。在負荷中心和天然氣資源地合理布局燃氣電廠,增強調峰能力。千方百計增加石油供應,加快煉油廠建設,提高成品油自給保障能力。到2015年,發電裝機容量達到8600萬千瓦(其中水電裝機約7000萬千瓦),煤炭產能8900萬噸,盆地天然氣產能400億立方米。

第二節優化能源結構

推動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變革,大力提高非化石能源和低碳清潔能源的比重。優先發展水電,優化發展煤電,積極發展核電,適度發展天然氣發電,加快發展生物質能、太陽能、風能、煤層氣、頁巖氣、沼氣等新能源。積極發展智能電網、分布式能源。推進循環流化床技術等高效潔凈燃煤發電,促進煤炭安全集約生產和清潔高效利用。擴大天然氣利用規模,優化用氣結構,優先滿足城鄉居民生活用氣和城市公共服務用氣。

第三節完善能源輸送體系

建設以500千伏電網為骨架、220千伏電網為支撐的省內電網和水電送出通道,形成布局優化、結構合理、聯系緊密、城鄉協調、安全可靠、覆蓋全省的輸配電體系。建設以超高壓、特高壓為支撐的跨區大通道,提高網際省際交換能力,構筑跨省區跨流域的電力交換大樞紐。加強天然氣管網建設改造,形成覆蓋全省絕大多數市州的骨干管網和重點區域網絡。加快推進跨省和省內油氣管道建設,提高油氣保障能力。加強煤炭運輸通道建設,提高煤炭運輸能力。

第四節改善民生用能條件

加強城鄉用能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能源普遍化服務水平,逐步縮小城鄉、區域能源供應差距。進一步實施城鄉電網改造升級和省內聯網工程,提高農村電氣化水平。加強農村地區、民族地區和邊遠地區能源建設,加快推進無電地區電力建設,實現電力全覆蓋,消除無電地區。加快城鎮民用燃氣普及,推動城鎮居民能源消費結構升級。積極建設充換電配套服務體系,滿足電動車發展需要。

專欄7能源重點項目示意圖

專欄8能源重點項目

水電。重點建設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壩、烏東德、白鶴灘,雅礱江錦屏一二級、官地、桐子林、兩河口,大渡河大崗山、長河壩、猴子巖、雙江口、枕頭壩等“三江”及大中型河流的水電站,新增水電裝機容量3800萬千瓦。加快金沙江上游水電梯級開發前期工作,力爭開工建設。

火電。重點建設珙縣、福溪、內江60萬千瓦循環流化床示范電站、攀鋼電廠,新增燃煤火電裝機容量330萬千瓦;建設達州等燃機電廠,新增氣電裝機容量70萬千瓦;規劃建設重點煤區坑口電廠、煤矸石綜合利用電廠以及百萬千瓦級超超臨界路口電廠。規劃布局發電技術創新示范工程。

核電。爭取開工建設核電項目。煤炭。加快筠連、古敘等礦區綜合開發,建設新維、船景、觀文、武樂、青山、沐園、石屏二礦、龍山、瓦窯坪等重點煤礦項目。“十二五”期間,新增產能1000萬噸。

天然氣。加快達州、巴中、廣元、南充以及川西、川中地區等地區天然氣開發。“十二五”期間,新增產能200億立方米以上。

煉油。加快彭州煉油廠建設。“十二五”期間,新增煉油能力1000萬噸。

電網。加快建設錦屏—蘇南、溪洛渡—華東等特高壓、超高壓骨干電網工程;規劃建設特高壓交流輸電通道;加快實施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無電地區電力建設等工程。

管道。加快建設北外環、川東北—川西等環網工程和骨干輸氣管道;建設寧夏中衛—貴陽天然氣管道四川段、中緬天然氣石油管道楚雄至攀枝花至西昌支線、蘭州—成都原油管道、貴陽—瀘州—內江—成都成品油管道。

第七章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信息網絡體系,增強保障能力,推進普遍服務,建設西部通信樞紐,提升全社會信息化水平。

第一節加強信息網絡建設

加快西部通信樞紐建設,進一步提高區域干線傳輸能力,提升國際出口帶寬,加強國際通信保障能力。加快新一代移動通信、下一代互聯網、數字電視、衛星通信等網絡設施建設。積極推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互聯網互聯互通和業務融合,提高信息網絡資源利用效率,抓好綿陽國家“三網融合”城市試點。引導建設寬帶無線城市,實施城市光纖入戶工程,基本建成高速、安全、可靠接入的城市網絡系統。大力推進電信、郵政普遍服務,加快空白鄉鎮郵政局所建設,提高農村和邊遠地區的信息網絡和郵政服務網點覆蓋率。

第二節推進經濟社會信息化

大力發展電子政務,推動資源共享和業務協同,加強地理、人口、金融、稅收、醫療、社保、就業、統計等信息系統建設,推進社會公共服務信息化。加強電子政務運行維護體系建設,基本實現電子政務建設和運行維護的制度化、規范化和專業化。加強大企業和重點行業信息化系統建設,加快發展電子商務。實施信息化重大示范工程,全面改善城市信息服務,著力推進農村信息化,提高全社會信息化水平。

第三節強化信息安全保障 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保障體系、應急通信體系,建設數據災備中心,強化網絡保密體系,加強信息網絡監測、管控能力建設,實施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和風險評估制度,加強信息網絡、信息內容安全保障和技術防范,確?;A信息網絡和重要信息系統安全。

第三篇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提高產業整體競爭力為中心,以產業高端化高新化為方向,大力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做強做優做大工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不斷發展壯大“7+3”特色優勢產業,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努力建設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開發基地、現代加工制造業基地、農產品深加工基地、科技創新產業化基地和西部物流、商貿、金融中心。

第八章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立足我省科技和產業基礎,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導向,加快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步伐,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規?;?、集群化發展,盡快把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成我省重要的先導性、支柱性產業。

新一代信息技術。重點發展集成電路、新型顯示、高端軟件和服務器等核心基礎產業。圍繞信息獲取、傳輸、處理技術及其運用,加快發展新一代移動通信、下一代互聯網核心設備和智能終端的研發及產業化,推進三網融合、物聯網及云計算的研發和應用。建設國家重要的信息和軟件高技術產業基地。

新能源。重點發展新能源裝備制造,發展核島系統集成、核島和常規島設備、核燃料元件等關鍵部件,大功率風電機組,生物質能發電成套設備。加快發展多晶硅、非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及組件、大容量儲能電池、動力電池。積極發展清潔可再生能源。建設國家重要的新能源高技術產業基地。

高端裝備。重點發展航空、航天、高速鐵路設備等。發展軍機、公務機等整機和國產大飛機、支線飛機機頭、機身等關鍵部件,以及大型航空發動機整機及零部件、航空電子系統產品,建設國家重要的民用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積極開發空間服務系統、亞軌道科學研究火箭。

新材料。重點發展釩鈦、稀土材料,開發含釩鋼、釩精細化工、釩電池、釩鋁合金、鈦合金及高檔鈦材等高端產品。積極發展新型功能材料、先進結構材料、生物醫用新材料、高性能纖維及其復合材料、超硬材料等新材料,建設國家重要的新材料高技術產業基地。

生物。重點發展創新藥物和生物育種,開發以生物技術藥物、新型疫苗、診斷試劑等為重點的創新藥物研發和生產,推進以先進醫療設備、醫用材料等為重點的生物醫學工程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支持發展高產、優質、抗病、抗逆生物育種產業,加快生物基材料發展,建設國家重要的生物高技術產業基地。

節能環保。重點發展高效節能技術產品,開發節能電器、半導體照明(LED)、無極燈等綠色照明產品。積極發展先進環保技術裝備和產品,加快資源循環利用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和產業化。

專欄9戰略性新興產業六大基地建設

國家信息高技術產業基地。高世代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TFT-LCD)、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OLED)、富士康(成都)基地、仁寶計算機西部制造基地、戴爾(成都)旗艦基地、緯創(成都)基地、中電科航電產業園、聯想計算機項目、德州儀器集成電路項目、三網融合業務傳送網絡、無線城市建設項目等。

國家軟件高技術產業基地。高端軟件、高端服務器、IC設計、數字娛樂、信息安全、ODC軟件外包中心、通訊研發、軟件和信息服務外包、游戲動漫、嵌入式軟件。

國家新能源高技術產業基地。多晶硅和太陽能電池及組件項目、非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項目、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項目、高性能堿錳電池。

國家民用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大型多功能低速風洞建設及測試項目,國產大飛機機頭和ARJ-21新支線飛機機頭、機身等關鍵部件,大型航空發動機整機及零部件,空管系統科研生產基地、通用飛機整機維修基地和國家中小型發動機維修基地,北斗星導航終端、定位應用系統、導航應用關鍵元器件。

國家新材料高技術產業基地。高品質氟橡膠項目、特種有機硅和工程塑料項目、碳纖維預浸布、碳纖維先進復合材料、聚苯硫醚樹脂和纖維項目、HPS護坡新材料、玄武巖連續纖維生產基地項目、特種玻纖及萬噸級電子紗、新一代骨誘導人工骨及軟骨誘導材料和組織工程化制品項目、表面改性心血管系統植入器械項目、高科技光電可調諧激光器項目、切割鋼線項目、液晶玻璃基板生產項目、PDP玻璃基板項目、高性能軟磁電子材料、醋酸纖維素生產等。

國家生物高技術產業基地。復合型藥物研發生產基地、生物藥物生產基地、腫瘤類及抗感染類藥物生產基地、綜合性新藥研究開發技術平臺、四川(成都)生物醫藥公共服務平臺、現代農業與生物技術育種實驗中心、超級動植物新品種開發、創面修復類藥物研發生產基地、新藥臨床研究公共服務平臺等。 第九章發展壯大特色優勢產業

充分發揮我省特色優勢產業的支撐帶動作用,做強存量和做大增量并重,提高技術水平,壯大產業規模,延伸產業鏈,推動特色優勢產業高端化發展,提升產業綜合競爭力。

裝備制造。加強以水電、火電、燃氣為重點的發電設備研發制造,開發大型水電機組、大功率超臨界和超超臨界循環流化床火電機組、重型燃氣輪機組。發展重型裝備、機車車輛、工程機械、數控機床、油氣鉆采、薄煤層綜合開采等成套設備和關鍵零部件產業。開發航空、海洋等領域高端鑄鍛件產品。

油氣化工。推進石化深加工及精細化發展,培育壯大石油化工、精細化工和橡塑深加工等產業鏈,建成四川石化產業基地及下游深加工產業集群。調整天然氣化工產業結構,發展天然氣制取高效復合肥、乙炔、氫氰酸、烯烴等。推進氣鹽氟結合,發展化工新材料。積極發展現代煤化工和磷硫化工。

汽車制造。重點擴大中高級乘用車生產規模,鞏固提升載貨汽車生產水平,培育壯大整車自主品牌,提高汽車關鍵零部件配套能力。積極發展電動汽車及混合動力汽車,推進壓縮天然氣(CNG)、液化天然氣(LNG)汽車研發制造和推廣應用。建設西部重要的汽車整車及零部件生產研發基地。

