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高中歷史必修一第21課

2023-06-25

第一篇:高中歷史必修一第21課

高中歷史岳麓版必修一第21課 新中國的政治建設教學設計

第23課 新中國的政治建設

深圳實驗學校高中部

何新方

教材分析

《課程標準》要求:闡述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認識我國民主政治的特色。

本課在《課程標準》必修(Ⅰ)《政治文明歷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敘述了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勝利和政權鞏固后,創造性地建構了適合中國國情的政治民主的新模式,(即上述的三項制度的建立和發展過程)它有別于西方的代議制、兩黨政治,又不同于蘇聯、東歐的一黨制,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最廣泛的、高度的人民民主的政治體制。它充分體現了人民是國家的主人,真正實現了人民管理國家的原則,從而為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開辟了廣闊的天地和前景。是對人類政治文明歷程的一大貢獻。

本部分內容在初中中國現代史和初三的政治課中有過分散的簡單敘述。但不是專題,也不系統。然仍可利用學生已有的舊知識進行教學。

學生分析

鑒于本學期高一學生正處于初中向高中過渡階段,社會知識水平、政治理論水平、抽象思維能力都還不高。而本課不少概念難度較大,理論水平較高,而學生對新中國的政治制度又了解較少,因而學習有一定困難,故應引導學生課前在網上搜集有關資料、去采訪、去感知、去探究,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和參與的能力。同時要求進行課前預習,才能更好地理解本課知識。

教學目標

一、 基本知識

開國大典、第一部憲法的頒布;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及發展情況。

二、 能力與方法

1、識記《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性質、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及職能、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的指導思想、主要形式、民族區域自治的含義。

2、理解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和第一部憲法頒布的意義、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概念、內在關系、建立的意義和特征。

3、學生通過網絡收集相關的文獻資料、采訪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課堂的交流、討論、分析、歸納、探索,培養學生聯系社會實際、主動參與、積極探究、合作學習以及比較分析的方法和能力。

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充分認識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符合中國國情的,高度民主的政治體系。它真正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愿望,有力地推動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是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創舉。

2、認識民主政治建設必須從國情出發,逐步完善。樹立崇尚科學、求真、務實、創新的科學態度。增強學生的對國家和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第1頁(共10頁) 進一步培養愛國主義情操,樹立為祖國現代化建設做貢獻的理想。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第一部憲法的頒布、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建立和意義、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下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的建立和意義以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意義。

難點: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概念、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理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實現了人民管理國家的高度民主、政府與人民的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建立的原因、政治協商和參政議政的含義、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含義。

教學方式

切實貫徹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原則,采用教師點撥,學生討論、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式。

教學用具

搜集、剪輯有關“人大”“政協”、少數民族的錄像和資資,在充分了解分析學生和教材的基礎上,精心制作POWERPOINT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課件的底色為藍色,這有利于保護學生的視力并不易疲勞。

教學過程

(一)課前探究

1、課前發動學生各歷史學習小組通過網絡收集“人大”的選舉和職權、“政協”的政治商、參政議政和“民族區域自治”的相關資料,要求有條件的同學采訪“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做好記錄。組內進行討論,歸納,準備課堂交流。

2、預習課文,思考課后“閱讀與思考”和“自我測評”。

(二)導入設計 教學導語

西方主要國家在資產階級革命后先后建立起代議制和兩黨政治,那是資 產階級的民主。而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取得了新民主義革命的勝利,成立了新中國后,建立了怎樣的政治體制來確保我們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的人民當家,做國家的主人呢?今天,我們學習第23課新中國的政治建設。

設計意圖

本模塊貫穿古今中外政治制度演變的線索。這里以中西對比方式導入、點題,意在引起學生關注。

屏幕打出以山水藍天為背景的本課標標題:

第二十三課 新中國的政治建設 設計意圖: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 教學結構

一、開國大典——1949年10月1日

1、新中國成立的準備——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的召開

2、開國大典

3、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

二、第一部憲法的頒布

1、目的、內容、性質

第2頁(共10頁)

2、頒布的意義

3、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初步確立——1957年

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建立——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1、確立:以憲法形式確立 1949年9月《共同綱領》、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2、性質:是我國的政權組織形式(政體)

3、意義:奠定了新中國政治建設的基礎,規范了政府與人民的關系,昭示了國家最高權力屬于人民。

4、曲折:1957年反右斗爭擴大化,“人大”建設趨于停頓;“文革”時,名存實亡。

5、發展: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不斷發展完善。

6、認識:只有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才會順利發展。

四、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下的多黨合作——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

1、基礎: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團結合作,共同反對國民黨專制獨裁的歷史

2、確立:1954年以憲法形式確立。

3、性質:是我國的政黨制度。

4、指導思想:“長期共存,互相監督”

5、主要形式:政治協商

6、意義:開創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設國家的新局面。

7、曲折:1957年嚴重破壞;:“文革”時癱瘓

8、發展:1982年提出成果:“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方針

五、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

1、內容: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在一些少數民族聚居地方實行區域自治。

2、確立:以憲法、法律的形式確立

3、意義:促進了少數民族當家作主以及地區經濟的發展

4、新階段: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通過

六、三大政治體制的建立和發展的作用

設計意圖

本板書設計,供教師參考,以便更好地理解本課知識結構,并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疏理、掌握這些知識結構,同時可在鞏固新課時靈活應用。

(四)師生互動

一、開國大典

1、準備——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次全體會議

2、開國大典

3、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

情景營造

請全班同學齊讀毛澤東詞: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以感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覆滅和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基本勝利的形勢。

課堂設問

問題

1、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召開的時、地、任務、內容?

要求學生看書回答。

第3頁(共10頁) 情景營造

放出開國大典圖和國旗,讓學生感受新中國成立時的情景。

問題2:為什么說中央人民政府和政務院體現了共產學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團結建國的精神和特色?

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分析得出答案。

問題3:為什么說新中國的成立是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勝利?

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和新民民主義革命的歷史得出答案。

二、第一部憲法

情景營造

放一分鐘一屆人大通過憲法的錄象,讓學生感受第一部憲法通過情景。 課堂設問

1、《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制定的目的、性質、內容和意義是什么?

