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

2022-08-24

第一篇: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

傳統文化在現代設計的現代價值的思考綜述

[前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中國現代設計也不例外地要融入國際現代設計中。發達國家各種藝術思潮的涌入,對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我們正面臨著一個傳統文化在設計中的傳承與創新的問題 那種對西方現代藝術純粹模仿、簡單挪用將使我們的藝術喪失民族性。我們應該意識到,挖掘傳統文化中的內質和精神,是當代設計中傳統文化的現在時[1]。一個民族的文化,凝聚著這個民族對世界和生命的歷史認知和現實感受,積淀著這個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和行為準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經過長期歷史積淀而形成的,對現實社會產生巨大影響的文化特質或文化模式,他蘊含著合理的、可延續的積極向上的精神內容,與現代化發展有著相適應、相協調、相促進的一面,是社會現代化的基礎、前提、立足點和出發點[9]。在此,我將對傳統文化在現代標志設計、城市環境設計、本土服裝設計現代室內設計等設計領域說明,將傳統文化融入現代設計的重要價值和意義。

[主題]

藝術設計是文化藝術與科學技術結合的產物。隨著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也更加注重產品的品位、 文化內涵,因此,對現代設計的深層次內涵有了更多的要求。為了適應多樣化、個性化的發展,我們必須把具有傳統特色的審美追求同現代現代設計結合起來,形成具有民族個性的設計風格[2]。當今設計領域五花八門、良莠不齊,要在“眾多”中凸現“唯一”,在“雷同”中彰顯“個性”,就要選擇將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入現代設計的血脈中。從傳統文化中提煉更多的精神元素為己所用,在傳統的基礎上力求創新才可適應瞬息萬變的國際化市場格局

[4]。

一、 傳統文化在與現代藝術設計的聯系

二位作者在《淺析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藝術設計的關系》一文中如此表達:“國人欣賞具有‘高雅’、‘雅致’格調的物品,實際上是受傳統老莊美學思想 ‘恬靜淡泊’的影響。對竹、梅、蘭等的特殊喜愛,也是受到古代文人思想和作品的影響而形成的特殊文化情結。”中國各民族文化是我們的設計有更多營養、選擇、依托、發展取向。加入傳統文化元素可表現神秘的東方色彩,也可弘揚我國文化[3]。在《淺談現代藝術設計和中國傳統文化的聯系》中,宋曉建議,對傳統文化,要“在在理解的基礎上取其“形”,延其“意”,從而傳其“神”。用傳統文化的精粹,以現代國際化的語言來表達,把傳統文化元素融入現代設計之中,使民族文化精神和世界設計語言,共同融匯成現代藝術設計的主流[2]。前人創造了昨天的傳統文化,我們要創造明天的傳統文化。

二、 傳統文化與現代標志設計

標志不僅是產品的識別符號,更是表達企業理念和企業文化的載體。作為一個企業或團體最直觀的視覺認知和識別符號,對企業形象的確立和傳播有深遠意義。作者在《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標志藝術設計》一文中用漢字、篆刻、紋樣在標志中的應用表明,只有充分挖掘和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精神,才能設計出一流的具有中國文化特點和民族風格的現代標志,才可適應瞬息萬變的國際化市場格局。此外還通過傳統哲學思想對現代標志設計的影響闡明,要“以形寫意、形神兼備”“大音稀聲、大象無形、大巧著拙”為中國的造型

藝術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創造空間?,F代標志設計和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在設計中將二者結合,設計出既具中國特色,同時又不失時代性的設計作品,賦予它新的時代感和生命力,才能讓古老的藝術可以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而不斷的延續下去[5]。

三、 傳統文化與中國現代城市環境設計

城市環境設計包括城市規劃設計、建筑設計、室外設計、公共藝術設計等。中國現代的城市建筑和城市發展一樣迅速,但這種轟轟烈烈欣欣向榮的迅速發展帶來——中國的城市與建筑正在失去其特有的文化與品格——民族文化與民族精神。張春秘,洪京在文中列出了城市環境設計的矛盾:1.建筑與環境設計的矛盾:忽略了建筑本身和環境的綜合設計。2.現代與傳統之間的額矛盾:為體現“現代”精神,為了跟國際接軌,雇來的具有民族傳統的建筑正在消失。而克隆千篇一律的建筑,盲目西化,缺少民族特色。他們提出建議:要根據各種因素定位城市文化,保護民族特色:建筑要考慮建筑文化與民族精神;審美與道德觀念結合。

四、 傳統文化與本土服裝創新設計

作者指出,我國本土服裝起步晚,不成熟不完善,一直處在一種對傳統文化的再現狀態而沒有突破創新的現狀。提出服裝設計師們要“提高自身修養,加強對傳統文化的積累、消化、吸收,將這種精神文化內涵化為一種自然的情感,巧妙的體現在現代設計中”。“在服裝創新設計上體現出世界性、傳統型和現代性的平衡與融合”[8]。

五、 傳統文化與現代室內設計的融合

作者在文中指出,“要使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室內設計風格相融,孺要在現代室內設計中合理運用和借鑒傳統空間分以獲得獨特的裝飾效果,并使室內界面及組成室的家具、陳設 、燈具等要紊帶有傳統色彩或具有傳統韻味;最后在現代室內設計中搖要借鑒運用傳統的象征的表現手法,創造具有深層文化內涵和地域特色的飾形式 ,最終達到傳統與現代的共融”。并舉出在空間的隔斷、空間的裝飾、中式家具陳設中融合傳統的屏風、碧紗櫥博古架、和帶有寓意氣節情操品行等的裝飾。

