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四川地質災害表格范文

2023-10-08

四川地質災害表格范文第1篇

【摘 要】地質災害與地質環境是一對互為影響、互為關聯的矛盾統一體。地質災害是在特定的地質環境條件下孕育發展的,它的發生受到其所處地質環境的制約。反過來,地質災害對地質環境又具有改造作用,經常會導致產生新的、更大的地質災害,形成惡性循環,制約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防治地質災害和保護好地質環境是人類在經濟、社會發展中面臨的重要任務。

【關鍵詞】地質環境;保護;地質災害

0.前言

人口、資源、環境是當今人類面臨的三大問題,已引起世界各國的密切關心和注意。我國政府在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中,對此非常重視,正式把控制人口,保護環境列為國策,并已取得明顯效果。地質環境是自然環境的基本組成部分,是指人類活動所涉及的地球巖石圈的一切物質和作用的總和。它包括各種巖、土及所含礦產資源、地質地貌景觀和由內、外動力形成的各種地質作用及所造成的地質災害。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主要場所。

1.地質問題的提出

地質災害是由于自然或人為作用,多數情況下是二者共同作用引起的,在地球表層比較強烈地危害人類生命、財產和生存環境的巖、土體或巖、土碎屑及其與水的混合體的移動事件?!暗刭|災害”一詞一經被提出,先行者就考慮了地質災害防治的地質技術因素、相關立法社會保險方面的需求。今天,地質災害不但是科學界研究的課題,也是公共管理和社會建設共同關注的涉及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大問題。

2.地質災害與地質環境相關性

2.1地質環境對地質災害的制約作用

無論何種類型對地質災害必然涉及到地質體, 既要以地質體作為地質災害的載體,又將地質全作為災害作用的對象。而任何地質體均存在于特定的地質環境中,是構成地質環境要素的不可分割的部分。因此,地質災害的發生必然受到其所處的地質環境的制約。

2.1.1地質災害賦存于特定的地質環境

所謂地質災害即指那些對地質環境造成劣化影響,對人類生存構成危害的地質事件,而這些地質事件的本質就是地質體的相對運動、狀態改變如地殼應力的釋放產生地震, 反映形式為地殼震動與地表破裂,形成地裂縫、砂土液化及軟土震陷, 表現形式是地表巖土的運動和移位; 其他災害如崩滑流、地面沉降、塌陷等也均以巖土體的移位或狀態改變形式完成成災過程。

2.1.2地質環境制約地質災害的發生

如前述,地質災害是在特定地質環境條件下孕育發展的,若環境條件不具備,則災害難于形成。即地質環境一方面構成地質災害發生的條件,另一方面又限制其發生, 起制約作用如泥石流災害有其發展階段性,對應于地質環境條件則在溝谷發育的成熟期為泥石頻發期, 此前,隨著溝谷地貌形態的發育和地質環境的變化,泥石流處于孕育發展階段,并不成災.由此可見地質環境對于地質災害的制約作用。

2.2地質災害對地質環境的改造作用

2.2.1地質災害的發生伴隨地質環境變化

我們說地質災害是某地質體相對于所處環境的運動變位及狀態改變。那么地質災害發生的過程也同時完成了地質災害對于相關地質環境的重塑即改造過程。隨著巖崩、滑坡的發生一部分巖體失去勢能, 由不穩定而達到暫時穩定。這時完成移位的地質體—災害載體得到了新的環境條件下的平衡。而地質體的周界—崩塌后形成的臨空面及滑坡后壁則改變了原始的應力狀態及在環境中所處的地位而構成新的災害載體,重新孕育下一次地質體的運動變位. 在整個過程中,一部分地質體經過運動變位達到穩定, 另一部分地質體變成了新的災害載體構成不穩定因素。此間地質體所處的環境相應產生變化。

2.2.2兩類災害環境效應的共性與異性

由前述地質災害的成災特性可知兩類災害都具有后效性,對環境產生劣化影響,此為其相同點.突發型地質災害對環境的改造明顯直觀,災害突發,地貌改造均為一次性完成, 緩變型地質災害對環境的改造不明顯。要經過一個累積過程, 災害長期作用的累進影響反映為環境的變化, 其長期效應明顯,且環境效應漸次增強。

3.地質災害防治體系與防范措施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體系主要包括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監測預警、避讓搬遷與治理、應急體系建設和科學技術研究支撐等。

3.1調查區劃體系

實施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工程是為了建設地質災害調查評價體系,基本目的是查清地質災害發生的地質環境條件、評價其危險性,進行地質災害風險區劃,確定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為合理開發利用地質環境、實施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和防治工程提供依據,為省級和國家層面決策管理提供支持。

3.2監測預警體系

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包括技術和行政2個方面,是防災減災成效突出的重要手段。一個運行良好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能夠在地質環境條件發生變化時及時捕捉前兆信息,針對不同對象及時發出防災減災警示信息,為地質災害避險決策或應急處置提供依據。搬遷治理工程體系根據地質災害調查監測結果,對確認危險性大、危害嚴重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經過地質勘查評價,采取搬遷避讓或工程治理措施,徹底消除地質災害隱患。在條件具備時,治理工程可以和災后重建的土地整理或地質環境合理利用結合考慮,以實現防災減災與土地資源再開發的雙重目的。

3.3應急處置體系

堅持以重大突發地質災害應急管理需求為導向,立足于現有科學技術資源集成整合,逐步建成適應公共管理需要的重大地質災害應急處置技術支撐機構、信息網絡系統平臺、技術裝備體系和應用技術系統,科學、高效、有序地做好重大地質災害應急響應服務。

3.4科學技術研究支撐體系

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科學技術支撐研究,對重大地質災害成生的典型地質環境、內在機理和成因模式進行研判,開展地質災害風險區劃、監測預警、防控方法和防災減災技術標準等研究,建立應急響應與模擬仿真研究體系。

