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高等教育治理下教育管理論文

2022-04-21

小伙伴們反映都在為論文煩惱,小編為大家精選了《高等教育治理下教育管理論文(精選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們查閱,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摘要:新中國成立70年來,高等教育治理變革始終受到國家宏觀政策和外部社會大背景的影響。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高等教育具有強烈的“管治”色彩;20世紀90年代,高等教育出現市場化變革;2000年之后,高等教育領域開啟了走向“善治”的變革。在權力多元化和權力社會化的社會背景下,我國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政策目標的提出適逢其時。

高等教育治理下教育管理論文 篇1:

公共治理視域下高等教育管理改革思路初探

[摘           要]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先進管理理念開始被應用于高等教育中,高等教育的管理也因此出現了一些積極的轉變,但在某些方面仍不夠完善,還有很多問題值得考慮。從公共治理的視角出發,探究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新思路。

[關    鍵   詞]  公共治理;高等教育管理;改革

我國已經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代,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不斷提高,因此,高等教育的質量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對高等教育的管理進行探索,從新的視角去觀察,探索新的改革路徑。

一、公共治理基本理論內容

公共治理理論與政府有關,希望政府可以對自己的能力有清晰的認識,不要疲于應對,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即可,不要過于追求自上而下、等級過于分明的社會秩序,社會各種組織之間的平等對話及系統的合作才是更重要的。

二、高等教育質量政策的現行特征

(一)政府主導質量政策目標決策

政府主導是我國傳統質量政策目標決策的典型特征。這種決策方式能夠強有力地保障目標決策的時效性,尤其是在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情況下,更能突出集中資源干大事的優勢。在公民社會發展還不充分的條件下,政府主導的目標決策模式可以實現一種強制性的變遷,能夠大大降低決策成本。但這種模式與傳統的教育體制聯系在一起,計劃性、行政性和僵化性也會更加明顯,更加偏向追求“政治精英的價值偏好和政策訴求”,并不能有效地滿足政策的客體和群眾的訴求,使質量政策會出現一些弊端,例如:整體聯系不緊密、科學性不足、受人為因素影響大等。

(二)質量政策價值決策的效率偏好

政府制定公共政策就是對全社會的資源進行分配,體現政府的權威性,而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離不開對效率的追求。對高等教育來說,不管政府選擇重點發展某些高校,還是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水平,都體現出政府決策的效率偏好。這種方式對低水平的發展是有推動作用的,對教育資源的流動有引導的作用,可以將有限的教育資源的積極作用發揮到最大,提高資源的邊際生產能力,在短時期內可以促進高等教育質量的提升??梢灶A想的是,效率偏好不僅能帶來短期內的發展,伴隨而來的也會有區域之間、高校之間的公共教育資源的不平衡。甚至大家會自然地按照某些規則將這些高校進行劃分,而面對這些不同級別的學校,行政化傾向也會加劇,無形之中差距也就越來越大,這樣發展會使高校間的和諧及平衡遭到破壞。

(三)政策質量內容決策具有片面性

高等教育質量政策主要包括質量建設和質量保證兩個方面。前者比較關注利益結構的調整,后者涉及一些教學活動的行為準則,這兩者之間只有達到平衡才能真正地促進高等教育質量的提升。但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基礎還較為薄弱,經驗也不足,所以在發展方面可能出現一些偏差,更加追求質量建設,重視硬件的投入和辦學規模的擴大,但忽視了學校內涵的發展等深層次的東西。這些深層次的東西就像是上層建筑,即便是硬件足夠強大,辦學規模也足夠大,如果沒有制度和準則的支撐,也會使秩序變得混亂,教育的作用是很難達到的?,F代的大學制度建設還不夠完善,需要大量時間和精力的投入,這也與政策內容的片面性有很大關系,教學工作的中心出現偏移、質量保障的認同度不高等問題都亟待解決。

三、公共治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作用

(一)高等教育管理向多元化格局轉變

公共治理理念在高等教育管理的應用中一個很明顯的轉變就是政府不再是單一的管理主體。由上面的現行特征就可以看出政府主導的高等教育是存在一定弊端的,多元的管理主體和管理方法才是更科學的。管理主體多元化格局的形成,使更多主體加入高等教育的管理中來,政府、社會、市場、高校等方面的聯系也會更加的緊密。在這種管理模式下,多個主體都會表達自己的意志,協商、溝通都會增加,這樣有利于高等教育管理的目標得到最大限度的實現,大家各自履行自己的責任與義務也更加的公平。這樣可以有效地緩解我國高等教育管理中的非民主化、官僚化等問題。

