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醫院感染的管理要求

2022-11-24

第一篇:醫院感染的管理要求

普通病房的醫院感染管理要求:

二、在醫院感染管理科的指導下開展預防醫院感染的各項監測,按要求報告醫院感

染發病情況,對監測發現的各種感染因素及時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三、患者的安置原則應為:感染病人與非感染病人分開,同類感染病人相對集中,特

殊感染病人單獨安置。

四、病室內應定時通風換氣,必要時進行空氣消毒;地面應濕式清掃,遇污染時即刻

消毒。

五、病人衣服、床單、被套、枕套每周更換1-2次,枕芯、棉褥、床墊定期消毒,

被血液、體液污染時,及時更換;禁止在病房、走廊清點更換下來衣物。

六、病床應濕式清掃,一床一套(巾),床頭柜應一桌一抹布,用后均需消毒。病人

出院、轉科或死亡后,床單元必須進行終末消毒處理。

七、彎盤、治療碗、藥杯、體溫計等用后應立即消毒處理。

八、加強各類監護儀器設備、衛生材料等的清潔與消毒管理。

九、餐具、便器應固定使用,保持清潔,定期消毒和終末消毒。

十、對傳染病患者及其用物按傳染病管理的有關規定,采取相應的消毒隔離和處理措

施。

十一、傳染性引流液、體液等標本需消毒后排入下水道。

十二、治療室、配餐室、病室、廁所等應分別設置專用拖布,標記明確,分開清洗,

懸掛晾干,定期消毒。

十三、垃圾置塑料袋內,封閉運送。醫用垃圾與生活垃圾應分開裝運;感染性垃圾置

黃色或有明顯標識的塑料袋內,必須進行無害化處理。

第二篇:等級醫院評審醫院感染管理要求

一、手衛生(實地訪視、抽查操作考核、調查訪談)

(一)手衛生依從性(實地訪視)

觀察手衛生依從性:醫務人員在五個手衛生指征下(接觸病人前、清潔無菌操作前、接觸病人后、接觸病人血液體液分泌物后、接觸病人周圍環境后)均應進行手衛生。手衛生依從性應≥95%。

(二)手衛生正確性(抽查操作考核)

抽考科室醫務人員六步洗手法:不管在流動水下洗手還是用速干手消毒劑進行手消,均應按六步揉搓法進行揉搓;流動水下洗手時六步揉搓至少15秒;同時,在流動水下洗手后應進行干手。手衛生正確性應≥95%。

(三)手衛生設施的配備情況(實地訪視)

應配備流動水洗手設施、洗手液、干手物品或設施、速干手消毒劑、手衛生宣教圖等手衛生設施,且洗手設施均合格。

(四)手衛生知識掌握情況(調查訪談)

需全體人員100%知曉。(詳見《醫院感染相關法律法規文件匯編(2013版)》P164-171)

二、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資料查看、實地訪視、調查訪談)

(一)多重耐藥菌日常、終末消毒登記記錄(資料查看) 1.正確判定多重耐藥菌,若不是多重耐藥菌,不應將其登記。

(1)多重耐藥菌主要是指對臨床使用的三類或三類以上抗菌藥物同時呈現耐藥的細菌。

(2)若為多重耐藥菌,檢驗科微生物檢驗報告單的最下列備注中會寫出多重耐藥菌的名稱;同時會在微生物檢驗報告單后附《常見多重耐藥菌感染控制通知單》,提醒醫務人員按照通知單中的相關要求進行消毒隔離。

2.準確登記多重耐藥菌的全稱。如: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耐萬古霉素腸球菌(VRE)、產超廣譜β-內酰胺酶細菌(ESBLs)、多重耐藥/泛耐藥的鮑曼不動桿菌(MDR/PDR-AB)、多重耐藥/泛耐藥的銅綠假單胞菌 1

(MDR/PDR-PA)、耐碳青霉烯類抗菌藥物腸桿菌科細菌(CRE)、耐碳青霉烯類抗菌藥物鮑曼不動桿菌(CR-AB)、耐萬古霉素金黃色葡萄球菌(VRSA)等。

3.物體表面及物品采用1000mg/L的“健之素”消毒液擦拭。

(二)多重耐藥菌感染患者醫院感染防控措施落實情況(實地訪視、調查訪談) 醫生發現多重耐藥菌感染患者后,應及時開具隔離醫囑,告知科室人員??剖胰藛T應切實落實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措施?;颊吲R床感染癥狀好轉或治愈,方可解除隔離;若患者轉診,應當通知接診的科室,采取相應的防控措施。如果多重耐藥菌感染患者為醫院感染,還需填寫《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醫院感染病例登記表》,及時上報醫院感染控制科。

具體預防控制措施如下: 1.加強醫務人員手衛生。

2.嚴格落實對多重耐藥菌感染患者的隔離措施。

(1)盡量單間隔離,沒有條件實施單間隔離時,應當進行床旁隔離。應當有藍色隔離標識。不宜將多重耐藥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與留置各種管道、有開放傷口或者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間。

(2)與患者直接接觸的相關醫療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專人專用,并及時消毒處理。不能專人專用的醫療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

(3)醫務人員對患者實施診療護理操作時,應當將高度疑似或確診多重耐藥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進行。應視情況戴手套、穿隔離衣。

3.遵守無菌技術操作規程。醫務人員應當嚴格遵守無菌技術操作規范,特別是在實施各種侵入性操作時,應當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和標準操作規程,避免污染,有效預防多重耐藥菌感染。

4.加強清潔和消毒工作。要使用專用的抹布等物品進行清潔和消毒。物體表面采用1000mg/L的“健之素”消毒液擦拭。

5.合理使用抗菌藥物。醫務人員應當認真落實抗菌藥物臨床合理使用的有關規定,嚴格執行抗菌藥物臨床使用的基本原則,切實落實抗菌藥物的分級管理,正確合理地實施個性化抗菌藥物給藥方案,根據臨床微生物檢測結果,合理選擇抗菌藥物,嚴格執行圍術期抗菌藥物預防性使用的相關規定,避免因抗菌藥物使用不當導致細菌耐藥的發生。

6.建立和完善對多重耐藥菌的監測。 (1)加強多重耐藥菌監測工作。 (2)提高臨床微生物實驗室的檢測能力。

三、重點環節、重點人群與高危險因素的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工作的落實情況(實地訪視、調查訪談)