由此可知,我國地質環境利用的無序性與有組織的地質災害減輕行動之交叉與矛盾,即戰略層面的被動和戰術意義上的主動將持續相當長一段時期,因此非常需要樹立更加主動地為人居環境建設的地質安全服務,更加主動地為國家重大工程規劃、建設與安全運營提供地質服務,更加主動地為提高社會公眾防災減災意識,推動和支撐各級政府科學管理地質環境的理念,以實現地質環境利用效益最大化,地質災害風險最小化。

4.結語

為避免和減輕地質災害風險,就必須樹立持續利用地質環境的科學觀,把人與地質環境和諧共存放在第一位,把規范人類自身的行為融入到順應與改造自然過程之中,跳出單純工程地質評價和地質災害防治的習慣性思維,突出立足地質環境變化研究建設工程地質環境安全,變保護地質環境和防治地質災害為持續利用地質環境和主動進行地質災害防治風險管理,從而避免出現地質環境的不可持續利用現象和減輕地質災害。

【參考文獻】

[1]劉傳正.重大地質災害防治理論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2]劉傳正,劉艷輝,溫銘生等.長江三峽庫區地質災害成因與評價研[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7.

[3]張咸恭,王思敬,張倬元等.中國工程地質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四川地質災害表格范文第2篇

摘 要:為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地勘單位和地質工作在綠色發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做出了充分努力,本文探討地質檔案在綠色發展與地質災害防治方面的開發研究,充分發掘地質檔案信息,積極做好地質檔案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的開發利用,建立地質災害防治專題檔案,建立地質災害防治檔案數據庫并深度開發利用,促進企業結構轉型升級,創造經濟效益,提升企業形象,促進安全生產常態化管理,力爭最大化發揮地質檔案的信息價值。

關鍵詞:檔案;地質檔案;地質災害;開發研究

地質檔案是地質工作活動的記錄和成果,它是在地質調查研究、礦產勘探等活動中形成的科技檔案,是地質工作最基本的資源,是地質工作的直接成果,也是地質工作不可或缺的參考內容,是地勘單位的生命源泉,在地質工作中意義重大。一般可劃分為區域地質調查檔案、固體礦產地質檔案、石油地質檔案、海洋地質檔案、物探和化探檔案、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檔案,是地勘單位的重要成果和資產。

地質災害指的是以地質動力活動或地質環境異常變化為主要成因的自然災害。在地球內動力、外動力或人為地質動力作用下,地球發生異常能量釋放、物質運動、巖土體變形位移以及環境異常變化等,危害人類生命財產、生活與經濟活動或破壞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資源、環境的現象或過程。地質災害防治是指由自然作用或人為因素誘發的對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造成危害的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地質象,通過有效的地質工程手段,改變這些地質災害產生的過程,以達到減輕或防止災害發生的目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實行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的方針,按照以防為主、防治結合、全面規劃、綜合治理的原則進行。地質災害檔案正是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產生的檔案,是根據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自然規律,收集、形成并服務于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地質檔案。

在綠色發展背景下,開發利用地質科技檔案,對開展地質災害預防與治理工作,對地勘單位轉型發展都有重要作用。

1 地質檔案在綠色發展要求下開發利用的可行性

1.1 綠色發展、轉型升級需要

新時代地質工作要符合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發展要求,自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起,提出綠色發展理念,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各行各業和社會進步都要轉變思想,從綠色發展和諧共生的角度探索發展之路,地質工作也要根據自身特色,維護生態文明,謀求長遠發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日益增加。地質檔案工作要緊隨時代,不斷創新,反映時代發展中的地質工作特性,為先進理念下的地質工作提供信息價值,為綠色發展做貢獻,為地質災害防治做好基礎工作。

1.2 地勘單位社會定位與自我實現

地勘單位主要從事礦產地質勘查、石油勘查、地質鉆探、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地球物理勘查、地下取水工程、灌注樁工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和勘查的綜合性專業地質工作,具有豐碩的地質成果,成熟的地質技術。以地質工作為基礎,地勘單位擁有類別多樣、內容齊全的地質科技檔案,在地理信息、地質條件、地勘工作等方面具有明顯的信息優勢。在新時代地勘單位應發揮地質信息價值,樹立相應的社會定位,履行相應的社會職責。

1.3 檔案基礎工作完善

1.3.1 地質檔案組織健全,制度完善。地質檔案作為地勘單位的重要成果和無形資產,建立起固定完善的管理制度,由總工程師整體領導,由專人負責地質檔案管理,由地質人員進行業務指導,由監督部門進行檔案歸檔監管,分工明確,結構合理,人員專業。建立并落實地質檔案歸檔、管理、借閱、保密等制度,多方面指導落實地質檔案工作,組織齊全,制度完善,為地質檔案深度開發、服務于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奠定了組織基礎。

1.3.2 地質檔案信息化進展順利。對地勘單位來說,通過專業掃描設備和電子存儲設備,地質檔案基本實現電子化,基于檔案管理系統和辦公軟件,對地質檔案歸檔、管理、借閱、開發利用進行電子化管理,實現地質檔案電子化檢索查閱,實現對地質檔案的高效開發與利用。通過進一步對OA系統的建設和基于大數據、網絡云對地質檔案管理軟件的研究開發,建立地質檔案數據庫,進一步開發地質檔案數據,有效整合抓取地質檔案信息,發揮地質檔案價值,為地質檔案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發揮作用提供強有力的信息保證和技術手段。

1.3.3 地質檔案編研工作。地質檔案信息深度開發利用,根據地質檔案類別,能夠分別建立區域地質調查檔案、固體礦產地質檔案、石油地質檔案、海洋地質檔案、物探和化探檔案、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檔案資料匯編;能夠進行區域地理信息數據提取、整合、匯編、分析利用;能夠進行區域地質工作要素提取、整合、匯編、分析利用;能夠進行地質技術方法、手段的整合分析;能夠進行地質工作趨勢分析預測、展示行業變遷等,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和研究能力,能夠為地質檔案工作順利展開、為地質工作順利完成提供助力,為行業發展提供方向、為人才培養提供依據,能夠利用地質檔案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供信息保證。

