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傳統文化教案范文

2023-06-28

傳統文化教案范文第1篇

設計人:常州市武進區雪堰初級中學金富東 審稿人:常州市武進區雪堰初級中學陳林 單元分析與提示

一、概述

第一單元的主題是“親近文學”,目的是引導剛剛跨入初中的七年級學生感受到文學的魅力,萌生閱讀文學作品的興趣,愉悅地步入文學的殿堂。讓學生從各方面感知文學的魅力所在——它美的形式,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語言,都將感染學生,激發他們對文學的熱愛,因而所選的文章,都是名家名篇,文質兼美,體裁多樣,有序言《為你打開一扇門》、有詩文《冰心詩四首》、有游記《繁星》、有小說《“諾曼底”號遇難記》、有寓言《古代寓言二則》,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文學畫卷,但又各有側重:

《為你打開一扇門》以優美的語言向七年級的新生闡述文學的特點、功能,加深學生對文學的認識與理解,從而更好地親近文學。

《繁星》通過展示作者不同時間、地點觀察繁星的真切感受,使學生明白細致的觀察融合了自己的人生經歷是文學創作成功的重要因素。

《冰心詩四首》充分展示詩歌的特點:形式優美,情感真摯,語言簡練,想象豐富,但也提醒學生豐富的想象要有現實中的物象作載體。 《“諾曼底”號遇難記》以一位臨危不亂、處事不驚、忠于職守的船長形象,震撼著讀者的心靈,也使學生了解如何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 《古代寓言二則》以短小而精悍的寓言展示文學那豐富的內涵,教育學生要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

二、教學目標

能欣賞名家的優美詩文,領悟文學作品與生活的關系,感受文學作品中生動的形象,體會文章中蘊涵的豐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

品味和積累優美的文學語言,提高閱讀文學作品的興趣。

3、學會觀察自然、觀察生活,懂得寫作要有感而發。

4、投身“我愛文學”主題活動,在活動過程中親近文學、熱愛文學,嘗試表達感情。學會合作交流。

三、教學設想

本單元主題為“親近文學”,是學生跨入中學的第一單元,意在讓學生感受、理解、親近文學,所以讀品是關鍵,教學還是較為“感性”比較合適。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首先要注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培養學生的語感,品味文學語言的精煉優美。在誦讀過程中去體會作品中人物的心境以及作者真實美好的情感,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文學作品的美,從而積極主動地去“親近文學”,熱愛語文,主動學習語文。 學時安排:

《為你打開一扇門》

2學時 《繁星》

1學時 《冰心詩四首》

2學時 《“諾曼底”號遇難記》

1學時 《古代寓言二則》

1學時 誦讀欣賞

1學時 寫作

3學時 綜合實踐活動

2學時 《為你打開一扇門》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能結合自己閱讀文學作品的收獲,領會文章有關文學方面的理論闡述。 2.體會文章優美的語言,反復誦讀,激發學生對文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了解文學的內容及閱讀文學作品的意義,萌生對文學的興趣。 課前準備:

1.查字典掃除生字詞。

2.嘗試給自己喜歡的語句批注。 3.有感情地朗讀《致文學》部分。 學時安排:2學時 教學過程: 導入

同學們,在《一千零一夜》里有一個關于門的故事,女主人每打開一扇門,總會在門里看見許多珍禽異獸,奇珍異寶。確實,門是神奇的東西。我們總是對門后面的世界充滿了好奇。一旦打開必得一個新的天地。今天,我們將去打開一扇特殊的門。

二、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通讀課文,結合課文說說作者為我們打開了一扇什么門?怎樣才能打開這扇門呢?

2.在無數關閉的大門中,有一扇非常重要的大門,這就是文學。結合課文內容和自己的閱讀經歷,說說這扇門的重要性。 交流活動

在作者看來打開這扇門會有怎樣的收獲呢?你有過類似的收獲嗎?請結合自身閱讀經歷來與大家交流。(學生閱讀勾畫,小組交流記錄,全班交流,相互評價——教師可利用此環節自然地推薦閱讀書目。)

四、精讀品味

作者對文學是那么熱愛,不由為它進行了一番真情的贊嘆。請你選擇6—10小節中你感受最深刻的小節,進行有感情的朗讀,并結合自身閱讀經歷談談你對此小節的體會。提示:可從用語、內涵、修辭等方面入手。

(小組進行交流學習,以便相互啟發,全班交流相互評價,激發對文學的興趣。) 教師小結

文學——我們或許很久以前就與她相遇,且在不知不覺中與她相攜走了很遠。以后我們還將與她相伴一生。她的魅力真是無窮,每個人都讀出了不同的感覺。愿大家能深深地愛上她,在她的天地里展翅飛翔。 作業布置

1.運用文中優美的語句介紹一本你曾經讀過的書,讓同學們分享你閱讀的喜悅。 2.把你喜歡的語段熟讀成誦。

3.制定一下你本學期的讀書計劃,并能提醒自己養成讀書動筆的習慣。 《繁星》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感受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熱愛大自然的美。 2.朗讀品味文中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的語句,體會文章的語言美。 3.學習運用聯想和想象來寫景狀物,抒發情感。 教學重點:

理解作者看繁星的感受,品析文章優美的語言。 課前準備:

1.查字典掃除生字詞。

2.把自己在閱讀中喜歡的語句嘗試批注。

3.想想自己有沒有看星的經歷,把你的經歷與感受描述一下。 學時安排:1學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有沒有看星的經歷呢?看來,星星、星空是倍受我們青睞。那,你是在什么情況下看星的呢?你產生了怎樣的遐想呢?我們來交流一下感受。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繁星》,看看作者巴金遙望星空有怎樣的感受。

二、一讀感知

請同學們朗讀課文,完成下表。

時間

地點

看星感受(文中語句)

第一次看星

第二次看星

第三次看星

寫作順序

概括主要內容

三、二讀探旨

1.作者三次看星的感受有什么不同?請結合作者三次看星的不同感受的語句分析說明。 2.朗讀作者看星感受的語句,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師可在適當的時候介紹寫作背景,以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三讀品味

文章之所以讓我們愿意一讀再讀,是因為用了一些生動的修辭。請同學們再讀讀文章感受一下,找出修辭之句并加以賞析。(提示:比喻、擬人、排比等)

五、四讀延伸

根據本堂課所學,結合自身看星的經歷感受,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回味本文的語言美,情感美,同時請同學們模仿課文虛實結合的寫法,按照下面的句式寫一段面對碧海藍天,你產生的聯想和想象,字數在100字左右。

“漸漸地„„我仿佛看見„„„我仿佛聽見„„我覺得„„”

六、作業布置

1.仿照本文按時間順序的寫法,敘寫自己的看星經歷,并展開聯想和想象,抒寫自己的情感。 2.閱讀二十二課《七顆鉆石》,結合自身對星座的了解,展開想象寫一個關于星座的故事,故事要有明確的中心。 (以上作業兩選一) 《冰心詩四首》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通過誦讀品味,體會詩中所蘊含的情感以及深刻的哲理。 2.學習詩中豐富的想象、精巧的構思、凝練的語言。

3.體味人間真情,激發學生奮發向上,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體味人間真情,領悟詩歌中所蘊涵的人生哲理。 課前準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了解詩的大意,力爭熟讀成誦。 2.選擇你喜歡的一首談談自己的體會。 學時安排:2學時 第一學時 教學重點:

品味人間真情,感受偉大母愛,懂得感恩。 教學過程:

一、學習《母親》 1.導入

各位同學幾歲了?對啊,不知不覺大家都十四五歲了,在你成長的這段經歷中誰最重要?媽媽!生活中,你發現媽媽的哪些舉動體現著母愛呢?請大家靜想一下。生活中,母愛無處不在,它平凡而偉大。今天,我們來學習冰心抒就的《母親》,去感受作者對母親的情感。 2.誦讀品味

請同學們朗讀這首詩,讀后,請大家結合自己的經歷來解讀這五行詩,以此來談談作者對母親表達的情感。 (注意:“心中的風雨”的理解,與“躲”字所表達出來的情感是結合自身經歷來解讀的關鍵。)

二、學習《紙船——寄母親》 1.導入 《母親》流露出了對母親的無限依戀,那《紙船——寄母親》又表達了對母親怎樣的情感呢?接下來,我們一起學習《紙船——寄母親》。 2.誦讀品味

朗讀《紙船——寄母親》,你能從詩中發現作者與母親身處的情況嗎?聯系作者與母親身處的情況,再次朗讀體味作者表達的情感。 3.探討朗讀

根據作者與母親身處情況及作者表達的情感,請你說說怎樣朗讀這首詩。

三、朗讀比較

請同學們朗讀這兩首關于母親的詩歌,想想這兩首詩有什么異同之處?

四、拓展延伸

母愛是偉大無私的,永恒的,但它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形式一般都是平平常常的。請你搜索一下平日母親對你的關愛,嘗試完成下面的仿寫。 母愛是一味良藥,能撫平兒女心靈的創傷。 母愛是

。 母愛是站在村頭的一個等待的身影。 母愛是。

五、作業布置 1.背誦《母親》《紙船——寄母親》這兩首詩。 2.《紙船——寄母親》賦予紙船特別的含義,表達作者對母親的思念,眷戀祖國的一片深情。你想借助什么樣的具體形象來表達對母親的愛,請嘗試寫一首小詩。 3.預習《成功的花》《嫩綠的芽兒》 第二學時 教學重點:

理解詩中蘊涵的人生哲理,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教學過程:

一、學習《成功的花》 1.導入

講述一個美國人的人生片斷,說說你面對這樣的人生有怎樣的感受? 21歲——生意失敗 22歲——角逐議員落選 23歲——生意再次失敗 26歲——愛侶去世 27歲——精神崩潰

34歲——角逐聯邦議員落選 36歲——角逐聯邦議員再度落選 47歲——提名副總統落選

49歲——角逐聯邦議員三度落選

教師講述:人生不幸啊,多坎坷啊!但這個經歷無數挫折的人卻是美國第十六任總統——林肯?,F在你又有怎樣的感受呢? 許多人只看到成功美麗的花環,卻很少有人注意成功背后隱藏的艱辛。讓我們看看冰心是怎樣概括成功的過程的。 2.學習課文

1)請同學們朗讀這首詩,注意語氣語調重音,小組交流朗讀方法及處理的理由。

(以第一句為例“成功的花,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艷”應該以感慨的語氣來讀,重音要落在“只”和“現時”上,這樣讀就能很好地表現人們只驚羨別人所得到的榮譽,卻看不到成功背后所付出的艱苦勞動,表達了作者的感慨。)

2)朗讀后三句思考:作者通過這三句告訴了我們什么?請概括出你的感悟。 3.深入探究

請同學們朗讀這首詩,花的成功歷程給了你什么樣的啟示?花的成功印證了許多名言,你想到了嗎? 4.當堂背誦

二、學習《嫩綠的芽兒》 1.導入

同學們,現在你們在這里學習,為的是將來有所作為,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那你認為人的一生哪個時期比較重要?接下來,讓我們來看看《嫩綠的芽兒》會告訴我們些什么。 2.學習課文

1)作者用哪三個詞對芽、花、果進行描繪的?為什么用這三個詞呢? “芽兒”的“嫩綠”顯示著健壯、旺盛和朝氣

“花兒”的“淡白”蘊含著樸素、純潔,不追求外表的華麗 “果兒”的“深紅”象征著豐碩、甜蜜和美麗

作者是抓住了芽、花、果的色彩特征,進行形象地描繪。 2)這三節詩“芽兒”“花兒”“果兒”的順序排列暗示果樹從抽芽、開花到結果的生長過程。他們說的話能互換嗎?(討論探究) 3.深入探究

讀了此詩,你認為如何使自己的青春更加美好,人生更加積極? 4.當堂背誦

三、作業布置

1.學了《成功的花》后,請你找句名言激勵自己更好地走向成功。 2.結合《嫩綠的芽兒》中“芽兒”“花兒”“果兒”說的話,構想一下自己的人生。 《“諾曼底”號遇難記》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通過研讀人物言行語句的方法,感受小說中生動的人物形象。

2.能對文中意義含蓄,難以理解的句子,聯系上下文說出自己的理解。

3.學習哈爾威船長臨危不懼、舍己為人、忠于職守的優秀品質,感受船長犧牲時場面的壯美及他美好的心靈。 教學重點:

重點分析船長的形象 課前準備:

1.查字典掃除生字詞,嘗試用簡潔的語言復述故事情節。 2.搜查一些海難的故事,能向同學們簡要介紹。 學時安排:1學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講一個關于海難的故事。 2)教師講述:在災難發生時,總有一些人露出自私可悲的嘴臉,也總有一些人抒寫出凄美動人、慷慨悲壯的故事。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另一篇有關海難的文章——雨果的《“諾曼底”號遇難記》。

二、學習課文

今天我們學習的方式比較新奇,采取模擬“事故調查組”和“追悼會”的形式展開本課的學習。學習的質量高低取決于“事故調查組”成員的一絲不茍的態度,取決于參加“追悼會”成員的誠摯的追念之情。所以,今天務必請同學們仔細研讀課文。只有在充分把握文章內容,理解文章的基礎上,才能做好“事故調查”,才能開好“追悼會”。(以小組為單位,選擇一種方式進行學習,同時對另種方式做好評點準備。) 方式一:海事局事故調查組(事故分析報告書) “分析報告書”必須涉及以下內容:

此次海難的客觀原因、人為因素、事故損失、責任判定、事故教訓。 要求:“分析報告書”分析必須有理有據,敘述條理清晰;做出客觀公正報告的同時,能很好地做出安全警示,讓人們吸取教訓。 方式二:哈爾威船長追悼會(悼詞)

請你以下面的其中一個身份來參加追悼會,宣讀悼詞。 身份選擇:獲救兒童、“瑪麗”號船長、奧克勒福大副、見習水手克萊芒、 哈爾威船長故鄉的鎮長。

悼詞要求:內容重點傾向哈爾威船長的高大形象(要結合文章內容);情 感真摯自然,要符合身份;能激起人們對哈爾威船長無限的崇敬之情。 活動經過:確定學習方式,自讀課文,根據學習方式邊讀邊做好閱讀批注——小組合作學習,完成“事故分析報告書”或“悼詞”——全班交流(先聽事故報告再開追悼會),做好互評交流工作——教師小結(對同學們的學習效果的肯定;海難原因的總結;哈爾威船長形象的總結)

三、拓展遷移

請你以文章中目睹海難全過程的一個人物或讀了這篇文章,你想對大家說些什 么?

四、作業布置

結合文章內容,分析哈爾威船長的形象。要求:分析有理有據,條理清晰,能有 一定自己的理解。

《古代寓言兩則》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能借助工具書和文下注釋,了解文章大意。 2.能說出兩則寓言蘊含其中的寓意。

3.能聯系生活實際來解讀文章,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 教學重點:

能借助工具書和文下注釋讀通文章,了解寓意。 課前準備:

1.查字典掃除生字詞。

2.根據自身理解把文章讀通順,停頓合理。

3.聯系生活實際寫一則讀后感,字數150左右。 學時安排:1學時 教學過程:

一、學習《鄭人買履》 1.講一講

大家以前學過哪些寓言?哪則寓言給你的啟示較為深刻?(教師可根據學生回答 概括一下寓言這種文學樣式的特點及魅力,激發學生對短小而蘊含豐富的寓言的 喜愛。) 2.讀一讀

我們來比一比,看誰能把古文讀得好。要求:讀準字音,聲音響亮;朗讀停頓合 理,不讀破句;有自己的情感投入。 3.譯一譯

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自己的譯文(對意見不統一的地方要說出自己的理解,如不 能達成一致意見,做好全班交流的準備。)。

全班交流,示疑解疑(學生發表各自見解,教師點撥總結。)。

在交流完譯文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話復述這則寓言(要抓住關鍵情節)。 4.析一析

鄭人是個怎樣的人?你能從這則寓言故事中得到怎樣的啟示? 5.悟一悟

生活中,你還聽到過、看見過這樣的事情嗎?或者就發生在自己身上?請你講一 講,說說你的感受。

二、學習《刻舟求劍》

請同學們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自學《刻舟求劍》,參照學習《鄭人買履》的“讀 一讀”“譯一譯”“析一析”“悟一悟”四步學習法進行(交流時教師注意引導相 互評價,注意適時點撥總結)。

三、作業布置

1.背誦兩則寓言《鄭人買履》《刻舟求劍》。 2.能用自己的語言向人講述這兩則寓言故事。

3.用簡潔的語言再講兩則成語故事,每則故事后要寫下自己的感悟。 誦讀欣賞 教學目標:

1.通過反復朗讀,體會詩的意境,感悟詩中表達的情感。 2.對詩中的精妙之句能說出自己的賞析。

3.通過對古代名家詩作的欣賞,培養學生熱愛我國古詩文的情感。 教學重點:

體會詩的意境,感悟詩中的情感。 教學難點:

對詩中的精妙之句能有自己的賞析。 學時安排:1學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大家會背古詩嗎?來背背看!(小小賽詩會)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我國是詩的國度??梢哉f,古典詩詞是 東方文化光彩奪目的明珠。今天,我們來學習四首詩詞。

二、學品詩詞

選擇你感興趣的一首,進行重點學習。學習要求:

1.用自己的語言向大家描述一下詩的意境,或者交流一下詩的內容。 2.這首詩你讀出了什么?交流你的讀詩所得。 3.交流詩中你最欣賞的詩句(你對這句詩的賞析)。

4.朗讀其它三首,對其它三首有自己的理解,能對其他同學的見解提出自己的看 法。

三、背誦詩詞

在誦讀賞析的基礎上,看誰背得快。

四、作業布置

1.流利背誦這四首詩詞。

2.把后面誦讀欣賞中的古詩詞熟讀成誦。 綜合實踐活動 文學——我的摯友

一、活動背景

文學世界里,有著豐富的寶藏。而這些寶藏,要靠我們自己去發現,去挖掘,去品味。書會讓你知道怎樣的人讓人敬重;書會讓你知道怎樣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人生;書會讓你知道自己的祖國有怎樣的壯麗;書會讓你知道怎樣去體驗人生、品味生活;書會讓你知道你未曾發現的精彩和神奇;書會讓你知道„„這是一種誘人的享受!

