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讓語文教學走向真精彩

2023-03-26

第一篇:讓語文教學走向真精彩

追求精彩 讓教學走向生成

教學心得體會

追求精彩

讓教學走向生成

作者:程衛華

每一位教師都希望自己的課能上得精彩,大家也都在為此不斷探索與實踐。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我逐漸認識到“讓教學走向生成”是讓課堂變得精彩的有效途徑,也是必要條件。如何讓教學走向生成呢?

一、精心預設,為生成作準備

預設是相對于“灌輸”的一種行為準備,是新理念下的備課方式。

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但教學的生成性并不意味著不需要預設或不需要改進預設。我們必須認識到,新課程注重教學的生成性,實際是提高了對課前預設的要求。它要求預設以人為本、以學定教,真正關注學生的發展,從學生角度出發去安排教學活動、選用教學方法、設計教學過程;要求預設時突破“對課堂框架進行程序設定,即這節課何時到何時進行什么環節,各環節間如何過渡”等傳統備課模式,進行假設型備課,著力對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可能發生的狀況從多方面進行估測,并設計出多角度、多層次的策略方案,以備在教學中及時調用。說簡單點,就是預設時要將重心從教師怎樣講轉變為怎樣組織、引導學生開展有效的學習活動。

另外,新課程理念提倡課前預設與課后反思相結合,提倡“預案+反思”的二次備課形式,希望通過這種方式逐步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增強教師教學的藝術性。

二、善于引導,變預設為生成

課堂生成的主體是學生,不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就不會出現有效的生成。而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必須善于引導。教師引導學生開展學習活動的策略很多,但都必須遵循一個原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只是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學生才是真正的主人。

三、舍得給予,讓生成更精彩

教學作為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需要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教師在教學中要舍得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實踐、去探索、去發現,這樣才能讓學生有機會綻放智慧火花,表現自己的創新才能。當然,給予空間并不是指讓學生作一些不著邊際的猜想或一些有形式而無內容的活動,給予時間也并不是說課上的40分鐘可以毫無節制地亂用。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把握好“放”與“收”的維度,給予的時間和空間要與學生學習活動的需求相吻合,這樣才能使課堂上的生成有效而精彩。

教師永遠是課堂的主導。要讓教學走向生成,教師必須樹立生成意識,要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素質,鍛煉對課堂的組織、駕馭、調控的能力。換句話說,教師若能恰到好處地發揮了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作用,定能讓每節課都成為精彩的優質課。

第二篇:讓作文教學走向開放

——培養學生創新作文能力的體會

[摘要] 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呼喚著創新型人才,而語文新課標也強調了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作文是語文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在新課程下培養學生的創新作文能力就成了當前小學作文教學改革中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從“創新作文教學研究”開展以來,筆者進行了大膽有效的嘗試,通過開放習作的實踐領域,開放習作的思維空間,開放習作的訓練方式進行作文改革的試驗。

[關鍵詞]創新作文 開放習作

新課改形勢下的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活力的,作文教學亦理應如此。誰也無法想象在狹隘、封閉的教學氛圍中,學生的創新能力會得到提高。長期以來,作文教學的現狀不容樂觀,學生的作文千篇一律,如出一轍,毫無創新可言。要改變這一現狀,我認為必須讓作文教學走向開放,通過開放習作的實踐領域,開放習作的思維空間,開放習作的訓練方式進行作文改革的試驗。在試驗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 開放習作的實踐領域。

為什么學生怕寫作文?沒東西可寫,作文內容十分貧乏。有的是東摘西抄的“拼湊作文”,有的是全文照抄的“移植作文”,很少能見到令人眼前一亮的創新作文。究其原因是教師把學生關在教室,閉門造車,很大程度上禁錮了學生的創造力。作文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這種活動需要不斷創新。為了使每個學生都積極地參與到這種創造的活動中來,教師應開放習作的實踐領域,豐富習作活動的內容。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保持寫作的興趣,樂此不彼地創造好的作品。要開放廣闊的習作實踐領域,可從以下兩方面進行。

(一)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快樂習作。

社會是個廣闊的天地,社會生活是寫作素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俗

話說:“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那種只顧埋首讀書,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學習,正是語文學習之大忌。我們要興開放式教學之風,讓學生在社會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所為積累成寫作所需的“素材庫”。為此,教師可以創設各種社會實踐活動,指導學生參與,從而建立多渠道的習作活動體系,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快樂地寫作。如:進行小實驗、小制作,寫發明小論文;開展郊游活動,寫游記;到社區中做環境調查,寫調查報告、環保建議;觀察動植物的生長,寫觀察日記;到老人院義務勞動,參加植樹活動……

(二)在豐富多彩的學校生活中快樂習作。

學校是學生接受知識的主要場所,積極開展校園活動,豐富校園文化,豐富班隊活動內容,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為學生的寫作積累素材。如舉行輕松愉快的游戲,進行趣味寫作;開展班際體育比賽;舉行智力競賽、手抄報設計比賽、小記者采訪活動和文娛表演活動;組織講座會、演講會、辯論會;還可以利用班級的板報、學習園地開辟“評論家”“我的發現”“說句心里話”等欄目,引導學生將學校、班級以及社會上的人或事發表議論……總之,學校的生活應該是豐富多彩的,學生的習作訓練應該是不拘一格的。

二、 開放習作的思維空間。

傳統的“封閉式”習作教學過于理性化,使學生的思維受到束縛,直接影響了學生習作能力的提高。新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特別重視鼓勵自由表達,放開種種束縛,在寫作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而農村學生生活窄、見識少,使得作文選材窄、內容淺、立意舊,沒有城市學生那種多視角、多立意的創造性思維,寫出來的作文往往陳舊、沒有新意。認識到這一點,我們教師就應該采取多種方式,開放學生習作的思維空間,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的訓練。

(一)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學生作文為什么會千人一面,眾多雷同,且陳舊單一呢?這與學生的思維定勢有著密切的關系。平時的作文教學,教師講得太多,太注重技巧、方法的指導,卻不知反而限制了學生自由創作的空間,使學生形成一種思維定勢,甚至使學生的思維僵化。因此,非常有必要開放學生習作思維的空間,讓學生的思緒在廣闊的天地里暢游,不再令其局限于沿著同一方向或同一類擴散的思維,而使其思維方式向各方向盡可能地發散。