1.4 災害頻發,防患未然

近年來,由于氣候、環境、季節等因素,受高溫、汛期、地理地形、以往地質工作等影響,地質災害時有發生,嚴重影響到人身和財產安全。出于對地質工作特殊性的考慮,從環境保護、災害防治、行業前景、經濟發展等多方面進行相關工作,提前預防,災后治理,以消滅安全隱患,杜絕風險,是地勘單位貫徹落實國家方針政策、業務拓展的新方向,也是地勘單位充分發揮行業特長、開發利用地質檔案信息價值的體現,是地勘單位應盡的社會責任。

2 地質檔案在地質災害防治方面的研究內容

2.1 地質檔案前期收集、整理工作

做好地質檔案的收集、整理、歸檔,包括找煤、調查、儲量核實、普查、詳查、勘探等地質工作的不同階段檔案,煤田地質、水文地質、水源井、地熱、測繪、其他礦產資源等不同類別檔案,各世紀礦區、各地區礦區等不同區域類別的檔案,根據鉆孔資料、原始資料、區域地質地形、地理條件、工作量等建立不同內容的檔案,按文字報告、附表、圖件、文件等建立不同表現形式的報告。這些分類檔案從多角度多方面整合抓取地質檔案信息,為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和地質災害防治專題檔案的建立提供了充足的數據。

2.2 收集地質災害工作信息需求

根據國家關于地質行業相關政策和生態文明建設新思路要求,結合以往地質項目工作和地質檔案管理工作經驗,參考新的工作標準和技術手段,根據煤礦隱蔽致災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項目、汛前隱患排查項目、地質災害核銷等工作的各自特點,由地質檔案部門向地質項目工作者收集地質災害工作中有已經使用、需要使用及有可能使用到的檔案資料,再根據收集到的資料需求,有針對性地收集相關資料,系統整合,分類整理,為建立地質災害專題檔案做準備。

2.3 建立專題檔案

根據收集的檔案資料,結合地質災害工作的地質資料需求,充分發掘地質檔案資料信息,初步建立地質災害防治專題檔案。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2.3.1 相關文件。地質安全生產及地質災害相關文件,以陜西省內地質工作相關文件為例,如《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煤礦安全生產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13]99號)、《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關于煤礦隱蔽致災因素地面普查現狀和需求情況的通知》(煤安監司函技裝[2013]11號)、《關于全面開展煤礦隱蔽致災因素普查工作的通知》(陜政辦發[2014]74號)等。

2.3.2 相關報告。地質災害工作可能應用到的相關報告材料,如《礦井設計安全專篇》《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綠色礦山建設實施方案》《環境影響評估報告》等。

2.3.3 原始資料。地質工作從開始階段累積的地質臺賬、報表等,包括項目相關工作起止日期、完成工作量、工作面準備情況,項目原始記錄臺賬、工程圖件。

2.3.4 成果報告。地質災害項目工作完成得到的最終成果報告,包括項目相關的文字報告、文件、附表、附圖等。

2.3.5 其他資料。包括人員配置、工作計劃、完成情況、說明文件等資料。

2.3.6 電子文件。地質災害項目工作中產生的電子文件,以及地質檔案工作中對地質災害相關檔案進行電子化的資料。

2.3.7 編研成果。包括對地質檔案信息的整理和分析匯總,對地質災害結論的收集整編,災害預防宣傳冊等。

2.4 開發利用信息化資源

基于地質檔案管理系統和辦公軟件,對地質災害檔案進行信息化管理,對地質災害相關原始數據進行電子化掃描,錄入數據信息,建立地質災害防治檔案數據庫,系統整合,按需抓取,按照區域因素對地質檔案內容進行整體架構,按時間因素對地質檔案進行前后關聯,化零為整,按地質條件對地質檔案進行對比分析,按工作方法、技術手段進行分類關聯,按資源量、項目成果、歷史問題進行系統整合,按問題和建議進行歸納總結,形成時間、空間、前因后果的有效聯系;對勘查區范圍、資源量、鉆孔等數據進行單獨錄入,方便對數據進行單獨抓取和對比分析,從整體到局部,由面及點,滿足多維度、多層次、多種類的地質檔案數據需求。根據地質災害檔案的特色和開發利用需求,進一步研究開發相關檔案管理軟件、數據分析軟件,建立地質災害檔案數據庫,研發地質檔案管理系統,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供數據信息和分析預測。

2.5 加強涉密資料保密,保證專項檔案安全

地質災害檔案涉及區域地質及地質構造、地質測繪等多方面問題,在地質檔案開發利用中,必須加強地質災害檔案的保密。根據《檔案法》《保密法》等法律,按照地質工作內容和涉密測繪資料使用規定,地勘單位必須建立相應的涉密測繪資料保密制度,界定涉密地質檔案的范圍,規定涉密地質檔案的保存、管理辦法,以及借閱及開發利用的流程和使用守則,保證地質檔案在保守國家秘密的基礎上,能夠在地質災害工作中合理應用,充分發揮檔案價值。

2.6 地質災害防治專項檔案宣傳與推廣

開展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災害檔案開發利用的宣傳,利用網站、公眾號、宣傳頁以及現場宣傳等方式宣傳地質災害防治的作用和地質災害檔案開發利用的必要性,在當地做好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并開展演練,提高地質災害安全意識,發揮地勘單位的工作優勢,承擔地勘單位的社會責任。

2.7 加強地質災害檔案人員素質建設

地質災害檔案是地質災害項目中形成的科技檔案,是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產生的原始記錄、報表、總結和有關的依據、指示性文件,以及成果報告和有關的圖件、附表等,具有極強的專業性,這就要求地質災害檔案管理人員必須要具備專業的地質檔案管理知識和地質災害工作知識,并且能夠不斷更新方法與思想,開拓進取,與時俱進。對檔案人員進行培訓學習,并由地質工作者對檔案人員進行大量業務指導,使檔案工作者對地質災害工作有充分了解,更好地勝任地質檔案在地質災害防治中的開發利用工作。

