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培養提升獨立思考能力

2023-03-14

第一篇:培養提升獨立思考能力

積極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荊溪中心小學

林宜瑜

我們應當從戰略眼光來審視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的問題。愛因斯坦給獨立思考能力給予很高的評價,他說:‚要是沒有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有創造能力的個人,社會的向上發展就不可能想象。?我們不僅要把發展學生獨立思考能力作為學生神圣權益加以維護。

學生獨立思考能力要在一定的條件下才能發展和生效的。比如:應有明確的思考目標、相應的思考機遇、強烈的思考動機、愉快的思考情緒、必要的思考時間等等。教師應發揚‚人梯?和‚蠟燭?的精神,悉心為學生創設上述條件。也就是說,為了學生能夠更好地獨立思考,教師就要作更多地獨立思考。蘇霍姆斯基說過:‚真正地學校應當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顯然,學校的主要活動形式——課堂教學乃是訓練學生思考能力的基地。

下面我就談一談教師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克服隨意性,力求面向全體,照顧個體,搞好獨立思考的權益分配。思考往往是從遇到問題(或矛盾沖突)開始的。學生的思路一般是隨著教師講解和提問線索而轉移的,所以在課堂教學中的‚問?和‚答?之間是大有文章可作的。

一、讓每個學生都積極‚備答?,切忌‚一問即答?。有的教師提出問題之后,看到學生紛紛舉手要求回答的場面感到十分如意,而立即滿懷希望地指名回答。然而,回答的結果往往不能令人滿意。這是為什么呢?我認為:因為兒童的個性特點,他們的意向從思想準備到實際行動之間相隔的時間很短促,‚意?和‚行?幾乎是同時出現,缺乏深思熟慮是兒童的特點。他的舉手往往是一種條件反射現象。從他們舉手這一舉動,只能看出他們有爭取回答的積極性,還看不出他們有正確回答的把握性。

我們主張,教師每提出一個問題,要面向全體學生有一定的思考時間,在這段時間里,使每個學生都沉浸在獨立思考的情境中。從都經過思考體驗之后,討論起來才有好的結果,因為,各自在討論之前,都懷有自己的見解,再聽聽別人的見解,很可能產生認識上的沖突。這個沖突又會激起他們作再度思考(也叫反思),以至最后,把認識都統一到真理上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集思?確實是‚智慧的搖籃?。

二、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回答?,切忌‚一問搶答?。有的教師在課堂教學問答活動中,也仿效‚搶答?的方式,一個問題發出,看誰先舉手,就叫誰回答。學生爭先恐后,按捺不住,未經教師許可,就脫口而出,把答案一下子就說出去了。長此以往,將產生回答問題的機會,幾乎都被幾個智力超常的兒童所‚壟斷?,形成一支搶答問題的‚專業隊?。而智力中低常的兒童,因為長期輪不到發言機會,而產生焦急、苦惱、失望等消極心理,學習積極性被挫傷,思維受壓抑。天長地久,學生的學業成績,兩極分化的現象越來越明顯,也就出現了智力水平上的‚偏態分布?。

如何力求做到學生智力程度‚常態分布?呢?這就取決于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要有意識地支配學生的發言,特別要給發言不主動的學生提供發言的機遇。蘇霍姆斯基曾經建議:‚請您努力去喚醒那些無動于衷的、態度冷淡的學生們的意識吧。……開動這種無動于衷的頭腦的最可靠的途徑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來喚醒思考。?

一個問題的發出,先讓智力較低的學生回答,答對了給予肯定和表揚,答不完整或有錯誤,讓中等學生補充或修正,最后還可以讓程度較高的學生作更高水平的發言,把對問題的探討不斷引向深入。這樣,不同程度學生的積極性都得到發揮。這樣每個學生的頭腦都不能平靜,人人都可以品嘗到思考的樂趣,分享到思考的效益。

三、讓每個學生都注意‚聽答?,切忌‚一問齊答?。在日常教學中,有的教師比較喜歡學生對自己提出的問題作‚異口同聲?的回答。把維持課堂紀律的希望寄托在‚異口同聲?的聲浪上。不讓愛講話的學生有亂講話的空間。那種頻繁‚齊答?給教學帶來不放心,因為:

一、‚一問齊答?往往是答緊接著問而來,因此,‚齊答?實際上是‚答而不齊?(七嘴八舌),給人的感覺是模糊不清的。

二、人人為了趕‚齊答?的浪潮,有的為了突出自己的地位還有意的加大聲量。那么這樣的‚齊答?對于每個學生有何實際意義呢?大

2 家答的對不對呢?教師只能作‚求大同存小異?的判定。

三、‚齊答?容易被一些‚特殊?兒童‚鉆空子?,一是不動腦筋的學生,二是個別調皮的學生‚混水摸魚?,趁機亂喊亂叫,好不痛快。

當然,我們主張的是不要濫用‚齊答?,不是一概否定‚齊答?。在特定場合,如:教師講到關鍵性知識時,常這樣說‚這個知識是……你們記住了嗎??學生異口同聲回答:‚記得?!這是必要的,也是自然的。但是,以研討問題、交流思想、領會知識為目的的問題活動,還是一個一個發言為好。因為個人發言的背景是安靜的,發言的內容自然屬于師生的注意中心,發言的效果必然是清晰的。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在夜深入靜的時候(聽覺背景),時鐘發條轉動的聲音(聽覺中心),多有節奏而動聽呀(聽覺效果)。

四、讓每個學生都有‚再答?的機會,切忌‚不了了之?。杜威說過:‚真正思考的人,從自己的錯誤中吸取的知識比從自己成就中吸取的知識更多。從某種角度來說,學生在認識過程中的錯誤,是預防和治療再認識錯誤的一劑良藥。?

