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黑龍江省政府工作報告

2023-02-09

報告是日常生活與學習的常見記錄方式,報告有著明確的格式。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怎么樣正確編寫報告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于《黑龍江省政府工作報告》,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第一篇:黑龍江省政府工作報告

黑龍江省政府工作報告摘要

2011年黑龍江省主要經濟指標七項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預計2011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2%以上,地方財政收入增長32.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0%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7%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2.5%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5%以上,圓滿完成了省十一屆人大六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列入國家統計制度監測的10項主要經濟指標,有7項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產業項目推動經濟發展40件民生實事全部完成

經濟發展內生動力明顯增強。把產業項目建設作為推進“八大經濟區”和“十大工程”建設的重要突破口,作為增加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作為擴大就業的重要渠道,加快發展“十大重點產業”,提升經濟發展內生動力。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堅持轉方式、調結構,激活存量,做大增量,初步形成傳統優勢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協調發展的格局。“十大重點產業”預計增長15%;三次產業協調發展,產業結構日趨合理;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長25%以上,為產業結構調整優化提供了有力支撐。

“三農”工作邁上新臺階。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深入實施千億斤糧食產能鞏固提高工程,扎實推進水利化、農機化、科技化、合作化,糧食總產量達到1114.1億斤,躍居全國第一。

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取得重大突破。公路建設三年決戰勝利告捷,實現歷史性突破,高速公路總里程近4000公里,位居全國前列。加格達奇機場基本建成,機場總數達到10個,居東北三省之首。投資157億元,新建續建水利工程項目359個。啟動實施《大小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規劃》和“天保工程”二期,植樹造林362.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45.2%,恢復濕地1000公頃。

改革開放水平進一步提高。加快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構建全方位開放體系,經濟社會發展潛能逐步釋放。

民生得到明顯改善。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壓縮一般性財政支出,“四項”行政經費支出實現了零增長,千方百計增加民生投入,省財政用于民生專項支出209.9億元,增長29.3%,按可比口徑占一般預算支出的33.3%,向人民群眾承諾的40件民生實事全部完成。

2012年黑龍江省主要經濟指標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2%;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5%,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0%以上,力爭產業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達到4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3%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7%以上;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15%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均增長12%;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6%以內;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4%左右;萬元GDP綜合能耗下降3.5%。

總體要求

根據中央和省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深入實施“八大經濟區”和“十大工程”發展戰略,加快構建以“十大重點產業”為主體的現代產業體系,大力推進創業創新創優,力求在提高質量、增強效益上有新突破,力求在調整結構、轉變方式上有新舉措,力求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上有新作為,力求在備足后勁、打牢基礎上有新進展,力求在改善民生、促進和諧上有新成效,推動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

六個關鍵

“穩中求進”是中央確定的今年工作總基調。從我省實際出發,“穩”是前提和基礎,“進”是核心和關鍵。我們要十分注重“穩”,穩住農業生產,穩住工業經濟運行,穩住固定資產投資,穩住城鄉基礎建設。在此基礎上,更加注重“進”,在“進”中做到又好又快發展,著力解決好六個關鍵問題:一是加快提升經濟總量,既要做活存量,也要做大增量,做大增量是關鍵。二是強化固定資產投資,既要注重基礎設施投資,更要注重產業投資,加大產業投資是關鍵。三是發展現代化大農業,既要抓糧食產能提升,也要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是關鍵。四是保障經濟健康運行,既要加強生產要素的組織協調,也要解決鐵路運能不足和電價過高問題,解決鐵路運能不足和電價過高問題是關鍵。五是加強對俄沿邊開放,既要抓好經貿合作,也要加強大通道建設,加強大通道建設是關鍵。六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既要穩物價、保住房,更要促就業、增收入,促進就業和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是關鍵。抓住和解決這六個關鍵問題,就能夠牢牢把握發展的主動權。

五個比重

一是提高地方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這是衡量整體經濟質量和效益的重要標志。

二是提高稅收占財政收入的比重。

三是提高產業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

四是提高非公有制經濟產業投資占產業投資比重。

五是提高民生投入占財政支出的比重。這是衡量共享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只有推行公共財政,實行民生預算,人民群眾才能更好地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第二篇:2014年黑龍江省政府工作報告

——2014年1月19日在黑龍江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

省長 陸昊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并請省政協委員提出意見。

一、2013年工作回顧

過去的一年,我們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的正確領導下,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牢牢把握“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按照加快發展、創新發展、科學發展的要求,緊緊依靠全省廣大干部群眾,積極推進“十大重點產業”,注重發展成果惠及龍江人民,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成績。

——經濟運行保持平穩。在全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經濟增長速度換檔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背景下,我省作為能源工業大省,受全國經濟形勢影響較大。經過全省上下共同努力,預計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增長8%,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4%左右,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8%,公共財政收入增長9.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3%,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2%。

——農業戰勝嚴重災害再奪豐收。在多年農業大發展的基礎上,推動“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上升為國家戰略并啟動實施。發展新型經營主體,調整種植結構,注重農機推廣應用,加大水利投入,戰勝春澇低溫、特大洪水等嚴重自然災害,糧食生產實現“十連增”,總產量(達1300億斤)繼續保持全國第一。按照國務院試點要求,整合使用涉農資金。完成5個高效農業示范區建設。綠色(有機)食品認證面積7004萬畝。旱田改水田面積312萬畝,改善水田灌溉面積323萬畝。全省田間綜合作業機械化程度達到92.7%。新建和翻建烘干塔106座,新增烘干能力93億斤。農民合作社發展到4.57萬個,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模經營面積5099萬畝。省政府投入2億元扶持資金,吸引社會投資21億元,建設45個單體1200頭以上的奶牛場,畜牧業標準化規模養殖水平進一步提高。

——產業項目建設保持良好勢頭。深入推進產業項目建設,進一步加強了產業項目的基礎性工作和與產業界的推介對接。對“十大重點產業”逐一分析市場潛力、投資機會、合作項目和空間布局,完成了“十大重點產業”各產業投資發展潛力報告;梳理出適合在我省發展、有上游工業產品支持和技術支撐的30個重點工業產業鏈,明確缺乏資金、生產能力或技術的環節;對具備產業化條件的科技成果進行系統梳理,制定商業計劃書;對具備條件的探礦權、采礦權以及基礎設施項目公開招標,上述工作為與產業界充分對接打下了重要基礎。組織科技成果招商會,全年轉化科技成果523項,帶動投資95.8億元。完善關于促進工業穩定增長的“十七條”政策措施,出臺《產業結構調整專項資金管理辦法》,集中資金使用,支持大項目、有潛力的項目和有成效的工業園區。制定并公布《黑龍江省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綱要》,舉辦中國黑龍江綠色食品產業博覽會,采取有效措施促進綠色食品產業加快發展,食品工業增加值增長19.9%,上升為我省工業經濟中的第二大產業。先后在香港、深圳、廣州、上海、浙江等地舉辦產業項目推介活動,推介我省產業發展所具備的要素條件、市場條件和投資機會,繼續營造推動產業項目建設的工作氛圍。預計全省產業項目投資達到5800億元左右,其中新建項目投資3000億元左右,擴建、改建和技術改造等投資2800億元左右。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65戶。大慶沃爾沃汽車一期工程、中鐵建伊春鹿鳴鉬礦、哈西萬達等重點項目建成投產和運營。全省產業項目數量不斷增加,整體技術起點和水平不斷提升。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20%以上。第三產業增加值預計增長10%以上。

——對外經貿穩步發展。緊緊抓住中俄兩國提升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俄羅斯實施遠東開發以及我省和內蒙古東北部地區沿邊開發開放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有利契機,與俄羅斯5個毗鄰州區政府聯合舉辦“2013中國黑龍江—俄羅斯遠東區域合作暨大型企業項目洽談會”,向到會的幾百家總部在京的央企、跨國公司等各類企業,以及省內企業和俄方企業推介黑龍江,洽談對俄合作。全省進出口總額完成388.8億美元,增長3.4%。對俄進出口總額完成223.6億美元,增長5.8%,占全國對俄進出口總額的25.1%。對俄投資完成9.5億美元,增長55%,占全國對俄投資的34.2%。全省實際利用外資46.1億美元,增長18.3%。

——基本民生持續改善。注意將文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與民生改善結合起來,確定的30件民生實事已完成29件,1件正在推進。省級財政用于民生支出455.2億元,占公共財政支出58%,增加5.6個百分點。城鎮新增就業78.83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43%?;I措112.7億元,較高幅度提高了離退休職工基本養老金標準。狠抓基本養老保險費征收管理,基本養老保險費收入實現465億元,增收83.3億元,增長21.8%。城市低保標準每人每月由301元提高到376元,農村低保標準每人每年由1718元提高到2181元。省財政安排20億元,對城鄉低收入人群及機關、企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900多萬人發放一次性御寒補貼。對環衛工人冬季室外作業每人每天增加補助10元。對全省16萬公益性崗位每人每月增加工資50元,對公益性崗位上的1萬多殘疾人每人每月增加工資100元。對500個貧困村實施整村扶貧開發,受益人口12萬。

全省公共文化場所全部實現免費開放,全面完成鄉鎮綜合文化站設備配送工作,建設和完善500個社區文化中心、2000個健身場地。超額完成了476個村廣播電視信號覆蓋,全年放映農村公益數字電影近11萬場。新建和改擴建公辦幼兒園1598所,全部免除中等職業教育農村戶籍學生和城鎮家庭困難學生學費,完成農村中小學校“小火爐”改造計劃,高校招生實行出分報志愿和平行志愿投檔錄取方式。培養高技能人才4.2萬人,對15.4萬專業技術人員進行任職培訓。為300個中心鄉鎮衛生院、83所市縣中醫院配備急救車輛。新農合年人均籌資標準由290元提高到340元,其中各級政府補助由240元增加到280元。實現基本藥物制度鄉村全覆蓋。推進社會化養老服務,新增養老床位1.7萬張。

保障性安居工程新開工26.83萬套、竣工38萬套,改造農村泥草房22萬戶。省級財政安排20億元補貼資金,用三年時間改造中心城市供熱老舊管網。完成“三供三治”工程任務。

省財政安排4億多元專項資金,用于支持中心城市購置清冰雪專用設備。安排2億元資金,用于哈爾濱和有關城市治理霧霾。植樹造林316.8萬畝,綠化村屯2383個,綠化道路3398公里。一些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新進展,哈齊鐵路客運專線等一批在建項目順利推進,交工二級以上高等級公路13項778公里,哈爾濱市地鐵1號線一期、二期工程通車試運營,撫遠機場建設完工。

——政府職能進一步轉變。按照中央要求和省委統一部署,扎實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深入查擺問題,積極主動整改,努力加強基礎工作,強化工作落實。按照國務院要求,兩輪共取消和下放101項行政審批項目。對保留的經濟活動行政審批進行流程設計,形成企業設立、固定資產投資、生產經營和資質資格等4類96個經濟活動行政審批流程,并向社會公開。以審批流程為基礎,探索實行網上審批。對具備條件的52個礦權、4個勘查區塊首次面向市場公開招拍掛出讓。按照“錢隨事走、集中力量、形成能力、解決問題”的原則,整合財力辦大事。嚴肅財經紀律,加強審計監督,全省各級審計機關查出各類違規問題資金145.86億元、管理不規范資金572.11億元,促進增收節支26.56億元。

去年我省發生了全流域特大洪水。面對嚴重的洪水災情,在黨中央、國務院親切關懷和省委領導下,我們把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準確預測雨情水勢變化,把握要害環節和節奏,統一調度,科學指揮,指令明確,與廣大基層干部群眾、解放軍、武警、預備役官兵、公安干警共同奮戰,沒有因洪災發生人員死亡,努力把損失降到了最低限度。省級財政調整預算、壓縮開支,及時下撥抗洪搶險、災民生活救助和農房恢復重建資金17億元, 25萬受災群眾及時重返家園,5萬人得到妥善安置。

國資監管、安全生產、公安、司法、行政監察、市場監管、旅游、金融、外事僑務、民族宗教、國防動員、新聞出版、婦女兒童、老齡事業、統計監測等各項工作,也都取得了新成績。

各位代表!2013年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績,是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歷屆省政府奠定良好工作基礎的結果,更是全省上下團結一心、共同努力的結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人民團體和各界人士,向國家各部委及中央直屬單位和中央企業、駐軍部隊、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表示衷心的感謝!向關心、支持龍江發展的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我省在發展中還存在需要高度重視的問題和不足,主要是:作為能源工業大省,能源、石化、裝備工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近70%,全省工業和整體經濟增速在很大程度上受外部形勢影響;產業結構對資源依存度較高,利用現有資源形成經濟增量遇到挑戰;稅收占GDp的比重較低,財政增收的基礎不牢;城鄉居民收入水平與我省人均經濟總量不相協調,提高城鄉居民收入的任務艱巨;政府職能轉變與加快發展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一些行政行為還在影響和阻礙發展,發展環境需要努力改善。政府的基礎性工作還比較薄弱,專業化水平還需要提高。對這些問題,我們要實事求是,深入分析,找準對策,認真解決。

二、全力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2014年,我們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全會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按照省委十一屆四次全會、省委經濟工作會議的工作部署,堅持穩中求進、改革創新,深入實施“五大規劃”,進一步轉方式、調結構,狠抓產業項目建設,推動“十大重點產業”發展,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優化發展環境,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根據中央對國內外經濟形勢總體判斷,綜合考慮我省潛在經濟增長率、工作努力成效和引導社會預期等因素,全省經濟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8.5%左右,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6%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5%左右,進出口總額增長8%,公共財政收入增長9%左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長10%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6%以內,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5%以內,單位GDp能耗下降3.5%。根據我省資源稟賦、區位條件和現階段的發展實際,在產業發展中,一產要鞏固發展種植業,加快發展畜牧業;二產要把握選擇性,揚長避短,延長產業鏈,狠抓項目,增強后勁;三產要推介潛在市場需求,吸引有效供給,釋放發展潛力。

(一)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倳洀娬{,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作為農業大省,我們備受鼓舞,我們要以推動實施“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為契機,既要繼續肩負起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又要促進農民持續增收。要牢牢抓住水利、農機、科技三條主線,繼續做好涉農資金整合試點工作,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打造全國綠色食品安全基地。一是大力加強水利建設。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在加強松嫩流域、黑龍江流域大江大河堤壩建設的同時,注重統籌考慮引水灌溉工程建設,并注重水利骨干工程建設與田間渠道工程的整體銜接,既提高防洪能力,又注重增加和改善水田面積??刂频叵滤喔人?。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270萬畝。修復河道水毀工程699處,修復80個縣(市、區)灌溉排澇設施、193處水庫。實施節水增糧行動,新增旱田節水灌溉面積400萬畝。提高防災減災能力。二是繼續推進農機化建設。在規范現有農機合作社的基礎上,再新組建200個現代農機合作社,田間綜合作業機械化程度達到93.5%。新增糧食倉容能力100億斤。三是強化農業科技攻關和推廣應用。繼續推進高產創建活動,深入開展超級稻“雙增一百”、玉米“雙增二百”科技行動,繼續增加五大糧食作物模式化栽培推廣面積。新建2.6萬棟標準化水稻育秧大棚和200個智能化催芽車間。鼓勵探索水稻育秧大棚后期利用新模式。四是不斷優化種植結構。適應國家農產品價格宏觀調控機制,穩定玉米、水稻、大豆、馬鈴薯種植面積,力爭糧食產量穩定增加。擴大蔬菜、食用菌、藍莓、北藥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實施綠色食品精品發展戰略,綠色(有機)食品認證面積達到7200萬畝以上。五是加快發展畜牧業。以“兩牛一豬”為重點,繼續加大投入,建設100個高水平奶牛場,實施肉牛保母擴群工程,加快生豬原種場、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六是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針對我省農產品量大鏈短、種強銷弱的實際,強化農產品加工特別是市場營銷環節。省政府安排8億元專項資金支持綠色食品產業,其中投入2億元推動營銷渠道建設,在哈爾濱建設黑龍江綠色食品常設交易中心,組織省內企業在有關大城市舉辦并參加全國高水平綠色食品博覽會,在全國開辦100家黑龍江綠色食品旗艦店、3000家獨立品牌連鎖店,進入上萬家主流超市,同時充分運用網絡營銷。促進品牌形象推廣和營銷渠道推廣相結合,強化質量安全,讓黑龍江綠色食品在全國市場體系中做到產品供給信息充分、渠道暢通、品牌可識別、安全有追溯保障。