(二)提高了高等教育管理的效率

多元化主體參與高等教育管理可以有效提升效率。首先,更多主體加入管理,意味著站在不同角度的人更多,不管是國家教育機構、社會民間組織還是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機構,他們都會表達自己的利益和愿望,多方的動力和規范可以促使管理模式的優化,提高效率。而多元的力量就象征著多方的利益,權利、責任與利益的分割則對制度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體現出民主的原則,只有較為科學的制度才能夠合理地保障權利與義務的分割,使各方的利益和權利受到公平的對待。其次,制度與機制是高等教育管理正常運作必不可少的東西。有了制度的保障,效率才能得以提升。最后,我國高等教育管理也逐漸開始注重運用多種手段。社會治理中的咨詢、評價、經濟、法律等手段都可以運用到高等教育管理中來,構建一種平等協調的治理關系,為高等教育提供更多的管理工具,實現了治理過程中的雙向互動,推動了信息交流的平衡,管理效率得以提升。

(三)實現了高等教育本質訴求

在公共治理的視域下,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質訴求是“善治”。首先,在高等教育管理的過程中,社會上的教育資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學生享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條件,實現了國家、政府、社會等多方面主體對高等教育的期望。其次,在共同的教育目標“至善”的指引下,各管理主體都擁有合法的權利和地位,他們的主人翁意識也會更強,不管是協商、交流還是咨詢、評價,都能夠推動公共治理環境的構建,提高監督管理體制的透明度。

四、我國高等教育管理改革路徑探索

(一)轉變政府職能,實現高校自治

通過公共治理理論可以知道,社會力量也可以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占有一席之地,社會角色同樣可以參與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可以向高校自治為主、政府監管為輔、社會角色參與的多元管理的格局轉變。在這一過程中,政府要完成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職能轉變。首先,平衡政府治理與高校自治的關系。在高等教育的管理中,政府占主導的地位要進行適當的調整,要實現政府的去行政化,正確的治校之道應該是依靠法律和制度來行使管理權,而不是盲目地去行使自身的行政權力。其次,政府要加強對高等教育管理的宏觀調控,為高校發展提供一個總目標,在發展規模、人才培養、科研方面給予全方位的支持,資金、信息和資源等方面都要重視,給高等教育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具體的發展方式和途徑還需要各校依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去制定適合自身的方案,政府應該行使好自己的監督權,扮演好掌舵者的角色。

大學自治其實與政府職能的轉變有某些相似之處,同樣需要內在邏輯的支持和外在條件的保障。大學自治就像是地方政府實現了權利的擴大一樣,其主要的工作重心沒有改變,是為了教育,不一樣的是他們要承擔的責任和義務更重。大學自治也要像政府管理一樣,依照相關的制度和法律進行,承擔起對社會乃至國家的責任,管理過程也要保證公平、公正、公開,要有意識地接受政府和社會的監督,使學校的自治與政府的調控能夠實現統一。

(二)加強制度建設,提升管理效率

在高等教育管理中,政府和社會都投入了大量的資源,這便可以納入準公共物品的行列,它的質量和效益的實現直接關系著公眾的利益,因此,需要科學合理的制度去保障這些資源能夠實現效益最大化。首先,要制定好責任制度,將權利與義務劃分清楚,各司其職才能夠有效地提高工作的效率,促進教育水平的提升。其次,建立完善的質量評估機制。實現高校的管理自然離不開管理模式的優化,但也不能忽視監督機制的影響。質量評估機制雖然是外在因素,但對管理的效率和效益都有很好的促進作用,能夠推動制度的完善和管理效率的提高,能夠實現資源利用的效益最大化,不會白白浪費政府和社會的投入。

(三)彰顯回應性,推動機制體制創新

回應性是指對公民所提出的意見和訴求做出及時和積極的反映,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回應性也是十分重要的。高等教育管理的改革也要重視學生、家長和社會各界人士的意見,讓他們參與監督管理的過程,從過去的封閉狀態的管理逐漸走向開放,提高管理透明度,要貼近相關利益獲得者的偏好,盡量保持整體上的一致。

創新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在每個領域都少不了創新。高等教育管理要實現新的改革和進步也離不開創新,并且要從根本上下手,實現體制、機制的創新。更多主體的加入有利于聽取更多的意見和建議,不同利益體之間的平衡也可以推動新的機制的形成和完善,這樣會使管理的效率進一步得到提升。

五、小結

公共治理理論從20世紀90年代逐漸實現了大范圍的推廣和傳播,很多領域都積累了實踐經驗。伴隨著改革開放40年的來臨,創新和嘗試的精神也被社會所崇尚。既然要對高等教育管理進行新的改革,那么就應該進行新的嘗試,公共治理理論有其獨特的優勢,相信可以為高等教育提供新的發展方向和路徑,有利于解決現有的弊端。

參考文獻:

[1]陳思蒙.公共治理理論對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推動[J].江蘇高教,2017(7):33-35.

[2]劉鋒.公共治理理論對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推動[J].求知導刊,2017(18):135-136.

[3]鄧悅.公共治理理論在高等教育管理改革中的應用[J].宜賓學院學報,2017,17(11):108-115.

[4]張學翎.高等教育管理改革中的公共治理理論應用分析[J].環渤海經濟瞭望,2018(2):167.