蘇霍姆斯基主張:‚不要急于給學生打不及格的分數。如果兒童有什么地方做不好,我就對他們說‘你試一試重做一遍,只要下點功夫,你就一定能做好,現在還沒有給你打分數。要是你有哪一道題不懂,明天上課前到學校來,咱們一起想一想。’?可見,教師對功課不怎么樣的兒童不是信手打個不及格的分數,也不是消極的不給評分,而是親切地、耐心地、細致地勸導和勉勵學生,針對不懂的地方,再下一番苦功,力求靠自己的努力得以解決。從而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樂趣,意識到自己的力量。經過努力,實在解答不來,再問老師,到那時,師生一起研究解答方案,使教與學達到恰到好處的結合。這樣,學生才真正‚進入角色。?

托爾斯泰說過:‚知識只有當它靠積極的思維得來而不是憑記憶得來的時候,才是真正的知識。?語言學家呂淑湘先生曾經也指出:‚教師培養學生,主要是教會他動腦筋,這是根本,這是教師給學生的最寶貴的禮物?。我們要把這份禮物獻給所有的學生。

第二篇:教育教學隨筆(17)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學生的壓力真的很大,每天晚上面對的是一大堆作業,有時候晚自習的時間根本寫不完。很多老師,對于沒寫完作業的學生進行懲罰,要么罰抄要么扣德育分。久而久之,學生會被那么多的作業逼瘋,會被各科老師逼瘋,心情會越來越糟糕,甚至會出現心理不健康的現象。

學生為了減少作業的負擔,開始形成一種很不好的現象,抄襲作業!大部分的學生先做語文和英語作業,相對于數學作業來說,不用動很大腦經。數學作業留在最后做,甚至不做,因為數學是需要動腦思考。慢慢的,學生對數學產生厭惡,不愿意動腦去思考問題,更不愿意把學習時間放在數學上。

要想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首先得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吧。如果連思考的時間都沒有,那還不如直接抄襲作業呢。如果學生只是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只為不被老師罵而去學習的話,我相信這位學生毫無學習動力,毫無人生目標,在學校的生活也將失去意義。

另外,教師也應該從自己的身上找出原因。我們要給學生一個好的課堂,生動的課堂,能夠引起學生興趣的課堂,這樣學生才會喜歡數學,愿意花時間去學數學,去動腦思考。

最后,老師要多引導學生去思考問題,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慢慢的成長。

第三篇:關于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心得

郝笑男

在第五單元的學習中,涉及到了解決問題的內容。即用學過的知識解決生活簡單的問題。這一部分是教學中的重點亦是難點。尤其是減法題,很多孩子不能理解問什么算什么,得數往往不能與“問號“相符。并且在考試時,學生在“解決問題”上很容易丟分。這說明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比較薄弱。在做題的過程中,很多孩子會將圖中食物的數量數錯,或者由于圖中畫的有些模糊加上不仔細看也會出錯,家長會歸結于為孩子的“粗心大意”。前段時間我看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一直以來,我們都忽略了“粗心大意”,認為孩子知識是學會了,只是粗心了。實際上我們恰恰應該提起對這個問題的重視。“粗心大意”其實從側面反映了孩子對知識的掌握還不是很扎實,對于方法掌握的還不是很好。我認為一年級所學的“解決問題”是基礎,面對簡單的解決問題的題目同樣要落到實處。根據學生的情況,再結合這類型題的特點,我認為在平時的做題當中就應當滲透這樣的做題方法:

1、認真看。即仔細的看圖中有什么。在上課做題時就給孩子們時間先看清圖的意思再舉手回答。盡量不要養成孩子看到問題就舉手的習慣,不論這一題是簡單還是難,是不是需要思考一下再做解答。

2、分析。即說一說圖中對于剛入學的一年級的學生來說,要做到而應更多的注重學生理解:一共,就是把兩部分合起來,需要用加法。

3、列式。分析之后就是學生列式了,自己在練習本上寫出算式,寫出得數。

4、檢驗。因為有的孩子還不能很好的理解“問什么算什么”的含義,所以在檢驗這一部分,我要求孩子們看看得數和問號是否相符,比如問號是2,那你的得數也應該是2。這樣有利于幫助孩子們列出正確的算式。