(二)狠抓產業項目建設。產業項目建設是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途徑。以“十大重點產業”為主攻方向,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高度統一。一是引入發展要素上項目。繼續扎實做好產業項目建設的前期工作,依靠有充分準備、有專業深度的政企對接活動和社會動員機制產生合作線索,進而依據產業政策,通過主動服務吸引投資。二是圍繞現有經濟存量數量擴張式、技術升級式、合資合作式發展上項目?,F有經濟存量對生成新的產業項目仍然具有重要作用。注重我省能源、石化、裝備、食品和新型煤化工產業等已有和能夠生成上游工業產品、基礎工業產品的產業項目,由此延伸產業鏈,優化布局,擴大產業規模。三是促進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上項目。我省具有較強科技實力和大批高新技術成果,要采取有效措施,突出省內轉化工作。辦好黑龍江省工業技術研究院,探索工程研發功能與孵化器功能相結合,大力發展產學研聯盟,力爭省內轉化落地成果500項,引進和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500家。四是挖掘資源、用好現有資源上項目??茖W設計采礦、探礦和礦產資源深度開發相結合的模式,公開招投標,引進大企業。抓好中鋁力拓探礦采礦項目,抓好鉬礦、石墨等資源深加工項目。對現有未開發的、未進行深度加工的礦產資源進行梳理,推動礦產資源深度開發。充分利用豐富的農業資源、林下資源和寒地黑土、綠色有機的特色優勢,大力發展綠色食品產業,推進糧食大省向綠色食品大省轉變。

在產業項目建設中,我們不能破壞生態環境,不上產能過剩行業的項目,不突破政策法規底線,注重節約集約利用土地。

(三)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我省人均經濟總量與全國平均水平接近,但三產比重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目前總供給不夠充分,發展潛力很大。商貿流通業要抓好萬達多個大型城市綜合體和華南城、紅星美凱龍等重大項目建設,發展網絡交易平臺,增加有效供給,刺激引導消費。物流產業要抓住生產、消費和對俄貿易三條主線,注重吸引高水平物流企業。信息服務業要充分利用我省年平均氣溫較低的有利條件,在支持中國移動、中國聯通、聯想、神州數碼等大企業數據中心建設的同時,促進云計算產業發展,加強應用領域建設,注重引進增值服務業務,擴大信息消費。加強“寬帶龍江”建設,規劃并爭取建立中俄區域信息樞紐。爭取有關方面支持,發展衛星應用產業。旅游業要做好不同需求游客的線路、景區等不同層級的旅游產品組合,努力把冰雪游、生態游、觀光游和邊境游結合起來,加強旅游營銷體系建設,構建龍江統一旅游營銷平臺。繼續推進與海航集團合作,組建龍江航空公司。金融業要注重促進我省現有企業發展潛力、科技成果與資本市場結合,推進融資擔保體系建設,在涉農領域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文化產業要注重我省文化積淀與俄羅斯歷史文化元素綜合運用相結合,注重文化產業與旅游業、時尚產業相結合。辦好第五屆中俄文化大集。加快推進經營性文化單位市場化步伐,推進黑龍江廣播電視網絡股份有限公司、黑龍江出版集團等企業股權合作、上市融資。積極推進“三網融合”,加快多媒體平臺、集成播控平臺和監管平臺建設。健康服務業和養老服務業要注重政府投入與社會投入相結合,注重在夏季的商業模式設計與推廣。

(四)積極穩妥扎實推進新型城鎮化。堅持“以人為本,優化布局,生態文明,傳承文化”的基本原則,注重在城鎮化建設中把握經濟社會發展自然演進過程和政府在合理時點、正確方向上采取必要措施的結合,把握人口空間布局、產業布局和社會改革的有機結合。一是把縣城作為城鎮化重點。在抓好中心城市建設、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的同時,注重搞好縣(市)規劃布局,促進公共服務、產業園區、商業活動在縣城合理布局,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提高縣城的產業支撐和吸納就業能力,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和整體繁榮程度。二是建立穩定就業機制。通過簽訂勞動合同和建立社保關系便利銜接機制,促進進城農民穩定就業。三是解決好住房問題。在繼續推進棚戶區改造的同時,注重公租房、廉租房建設。四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統籌考慮公路、鐵路、機場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啟動哈爾濱地鐵1號線三期、3號線一期建設,開工哈佳新線、哈爾濱松花江濱北公鐵兩用橋,力爭開工哈牡鐵路和哈爾濱火車站改造工程。開工建設哈爾濱機場擴建項目,力爭開工建設五大連池機場,加快推進建三江、牡丹江機場遷建和綏芬河機場前期工作。啟動哈爾濱至黑河一級公路蘭西至北安段建設項目,推進建三江至前哨高速、前哨農場至黑瞎子島高速、密山至興凱湖高速和木蘭松花江公路大橋等項目建設。同時,加強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五是落實好差別化落戶政策。把中心城市和縣城作為人口轉移的主要承接地,逐步將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轉為城鎮居民。除了哈爾濱市區合理設定落戶條件外,其它大中小城市都要放寬或放開落戶條件。六是編制好城鎮化規劃。注重與全國城鎮化總體規劃及我省國民經濟發展、土地利用等規劃相銜接,從我省實際出發,先啟動縣城建設,注意我省鄉鎮、村、屯合理距離,注重我省工業化牽引城鎮化的同時,發揮農業現代化對城鎮化的推動作用。加強土地規劃和用途管制,提高土地利用率。

(五)進一步推動以對俄為重點的對外經貿合作。努力構建與俄開展教育、科技、文化、體育、旅游、經貿等全方位交流合作的工作格局,以全方位交流合作促進并突出對俄經貿合作的深入開展。在經貿合作中要突出資源合作、中俄制造業產業鏈配套合作,通過在俄開展資源類產品加工,解決我省資源類產品不足的問題。加強跨境通道建設,力爭開工建設同江鐵路大橋,加快推動黑河公路大橋前期工作,推進東寧—烏蘇里斯克鐵路對接和綏芬河跨境鐵路線路改造。調動省內外各種力量,合理分工,推動哈爾濱市成為對俄文化、教育、科技合作交流中心、對俄貿易交易中心、對俄合作企業總部中心,使之與我省邊境城市承擔的口岸功能相配合。綏芬河等邊境口岸城市要加強口岸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境內外園區建設。辦好中國—俄羅斯博覽會。在突出對俄經貿合作的同時,繼續加強與有關國家和地區之間的經貿合作,擴大利用外資,促進對外貿易發展。

培養和引進各類優秀人才是促進龍江發展的根本。要靠事業、感情、待遇吸引和留住人才。省政府將設立人才發展專項基金,培養和引進優秀人才。

三、切實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按照中央“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輿論”的要求,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扎實做好省委提出的“十項重點民生工作”,辦好34件民生實事,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廣大龍江人民。

(一)著力提高城鄉居民收入。研究出臺穩步提高離退休人員收入、適當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向國家爭取擴大我省艱苦邊遠地區津貼范圍和提高標準等增加收入的有效措施。注重農民增收,努力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以大興安嶺南麓特困片區11個縣和全省500個貧困村為重點,實施片區開發和整村推進扶貧工程。

(二)著力促進更高質量就業。實現城鎮新增就業60萬人,失業人員再就業50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20萬人,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達到80%。要不斷創造條件,支持創業,帶動就業。辦好職業教育,建立10個省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培養高技能人才6.5萬人。

(三)著力完善社會保險制度。不斷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繼續提高參保企業數量和參保職工人數,努力實現城鎮參保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和城鎮居民、新農?;A養老金調整幅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新農合人均籌資標準提高到390元,其中各級政府補助由280元增加到320元。

(四)著力發展社會救助事業。在穩定提高城鄉低保標準的同時,設立城鄉困難群眾救助幫扶基金,做到普遍性救助、專項救助和臨時性救助相結合,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繼續提高農村五保對象集中和分散供養標準。實施敬老、愛老、助老工程,新增各類機構養老床位1.2萬張。對重度殘疾人實行救助,對9.8萬貧困且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重度殘疾人每月給予不低于100元的護理補貼,實施3000例殘疾兒童搶救性康復。加快推進省殘疾人康復中心工程建設。

(五)著力推動教育公平發展。啟動實施第二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進一步擴大公辦學前教育資源。建設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235所。加強高校重點學科建設,提高教育質量,更有效地推動“高教強省”工作。全面完成858所農村中小學校“小火爐”計劃改造任務。創新和完善農村教師補充機制。擴大省級“特崗計劃”實施范圍和規模,啟動縣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輪崗,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課業負擔。在對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鄉村教師給予生活補助試點的基礎上,逐步提高農村中小學教師待遇。

(六)著力加強公共文化服務。完成18個廣播電視高山發射臺改造、20個地面廣播電視發射臺數字化升級改造和24萬戶直播衛星“戶戶通”工程建設。加快推進省博物館和哈爾濱音樂廳、大劇院建設。加強村級綜合文化活動中心建設,啟動三年完善2604個中心村文化室設備配置和文化廣場建設。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建設2000個(套)體育設施。

(七)著力保障人民群眾健康。啟動縣級婦幼保健機構能力提升計劃,兩年內完成縣級婦幼保健機構與計生服務站整合,做好人口計生政策調整試點。安排全省縣級綜合醫院執業醫師到省內三級綜合甲等醫院進行專項培訓。組織實施170個鄉鎮衛生院標準化建設、200套鄉鎮衛生院周轉房和400個村衛生室建設。啟動鄉鎮衛生院醫務人員補充計劃,3年引進3000名大專、本科學歷醫學畢業生。啟動國家級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創建活動,推動食品安全社會共治。加強基本藥物生產質量監管,對省內生產和流通的基本藥物品種抽檢率達100%。

(八)著力建設良好人居環境。投資300億元,開工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15.44萬套,竣工16.45萬套。投資180億元,改造農村泥草(危)房22萬戶,其中恢復重建水災損毀房屋23052戶。推進城市老舊小區綜合改造,完成既有建筑節能改造2500萬平方米。積極推進四煤城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工作。加快推進“三供三治”工程建設,計劃投資141億元,開復工項目338個。繼續推進中心城市集中供熱和老舊供熱管網改造。新建供水廠10座,升級改造供水廠20座,開工建設雞西、七臺河城市供水水源引水工程。續建和新開工38個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縣以上城市全部建成污水處理廠?!端苫ń饔蛩廴痉乐我巹潯方ㄔO項目累計開工率達到65%,累計建成率達到45%。推進興凱湖良好湖泊環境保護項目建設及相關規劃實施。加快農村自來水入戶工程建設,解決好農村人口飲水不安全問題。治理霧霾,拆除并網分散供熱小鍋爐900臺,淘汰城市黃標車5萬輛,治理揚塵,推動秸稈綜合利用。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建設高標準中心村200個。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和村屯綠化,實施連片整治項目210個。

(九)著力創新社會治理體系。全面推進“平安龍江”建設,健全基層綜合服務管理平臺,分別建立100個城市示范社區和農村示范社區,夯實社會治理基礎。依法嚴厲打擊和懲治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實行網上受理信訪制度和開通免費信訪郵政,建立暢通有序的訴求表達渠道,及時回應群眾合理訴求,維護群眾合法權益。

(十)著力強化公共安全管理。認真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加大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道路交通、特種設備、人員密集場所特別是地下營業場所等領域的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力度,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小煤礦整合要以單井安全達標為根本標準,不允許簡單拼湊產能整合。

四、圍繞實施“五大規劃”全面深化改革

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落實《中共黑龍江省委關于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意見》,圍繞實施“五大規劃”抓好改革。同時,注重推進市場化改革,釋放發展活力。

(一)深化“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一是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新。在總結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經驗基礎上,重點推進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農民合作社和農業企業,發展股份合作農業和農業產業化經營,全省農民合作社總數突破5萬個。二是推動農村土地管理制度創新。加快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建立和完善區域性綜合配套服務平臺,促進土地經營權流轉。全省土地規模經營面積達到6500萬畝。開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試點。三是推動農村金融服務創新。擴大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推進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轉讓試點。推進農村信用社轉制為農村商業銀行。組建政策性農業保險機構。四是推動農業支持保護政策創新。推動農業政策補貼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爭取國家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五是推動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創新。利用有關交易平臺,開展農產品即期交易,探索開展中遠期合約交易。推動產業化龍頭企業與基地農戶建立穩定的利益聯接機制,發展訂單農業。開展大豆“目標價格補貼”試點。

(二)進一步調整所有制結構。實施新一輪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規劃,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壯大我省企業家隊伍。一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將有條件的國有企業改組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整合省級國有資產,組建國有資本投資控股公司。推動黨政機關與所辦企業脫鉤,加強國有資產集中監管。實施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采取競爭性方式選擇企業負責人,培養職業經理人。推動廠辦大集體改革工作。加快駐我省央企“三供一業”分離移交工作,完成龍煤集團在四煤城辦社會職能移交工作。二是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支持央企、地方國企、民營企業實施兼并重組。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交叉持股的所有制形式,鼓勵發展非公有資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推動企業員工持股。三是壯大非公有制經濟。制定并落實非公有制企業進入特許經營領域的措施,完善中小微企業發展支持政策,促進中小微企業發展。

(三)創新沿邊開發開放體制機制。實施黑龍江和內蒙古東北部地區沿邊開發開放規劃,推動外商直接投資項目由核準制向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模式轉變,對外投資由核準制向備案制轉變。深化通關業務改革,推動通關便利化,放大綏芬河綜合保稅區功能,爭取設立哈爾濱綜合保稅區,推動綏芬河市盧布使用試點,爭取俄羅斯在哈爾濱設立領事機構,爭取設立中俄自由貿易區。深化軍民融合式發展,構建黨政軍警民五位一體合力治邊新模式,為推進開放提供安全保障和便利條件。

(四)推進公共資源配置市場化改革。由省里統一組織,對城市集中供熱新增熱源項目市場化建設進行公開招投標。對供氣、給排水、垃圾污水處理、城市交通等凡是有現金流的基礎設施建設,探索利用BOT、BT、特許經營等市場化路徑。礦產資源、土地資源、城市建設一級開發后的二級項目轉讓,實行公開向投資者披露信息、招投標等市場化機制。

(五)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實施國家大小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規劃和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開展自然資源資產產權登記工作,推動實行生態補償制度,探索建立嚴格監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環境保護管理制度。支持齊齊哈爾市創建國家節能減排綜合示范市。引入多元化生態修復機制,加強濕地等生態系統保護。預防并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健全國有重點林區經營管理體制,深化集體林權配套改革,開展集體林權抵押貸款試點。支持伊春建設湯旺河國家公園。

(六)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努力改善發展環境。中央要求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審批項目,堅決取消和下放到位;沒有法律法規依據和變相保留的行政審批項目,堅決取消;依據我省情況應該和可以取消的行政審批項目,堅決取消。按照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的要求,把不應屬于政府的權力還給市場和社會。對保留的行政審批項目要編制目錄,優化流程設計,全部對社會公開。推行網上審批,壓縮企業設立和項目開工建設審批時間。推進工商注冊制度便利化。省政府成立企業投訴中心,受理各類市場主體投訴,對影響企業發展的各類違規違紀行為嚴肅查處,公開曝光。整合財政資金,加強資金監管,集中力量辦大事。完成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

各位代表,推進龍江發展,必須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努力建設為民、務實、清廉政府。要把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體現在政府作風建設的全過程,整改措施要堅決落實。各級政府工作人員要牢記黨的根本宗旨,把龍江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作為政府工作的全部奮斗目標,把對黨的事業和龍江人民的忠誠表現為強烈的進取心、責任感和奮發有為的工作狀態。要堅持人民代表大會這一根本政治制度,始終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貫徹落實省委重大決策部署,自覺接受人大的法律和工作監督,接受政協的民主監督,接受社會各界和人民群眾的監督。各級政府要努力強化市場經濟意識,強化管理,強化基礎性工作,強化工作的專業化標準,強化工作落實。深入研究重大問題,充分聽取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專業機構的意見,完善健全協商工作機制,不斷提高政府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水平。規范行政行為,加強政府誠信建設。要堅持講真話,不講大話空話。深入基層,聯系群眾,掌握實情,對群眾重大關切及時回應。政府組成人員和政府工作部門要帶頭嚴格執行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出臺的一系列反對“四風”、廉潔自律、厲行節約等規章制度,繼續加大審計監督、行政監察問責的力度。

各位代表!2014年我省改革發展、改善民生的任務十分艱巨。我們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在省委的正確領導下,銳意進取,改革創新,求真務實,苦干實干,努力開創龍江改革發展的新局面!