[總結]

設計大師們若自身具備一定的文化素質,挖掘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和韻致,就能讓我們感受到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即共同的民族心理認知。“傳統文化是共同語言,是讓設計與人走到一起并帶著一定的時代特性向前發展的語言。[6]”所以我們應該去傳統文化之精華,去傳統文化之糟粕,揚長避短,讓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讓古老的藝術可以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而不斷的延續下去[5]。”要“用中國傳統文化精粹,以現代化國際化語言來表達,把傳統文化元素融入現代設計之中,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設計語言,共同融匯成現代藝術設計的主流[4]。”我們的前人創造了昨天的傳統文化,我們正在創造明天的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曾經成就了人類文明發展史上一個又一個輝煌,它也必將對人類不可能終止的文明發展,繼續發揮著巨大的,無處不在的影響。“傳統文化元素之對于我們今天的現代藝術設計,如魚得水,須臾不可離開[4]。” 參考文獻

【1】 肖慧芬。當代設計中傳統文化的現在時[A]。Writer Magazin(作家雜

志)2009 08期227-228

【2】 宋曉。淺析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藝術設計的關系.Arts Circle 2009

01期

【3】 岳偉 夏祺。淺談現代藝術設計和中國傳統文化的聯系。成功(教育)2009

03期 262

【4】 張鵬。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標志藝術設計[A]。WriterMagazine 2009 08

期 217-218

【5】 劉斯。傳統文化在現代標志設計中的體現。New West(新西部) 2009 02

期 140-142

【6】 陳超。從傳統文化的繼承看現代設計與人的關系[A]??平涛膮R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2009 01期 263

【7】張春秘 洪京。從中國傳統文化談中國現代城市環境設計。中國校外教育

下旬刊 2010 02期 163

【8】 李曉魯 張媛媛。論本土服裝創新設計與傳統文化的融合。Art and

Design(藝術與設計)2010 02期224-225

【9】 李振化 齊霞。淺議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設計美的契合。文教資料 2009 02

期 71-72

【10】姚彬彬。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室內設計的融合[A]。Charming China(魅力

中國) 2009 01 058

第二篇: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

在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民族自覺正在日益高漲,本土化的要求愈益強烈,和而不同的世界文化將變得越來越相異相生,豐富多彩。因此,我們不僅要順應時代潮流,積極融入國際社會,積極吸收當今世界先進文化,更應該以理性態度和務實精神去繼承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借以構建并大力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那么,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和意義到底是什么呢?

第一,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優秀傳統文化是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尊和自信的源泉,也是實現民族偉大振興的根基和精神動力。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中國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過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具有深厚民族特點的獨自體系,蘊含著獨一無二的文化特質,凝聚了中華兒女千百年來形成的生存智慧和精神力量。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而且也是中華民族擁有強大凝聚力的內在根源,正如胡錦濤同志所說:它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1]由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可以激發民族成員的歸屬意識、進取意識和奮斗意識,凝聚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因此可以形成為推動社會前進的強大動力。“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

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品質,這是我們賴

族,是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正當中國現代化進程快速和成功發展之時,對于這個近代以來曾遭受了沉重屈辱和曲折的民族而言,大力弘揚自己優秀傳統文化,既體現著民族自我意識的覺醒,也意味著民族自尊與自信的高揚。優秀傳統文化可以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對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著重要的意義。

第二,極富包容會通、與時俱進精神的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來源,也是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土壤和現實環境,它能夠服務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并能夠增強和豐富馬克思主義的吸引力、感召力。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非凡的包容性和融合力,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總能夠用會通精神吸納其他外來文化成果,不斷豐富和升華自己,不僅出現了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宋元的儒釋道三教合一,而且還出現了五四時期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馬克思主義來到中國,無疑是順應了時代的要求,適合了中國革命的需要。作為一種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畢竟是西方工業文化的產物,要在中國生根開花,面臨著中國化、民族化問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民族化就是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際問題,就是把馬克思主義植根于中國的優秀文化之中。應該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際上已經取得了偉大飛躍,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但是,要開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

今后依然無法繞開中國傳統文化。如果要繼續加深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化的程度,使之更廣泛地體現出鮮明的大眾化特色,就只能從中國傳統和現實出發,否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大眾化便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再者,中國傳統文化要徹底完成現代轉型,也必須以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指導,對其優秀成分進行馬克思主義的詮釋,才能重新煥發改革開放新時代的光輝,實現其現代價值。也就是說,一方面中國傳統文化需要接受馬克思主義改造,需要依靠馬克思主義找到最終出路;另一方面傳統文化也能夠服務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現實需要,能夠賦予馬克思主義理論以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使之成為既有時代性又有民族性的嶄新文化??傊?,用中國文化來闡釋馬克思主義,賦予馬克思主義以中國氣韻,不僅對我們具有親切感和認知度,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內涵和必然要求。

第三,我國五千年文明留下來的物質文化遺產或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筆價值連城的物質財富,那些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傳統文化遺產堪稱無價之寶,具有廣泛的現代價值和現實意義。不同類型的傳統文化遺產因其不同屬性而呈現出歷史、藝術、科學等不同的價值,由此衍生的經濟價值也為現代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持久動力。

中國文化遺產是先人創造文明的生產和生活實踐遺留下的痕跡,是文明進步的標志,它們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反映著各歷史階段人類的社會活動、社會關系,記錄著社會經濟、科技水平、文化意識、生活習俗等不同時代的狀況,是幫助人們認識和恢復歷史本來面貌的