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關鍵是激發想象力。當前,學生的作文模式化特別嚴重,教師太注重對學生習作的指導,從選題一直到開頭結尾,造成學生的定向思維。這樣做實質上是抑制了學生的想象力。其實,兒童是天生的作家,因為豐富的想象力和純真的童心是他們所特有的。在他們的腦袋里,永遠充斥著我們成人無法想象的奇思妙想。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應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學生的想象力提高了,對一件事就想得多,想得深,作文的立意就會多樣。平時我注重加強學生想象作文的訓練,常用到的類型有創設情境式,幻想式,課文延伸式,童話式等。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后,讓學生聯想小女孩死后真的到了天堂,那會怎樣,進行想象作文。又如以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龜兔賽跑》為基礎,讓學生舊故事新編。又如給《三個和尚》故事改寫結尾,可以是圓滿的結局、悲慘的結局、有趣的結局……

(二)訓練學生個性思維。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作文教學,一向重視實用,對自我表現、發展個性比較忽視?,F在,《語文標準》根據國際上作文教學發展個性與適應實際需要并重的大趨勢,提出我國作文教學要注重發展個性,培養創新能力,這是完全正確的。

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個性是否得到張揚是創新作文成功與否的關鍵,即是否注重培養學生的個性思維。人云亦云,當然不能叫“新”。“新”只能想我所想,言我之言,即能體現自己獨特的個性,表達自己獨到的見解,流露自己真實的感情。我們常說“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同樣也不可能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由于人與人之間存在差異,那么承載著人的思想的文章,其風格也不可能相同,因此教師不能用同一個標準去衡量學生,不能過多的用相同的方法,技巧來指導學生,更不能把自己對事物的理解、認識強加給學生。培養學生在習作中寫出自己獨特的個人風格,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尊重學生的寫作愛好,最大限度地把寫作的自主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隨時以“我手寫我心”,讓每個學生都有自由展示語言、表達感受的機會。并在平常的教學中指導學生多思、多想、多練。

(三)訓練學生的反向思維。

反向思維,是指采用通常情況下的普遍習慣的單向思維完全相反的思路,從對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問題的思維。這是一種奇特而絕妙的創新思 3

維方法。我們創新作文教學也應注重培養學生反向思維的方法。從選材來看,反向思維就是一個新路子。例如,指導寫《媽媽的關愛》時,大多數學生會選擇媽媽在生活上關心、照顧自己,在學習上鼓勵自己的事例來寫。我就引導學生:“媽媽平時對你的責罵甚至打罵就不是關愛嗎?”有些學生受到啟發,便從反向思維來想,寫媽媽在自己做錯事時的責罵、處罰,寫媽媽在自己成績落后時的嚴厲教育。這就避免了習作內容的千篇一律。

三、 開放習作的訓練方式。

傳統的作文教學渠道單一,方法落后,內容空泛,形式呆板,違背了認識規律,導致學生個性壓抑,興趣索然,視野狹窄,創造力不強。為改變這一狀況,必須開放習作的訓練方式,探索一種新型的作文教學模式。

(一)結合課文進行創造性習作。

閱讀課文中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可供學生進行創造性習作的資源,教師應充分挖掘,結合課文指導學生進行創造性習作。

1、續寫訓練?,F行教材中,有些課文“文盡而意無窮”,留有懸念。故此,我們可鼓勵學生緊扣課文,發揮想象,進行續寫訓練。如《凡卡》《賣火柴的小女孩》等課文的結尾給人留下了思索的空間,可讓學生進行續寫。

2、擴寫訓練。教材中有的課文或段落寫得比較簡單、概括,可以引導學生選擇內容與中心關系緊密的句段作為想象點,進行擴寫訓練。如《我的戰友邱少云》一文中有這樣兩句話:“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動不動。烈火在他身上燒了半個多鐘頭才漸漸地熄滅。”這兩個句子對于體會邱少云的高尚品質有很大作用,可根據這兩個句子啟發學生想象邱少云當時的神態、內心活動,把這兩句話擴寫成一段內容具體的話。

3、仿寫訓練。教材中不乏優秀的文章,這些文章中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的表達方法,可以有選擇性地對學生進行仿寫訓練。如《匆匆》一課,作者是這樣具體描述日子來去匆匆的:“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里,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這一排比句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時間的流逝,學習后可讓學生進行句式的仿寫。

(二)開展豐富的語文活動促進習作的訓練。

語文活動往往帶有一定的競爭性和趣味性,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可能性大, 4

比較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如果我們能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必定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當前,學生寫作能力較低,一般表現在語感不強,語病較多,思路落入俗套,思維陷入混亂,大都是語言、思維方面的問題。因此,我們可以在多樣化的語文活動中,提高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打開學生的思維。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以下的幾種訓練方式效果尤佳。

1、即興演講。我在課前安排了三分鐘的演講,讓學生就社會熱點問題及身邊發生的值得注意的事件談看法,訓練學生組織語言的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這不失為提高寫作的一個好辦法。

2、表演。好動、好表演是兒童的天性。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表演的機會,在表演中提高創新能力,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把表演的內容、感覺和發現寫下來。

3、電視評論。在很多家長和教師心目中,認為看電視是件壞事,影響孩子的學習。其實不然,只要我們加以正確的引導,看電視對拓展學生的視野是很有幫助的。我常向學生推薦一些有益的電視節目,如《焦點訪談》《智力百分百》《實話實說》《動物世界》等等,然后定期組織學生對電視發表評論。在評論中,學生學會了準確地闡明觀點,訓練了嚴密的邏輯思維,也為寫作積累了素材。

讓作文教學走向“開放”,不失為培養學生創新作文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但如何突破傳統觀念,擺脫僵化模式,真正實現作文教學的“開放”,仍需我們積極地探索、完善。

參考文獻:

1、汪潮《小學開放式教學》 杭州大學出版社 1999年3月版

2、任富強 〈〈透視新概念作文〉〉,〈〈寫作〉〉 2002年第2期

3、《縱論語文教育觀》 李杏保 陳鐘梁著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1年版

4、《語文課程標準解讀》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5月版

第三篇:如何讓語文課堂教學走向生本

“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寫、學生抄;上課記筆記、下課對筆記、考前背筆記、考后全忘記。”一首《順口溜》生動地描寫了學生在校學習面貌。

老師們說,應試教育、考點思維,把學生引入題海,最后是厭學者成群,上課睡覺現象普遍,且發展到中考的考場上也睡倒了一大片(題目做不出來,而學校又要求不能提前交卷)。

我國教育改革進行了三十年,但是效果并不顯著的原因就在于此。“三本教論”:師本教育、本本教育、考本教育——我國教育存在問題的癥結所在。從而形成“三中心論”:課本為中心、課堂為中心、教師為中心”。對學生,都是老師說了算,學生往往處于被動、從屬的地位,其聰明才智受到限制、潛力得不到應有的發揮和拓展。而對老師,教育主管部門大談“有效教學”,主要看老師灌輸了多少知識點,灌輸的方式怎樣巧妙,回答問題的準確率怎樣。