第三篇:省政府 政府工作報告解讀

政府工作報告解讀:推進八大經濟區和十大工程 2010-01-26 來源:中國黑龍江

在省長栗戰書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今年我省要把轉變發展方式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總方針,把實現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總目標,把中央提出的“五個更加注重”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總要求,把調整結構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基調,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再上新臺階。我省要繼續堅定不移地推進“八大經濟區”和“十大工程”建設。

2010年我省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1%以上,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5%,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15%,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6%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6%以內,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4%左右,萬元GDP綜合能耗下降4.8%,化學需氧量排放量下降3.1%,二氧化硫排放量略有削減。

關鍵詞

三年跨越式發展

到2012年縣域經濟總量達到5500億元。

百鎮建設工程

建設一批工業重鎮、商貿大鎮、邊貿強鎮、旅游名鎮,提高對人口和產業的集聚能力。

中小企業成長工程

梯次扶持微型和小型企業發展壯大,新增規模以上企業200戶,扶持200戶成長型中小企業迅速做大,新增銷售收入億元以上企業50戶。

對俄園區建設

推進綏芬河綜合保稅區和黑瞎子島對俄合作示范區建設,推動黑河、綏芬河、東寧三個互市貿易區向跨境經濟合作區轉變,采取政府引導、企業運作的模式,推進烏蘇里斯克、華宇等經貿合作區建設。

對俄物流通道建設

推進納霍德卡國際物流集散港建設,推動同江鐵路大橋、洛古河界江大橋盡早開工,加快撫遠等深水碼頭改造,積極發展江海聯運,加快綏芬河至東寧口岸連接線公路建設。

“省外即外”的開放戰略

加強與外省、區、市合作,積極承接沿海地區產業轉移。

低碳、綠色經濟

突出抓好鋼鐵、電力、化工、建材等高耗能、高污染行業和重點企業的節能減排工作;推廣和應用節能技術、節能裝備,建設節能建筑,努力提高能源和資源的利用率;深入開展公共機構節能活動,發揮公共機構在全省節能減排中的表率作用。

循環經濟

推行清潔生產,搞好可再生資源的綜合利用。

一河一策

逐步消除劣五類水體,促進支流水體改善。

大項目 今年我省投資6790億元

今年我省以300個省重點大項目為帶動,抓好大項目的建設,全年固定資產投資要實現6790億元。

交通:建設重點公路工程35項

建設重點公路工程35項、4659公里,確保訥河至嫩江等3項高速公路、加格達奇至白樺等7項

一、二級公路交工和主體交工745公里,續建和新開工23項、3735公里,爭取開工2項、179公里。完成農村公路1.1萬公里,鄉鎮通暢達到96%,行政村通暢率達到96.7%。加快哈大和哈齊客運專線、牡丹江至綏芬河鐵路擴能改造等大中型在建鐵路項目建設,力爭開工哈牡、哈佳客運南線等項目。推進撫遠、五大連池、加格達奇三個機場和哈爾濱機場擴建工程開工建設,力爭開工建設黑河港、撫遠港擴建工程等重點航運項目和松花江依蘭航電樞紐工程。

水利:加快建設民生水利工程

加快建設千億斤糧食產能水利工程、防洪工程、水利樞紐工程、民生水利工程和生態水利工程、重點建設三江平原等灌區工程,加快推進西部旱區節水灌溉工程,完成列入國家專項規劃內的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開工建設撫遠三角洲國土防護工程。

能源:推進111個電網項目

推進華電牡丹江第二發電廠擴建、大唐雞西第二發電廠煤矸石熱電聯產新建等11個電源項目;加強電網建設,推進建設111個電網項目。

重點產業項目:新開工建設20個項目

繼續實施工業“雙百工程”,重點加強100個投資億元以上重大項目建設,新開工建設中藍哈石化年產10萬噸粗苯加氫、西鋼工藝優化升級改造工程等20個項目,復工續建哈爾濱玉米深加工一期工程、東安汽車發動機自動變速器、華鶴煤化工30噸合成氨52萬噸尿素等46個項目,竣工投產哈動股份核電主泵電機制造基地/電站閥門技改二期、大慶石化120萬噸柴油加氫精制等34個項目。

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新能源

大力推進水電、風電、太陽能、地熱能和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發電項目,積極開展核電站項目前期工作,盡快提升新能源開發、新能源裝備、新能源材料、新能源衍生產業的規模和水平。

▲新材料

新材料產業要大力強化新材料研發、新材料制造和產業化、新材料應用,集中打造鎂合金材料、鈦合金材料、新型合金鋼、新型高強高效焊接材料、人工晶體、聚烯烴及改性材料等“六個優勢特色基地”,建設高檔石墨制品、大直徑單晶及新型半導體材料、新型陶瓷材料、有機高分子材料、復合材料、特種銅合金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七個優勢特色產業群”。

▲節能環保

節能環保產業要積極推動重大節能、節水、綜合利用技術改造項目和節能產業化項目,發育壯大節能環保產業。

▲生物

生物產業要大力發展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化工、生物能源、生物環保,尤其要重點推進基因工程藥、現代中藥、抗生素、動物疫苗、新藥開發以及生物育種等領域,努力實現率先突破。通過大力發展生物產業集群和產業基地,使我省成為生物產業先進省份,今年生物產業產值要超過800億元。

▲信息

信息產業要積極推進通信服務、信息服務和數據處理服務,推進數字集群通信產學研基地、敏感元件與傳感器產業園建設。

▲現代裝備制造

現代裝備制造產業要加快電站裝備、石油石化裝備、大型鑄件生產、民用航空、重型機床的信息化改造,提升核心競爭力和規模水平。同時,要大力開發食品裝備、農機裝備等產業,大力推進支線飛機、直升機、新能源汽車及新能源動力裝備的生產制造,搞好大飛機配套的項目建設。

八大技術創新行動

★產業技術創新行動

制定產業技術路線圖,頂層設計30項重大科技項目。

★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建設行動

構建15個面向重點產業振興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技術創新服務平臺。

★科技成果轉化行動

優選出50項科技含量高、發展前景廣闊的高新技術成果進行重點推廣和產業化,組織實施10項重點科技新產品項目。

★科技園區提檔升級行動

開展省市科技共商共建,加快“一帶兩區四基地”建設,支持哈爾濱市打造科技創新城,大慶市建設國家創新型園區、齊齊哈爾高新區晉升國家級高新區。

★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行動

構建農機、先進復合材料等5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整合產業技術創新資源,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創新型企業建設行動

培育和認定創新型企業300家,引導更多企業走創新發展的道路,逐步培育出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業群。

★民生科技工程行動

圍繞安全、健康、環保和富民等四個民生領域,每年組織20項關鍵技術的開發應用、集成示范和培訓推廣等項目,同時針對新農村建設、科技扶貧等工作,每年組織實施10個科技富民強縣、科技扶貧示范和新農村試點建設項目。

★對外科技合作行動

圍繞能源裝備、新材料、現代農業和生物醫藥等領域,每年引進20項國外先進技術成果,加快消化吸收再創新。每年引進20名出國留學和海外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

第四篇:黑龍江省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

黑龍江省人民政府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

各位代表: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代表審議,并請省政協委員提出意見。

一、“十一五”時期工作回顧 “十一五”時期是很不尋常、很不平凡的五年。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的堅強領導下,全省人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應對各種挑戰,團結奮斗,扎實工作,大力推進“八大經濟區”和“十大工程”建設,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就,圓滿完成了“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2010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0235億元,地方財政收入達到1073.3億元,如期實現“雙一”目標,分別比上年增長12.6%和21.2%,比“十五”期末增長75.6%和1.7倍。糧食總產突破1000億斤大關,成為全國第二個超千億斤省份。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856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210.7元,分別比“十五”期末增長67.5%和92.8%。

——過去五年,我們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積極落實中央一攬子計劃,出臺一系列應對危機保增長的政策措施,積極擴大內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達到2.1萬億元,年均增長31.5%,比“十五”增長2.2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達到1.5萬億元,年均增長17.7%,比“十五”增長1倍?,F代化大農業建設步伐加快,機械化程度保持全國第一;綠色、有機食品經濟總量列全國之首;2010年,畜牧業產值達到965.8億元,比“十五”期末增長42.4%。工業結構進一步調整優化,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4003.5億元,高新技術產業產值近4000億元,分別比“十五”期末增長95%和2倍?,F代服務業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3832.6億元,比“十五”期末增加1.1倍。對外開放步伐加快,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255億美元,比“十五”期末增長1.7倍。利用外資累計達到113億美元,比“十五”增長1倍。這五年是我省改革開放以來發展最快、成效最顯著的五年。

——過去五年,我們著力加強基礎建設,城鄉面貌發生顯著變化。“十一五”建成高速公路1095公里,一二級公路3115公里,總里程分別比“十五”增長1.2倍和21%;建成農村公路92365公里,鄉鎮和建制村通暢率分別達到100%和99.3%。公路建設三年決戰成效顯著,2008年以來,建成高速公路1009公里,是過去20年的總和。新開工建設鐵路總里程752.4公里。建成支線機場4個,機場總數達到9個。松花江大頂子山航電樞紐工程建成運營。重點實施了400多個大中型水利項目,新增有效灌溉面積2200萬畝、節水灌溉面積1870萬畝,分別比“十五”增長2.8倍和2.1倍。大力創建“三優”文明城市,積極實施“百鎮”建設試點,深入開展場縣共建,城鎮化步伐加快。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共完成兩批2092個試點村(場)建設任務,建成示范村300個。扎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程,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保護區上升為國家戰略,三年造林綠化100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45.2%,比“十五”期末提高1.6個百分點?!端苫ń饔蛩廴痉乐我巹潯?16個項目全部建成。節能減排指標全面完成。這五年是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規模最大、建設成就最好的五年。

——過去五年,我們加快體制機制創新,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不斷深化。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預計增加值達到4946億元,比“十五”期末增長1.5倍。深化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企業重組步伐加快。完成了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政府職能加快轉變,行政效能進一步提高,廉政勤政建設成效明顯。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啟動實施,公立醫院試點改革進展順利。金融體制改革取得新進展,國有銀行改制全面完成,地方金融機構不斷發展壯大,境內外上市企業達到54家。文化體制改革不斷深化,進展順利。國有林權制度改革試點成效顯著,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任務全面完成。這五年是各項改革加快推進、發展動力和活力不斷增強的五年。

——過去五年,我們不斷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萍妓酱蠓岣?,科技應用成果轉化率達到81.9%,比“十五”提高了8.1個百分點。教育事業長足發展,實現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建成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1215所,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87%,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34%。衛生服務體系日趨完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覆蓋率達到90%,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8.8%,計劃生育基本項目免費服務率達到75%。文體事業蓬勃發展,新建了一大批鄉鎮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和鄉村服務點,實施了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成功舉辦第24屆世界大學生冬季運動會,我省體育健兒在國際國內賽事上共獲得金牌635枚,全民健身運動進一步普及提高。援助四川劍閣縣重建任務提前一年完成,援藏、援疆工作進展順利。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五五”普法成效顯著,擁軍優屬、國防動員、外事僑務、民族宗教、婦女兒童、老齡、殘疾人、紅十字會和社會慈善事業等各項工作取得新成績。這五年是公共服務不斷改善、社會事業繁榮發展的五年。

——過去五年,我們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明顯提高。省本級財政用于民生投入累計410.7億元,是“十五”的4倍。就業規模不斷擴大,累計新增城鎮就業368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99萬人,分別比“十五”增加88萬人和53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6%以內。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城鄉各類保險覆蓋面和社保標準逐年提高。“五七工”、“家屬工”全部納入養老保險,國有企業職工工資歷史拖欠問題基本解決。完成2384個重點村扶貧開發任務,150萬人口實現脫貧。大力實施“三棚一草”改造,完成各類棚戶區改造108.9萬戶,完成農村泥草房改造84.2萬戶,新建廉租住房18萬套;累計開工建設“三供兩治”項目440項,城鄉居民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平安龍江建設、城鄉社區建設深入推進,社會保持和諧穩定。這五年是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最多、共享發展成果最多的五年。

黑龍江發展的實踐充分證明,省委確立的“八大經濟區”和“十大工程”戰略是十分正確的。既符合中央要求,又符合龍江發展的實際,使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思路更加明晰,措施更加有力,成為引領龍江科學發展的總體方略。五年來,我們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力推進“八大經濟區”和“十大工程”建設,化挑戰為機遇,從容應對了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變壓力為動力,及時有效破解發展難題,有力推動了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全省區域發展日趨協調,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人民生活顯著提高,龍江大地呈現出了發展之勢、振興之勢和崛起之勢。更為重要的是,在推進“八大經濟區”和“十大工程”建設的實踐中,我們積累了應對各種復雜形勢、戰勝各種困難的寶貴經驗,奠定了蓄勢待發、加快發展的堅實基礎,形成了萬眾一心謀發展、和衷共濟圖振興的良好局面!

各位代表,過去五年,是全省人民奮發有為的五年,也是這片黑土地上喜獲豐收的五年。成績來之不易,經驗彌足珍貴。這些成績的取得,是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全省人民團結奮斗的結果,也是歷屆政府奠定堅實基礎的結果。在此,我代表省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各人民團體和各界人士,向駐軍部隊、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關心、支持龍江發展的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還面臨一些問題: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資源精深加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少、比重不大,產業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非公有制經濟和第三產業發展相對緩慢,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不高;進出口企業發展慢、規模小,對經濟發展的拉動力不強;社會事業和城鄉居民收入滯后于經濟發展,民生有待進一步改善等等。這些問題是我們今后努力改進的方向。只要我們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下大氣力解決好這些問題,推動結構優化和發展方式轉變,龍江就一定能夠實現更好更快發展!