要求學生看書回答。

2、要求學生分析部分憲法條文,回答(1)《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怎樣體現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原則?(2)說明中華人民共和的性質、根本政治制度和人民代表大會的組織原則。(3)憲法頒布有何意義?

設計意圖

通過上述,使學生牢固地掌握基礎知識,加深對憲法的理解,并培養學生的閱讀分析歸納能力。

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建立

1、確立:以憲法形式確立 1949年9月《共同綱領》、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2、性質:是我國的政權組織形式(政體)

3、意義:奠定了新中國政治建設的基礎,規范了政府與人民的關系,昭示了國家最高權力屬于人民。

4、曲折:1957年反右斗爭擴大化,“人大”建設趨于停頓;“文革”時,名存實亡。

5、發展: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不斷發展完善。

6、認識:只有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才會順利發展。

情景營造

放一分鐘一屆人大開幕式錄像,并要求學生看后快速看課本137頁內容。 課堂設問

問題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怎樣建立起來的?(注:所有提問均投影。) 請學生回答上述問題。(《共同綱領》的規定,特別是1954年憲法的正式規定。)

設計意圖:看錄像以增強直觀感,看書是讓學生自已歸納,并得出決論:是以憲法形式確立起來的。

問題2: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三者有何區 別?

要求學生快速討論回答。接著課件打出參考答案。(內容見課件) 設計意圖:讓學生充分理解上述三個概念的聯系和區別。 問題3:人民代表大會的主要職能是什么?

第4頁(共10頁) 請學生根據《共同綱領》內容回答。(參考答案見課件) (提問請概括說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

請學生快速閱讀并簡要歸納課本137頁憲法關于全國人民代表職權的規定。 設計意圖:上述兩問是讓學生區分人民代表大會和全人民代表大會職權的聯系和區別,并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 ,同時解決課后自測題。(各問在學生討論和均投影出參考答案。)

問題4:為什么說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符合中國國情、高度民主的,它的實 行昭示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最高權力屬于人民?

請學生歸納課本138頁的第一段和表格內容,結合投影出的材料以及課前自己所掌握資料,分組討論,各舒己見,概括回答上述問題。(提問后,教師可提示并說明自己的看法:

1、與西方比較:三權分立,兩黨政治不適合我國;

2、中國仍處于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

3、選舉制度:人民代表普選產生,有高度的民主性和廣泛性。人民代表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

4、人民代表大會的職能及全國人大的最高權力。)(在討論中也許學生會提出許多問題,故教師應作好充分準備。如:人大代表有何權利和義務;允許自己推薦自己做人大代表候選人嗎?在押人員有無選舉權?等等。也可教師提出讓學生去探究。)

設計意圖:

1、通過提供新情景和有關材使學生充分認識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符合我國國情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高度民主的政治制度。培養正確價值觀。

2、培養學生分析比較,合作學習、探究的能力。

(演示)教師演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結構圖表。

教師用多媒體演示這一圖表,并簡要加以說明選民與人民代表的選舉、監督 負責的關系,政府與人民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人民就是通過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管理國家,實現當家作主。使學生全面理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如時間允許可請學生上臺演示

設計意圖:通過演示使學生進一步全面理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進一步認識人民與人民代表、與政府的關系,進一步認識這一制度是高度民主的。從中培養愛國主義思想。

問題5: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立有何意義?

請同學朗讀138頁大字第二段內容。接著投影意義主要內容,以加強對意義 的掌握。

問題6: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立后經歷了怎樣曲折發展歷程?你認識到了什么

第一問要求學生快速閱讀歸納課文要點回答。第二問請學生談談自己的認識。(參考答案見課件)

設計意圖:曲折發展歷程,在下節有專門講述,故此處引導學生自主歸納解決。無需用過多時間,這既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又突出了前面重點,節省了時間。第二問要引導學生小組討論,從而得出認識:什么時候堅特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社會在什么時候就得到順利發展。因此,今天必須進一步堅持和完善這一制度。以培養愛國精神。如何進一步完善呢?可請學生進一步討論,以培養學生發散思維和參與意識。

師:我們的國家實行的政體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黨制度則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由此導入第二方面內容。)

四、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下的多黨合作——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

1、基礎: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團結合作,共同反對國民黨專制獨裁的

第5頁(共10頁) 歷史

2、確立:1954年以憲法形式確立。

3、性質:是我國的政黨制度。

4、指導思想:“長期共存,互相監督”

5、主要形式:政治協商

6、意義:開創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設國家的新局面。

7、曲折:1957年嚴重破壞;:“文革”時癱瘓

8、發展:1982年提出成果:“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方針

課堂設問:

問題1:你知道中國有多少個民主黨嗎?請學生回答。

接著投放出八個民主黨派情況的表格。提問學生:前蘇聯和前東歐各國大多 是一個政黨,西方各國大部分實行兩黨政治或多黨制,為什么新中國成立后建立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這一制度是怎樣建立起來的?。

請學生快速閱讀課本138頁至139頁內容后小組討論回答。

學生回答后,教師可從

1、西方的政黨政治不適合中國國情;

2、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的基礎;

3、1949年各民主黨派與共產黨共同參加新政協;

4、1954年憲法以國家大法的形式確立等方面提示。(參考答案見課件)

設計意圖:

1、讓學生掌握這制度建立過程。

2、使學生初步理解這一制度是符合中國國情的。

問題2:為什么說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 請學生快速回答。

提示:西方的兩黨政治中,一個是執政黨,一個是在野黨,兩黨互相競爭,互相攻擊。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的關系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民主黨派接受領導,共產黨是執政黨,各民主黨派是參政黨,是多黨團結合作的關系。

設計意圖:

1、進一步理解這一制度是具有中國特色的。

2、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這一制度的內涵。

接著請學生簡要介紹采訪政協委員(民主黨派成員)參政議政情況。投影1949年新政協選出的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和副主席名單;中央重大決策征求民主黨派意見;政協會議討論國家大事和政協提案等資料。

問題3:請學生根據上述材料談談:你是怎樣理解多黨合作的主要形式。 設計意圖:

1、通過提供的新情景,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參政議政,多黨合作的內涵。

2、培養學生閱讀分析歸納材料的能力。

問題4:多黨合作的主要形式、統一戰線的基本組織是什么?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指導思想是什么?現在堅特發展這一制度的指導思想又是什么?