在新課改的春風吹拂下,生本教育如甘霖款款而來。在物欲橫流的今天,在惰于激情的時刻,她讓焦頭爛額的教師們鎮定下來,有了明確具體實踐導向,她讓困于“三本”環境中的孩子們看到了曙光與希望。

生本教育是近幾年來,由廣東省教育科學研究所郭思樂教授全力倡導、推廣的一種素質教育。生本理念(又稱生本教育理念),是指“真正以學生為主人的,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生本教育實驗在國內百多所中小學學校開展后產生巨大的效果和社會影響,引起了教育界的強烈回響。它能使教育者在生本教育的實踐中充分體會到教育的真諦,享受到教育的樂趣和兒童生命力量的神奇。如何將生本教育理念和方法科學地運用到語文教學之中,這對于提高語文課堂質量和效率以及成功實施生本教育都具很大的幫助。

在我校嘗試生本教育學后,看到七年級的生本實驗語文課《木蘭詩》《再別康橋》所表現出來的豐富、熱烈、巨大的閱讀量,強烈的激情,可以說,一堂課,比得上平時幾周所及的閱讀和感悟。學生從中吸收了最豐富的營養。在課堂的原生態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孩子們只是興高采烈地活動。此刻他們沒有想到回答問題,沒有想到做作業考試,沒有刻意的競爭,沒有我要從中吸取什么的指令。

我們試想:在你吃飯的時候,美味盤餐,興致勃勃,誰也不會想,這一塊吃下去要吸取維生素和蛋白質多少。吃得越高興,無意吸收就越好。讀書也是這樣,學生們讀詩經,讀徐志摩,讀朱自清,讀李清照,讀李商隱,讀白居易,說著古往今來的,和他們自己的情感,每一陣笑聲都饒有那個年齡段的深意,每一個發言又都沾帶著書卷氣和正義感。他們沒有刻意地在積累,在形成語感——因而自然有獲得考試制勝的法寶——大自然就是那樣地眷顧我們,把享受美味和營養結合在一起,把閱讀的情致和語文素養的生發結合在一起,越不刻意,越是自然的東西,就越達到豐富和深刻的極致,越是成為生命成長的部分。這就是我們所要的全優語文課堂教學。

生本教育的方法:先學后教,教少學多,成就了全優語文課堂教學。

全優語文課堂模式的第一個關鍵詞就是“先學后教”。它是全優課堂的重要基礎,承載著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培養的重任。我校七年級的生本實驗語文課先確定了古詩文的生本實驗課,像《黔之驢》《觀刈麥》等,我們實踐了導學案,用她來落實先學后教,教少學多。導學案是落實先學后教的物質基礎,是用于指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案,是自我學習的程序鏈,是合作探究方向盤,是展示交流的指南針,是當堂達標的目標地。“先學后教”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教學方式。從重教師教,輕學生學的做法,變為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她強調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主動學習,學會學習。這是生本理念的重要體現。

既然可以先學,那么還要教做什么?先學后教,不是意味著不要教。教師在這個過程中還是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一是教師確定內容和進度,這個內容和進度是在教師對人的培養的整個考慮下提出來的。二是給出了對學的恰當的而不過分的指導。學生這個時候的“學”,是有教師導的背景的學,但誰也不能否認,課堂這一段的基本過程仍然是“學”。三是教師在其中貫徹了一個原則:只要有可能讓學生自己學,我們就不教。四是表面上學生不能自己學,我們要創造條件,轉變方式,讓學生能自己學。這樣,先學后教就不僅是一種時間順序,更表明了學為根本的地位。因此,語文課堂該走向生本。

生本教育,其最大的特點是突出學生、突出學習、突出探究、突出合作。無數成功的生本實驗表明,郭教授的理論與實踐是帶有拯救性質的。那么,我們的語文課如何走向生本呢?

(1)語文課生本教育的基本過程是:

1、課前的學習準備;

2、課時的小組討論,發言展示與座位上聆聽、質疑、探究„„;

3、課后的追根究底和生活實踐„„這樣,處處突出學生的學習,讓學生學會學習比學到知識重要千萬倍。比如上網查找相關資料、通過文字或圖例表達自己的意見;課堂上學會聆聽老師、同學的講話、上講臺用口頭表達自己的意見、對別人的觀點提出質疑、對別人的質疑回答自己的見解„„

(2)給語文教師四點建議:文本解讀走向生本,內容選擇走向生本,教學過程走向生本,反饋評價走向生本。同時再送幾條切實可操作的教學舉措:

1、初讀課文后讓學生談感受,已經知道的就無需再糾纏。千萬不要把學生當“零起點”。

2、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把質疑貫穿教學始終。讓學生提出“真問題”。

3、十分重視學生的錯誤,把錯誤看作重要的教學資源,引導學生從錯誤走向正確。

4、根據學生實際設計作業。盡量設計分層作業,甚至不設計作業。

(3)生本教育在頻考下的對策:生本教育在頻考下只要用“二八開”原則,八分生本教育,二分生本備考,身處師本、考本的環境里,不得已在實施“二八開”原則’,這樣,學生更愛學了,優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學困生也有了一定的進步。

在實踐中認識到生本教育確實符合學生的發展,有助于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事實上,“滿堂灌”的課好上,實施生本教育沒那么容易掌控,對教師有了更高的要求。

總之,以學生為本位、以學生的個性發展為本位、以學生的可發展性為本位和以大眾教育為本位的素質教育,這就是生本教育的最主要內容,是一種價值觀的轉變,也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轉變,這意味著我國的教育思想的又一個進步。

但我們更需要的是改革評價制度、頻考制度。讓生本教育在荊楚沃土上生根發芽茁長成長。

生本課堂的驚喜

經過上半年的學習與討論,我校確定了生本在我校的可行性與必要性。暑假過后,在全校范圍內全面推行生本理念,構建生本課堂。雖然生本理念在轉化為生本課堂模式的過程中,曾經引起我們很多的思考和質疑,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生本給我們帶來的更多的是驚喜。

首先,學生不再據泥于教者對教材理解的設定,而是通過先自學形成了自己的觀點。

以前我們在學習涉及把握人物形象的課文時,往往會引導學生根據人物的動作、言語、心理活動等來分析人物形象,進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而“先學后教”的生本教學觀要求學生先根據自己的知識儲備和自己所能獲得的信息、資料,形成各自獨立觀點,再把這些可能還不成熟的觀點放在小組范圍內進行討論,使這些觀點更趨理性;最后再將這些有理有據、相對成熟的觀點進行全班交流,這種思維的碰撞就經常會產生美麗的思想火花。