補史的寶貴作用和研究價值。物質文化遺產中包含著大量的科技信息,反映著其時代的生產力發展程度、科技水平以及人類創造能力,對諸多領域提供著啟發和借鑒,具有極為特殊的科學研究價值。部分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諸如,玉器、陶器、瓷器、青銅器、建筑、園林、書法、繪畫、雕塑等,以及音樂、舞蹈、表演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蘊含的美學內容都有著獨樹一幟的傳統藝術價值,它并不會伴隨著時光流逝而消失,藝術之美具有永恒的魅力和價值。傳統文化遺產由此還衍生了自身非同一般的經濟價值,其經濟價值可以看作是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外化。隨著現代經濟社會的發展,文化對經濟的推動作用日益明顯,正如胡錦濤同志所指出的一樣,“文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文化與經濟一體化已當今世界經濟和文化發展的主要趨勢,文化已經構成了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型系統,文化成為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使其更加顯現出越來越強大的經濟價值,因此,傳統文化的資源只要進行現代化的轉化和開發,一旦形成文化產業化規模,就可以產生出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例如,一些傳統文化遺址或遺存得到開發后,已經成為我國文化消費的核心資源和重要的旅游經濟資源,這對于帶動的相關服務業以及區域文化產業的整體發展,實現傳統文化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雙贏,以及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除了傳統文化遺產有形的經濟價值外,它還有著無限廣闊的無形資產的價值,博大精深傳統文化正在逐步成為文化產業和文化創意取之不竭的寶藏。

各種失衡、危機、矛盾、沖突等世界性難題的思想寶庫,是慰藉人類心靈和提升人文精神的珍貴資源。

隨著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世界面臨的國際社會、民族種族、宗教文化等各式各樣的矛盾沖突日益加深,社會面臨的生態環境、精神道德、價值信念等各式各樣的現代危機層出不窮。全球變暖、酸雨頻仍、淡水危機、能源短缺、森林銳減、垃圾成災、碳排放增加、土地荒漠化、物種加速滅絕、有毒化學品污染等五花八門的世界性難題,已經嚴重威脅到人類的生存。世界將向何處去?人類在各種各樣的困擾面前感到內心迷茫,在巨大的精神壓力下感到無所適從。如何從這些矛盾沖突、困境危機的陰影中走出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智慧恰恰對此提供了一些有價值的借鑒和幫助,可以為當今人類社會提供某些有益的思想啟示。中國傳統文化的智慧魅力來自于其深邃的思想和高遠的追求,其中有許多飽含普世性的思想內容,譬如,重視“道法自然”,強調用物以“利用厚生”,希望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主張“人與天地萬物一體”、“民胞物與”、“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等思想理念。這些寶貴的思想理念是天人合一之學,是人類安身立命之學,皆有助于建構新生態環境倫理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規劃,對正確地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具有啟迪意義。中國傳統精神文化追求的是一種真、善、美的人生境界,注重和強調家庭和社會的倫理綱常,對于處理好最基本的社會關系以及遵守人類最基本的道德規范,具有

全人類共同信奉的普遍價值。中國傳統精神文化高度重視人類內心修養,十分強調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塑造,具有深厚的道德意識,對于救治現代人的心理危機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中國傳統精神文化確定的“仁、義、禮、智、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而不同”等核心價值觀念,對于建構現代的全球倫理、社群倫理、家庭倫理、工作倫理和人與人之新關系具有積極的意義。一言以蔽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想遺產經過現代創新和轉換,在現代社會仍然具有重大的思想價值,它對于緩解人類種族或文化差異之間的爭斗,追求全人類的和睦相處,實現天下大同的終極理想,完成恩格斯關于“人類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類本身的和解”的設想,都具有現實價值和深遠意義。所以,優秀的精神文化不僅是中國文化的珍貴遺產,也是全世界的精神文化財富。

第三篇:從價值角度看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沖突在實質上也被理解為西方現代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沖擊與挑戰。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轉變使其脫離了舊的軌道,并不可否認地受到了西方文化的重大影響。但本文認為,現代文化并不等同于西方文化,我們所接納的西方文化也并不會觸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系統的核心部分。

一、人和天地的關系。我們大致可以用“人與天地萬物為一體”來概括中國人對自然的基本態度。這一態度可以說是中國各派傳統思想的共同觀念。從這一觀點出發,中國人一直與天地萬物協調共存,而絕不同于西方近代對于自然征服的態度。然而今天的西方人已愈來愈看到了“科技”的負面影響。“人與天地萬物

一體”的態度誠然不是現代的,然而卻可能是具有超現代意義的新啟示。

二、人和人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中國一直被稱為“人倫”,“倫”是以個人為中心發展出來的,并且強調人與人之間的自然關系?,F代社會學家往往因為這一點而判斷中國的社會關系是沒有普遍原則的。其實,普遍原則在西方以“公平”為代表,在中國則是“仁”的概念。中國人追求的其實是一種法律所做不到的更高的“公平”和更合理的“秩序”。法律只能“禁與已然之后”,而“仁”是可以“禁與將然之前”。中國人倫秩

序中所蘊藏的現代意義就在于倫理與道德自律在中國的法制進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三、人對于自我的態度。中國人相信價值之源內在于己心而外通于他人及天地萬物,強調“修身養性”。這是中國思想的重大特色之一。西方人的精神解救主要是借助外力的解救。十九世紀以來,尼采更是發出了“上帝已死亡”的宣告。上帝死亡后的西方人倍感失落、恐慌、虛無。中國人由于深信價值之源內在于人心,并且注重自我的修養,使得個人比較具有心理的穩定和平衡。從這一點說,中國的修養傳統正是一種