重點環節、重點人群與高危險因素的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是等級醫院評審的核心條款(★),醫務人員應根據《外科手術部位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試行)》、《導管相關血流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試行)》、《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試行)》、《呼吸機相關性肺炎預防與控制對策》等要求,嚴格執行預防、控制外科手術部位感染、血管內導管所致血行感染、留置導尿管所致感染、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等的各項措施。(詳見《醫院感染相關法律法規文件匯編(2013版)》P197-203);《醫院感染管理規范手冊(2013版)》P219-229)

(一)外科手術部位感染預防措施(實地訪視、調查訪談)

根據外科手術切口微生物污染情況,外科手術切口分為清潔切口、清潔-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1.手術前:

(1)盡量縮短患者術前住院時間。擇期手術患者應當盡可能待手術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術。

(2)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3)正確準備手術部位皮膚,徹底清除手術切口部位和周圍皮膚的污染。術前備皮應當在手術當日進行,確需去除手術部位毛發時,應當使用不損傷皮膚的方法,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發。

(4)消毒前要徹底清除手術切口和周圍皮膚的污染,采用衛生行政部門批準的合適的消毒劑以適當的方式消毒手術部位皮膚,皮膚消毒范圍應當符合手術要求,如需延長切口、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時,應當擴大消毒范圍。

(5)如需預防用抗菌藥物時,手術患者皮膚切開前30分鐘—2小時內或麻醉誘導期給予合理種類和合理劑量的抗菌藥物。需要做腸道準備的患者,還需術前一天分次、足劑量給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藥物。

(6)有明顯皮膚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攜帶或感染多重耐藥菌的醫務人員,在未治愈前不應當參加手術。

(7)手術人員要嚴格按照《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進行外科手消毒。 (8)重視術前患者的抵抗力,糾正水電解質的不平衡、貧血、低蛋白血癥等。

2.手術中:

(1)保證手術室門關閉,盡量保持手術室正壓通氣,環境表面清潔,最大限度減少人員數量和流動。

(2)保證使用的手術器械、器具及物品等達到滅菌水平。 (3)手術中醫務人員要嚴格遵循無菌技術原則和手衛生規范。

(4)若手術時間超過3小時,或者手術時間長于所用抗菌藥物半衰期的,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的,手術中應當對患者追加合理劑量的抗菌藥物。

(5)手術人員盡量輕柔地接觸組織,保持有效地止血,最大限度地減少組織損傷,徹底去除手術部位的壞死組織,避免形成死腔。

(6)術中保持患者體溫正常,防止低體溫。需要局部降溫的特殊手術執行具體專業要求。

(7)沖洗手術部位時,應當使用溫度為37℃的無菌生理鹽水等液體。 (8)對于需要引流的手術切口,術中應當首選密閉負壓引流,并盡量選擇遠離手術切口、位置合適的部位進行置管引流,確保引流充分。

3.手術后:

(1)醫務人員接觸患者手術部位或者更換手術切口敷料前后應當進行手衛生。

(2)為患者更換切口敷料時,要嚴格遵守無菌技術操作原則及換藥流程。 (3)術后保持引流通暢,根據病情盡早為患者拔除引流管。

(4)外科醫師、護士要定時觀察患者手術部位切口情況,出現分泌物時應當進行微生物培養,結合微生物報告及患者手術情況,對外科手術部位感染及時診斷、治療和監測。

(二)導管相關血流感染預防措施(實地訪視、調查訪談) 1.置管時:

(1)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規程。置管時應當遵守最大限度的無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應當鋪大無菌單(巾);置管人員應當戴帽子、口罩、無菌手套,穿無菌手術衣。

(2)嚴格按照《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認真洗手并戴無菌手套后,盡量避免接觸穿刺點皮膚。置管過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損應當立即更換。

(3)置管使用的醫療器械、器具等醫療用品和各種敷料必須達到滅菌水平。 (4)選擇合適的靜脈置管穿刺點,成人中心靜脈置管時,應當首選鎖骨下靜脈,盡量避免使用頸靜脈和股靜脈。

(5)采用衛生行政部門批準的皮膚消毒劑消毒穿刺部位皮膚,自穿刺點由內向外以同心圓方式消毒,消毒范圍應當符合置管要求。消毒后皮膚穿刺點應當避免再次接觸。皮膚消毒待干后,再進行置管操作。

(6)患癤腫、濕疹等皮膚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攜帶或感染多重耐藥菌的醫務人員,在未治愈前不應當進行置管操作。

2.置管后:

(1)應當盡量使用無菌透明、透氣性好的敷料覆蓋穿刺點,對于高熱、出汗、穿刺點出血、滲出的患者應當使用無菌紗布覆蓋。

(2)應當定期更換置管穿刺點覆蓋的敷料。更換間隔時間為:無菌紗布為1次/2天,無菌透明敷料為1-2次/周,如果紗布或敷料出現潮濕、松動、可見污染時應當立即更換。

(3)醫務人員接觸置管穿刺點或更換敷料時,應當嚴格執行手衛生規范。 (4)保持導管連接端口的清潔,注射藥物前,應當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劑進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藥物。如有血跡等污染時,應當立即更換。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時,應當注意保護導管,不要把導管淋濕或浸入水中。

(6)在輸血、輸入血制品、脂肪乳劑后的24小時內或者停止輸液后,應當及時更換輸液管路。外周及中心靜脈置管后,應當用生理鹽水或肝素鹽水進行常規沖管,預防導管內血栓形成。

(7)嚴格保證輸注液體的無菌。

(8)緊急狀態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證有效的無菌原則,應當在48小時內盡快拔除導管,更換穿刺部位后重新進行置管,并作相應處理。

(9)懷疑患者發生導管相關感染,或者患者出現靜脈炎、導管故障時,應當及時拔除導管。必要時應當進行導管尖端的微生物培養。

(10)醫務人員應當每天對保留導管的必要性進行評估,不需要時應當盡早拔除導管。

(11)導管不宜常規更換,特別是不應當為預防感染而定期更換中心靜脈導管和動脈導管。

(三)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預防措施(實地訪視、調查訪談) 1.置管前:

(1)嚴格掌握留置導尿管的適應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導尿。

(2)仔細檢查無菌導尿包,如導尿包過期、外包裝破損、潮濕,不應當使用。

(3)根據患者年齡、性別、尿道等情況選擇合適大小、材質等的導尿管,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損傷和尿路感染。

(4)對留置導尿管的患者,應當采用密閉式引流裝置。

(5)告知患者留置導尿管的目的,配合要點和置管后的注意事項。 2.置管時:

(1)醫務人員要嚴格按照《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認真洗手后,戴無菌手套實施導尿術。