另外,一年級數學問題都是用情境圖或實物、圖形等呈現,加以少量的文字敘述。學生在看題目時常常會看錯題意或丟掉信息,有時我們擔心怕一年級學生太小,看不懂題目,會自己說出題目意思再讓學生解決問題,提高解題的正確率。這樣的問題同樣存在于家庭作業中。這樣做無形中剝奪了學生自己讀題理解題意的機會,也容易使學生養成學習惰性,不利于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在數學學習中,應該盡量創造機會讓學生說,學生越不懂,越要讓學生說。如情境圖,本來就是一個有情節的生活故事,小孩子的讀圖能力更甚于讀文字能力,他會很樂于講述圖上的故事,我們所要做的只是提醒他注意到數學的信息,學會細心觀察。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加上生活情境,編數學故事。學生能用自己的故事講出圖上的數學信息和問題,就說明了學生對題目的理解,易于學生把問題進一步抽象成數學算式,也能為以后更多稍復雜的數學問題閱讀理解打好基礎。

算式是對生活中數學的抽象和概括,一年級學生理解難是很正常的現象,而對加法和減法的含義的理解更是關系到學生后面的數學學習。學生學習了加法和減法后,就要解決加法和減法問題。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教師要特別注意加強學生對算式意義的理解。讓學生把數學算式編成數學故事,能使學生再一次理解算式的含義和應用。學生把抽象的數學符號還原成有趣的生活故事,不但深刻感受生活和數學的密切聯系,激發強烈的學習興趣,更能使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起生動的數學形象,理解數學知識的內涵,豐富數學知識的外延。在編故事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說出數學的信息,與數學無關的簡潔點到為止。例如3+5這個算式,不同的學生就可以編出各種不同情境的數學故事,像“媽媽給我3顆糖,奶奶給我5顆糖,現在我一共有幾顆糖”等,但是要盡量避免詳細具體描述糖有多甜多好吃之類的與數學無關的信息。

正確流暢的做題方法是保證正確率有力的保證,但往往滲透方法是最難、需要時間最長的,所以在日常的教學與聯系中,我們應當潛移默化的滲透細致流暢的做法,讓孩子逐漸形成良好的做題習慣,將會為他們今后的數學學習帶來很大的益處。

第四篇:《培養獨立工作和獨立思考的人》教案1.doc

3.培養獨立工作和獨立思考的人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理清作者的演講思路,明了作者關于教育問題的觀點和態度。

二、過程與方法

采用討論式教學法,讓學生聯系自己的實際,理解作者的觀點,并做出自己的評價。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聯系實際,科學、客觀地思考文章中涉及到的教育方面的問題,思考自己的學習方法,自覺地把自己鍛煉成為一個能獨立工作和獨立思考的人,把自己的人生目標和社會的需要結合起來。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理清演講思路,注意抓住演講詞的主旨,理解愛因斯坦有關教育問題的觀點。

二、引導學生全面準確理解文章主旨,防止學生陷入片面狹隘地否定現行教育的誤區,實現文章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教育目的,讓學生學會做一個獨立思考的人。

[課時安排]

兩課時。

[課前準備]

一、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查閱資料,了解我國目前的教育現狀及教育改革的趨勢,了解自己身邊的教育現象,為學習課文積累材料。

二、布置學生準備課后思考題:

我國的中小學生在全世界奧賽中頻頻獲金獎銀獎。在一長串諾貝爾獎獲得者名單中,有好幾位華裔科學家的名字,然而真正由我們自己培養出來的,卻至今沒有。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什么,請談談你的看法。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愛因斯坦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和思想家,他在1936年“美國高等教育三百周年紀念會”上作過一次演講,對于學校教育的一些根本問題,諸如學校的目標是什么,學校究竟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去培養等問題都有精彩的論述。今天我們來學習這篇演講詞,這對我們今天的教育和我們現在的學習都是有意義的。

二、介紹愛因斯坦

大家一定知道“三只小板凳”的故事,當那個小孩拿出自己做的小板凳,被老師批評為是世上最難看的時候,他拿出了自己做的前兩只小板凳,說交作業的那一只不是最差的,第一只應當是最差的。那個小孩就是愛因斯坦。愛因斯坦1879年出生于德國小鎮烏爾姆,父親是一家小電氣工廠的主人。母親是一個普通的家庭婦女。 幼時的愛因斯坦,沒有絲毫天才的跡象。直到四五歲,還沒有學會說話。上學以后,他的成績很一般,老師說,“這個孩子生性孤獨,智力遲鈍,不守紀律,將來無論做什么,都不會有大的出息。”愛因斯坦考大學也不順利,第一次沒有錄取,第二年才考取。在大學里,他也不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

在學校中,愛因斯坦一直是一只被老師瞧不起的丑小鴨。然而,就是這只丑小鴨,卻成了物理學的大師,成為物理學革命的領袖人物。1999年,美國時代雜志公布了20世紀的“世紀人物”,第一名是科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第二位是富蘭克林·羅斯福,第三位是印度的圣雄甘地。2001年,西方某個學術組織調查人們心目中近1000年中的100位偉大人物,結果,愛因斯坦又名列榜首。

愛因斯坦是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支柱之一的相對論的創立者。26歲那年,他做出了震驚世界的三項偉大發現。他的科學成就改變了人類的時空觀;他反對納粹的專制統治,反對戰爭,對于人類社會的進步以重大影響。他是20世紀中最有影響的偉大人物之一。