如分析《牛郎織女》這篇課文中的“王母”形象時,傳統課堂一般都會抓住“闖”“狠狠一推”“拽”“劃”等動作描寫來引導學生得出“王母是個心狠手辣、六親不認的人”的結論。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這樣的結論是唯一且理所當然的,但在生本課堂中,學生卻給了我不一樣的答案。在進行全班交流時,我班楊俊所在的小組就由楊俊為代表給出“王母是個秉公執法、大義滅親的人”的結論。此言一出,全班嘩然,我也愣住了。班長田霖穎首先站起來說:“王母那么壞,把自己外孫女的兩個孩子,也就是她的重外孫女‘狠狠一推’,難道她還是好人?”楊俊小組里的司徒立刻站起來答到:“王母是一個執法者,天廷也確實有神人不可以結婚的規定,王母沒有因為織女是她的外孫女而網開一面,為什么我們不能說王母‘秉公執法、大義滅親’呢?”雙方同學激烈地爭辯使課堂氣氛立即熱鬧起來。連我也忘情于這種氛圍,與同學們一起討論起葉圣陶為什么將王母寫得那么壞,他為什么又將傳說中牛郎偷織女衣服的那一段情節給省掉。我們甚至很自然地談論了文學作品如何引導社會進步的問題,我從來沒有想過小學課文可以學得這么深入,也沒想到孩子們懂得這么多。

其次,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把握不再是片面的、局部的,而是更具開放性、發散性。

孔子在《論語》中針對教學有這樣一句簡煉而經典的話:“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通俗一點解釋這句話就是:不到他(學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這一理念似乎和生本教學觀中的“以學定教”暗合,以學生的狀況來確定教學的內容和把握教學的層次。這一原理使一切預設的教學流程設計都變得無足輕重。因為學習內容和重點都是學生定下的。但也不是完全沒有不給學生以方向和框架,我在語文閱讀課上實施生本的過程中就基本上分為大致這樣四個步驟:字詞句段,文章內容,我的收獲,我的疑問。學生在最后一個環節——“我的疑問”中常常會出現傳統教學中不會出現的很多稀奇古怪但又令人驚喜的內容。

在教學朱熹的《觀書有感》這首古詩,全班交流進行到“我的疑問”這一環節時,我班陳步詮同學就提出:“我覺得詩中的半畝方塘不一定就只指人的心智,還可以指中國的官場,那么源頭活水也就不是指書本里的知識了,而是指源源不斷地招進清廉的公務員,只有源源不斷地招進這樣的公務員,才能保持官場的清正廉明。”我立即表示支持,于是又有同學站起來說:“那么,這半畝方塘也可以指我們的學校,只有不斷地招收高素質的老師,我們學校的教學才能保持高水平。”我驚喜:這不正是孔子所說的“舉一隅而以三隅反”么?我因勢利導,留了一道課后作業:以《觀塘有感》為題,寫一篇小議論文,談談你對這半畝方塘比喻義的看法。結果同學們寫出來的想法異彩紛呈:有把方塘比喻成公司的,有把方塘比喻成醫院的。學生能夠由古及今、由書本知識及現實社會,這是我沒有想到的。

再次,“高度尊重學生”的理念促進了獨立思維的形成使學生學會并敢于去質疑權威。

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它不求短期的高分,而著眼于學生長完的發展。要踐行這一教育理念,就要求教師“蹲下”與學生進行平等的交流,即使他們有時提出的觀點難免不全面、不完善,我們也要保護他們的這種獨立思考問題的積極性。你對他們的“半調子”觀點給予耐心,他們終會在不經意間給你驚喜。

在教學《青海高原一株柳》這篇課文時,學生基于自己課前的預習、查閱的資料,在全班交流課上介紹了青海的地質地貌、氣候環境,介紹了平原地區的柳樹的生長繁殖情況,進而反應出青海高原這株柳樹生長和生存不易,最后很自然地引導出了課文的中心思想:我們要學習這株柳樹與命運抗爭的精神。正當我在開心地認為又一篇課文被我輕松地“教”完時,平時不怎么發言的吳子虛同學站起來小心翼翼地說:“老師,我還有一點疑問,剛才有同學說青海高原的人洗菜的水用來洗腳,洗腳的水用來喂豬,可見那里水太少了??墒悄抢镌趺磿兴娬镜哪?你看‘走到李家峽水電站總部的大門口,我一眼就瞅見了這株大柳樹,’”他的這個疑問一提出來,同學們就在下面嘰嘰喳喳地議論起來。顯而易見,大家都沒有注意到這株柳樹生長的具體位置:李家峽水電站總部的大門口!李博文同學站起來說:“老師,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么這株柳樹不就不神奇啦,它肯定有的是水!”又有同學站起來說:“因為有水,附近肯定還有其它樹。”同學們像炸開了鍋,也不知道是誰說了一句“看來作者陳忠實不怎么‘忠實’啊。”同學們都笑了起來。我笑著對吳子虛同學說:“你讀書真仔細,可以說是有了重大發現,‘讀書貴能疑,疑能生教義’就是這個意思。”轉而又對大家說:“如果陳忠實為了反映柳樹的這種精神而刻意夸大環境的惡劣的話,這肯定是不對的。但凡事要講證據,請同學們課后去查找李家峽水電站還有其它樹的證據。”過了幾天,同學們果然給我找來了幾張網上“百度”而來的李家峽水電站長著其它樹的圖片。同學們的這種質疑權威的精神不是很可貴么?