(2)嚴格遵循無菌操作技術原則留置導尿管,動作要輕柔,避免損傷尿道粘膜。

(3)正確鋪無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無菌屏障。

(4)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要使用合適的消毒劑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圍皮膚粘膜,棉球不能重復使用。男性:先洗凈包皮及冠狀溝,然后自尿道口、龜頭向外旋轉擦拭消毒。女性:先按照由上至下,由內向外的原則清洗外陰,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前庭、兩側大小陰唇,最后會陰、肛門。

(5)導尿管插入深度適宜,插入后,向水囊注入10—15毫升無菌水,輕拉尿管以確認尿管固定穩妥,不會脫出。

(6)置管過程中,指導患者放松,協調配合,避免污染,如尿管被污染應當重新更換尿管。

3.置管后:

(1)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彎曲,保證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觸地面,防止逆行感染。

(2)保持尿液引流裝置密閉、通暢和完整,活動或搬運時夾閉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3)應當使用個人專用的收集容器及時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時,要遵循無菌操作原則,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觸碰到收集容器。

(4)留取小量尿標本進行微生物病原學檢測時,應當消毒導尿管后,使用無菌注射器抽取標本送檢。留取大量尿標本時(此法不能用于普通細菌和真菌學檢查),可以從集尿袋中采集,避免打開導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

(5)不應當常規使用含消毒劑或抗菌藥物的溶液進行膀胱沖洗或灌注以預防尿路感染。

(6)應當保持尿道口清潔,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潔后還應當進行消毒。留置導尿管期間,應當每日清潔或沖洗尿道口。

(7)患者沐浴或擦身時應當注意對導管的保護,不應當把導管浸入水中。 (8)長期留置導尿管患者,不宜頻繁更換導尿管。若導尿管阻塞或不慎脫出時,以及留置導尿裝置的無菌性和密閉性被破壞時,應當立即更換導尿管。

(9)患者出現尿路感染時,應當及時更換導尿管,并留取尿液進行微生物病原學檢測。

(10)每天評估留置導尿管的必要性,不需要時盡早拔除導尿管,盡可能縮短留置導尿管時間。

(11)對長期留置導尿管的患者,拔除導尿管時,應當訓練膀胱功能。 (12)醫護人員在維護導尿管時,要嚴格執行手衛生。

(四)呼吸機相關性肺炎預防與控制措施(實地訪視、調查訪談) 1.嚴格掌握氣管插管指征。對于需要輔助通氣患者,應盡量采用無創正壓機械通氣。

2.宜選擇經口的氣管插管,經鼻氣管插管可增加肺炎的風險。

3.氣管插管的氣囊壓力應保持在20cmH2O以上。

4.吸引氣管分泌物時醫務人員應嚴格遵循無菌操作規程。

5.呼吸機螺紋管和濕化器應每周更換1-2次,有明顯分泌物污染時應及時更換;螺紋管冷凝水應及時傾倒,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氣道;濕化器添加水應使用無菌用水,每天更換。

6.盡早拔出氣管插管。每日停用或減量鎮靜劑一次,評估是否可以撤機和拔管。

7.對插管并接受機械通氣的患者應常規進行口腔衛生,包括使用消毒劑(如氯己定)漱口、口腔黏膜擦拭或者沖洗。推薦采用0.12%—2%氯己定溶液,每4—6小時一次。

8.若無禁忌證,患者床頭應抬高約30°—45°。 9.嚴格遵守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

10.器械、設備消毒滅菌應符合《醫療機構消毒技術規范》要求。 11.不應常規采用選擇性消化道脫污染(SDD)來預防VAP。

12.當轉運患者、改變患者體位或插管位置、氣管有分泌物積聚時,應及時吸引氣道分泌物。

13.有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病率、危險因素及常見病原體等)的目標性監測,定期對監測資料進行分析、總結和反饋。

14.對從事呼吸機相關工作的醫務人員開展培訓教育,使他們掌握VAP預防與控制方面的相關知識。

四、醫院感染管理小組會議記錄(資料查看)

(一)記錄本首頁附本科室醫院感染管理小組成員名單(組長、副組長、監控醫師、監控護士)。小組成員名單要與報送醫院感染控制科的名單一致。

(二)至少每季度記錄一次,參加人員為醫院感染管理小組成員(非科室全體人員)。

(三)會議記錄形式:有時間、地點、參加人、記錄人、會議內容等項目。

(四)會議內容:本科室醫院感染管理現狀分析,對存在問題有反饋及改進措施。

五、醫院感染管理小組對本科室內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相關規章制度落實工作的自查記錄(資料查看)

(一)至少每季度記錄一次。

(二)自查記錄形式:有時間、自查人員、記錄人、自查內容等項目。

(三)記錄從2012年1月起記錄。

(四)記錄中應體現醫院感染管理小組對醫院感染相關制度有監督檢查,對發現問題及缺陷及時反饋,有持續改進措施。

(五)自查內容應有:

1.醫院感染相關制度、SOP落實情況(詳見《醫院感染管理規范手冊(2013版)》):

如對醫院感染管理工作職責、醫院感染知識培訓與管理、醫院感染管理規章制度、醫院消毒與隔離工作、消毒藥械和一次性使用醫療器械器具管理、醫院感染監測與報告、各部門的醫院感染管理、職業防護與生物安全、醫療廢物與污水管理等制度以及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SOP等工作落實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發現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措施并實施。

2.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措施落實情況(詳見《醫院感染相關法律法規文件匯編(2013版)》P194-196):

如對本部門多重耐藥菌感染患者診療時的手衛生、隔離措施、無菌技術操作規程、清潔消毒等工作落實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發現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措施并實施。

3.手衛生執行情況(詳見《醫院感染相關法律法規文件匯編(2013版)》P164-171):

如在接觸病人前、清潔無菌操作前、接觸病人后、接觸病人血液體液分泌物后、接觸患者周圍環境后的手衛生執行情況、手衛生正確性以及手衛生設施配備情況等進行監督檢查,發現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措施并實施。

4.抗菌藥物使用情況定期分析、評價及整改措施(按藥學處最新規定); 如對抗菌藥物分級管理工作的落實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發現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措施并實施。

5.對重點環節、重點人群與高危險因素相關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措施落實情 9

況(詳見《醫院感染相關法律法規文件匯編(2013版)》P197-203);《醫院感染管理規范手冊(2013版)》P219-229):

如對外科手術患者、留置血管內導管患者、留置導尿管患者、使用呼吸機患者的醫院感染預防控制措施落實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發現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措施并實施。

6.對圍術期抗菌藥物使用存在問題與缺陷的改進措施(手術科室)(按藥學處最新規定):