飲料食品。發揮川酒、川豬、川菜、川煙、川茶等品牌優勢,推動農產品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重點發展名優白酒、肉制品、糧油、茶葉、特色果蔬等優勢特色產業,大力發展地方名優特食品,提升產品附加值,擴大市場占有率,發展壯大農產品深加工龍頭企業,建設國家重要的農產品深加工基地。

現代中藥。發揮我省中藥材資源優勢,以川產道地藥材為重點,大力發展川產中藥材和中成藥大品種。加快中藥新藥、保健品開發認證,突破提取、分離、純化等高新技術,支持中藥企業加快發展,建設全國重要的中藥飲片和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

推進建材、冶金、輕工、紡織等其他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和技術進步,大力發展新型建筑材料,振興絲綢、苧麻等天然纖維織造工業,積極推進竹原纖維等天然纖維產品開發。加快淘汰水泥、鐵合金、焦炭、電石、平板玻璃、化肥、造紙等行業的落后產能。抓好內江、自貢、攀枝花、華鎣等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和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發展接續產業。提高建筑業技術和裝備水平,培育具有工程總承包能力的大型建筑企業,加快傳統建筑業向現代建筑業轉變。

專欄10特色優勢產業重大項目

發電裝備制造。依托現有重點裝備制造企業及近300家配套企業,建設形成大功率超臨界和超超臨界循環流化床火電機組、70萬千瓦以上大型水電機組、重型燃氣輪機組等批量生產能力。

石化下游產業。積極建設四川石化下游系列項目,大力發展石化深加工及精細化工產品,促進四川化工行業結構調整,帶動輕工、紡織、機械、塑料加工、新材料等產業發展。

汽車整車制造。依托現有整車企業及近百家零部件企業,實施系列改擴建項目,積極發展中高級乘用車產品,形成100萬輛乘用車生產能力,建設西部重要的汽車生產基地。

大型煤氣化及綜合利用。建設200億方煤氣化中心,改造現有大化肥裝置,實現川南化工原料“氣改煤”,并積極發展精細化工產品和化工新材料。

釩鈦資源綜合利用。以攀枝花、涼山、內江為重點,采用目前國內最先進的釩鈦鋼鐵生產工藝和技術,建設國內最大的現代化釩鈦工業園及西南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含釩鋼生產基地。實現釩鈦深加工產品和低微合金材料等規?;a,構建較為完整的釩鈦產業鏈,形成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釩鈦產業集群。

鉬銅資源深加工及綜合利用。整合西南地區鉬銅多金屬礦產資源,引進國際最先進技術,建設年產4萬噸鉬、40萬噸銅及金銀等稀貴金屬回收綜合利用裝置,推動我省有色行業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成為國內重要的鉬銅生產基地。

中國白酒金三角。實施五糧液工業園區、瀘州酒業集中發展區、劍南春酒城名酒名街、古藺名酒名鎮、沱牌名酒產業生態園、水井坊遺址酒文化街區等工程建設,將“中國白酒金三角”打造成世界著名的白酒生產基地。

林漿紙一體化。依托省內以叢生竹為主的林竹資源,加快原料林培育,建設一批林漿紙一體化項目,新增竹材制漿年產能70萬噸。

第十章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

以建設西部物流中心、商貿中心、金融中心為重點,加強生產性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融合發展,推進制造業服務化和服務業規?;?、品牌化、網絡化,積極發展生活性服務業,不斷拓展服務業新領域,促進服務業發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

第一節加快發展物流、商貿、金融業

現代物流業。依托我省重要的物流節點城市、制造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布局建設一批物流園區、物流中心,推進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倉儲配套設施建設,構建區域一體的現代物流網絡體系,建設西部物流中心。推進物流服務的社會化和專業化,重點發展第三方物流。著力壯大電子、酒業、鋼鐵、農產品冷鏈、糧食等領域物流以及大件運輸、零擔等專業物流集群,培育一批服務水平高、競爭力強的大型現代物流企業。加快發展航空物流,促進口岸物流向物流節點城市延伸,逐步建成一批適應國際貿易發展需要的國際物流港,加快“電子口岸”建設。

商貿流通業。用先進經營理念、運營模式和流通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商貿流通業,建設西部商貿中心。加強批發貿易、零售貿易、服務貿易、商務信息、會展經濟等平臺建設。引進國內外企業在我省設立總部及區域性交易中心、運營中心和研發中心。加強流通基礎設施建設,抓好城市中央商務區規劃建設,打造一批大型骨干賣場,建成一批特色商業街區,引導大型商業綜合體集聚發展,建設西部重要的消費中心。支持大中型流通企業延伸連鎖經營網點到農村,滿足農村居民消費需求。大力發展會展經濟,打造西部重要的商品交易和經貿交流合作平臺。

現代金融業。大力發展金融服務業,完善金融市場體系,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增強金融服務功能,建設西部金融中心。進一步鞏固發展銀行、證券、保險業,積極引進世界知名金融機構在我省設立區域總部、分支機構和功能性服務中心,發展壯大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加快西部金融機構中心建設。積極引進和培育股權投資基金、融資性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促進新興金融業集聚發展。積極穩妥推進金融產品和交易品種創新,擴大票據業務、保險業務以及期貨、產權、大宗商品等交易規模,建設西部金融市場和交易中心。推動金融后臺服務業發展,大力發展金融外包服務、金融中介服務,建設國內重要的數據、清算、研發、災備等金融后臺服務中心。

專欄11 “三中心”建設重點項目

西部物流中心。成都國際航空物流園區、成都國際集裝箱物流園區、成都高新綜合保稅區、新都物流中心、綿陽電子信息綜合物流園區、宜賓臨港物流園區、瀘州港集裝箱物流園區、樂山大件物流中心、攀枝花密地(礦產品)物流園區、達州天然氣能源化工產業區物流中心、遂寧中國西部現代物流港等。

西部商貿中心。建設一批年交易額在100億元以上的農產品、生產資料、五金機電等大型批發交易市場和一批營業面積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零售設施。打造成都服務外包基地園。建設中國西部國際博覽城。

西部金融中心。建設成都金融總部商務區,各類法人金融機構和省市級金融機構數量達到300家以上。初步建成西部票據市場中心、西部直接融資中心、西部保險市場中心、西部產權交易市場中心、西部大宗商品交易市場中心、西部金融創新中心、西部銀團貸款中心。建設成都金融后臺服務業集聚區,后臺服務中心達到30家以上。

第二節大力發展旅游業

大力發展旅游經濟,提升旅游產業層次,促進旅游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推進旅游大省向旅游強省轉變。完善旅游服務設施,建設良好的旅游市場秩序,推進旅游標準體系建設,提高旅游服務水平。加強精品旅游區建設,打造特色旅游產品,提升精品旅游線路,積極發展重點旅游城鎮。調整旅游產品結構,加強旅游宣傳促銷,積極培育旅游市場,大力發展入境旅游和休閑度假旅游。抓好成都國家旅游經濟改革試驗區建設。

專欄12旅游業重點區域和線路

精品旅游區。大成都都市休閑度假旅游區、大峨眉國際休閑度假旅游區、大九寨國際旅游區、攀西陽光度假旅游區、嘉陵江流域生態文化旅游區、中國白酒金三角旅游區、龍門山國際山地旅游區、中華大熊貓生態旅游區、香格里拉生態旅游區和大巴山生態文化旅游區。

精品旅游線路。提升九環線、成樂線、三國文化旅游線、西環線等國際精品旅游線。新推世界遺產旅游線、環貢嘎山旅游線、抗震救災和紅色旅游線、中國白酒金三角旅游線等精品旅游線。

特色旅游產品。休閑度假旅游產品、高端生態旅游產品、特色文化旅游產品、鄉村旅游產品、新興專項旅游產品。 第三節積極拓展服務業發展領域

深化專業化分工,創新服務產品和模式,大力發展信息服務、服務外包、商務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物聯網、下一代互聯網、云計算等信息服務業。完善研發設計、支撐產業鏈協同等公共服務平臺,大力發展專業化的科技研發、工業設計、軟件設計等服務外包業。規范發展法律咨詢、會計審計、工程咨詢、融資擔保、資產評估、信用評估等商務服務業,加速形成國際化的商務服務能力。

積極發展生活性服務業,不斷豐富服務產品類型,著力提升服務水平和質量。支持方便群眾生活的便利店等社區商業發展,優化城鄉商業網點布局。鼓勵發展家政服務、養老服務、社區服務等家庭服務業,培育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家庭服務勞務品牌。加強房地產市場調控和監管,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發展物業管理服務、房地產中介服務。大力挖掘川菜、川茶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提升餐飲業發展水平。積極培育營養保健、家庭教育、時尚健身、遠程醫療、網上購物等新興服務業態。

第十一章推動產業集中集約集群發展

調整優化產品結構、企業組織結構和產業布局,推進企業兼并重組,加快淘汰落后生產能力,推動產業轉型發展,促進產業優化升級。

第一節推動產業集聚發展

著力提高產業集聚規模效應,引導產業向園區集中。培育壯大一批國家級和省級開發區,積極推動省級開發區擴區、區位調整和轉型升級,扶持一批省級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開發區,在符合條件的地方新設一批省級開發區。建設一批特色鮮明、優勢突出、功能完善、聯動發展的產業園區和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帶動關聯產業和配套產業集聚發展,積極發展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的優勢產業集群。

第二節提高產業技術水平

鼓勵企業加大科技投入,增強新產品的開發能力,加快產品升級換代,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加大技術改造力度,推進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加快淘汰落后生產工藝、設備和生產能力,抑制高能耗、高污染和產能過剩行業盲目擴張,防止新的低水平重復建設。全面實施質量興川戰略,增強品牌創建能力。

第三節促進企業兼并重組

繼續實施大企業大集團發展戰略,以裝備、汽車、鋼鐵、水泥等行業為重點,發揮企業主體作用,積極推動優勢企業跨行業、跨地區兼并重組、境外并購和投資合作,實現資源優化配置,促進規?;?、集約化經營。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發揮骨干企業的核心帶動作用。大力扶持中小企業加快發展,努力形成專業化分工協作的發展格局。

第四篇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統籌城鄉改革發展,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力度,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和農民生活水平,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

第十二章改善農業農村發展條件

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農村小微型水利設施,積極發展節水灌溉、旱作農業,強化田網、路網、水網配套,提高耕地質量。加快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在有條件的地方推進農村集中式供水,分類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大力推進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加強農村道路建設,加快農村斷頭公路、危橋改造、渡改橋、便民路和客運站點建設,提高農村公路通達通暢水平和道路安全等級,基本實現油路到鄉、公路到村、便民路入戶、機耕道到田,切實改善農村出行條件。推進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工程,因地制宜實施農村沼氣、太陽能等農村能源工程。加強農村集貿市場和冷鏈物流設施建設。

