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農業生產實踐調查報告

2023-03-12

根據工作的內容與性質,報告劃分為不同的寫作格式,加上報告的內容較多,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寫報告。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于《農業生產實踐調查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第一篇:農業生產實踐調查報告

氣象為農服務“兩個體系”建設在農業生產實踐中的作用

摘要:本文闡述了氣象為農服務“兩個體系”建設的定義與內涵,建設的思路,以及應該把握的重點。同時結合了鎮賚當地氣象信息,加以分析論證,做到了有據可依,理論聯系實際。

關鍵詞:氣象;兩個體系;鎮賚

中圖分類號:S-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10-83-3

近年來,鎮賚縣氣象局以“氣象服務鎮賚農業發展”為平臺,先后開展了氣象為農服務體系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試點工作(以下簡稱“兩個體系”)。通過試點工作的開展,鎮賚局堅持把為鎮賚農業發展服務放在氣象工作的首位,以特色產業需求為牽引,開展了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為農業生產以及農村公共服務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助推了鎮賚經濟的快速發展,彰顯了鎮賚氣象的服務特色。

1 氣象為農服務“兩個體系”建設的定義與內涵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要求氣象部門必須做好農業氣象服務工作。2010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 關于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 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中發〔2010〕1號)提出要健全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充分發揮氣象服務“三農”的重要作用。

氣象為農服務“兩個體系”定義就是“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簡稱氣象為農服務“兩個體系”。

目前我國農業正處于由傳統農業向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加快轉變的關鍵時期,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氣象科技對農業生產的支撐和保障作用。加強氣象為農服務“兩個體系”建設工作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氣象服務“三農”工作的重視,氣象部門要牢牢抓住氣象為農服務工作的發展機遇,準確把握氣象為農服務工作的需求和形式,以提高氣象為農服務和防災減災能力,為農民的生活、農村的建設提供防災減災的氣象服務保障。

2 氣象為農服務“兩個體系”建設的思路

為進一步做好鎮賚氣象為農服務“兩個體系”建設工作,促進鎮賚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和農村社會和諧穩定,鎮賚氣象局為農“兩個體系”建設的總體思路是:了解當前農業現狀及對氣象服務的需求;提出改善農村氣象服務的應對措施;加大對農村氣象災害監測網絡的投入力度,提高應對極端氣象災害的綜合監測預警能力、抵御能力、減災能力,為農業生產提供積極保障服務。

2.1 鎮賚農業發展對氣象服務“兩個體系”建設的需求

鎮賚縣氣候脆弱,氣象災害頻發,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災害發生。據統計,每年因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年GDP的1%,特別是給農業生產帶來嚴重威脅,嚴重制約著縣域經濟的發展,為此鎮賚農業發展對氣象為農服務“兩個體系”建設具有極大的依賴性和需求性。2012 年3 月中旬,氣象部門組織了“農業氣象服務需求調查問卷”專題活動,鎮賚氣象局通過大范圍、多形式的調研,結果表明:農業對氣象服務有著旺盛而迫切的需求。如:農業生產和農民生命財產的安全需要氣象服務來保障,特別是干旱、冰雹、霜凍等預報是農民最迫切的需求;農業的發展需要氣象部門圍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病蟲防治等提供有針對性的氣象預報服務產品和信息服務;對農業氣象災害防御技術等都有迫切需求。因此,鎮賚氣象局在氣象服務“兩個體系”建設中,通過提高各種應對防御氣象災害措施,減少了給鎮賚農業帶來的損失,成了鎮賚農業發展的“保護傘”。

2.2 優化鎮賚農業發展的氣象服務質量

農業氣象服務既是公益性服務,又是針對性強的目的性服務。它的服務對象是農業、農民,農村,為了減少經濟損失,鎮賚農業氣象服務必須開展多樣化服務業務,針對傳統農業提供更為精準的氣象服務,鎮賚氣象服務應由以糧食作物主要轉向服務于農、林、牧、漁和多種經營等大農業生產,針對農業生產的具體要求,制定以農業氣象為主要內容的周年氣象服務方案,開展產前,產中,產后的綜合性、系列性服務,為振興鎮賚農業、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同時,針對鎮賚設施農業提供特殊的專項服務,提高自身氣象服務的技術水平,將氣象服務的準確性、有效性提高到新的水平,能夠為農業活動提供事前指導、事中服務、事后解決的服務理念,結合區域特殊性,提供特殊的氣象服務,使得鎮賚農業氣象服務不再局限于過去單一的預報,而且集預報、分析、決策于一體,為農業生產提供更為準確、快速、有針對性的優化服務。

2.3 拓展鎮賚農業發展的氣象領域

為了響應國家氣象發展戰略,適應現代化大農業發展的需要,鎮賚農業氣象服務的領域必須不斷拓展,服務業務必須多元化展開,才能滿足農業的需要。因此,在保證種植業氣象服務業務外,還要開展林業、漁業、畜牧業、設施農業等多方面、多角度的氣象業務,將人工干擾知識進行普及,為特殊性、針對性強的農業氣象服務提供更為廣闊的研究陣地。此外,在保證基本農業氣象服務外,開展動態農業氣象產量預報和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和災害評估工作,積極開展農作物病蟲害的監測和預測服務工作,提升農業、農村、農民的防災減災抗災能力,支援鎮賚新農村建設。

2.4 提高鎮賚農業發展的氣象科技含量

針對目前鎮賚農業氣象服務科技含量不足的問題,未來幾年鎮賚農業氣象服務機構應重視自身業務發展和創新,提高農業氣象服務科技含量,產品要向多元化和精細化發展,努力提高業務能力。在充分發揮自身交叉學科的特點和優勢,吸收相關學科的特長,加強服務系統建設,重視發展和創新,提高科技成果業務轉化率。建立和完善新一代農業氣象和生態服務業務系統,并爭取在幾年時間內,建立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評估和防減災決策服務系統、建立糧食安全農業氣象服務系統和設施農業氣象服務系統,還將與相關業務機構或部門聯合,建立新農村建設氣象服務體系。提高業務產品的科學技術含量,加強現代信息技術和動態農業氣象模型的應用,使農業氣象服務由定性為主轉化為以定量為主,服務內容和產品實現系列化和規范化。

3 推進氣象為農服務“兩個體系”建設應把握的重點

3.1 圍繞縣情開展服務為重點,實現效益與發展雙贏

鎮賚縣是國家級貧困縣,經濟要靠國家財政補貼;鎮賚縣是一個欠發達的純農業縣份,全縣人口30萬,80%是農業人口;鎮賚縣氣候脆弱,是吉林省氣象災害最多的縣份之一;特別是近年來,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鎮賚縣呈現暖干化的趨勢,氣候變暖、變干不僅使鎮賚縣的植被荒漠化、農田草地鹽漬化和沙化加劇,也造成極端天氣事件頻發。據統計,每年因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年GDP的1%,特別給農業生產帶來嚴重威脅,嚴重制約著縣域經濟的發展。