如對外科手術預防應用抗菌藥物給藥時間進行監督檢查,發現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措施并實施。

需注意:管理小組會議記錄內容與科室自查記錄內容比較:管理小組會議記錄側重于科室醫院感染管理層面的現狀及存在問題、改進措施;科室自查記錄內容側重于科室內對醫院感染管理相關制度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及存在問題、改進措施。

六、醫院感染知識學習記錄(資料查看)

(一)至少每季度記錄一次。

(二)培訓記錄形式:有時間、地點、參加人、主講人、記錄人、學習內容等項目。

(三)需有參加人員簽名(科室全體人員),不能代簽。

(四)內容為醫院感染管理相關知識與技能。

七、普通病區日常消毒工作登記(資料查看)

(一)每日消毒:

1.紫外線空氣消毒:安裝紫外線燈的數量為平均≥1.5W/m3,照射時間≥30min。

2.物品(體溫計、止血帶等)的消毒:細菌繁殖體污染的消毒,使用500mg/L 的“健之素”溶液浸泡30分鐘;細菌芽孢、分枝桿菌和經血傳播病原體(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污染的消毒,使用2000mg/L-5000mg/L的“健之素”溶液浸泡30分鐘。

(二)周末消毒:

1.治療室、處置室徹底清潔。

2.物體表面消毒:細菌繁殖體污染的消毒,使用500mg/L的“健之素”溶液擦拭消毒;細菌芽孢、分枝桿菌和經血傳播病原體(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污染的消毒,使用2000mg/L-5000mg/L的“健之素”溶液擦拭消毒。

3.地面:進行濕拖消毒,消毒方法同物體表面。

4.紫外線燈管消毒:使用70%-80%的酒精進行紫外線燈管消毒。 5.空氣消毒:照射時間≥30min。

八、醫療廢物管理(實地訪視、資料查看)

(一)醫療廢物實施分類管理(實地訪視)

應根據《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等相關法規,對醫療廢物實施分類管理(感染性廢物、損傷性廢物、病理性廢物、藥物和化學性廢物等)。(詳見《醫院感染相關法律法規文件匯編(2013版)》P57-63)

(二)醫療廢物交接登記記錄(資料查看) 1.準確登記各類醫療廢物種類及重量等。 2.醫療廢物交接人和接收人必須簽名。 3.醫療廢物日產日清,每日均應有交接記錄。

九、消毒、防護用品的配備及正確使用情況

(一)有滿足消毒要求的合格的設備、設施與消毒劑(實地訪視): 消毒設備、設施及消毒劑選擇、配置等應符合要求,滿足臨床消毒要求。(詳見《醫院感染相關法律法規文件匯編(2013版)》P42-

46、P83-125;《醫院感染管理規范手冊(2013版)》P96)

(二)防護用品的配備及使用(實地訪視、調查訪談):

根據不同臨床工作特點配備口罩、護目鏡/防護面罩、隔離衣/防護服、手套、鞋套、防水圍裙、帽子等防護用品,并能根據不同情況正確使用。(詳見《醫院感染相關法律法規文件匯編(2013版)》P126-146)

1.口罩:

(1)普通醫用口罩:適用于普通環境下的衛生護理,不得用于有創操作。 (2)紗布口罩:適用于普通環境下的衛生護理,不得用于有創操作。

(3)外科口罩:適用于有創操作中阻止血液、體液和飛濺物的防護,以及經飛沫傳播的呼吸道傳染病的防護。

(4)醫用防護口罩:適用于接觸經空氣傳播或近距離接觸經飛沫傳播的呼吸道傳染病患者。

2.護目鏡或防護面罩:

(1)在進行診療、護理操作,可能發生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等噴濺時。 (2)近距離接觸經飛沫傳播的傳染病患者時。

(3)為呼吸道傳染病患者進行氣管切開、氣管插管等近距離操作,可能發生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噴濺時,應使用全面型防護面罩。

3.隔離衣:

(1)接觸經接觸傳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傳染病患者、多重耐藥菌感染患者等時。

(2)對患者實行保護性隔離時,如大面積燒傷患者、骨髓移植患者等患者的診療、護理時。

(3)可能受到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噴濺時。 4.防護服:

(1)臨床醫務人員在接觸甲類或按甲類傳染病管理的傳染病患者時。 (2)接觸經空氣傳播或飛沫傳播的傳染病患者,可能受到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噴濺時。

5.手套:

(1)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嘔吐物及污染物品時,應戴清潔手套。

(2)進行手術等無菌操作、接觸患者破損皮膚、粘膜時,應戴無菌手套。 6.鞋套:

從潛在污染區進入污染區時和從緩沖間進入負壓病室時應穿鞋套。 7.防水圍裙:

可能受到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及其他污染物質噴濺、進行復用醫療器械的清洗時,應穿防水圍裙。

8.帽子:

進入污染區和潔凈環境前、進行無菌操作等時應戴帽子。

十、應知應會知識:

(一)抽查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成員(科主任)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職責。(詳見《醫院感染相關法律法規文件匯編(2013版)》P38)

(二)抽查科室監控小組成員(組長、副組長、監控醫生、監控護士)醫院感染管理小組職責。(詳見《醫院感染管理規范手冊(2013版)》P7)

(三)抽查醫務人員以下醫院感染相關知識

1.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措施。(★核心條款,需全體人員掌握并落實)(詳見《醫院感染相關法律法規文件匯編(2013版)》P194-196)

2.重點部位、重點人群和高危險因素的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措施。(★核心條款,需全體人員掌握并落實)(詳見《醫院感染相關法律法規文件匯編(2013版)》P197-203);《醫院感染管理規范手冊(2013版)》P219-229)

3.手衛生知識。(需全體人員100%知曉)(詳見《醫院感染相關法律法規文件匯編(2013版)》P164-171)

4.醫院感染暴發報告流程和處置預案。(需全體人員100%知曉)(詳見《醫院感染管理規范手冊(2013版)》P136-150)

5.本部門、本崗位有關醫院感染管理相關制度及要求。(需全體人員知曉并落實)

6.消毒隔離制度、防護用品的正確使用。(需全體人員知曉并落實) 7.抗菌藥物分級使用的原則、圍術期(I類切口重點考核)預防性抗菌藥物使用規范(或查看10份運行手術病例)。(需臨床醫師知曉并落實)(按藥學處最新規定)