專欄13農業農村基礎設施重點項目

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采取集中供水、分散供水等方式解決農村2150萬人飲水安全問題。

農村公路工程。新建和改造農村公路約8萬公里,全省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大部分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

農村機耕便民道工程。實施“進組”、“入院”和“到田”機耕便民道建設20萬公里。

農村能源工程。建設農村戶用沼氣池、大中型沼氣工程、聯戶沼氣工程、秸稈能源化利用工程、農村省柴節煤爐灶升級換代工程,完善沼氣服務體系。

農村供電工程。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水電新農村電氣化、小水電代燃料工程、農村水電增效擴容改造工程。

第十三章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以保障糧食安全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市場競爭能力為目標,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優化農業結構,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第一節穩定糧食生產

堅持把糧食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嚴格保護耕地和基本農田,穩定糧食生產。加強田間基礎設施、良種選育、土壤改良與地力培肥建設,大規模改造中低產田土,加快農村土地整理復墾,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建設1000萬畝高標準農田。落實完善糧食生產扶持政策,大力實施“米袋子”工程,積極推進新增1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工程和退耕還林地區基本口糧田工程建設,穩步提升糧食生產能力。加強糧食物流、儲備和應急保障設施建設。構建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確保省內糧食總量平衡、基本自給。

第二節發展優勢特色農業

實施“菜籃子”工程,加快建設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依托農業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馬鈴薯、優質油料、蔬菜、食用菌、水果、茶葉、蠶桑、中藥材、煙葉、林竹和花卉等優勢特色效益農業。穩定發展畜牧業,促進生豬、奶牛等畜禽和水產標準化規模養殖,建成國家優質商品豬戰略保障基地,新增2000萬頭出欄優質商品豬生產能力。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積極開發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滿足居民日益提高的食品健康需求。

第三節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培育一批全國行業領先農業產業化經營主體。建立健全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聯結機制,提高農業經營組織化程度。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示范區,實施現代農業示范工程,培育一批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強縣,提高農業生產的專業化、標準化、規?;图s化水平。

第四節提高農業科技和綜合服務水平

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建設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加強新品種選育、標準化種養殖、精深加工等農業關鍵技術研發集成,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努力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和科技貢獻率。加快推進農機與農藝有機融合,加大關鍵環節農機化技術和裝備的研發與推廣,加強機電提灌設施改造,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完善良種繁育、技術推廣、動植物保護、信息服務、氣象服務等農業綜合服務體系。加強農業標準體系建設,開展農產品質量認證和檢驗檢測,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積極發展農產品和農資流通服務,大力推進農超、農餐對接,加快建設流通成本低、運行效率高的農村現代流通體系。

專欄14農業重點工程

“米袋子”工程。建設糧食作物良種繁育基地、標準化生產基地、新品種展示示范基地等。大力開展耕地質量工程、科技保障工程、種子工程,完善農業有害生物預警與控制體系,建設糧食作物產業技術體系和農機現代化服務體系。

“菜籃子”工程。建設“菜籃子”產品良種繁育基地、標準化生產基地、采后商品化處理以及動植物保護、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技支撐和市場信息體系等。

現代農業千億增收工程。建設1000個萬畝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區,培育一批現代農業產業基地示范縣,實現農業新增產值1000億元。

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建設高標準農田1000萬畝,高標準農田示范區100萬畝,完善耕地質量監測體系。

優質商品豬戰略保障基地。在生豬主產縣擴建種豬場、仔豬繁育場,新建、擴建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

現代林業產業基地。建設木竹工業原料林、特色林產品、生物質能原料林和種苗花卉等現代林業產業基地2000萬畝。

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培育工程。規模以上龍頭企業發展到6000家以上,其中億元龍頭企業超過1000家。

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培育工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到3.5萬個以上,省級示范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達到1000個以上。

現代農業示范區(園區)。突出區域資源優勢和產業特色,建設一批規?;?、機械化、標準化和產業化程度較高的現代農業示范區(園區),實施現代農業示范工程。

第十四章加快現代新村建設

堅持統一規劃、分步實施、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加快推進新村建設,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改善村容村貌,促進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相協調。

第一節加強新村規劃建設

科學編制縣域村莊總體規劃和村莊建設規劃,在條件適宜的地方相對集中規劃布局村莊。抓好村莊規劃設計,突出民族、地域、歷史、文化等特色風貌。探索建設新農村綜合體,統籌居住與生產生活、公共服務、社會管理的綜合配套,形成人口合理集聚、產業支撐有力、功能設施齊全、環境優美和諧、管理科學民主的農村新型社區。

第二節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

加強農村面源污染防治,倡導科學使用化肥、農藥和農膜,加大規?;笄蒺B殖污染防治力度。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力度,建設一批土壤污染綜合治理試點示范工程。加強水庫水質監測和水污染防治,有效保護農村飲用水源。實施農村清潔工程,開展農村垃圾集中收集處理,結合農村沼氣建設,帶動農戶改水、改廚、改廁、改圈,切實改善農村衛生條件和人居環境。

專欄15新村建設重點項目

新農村建設示范工程。推進一批省級新農村示范片和整縣推進的示范縣(市、區)建設,建成省級新農村建設示范片100個以上。

農村清潔工程。實施人畜糞便、農作物秸稈和生活污水等有機廢棄物處理利用工程,實施農用殘膜、農業投入品包裝物和生活垃圾等無機廢棄物收集轉運工程,配套開展鄉村硬化綠化。

第十五章努力增加農民收入

全面落實國家強農惠農政策,加強農民職業技能和創業培訓,提高農民增收能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

第一節鞏固提高經營性收入

嚴格執行農產品價格保護制度,認真落實大宗農產品臨時收儲政策。鼓勵農民優化種養結構,提高生產經營水平和經濟效益。全面開發農業生產、生態、生活等功能,因地制宜發展特色高效農業、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和農村服務業,使農民在農業功能拓展中獲得更多收益。

第二節努力增加工資性收入

加強農民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就業能力,加強就業信息引導,開展勞務輸出對接,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有序轉移。建立健全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制度,提高農民工工資水平。壯大縣域經濟和發展小城鎮,促進農民就地就近創業就業。結合新農村建設,加大農村基礎設施投入,擴大以工代賑規模,增加農民勞務收入。

第三節大力增加轉移性收入

嚴格執行農業補貼制度,認真落實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和農資綜合補貼。穩步提高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逐步提高扶貧標準,實現農村低保制度和扶貧開發政策的有效銜接。加快發展政策性農業保險,增加農業保險費補貼的品種,擴大覆蓋范圍。

第四節創造條件增加財產性收入

穩定土地承包經營權,依法保障農民對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權利。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鼓勵農民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和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確保農民分享流轉中的增值收益。完善農村宅基地管理制度,依法保障農戶宅基地用益物權。開展征地制度改革試點,嚴格界定公益性和經營性建設用地,逐步縮小征地范圍,提高征地補償標準。依法征收農村集體土地,按照同地同權原則及時足額給農村集體組織和農民合理補償,解決好被征地農民就業、住房、社會保障。

第十六章全面推進統籌城鄉改革發展

繼續深化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總結推廣試點經驗,堅持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加快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機制障礙,推進城鄉規劃一體化、資源要素配置市場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行政社會管理一體化。

第一節加快推進統籌城鄉發展

統籌城鄉規劃,建立覆蓋城鄉全域的規劃體系,實現城鎮建設、農田保護、產業集聚、村落分布和生態建設等各類規劃的有機銜接。合理引導產業向園區集中、土地向適度規模經營集中、農民向城鎮和農村新型社區轉移集中。統籌城鄉產業發展,加快形成農業生產、農產品精深加工、生產服務關聯發展的格局,促進三次產業互動、城鄉經濟相融。構建城鄉統一的資源要素市場體系,推動生產要素在城鄉間的自由流動。強化縣城、小城鎮在統籌城鄉發展中的節點作用,大力發展縣域經濟。以交通、水利、通信、供電等基礎設施為重點,健全銜接配套的城鄉基礎設施,促進城鎮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以教育、文化、醫療、養老等社會事業為重點,促進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

第二節深入推進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

推進農村土地使用管理制度改革。堅持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確?,F有土地承包關系保持穩定并長久不變。全面完成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加強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建設,建立健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體系,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嚴格規范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試點,完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流轉機制,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在符合規劃的前提下,與國有建設用地享有平等權益。

深化林權制度改革。深入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依法對林地承包經營權和林木所有權進行確權頒證,完善林權流轉制度,健全產權交易平臺。完善林木采伐管理制度,規范林地林木流轉及林權抵押貸款管理,建立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和政策性森林保險制度,健全農村新型林業服務體系。建立健全國有森林資源管理體制,推進國有林場改革。

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加大對農村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拓寬融資渠道,落實稅收減免和費用補貼,引導金融機構加大涉農信貸投放力度和社會資金投向農村。大力支持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小額貸款公司等新型農村金融組織發展。加快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參與、市場運作的農村信貸擔保機制。探索擴大與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相關的信貸抵押擔保品范圍。發展農村保險事業,健全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逐步建立大宗農產品的風險基金。著力改善農村金融服務環境,全面推動農村信貸、保險產品與服務方式創新,解決金融機構空白鄉鎮金融服務問題。

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健全和完善城鄉統一的戶籍管理制度。完善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完善農民工失業保險、養老保險制度和社會保險轉移接續機制,健全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制度。加快形成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機制,建立健全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制度,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資源合理均衡配置。

第三節深化農村綜合改革

推進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強鄉鎮財政建設和管理,探索村級財務管理新機制。建立多元化的農業發展和農村建設投融資體制。創新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機制,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創新農技推廣機制。推進農場經營體制創新。鞏固鄉鎮機構改革成果,探索開展村級綜合改革,推進村級事務管理職能與村級集體資產經營管理職能分離。健全完善村民民主管理制度,探索創新農村基層社會管理體制。

第五篇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鎮化健康發展

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加快五大經濟區發展,積極穩妥推進新型城鎮化,構建優勢互補、分工協作、城鄉互動、各具特色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

第十七章優化主體功能區布局

依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按照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的方式分類推進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重點生態功能區發展,逐步形成人口、經濟和環境資源相協調的空間開發格局。

第一節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

推進國土空間高效、協調、有序開發,對城市化地區要重點開發,對農產品主產區、重點生態功能區要限制大規模、高強度開發。城市化地區,主要包括成都平原、川南、川東北和攀西地區工業化城鎮化基礎較好、經濟和人口集聚條件較好、環境容量和發展潛力較大的部分縣(市、區)。農產品主產區,主要包括盆地中部平原淺丘區、川南低中山區和盆地東部丘陵低山區、盆地西緣山區和安寧河流域耕地面積較多、農業條件較好的縣(市、區)。重點生態功能區,主要包括川西高原、秦巴山區、大小涼山等生態系統重要、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低的部分縣。對依法設立的各級各類自然文化資源保護區和其他需要特殊保護的區域要禁止開發,實施強制性保護。