請學生閱讀課文快速回答。(參考答案見課件)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歸納能力。

問題5:請列舉事例說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的確立起到了什么作用?

要求學生結合內容、討論回答。

教師提示:

1、建國初期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代行全國人大職權,一屆政協制定了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共同綱領》,對新中國政權的鞏固和經濟恢復起了重要作用。

2、1954年一屆人大召開后,政治協商會議作為統一戰線的基本組

第6頁(共10頁) 織,成為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參政議政的舞臺,調動了民主人士的積極性,開創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設國家的新局面。促進了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的發展。

設計意圖:使學生認識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確立的重大意義。

教師演示圖表,歸納這一制度確立、曲折、發展歷程。邊演示邊提問,使學生掌握這一制度形成、發展全貌。以落實基礎知識。

師:新中國建立初期確立的另一重要政治制度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五、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

1、內容: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在一些少數民族聚居地方實行區域自治。

2、確立:以憲法、法律的形式確立

3、意義:促進了少數民族當家作主以及地區經濟的發展

4、新階段: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通過

情景營造

播放《愛我中華》歌曲,投影歌詞。“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支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種語言匯成一句話:愛我中華愛我中華愛我中華。”

要求學生分析歌詞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我們是各族平等、統一的國家,各族人民熱愛祖國。)

(設計意圖)美妙的旋律、歡快的樂曲、熟悉的歌聲,把學生帶入濃厚的民族大團結的熱烈氣氛中。把學生的熱情推向高潮。同時用學生最熟悉的歌詞思考民族關系的核心內容而導入課文。

課堂設問

問題1:新中國成立后建立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其基本內容是什么?這一內容中的前提、原則、目的是什么?

(請學生分析140頁第一段回答。)

參考答案:前提是國家統一領導下,原則是各民族平等、團結,目的是促進少數民族當家作主和經濟發展,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

設計意圖:

1、使學生理解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內涵。

2、培養分析能力。 問題2:為確立和發展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我國先后在哪些法律文本中作了相關規定?

參考答案:(

1、《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2、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實施綱要》;

3、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4、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其中標志著進入新階段是什么?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歸納能力;使學生了解這一制度的發展情況。 問題3:民族區域自治自治制度的實施起到了怎樣作用?

(投影少數民族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材料。提示學生從政治、經濟方面歸納分析課文和投影內容。)

參考答案:政治上:實行后建立了五個省級自治區,100多個自治州、自治縣,少數民族實現了當家作主。經濟上:各民族人民積極參加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建設,民族自治區日益繁榮與發展。

設計意圖:

1、通過學生分析提供的新材料和課本相關內容,認識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國國情的,它促進了民族地區的發展和各民族的團結以及國家的統一。進行思想教育。

2、培養學生分析歸納能力。

問題4: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何優越性?

提示:由于時間關系,此題可作為學生課外作業。

課堂總結

第7頁(共10頁)

1、引導學生回顧本節所學知識,不斷提問學生,結合多媒體動態,在師生雙邊活動中形成本節知識結構以及它們的內在關系。

2、引導學生歸納以三項政治制度為核心建構起來的中國政治體制的特點是:

(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的政治制度;

(2)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制度是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 社會主義政治制度;

(3)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組織,其主要職能是政 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

(4)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堅持國家統

一、各民族平等、團結、合作、共同 繁榮的重要政治制度。

設計意圖:通過上述的雙邊活動,使用權學生掌握整節課內容的結構和特點,進一步深化知識。

3、引導學生小組討論:分析具有中國特色的各項政治體制的建立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不斷提問,讓學生不斷補充完整。(引導學生從政治、經濟、民族關系、科技文化教育、國際地際迅速發展和提高來說明。接著可以進一步以鄧小平三個有利于(生產力、綜合國力、人民生活水平),江澤民三個代表的標準說明這些政治制度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正確制度。)

設計意圖:加深學生對三項政治體制的認識,并進一步培養愛黨、愛國情操。同時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良好思維品質和方法。

配套練習

選擇題:每小題后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要求的。

新中國成立后,逐步建立起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政治制度,這些制度構成了新中國政治體制的基本框架。

1、下列關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表述,正確的是

① 以民主集中制為原則

② 昭示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最高權力屬于人民 ③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國家政治生活開始沿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程序運行

④規范了政府與人民的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

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的最高國家權力機關,按照憲法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行使的職權有

① 立法以權、決定權 ②立法權、司法權 ③管理權、任免權 ④任免權、監督權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的政治制度,這表明

①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②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③我國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國家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政權組織形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政治協商會議成為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參政議政的舞臺是在

第8頁(共10頁) A.建國初期 B.一屆全國人大之后 C.“文化大革命”期間 A.十一屆三中全會后

5、中國共產黨提出同民主黨派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主要是為了

A.團結民主黨派進行建設 B.改造現有的民主黨派 C.取得民主黨派的支持 D.發展人民民主統一戰線

6、中共領導下的多黨合作的主要形式是

A.多黨合作 B.政治協商 C.人民代表大會 D.政治協商會議

7、中共提出與民主黨派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方針是在

A.社會主義改造時期 B.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 C.“文化大革命”時期 D.改革開放時期

8、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基本組織是

A.政治協商會議 B.多黨合作 C.政治協商 D.人民代表大會

9、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對于自治區域的作用,不包括

A.在國家統一領導下行使自治權B.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 C.消除民族差別,實行民族融合D.有利于實現民族團結和民族團結

10、關于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A.民族區域自治是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是我國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B.其內容在少數民族聚居區建立自治地方,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 C.體現民族平等、民族團結與共同繁榮的原則 D.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逐步建立起來的 材料分析題

11、做課后141頁閱讀與思考 問答題:

12、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何優越性? 參考答案

選擇題:1——5:BCCBA;6——10:BDACD 材料分析

11、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毛澤東提出的群眾路線。中國共產黨制

定路線、方針和政策是來源于群眾,從而符合客觀實際,符合人民的利益,反映人民的愿望,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促進社會的發展。這一路線保證了人民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保證了人民民主,又有利于實行正確的集中,形成統一的意志和行動,這就充分體現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則。