3 效果及影響

3.1 能夠完成地質災害防治專題檔案的建立與開發利用

根據地質災害防治專題檔案建立和開發利用的探究,能夠對地質災害防治檔案進行整合管理,為后期大量地質災害工作的開展提供參照,也為地質工作提供相關區域地質數據,為地質災害防治檔案的科學長效管理歸檔提供了模板。能夠建立地質災害防治檔案數據庫,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高效利用地質檔案資料提供技術保障,對地質檔案開發利用提供新方法、新思路,對地質檔案數據應用與分析提供內容和技術保障,對地質檔案管理系統的研究開發打下良好的基礎。地質災害防治專題檔案的建立,為其他地質檔案的深度開發利用提供參照,促進檔案工作整體推進。

3.2 促進結構轉型,創造經濟收益

地質檔案在地質災害防治中的開發利用,能夠大力促進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探索和拓展,大力開展了地質災害防治相關項目,在地勘單位工作全面緊縮的情況下,開拓新的道路,促進結構轉型,更改收益結構。并且打開思路,進一步促進相關工作理念、工作內容的形成與發展,進行人才培養,大力推進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進一步推動企業轉型升級。

3.3 促進生產安全科學化、常態化管理

地質災害防治檔案的開發利用,能夠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順利進行提供有力保障,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拓展也促使地質災害檔案管理更加科學合理。目前,高溫、汛期等特殊時期引發地質災害隱患排查預防工作日益增多,生產安全管理工作重要性日益突顯,檔案安全工作日益受到重視,地勘單位增加了安全隱患意識,能夠建立生產安全科學化、常態化管理制度并不斷完善。

3.4 提升了企業形象

地質災害防治檔案開發成果的宣傳利用,提高了個人對地質災害的認識水平和災害防治的技術手段。對地質災害檔案的開發、宣傳與利用,對當地人進行宣講教育,科普地質災害知識,進行災害演練,都極大提升了地勘單位的企業形象,樹立了地勘單位在新時代應有的社會定位,履行了地勘單位的社會義務。

參考文獻:

[1]李妍花.提高自然資源檔案管理效率的幾點建議[J].蘭臺內外,2021(07):62—63.

[2]何惠云.大數據時代企業檔案信息資源整合與利用研究[J].蘭臺內外,2021(08):33—34.

[3]郭鵬,孫超,李晟洲.水工環技術在地質災害防治中的應用策略[J].華北自然資源,2021(06):53—55.

作者簡介:楊爽(1989— ),大學學歷,陜西省一三九煤田地質水文地質有限公司館員,研究方向:檔案管理。

四川地質災害表格范文第3篇

摘要:我國當前對于礦產資源的開發力度一直在不斷增加,由于過去對礦產資源開發時,存在很多不合理的開發現象,導致礦山地質災害問題越來越嚴重。本文針對貴州礦山地質災害現狀進行分析,結合實際情況對貴州省礦山地質災害的主要類型進行了闡述,并且提出有針對性的礦山地質災害防治措施,為生態環境保護提供參考。

關鍵詞:礦山地質;地質災害;生態環境;環境保護

我國一直以來對于礦產資源的需求都比較大,但是過去對礦產資源進行開采時,過度開采以及不合理的開采方式,導致地質環境遭受了非常嚴重的破壞。地質環境主要是指自地表面下的堅硬殼層,即巖石圈。人類和其他生物依賴地質環境而生存和發展,同時人類和其他生物的活動又不斷地改變著地質環境的化學成分和結構特征。在這整個變化過程中,很容易導致各種不同類型的突發情況,最終導致非常嚴重的自然災害發生?,F階段,如果無法從源頭出發對各種不同類型的地質環境問題采取有效措施,那么將會造成嚴重的后果。當前礦山地質災害頻發,防災形勢嚴峻,各級各有關部門必須及時提出有針對性的防護措施,積極行動起來,才能盡可能減少礦山地質災害帶來的損失和影響,有效保護生態環境。

1.貴州省礦山地質災害現狀

貴州省目前的經濟發展現狀良好,其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就是礦產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雖然礦業的大力發展,能夠促使當地的經濟實現有效增長,但是當地的生態環境也會因此遭受到嚴重的破壞。當前貴州省的礦山地質災害相對比較嚴重。在對當地的礦山地質災害進行分析時,發現該地區不僅地質災害的分布范圍相對比較廣,而且災害的種類多樣,更重要的是,礦山地質災害發生頻率有了非常明顯的上升趨勢。如果不加以控制,那么勢必會威脅到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甚至還有可能威脅到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根據相關不完全統計的數據,截至2019年,貴州省已經發生的礦山地質災害事故數量已經達到了1025起[1],災害共導致447人死亡和失蹤,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16億元。從災害種類來看,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等都是貴州省比較常見的地質災害類型,以上幾種災害類型占貴州省已發生礦山地質災害總數的95.3%。從災害規模來看,主要以小型為主,小型災害占貴州省已發生礦山地質災害總數的92.9%。從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情況來看,坍塌、滑坡以及礦井突水為造成人員傷亡的主要災害類型[2],以上幾種災害類型占貴州省已發生的造成人員傷亡的礦山地質災害總數的80.24%。貴州省當前的礦山地質災害情況的詳細分析內容,如表1、表2、圖1、圖2所示。

2.貴州省礦山地質災害的主要類型分析

2.1崩塌

貴州省地處云貴高原東部,地形起伏相對較大,山高坡陡谷深,礦區巖體的切割破碎比較強烈,加上該地區構造發育,地質環境相對脆弱,很容易導致礦山崩塌的災害事故發生。與此同時,由于采礦活動的不斷影響,破壞了巖體原有的應力平衡,導致礦山發生崩塌的頻率有了明顯的提升[3]。對貴州省現階段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查分析,發現受到采礦活動影響而造成的崩塌災害事故數量比較多,已經達到了131處,這種類型事故在整個地質災害事故中的占比達到了12.78%。