二、活動目的

在文學的田地里,讓我們一起發現、一起體驗、一起享受、„„一起享受人生中不可缺的文學味道。能在活動中品嘗文學的滋味,喜歡文學,熱愛文學,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

三、活動準備

回顧一下自己以前讀過的書籍,可以列出一個曾看過的書目,想想自己讀書的感受怎樣,想想哪本書讓你受益匪淺,讓你最有感觸,讓你愛不釋手,讓你„„可寫一篇讀書體驗或感受。并向大家推薦一本你喜歡的書,想好怎樣推薦給別人。

四、活動過程 1.“比”讀書

a.比比大家誰的見識廣(你讀過多少書) b.搶答文學常識(答對者發獎品)

c.老師介紹一些學生沒有提及的可供學生閱讀的書籍 2.“談”讀書

a.想想哪本書對你影響最大、或你自己最喜歡、或你自己最有感觸„„,跟大家交流一下。 b.談談你下一陣子打算去讀哪一類書或哪一本書,說說為什么(同時交流一下查閱的方法)。 3.“品”讀書

品品讀書給你帶來的感受,或感覺,或某種情感。 4.“寫”讀書

向大家介紹或推薦一本書或一類書,寫寫讀書的趣事或樂趣(與同學交流)。

*以上這些活動細節展開的同時,大家交流各自讀書看報的習慣,更好地使自己養成科學的良好的讀書看報的好習慣(圈點勾畫評)。

*與此同時,班團委負責其中的各項活動(如,我所了解的一位大作家,比比誰最了解文學——文學常識比賽等等。老師給予他們幫助。)

五、活動成果

1.以“我與書”為主題出一期黑板報。 2.四人小組出一份手抄報(主題:“我的摯友——文學”)。

3.我喜歡的一位大文豪(a.小文章“我喜歡的中國大文豪”b.班刊“大文豪”)。 4.寫寫“讀書的味道”(讀書心得體會)。

傳統文化教案范文第2篇

(二) 第17課 古詩兩首

《觀書有感》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誦古詩。

2.理解詩句意思,想象詩中描繪的美景,感悟“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知識”的深刻道理。

3.激發學生讀書、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理解詩句意思,想象詩中描繪的美景。

教學難點:領悟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詩借景喻理的特點。 教學過程設計:

一、激——揭示課題

出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宋〕朱熹

作為一個人,就要不斷讀書,不斷學習,同時要不斷實踐,才能獲得成功,才能對社會有更大的貢獻。

二、寫——整體感知

三、品——還原詩情

(一)、出示:自學要求:

1、看看圖畫,讀讀全詩。

2、理解詞語“鑒”“徘徊”“渠”“如許”,并說說詩句的意思;

3、說說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景象?

4、記下不懂的問題。

(二)、讀中體會詩歌的內涵

(三)、學生寫話:大致寫寫對這首詩的理解

(四)、背誦這首詩。

四、悟——引入哲理理解

1、引導學生質疑。這首詩學完了嗎?還有什么問題呢?

引出:詩的題目是“觀書有感”,為什么詩中卻沒有提到讀書?它和讀書有著怎樣的聯系呢?也就是說詩人看到方塘,為什么聯想到讀書呢?

池水清澈讀書

源源不斷的活水流進不斷地讀書使人__________。

2、交流,指答。

出示、齊讀:

源源不斷的活水使池塘變得如此清澈。

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的知識,才能使人變得更加聰明。

五、拓——延伸閱讀范圍

六、教學反思

《己亥雜詩》(之五)

教學目標

1.能夠熟練背誦,初步理解詩的意思并嘗試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學習的感受和理解。

2.通過對比閱讀,感受詩人豁達的胸襟,思辨的智慧,受到思想的啟迪和精神的陶冶。 教學設計 1.作者簡介 2.背景介紹 3.理解賞析

此詩前兩句寫景。望著夕陽西下,牽動了作者廣闊無邊的離愁別恨,這離別之愁,不僅是離別家眷,更是離別朝廷。詩人的馬鞭所指,東即天涯海角,可見辭官的決心之大。但辭官不等于放棄理想,亦未割斷自己與朝廷的感情牽連。詩后兩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愛民之心的形象體現。

后兩句抒情。落紅并不是無情的東西,它懷戀大自然,即使委落塵埃,也要化作春泥,護育新花生長。作者以落紅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雖然辭官,但仍會關心國家的前途命運。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4.名句賞析

5.小結:這首詩寫作者辭官離京,遠去天涯的無邊愁思,表達了詩人政治理想至死不變的執著態度。作者以“落紅”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尋味。 6.拓展提高(課件:讀寫訓練) 7.朗讀并背誦詩歌(指導) 8.課后拓展

課下再找更多的關于朱熹和龔自珍的詩背誦。 9.教學反思

第18課 詩詞兩首

《放言》

教學目標

1、理解《放言》所表達的哲理,了解古詩借用典故表達主題的寫法。

2、了解白居易詩歌的現實主義精神和通俗樸實的風格。 教學過程

一、作者簡介

二、放言五首賞析

1、讓學生看注釋,了解本詩的寫作背景。

2、教師范讀詩文,以此感染學生。

3、串講課文(討論式) 。

問:詩文上闋提出了什么"決狐疑"的方法

分析:首先否定了“鉆龜”,“祝蓍”這一類做法。接著用如何鑒別玉石和辨別木材間接地告訴了這個方法。

明確:這個方法就是歷史,就是時間。它們可以透視一切偽裝,一切虛假,一切欺騙的本來。

問:下闋借用周公和王莽的什么典故表達了詩人什么觀點和感情 (讓學生看注解4和注解5)學生復述周公和王莽的典故。

是啊,周公也有被人誤解的時候,王莽也有蒙蔽他人的時候。詩人借此安慰朋友,表達自己對歷史的認識,同時發泄了自己內心的不平。

三、全班有感情地朗誦全詩

四、布置作業 熟讀并背誦這首詩;

五、教學反思

《浣溪沙》

教學目標

1、在誦讀吟詠中感受本詞的語言特色。

2、體會詞的意境,感悟詞人所表達的深刻感受。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在讀讀背背中感受語言清麗自然的特點。

難點:理解詞中“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所蘊含的深邃內涵。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

1、在你們積累的古詩詞中,你還記得哪些?能背給大家聽聽嗎?

2、記得李白有詩《黃鶴樓》,其中有一句是“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詩中表達了作者對世事的變遷、人生沒有永恒的感慨。那么在曾經貴為一國宰相的宴殊筆下,會留給我們一些怎樣的思考呢?

二、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他的《浣溪沙》。

1、學生交流自己積累的古詩詞。

2、由學生積累過的《黃鶴樓》中慨嘆時間的茫遠、人生變化無常的詩句“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導入對本詞主題的理解與探討。朗讀體會,初步感知

1、學生自由散讀,結合書下注釋,初步理解本詞中重點詞語的含義。

3、教師范讀,引導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感受詞中所表現出的感慨抒懷之情。在朗讀中使學生能結合自己的理解初步感知本詞的字面意思。

三、感悟深邃內涵

四、布置作業

網上查閱有關宴殊的資料,了解其生平。

通過網絡資源、與同學的交流互動,拓展視野,增加積累。

五、教學反思

第19課 古詩兩首

教學目標:

1、能夠熟練背誦這兩首詩,初步理解詩的意思和蘊含的哲理,并嘗試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學習的感受和理解。

2、通過對比閱讀,感受詩人細膩的情思,思辨的智慧,受到思想的啟迪和精神的陶冶。 教學過程:

1、聽、讀 《琴詩》

2、譯文:如果說,悠揚的琴聲來自于琴本身,那琴放在琴盒子里,為什么發不出聲音,如果說,優美的琴聲是來自于彈琴的手指,那人們為什么不從手指上欣賞美妙的音樂呢?

3、賞析:蘇軾的《琴詩》,內容和形式都很特殊。關于琴是什么樣的,琴聲又如何,作者是只字未提,而是分別以兩句詩組成一聯,每聯先設一個假定的前提,然后再提出疑問,而這種疑問又是以問句的形式進行否定,否定中又暗含了肯定的意思。如果說,悠揚的琴聲來自于琴本身,那琴放在琴盒子里,為什么發不出聲音,言下之意,光有琴,婉轉的琴聲是不會自然發出來的;如果說,優美的琴聲是來自于彈琴的手指,那人們為什么不從手指上欣賞美妙的音樂,也就是說,再高明的琴師,沒有琴,靈巧的手指是奏不出樂章的。

4、聽、讀 《秋日》

[注釋](1)從容:不慌不忙。(2)覺醒:醒。(3)靜觀:仔細觀察。

(4)春、夏、秋、冬四季。(5)淫:放縱。(6)豪雄:英雄。

5、[譯文]

心情閑靜安適,做什么事情都不慌不忙的。一覺醒來,紅日已高照東窗了。靜觀萬物,都可以得到自然的樂趣,人們對一年四季中美妙風光的興致都是一樣的。道理通著天地之間一切有形無形的事物,思想滲透在風云變幻之中。只要能夠富貴而不驕奢淫逸,貧賤而能保持快樂,這樣的男子漢就是英雄豪杰了。

6、編輯本段詩詞鑒賞。

萬物靜觀皆自得。人生在世也就那么

三、四十年的好日子,真不算長,轉眼間已進“天命”之年,可自我感覺還沒怎么活,人活著易,活出質量來難,在我看來,快樂的人生才是最對得起自己,也對得起他人的人生。人啊,怎么活才能活快樂,這里面的學問還真大。常從朋友們的文章中看到各種各樣的煩惱,多是悲情、傷感,充滿對現實的無奈與苦悶,真正能把自己的快樂傳遞給大家的實在不多。

反躬自問,自我感覺是個活的快樂的人,盡管生活中遇到了諸多的挫折與磨難,在別人看來我應該是臉上掛滿愁容的,可事實恰恰相反,我臉上的微笑已經成為一種常態,很難有什么事情能讓我的心情陰晴不定了。

7、[析賞] 日子閑散的時候,沒有一樣事情不自如從容,往往一覺醒來,東邊的窗子早已被日頭照得一片通紅,寫閑散日子的從容、逍遙、快樂。無掛無愁,每天都睡到日頭高高的。

8、作者簡介

程顥 (hào) 北宋(1032~1085)字伯淳,人稱明道先生,原籍河南府(今河南洛陽),生于湖

北黃陂縣。宋代大儒,理學家、教育家,封“先賢”,奉祀孔廟東廡第38位。 與程頤為同胞兄弟,世稱“二程”。“二程”早年受學于理學創始人周敦頤,宋神宗趙頊時,建立起自己的理學體系。 其家歷代仕宦,曾祖父程希振任尚書虞部員外郎,祖父程遹曾任黃陂縣令,贈開府儀同三司吏部尚書,卒于該縣。父程珦年幼無力返鄉,遂居于黃陂,曾任黃陂縣尉,后官至太中大夫。二程就是在其父任黃陂縣尉時所生,自幼深受家學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父程珦影響,以非王安石新法著稱。

9、教學反思

第七單元 傳統服飾 第20課 漢服

教學目標:

1、認識漢服的形制,了解漢服的特點及發展演變過程。

2、引導學生學習搜集、閱讀資料的方法,學會利用資料和別人交流自己的看法

3、激發學生喜愛研究漢民族服飾文化的興趣,增強民族之間的了解,培養熱愛各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學重點和難點:

認識漢服的特點、感受漢服的華美。

了解漢服的發展演變,體會其承載的文化內涵。 教學過程:

一、漢民族簡介

中國共有56個民族,這56個民族被稱為“中華民族”,而其中漢族人口最多,歷史最悠久,文化最燦爛?,F在在國家的一些重大的慶典和禮儀性的場合,為了展現中國的傳統文化,通常會讓禮儀小姐穿上旗袍。但是你們可否知道,旗袍并非漢族人的真正的民族服飾,而是中國的少數民族滿族的民族服飾。而真正的最正宗的漢人服飾,卻在明末清初滿清入關時被迫滅亡,今天,我就來給大家揭開那段不堪回首的歷史。當然,講解歷史之前,我首先要給大家講講什么是漢服。

板書:華+夏=服飾+禮儀=漢族

二、漢服定義

漢服是漢民族傳統民族服飾的簡稱。 板書:漢服:漢民族傳統服飾的簡稱

三、漢服的基本特征

1、 漢服的基本特征是交領,右衽,寬袖,系帶。

2、 漢服與滿服的區別

3、 漢服與和服、韓服的關系。 A、 和服、韓服是漢服的分支。

日本和韓國在古代都屬于中華文化圈,它們在歷史上都曾經學習和借鑒過許多傳統中國的文化,比如服飾、文字,政治制度,器物、科技發明等等。 B、 和服與漢服的關系 C、 韓服與漢服的關系

韓服和漢服的關系同樣密切,尤其是男子的服飾,和漢服尤其相象。韓國人又將韓服稱為“明服”,也就是中國明朝的服裝。 漢服款式和圖片展示

四、 插入圖片序號和簡介

板書:漢服的基本特征:交領,右衽,寬袖,系帶 漢服的分支:和服、韓服

五、教學反思

第21課 龍袍與官服

教學目標:

1、了解龍袍與官服的樣子及象征意義,感受古代服飾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2、引導學生通過多種途徑搜集資料,培養學生整理資料、分析資料的能力。

3、感受歷史所賦予的服飾文化的政治內涵,培養學生對服飾文化的研究興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了解龍袍與官服的權利象征意義,感受古代服飾的政治內涵。 辨析不同時代官服的象征意義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過程

龍袍(lóngpáo)皇帝的朝服,上面繡著龍形圖案。繡有龍形圖紋的袍服。帝王的禮服?;实蹖S玫呐?。又稱龍袞。因袍上繡龍形圖案,故名。其特點是盤領、右衽、黃色。此外,龍袍還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龍章禮服。

龍袍是古代皇帝參加慶典活動時穿著的禮服。據《蘇州府志》卷147記載,在明代萬歷29年(公元1601年)宦官孫隆到蘇州充當稅監,督造龍袍。1957年在北京十三陵定陵發掘的出土文物中就有用緙絲制成的龍袍。因龍袍上繡紋以龍為主,故此得名。

大明朝官服的定制 和官像畫服飾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打敗了蒙元帝國,也廢止了元代的服飾制度,從皇帝到老百姓,都做了大規模的調整。大臣們參考周、漢、唐、宋的服飾形式,加以修改,先后試用了二十多年,才在洪武二十六年(西元一三九三年),確立了基本的款式。明朝的文武百官,依照官位大小品級,有不同的規定。戴在頭上的有:

一、梁冠:

二、烏紗帽:

三、襆頭:

四、四方平定巾:

五、飄飄巾:

六、東坡巾:

其他尚有儒巾、平頂巾、漢巾、軟巾、吏巾、二儀巾、萬字巾、披云巾、網巾、瓦楞棕帽、瓜皮帽等等,形形色色,有時也加上披肩。 女性的冠戴,是依照丈夫官品的大小區分。

明代袍的顏色,也分等級。一至四品官穿緋色(大紅),五至七品官用青色,八品以下用綠色。官袍圓團花紋直徑的大小也區分等級,一品用大獨科花,直徑五寸;以下品級用品,隨品級大小而縮小。 女生官服各部名稱

官袍的補子,也依照官階的大小有一定的圖像:

一、公、侯、駙馬、伯用麒麟補、白澤補(白澤、麒麟,是神話動物或古代絕種的動物)。

二、文官,一品畫仙鶴的補子。二品畫錦雞。三品畫孔雀。四品畫云雁。五品畫白鷴。六品畫鷺鷥。七品畫鸂鸂。八品畫黃鸝。九品畫鵪鶉。雜職畫練鵲。風憲官畫懈廌。

三、武官,一品、二品畫獅子。三品、四品畫虎豹。五品畫熊羆。六品畫彪。七品也畫彪。八品畫犀牛。九品畫海馬。

一、二品官服補子實物

明代官袍圓團紋,除了龍團紋,還有蟒衣(四個爪的龍)、飛魚(有翅膀和魚尾巴的龍)和斗牛(頭上有兩只彎角的龍),以及麒麟的紋路,穿這一些花紋大紅袍的人,都是

一、二品到公、侯、伯、駙馬以上的高官。

明代的官像畫服飾,驗證了文獻記載的史實,并補充文字敘述的抽象和不足,我們從許多官像畫的服飾實例中,可以發現幾種特色:

一、冠帽方面:可看出官方規定格式,只是原則上的條件宣告,樣式也是多采多姿富於變化的。

由官家婦女裝扮的華麗,也可看出先生對太太的疼惜與尊重,女生愛美、藝術要求的天份,就在鳳冠上展露。也有一些女官像沒有戴鳳冠,只插幾個頭釵,可能是官便裝,或早期鳳冠還未形成制式、流行,也有可能跟官位大小有關系。

第22課 旗袍

教學目標:

1、識旗袍的形制,了解旗袍的由來及其發展、改良的過程。

2、引導學生從調查走訪和搜集資料中提取信息,了解現代人對旗袍的看法。

3、發學生研究旗袍服飾文化的興趣,培養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喜愛。 教學重點和難點:

認識旗袍服飾,感受旗袍端莊和典雅的藝術內涵;了解旗袍的發展演變過程。 教學過程:

一、漢服消失的歷史原因

1、 明朝末年的**:

李自成領導農民起義,在起義中,明朝正規軍和農民起義軍兩敗俱傷,而此時,關外的滿人乘虛而入,鶴蚌相爭、漁翁得利。

2、 滿清的剃發易服政策:

A、 剃發易服政策的目的:打擊漢人的民族自尊心、漢對滿人統治臣服的象征 B、 剃發易服政策的內容:“十從十不從” 著重講解:男從女不從,生從死不從(由“男從女不從”引出清朝中后期漢服女裝的異化,即滿化。由“生從死不從”引出為何現在漢服被某些人污蔑為“壽衣”。) C、 剃發易服政策的執行過程:

著重講解:1)重大事件:揚州十日、嘉定三屠2)執行口號:“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D、剃發易服政策的后果:

漢人傳承了數千年的衣冠被毀于一旦,輝煌燦爛的漢族傳統民族服飾到明末清初幾乎被徹底滅絕,以至現在的漢族成了世界上唯一的一個沒有民族服飾的大民族。

二、 旗袍

深受殖民文化影響的上海,一些裁縫嘗試將傳統的滿人旗裝(形狀類似于直筒子)運用西式的剪裁方法進行剪裁,收腰、開叉,使之突顯人體曲線,展現性感和身材,一時成為上海以及全國的流行服飾。

旗袍是滿族的傳統服飾,二十世紀上半葉由民國服飾設計師參考滿族女性傳統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礎上設計的一種時裝,是一種東西方文化揉和具象。在現時部分西方人的眼中,旗袍具有中國的女性服飾文化象征意 義。

在濃厚的封建禮教氛圍中,想要婦女如現在一般外露曲線是不可能的。傳統旗袍的裁制一直采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盡管旗袍改于滿族婦女的袍子,或稱旗裝、旗服,但旗袍并不是旗裝。旗袍是帶有中國特色、體現西式審美、采用西式剪裁的時裝。旗裝是滿族婦女的民族服飾。

三、教學反思

第八單元 歷代文學 第23課 《詩經》與楚辭

教學目標:

1、了解詩經與楚辭的產生,感受詩經與楚辭的語言魅力。

2、學習誦讀和積累古典詩歌。

3、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情趣,學習屈原對理想堅持不懈的追求精神以及對祖國忠貞不渝的愛國情懷。 本課重點和難點:

了解《詩經》和楚辭的由來,感受屈原偉大而高潔的人格品質。 教學過程:

《詩經》、楚辭比較綜述

《詩經》是我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收入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約五百年間詩歌共三百零五首。最初只稱為《詩》或《詩三百》,直到漢代學者們把它奉為儒家經典之一,始稱為《詩經》?!对娊洝分械淖髌繁緛矶际且杂蓸菲靼樽嘌莩臉犯?,所以《墨子•公盂篇》說:"弦詩三百,歌詩三百。"它根據音樂的不同而分為風、雅、頌三部分,其中雅又分為大雅、小雅。

《詩經》中的三百零五首詩歌主要是由周王朝在各諸侯國的協助下于民間搜集的詩歌和貴族們為特定場合如祭祖、宴客、出獵、房屋落成等典禮,以及為諷諫、頌美等目的而向君主進獻的詩組成的。內容非常豐富,歸納起來大致包括四方面。

(一)反映愛情與婚姻的詩篇

(二)反映社會矛盾的詩篇

(三)記載周部族歷史的史詩

雅、頌中的一些詩篇在為周王朝歌功頌德的同時,也較客觀地記錄了周部族發展的歷史。例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劉》、《大明》等,這些詩敘事性很強,記述了自周始祖后稷建國至武王滅商的全部歷史和傳說。

(四)反映生產情況和禮俗的詩篇

比興手法的運用是《詩經》的另一藝術特色。其在《詩經》中的運用是很成功的,顯示了勞動人民對生活的深刻觀察,感受以及豐富的想像力,賦予作品以極大的藝術魅力,對后世的詩歌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詩經》的第三個藝術特點表現在語言形式上。四言句是《詩經》的基本格式,它們語氣自然,句法多樣,形式整齊,是相當成熟的詩歌語言。章節的復沓是《詩經》語言形式的又一特點,作者的感情在反復詠唱中得到了充分表達,同時也給作品帶來了回環反復的節奏感和音樂性。大量雙聲疊韻詞、疊音詞的運用,使作品的語言更優美、生活、形象。

《詩經》是我國現實主義文學的源頭,這些優秀的篇章,確立了我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堅實基礎,對后代詩歌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從漢魏樂府到近代民歌、民謠的歷代民歌是它的嫡傳。

楚辭是戰國后期形成于楚國的一種新型詩體,是繼《詩經》之后出現在我國詩壇上的又一詩歌高峰,楚辭的產生和形成與《詩經》不同,其有著古老的根源和復雜背景。

楚辭作為一種具有深厚地方色彩的新型詩體,與《詩經》相比,在內容、形式上都有許多獨具有特征。

從內容上看,楚辭作品中貫穿著強烈的浪漫主義精神,主要著力于表現作者的主體感受和他們在社會以及自然現象激發下噴涌出來的情感。

從藝術表現形式上看,楚辭篇幅擴大,具有更大的容量,更強的表現力。 教學反思

第24課 唐詩 活動目標

1、詩的各種信息的搜集、整理、探究,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精華。 2.在活動實踐中感受唐詩的魅力,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化的感情。 3.通過口語交際,開闊視野、增長知識、陶冶情操,培養起對真善美的熱愛、領悟人生的真諦。 活動準備

1.搜集、背誦唐朝著名詩人的詩詞。 2.搜集唐朝詩人的故事。

3.以小組的形式展開討論,選出好作品拿到班級交流。 4.民主推選,成立由學生組成的最佳活動成果評議委員會 活動過程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唐詩的百花園,在繽紛的唐詩奇葩中盡情徜徉。

一、走進唐詩,你吟我誦

1.我最喜歡的一首唐詩(小組推薦,激情朗誦。)

杜甫的《登高》。 王勃的《山居秋暝》。 李商隱《樂游原》 2.我最喜歡的一句唐詩(自由發言,抒寫感悟。) 3.我最欣賞的唐代詩人(抓住特色,勾勒個性。)

二、品味唐詩,你賞我析 1.到唐詩中去聽鳥叫 2.到唐詩中去賞月 3.到唐詩中去安家

(唐詩的魅力遠不只這些,唐詩背后的故事更是充滿懸疑、充滿誘惑與神秘!下面,我們就請大家來展示一下你所積累的與唐詩有關軼聞趣事。)

三、親近唐詩,你講我說

“推敲”的來歷。 李白“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宋之問吟詩遇老僧。 黃鶴樓李白止筆。 白居易進長安。

四、學習唐詩,你創我寫

主持人: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你能根據自己的理解用現代詩歌來描繪它的意境嗎?

五、結束語

主持人:唐詩中那些優美的詩句,伴隨著千千萬萬的華夏子孫的成長。唐詩中那些動人的故事激勵著我們對真善美的追求。讓我們在唐詩的陪伴下茁壯成長!

六、教學反思

第25課 宋詞

教學目標:

1、了解宋詞的產生與由來,感受宋詞的語言魅力。

2、誦讀與積累宋詞,培養欣賞美的能力。

3、感受古代人民生活的情趣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受到古代文學藝術的熏陶。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是了解宋詞的由來,體會宋詞獨特的語言特點。難點是了解詞的三種分法,感受豪放派與婉約派的不同詞風。 教學過程:

一、 簡介宋詞

婉約與豪放——宋詞中的兩種主要藝術風格

“婉約”一詞,早見于先秦古籍《國語?吳語》的“故婉約其辭”,晉陸機《文賦》用以論文學修辭:“或清虛以婉約,每除煩而去濫。”按諸詁訓,“婉”“約”兩字都有“美”“曲”之意。分別言之:“婉”為柔美、婉曲。“約”的本義為纏束,引伸為精煉、隱約、微妙。

“豪放”一詞其義自明。宋初李煜的“金劍已沉埋,壯氣蒿萊”(《浪淘沙》),已見豪氣。范仲淹《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也是“沉雄似張巡五言”。正式高舉豪放旗幟的是蘇軾,其《答陳季常書》云: 又惠新詞,句句警拔,詩人之雄,非小詞也。 豪放之作在詞壇振起雄風,注入詞中強烈的愛國精神,唱出當時時代的最強音。

二、欣賞 李清照的《一剪梅》

1、簡介這首詞寫作背景

2、配樂朗讀

3、學生讀

4、教師教讀

5、學生欣賞

6、教師欣賞 。

7、歸納婉約詞的特點

三、欣賞岳飛的《滿江紅》

1、簡介岳飛《滿江紅》

2、配樂朗讀

3、抽學生讀

4、教學生一句一句的讀

5、齊讀

6、學生欣賞

7、 教師欣賞 《滿江紅》宋詞鑒賞

四、怎樣欣賞宋詞怎樣欣賞宋詞呢?

1、知人論事,探其本源

2、箋注疏詁,明其大意

3、設身處地,得其意境

4、逐層求索,尋其脈絡

5、吟味精研,察其匠心

6、深入善出,發其奧妙

五、教學反思

第26課 元曲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元散曲的相關知識。

2、了解元散曲的主旨及藝術手法。

二、能力目標:

1、初步掌握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2、從作品中提煉寫作方法,訓練學生以讀促寫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讓學生通過能夠代表一個時代的文學作品來了解這個時代廣闊的社會生活。

2、培養學生富有個性的審美感,發現自己獨得的秘密。

3、有意識地進行寫作方法指導,讀寫結合。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作品的主旨及藝術手法。 難點:體味作品語言,學習各種寫作技巧。 教學過程:

一、了解散曲的發展

讓學生通過自己課前的預習,匯報總結。

(1)詞的衰頹——文體本身的發展。(這一條是重點) (2)外樂番曲的傳入。(以下各條學生說到多少均可) (3)元代商業繁榮,城市興起,文娛需求增加。 (4)蒙古貴族喜聲色文娛——統治階級的提倡。 (5)外族統治,漢人受盡壓迫,或借散曲以抒郁憤。

二、了解散曲獨特的詩歌形式——與音樂相生相伴 讓學生通過自己課前的預習,匯報總結。

三、了解元散曲作家、作品的情況

四、比較閱讀《正宮·醉太平刺世》和《雙調·夜行船秋思》 問題:兩首散曲的語言風格有什么不同?

五、比較閱讀《越調·天凈沙秋》和《雙調·大德歌春》 問題:兩首曲詩如何打破常規,寫出個性的?

常見的情景關系圖:樂景——樂情哀景——哀情樂景——哀情哀景——樂情

六、閱讀《中呂·十二月過堯民歌別情》

問題:試著說說你在閱讀中的獨特感悟和發現。(可隨意選取一個角度進行鑒賞) 分析:(1)“自別后遙山隱隱,更那堪遠水粼粼。”這兩句景中蘊情,寄托深沉婉轉。

(2)視線由遠山、碧水觸及婀娜楊柳,滾滾飛絮,最易惹人愁思,讓人生出幾許悵惘。

七、教學反思

第27課 明清小說

教學目標:

1、了解明末清初章回體小說興盛的社會背景,了解“四大名著”作者及作品內容。

2、閱讀名著,了解內容,培養分析評價作品中人物的方法。

3、感受四大名著的語言魅力,感受中華民族博大的文化內涵。 教學重點和難點:

了解小說產生的社會背景,了解四大名著的內容與作者,感受明清小說的文學成就,培養熱愛祖國文化的思想感情。 課前準備:搜集四大名著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播放四大名著的視頻片段,讓學生感受作品的美感和作品中人物的可愛。

二、自主學習

初讀課文,查字典解決生字。并在書上勾畫重難點。

三、小組合作探究 小組內交流重難點。

小組內交流課前查閱的有關資料。

你最喜歡哪一部名著?為什么?你最喜歡哪個人物?

四、精講點撥

多媒體出示四大名著的簡介及書中的典型人物介紹。

五、我的收獲(自由交流)

六、課后拓展

利用課余時間閱讀四大名著。

七、教學反思

第九單元 齊魯文人 第28課 李清照

教學目標:

1、感受李清照的婉約詞風

2、體會李清照詞中思想感情

3、比較李清照前后期作品風格

教學重難點:

1、體會李清照詞中思想感情

2、比較李清照前后期作品風格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二、走近作者

(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了解李清照生平,課堂交流)

三、閱讀詩詞的方法:

1、初讀詞作,整體感知

2、品讀詞作,體味情感

3、誦讀詞作,讀出真情

四、進入主體(前期作品):——賞析《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

(一)初讀詞作,整體感知

(二)品讀詞作,體味情感

上闋:

1、上片的前一句渲染了怎樣的氛圍?(提示:先翻譯這句話,然后用一兩個形容詞來概括)

首句描繪室外晨霧尚未消散,又見濃云密布;室內獸形爐中噴出的瑞腦香的裊裊煙霧,繚繞四周。反映了詞人百無聊賴的內心。( 迷惘、愁苦、凄苦)

2、詞人之“愁永晝”,是因何而愁呢?

“佳節又重陽”。每逢佳節倍思親。本可以和丈夫一同登高望遠,共飲菊花美酒,而如今只有自己。一個又字包含了詞人無盡的傷感和惆悵之情,真是舉世皆樂我獨愁呀。

3、在這種愁情之下,詞人就自然感覺“玉枕紗櫥,半夜初涼透”。 上片的后一句中最能表現作者心情的是哪個字?

4、句中“初”和“透”是否矛盾?為什么?

下闋:

1、下片前一句中,詞人是如何排遣她孤寂凄涼的心情呢?