生本課堂充份地肯定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不再據泥于傳統課堂中老師所設定教案的條條框框,而使其思維具有了主動性與發散性。學生與教者教材的關系不再是被動地接受,而更多的是主動的探求,甚至是質疑。雖然生本課堂才推行短短一個學期,但這樣的例子已經可以信手拈來、不勝枚舉。

在這種氛圍中,我忘記了自己是個教師,感覺自己只不過是學生中成績相對好一點的一員。當我站出來說話時,我不再感覺自己是在空洞地說教,而是在迫不及待地分享自己對問題的不同看法。在這種氛圍中,我也忘記了去進行所謂的組織教學,雖然同學們坐得東倒西歪,但我知道他們都是投入的。這一切,都是生本給我們帶來的驚喜。

第四篇:讓初中英語教學走向生活化

【摘 要】:隨著社會生活信息化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初中英語教學越來越得到社會的重視。語言來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學英語,是《新課標》強調的“做中學,學中用”的體現。以往的英語教學只注重知識的傳授,技能的訓練,是在教英語課本,很少站在學生生活的高度來審視教學活動,致使英語教學成了學生生活的一種負擔。因此,倡導生活化的英語教學,構建生活化的英語課堂,挖掘生活化的活動資源,走英語教學生活化的道路,讓英語教學回歸生活,從而實現高效率、人性化的初中英語教學。

【關鍵詞】:初中英語教學 生活化 情境 拓展

一、走向生活化的初中英語教學的產生背景 1.初中英語教學存在的弊端

“我國初中英語教育的現狀尚不能適應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與時代發展的要求還存在差距;甚至在實際教學中還存在許多弊端”(教育部,2003 年)。出現“費時較多,收效較低”(李嵐清,中南海外語教學座談會)等明顯問題;許多學生從小就開始學英語,學了十年八年,到頭來還是似懂非懂,稀里糊涂。特別是初中學生的基礎差,對英語學習興趣低,收效當然是甚微。

2. 初中英語課程改革的要求

此次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就是要改變英語課程內容繁、難、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的聯系,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為此,筆者嘗試開展“走向生活化的初中英語教學”的研究。眾所周知,英語是一門需要學生大量實踐、運用、練習的課程,學生只有在真實生活語境及交際活動中,才可能形成運用英語的能力。

二、走向生活化的初中英語教學的內涵特征

走向生活化的初中英語教學,即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貫徹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把學生看作一個完整的人,一切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都要有利于學生的自我發展。靈活處理教學材料,把教材內容活化為實際生活,將教學活動置于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努力營造生活化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學習生活中的英語,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體驗生活,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同時將教學的目的、要求轉化為學生作為生活主體的內在需要,使課堂充滿生命活力,使學生獲取有活力的知識。

三、走向生活化初中英語教學的側重點和原則

“課堂教學與生活”這一命題本身也標示出課堂教學不同與生活,課堂教學既不能脫離學生的生活,也不能簡單地還原為學生的生活。課堂教學必須高于生活,課堂教學的內容和活動是對生活的提煉和對生活的超越。

有這樣一幅生活化教學的畫面:在一堂小學一年級的語言課上,孩子們正在學習漢語拼音。充滿活力與激情的女教師講解時的神情與一舉一動吸引著每一個孩子。孩子們每人手舉著能代表各個音素的物品,念著、唱著、跳著、聽著音樂的旋律、排隊組合;他們畫一幅很大的圖畫,畫中藏著學習的所有音素,他們玩起抓迷藏的游戲,念著有韻律的詩歌,聽著美妙的故事。雖然他們不知道每個字如何寫,但是他們知道語言很美,很動聽。

從上面的描述中我們可以領悟到:有想象力的教師才會培養出有創造力的學生。學生的學

習激情源于有興致。我們還可以看出:教學在于激發一種興趣,教學在于營造一種氛圍,教學在于提供一種條件,教學在于喚起一種感情。英語生活化教學活動在課堂教學的實施中將會為師生的交往互動提供舞臺,為教師展現智慧,引導學生發展提供場所,為學生自主探究知識提供機會。

初中英語課程改革特別強調語言的實踐性與活動性。在課堂教學活動設計中,為了使聽、說、讀、寫的活動更加具體化,教法的選擇要遵循多樣性的原則;為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精力充沛,思維敏捷,保持強烈的求知欲望,并做到:眼到、腦到、口到、手到,教學中應注重學生情感的培養,即遵循情感性的原則;為促成學生擁有自主學習、自我倡導、自我強化的能力,學法指導遵循自主性原則(八個“給”):

1、給學生一個空間,讓他們自己往前走;

2、給學生一個條件,讓他們自己去鍛煉;

3、給學生一個時間,讓他們自己去安排;

4、給學生一個問題,讓他們自己去找答案;

5、給學生一個機遇,讓他們自己去抓住;

6、給學生一個沖突,讓他們自己去討論;

7、給學生一個權利,讓他們自己去選擇;

8、給學生一個題目,讓他們自己去創造。

四、走向生活化初中英語教學的設計方法

教無定法,教必有法。靈活駕馭課堂,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在課堂設計中,學生不再是“配角”,而是活動的“主體”。教師不是在表演,而是在與學生交流合作,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英語生活化教學使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保持有效互動。教學活動的開展為學生主動構建提供學習資料,使學生形成對知識的理解,群體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自主性得到發展。依據以學生為主體、任務型、啟發式的教學原則,精心設計英語生活化課堂教學活動,因此我們必須從時代和國際競爭需要的高度來認識職高英語教學所面臨的新機遇和挑戰,采取各種辦法努力提高我們的英語教學水平?!缎掠⒄Z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創造性地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活動,吸引和組織他們積極參與”,“要能夠使學生獲取處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語與他人交流、用英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日常的英語教學工作中,我們教師必須努力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沉浸其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這不但有助于學生用真實的方式來應用所學的知識,同時也有助于學生認識他們所學知識的作用和意義。下面我們對初中英語教學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及解決對策提出一些認識和設想,探討適合我國國情的初中英語教學模式。

1、教學內容生活化

教學內容是教學之本,初中學生英語基礎差,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不高,我們就越要注重教育的生活化。從生活經驗中選取教學內容,使學生感到親切、自然,易學,能使他們適應學習、獲得經驗、得到發展。我們目前使用的仁愛英語教材中,有很多內容非常貼近中職學生的生活,我們就很容易將教學內容和生活內容聯系起來。 學生的生活內容包括自身生活和學校生活,如:姓名年齡、個人愛好、性格特長、家庭成員、理想中的職業、最喜歡的朋友等許多方面。我們老師可結合教材內容,通過豐富多樣的形式,讓學生學會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如在新學期開始,結合教材第一單元 Making friends 內容,可以讓學生這樣做自我介紹:“My name is …, I am a 15-year-old boy. I like surfing the internet.” “I like surfing the internet, too. So we have the same interest. We may be good friends.” “I major in accounting. I like making friends. I think a good friend should be honest……”等等。 學生的很多時間是在校園里度過的,在這個大家庭里,他們學習、生活、運動,交友、談心。校園的許多設施: playground, computer room, library, classroom等等,都是學生很想學到的語言材料,可以結合學生的學校生活學會更多的詞匯和句子,比如“Mr. Li is our head teacher. Every morning, he runs on the playground with us.”,“I enjoy my new school life. I can borrow books from the library. And I can play piano in the music room…….”