多年來,鎮賚局抓住這一挑戰機遇,以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為己任,無論風里雨里、還是白天黑夜,只要有戰機,就不失時機地開展增雨防雹作業,為糧食安全生產提供有力保障。目前全縣擁有15門雙管“三七”高炮,30名兼職氣象作業人員隊伍,遍布全縣8個鄉(鎮),重點設防在三條雹線上,保護著8萬公頃的農田作物;兩部車載增雨火箭,一部指揮專用車,重點分布在中西部鄉(鎮)約3000多平方公里范圍內農業旱作區實施流動增雨作業,形成了較強的抗御干旱、冰雹應急服務體系。

從氣象資料統計分析,鎮賚縣年降水量已從八十年代前的377.1毫米增加到現在402.4毫米,主要增加在實施防雹增雨作業的春夏季節,相當于每年為鎮賚大地增加6000~7000萬立方米的水,并且改變了鎮賚縣降水量中西部少于東部的分布規律;雹災已由九十年代前平均每年4000公頃銳減到現在寥寥無幾,再沒有出現雹災造成絕收村屯的現象,經濟效益在千萬元以上,為保障糧食生產、發展黃煙等特色農業,促進農民增產增收,改善草原、濕地、森林、泡塘等生態環境做出了積極貢獻。提起人工防雹,全縣干部群眾無不稱贊,視它為“農業生產的保護神”。

糧食產量由過去的十幾萬噸增加到2011年的125萬噸,使鎮賚縣一躍成為全國糧食主產區。原縣委書記李江山在全縣農村工作會議上講:“鎮賚農村經濟出現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氣象部門發揮了很好的科技支撐作用,功不可沒。”在每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都有“發展氣象防災減災事業”重重一筆,當地政府還把地方氣象事業納入到預算,投入比例與氣象經費接近1:1的水平,有力保障了地方氣象事業與基本氣象事業協調發展。

3.2 加強“政府主導”為重點,為營造“兩個體系”建設創造良好環境

政府是公共服務的主導者,是氣象防災減災制度的設計者、實施者和維護者。2009年以來,鎮賚局領導抓住這一主攻目標,多次與鎮賚縣縣委、縣政府領導溝通、協調,從“兩個體系”三級組織機構建設(縣、鄉、村)制定氣象災害防御規劃、氣象政策法規、人工防雹增雨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氣象防災減災隊伍建設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從而得到鎮賚縣縣委、縣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2009 年以來,鎮賚縣政府先后下發《關于加強農村氣象服務工作的通知》、《關于成立鎮賚縣氣象災害防御領導小組的通知》、《關于成立鎮賚縣氣象災害防御指揮部的通知》等等一系列政策支持性文件16個;多次由縣委、縣政府專門主持召開了“全縣氣象災害防御工作會議”、“全縣人工防雹安全管理工作會議”,“全縣氣象災害信息員培訓會議”等會議,強化政府對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領導;積極落實財政資金,從2009年起,加大資金撥付力度,每年為氣象部門落實“三農”經費達50萬元。為鎮賚局在氣象為農服務“兩個體系”建設營造良好環境。

3.3 重點提高氣象服務人員的業務能力

鎮賚局是國家農氣一般站,農業氣象人員隊伍、農業氣象知識匱乏,為此鎮賚局領導高度重視為農服務人才的培養和專業人員技術培訓工作,2009年以來,鎮賚局先后組織多人次到浙江德清、南京和河南考察、學習;組織人員第一批參加由中國氣象局干部培訓學院舉辦的“氣象為農服務‘兩個體系’骨干人員培訓班”;曾組織多人次省局業務技術培訓;通過學習、考察和交流,開闊思路和視野,提升了鎮賚服務能力和水平;健全了服務機制;加強了合作聯盟,增強了服務人員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通過學習培訓,服務人員借鑒了先進單位的經驗與做法,經常深入田間地頭、深入農戶,與農業專家、種植大戶以及農民專家互聯互通難題,提高了氣象服務產品的針對性和科技含量。

2012年服務人員又開展了“知農時、懂農事、察農需、接地氣”等系列服務工作。從2011年4月份開始到2012年10月份,進行田間調查、聯合調查等40余次,發放各類服務材料累計達30余期,受到百姓的歡迎。

3.4 重點提升特色產業服務水平

黃煙是鎮賚縣農業一大特色產業。它在鎮賚已生產20余年,已經成為裕民、強鄉、富縣的一項重要支柱。2012年全縣烤煙面積達到16667畝,有385戶、39個村、7個鄉(鎮)種植黃煙,預計2012年煙葉產量250萬公斤,上繳稅金達630萬元,是鎮賚縣農村經濟收入的一大支柱產業。為了鎮賚黃煙生產的發展,提高煙葉質量,提高煙農收益,助推鎮賚經濟快速發展,鎮賚局率先在全區開展黃煙產業特色服務,以開展黃煙生產保障服務為切入點,通過實地調查、了解黃煙產業氣象服務需求,做出有針對性的專項預測預報,全力做好黃煙特色產業服。從3月份到8月中旬,服務人員打破以往的服務模式和方法,開展“直通式”服務,利用手機、QQ群、電話等形式及時為煙葉技術人員和煙農提供專項服務達30余次。沒有因為天氣原因導致黃煙各個環節滯后,為鎮賚縣煙葉大豐收保駕護航。

3.5 預警信息實現全覆蓋

做好精細化農業氣象服務,提升現有農村氣象監測站網建設水平,是增強農業氣象災害預報預警能力建設的基礎條件。鎮賚局不斷完善監測功能、增加監測密度,逐步將全縣各地的自動雨量站升級為多要素自動氣象站,在雷電多發地區開展農村雷電災害監測,推進“鎮鎮有站、預報到鎮”的農村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體系建設,實現局地災害性天氣的觀測和預警。建立由縣局發布、管理和控制為中心,向鄉(鎮)輻射的氣象信息發布網絡。從2009年開始為全縣11個鄉(鎮)、6個示范村、1個示范校等單位安裝室內、外電子顯示屏25塊,為6個示范村安裝了大喇叭6個;以GSM短信和GPRS數據傳輸形式隨時發布氣象預報、預警服務信息,通過“平安之聲大喇叭”實現全縣鄉(鎮)、村、屯氣象預報服務全覆蓋,極大提高氣象服務的準確性和及時性;重新修訂了氣象災害信息員隊伍,由原來的400人精簡為246人,基本覆蓋了全縣鄉(鎮)、行政村、中小學校和重點場所,以電視+廣播+電話+短信等手段,從而使各類氣象預警信息達到進村入屯,基本消除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接收的“盲區”,實現了預警信息全縣覆蓋。