二、“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

“十二五”時期國際國內經濟形勢雖然復雜,不確定因素增多,但仍然是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明確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為我們指明了方向。省委十屆十四次全會,對我省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形勢進行了深入分析,確定了“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思路和目標任務??偟目?,我省發展趨勢向好,機遇大于挑戰。一是國家繼續實施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為我省打造國家級先進裝備制造基地、國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國家可靠的商品糧基地,提供了強力支撐。二是國家鼓勵支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使我省能夠在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高端裝備制造等重點領域,搶占先機,爭創新的競爭優勢。三是國家支持農產品加工向產區布局,財政支出重點向農業傾斜,將有力推動我省農產品精深加工,加快建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四是國家已批復《大小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規劃》,啟動天然林保護二期工程建設,為我省保護生態環境,大力發展生態主導型經濟,加快林區經濟轉型,提供了重大機遇。五是國家進一步擴大沿邊開放,有利于我省深化對俄經貿合作向縱深發展。只要我們緊緊扭住這些寶貴的發展機遇,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發揮自身優勢,用好用足國家相關政策,加快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就能迎來一個發展潛力的釋放期。未來的五年,就一定會大有可為,就一定會加速振興與崛起!“十二五”時期,我們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八大經濟區”和“十大工程”建設為引領,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創新科學發展體制機制;堅定不移推進結構調整,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堅定不移推進科教興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堅定不移推進城鄉統籌,實現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堅定不移推進生態建設,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堅定不移推進民生改善,保持社會和諧穩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十二五”時期,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和地方財政收入分別比2010年翻一番。立足增強經濟發展后勁,實現可持續發展,要強化產業項目建設支撐,強化基礎設施支撐,確保實現“兩個翻番”。立足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要提高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提高稅收占財政收入的比重,不斷增強整體經濟實力。把我省建成國家現代化大農業示范區,重要綠色食品產業基地,重大裝備制造基地,國家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國家對俄合作重要橋頭堡和樞紐站,國家重要生態屏障。使“十二五”成為我省經濟發展方式實現重大轉變時期,成為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時期,成為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時期,成為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加快推進時期,成為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明顯提高時期,成為改革開放以來發展最好最快的時期!

各位代表!以進入“十二五”為標志,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龍江已站在新的起點上。我們要認清形勢,科學審視省情,在發展中突出把握好以下幾點:

一是必須突出“八大經濟區”和“十大工程”建設。“八大經濟區”和“十大工程”建設,是我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成果,是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戰略,已經引領全省人民走出了一條科學發展的道路。我們必須始終堅持這一戰略,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一以貫之地抓下去。通過大力發展產業項目,讓每個經濟區、每一項工程都有實實在在的支撐,都能迸發出生機與活力,形成具有競爭優勢的增長極,推動全省經濟更好更快發展。

二是必須突出加快發展。加快發展是全省人民的熱切期盼,是我們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是擺在各級政府面前的緊迫任務。確定“兩個翻番”的目標,是我省當前和長遠發展的客觀需要。只有加快發展,才能在全國“第二經濟板塊”中站穩腳跟,并積蓄力量奮力追趕發達省份;只有加快發展,才能補償歷史欠賬,有效解決各種社會問題;只有加快發展,才能創造更多就業崗位,不斷增進人民福祉。

三是必須突出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我省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原字號”產業比重大、鏈條短、附加值低。我們的優勢資源一直源源不斷地輸出,而自身結構卻得不到優化。要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必須從抓產業項目,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入手。一方面,要深入推進產權制度改革,煥發國有經濟活力,依靠科技進步發展資源精深加工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做活做優存量;另一方面,要通過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做大做強增量。著力構筑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全面提升經濟綜合實力和競爭力。

四是必須突出創新發展。我省體制機制不活,科技對經濟的引領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我們必須把體制機制創新和科技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促進生產要素優化組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增強發展動力,使經濟社會發展進入創新驅動的軌道。

五是必須突出生態建設。低碳綠色發展是國家的重大戰略,也是我省可持續發展的長遠大計。我省良好的自然環境,不僅對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我們發揮比較優勢的根本依托。加強生態建設,保護是前提,發展是首要。我們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不斷加大生態恢復和保護力度,發展生態主導型經濟,做到合理開發局部、保護全局,努力走出一條發展與保護雙贏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六是必須突出共享發展。我省是老工業基地,民生歷史欠賬較多,又地處高寒地區,與南方相比,居民收入水平相對較低,而生活成本相對較高,人民群眾要求提高生活水平的愿望十分迫切。我們必須以富民為先,以民生為重,在發展中更加注重社會建設,更加注重民生改善,著力擴大基本公共服務,全力實施重點民生工程,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讓全省人民同步分享改革發展成果,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富文明,更有尊嚴!

三、全面做好2011年政府工作

今年是“十二五”規劃第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至關重要。我們要突出發展抓大事,執政為民辦實事,確保“十二五”開好局、起好步。

根據中央和省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省委十屆十四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全力推進“八大經濟區”和“十大工程”建設,積極擴大內需,大上產業項目,加快結構調整,推動自主創新,深化改革開放,統籌城鄉發展,著力改善民生,確保社會穩定,推動全省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

綜合考慮各種因素,今年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2%以上,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0%以上,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15%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0%,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6%以內,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控制在4%左右,節能減排萬元GDP綜合能耗下降3.5%。實現上述目標,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從龍江實際出發,重點做好以下九方面工作。

(一)全力推進大項目建設,支撐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大項目建設是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舉措,是增強經濟發展后勁的強大動力,是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徑。要舉全省之力建設一批能擴大經濟總量、壯大財源的產業項目,建設一批支撐發展、關系長遠的基礎設施項目,建設一批改善生活、惠及百姓的民生項目。一是大力推進工業產業項目建設。沒有工業經濟的較快發展,就不可能有整個經濟的較快發展。要以開展產業項目建設年活動為牽動,重點推進重點產業大項目建設工程,提高產業項目所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在這方面,要以提升制造業整體競爭力和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為核心,繼續實施“雙百工程”,重點推進100項投資億元以上的傳統產業大項目建設;重點推進100項新興產業大項目建設。全省投資億元以上產業項目達到500個,建成投產5000萬元以上的產業項目300個,全年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3500億元,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3%。二是大力推進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和產業化項目建設。在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上,要突出抓好以防汛抗旱為重點的水利工程,建設14處大型灌區工程、44個重點縣農田水利工程。發揮農業大省的優勢,加快推進重點農副產品和山特產品加工項目建設,完成投資360億元以上。三是大力推進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加快現代綜合交通網絡體系建設,改變運輸瓶頸制約。公路建設計劃完成總投資256億元,建設重點工程31項,新通車里程4146公里,確保公路建設三年決戰目標如期實現。著力解決鐵路運量與運能的矛盾,加快哈大鐵路客運專線、前進至撫遠鐵路等項目建設;加快推進哈齊鐵路客運專線、牡丹江至綏芬河鐵路擴能改造工程、哈爾濱西客站、大慶西站等項目建設。積極爭取盡快開工齊齊哈爾至漠河鐵路既有線擴能改造工程;積極爭取盡快開工佳木斯至鶴崗、佳木斯至雙鴨山鐵路等既有線擴能改造工程。積極籌備開工哈爾濱至佳木斯、哈爾濱至牡丹江鐵路客運專線等項目。力爭開工建設撫遠、加格達奇、五大連池、建三江機場以及哈爾濱機場改擴建工程等項目。開工建設富錦東平港區,續建撫遠莽吉塔港區等航運工程。四是提升各類園區對項目建設的承載能力。園區是項目建設的載體,通過園區建設促進產業集聚,通過園區建設促進產業定位。要結合土地規劃修編,堅持集約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強各類園區整合,擴大重點園區建設規模。拓寬多元化融資渠道,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強綜合配套能力。固定資產投資50億元以上工業園區達到10個。按照“八大經濟區”布局,根據各地區域優勢,省市聯手,打造一批工業產業園區。今年,先在哈大齊工業走廊再建食品、生物、化工、裝備制造、物流等五個大園區,這既強化對哈大齊工業走廊的支撐作用,又進一步發揮帶動作用。支持開發區加快發展,引導大項目、大企業、大資本、大產業向園區集聚,形成布局優化、要素集聚、項目配套、產業集群、特色鮮明的產業園區體系。

(二)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著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經濟結構不夠優化,資源優勢不能充分利用,一直是困擾我省發展的難題。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加快發展的緊迫任務。要充分發揮我省科技、人才、產業基礎、資源等比較優勢,加快發展“十大重點產業”,促進結構優化升級。一是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做活做優存量。我省傳統產業有優勢,但需要進一步提檔升級,實現新突破。大力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業,重點發展食品加工業,推進全省農產品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延伸,實現多層次加工增值。今年,農產品加工業銷售收入力爭達到1600億元以上。大力發展化工產業,重點建設石油化工、煤化工、生物化工等產業集群,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830億元,增長18%。大力發展礦產產業,積極開發銅金、鉛鋅鉬、石墨、大理巖等金屬、非金屬礦產,實施重點開發、規模開發、系列開發,礦業經濟總產值達到1000億元(不包括石油、天然氣)。大力發展林產品深加工產業,重點發展木材深加工業、藥材及林果等山特產品深加工業,林業總產值力爭達到940億元,增長18%。二是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做大做強增量。要加快發展,必須做好新的增量。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空間廣闊。新材料產業,要重點建設先進復合材料、高性能輕合金、化工新材料、光伏新材料、生命材料等特色產業集群,推進重點產品基地建設。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要重點發展核電、燃氣輪機、風電產業集群。生物產業,要著力打造創新藥物、現代中藥、動物疫苗、生物制造等產業集群。新型農機裝備產業,要加快大馬力動力機械、田間配套機械、聯合收割機械研發制造。交通運輸裝備制造產業,要大力推進支線飛機、直升機、發動機、鐵路高速貨車、中高檔乘用車、新能源汽車研發制造。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力爭達到1420億元,增長22%,盡快將其打造成引領全省經濟加快發展的先導性、支柱性產業。三是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培育壯大新的增長點。加快現代服務業體系建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把推動服務業大發展,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來抓。旅游業要進一步整合資源,全力推進北國風光特色旅游開發區建設,加大12個重點旅游名鎮建設力度。支持30個省級和150個市縣級旅游重點項目,打造成規模、上水平、效益好的旅游精品。要更加注重旅游業“軟件”建設,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金融業要不斷完善金融體系,在中心城市建立金融聚集區,支持駐省金融機構加快發展,擴大金融資本規模,推動地方金融機構做大做強。發展和完善農村金融市場,積極發展小額貸款公司和村鎮銀行,探索新的融資渠道。扶持壯大各類擔保公司,不斷提高擔保能力。進一步完善資本市場,采取境內外上市、基金投資、股份融資等多種形式,提高市場融資能力,今年爭取一批企業在國內外上市。商貿流通業要重點加強市場體系建設,培育和打造20個國家級大型批發市場,30個省級大型批發市場。要加快建設現代物流園區、大中型綜合性現代物流中心,培育壯大現代物流企業。信息服務業要加快物聯網建設,推進哈爾濱國際數據城等一批大項目落地,大力發展云計算產業。積極發展電子商務,加快完善電子公共服務體系。服務外包業要重點建設哈爾濱、大慶服務外包示范城市,打造國家重要的服務外包基地。四是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提升文化軟實力。大力發展旅游文化產業、冰雪文化產業、影視文化產業、動漫文化產業,加快群力文化城、大慶夢幻城建設,做大做強出版發行、現代傳媒、演藝娛樂等骨干企業,培育和發展大型文化產業集團,推動文化產業取得突破性進展,力爭實現增加值270億元。

(三)深入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我省農業優勢明顯,發展潛力巨大。要加快松嫩、三江兩大平原農業綜合開發試驗區建設,積極發展現代化大農業,推進我省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轉變。一是穩定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這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增加農民收入的關鍵所在。要深入實施千億斤糧食產能鞏固提高工程,加快新增1000萬畝粳稻基地建設。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集中建設100個以上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繼續開展農業科技合作共建,大力實施種子工程,推進農業標準體系建設,提高糧食單產水平。加強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增強示范作用。糧食總產穩定在1000億斤以上。二是大力調整農業結構。這是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大力調整種植業結構,鼓勵和引導農民發展雜糧、果蔬、花卉、苗木、食用菌、飼草等優質高效經濟作物,種植面積要擴大到2000萬畝以上。實施綠色食品精品戰略,綠色食品種植面積達到6400萬畝以上,實物產量達到2950萬噸。繼續實施“千萬噸奶”和“五千萬頭生豬”工程,發展特色水產養殖業,畜牧業產值增長10%。要堅持生產與加工并重,調整種養結構與打造品牌并舉,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吃干榨凈出精品,提高附加值,增加效益。積極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實現勞務收入380億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組織化程度,讓農民成為市場主體。各級政府要為農民搭建產品銷售平臺,“倒排市場價格”,搞好產銷對接服務,努力減少中間環節,把利潤空間最大限度地留給農民。三是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這是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的重大舉措。繼續實施新農村建設工程,認真總結推廣省級重點示范村經驗,創新建設模式,實施以獎代補,進一步提高建設水平。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加大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力度,解決150萬以上人口飲水安全問題??茖W規劃農村新型能源建設,發展適合當地氣候和資源條件、便捷適用的新型能源項目。完成第五批750個整村推進扶貧開發任務,人均收入達到2600元以上,實現20萬人口脫貧,逐年盡快減少貧困村、貧困戶。四是大力發展縣域經濟??h域經濟不發達,財力弱,就難以投資項目建設,就難以改善民生。要堅持走各具特色發展路子,打破行政區域界限,實施園區共建,分頭招商,優勢互補,稅收分成,加快發展強縣產業,不斷增強縣級經濟實力??h域財政總收入增長18%以上。通過考核獎勵工業、財政、民生、總量增幅等四個方面的“十強縣”,鼓勵先進,鞭策后進。五是加快小城鎮建。尊重城鎮化發展規律,加快推進城鎮化建設試點工程,突出抓好“百鎮”建設,打造沿301國道小城鎮建設示范帶,打造新型民俗村鎮,加強對城關鎮和區域中心鎮建設,強化產業支撐和公共服務,提高小城鎮吸納和承載人口的能力。充分發揮墾區、森工示范帶動作用,擴大小城鎮合作共建范圍,推進區域、城鄉一體化發展。

(四)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不斷增強經濟發展驅動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老工業基地振興,最重要的是靠科技支撐。要深入推進高新科技產業集中開發區建設,加快實施科教人才強省富省工程,切實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省本級財政預算用于科技進步和創新的支出,比上年提高15.8%,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到4800億元,增長20%以上。一是積極培育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主體。整合優質科教資源,組建10個基本能夠覆蓋重點產業領域的行業研究院,組建15個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實施30個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突破和掌握一批重大關鍵技術。優選50項高新技術成果,進行產業化運作。認定高新技術企業50家,確定專利優勢培育企業30家,專利優勢試點企業20家。引導企業增加研發投入,力爭研發資金占GDP的比重達到1.5%。積極推進“質量龍江”建設,加快建設國家級和省級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促進全省產品質量總體水平提升。二是積極推進科技園區建設。加快哈爾濱科技創新城建設,首批實現70家科研院所和科技企業入駐,打造新興產業技術創新服務平臺,把科技創新城建設成高端創新人才的聚集區,建設成高端技術研發集成的核心區,建設成高端成果孵化運用的主導區。推進哈大齊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帶,牡丹江、佳木斯兩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及煤化工、硅基材料、農產品精深加工、生態保護與開發等四個基地建設。其中,哈大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帶中的高新技術產值增長30%以上。三是強化政策引導和扶持作用。落實好科技創新政策,對國家級企業研發中心給予獎勵,對省級高新技術企業實施優惠政策,對院所科技創收部分,省財政給予全額返還,支持科技人員提取科技開發經費的10%作為勞務津貼,允許科技人員到企業兼職兼薪。