2、于是,詞人捻花入室,但覺幽香滿袖,久久不散,又觸動了才下眉頭的離愁別恨,發出這樣的悲嘆:“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下片的后一句歷來為人稱道,說說這神來之筆的佳妙之處。 (從修辭和內容兩個方面)

3、能說說其他把抽象感情形象化的詩句嗎? 略

(三)誦讀詞作,讀出真情(提示:聽錄音學生跟讀,再指明學生朗讀,并點評)

五、比較閱讀(后期作品)(提示:指明學生朗讀)

《聲聲慢》

六、拓展閱讀(提示:指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李清照堪稱“中國第一女詞人”,我們再來欣賞一下她的其他作品,體味她的思想。精彩的朗讀或朗誦是對作品的再創造,會讓聽眾沉浸其中,深受感染。

七、我眼中的李清照

八、總結

九、作業:背誦詩文

十、教學反思

第29課 辛棄疾 教學目標:

1、全面了解辛棄疾詞的藝術成就和藝術特色.

2、感受辛棄疾的愛國情操。 教學重點:探索辛棄疾詞的藝術成就 教學難點:理解辛棄疾詞的藝術特色 教學過程:

一、 簡單回顧學過的辛棄疾詞作

二、 簡單回顧辛棄疾的生平

三、 根據所學詞作,將辛詞創作大體分為三類: 由學生舉例完成

1、 表現殺敵報國的雄心壯志和失意的悲憤。 例如:《破陣子》又如:《賀新郎》

2、 表現農村閑居生活情趣,描寫農村景色和農村習俗。 例如:《西江月?遣興》

3、 表達其他情感的詞作

例如,表達愛情的《青玉案·元夕》辛詞的藝術成就。延續豪放詞風,開辟新的領域。

四、蘇辛詞的簡單比較:

例如:蘇軾《水調歌頭》 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意象的選擇

自然景物,多有一種奔騰聳峙、不可一世的氣派 如:峽束蒼江對起,過危樓、欲飛還斂(《水龍吟》 ) 又如《宋金詞三首》中的前二首《沁園春》、《玉樓春》

五、教學反思

第30課 蒲松齡

教學目標

1、掌握文章中表示時間的詞語。

2、體會作者用字準確的精妙。

3、正確理解本文宣揚的思想觀點。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是感受蒲松齡所著的《聊齋志異》奇特的文學風風格;難點是感受蒲松齡42年筆耕不輟的建議與頑強。 教學過程

一、詩畫攬勝:

1. 蒲松齡,清代著名文學家。郭沫若稱他:"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

2.《聊齋志異》是蒲松齡的代表作。"聊齋"是蒲松齡的書屋名;"志"是記述的意思;"異"是指奇異的故事?!读凝S志異》具有強烈的批判精神,具有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內容,是我國著名的積極浪漫主義的文言短篇小說集,是我國古典短篇小說的高峰。它的主要藝術特色是:語言精煉,想象豐富,情節曲折。

二、教師有感情、有節奏、有韻味地范讀。

要求:

1、學生看教材認真傾聽,標記出生字、新詞、難點。

2、結合文意注釋初步感知誦讀內容。

3、體會教師誦讀的節奏和韻律。

三、結合注釋幫助學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學生結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師小結。

四、學生練讀

1、學生認真跟讀。

2、學生自讀。(1)學生自讀,教師巡視指導,幫助朗讀有困難的學生,及時發現學生朗讀中出現的共性問題并隨時加以指導。(2)同桌互讀。相互評價優點與不足,通過練習加以糾正。(3)同桌合作讀,一人一句。

3、小組交流。

4、指名讀,師生針對誦讀時是否正確、流利、有感情進行評價。

5、師生共同放聲齊讀。

五、溫馨點擊

八、課外延伸

課外搜集資料,先講給父母聽,到校后與老師、同學交流。 通過圖書館、因特網,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九、教學反思

第31課 孔尚任

教學目標:

1、了解孔尚任生平及其代表作《桃花扇》。

2、學會在品讀和想象中感受作品內涵,感悟作品情感。

3、體會作者在作品中蘊藏的情感和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是了解孔尚任生平及其代表作《桃花扇》,難點是體會作者于作品中蘊藏的情感與精神。 教學過程:

一、介紹孔尚任、孔尚任的人、文、品。

孔尚任(清),字聘之,一字季重,號東塘,自稱云亭山人,著名戲曲家,代表作《桃花扇》。與洪昇《長生殿》并稱“南洪北孔”。

二、介紹代表作

三、學生自讀孔尚任《桃花扇》節選《哀江南》

1、閱讀任務說明:

概括劇情―――――――故事情節。

歸納人物―――――――主要角色。

分析手法―――――――藝術特色。

整理知識―――――――字、詞、修辭、典故等。

編制提綱―――――――閱讀提綱。

2、歸納結題:

(1)編制閱讀筆記――――綱目式筆記。

(2)老師點撥板書――――四篇古代戲曲的扼要板書設計

(學生閱讀時,老師板書)

(3)老師小結:了解劇情的重要性。

掌握人物的必要性。

熟讀臺詞的必然性。

3、過程安排:

圍繞自學閱讀導入。 分時段自學閱讀劇本。

老師的點撥和引導。

4、方法手段: 導入。自讀。點撥。

四、課內分組排練劇作課

五、教學反思

第十單元 姓氏稱謂 第32課 姓氏

教學目標:

1、文化角度,引導學生對文化現象進行思考。

2、能力角度,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角度,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重點是了解中國姓氏的起源與意義;難點是感受中國姓氏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學設想:

一、課前學習

1、按姓氏將班級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要求每個小組查找本組姓氏的歷史名人以及本姓氏的由來。

2、小組間進行比較,初步總結姓氏的不同來源。

3、讓學生從語文課本中找一個自己比較感興趣的課題,然后從文化尋根的角度做些探究。利用家庭藏書和學校圖書館查找相關資料,還可以利用網絡資源。

二、課堂學習

1、由教師介紹一些關于百家姓的基本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學生積極參與,研討各自姓氏的來源。由姓氏來宣揚前輩的優良品質并使之發揚 教學步驟:

一、分析姓氏源流

1、新課導入:

2、我們來看看這幾個古姓,(姬、姒、姜)有沒有發現什么規律?明確:都有一個女字旁。

3、大家能不能猜測一下這是為什么?明確:與遠古時期母氏氏族社會特點有關。

4、大家看一下“姓”這個字,拆下來就是女生,可見姓是因為生而得。因此在母氏氏族時期人們用姓是來區分不同的部落。既然我們講清楚了姓,那么氏是怎么產生的。首先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有誰知道“氏”是什么意思?你們可以試著猜。(學生自由發言)

5、同學們,你們能說出多少種姓?(讓學生講,老師盡量表揚)

6、大家通過預習有沒有發現其他獲得姓氏的方法。(國名、自己祖先的字等。) (一)以圖騰作姓氏。最古的姓氏和氏族社會的圖騰有關。如:姬、姜、姒、姚等。 (二)以分封的土地為姓氏,如周陽、虞、安陵等;

(三) 以國名為姓氏。如齊、魯、晉、宋、秦、楚、衛、韓、趙、魏、陳、蔡等; (四) 以擔任的官街為姓氏,如司馬、司空、太史等; (五) 以居住地為姓氏。如東郭、南宮、西門、延陵等; (六) 以從事的職業為姓氏,如陶、匠、巫、卜等

(七) 以先人的名或字為姓氏。如周平王的一個庶子字林開,其后代便姓林;又如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孫以祖父之字為氏,漢代時改皇父為皇甫。 (八) 古代少數民族融合到漢族中帶來的姓氏。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九) 以親屬的排行為姓氏,如伯、仲、叔、季等;

(十)因避諱而改姓氏,如丘姓因避諱孔丘而改為邱姓;慶姓因避諱劉慶(漢安帝的父親)而改為賀姓等;

11、既然有這么多的姓氏來源,那么你們的自己姓氏是怎么來的,歷史又有那些與你們同姓的名人?課前我已經布置同學們做這個工作了,我想請同學們來說說自己的姓氏。(自由發言) 展示:

(一)、林姓的由來 。

(二)、李姓的由來

(四)、陳姓的由來

(五)、王姓的由來

(六)、黃姓的由來 教學反思

第33課 名 字 號

教學目標:

1、了解名、字、號的概念與意義。

2、在學習為自己取字與號的過程中,感悟古代字、號的意義與內涵。

3、感受蘊含于名、字、號中的文化內涵。 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了解名、字、號的概念與意義,難點是學習為自己取字與號。 教學過程:

隨著語言文字和文化觀念的發展,中國古代的人取名也越來越復雜,既有“名”又有“字”,有的還有“號”。

所謂“名”,是社會上個人的特稱。“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與“名”相表里的,故又稱“表字”。“字”是男女成年后才加取的,表明他們開始受到尊重。一般名、字多由父母長輩所取,其中多表達長輩對子女的期望。如關羽,字云長,意為“展翅入云”;趙云,字子龍,取“云從龍”之意。“號”,是人的別稱,又叫別號,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以寄托或標榜自己的某種情操和旨趣,如宋代文學家歐陽修以一萬卷書、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張琴、一局棋、一壺酒加上他本人一老翁共六個“一”取號為“六一居士”,以表示自己鄙視利祿;南宋畫家鄭思肖在宋亡后自號“所南”,以示心向南方,不忘故宋。封建社會中的士大夫往往有自己的別號,宋代以后,取別號之風尤盛。

古人對取“名”、“字”比較重視。有的古人名、字涵義相近或相輔,例如屈原,名平,字原。(《爾雅.釋地》:“廣平曰原。”)岳飛,字鵬舉。有的古人名、字取自古書上的名句或成語,例如曹操,字孟德,出《荀子》“夫是之謂德操”句。有的古人名、字互為反義,例如曾點,字皙。(點,黑也;皙,白也。)有的古人還有“小字”,即乳名,例如曹操被稱為阿瞞,劉禪被稱為阿斗,都是乳名。古人的名、字還常用來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輩。先秦時,常在名、字中加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長幼,如伯禽、仲尼、叔向、季路。漢代以后逐漸在名或字中用同樣的字或偏旁表示同輩關系。

同樣,古人在名、字、號的用法上也很有講究。名一般用于謙稱、卑稱,或上對下、長對少的稱呼;在尊稱、下對上稱呼時則稱字、號,平輩之間只有在很熟悉的情況下才相互稱名。在多數情況下,提到對方或別人時直呼其名,是一種很不禮貌的做法。

教學反思

第34課 謙稱、尊稱 教學目標:

1、了解并學會使用古代常用謙稱、尊稱;

2、在情境表演中學會使用古代常用謙稱、尊稱;

3、學習中華民族尊敬他人及謙虛的美德,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教學重點:了解古代常用謙稱、尊稱,感受中華民族禮儀文化之豐富; 教學難點:會使用古代常用謙稱、尊稱。 教學準備:學生搜集資料、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講故事(知府與知縣宴會上的對話)。

2、教師追問:這位知縣怎樣稱呼自己的兒子更恰當呢?

3、小組討論分析這個故事:找一找知府和知縣對話中用到的稱謂,哪些稱謂跟自己有關?哪些稱謂跟對方有關?分別有什么特點?

學生展示„„教師適時板書(犬子、令郎)

4、小結:謙稱是表示謙虛的自稱,尊稱是自己對他人表示尊敬的稱謂。 謙稱和尊稱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體現了我們中國人尊敬他人以及謙虛的傳統美德。教師板書(謙稱、尊稱)

二、探究新知

1、請學生觀看一段動畫。并說一說聽到的謙稱和尊稱。

讓學生感受中華民族禮儀文化的精髓,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2、學生展示搜集到的資料。

了解古代常用謙稱、尊稱,感受中華民族禮儀文化之豐富。

三、拓展應用

1、“開門有禮”游戲

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古代謙稱、尊稱的認識。讓學生體會在閱讀古代歷史文學作品或觀看歷史影視作品時,能很容易分清人物間關系的優越性。

2、小組合作表演情景劇

在情境表演中學會使用古代常用謙稱、尊稱,學習中華民族尊敬他人及謙虛的美德。進一步讓學生感受中華民族禮儀文化的精髓,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四、全課總結

我們用尊稱來表達個人對他人的尊敬,用謙稱來體現自己的謙虛。數不勝數的稱謂里,體現著我們中華民族尊敬他人以及謙虛的傳統美德。

這些表示尊稱、謙稱的詞匯是我們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其中許多詞匯仍在使用。同學們可結合生活實際,合理的運用謙稱和尊稱,在使用時要注意場合、對象以及是否適用。

五、課外鏈接 自選超市:

作業1:制作一張關于古代謙稱和尊稱的手抄報。 作業2:課外閱讀《中華傳統文化經典導讀》(六年級)

六、教學反思

探究課 姓氏尋蹤 活動目標:

1、了解自己姓氏的來源,能講述自己姓氏的傳說和故事。

2、了解與自己同姓的著名人物都有哪些,并進而知道他們為什么著名。

3、了解與自己姓氏相關的其他知識,如對聯、謎語和成語等。

4、增強對自己行使的認同。 活動準備:

學生分頭查找資料;填寫表格。 活動過程:

一、猜一猜姓氏

1、同學們,我先考考大家。(各打一姓氏) (1)兩畫一大,兩畫一小 。(2)一點一橫長,口字在中央,大口張著嘴,小口里面藏.(3)頭在海里游泳,尾在天上發光。(4)走在上邊,坐在下邊,埋在兩邊。 (5)枯泉(6)一曲東方紅

2、同學們,你看,每個姓都有自己的特點,中國的姓氏也非常多。每天我們都叫著別人的姓名,而我們自己的姓名也被別人叫著,可見,姓是非常重要的。

二、回顧《百家姓》

三、小組匯報

通過剛才的介紹,我們對趙姓有所了解。那么,課下的時候讓同學們搜集了與自己姓氏有關的資料。我請三個組的代表給大家匯報一下,其他同學可作補充。我做了一下統計,我們班人數最多的是張姓,其次是趙姓和王姓。 張姓的由來、王姓的來由、蘇姓的來由:

四、延伸課外:關于姓氏還有很多很多知識,課下同學們可以繼續去研究。

傳統文化教案范文第3篇

弘揚傳統文化作文

1中國,一個以五千年文明為積淀,以百余年磨難為基點,以五十余年發展為基石,多少榮辱悲歡,多少興衰成敗,成就了中國這只浴火重生的鳳凰!

說起中國的傳統文化,那可真是數不計數。如:中國陶瓷、文房四寶、四大發明、皮影、樂器等等。今天,我就著重說一說元雜劇和文房四寶。元雜劇第一人是關漢卿,這位中國第一位戲劇作家一生寫了60多種雜劇,是元雜劇的奠基人。他的部分劇作700年來一直上演不衰。關漢卿的劇作有描寫社會矛盾、歌頌人們斗爭的《竇娥冤》、《蝴蝶夢》、《魯齋郎》等。

文房四寶就是人們說的筆墨、紙、硯。筆因王羲之的緣故,李渡毛筆名聲大振。墨:具有“落紙如漆、萬載存真”的美譽。紙:明代《天工開物》中記載了鉛山造紙狀況,對連四紙作了說明,并給予很高評價。硯:星子的金星硯和婺源的龍尾硯都具有1000多年歷史。

是啊,中國的傳統文化可真是歷史悠久呀!