[5]王亞榮.沖突與融合: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科層取向與專業取向[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8,31(1):66-68.

[6]周萍.大數據時代下高等教育管理的挑戰及對策[J].武夷學院學報,2017,36(10):92-95.

◎編輯 王 敏

作者:鄭楓

高等教育治理下教育管理論文 篇2:

新中國成立70年高等教育治理變革:從管治走向善治

摘 要:新中國成立70年來,高等教育治理變革始終受到國家宏觀政策和外部社會大背景的影響。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高等教育具有強烈的“管治”色彩;20世紀90年代,高等教育出現市場化變革;2000年之后,高等教育領域開啟了走向“善治”的變革。在權力多元化和權力社會化的社會背景下,我國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政策目標的提出適逢其時。中國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在于中國特色與教育規律的有機結合,凸顯權力分享和共治價值,形成高校自主、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合作范式,形成一種多元共治的治理體系和運行機制。

關鍵詞:高等教育;治理變革;政策選擇;管治;善治;治理現代化

高等教育治理是一個發展中的概念,它與高等教育發展的歷史和現狀密不可分。作為社會大系統的一個子系統,高等教育受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制約,并對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的發展起作用。影響高等教育治理的因素包括:高等教育的政策法規,政府如何管理高等教育,社會和市場力量如何參與大學治理等。

新中國成立70年高等教育治理變革的回顧

高等教育治理是高等教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實施高等教育治理需要一定的制度環境和社會基礎。有高等教育必有管理,但不一定要有治理。高等教育實踐中,治理問題和管理問題總是同時存在的,區別點是在什么規模和層次上以哪一種方式(管理還是治理)為主的問題。一般而言,高等教育發展的初級階段首先要搞好管理,到了成熟階段則要強調治理。

1.新中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的變遷

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是指對高等教育進行管理而設置的組織制度體系,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組織機構的設置、組織機構間的隸屬關系以及相互間職責、權限的劃分。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從本質上講,體現了一個國家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動中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政府與高校以及高校各管理層次、管理單元的職責、權力和利益關系。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高等教育宏觀管理體制的變革大致經歷了以下階段:1949年—1958年,中央集中管理時期;1958年—1963年,地方管理時期,權力下放,高校由省級政府管理;1963年—1966年,實行統一領導分級管理;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混亂時期;1977年—1995年,確立了集中領導分級管理的體制; 1995年之后,權力分化和市場化變革時期;1995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國家教委《關于深化高等教育領導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開始實行“兩級管理,以省級統籌為主”的體制。1995年之后,高等教育管理權出現了省級政府分權的趨勢,并在高校自主辦學和社會力量資助方面取得很大的進展。

21世紀初,我國加緊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不斷深化高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探索建立現代大學制度?!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改進政府的管理方式,保障高校的辦學自主權,同時把完善大學內部治理結構、深化校內管理體制改革作為重要任務提出來。[1]此時,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重點之一是推動教育治理政策的開展,強化高校的自主,減少國家的管控,引進更多的市場力量,講求績效責任,并期待高校與社會有更多的合作和互動。

2.新中國高等教育制度的探索與實踐

新中國高等教育制度的探索與實踐,走了一條曲折的道路。我國高等教育制度主要建立在三種模式的基礎之上:一是西方國家的大學制度和大學理念;二是高等教育的“蘇聯模式”;三是由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戰爭環境下探索的高等教育模式。[2]這三種模式影響了新中國高等教育制度變革的進程。

第一,1949年—1966年,高等教育制度的初建時期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制定并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這是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最重要的國家政策,其中關于教育的條文為新中國教育確定了基本的發展方向。1949年12月,教育部召開了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高等教育方面,1950年頒布了《高等學校暫行規程》和《??茖W校暫行規程》。1951年10月,政務院頒布了《關于改革學制的決定》,對高等教育的結構和層次產生了很大影響。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新中國第一部憲法,很好地體現了社會主義原則和民主原則。1961年,教育部草擬了《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草案)》(簡稱《高教六十條》),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教育工作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以老解放區的教育經驗為基礎,吸收舊中國教育中有益的經驗,學習蘇聯教育的先進經驗,具有很強的混合色彩。但是,由于認識上的原因,高等教育管理存在重政策、輕法律的傾向。

第二,1966年—1976年,高等教育制度的破壞期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法律法規失去了權威性,高等教育工作受到了毀滅性打擊。直到1976年粉碎“四人幫”之后,教育界在“撥亂反正”的基礎上,重新頒布了大中小學《工作條例》,恢復學校的教學秩序。

第三,1977年—1998年,高等教育制度的重建期

1977年5月,鄧小平關于“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講話迅速傳開,在國內引起了巨大反響,這重新點燃了廣大教育工作者心中的希望。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的任務。1980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由最高權力機關制定的第一部有關教育的法律。之后,國務院相繼制定了《高等教育管理職責暫行規定》《普通高等學校設置暫行條例》等行政法規。1982年,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頒布,在我國法制建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1986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1993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為教育事業提供了法制保障。1995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在法律上確立了教育的戰略地位。1998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標志著我國高等教育立法已取得重大進展,它為高等教育領域的依法治教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據。