(五)繼續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增強經濟社會發展活力。體制機制創新是經濟社會發展煥發活力的源泉,是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保障。一是加快發展非公有制經濟。非公有制經濟是我省經濟發展的“軟肋”,也是發展的潛力所在、活力所在,更是今后加快發展的主體力量。要大力支持全民創業,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強化政策扶持,實施輕費減負,降低創業門檻,新開辟建設16個省級創業基地,儲備1000個創業項目,大力開展全民創業,深入開展創辦小企業、開發新崗位和培育“萬名小老板”活動。營造鼓勵和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環境,形成全民創業的文化氛圍。進一步擴大民間投資,深入落實國務院關于鼓勵民間投資的“新36條”,實行“非禁即入”,打破行業壟斷,新上的產業項目要向民營經濟放開,引導社會資本更多地投向“十大重點產業”,非公有制企業固定資產投資增幅要達到50%以上。加快培育中小企業成長,年內動態評價認定600戶成長型中小企業,建設6個國家級,建設30個省市縣三級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全省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力爭增長18%以上。二是繼續深化國企改革。在我省的中直大企業辦社會負擔重,引進戰略合作伙伴難。要堅持從實際出發,積極穩妥推進改革,通過積極爭取國家政策資金支持,幫助其化解辦社會負擔,爭取用一年半時間完成向地方移交工作。地方國有企業產權單一,活力不足,要大力推進產權多元化,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盤活國有資產,向優勢產業、優勢企業靠攏,加快產權多元、兼并重組的步伐。三是統籌推進重點領域改革。深化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擴大公務員聘任制試點。健全非稅收入管理機制,深化非稅收入收繳管理改革。繼續推進醫藥衛生體制和基本藥物制度改革,抓好公立醫院改革試點。扎實推進城區經濟發展試點。統籌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文化教育體制、糧食流通體制、集體林權制度、國有林場、林區體制等各項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

(六)進一步深化對外開放,提高外向型經濟水平。我省經濟外向度不高,對經濟拉動力不強,尤其需要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加快發展。一是繼續深化對俄經貿合作。抓住國家重點推進沿邊開放的戰略機遇,積極謀劃綏(芬河)滿(洲里)沿邊開放帶建設,依托建設東北亞經濟貿易開發區和哈牡綏東對俄貿易加工區,加快推進對俄經貿結構調整。堅持出口抓加工,進口抓落地,把產品推向國內外,把增加值和就業留在省內。要壯大和引進出口加工企業,提升機電、輕工、建材等地產品出口比重。加快發展進口資源深加工業,努力建設進口能源原材料精深加工基地,提升原油、木材、礦產等進口資源落地加工比重。要加快綏芬河綜合保稅區、烏蘇里斯克經貿合作區等境內外園區建設,繼續抓好撫遠三角洲開發建設,推進同江鐵路大橋建設,加快重點口岸提檔升級,進一步完善推進“大通關”區域合作機制,提高鐵路、公路、水運、航空聯運水平和服務水平,降低口岸物流成本。構建更加便捷順暢的對俄國際貿易物流通道。辦好綏芬河中國名優商品展、中俄(佳木斯)農機產品展、中俄(東寧)機電產品展等展會。力爭對俄進出口總額實現120億美元,增長60%。二是全方位擴大對外開放。繼續加強與日、韓、歐美及新興經濟體的經貿合作,多元化開拓國際市場,提高對外經貿發展速度和質量,爭取趕超進位。鼓勵企業“走出去”,進一步開展國際工程承包,擴大在周邊國家的投資規模,推進能源、原材料等大項目合作,全省境外承包工程項目營業額力爭達到10億美元以上。三是抓好招商引資。圍繞我省“十大重點產業”、重點項目和專業園區,開展定向定點招商,加強與央企合作,擴大省際間經濟合作。深化龍江與港澳臺的交流合作,辦好第二十二屆哈洽會,辦好黑龍江(臺灣)商務周等活動。全省實際利用外資力爭突破30億美元,增長15%以上;利用省外資金1500億元,增長25%。

(七)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促進低碳、綠色發展。生態是資源、是財富、也是最大的品牌,是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依托。要積極推進生態環境建設保護工程,切實保護好“綠水青山”。一是抓好生態保護與修復。抓住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保護區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重大機遇,加強生態功能區保護與建設,積極培育和發展生態主導型經濟,加快林區經濟轉型。積極探索開展碳匯交易,支持大興安嶺國家級低碳經濟示范區建設,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低碳經濟示范區。加大濕地保護力度,加快草原生態功能恢復。完成封山育林11.3萬公頃,森林撫育54.4萬公頃,造林20萬公頃,治理“三化”草原17萬公頃,新增濕地保護區、濕地公園面積5萬公頃,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6萬公頃。二是繼續推進松花江流域水污染治理。全面開工建設47個新增補的松花江流域治理項目,力爭70%的項目當年建成運行。全面改善支流水環境質量,不斷提高干流斷面水質達標率。省轄城市集中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堅決達到國家規定標準。三是強化節能減排。省本級財政預算安排資金5000萬元,支持節能減排項目建設,開發和推廣應用節能減排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抓好建筑節能,強化節能減排工程建設,嚴控“兩高”行業,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在鋼鐵、有色、化工、建材等耗能大的行業中,實施100個節能產業化項目和100個節能改造項目。抓好國家級、省級循環經濟試點。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下降3.5%,化學需氧量排放量下降2%。通過加強環境保護,推動我省綠色發展、綠色崛起。

(八)全面推進社會事業建設,進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堅持以人為本,大力發展社會事業既有利于全面發展,又有利于改善民生,是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基石。今年,重點抓好四個方面工作,辦好14件實事。

一是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教育是為人生奠基的大事。(1)要鞏固完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確保財政性教育經費增長高于經常性財政收入增長,到2012年我省財政性教育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例,達到或超過國家規定比例。(2)完善和落實經濟困難家庭學生就學補助政策,提高農村義務教育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生活費補助標準,小學、中學每生每年由500元、750元,分別提高到750元、1000元。普通高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標準每生每年由1000元提高到平均1500元,資助比例由15%提高到20%左右。將中等職業學校城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納入免學費范圍。高校助學金標準平均每生每年由2000元提高到3000元。(3)以“校安”工程為牽動,完成義務教育400所標準化學校建設任務。(4)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集中力量加強示范性職業學校和綜合性實訓基地建設,組建校企合作、產學結合的職業教育集團。(5)支持高?;鈧鶆?,省屬本科院校債務化解40%以上?;I集資金全面化解農村義務教育債務。

二是加快發展醫療衛生事業。家有百事,健康為要。(6)要加快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重大疾病防控體系建設,加強藥品監管,強化重大疾病防控,提高疾病救治和應急處置能力。完成101個縣級醫院、1000個村衛生所、200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項目建設,擴大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覆蓋范圍。(7)繼續加強建設高層次醫療科研人才隊伍,培養基層衛生人才,今年計劃培養縣、鄉、村衛生骨干人才1萬名。(8)積極實施人口和計劃生育“惠家工程”,認真落實計劃生育獎勵政策,關注計劃生育弱勢家庭和特殊人群,推動流動人口計劃生育服務均等化。

三是進一步繁榮文化體育事業。文體事業的發展程度,是生活品質提升的重要標志。(9)要加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重點推進省博物館新館建設和市縣圖書館、文化館達標工作,鄉鎮綜合文化站覆蓋面達到95%以上。(10)推進全省數字圖書館建設和鄉鎮、城鎮社區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網點建設。投資3000萬元,建設1500個農家書屋。(11)加快廣播電視數字化進程,推進全省廣電網絡改制整合,搞好哈爾濱“三網融合”試點。全省新增廣播電視數字用戶100萬戶,數字化率達到50%。(12)加強城鄉全民健身工程建設,興建2000個全民健身場地設施。要重視建設中小學校冬季冰場,豐富青少年冰雪經歷,鍛煉意志,增強體質,提高運動普及率。不斷提升競技體育水平,加快體育強省建設。

四是積極推進城鄉社區建設。社會建設,重在基礎。(13)要實施城鄉社區基礎建設“雙百”示范工程。打造100個城市示范社區,全省城市社區達標率達到56%;打造100個農村樣板社區,農村社區建設的覆蓋面達到60%。(14)實施社區專業化社工服務“百千萬”工程。建設100個專業化社區工作服務實驗基地,選聘1000名專職社工,定向培養1萬名養老、救助、教育、助殘等方面的社區工作人員,提高服務水平。

加強民族宗教工作,切實維護民族團結、宗教和諧。支持國防軍隊建設,加強國防動員、邊境管理和人防工作。加強國家安全工作,嚴密防范和嚴厲打擊境外敵對勢力滲透破壞活動。繼續做好外事、僑務、臺務、統計、檔案、氣象、社會科學、參事文史、雙擁共建、婦女兒童、殘疾人、紅十字和慈善等各項工作,全面做好防災減災工作。通過全面加強社會事業建設,促進社會公共服務均等化,推動社會公平正義、和諧穩定。

(九)突出抓好民生大事,讓人民群眾共享更多的發展成果。保障和改善民生,政府責任重于山。我們要認真落實省委關于進一步加強民生工作的決定,順應全省各族人民過上幸福生活的新期待,繼續實施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工程,堅持民生優先、目標不變、加大力度、逐步提高的原則,積極實行民生財政,堅決落實民生預算,傾心、傾情、傾力把民生搞上去。今年,省本級預算安排專項資金用于民生的支出達到115.6億元,比上年增長20.9%。突出抓好十個方面26件實事。

一是抓好“穩價保供”工作。(15)認真落實“米袋子”和“菜籃子”行政首長負責制,強化調控手段,確保糧油、蔬菜等食品有效供應。按照蔬菜產業三年發展規劃,從今年開始新建蔬菜溫室大棚12萬棟,全省蔬菜面積發展到650萬畝,有效緩解我省冬季蔬菜過度依賴外地的局面。(16)嚴格落實中央和省里有關政策,降低流通成本,兌現各種價格補貼。依法做好物價監管,嚴厲打擊違法漲價行為。加強食品安全監管,確保城鄉居民吃上放心食品。

二是解決好就業難問題。(17)努力擴大社會就業。貫徹落實“就業優先”戰略,緊密結合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和城鄉一體化建設,多渠道多形式地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全年城鎮新增就業60萬人。(18)以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完善并落實稅費減免、小額貸款、資金補助、場地安排等政策,健全創業培訓和服務體系,建設省級就業創業實訓孵化示范基地,全年實現創業帶動就業30萬人。(19)推動重點群體就業。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援助彩虹工程、助殘就業愛心工程,加大零就業家庭就業援助力度,推進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返鄉創業和進城務工,力爭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85%以上,失業人員再就業50萬人,困難群體就業20萬人。

三是解決好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20)政府舉辦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部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促進非基本藥物價格合理下降。城鄉居民醫療保險財政補助水平由120元提高到200元,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準由15元提高到25元。(21)提高參?;颊咦≡嘿M用報銷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額,擴大門診統籌實施范圍,積極開展門診按人頭付費、住院按病種付費試點,城鄉參保居民住院報銷比例達到60%以上。(22)積極整合擴大優質醫療資源,提高利用效率,鼓勵和引導省、市級醫療與縣區醫院聯網,并實施網絡遠程會診,最大限度地解決群眾就醫難,滿足群眾就醫需求。

四是解決好入園難問題。(23)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并舉的學前教育體制,將學前教育經費列入各級政府財政預算。(24)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按照三年建設1200所公辦幼兒園的目標,今年開始完成新建、改擴建450所公辦幼兒園任務。

五是解決好養老難問題。(25)制定出臺養老服務機構“民辦公助”具體辦法,扶持民辦養老機構加快發展,全省機構養老床位達到老年人總數的2%左右,農村五保對象集中供養率達到60%。(26)著力推動居家養老服務工作全面開展,全省開展居家養老服務的城市社區達到60%,每個中心鄉鎮至少建立1個居家養老服務示范點。

六是解決好住房難問題。(27)加大廉租住房、公共租賃房建設力度,將住房公積金增值收益全部用于廉租房建設,10%土地出讓金凈收益用于廉租房建設。(28)繼續大力推進棚戶區改造,投資507億元,改造各類棚戶區43.93萬戶、4265萬平方米。全年投資153億元,改造農村泥草房22萬戶、1820萬平方米。建設保障性住房15.28萬套。力爭提前一至兩年,完成“三棚一草”改造任務。今年拆遷征地工作量大,要善待百姓、厚待百姓,堅持依法拆遷、陽光拆遷、及時回遷,確保百姓住上新房子,搬進暖屋子。

七是解決好城鄉居民出行難問題。(29)建設農村公路4000公里,逐步擴大自然村通暢工程范圍。抓好城市背街巷道的升級改造。推動城市公交優先發展,優化城鄉交通網絡布局,調整運輸結構,合理配置運輸資源,促進城際客運、城鄉客運和旅游客運方便快捷。新增長途客運、城市公交、旅游客運車1500輛,城市出租車4000輛,緩解運能與需求的矛盾,逐步建設中心城市出租車服務站,幫助解決出租車司機用餐難等問題,為城市發展服務。加大各級財政投入力度,重點支持中心城市機械化清雪工作,保暢通、保安全,方便居民出行。

八是抓好社會保障。(30)著力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緦崿F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覆蓋,基本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1570萬人、473.3萬人、480萬人和305萬人。將新農保試點范圍擴大到40%以上的縣,并將試點地區城鎮無收入居民納入養老保險保障范圍。(31)繼續提高社會保險待遇和職工工資收入水平。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標準平均提高140元。建立健全企業工資正常增長機制,最低工資標準提高10%以上。(32)提高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月人均補助標準分別提高15元和12元。(33)進一步推進低收入等困難群眾臨時救助制度建設,繼續實施城市“一幫一”扶貧解困工程,落實臨時救助資金,確保低收入等困難群體臨時性、突發性困難得到有效解決。(34)進一步提高兒童福利機構供養及社會散居孤兒生活補助標準。(35)推進解決特殊群體的社會保障問題。解決農林牧漁四場、刑滿釋放勞教人員等參加養老保險問題,解決城鎮老年居民基本養老保障問題,解決國有企業老工傷人員待遇問題以及其它企業老工傷問題,解決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險與城鎮養老保險政策銜接問題。

九是抓好城市人居環境建設。(36)繼續開展“三優”文明城市創建,堅持以治理臟亂差為重點,加快城市裸土地面硬化、垃圾整治、城鎮園林綠化建設,開展環境秩序綜合治理等專項行動,中心城市主次干道、縣城主要街道垃圾清運設施配備率達到100%,新建綠地1萬公頃,綠化覆蓋率達到36%以上,不斷提高市民文明素質和城鄉文明水平。(37)繼續推進“三供兩治”建設,投資139億元,新增城市日供水能力65萬噸,供熱面積3300萬平方米,燃氣用戶20萬戶。新增污水日處理能力75萬噸,垃圾日處理能力8000噸。

十是抓好社會穩定。(38)堅決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政府的監管主體責任。突出抓好煤礦安全生產,加大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不斷提高機械化采掘率,不斷提高安全生產科技控制水平,減少下井人數,提高生產效率。投入1000萬元,完成國有重點煤礦實施的104項瓦斯治理工程建設任務,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39)做好森林草原防火、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工作,力爭不發生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建成1個國家級和8個省級救援基地,提高煤礦等高危行業的救援能力。(40)繼續加強“平安龍江”建設,及時有效處理各類信訪案件,落實重大事項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完善大調解體系,把矛盾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營造安定祥和的社會環境。

各位代表!