等。

2、課堂教學生活化

教師應在《新課標》指引下,努力創設生動和真實的語言環境,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中逐漸形成學習英語的興趣和愛好,形成在動態真實環境中使用英語進行活動的積極性,讓生活走進課堂。

(1)、憑借生活創設生動、真實的語言環境

語言學家克魯姆說過:“成功的外語課堂教學應該是創造更多的情景,讓學生有機會用自己學到的語言材料”,筆者經常根據本校專業的特點,聯系教材,設置真實的語言環境,通過角色表演,增強了學生運用英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在學習了Stay in a hotel這個單元后,我讓學生扮演客房、大廳服務員和客人進行對話或小品表演。學生在角色扮演中很自然地用到了課本中學過的交際用語:“ Would you please give me a room for one night?、

“Could I have your ID card?”、 “I’d like a single/double room.”。學了 Places of interest后,引導學生想象自己是導游,為游客作介紹 :Suppose you are a guide. Please make an introduction of the West Lake(或本地的其它旅游景點)to a group of visitors?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中完成了英語學習,激發了學習興趣,提高了語言交際能力。 (2)、組織符合學生生活經驗的討論活動

課堂上需要教師整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適當運用于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自己的教育意圖隱蔽在友好的、毫無拘束的氛圍中。我們在組織學生Discussion時,要與生活聯系,讓學生親身投入到生活中,這樣學生漸漸就會對英語學習充滿了興趣和渴望。例如,在教學Time這一課中,設計這樣的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Which do you think is more important, time or money ? Why ?” 討論結束后,各小組代表向全班同學匯報結果。一個組代表說:“We think time is more important. Because time is limited. If you lose it, you can never get it back. You can make more money but you can’t make more time.”.另一個組說:“.We think money is more important. Because we can buy many good things with money. If we have no money, we won’t enjoy the wonderful life. Don’t worry about the time , because we are young ,we have a lot of it.” 又一個組說:“We think time and money are both important. If we have more time ,we can make more money. And if we have much money ,we can do something easily”.這樣的設計首先將知識還原為生活,其實是對生活本身的討論。同學們爭論得面紅耳赤,不可開交,在坦誠的交流和討論中,他們不僅鍛煉了英語表達能力,而且豐富了認識,開闊了眼界。這樣的討論,符合他們的生活經驗,他們在自己喜愛的活動中學會了新知,覺得學習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情。

(3)、生活化的寫作訓練

通過閱讀教學讓學生充分感知生活,對社會問題展開討論,讓學生探究生活,反思生活,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是提高學生英語寫作能力的有效途徑。學生寫作的過程,是觀察、記憶、想象、邏輯、操作等能力的集中表現,教師引導學生扎根在社會生活這個“天然教室”, 讓學生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課文,并運用課堂上所學知識到生活中去實際應用——寫自己的生活,自然淡化語法教學、淡化詞語教學、淡化閱讀分析教學。比如在教學Environment 后,要求他們寫一篇“In your daily life ,what can we do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的文章,這有助于學生對社會的認識及責任感。學生通過主動、積極、獨立地學習英語,基于現實生活積累人生體驗,思索生活,理解生活,面向世界、認識世界,培養足夠的能力和信心。 (4)、利用媒體技術,創造動感情境

隨著現代技術的廣泛應用,多媒體走進了英語課堂。它為學科教學注入了無限的生機與活力,使學生的視覺感受和聽覺感受有機地結合起來,構成一幅視聽立體英語畫面,營造出各種不同

的情境,模擬各種各樣真實的情景。比如在學習Unit9 Health 這個單元時,為了能使學生有身臨其景的感受,同時使學習材料更有趣味性,我用DV拍攝了學生的生活、學習、運動等鏡頭,把它們制成多媒體課件,學生們能在課件中發現了自己和周圍同學的身影,既感到親切又覺得真實、自然、充滿人情味,使原本枯燥的書本知識變得生動鮮活,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開口講話的欲望,為語言交流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3、作業布置生活化

《新課標》把“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地學習策略,加強自我管理和自我評價”,“發展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英語教學的基本任務。因此我們教師在設計課外作業時要做到有趣味性、實用性、創造性,這樣不但使語言學以致用,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并且能使學生走出學校、走向社會、走進生活,有利于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下面我把自己積累的一些簡單易行且豐富多樣的英語課外作業做以下小結。(1)操作性的:如讓學生給生活用品、學習用品寫說明書,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上網查資料的水平,也提高了他們的閱讀和書寫水平。我們還讓學生留心身邊的事物,收集、摘抄英文商標、產品說明書、中英文廣告、標牌,如“Pierre Cardin” —皮爾.卡丹,“Peace bird.”— 太平鳥,“ Bank of China”— 中國銀行, 等等。通過這些作業,學生會為能在與自己息息相關的現實生活中發現并學到這么多的英語而高興,從而增強了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驅使他們從豐富多彩的生活中去挖掘更多的生活英語。(2)交流性的:在課外,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組成合作小組或教師幫助學生配對,讓學生創造性地改編對話或排演短劇,每節課前,讓學生輪流表演他們精心準備的節目。 (3)習得性的:讓有條件的學生每天堅持聽讀課文錄音,聽英語廣播,并鼓勵、培養學生閱讀英語故事書,看英語VCD,欣賞并學唱英語歌曲。

4、課外拓展生活化

英語是一門工具性的學科,我們學英語的最終目的是能用英語進行表達、交流和交往。隨著觀念的更新,教學已不僅局限于課堂,而是開放型的。因此,我們要利用一切機會,幫助學生拓寬英語使用的環境,讓學生真正走進社會,走向生活,用英語交流。 語言離不開環境,離不開實踐,一旦離開了環境,就成了無源之水。因此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1)、校園文化的布置 布置富有英語氣息的校園環境。如在教室里或者校園中設立英語角,布置具有國外風俗習慣的圖片,舉辦英語學習園地,在校園內創設英語墻報等等。條件好的學校有廣播臺和電視臺,它們是校園內覆蓋面最廣,學生接觸面最頻繁的兩大媒體。學校要積極籌建好這兩個英語平臺,如確定指導老師人選,和組建采、編、譯、主持等節目制作團隊,計劃每周播出的次數和時間。這樣一方面使廣大學生逐步適應并樂于用英語獲取信息,并在英語情境潛移默化地增強英語使用意識,培養英語語感,提高英語水平;另一方面,節目制作人員,在英語聽、說、讀、寫、譯等各個方面得到鍛煉和培養,英語綜合能力及個人綜合素質得以提升一個較大的臺階,為其他同學起到榜樣和示范作用,帶動全校同學學習運用英語,培養英語交際能力。( 2)、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英語校內外活動 Ⅰ、利用圣誕節、愚人節、萬圣節等節日和生日,開展英語晚會等英語主題活動。在這種多元文化的氛圍下,同學們裝扮教室、制作禮物,用英語來慶祝節日,更好的體現了語言的交流作用,舉辦英語晚會既是英語學習進一步升華,也是一次領略收獲喜悅的成果展示。 Ⅱ、經常性地舉辦一些英語比賽。如唱英語歌曲比賽、英語風采大賽、朗讀比賽、書寫比賽等富有競爭氣息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運用英語,獲得成就感。學生可在歡樂的氣氛中參與英語活動,體驗并感受英語魅力,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Ⅲ、充分利用地方資源,讓學生有機會與外國人接觸、交流。讓他們去體驗真實的生活,在生活中學會真實的語言。通過組織和參與多樣化的英語活動,學生的情感和學習策略得到了調整,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提高了,創新意識和合作精神得到了培養?;顒?/p>