第四,1999年—2019年,高等教育的治理變革

1999年之后,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推進引發了大學制度與社會轉型的矛盾,傳統的管理方式等受到了嚴峻挑戰。2000年之后,我國學者開始引進治理理論并對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進行了探討,其重點是探討大學治理變革。與此一致的是,我國政府也在這一時期積極推動大學治理方面的改革實踐,典型的改革事件有:北京大學2003年人事制度改革;武漢大學的政學分權;南方科技大學的整體創建;北京師范大學的治理結構創新。

2010年之后,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出現了新動向,力圖通過治理改革超越傳統管理以解決高校行政化問題,培育大學精神,創新治理機制和提升高?;盍?。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部署,2012年,教育部啟動了我國高校的章程制定工作。大學章程是大學精神的集中體現,其使命在于提高大學的內生發展質量。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4年,國家教育體制改革小組辦公室正式批準了《清華大學綜合改革方案》和《北京大學綜合改革方案》,這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改革。[3]這些治理變革有可能沖擊到我國高校傳統上的管理理念、管理體制和管理方式。

3.新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

在我國,高等教育是最重要的公共事業之一,不僅為國家社會培養高級專門人才,而且肩負著強國興邦的重任,寄托著國人的無限期盼。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只有205所高校,在校大學生不足12萬人,高等教育規模小,形式單一,層次、科類、布局結構不合理,遠不能適應國家建設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4]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高度重視高等教育,在辦學實踐中不斷探索,積累經驗,推動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成功地開創了嶄新的中國高等教育事業,并卓有成效地推動著中國高等教育沿著社會主義的方向不斷向前發展。

20世紀70年代,我國高等教育經過艱難曲折的發展迎來勃勃生機。改革開放的到來,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啟發了國人的思想,多元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打開了國人的視野。最重要的是,高考的恢復使高等教育邁向了新的征程,數以億計的青年學生通過高考改變了命運,同時,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不斷攀升,他們用所學知識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了力量。

近二十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呈穩步推進的狀態。1998年,全國普通高校數量為1,022所,至2017年增長到2,631所。與此同時,高校學生在校人數也保持持續增長,1998年,普通高校本??圃谛I藬岛脱芯可谛H藬捣謩e為340.87萬人和15.36萬人,到2018年,這組數據分別增長到2,831.03萬人和273.13萬人。

新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70年中,中國經濟社會發生了滄桑巨變。這70年中,高等教育的發展和進步既離不開政府的謀劃,也離不開全體中國人的共同努力。中國近14億人口教育需求的變遷,是高等教育進步最原始的推動力。而當前中國的知識密度和知識資本正在崛起,在全世界范圍內,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擁有如此大規模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高等教育人群的創新力量一旦被激發,中國的經濟又將再次迎來巨變。

新中國高等教育治理變革的前瞻

2013年11月12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央政府明確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高到國家戰略的高度。在黨和國家的號召下,我國高等教育治理變革由此踏上了新的征程。

1.從管理到治理:高等教育治理的轉型變革

以治理代替管理,從控制走向協調,是國際趨勢,也是中國高等教育變革的趨勢。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高到國家戰略的高度。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的話語體系中出現的大多是“管理”二字,《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突出“治理”二字,而且強調治理體系、治理能力要實現現代化,這標志著黨在治國方略和執政理念上實現了新的突破。加快推進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這一時期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重點任務。

在從管理向治理轉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大背景下,實現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已成為我國當前一個緊迫而現實的任務。[5] 中國特色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提出,預示著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的改革方向,這是一項與時俱進的變革。

2.兩項關鍵任務:高等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與治理能力現代化

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表征著一種秩序而自由的教育狀態,是中國高等教育治理變革的核心目標所在。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包括兩個主要方面:高等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和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現代化。

第一,高等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

高等教育治理的關鍵就是“權力”的合理配置與運行,目標是構建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并促進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現代化。有無現代化的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事關創新型國家和人力資源強國能否建成,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能否實現。

高等教育治理體系是由高等教育、治理、體系三個語素共同組成,因此具有三個方面的含義。高等教育是指最高層次的教育,包括教育活動、教育體制、教育機制和教育觀念;治理指的是相關主體通過一定的規則和程序對利益相關者各方進行調解的一種過程;體系是由事物或現象各要素所組成的結構系統。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具有十分豐富的內涵,包括由誰治理(政府、高校和社會),治理什么(協調政府、高校、社會的關系,協調教育活動、教育體制、教育機制和教育觀念的關系),以及如何治理(治理依據、治理原則、治理程序、治理過程和治理結果)三大基本要素及其十二個子要素組成的結構系統。