新的形勢和任務,對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們要更加重視政府自身建設,認真履行好人民賦予的權力,牢記使命,勤勉盡責,心無旁騖,毫不懈怠,努力建設為民、務實、清廉政府,不斷提高推動科學發展的能力。

一要勇于開拓創新,著力解決發展難題。這是對政府工作人員精神狀態和能力的考驗。我們要有開闊的視野、寬闊的思路,不斷創新發展理念,積極探索加快發展的新招法、新途徑。要有一種為了發展忘我工作的激情,有一種奮起直追的工作狀態,有一種鍥而不舍的必勝信心。在加快“八大經濟區”和“十大工程”建設的實踐中,既要有敬業精神想干事,更要有干成事的能力和本事。要迎難而上,敢于觸及矛盾,直面困難,苦干實干,創造性地解決改革發展中的各種難題。要不斷提高謀劃發展、統籌發展、推動發展的本領,提升科學發展的能力。

二要切實轉變作風,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務水平。這是增強政府行政能力和抓落實能力的具體體現,是改善發展軟環境的重要保障。各級干部要強化責任意識,把主要精力放在抓落實上,把心思放在干事創業上,把本領用在促進發展上。以依法高效、優化服務為目標,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切實轉變工作作風,不斷提高辦事效率和服務水平。各級政府要下放權力,進一步規范審批行為,對審批事項、審批環節、審批手續、審批時間,能減少的,要最大限度地減少。認真落實好各項政策,努力培育和改善加快發展的軟環境,不斷提高服務群眾、服務基層、服務市場主體的水平,努力使龍江成為發展環境最優的省份之一。

三要加強民主法治建設,推進依法行政。這是政府的根本性建設。要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履行職責,堅持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重大政策、重大項目和民生事項必須堅持專家論證、社會公示或公開聽證制度,使決策更加符合實際、經得起檢驗。規范行政行為,強化行政問責,努力做到規范執法、公正執法、文明執法。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大力支持政協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職能。認真辦好人大代表的議案、建議,認真辦好政協委員的提案。廣泛聽取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各人民團體意見。高度重視司法監督、輿論監督和社會公眾監督,不斷提高決策水平。

四要堅持從嚴治政,加強廉政建設。這是政府最基本的職責要求,也是必須肩負的政治責任。要嚴格執行關于廉潔自律的各項規定,落實《廉政準則》,抓好“一崗雙責”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的落實,做到業務工作和廉政建設兩手抓,兩手都會抓,兩手都要硬。要強化對行政審批、招投標、土地出讓、政府采購、國有資產產權交易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監管,加強審計監督,嚴肅查處各類違法違紀行為,堅決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發揚艱苦奮斗、勤儉辦事的精神,狠抓增收節支,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做到公務用車、會議、公務接待、黨政機關人員出國四項經費支出“零增長”。要降低行政成本,收緊盤子干大事,把有限資金用到結構調整和加快發展上,用到人民生活改善上,用到社會事業建設上。

各位代表!龍江發展藍圖已經繪就,任務目標催人奮進。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在省委的領導下,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往開來,乘勢而上,扎實苦干,頑強拼搏,全力推動全省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以優異的成績迎接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

第五篇:政府工作報告(縣級政府)

文章

來源蓮

山課件 w ww.5 Y K j.Co M 6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縣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并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和建議。

一、關于2003年政府工作的回顧

2003年,在縣委的正確領導下,在縣人大及其常委會、縣政協的積極監督和大力支持下,縣人民政府堅持以鄧小平理論為指針,躬身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對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全力實施縣十一次黨代會和縣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提出的“強農穩縣、產業富縣、項目立縣、興工強縣、開放活縣、科教興縣、依法治縣”七大戰略,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努力在思路上求創新,在工作上求發展,在作風上求實干,克服工作中存在的各種困難和問題。經過一年來廣大干部群眾的真抓實干和艱苦努力,較好地完成了縣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上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2003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達到5.44億元,增長9.46%。農業增加值達到2.68億元,增長7.11%;工業增加值達到0.28億元,增長9.8%。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到1.35億元,增長28.1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 1.29億元,增長11.21%。大口徑財政收入達到3495萬元,增長 13.47%。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521元,比上年增加69元。

一、

二、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9:14:37。

2003年,全縣突出抓的重點工作和取得的主要成績有以下八個方面:

1、以農民增收為目標,突出了結構調整、扶貧開發、搶險救災等重點工作,保持了全縣農村穩定,農民生活安定的局面

2003年,相對往年來說是各種自然災害比較多的一年,遭遇了干旱、非典疫情和多年不遇的暴洪災害,對全縣農業生產、農民生活和各項工作都帶來了新的困難。面對嚴重的自然災害和非典疫情,全縣廣大干部和人民群眾團結一致、齊心協力、共同應對,取得了預防非典疫情的重大勝利,取得了抗旱保糧、搶險救災的勝利。

一是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緊盯市場,大力調整種植結構??h上按照“三個順應、三個遵循”的原則,緊密結合縣情,大力調整種植結構。全縣洋芋種植面積達到35.04萬畝,人均1畝。藥材種植面積達到21.05萬畝,戶均3畝。全縣糧經比為 70:30,夏秋比為32:68。由于秋后雨水較多,全縣南部北部洋芋產量沒有大的差別,平均畝產1500-2500公斤之間,而且洋芋價格一直上漲,農民從洋芋產業中獲得的收入比較好,生活安定,情緒比較穩定。

二是以維護廣大農民利益、保障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為出發點,突出了抗旱保糧和搶險救災兩項重點工作。針對春季比較干旱的實際,縣上進一步加大了抗旱技術的應用推廣和各項抗旱措施的落實力度。拔付抗旱經費10萬元,完成襯砌、清淤渠道20條45.36公里,投入蓄水灌溉設施43處,累計完成灌溉面積8.7萬畝,占可灌溉面積的100%。調運各類化肥1.99萬標噸,農膜55噸,農藥37噸,投入各類農機具1776臺,發放各類種子6983萬公斤,協調縣農行、縣信用聯社發放支農貸款3982萬元。全縣農作物基本做到了適時播種。

后半年發生特大暴洪災害之后,縣上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重點抓了災區群眾的安置工作。撥付救災款96.75萬元,發放面粉2.05萬袋5125萬公斤,解決了9600戶3.84萬困難群眾的生活問題。安排危房改建資金90萬元,改建了300戶困難群眾的危房。對于受災后無法居住的65戶重災戶,安排資金30萬元對住房進行了重建,2003年11月底全部竣工,保證了受災群眾安全過冬。

三是狠抓扶貧開發工作,認真實施參與式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和世行貸款項目。五竹鎮黑鷹溝村、北寨鎮鄭家川村、七圣鄉七圣村作為參與式整村推進扶貧開發項目實施村,投入財政扶貧資金200萬元,整修了道路,建設維修了學校和村級文化陣地,改造圈舍發展養殖業。同時,2002年確定的蓮峰鎮張家灘村和祁家廟鄉喬家溝村,經過兩年的實施,已全面完成了建設任務,并通過地區的考核驗收。全縣實施參與式整村推進扶貧開發項目的村已達到7個。

世行貸款項目2002年7月份在我縣正式啟動實施,縣上確定七圣、大安、北寨、黎家灣4個鄉鎮22個行政村實施項目。累計完成投資1469.78萬元,其中2003年完成投資1367.01萬元,完成3次提款報帳,金額755.49萬元。世行貸款項目投入資金大,涉及農戶多,已成為縣上扶貧開發的重點項目。

社會幫扶工作成效顯著。中央、省、地有關單位和友好合作城市天津市河西區派到我縣開展幫扶工作的隊員316名,幫扶隊員深入我縣各個鄉鎮了解縣情民情,指導扶貧開發,并積極協調幫扶物資和資金,全年各類幫扶物資、資金累計金額達到379.24萬元。

四是認真開展勞務輸出,努力增加農民的勞務收入??h上將勞務輸出作為組織群眾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抗旱救災、增加收入的主要措施來抓,輸出勞務6萬多人,實現勞務收入6000多萬元。2003年8月份,縣上組織勞務人員5144人,群眾自發組織2100人赴疆摘棉,實現勞務收入530多萬元,人均738元。由于這是縣上第一次大規模組織群眾外出務工,在人員的選擇、組織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問題。特別是到新疆以后,由于摘棉季節推遲、棉花減產、龐大的隊伍管理不善等原因,群眾收入也不均衡,最高的實現收入1600元,最低的只有600元。但從總體來看,凡是出外開展勞務輸出的群眾,都有一定的收入。

2、大力改善農業生產基本條件和生態環境,全縣發展的環境和條件進一步得到改善

一是認真實施了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和天然草場恢復與建設工程。按照整村整社推進的原則,縣上將退耕還林任務重點安排在自然條件較差、陡坡地多、荒山面積大的秦祁、北寨、大安、新寨等鄉鎮,繼續實行縣級領導包片、鄉村干部抓點責任制,狠抓各項措施的落實。通過落實先整地、后栽植和苗木調運“五不準”的管理制度,堅持“一提二踏三埋土”的造林技術規則,確保了栽植成活率。全面完成了退耕還林4.5萬畝和荒山造林5萬畝的建設任務。抓住秋季雨水充沛的有利時機,對歷年退耕還林和荒山造林工作進行了“回頭看”和清查清理工作,對成活率在85%以下的地塊全部進行了補植補造,全縣累計調運各類苗木3616.6萬株,完成補植補造面積17.75萬畝。同時,發動廣大干部職工開展義務植樹造林活動,從縣城老君山到五竹鎮年家寨南部15公里宜林區植樹造林3112畝。

天然林保護工程實現管護面積39.1萬畝,封山育林1萬畝,新增造林0.5萬畝。組織人力開展了林區病蟲害防治工作。天然草場恢復與建設工程,完成投資95萬元,補種多年生牧草1000畝,并對1萬畝圍欄草場進行了牧草改良,全面完成了投資900萬元、建設期3年的工程建設任務,順利通過了地區驗收。

二是狠抓梯田建設、小流域治理和人飲解困工程建設,農業生產基本條件進一步得到改善。采取人機結合、常年興修和貸款機修的辦法,重點突出春季梯田建設,春季興修梯田達到了 7010.23畝。全年累計興修梯田1.08萬畝,超額完成了任務。北寨鎮的張家堡、馬蓮、祁坪、鹽灘、鄭家川5個村實現了整村梯田化的目標。

進一步加大小流域治理。積極實施投資114萬元的中央財政預算內專項資金水土保持項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2.14平方公里。認真實施總投資1552.6萬元的黃河水土保持生態工程骨干壩建設項目,2003年完成投資414.73萬元,其中國家投資229.5萬元,建設了邱家川1號、大坪、柳林1號、姚集2號、坪塬、寺兒灣等6座骨干壩。其中邱家川1號和大坪兩座骨干壩已建成,其余4座骨干壩混凝土工程已全部完成,預計今年5月份可全部竣工。

全力建好小水工程。完成了投資1012萬元的人飲解困工程24處,解決了12個鄉鎮32個村103個社6212戶3萬人和4026頭大家畜的飲水問題,工程已順利通過省、地驗收;完成了投資175萬元的抗旱應急工程,新建水窖670眼;在會川東關村修建集中供水工程1處。完成集雨節灌水窖1000眼,發展補灌面積2000畝,農村非管網供水水窖1175眼,解決了4535人的飲水困難。完成了投資96萬元的會川鎮上水工程,埋設管道3.8公里。

三是狠抓了縣城建設和小城鎮建設,交通道路、城區供暖、郵政、電信等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努力改善縣城基礎設施??h城建設上,重點抓了城區供暖體制的改革,對原集中供熱服務中心的資產債務進行認真清理審計,成立了渭源藍天供熱有限責任公司。公司對供熱設備進行嚴格檢測、維修和更新工作,于2003年10月23日正式運行,確保了城區居民的正常供熱。對新西一路、北環路西段進行了拓寬改造。完成了灞陵橋-老君山公園、濱河北路、上集三角飲食市場的修建詳細規劃、《清源路街景詳細規劃》、縣政府東側住宅小區修建規劃、縣城道路網控制測量和道路豎向規劃。年初確定的清源路拆遷改造工作,對60戶拆遷戶的房屋進行了勘丈登記、測繪和評估。完成了縣政府東側公房的拆遷。建成了垃圾填埋場。

總投資1506萬元的縣城供水擴建工程在縣上的積極爭取下,已爭取到位國債資金600萬元,省上配套資金100萬元,進行了土建和管網工程的公開招標,簽訂了建設合同,于2003年12月9日正式動工建設??h城污水處理工程編制完成了可研報告。

小城鎮建設步伐加快??h上組織城建、國土資源等部門和有關鄉鎮的主要負責同志到定西、通渭、隴西等地考察學習,并結合各自實際進行討論,制定了加快縣城和小城鎮建設的具體辦法。完成了會川、蓮峰、上灣地形圖測量和總體規劃編制,會川、蓮峰、路園、五竹、北寨、麻家集、新寨、慶坪8個鄉鎮小城鎮建設項目規劃已上報市建設委員會。會川、五竹、路園、蓮峰等鄉鎮的小城鎮建設取得了一定成績,北寨鎮對道路進行了拓寬改造。

交通道路建設取得新的成績。臨渭路遺留工程建成了慶坪上街口至韓家灣段4.5公里路基工程,完成了15公里道路占地的征地和拆遷工作。西五公路蓮峰河橋梁主體工程已完工。對沈峽公路水毀路面及沿線設施進行了補建。修建了西五公路防護、邊溝襯砌等構造物工程。改建清源、鍬峪、蓮峰、祁家廟4個鄉鎮4條農路38.5公里,建成梁蛟公路4道涵洞及路基工程。定渭公路擴建及鋪油罩面工程,省計委已下達投資計劃,總投資4200萬元。

郵政、電信、電力建設有了新的發展。建成了投資300萬元的郵政大樓。完成了投資300多萬元的蓮峰、路園、五竹、會川等鄉鎮固定電話交換、傳輸擴容工程。移動、聯通公司加強了基站建設工作,全縣除鍬峪、秦祁兩個鄉鎮外,全部開通了移動通訊信號。全面完成了投資2541萬元的第二期農網改造項目,新建10千伏線路104公里,改造101公里,新建低壓線路300公里,改造268公里,新建變壓器92臺,改造98臺。

3、建基地、創品牌,不斷加快產業化進程,支柱產業的發展和提升有了新的突破

全縣繼續立足資源優勢,建基地、創品牌,不斷發展和壯大支柱產業,始終將做大做強支柱產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點來抓,從注冊商標、原產地認證保護、綠色產品認證等方面進一步強化品牌意識,在保護資源的同時,進一步發展壯大資源優勢。

洋芋產業繼續得到加強。全縣充分發揮“中國馬鈴薯良種之鄉”的品牌優勢,大力推廣種植良種洋芋,在20個鄉鎮建立無公害馬鈴薯標準化示范基地10萬畝,在五竹、楊莊、會川等9個鄉鎮建立專用薯基地1.6萬畝。五竹洋芋協會注冊并取得“五竹牌”良種洋芋商標,良種洋芋的品牌效益已初步顯現。為了保護我縣“中國馬鈴薯良種之鄉”的品牌,縣上進行了“渭源優質種薯”原產地標記認證申請工作,已通過國家質檢總局的認證。取得原產地保護權之后,將有利于進一步推進洋芋良種的推廣和擴繁,有利于今后提高全縣良種洋芋的知名度和銷售價格。

中藥材產業進一步得到提升。全縣按照無公害生產的標準和要求,進一步規范種植,提高中藥材品質。建立無公害中藥材標準化示范基地4萬畝, 在新寨、北寨等6個鄉鎮建立黨參GAp示范基地1萬畝。注冊并取得了“條寶”牌渭源白條黨參商標,申請了白條黨參原產地標記保護,已通過國家質檢總局的認證。通過發布信息、網上宣傳,已有制藥企業和我縣聯系協商,建立藥源基地。以縣興華藥材有限責任公司為主的18戶中藥材加工企業,通過招商引資、聯合辦廠等途徑,不斷改建廠房,擴大規模,更新加工設備,加工生產能力進一步提高。全縣中藥材販運戶達到2600戶,從業人員6000多人,圍繞中藥材的加工和運銷,商貿流通更加繁榮。