12、(1)把國家統一和少數民族自治相結合,既維護了國家統一,又保障了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務的權利。

(2)有利于把國家的方針政策和少數民族地區具體特點結合起來,做因民族制宜,因地制宜,從而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發展。

(3)有利于把國家富強和民族繁榮結合起來。

(4)有利于把各民族熱愛祖國和熱愛本民族的感情結合起來。 課后活動建議:

對所學三項政治制度,可任選一項,分組進一步搜集和采訪本地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了解他們參政議政情況和人大、政協職能、民族區域自治情況,思考哪些方面應進一步完善,提出建議,整理成文。

第9頁(共10頁) 教學后記

本課內容多,理論性強。為有更好的教學效果,課前教師、學生一定要做充分準備。如要求學生預習課文,收集相關資料,采訪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等。課堂中應強干弱枝,詳略得當,突出重點,不斷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切實貫徹學生為主體思想,才能完成教學任務,達到預期目標。

第10頁(共10頁)

第二篇:高中歷史岳麓版必修一第2課教案

教學目標

一、基本知識

熟悉秦朝政權機構和統一措施,記憶主要官職名稱和通行文字,理解秦代政治體制的權力格局。

二、能力與方法

1、認識中國古代中央集權的基本特征,掌握史實依據。初步了解如何閱讀與歸納歷史材料的方法。

2、簡要分析比較郡縣制與分封制的利弊,學習研究歷史問題的方法。

3、學習小組分別收集戰國時期各國變法的概況,秦滅六國的時間、經過等,以培養學生對歷史的興趣。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認識秦代政治制度高度集權、嚴密、殘酷的特征,初步理解秦制對我國多民族統一國家形成的深遠影響,滲透文明進步原則與道義原則相悖的價值判斷標準。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

了解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特點。

難點

秦始皇統治的殘酷與中央集權制度的先進性之間的關系。

教學方式

基本原則:

沒有疑問——掌握

自主學習:

自行探究解決——掌握

產生問題——研究性學習

或合作探究解決

教師講授:定義性的概念、規則或學生集體探究仍不能解決的問題由教師講授。學生自主學習——發現問題——自主或小組合作探究問題——教師引導、解決問題——延伸問題——課下探究、研討。

教學過程

(一)課前探究

1、各學習小組通過對網絡、書籍、報刊、雜志、光盤等媒體的找尋和瀏覽,找到與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改革、秦滅六國的時間與經過、秦始皇陵兵馬俑的圖片以及近期關于秦始皇陵考古勘察的報道等資料。

2、查閱與本課有關的歷史史實。

3、思考課后閱讀(探究郡縣制與分封制的關系、天下共主與中央集權的區別等)。

(二)導入設計

情境營造

用大屏幕打出秦始皇的畫像。

教學導語

“六王畢,四海一”,秦國統一天下標志著中國集權政治的開始。秦王朝建立起來的統一的集權政治制度,奠定了其后歷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它對中國社會產生巨大影響。那么,它是如何建立的?它的主要特點是什么?下面就讓我們進入本課的學習。

設計意圖

用這種方式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并引起他們學習的興趣。

(三)教學結構

一、從群雄割據到大統一

1.宗法制被破壞

2.爭霸戰爭開始

3.各國紛紛變法

4.秦國完成統一

二、建立中央集權制度

1.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2.皇帝與三公九卿的關系

3.三公九卿的職權

三、鞏固中央集權的措施

1.秦朝的地方機構

2.官吏的選拔考察

3.鞏固統一的措施

4.制定嚴苛的法律

(四)師生互動

課堂設問

問題1:周天子分封諸侯,“授土”“授民”,諸侯則向周天子履行各種義務;請思考:周天子需要仗恃什么條件來統治諸侯?

周天子必須有威望和實力,大部分諸侯必須擁戴周天子。

問題2:既如此,為何春秋時期周王室卻開始衰微了?原因是什么?

西周后期,井田制已經開始瓦解,“國人暴動”更直接打擊了周王室;平王東遷后,實際管轄面積大大縮小,地位下降;諸侯國各自獨立,以分封等級從屬關系形成的統治體系廢弛。

這樣,周王室逐漸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諸侯國力量逐漸強大,形成群雄割據的局面。然后導入新課。

一、從群雄割據到大統一

1、宗法制被破壞

2、爭霸戰爭開始

3、各國紛紛變法

4、秦國完成統一

情境營造

由各學習小組代表講述戰國時期各國變法的經過、結果;簡要介紹秦滅六國的時間、經過。

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最終滅掉六國而完成統一,順序是:韓、趙、魏、楚、燕、齊。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統一,建立了強大的、空前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大帝國。

二、建立中央集權制度

1、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課堂設問

問題1:秦朝中央政權的高度集中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首先是皇權至上;其次是皇位世襲制;三是三公九卿的設置。

問題2:皇帝應該穿黃色的皇袍,為什么教材上的秦始皇穿的卻是黑色的袍子?

《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數以六為紀,符、法冠皆六寸,而輿六尺,六尺為步,乘六馬。”秦始皇根據五行相生相克之說,認為周代以火德立國,顏色尚紅;秦能滅周,應是以水德立國,取水能克火之義。水色為黑,故服飾尚黑。

2、皇帝與三公九卿的關系

3、三公九卿的職權

情境營造

據《史記》載:始皇曾外出巡游,見到丞相車騎多,認為不是好事。宮中有人將此事告訴丞相,丞相隨即減少車騎。始皇大怒,遂將當時在場之人全部殺掉。

課堂設問

問題1:你認為誰最有可能向始皇告密?

有可能是太仆,因為太仆負責宮廷車馬,皇帝出游,他會一直跟在皇帝身邊。

問題2:你認為三公九卿是否分享把持了國家的最高權力?九卿中有哪幾個是真正掌握政府政務的部門?