第三篇:口腔科醫院感染管理要求

一、設器械清洗室和消毒室。

二、保持室內清潔,每天操作結束后應進行終末消毒處理。

三、對每位病人操作前后必須洗手;操作時必須戴口罩、帽子,必要時配戴防護鏡。

四、 器械消毒滅菌應按照“去污染-清洗-消毒滅菌”的程序進行。

五、凡接觸病人傷口和血液的器械(如手機、車針、擴大針、拔牙鉗、挺子、鑿子、手術刀、牙周刮治器、潔牙器、敷料等)每人用后均應滅菌;常用口腔科檢查器、充填器、托盤等每人用后均應消毒。

六、器械盡量采用物理滅菌法滅菌,有條件的醫院可配備快速壓力蒸汽滅菌器;如使用化學滅菌劑,每日必須進行有效濃度的測定。

七、麻藥應注明啟用日期與時間,啟封后使用時間不得超過24小時,現用現抽,盡量使用小包裝。

八、修復技工室的印模、蠟塊、石膏模型及各種修復體應使用中效以上消毒方法進行消毒。

九、X線照相室應嚴格控制拍片中的交叉感染。

十、用后的敷料等醫用垃圾按感染性廢物進行無害化處理。

第四篇:基層醫療機構醫院感染管理基本要求

為加強基層醫療機構醫院感染管理工作,提高基層展醫療機構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水平,落實《傳染病防治法》、《醫院感染管理辦法》和相關標準、規范,制定本要求。本要求適用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診所、鄉衛生院、村衛生室等基層醫療機構。

一、組織管理

(一)健全醫療機構醫院感染管理體系,實行主要負責人負責制,配備醫院感染管理專(兼)職人員,承擔醫院感染管理和業務技術咨詢、指導二作。相關人員應當經過上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或醫療機構組織的院感染管理知識崗位培訓并經考核合格。

(二)制定符合本單位實際的醫院感管理規章制度,內容包括:清潔消毒與滅菌、隔離、手衛生、醫源性感染預防與控制措施、醫源性感染監測、醫源性感染暴發報告制度、一次性使用無菌醫療器械管理、醫務人員職業生生安全防護、醫療廢物管理等。

(三)醫院感染管理專(兼)職人員負責對全體職員開展醫院感染管理知識培訓。醫療機構工作人員應當學習、掌握與本職工作相關的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知識。

二、基礎措施

(一)布局流程應遵循潔污分開的原則,診療區、污物處理區、生活區等區域相對獨立,布局合理,標識清楚,通風良好。

(二)環境與與物體表面一般情況下先清潔再消毒。當其受到患者的血液、體液等污染時,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潔與消毒。清潔用具應分區使用,標志清楚,定位放置。

(三)醫療器械、器具、物品的消毒滅菌應達到如下要求

1.進入人體組織、無菌器官的醫療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須滅菌;耐熱、耐濕的手術器械,應首選壓力蒸汽滅菌,不應采用化學消毒劑浸泡滅菌。

2.接觸皮膚、粘膜的醫療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須消毒。

3.各種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創操作的醫療器具必須一用一滅菌。 4.醫療機構使用的消毒藥械、一次性醫療器械和器具應當符合國家有關規定。一次性使用的醫療器械、器具不得重復使用。

5.被朊病毒、氣性壞疽及突發不明原因的傳染病病原體污染的診療器械、器具和物品,應按照《醫療機構消毒技術規范》(WS/T367-2012)有關規定執行。

(四)基層醫療機構設消毒供應室的,應當嚴格按照《醫院消毒供應中心第2部分消洗消毒及滅菌技術操作規范》(Ws310.2-2009)規定對可重復使用的醫療器械進行清洗,并使用壓力蒸汽滅菌法滅菌(“5.8.1.壓力蒸汽滅菌”節選見附件1)。沒有設置消毒供應室的基層醫療機構,可以委托經地級市以上衛生計生行政部門認定的醫院消毒供應中心,對可重復使用的醫療器械進行清洗、消毒和滅菌

(五)無菌物品、清潔物品、污染物品應當分區放置。無菌物品必須保持包裝完整,注明物品名稱、滅菌日期、失效日期,以及檢查打包者姓名或編號、滅菌器編號、滅菌批次按滅菌日期順序置于無菌物品存放柜內,并保持存放柜清潔干燥。

(六)從無菌容器中取用無菌物品時應使用無菌持物針(鑷)。從無菌容器(包裝)中取出的無菌物品,雖未使用也不可放入無菌容器(包裝)內,應重新滅菌處理后方可使用。

(七)一次性使用無菌醫療用品應由醫療機構統一采購,購入時索要《醫療器械生產企業許可證》、《醫療器械產品注冊證》及附件、《醫療器械經營企業許可證》等證明文件,并進行質量驗收,建立出入庫登記賬冊。用前應檢查小包裝的密封性,滅菌口期及失效日期,進口產品應有相應的中文標識等,發現不合格產品或質量可疑產品時不得使用。使用中發生熱原反應、感染或其他異常情況時,應當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時上報醫療機構主管部門,使

用后的一次性使用醫療用品按醫療廢物進行處置。

(八)應根據消毒對象選擇消毒劑的種類,所用的消毒劑必須由醫療機構統一采購,購入時索要《消毒產品生產企業衛生許可證》、《消毒產品衛生安全評價報告》等證明文件,建立進貨驗收和出入庫登記賬冊,嚴格按照消毒劑使用說明書中的使用范圍、方法、注意事項正確使用,醫務人員應掌握消毒劑的使用濃度、配制方法、消毒對象、更換時間、影響因素等,保證消毒效果的可靠、具體選擇原則和適用方法參照《醫療機構消毒技術規范(2012年版)》(WS/T367-2012)“附錄C常用消毒與滅菌方法”的要求(節選見附件2)。

(九)嚴格掌握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的基本原則,合理使用抗菌藥物。規范抗菌藥物的種類、劑量、給藥時間和途徑,嚴格遵循“能口服的不注射,能肌肉注射的不靜脈注射”的用藥原則。

(十)提高醫務人員手衛生依從性和正確率,特別是在診斷、治療、護理等操作前后嚴格實施手衛生,有關要求參照《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WS/T313-2009)(節選見附件3)。

(十一)醫護人員診療操作時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原則。

(十二)診療工作應當遵循《醫院隔離技術規范》(WS/T311-2009),按照標準預防的原則做好防護工作。

(十三)使用后的銳器應當立即棄置于符合規定的利器盒內。嚴禁用手直接接觸使用后的針頭、刀片等銳器,落實防止銳器傷的各項措施。

(十四)醫務人員應當參照《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衛醫發[20012號),掌握醫院感染診斷標準。發生3例以上醫院感染暴發或5例以上疑似醫院感染暴發時,應當于12小時內向所在地縣級衛生行政部門報告,并同時向所在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