中,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經歷了磨礪意志、活躍思維、展現個性、發展心智和拓展視野的過程。 英語教學生活化是《新課標》強調“做中學、學中用”的最好體現,生活化教學使教學活動置于真實的生活背景之中,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和興趣,從而將生活的內在需求轉化為教學的目標,讓學生在生活化的環境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生活化的教學凸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了他們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能更充分地投入到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從而更好地掌握相應的語言知識,培養語言技能,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生活態度,對提高學生的素質有著深遠的意義。

5 考試內容生活化

考試內容生活化,即加強考試內容與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重視考查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實踐操作的能力。中考英語命題近些年基本上保持了穩定的命題思路和風格,內容豐富多彩,更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知識覆蓋面更廣,更加注重對考生實際運用能力的考查。從聽力、語法、詞匯、完形填空、閱讀理解、改錯或翻譯,到書面表達,無論哪一部分的試題內容都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有很強的時代感。下面以閱讀理解和書面表達為例加以說明。

(1) 閱讀理解生活化。

近幾年的初中英語試題閱讀理解的語篇均選自英文原版讀物、國內外英文報紙(如 China Daily 等)甚至英文網頁。閱讀理解的內容無所不包,上自天文地理,下至社會歷史、風俗民情及政治、經濟、文化的熱點話題等。以 歷年的恩施卷為例,內容涉及奧運會、最美新娘張莉莉等。語篇涉及的體裁也是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應用文應有盡有。常見的試題類型有:辨認特定細節題、確定事實或情節題、歸納文章主題或論點題、為文章添加標題題、根據上下文確定生詞或詞組的意思題、根據所給信息推理判斷題、預測下文題、識辨作者情感態度題等。初中英語閱讀理解的內容更加貼近生活,貼近時代。更好地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精神。 (2) 書面表達生活化。

初中英語書面表達的命題以材料作文為主,所提供的材料或文字、或表格、或圖片,內容都是考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件或現象,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應用文等寫作體裁都將有可能出現。這些寫作題的一個共同特點是提示部分的文字言簡意賅,這給了廣大考生很大的發揮空間

五、走向生活化的初中英語教學的效果

通過走向生活化的初中英語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的研究,使課堂、學生、教師都“活”起來,師生雙方在生機勃勃、豐富多彩的“生活世界”里盡情地吸納知識的“營養”,收益匪淺。

1.課堂“活”了

課堂“活”起來,不僅是課程的內容活、形式活、情景活,而且是師生雙方的知識活、經驗活、智力活、能力活、情感活、精神活、生命活。使師生互動,課堂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一種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

2.學生“活”了

學生變得愛學習了,且綜合素質明顯提高。學生的學習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參與、合作交流,產生學習興趣,探索知識的愿望,教師的職能從傳授變為了指導;學習的目標從單一到綜合;學習的空間從封閉到開放,從課內向課外、向社會延伸,學習的過程從認識到實踐,拓展思維的訓練,使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提高,使學生能夠真正的學以致用。中考成績也得到明顯地提高。

3.教師“活”了

通過學生在生活中正確地運用所學的英語,是對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可以更好地優化課堂教學,優化課程結構,形成一種“大課程體系”。在學生實際運用中,既能讓學生的所學得以正確地運用,讓學生獲得成就感,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又能讓教師回到學生的角度思考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大膽改進創新自己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英語這一語言工具的作用。教師的自身素質得到提高,教科研水平得到提高,促進自我提升、發展,從而更好地服務于教育教學工作。

因此,英語教學必須與生活緊密結合,基于生活,通過生活,為了生活而教學。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被賦予了更多的角色:幫助者、指導者、組織者、評價者、監督者、促進者、資源提供者。教師要善于發揮主體意識,擴展教學空間,靈活有效地把英語生活化教學貫穿于課堂教學之中,密切聯系生活,貼近學生的個體,以學生為主體的英語生活化教學將知識生活化,不再過于重視教教材,而是注重用教材教,教會學生用英語思維,用英語做事,回歸學生的生活與經驗,進而把英語生活化教學將生活知識化。

【參考文獻】:

1.《英語教學“生活化”淺析》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周序 2006. 2.《課程標準與任務教學策略》載《中學英語任務教學的策略與藝術》浙江大學出版社 3.《呼喚有智慧的教育》載《教育參考》2001(4) 4.《浙江省中等職高學校課本》——《英語》

致謝:筆者從事初中英語教育教學12年以來,一直在研究初中英語教育教學方法,在總結各種教學方法的過程中使初中英語走向生活化我覺得最為成功,感謝英語教學的平臺,請各位專家提出寶貴的意見及建議。

第五篇:主問題設計,讓語文教學在簡約中走向高效

“主問題設計”是指教師在充分挖掘教材、分析學情的基礎上,從學生學習的角度提煉出關于文本學習的提綱挈領的關鍵性問題,并以此為主線來組織教學的一種教學設計模式。所謂“主問題”是相對于課堂上隨意的連問、簡單的追問和習慣性的碎問而言的。它指的是課文研讀教學中能“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要的提問或問題。在教學過程中,這個“主問題的設計”應是文本研讀的抓手,不能簡單理解為文章的主題,它是教師根據文本特點、學生實際,確定教學活動中學生“學什么”的高度濃縮,也是教學策略與智慧的集中體現。由于主問題教學設計是從學與教的角度提出的,提煉的方向、重點、層次不同,主問題的設計也不同。新課程實施以來,高效課堂成為一線語文教師普遍關注、研究的課題,主問題教學設計的核心理念與高效課堂所追求的教學目標異曲同工。近幾年筆者在高效