三、熟悉課文

1學生熟悉課文。(讀書方式可以多樣選擇,關鍵要讓學生熟悉課文內容) 找出這篇演講的主體部分,大致理清文章的結構。

文章結構:

第一部分(1—3),演講的開場白:說明自己演講的內容及初衷。

第二部分(4—18),演講的主體:學校教育的理想(目標)、指導思想、途徑方法。

第一層(4—7),學校教育的理想及實現的方法。

第二層(8—15),推動學生實際行動的三種動力。

第三層(

16、17),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是次要的。

第四層(18),總結學校教育的理想。

第三部分(19),演講的結尾:重申演講是個人看法。

2重點閱讀演講詞的第4—18段。(此時讓學生帶著更細致的問題去閱讀文章,課堂上可以靈活處置,學生程度好些的可以讓他們在閱讀后總結歸納出作者的主要觀點,也可以閱讀后分小組討論得出結論,或者教師出示演講的提綱性問題,以便學生閱讀,整理信息) 找出體現作者觀點的語句,討論后歸納出作者對哪些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問題:

(1)學校的培養目標應當是什么?

明確:學校目標——培養獨立工作和獨立思考的人,使學生離開學校時具有一個和諧的人格,而不是使他成為一個專家。

(2)推動學生進步的動力有哪些?這些動力孰優孰劣?請具體分析。 明確:推動學生進步的動力有三種。

①恐怖和強制——最壞的事件,傷害了學生的健康的感情、誠實的自信,它制造出的是順從的人。

②追求威信榮譽的好勝心——建設性和破壞性的力量交織在一起,求得別人的表揚和尊重,是人的本性、人類合作的精神根源,也是對個人的一種約束力;但一味地要求別人承認自己比同學、伙伴們更高明、更強有力或更有才智,就容易產生極端自私的心理,這對個人和社會都是有害的。

③對于對象的誠摯興趣和追求真理與理解的愿望——好奇心,要啟發這種心理,當然不像使用強力或者喚起個人好勝心那樣容易,正因為難,才更有價值。這種教育的基礎是讓孩子有一種得到有效的活動能力和人們的謝意的愿望,是要發展孩子們對游戲的天真愛好和獲得他人贊許的天真愿望,引導他們為了社會的需要參與到重要的領域中去。只要學校這樣做了,它就會受到學生的高度尊敬,學校的作業就會被他們當作禮物來接受。 (3)作者如何看待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相比較而言,作者更注重什么? 明確:作者認為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等問題都是次要的,關鍵是培養“獨立思考的人”,只要人有了健康的體魄、聰明的頭腦和必要的技能,那么他可以勝任任何工作。 3理清作者思路。

在弄清楚了課文結構的同時,基本就清楚作者的思路了,先講什么問題,后講什么問題已經一目了然。

教師明確:

(1)起點:提出學校教育的目標——培養獨立思考和獨立工作的人。

(2)展開:從教育思想、推動學生進步的動力、教師、教學方法和課程設置幾個方面來論述如何達成這個目標。

(3)終結:重申學校教育的目標。

四、作業

結合文中愛因斯坦的觀點和自己課前準備的材料,準備一篇文章或發言提綱,下一節課上具體說說自己的看法。

第二課時

一、復習

上節課我們一起聆聽了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思想家愛因斯坦的關于學校教育的演講,使我們有了一次與世界級大師對話交流的機會,下面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愛因斯坦對教育談了哪些看法:

學校是把傳統財富從一代傳到一代的最重要的機構。

學校的目標是培養獨立工作和獨立思考的人,而不是簡單地傳授大量的知識。

要達到這一目標,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勵學生去實際行動,而不是空講道理侈談理想。

推動學生行動最好的動力是啟發學生追求工作過程和工作結果中的樂趣、對這些結果的社會價值的認識,進而使學生獲得知識和藝術技能

„„

二、討論發言

愛因斯坦在本文中有好多說法和觀點,同學們看了可能會很有感觸,不僅是你們學生,連老師甚至一些專家,也會有感觸。對某一句話、一個現象、一個觀點有感觸,正是我們思考的開端,聯系我們自己的實際,提出我們自己的觀點,并且加以論證,這就是獨立思考的過程。所以說學習本文,發表看法,也是一個獨立思考的訓練。

下面就請同學自己發言,談談看法

(課堂教學時可視實際情況而定,如學生能主動地對文中的某些觀點提出自己的看法,應注意正確引導;如課堂教學進程較慢,教師可以課后練習為提綱,讓學生進行討論發言。以下是課后練習題涉及的一些問題。) 1過去人們常說學校是傳授知識的場所,可愛因斯坦卻說學校是“把傳統的財富從一代傳到一代的最重要機構”。這二者有什么區別?你認為,這里所說的“傳統財富”主要指的是什么? (此處主要引導學生明白知識與能力的關系、培養獨立思考的人和知識傳授的關系,切不可讓學生以為“學校是傳授知識的場所”是一錯誤的說法。只是這一說法不夠全面,不符合現代社會對學校的定位。) 2怎么理解“知識是死的,而學校卻要為活人服務”這句話?