高等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由于其內外部關系的復雜性決定了其權力主體的多元化與權力客體的多樣性,因此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可分為許多層面。高等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理念、高等教育管理體制、高校辦學模式和高等教育的評價機制等四個方面的現代化”,以此形成高等教育的“先進理念指引、政府宏觀管理、社會廣泛參與、高校自主辦學”的格局。[6]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正面臨著這樣一種制度變遷,即高校由單一強制的行政權力主導逐漸轉變為遵循學術內在邏輯,實現高校真正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的多元治理結構體系。

第二,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現代化

合理配置高等教育治理體系中的權力,規范高校權力運行,實現不同權力之間的平衡與制約,構建和完善大學治理結構是新時期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大眾對高等教育治理有一個基本預期,那就是權力分享和共同治理。

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是當前中國高等教育的一個政策選擇。在實施這項政策之前,需要立足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實際,對高等教育治理進行宏觀和微觀層面的制度設計。我國高等教育管理的經驗和問題是治理變革的基本出發點,科學、合理、高效的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及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治理變革的目標。治理變革之所以在高等教育領域得以展開,一個重要原因在于高等教育參與主體的多元化趨勢及其導致的利益博弈。高等教育治理變革的關鍵是如何處理好高等教育內外各主體的權責關系,處理好大學決策者與執行者之間的關系,處理大學行政人員、教師和學生三者之間的關系。

高等教育治理變革的戰略思考

高等教育是一個復雜系統,與外部更加復雜的環境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由于歷史、文化和制度方面的原因,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事實上存在多重困境,需要對高等教育治理變革進行戰略思考。

1.中國高等教育治理變革的典型特征

新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史是一部國家政策主導下的治理變遷史,高等教育治理有典型的“中國特征”:高等教育治理與國家政治經濟體制及其變革密切相關;國家政治、經濟與社會的發展變化影響中國高等教育政策變革,而高等教育政策變革又主導大學內部治理變革。

在黨和國家的領導和關懷下,新中國高等教育實行了教育方針、教學計劃、課程體系和管理體制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其內容和結果體現出四個基本特點:一是高等教育面向工農大眾。這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發展高等教育事業的基本政策,也是中國追求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目標的最早起步。二是高等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為貫徹這一基本方針,高校在教學制度、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三是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首要任務。近年來,高校有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趨勢。四是高等教育工作必須堅持黨的領導。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在處理高等教育管理問題時,特別注重發揮中國共產黨對高等教育工作的領導作用。一般認為,高等教育治理包括兩個層面:政府如何管理大學,即大學的他治(高等教育宏觀治理);大學如何自我管理,即大學的自治(高等教育微觀治理)。高等教育宏觀治理和微觀治理是相互滲透的,一起影響著高等教育治理的進展與成效。

2.高等教育治理變革的戰略目標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以依法治國為主題,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旗幟鮮明地提出了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整體布局和頂層設計的戰略目標。高等教育在國家發展中居于重要的戰略地位,高等教育的治理方式和水平,直接影響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我國要以法治思維為指引,以法治方式為路徑,深入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

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及其現代化建設是我國現時期教育綜合改革的目標所在,也是我們的責任所在。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核心是實現從傳統到現代的轉變,建立現代大學制度,理順各種關系,使政令暢通,確保教育管理的有效性,提升高等教育的質量。

高等教育治理的終極目標是“良法善治”,依法治教的前提是有法可依,且所依之法為良法。在高等教育治理體系構建的宏觀背景下,高等教育“良法善治”正好契合現代大學的精神追求與制度規范,將高等教育治理納入法治范式,成為我國高等教育改革所面臨的現實課題。高等教育的“良法善治”象征著一種良好的教育秩序,注重在廣泛的集體意識之上形成一致的規范標準,這些規范標準能為高校自主權的實現和學術自由的確認提供法律保障,走向秩序而自由的現代大學。

3.高等教育治理變革的路徑選擇

我國高等教育已初步具備治理的社會基礎,多元權力主體并存的社會關系網絡基本形成,民主、協商和合作價值日益凸顯。因此,可在高等教育政策的框架范圍內探索高等教育治理的可行途徑。

第一,理念先行,高等教育走向“良法善治”

高等教育治理是為有效實現高等教育的功能和目標而進行的制度安排,是構建學術秩序的政策和法律行為。高等教育治理的本意是要增強高等教育的制度有效性,構建一種學術秩序,并具有彰顯大學精神、保障學術自由、防御權力侵蝕的功能。

高等教育治理的現代化離不開傳統管理觀念的現代化。高等教育治理變革的價值取向:權力分享,共同治理?,F代大學治理的內在邏輯是學術自由,外在表現為大學自主?,F代大學是邊界相對確定的學術組織,具有內在的規定性。大學具有任何“自組織”所必具的自調性、自律性特征。政府應在尊重大學自主性的基礎上,借助法律監督、信息指導等相對寬松的方式對其進行宏觀調控,努力做到無為而無不為。大學則應在堅持自主辦學的基礎上,通過制定章程以明確各主體的責權利,努力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