三、重點部門

(一)手術室

1.獨立設置、分區明確、流程規范、標識清楚、清潔衛生,連臺手術之間、當天手術全部完畢后,應及時進行清潔消毒處理。

2.凡進入手術室的人員應更換手術室專用的衣、帽、一次性外科口罩、鞋。非感染手術和感染手術應分室進行,如在同一手術間進行,應先安排非感染手術、再安排感染手術。

3.手術器械與物品使用后盡快清洗,器械必須一用一滅菌,清洗、包裝、滅菌應符合國家有關規定。耐濕耐高溫器械與物品應使用壓力蒸汽滅菌。滅菌后的手術器械包應存放在清潔干燥的存放柜內。

4.麻醉用具定期清潔、消毒??蓮陀煤礴R、螺紋管、面罩、口咽通道、簡易呼吸器等須“一人一用一消毒”,清潔、干燥、密閉保存。

(二)治療室、換藥室、注射室 1.保持室內物體表面、地面清潔。室內應設流動水洗手池,洗手液、干手設施(用品),速干手消毒劑等;手消毒劑應標啟用時間,在有效期內使用。

2.治療車、換藥車上物品應擺放有序,上層為清潔區、下層為污染區;利器盒放置于治療車的側面;進入病室的治療車、換藥車應配有速干手消毒劑。

3.各種治療、護理及換藥操作應按照先清潔傷口,后感染傷口依次進行。特殊感染傷口如:炭疽、氣性壞疽等應就地(診室或病室)嚴格隔離,處置后進行嚴格終末消毒,不得進入換藥室。感染性敷料應棄置于雙層黃色防滲漏的醫療廢物袋內并及時密封。

(三)普通病房

1.床單元應定期清潔,遇污染時及時清浩與消毒,直接接觸皮膚的床上用品一人一換,遇污染及時更換。

2.病人出院或死亡后應對床單元及其相鄰區城進行清潔和終末消毒。

四、重點環節

(一)安全注射

1.進行注射操作前半小時應停止清掃地面等工作,避免不必要的人員活動。嚴禁在非清潔區域進行注射準備等工作。

2.配藥、皮試、胰島素注射、免疫接種等操作時,嚴格執行注射器“一人一針一管一用”。

3.盡可能使用單劑量注射用藥。多劑量用藥無法避免時,應保證“一人一針一管一用”,嚴禁使用用過的針頭及注射器再次抽取藥液。

4.抽出的藥液、開啟的靜脈輸入用無菌液體須注明開啟日期和時間,放置時間超過2小時后不得使用;啟封抽吸的各種溶媒超過24小時不得使用。滅菌物品(棉球、紗布等)一經打開,使用時間不得超過24小時,提倡使用小包裝。

5.盛放用于皮膚消毒的非一次性使用的碘酒、酒精的容器等應密閉保存,每周更換2次,同時更換滅菌容器。一次性小包裝的瓶裝碘酒、酒精,啟封后使用時間不超過7天。

6.藥品保存應遵循廠家的建議,不得保存在與患者密切接觸的區域,疑有污染時應立即停止使用并按要求處置。

(二)各種插管后的感染預防措施

1.氣管插管:如無禁忌、患者應采用床頭抬高30-45度體位,且盡可能采用無創通氣;吸痰時嚴格無菌操作;重復使用的呼吸機管道、霧化器須滅菌或高水平消毒。呼吸機管道如有明顯分泌物污染應及時更換;濕化器添加水應使用無菌水每天更換。對危重病人須注意口腔衛生,實施正確的口腔護理。

2.導尿管:采用連續密封的尿液引流系統;懸垂集尿袋并低于膀胱水平,不接觸地面。采用連續密閉的尿液引流系統。不常規使用抗菌藥物沖洗膀胱預防感染。保持會陰部清潔干燥。

3.血管內置管:開展血管內置管的使用、維護及相關感染的預防與控制培訓;保持插管部位消潔,有污染時及時更換敷貼;血管導管的三通鎖閉閥要保持清潔,發現污垢或殘留血跡時及時更換。每日評估,及時撤管。

(三)手術操作

1.擇期手術病人術前清潔手術部位皮膚,備皮應當在手術當日進行,手術切口皮膚消毒范圍應當符合手術要求。手術醫務人員應當按照《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WS/T313-2009)的要求做好洗手和外科手消毒(節選見附件3)。

2.對于需要引流的手術切口,應當首選密閉負壓引流,盡量選擇遠離手術切口、位置合適的部位進行置管引流,確保引流充分。術后保持引流通物,根據病情盡早為患者拔除引流管。

3.術中保持患者體溫正常,防止低體溫。

(四)超聲檢查

1.超聲探頭(經皮膚,黏膜或經食管、陰道、直腸等體腔進行超聲檢查)須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隔離膜等。

2.每班次檢查結束后,須對超聲探頭等進行徹底清潔和消毒處理,干燥保存。

(五)醫療廢物管理

1.當地有醫療廢物集中處置單位的醫療機構,醫療廢物嚴格分類、收集后,置于醫療廢物暫存處的周轉箱內,并與醫療廢物集中處置單位進行交接登記,記錄單至少保存3年。

2.自行處置的醫療廢物能夠焚燒的及時焚燒,不能焚燒的可采取消毒并毀形后填埋處理。

3.基層醫療機構污水處理應依據《醫療機構水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466-2005)的相關要求進行,有條件的或20張床位及以上的醫療機構應配備污水處理設施,并設專(兼)職人員負責,健全制度,明確職責;設備運行正常,藥品按時投放、定期進行監測,登記項目齊全,資料保存完整,污水排放符合國家標準。沒有條件的或20張床位以下的基層醫療機構產生的污水、傳染病病人或者疑似傳染病病人的排泄物,應當按照國家規定嚴格消毒,達到國家規定的排放標準后方可排放。

第五篇:基層醫療機構醫院感染管理基本要求(2013)

為加強基層醫療機構醫院感染管理工作,提高基層醫療機構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水平,落實《傳染病防治法》、《醫院感染管理辦法》和相關標準、規范,制定本要求。本要求適用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診所、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等基層醫療機構。

一、組織管理

(一)健全醫療機構醫院感染管理體系,實行主要負責人負責制,配備醫院感染管理專(兼)職人員,承擔醫院感染管理和業務技術咨詢、指導工作。相關人員應當經過上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或醫療機構組織的醫院感染管理知識崗位培訓并經考核合格。