(此處關鍵是要學生明白學校一切活動的宗旨是培養人,而傳授知識只是一種手段。要區別面前的人是一個什么樣的人,適合用什么方式來向他傳授知識,到了高級教育時甚至還要根據人的不同而傳授不同的知識。但人的發展離不開一定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只要在學校學習,就無法避開“雙基”的學習。) 3如何理解“好勝心”是種“復雜的感情”?“建設性和破壞性的力量密切地交織在一起”,怎樣避免它的破壞性? (關鍵在于讓學生區別好勝心的目標指向,好勝心的目的如果僅僅是要取勝他人,而顯示自己比別人高明,那么它是有害的;如果好勝心是以天真的愿望為前提,或是為了社會的需要為前提,而希望得到表揚和贊賞則是好的。) 4本文認為與學校教育有關的“一切禍害中最壞的禍害”是什么?正確的做法又是什么? (此處要讓學生正確理解愛因斯坦所說的“恐嚇”“暴力”“人為的權威”指的是什么,自己所在學校的情況和愛因斯坦所述的理想狀況的差距在哪里。) 5把“學校規定的課業”“當作禮物來領受”,我們有過嗎? (把學校的功課當作禮物來接受,有的同學可能偶爾對某學科有這種感受,有的同學可能從來就沒有這種感受。此時要讓學生明白,人的學習興趣是可以培養的,一方面可以來自學校的引導和培養,另一方面則來自于自己,自己人生目標、學習態度對學習興趣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6愛因斯坦認為,課程設置、教學方法之類的問題都是次要的,即使是技術學校,也不應當把直接傳授專門知識和技能當作首要任務。

(愛因斯坦的這個觀點,就個人的發展來說是對的,學校只要塑造了學生的健全體魄、聰明的頭腦和必要的技能,他個人以后就能勝任各種工作。但對于社會需求來說,專業技術學校,應該把直接傳授專門知識和技能同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放在同樣重要的地位,因為實際工作中,碰到的情況可能和在學校學習的有相當的差距,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工作的能力。)

7“如果人們忘掉了他們在學校里所學到的每一樣東西,那么留下來的就是教育。”這種說法對嗎? (這個說法也要辯證地看,具體分析和第6問相似。) 8至今為止,諾貝爾獲獎者中有華人,但他們卻不是由我們自己的教育機構培育出來的,這是什么原因? (這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學生可能會有多種解釋,也可能會一邊倒,說我們的教育制度不行,無法造就出諾貝爾獎獲得者。對于這個問題,只要學生能說出自己的理由,就行,沒有必要統一到某一個解釋當中來。不過還是可以引導學生多方面思考,比如傳統文化的影響、社會體制的影響、經濟基礎的影響等等,盡量讓學生全面地看問題。)

三、學習“相關鏈接”材料

課后提供的材料是談怎樣獨立思考的,由學生討論歸納出作者的觀點,對于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獨立地思考是有積極作用的。(文中涉及的主要觀點見“相關資料”)

四、總結

愛因斯坦提出的學校要培養獨立工作和獨立思考的人的觀點無疑是對的,就個人來說,能否具有獨立工作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也是現代社會對人才的基本要求,所以我們通過對本課的學習要堅定地樹立一個信念,在自己的學生生涯中,要努力地把自己鍛煉成為一個能獨立工作和獨立思考的人。希望我們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不斷地完善自己,使自己最終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所為的人。

五、作業

課外查閱有關英國教育體制的資料,思考愛因斯坦為什么說英國的學校制度是最有可能實現他的有關學校的理想。

[參考資料]

美國教育不立模式,讓孩子從現實生活到內心世界全方位開展自由想象,一開始就鼓勵孩子創造。而中國教育則設立樣板,一開始就讓孩子追求“像不像”??梢?,從根本上,中美教育倡導的價值方向就不一致。中式教育重視模仿,中式教育思路是:什么基礎都不具備的一張白紙似的孩子,憑什么想象?憑什么創造?又如何開展創造?美國教育思想因強調創造性,自然不能以模式教育相配套。否則,先定框框預設規范,豈不是與創造性的教育宗旨相悖相反?因此,美國教育無論從邏輯上還是實際操作上,既然確定創新第一,勢必舍棄規范。故而,創造精神在美國教育中固然得到強調,然其負面的代價也很大。從根本上,缺乏地基的創造終究受到很大的限制,不可能矗立起金字塔。因此,就本質而言,地基與創新的矛盾,乃是中美教育最深層的根本歧異。

中國模式教育的缺陷固然有創造性較為薄弱之弊,但它的正面效應卻大大超過反面弱弊——基礎知識的扎實鞏固。因為模式教育暗含精英教育,一切模式教育自然是以最高水平為典范,即以最高典范繩墨之,精英教育實為必然內涵。古代以“四書五經”為教材,自然包含望圣成賢的期待。模式教育雖因規范化對自由有所限制,對創造有所削弱,但在高標準嚴要求之下,整體水平還是有所帶動。尤其經過刻苦的重復性訓練,后天學習到的東西化為本能,并在達到一定高度時升華為難以企及的技能。否則,何以中國學生在歐美多有冒尖?楊振寧在他的一次演講中比較了中西教育的“各有所長”,但他最后的歸結是:“總體講起來,我覺得中國傳統教育方式所訓練出來的人還是要占一些便宜。”