3.6 氣象信息服務站實現全縣覆蓋

2010年鎮賚局通過“全縣氣象災害防御工作會議”為契機,在全縣11個鄉(鎮)、10個社區建立了氣象信息服務站試點單位。各試點單位通過氣象災害應急準備認證申報,通過氣象部門與縣應急辦聯合驗收,全部獲得了“氣象災害應急準備工作達標單位”證書。2012年8月24日,氣象局服務人員深入11個鄉(鎮),按照“六到位”標準,(即:職責落實到位、組織建設到位、隊伍建設到位、設施建設到位、應急準備工作到位、防御知識宣傳到位),進行了重新審核,對不符合要求和標準的鄉(鎮),對其進行整改,并要求各單位重新進行申報后,經審批,重新掛牌。從而實現了氣象信息服務站高標準的全縣全覆蓋。

4 結語

總之,做好農業氣象服務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工作,對于鞏固農業農村發展的大好形勢、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及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我們要充分發揮氣象為農業服務的基礎保障作用,把“兩個體系”建設作為鎮賚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精心部署,抓出成效,為鎮賚經濟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簡介:范生曄,鎮賚縣氣象局,工程師,研究方向:氣象服務方式和服務渠道;張鎖鐵,公主嶺市氣象局,工程師,研究方向:氣象服務方式和服務渠道;姚志平,鎮賚縣氣象局,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研究開發氣象服務發布平臺;宋一民,白城市氣象局農氣站,工程師,研究方向:提高氣象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

第二篇:××鎮農業生產情況調查報告

××鎮位于廣州市白云區北部,距廣州市區20公里??偯娣e74.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466.67公頃,鎮轄25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101條自然村,人口約8.4萬,屬全國一百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廣東省和廣州市的中心鎮,也是白云區著名的僑鄉鎮,有旅外華僑、港、澳、臺同胞約7.6萬人,遍布于全世界31個國家和地區。2002年,該鎮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1.0683億元,農民人均收入達6556元,地方可支配純收入7155萬元,稅收4247萬元。

近年來,××鎮農業生產工作堅持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執行黨的“十六”大和廣州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以促進人和農業生產的五項轉變為目標,即(1)從產品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2)從數量型向效益型轉變;(3)從傳統農業向現代型農業轉變;(4)從單一型向多種種植型轉變;(5)從計劃農業向效益農業轉變。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為中心,切實加強對農業的指導和支持,發展“高產、高質、高效”農業,在穩定農村雙層經營承包制的基礎,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提高了農業的競爭力和產品的附加值,確保農業持續穩定增長。

一、 ××鎮種植業基本情況

全鎮總耕地面積41455畝,其中蔬菜19846畝,糧食作物水稻5934畝,花卉1651畝,水果2476畝,魚塘面積9756畝。農業結構調整比例為:糧食面積占耕地面積15.3%,經濟作物、菜、果、花卉面積占耕地面積60.7%,魚塘占23.5%,具體種植業結構如下表:

在上級有關部門的指導下,鎮政府切實地把發展“三高”農業放在經濟工作的首位,從發展大農業的目標出發,按照“高產、高質、高效”的要求,認真落實中央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承包責任制,實施第二輪土地承包,完善土地流轉制度,制訂了農業生產的發展計劃和措施。在農作物的品種布局,產品結構,科技含量等方面,按市場需求下功夫,在全鎮41455畝耕地中,蔬菜等經濟作物占84.7%;開展糧食創高產和萬畝無公害蔬菜生產活動;扶持發展了一批種植,養植能手和大戶;在確保農業投入的基礎上,優化資源配置,發揮地域優勢,把生產、加工、銷售結合起來,推廣公司+農戶的模式,提高了農業產值和效益,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產業化、基地化、集約化經營。主要有:(1) ××片1800畝農業集約化示范園區的建設和生產;(2)××村450畝劍花基地和日產一噸的劍花加工場;(3)××村80畝鱷魚龜、水魚養植基地,自繁,自養的鱷魚龜被推薦參加市農業博覽會;

(4)開辟了從培養菌種到生產、銷售一條龍的404.7畝草菇生產基地,草茹每天的上市量已達1.7萬公斤,占廣州市場上草茹總量的60%左右;(5)加速××村35畝熱帶觀賞魚基地的發展和銷售國外的渠道;此外,將計劃發展××、××村的花卉基地;××、××等村2600畝農業示范基地。

二、 目前××鎮農業生產情況存在的問題

1、耕地減少的勢頭未能得到遏止,過量的資源流失嚴重危及到農業之本。一方面,廣州新白云國際機場遷建征地,另一方面,××鎮正在進行中心鎮的建設,工業園區和中心園區需要大量的土地,

這些都致使耕地的減少態勢未能得到有效的遏止,這對穩定主要產品的種植面積,保證農產品產量的穩定增長提出了嚴峻的考驗。

2、農業投入不足,農業基礎薄弱。近幾年來,市、區財政支農支出占總比重年際間忽高忽低,起伏不定,未能形成一條穩定的軌道,鎮政府對農業的投入嚴格受制于其經濟實力,尤其是正處于中心鎮建設的人和鎮,對農業的投入就更加極其有限。農戶投入的局限性也一直沒能得到根本的解決,這就造成農業生產基礎薄弱,不能保證農業生產的穩定發展。

3、農產品大量增加,市場銷售難。××鎮屬廣州市中效,農村人口比例大,其中居民有17779人,農民有66626人,經濟薄弱,基礎設施滯后,供水、供電、道路、通訊等基礎設施條件遠不適應經濟發展和農村市場繁榮的需要,市場的流通效率低,隨著農產品大量增加,市場便成為制約著農產品銷售的“瓶頸”。

4、農業結構不合理,農產品相對過剩。長期以來,××鎮農產品供給嚴重不足,存在缺口,生產什么消費什么,生產什么賣什么,在溫飽問題未能解決的情況下很少考慮農產品質量和種類,隨著農村第二三產業的發展,農業收入穩定增長,市場需求對農業的約束作用日益突出。從農產品品種結構上看,大路品種多,優質品質少,大量積壓的農產品多屬普通型的農產品,而適銷對路的優質農產品依然十分緊缺。就水果而言,品種雷同,品質較差,產期和上市期集中的龍眼、荔枝,爛市“爛”價情況就很突出。因此目前人和鎮農產品市場的飽和,是農業結構不合理,產品質量不高的低層次飽

和。

5、農民素質低,制約農業結構優化。農業結構調整是對農業生產資源,生產要素的重新排列組合,最終實現農業效益增加和結構優化。農業生產的勞動者在農業結構調整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素質越高,其收入也越高,對農業生產的調速能力也越強。根據人和鎮有關統計部門的調查,從抽樣的289個勞動力中,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有8人,占2.77%;高中文化程度的有65個,占22.49%;初中文化程度的有132人,占45.67%;小學文化程度的有78人,占26.99%;文盲的有6人,占2.08%;初中經下文化程度共216人,占74.74%。所以,農民由于科技文化素質較低,是很難及時掌握現有的農業科技,更談不上把握市場,對農業進行結構優化。

6、農業技術落后,資源利用不合理。農業生產“一靠政策,二靠科學,三靠投入”,但目前××鎮農業科研,推廣滯后。一方面,科技投入匱乏,農業基礎研究滯后,缺乏一批具有突破性的技術儲備;另一方面,由于體制和政策的影響,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不健全,渠道單一,活力不夠,動力不足的矛盾也很尖銳,導致農業科研成果轉化不暢,推廣效益低下。