沒有。因為三公九卿在地位、職責和權力等方面都處于互相配合、互相牽制的狀態,任何人都無法獨攬朝政,軍國大權最終操縱在皇帝一人之手。

九卿中真正掌握政府政務的部門只有奉常、廷尉、典客、治粟內史、少府,而其中奉常、少府也還兼為皇室服務。其余四卿則僅僅是為皇帝、皇室服務的。

第三篇:高中歷史岳麓版必修一第4課教案

教學目標

一、基本知識

以皇權為核心的政治體制的出現

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及演變

丞相制度的廢除

明朝的內閣 清朝的軍機處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本課,引導學生了解古代政治的多樣性,認識到中國古代經歷了漫長的專制社會,進一步了解中國國情,增強對民族、國家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隋唐實行三省六部制、明朝廢除丞相制度與設立內閣、清明設立處。

難點:中樞權力機構的變化是如何體現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的?

教學方式

學生課前自主學習一擴充知識發現問題---自主或小組合作探究問題---教師引導、解決問題題—延伸問題—課下探究、研討。

教學過程

(一)課前探究

1.通過多渠道找尋與中國古代專制皇權有關的資料,以及教材所提到的文字資料、圖片資料,以擴充知識。

2.以歷史學習小組為單位,整理搜集到知識,擇優以墻報的形式(如在教室內開辟一個“史海擷英”欄目)展示出來。

3.預習本課,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針對教材涉及的知識提出疑點,并公布在“史海擷英”欄目。

4.引導學生編寫歷史劇《早朝》,從而體現皇帝萬人之上的權威。

(二)導入新課

演出歷史劇《早朝》,體會皇帝的無上權威。教師設問:“中國古代皇帝的這種權威是怎樣一步一步確立的?”引入新課。設計意圖:通過自編、自導、自演,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中國古代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威,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同時吸引全班學生的注意力。

(三)教學結構

一、秦:三公九卿制

二、隋唐:三省部制

三、宋:二府三司制

四、元:一省制

五、明:廢丞相、設內閣

六、清: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軍機處

四)師生互動

課堂設問一:請歸納本課大字部分涉及到哪些朝代。

提示:秦、隋唐、宋、元、明、清

課堂設問二:這幾個朝代的中樞權力體系分別是怎樣設置的?

提示:秦:三公九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元:一省制。明:廢丞相,皇帝親管六部;設立內閣。清: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軍機處。設計意圖:通過這兩個問題,促使學生結合預習所得和課堂速讀,對全課的知識結構和主體內容有整體的了解。

1.秦:三公九卿制

情境營造:展示右圖。

課堂設問:結合第二課的內容,思考:秦代的三公九卿制是如何體現皇權的至高無上的? 提示:學生分析,言之有理即可。教師可總說:三公九卿對皇帝負責;三公中,太尉一職在秦代虛有其位而無實人,軍權掌握在皇帝手中;三公的職權劃分互不相屬,互相牽制,等。

2.隋唐:三省六部制

情境營造:展示右圖

課堂提問: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是如何體現專制皇權的逐步加強的?

提示:尚書省負責執行,中書省負責起草詔令,門下省負封駁審議,三省之間互相牽制,又互為補充,完整的相權被分割,避免了權臣獨攬大權,有利于加強皇權。

3.宋:二府三司制

情境營造:展示并共同完成右圖

課堂提問:二府三司制是如何體現專制皇權的逐步加強的?

提示: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實質是相權的再分割,財權劃歸度支、鹽鐵、戶部三司掌管,軍政歸樞密院管轄,行政歸于中書門下,三省形同虛設。相權的再分割實質上體現專制皇權的加強。

4元:一省制

情境營造:展示右圖

元朝建立后,元世祖采用侍御史高鳴的進諫,以中書省代替三省,而實行一省制。

課堂設問一:一省制導致了皇權的加強嗎?

提示;沒有

設計意圖:元朝是少數民族統治的朝代,一省制是螺旋式前進中的回流。通過上題,加深學生的印象。

情境營造:阿合馬( ?--1282)元回回人,出生于中亞費納克忒(今烏茲別克塔什干西南錫爾河右岸)。中統三年(1262年),領中收左右部,兼諸路都轉運使,負責管理財賦。至元元年(1264年)升中書平章政事,以善于理財深受忽必烈的信用,而丞相安形同虛設。他執政十余年,采取各種手段聚斂民財,謀取私利,引起民怨。為把持朝政,聯結親屬和色目人為黨羽,排斥異己,使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激化。

課堂設問二:你從材料中提煉出什么信息?

提示:相權擴大而產生負面影響。

課堂設問三:四個不同時期的中央集權體制的變化,說明了什么?

提示:說明在皇權與相權的激烈的爭奪過程中,皇權逐漸取得上風,皇帝越來越成為家中樞權力體系的核心。

課堂設問四:以上四個中央集權體系中,哪一體制下的丞相(宰相)權力最大?

提示:元朝

設計意圖:使學生明了實質:皇權與相權的爭奪;弄清趨勢;皇權逐步加強。

5.明:廢丞相、設內閣

情境營造:展示并共同 完成右圖。

課堂設問一:你從右圖中得出什么結論?

提示:它說明在中國歷史上實行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終于被 廢除了,專制皇權發展到了高峰。

情境營造:錢宰被征編纂《孟子節文》,散朝回家,吟詩道:“四鼓冬冬起著衣,午門朝見尚嫌遲。何時得遂田園樂,睡到人間飯熟時。”第二天上朝,朱元璋問他,你昨日的詩作得好,不過我并沒有“嫌”遲啊,改作“憂”字如何?錢宰嚇得連忙磕頭請罪。

課堂設問二:材料說明了什么?

提示:明朝監察百官的廠衛特務無孔不入;專制皇權發展到高峰。

課堂設問三:原來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的丞相被 廢除后,重要政務都要皇帝親自處理,天下如此之大,皇帝分身乏術,為此設立內閣。在明朝,內閣的職權有無變化?

課堂設問四:什么叫“標擬”和“批紅”?你能否用現代詞匯通俗加以解釋?

提示:標擬就是秘書起草對公文的審批意見;批紅就是領導對審批意見的認可與否。

6.清: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軍機處

課堂設問一:為什么說軍機處的設立,是專制皇權高度發展的重要標志?