(選自吳正恭《中美教育優劣談》,《新民晚報》2002年7月11日) 二

應該承認,學習畢竟是一項比較艱苦的事兒。能從中得到樂趣,至少須等到稍有積累的中學階段,不可能一上來就對學習充滿興趣。從幼兒園開始,教育所面對的主要難題還是惰性。中西教育相比,在遏制孩子的惰性方面,中式的高標準嚴要求相對有效。“玩中學”固然好,可效率終究不如“正規學”。無論如何,天才出于勤奮,投入決定產出,這是鐵的規律。精英教育一開始就強調勤奮,大方向總是正確的。盡管中式教育支付了一定的代價,即創造性方面較為弱化,然利弊相權,還是利大于弊,即得到還是大于失去,且其間的幅度還不小。從整體教育質量而言,如以京津滬等城市為比較基準點,我們的中小學教育還是強于美國。美國在中小學階段的排名僅為第30位。如果我們能在創造性方面稍稍設法彌補一下,在教育規劃上并沒有理由妄自菲薄棄中就西。誠然,我們現在高精尖人才不如人家,那是由于反右—文革的歷史欠賬。一般人才成長需要30年的周期,到底是整整一代人的耽誤,那會兒的失誤仍需現在還賬。新時期以來,特別進入90年代以來,我國教育已大幅度趕上來,尤其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也已具備相當實力。老實說如果不是我們的生源質量過硬,人家西方學校也不會對中國學生特別慈悲,不會法外開恩給你獎學金。實話實說,中美教育最大的差距在于高等教育。由于硬件缺乏,特別是理工類高校,實驗室設備的不足,較大地限制了高等教育的質量,特別是碩博階段的中高級學位教育。1985年以來諾貝爾科學獎學金之所以盡出美國(或主要科技工作在美國完成,有83位),主要是美國對科技硬件的投入與基礎投入,因為他們總是資助那些最優秀最杰出的人。此外,再就是美國高校的教育思想。那位闖入華爾街的哈爾濱女生陳磊,以其在美國四年大學親身經歷概括道:“美國中小學基礎教育水平遠不如我國,可是為什么能產生那么多諾貝爾獎獲得者?答案是:美國的大學教育很注意個人能力的培養,善于調動個人學習研究的潛能,給予學生的獨立空間非常大。美國大學入學容易畢業難,美國學生往往都學到凌晨四五點鐘,甚至通宵。”

(選自《闖入華爾街的中國女孩談美國大學教育》,《中華讀書報》2001年9月5日)

楊振寧先生認為美國教育強調寬松活,亞洲教育強調窄嚴僵。前者培養大膽強調自信,但副產品為傲慢;后者培養謙遜與謹慎,但副產品為膽怯,容易養成自卑。美國學生問題多多,中國學生少問甚至不問。美國學生將已有的基礎性知識視為標準化生產,不愿多花精力,直接要求提出新的問題。美國法律系的學生習慣于蘇格拉底式的對話教學,喜歡以探討和提出問題為主,注重給孩子表現和表達的能力,即“show and tell”。當然這也有弊端,忽視基礎知識自然限制了學生的思路,直接投入研究只能是低層次的。我們的狹窄嚴僵,卻換了龐實的基礎。無疑,學習靈活與開拓,總比學習基礎要容易。所以,兩弊相權,中式教育也輸不到哪兒去。就收獲而言,中國整齊刻苦的訓練式學習固然痛苦,但產品的優秀率也高;西方沙里淘金式的教育,過程自然輕快寬松,但收獲也少。

從人己關系上,美式教育重視尊愛自己,中國教育則強調尊愛別人。在中國古代圣賢看來,尊愛自己本為天性,毋須后天培養,越過尊愛自己,或以尊愛別人包括尊愛自己,那么層次更高,也更利于社會的安寧團結。然而,從現代心理學角度,尊愛自己實為尊愛別人的基礎性前提,而且兩者存在相輔相成之關系,僅僅尊愛別人并不直接等于尊愛自己,一味強調尊人,勢必抑壓尊己,尤其在思維能力低弱的幼童階段。我以為,幼兒園及小學階段重點培養尊己,中學階段重點培養尊人,這樣庶幾可以避免偏廢。

有人說東西方教育猶如一對相見恨晚的戀人,彼此都惦著在自己在體系里摻和進一點對方的東西。這當然也是一種必然,也是我們不必妄自菲薄的有力支點。如2001年6月,美國總統布什提出一項教育改革法案,撥款240億美元加強中小學教育的投入與管理,要求所有中小學必須舉行閱讀考試(近似我國的語文考試)與數學考試,學生必須考試合格方能畢業,只有學生成績達到合格要求,學校才能得到聯邦政府的額外撥款。如果連續三年不合格,校長和教師就要走人。這項法案以絕對優勢得到通過。 (選自《中國青年報》2001年7月16日)