(二)制定符合本單位實際的醫院感染管理規章制度,內容包括:清潔消毒與滅菌、隔離、手衛生、醫源性感染預防與控制措施、醫源性感染監測、醫源性感染暴發報告制度、一次性使用無菌醫療器械管理、醫務人員職業衛生安全防護、醫療廢物管理等。

(三)醫院感染管理專(兼)職人員負責對全體職員開展醫院感染管理知識培訓。醫療機構工作人員應當學習、掌握與本職工作相關的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知識。

二、基礎措施

(一)布局流程應遵循潔污分開的原則,診療區、污物處理區、生活區等區域相對獨立,布局合理,標識清楚,通風良好。

(二)環境與物體表面一般情況下先清潔再消毒。當其受到患者的血液、體液等污染時,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潔與消毒。清潔用具應分區使用,標志清楚,定位放置。

(三)醫療器械、器具、物品的消毒滅菌應達到如下要求:

1. 進入人體組織、無菌器官的醫療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須滅菌;耐熱、耐濕的手術器械,應首選壓力蒸汽滅菌,不應采用化學消毒劑浸泡滅菌。 2.接觸皮膚、粘膜的醫療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須消毒。

3.各種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創操作的醫療器具必須一用一滅菌。

4.醫療機構使用的消毒藥械、一次性醫療器械和器具應當符合國家有關規定。一次性使用的醫療器械、器具不得重復使用。

5.被朊病毒、氣性壞疽及突發不明原因的傳染病病原體污染的診療器械、器具和物品,應按照《醫療機構消毒技術規范》(WS/T367-2012)有關規定執行。

(四)基層醫療機構設消毒供應室的,應當嚴格按照《醫院消毒供應中心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滅菌技術操作規范》(WS310.2-2009)規定對可重復使用的醫療器械進行清洗,并使用壓力蒸汽滅菌法滅菌(“5.8.1.壓力蒸汽滅菌”節選見附件1)。沒有設置消毒供應室的基層醫療機構,可以委托經地級市以上衛生計生行政部門認定的醫院消毒供應中心,對可重復使用的醫療器械進行清洗、消毒和滅菌。

(五)無菌物品、清潔物品、污染物品應當分區放置。無菌物品必須保持包裝完整,注明物品名稱、滅菌日期、失效日期,以及檢查打包者姓名或編號、滅菌器編號、滅菌批次號等標識,按滅菌日期順序置于無菌物品存放柜內,并保持存放柜清潔干燥。

(六)從無菌容器中取用無菌物品時應使用無菌持物鉗(鑷)。從無菌容器(包裝)中取出的無菌物品,雖未使用也不可放入無菌容器(包裝)內,應重新滅菌處理后方可使用。

(七)一次性使用無菌醫療用品應由醫療機構統一采購,購入時索要《醫療器械生產企業許可證》、《醫療器械產品注冊證》及附件、《醫療器械經營企業許可證》等證明文件,并進行質量驗收,建立出入庫登記賬冊。用前應檢查小包裝的密封性、滅菌日期及失效日期,進口產品應有相應的中文標識等,發現不合格產品或質量可疑產品時不得使用。使用中發生熱原反應、感染或其他異常情況時,應當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時上報醫療機構主管部門。使用后的一次性使用醫療用品按醫療廢物進行處置。

(八)應根據消毒對象選擇消毒劑的種類,所用的消毒劑必須由醫療機構統一采購,購入時索要《消毒產品生產企業衛生許可證》、《消毒產品衛生安全評價報告》等證明文件,建立進貨驗收和出入庫登記賬冊。嚴格按照消毒劑使用說明書中的使用范圍、方法、注意事項正確使用。醫務人員應掌握消毒劑的使用濃度、配制方法、消毒對象、更換時間、影響因素等,保證消毒效果的可靠。具體選擇原則和適用方法參照《醫療機構消毒技術規范(2012年版)》(WS/T367-2012)“附錄C常用消毒與滅菌方法”的要求(節選見附件2)。

(九)嚴格掌握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的基本原則,合理使用抗菌藥物。規范抗菌藥物的種類、劑量、給藥時間和途徑,嚴格遵循“能口服的不注射,能肌肉注射的不靜脈注射”的用藥原則。

(十)提高醫務人員手衛生依從性和正確率,特別是在診斷、治療、護理等操作前后嚴格實施手衛生。有關要求參照《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WS/T313-2009)(節選見附件3)。

(十一)醫護人員診療操作時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原則。

(十二)診療工作應當遵循《醫院隔離技術規范》(WS/T311-2009),按照標準預防的原則做好防護工作。

(十三)使用后的銳器應當立即棄置于符合規定的利器盒內。嚴禁用手直接接觸使用后的針頭、刀片等銳器,落實防止銳器傷的各項措施。

(十四)醫務人員應當參照《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衛醫發〔2001〕2號),掌握醫院感染診斷標準。發生3例以上醫院感染暴發或5例以上疑似醫院感染暴發時,應當于12小時內向所在地縣級衛生行政部門報告,并同時向所在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

三、重點部門

(一)手術室

1.獨立設置、分區明確、流程規范、標識清楚、清潔衛生。連臺手術之間、當天手術全部完畢后,應及時進行清潔消毒處理。

2.凡進入手術室的人員應更換手術室專用的衣、帽、一次性外科口罩、鞋。非感染手術和感染手術應分室進行,如在同一手術間進行,應先安排非感染手術、再安排感染手術。

3.手術器械與物品使用后盡快清洗,器械必須一用一滅菌,清洗、包裝、滅菌應符合國家有關規定。耐濕耐高溫器械與物品應使用壓力蒸汽滅菌。滅菌后的手術器械包應存放在清潔干燥的存放柜內。

4.麻醉用具定期清潔、消毒??蓮陀煤礴R、螺紋管、面罩、口咽通道、簡易呼吸器等須“一人一用一消毒”,清潔、干燥、密閉保存。

(二)產房、人流室 1.區域相對獨立、分區明確、標識清楚,鄰近母嬰室和新生兒室;建議產房(人流室)使用面積不少于20m2。 2.凡進入產房(人流室)人員應更換產房專用衣、帽、一次性醫用外科口罩、鞋,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接觸產婦所有診療物品應“一人一用一消毒或滅菌”,產床上的所有織物均應“一人一換”。

3.對傳染病或疑似傳染病的產婦及未進行經血傳播疾病篩查的產婦,應采取隔離待產、隔離分娩,按消毒隔離制度及規程進行助產,所用物品做好標識單獨處理。分娩結束后,分娩室應嚴格進行終末消毒。人流室參照產房執行。