提示:軍機處的主要職權是撰擬諭旨,地位凌駕于內閣和六部之上。但它完全聽命于皇帝,軍國大事皆由皇帝做主;它也不是一個正式的權力機關,人員可以隨時被撤換;而皇帝則可通過軍機處完全控制全國的軍政大權。所以說,軍機處的設立是專制皇權高度發展的重要標志。

課堂設問二:歷朝統治者為加強皇權而不斷相權,請分析: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給中國社會造成了什么影響?

提示:這道題可作為學生課余探究之用,不必非在課堂上解決,答案也必千篇一律,只要言之有理,論之有據,能自圓其說即可。

教學總結

本課通過對秦、隋唐、宋、元、明、清六個時期中樞權力體系變化的講述,突出了相權與皇權的爭奪,以相權的削弱展現了古代中國專制皇權不斷加強的趨勢。教材是通過三大方面展現主題的。其一為三省六部制的演變:秦朝確立以皇權為中心的政治體制,體現了皇權的至高無上,丞相輔佐皇帝處理全國政務;隋唐時期形成的三省六部制以分割相權來體現皇權的加強;宋代的二府三司制架空三省上,以相權的再分割體現主題;元代出現歷史的回旋,廢除了三省,實行一省制,相權加重,但是元朝中后期這一體現己現弊端。其二為丞相制度的廢除:相權的加重,影響到皇權,有鑒于元朝中后期因相權過重引發的政局動蕩,明初朱元璋廢除丞相,并且規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這樣專制皇權發展到了高峰。其三為內閣與軍機處的設立:明朝廢除丞相,設立殿閣大學士以至內閣,協助皇帝處理政事,可以對各種奏疏提出處理意見供皇帝參考采用,地位變得重要,但所辦之事是否算數,還要由皇帝最后定奪。清明的軍機處重處在可以參與處理內政外交等機要政務,但輕處在于“跪奏筆錄”,完全聽命于皇帝,因此,軍機處的設立,是專制皇權高度發展的重要標志。

第四篇:高中歷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課五環教學法教案

2018—2019學年第一學期高一歷史集體備課教案

課時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1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備課形式:集體備課 主 備 人:韓

間:

日 地

點:高二樓歷史辦公室

參 加 者:李凱(蹲點領導)韓勇

張遠軍

駱科堂

劉夢

張再學

【課標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1)說出夏商周時期的主要政治制度的名稱。 (2)歸納分封制的主要內容,認識分封制對西周產生的影響。 (3)歸納宗法制的主要內容,探究宗法制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1)課前學生先學先行,自主學習,進行知識記憶與理解。

(2)課堂學生合作學習,進行問題探究與展示。師生合作,點撥釋疑。 (3)課后鞏固練習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認識古代人的智慧,進一步感受中國這一文明古國的風采。

二、教材分析

1、重點:分封制、宗法制

2、難點: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系

三、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普遍喜歡歷史,但不喜歡歷史課,原因在于一是初中歷史課就是“背”課,沒有吸引力;二是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這是因為歷史在他們眼里是豆芽科,與高考無關;三是學生歷史知識儲備欠缺,對歷史的理解膚淺。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基本上也局限于歷史故事。針對這些情況,在課改的課堂上,也只有抓住學生有可能感興趣的點進行精心設計,才有可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

四、教學方法:五環教學法

五、教學用具:教材、導學案、固學案、PPT

六、計劃課時:2課時

七、教學過程

第1課時:分封制

一、先學先行環節

課前要求學生預學教材P 4-6 “夏商的政治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兩個目錄的內容,并完成

第頁 2018—2019學年第一學期高一歷史集體備課教案

課時

導學案中第1層級知識記憶與理解部分中的“

一、從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和“

二、等級森嚴的分封制”的預學及其檢測

二、課堂問題反饋環節

1、導入:PPT展示圖片“鉞”,設問引入。目的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探知的欲望。

2、學習目標展示:PPT展示

3、課堂檢測問題反饋

三、課上互動研討

互動探究一:主題:西周分封制的目的與影響 材料一:西周分封示意圖(教材P5)

問題1:結合預學知識,你們能否從圖中提取歷史信息? (1)分封的主體:王族

(2)主體所居的地理位置:富裕地區和戰略要地

目的:加強對地方的統治。

問題2:請結合你對分封制的了解,想一想,周王的這種做法會給他的統治帶來什么影響? 諸侯:義務 諸侯: 權力

秦朝:廢分封,行縣制 西漢:郡國并行制

互動探究一:主題:西周分封制的特點 材料二:

請仔細觀察,你們能從圖片中獲取分封制的哪些特點?

1、層層分封,等級森嚴

2、宗族統治色彩濃厚

3、重在解決貴族集團內部權力的分配問題

四、課內訓練鞏固:

(一)選擇題

1.在分封制下,下列地方勢力的行為不具有“合法性”的是(

)。 A.周顯王三十五年,齊侯嬰自稱齊威王

B.晉文公加派魚鹽之稅 C.秦孝公任命商鞅為左庶長,進行變法

D.魏文侯以吳起為將,編練新軍

2、“封建親戚,以藩屏周。”這句話指的是(

)

A.分封制

B.井田制

C.郡縣制

D.行省制

第頁 2018—2019學年第一學期高一歷史集體備課教案

課時

3、西周分封制的核心內容是(

)

A.分封土地

B.分封爵位

C.規定義務

D.規定貢賦

4、西周分封制的積極作用主要表現在:(

)

A.擴大了奴隸制的規模

B.促進了西周經濟的發展

C.鞏固并擴大了西周王權統治

D.避免了諸侯國勢力的增長

(二)安排下節先學先學任務

預學教材P6 “西周的宗法制”和目錄的內容,并完成導學案中第1層級知識記憶與理解部分中的“

三、血緣關系維系的宗法制”和“

四、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的預學及其檢測

五、 課后拓展提升:學習體驗分享

第2課時:宗法制

一、先學先行環節

課前要求學生預學教材P6 “西周的宗法制”和目錄的內容,并完成導學案中第1層級知識記憶與理解部分中的“

三、血緣關系維系的宗法制”和“

四、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的預學及其檢測

二、課堂問題反饋環節

1、導入:利用“西周分封制”的圖片,設問:你能說一說圖中人物之間的關系嗎?導入

2、學習目標展示:PPT展示

3、課堂檢測問題反饋

三、課上互動研討環節

互動探究一:主題:西周宗法制的特點以及與分封制的關系 材料一;PPT展示圖片“西周分封制”

問題一:從圖中人物的關系中你們能得出什么結論?(學生合作探究、展示后,教師視學生展示情況或補充、或引導釋疑)

1、宗法制是用血緣親疏來維系統治的政治制度。其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

2、重在解決貴族集團內部權力的繼承問題。

3、分封制與宗法制是互為表里,相輔相成的關系。 互動探究二:主題:西周宗法制對中國現代社會的影響 材料二:PPT展示“傳統節日圖片”

1、以上傳統節日里,基本上都有一個主題,這個主題是什么?從歷史淵源看,它們與什么有關系?你還能列舉出幾個例子嗎?