值得珍貴和必須重新挖掘的精神資源。

四、對生死的看法。大體說來,中國人的生死觀仍是“人與天地萬物于一體”的觀念的延伸。中國思想的最可貴之處則是能夠不依賴靈魂不朽而積極的肯定人生。立功、立德、立言是中國自古相傳的三不朽信仰,也是中國人的“永生”保證。根據中國人的生死觀,每一個人都可以勇敢地面對個人的死亡而積極地做

人,勤奮地做事。這便是所謂“善吾生所以善吾死”。

中國文化在現代發生了劇烈的變動,西方文化的沖擊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之一。但這種激烈的變動并未徹底地摧毀中國文化的基本價值精神。中國文化的基本價值并沒有完全脫離現代生活,不過是存在于一種模糊的狀態之中。然而價值系統也只有經過自覺的反省和檢討才能與時俱進。中國人還必須繼續發掘自己已有的精神資源,更新自己即成的價值系統,才能期望在未來世界文化的創生中做出自己獨特的貢獻。

第四篇:探析中國傳統司法制度的現代價值

摘要:一百年來,傳統司法制度幾乎被視為落后和守舊的代名詞而被束之高閣,移植西方法律以實現中國法制的現代化成為法學界的主流思想。反思歷史,正視現實,我們會驀然發現傳統司法制度依然具有推動中國法制現代化進程的不可忽視的價值,即文化認同、補充國家制定法與司法改革的借鑒價值。

一、問題的提出

肇始于20世紀初的清末修律是中國法制現代化的起點,一百年來,我們沉迷于法律移植的喜悅之中,認為移植西方法就可以解決中國的一切問題。但自從上世紀90年代后期“本土資源”學者大聲疾呼之后,學仁開始反思我們移植的西方法律是否契合于中國本土文化?是否會產生水土不服問題?為此中國的傳統司法制度對建設法治國家而進行的司法改革到底有無價值?若有,又有哪些價值?回答這些問題可能會對當代中國的法制現代化進程不無裨益。時下存在一種悖論,即過度強調現存司法制度各種問題形成的歷史成因,忽視了現實中各種外在社會制度和觀念對司法制度的消極影響,從而把現實中的一切司法問題推卸于古人,而忽略對現有制度和觀念的批判和改造;二元對立的理解東西方司法制度和法律文明,凡是西方的司法制度就是先進的、文明的、合理的,只要是傳統的司法制度就必然是落后的、黑暗的、不合理的,從而在實踐上盲目移植西方司法制度,否定傳統司法制度,忽視對傳統司法資源的創造性改造和對移植過來的司法制度的本土轉化?;诖?,探討傳統司法制度對當代司法改革的價值就有其必要性。

二、當代司法改革需要反思傳統司法制度

法律就其功能而言是用來解決諸多社會問題和調節各種社會矛盾的,但其自身的變革卻往往更依賴于政治、經濟,以及其他社會環境的培育和改造。這一點對于后發國家的法律現代化而言尤為重要。清末修律、國民政府的法律改革之所以最終失敗或流于形式,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囿于當時的歷史條件的限制,法律改革者們往往傾向于關注法律自身的變革,而忽視了與之相配套的外在社會環境的改造和培育。日本明治維新時期法律變革之所以成功,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成功地處理好了這一問題。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反思歷史,聯系現實。竊以為當代中國的司法改革應該從司法制度自身的變革和外部社會環境的培育和改造兩個方面著手并使之有機結合起來。

任何司法制度都不是孤立的存在于社會當中,而是與其外部社會環境處于經常的互動之中。司法制度變革的根本動力在于社會現實的發展變化,它對司法變革的推動往往比學理上的爭論和道理上的說教來得更為根本、持久與現實。因此基于中國的社會現實,要徹底實現司法改革,必須重視與之相匹配的外部社會環境的培育。具體而言應該著手于以下幾個方面:經濟方面,繼續深入健全和發展自由平等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培育發達的、自治的“市民社會”,逐步建立起能真正表達并切實維護不同階層利益的群眾自治團體和社團組織;政治方面,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推動中國的憲政進程,從體制上解決行政權、黨委及其他擁有權力的集團和個人對具體司法審判直接或間接的干預,真正實現司法獨立和依法審判;思想文化方面,大力培育人民的自由、平等、權利和法治觀念。同時我們還應該意識到中國的司法變革是一個復雜的、漸進的綜合性社會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通過僅僅抓住某一方面的變革而畢其功于一役。

除此之外,我們還應注重司法制度本身的變革,使之符合并更好的地服務于社會的發展。眾所周知,西方現代司法制度已經運行了數百年并在逐步演進中日臻成熟,與世界發展的一般趨勢相吻合。而中國屬于后發型國家,對于這一人類文明成果我們當然可以有鑒別的拿來為我所用。然而在這一過程中是否可以完全忽視自己民族的傳統司法制度呢?答案是否定的。從法律移植和法律融合的角度講,吸收西方先進司法制度的同時不應忽視中國傳統司法制度。孟德斯鳩說過:“為某一國人民而制定的法律,應該是非常適合于該國的人民的;所以如果一個國家的法律竟能適合于另外一個國家的話,那只是非常湊巧的事” 。威