7、農業產業化生產未能形成規模。××鎮產業化生產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從總體上還是未能形成規模,規?;?、基地化、集約化生產的路子,目前還是處于探索階段,沒有真正打造品牌,做優農業;農業生產經營形不成一定規模,不能實現規模效益,無法構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體系,不能保證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可持續發

展,高效益農業,未能真正發揮其經濟效益,農村中豐富的農副土特產品無法得到有效的加工和利用,更難轉為高附加值商品。

三、 解決農業生產問題的建議

1、抓好有利時機。按照廣州市政府的布暑,要切實搞好新機場高速公路、北二環高速公路景觀帶、流溪河兩岸生態農業觀光規劃和流溪河沿岸景光帶的工作。××鎮應抓住機遇,依托流溪河沿岸的農田標準整治工作,把流溪河兩岸所涉及的17個村屬地域15101畝耕地,按照高標準建設標準化農田;把“兩路”涉及的14個村,面積18000畝農田規劃成田園化生態農業,抓好農田基礎建設。

2、大力擴展農產品市場。目前農產品市場不十分適應時代的要求,××鎮總耕地面積41455畝,其中蔬菜等經濟作物占總耕地84.2%,糧食占15.3%,根據有關部門的統計,農產品日上市量可達到30噸,因此建議打造一個大型的,具有農業信息化、農產品標準化的綜合農貿市場。發展農業商貿體系,解決農產品銷售問題。

3、大力推進農業和農村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確保農業增產。農業結構不合理,種糧效益差,農產品大量增加,農產品相對過剩,農業增長緩慢,農民增產不增收較為普遍,因此,建議在以往的基礎上,進一步抓好農業生產結構調整,糧食在以往調減的基礎上,繼續調減,蔬菜、花卉在以往增加的比例上,再增加適當的比例,力使農業結構基本更趨于合理化。

4、做好農業生產管理的技術推廣??茖W是第一生產力,做好農業、科技的推廣,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建設一支業務素質高、工

作效率高、服務質量好的技術推廣隊伍,發揮村級農技推廣員的技術推廣主力軍作用,定期組織農民參加技術培訓,通過辦好示范基地、示范戶,板報、宣傳資料、廣播、電視、現場會等多種形式,加強農民的農業素質培養,提高農民技術水平,引導他們走科技興農之路。

5、積極探索集約化種植發展農業生產的路子,改進千家萬戶分散種植的傳統生產組織形式,用新的生產組織方式實現農業生產規模效益。近幾年,一些村的農業示范基地通過發展集約化種植,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經驗。集約化種植,有利于農業新技術的推廣落實;穩定種植規模,有利于計劃的落實和調控。盡管集約化種植這一新的生產形式仍在探索階段,也還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但方向是對的。應加強調查研究工作,積極完善各項管理措施,積極與農民建立長期穩定、相互合作、互為依賴的組織形式和減低風險的辦法,解決農民的后顧之憂,加快推進集約化種植發展進程。

第三篇:農業生產實習報告

農業生產實習報告 農業生產實習報告

1. 實習過程。

5月13日往壽光蔬菜展覽會,參觀蔬菜新品種和先進的種植治理技術。

5月16日往的城陽上馬的蔬菜基地,參觀有機蔬菜大棚,并才會了很多病蟲害的標本。

5月17日在校園主樓后的花園、農學與植保試驗田和園藝試驗田中采集病蟲害的標本。

5月18日到5月25日在病理實驗室整理采集的病蟲害標本。

2. 主要作物農事季節。

2.1小麥

小麥的物候期與地區、品種、及環

境條件和農業栽培技術有密切關系。在不同年份,因受天氣影響也有變化。根據器官形成將小麥生養期分為三個階段:種子萌發到幼穗開始分化之前為營養生長階段,主要是生根、長葉、分蘗、營養器官建成;幼穗分化到抽穗是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并進階段,幼穗分化發育與根葉蘗莖的生長;抽穗至成熟是生殖生長階段,為開花授粉形成籽粒和灌漿成熟的階段。

我省所在的北方冬小麥種植區將小麥生養期劃分為播種期、出苗期、分蘗期、越冬期、返青期、起身期、拔節期、挑旗期、抽穗期、開花期、灌漿期和成熟期等生養時期。播種期一般初,七天左右之后葉露出地面2厘米以上為出苗期,長至3片葉時開始在芽鞘上分蘗,當分蘗露出分蘗鞘厘米時達分蘗期。在12月份左右小麥有六片葉左右氣溫在零攝氏度時進進越冬期。次年三月上旬氣溫回升,新葉長出2厘米,小麥由匍匐生長開始向上生長。一般三月中下旬,

長第二片春生葉時小麥開始起身。四月中旬,莖高五至七厘米時雌雄開始分化為拔節期。長第六片春葉時達挑旗期,又稱孕穗期。四月下旬,不含芒高出2厘米時為抽穗期。抽穗后二至五天開花,一般在五月上旬,由中部小穗先行開花至百分之五十時稱開花期,可持續一周。從多半仁經過頂滿倉到蠟熟前成為灌漿期,歷時二十天左右。六月上旬達成熟期,一般在七天左釉冬包括最適宜收獲的蠟熟期和完熟期。

2.2 桃

桃樹的物候期與地區、品種、樹齡及環境條件和農業栽培技術有著密切關系。在不同年份,因受天氣影響也有變化。

萌芽和新梢生長

桃樹的葉芽萌發早于花芽,而抽芽卻在開花之后。桃樹新梢生長需經歷開始生長期、迅速生長期、緩慢生長期和停止生長期。當均勻氣溫在15攝氏度以上時,新梢開始生長,但較為緩慢。一

般迅速生長期有1~3個高峰,而整個生長期共為3~5個月。

開花

當氣溫穩定在10攝氏度以上,桃樹即要開花。桃樹的開花期南北地區差異較大,總的趨勢是由南向北漸次延遲。

落花落果

花期結束以后,沒有受精的花開始脫落。受精不良或營養條件不充分的果實,多數在硬核前脫落。正常落花落果有三次。落花落果的程度品種間差異明顯,有些品種也有采前落果現象。

果實的生長與成熟

受精的果實生長從花期結束開始,直至果實成熟。果實生長期的是非因品種而異。果實成熟是指第三期發育過程中,水解過程占上風,淀粉轉換為糖,粘結細胞的中粘層轉變為可溶狀態,果實軟化,葉綠素分解,同時也合成一些黃色素、紅色素、各種纖維素及脂類物質等。從而成熟的果實表現出固有的大小、光彩和風味。