專欄16主體功能區發展方向

城市化地區。加大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聯動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促進經濟集聚與人口集聚同步。積極承接先進產業轉移,增強產業集聚能力,形成分工協作的現代產業體系。

農產品主產區。加強耕地保護,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推動農業的規?;?、產業化和現代化,確保全省糧食安全。以縣城為重點推進城鎮建設和產業發展,引導農產品加工、流通、儲運企業聚集。

重點生態功能區。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增強水源涵養、水土保持、防風固沙和生物多樣性等功能,實施重點生態功能區保護修復工程。按照面上保護、點狀開發的原則,鼓勵發展資源環境可承載的適宜產業。

第二節實施分類管理的區域政策

積極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引導科學開發的區域政策和績效評價體系。加大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的均衡性轉移支付力度,建立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增強基本公共服務和生態環境保護能力。政府投資要符合各區域的主體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支持重點生態功能區和農產品主產區的發展。嚴格實施對不同主體功能區制定的鼓勵、限制和禁止類產業政策。實行差別化的土地管理政策,科學確定各類用地規模,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對不同主體功能區實行不同的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和環境標準。按不同區域的主體功能,實行各有側重的績效考核辦法。發揮主體功能區規劃基礎性和約束性作用,加強區域規劃、專項規劃、重大項目布局與主體功能區規劃的銜接協調。

第十八章促進五大經濟區協調發展

加快推進成渝經濟區四川部分“一極一軸一區塊”建設,建立健全區域協調互動機制,促進五大經濟區協調發展。大力發展特色經濟,積極培育新的地區增長點,構建比較優勢突出、區域特色鮮明、區際良性互動的多極發展格局。

推進“一極一軸一區塊”建設。做強成都都市圈增長極,規劃建設天府新區,加快建設新川創新科技園,形成以現代制造業為主、高端服務業集聚、宜業宜商宜居的國際化現代新城區。加快成渝通道軸經濟發展,促進成渝兩極要素流動。加快發展環渝腹地區塊,建設川渝合作示范區。深入推進川渝合作,建設國家重要的現代產業基地、內陸開放試驗區、統籌城鄉發展示范區,構建全國重要的經濟增長極。

成都經濟區。推動率先發展、優化發展,將成都經濟區建成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和通信樞紐,先進制造業基地、科技創新產業化基地、農產品加工基地和現代服務業基地。加快建設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石油化工、新材料等重大產業基地。著力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加快國家創新型城市和區域創新平臺建設,推動產業結構向高端、高效、高附加值轉變。

川南經濟區。加快川南地區開發建設,打造全省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依托“黃金水道”,有序推進岸線開發和港口建設,加強高速公路、快速鐵路建設,建成全省次區域交通樞紐,形成四川沿江和南向開放的重要門戶。大力發展臨港經濟,加快建設沿江產業帶,發展壯大機械制造、能源、化工、農產品加工業,積極培育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等新興產業,大力發展旅游、商貿、物流等現代服務業,打造“中國白酒金三角”核心區。

川東北經濟區。加快天然氣等優勢資源開發利用,提高資源就地加工和轉化水平。重點發展清潔能源和石油、天然氣化工、農產品加工業,建設西部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和農產品深加工基地。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積極發展紅色旅游。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改善發展條件。積極承接產業轉移,依托嘉陵江、渠江和重要交通干線,構建聯接我國西北、西南地區的新興經濟帶。

攀西經濟區。依托釩鈦、稀土、水能、特色農業等優勢資源,加快技術創新和新產品開發,提高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水平,建設中國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全國重要的釩鈦產業基地、全國重要的水電能源開發基地和我省重要的亞熱帶特色農業基地。推進攀西釩鈦稀土產業優化升級,開發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的鋼鐵產品。積極發展陽光旅游、生態旅游。

川西北生態經濟區。以保護生態環境、發展生態經濟作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發展清潔能源、生態文化旅游產業,點狀開發礦產資源,改進傳統農牧業生產方式,建設特色鮮明、綠色生態的產業體系。積極推進生態移民、扶貧移民和牧民定居工程,逐步引導人口有序轉移。加強以交通和水利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改善生產生活條件。

第十九章加快民族地區、革命老區和貧困地區發展

按照到2020年與全省同步實現全面小康的總體目標要求,以基礎設施建設、民生改善和特色產業發展為重點,大力推進民族地區跨越發展和革命老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

第一節推動民族地區跨越發展

貫徹落實支持民族地區發展政策,實施藏區、彝區等民族地區發展規劃,實現民族地區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加快以交通、水利、供電、城鄉公共設施等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切實解決飲水難、行路難、用電難、就業難、通信難等突出問題。加快民族地區社會事業發展,大力實施民族地區教育第二個十年行動計劃、民族地區衛生發展十年行動計劃,有效防治艾滋病、包蟲病、大骨節病。積極發展生態文化旅游、特色農牧業和優勢資源開發等特色產業。大力推進藏區民生工程。抓住中央支持藏區的重大歷史機遇,集中解決制約藏區發展最突出、最緊迫的問題,在民生改善、社會事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培育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加快推進大小涼山綜合扶貧開發,培育發展優勢特色產業,促進安寧河谷地區跨越式發展。到2015年,民族地區城鄉居民收入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大幅提高,基礎設施建設明顯加強,重點產業和特色經濟初具規模。

第二節加快革命老區和貧困地區發展

支持革命老區發展,設立革命老區專項扶持資金,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切實改善生產生活條件,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積極推進產業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不斷增強自我發展能力。深入推進開發式扶貧,努力增加扶貧投入,不斷創新扶貧開發和對口幫扶機制,大力實施扶貧攻堅工程。有序推進移民扶貧,整合資源、連片推進特殊困難地區扶貧開發,加快新農村和小康戶建設。

專欄17民族地區、革命老區和貧困地區重點工程

民族地區教育發展第二個十年行動計劃。重點實施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階段教育校舍建設和教師周轉宿舍的建設,以及寄宿制學生生活補助、學校裝備、教師培訓、民族文字教材等。 民族地區“9+3”免費教育計劃。繼續組織藏區當年未升學的初中畢業生和高中畢業生自愿到內地85所職業學校免費接受職業教育,幫助“9+3”職業教育畢業生實現就業。在彝區就地組織免費職業教育。

民族地區衛生發展十年行動計劃。建立健全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和藥品供應保障體系,加強包蟲病、艾滋病等重點疾病綜合防控。爭取到2015年,基本完成州、縣、鄉、村四級衛生服務機構基礎設施建設、基本的衛生人員配置和技術培訓,并同步進行設備配備。

牧民定居行動計劃暨帳篷新生活行動。到2012年,基本完成藏區10萬戶牧民定居房及生產設施建設,完善配套公共設施,推廣使用新型帳篷和篷內生活設施。

彝家新寨工程。實施扶貧搬遷和農村危房改造,建成1475個彝家新寨,配套完善公共設施,倡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民族地區交通建設。加快甘孜州“兩路一隧”(國道

318、317線改造和雀兒山隧道建設)、阿壩州國道317線、省道30

2、303線和涼山國道10

8、省道

216、307線等藏區、彝區干線公路建設,提高民族地區對外通道和骨干路網的通行能力和服務水平。

民族地區水利工程。加快建設瑪依河、白松茨巫引水工程及渠系配套,加快推進洛須、打火溝等引水工程及新華、大海子等水庫工程建設,有效緩解干旱缺水問題。

民族地區電網建設工程。城鄉中低壓配網建設,變電站、輸電線路及城鎮電網工程,以及220千伏、500千伏輸變電線路等建設,基本實現藏區無電人口全覆蓋。

革命老區開發建設工程。培育一批特色農業示范園區,建設一批優勢資源開發利用項目,打造雪山草地、川陜蘇區、將帥故里等紅色旅游區。

貧困地區扶貧開發工程。繼續實施阿壩州扶貧開發和綜合防治大骨節病試點工程,易地搬遷2.5萬人。加強大小涼山綜合扶貧開發,新建和改造新村1451個,改善12.11萬戶60.55萬人的居住條件。加快推進甘孜州“兩江一河”千橋工程。加強秦巴山區(四川部分)連片扶貧。

第二十章積極穩妥推進新型城鎮化

堅持走新型城鎮化發展道路,完善城鎮體系,優化空間布局,增強城鎮集聚產業、承載人口、輻射帶動區域發展的能力,推進符合落戶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轉為城鎮居民,提升城鎮化質量和水平。

第一節優化城鎮布局和結構

以大城市和區域性中心城市為依托、大中城市為骨干、小城鎮為基礎,加快培育四大城市群,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

大力發展區域性中心城市。按照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的原則,加快培育區域性中心城市,增強區域性中心城市對地區經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優化成都空間布局,加快推進功能區建設,提升國際化水平,建成中西部地區最具競爭力的特大中心城市之一。積極將綿陽、南充、自貢、瀘州、攀枝花、宜賓、達州、內江等城市培育為100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將德陽、樂山、遂寧等一批地級城市培育為50-100萬人口的大城市。將一批發展條件較好的縣城培育為20-50萬人口的中等城市。

加快發展中小城市。按照現代城市發展要求,把一批經濟基礎較好、人口規模較大、環境承載力較強的縣城培育成產業支撐強、地域文化特色鮮明、人居環境良好的中小城市。實施重點中心鎮建設示范工程,支持有條件的中心鎮加快發展,因地制宜發展一批特色鮮明的旅游鎮、工業鎮和商貿鎮。

培育發展四大城市群。率先發展成都平原城市群,推動成德綿樂同城化發展,建設西部最具實力和競爭力的城市群。加快發展川南城市群,推動自瀘內宜一體化發展,加快建設西部重要的大城市密集區。發展壯大區域性中心城市,積極培育川東北城市群,著力推動攀西城市群發展。大力加強城市群基礎設施一體化和網絡化建設,促進城市群內部各類城市功能和產業分工協作,加快形成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的城鎮化發展格局。

第二節增強城鎮綜合承載能力

按照以人為本、節約資源、綠色環保、突出特色的原則,科學編制城鎮規劃,合理確定城鎮發展規模,優化城鎮功能分區,有序推進城鎮空間拓展。加強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全面提升城鎮交通、電力、通信、供水、供氣、防洪等基礎設施水平,大幅提高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能力,加快城鎮教育、衛生、就業和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優化發展環境,提高城鎮生產要素集聚、產業發展和就業吸納能力。發展公共交通,綜合治理城市交通擁堵。實施城鄉綠化美化工程,加強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加強城鎮管理,創造優美舒適的人居環境。

第三節穩步推進農業轉移人口轉為城鎮居民

堅持因地制宜、分步推進的原則,把有穩定勞動關系并在城鎮居住一定年限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轉為城鎮居民。進一步放寬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落戶條件,加強和改進人口管理,發揮重點小城鎮的公共服務和居住功能,鼓勵引導有條件的農村居民進入城鎮居住和創業,就近轉為城鎮居民。改善面向農民工的公共服務,保障農民工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益,逐步把符合條件的農民工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險和城鎮住房保障體系。