2.2滑坡

采礦對地質環境和地質結構的穩定性有較大影響,極易導致巖土體失穩,誘發滑坡。根據統計結果,滑坡也是貴州省礦山地質災害中比較常見的一種,占貴州省已發生的礦山地質災害總數的6.14%,同時滑坡也是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的重要災害類型之一。

2.3地面塌陷

貴州省由于采礦活動導致的地面塌陷非常普遍,采礦活動大大降低了巖土體的應力平衡,加上地下存在大量的采空區,在強降雨的誘發下,極易產生不同規模的地面塌陷,嚴重威脅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貴州省目前采煤誘發的地面塌陷尤為突出。根據數據統計分析結果,貴州省因采礦誘發的地面塌陷共452處,占已發生的礦山地質災害總數的44.1%。

3.針對貴州礦山地質災害事故提出的有效防治措施

礦山地質災害的發生,不僅會導致經濟損失、破壞生態環境,嚴重的還會威脅到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影響社會和諧穩定,所以加強對礦山地質災害的有效防治勢在必行。在當前社會經濟不斷快速發展的形勢下,要想保證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可以真正有效的落實到實處,就必須要遵循“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要求,對當前礦山地質資源的具體分布情況進行深入了解[4]。同時還要與當地的經濟狀況、生態環境、地質背景等諸多因素進行有效結合,這樣才能夠提出有針對性的防治措施,有效促進經濟的健康發展,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3.1建立礦山地質災害防治聯席會議制度

在對礦山地質災害問題進行管理和防治時,各級主管部門要密切配合、各司其職,加強督促指導,切實履行好監管責任。按照“誰誘發、誰負責”的總體要求,礦山企業要切實履行好主體責任,加強對礦山地質災害的監測監控和治理,并將相關情況及時匯報相關主管部門,及時安排礦山地質災害防治資金,對能采取治理措施的災害隱患有效實施治理。能源部門、應急部門、自然資源部門、工商部門等主管部門之間要加強聯動、密切協作、聯合執法,構建和落實聯席會議制度[5]。對于拒不履行或履行礦山地質災害防治主體責任不到位的企業,要給予嚴厲的懲罰措施,同時還要保證各個主管部門相互之間的聯合執法力度能夠在實踐中得到強化,這樣才能夠有力推進礦山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3.2將礦山地質災害納入到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中

貴州省是全國經濟發展中相對比較落后的省份之一,經濟發展水平也相對較低,財政壓力較大,加上近幾年煤礦企業不景氣,資金困難,很難實現對礦山地質災害的有效治理,同時也無法保證移民搬遷工作有序開展。針對這一現狀,需要構建和落實符合貴州省實際情況的群測群防體系,這樣才能夠實現對礦山地質災害的有效防治。與此同時,還要在實踐中認真貫徹落實國家以及各個省份提出的個性化要求,保證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能夠有序開展[6]。要將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真正有效的融入對應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中,積極構建和完善覆蓋“省、市、縣、鄉、村”的群測群防體系,努力營造全民防災的良好氛圍。

3.3廣泛宣傳地質災害防治相關知識

很多礦山企業和群眾在日常生產和生活中,并沒有真正地認識到地質災害的嚴重性和危害性,這樣導致很多地質災害的防治基礎工作無法有序開展。針對這種現象,各級各部門必須要不斷加強宣傳力度,積極采用新聞、媒體、廣播、電視、報紙、公眾微信號等多種渠道,廣泛宣傳地質災害相關知識,促使群眾以及礦山企業都能夠逐漸認識到地質災害的嚴重性和危害性,提升群眾和礦山企業的防災避災意識和能力。群眾和礦山企業防災意識和能力提升了,礦山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將會事半功倍。

3.4遵循以人為本的理念落實移民搬遷措施

分析貴州省現階段礦山地質災害防治現狀,要想對地質災害進行有針對性的防治,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移民搬遷。礦山企業要切實履行好防災主體責任,積極籌措資金,對礦區范圍內受威脅的群眾實施搬遷;各級主管部門要加強監管,督促企業嚴格落實“先搬遷,后開采”的總體要求;同時,各級政府和財政部門要對地質災害受脅群眾的移民搬遷工作給予優惠政策和資金支持,結合易地扶貧搬遷等政策,最大力度的落實受脅群眾的移民搬遷,測底消除安全隱患。

3.5強化工程治理

工程治理包括地質災害防治項目治理和生物工程治理。生物工程治理是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其中植物治理技術手段的科學合理應用,不僅能夠對礦山以及周圍居民居住環境起到良好的改善和優化作用,而且還能夠從根本上實現對礦山地質環境的有效保護;地質災害防治項目治理是最徹底的治理手段,礦山企業要積極籌措資金,積極謀劃治理項目,對礦山地質災害進行有效治理,徹底消除隱患。在礦產地質環境保護工作當中,需要有效遵循“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治理”的工作原則,將地質災害防治和地質環境保護工作落實到對應單位的頭上,將責任明確化,全面提高礦產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效果,最大程度上防止礦山開發工作對地質環境產生嚴重的影響。

3.6建立礦山地質災害預警系統

礦山在開采作業時,勢必會導致周圍生態環境受到破壞影響,特別是周圍的植被會被嚴重的破壞,導致水土流失現象也比較嚴重。久而久之,不僅會導致地面塌陷等各種事故的發生,而且很容易在強降雨時,形成嚴重的泥石流等災害。這些地質災害一旦發生,不僅會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還會威脅到人民的人身安全。因此,礦山企業必須要加強與氣象、水利、自然資源、應急等相關部門之間的合作,通過對信息化技術的合理應用,構建和落實符合實際要求的礦山地質災害預警系統。利用該系統,實現全天候的監測和分析,保證礦山地質災害氣象預警的有效落實,這樣不僅能夠盡量減少由于地質災害帶來的損失,而且還能夠避免人員傷亡等嚴重的事故發生。

4.結語

貴州省是我國礦產資源非常豐富的省份之一,礦產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有效推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但是過度以及不合理的開發,勢必會引發嚴重的災害事故,甚至還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因此,各級各部門、各礦山企業必須積極行動起來,加強聯動,嚴格落實礦山地質災害防治的各項措施,多措并舉,對礦山地質災害進行有效的管控和治理,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我們要本著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理念,嚴守生態、發展、安全三條底線,保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參考文獻:

[1]臧貽州.大型礦山地質災害現狀及空間分布特征及治理研究[J].世界有色金屬, 2019(14): 109+111.