落葉

桃樹的落葉期和營養關系很大,而品種間差異較小。生長弱較生長強的早落葉。落葉過早不利于后期的養分積累,影響越冬,樹勢朽邁也快。

2.3 蘋果

蘋果為薔薇科蘋果屬植物,落葉喬木。

蘋果的一生分為五個齡期,即為幼年期、結果初期、盛果期、結果后期和朽邁期。各齡期的是非受品種、砧木、土壤、天氣和耕作技術的影響。在山東半島地區,幼樹生長2~3年后即可結果,進進結果初期,7~8年后進進結果盛期,可維持20年左釉冬在結果后期產量下降,到經濟壽命結束時,樹體開始朽邁,直至死亡。

在山東當春季日均勻氣溫在10℃以上時,蘋果陸續開始萌動,一個月左右后萌芽生長,當秋末均勻氣溫低于15℃,日照短于12小時,蘋果開始預備落葉,隨后進進自然休眠階段。

蘋果的年周期分為生長期和休眠期。生長期包括萌芽期、花期、新梢生長期、果實發育期、果實著色成熟期和落葉期;休眠則由自然休眠和休眠組成。生長期的是非與當地的天氣條件有關,山東為240天左釉冬西南高地可達300天。據調查紅富士蘋果在山東萊陽3月20日萌芽,初花期4月19 日,盛花期4月23日,終花期4月27日,花期持續9天,果實發育日數約180天,落葉期11月20日。

3. 具體記載所見病蟲害種類、侵害作物、危害部位、發生程度。

1.海棠上的繡線菊蚜。危害葉片造成葉橫后卷,主要危害幼嫩部分,主要為新梢。繡線菊蚜腹管為玄色,外長呈外八字型。

2.海棠上的蘋果瘤蚜。危害葉部造成葉片后卷,葉面凹凸不平。危害冬芽,致使冬芽當年萌發。蘋果瘤蚜無黃色,腹管內傾,呈內八字

3.海棠的銀紋潛葉蛾。未長成葉

片危害,主要危害頂端,取食整葉肉,留下上下表皮,形成蛇形隧道的病斑。幼蟲和蛹是綠色。

4.海棠上的蘋小卷葉蛾。一2齡幼蟲越冬,前胸背板黃綠色,頭窄于胸,幼蟲十分的活潑,雌蟲第

6、7腹節有腎形性腺。

5.蘋果的金紋細蛾。危害既不葉片,剛發生葉片,幼蟲取食海綿部分留下表皮。葉片上有白色失綠點的蟲斑。

6.蘋果上的大青葉蟬。危害蘋果、海棠的一二年生枝條。用產卵器在樹干上刺出月牙形斑,里面整潔的排列著白色的卵。

7.蘋果的白粉病。在芽上越冬,專性寄生,嫩葉危害嚴重,葉片呈柳葉狀,葉片和嫩枝表面布滿白粉。

8.蘋果輪紋病。一般在主干上發生,病原物從皮孔侵進,在皮層內擴展,呈瘤狀突起,病斑呈現褐色。

9.蘋果干腐病。病原物和輪紋病相同,枝條枯死,病斑顏色較深,病斑

上有小斑點。

10.蘋果樹的褐斑病。后期葉片變黃,病斑四周仍保持綠色,形成綠色暈圈。葉片易脫落,病原物在落葉上越冬,在葉片上形成褐色病斑,病斑上有玄色的孢子器。

11.蘋果棉蚜、頂梢卷、繡線菊蚜、蘋果瘤蚜。

12.蘋果花葉病?;ㄈ~型的具有高溫隱癥;還有枯斑型,葉片向一側扭曲,葉緣干枯,嚴重時可以使葉片脫落。

13.梨樹上的銹病。冬孢子角在檜柏上越冬,一般潛育期為7-10天,一般不超過12天。雨后冬孢子萌發侵染,病害傳播受到雨水和濕度的限制。危害葉片在正面形成病斑,也片反面天生銹孢子器。

14.梨樹的草履蚧。棉蚧科,終生游走生活,雌成蟲位于體背上,寄主廣泛,是重要的果樹害蟲。

15.梨的梨二叉蚜。是喬遷型蚜蟲,麥收前喬遷至狗尾草上。危害葉片,葉

片縱上卷,腹管很長,身體中心有一條墨綠色的縱帶。

16.梨樹上的圓尾蚜。危害葉片,受害葉片腫脹扭曲,葉柄極度的縮短;喬遷蚜腹管很短。

17.梨樹的中國梨木虱。在蚜?:φ木硪賭冢沙嬉換粕鰨燦新躺

18.葡萄上的黑痘病。幼嫩果粒受害,初期果面出現深褐色的小斑點,后變大形成深紫色的邊沿,中心灰白色下陷,形似鳥眼。

19.桃的流膠病。主要為蟲傷和傷口侵染。

20.桃蚜。有3種,最常見的是喬遷型的,危害葉片。葉片受害有扭曲呈麻花狀,蟲體為綠色,墨綠色,紅色,腹管較長向內側傾。還有無卵型,多在雜草中。

21.桃上的棉蚜。為喬遷型,在木槿、花椒上越冬,后遷飛到蔬菜上,棉花上。蟲體為墨綠色,每個體節上有4個白斑,外圍白色,內為玄色。蟲體白

色的是伏蚜。

22.桃上的梨小食心蟲。一年發生4代,一代為害心稍冬一般危害3個新稍冬二代蛀果危害。

23.桃的桃粉蚜。主要危害李和杏的葉片,受害葉片向下彎曲,葉片上有很多網紋,體被有厚粉層,腹管很短。

24.桃樹上的白蠟蚧。

25.櫻花上的桃白蚧。屬于盾蚧科,具有真正的蚧殼,,以受精的雌成蟲越冬,圓形蚧殼的是雌蟲,蟲體橙黃色。長形的是雄蟲,毛玻璃狀蚧殼。雌雄蟲分群生活,5月中旬卵開始孵化,是防治的關鍵時期。

26.瓢蟲。肉食性。

瓢蟲亞科捕食蚜蟲,化蛹蟲蛻蛻至腹末。異色瓢蟲前胸背板兩側各有1個白斑,鞘翅后緣有壓痕。

灰唇瓢蟲亞科,主要捕士椿殼蟲。前胸背板明顯窄于鞘翅基部,化蛹最后一齡幼蟲背縱裂,蛹化在蟲蛻內。

墨綠紅瓢蟲主要取食朝鮮球堅蚧;

紅點唇瓢蟲取食盾蚧科的蚧殼蟲;紅環瓢蟲取食草履蚧。

27.桃樹上的朝鮮球堅蚧。4月末到5月初羽化成蟲,交配后,雌成蟲蟲體迅速的增大進進結球期。

28.桃的細菌性穿孔病。主要危害葉片,初期多在葉脈兩側產生水漬狀小斑點,漸漸擴大呈褐色或紫褐色的近圓形病斑,四周有黃綠色暈圈,后期病斑干枯脫落,形成穿孔,穿孔邊沿破碎,不整潔。