第六篇實施科教興川和人才強省戰略

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作用,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壯大創新人才隊伍,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實現發展新跨越提供強大的科技和人才支撐。

第二十一章增強科技創新能力

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深入實施“科教興川”戰略,整合科技資源,提升創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第一節構建區域創新體系

加強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省建設,建立企業主體、市場導向、政府支持、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創新能力建設,建設一批國家級和省級關鍵、共性技術創新平臺,加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建設,完善多層次產業創新支撐體系。組織實施科技重大專項,努力掌握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積極推進科技交流與合作,鼓勵企業與國內外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戰略聯盟,引進和吸收國內外先進技術。抓好成都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和綿陽科技城建設。

第二節加快推進科技成果轉化

組織實施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工程,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推廣體系,推進重大創新成果的產業化。加強公共信息、分析測試、技術轉移、工程配套、企業孵化、投資融資等創新服務體系建設,搭建技術孵化、轉移、交易平臺。發揮中央在川科研機構和國防科工優勢,有效整合區域創新資源,加強院地結合和軍民融合,促進科技成果向地方轉化。 第三節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加大政府投入引導,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拓寬社會投入渠道,健全科技創新投融資體系。加強科學研究與高等教育有機結合,建立現代科研院所制度,構建資源共享的開放型研究開發體系。改革科技成果評價和獎勵制度,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技術轉移利益分配機制,增強科研院所和高校創新動力。發揮企業家和科技領軍人才在科技創新中的重要作用。完善支持企業創新和科研成果產業化的財稅金融政策,培育和發展創業風險投資,健全創新服務支撐體系。加強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營造有利于科技創新的良好環境。

專欄18科技創新重大工程和行動

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工程。實施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節能環保產業、新材料產業、汽車產業、釩鈦產業、軌道交通產業、光伏發電及裝備產業、軍民融合產業、油氣化工產業、主要農畜超級種及優質高效安全生產、農產品精深加工及綜合利用、創新藥物及相關產品、道地中藥材大品種培育及系統開發科技成果轉化、國際科技合作成果轉化等15個專項。

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建設成果信息共享、成果技術轉移、成果工程化、成果孵化、成果轉化融資和高新技術園區基地等一批成果轉化平臺。

國家技術創新四川試點工程。培育創新型企業1500家、產業技術創新聯盟100家和技術創新服務平臺500個。

第二十二章加快教育改革發展

按照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服務社會的要求,推動各級各類教育全面、協調、健康發展。

第一節統籌各類教育發展

積極發展學前教育,重點發展農村學前教育,大力發展公辦幼兒園,鼓勵和支持民辦幼兒園發展。實施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大力改善中小學辦學條件,鞏固義務教育普及成果,全面提高九年義務教育普及水平和教育質量。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優化高中階段教育結構,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繼續實施職業教育攻堅計劃,面向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優化高等教育結構,重點支持優勢學科和特色專業發展,增強高??萍紕撔潞头丈鐣芰?,推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加快發展繼續教育,構建靈活開放的終身教育體系。

第二節促進教育公平

優化中小學布局結構,均衡配置教育資源,努力縮小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學校之間的差距,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逐步實行縣域內城鄉中小學教師編制和工資待遇同一標準以及教師交流和校長交流制度。改善特殊教育學校辦學條件,完善殘疾學生資助政策,全面提高殘疾兒童義務教育水平。關愛農村留守學生,著力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問題。健全教育資助制度,扶持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完成學業。加快民族地區、革命老區和貧困地區的教育發展。

第三節實施素質教育

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堅持德育為先、能力為重,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減輕中小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克服“應試教育”傾向,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全面提高中小學生綜合素質。創新職業教育培養模式,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實施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和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健全教師管理制度,加強師德建設,實施人才強教、人才強校戰略,提高校長和教師專業化水平,鼓勵優秀人才終身從教。

第四節深化教育改革

創新人才培養體制,改革教育質量評價和人才評價制度。積極穩妥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建設現代學校制度,推進學校管理現代化。加大教育交流與合作,擴大教育對外開放。深入推進辦學體制改革,健全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集教育經費的體制,進一步強化各級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務職責,完善教育經費投入機制,大力發展民辦教育。

專欄19教育發展重點項目

學前教育推進工程。新建、改擴建一批鄉鎮中心幼兒園,加強鄉鎮標準化中心幼兒園建設。支持農村地區利用中小學區域布局調整富余校舍舉辦幼兒園或幼教點。加強幼兒教師隊伍建設。

義務教育標準化建設。結合校舍安全工程、農村義務教育校舍維修改造、農村初中工程、薄弱學校改造和學校布局調整,按照標準化學校建設要求,新建和改擴建一批中小學校。

農村留守兒童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寄宿制學校建設,新建、改擴建一批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學生生活用房、教學用房及附屬設施,逐步消除農村留守兒童寄宿制學校“大通鋪”、“大班額”現象。

特殊教育發展工程。實施國家特殊教育學校建設項目,新建、改擴建一批特殊教育學校,基本實現各市(州)和人口30萬以上、殘疾兒童少年較多縣(市)都建成一所特殊教育學校。

中等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支持中職學校改革示范校建設,促進示范性職業教育集團學校建設,支持實訓基地建設,加強專業、課程建設和學校信息化建設。

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加強中小學校園網和省、市、縣三級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以及省級教育管理平臺等建設。

農村教師周轉宿舍建設工程。統籌規劃農村教師周轉宿舍建設,重點支持農村艱苦邊遠地區和民族地區學校教師周轉宿舍建設。

高等學校優勢學科與特色專業建設工程。培育一批優勢學科專業和重點學科,加強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和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基地建設等。

教師素質提升計劃。完善中小學、中職學校、幼兒園校(園)長教師培養培訓制度,改革培養培訓模式,實施每五年一周期的校長、教師全員培訓;實施教育名家培養計劃;加強職業院校教師培訓基地建設;培養高校教學名師和學科領軍人才。

第二十三章推進人才強省建設

堅持服務發展、人才優先、以用為本、創新機制、高端引領、整體開發的指導方針,深入實施人才強省戰略,加強各類人才隊伍建設,加快建設西部人才高地。

第一節加快重點人才隊伍建設

完善高層次人才引進機制,暢通引進和交流渠道,積極引進和培養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大力實施“天府科技英才計劃”、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百人計劃”、企業家培養計劃、高技能人才振興計劃,造就一批高層次領軍型人才。加大高層次人才開發使用力度,突出抓好戰略性“塔尖”產業領域人才隊伍建設,以高端人才開發帶動人才隊伍整體建設,實現人才開發、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相融互動。 第二節統籌各類人才開發

實施重點領域人才隊伍建設專項工程,推動專業人才向重點領域和產業集聚。加強公共管理和社會事業人才培養和使用。以發展急需緊缺人才為重點,加強實用型和技能型人才開發。鼓勵引導高校畢業生和各類人才服務“三農”,整合農村人才資源,繼續實施“千萬農民工培訓工程”,加強大規模勞務培訓。深入實施“民族地區人才振興行動”等人才計劃,加強民族地區、革命老區、貧困地區和地震災區人才建設。

第三節優化人才發展環境

加強人才開發投入、引進培養、評價使用和管理服務,營造尊重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環境。加強學術技術帶頭人、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為主的高層次人才選拔培養,健全高層次人才培養使用機制。鼓勵和支持各類用人單位引進和用好高層次人才,切實改善高層次人才工作和生活條件。加快科技人才智力轉化,完善人才柔性流動機制。大力實施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能力提升工程,提高人才效能。建立健全人才激勵機制,完善人才激勵和保障體系。確立以創新能力和工作實績為主的評價標準,建立科學的人才評價機制。

第七篇加強社會建設和改善民生

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強社會建設和創新社會管理,以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療衛生、住房保障等為重點,努力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使發展成果惠及全川人民。

第二十四章積極擴大就業

把促進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位置,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注重擴大就業與穩定就業相結合,保持就業持續穩定增長,促進充分就業。

第一節擴大就業機會

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制造業、服務業和中小企業,充分發揮投資和重大建設項目建設對就業的帶動作用,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崗位。改善創業環境,建設創業基地,以創業帶動就業。鼓勵勞動者自謀職業,支持多種形式的靈活就業。注重省內就業與勞務輸出并舉,鼓勵開展對外勞務合作,積極擴大勞務輸出。建立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完善市場導向的就業機制。

第二節加強就業服務

重點解決高校畢業生、農村轉移勞動力、城鎮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問題,做好復轉軍人就業工作。加強基層就業服務平臺建設,完善城鄉就業服務體系。完善就業援助政策,多渠道開發公益性崗位。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開展就業見習,提高培訓效果。

第三節建立和諧勞動關系

切實發揮政府、工會和企業作用,建立企業和職工利益共享機制。嚴格執行勞動合同制度,加強小企業和農民工勞動合同管理,基本實現企業與勞動者普遍依法簽訂勞動合同。加強勞務派遣行業管理,規范企業裁員行為。完善調解機制,健全維權統籌協調機制,依法建立健全企業、行業和鄉鎮、街道以及社區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積極推進勞動人事爭議仲裁機構建設,探索建立突發性集體勞動人事爭議的應急調處機制。加強勞動執法,完善勞動爭議處理機制,改善勞動條件,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消除就業歧視,保障勞動者平等就業的權利。

第二十五章調整收入分配關系

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分配制度,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扭轉收入差距擴大趨勢。

第一節提高勞動報酬

建立健全職工工資正常增長和支付保障機制,努力提高勞動報酬。加強對企業工資分配的宏觀調控,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依法普遍建立完善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探索建立統一規范的企業薪酬調查制度,落實和完善企業工資指導線、人力資源市場工資指導價位和行業人工成本信息發布制度,完善工資支付監控和工資保證金制度。深化事業單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公務員工資制度。

第二節加強收入分配調節

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努力扭轉城鄉、區域、行業和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擴大趨勢。逐步提高基本養老金水平,加強對低收入群眾的社會保障,著力增加低收入者收入。增加居民的財產性收入,逐步擴大中等收入人群。加強稅收征管,進一步落實調節高收入的稅收措施。完善國有企業經營業績考核制度,進一步規范經營管理者收入,建立經營管理者薪酬與職工平均工資的合理聯結機制,加強國有企業工資內外監督檢查。保護合法收入,堅決打擊和取締非法收入。

第二十六章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堅持廣覆蓋、?;?、多層次、可持續方針,加快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全面提高社會保障水平。

第一節擴大社會保險

實現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逐步提高保障標準。以民營經濟組織、個體和靈活就業人員為重點,不斷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大力促進農民工按規定參加城鎮社會保險,推動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全面實施和完善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制度,逐步做實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實現轉移接續,完善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加快推進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市(州)級統籌。強化社會保險基金征繳,提高基金支付保障能力。加強社會保障信息網絡建設,推進社會保障卡應用,實現精細化管理。發展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發揮商業保險補充性作用。