以南山放養蟲草雞為主,發展壯大畜牧產業??h上將南山放養蟲草雞作為一個大產業、大項目,狠抓各項工作措施的落實??h政府與各鄉鎮簽訂目標責任書,由畜牧部門統一籌措資金孵化雛雞,安排到各鄉鎮和放養戶。全縣放養點達到485個,放養雞達到103.44萬只,收入2000多萬元,純收入400多萬元。積極爭取注冊了“南山”牌商標。同時,重點建設了路園上坪、會川南溝、田家河湯尕溝、新寨東坡、北寨鹽灘等5個草畜示范點。認真開展了動物防疫工作,平均免疫密度達到97%以上,耳標佩帶率達到了95%以上。止2003年底,全縣各類大家畜飼養量為5.99萬頭,存欄5.38萬頭;羊飼養量為8.8萬只,存欄7.41萬只;豬飼養量為18.09萬頭,存欄10.36萬頭。畜牧業實現產值9450萬元,比2002年增長了13.9%,畜牧業人均純收入378元。

大力發展旅游產業。通過發動廣大干部捐資和開展義務勞動,進一步開發建設了灞陵橋-老君山公園,并積極申報爭取國家AA級旅游景點,已順利通過省、地驗收和國家質量等級評審委員會的評審。邀請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專家到我縣實地考查,完成了全縣旅游發展規劃初稿。

4、認真實施“項目立縣”戰略,搶抓項目,建好項目,全縣項目建設工作有了新的突破

一是對項目工作統籌規劃,建立完善項目運行機制,切實加強對項目的領導和管理。為了實施更多的項目,爭取更多的國家投資,進一步改善全縣農業生產基本條件和基礎設施面貌,縣上切實加強對全縣項目工作的統籌規劃和分類指導。成立了項目協調領導小組和重點項目建設領導小組,設立了重點項目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每一個項目都有聯系的縣級領導,有做前期規劃的部門,有積極銜接的項目責任人,做到項目有專人管理,專人銜接。同時,縣項目領導小組定期召開會議,通報項目進展情況,研究項目銜接情況,使全縣項目工作有序發展。全縣篩選儲備項目71個,列入規劃、并已爭取到的項目共23個,其中國家投資4747.1萬元。

二是靠實責任,全力以赴抓好項目建設工作,通過項目建設帶動經濟發展。對全縣確定的68個重點項目,建立了項目責任制,全部靠實到縣級領導、部門負責人和項目實施人頭上,形成了人人參與、齊抓共管的局面,項目建設進展順利。2003年在建的34個項目,總投資1.8億元,其中國家投資3341.2萬元。這些項目主要集中在退耕還林、梯田建設、小流域治理、人飲解困工程、天然林保護等農業生產基本條件改善上;集中在城區供水、道路建設等基礎設施建設上;集中在教育、衛生等社會各項事業發展上。通過實施項目,國家投資進一步加大,基礎條件進一步得到改善,我們自身的造血功能明顯增強。

三是努力優化投資環境,通過招商引資加快發展。加快發展,不僅要通過項目爭取國家投資,而且要通過項目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爭取社會資金和民間資本。2003年全縣簽約招商引資項目6個,簽約資金6130萬元,已到位資金2940萬元。吸引、啟動民間資本近5000萬元,投入到餐飲、服務等各個行業,投入到種植、加工運銷等各個領域。

5、狠抓企業技術改造,完善企業改制,全縣城市經濟工作有了較大進展

一是重點對淀粉加工企業進行了技術改造,加工能力明顯提高。晶浪、致遠、鑫達3戶淀粉有限責任公司投入技改資金1200萬元,更新設備,使年加工生產淀粉的能力提升到1.5萬噸。2003年,加工淀粉2200噸,比上年增長1倍,實現增加值285萬元,已上繳稅金22.02萬元。

二是繼續深化企業改革,妥善解決改革中出現的問題??h上對以往改制企業認真進行檢查,妥善解決了企業改制后拖欠“兩金”、不按時足額發放職工安置費等問題。對供銷、商業系統拖欠銀行劃轉資產公司的呆滯貸款1271萬元,申請進行了核銷,為企業減輕了債務負擔。同時,對《渭源縣企業改制操作規程》進行了完善,提出面向社會公開競價出讓的基本原則,進一步增大了企業改制的公開和透明程度??h上審批了五竹、北寨、峽城、新寨4戶基層供銷社的改制方案。止2003年底,全縣累計21戶企業的改制方案通過審批,有14戶企業已改制到位。

三是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圍繞洋芋、中藥材、南山放養蟲草雞等資源優勢,縣上放手發展非公有制經濟,鼓勵動員社會力量大力興辦加工企業和銷售網點。止年底,全縣新發展個體工商戶337戶,累計達到1967戶。新發展私營企業5戶,累計達到25戶。個體私營經濟實現稅金448萬元。鄉鎮企業完成增加值3710萬元。

四是進一步優化環境,狠抓了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工作。緊緊圍繞關系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群眾反應強烈、社會危害較大的問題,縣上精心組織,突出重點,扎實有效地開展了各項整頓和規范工作,搗毀制假窩點4處,查辦各類經濟違法違章案件508件,案件總標值52.8萬元,查獲假冒偽劣商品11大類132個品種。認真開展鼠藥專項治理,全縣檢查各類門店、攤點822家,查獲劇毒鼠藥13種1.54萬袋,劇毒農藥458瓶。取締無證經營門店38家,限期整改62家。

五是狠抓就業和再就業,認真搞好勞動和社會保障工作。通過大力開發支柱產業、盤活現有企業和繁榮商貿流通等辦法,努力增加就業崗位。2003年,全縣各類企業的415名下崗失業人員通過各種渠道實現了再就業。認真開展社會保障工作,進一步建立健全了社會保障體系。全縣已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社會統籌的單位79個,參保職工1950人;參加失業保險的單位288個,參保職工5583人;參加工傷保險的單位47個,參保職工1126人;參加醫療保險的單位96個,參保職工3044人。為進入再就業服務中心的97名下崗職工按時發放基本生活費27.43萬元,為348名企業離退休人員發放養老金222.3萬元。為1766戶3302人城市困難居民發放最低生活保障金216萬元。努力做好再就業優惠證的發放和小額貸款工作,共核查發放再就業優惠證470個,為下崗失業人員發放小額貸款56萬元。

6、進一步加大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力度,深化財政體制改革,金融運行平穩,保障了全縣經濟的穩健運行

一是依法加強征管,狠抓組織收入。全縣完成大口徑財政收入3495萬元,比上年增長13.47%。在抓組織收入的過程中,高度重視減輕農民負擔工作,嚴格按照稅費改革的有關政策辦事,按照“三定”方案組織征收,在組織收入過程中沒有發生損害農民利益的事情。

二是厲行節約,保證重點支出。針對全縣財政困難、資金調撥難度大的實際,重點保證了全縣干部職工工資的按時足額發放和重點項目經費的支出。

三是深化財政體制改革,加強財政管理。制定下發了《渭源縣鄉鎮財政體制管理暫行辦法》,進一步理順了縣鄉分配關系。成立了會計核算中心,對縣直行政事業單位的職工工資進行統一發放,實行專項資金集中核算。

四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實行國土資源有償使用,不斷增加土地收益。全縣進一步加大清理整頓國土資源的力度,共排摸國有存量土地199宗,面積844.89畝。對其中38宗、187.22畝進行收購儲備。同時,公開出讓土地9宗,其中拍賣3宗,掛牌出讓6宗,實現土地收益409.77萬元。

五是全縣金融運行態勢良好,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經濟的發展。2003年底,全縣各項存款余額3.37億元,比年初增加5727萬元。發放貸款余額2.918億元,主要用于扶持洋芋、中藥材、畜牧等支柱產業的發展。

7、維護穩定,協調發展,繼續保持了社會各項事業穩步發展的勢頭

堅持求真務實,全面排查清理,夯實計劃生育工作基礎。按照打假求真、苦干實干、夯實基礎的工作方針,認真排查清理,夯實人口底子。全縣清理漏報人口7324人,清理假二女戶736戶,清理已婚育齡婦女漏統895人,清理假放環178例,假結扎255例,清理超生違育的干部職工402名。全年落實各項節育措施4943例,征收社會撫養費327.53萬元。安排資金48.79萬元為749戶二女結扎戶辦理了養老保險。年底,全縣總人口為350059人,計劃生育率為75.77%,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76‰。

教育基礎條件繼續得到改善,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在繼續鞏固提高“兩基”工作的基礎上,多方爭取項目和資金,大力改善辦學條件。建成了投資136萬元的中小學危房改建項目上灣中學、鍬峪二小教學樓,正在建設投資281萬元的清源一小綜合教學樓和投資152萬元的文化館綜合大樓。在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同時,狠抓素質教育和職業教育。全縣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 99.38%,初中階段適齡少年入學率達到95.89%。全縣鄉村農民文化技術學校培訓4萬人次。全縣高考上線考生1159人,上線率為 72.57%。

科技培訓力度進一步加大,適用科技技術得到廣泛推廣。圍繞洋芋、中藥材、畜牧等產業,建成了11個農業科技綜合示范點。制定《渭源縣2003年科技項目計劃》,編制了24個科技項目。開通了“渭源縣科技信息網站”,廣泛傳播科技信息,推廣無公害標準化種植、病蟲害防治、暖棚養畜等各類適用技術。大力開展“綠色證書”培訓工作,全年培訓1020人。

衛生條件繼續得到改善,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進一步增強。面對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全縣上下認真開展非典疫情的預防工作,撥付資金32萬元,專門用于非典疫情防治,各醫療單位開設了發熱門診,重點醫療單位全力以赴開展檢查、隔離和防治工作,經過全縣廣大干部和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取得了預防非典疫情的重大勝利。開工建設投資200萬元的縣疾控中心業務綜合樓和投資120萬元的縣中醫院門診樓。完成鄉鎮衛生院由鄉鎮管理向縣級管理轉變的體制改革。

切實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積極構筑“打、防、控”一體化社會治安管理體系,維護社會穩定,保持了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全年共立各類刑事案件210起,破獲154起,抓獲各類犯罪嫌疑人87名。受理各類治安案件1105起,查處1102起,查處違法人員1230人。特別是針對蓮峰、蒲川耕牛盜竊案件頻發的嚴峻形勢,集中警力,采取調查摸底、蹲點監控等偵查措施,一舉摧毀了2個盜竊團伙,破獲盜竊案件48起,搗毀屠宰銷贓窩點一處。進一步加大禁毒工作力度,以禁種鏟毒為重點,深入開展禁毒專項斗爭。2003年,抽調工作人員組成林區禁種鏟毒工作隊,從4月份開始,冒著酷暑,吃住在山區,連續奮戰4個多月,對峽城楊莊林區、南屏山等涉毒重點區域進行地毯式的清查鏟毒活動,年內禁絕了毒品原植物種植。

從維護人民群眾利益的大局出發,進一步加強了防震減災工作。投入專項經費建立震情測報網絡,制定了應急預案。在10個鄉鎮設立水井和動植物監測點,使全縣宏觀監測點達到12個,切實加強了地震監測預報工作。

8、實行政務公開,堅持依法行政,努力建設廉潔、勤政、務實、高效的服務型政府

2003年,縣上認真開展政務公開試點工作,確定工商、稅務等16個職能單位和蓮峰、會川、北寨3個鄉鎮為試點,審定公開事項內容,并予以公布。

切實加強依法行政和廉政建設。對行政處罰法、農業法、土地管理法等8個方面20件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貫徹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糾正了執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全面推進和完善行政執法責任制。按照廉政建設的有關規定,反腐倡廉,切實加大反腐力度,止年底,監察機關立案查處4件,結案4件。

面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形勢、新任務,面對全縣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繁重任務,縣政府不斷加強自身建設,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努力建設開拓創新的政府;深化改革,轉變職能,建設務實高效的政府;聯系群眾,改進作風,建設勤政為民的政府;嚴格自律,依法行政,建設勤政廉潔的政府。密切聯系群眾,自覺接受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監督,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意見、建議和提案。使全縣工作有了新的發展和進步。

同時,審計、統計、人事、司法、安全生產、殘疾人事業、民兵預備役、廣播電視等各方面的工作都有了新的進展。

各位代表,過去的一年,我縣改革、發展、穩定各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績。這是全縣上下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努力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結果;是全縣人民團結一致,艱苦奮斗,扎實工作的結果;是縣委正確領導,縣人大、縣政協和社會各界積極監督和大力支持的結果。在這里,我代表縣人民政府向關心支持政府工作的人民代表和全縣人民表示衷心的感謝! 向所有關心支持政府工作的社會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向奮戰在各條戰線上的同志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回顧過去一年的工作,在總結和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全縣經濟發展中還面臨許多困難,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不少問題。主要有:一是廣大干部的思想仍然不夠解放,觀念仍然滯后于廣大人民迫切致富的愿望,滯后于當前改革開放的新形勢,缺乏帶領廣大群眾脫貧致富的干勁和創新精神。二是自然條件較差,基礎設施落后,交通道路、縣城和小城鎮建設、供水排水等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變。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脆弱,仍然沒有改變靠天吃飯的狀況,干旱、暴洪等自然災害給人民群眾生產生活造成了巨大損失。三是工業基礎薄弱,總量太少,缺乏農產品加工、帶動產業發展的龍頭企業,就業崗位少,農民增收困難。四是財政增收困難,主要依靠國家的轉移支付,資金缺口較大,收支矛盾突出。五是爭取到拉動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重大項目少,缺乏支撐發展的后勁。六是由于受資金等各種因素的制約,像清源路改造等一些在去年人代會上承諾的具體事情沒有完全得到落實。在生態環境的管護、交通道路的維修等方面,都存在工作不到位的情況。

對于這些困難和問題,縣人民政府將在今后的工作中認真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決。

二、2004年政府的主要工作

政府工作的總體思路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針,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搶抓西部大開發、西隴海蘭新線甘肅段經濟帶建設、定西撤地設市三大機遇,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項目建設統攬全局,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優化“三個環境”,全面實施“強農穩縣、產業富縣、項目立縣、興工強縣、科教興縣、開放活縣、依法治縣”七大戰略,做大做強做精四大支柱產業,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工業化、城鎮化和信息化進程,以把渭源建設成為西北乃至全國最大的馬鈴薯良種繁育基地、西北綠色中藥材基地、南山放養蟲草雞基地、甘肅生態旅游大縣為目標,努力推進穩定解決溫飽進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實現全縣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跨越式、超常規發展。

主要奮斗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達到5.88億元,增長8.1%。農業增加值達到2.83億元,增長5.6%;工業增加值達到0.32億元,增長14.3%。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到2億元,增長48%。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614元,增加93元。大口徑財政收入達到3636萬元,增長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43億元,增長11%。年末總人口控制在35.29萬人之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38‰之內。

圍繞以上總體思路和主要預期目標,2004年,政府將重點抓好以下八個方面的工作:

1、以優勢產業開發為突破口,進一步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加快產業化進程

發揮品牌優勢,做大做強洋芋產業。繼續按照把我縣建成全國最大的洋芋種薯基地的目標,重點在基地、市場、加工三個方面下功夫?;亟ㄔO上,充分發揮“中國馬鈴薯良種之鄉”和“五竹”牌良種洋芋的品牌優勢,進一步擴大洋芋種植面積,力爭達到45萬畝,其中種薯面積達到20萬畝以上。制定出臺《渭源縣洋芋良種等級標準》,進一步提高渭源良種洋芋的標準和知名度。增加投入、擴大規模,努力抓好會川洋芋示范區建設,力爭建成年產瓶苗500萬株的組培室,年產原原種400萬粒的高效日光溫室,年產原種1000噸以上的生產網室。建成一級良種繁育田1000畝,生產一級良種2000噸;建成二級良種繁育田6萬畝,生產二級良種12萬噸;建成大田種薯繁育田14萬畝,生產種薯25萬噸,并建成加工貯藏等設施,使示范區真正成為促進洋芋產業發展的示范基地、加工增值基地、貯藏運銷基地。加大對五竹良種洋芋協會的扶持引導,幫助協會加強管理,擴充會員,擴大基地,壯大實力,充分發揮協會的輻射帶動作用。市場建設上,積極爭取會川和五竹優質種薯專業批發市場項目的立項和實施,從規劃建設、管理等方面,按照市場經濟對專業批發市場高起點、高標準、多功能的要求,將會川和五竹優質種薯專業批發市場建設成集倉儲、批發、銷售為一體的大型專業批發市場,做到建一個市場,帶一個產業,興一方經濟,富一方群眾。加工上,繼續大力扶持壯大晶浪、鑫達、致遠、源順等淀粉加工企業,不斷提高現有淀粉加工企業的生產能力和加工產量,促進企業向精深加工方向邁進。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努力興辦一些上檔次、上規模的龍頭加工企業,不斷提高洋芋產品的附加值。