爾遜也曾說過:“凡法律非能通萬國而使同一,各國皆有其固有法律,與其國民的性質同時發達,而反映國民的生存狀態于其中„„” 這倒不是要否認法律移植的可行性,而是說如果想使法律移植盡可能的達到預期效果,移植時必須考慮移體和受體之間的相似性。如果移體和受體之間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外部社會環境方面越相似;兩者之間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越相似,功能越互補,法律移植的成效就越明顯。另一方面,法律移植的關鍵在于本土化(即法律融合)。移植過來的法律制度必須融入受體的法律文化和社會生活之中,才能發揮出其應有的社會功效。史記中有一段記載恰好可以形象地說明這一問題:“魯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魯,三年而后報政周公。周公曰:“何遲也”?伯禽曰:“變其俗,革其禮,喪三年然后除之,故遲”。太公亦封于齊,五月而報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簡其君臣禮,從其俗為也”。及后聞伯禽報政遲,乃嘆曰:“嗚呼,魯后世其北面事齊矣!夫政不簡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歸之”。

三、中國傳統司法制度的現代價值

從中國傳統司法制度自身而言,在當今社會仍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有些學者認為傳統司法制度的很多內容與現代社會的發展要求截然相反,即便有一些表面上看似合理的規定,但在司法審判過程中卻并不執行。有學者曾說:“有規則是一回事,怎么實行又是另一回事”,這樣的論斷很有代表性。當然這些學者得出這樣的觀點有其合理之處,但是他們忽視了一個問題。傳統司法本身的制度規定與其實際運作不是同一概念。傳統司法制度為什么在實行過程中變成“另一回事”,除了司法制度本身的缺陷和漏洞之外,恐怕更應該批判阻礙甚至扭曲制度發揮作用的一些法外因素,諸如社會政治體制、傳統社會文化,以及一些學者所講的“社會潛規則”?;谶@樣的認識,筆者以為在今天的司法改革過程中傳統司法制度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傳統司法制度容易得到人民大眾的普遍心理認同。毋庸質疑,我國司法變革的一個重要資源是西方運作成熟的先進的司法制度,因此在這一過程中法律移植是不可避免的必然途徑,但移植過來的司法制度能否成活,能否發揮其應有的社會功效,關鍵在于移植過來的司法制度能否實現本土轉化,能否將其

融入中國社會的制度和文化之中,為人民大眾所認同并自覺遵守。而在這一過程中傳統司法制度恰恰可以提供一些有益功用和價值。

首先,一個人、一個團體、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都存在于自己所熟悉的傳統和習俗之中并以此為基礎發展的。傳統和習俗不是保守的代名詞,它向人們提供了某種身份與認同,提供了一種歸宿感和安全感。對于大多數人而言,他們對傳統和習俗的認同和依賴遠遠超過新生事物,并且他們對新生事物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站在傳統和習俗的角度和立場上的。其次,中西方司法制度雖然風格迥異,但它們最初是對不同社會所面臨的相同問題所做出的解決方式,因此它們存在許多暗合與相似之處。諸如死刑復核制度、告訴制度、自首制度、軍民分訴制度、訴訟時效制度、證據制度、回避制度、鞫讞分司制度、翻異別推制度、錄囚復察制度、訴訟代理制度和訴訟強制措施等等。這些制度在當代有沒有借鑒價值另當別論。至少通過研究、分析這些制度上的暗合與相似之處,通過立足于我們傳統的法律文化和司法制度來學習和理解西方的司法制度;運用西方先進的司法制度,結合本國實際,重新闡釋和改造我們傳統的司法制度。這樣可以使我們對移植過來的陌生的西方司法制度有一種認同感和親和力,使移植過來的司法制度能更好地融入我們的社會生活之中,并發揮其應有的社會功效。

第二,傳統司法制度與移植的西方法可以起到互相補充作用。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獨特的法律資源優勢,西方司法制度也并非就盡善盡美、完美無缺。實際上基于天人相分、個人本位、權利至上等觀念建立起來的西方對抗式司法正面臨著“訴訟爆炸”的窘境,同時中西方司法實踐證明訴訟并不能解決所有社會爭議,有些案件用審判方式解決也不一定最好。而被西方人譽為“東方經驗”的中國傳統司法制度中的調解和調停制度,一方面既照顧到當事人要求明辨是非的心態,同時又一定程度上避免當事人之間撇開面子,甚至反目成仇的現象發生。這對西方司法制度恰好是一個有益的補充。

此外,傳統司法審判中國家制定法與成例、斷例(典型司法案件匯編)相結合;官方成文法和民間習慣相結合的“混合法”模式 也為世人所稱道。實踐證明這種模式在社會生活中有其相當的合理性。人類的社會生活是復雜多變的,人們的行為也是多層次的,因此想要制訂一部囊括調處某種社會關系所有社會行

為的法典幾乎是不可能的。而傳統司法的“混合法”模式則較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這一模式強調在司法過程中法律有明文規定的,依法判決;法律沒有明確規定的,法官可比照適用類似的成例、斷例;在民間風俗和習慣不違背國家制定法的前提下承認其相對的法律效力。這樣的模式一方面可以“以例補律”,使現有法律體系盡可能適應社會的發展變化;另一方面成文法與民間習慣相結合,既維護了國家法律的權威性,又使當事人真心接受判決,易于執行,可以收到較好的社會效果;同時司法過程中把民間習慣、成例、國家制定法有機聯系起來,既有利于補法之不足,又為新的法典編纂和法令制訂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驗。從西方司法實踐來看,很多民商事案件的審理,也都承認習慣的相對效力;大陸法系吸收判例法的經驗,英美法系借鑒成文法的立法模式,兩大法系在法律淵源上日漸趨同,這些都從側面反映了中國傳統司法中“混合法”模式的合理性。