第二節增強住房保障

完善保障性住房體系,加大廉租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公共租賃住房和限價商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穩步提高保障性住房在住房供應總量中的比例。完成棚戶區改造,加快城中村改造,加大農村危房改造力度,加快推進農村安居工程建設,改善城鄉困難群眾住房條件。完善住房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強土地、財稅、金融政策調節,加快住房信息系統建設,合理引導住房需求,加大普通商品住房供應。

第三節加強社會救助

完善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物價變化相適應的城鄉最低保障標準增長和補助水平調節機制,實現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應保盡保。逐步提高城市“三無”人員、農村“五保”供養水平。健全臨時救助制度,實現社會救助全覆蓋。積極開展法律援助,依法維護弱勢群體合法權益。增強社會慈善意識,積極培育慈善組織,大力發展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鼓勵和支持社會扶助活動。

第四節加大扶貧力度

以解決民生問題為核心,大力實施扶貧開發攻堅工程和整村推進計劃,加快解決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的貧困問題,基本解決上學、就醫、住房、交通等突出民生問題。做好庫區移民安置及后期扶持工作。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完善對口支援幫扶機制,廣泛開展社會扶貧,完善扶貧開發工作機制。堅持開發式扶貧,提高貧困人口生活水平和自我發展能力,努力縮小發展差距。

第二十七章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按照?;?、強基層、建機制的要求,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健全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優先滿足群眾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需求。

第一節完善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健全以縣級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為基礎的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完善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的新型城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強婦幼衛生、精神衛生和衛生監督等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加快醫療衛生信息化建設。積極穩妥推進公立醫院改革,逐步形成城市醫院和基層醫療機構分工協作格局,提高醫療服務能力和可及性。鼓勵社會資本以多種形式舉辦醫療機構。加強以全科醫生和民族地區醫療衛生人才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完善鼓勵全科醫生長期在基層服務的政策。整合城鄉醫療衛生資源,增強區域醫療中心輻射帶動作用,加快農村、社區和民族地區醫療衛生事業發展。

第二節提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水平

實施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結合實際增加公共衛生服務內容,提高公共衛生服務能力,縮小城鄉居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差距。提高婦幼衛生保健服務能力。積極防治重大傳染病、地方病、職業病、慢性病和精神疾病。建立健全突發公共衛生應急機制。普及健康教育。加強食品藥品安全和衛生執法監督。嬰兒死亡率下降到11‰以下,孕產婦死亡率下降到33/10萬以下,人均期望壽命達到75歲。

第三節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

全面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保障群眾基本用藥安全有效、價格合理、方便可及。提高基本藥物實際報銷水平,促進基本藥物優先合理使用。建立基本藥物省級集中招標采購機制,強化對基本藥物生產、流通、使用等環節的監管。健全和完善便民惠農的農村藥品供應監督網絡。完善以基本藥物制度為基礎的藥品供應保障體系。嚴格實施醫藥生產質量管理規范,實施基本藥物全品種監管。

第四節建立健全醫療保障體系

建立健全以基本醫療保障為主體、其他多種形式補充醫療保險和商業健康保險為補充、覆蓋城鄉居民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完善城鄉基本醫療保障和救助制度,不斷提高籌資水平和統籌層次,縮小保障水平差距。加強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和城鄉醫療救助制度之間的銜接,逐步推進制度框架的基本統一。探索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基本醫療保障管理制度。鼓勵社會團體開展多種形式的醫療互助活動。積極發展商業健康保險,滿足多樣化的健康需求。

第五節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

堅持中西醫并重,發展中醫醫療和預防保健服務,實施名醫、名院、名科、名藥戰略,推進中醫藥事業發展。合理規劃配置中醫醫療機構,加強中醫醫療服務體系建設,鼓勵提供和使用中醫藥服務。堅持繼承和創新相結合,推進中醫藥科技進步。建立多層次師承制度,加強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加強中藥資源保護、研究開發和合理利用。大力發展民族醫藥。

第六節發展體育事業

完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加強社區、青少年體育活動設施、農村基層群眾性體育設施建設,促進各類體育設施向全民開放。積極發展體育產業,大力推進全民健身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積極培育后備人才,提高競技體育水平。積極申辦第十三屆全國運動會。

第二十八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控制人口總量,提高人口素質,優化人口結構,引導人口有序流動,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第一節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

完善人口政策體系,改善出生人口素質,遏制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趨勢,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提高生殖健康水平。完善計劃生育服務管理體系,建立全員人口統籌管理信息系統,加強流動人口計劃生育服務管理。完善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政策體系,增強計劃生育家庭發展能力。

第二節發展婦女兒童事業

全面實施婦女兒童發展綱要,優化婦女兒童發展環境,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堅持男女平等基本國策,提高婦女參與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能力。堅持兒童優先原則,加強未成年人保護,做好關心下一代工作,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積極發展兒童福利事業,完善孤兒基本保障制度,保障孤兒的基本生活不低于當地平均生活水平。

第三節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建立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支撐的養老服務體系,培育發展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優先發展社會養老服務,鼓勵社會資本投入養老服務業。加強公益性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完善面向老年人和孤老的福利設施。拓展醫療健康、精神慰藉、緊急援助、法律服務等養老服務領域,切實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

第四節支持殘疾人事業發展

增加殘疾人福利設施,健全殘疾人服務體系,積極發展殘疾人福利事業。加快完善基本保障制度,健全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保障殘疾人基本生活。依托社區提供多樣化的殘疾人綜合性服務項目。培育專門面向殘疾人服務的社區組織,通過政府補貼、購買服務等多種方式,鼓勵各類企業、組織和個人投入殘疾人事業。

專欄20就業、社保、衛生等重點工程

就業促進。人力資源市場和基層就業服務設施及信息網絡建設,職業技能培訓和創業促進服務設施建設。

社會保障。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工傷康復服務設施建設、殘疾人康復及托養服務設施建設。為孤殘、五保戶、高齡老人等特殊群體提供福利服務。社會保險經辦服務設施及信息網絡建設。殯葬服務體系建設。

衛生。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婦幼保健、精神衛生、衛生監督等)、基層醫療服務體系和農村急救體系建設、全科醫生培養基地建設、醫療衛生信息化建設工程?;竟残l生服務(提供居民健康檔案、預防接種、傳染病防治等)、公共衛生專項服務(實施15歲以下人群補種乙肝疫苗、農村婦女孕前和孕早期補服葉酸等)、全面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

人口。實施計劃生育服務體系工程,建立覆蓋全省的計劃生育服務站,提供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免費生殖健康技術服務、獨生子女傷殘死亡家庭再生育等服務。開展計劃生育手術并發癥人員扶助。

體育。農村鄉鎮體育設施建設工程。

第二十九章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 加強社會管理能力建設,創新社會管理體制機制,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第一節創新社會管理體制機制

積極探索社會管理創新,逐步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新格局。建立健全社會管理創新長效機制,強化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重點加強對流動人口、特殊人群、“兩新”組織的服務管理,加強對重點領域、重點地區和特殊行業場所的綜合治理。強化基層基礎建設,推進社會管理重心向基層組織轉移,完善覆蓋城鄉的社區管理和服務體系,增強城鄉社區自治和服務功能。健全社區居民自治制度,推進社區居民依法民主管理社區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堅持培育發展和管理監督并重,推動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發揮其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范行為的作用。引導非政府組織健康有序發展,提高非政府組織服務社會的水平。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參與社會管理及公共服務,加強志愿者隊伍建設,完善志愿服務社會動員體系,形成社會管理和服務合力。

第二節有效化解社會矛盾

健全社會矛盾預防預警機制,實施重大工程項目建設和重大政策制定等事項的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社會矛盾糾紛的產生。健全信訪制度,拓寬社情民意表達渠道,建立健全方式多樣、暢通高效的訴求表達機制和黨政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進一步完善涉訴信訪終結機制。完善“大調解”工作體系,健全行業性、專業性、區域性調解組織,加強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有效防范和化解勞資糾紛、征地拆遷、環境污染、食品藥品安全等引發的各類社會矛盾。

第三節加強公共安全體系建設

適應公共安全形勢變化的新特點,推動建立主動防控與應急處置相結合、傳統方法與現代手段相結合的公共安全體系。

保障食品藥品安全。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嚴格執行食品安全、國家藥品標準,建立食品藥品質量追溯制度。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執法。強化基本藥物監管,確?;舅幬镔|量安全,提高公眾用藥安全保障水平。

強化安全生產。加強安全生產監管,嚴格安全目標考核和責任追究。完善安全技術標準體系,加強安全生產設施建設。強化煤礦、交通、危險化學品等領域的安全專項治理,加強特種設備安全監管,集中整治非法、違法生產,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加強消防安全,完善森林草原防火體系。強化安全生產培訓和宣傳教育,規范發展安全專業技術服務機構,加強對中小企業的安全技術援助和服務。單位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40%,工礦商貿就業人員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0%。

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深入開展平安創建活動,健全點線面結合、人防物防技防結合、打防管控結合,全方位、全天候、立體化的社會治安整體聯動防控體系,加強社區、單位內部和城中村、城鄉結合部、行政區域交界處治安防控,嚴密防范和依法打擊各類違法犯罪,切實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健全突發事件應急體系。堅持預防與應急、常態與非常態相結合,建立健全統一指揮、結構合理、反應靈敏、保障有力、運轉高效的突發事件應急體系,提高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社會安全等突發公共事件的預防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加強應急隊伍建設,健全應急管理組織體系,完善應急預案體系,強化基層應急管理能力。建立應急物資儲備體系,統籌安排實物儲備和能力儲備。

專欄21社會管理創新發展重點工程 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程。建立流動人口管理平臺,健全流動人口綜合服務管理信息系統和公共服務體系。

特殊人群服務管理工程。加強重點青少年群體教育幫扶工程建設,加強工讀學校和未成年人救助中心建設。推進安康醫院、刑釋解教人員培訓和就業基地、社區矯正基地、戒毒康復中心、監管場所、境外來川人員服務管理平臺建設。

“兩新”組織服務管理工程。建立健全新經濟、新社會組織服務管理體系。

社會治安綜合防控體系建設工程。推進天網工程續建、群防群治力量建設,完善社會治安整體聯動防控體系建設。

重點地區綜合改造工程。加強“城中村”、城鄉結合部的綜合治理。加強社區服務、社區活動場所建設,推進社區網格化管理。

第三十章推進民主法制建設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全面推進依法治省,擴大立法參與和強化監督意識,形成民主團結、生動活潑、安定和諧的政治局面。

第一節發展社會主義民主

擴大人民民主,支持各級人大依法履行職能,支持各級政協圍繞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推進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保證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權。切實保障人民群眾依法享有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權利,切實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和選舉權。繼續加強基層政權建設,擴大基層民主,完善農村村民自治組織和社區居民自治組織。依法推進信息公開,完善政務公開、村務公開、廠務公開。切實做好民族、宗教、僑務、新社會階層工作,積極發揮人民團體的作用,重視發揮老干部的作用,鞏固和壯大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推進社會主義民主不斷向前發展。