弘揚傳統文化作文

2大家應該都知道,現在中國面臨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越來越冷落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

我國的傳統文化可說是豐富多彩,上到節日下到名勝古跡。這么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我們怎么去繼承和弘揚呢?首先,我認為可以建立一個網站,然后寫上中國的傳統文化之類的一些文章,這樣可以弘揚我國的傳統文化。

其次,想要繼承我國的傳統文化,先要請全中國人注意,我們可以適當的去了解別的國家的傳統文化,但是不能丟掉了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打個比方吧,比如大家都對圣誕節比較感興趣,而卻越來越冷落了中秋節,端午節,重陽節等中國的傳統節日,以至于端午節的申遺產文化權給了韓國江陵,這難道還不足以說明問題嗎?所以,要繼承我國的傳統文化,請所有的國人多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只有這樣才能很好的繼承中國的傳統文化。

最后請大家一起行動起來,為了繼承和弘揚我國的傳統文化,多多宣傳,多多了解一下我國的傳統文化,千萬不要冷落了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

弘揚傳統文化作文

3中國有很多傳統文化,比如,剪紙、品茶、春節、放鞭炮、舞獅子等,我最喜歡的傳統文化就是過端午節了。

端午節在農歷五月初五,這一天,人們都要吃粽子,有的地方還進行賽龍舟的活動。這天,奶奶買了很多粽子。我剝開用葉子做的粽子皮,里面是糯米和紅棗,吃在嘴里軟軟的,黏黏的,甜甜的,非常好吃。我家還買了用五彩線編成的粽子和公雞,掛到門上,聽說這樣可以避邪。

我想知道,端午節是怎么來的呢?我上網尋找答案。原來,過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屈原是楚國的貴族,他為國盡忠,卻遭奸臣毀謗陷害,被迫在五月初五這天含恨投江自盡。人們得知后,紛紛劃船追趕拯救。大家爭先恐后,就演變成后來的賽龍舟。為了保護屈原的尸體不被魚吃掉,人們用竹筒裝糯米飯投入江中,后來漸漸改為用粽子包裹,再用彩線纏繞,形成了粽子。人們對屈原如此敬仰,不僅是敬仰他的文學造詣,更敬仰他的憂國憂民、磊落堅貞、大義凜然的嵩高品質。

還有一些節日也是為了紀念古代的人物,比如,寒食節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晉文公的臣子介之推,七夕節是為了紀念牛郎織女。這些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我們要將它們發揚光大,傳遍世界。

弘揚傳統文化作文

4在我們的中國,越來越多的年輕的一代他們追求韓劇美劇,喜歡漢堡泡菜。他們在情人節的時候示愛表白,在圣誕節的時候互送禮物。在我們中國,這些外來節日的氣息是非常濃厚的,反觀我們中國自己的傳統節日卻越來越不被本國人民所認識。這個時代需要我們關注中國傳統文化,大家要會寫弘揚傳統文化作文。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堿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于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后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傳統文化經歷了歲月的考驗和提煉,留下來很多精華,閃耀著民族智慧與民族精神的燦爛光芒。這也是它吸引我的主要原因,我愿意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盡一份力。我愿意多多地與朋友們分享中華文化的精華,愿意奮力探索已經被淡忘的遠古文明,愿意接近每一個樸素的古老民族。我的視野縱貫千古,橫及八荒,遨游馳騁,此樂何及?作文

弘揚傳統文化作文

5在當今開放的世界里,我們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也要大力弘揚華夏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只有這樣,世界才會健康地朝多元化方向發展,才能更加地充滿生機和活力。

小時候,每當大年三十晚,村里便鼓聲四起,霎時間村當街便擠滿了人,有敲鑼打鼓的,有扭秧歌的,有踩高蹺的,有玩龍的,村里好不熱鬧。小孩子穿著棉襖在街上你追我趕的,不時地放著炮,老人們聚成一堆兒聊天,年輕小伙兒,俊俏姑娘則在給人們表演節目。

而清明節,人們總會把嫩綠的柳枝插在門上;端午時,奶奶總會給我們系五線繩,煮雞蛋、煮大蒜,包粽子……到了中秋節呢,我們一家老小坐在院子里,舉頭望明月,低頭吃月餅,真是人間一大樂事。

可現在呢,“洋節”來襲,西方的情人節代替了我們的七夕節。洋節風靡而傳統節日卻逐漸被人們淡忘,身為一名中國人,你難道不應為此做些什么嗎?

現在,每當過年時人們總是出去大吃一頓,守在電視機旁看春晚,有許多人在嘆氣,說:“怎么一點年兒都沒有?”孰不知扭秧歌,敲大鼓等這些文化習俗正在揮手向我們告別。

清明節人們哪還會在自家門前插一枝嫩柳呢?僅僅去墳里掃掃墓,僅此而已。端午節,還有誰會安分地在家包粽子?中秋夜圓之夜,又有誰會和家人們愜意地坐在院子里手拿月餅,抬頭賞月呢?

中華的優秀傳統文化慢慢被人們所淡忘。傳統佳節在現在社會里日益冷清,怎能不令人擔憂?不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呢?

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老祖先留給我們的無形財富,傳統佳節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子,這些是我們民族的優秀勞動成果和智慧的結晶。

作為一名中學生,我能倡議大家為弘揚傳統文化而貢獻一份微薄之力。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屬于這個民族,它更屬于這個世界。我們要盡全力把我們的傳統佳節推廣到世界上,讓世界變得更加炫彩多姿。保衛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你還等什么?快行動吧!

弘揚傳統文化作文6

我非常之榮幸的參加了寧??h的首屆公民道德公益大講堂,本次大講堂的主題是“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做有道德的人”,大講堂的目的是“構建和諧社會,再現中華盛世”。

談起“中華文化”這四個字,使人自然而然的想起了一句話叫“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這是教科書中常見的用來描述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句話,可是,要是問到什么是中華傳統文化,又有幾個人能回答上來呢?就是這樣一個問題,引起了我的反思,身為一名中國人,炎黃子孫,華夏兒女,卻不知道什么是中華傳統文化,我想這是讓我自愧的事情,更是讓我痛心的事情。

雖是短短四天的學習時間,卻是讓我受益匪淺,感悟頗深,我是沒有什么資格和能力來向大家闡述什么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因為連我也正處在認識和學習中華文傳統化的道路上,我知道,要想要真正的領悟幾千年前的古圣先賢傳承下來的智慧和真理,是要我的用一生時光來學習和踐行的!我能做的就是做好一個中國人的本分——弘揚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和做一個有道德的中國人!

就談談我這四天來學習的感受吧!

大講堂的整個學習過程是不收取任何費用的,除此之外還有免費的午餐和學習資料,還有免費的紀念品!這樣的公益活動已經很少見了。據我所知,參加大講堂的義工是五百多人,想必大家都知道什么是“義工”,就是除了要干最臟最累的活以外,他們的付出是沒有任何報酬的,我所要講的不僅僅是義工的概念,而是他們身上令人尊敬的品德,見人鞠躬一定達到九十度,無論對方年齡大小都稱呼為“老師”,每一次臺下觀眾鼓掌,站在一旁的義工們必是鞠躬表示感謝,四天來,我看見的加上我沒看見的,我不知道他們每一個義工鞠了多少次躬,真的是數也數不清。在這些義工當中,上至八十多歲的老人,下至十一二歲的兒童,在我看來,我們這些人哪里稱得上是“老師”啊?他們,才是我要學習和尊重的老師啊!

這些義工們,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想說一句,感恩,感謝!

在每天到達會場之后,都會誦讀《弟子規》,全場三千多人,誦讀經典,有些甚至過目不忘,我記憶最深的就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是為人子的道理。有一位講師說,中華傳統文化用一個字來概括那就是“孝”字,兩個字就是“道德”二字,還有一位講師說過,《弟子規》不僅僅是兒童的規,更是做人的規,確實,《弟子規》中許多都是做人處事的道理。對待父母要“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對待兄弟朋友要“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對待自己的行為要“朝早起,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與他人相處則要“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等等做人處事的道理不勝枚舉。

講課的內容我就不詳細說了,因為僅憑我三言兩語是無法闡述和描述清楚的。

在一場場的講課中,感動之處可以讓人痛哭流涕,激動之處可以讓人手掌發麻,幾次我都是眼含熱淚,哽咽低頭,就在舉行閉幕式,觀看講課花絮時,我從屏幕上看到一行字:義工們不忍心浪費一粒糧食。屏幕上出現的是收拾飯盒的義工們,面帶微笑的在吃從觀眾手中收回的飯盒中的剩菜剩飯,有些還看見鏡頭不好意思的躲開了,這時,我再也無法把他們吃剩菜剩飯的鏡頭看完了,我再也無法忍住自己眼中的淚水,低下頭,任由淚水在我的臉頰上滑落,臉上是痛苦的表情,心中更似針扎。滿腦子都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雖然我這四天把自己的飯菜全吃的一干二凈,但是還是覺得內心是深深地自責和痛苦。

也許,面對這五千多年傳承下來的中華傳統文化,我還很小,還很不懂事,但是我知道,我有義務和責任,弘揚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在現在的今天,尤為重要!

弘揚傳統文化作文7

不管怎樣,中國人都不能忘“本”。

“最美女教師”張麗莉在緊急情況下,推開了兩名學生,自己卻被車輪碾壓,雙腿高位截肢。不少人感嘆她的舉動,但也有人替她感到惋惜。對比《二十四孝》中的某些類似“埋兒養母”的極端行為,這種行為更讓人尊敬。

文章中提到的有違當今社會主義所“規劃”的和諧藍圖的“傳統道德”如今注定要被剔除,倘若繼承這些糟粕,必定會收到法院的“通知書”和“警察的手銬”。對那些垃圾道德必須剔除,毫無疑問。“三綱”,“五常”,男尊女卑,為千年后的我們描繪了一個男權社會。“裹腳”定義了當時的審美標準,那也注定要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被巨浪沖走,盡管它在某些人的腦海中根深蒂固。——正所謂“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今天的我們可以用千年后的眼光重審過去的歷史事實,諷刺當時的文化糟粕,卻不知道后人千年后亦會用這樣的眼光打量今天我們的一切。

千年前“精忠報國”的英雄與現在騙津貼的“士兵”形成鮮明對比。過去文化的精華大都隨時間的拉長減輕了質量,甚至湮滅了。

不可否認,自中國打開大門迎接外來文化的同時,我們便遭到外來文化的侵襲。新舊思想道德文化的激烈碰撞,新時代的先進文化才能占到上風,而中國本土的傳統文化精華大都失去了,或者改變了最初的形態,遭到扭曲,甚至泯滅,無跡可尋。“圣誕日”“復活節”充斥店家“商戰”,“七夕”演變成了“情人節”;——這是多么的遺憾。

我們承認,中國傳統道德中是精華與糟粕并存,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就成了必然。中華上下五千年所孕育的未間斷的文化精華,留傳至今是一筆無法用金錢丈量的巨大財富,更是整個中華民族的驕傲,是區別于其他名族血脈的獨特精髓。換言之,這就是“本”這就是“源”。

我們應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傳統道德文化,衡量其思想價值,繼承并發展精華,保持傳統道德的內在思想形態,維護精華的本原,將它帶入當今的生活實踐中去,在它的基礎之上構建符合這一時代的道德文化大廈。

弘揚傳統文化作文8

我國歷史悠久,中國的傳統文化更是豐富多彩。我最熟悉的是書法。

書法分為正書、草書、隸書、篆書和行書五大類。

正書,也叫"楷書""真書",其特點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所以得名,始于東漢??瑫拿液芏?,如"歐體"(歐陽詢)、"虞體"(虞世南)、"顏體"(顏真卿)、"柳體"(柳公權)、"趙體"(趙孟)等。

草書,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字體,始于漢初。

隸書,也叫"隸字""古書",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體。隸書的出現,是古代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

篆書,是大篆、小篆的統稱。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小篆也稱"秦篆",在漢文字發展史上,它是大篆和隸、楷之間的過渡。

行書,介于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它是為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于辨認而產生的,筆勢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要求像楷書那樣端正??ǘ嘤诓莘ǖ慕?quot;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書始于漢末。

大篆、小篆、隸書、草書、行書,這是漢字發展的幾個重要階段。不過,作為書法藝術,都保存下來并各自形成眾多的流派,出現了不少名家,擁有豐富多彩的藝術珍品。

弘揚傳統文化作文9

隨著社會的變革,一個嚴峻的現實是,我們很多傳統節日都被冷落了,誠然,圣誕節、復活節等“洋節”的到來帶給了我們新鮮活躍的西方文化,拓寬了我們的視野,豐富了我們的見聞,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如今的人們,尤其是年輕人,似乎對“洋節”過分偏愛從而忽視了我們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在這個農業文明向城市文明、工業文明轉化的時代,傳統節日儀式上的淡化雖難以避免,但節日若是被人們淡忘,甚至尋覓不到一息對傳統節日的記憶,那將是危險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需要優秀傳統文化滋養,不尊重不善待傳統文化,難免逐漸喪失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在邁向現代化的進程中,如何堅守傳統文化,是擺在我們面前亟待重視的課題。

每一個佳節都寄托著華夏兒女源自民族本性的希望和祝愿。在中國,每個傳統節日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寓意,每個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都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里面所蘊含的是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人類智慧的結晶。當下,只要我們記住傳統節日內涵,牢記傳統節日所蘊含的深刻韻味,改變傳統節日的慶祝方式未嘗不可。

當然,堅守傳統文化內涵意在守住民族文化的深刻內涵,這并不意味著墨守陳規或固步自封,而應是呼應時代、順應發展要求、創新形式和突破。

弘揚傳統文化作文10

如今相對開放的國際環境,使得各種地域文化交匯融合,過各種洋節日的中國人也越來越多,這使得中國的傳統節日漸漸地不被重視?,F今保護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每個人肩負著的使命。

中國的傳統和文明需要傳承。這些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生存和發展的產物?,F在的中國人,未來的中國人,若是無法了解自己的祖先和民族的發展,輕視這些傳統和文明,那么這樣的中國人也就失去了屬于自己的特色。

中國的傳統節日和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形成的品性的緊密聯系,也使得中國的傳統節日不容被西化。中秋節寄托了游子對家的思念;端午節展現了耕作的勞動人民對豐收的喜悅;清明節表達了親人對逝去者的哀思;新年則體現了人民向往和平快樂生活的樸素愿望。這些節日背后所存在的意義,是任何一個洋節日無法替代的。

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提倡保護重視中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端午從原來沒有節假日變成了休假一天,電視媒體也日益加大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宣傳,提高人們的了解和重視程度。

在這個受到外來文化強烈沖擊的21世紀,我們太多地關注于西方萬圣節的南瓜;情人節的玫瑰;圣誕節的白胡子老人。從而忽略了新年的“福”字,端午的艾草,中秋的月餅,對于我們每一個中國人來說這都是一種本土文化的丟失,沒有了這些文化和傳統,我們也將丟失自己的信仰,失去自己的特色。

身處于現今社會的我們依然要懂得不崇洋媚外的道理。外國的傳統和特色往往不適合擁有古老歷史的中國。就像君主立憲制不適用于中國;刀叉無法成為中國人吃飯的主要工具;直接的說話方式無法改變中國人的婉轉一樣,洋節日也不應該成為中國人的節日。

一個民族的傳統節日,是歷史文化在千百年里長期積淀和凝聚之后又經后人總結和實踐而成的,從種種節日風俗里,后世的人們可以清晰地體驗到先民生活的歷史文化圖景。當承載著民族傳統文化的節日不再受重視,節日的文化內涵漸漸被遺忘,中國“文明古國”的盛譽也將不復存在。

傳統文化教案范文第4篇

(二) 第17課 古詩兩首

《觀書有感》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誦古詩。

2.理解詩句意思,想象詩中描繪的美景,感悟“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知識”的深刻道理。

3.激發學生讀書、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理解詩句意思,想象詩中描繪的美景。

教學難點:領悟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詩借景喻理的特點。 教學過程設計:

一、激——揭示課題

出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宋〕朱熹

作為一個人,就要不斷讀書,不斷學習,同時要不斷實踐,才能獲得成功,才能對社會有更大的貢獻。

二、寫——整體感知

三、品——還原詩情

(一)、出示:自學要求:

1、看看圖畫,讀讀全詩。

2、理解詞語“鑒”“徘徊”“渠”“如許”,并說說詩句的意思;

3、說說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景象?

4、記下不懂的問題。

(二)、讀中體會詩歌的內涵

(三)、學生寫話:大致寫寫對這首詩的理解

(四)、背誦這首詩。

四、悟——引入哲理理解

1、引導學生質疑。這首詩學完了嗎?還有什么問題呢?

引出:詩的題目是“觀書有感”,為什么詩中卻沒有提到讀書?它和讀書有著怎樣的聯系呢?也就是說詩人看到方塘,為什么聯想到讀書呢?