第三,傳統司法制度可以為當代司法改革提供借鑒。中國有幾千年輝煌燦爛的法律文明史,曾經創造了世界法制史上獨樹一幟的“中華法系”。雖然用現代的眼光去審視,它與現代文明背道而馳,其中也不乏糟粕性的東西,但這并不意味著傳統司法制度就一無是處,應該全盤否定,相反其中有許多我們可以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地方。譬如,古代法官責任制度、調解制度和法官審判可以參照成例、斷例等制度在當代有其值得借鑒的地方。簡易靈活的馬錫五審判方式對今天的司法實踐,尤其是在法治各項配套機構和制度嚴重滯后和不健全的廣大老少邊窮地區有著及其重要的現實意義。當然更多的傳統司法制度的當代借鑒價值還需要我們在實踐和研究中進一步發掘。同時需要指出的是,毋庸置疑由于歷史和時代的原因,傳統司法制度中能借鑒的東西遠無法與西方司法制度相比,但也不能對其全盤否定,一竿子打死。這是因為任何的制度問題和社會問題都有其產生的歷史依據,我國現有的司法制度存在的很多問題,與傳統司法制度和法律文化不能說不無關系。因此通過對傳統司法制度的產生、發展、運行及其背后的各種制度和文化因素進行深刻的研究和反思,這樣我們就能更全面準確地把握現有司法制度及其外部社會環境的缺陷,明確司法改革的重點和方向,從而有選擇的向西方學習,而不是盲目照搬,使移植過來的司法制度更符合中國的實際,更好地發揮出它的社會功效。這一點對我國的司法改革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四、結論

繼承與創新是時代永恒的主題,對待中國傳統司法制度如此,對待今天的司法改革依然如此!我們今天進行的司法改革和法律變革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艱巨的社會工程。正如一位美國學者在回顧西方數千年法律歷史時所做出的評述:“(法律的)演變和改革是緩慢的,循序漸進的。??保留幾百年前的某些標準,遵循祖先的某些習俗和傳統,是理智的,也是必須的。” 面對這一宏大的社會工程及改革過程中所涉及的諸多錯綜盤結的復雜問題,我們必須認真應對,方能逐步推進中國法制的現代化的進程。

第五篇:中國傳統體育養生思想的現代價值研究論文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對論文都不陌生吧,論文是對某些學術問題進行研究的手段。為了讓您在寫論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國傳統體育養生思想的現代價值研究論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摘要]

本文通過查閱資料并結合現代養生的理念,闡述了中國傳統體育養生思想對競技項目的形成與發展、競技體育訓練極限、競技體育整體性調控等3方面的影響及產生的價值,有利于挖掘和創造性地傳承傳統文化中的精華,為人類文明發展提供寶貴的文化財富。

[關鍵詞]

中國傳統養生思想;體育養生;現代價值。

中國傳統體育養生思想講求神行俱養、天人合一、主客相關和動靜結合的運動方法,強調順其自然的適度運動觀念。在傳統體育養生思想的熏陶下,制約了競技體育對抗性和競爭性的發揮;使得競技性項目轉型于娛樂或表演性特征項目;現代競技體育在訓練技術方面傳承了諸多傳統體育養生理念。

一、中國傳統體育養生的基本原則。

經過人們長期的實踐和不斷地摸索,對中華民族傳統體育養生總結和概括出了一些重要的特征和原則,在這些理論的指導下,人們能夠更加科學合理地進行傳統體育鍛煉,并取得較好的養生效果。

(一)重養神。

清靜是我國傳統養生中最主要的方法,老子在《道德經》中倡導“清靜為天下正”“少私寡欲”,在《養生論》和《黃帝內經》中都強調了心神安寧對于養生的重要性。從以上古代傳統文獻中的論述,無不說明心神清凈是維持人體機能正常運轉的原動力,只有內心平靜,才能減少不必要的聒噪,從而守住機體蘊藏的神氣,否則會對人體神氣帶來不必要的損害和消耗。同時,人們在平時還要降低嗜欲,減少私心,有助于神氣的清靜內守,從而保持身心健康。

在前人靜養的基礎上,清代養生家曹庭棟提出了“靜神”的新含義。“靜神”主要是指精神專一,要摒棄一切雜念。通過以上可以看出,我國古代養生家所倡導的靜神,是指神用不過、神靜不用、神用專一,既脫胎于道家而又高于道家。

(二)通經絡。

通經絡主要是指要保持人體的經絡之氣暢通無阻,如果經絡不通,就會使得氣血不和,從而可能導致各種疾病的產生?!鹅`樞·經脈篇》里說:“經脈者,所以能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因此,在傳統體育養生中,練習者要重視保持經絡的暢通,以避免災難疾病的發生。

其中,“決生死”是說人體經脈的功能能否保持正常,是決定人生死的關鍵。人體中經脈縱橫交錯,內聯五臟六腑,外聯皮膚肌肉,人體的各器官、各組織都需要依靠經絡來達到內外相通、陰陽交貫。而如果經絡不通,氣血不暢,人體的臟腑功能就會發生障礙,從而導致疾病的產生,嚴重者甚至會導致死亡;“處百病”主要表明了經絡的順暢運轉對疾病的康復和治療具有重要的促進療效。中醫認為“痛則不通,不通則痛”,這也是強調了經絡的暢通運行可以改善人體的氣血,維持氣血的正常補償,增強人體的抵抗和康復功能;“調虛實”是說人們在患病之后經常用虛癥和實癥來對病癥的性質進行說明。中醫認為“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其中實癥是指病人病邪盛而導致的正氣為虛,即正邪在激烈的斗爭中所表現出的癥候,而虛癥則是指病人正氣虛衰,機能減退,身體抵抗力低下而表現出來的癥候。因此,針對病人不同的病癥,要注意采取不一樣的手法,從而調整病人的虛實功能,達到治愈病痛的目的。