2、通過例子,你能談談宗法制對當今社會產生的影響嗎?

(學生合作探究、展示后,教師視學生展示情況或補充、或引導釋疑) 歸納總結:宗法制對當今社會產生的影響:

(1)影響了我們的行為和思維習慣如尊長愛幼,尊敬祖宗、重男輕女、傳宗接代的觀念等。

第頁 2018—2019學年第一學期高一歷史集體備課教案

課時

(2)使中國人辦事用人講究地方血緣家族和裙帶關系,不利于對有才德的人提拔;如家長制、任人唯親的作風。

課堂小結:運用知識體系圖完成:夏商周知識體系

四、課內訓練鞏固環節:

1、完成導學案第3層級:技能運用與拓展。選擇學生錯誤率高的習題進行講評

2、PPT出示第2課先學先行任務

五、課后拓展提升環節:完成固學案

六、教學反思

第五篇:高中歷史必修三21課教學設計

高中歷史必修三第21課《現代中國教育的發展 》

吉林磐石一中

郭玉保

教材分析

本課教材內容主要從三個方面向學生介紹了現代中國教育的發展狀況和趨勢:人民教育的奠基、**中的教育和教育的復興,全面講述了新中國教育的三個階段。

通過提問方式引導學生閱讀理解引言內容。 問題:通過觀察引言你從中能夠獲得哪些歷史信息?為什么說新中國成立是人民教育事業發展的前提?回答后導入新課。

學情分析

特點:作為高二學生已經擁有基本的史學知識和較強的歷史思維能力。 不足:學生對于我國的教育政策方針缺乏全面系統的了解。

對策:教師搜集不同歷史時期的體現教育變革的歷史圖片展示給學生,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認知,讓學生結合自己身邊的教育變遷來加深對所學歷史知識的理解。

設計理念

注重啟發式教學,運用歷史圖片、影視資料和多媒體課件等多種手段,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將理性分析與感性認識相結合,引導學生歸納整合基礎知識,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教學目標

1.課標要求

了解我國教育發展的史實,理解“國運興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義。

2、知識與能力: ①識記:新中國人民教育的基本史實,包括建國后創建人民教育事業的措施和方針;“文革”對教育的破壞;恢復高考及“科教興國”戰略。

②理解理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與教育蓬勃發展的關系;教育發展的寶貴經驗。綜合國力競爭日益激烈下,必須發展教育,提高素質培養人才,迎接挑戰。

③探究新舊教育的過渡改變及教育的初步成就;總結挑戰措施,獻計獻策,面對機遇,迎接挑戰。

3、過程與方法:

①分析圖表:新中國前17年教育與舊中國教育發展的比較,明確其原因;

②資料回放:新中國教育的初步成效相關圖片;“文革”教育相關圖片;“希望工程”相關圖片等,讓學生直觀感受我國教育發展的軌跡;

③問題探究:對比美、日等發達國家經濟增長模式的差異,探究其間變化實質,讓學生明確教育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

4、情感、態度、價值觀:

①建國后新中國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起人民的教育事業,培養學生正確的教育觀和人生觀,樹立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歷史責任;

②科教興國戰略是振興中華的必然選擇,是我國的基本國策。

③綜合國力的競爭實際上是人才和教育的競爭。教育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

教學重點: 重點: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的探索;迎接挑戰的措施。

依據:課標的要求及高考考綱中的考點要求。 教學難點:

難點:社會主義教育發展探索中成敗的原因;教育與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之間的辯證關系。

依據:學生對于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教育變遷一則缺乏了解,許多關于教育的史實今天的高中不了解,立體性的歷史思維能力尚未形成。 教學過程及評析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導入課題。 展示材料:

美國依據1948—1984年經濟實際增長數據,將傳統的經濟增長公式調整為:經濟增長(100%)=34%(勞動增長+資本增長)+66%(科技和教育)。

日本1952—1961年的經濟增長模式為:經濟增長(100%)=33.4%(勞動增長+資本增長)+66.6%(科學技術)。

目前,發達國家技術和知識的增加占生產率增長總要素的60%—80%,我國占30%左右。

對比以上幾種經濟增長模式的差異,探究其間的變化反映了什么問題?指導學生審題,指出材料所示增長模式按科學技術在經濟增長中所占比重來分其實只有兩種,隨著科學技術在經濟增長中所占比重的不斷加大,反映出科學技術在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展示材料,導入新課。

江澤民同志曾說:“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必須堅持實施科教興國,教育為本。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就必須堅持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把教育擺在現代化建設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設問:

對比以上幾種經濟增長模式的差異,探究其間的變化反映了什么問題?指導學生審題,指出材料所示增長模式按科學技術在經濟增長中所占比重來分其實只有兩種,隨著科學技術在經濟增長中所占比重的不斷加大,反映出科學技術在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展示材料,導入新課。

江澤民同志曾說:“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必須堅持實施科教興國,教育為本。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就必須堅持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把教育擺在現代化建設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設計意圖

通過史料和問題的創設,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把歷史與時政相結合,使學生體驗“學以致用”的成就感。

二、問題探究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學什么?

拉開序幕——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1949年)

(1)接管舊教育,創建人民教育事業

(2)教育向工農敞開大門 制定教育方針——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德智體) 1957年) 成就:

(1)大力發展

學校教育(2)建立

學校教育制度 (3)初步建立起較完整的

體系

意義:培養了大批素質較高的勞動后備大軍和德才兼備的建設人才 怎么學?