池水清澈讀書

源源不斷的活水流進不斷地讀書使人__________。

2、交流,指答。

出示、齊讀:

源源不斷的活水使池塘變得如此清澈。

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的知識,才能使人變得更加聰明。

五、拓——延伸閱讀范圍

六、教學反思

《己亥雜詩》(之五)

教學目標

1.能夠熟練背誦,初步理解詩的意思并嘗試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學習的感受和理解。

2.通過對比閱讀,感受詩人豁達的胸襟,思辨的智慧,受到思想的啟迪和精神的陶冶。 教學設計 1.作者簡介 2.背景介紹 3.理解賞析

此詩前兩句寫景。望著夕陽西下,牽動了作者廣闊無邊的離愁別恨,這離別之愁,不僅是離別家眷,更是離別朝廷。詩人的馬鞭所指,東即天涯海角,可見辭官的決心之大。但辭官不等于放棄理想,亦未割斷自己與朝廷的感情牽連。詩后兩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愛民之心的形象體現。

后兩句抒情。落紅并不是無情的東西,它懷戀大自然,即使委落塵埃,也要化作春泥,護育新花生長。作者以落紅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雖然辭官,但仍會關心國家的前途命運。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4.名句賞析

5.小結:這首詩寫作者辭官離京,遠去天涯的無邊愁思,表達了詩人政治理想至死不變的執著態度。作者以“落紅”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尋味。 6.拓展提高(課件:讀寫訓練) 7.朗讀并背誦詩歌(指導) 8.課后拓展

課下再找更多的關于朱熹和龔自珍的詩背誦。 9.教學反思

第18課 詩詞兩首

《放言》

教學目標

1、理解《放言》所表達的哲理,了解古詩借用典故表達主題的寫法。

2、了解白居易詩歌的現實主義精神和通俗樸實的風格。 教學過程

一、作者簡介

二、放言五首賞析

1、讓學生看注釋,了解本詩的寫作背景。

2、教師范讀詩文,以此感染學生。

3、串講課文(討論式) 。

問:詩文上闋提出了什么"決狐疑"的方法

分析:首先否定了“鉆龜”,“祝蓍”這一類做法。接著用如何鑒別玉石和辨別木材間接地告訴了這個方法。

明確:這個方法就是歷史,就是時間。它們可以透視一切偽裝,一切虛假,一切欺騙的本來。

問:下闋借用周公和王莽的什么典故表達了詩人什么觀點和感情 (讓學生看注解4和注解5)學生復述周公和王莽的典故。

是啊,周公也有被人誤解的時候,王莽也有蒙蔽他人的時候。詩人借此安慰朋友,表達自己對歷史的認識,同時發泄了自己內心的不平。

三、全班有感情地朗誦全詩

四、布置作業 熟讀并背誦這首詩;

五、教學反思

《浣溪沙》

教學目標

1、在誦讀吟詠中感受本詞的語言特色。

2、體會詞的意境,感悟詞人所表達的深刻感受。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在讀讀背背中感受語言清麗自然的特點。

難點:理解詞中“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所蘊含的深邃內涵。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

1、在你們積累的古詩詞中,你還記得哪些?能背給大家聽聽嗎?

2、記得李白有詩《黃鶴樓》,其中有一句是“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詩中表達了作者對世事的變遷、人生沒有永恒的感慨。那么在曾經貴為一國宰相的宴殊筆下,會留給我們一些怎樣的思考呢?

二、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他的《浣溪沙》。

1、學生交流自己積累的古詩詞。

2、由學生積累過的《黃鶴樓》中慨嘆時間的茫遠、人生變化無常的詩句“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導入對本詞主題的理解與探討。朗讀體會,初步感知

1、學生自由散讀,結合書下注釋,初步理解本詞中重點詞語的含義。

3、教師范讀,引導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感受詞中所表現出的感慨抒懷之情。在朗讀中使學生能結合自己的理解初步感知本詞的字面意思。

三、感悟深邃內涵

四、布置作業

網上查閱有關宴殊的資料,了解其生平。

通過網絡資源、與同學的交流互動,拓展視野,增加積累。

五、教學反思

第19課 古詩兩首

教學目標:

1、能夠熟練背誦這兩首詩,初步理解詩的意思和蘊含的哲理,并嘗試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學習的感受和理解。

2、通過對比閱讀,感受詩人細膩的情思,思辨的智慧,受到思想的啟迪和精神的陶冶。 教學過程:

1、聽、讀 《琴詩》

2、譯文:如果說,悠揚的琴聲來自于琴本身,那琴放在琴盒子里,為什么發不出聲音,如果說,優美的琴聲是來自于彈琴的手指,那人們為什么不從手指上欣賞美妙的音樂呢?

3、賞析:蘇軾的《琴詩》,內容和形式都很特殊。關于琴是什么樣的,琴聲又如何,作者是只字未提,而是分別以兩句詩組成一聯,每聯先設一個假定的前提,然后再提出疑問,而這種疑問又是以問句的形式進行否定,否定中又暗含了肯定的意思。如果說,悠揚的琴聲來自于琴本身,那琴放在琴盒子里,為什么發不出聲音,言下之意,光有琴,婉轉的琴聲是不會自然發出來的;如果說,優美的琴聲是來自于彈琴的手指,那人們為什么不從手指上欣賞美妙的音樂,也就是說,再高明的琴師,沒有琴,靈巧的手指是奏不出樂章的。

4、聽、讀 《秋日》

[注釋](1)從容:不慌不忙。(2)覺醒:醒。(3)靜觀:仔細觀察。

(4)春、夏、秋、冬四季。(5)淫:放縱。(6)豪雄:英雄。

5、[譯文]

心情閑靜安適,做什么事情都不慌不忙的。一覺醒來,紅日已高照東窗了。靜觀萬物,都可以得到自然的樂趣,人們對一年四季中美妙風光的興致都是一樣的。道理通著天地之間一切有形無形的事物,思想滲透在風云變幻之中。只要能夠富貴而不驕奢淫逸,貧賤而能保持快樂,這樣的男子漢就是英雄豪杰了。

6、編輯本段詩詞鑒賞。

萬物靜觀皆自得。人生在世也就那么

三、四十年的好日子,真不算長,轉眼間已進“天命”之年,可自我感覺還沒怎么活,人活著易,活出質量來難,在我看來,快樂的人生才是最對得起自己,也對得起他人的人生。人啊,怎么活才能活快樂,這里面的學問還真大。常從朋友們的文章中看到各種各樣的煩惱,多是悲情、傷感,充滿對現實的無奈與苦悶,真正能把自己的快樂傳遞給大家的實在不多。

反躬自問,自我感覺是個活的快樂的人,盡管生活中遇到了諸多的挫折與磨難,在別人看來我應該是臉上掛滿愁容的,可事實恰恰相反,我臉上的微笑已經成為一種常態,很難有什么事情能讓我的心情陰晴不定了。

7、[析賞] 日子閑散的時候,沒有一樣事情不自如從容,往往一覺醒來,東邊的窗子早已被日頭照得一片通紅,寫閑散日子的從容、逍遙、快樂。無掛無愁,每天都睡到日頭高高的。

8、作者簡介

程顥 (hào) 北宋(1032~1085)字伯淳,人稱明道先生,原籍河南府(今河南洛陽),生于湖

北黃陂縣。宋代大儒,理學家、教育家,封“先賢”,奉祀孔廟東廡第38位。 與程頤為同胞兄弟,世稱“二程”。“二程”早年受學于理學創始人周敦頤,宋神宗趙頊時,建立起自己的理學體系。 其家歷代仕宦,曾祖父程希振任尚書虞部員外郎,祖父程遹曾任黃陂縣令,贈開府儀同三司吏部尚書,卒于該縣。父程珦年幼無力返鄉,遂居于黃陂,曾任黃陂縣尉,后官至太中大夫。二程就是在其父任黃陂縣尉時所生,自幼深受家學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父程珦影響,以非王安石新法著稱。

9、教學反思

第七單元 傳統服飾 第20課 漢服

教學目標:

1、認識漢服的形制,了解漢服的特點及發展演變過程。

2、引導學生學習搜集、閱讀資料的方法,學會利用資料和別人交流自己的看法

3、激發學生喜愛研究漢民族服飾文化的興趣,增強民族之間的了解,培養熱愛各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學重點和難點:

認識漢服的特點、感受漢服的華美。

了解漢服的發展演變,體會其承載的文化內涵。 教學過程:

一、漢民族簡介

中國共有56個民族,這56個民族被稱為“中華民族”,而其中漢族人口最多,歷史最悠久,文化最燦爛?,F在在國家的一些重大的慶典和禮儀性的場合,為了展現中國的傳統文化,通常會讓禮儀小姐穿上旗袍。但是你們可否知道,旗袍并非漢族人的真正的民族服飾,而是中國的少數民族滿族的民族服飾。而真正的最正宗的漢人服飾,卻在明末清初滿清入關時被迫滅亡,今天,我就來給大家揭開那段不堪回首的歷史。當然,講解歷史之前,我首先要給大家講講什么是漢服。

板書:華+夏=服飾+禮儀=漢族

二、漢服定義

漢服是漢民族傳統民族服飾的簡稱。 板書:漢服:漢民族傳統服飾的簡稱

三、漢服的基本特征

1、 漢服的基本特征是交領,右衽,寬袖,系帶。

2、 漢服與滿服的區別

3、 漢服與和服、韓服的關系。 A、 和服、韓服是漢服的分支。

日本和韓國在古代都屬于中華文化圈,它們在歷史上都曾經學習和借鑒過許多傳統中國的文化,比如服飾、文字,政治制度,器物、科技發明等等。 B、 和服與漢服的關系 C、 韓服與漢服的關系

韓服和漢服的關系同樣密切,尤其是男子的服飾,和漢服尤其相象。韓國人又將韓服稱為“明服”,也就是中國明朝的服裝。 漢服款式和圖片展示

四、 插入圖片序號和簡介

板書:漢服的基本特征:交領,右衽,寬袖,系帶 漢服的分支:和服、韓服

五、教學反思

第21課 龍袍與官服

教學目標:

1、了解龍袍與官服的樣子及象征意義,感受古代服飾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2、引導學生通過多種途徑搜集資料,培養學生整理資料、分析資料的能力。

3、感受歷史所賦予的服飾文化的政治內涵,培養學生對服飾文化的研究興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了解龍袍與官服的權利象征意義,感受古代服飾的政治內涵。 辨析不同時代官服的象征意義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過程

龍袍(lóngpáo)皇帝的朝服,上面繡著龍形圖案。繡有龍形圖紋的袍服。帝王的禮服?;实蹖S玫呐?。又稱龍袞。因袍上繡龍形圖案,故名。其特點是盤領、右衽、黃色。此外,龍袍還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龍章禮服。

龍袍是古代皇帝參加慶典活動時穿著的禮服。據《蘇州府志》卷147記載,在明代萬歷29年(公元1601年)宦官孫隆到蘇州充當稅監,督造龍袍。1957年在北京十三陵定陵發掘的出土文物中就有用緙絲制成的龍袍。因龍袍上繡紋以龍為主,故此得名。

大明朝官服的定制 和官像畫服飾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打敗了蒙元帝國,也廢止了元代的服飾制度,從皇帝到老百姓,都做了大規模的調整。大臣們參考周、漢、唐、宋的服飾形式,加以修改,先后試用了二十多年,才在洪武二十六年(西元一三九三年),確立了基本的款式。明朝的文武百官,依照官位大小品級,有不同的規定。戴在頭上的有:

一、梁冠:

二、烏紗帽:

三、襆頭:

四、四方平定巾:

五、飄飄巾:

六、東坡巾:

其他尚有儒巾、平頂巾、漢巾、軟巾、吏巾、二儀巾、萬字巾、披云巾、網巾、瓦楞棕帽、瓜皮帽等等,形形色色,有時也加上披肩。 女性的冠戴,是依照丈夫官品的大小區分。

明代袍的顏色,也分等級。一至四品官穿緋色(大紅),五至七品官用青色,八品以下用綠色。官袍圓團花紋直徑的大小也區分等級,一品用大獨科花,直徑五寸;以下品級用品,隨品級大小而縮小。 女生官服各部名稱

官袍的補子,也依照官階的大小有一定的圖像:

一、公、侯、駙馬、伯用麒麟補、白澤補(白澤、麒麟,是神話動物或古代絕種的動物)。

二、文官,一品畫仙鶴的補子。二品畫錦雞。三品畫孔雀。四品畫云雁。五品畫白鷴。六品畫鷺鷥。七品畫鸂鸂。八品畫黃鸝。九品畫鵪鶉。雜職畫練鵲。風憲官畫懈廌。

三、武官,一品、二品畫獅子。三品、四品畫虎豹。五品畫熊羆。六品畫彪。七品也畫彪。八品畫犀牛。九品畫海馬。

一、二品官服補子實物

明代官袍圓團紋,除了龍團紋,還有蟒衣(四個爪的龍)、飛魚(有翅膀和魚尾巴的龍)和斗牛(頭上有兩只彎角的龍),以及麒麟的紋路,穿這一些花紋大紅袍的人,都是

一、二品到公、侯、伯、駙馬以上的高官。

明代的官像畫服飾,驗證了文獻記載的史實,并補充文字敘述的抽象和不足,我們從許多官像畫的服飾實例中,可以發現幾種特色:

一、冠帽方面:可看出官方規定格式,只是原則上的條件宣告,樣式也是多采多姿富於變化的。

由官家婦女裝扮的華麗,也可看出先生對太太的疼惜與尊重,女生愛美、藝術要求的天份,就在鳳冠上展露。也有一些女官像沒有戴鳳冠,只插幾個頭釵,可能是官便裝,或早期鳳冠還未形成制式、流行,也有可能跟官位大小有關系。

第22課 旗袍

教學目標:

1、識旗袍的形制,了解旗袍的由來及其發展、改良的過程。

2、引導學生從調查走訪和搜集資料中提取信息,了解現代人對旗袍的看法。

3、發學生研究旗袍服飾文化的興趣,培養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喜愛。 教學重點和難點:

認識旗袍服飾,感受旗袍端莊和典雅的藝術內涵;了解旗袍的發展演變過程。 教學過程:

一、漢服消失的歷史原因

1、 明朝末年的**:

李自成領導農民起義,在起義中,明朝正規軍和農民起義軍兩敗俱傷,而此時,關外的滿人乘虛而入,鶴蚌相爭、漁翁得利。

2、 滿清的剃發易服政策:

A、 剃發易服政策的目的:打擊漢人的民族自尊心、漢對滿人統治臣服的象征 B、 剃發易服政策的內容:“十從十不從” 著重講解:男從女不從,生從死不從(由“男從女不從”引出清朝中后期漢服女裝的異化,即滿化。由“生從死不從”引出為何現在漢服被某些人污蔑為“壽衣”。) C、 剃發易服政策的執行過程:

著重講解:1)重大事件:揚州十日、嘉定三屠2)執行口號:“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D、剃發易服政策的后果:

漢人傳承了數千年的衣冠被毀于一旦,輝煌燦爛的漢族傳統民族服飾到明末清初幾乎被徹底滅絕,以至現在的漢族成了世界上唯一的一個沒有民族服飾的大民族。

二、 旗袍

深受殖民文化影響的上海,一些裁縫嘗試將傳統的滿人旗裝(形狀類似于直筒子)運用西式的剪裁方法進行剪裁,收腰、開叉,使之突顯人體曲線,展現性感和身材,一時成為上海以及全國的流行服飾。

旗袍是滿族的傳統服飾,二十世紀上半葉由民國服飾設計師參考滿族女性傳統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礎上設計的一種時裝,是一種東西方文化揉和具象。在現時部分西方人的眼中,旗袍具有中國的女性服飾文化象征意 義。

在濃厚的封建禮教氛圍中,想要婦女如現在一般外露曲線是不可能的。傳統旗袍的裁制一直采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盡管旗袍改于滿族婦女的袍子,或稱旗裝、旗服,但旗袍并不是旗裝。旗袍是帶有中國特色、體現西式審美、采用西式剪裁的時裝。旗裝是滿族婦女的民族服飾。

三、教學反思

第八單元 歷代文學 第23課 《詩經》與楚辭

教學目標:

1、了解詩經與楚辭的產生,感受詩經與楚辭的語言魅力。

2、學習誦讀和積累古典詩歌。

3、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情趣,學習屈原對理想堅持不懈的追求精神以及對祖國忠貞不渝的愛國情懷。 本課重點和難點:

了解《詩經》和楚辭的由來,感受屈原偉大而高潔的人格品質。 教學過程:

《詩經》、楚辭比較綜述

《詩經》是我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收入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約五百年間詩歌共三百零五首。最初只稱為《詩》或《詩三百》,直到漢代學者們把它奉為儒家經典之一,始稱為《詩經》?!对娊洝分械淖髌繁緛矶际且杂蓸菲靼樽嘌莩臉犯?,所以《墨子•公盂篇》說:"弦詩三百,歌詩三百。"它根據音樂的不同而分為風、雅、頌三部分,其中雅又分為大雅、小雅。

《詩經》中的三百零五首詩歌主要是由周王朝在各諸侯國的協助下于民間搜集的詩歌和貴族們為特定場合如祭祖、宴客、出獵、房屋落成等典禮,以及為諷諫、頌美等目的而向君主進獻的詩組成的。內容非常豐富,歸納起來大致包括四方面。

(一)反映愛情與婚姻的詩篇

(二)反映社會矛盾的詩篇

(三)記載周部族歷史的史詩

雅、頌中的一些詩篇在為周王朝歌功頌德的同時,也較客觀地記錄了周部族發展的歷史。例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劉》、《大明》等,這些詩敘事性很強,記述了自周始祖后稷建國至武王滅商的全部歷史和傳說。