(三)調氣機。

《黃帝內經》中有“百病生于氣”的觀點,這里所說的氣是指氣機,就是說人體產生的許多疾病,都與氣機運行的紊亂有密切的關系。

氣在人體運動中的主要形式就是升降出入,氣的升降只有達到平衡調和,且無偏盛偏衰才能維持人正常的生命。劉完素在《素問玄機原病式·火類》中指出:“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識能為用者,皆由升降出入之通利也。有所閉塞者,不能為用也。”因此,只有調節好人體的氣機升降,才能維持人體各組織的正常功能,從而達到養生的目的。

(四)順其自然。

在《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篇》中指出:“蒼天之氣,清凈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就是說人和天氣是相通的,人身上的陽氣如果能像天氣般清凈光明,就能使情緒和平安靜,順應了這個道理,陽氣就會充足,就能保護人體。這樣,即便有賊風邪氣,也無法傷害到人體,這是因為順應了四時陰陽變化的規律和次序。

二、中國傳統體育養生的基本要領。

采用傳統體育養生鍛煉時要求身體姿態端正、呼吸勻長緩慢,精神意念貫注,主要是指在功法修煉時必須做到調身、調息和調心。有人稱其為練功要旨,也有人稱為三大要素。調身主要指體育養生者通過正確的練功姿勢、動作和形態,形成良好的坐姿、站姿、走姿和臥姿等,從而為人體的各個器官、關節、肌肉、骨骼等的運轉奠定良好的形體基礎,促進氣血和經絡按著正確的軌道進行,利于神氣和精神的通竅,調身講究舒適、自然。調息也稱作調整呼吸,調息是指有意識地對呼吸進行調節,使之與意氣協調發展,呼吸的停頓時間根據自身情況而定,需要選擇舒適的練習姿勢,使身體和情緒得到充分放松,調氣的效果需要長期的堅持,練習者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適當的方法、要素、原則和規律,通過反復練習和實踐,使呼吸趨于深、細、長、勻,達到活潑的境地。調息的目的是通過集中精神地對氣息進行循環調節,吐故納新,獲得身體與真氣的煥發。調心法是通過精神意識與思維訓練來達到練神調心的。古人認為萬物生長依靠天地供給能量,而人是萬物之靈,有生命、有意識、有精神,而意識精神又受思慮因素所擾,所以應練神調心。練神調心的方法有4種:意想放松法:主動以意識引導身體各部放松,并使思想相對集中,以解除身心緊張狀態;注意默念法:默念字句、默念詞句、化雜念為正念,這是集中思想常用的方法;意想數息法:默數自己呼吸的方法,有數息和隨息兩種;排除雜念法:排除各種思想雜念與干擾,集中注意力。

傳統體育養生方法類別繁多、其形式是多種多樣的??v觀傳統養生諸法,常以調形、調息、調意分類。然而由于調意常貫于調形、調息之中,故多以調形、調息來分類;其次,還以動、靜來進行分類,動靜也只是相對而言。以調形為主諸法,形雖動,但意集中??傊畟鹘y健身運動諸法是動靜結合、身心皆調的整體養生法。以調形為主的運動有五禽戲、八段錦、太極拳;以調息為主的有放松功、內養功等。

三、傳統養生思想對競技體育的影響。

(一)對競技項目的形成與發展的影響。

中華民族在歷史悠久的文化積淀下,受特定的社會和自然環境影響,在道家、儒家、佛家等傳統養生文化思想的熏陶下,形成了追求天人合一、身心協調、倫理與心理等和諧發展的思想,以及重情操、重道德的理想,因此具有中華特色體育養生的思想和身心統一的養生方法,對我國競技體育的對抗性特點、運動員素質和發展趨向具有較大的影響。此外,西方競技性較強的激烈運動項目在我國的發展空間和形態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首先,在傳統養生思想的熏陶下,具有顯著對抗性的運動項目在推廣和發展過程中往往遭遇瓶頸,而溫和性、娛樂性的非對抗性運動項目往往具有較好的普及程度。在具有競爭和對抗特點的運動項目中,人們也樂于選擇更為平和穩重的項目,例如在球類運動項群中,我國運動員在乒乓球、羽毛球等無身體接觸的運動項目上具有較高的造詣,而在對抗性較激烈的足球、籃球等運動項群上卻處于弱勢,人們對類似于拳擊這種體力對抗性運動項目更是存在較強烈的排斥心理??梢?,在傳統養生體育和文化的影響下,人們對中庸、溫和的運動項目的選擇偏好已根深蒂固。

另外,中華傳統養生思想阻礙了娛樂性體育運動項目向競技性運動項目的過渡與轉化。例如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傳統體育項目武術,在國際范圍內具有競技特征的挖掘潛力,由于倫理道德的養生思想,逐漸磨滅了武術的技擊、對抗和競爭的特點,成為弘揚民族武德的標志產物,成為表演性、技巧性和文化性的主流發展趨向,武術對打的本質上存在較大的對抗性,但是傳統養生思想主張技巧的表演性。