[2]鄒銀先,鄒鳳釵,黨杰,楊元麗.六盤水市礦山環境現狀及可持續發展對策[J].環??萍?, 2019, 25(03): 61-64.

[3]劉軍,王壽成,楊自安,徐國端,于長珠,鄒林,宋亞新.河北張家口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及生態修復治理對策[J].礦產勘查, 2019, 10(02): 370-377.

[4]牛磊,趙志芳,曾詩卉.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的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研究綜述[J].科技資訊, 2018, 16(25): 31-35.

[5]張永雙,孫璐,殷秀蘭,孟暉.中國環境地質研究主要進展與展望[J].中國地質, 2017, 44(05): 901-912.

[6]王梅芳,胡明揚,周德全.基于地質地貌特征的貴州礦山地質災害防治管理研究[J].中國礦業, 2017, 26(07): 91-95.

四川地質災害表格范文第4篇

關鍵詞:地質災害;災害防治;地質環境;環境利用;工程地質環境;區域地質環境 文獻標識碼:A

地質環境就是人們生活中周圍的地理環境,地質環境在出現變化的當下可能會導致一定地質災害,對人們會造成十分嚴重危害。近年來,地質災害的發生率正在逐漸增加,地質災害的防治也變得越來越重要,因此通過有效措施積極防治地質災害十分有必要。但是,地質環境同時也會產生有利影響,因而對地質環境的利用也十分有必要,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當前社會的發展建設。

1 地質災害防治的重要意義分析

地質災害所指的就是在地殼自然運動作用下或者人為不合理作用下,導致土地有移動情況出現,地質災害的發生往往會導致人們生命財產出現很大損失。就當前實際情況而言,地質災害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科學研究課題,其已經成為當前社會公共學研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就宏觀方面而言,在防治地質災害方面,不但要將地質災害所存在的危險問題解決,同時還應當對地質環境實現可持續性利用,從而使地質問題能夠在根本上得到緩解。當前,社會上所關注的內容主要是地質災害的防治問題,這一點也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就長遠角度而言,更加關鍵也是更加重要的問題是如何使地質環境的安全性得到提高。因此,在當前情況下,不但要對地質災害的防治加強研究討論,從而使地質災害所產生的危害減少,同時還應當對有關地質減災問題加強研究。在實際研究工作中,應當從兩個方面出發,使地質災害的防治以及地質環境的利用兩者實現有效結合,將保護與防治兩個方面研究同時進行,這樣一來,才能夠使地質災害的防治真正取得理想效果。

2 地質災害防治分析

2.1 地質災害現狀分析

我國幅員遼闊,具有較長邊界線,然而這種情況的存在導致地質災害所產生的影響也比較大,就災害規模、強度以及人們生命財產安全等方面而言,其受災程度在全世界范圍內都相對比較嚴重?;?、泥石流及地震等地質災害的發生,對人們生命安全有著十分嚴重的威脅,并且對災害發生地區交通及通信也會造成很大威脅,對社會經濟發展會造成十分嚴重的不利影響,會造成我國整體發展水平降低。因此,為能夠有效加強地質災害防治,政府在人力、技術及資金方面均應當加大投入力度,對于重大災害地區應當設置地質災害防治系統,實施地質災害防治預測,從而使人們生命財產安全均能夠得到有效保證,使社會能夠得以和諧發展。

2.2 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分析

2.2.1 地質災害調查區的建立。就當前我國實際情況而言,為能夠有效防止出現地質災害,使由于地質災害而導致經濟損失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在地質災害發生頻率較高區域,相關部門應當將地質災害調查區建立起來,同時應當安排專業調查小組對地質災害發生頻率較高區域的氣候特點以及地質地貌特征進行研究調查,從而對地質災害發生進行準確預測,并選擇相關緊急應對措施,同時應當依據地質災害實際特點實行等級劃分。在專業調查小組經過一段時間研究之后,可對不同地質災害發生頻率較高區域的時間頻率及特點進行科學研究,并且選擇有效措施對地質災害進行有效防范,從而為地質工作的進一步開展提供有效依據。

2.2.2 地質災害警報裝置的建設。為能夠對重大地質災害發生區域的防治效果更好進行分析研究,在地質災害頻發區域應當注意設置地質災害預警系統。在地質災害預警系統建設方面,其重點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即預警管理與預警技術,利用先進檢測技術檢測災害,在地質災害發生之前對地質災害發生特點及時采集,并且報告給有關部門,同時給予災害報警預示,從而將解決對策及時給出,使發生災害頻率能夠得以有效降低。

2.2.3 建立并健全搬遷機制。若地質災害發生區域發出災害預警,有關部門應當對災害信息及時進行分析,其分析內容主要包括地質災害波及范圍及其危險等級,若災害波及范圍比較廣,并且其等級比較高,則應當積極采取有效搬遷措施。有關部門應當對災區居民合理安排,使其能夠有組織地搬出危險區域,使其達到預先設置的安全區域,從而使受災區域人們生命財產安全得到保證,使地質災害所導致損失能夠有效減少。在地質災害之后,依據受災區域實際特點,相關部門應當注意適時合理災后重建,應當使人文環境及自然環境兩者之間實現有效結合,對居住房間應當加強質量建設,從而使災后重建工作的開展能夠得到比較理想的效果。