愛因斯坦于1922年11月13日上午10時到達上海,漫游南京路時,被中國青年學生雙手抬起來歡迎。上海畫家、書法家王震設家宴歡迎愛因斯坦,《大公報》經理曹谷冰、張季鸞,上海大學校長于右任、北京大學教授張萬力,浙江政法學校教務長應時夫婦及女兒應慧德出席作陪。愛因斯坦發表即席講話,內容有:第一,“今日得觀中國名畫,極為高興”;第二,“推之中國青年,敢信將來對于科學界定有偉大貢獻”;第三,“此次匆遽東行,異日歸來,極愿為中國青年貢獻所見”。 愛因斯坦于1922年12月31日上午11時路過上海,第二天在上海福州路17號公共租界工部局禮堂講相對論,原北京大學張萬力教授提出有關心靈學問題,愛因斯坦用法語回答:“這是不足道的。”

他在柏林曾對王栗說:“中國是文明古國”。第一次路過上海,愛因斯坦談他對中國的感想,“極為喜歡,有許多驚異之聞見。此間理想之氣候,澄清之空氣,南方天空燦爛之星斗,皆使余之頭腦得一難以消滅的印象。此種印象,余將永不忘之。”

他在自己的日記中,表露了他對當時苦難的中國人民所給予的同情。他認為在上海,歐洲人形成了一個統治階段,中國人是他們的奴仆,被殘酷地虐待著,所受的待遇比牛馬還不如,這是地球上最貧困的民族。他對五四運動這樣的革命事件,認為特別可以理解。他認識到這是一個勤勞而被奴役的民族在呻吟,因而這個民族是頑強的。當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之時,愛因斯坦多次向全世界呼吁,要用聯合的經濟抵制來制止日本對華的軍事侵略。1937年,“七君子事件”發生后,愛因斯坦進行正義的聲援。所有這一切,無不證明愛因斯坦對中國人民的友愛之情。

他在柏林個人十分危難之時,會見中國學者蔡元培、王栗;他在美國普林斯頓約見楊振寧、李政道討論熱力學和統計力學中相變問題;他在廣義相對論研究班上,幾次與周培源討論引力場中有關問題;他還應魏嗣鑾要求,寄來照片與書信,表示對中國科技雜志與學術團體的支持。

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并且產生熱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須獲得對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鮮明的辨別力。否則,他——連同他的專業知識——就更像一只受過很好訓練的狗,而不像一個和諧發展的人。為了獲得對別人和對集體的適當關系,他必須學習去了解人們的動機、他們的幻想和他們的疾苦。

這些寶貴的東西,是通過同教育者親身接觸,而不是——至少主要的不是——通過教科書傳授給年青一代的。本來構成文化和保存文化的正是這個。當我把“人文學科”(the humanities)作為重要的東西推薦給大家的時候,我心里想的就是這個,而不是歷史和哲學領域里十分枯燥的專門知識。

過分強調競爭制度,以及依據直接用途而過早專門化,這就會扼殺包括專業知識在內的一切文化生活所依存的那種精神。

使青年人發展批判的獨立思考,對于有價值的教育也是生命攸關的,由于太多和太雜的學科(學分制)造成的青年人的過重負擔,大大地危害了這種獨立思考的發展。負擔過重必導致膚淺。教育應當使所提供的東西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領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要他去負擔。

要記住,你們在學校里所學到的那些奇妙的東西,都是多少代人的工作成績,都是由世界上每個國家里的熱忱的努力和無盡的勞動所產生的。這一切都作為遺產交到你們手里,使你們可以領受它,尊重它,增進它,并且有朝一日又忠實地轉交給你們的孩子們。這樣,我們這些總是要死的人,就在我們共同創造的不朽事物中得到了永生。

如果你們始終不忘掉這一點,你們就會發現生活和工作的意義,并且對待別的民族和別的時代也就會有正確的態度。

(選自愛因斯坦《培養獨立思考的教育》《教師和學生》,許良英等譯)

第五篇:語文課堂怎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

語文課堂怎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

作者/杜學峰

長期以來,受各種參考資料的影響,很多課文的教學內容早已具有預定性,敘寫了哪些內容、采用了什么手法、表達了何種主題、體現了什么情感,這些已成為教學的固定構架,而且所有的說法也口徑大致相同。因此在進行課文預習的時候,學生的思維模式也幾近僵化,缺少自己獨立的思考。這種感覺,在我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時達到了極致。我要求學生各用一個詞來概括自己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總體感受,學生的回答普遍是:自由快

樂的百草園,枯燥乏味的三味書屋。讓學生提煉這篇文章的主旨時,學生的回答又幾近一致:用百草園的自由快樂同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作對比,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同時對束縛兒童身心發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滿。

可是這里的三味書屋真的只是枯燥乏味嗎?這篇文章真的只是表現對封建教育的不滿嗎?為了讓學生對這篇文章有更深刻的認識,也為了讓學生養成獨立思考、不人云亦云的語文閱讀習慣,我立即調整了上課策略,讓學生針對三味書屋是”樂園”還是”苦園”展開了辯論。下面就是這堂課上的教學實錄。

先要求學生朗讀三味書屋部分,按照學生自己的理解,將全班同學分成兩組,甲組認為是”樂園”,乙組認為是”苦園”.