(四)反映生產情況和禮俗的詩篇

比興手法的運用是《詩經》的另一藝術特色。其在《詩經》中的運用是很成功的,顯示了勞動人民對生活的深刻觀察,感受以及豐富的想像力,賦予作品以極大的藝術魅力,對后世的詩歌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詩經》的第三個藝術特點表現在語言形式上。四言句是《詩經》的基本格式,它們語氣自然,句法多樣,形式整齊,是相當成熟的詩歌語言。章節的復沓是《詩經》語言形式的又一特點,作者的感情在反復詠唱中得到了充分表達,同時也給作品帶來了回環反復的節奏感和音樂性。大量雙聲疊韻詞、疊音詞的運用,使作品的語言更優美、生活、形象。

《詩經》是我國現實主義文學的源頭,這些優秀的篇章,確立了我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堅實基礎,對后代詩歌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從漢魏樂府到近代民歌、民謠的歷代民歌是它的嫡傳。

楚辭是戰國后期形成于楚國的一種新型詩體,是繼《詩經》之后出現在我國詩壇上的又一詩歌高峰,楚辭的產生和形成與《詩經》不同,其有著古老的根源和復雜背景。

楚辭作為一種具有深厚地方色彩的新型詩體,與《詩經》相比,在內容、形式上都有許多獨具有特征。

從內容上看,楚辭作品中貫穿著強烈的浪漫主義精神,主要著力于表現作者的主體感受和他們在社會以及自然現象激發下噴涌出來的情感。

從藝術表現形式上看,楚辭篇幅擴大,具有更大的容量,更強的表現力。 教學反思

第24課 唐詩 活動目標

1、詩的各種信息的搜集、整理、探究,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精華。 2.在活動實踐中感受唐詩的魅力,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化的感情。 3.通過口語交際,開闊視野、增長知識、陶冶情操,培養起對真善美的熱愛、領悟人生的真諦。 活動準備

1.搜集、背誦唐朝著名詩人的詩詞。 2.搜集唐朝詩人的故事。

3.以小組的形式展開討論,選出好作品拿到班級交流。 4.民主推選,成立由學生組成的最佳活動成果評議委員會 活動過程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唐詩的百花園,在繽紛的唐詩奇葩中盡情徜徉。

一、走進唐詩,你吟我誦

1.我最喜歡的一首唐詩(小組推薦,激情朗誦。)

杜甫的《登高》。 王勃的《山居秋暝》。 李商隱《樂游原》 2.我最喜歡的一句唐詩(自由發言,抒寫感悟。) 3.我最欣賞的唐代詩人(抓住特色,勾勒個性。)

二、品味唐詩,你賞我析 1.到唐詩中去聽鳥叫 2.到唐詩中去賞月 3.到唐詩中去安家

(唐詩的魅力遠不只這些,唐詩背后的故事更是充滿懸疑、充滿誘惑與神秘!下面,我們就請大家來展示一下你所積累的與唐詩有關軼聞趣事。)

三、親近唐詩,你講我說

“推敲”的來歷。 李白“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宋之問吟詩遇老僧。 黃鶴樓李白止筆。 白居易進長安。

四、學習唐詩,你創我寫

主持人: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你能根據自己的理解用現代詩歌來描繪它的意境嗎?

五、結束語

主持人:唐詩中那些優美的詩句,伴隨著千千萬萬的華夏子孫的成長。唐詩中那些動人的故事激勵著我們對真善美的追求。讓我們在唐詩的陪伴下茁壯成長!

六、教學反思

第25課 宋詞

教學目標:

1、了解宋詞的產生與由來,感受宋詞的語言魅力。

2、誦讀與積累宋詞,培養欣賞美的能力。

3、感受古代人民生活的情趣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受到古代文學藝術的熏陶。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是了解宋詞的由來,體會宋詞獨特的語言特點。難點是了解詞的三種分法,感受豪放派與婉約派的不同詞風。 教學過程:

一、 簡介宋詞

婉約與豪放——宋詞中的兩種主要藝術風格

“婉約”一詞,早見于先秦古籍《國語?吳語》的“故婉約其辭”,晉陸機《文賦》用以論文學修辭:“或清虛以婉約,每除煩而去濫。”按諸詁訓,“婉”“約”兩字都有“美”“曲”之意。分別言之:“婉”為柔美、婉曲。“約”的本義為纏束,引伸為精煉、隱約、微妙。

“豪放”一詞其義自明。宋初李煜的“金劍已沉埋,壯氣蒿萊”(《浪淘沙》),已見豪氣。范仲淹《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也是“沉雄似張巡五言”。正式高舉豪放旗幟的是蘇軾,其《答陳季常書》云: 又惠新詞,句句警拔,詩人之雄,非小詞也。 豪放之作在詞壇振起雄風,注入詞中強烈的愛國精神,唱出當時時代的最強音。

二、欣賞 李清照的《一剪梅》

1、簡介這首詞寫作背景

2、配樂朗讀

3、學生讀

4、教師教讀

5、學生欣賞

6、教師欣賞 。

7、歸納婉約詞的特點

三、欣賞岳飛的《滿江紅》

1、簡介岳飛《滿江紅》

2、配樂朗讀

3、抽學生讀

4、教學生一句一句的讀

5、齊讀

6、學生欣賞

7、 教師欣賞 《滿江紅》宋詞鑒賞

四、怎樣欣賞宋詞怎樣欣賞宋詞呢?

1、知人論事,探其本源

2、箋注疏詁,明其大意

3、設身處地,得其意境

4、逐層求索,尋其脈絡

5、吟味精研,察其匠心

6、深入善出,發其奧妙

五、教學反思

第26課 元曲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元散曲的相關知識。

2、了解元散曲的主旨及藝術手法。

二、能力目標:

1、初步掌握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2、從作品中提煉寫作方法,訓練學生以讀促寫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讓學生通過能夠代表一個時代的文學作品來了解這個時代廣闊的社會生活。

2、培養學生富有個性的審美感,發現自己獨得的秘密。

3、有意識地進行寫作方法指導,讀寫結合。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作品的主旨及藝術手法。 難點:體味作品語言,學習各種寫作技巧。 教學過程:

一、了解散曲的發展

讓學生通過自己課前的預習,匯報總結。

(1)詞的衰頹——文體本身的發展。(這一條是重點) (2)外樂番曲的傳入。(以下各條學生說到多少均可) (3)元代商業繁榮,城市興起,文娛需求增加。 (4)蒙古貴族喜聲色文娛——統治階級的提倡。 (5)外族統治,漢人受盡壓迫,或借散曲以抒郁憤。

二、了解散曲獨特的詩歌形式——與音樂相生相伴 讓學生通過自己課前的預習,匯報總結。

三、了解元散曲作家、作品的情況

四、比較閱讀《正宮·醉太平刺世》和《雙調·夜行船秋思》 問題:兩首散曲的語言風格有什么不同?

五、比較閱讀《越調·天凈沙秋》和《雙調·大德歌春》 問題:兩首曲詩如何打破常規,寫出個性的?

常見的情景關系圖:樂景——樂情哀景——哀情樂景——哀情哀景——樂情

六、閱讀《中呂·十二月過堯民歌別情》

問題:試著說說你在閱讀中的獨特感悟和發現。(可隨意選取一個角度進行鑒賞) 分析:(1)“自別后遙山隱隱,更那堪遠水粼粼。”這兩句景中蘊情,寄托深沉婉轉。

(2)視線由遠山、碧水觸及婀娜楊柳,滾滾飛絮,最易惹人愁思,讓人生出幾許悵惘。

七、教學反思

第27課 明清小說

教學目標:

1、了解明末清初章回體小說興盛的社會背景,了解“四大名著”作者及作品內容。

2、閱讀名著,了解內容,培養分析評價作品中人物的方法。

3、感受四大名著的語言魅力,感受中華民族博大的文化內涵。 教學重點和難點:

了解小說產生的社會背景,了解四大名著的內容與作者,感受明清小說的文學成就,培養熱愛祖國文化的思想感情。 課前準備:搜集四大名著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播放四大名著的視頻片段,讓學生感受作品的美感和作品中人物的可愛。

二、自主學習

初讀課文,查字典解決生字。并在書上勾畫重難點。

三、小組合作探究 小組內交流重難點。

小組內交流課前查閱的有關資料。

你最喜歡哪一部名著?為什么?你最喜歡哪個人物?

四、精講點撥

多媒體出示四大名著的簡介及書中的典型人物介紹。

五、我的收獲(自由交流)

六、課后拓展

利用課余時間閱讀四大名著。

七、教學反思

第九單元 齊魯文人 第28課 李清照

教學目標:

1、感受李清照的婉約詞風

2、體會李清照詞中思想感情

3、比較李清照前后期作品風格

教學重難點:

1、體會李清照詞中思想感情

2、比較李清照前后期作品風格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二、走近作者

(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了解李清照生平,課堂交流)

三、閱讀詩詞的方法:

1、初讀詞作,整體感知

2、品讀詞作,體味情感

3、誦讀詞作,讀出真情

四、進入主體(前期作品):——賞析《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

(一)初讀詞作,整體感知

(二)品讀詞作,體味情感

上闋:

1、上片的前一句渲染了怎樣的氛圍?(提示:先翻譯這句話,然后用一兩個形容詞來概括)

首句描繪室外晨霧尚未消散,又見濃云密布;室內獸形爐中噴出的瑞腦香的裊裊煙霧,繚繞四周。反映了詞人百無聊賴的內心。( 迷惘、愁苦、凄苦)

2、詞人之“愁永晝”,是因何而愁呢?

“佳節又重陽”。每逢佳節倍思親。本可以和丈夫一同登高望遠,共飲菊花美酒,而如今只有自己。一個又字包含了詞人無盡的傷感和惆悵之情,真是舉世皆樂我獨愁呀。

3、在這種愁情之下,詞人就自然感覺“玉枕紗櫥,半夜初涼透”。 上片的后一句中最能表現作者心情的是哪個字?

4、句中“初”和“透”是否矛盾?為什么?

下闋:

1、下片前一句中,詞人是如何排遣她孤寂凄涼的心情呢?

2、于是,詞人捻花入室,但覺幽香滿袖,久久不散,又觸動了才下眉頭的離愁別恨,發出這樣的悲嘆:“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下片的后一句歷來為人稱道,說說這神來之筆的佳妙之處。 (從修辭和內容兩個方面)

3、能說說其他把抽象感情形象化的詩句嗎? 略

(三)誦讀詞作,讀出真情(提示:聽錄音學生跟讀,再指明學生朗讀,并點評)

五、比較閱讀(后期作品)(提示:指明學生朗讀)

《聲聲慢》

六、拓展閱讀(提示:指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李清照堪稱“中國第一女詞人”,我們再來欣賞一下她的其他作品,體味她的思想。精彩的朗讀或朗誦是對作品的再創造,會讓聽眾沉浸其中,深受感染。

七、我眼中的李清照

八、總結

九、作業:背誦詩文

十、教學反思

第29課 辛棄疾 教學目標:

1、全面了解辛棄疾詞的藝術成就和藝術特色.

2、感受辛棄疾的愛國情操。 教學重點:探索辛棄疾詞的藝術成就 教學難點:理解辛棄疾詞的藝術特色 教學過程:

一、 簡單回顧學過的辛棄疾詞作

二、 簡單回顧辛棄疾的生平

三、 根據所學詞作,將辛詞創作大體分為三類: 由學生舉例完成

1、 表現殺敵報國的雄心壯志和失意的悲憤。 例如:《破陣子》又如:《賀新郎》

2、 表現農村閑居生活情趣,描寫農村景色和農村習俗。 例如:《西江月?遣興》

3、 表達其他情感的詞作

例如,表達愛情的《青玉案·元夕》辛詞的藝術成就。延續豪放詞風,開辟新的領域。

四、蘇辛詞的簡單比較:

例如:蘇軾《水調歌頭》 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意象的選擇

自然景物,多有一種奔騰聳峙、不可一世的氣派 如:峽束蒼江對起,過危樓、欲飛還斂(《水龍吟》 ) 又如《宋金詞三首》中的前二首《沁園春》、《玉樓春》

五、教學反思

第30課 蒲松齡

教學目標

1、掌握文章中表示時間的詞語。

2、體會作者用字準確的精妙。

3、正確理解本文宣揚的思想觀點。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是感受蒲松齡所著的《聊齋志異》奇特的文學風風格;難點是感受蒲松齡42年筆耕不輟的建議與頑強。 教學過程

一、詩畫攬勝:

1. 蒲松齡,清代著名文學家。郭沫若稱他:"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

2.《聊齋志異》是蒲松齡的代表作。"聊齋"是蒲松齡的書屋名;"志"是記述的意思;"異"是指奇異的故事?!读凝S志異》具有強烈的批判精神,具有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內容,是我國著名的積極浪漫主義的文言短篇小說集,是我國古典短篇小說的高峰。它的主要藝術特色是:語言精煉,想象豐富,情節曲折。

二、教師有感情、有節奏、有韻味地范讀。

要求:

1、學生看教材認真傾聽,標記出生字、新詞、難點。

2、結合文意注釋初步感知誦讀內容。

3、體會教師誦讀的節奏和韻律。

三、結合注釋幫助學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學生結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師小結。

四、學生練讀

1、學生認真跟讀。

2、學生自讀。(1)學生自讀,教師巡視指導,幫助朗讀有困難的學生,及時發現學生朗讀中出現的共性問題并隨時加以指導。(2)同桌互讀。相互評價優點與不足,通過練習加以糾正。(3)同桌合作讀,一人一句。

3、小組交流。

4、指名讀,師生針對誦讀時是否正確、流利、有感情進行評價。

5、師生共同放聲齊讀。

五、溫馨點擊

八、課外延伸

課外搜集資料,先講給父母聽,到校后與老師、同學交流。 通過圖書館、因特網,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九、教學反思

第31課 孔尚任

教學目標:

1、了解孔尚任生平及其代表作《桃花扇》。

2、學會在品讀和想象中感受作品內涵,感悟作品情感。

3、體會作者在作品中蘊藏的情感和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是了解孔尚任生平及其代表作《桃花扇》,難點是體會作者于作品中蘊藏的情感與精神。 教學過程:

一、介紹孔尚任、孔尚任的人、文、品。

孔尚任(清),字聘之,一字季重,號東塘,自稱云亭山人,著名戲曲家,代表作《桃花扇》。與洪昇《長生殿》并稱“南洪北孔”。

二、介紹代表作

三、學生自讀孔尚任《桃花扇》節選《哀江南》

1、閱讀任務說明:

概括劇情―――――――故事情節。

歸納人物―――――――主要角色。

分析手法―――――――藝術特色。

整理知識―――――――字、詞、修辭、典故等。

編制提綱―――――――閱讀提綱。

2、歸納結題:

(1)編制閱讀筆記――――綱目式筆記。

(2)老師點撥板書――――四篇古代戲曲的扼要板書設計

(學生閱讀時,老師板書)

(3)老師小結:了解劇情的重要性。

掌握人物的必要性。

熟讀臺詞的必然性。

3、過程安排:

圍繞自學閱讀導入。 分時段自學閱讀劇本。

老師的點撥和引導。

4、方法手段: 導入。自讀。點撥。

四、課內分組排練劇作課

五、教學反思

第十單元 姓氏稱謂 第32課 姓氏

教學目標:

1、文化角度,引導學生對文化現象進行思考。

2、能力角度,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角度,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重點是了解中國姓氏的起源與意義;難點是感受中國姓氏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學設想:

一、課前學習

1、按姓氏將班級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要求每個小組查找本組姓氏的歷史名人以及本姓氏的由來。

2、小組間進行比較,初步總結姓氏的不同來源。

3、讓學生從語文課本中找一個自己比較感興趣的課題,然后從文化尋根的角度做些探究。利用家庭藏書和學校圖書館查找相關資料,還可以利用網絡資源。

二、課堂學習

1、由教師介紹一些關于百家姓的基本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學生積極參與,研討各自姓氏的來源。由姓氏來宣揚前輩的優良品質并使之發揚 教學步驟:

一、分析姓氏源流

1、新課導入:

2、我們來看看這幾個古姓,(姬、姒、姜)有沒有發現什么規律?明確:都有一個女字旁。

3、大家能不能猜測一下這是為什么?明確:與遠古時期母氏氏族社會特點有關。

4、大家看一下“姓”這個字,拆下來就是女生,可見姓是因為生而得。因此在母氏氏族時期人們用姓是來區分不同的部落。既然我們講清楚了姓,那么氏是怎么產生的。首先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有誰知道“氏”是什么意思?你們可以試著猜。(學生自由發言)