29.桃、大櫻桃的黃斑卷葉蛾。幼蟲不活躍,頭、前胸盾,3對足均為玄色。

30.櫻桃的櫻桃瘤頭蚜。主要危害中國櫻淘冬又稱小櫻淘冬學校中還中有歐洲甜櫻淘冬又稱大櫻桃。

31.櫻桃的黃刺蛾。繭呈鳥蛋型,白灰色,在繭的頂端有不到1mm的斑點。在繭內假如有一個很大的白色蛆狀蟲體,則是被上海無齒莖蜂寄生。假如是一包蛆狀的蟲體,則是刺蛾廣翅小蜂寄寄生在上海無齒莖蜂上。 32.棕邊青

刺蛾。又叫中國綠刺蛾,在櫻桃樹地上。

4.發生嚴重病害的發生規律及綜合防治初冬刨樹盤是桃樹治理的一項常用措施,該措施既可起到疏松土壤、促進桃樹根系生長的作用,也可將地表的枯枝落葉翻于土下,把土中越冬的害蟲翻于地表。

公道施肥、澆水,及時中耕除草,進行疏果控制負載量,以增強樹勢,進步樹體對病蟲害的抵抗能力,公道修剪,以改善透風透光條件,惡化病蟲的生存環境。

清掃枯枝落葉,通常在桃樹落葉后進行,可消滅在枝干上越冬的病蟲,如桑白蚧、桃瘡痂病、桃炭疽病和細菌性穿孔病。第

一、二代梨小食心蟲發生期,正是新梢生長期,發現有桃梢萎蔫時,及時剪除。對局部發生的桃瘤蚜危害梢以及黑蟬產卵枯死梢也應及時剪除,并燒掉。

3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根據害蟲的習性所采取的機械方法防治害蟲。

常用20瓦或40瓦的黑光燈管做光源,在燈管下接一個水盆或大廣口瓶,瓶中放些毒藥,以殺死掉進的害蟲。此法可誘殺很多害蟲,如桃蛀螟、卷葉蛾、桃天蛾等。

很多成蟲對糖1 2 下一頁

第四篇:運城市農業生產調查報告

(管理121班韓晨宇 09)

運城市是山西省和全國棉麥生產基地之一。近年來,運城市大力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涌現出一批具有一定規模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為了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支持農業產業龍頭企業化龍頭企業發展意見》,鼓勵龍頭企業利用農產品期貨市場開展套期保值、進行風險管理,更好地發揮期貨市場服務“三農”經濟的作用,2012年3月19日至21日,在山西證監局孫才仁局長、任寶香副局長的帶領下,期貨處與中糧、中輝期貨公司赴運城市就期貨市場服務“三農”情況進行了調研?,F將有關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調研的主要任務與內容

調研的主要任務是:一是通過重點走訪有代表性的農業龍頭企業,走進產業,貼近行業,服務企業,進一步促進期貨市場功能發揮,提高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二是通過與市政府和市農委、市糧食局等座談交流,全面了解運城市涉農企業的基本情況,建立聯系溝通的渠道,為后續舉辦涉農企業套期保值培訓班做好準備,為制定合理的期貨套期保值方案提供依據;三是引導轄區期貨經營機構注重服務實體產業客戶,提升核心競爭力,與涉農企業就訂單農業、點價貿易等先進的生產與貿易方式進行探討。

調研的主要內容有:涉農企業在玉米、小麥、大豆、棉花等方面的生產加工情況、運輸情況、資金成本情況、倉儲情況,產品購銷時間、地點、數量和質量情況,企業生產經營情況,對期貨市場的認識和參與情況等。

二、調研的基本情況

此次調研,與運城市委、市政府、市直涉農部門、有關涉農企業進行了座談交流,同時重點走訪了山西粟海集團公司、山西天海泵業有限公司、山西恒晟紡織有限公司、山西忠民集團等企業,

1、運城市的基本情況

運城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黃河中游。全市總面積1.41萬平方公里,全市13個縣市區中,被列為山西省商品糧基地縣的有11個,被列為全國商品糧基地縣的有6個,被列為國家商品棉基地縣的有2個。201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16.68萬人,其中鄉村人口312.54萬人,占總人口的60.5%。2011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5622元。

2011年,運城市糧食總產量266.5萬噸,占山西省的22.3%,其中,小麥產量121萬噸,占山西省的50.4%;玉米產量137.1萬噸,占16%。棉花產量5.8萬噸,占山西省的92.1%。油料產量1.86萬噸,占山西省的10%。

2、運城市涉農企業的情況

目前,運城市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1500余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6家,省級龍頭企業30家,市級龍頭企業154家。龍頭企業總資產109.8億元,固定資產59.3億元,平均總資產規模為5800萬元。2011年,運城市農產品加工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34.3億元,其中銷售收入上億元的企業達到21家。全市在涉農品牌上,擁有18個山西省著名商標,2個中國馳名商標,獲得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的農產品172個。

在農產品加工企業中,糧食類加工企業300余家,年加工轉化糧食240多萬噸,其中規模最大的是山西億家康面業有限公司,年加工小麥6.5萬噸;油脂類加工企業8家,年加工各類原料70余萬噸,生產食用油10余萬噸,其中規模最大的是山西忠民集團有限公司,年加工原料34萬噸,生產食用油5萬噸;肉類加工企業20余家,年加工能力25噸,其中規模最大的是山西粟海集團,已形成1.2億只肉雞加工能力,為華北地區之首。

在農業產業化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企業規??傮w上偏小,科技含量不高,整體競爭力不強;企業利潤率較低,資金較為緊張,企業項目建設滯后,進一步擴張的能力不足;人才匱乏,家族式經營較多,抵御風險的能力不足;訂單農業占比較小,農民參與程度較低。

3、重點走訪的四家企業的情況

①山西粟海集團公司。山西粟海集團公司位于運城市的永濟市,總資產22個億,職工3000余人,是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

山西粟海集團旗下的粟海禽業公司,主業是肉雞繁育、飼料加工和畜禽食品加工,是目前中西部地區最大的肉雞加工企業,位居國內同行業前五位,存欄種雞100萬套,年出孵雛雞1.2億羽,加工肉雞1.2億只,生產各種預混料和全價顆粒飼料73萬噸。

在其飼料中,45%-70%的成份是玉米,10%-20%的成份是豆粕,飼料成本占養殖總成本的70%。玉米和豆粕的價格變化決定著該公司肉雞的產出成本,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有重大影響。該企業沒有參與期貨市場。

②山西天海泵業有限公司。該公司目前是國內規模最大的潛水泵制造企業,年產值2.5億元,凈利潤1000萬元。由于市場趨于飽和,產品老化技術含量低,面對的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該公司制造的產品所需原材料中有期貨上市相關品種銅,但一年的消耗總量不超過300噸,從目前看,參與期貨套保的需求不大。

該企業有強烈的上市融資需求,計劃逐步淘汰落后技術,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開發高附加值產品。如果該企業上市,將會涉及到股權保值;加工規模擴大后會涉及到一些原材料價格保值。