第二,“良法”建設:高等教育的制度保障

高等教育治理離不開法治,以法治教是“善治”的基礎與前提。我國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和現代大學制度建設需要以法律為基礎,重理高等教育的法理空間,重建各類權力主體的邊界。一是高等教育的有法可依。在高等教育治理變革中,高校所依的“法”總體上分為兩類:一類是宏觀的教育法規;另一類是微觀的大學章程。高??稍诂F有法律政策環境下,自主地尋求制度變革的空間和路徑,在憲法和法律規范的范圍內自主決策和管理,獨立行使其辦學目標、專業設置、課程設置和人員聘用、資金使用等方面的決策權,成為真正獨立的法人實體。二是高等教育的法制完善。高等教育的法制完善,必須通過高等教育立法,明確高校的法律地位,明確高校與政府、社會、市場、教師、學生的法律關系,合理配置不同主體的權力,廓清相關主體所享有的權力和權利的邊界,通過章程科學地劃分和確定高校內部成員的責任權利。

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的要旨是通過一整套完備的制度來保障學術權力,建立良性互動的大學治理結構。丘成桐有言:“公平的評審制度要是能建成功,什么學術問題都能夠解決?!比ス倩庾R的學術評審制度建設,在我國高等教育制度建設中尤為重要。

第三,“善治”圖景:高等教育的不懈追求

高等教育的“善治”是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藍圖與愿景。前方的路已經清晰可見,政府作為我國高等教育變革的主導力量,應充分發揮“元治理”的作用,運用政策法律杠桿,整合市場取向的大學自主,重塑大學和政府的角色定位,重構大學與政府、市場、社會的關系,重理高等教育的價值空間,回歸大學精神,用知識共同體標準來重塑大學價值,進而使合作、共治、平衡成為高等教育治理的價值選擇,并據此作出具體的制度安排。

高等教育治理改革的關鍵是理順各種關系,使政令執行渠道暢通,確保教育管理的有效性。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治理改革的首要任務是將大學從行政權力和市場權力中解放出來,以釋放大學的學術潛能。學術自由和大學自治是高等教育的靈魂所在,具有原生性的力量。大學及其學者的學術自由需要借助國家權力來維護其正當性,重建大學與政府的邊界。我國政府已經啟動了高等教育治理改革的車輪,相關法律也已經確認了高校的辦學自主權,政府有責任將治理改革進行到底,所以,政府應該通過制度契約,建立規則或章程,理順高校內外部權力關系,建立科學合理的治理結構,從而實現真正的大學治理。我們堅信,錯誤和弊病一旦得到糾正,大學的理想就會顯示出其內在的巨大力量,奔向高等教育的“良法善治”。

走向秩序而自由的現代大學

治理現代化是一項意義深遠的制度變革,宏觀上能有效推動高等教育的發展,微觀上能改善高校管理過程。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不是中國已有的現實,而是當代中國人共同期盼的理想狀態。高等教育治理的中國之路是走向秩序與自由的現代大學。

我國高等教育治理變革需要信念體系的支撐,需要進行范式轉換,由國家本位的權力配置范式向政府、市場和高校之間權力分享和共治范式的轉化。我國高等教育的革新圖治,有賴于教育行政的權責平衡和學術權力的制度保障,有賴于學術道德的文化建設和學術規范的制度建設。一是高校與政府之間的權責平衡。高等教育系統的權責平衡強調的是權力與責任的統一。高校與政府是教育行政關系的兩個主體,兩者的合作與協調,是教育行政發展的根本動力。教育行政機關和高校的權責對等,需要法律的確認,并形成一種顯性政策。二是學術權力的保障與維護。學術權力的保障,不僅有賴于法律保障,而且還有賴于大學的制度革新。三是學術規范的制度建設。對于高等教育學術失范和學術腐敗的治理,可分為兩個方面:學者自律和去官化意識的學術評審制度建設。學者自律屬于學術道德層面,反映的是高校教師的內在修養;去官化意識的學術評審制度建設,則是我國高等教育治理變革的關鍵環節,是高校與政府共同的任務。

展望未來,我國高等教育治理改革既要保持國際視野,又要展開地方行動,并將兩者有機結合,使得高等教育發展的國際化和本土化并行不悖。高等教育是社會系統中的一個復雜系統,高等教育治理改革的關鍵,并不完全取決于高等教育本身,而是取決于整個社會的改革,特別是政治體制的改革。西方國家高等教育改革的經驗有:繼續保持大學的自主性、獨立性的責任體制,同時加強和確立大學自由、自律和自立的機制和組織體制,實行大學自主與嚴格盡責相結合的管理原則。西方國家的成功經驗為我國高等教育治理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鑒。我國高等教育治理變革的指導思想: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促進,制度設計和實踐探索相結合,治理變革與社會文化相契合,同時要在法治的基礎上正確處理國家與社會、政府與市場、中央與地方、政府行政與公眾參與、經濟效率與社會公平等多種關系。我國高等教育需要形成新的發展戰略和目標模式,需要繼續推進以體制為中心的治理變革,藉此推動我國高等教育走向協同共治。

本文系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第59批面上資助項目“治理現代化視域中高等教育的分權與共治”(資助編號:2016M590593)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9-07-01].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info_list/201407/xxgk_171904.html.