2.2.4 地質災害應急處理機制的建立。就當前形勢而言,我國綜合國力已經達到較強水平,當前經濟水平及科學技術水平仍在不斷發展,在發生地質災害之后可及時處理相關工作,合理進行相關各個方面操作。在當前建設災害應急處理系統方面,其中心內容就是在嚴重地質災害出現區域,在其居民服務方面應當選擇先進技術,與當前人力、財力以及其資源之間實現有效結合,將災害應急響應機制逐漸建立起來,并且不斷進行完善。通常情況下,災害應急響應機制所包括的內容主要有應急處理技術體系、網絡信息技術平臺以及應急設備,在發生地質災害之后,可較快進行應急反應,盡快組織相關工作達到受災區域,實施相關賑災活動,從而使受災區域人們生命財產安全能夠得到有效保證,使地質災害所造成損失能夠得以有效降低,使受災區域社會穩定能夠得以較好維持。

3 地質環境利用分析

3.1 工程地質環境安全建設

在地質環境利用方面,工程地質環境安全建設是十分重要的一個方面,具體而言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作為入手點:

3.1.1 應當詳細分析工程所處環境相關地質信息,同時應當詳細分析周邊地區地質影響因素,在對工程建設地質環境中相關風險及風險類型充分了解基礎上,能夠有效實現工程地質環境安全建設,因此在工程地質環境安全建設過程中,對其安全性進行評價,可有效防止在工程建設過程中有地質災害出現。

3.1.2 在工程地質環境安全建設過程中,建設人員應當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這一點在地質災害發生率降低方面也屬于重要內容。就當前實際情況來看,在地質災害發生方面,人為因素影響已經成為一個主要原因,由于這種情況的存在,在利用工程地質環境方面,應當對人與自然資源之間有效融合加強重視,在實現該目標的基礎上,在人們實行經濟發展過程中可使得與利用生態環境之間所出現沖突有效降低。

3.1.3 在工程地質環境利用體系構建過程中,不能只評估工程方面及地質方面安全性,應當以可持續發展理念使地質環境利用效果得以有效提高,相關工程建設人員應當綜合分析各個方面相關研究成果,同時還應當分析工程地質安全建設過程中相關要求以及在施工過程中有關注意事項,從而使工程地質環境安全建設得到保證,使地質環境利用能夠得到比較理想的效果。

3.2 區域地質環境利用分析

在評價區域地質環境利用方面,應當注意對工程建設自身特點進行充分考慮,具體而言應當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3.2.1 對工程建設區域地質環境安全情況進行分析及判斷,并且應當根據區域地質環境利用評價體系,對所監測區域地質環境進行充分了解,在此基礎上工程建設可依據區域特點,并且有針對性地實施分類建設。

3.2.2 在對地質資源進行充分了解基礎上,便能夠實現科學利用其他地質環境。根據實際情況可知,對地質環境利用進行細化,可在社會發展以及經濟建設過程中使自然資源得以更好利用,更好服務于社會發展以及經濟建設。在該過程中,對于地質災害發生頻率較高區域而言,在實施建設過程中可區別對待,這樣一來,可使地質災害波及范圍以及危害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有效降低。所以,對于區域性地質環境開發利用而言,其所具備特點就是實用性以及可操作性。

3.2.3 在調查地質環境利用過程中地質災害危險性工作之后,其下一步工作就是對該地區地質環境實施可持續性建設。在該過程中不能僅僅局限于傳統研究視野以及價值思維范圍內,應當對相關先進科學技術進行積極探索,從而對發展思路進行積極創新。在分區域建設地質環境過程中,可分析探討工程地質環境質量問題、地質環境工程建設范圍以及工程地質區域功能性劃分等方面相關內容,從而使分區域地質環境建設能夠得到比較理想的效果,在防治地質災害基礎上使地質環境的利用能夠得到更好效果,促進當前社會進一步發展。

4 結語

在當前形勢下,社會上地質災害發生率正在不斷增加,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也就變得越來越重要,已經逐漸成為一項社會性任務。相關工作人員應當充分認識到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意義,分析地質災害發生現狀,在此基礎上選擇有效措施防治地質災害。然而,在防治地質災害的同時,也應當注意對地質環境進行有效利用,通過在工程地質環境安全建設及區域地質環境利用方面選擇有效措施,從而真正實現地質環境有效利用,進而對當前社會發展起到一定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閆國芹.地質災害防治策略和地質環境應用探討[J].價值工程,2016,(10).

[2] 王亮,劉長憲.解析地質災害防治及其地質環境利用[J].建材與裝飾,2016,(11).

[3] 張紅衛.淺析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利用[J].低碳世界,2016,(14).

[4] 張朝月.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利用問題研究[J].科技展望,2015,(6).

[5] 周惠.淺論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利用[J].山東工業技術,2015,(10).

作者簡介:孫瑞剛(1966-),男,山東招遠人,山東省第六地質礦產勘查院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礦區水工環地質勘查。

(責任編輯:秦遜玉)

四川地質災害表格范文第5篇

關于2013年地質災害排查情況的匯報

根據《重慶市地質災害防治管理條例》的要求,結合我們的實際情況,于2013年2月25日至3月14日,進行了為期12天的地質災害排查。查明全區范圍內各地質災害點的分布、類型、隱患的嚴重程度及存在的問題,為編制預案、工作計劃、領導決策提供依據?,F將排查的情況匯報如下。

一、排查人員的組成及方法

(一)排查人員

由XXX國土資源管理分局牽頭, 負責地質災害的分管領導xx帶隊,有地質礦產科和地質環境監測站的人員參加,對全區9街3鎮的每個地質災害點進行排查;每到各街、鎮后,有分管主任、鎮長、科長和工作人員參加;到了每個點上有社區、村、社的相關人員和監測人員參加組成。