③山西恒晟紡織有限公司。該公司是一家集棉花收購、加工、紡紗、捻線、染紗為一體的新型紡織企業,總資產2.78億;年產棉紗11000噸,年產值5億元,銷售收入4.88億元。棉花價格的波動直接影響著企業的利潤、發展甚至企業的生存。目前該企業通過控制現貨庫存、或減少下游定單等原始方式回避棉花價格波動風險,直接影響了企業規模擴張和進一步做大做強。該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對期貨金融工具存在剛性需求,目前企業董事長已關注期貨市場,但不熟悉期貨工具的應用,不敢做。

④山西忠民集團。山西忠民集團年吞吐棉籽、大豆、油菜籽、葵花籽等各種原料60余萬噸,加工食用油10萬噸,總資產近12億元,是中西部地區最大的油脂加工企業。該企業使用的大豆原材料基本上是進口的轉基因大豆,國際大豆價格的頻繁變化對該企業生產經營有至關重要的影響。

值得慶幸的是,忠民集團是期貨市場的受益者,近幾年來應用期貨工具進行進口大豆的點價采購,敞口風險通過期貨對沖等手段,獲益頗多。企業能夠在大豆價格頻繁變化且幅度較大、市場競爭較為激烈的油脂加工行業中平穩發展至今,期貨功不可沒。

三、調研中發現的主要問題

通過調研,基本了解到該市和企業利用資本市場特別是期貨市場情況,以及存在的問題和希望,親身感受了地方政府和企業家對資本市場發展的熱切渴望,收獲很大??傮w感覺:一是運城市政府對去年以來山西證監局所做的宣傳發動工作反映積極,縣級領導干部都看到了袁純清書記對孫才仁局長的9·16講話的批示,有思想共鳴;二是市政府和企業家資本市場意識比較強,思想開放,對資本市場有初步認識,對上市有強烈的渴望,對期貨市場存在需求;三是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和部分企業對期貨等金融工具較為關注,期貨市場能夠為服務“三農”經濟發揮更大的作用;四是企業做大做強、加快發展的意識比較強,也從中看到山西經濟轉型的希望和期貨市場發展的前景。

同時,在調研中也深深地感到,一方面,政府和企業對上市融資的積極性較大,有增量擴張的意識,另一方面,大部分企業家對期貨市場認識非常少,對期貨市場的交易風險有擔心,缺乏存量保護的意識。

調研中發現的主要問題有:

一是認識不足影響了期貨市場作用的發揮。期貨市場作為商品經濟發展到高級階段的產物,是現代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我國期貨市場發展歷史并不長,因各種因素,相當部分的黨政干部特別是涉農企業和廣大農民對期貨市場認知度不足,對期貨市場服務“三農”的功能、途徑知之甚少,甚至對期貨市場的作用和功能認識發生偏差,把期貨單純當作一個投機工具,而沒有意識到期貨更是一種風險管理工具。同時,由于早期期貨市場主體結構失衡、投機之風盛行,在一定程度上損壞了期貨市場的形象,使部分同志對期貨市場“談虎色變”,在思想觀念上有鴻溝。

二是部分企業對期貨市場不理解,不關注期貨價格,不參與期貨市場。如調研的山西粟海集團目

前正在積極做申請上市的準備,希望通過融資擴大再發展。該企業已充分認識到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但是沒有認識到資本市場的避險功能。該企業肉雞飼養每年需要40萬噸玉米和20萬噸豆粕,從去年12月份到現在,不到4個月時間玉米和豆粕價格上漲15%左右,吞噬了企業大部分經營利潤。

三是部分企業對期貨市場的認識不全面有偏差。在調研中發現,一些企業在市場波動的風險中已經知道主動關注期貨價格和期貨市場,但對企業套期保值交易不是從是否實現最初鎖定成本或利潤的目標來評價,而是單看期貨交易部分是否盈利,這一認識上的偏差極大地制約了企業參與期貨市場套期保值交易的積極性,不敢放手充分利用期貨工具抵御市場風險,遇到大的市場波動風險即可能會被打垮。

四是缺乏熟悉期貨工具的相關專業人才,一些企業在市場波動中已經認識到套期保值對企業生存發展的重要性,但由于企業沒有相關方面的專業人才,也不了了之。如在調研中,與山西恒晟紡織有限公司郭董交談中他這樣說:“期貨我們很早就開始了解了,但是企業一直沒人會做,不敢做,現在只是關注。”也因此,該企業目前只能通過控制現貨庫存或減少下游定單等原始方式回避棉花價格波動風險,直接影響了企業的規模擴大。

五是已經開始套保的企業存在內控機制和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問題。如山西忠民集團借助期貨工具持續穩定經營、逐漸做大做強在當地是一個成功的案例。但是在調研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如套保內控機制缺失,該企業的套保業務是董事長一人決策、一人操作,管理風險無法控制,可能會對后續的經營帶來問題。

四、對期貨市場服務“三農”的建議

一是加大宣傳,廣泛傳播期貨知識。組織期貨經營機構、專家學者、行業協會、企業通過舉辦研討會、座談會和專題期貨知識培訓等方式,加大期貨知識的宣傳力度,擴大期貨市場尤其是農產品期貨市場“三農”的影響力,開展期貨知識培訓進企業活動,繼續為當地企業家送理念、送知識、送服務,使各級政府、經濟部門、相關企業充分認識到期貨工具對經濟發展、對企業持續穩定經營、對

企業資產存量保護的重大意義和重大作用,使企業知道“豐收不僅在田野、效益不僅在車間”,企業發展的更大空間在資本市場。舉辦涉農企業套保專題培訓班,聘請業內專家量身制定培訓課程,培育適應市場需求和“三農”服務的期貨領導干部和期貨人才。依靠當地政府,成立期貨知識普及工作小組,定期到涉農企業進行期貨知識的普及教育,努力發揮地方政府在利用期貨市場方面的組織引導作用。

二是抓住重點,發揮農業龍頭企業的作用。一方面,建議當地政府做好推動協調工作,為企業提供智力、提供理念、提供服務、搭建平臺、搭建機制。推動“公司+農戶”模式,或組織一定規模的農業戶,組成“合作社+農戶”模式,形成規模經營,由公司、合作組織參與期貨市場,推動農業小生產與大市場的對接。另一方面,引導期貨公司等金融機構做深度服務,發揮專業優勢,主動與企業對接,加大業務推廣、技術指導、知識培訓等服務的力度,根據不同的企業經營情況和實際需求制定企業的套期保值方案,指導企業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開展業務。

三是現行先試,探索服務“三農”的新模式。借鑒吸收其他先進地區的好經驗、好做法,勇于接受新鮮事物,敢于先行先試,選擇一些素質好、有基本團隊的,接受新事物較快的企業進行試點,試點企業要建立風險管理制度,加強套保風險控制,培養和建立專業人才隊伍,對試點套保企業的套期保值及套保收入給予稅收優惠。探索銀行服務實體企業套期保值和提供標準倉單質押融資服務的有效形式和允許符合條件的企業利用貸款進行套期保值的經驗。探索將各種財政補貼政策化零為整,建立產業基金在期貨市場上進行風險規避的機制。