甲:三味書屋后面也有一個園,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還可以捉了蒼蠅喂螞蟻。

這些活動都是非常有趣的。

乙:園子里只能去玩一會兒。玩久了先生就會在書房里大叫,大聲呵斥:”讀書!”先生還有一條戒尺,還有罰跪的規則。

乙:文中說”我就只讀書,正午習字,晚上對課”,從一個”只”字和”習字”“對課”這樣無聊的學習活動,可以看出三味書屋的生活是非??菰锓ξ兜?。

甲:先生給”我”讀的書漸漸加多了,”從三言到五言,終于到七言”,說明我的知識增多了,這也是一種讀書的樂趣啊!

甲:”于是大家放開喉嚨讀一陣書,真是人聲鼎沸。有念‘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齒缺曰狗竇大開’的,有念‘上九潛龍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錯厥貢苞茅橘柚’的……后來,我們的聲音便低下去,靜下去了。”其實我們現在有時候也會這樣:先發瘋一樣地讀書,然后突然都莫名其妙都停下來,你看我,我看你,有

時候還會哄堂大笑,很有趣。

乙:可是你看學生讀的內容,都是一些枯燥乏味的東西,讀一兩天還好,可天天讀的話就一點意思都沒有了。包括老師讀的那段話,魯迅也說”疑心”這是極好的文章,說明他也不懂,只是瞎猜的嘛!

甲:我覺得作者在這里并不是為了寫老師讀的是什么內容,而是強調那讀書入神的場面。”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拗過去,拗過去……”大家可以試著做做這個動作,看著是不是很滑稽,很有趣啊!

甲:在先生讀書入神的時候,孩子們有的”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戲”,有的用半透明的紙蒙在繡像小說上畫畫。作者回憶自己兒時在課堂上的小動作,說明這些小動作很有意思,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就像我們現在有時候上課做一些小動作,沒被老師發現,心里也會偷著樂呀!(不好意思地笑)

乙:這其實不也正從反面說明上課

沒有意思,很枯燥嗎?

甲:作者說”書沒有讀成,畫的成績卻不少”,說明那段讀書生活培養了他對畫畫的興趣,讓魯迅受益終生。

甲:魯迅說自己最成片段的繡像,”我要錢用,賣給一個有錢的同窗”,”這東西早已沒有了罷”,可以看出作者對三味書屋的懷念,對失去童年的惆悵。

乙:作者在描寫三味書屋的時候,寫三味書屋的匾下面有一幅畫,”畫著一只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沒有孔子牌位,我們便對著那匾和鹿行禮。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這種行為是非常迂腐死板的。

甲:神圣的孔子和威嚴的先生變成匾和梅花鹿,接受一群孩子的跪拜行禮,這場面很滑稽可笑!

師補充:”鹿”諧音”祿”,”肥大的鹿”就喻指高官厚祿,”伏在古樹下”,意即”祿在古書中”.說明那個時代讀書就是為了謀取高官厚祿。作者也是在借此批判封建教育。

乙:封建教育下的老師也是要批判的。他是城里極”博學”的,可他對”怪哉蟲”是怎么一回事卻不知道,并且在學生問的時候,居然”很不高興,臉上還有怒色了”.明顯的是老師不知道,卻不愿意承認,有點古代讀書人那種死要面子的樣子。

甲:這個老師做得是不對??墒俏矣X得作者說先生”是淵博的宿儒,決不至于不知道,所謂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說。年紀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見過好幾回了”.這段話是站在一個孩子的角度來寫的,寫出了孩子被責罵的委屈以及對大人的控訴,現在讓40多歲的作者寫出來,讓人忍俊不禁。

我在課堂上做了這樣的總結:關于三味書屋是”樂園”還是”苦園”,一直以來都是爭議不斷。我們既能讀出一個陰森、冷酷、枯燥、陳腐的三味書屋,借此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對兒童的束縛和損害,也能讀出一個充滿童真、童趣的三味書屋,表現了作者追求新知識,天真、快

樂的心理。希望大家在閱讀這篇文章以及其他文章的時候都能有自己的思考和看法。不過,老師個人認為,這樣一篇回憶性敘事散文,作者用兒童的口吻敘述事物,以兒童的視角反映其主觀感受。在燦爛的春光中有童真,在無味的冬天里也有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滿幻想,嚴肅的學習中也有快樂,是魯迅先生42歲時”只剩了回憶的時候”用一顆童心去回憶的童年生活。這樣的童年,固然有遺憾,但更多的是快樂。

400年前,法國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帕斯卡爾曾經說過:”人只不過是一棵蘆葦,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棵能思考的蘆葦。”因而他又說:”人的全部尊嚴就在于思想。”因此,我們要善于抓住各種教學的契機,引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這是對他們最大的尊重,是我們教學的根本目標,需要我們不斷去努力追求。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培訓機構教學反思總結下一篇:培智學校元的認識教案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