[2]張應強.新中國大學制度建設的艱難選擇[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 2012,33(6):25-35.

[3]勞凱聲.創新治理機制、尊重學術自由與高等學校改革[J].教育研究,2015,36(10):10-17.

[4]郭鋒.新中國高等教育管理實踐五十年[J].國家高級教育行政學院學報,1999(5):9-12.

[5]瞿振元.建設中國特色高等教育治理體系 推進治理能力現代化[J].中國高教研究,2014(1):1-4.

[6]汪明義.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思考[N].四川日報,2014-06-25(6).

(作者單位:衡陽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責任編輯:卜 珺]

作者:左崇良

高等教育治理下教育管理論文 篇3:

高等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構想探析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穩步推進,對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建設現代化的治理體系已經成為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之路。文章從高等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實質表征入手,對當前高等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面臨的困境進行剖析,提出推進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構想,為推進教育治理改革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高等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

一、前言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其中明確指出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教育現代化戰略的十大任務之一[1]。高等教育作為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主體,要認清新時代下高等教育治理面臨的新情況、新任務和新挑戰,積極落實教育現代化的戰略部署,從善治、共治、法治和自治的治理現代化實質表征出發,構建起科學完善的高等教育治理體系,有效攻克教育治理中的難點,推進高等教育治理向更高階段邁進。

二、高等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實質表征

(一)善治

高等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要樹立人性化的治理理念,達到“善治”的高標準,從以人為本的視角出發,構建起完善的治理體系,實現各個主體的利益最大化目標?;谌诵曰卫砝砟畹摹吧浦巍卑_放、包容、合作和共贏的新時代思想,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強調治理回歸人的本性,立足于學生和教師的全面發展,培養出滿足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求的優秀人才。

(二)共治

高等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要充分發揮出政府、高校以及其他社會組織的作用,形成各組織之間相互協同運作的關系,以保證高等教育治理中決策、計劃、執行、控制和評價等職能的有效落實,形成多元主體“共治”的局面[2]。在“共治”中,可對各個主體的治理權力進行約束,滿足各個主體的治理訴求,營造民主的共治氛圍。

(三)法治

高等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要做到權力、資源和制度的合理配置,使各治理主體享受到公共教育資源平均分配的權利,確保各項治理工作均有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作為執行依據,形成“法治”局面。在“法治”中,要強調制度民主化建設,創新和實踐民主治理機制,完善高等教育制度體系。

(四)自治

高等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要依托高?!白灾巍蹦芰?,健全高校內部的運作體系,為人才培養創松弛有度的管理環境,促使高校更好履行在教學科研、社會服務以及文化傳承等方面的職責?!白灾巍睆娬{高校自主化的治理能力,使高校在治理過程中體現出自身辦學特色,激發出高等教育治理的創新力。

三、高等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面臨的困境

(一)治理制度較為模糊

高校治理的內外部制度體系存在不足,具體表現為:教育主管部門對高校治理干預過多,弱化了高校自治的決定權;高校黨委和校長的權力界定模糊,黨委干涉校長執行學校治理的權力[3];高校學術監督與行政管理權力不明確,經常出現行政管理干預學術權力的情況;高校內部監督機制不健全,未能充分發揮出教職工代表大會、學生代表大會的作用。

(二)治理主體各自為政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尚未形成“共治”體系,各治理主體權力失調,處于各自為政的階段。具體表現為:政府在高校治理中處于中心地位,掌握著高等教育治理的最終決策權,如政府財政部門負責高校辦學資金和教職工工資發放,人事部門負責教職工招聘,教育部門負責學科專業、招生指標審批等,而上述政府部門之間未能形成協作關系;社會主體在高校治理中處于缺位狀態,尚未明確社會主體的治理地位和權責,導致社會治理邊緣化現象較為嚴重。

(三)法律體系不完善

高等教育治理法律體系存在諸多不完善之處,具體體現在如下方面:相關法律規范的建設速度過于緩慢,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內外部環境發生劇烈變化的情況下,《高等教育法》的更新略顯滯后,無法滿足治理體系的建設需要;受到內外部環境變化的影響,法律關系的界定隨之變得不明確;強制性的法律責任缺失,法律法規無法得到有效落實。

(四)治理手段單一

長期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管理都是以行政命令作為主要手段,而在控制治理客體方面,則是憑借“紅頭”文件。單一的治理手段暴露出諸多問題,具體如下:信息未能實現有效地溝通與共享,數據流通渠道不完善,信息化平臺過于粗放,容易造成信息誤讀;治理效果欠佳,決策模式以上傳下達為主,數據分析嚴重缺失,無法保證治理質量。