第二節全面強化法制建設

加強地方立法工作,注重服務科學發展,突出地方特色,堅持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加快完善市場主體、市場交易、市場監督、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法規規章。開展“六五”法制宣傳教育,進一步增強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形成學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做到執法有保障、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受追究、侵權須賠償。積極推進司法體制改革,實現司法公正,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第三節深入推進廉政建設

認真貫徹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的反腐倡廉戰略方針,推進反腐倡廉制度創新。嚴格執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加大從源頭上防治腐敗的力度,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監督,形成拒腐防變教育長效機制。加大查辦違紀違法案件工作力度,嚴厲懲處腐敗分子,堅決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努力構建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

第三十一章加強國防動員能力建設

堅持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方針,把國防動員建設內容納入各級各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在經濟建設中貫徹國防要求,推進軍民融合式發展。學習宣傳落實《國防動員法》,修改完善相關法規制度,依法開展國防動員工作。加強人民武裝動員、國民經濟與裝備動員、人民防空動員、交通戰備動員和信息動員建設,提高國防動員能力。推進國防動員與應急管理體系之間的有效銜接,發揮國防動員體系在應對突發事件中的作用。加強國防教育,增強全民國防觀念,深入開展擁軍優屬和擁政愛民活動,鞏固和發展軍政軍民團結。

第八篇加快文化強省建設 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著力提高公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推進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加快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建設文化強省。

第三十二章提高社會文明程度

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大力弘揚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和抗震救災精神,開展“感恩奮進”教育活動。深入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構建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要求、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原則的道德和行為規范,加強法制觀念教育和社會誠信體系建設,培育奮發進取、和諧包容的社會心態,弘揚扶正祛邪、懲惡揚善的社會風氣,進一步筑牢全省人民共同奮斗、加快發展、共建文明的思想道德基礎。

深入開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等創建活動,扎實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著力開展民族地區健康文明新生活活動,改善城鄉環境面貌和公共秩序,提高公民文明素質。加強科學普及,推進全民科學素質行動綱要實施,提高公眾科學素質。加快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青少年活動場所和地震災區“三基地一窗口”建設,健全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教育網絡,凈化社會文化環境,保護青少年身心健康。

第三十三章繁榮文化事業

堅持公共文化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加強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建成覆蓋城鄉、惠及全民、布局合理、運轉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提高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著力建設在全國有較大影響的區域文化中心,加快推進省圖書館、省美術館等骨干文化工程建設。以民族地區、革命老區、貧困地區和廣大農村地區為重點,繼續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推進文博事業發展,推動公共文化資源共享,免費開放博物館、圖書館、紀念館等公共文化設施,著力提升少數民族文化產品譯制能力。加強基層文化隊伍建設,配套完善基層公共文化設施,深入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向社區、農村、邊遠地區、民族地區延伸。

支持創作一批具有本土文化特色、體現時代精神的精品力作,堅持振興川劇,扶持“巴蜀畫派”。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實施重點文化遺產大遺址保護工程,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合理利用,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建設,提升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暨博覽會的國際影響力。加強重要新聞媒體建設,重視互聯網等新興媒體建設、運用、管理。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形成一批有重大影響的理論成果。加強地方志工作,推進檔案事業和公益性出版業發展。

第三十四章發展文化產業

建設西部文化產業高地,著力提高文化產業規?;?、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增強文化產業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努力把文化產業培育成我省重要的支柱性產業。大力開發我省豐富的歷史文化、紅色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及宗教文化等資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積極發展影視制作、出版發行、演藝娛樂、文化旅游等傳統文化產業,加快發展文化創意、數字出版、網絡視聽、動漫游戲等新興文化業態。培育“雙百億”文化企業,把成都東部新城文化創意產業綜合功能區等建設成為在全國有重要影響的文化產業園區。打造藏羌彝文化走廊,發展巴蜀文化產業圈。培育各類文化產品和要素市場,擴大對外文化交流和貿易,繁榮城鄉文化市場,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

第三十五章推進文化傳承和創新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學習借鑒先進文化,推進文化創新發展。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培育發展文化市場主體,創新文化事業單位運行機制,推進經營性事業單位轉企改制,改革文化宏觀管理體制。加速推進文化與科技的融合,提高文化生產和服務的科技含量,增強文化自主創新能力。推動文化與制造、旅游、信息、物流、建筑、包裝等產業的對接融合,增加物質生產和服務的附加值。支持民營文化企業發展,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于文化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

專欄22文化重點工程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程。省圖書館、省美術館、省文化館、四川大劇院、省檔案館、四川社科館、藝術家之家等建設,市州圖書館、文化館建設工程,縣、鄉(鎮)公共文化設施配套工程,基層流動文化服務工程。公益性出版工程、數字出版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四川民族文字出版基地建設。數字影院建設,民族地區縣級廣電節目譯制能力建設,廣電網絡改造(三網融合)工程。

文化惠民工程。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農家書屋工程、鄉鎮綜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等。

文化遺產保護工程。重點文化遺產大遺址保護工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和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名村名鎮保護設施建設,國家和省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

文化產業重點項目。國家動漫游戲產業(四川)振興基地,成都東部新城文化創意產業綜合功能區,西部文化產業園,西部文化商品物流配送中心,數字影視制作基地。

第九篇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加大改革攻堅力度,構建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實施充分開放合作戰略,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

第四十章加強環境保護

以解決危害群眾健康和影響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防范化解環境風險,加強環境綜合治理,明顯改善環境質量。

第一節強化污染物減排和治理

實施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總量控制。加大主要江河和重點小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確保出川斷面水質達標。實行嚴格的集中式飲用水源地保護制度,加強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監測和管理,加大地下水污染防治力度,確保飲用水安全。加強城鎮生活污水、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提高城鎮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能力,城市污水處理率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分別達到80%和90%以上。加強工業重點行業污染治理,推廣應用先進污染治理技術,進一步削減污染物排放量。加強大氣污染防治,建立區域大氣聯防聯控長效機制。推進重點企業二氧化硫污染治理,強化脫硫設施穩定運行。推行燃煤電廠脫硝,開展非電行業脫硝示范,在電力行業和重點非電行業全面推行低氮燃燒技術。加強機動車尾氣治理,加大城市煙塵、粉塵和細顆粒物治理力度,改善城市空氣環境質量。加強重金屬污染、土壤污染和規?;笄蒺B殖污染綜合治理,加大持久性有機物、危險廢物、危險化學品污染防治力度,提高核與輻射安全監管能力。

第二節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以降低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為核心目標,實行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目標責任制。加快低碳技術和產品研發應用,推進低碳新興產業發展。開展低碳城市試點工作,推進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社區建設。提高森林蓄積量,增加森林碳匯。加強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建設,建立溫室氣體排放數據統計和管理體系,積極參與碳排放市場交易。

第三節加強環境監管

加強環境監測、預警和應急能力建設,做好重大環境風險源的動態監測與風險預警控制,提高環境與健康風險評估能力。加大環境執法力度,實行嚴格的環保準入,依法開展環境影響評價,建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和環境污染損害鑒定評估機制,嚴格執行重大環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責任追究制度。嚴格落實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強化總量控制指標考核,建立環保社會約束機制。

專欄26環境治理重點工程

城鎮生活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工程。加快建設城鎮生活污水、污泥、垃圾處理處置設施,同步配套建設污水收集管網、垃圾收運設施。開展重點小城鎮生活污水、垃圾處置設施建設。

重點流域水環境治理工程。實施岷江、沱江、嘉陵江、金沙江、長江干流和部分重點小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

脫硫脫硝工程。新建燃煤機組全部配套建設脫硫、脫硝裝置,對現有燃煤電廠脫硝改造。

重金屬污染治理及土壤修復工程。推進重金屬排放企業清潔生產,開展受污染土壤、場地、水體等污染治理和對遺留污染物造成的場地土壤污染以及生態敏感區和熱點地區土壤進行修復試點示范。

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示范工程。將全省21個市(州)所在地城區、60個縣城、600個鎮鄉、6000個村莊建設成為“環境優美示范城市(縣城、鎮鄉、村莊)”。

第四十一章加強資源節約和管理

堅持開發與節約并重、節約優先的方針,加強資源節約和管理,大力推行資源高效利用技術和模式,提高資源科學開發和綜合利用水平。

第一節大力推進節能降耗

落實國家控制高耗能行業過快增長的政策措施,繼續抓好工業、建筑、交通、商業、市政、公共機構等重點領域節能,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加強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管理,推廣先進節能技術,開展能效對標。加大實施重點節能工程。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嚴格實行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審查。強化節能目標責任考核,完善獎懲制度。繼續開展企業節能行動,加強節能技術改造。深入開展全社會節能宣傳,提高全民節能意識。

專欄27重點節能工程

重點節能改造工程。繼續實施燃煤工業鍋爐(窯爐)改造工程,余熱余壓利用工程、節約和替代石油工程、電機系統節能工程、交通節能工程、建筑節能工程、綠色照明工程、政府機構節能工程、節能監測和技術服務體系建設工程等項目建設。

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加大推廣力度,繼續落實高效節能家電、汽車、電機、照明產品等補貼政策。

重大節能技術示范工程。支持高效電機產品等重大、關鍵節能技術產品示范項目,推動重大節能技術產品產業化生產和應用,提高高效節能技術產品的國有化率。

合同能源管理推廣工程。工業、交通、建筑、商業、公共機構等領域的合同能源管理。

節能能力建設工程。能源計量、統計和節能監測、監察、預測預警體系建設。 第二節建設節水型社會

統籌安排生活、生產、生態用水,優先滿足生活用水,保障生產和生態用水。高度重視水安全,強化水資源管理和有償使用。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加快建設農業節水工程。加強工業節水,推進高耗水行業節水技術改造,提高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努力降低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加強城市節約用水,推廣使用節水設備和技術。實施地下水監測工程,加強地下水開采管理。

第三節節約集約利用土地

堅持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強化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計劃管理,落實用地節地責任,加強土地管理動態監測、定期評估和分類考核??刂平ㄔO用地過快增長,盤活存量建設用地,加大閑置土地清理處置力度,鼓勵深度開發利用地上地下空間,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

第四節合理開發利用能源礦產資源

加強能源和礦產資源地質勘查、保護、合理開發,形成能源和礦產資源戰略接續區。加強礦產資源開采管理,提高礦產資源回采率、選礦回收率。嚴格執行礦產資源開發準入條件,健全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制度。建立完善重要礦產資源儲備體系。加大廢棄礦山和尾礦庫治理力度。加強能源和礦產資源執法監察,堅決制止亂挖濫采。

第四十二章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從生產、流通、消費各個環節整體推進循環經濟發展,加快構建覆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

第一節推行循環型生產方式

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加強循環經濟共性和關鍵技術的研發、推廣和應用,從源頭上減少廢棄物的產生和排放。加強煤炭、黑色和有色金屬共伴生礦產資源和尾礦綜合開發利用,推進粉煤灰、煤矸石、脫硫石膏、建筑垃圾等大宗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加強秸稈、廢棄木材等農林廢棄物綜合利用,促進資源再生利用產業化。開展循環經濟城市、園區、企業試點示范,推進土地集約利用、廢物交換利用、能量梯級利用、廢水循環利用和污染物集中處理。