我國的足球運動來源于齊楚年代的“蹴鞠”,是一項廣受人們喜愛的娛樂運動項目,曾盛極一時,隨著花樣、技藝的不斷改善和趨于精巧,其對抗特點也逐漸被磨滅。漢朝時期,人們主要通過“蹴鞠”的運動方式提高士兵的身心素質,然而其競技特征仍舊沒得到發揚。古代的“人馬合一”對抗體育項目“馬球”,在李唐發展時期被大范圍地普及,由于具有較強的對抗性、娛樂性和健身性,因而廣為流傳,享有“馬球勢”的盛史。然而唐朝后期,在“騎兵優于步兵”的觀念下,逐漸取代“蹴鞠”,成為鍛煉士兵身心素質的主要手段,在各種原因的影響下逐漸銷聲匿跡。

(二)對競技體育訓練極限的影響。

競技體育在訓練和比賽過程中注重對身體素質水平的提高,其中包含運動員的耐受力、承受力和爆發力等力量訓練,一個運動員的承受極限對整個比賽的成敗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甚至直接關系到運動成績,現如今運動負荷極限已成為衡量競技水平的重要標準之一。從我國競技體育的發展歷程和經驗總結中可知,我國競技運動員的極限承受能力較發達國家運動員存在較大的差距,這也成為制約我國競技技術水平的重要影響因素。除了運動員的身體素質原因之外,主要取決于人們對承受極限能力認識上不夠全面和深入,尤其是保守觀念的存在阻礙了訓練水平的提升。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生存環境下,人們對養生的理解側重點也會有所不同,在傳統歷史環境下,人們對養生的理解主要定義為“健康長壽”,因此尤為重視對健康活動的提倡,一切活動要以健康長壽為中心開展。在道家的傳統養生思想下,強調一切順其自然,即“順天命”和“天人合一”的傳統觀念,老子和莊子是最具代表的人物,二者注重對生命的延續,一切順應自然的規律,主張人與自然的統一,在人生觀上,認為功名不利于生命,提倡“無欲”“復初”.道家的傳統文化弘揚了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約束人們的道德和行為,同時也提倡了一種順其自然發展規律的養生原則和方法。由于長期受到傳統養生觀念的影響,人們的體育活動也多以溫和、自然和適中的.項目為主,運動承載力的安排也適可而止。華佗曾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得使極”,即人體需要不斷的運動來獲得健康,但卻不能超出身體的承受范圍,否則只會對身體帶來損害,正是在這種傳統的養生理念下,運動員無法承受嚴苛的訓練過程,并對調控競技狀態、比賽中的身體接觸對抗等訓練手段存在排斥心理,認為這種訓練手段是對身體健康的摧殘和消耗。在社會輿論、心理抵觸和傳統養生觀念的綜合影響下,對競技運動高強度、高負荷訓練方法產生逆反的消極情緒,嚴重制約運動員潛能的挖掘和發展。

(三)對競技體育整體性調控的影響。

中華傳統體育養生思想中所涉及的養生觀念為競技體育訓練的整體調控提供了積極的主導和指引作用,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神形相關論”.“神”指人體進行生命活動的精神和心理,“形”指軀體,古代養生觀中將“意”作為核心內容,“心”“神”與“意”相通,甚至可以相互轉換,“神形相關論”強調身體與精神的整體性,強調二者的和諧統一。

這一養生觀與現代的體能、心理、智力等素質的結合訓練不謀而合

二是“人天相關論”.古代重視“天人相應,合于自然”的傳統體育養生觀念,強調人與自然之間息息相關,現代訓練理念中愈加重視場外天氣、環境等多方面的客觀因素,可見“人天相關論”與現代訓練的整體調控存在內在的聯系。

三是“主客觀相關論”.古代強調養生主體對自我身體的保養和調理,養生的關鍵取決于養生的人對自我的約束,可見,傳統體育養生思想中所包含的主體性、自控性和自我性。

在現代體育訓練中,運動員的自我監測和調控對訓練質量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因此現代訓練技術中反復強調采用主體自控,結合教練員、管理人員的外控作用相統一的重要性??梢?,傳統“主客觀相關論”養生觀與現代的自控式訓練理念如出一轍。

四是“動靜相關論”.運動是物質存在的本質屬性,在陰陽學說和《周易》中提出了動靜互涵,練養兼具的理論,因此產生了“動靜結合”的傳統養生觀點,這一觀點的提出帶動了相關的體育養生方式,例如傳統的氣功和導引術等,二者將動靜和諧統一,產生了較好的體育養生效果。

在現代體育訓練理念中被廣泛吸收和借鑒,例如競技比賽前的競技狀態調控、心理訓練,以及比賽后的恢復性訓練和康復性訓練等方法。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的體育養生思想是一個特立獨行的體系,是中華民族文化對人類健康創造的奇跡和貢獻。傳統體育養生術不僅可以強身健體,而且在文化環境、精神健康和民族認同等方面都存在著巨大的潛質。由此可見,研究中國傳統體育養生思想對現代體育產生的價值和影響,有利于挖掘和創造性地傳承傳統文化中的精華,為人類文明發展提供寶貴的文化財富,具有深遠的研究意義。

[參考文獻]

[1]邱丕相.中國傳統體育養生學[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7.

[2]王楠.論中國傳統體育養生觀[D].河南大學碩士論文,2006.

[3]陳曉鶯.武術運動中的傳統養生思想[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2(16).

[4]吳俊琦,吳俊濤.中醫養生和運動養生關系的哲學思考[J].遼寧中醫大學學報,2008(4).

[5]劉喜山.我國體育概念演變探析[J].體育文化導刊,2008(8).

[6]陳德平,姚春鵬,姚丹.管子養生體育思想研究[J].管子學刊,2011(3).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餐廳巾幗文明崗事跡下一篇:傳統文化七年級內容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