5、同學們,你們能說出多少種姓?(讓學生講,老師盡量表揚)

6、大家通過預習有沒有發現其他獲得姓氏的方法。(國名、自己祖先的字等。) (一)以圖騰作姓氏。最古的姓氏和氏族社會的圖騰有關。如:姬、姜、姒、姚等。 (二)以分封的土地為姓氏,如周陽、虞、安陵等;

(三) 以國名為姓氏。如齊、魯、晉、宋、秦、楚、衛、韓、趙、魏、陳、蔡等; (四) 以擔任的官街為姓氏,如司馬、司空、太史等; (五) 以居住地為姓氏。如東郭、南宮、西門、延陵等; (六) 以從事的職業為姓氏,如陶、匠、巫、卜等

(七) 以先人的名或字為姓氏。如周平王的一個庶子字林開,其后代便姓林;又如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孫以祖父之字為氏,漢代時改皇父為皇甫。 (八) 古代少數民族融合到漢族中帶來的姓氏。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九) 以親屬的排行為姓氏,如伯、仲、叔、季等;

(十)因避諱而改姓氏,如丘姓因避諱孔丘而改為邱姓;慶姓因避諱劉慶(漢安帝的父親)而改為賀姓等;

11、既然有這么多的姓氏來源,那么你們的自己姓氏是怎么來的,歷史又有那些與你們同姓的名人?課前我已經布置同學們做這個工作了,我想請同學們來說說自己的姓氏。(自由發言) 展示:

(一)、林姓的由來 。

(二)、李姓的由來

(四)、陳姓的由來

(五)、王姓的由來

(六)、黃姓的由來 教學反思

第33課 名 字 號

教學目標:

1、了解名、字、號的概念與意義。

2、在學習為自己取字與號的過程中,感悟古代字、號的意義與內涵。

3、感受蘊含于名、字、號中的文化內涵。 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了解名、字、號的概念與意義,難點是學習為自己取字與號。 教學過程:

隨著語言文字和文化觀念的發展,中國古代的人取名也越來越復雜,既有“名”又有“字”,有的還有“號”。

所謂“名”,是社會上個人的特稱。“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與“名”相表里的,故又稱“表字”。“字”是男女成年后才加取的,表明他們開始受到尊重。一般名、字多由父母長輩所取,其中多表達長輩對子女的期望。如關羽,字云長,意為“展翅入云”;趙云,字子龍,取“云從龍”之意。“號”,是人的別稱,又叫別號,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以寄托或標榜自己的某種情操和旨趣,如宋代文學家歐陽修以一萬卷書、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張琴、一局棋、一壺酒加上他本人一老翁共六個“一”取號為“六一居士”,以表示自己鄙視利祿;南宋畫家鄭思肖在宋亡后自號“所南”,以示心向南方,不忘故宋。封建社會中的士大夫往往有自己的別號,宋代以后,取別號之風尤盛。

古人對取“名”、“字”比較重視。有的古人名、字涵義相近或相輔,例如屈原,名平,字原。(《爾雅.釋地》:“廣平曰原。”)岳飛,字鵬舉。有的古人名、字取自古書上的名句或成語,例如曹操,字孟德,出《荀子》“夫是之謂德操”句。有的古人名、字互為反義,例如曾點,字皙。(點,黑也;皙,白也。)有的古人還有“小字”,即乳名,例如曹操被稱為阿瞞,劉禪被稱為阿斗,都是乳名。古人的名、字還常用來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輩。先秦時,常在名、字中加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長幼,如伯禽、仲尼、叔向、季路。漢代以后逐漸在名或字中用同樣的字或偏旁表示同輩關系。

同樣,古人在名、字、號的用法上也很有講究。名一般用于謙稱、卑稱,或上對下、長對少的稱呼;在尊稱、下對上稱呼時則稱字、號,平輩之間只有在很熟悉的情況下才相互稱名。在多數情況下,提到對方或別人時直呼其名,是一種很不禮貌的做法。

教學反思

第34課 謙稱、尊稱 教學目標:

1、了解并學會使用古代常用謙稱、尊稱;

2、在情境表演中學會使用古代常用謙稱、尊稱;

3、學習中華民族尊敬他人及謙虛的美德,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教學重點:了解古代常用謙稱、尊稱,感受中華民族禮儀文化之豐富; 教學難點:會使用古代常用謙稱、尊稱。 教學準備:學生搜集資料、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講故事(知府與知縣宴會上的對話)。

2、教師追問:這位知縣怎樣稱呼自己的兒子更恰當呢?

3、小組討論分析這個故事:找一找知府和知縣對話中用到的稱謂,哪些稱謂跟自己有關?哪些稱謂跟對方有關?分別有什么特點?

學生展示„„教師適時板書(犬子、令郎)

4、小結:謙稱是表示謙虛的自稱,尊稱是自己對他人表示尊敬的稱謂。 謙稱和尊稱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體現了我們中國人尊敬他人以及謙虛的傳統美德。教師板書(謙稱、尊稱)

二、探究新知

1、請學生觀看一段動畫。并說一說聽到的謙稱和尊稱。

讓學生感受中華民族禮儀文化的精髓,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2、學生展示搜集到的資料。

了解古代常用謙稱、尊稱,感受中華民族禮儀文化之豐富。

三、拓展應用

1、“開門有禮”游戲

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古代謙稱、尊稱的認識。讓學生體會在閱讀古代歷史文學作品或觀看歷史影視作品時,能很容易分清人物間關系的優越性。

2、小組合作表演情景劇

在情境表演中學會使用古代常用謙稱、尊稱,學習中華民族尊敬他人及謙虛的美德。進一步讓學生感受中華民族禮儀文化的精髓,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四、全課總結

我們用尊稱來表達個人對他人的尊敬,用謙稱來體現自己的謙虛。數不勝數的稱謂里,體現著我們中華民族尊敬他人以及謙虛的傳統美德。

這些表示尊稱、謙稱的詞匯是我們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其中許多詞匯仍在使用。同學們可結合生活實際,合理的運用謙稱和尊稱,在使用時要注意場合、對象以及是否適用。

五、課外鏈接 自選超市:

作業1:制作一張關于古代謙稱和尊稱的手抄報。 作業2:課外閱讀《中華傳統文化經典導讀》(六年級)

六、教學反思

探究課 姓氏尋蹤 活動目標:

1、了解自己姓氏的來源,能講述自己姓氏的傳說和故事。

2、了解與自己同姓的著名人物都有哪些,并進而知道他們為什么著名。

3、了解與自己姓氏相關的其他知識,如對聯、謎語和成語等。

4、增強對自己行使的認同。 活動準備:

學生分頭查找資料;填寫表格。 活動過程:

一、猜一猜姓氏

1、同學們,我先考考大家。(各打一姓氏) (1)兩畫一大,兩畫一小 。(2)一點一橫長,口字在中央,大口張著嘴,小口里面藏.(3)頭在海里游泳,尾在天上發光。(4)走在上邊,坐在下邊,埋在兩邊。 (5)枯泉(6)一曲東方紅

2、同學們,你看,每個姓都有自己的特點,中國的姓氏也非常多。每天我們都叫著別人的姓名,而我們自己的姓名也被別人叫著,可見,姓是非常重要的。

二、回顧《百家姓》

三、小組匯報

通過剛才的介紹,我們對趙姓有所了解。那么,課下的時候讓同學們搜集了與自己姓氏有關的資料。我請三個組的代表給大家匯報一下,其他同學可作補充。我做了一下統計,我們班人數最多的是張姓,其次是趙姓和王姓。 張姓的由來、王姓的來由、蘇姓的來由:

四、延伸課外:關于姓氏還有很多很多知識,課下同學們可以繼續去研究。

傳統文化教案范文第5篇

唐詩

1、南園十三首

教學目標:讓學生了解李賀及其《南園十三首》的原文及譯文。背誦這首詩。 教學過程:

一、經典回放。

1、讀原文,學生初步感知。

2、學生談感受。

二、出示譯文。

學生與原文對照,進行自學。

三、溫馨點擊。

讀讀,增長知識并從中受到教育。

四、活動廣角。

學生談談交流背過的寫景的古詩。

五、成長階梯。 認真填寫。

2、無題

教學目標:讓學生了解李商隱及其《無題》的原文及譯文。背誦這首詩。 教學過程:

一、經典回放。

1、讀原文,學生初步感知。

2、學生談感受。

二、出示譯文。

學生與原文對照,進行自學。

三、溫馨點擊。

讀讀,增長知識并從中受到教育。

四、活動廣角。

1、《無題》可是千古吟誦的佳作,把它做成讀書卡片。

2、尋找《無題》的曲子,學唱。

五、成長階梯。 認真填寫。

3、問劉十九

教學目標:讓學生了解白居易及其《問劉十九》的原文及譯文。背誦這首詩。 教學過程:

一、經典回放。

1、讀原文,學生初步感知。

2、學生談感受。

二、出示譯文。

學生與原文對照,進行自學。

三、溫馨點擊。

讀讀,增長知識并從中受到教育。

四、活動廣角。

1、背過這首詩。

2、你還讀過白居易的哪些詩?

3、再讀古詩《過故人莊》。

五、成長階梯。 認真填寫。

4、塞上聽吹笛

教學目標:讓學生了解高適及其《塞上聽吹笛》的原文及譯文。背誦這首詩。 教學過程:

一、經典回放。

1、讀原文,學生初步感知。

2、學生了解邊塞詩人高適。

二、出示譯文。

學生與原文對照,進行自學。

三、溫馨點擊。

讀讀,增長知識并從中受到教育。

四、活動廣角。

1、背誦古詩。

2、找另外描寫邊塞軍事生活的詩歌來讀一讀。

3、欣賞李白《與史郎中飲聽黃鶴樓上吹笛》

五、成長階梯。 認真填寫。

5、塞上聽吹笛

教學目標:讓學生了解岑參及其《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的原文及譯文。背誦這首詩。 教學過程:

一、經典回放。

1、讀原文,學生初步感知。

2、學生了解邊塞詩人岑參。

二、出示譯文。

學生與原文對照,進行自學。

三、溫馨點擊。

讀讀,增長知識并從中受到教育。

四、活動廣角。

1、背誦古詩。

2、找另外描寫邊塞軍事生活的詩歌來讀一讀。 王昌齡《從軍行》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李頎《古從軍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 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 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 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王之渙《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五、成長階梯。 認真填寫。

宋詞

6、生查子

教學目標:讓學生了解歐陽修及其《生查子》的原文及譯文。背誦這首詞。 教學過程:

一、經典回放。

1、讀原文,學生初步感知。

2、學生了解歐陽修。

二、出示譯文。

學生與原文對照,進行自學。

三、溫馨點擊。

讀讀,增長知識并從中受到教育。

四、活動廣角。

1、背誦這首詞。

2、欣賞崔護《題都護南莊》

3、找歐陽修其他的詩來讀一讀。

五、成長階梯。 認真填寫。

7、望江南

教學目標:讓學生了解蘇軾及其《望江南》的原文及譯文。背誦這首詞。 教學過程:

一、經典回放。

1、讀原文,學生初步感知。

2、學生了解蘇軾。

二、出示譯文。

學生與原文對照,進行自學。

三、溫馨點擊。

讀讀,增長知識并從中受到教育。

四、活動廣角。

1、背誦這首詞。

2、還知道抒發思鄉情懷的古詩詞。

3、寫一首小詩贊美一下自己的家鄉。

五、成長階梯。 認真填寫。

8、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教學目標:讓學生了解辛棄疾及其《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丑奴兒》的原文及譯文。背誦這首詞。 教學過程:

一、經典回放。

1、讀原文,學生初步感知。

2、學生了解辛棄疾。

二、出示譯文。

學生與原文對照,進行自學。

三、溫馨點擊。

讀讀,增長知識并從中受到教育。

四、活動廣角。

1、背誦這首詞。

2、搜集辛棄疾其他的作品。

3、搜集辛棄疾抗金愛國的故事。

五、成長階梯。 認真填寫。

9、訴衷情

教學目標:讓學生了解陸游及其《訴衷情》的原文及譯文。背誦這首詞。 教學過程:

一、經典回放。

1、讀原文,學生初步感知。

2、學生了解陸游。

二、出示譯文。

學生與原文對照,進行自學。

三、溫馨點擊。

讀讀,增長知識并從中受到教育。

四、活動廣角。

1、背誦這首詞。

2、搜集其他愛國詩人的作品。

3、搜集和陸游同年代的詩人。

五、成長階梯。 認真填寫。

10、揚州慢

教學目標:讓學生了解姜夔及其《揚州慢》的原文及譯文。背誦這首詞。 教學過程:

一、經典回放。

1、讀原文,學生初步感知。

2、學生了解姜夔。

二、出示譯文。

學生與原文對照,進行自學。

三、溫馨點擊。

讀讀,增長知識并從中受到教育。

四、活動廣角。

1、背誦這首詞。

2、欣賞《永遇樂

次稼軒北固樓詞韻》。

3、背誦。

五、成長階梯。 認真填寫。

元曲

1、壽陽曲·漁村夕照

授課時間:2月17日

教學目標:讓學生了解馬致遠及其《壽陽曲·漁村夕照》的原文及譯文。背誦這首詞。 教學過程:

一、經典回放。

1、讀原文,學生初步感知。

2、學生了解馬致遠。

二、出示譯文。

學生與原文對照,進行自學。

三、溫馨點擊。

讀讀,增長知識并從中受到教育。

四、活動廣角。

1、背誦這首曲子。

2、欣賞《天凈沙·秋思》。

3、背誦。

五、成長階梯。 認真填寫。

2、南仙呂傍妝臺·無題

教學目標:讓學生了解李開先及其《南仙呂傍妝臺·無題》的原文及譯文。背誦這首詞。 教學過程:

一、經典回放。

1、讀原文,學生初步感知。

2、學生了解李開先。

二、出示譯文。

學生與原文對照,進行自學。

三、溫馨點擊。

讀讀,增長知識并從中受到教育。

四、活動廣角。

1、背誦這首曲子。

2、課外找三首描寫邊塞的元曲并填好表格。

3、背誦。

五、成長階梯。 認真填寫。

第二單元

名人長廊

1、蔡文姬

教學目標:使學生了解蔡文姬的生平及主要事跡。 教學過程:

一、閱讀人物剪影。

借助注釋讀懂原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二、溫馨點擊。

仔細閱讀細細品味,對蔡文姬這個人物有進一步的認識。

三、活動廣角。

1、與同組的同學說說蔡文姬是怎樣寫作《悲憤詩》的?

2、讓我們再去讀一讀有關蔡文姬的書,領略她的優秀品質吧!

3、在班上開個故事會,講講自己所知道的蔡文姬的故事。

四、成長階梯。

認真填寫好,與同學交流。 教學后記:

2、陶淵明

教學目標:使學生了解陶淵明的生平及主要事跡。 教學過程:

一、閱讀人物剪影。

借助注釋讀懂原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二、溫馨點擊。

仔細閱讀細細品味,對陶淵明這個人物有進一步的認識。

三、活動廣角。

1、與同組的同學說說陶淵明是怎樣辭官歸隱的的?

2、讓我們再去讀一讀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領略他的優秀品質吧!

3、了解陶淵明作品的成就。

四、成長階梯。

認真填寫好,與同學交流。

3、李白

教學目標:使學生了解李白的生平及主要事跡。 教學過程:

一、閱讀人物剪影。

借助注釋讀懂原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欣賞李白詩《上李邕》《春夜宴桃花園序》,體會李白的性格特點。

二、溫馨點擊。

仔細閱讀細細品味,對李白這個人物有進一步的認識。

三、活動廣角。

1、與同組的同學說說李白是怎樣上當的?

2、有感情的朗讀《上李邕》《春夜宴桃花園序》!

3、你還知道他的哪些作品?

四、成長階梯。

認真填寫好,與同學交流。

4、杜甫

教學目標:使學生了解杜甫的生平及主要事跡。 教學過程:

一、閱讀人物剪影。

借助注釋讀懂原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欣賞杜甫詩《客至》,體會杜甫的性格特點。

二、溫馨點擊。

仔細閱讀細細品味,對杜甫這個人物有進一步的認識。

三、活動廣角。

1、與同組的同學說說杜甫是怎樣重視詩歌語言的?

2、有感情的朗讀《秋興八首》(其一)!

3、了解杜甫草堂。

4、查閱資料,了解杜甫詩歌的主要特點。

四、成長階梯。

上一篇:中學數學教案下一篇:歐姆定律教案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