第二節健全資源循環利用的回收體系

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制度,建設城鄉資源回收體系,推進再生資源規?;?。促進再生制造舊件逆向回收,培育一批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機床、礦山機械等再制造示范企業,推進再制造產業發展。加快區域性再生資源回收市場發展,建設國家“城市礦產”示范基地,促進廢舊金屬、廢舊電器、廢紙、廢塑料等再生資源的循環利用。開展城市生活垃圾分類體系試點,探索建立分類回收、密閉運輸、集中處理體系,推進餐廚廢棄物等垃圾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

第三節推廣綠色消費模式

倡導文明、節約、綠色、低碳消費觀念,形成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推動節約型社會建設。落實國家資源節約財政補貼政策,鼓勵消費者購買使用節能節水產品、節能環保型汽車和節能省地型住宅,減少使用一次性用品,抵制過度包裝,抑制不合理消費。推行政府綠色采購,推進無紙化辦公,逐步提高使用節能節水產品和再生利用產品比重。

專欄28循環經濟重點工程

資源綜合利用。實施粉煤灰、煤矸石、工業副產石膏、建筑垃圾等大宗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工程,支持共伴生礦產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培育一批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基地。 國家“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建設技術先進、環保達標、管理規范、利用規?;?、輻射作用強的“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實現廢舊金屬、廢棄電子電器、廢紙、廢塑料等再生資源的循環利用、規模利用和高值利用。

再制造產業化。培育一批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礦山機械、機床、辦公用品等再制造示范企業,努力實現再制造的規?;?、產業化發展。

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在試點城市建設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設施。

重大循環技術示范推廣。開展垃圾焚燒發電、中水回用、生豬養殖及糞污綜合利用等循環技術示范推廣項目。

第十一篇推進地震災區發展振興

抓住國家支持地震災區發展振興的機遇,大力推進災區產業發展、就業促進、扶貧幫困和生態環境建設,增強災區可持續發展能力,促進災區全面振興。

第四十三章促進災區民生改善

努力擴大災區就業。實施積極的就業幫扶政策,加大對就業困難人員的援助力度,優先安排符合崗位條件的就業困難人員就業。扶持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努力增加就業崗位。強化勞動技能培訓,增強災區勞動力就業能力。加強對口勞務合作和勞務輸出,加快外派勞務基地建設,鼓勵災區各類培訓基地與對口援建省(市)企業開展合作,促進災區在外農民工穩定就業。

抓好災區扶貧幫困。實施新村扶貧、勞務扶貧、連片扶貧等扶貧工程,加快貧困村向小康村跨越。在災區縣實行集中連片和特殊類區擴大連片開發試點,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堅持開發式扶貧,培育特色產業,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對居住在自然災害嚴重、次生災害頻繁等不具備居住條件區域地段的貧困人口,加快實施扶貧移民搬遷,在適居地建設扶貧新村。

推進災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以國省干線公路為重點,加快重要生命通道建設,暢通災區對外連接。防治公路沿線次生災害,提高應急搶修保通能力。加強災區電力、水利、通信設施建設。加強學校、醫院、就業和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高公共服務水平。

加強災區精神家園建設。妥善安置“三孤”人員,開展心靈撫慰和心理疏導,醫治災區群眾心理創傷。傳承藏羌民族文化,保護汶川映秀、北川、漢旺等地震遺址。著力打造“三基地一窗口”,展示災后恢復重建成果,生動展現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

第四十四章加快產業發展振興

發展壯大特色優勢產業,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重點建設裝備制造、電子信息、航天航空、現代中藥和生物醫藥等產業基地,打造成德綿高新技術產業帶。扶持特色農牧業發展,建設現代農牧業示范區和產業化基地。整合旅游、文化、民族民俗等特色資源,打造龍門山生態文化旅游區和藏羌文化體驗旅游區,推動旅游文化發展振興。積極發展物流、商貿以及社區服務等服務業。發揮對口支援長期合作機制的作用,抓好對口支援產業合作園區和“飛地”園區建設,積極承接產業轉移。

第四十五章加強災區生態環境修復

堅持自然修復和工程治理相結合,加快地震重災區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深入推進天然林保護、震損和陡坡耕地退耕還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加大森林撫育改造力度,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和中小水庫除險加固,構建以森林植被為主、林草結合的生態安全體系。加強大熊貓棲息地及其遺傳基因交流走廊帶建設,增強自然保護區和重要水源地等重要生態功能區保護管理能力,積極開展地震災區生態環境功能評估,加大濕地公園建設力度,保護生物多樣性。

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堅持綜合治理、避讓搬遷與生態移民相結合,加強地質災害和次生災害防治,提高監測預警水平,建設預防避讓應急避難場所,健全救災物資儲備設施,全面提高防災減災能力。對災害體規模較小或治理工程較為簡單的隱患點,實施應急排危除險,對地質災害體規模較大而受威脅對象相對較少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采取避讓搬遷措施,對威脅縣城、集鎮、學校、受災群眾安置點的重大地質災害隱患實施工程治理。按流域進行泥石流溝的治理,綜合防治水土流失,減少入河入庫泥沙和次生災害。強化群測群防監測預警網絡建設,加強專業監測,在綿竹清平、汶川映秀、都江堰龍池虹口三大片區建立地質災害專業監測預警示范區。

專欄29災區全面振興重點項目

產業園區。建設對口支援省市合作產業園區。新設一批省級開發區和國家級開發區,實施開發區擴區調位。

就業促進。續建完成16所技工學校重建,新建57個職業技能培訓實訓基地及創業中心,新建1個創業園區、5個孵化基地。建設一批基層就業公共服務平臺。

扶貧幫困。扶持2516個貧困村,支持貧困新村建設和貧困村配套設施建設,實施集中連片扶貧開發試點、扶貧移民搬遷,推進社會保障服務設施建設。

生態修復及防災減災。天保工程新造林250萬畝,長江防護林三期工程改造低效林200萬畝。完善35個保護區保護站點。重點小流域環境綜合整治。全面開展地震災區39個縣(市、區)地質災害隱患調查評價。完善縣級防汛指揮系統建設,建設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

第十二篇規劃實施

推動規劃順利實施,主要依靠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各級政府必須正確履行職責,合理配置公共資源,加強政策引導和組織協調,確保完成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

第四十六章加強政策引導

貫徹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綜合實施消費、投資、產業和財政等政策,引導市場主體行為,激發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規劃實施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第一節擴大消費需求

把擴大消費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擴大城鄉居民消費,增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千方百計擴大就業,穩步提高城鄉居民特別是低收入者的收入,增強城鄉居民的消費能力。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免除廣大群眾在醫療、養老、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的后顧之憂,降低預防性儲蓄,改善居民消費預期。積極培育消費熱點,促進消費結構升級,大力推進休閑型、發展型服務消費增長,最大限度擴大農村消費需求,穩步釋放消費潛力。創新流通方式,完善市場流通體系,規范商品與服務消費市場秩序,創造城鄉居民擴大消費的良好環境。全面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鼓勵金融機構開發更多消費信貸產品,擴大信用消費規模,提高信用消費水平。

第二節保持投資增長

發揮投資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拉動作用,保持投資持續較快增長,五年固定資產投資超過8萬億元。著力優化投資結構,明確投資方向和重點,加快建設和抓緊謀劃一批關系全局、影響深遠、帶動作用強的重大項目。加強項目前期工作及儲備庫建設,爭取入庫項目盡早啟動實施。積極爭取國家資金支持,加強銀政、銀企合作,完善投融資平臺建設管理,支持企業上市融資、發行債券等,強化資金要素保障。放寬民間投資的市場準入范圍,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增強投資內生動力。

第三節加強產業政策調控

制定完善產業指導和扶持政策,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制定支持企業發展的金融等政策,落實國家稅收優惠政策,完善資源優化配置政策措施,鼓勵企業引進國內外戰略投資者,促進企業兼并重組。發布重點行業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目錄,引導和扶持企業加快技術改造和技術進步。完善服務業稅收、土地、價格等政策,促進服務業加快發展。制定加快產業園區發展的政策,促進產業集群發展。嚴格產業準入管理,完善落后產能退出機制。

第四節增強公共財政能力

強化財政增收節支,優化支出結構,加大對“三農”、教育、醫療衛生、科技、社會保障和就業、生態環保、防災減災等領域的投入力度。加大資金整合力度,優化配置,強化管理,確保投向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運用財政杠桿,采用擔保、獎勵、補助、貼息等手段,發揮財政資金對社會資金的引導和放大作用。加強財政監督管理,建立健全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制度,最大限度發揮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落實國家稅收優惠政策,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良好的稅收環境。

第四十七章完善規劃實施機制

健全規劃體系,做深、做實專項規劃,加強各類規劃的銜接協調,完善目標考核機制,強化規劃實施情況的監督評估,保障總體規劃的順利實施。

第一節健全規劃體系

建立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為統領,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以專項規劃、區域規劃、城鄉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為支撐,各類規劃定位清晰、功能互補、統一銜接的規劃體系。省級有關部門圍繞西部經濟發展高地建設、重大產業布局、重大民生工程、重大科技創新、生態環境保護等,編制實施一批重點專項規劃,明確各領域的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政策措施,形成對總體規劃強有力的支撐。各地政府要在省級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的指導下,立足本地實際,編制和實施好本行政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根據實際需要,組織編制跨行政區的區域規劃,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計劃要充分體現總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計劃報告要分析總體規劃實施進展情況。

專欄30 “十二五”重點專項規劃目錄

第二節加強規劃銜接

按照下級規劃服從上級規劃、區域規劃和專項規劃服從總體規劃、規劃之間協調一致的原則,進行規劃銜接。下級總體規劃要在約束性目標、空間功能定位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與上級總體規劃進行對接。區域規劃和專項規劃要在發展目標、空間布局、重大項目建設等方面與總體規劃進行對接。同級總體規劃要在空間布局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與周邊地區的總體規劃進行銜接。同級區域規劃和專項規劃要在發展目標、空間布局、重大項目建設等方面進行協調。加強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市規劃、土地利用規劃之間的銜接配合,確保在總體要求上指向一致,在空間配置上相互協調,在時序安排上科學有序,不斷提高規劃的管理水平和實施成效。

第三節完善目標考核 圍繞本規劃提出的重要指標、重大工程項目、重大改革和政策等,明確規劃實施責任。對預期性指標和產業發展、結構調整等任務,主要依靠市場主體的自主行為實現。對于約束性指標和公共服務領域的任務,要納入部門、地方績效評價考核體系,明確工作責任和進度。根據不同區域的主體功能,分類設置政府考核目標。

第四節規劃實施監督評估

上一篇:體外診斷試劑分析性能范文下一篇:我的暑假生活作文講解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