四是加強協作,形成期貨市場發展合力。加強政府有關部門與金融監管機構的工作配合,建立工作機制,形成執法合力,嚴厲打擊各類非法期貨活動,維護期貨市場秩序。鼓勵現貨企業與龍頭期貨機構加強合作,實現期貨機構與實體經濟共同發展。各級金融、財政、國資、稅務等部門,要建立經常性、制度性的溝通機制,主動協調,密切配合,及時妥善解決有關問題。

第五篇:暑期社會實踐報告——高效農業

暑期社會實踐報告

——淺談阜寧縣的高效農業

在當前金融危機的嚴峻形勢下,農民的增收似乎是難上加難。發展高效農業無疑為破解農民就業難,增收緩的問題提供了捷徑。我縣的領導一直很重視各鄉鎮的高效農業的發展,在政策上大力扶持,高效農業的發展已經初有成效。省領導也十分重視,今年8月13日,省委常委、副省長黃莉新帶領省有關部門同志,專程來阜寧考察高效設施農業和生態豬養殖。我有幸來阜寧報社進行暑期社會實踐,參與了“現代農業新亮點系列報道”的版塊的采訪,收集材料,寫報道稿的工作,對阜寧縣的高效農業也有了一些了解與思考。

一、高效農業的內涵

高效農業是以市場為導向,運用現代科學和技術,充分合理利用資源環境,實現各種生產要素的最優組合,最終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綜合效益最佳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

高效農業絕不僅僅是賺錢多,經濟效益高的農業,我們必須運用生態理論,分析和處理經濟活動中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辯證統一關系,是人類生存環境、生活水平以及國民經濟不斷提高。高效農業的綜合表現就是:單位面積上農產品品種增多、質量更優、產量提高;農民經濟收入增加;農村生態環境改善。

二、阜寧縣領導0

8、09年出臺的扶持我縣高效農業的政策及成果

2008年省委、縣政府出臺了《關于繁榮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的十條激勵意見》,這對促進全縣高效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發揮了重要作用。政策出臺以來,全縣新增設施農業5.2萬畝,總面積達到6.3萬畝,新流轉土地24.8萬畝,總量達33.4萬畝。2008年全縣高效設施農業發展的速度列全市第一名。09年上半年,高效設施農業增幅全省第一,高效農業增收對農民純收入增長貢獻份額為71%。

三、阜寧縣各鄉鎮發展高效農業的創新模式

1、古河鎮:以股份換土地,以服務換技術,以誠信換市場

以股份換土地,鎮要求各村拿出不低于100畝的示范田,用以發展高效農業,以此為整體,將股份分為三份,分別由種植大戶,黨員干部和當地群眾各占三分之一,實行分股不分田,種植大戶以技術、服務和市場抵算承包金。以服務換技術,就是通過為種植大戶無償提供服務、設備等換取其種植技術和銷售渠道。以誠信換市場,就是黨員干部和當地群眾以誠信的態度,創造發展的軟環境,以優質的勞務和基礎設施等服務,提供必備的硬環境,贏得種植大戶的信任,以此來帶動農民學習技術,打進市場,取得真金。

2、板湖鎮:典型示范,黨員干部引領

板湖鎮在“發展高效農業、做亮特色產業、做強富民經濟”上,圍繞“打造省、市、縣一流高效農業示范區”的目標,重抓了典型示范,黨員干部帶頭舉措的實施,使高效農業出現“裂變”效應。目前,該鎮已累計流轉土地2.5萬畝,發展高效農業1.2萬畝,其中設施栽培面積5500畝。

3、陳集鎮:客商示范,干部帶頭,群眾參與

近三年來,陳集鎮通過制定優惠政策措施和提供優質服務,吸引外地客商來

本鎮創辦基地,干部們帶頭效仿,讓高效農業的歷史潮流沖擊本地農民的傳統種植觀念。

4、三灶鎮:大棚賣給有錢的,租給返鄉的,送給貧困的

三灶鎮得農民純收入低于全縣水平,為解決農民增收難的問題,特別是弱勢群體的增收問題,三灶鎮為此進行了專題調研,并從本鎮的實際出發,摸索出以本地群眾為主體,黨員干部帶頭,貧困戶參與,“賣、租、送”三種模式發展設施農業的新思路,該鎮高效農業蓬勃興起,農民種大棚積極性高漲。

四、阜寧縣的高效農業逐步走向市場,創建品牌

1.阜寧縣的“生態三寶”

(1)阜寧的西瓜

我縣具有生產優質西瓜的農業自然環境。阜寧縣是國家級一類生態示范區,也是全國綠色食品原材料標準化生產基地縣,我縣先后從日本、臺灣等地引進了10多個優質西瓜品種,全面實施優質西瓜無公害栽培,做到“四統一”,推進西瓜產業向標準化方向發展。

(2)阜寧的生態豬肉

發酵床養豬要求在飼養全程不喂含激素的飼料,不使用任何促生長藥物,也不使用抗生素,所以生產出來的豬肉具有原生態、無藥殘、口感好、肉味香的特點。至年底,我縣發酵床養豬面積可達20萬平方米,生態豬的飼養量可突破100萬頭。

(3)阜寧的大米

“阜寧大米”集體商標進過三年多的努力,2008年4月28日注冊使用。阜寧大米加工過程嚴格按照《綠色食品大米加工操作規程》操作。成品米品質優良,晶瑩透亮,口感綿軟,清香四溢。銷售網點遍布11個省的近百個縣(市),現有固定經銷商近500人,年銷售額5億元以上。

2、縣委領導為生態三寶走向市場舉行各種推介活動

近年來,勤勞的百萬人民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全力打造生態農業品牌。今年5月17日,由縣委書記、縣人大主任王錦勝帶隊,20位萬頭豬場場長組成的生態豬“推銷團”走進蘇州,讓不少蘇州市民大感興趣。6月26日,阜寧生態豬肉直銷點在南京蔬水佐崗菜市場掛牌銷售,這是繼蘇州的第四個生態豬肉直銷點。新華日報、新華網、楊子晚報都對阜寧走向南京全程跟蹤報道。6月29日,我縣在上海江蘇飯店舉辦農業投資說明會,同事推介農產品“生態三寶”。

阜寧縣緊緊圍繞“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高效農業發展方向,加快農業轉型升級,推動阜寧由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轉變。突出抓產業的理念,強化招商引資,通過內培外引,集中力量打造現代農業產業園,發展壯大龍頭企業,培育專業合作組織和農民經紀人隊伍;突出抓科技的理念,加大農業新技術成果的引進、示范和推廣,加強關鍵技術研究和高新設備引進,完善農業科技服務;突出抓服務的理念,不斷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提高農業生產抗災減災能力,強化服務機制創新,全面加強區域化、專業化的疫病防控、良種繁育、質量檢測等公益性服務保障建設;突出抓品牌的理念,加強農產品質量監管,加大農產品宣傳推介,做響阜寧農產品大品牌。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歐陽立安英雄個人事跡下一篇:能源投資集團組建方案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