本目內容介紹兩個時間段教育的不同發展狀況,大家在學習時注意分清。

學會了嗎?

中國教育事業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是在

A. 過渡時期 B. 十年探索時期 C. “文革”十年時期 D. 改革開放時期

二、 **中的教育 學什么?

表現: (1)學校停課,教育戰線一片混亂

(2)66年,廢止高考制度。

(3)70年代初,招收“工農兵學員”。例子:張鐵生被稱為“白卷英雄”]

影響:

1.破壞中國教育事業,導致人才缺乏 2.民族文化素質下降

3、拉大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怎么學?

文化大革命,不僅僅是政治上的混亂,在經濟上、文化教育等等各個方面都受到嚴重沖擊,學習本目內容,請同學們回顧必修一與必修二的相關內容,形成一個整體上的文化大革命,政治:造反派奪權,民主法制破壞。經濟:停產鬧革命,經濟秩序混亂。教育:大中小學停課,高考廢止。

學會了嗎?

1976年以后相當長的時間內,中國各行各業專門人才缺乏,整個民族文化素質大下降,中國與發達置之腦后的差距拉大。其主要原因是

A.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B.大中小學教育廢止 C.文化大革命沖擊

D.國家的教育投資小。

三、教育的復興 學什么?

1.鄧小平教育戰線上的撥亂反正

2.鄧小平提出 思想。確立 戰略 3. 鄧小平提出教育 指導方針 4.制定 推動義務教育,高等教育的持續發展,擴大教育投入。 5.教育改革,啟動 6.加大對西部地區教育投入力度 怎么學?

學習過程中,請同學們注意“教育復興”子目內容編排上的邏輯關系:首先是糾錯1,其次是立正

2、3,最后是舉措

4、

5、6。 學會了嗎?

“凡年滿六周歲的兒童,不分性別.民族.種族,應當入學接受規定年限地義務教育”,這是我國哪部法律的規定:

A.《憲法》 B.《義務教育法》 C.《未成年人保護法》 D.《教師法》 【合作探究】

新時期黨和國家為什么要提出“科教興國”戰略?

四、知識延伸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改革教育、改革文藝、改革一切不適應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筑,以利于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在這場文化大革命中,必須徹底改變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統治我們學校的現象。

——《關于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 材料二 1977年的中國沒有冬天。

這一年冬季和1978年夏季報考大學的人數,竟高達1 160萬!當時百廢待興的中國,居然拿不出足夠的紙來印考卷。為了解決77級考生的考試用紙問題,中共中央決定,調用印刷《毛澤東選集》第五卷的紙張。 1978年的春天來得更早。

1978年3月召開了全國科學大會,鄧小平在會上宣布中共中央的觀點:科學技術是生產力。 ——《改革開放20年之科教篇》

材料三 鄧小平同志在總結“文化大革命”和十年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教訓時指出:“沒有人才不行,沒有知識不行。„文化大革命?的一個大錯誤耽誤了十年人才的培養?,F在要抓緊發展教育事業。”他還說“不抓科學、教育,四個現代化就沒有希望,就成為一句空話”,“科學技術人才的培養,基礎在教育”。

材料四 中共十七大報告指出,“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

請回答:(1)材料一對我國的教育作出了怎樣的錯誤估計?這種教育革命造成了怎樣的后果?

(2)從材料二中你可以獲取哪些歷史信息?你如何看待“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一論斷? (3)結合材料三和所學知識,指出改革開放以后,鄧小平提出的教育思想和指導方針。 (4)材料

三、四表達的觀點有何共同之處?

五、課外探究:拓寬知識外延,引入下節課的學習。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1 我們國家,國力強弱、經濟發展后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于勞動者的素質,取決于知識分子的數量和質量,一個十億人口的大國,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資源的巨大優勢是任何國家比不了的、、、、、如果現在不向全黨提出這樣的任務,就會誤大事,就要負歷史重任。教育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

——鄧小平

材料2 鄧小平指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材料3 1984年,鄧小平又提出:計算機的普及要從娃娃做起。„„提高教師的素質, 尊師重教。他曾指出: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 展的人才,關鍵在于教師。同時,他還強調,我們要提高人民教師的生活待遇和社會地位,整個社會都應該尊重教師。鄧小平尊師重教的呼吁,引起了社會的共鳴。國家正式宣布每年 9月10日為教師節。„„而且鄧小平曾不無憂慮地說過:現代經濟和教育的發展不成比 例,對教育投資太少,今后無論如何要逐年增加對教育的投資,否則現代化就實現不了。 請回答: (1)“文革”結束后,鄧小平在教育事業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9分)

(2)鄧小平是在怎樣的歷史條件下,提出“三個面向"和培養“四有新人”的?(6分) (3)你如何理解“三個面向”的辯證關系?(6分)

課后反思

1、在課堂上遇到突發問題的時候,不要一味打斷、撲滅學生的參與熱情,否則沒人再舉手,沒人再想說。思想形成的過程本身就是師生交流、思維碰撞的過程。解決學生突發問題的辦法貴在教師的引導,改變教師滿堂灌的方式,加強對相似概念的分析、比較、鑒別,并通過提供材料和途徑的方式讓學生參與其中,體會自我搜集材料,認識歷史人物和事件的樂趣,從而提高學生在歷史課上的積極性。

2、 教師一定要在課下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備課的時候不但要備課本,備學生,還要在學生的角度想一想,哪些問題有可能給學生帶來困擾,哪些問題有更大的空間進行發揮。在學生對某一問題有疑問或者偏見的時候適當的補充相關知識并提出延伸性問題引發深入思考。

3、 在布置給學生準備搜集材料的同時要盡可能給學生提供選擇的機會,以免認識問題過于單一,另外當學生作好展示后,教師要努力整理成體系的東西,并可就此提出更深入的問題看學生明白了多少,特別是思考問題的方法,唯有如此,師生才能共同進步。

迷津指點

本課的教學內容與教育體制的時政緊密相聯,針對文綜考試的大形勢,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引進相關的時政知識以引發學生的興趣和探究的欲望。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酒店財務部xx年終總結下一篇:敬業奉獻好人事跡50字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