以建設國家級黨參藥源基地為目標,大力開發中藥材產業。充分發揮“中國黨參之鄉”的品牌優勢,制定出臺渭源白條黨參規范化栽培技術操作規程和質量監測標準,加快中藥材種植標準化進程。按照“南歸、北參、川芪”的布局,大力建設南部高寒陰濕區當歸、川沿河谷區紅黃芪和北部干旱山區優質白條黨參三個生產基地,不斷加大外地名貴中藥材和野生中藥材的推廣、馴化力度,使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穩定在20萬畝以上。抓好會川、清源、蓮峰、新寨等藥材市場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市場環境,提高服務功能。充分發揮興華藥材有限責任公司等縣上已扶持的中藥材加工、運銷大戶的輻射帶動作用,大力發展中藥材飲片加工業和運銷業。同時,廣泛宣傳,大力招商,吸引全國醫藥加工企業來我縣建立藥源基地、投資辦廠,帶動中藥材產業向縱深發展。

因地制宜,科學養殖,大力發展畜牧產業。按照不同的地域特點,因地制宜,合理規劃和布局,突出特色,提高養殖效益。以黃香溝牧場為中心,按照草場的載畜能力,向南部草場資源比較豐富的五竹、田家河、峽城延伸,大力發展耗牛和山羊養殖,打造綠色食品品牌。以三河口肉牛育肥協會為龍頭,帶動千家萬戶發展舍飼養牛,力爭達到3萬頭以上,大力推廣科學養殖技術,提高養殖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積極建好路園鎮上坪種羊繁殖基地。北部地區結合退耕還林,重點發展以舍飼小尾寒羊為主的養羊業,力爭達到10萬只以上。全縣充分利用荒山、荒坡和草場資源,合理規劃放養點,動員千家萬戶大力發展南山放養蟲草雞,力爭飼養量達到500萬只,戶均達到50只,切實把南山放養蟲草雞的品牌做響,規模做大,產業做強。在川沿鄉鎮和城郊積極建設以仔豬繁育、奶牛養殖、暖棚養殖等為主的高效養殖示范區,以點帶面,促進全縣畜牧業快速發展。同時,重點抓好甘肅微笑生態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綠色肉食品開發項目和三河口肉牛屠宰加工項目,建立“農戶+協會+公司”的產業開發模式,整合資源、技術、資金、人才等生產要素,開發新產品,增強市場競爭力。切實加強管理,依靠科學,依靠法制,依靠群眾,切實做好禽流感等疫病的防治工作,確保畜產品安全。

大力發展旅游產業。以創建旅游大縣和蘭州避暑圣地為目標,緊緊抓住蘭臨高速公路全線貫通、引洮工程開工建設、212國道改建等大型項目實施的機遇,進一步加強旅游景點基礎設施建設和交通道路建設,加大宣傳力度,提高服務水平,從避暑休閑、生態旅游、農業觀光等方面,精心打造旅游項目,促進旅游業快速發展。

緊盯市場,緊盯消費者,大力發展青豆產業,扶持五竹青豆協會建設辦公大樓、加工車間,建立穩定的種植基地,進一步提升青豆加工的水平。

要大力宣傳馬鈴薯良種、白條黨參通過國家原產地保護認證的優勢,利用頒證的機會,廣泛宣傳我縣的特色產業和特色產品,推介渭源的資源優勢。通過優勢產業的開發,進一步壯大基地,做強品牌,擴大銷售,增加產值,提高產業效益,真正把支柱產業做大做強。

2、以項目為載體,抓項目,促發展,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步伐

認真實施“項目立縣”戰略,牢固樹立抓項目就是發展生產力的觀點,在全縣努力營造議項目、跑項目、上項目的氛圍,把主要心思和精力放在爭取項目和建設項目上,通過項目建設進一步創造發展條件,塑造良好形象,帶動全縣經濟快速發展。

努力改善交通狀況。重點抓好投資17.5億元的212國道高速公路渭源段建設改造項目的立項。全力配合搞好投資4200萬元的定渭公路鋪油建設工程,同時,結合定渭路的改造,完成渭源一中門口到淤河灣的拆遷改造,加快縣城建設步伐。建設好投資168萬元的羅蓮公路橋梁工程,投資106萬元的北寨橋子溝大橋,投資179萬元的會川東關至羅家磨鄉村公路,投資33萬元的峽城至秋池灣鄉村公路,投資35萬元的麻家集至梁家河鄉村公路。

加強與國際社會的聯系與合作,積極爭取外國政府貸款項目。認真做好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投資5015.5萬元的農村綜合發展項目實施前的各項準備工作,爭取全球環境基金會對這個項目的匹配資金予以立項。繼續大力實施LpAC、CES項目,全面完成建設任務。

積極組織開發水資源。全力配合搞好引洮工程建設,抓好投資 4.3億元的峽城梯級電站立項建設工作,積極爭取投資2987萬元的峽口水庫南豐灌區工程在年內開工建設,建設好投資626.6萬元的上灣灌區配套工程,積極爭取在縣內沿河流域建設小水電項目。

加快縣城建設步伐。在清源路改造建設上,要力爭有大的突破。認真實施好投資1506萬元的城區供水工程,力爭年內建成。積極爭取城區污水處理項目。積極爭取建設投資680萬元的城區電網改造項目。

這些項目都是關系全縣經濟發展大局的項目,對改善農業生產基本條件和基礎設施面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的項目省計委已批復立項,并已下達投資計劃,需要全縣上下認真抓好建設。有的還需要我們在今后努力爭取??傊?,縣上將抓住事關全縣發展的關鍵項目,動員和帶領全縣人民真抓實干,建設好項目,爭取好項目,通過項目建設,推動全縣經濟快速發展。

3、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總攬全局,努力改善農業生產基本條件和生態環境,努力增加農民收入

農業基礎條件脆弱,是長期制約全縣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目標,科學規劃,分步驟實施,使全縣農業基本條件和生態環境進一步得到改善,為全面實現小康社會打好基礎。

一是認真實施退耕還林和天然林保護工程。堅持以往行之有效的領導包片、包點工作責任制和苗木調運制,嚴格按技術規則栽植,完成全年任務。做好林權證的發放工作,嚴格管理,切實鞏固歷年退耕還林工作成果。

二是進一步加大梯田建設力度。梯田建設是改善農業基礎條件的重要手段,因此,縣上將繼續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完成1.25萬畝的梯田建設任務。同時,北寨鎮年內實現梯田化目標。

三是認真實施人飲解困、集雨節灌、小流域治理工程。積極實施人飲解困工程,解決1.5萬人的飲水困難,通過幾年的努力,使有條件的鄉鎮全部實現自來水化,徹底解決人畜飲水困難的問題。建設集雨節灌水窖5000眼,發展節灌面積1.5萬畝。認真實施投資100萬元的2003-2004年度中央財政預算內專項資金水土保持項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0平方公里,繼續加快建設柳林1號、姚集2號、坪塬、寺兒灣4座骨干壩。積極爭取投資913萬元的7座骨干壩和16座淤地壩項目開工建設。

四是切實搞好參與式整村推進、世行貸款和小康示范村建設項目。在全面完成2003年確定的黑鷹溝、鄭家川、七圣3個村的基礎上,認真搞好新確定4個村的參與式整村推進扶貧開發項目建設,按照世行貸款項目的規劃要求,重點放在扶持種植和養殖業上,完成報帳余額資金600萬元,年內全面完成項目建設任務。繼續加大社會幫扶工作力度,爭取在我縣建成一個天津對口幫扶示范村。在鞏固提高以往小康建設示范村的基礎上,認真抓好新確定5個小康建設示范村的規劃和建設工作。

五是積極組織勞務輸出,增加勞務收入。勞務輸出是轉移農村剩余勞力、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h上將不斷選擇和擴大勞務基地,認真總結和吸取以往經驗教訓,積極組織農民開展勞務輸出。力爭勞務輸出6萬人,實現勞務收入6000萬元。

4、開放搞活,興工強縣,放手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切實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大力興辦龍頭企業

沒有工業的帶動,沒有龍頭企業的拉動,縣域經濟就很難有大的發展,產業開發難以實現大的突破。因此,縣上將大力實施“興工強縣”戰略,進一步開放搞活,走“立足農業辦工業,依托資源上項目,盤活存量促增量”的路子,以產業化推動工業化,增加工業經濟總量,以工業帶動農業,促進全縣工農業全面發展。切實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放手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放手發展鄉鎮企業。

一是深化改革,挖潛改造,努力提高現有企業的生產效益。繼續深化企業改革 ,妥善解決改制企業在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引導幫助企業建立健全法人治理機制,切實加強內部管理,降低成本,提高質量;加強技術改造,開發新產品,創造當家品牌;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生產效益,增加市場占有量。對商業、糧食、供銷等流通企業,結合企業的不同特點,一企一策,努力研究和探索不同的改制方式,加快企業改革??偟囊笫且悦駹I推國有,以市場配資源。

二是建好工業發展區,放手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和鄉鎮企業。會川鎮工業發展區,年內力爭完成規劃和配套設施建設工作,制定發展區管理辦法,引導投資者入住發展區興辦工業。放手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和鄉鎮企業,發動鼓勵社會各界圍繞產業開發,興辦加工業和運銷業,興辦餐飲服務業,年內力爭新發展個體工商戶200戶,私營企業5戶,個體私營企業上繳稅金達到500萬元;鄉鎮企業增加值達到4260萬元。

三是優化環境,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努力營造投資環境、建設環境、干事創業環境,進一步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塑造渭源發展的良好形象,擴大招商引資。各有關部門要協作配合,簡化辦事程序,提高辦事效率,為投資者創造便利條件,提供優質服務。認真搞好項目的篩選和宣傳工作,對投資者熱情接待,實行全過程領辦服務。吸引更多的投資者來我縣投資辦廠、投資開發??偟囊笫且蚤_放促發展。要吸引更多的民間資本,參與各個領域的開發和建設,增加非公有制經濟總量,壯大全縣經濟實力。

四是高度重視安全生產,認真開展市場經濟秩序整頓工作,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和生命財產。認真檢查和清理各種不安全隱患,落實整改措施,確保安全生產。加大市場經濟秩序整頓力度,嚴厲打擊制假售假窩點,認真清查假冒偽劣產品,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5、圍繞產業開發、土地開發,縣城建設和小城鎮建設,大力培植財源,努力增加財政收入

進一步加大財源建設力度,圍繞產業開發、縣城建設和小城鎮建設,爭取和建設項目,提高效益,增加收入。進一步加強稅收征管和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保證財政收入穩定增長。厲行節約,保證職工工資、重點項目、社會保障、科技教育等重點支出。

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按照“以地生財,以地聚財”的思路,加強土地儲備、公開招標拍賣和掛牌出讓工作,籌集縣城和小城鎮建設資金,加快城鎮建設步伐,增加城鎮人口,繁榮商貿流通,努力增加稅收。年內新增儲備土地150畝,實現收益300萬元。以縣城為中心,向東重點突出路園鎮、向南突出蓮峰鎮、向西突出五竹鎮、會川鎮、向北突出北寨鎮,全面抓好小城鎮建設,構筑全縣城鎮發展網絡。

講求誠信,全力打造“信用渭源”,保障金融平穩運行。加大支農信貸力度,加快經濟發展。

6、高度重視群眾生活,認真做好下崗職工再就業和城市居民保障工作,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密切關注災區群眾和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多渠道努力籌措物資和資金,加大抗旱力度,順利開展春耕生產。通過產業開發、工業建設、縣城建設和小城鎮建設,進一步創造就業條件,擴大就業崗位。為下崗失業人員認真辦理再就業優惠證,各有關部門要通力協作、加強聯系,落實好稅費減免、培訓補貼、小額貸款、免費服務、開發公益性崗位等各項促進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的配套扶持政策。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切實做好“兩個確保”和“城市居民低保”工作,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加大社會保險基金的征繳力度,提高社會保障能力,切實做到應保盡保。

7、加大投入,推進社會各項事業穩步發展

強化人口與計劃生育目標管理責任制,全面提高計劃生育的管理水平和服務水平,認真落實各項計生節育措施,加大清查摸底工作,夯實計生基礎,力爭實現計生優質服務縣目標。

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全面發展教育事業。深化教育改革,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綜合人才。積極爭取中小學危改項目,新建一批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進一步改善教學條件。爭取建設投資550萬元的一中高中擴招項目,擴大辦學規模,增加教學實驗設施,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加強職業技術教育,培養高素質的勞動和建設人才。

切實加大科技培訓和適用技術推廣力度。充分發揮科技信息網站的信息傳播作用,加強科普知識的宣傳和推廣。利用農廣校等教育陣地,加強“綠色證書”培訓和頒發工作。深入田間地頭,指導農民科學種植、開展病蟲害防治。因地制宜,加強指導,建好農業科技綜合示范點。

進一步繁榮文化事業。全面完成文化館綜合樓建設,積極落實圖書館大樓建設資金。加大文化市場稽查力度,廣泛開展豐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群眾文化活動。加強灞陵橋-老君山公園建設,為縣城居民提供休閑娛樂場所。

大力改善衛生條件,建立健全疾病預防控制和衛生執法監督體系,不斷提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全面完成縣醫院醫技綜合大樓、縣疾控中心業務綜合樓、縣中醫院門診樓建設任務,爭取建設麻家集鎮和會川鎮衛生院改建工程。嚴密監控,繼續做好非典疫情等疫病的防治工作。

切實加強民兵預備役隊伍建設,抓好雙擁工作,深入開展多種形式的軍民共建活動。

堅持“打防結合,預防為主”的方針,切實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厲打擊各類犯罪活動,提高破案率,全力維護社會穩定。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加強矛盾糾紛的排查調處,做好新形勢下的信訪工作。

繼續加強環境保護、廣播電視、防震減災、郵政電信、質量技術監督和人事、審計、統計、物價等各方面的工作,推進社會各項事業協調發展。

8、全面推行政務公開,堅持依法行政,努力建設“廉潔、勤政、務實、高效”的政府

在2003年推行政務公開試點工作的基礎上,按照政務公開的要求和范圍,全面公開辦事程序和服務事項,充分發揮政務公開服務廳的作用,強化服務,增大透明度,接受社會和廣大群眾的監督。加強法制建設,深入開展普法宣傳教育,強化法制觀念,提高法律意識和依法辦事能力。加強依法行政,完善行政執法責任制,逐步建立高效、規范、透明的行政運行機制,提高行政執法水平。

密切聯系群眾,傾聽群眾呼聲。(本文權屬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請登陸查看)深入調查研究,不斷創新思路,加快發展步伐。自覺接受人大、政協的監督,認真辦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意見、建議和提案。全面建設“廉潔、勤政、務實、高效”的服務型政府。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任務更加艱巨,對政府的各項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們將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牢記新時代賦予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神圣使命,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在縣委的正確領導和縣人大、縣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團結一致,堅定信心,扎實工作,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動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和社會各項事業進步而努力奮斗!文章

來源蓮

山課件 w ww.5 Y K j.Co M 6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護理質量分析會議記錄下一篇:婚禮流程婚禮籌備計劃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