一、主問題設計,讓教學設計簡約中見高效語文教學的“少、慢、差、費”歷來為人們所詬病,造成語文教學效率低下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種,但不容忽視的是語文課堂教學設計冗繁、沉悶有余,簡約、靈活不足。反觀日常教學,教學內容設計貪多求全、面面俱到,唯恐講解不到位,影響考分和評價,以致教學深陷知識到位的泥潭而失去了個性化的、創造性的解讀能力。其實這種面面俱到的設計,往往面面不到,學生的收獲甚少。主問題設計是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提煉集中和高度濃縮,這一過程是對傳統教學設計的優化、精選和重組,它使學與教在簡約中走向高效。以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單元《林黛玉進賈府》《祝?!窞槔?,本單元的學習目標是欣賞人物形象、描摹人物心理,把握情節、環境與人物的關系,筆者從本單元學習目標的角度確定了以下“主問題”:《林黛玉進賈府》一文的主問題是“《林》文中對賈寶玉、王熙鳳等主要人物形象的刻畫都有衣著描寫,為什么唯獨林黛玉沒有?”《祝?!芬晃牡闹鲉栴}是“人們都說祥林嫂是一個沒有春天的女人,你怎樣理解?”《林》文篇幅較長,一般要從小說的情節線索入手,條分縷析剖析人物性格,品味鑒賞人物語言。圍繞主問題設計,學生會仔細閱讀三個主要人物的描寫內容,通過比較、篩選、提煉、歸納、概括出不同人物的描寫角度,進而總結出作者對林黛玉不作衣著描寫的原因:作者著力刻畫的是一個天生麗質、骨氣清奇、超凡脫俗的世外仙姝形象,若雷同于大觀園穿紅著綠、濃妝艷抹的眾女子,豈不落入俗套,寶玉焉能見之忘俗,眼前豁然一亮。在《祝?!返慕虒W中提了這樣一個問題:作者筆下的祥林嫂,是一個沒有春天的女人。請同學們研讀課文,證明老師的這種看法。同學們懷著極大的興趣研讀課文,探討交流,在老師的指導下,品析了祥林嫂悲慘命運的發展過程:勝春時丈夫病夭,孟春時被迫再嫁,暮春時痛失愛子,春來之時,悲慘死去——消逝在祝福的爆竹聲里。同學們理解到,冷酷的社會沒有給祥林嫂以溫暖的春天;小說表現了祥林嫂生命中“沒有春天”的悲劇,此中蘊含著深刻的象征意義。于是,“沒有春天的女人”這個“問題”,就串起了《祝?!返恼麄€閱讀品析過程,串起了對小說中人物、情節、結構、語言等內容的探究欣賞。

二、主問題設計,讓課堂教學過程節奏明快首先,“主問題設計”可以給學生明確的預習導向,在課前有針對性地預讀思考,使預習有一定深度,為課堂教學打好基礎。其次,“主問題”可作為課堂教學的中心話題,使教學過程更為簡省,教學指向更為明確,教學氛圍更為濃厚,學生的學習熱情更為強烈,從而使教學過程更為緊湊、明快。比如在學習《廉頗藺相如列傳》時,以繆賢薦賢時說的一句話“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為“主問題”,梳理出三個故事、兩對主要矛盾、兩個主要人物的“三二二”敘述結構,同時緊扣住藺相如性格中智和勇兩個主要特點,使整個課堂節奏鮮明,高效完成教學任務。滿堂問、連珠問、碎問碎答,容易把課堂捆綁在教師手里,學生在“是”與“不是”的漫不經心的回答中疲于奔命,整堂課老師、學生貌似忙得不亦樂乎,其實學生并沒有進入深思考。主問題設計,可以刪繁就簡,在簡潔中給學生提供一個開放、多元、充滿生氣與活力的平臺,使學生始終處于憤悱、參與狀態中,從而獲得更多的閱讀感悟,提高課堂效率。

三、主問題設計,以高效學習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教教材,還是拿教材來”,曾是大家爭論的話題,葉老說“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教材運用的過程就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鑒賞能力,提升思維品質、語文素養的過程。主問題教學設計將學生的語文學習放在一個感知、品味、體驗、提煉、歸納的言語情景中,是一種開放性、針對性很強的思維訓練,它鼓勵學生的個性化解讀和多元化認知,充分尊重學生的創造意識和創新能力,把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課程理念完美滲透其中,是遵循閱讀規律,提高閱讀能力的高效課堂的必然選擇。“主問題設計”高屋建瓴,執高效學習之牛耳,教師為學生高效學習指明路線圖,學生作為自主實踐的主體,在教師的引領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筆者在教學李清照的《聲聲慢》的時候,以“賞鑒古典詩詞中的疊字(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為切入點組織教學,學生神彩、精妙的感悟超乎預料。學生說:“這首詞寫于南渡之后,知人論世,李清照經歷了亡國之痛、家仇之恨、孀居之悲。此時她尋尋復尋尋,中心無定,恍惚迷離,如有所失;而房櫳寂靜,獨守空帷,冷清寂寥,寫盡凄寒;‘凄凄慘慘戚戚’六字,寫思婦相思成灰、柔腸寸斷的情狀。”“七組疊詞,分三個層次,曲盡思婦之情,尋而不見故覓也,覓者尋而細察也;‘冷冷’是作者對外在環境的感受,‘清清’是作者的心理感受,由外而內,感受細膩;‘凄凄’是‘清清’的延伸和深化,‘慘慘’是傷懷不能自持,‘戚戚’是伏枕而泣的情狀,作者打破古典詩詞諱忌疊字的傳統,大膽創新,由淺入深,步步驚心,妙不可言。”學生對這首詞能有如此精到的理解,源于對清照詞的全面賞讀,而“主問題設計”設計正是抓住了這首詞與眾不同的疊字運用,使學生在品讀中鉤沉積淀,獲得了豐富而深刻的閱讀感受,這正是語文素養的體現,也是語文思維品質訓練的關鍵。“主問題設計”從教師設計教學方案到教學過程的實踐,再到提升學生語文素養和思維品質,充分展現了其在高效課堂教學中的作用,它始終將學生的自主學習放在首位,把教學的高效作為終極目標,既關注學情,又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改進教學手段,踐行新課程理念的有益探索。目前“主問題設計”與高效課堂結合的研究尚處于探索階段,如何進一步深化實踐,優化操作,還需要不斷改進,但只要真心去改,總會有出路!(此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中學語文高效課堂的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12】gsg302)參考文獻:[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張 清 甘肅省張掖市第二中學 734000)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融資平臺公司管理辦法下一篇:師愛實效性提高的舉措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