(二)排查方法

對全區幅員面積xx平方公里范圍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逐街、逐鎮、逐村、逐社、逐點的拉網式排查。重點排查沿江消落帶和高邊坡危巖崩塌帶。如消落帶的xx和xx;危巖崩塌帶有xx、xx、xx危巖;其次是排查庫岸線外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我們每到一個地質災害點都與監測人員一道進行詳細調查,了解危巖、滑坡的動態變化情況,以及了解監測設施、警示標致的設置和損壞情況。

二、排查的主要任務

(一)查明區域范圍內各街、鎮、村地質災害點的情況。如地災的類型,地災點的危險、危害程度,受威協的人數和房屋等設施;查明地質災害點的動態變化,掌握地質災害點的分布范圍。為編制預案、計劃、搬遷避讓、治理、專業監測和群測群防觀測提供 1

依據。

(二)在排查中,將明白卡發到地質災害監測人手上,并給講解填報方式;同時給受地質災害威脅的群眾作一些科普知識宣傳,當大雨、暴雨來臨時,要注意觀測屋前屋后的巖土體的變化、構筑物變化、水位、水質的變化等情況,一旦有險情和異常出現,首先人要撤離危險區,確保人員的安全,然后電話逐級報告。

(三)對去年的工作進行一次檢查。查實各街、鎮對地災科普知識的宣傳是否到了監測人和受災群眾,是否與監測人員建立了聯系電話,以及該設置警示牌是否設置了,對沒有設置的要求補設;對監測人員和責任人沒落實到位的要求一定落實;檢查各地質災害點的監測記錄情況,分析各地質災害點的動態變化規律;建立健全地質災害的監測網絡,要求始終保持網絡的暢通。

(四)對各街、鎮和社會單位所有新、舊地質災害點進行是否存在地災隱患的確認。查明危巖、滑坡、崩塌的特征、范圍大小、危險、危害程度等進行劃分和確認;對各街、鎮及相關工作人員和監測人提出要求,在汛期應加強巡視觀測和監測。

(五)給監測人員宣傳、講解地災知識和監測的方法,以及怎樣觀查地質災害發生的前兆現象,對監測人員提出的問題在現場及時解答和解決。

三、排查后對存在的問題和采取的措施

(一)歷經12天的排查,對各街、鎮的各類地質災害點進行了逐個調查核實,經確認2013年全區范圍內存在不同程度、不同類型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共計68處,比去年排查確認的87處相比減少了19處,其原因:一是移交兩江新區7處,二是征地后開發整治、搬遷避讓等有12處。

按地質災害類型劃分:滑坡48處,危巖14處,庫岸6處。 按地災危險、危害程度劃分:地災嚴重的有7處;地災較嚴重

的有12處;一般的有49處。

地質災害點嚴重的7處分布情況:

1、xx街道的xx危巖。

2、xx街道xx危巖。

3、xx街道xx危巖。

4、xx鎮xx塌岸和xx庫岸。

5、xx鎮xx村1社滑坡。

6、xx鎮xx村9至10社危巖。

7、xx鎮xx村2社滑坡。較重的和一般的不作敘述。

(二)排查中發現,有的街、鎮對地災的防災、減災宣傳力度不夠;有的地質災害點上設施損壞嚴重,如觀測標示、警示牌、監測樁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壞;有的防災自救意識不強,把防災減災的一切希望于政府;有的需要搬遷避讓的人員總是講條件,甚至討價還價。

(三)針對上述問題的建議

1、上述嚴重的7處:其中4處,如xx至xx危巖,xx和xx均屬市三峽辦的管理范圍,只需作好監測和日常管理工作。

2、屬區管理范圍內的有3處,xxx,xx鎮xx村xx社滑坡,xx鎮xx村9至10社危巖,對這3處嚴重的地質災害點急需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請有資質的單位作出詳細的調查報告,根據報告結論的嚴重程度,作治理或不治理的選擇。

3、對較嚴重的12處和一般的34處,作好日常監測和汛期加密監測以及日常巡查工作,加強各地質災害點上的建設工作,如監測標示、警示牌、界樁、監測樁、明白卡、監人、聯系電話等。

4、請各街、鎮加強對地災的宣傳工作,建立健全群測群防監測網絡,落實各地災點上的監測人及責任人,把地災工作經費充分用在監測工作上,對上述存在的問題作為我們2013年的日常督導工作。

四、排查取得的效果

(一)完善了地質災害的群測群防網絡建設,對地質災害特征明顯的地方,都設有監測人員和警示標志,監測人員掌握了有關的

監測知識和方法,每個地質災害點都填寫了明白卡。

(二)通過排查,對那些規模較小,投資不大,易治理的,我們給街鎮提出建議,按“屬地管理”的原則,由街、鎮負責采取搬遷避讓,需要治理的就給街鎮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議。

(三)去年進行地質災害排查時,給有關街鎮提出了一些地災點需要搬遷避讓和簡易治理的,都得到了有關街鎮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積極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為消除隱患,確保了一方平安和穩定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川地質災害表格范文第6篇

2010年4月底,項目部安全生產領導小組對項目部洞室工區的引水隧洞洞挖、壓力管道上平洞洞挖、調壓室開挖、上豎井開挖(準備工作)、壓力管道下平洞洞挖、廠房基坑砼澆筑、廠房后邊坡支護等進行地質災害安全檢查,對檢查出的地質災害安全問題及時下發整改通知書進行整改,整改完成后,經檢驗合格,下發整改反饋單,進行閉合安全管理。

二、加大地質災害安全宣傳力度,營造人人遵守安全制度的良好氛圍

項目部通過安全生產會議、深入施工隊班組(利用吃飯時間)學習《地質災害防治知識》、《臨災處置和應急救災》的形式進行安全宣傳教育,增強了員工的地質災害防御知識,提高自救能力,并積極主動配合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確保搶險救災工作有序展開,教育大家人人關注生命、關注安全,營造人人都要重視地質災害安全的重要性和遵守安全制度的良好氛圍。

中國水利水電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渡口壩水電站工程項目經理部

上一篇:如何做合格輔導員范文下一篇:施工安全管理辦法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