四、高等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構想

(一)推進治理制度化建設

高校要基于民主理念推進治理制度化建設,梳理權力運行的框架體系,完善內部組織架構。具體的戰略構想如下:第一,完善領導體系。高校要建立起以校黨委為核心的領導組織體系,發揮校黨委的政治保障、黨紀政紀監督作用,指導高校辦學方向。第二,完善決策體系。高校要成立由校長、教職工、學生、家長等人員組建的理事會,由理事會負責高校重大事項的決策,避免校黨委的直接介入。第三,健全執行體系。高校要執行校長負責制,保證校長擁有獨立行使行政管理的權力,構建起以校長為核心的院系兩級管理體制[4]。第四,規范學術管理。高校要建立起學術事務機制,讓學術委員會履行學術權力,以區分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有效避免出現學術不端行為。第五,建立監督制度。高校要明確職代會、學代會的監督作用,讓職代會、學代會監督各項重大決策,進一步強化學?!白灾巍蹦芰ㄔO,有效防范權力尋租現象。

(二)推進治理多元化建設

高等教育治理體系要發揮出相關利益主體的作用,優化“政府+高校+社會”的治理主體結構,構建起多元主體共治體系。具體的戰略構想如下:第一,發揮政府宏觀指導作用。高等教育治理體系要以政府為主導,明確政府的引導、分權作用,在政府指導下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同時,政府要向服務型政府轉型發展,適度下放高校治理自主權,協調好各個利益主體之間的關系。第二,發揮高校自治作用。高校要深化落實教育自治的理念,強化內部合力建設,調動起廣大師生群體共同參與高校治理的積極性,充分尊重師生在學校重大事項決策中的知情權、參與權,征求師生的合理性建議,從而推進高校治理民主化建設。第三,強化社會監督。高等教育治理要賦予社會中介和評估機構的監督權力,讓社會組織對高校教育質量和管理體制做出客觀評價,為高校治理體系改進與完善提供依據[5]。

(三)推進治理法治化建設

依法治校是黨對高等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為此,要加快推進高等教育治理法治化建設速度。具體措施如下:一是建立治理法律規范體系??蓮牧⒎▽用?,對高等教育治理基礎加以完善,制定與《高等教育法》配套的法律法規,如高校競爭法等,并對教育執法的自由裁量權進行規范,為管理高校提供相應的法律支撐。同時,可將一些已經較為成熟的高等教育治理政策提升至法律層面,納入現行的法律法規當中,并對相應的法律進行重組,完善條款彌補缺陷,使法律能夠真正意義上地成為保障高等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的有利武器。二是明確法律關系與責任。在高等教育法律總則的編寫中,應加入多元共治的原則,按照主體的特點,確立相應的法人地位,理順相關體制的法律關系,并對高校法人治理結構進行統一設計,實現政校、管辦全面分開。在相應的法律條文中設立責任專章,明確主體的權責。

(四)推進治理信息化建設

在高等教育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建設中,要加快推進治理信息化的建設速度。具體措施如下:一是引入人工智能技術。人工智能簡稱AI,是目前最為先進的幾項技術之一,該技術在教育問題的處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可依托該技術對高等教育治理結構進行重構。如利用AI中的群體智能,對教育資源進行整合,依托網絡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教育體系,網絡為治理主體提供溝通聯絡的渠道,使信息部門化傾向的問題得以解決。二是利用大數據技術。為使高等教育治理達到精準化的目標,可對大數據及相關算法進行合理利用。對海量數據進行分析,據此建立學生檔案袋,并存儲到數據庫中,通過整理找出學習者的特點,開展定制化的教育治理服務。三是確保信息安全。在信息化建設中,保證信息安全尤為必要,可采用智能防火墻技術、入侵檢測技術以及身份認證技術等,為信息安全提供保障。

五、結語

總體而言,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建設要重點解決長期以來存在的問題,從推進教育治理制度化建設、治理多元化建設、治理法治化建設以及治理信息化建設等方面著手,進一步完善治理權力運行機制,健全治理主體組織架構,創新治理技術手段,從而形成適應教育現代化改革發展的高等教育治理體系,為建設高等教育強國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白宗穎.以高??冃Ч芾硗七M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J].現代教育管理,2019(7):42-48.

[2]李海龍.論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涵[J].江蘇高教,2017(4):21-28.

[3]刁玉華,閆治國.堅持精準施策 推進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現代化[J].中國高等教育,2019(23):7-9.

[4]何思彤,任增元.淺析高等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J].中國高??萍?,2017(11):47-49.

[5]舒永久,李林玲.高等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邏輯、困境及路徑[J].現代教育管理,2020(6):1-6.

作者: 劉曉峰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素質教育與實驗教學研究論文下一篇:高中信息技術課德育滲透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