(三)口腔科

1.布局合理,診療室和器械清洗消毒室應分開設置。如開展拔牙、口腔外傷縫合等項目的應設置口腔外科診室。器械、器具等診療用品配置數量應與診療工作量相符合,使用防虹(回)吸手機。2.進入患者口腔內的所有診療器械,根據診療需要和消毒滅菌原則,必須達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滅菌的要求。在進行可能造成粘膜破損的操作時,所用器械必須滅菌。 3.口腔綜合治療椅、操作臺面及所使用儀器、物體表面至少每天清潔和消毒,有血液、體液污染應立即清潔消毒。

(四)中醫臨床科室

1.保持物體表面及診療床清潔,定期更換床單、枕套等,如被污染應及時更換。配有洗手設施和干手用品。

2.進行針灸穿刺操作時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規程,正確進行穿刺部位的皮膚消毒;針灸針具(毫針、耳針、頭針、長圓針、梅花針、三棱針、小針刀等)做到“一人一針一用一滅菌”,火罐“一人一用一消毒”。

3.進行拔罐、刮痧、中藥足浴等操作時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規程,必要時進行操作部位的皮膚消毒;相關器具和物品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一人一用一滅菌”。 4.一次性針灸針具、中藥足浴一次性塑料袋連同足浴液嚴禁重復使用,用后按損傷性醫療廢物處理;可重復使用的針灸針具及拔罐、刮痧、中藥足浴器具、物品使用后按規定進行清洗與滅菌。

(五)治療室、換藥室、注射室 1.保持室內物體表面、地面清潔。室內應設流動水洗手池,洗手液、干手設施(用品),速干手消毒劑等;手消毒劑應標啟用時間,在有效期內使用。 2.治療車、換藥車上物品應擺放有序,上層為清潔區、下層為污染區;利器盒放置于治療車的側面;進入病室的治療車、換藥車應配有速干手消毒劑。 3.各種治療、護理及換藥操作應按照先清潔傷口、后感染傷口依次進行。特殊感染傷口如:炭疽、氣性壞疽等應就地(診室或病室)嚴格隔離,處置后進行嚴格終末消毒,不得進入換藥室。感染性敷料應棄置于雙層黃色防滲漏的醫療廢物袋內并及時密封。

(六)普通病房 1.床單元應定期清潔,遇污染時及時清潔與消毒。直接接觸皮膚的床上用品一人一換,遇污染及時更換。

2.病人出院或死亡后應對床單元及其相鄰區域進行清潔和終末消毒。

四、重點環節

(一)安全注射

1.進行注射操作前半小時應停止清掃地面等工作,避免不必要的人員活動。嚴禁在非清潔區域進行注射準備等工作。 2.配藥、皮試、胰島素注射、免疫接種等操作時,嚴格執行注射器“一人一針一管一用”。

3.盡可能使用單劑量注射用藥。多劑量用藥無法避免時,應保證“一人一針一管一用”,嚴禁使用用過的針頭及注射器再次抽取藥液。 4.抽出的藥液、開啟的靜脈輸入用無菌液體須注明開啟日期和時間,放置時間超過2小時后不得使用;啟封抽吸的各種溶媒超過24小時不得使用。滅菌物品(棉球、紗布等)一經打開,使用時間不得超過24小時,提倡使用小包裝。

5.盛放用于皮膚消毒的非一次性使用的碘酒、酒精的容器等應密閉保存,每周更換2次,同時更換滅菌容器。一次性小包裝的瓶裝碘酒、酒精,啟封后使用時間不超過7天。

6.藥品保存應遵循廠家的建議,不得保存在與患者密切接觸的區域,疑有污染時應立即停止使用并按要求處置。

(二)各種插管后的感染預防措施

1.氣管插管:如無禁忌,患者應采用床頭抬高30-45度體位,且盡可能采用無創通氣;吸痰時嚴格無菌操作;重復使用的呼吸機管道、霧化器須滅菌或高水平消毒。呼吸機管道如有明顯分泌物污染應及時更換;濕化器添加水應使用無菌水每天更換。對危重病人須注意口腔衛生,實施正確的口腔護理。

2.導尿管:采用連續密封的尿液引流系統;懸垂集尿袋并低于膀胱水平,不接觸地面。采用連續密閉的尿液引流系統。不常規使用抗菌藥物沖洗膀胱預防感染。保持會陰部清潔干燥。 3.血管內置管:開展血管內置管的使用、維護及相關感染的預防與控制培訓;保持插管部位清潔,有污染時及時更換敷貼;血管導管的三通鎖閉閥要保持清潔,發現污垢或殘留血跡時及時更換。每日評估,及時撤管。

(三)手術操作

1.擇期手術病人術前清潔手術部位皮膚,備皮應當在手術當日進行,手術切口皮膚消毒范圍應當符合手術要求。手術醫務人員應當按照《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WS/T313-2009)的要求做好洗手和外科手消毒(節選見附件3)。 2.對于需要引流的手術切口,應當首選密閉負壓引流,盡量選擇遠離手術切口、位置合適的部位進行置管引流,確保引流充分。術后保持引流通暢,根據病情盡早為患者拔除引流管。

3.術中保持患者體溫正常,防止低體溫。

(四)超聲檢查

1.超聲探頭(經皮膚,黏膜或經食管、陰道、直腸等體腔進行超聲檢查)須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隔離膜等。 2.每班次檢查結束后,須對超聲探頭等進行徹底清潔和消毒處理,干燥保存。

(五)醫療廢物管理

1.當地有醫療廢物集中處置單位的醫療機構,醫療廢物嚴格分類、收集后,置于醫療廢物暫存處的周轉箱內,并與醫療廢物集中處置單位進行交接登記,記錄單至少保存3年。

2.自行處置的醫療廢物能夠焚燒的及時焚燒,不能焚燒的可采取消毒并毀形后填埋處理。

3.基層醫療機構污水處理應依據《醫療機構水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466-2005)的相關要求進行,有條件的或20張床位及以上的醫療機構應配備污水處理設施,并設專(兼)職人員負責,健全制度,明確職責;設備運行正常,藥品按時投放、定期進行監測,登記項目齊全,資料保存完整,污水排放符合國家標準。沒有條件的或20張床位以下的基層醫療機構產生的污水、傳染病病人或者疑似傳染病病人的排泄物,應當按照國家規定嚴格消毒,達到國家規定的排放標準后方可排放。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醫院檢驗科業務學習下一篇:粵語繞口令大全爆笑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