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經濟轉型調研報告

2022-07-18

報告在當前的社會發展階段,已經成為常見的事后總結方式,報告的內容,是以嚴謹、準確為特點的,有效的報告一般都具有哪些要素呢?今天小編為大家精心挑選了關于《經濟轉型調研報告》,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第一篇:經濟轉型調研報告

經濟轉型調研報告

要高度重視研究我市經濟結構的轉型問題

長期以來,資源型城市早已習慣了根據當地的資源情況來決定發展方向和發展模式,這就是人們通常講的資源導向型的思維定式。但是,在當前市場日趨飽和特別是在買方市場條件下,這種思維方式的局限性越來越明顯。人們的認識越來越統一:一個地區和城市經濟能長期發展什么或不適宜發展什么,起決定作用的是產品是否有市場競爭優勢和是否能支撐當地經濟實現可持續性發展,而不僅僅取決于當地資源多少。因此,在市場變化的推動下,一個地區的經濟和產業結構必須適時作出相應調整,作為資源型的地區和城市在發展到一定階段,還必須實施經濟和產業結構的轉型,選擇和發展接續產業或替代產業,確保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隨著山國電和一批大機焦項目的陸續建設,標志著XX作為煤炭資源型城市,煤電煤焦化產業的發展必將進入一個新階段。 我市作為一個縣級市,煤炭資源十分豐富,已探明地質儲量為60億噸,是國家煤炭重點開發基地之一,其中煉焦煤儲量約為5.7億噸,棗莊市的煤炭資源和采洗煤能力90%以上都在XX境內。因此,這一不可爭辯的獨特優勢,使我市成為一個典型的煤炭資源型城市。得天獨厚的資源條件,為XX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了基礎。近年來,我市大力實施工業強市戰略,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調整優化產業結構,逐步確立了以煤電煤焦化等為主導產業的六大支柱產業,整體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經濟運行質量飛速提高。在這六大支柱產業中,煤電、煤焦化產業獨領風騷,主導作用十分明顯,可以說,現階段煤電、煤焦化產業的發展擎起了XX工業的半壁江山。突出特點是:

一是煤礦數量多,煤炭產量高。XX境內共有生產煤礦20余處,總設計生產能力超過1000萬噸/年。其中:國家統配煤礦5處,年設計生產能力600余萬噸;區市屬地方煤礦18處,年設計生產能力400萬噸以上。實際境內煤炭年生產能力可達到1810萬噸。2003年,XX市屬煤礦原煤產量達到220萬噸,比上一年增長13%。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勘探和投資力度,又相繼開發建設了東大煤礦、錦丘煤礦、濱湖煤礦、金莊煤礦和滕東煤礦,年設計生產能力可增加210萬噸。

二是著力做好了煤電轉化的文章。近年來,我市立足煤炭資源優勢,確立了煤電轉化的工業發展模式,取得了明顯成效,電力已成為我市工業發展新的優勢。相繼建成了新源熱電、億源熱電、華聞電廠、武所屯電廠、魯化電廠等12家中小電廠,裝機容量達到60.42萬千瓦。在此基礎上,今年又計劃新建、擴建發電裝機容量76.1萬千瓦。近期,全市人民廣泛關注的,總投資200億元、總裝機容量240萬千瓦的山國電發電廠項目取得了令人振奮的進展。如果山國電項目建成后,我市電力總裝機容量規模將達到376.52萬千瓦。

三是煤焦化工業發展迅猛。XX的煤焦化工業主要是焦炭生產。焦炭生產是煤炭資源型城市通常采用的,而且是行之有效的煤炭加工增值方式。由于環境污染的原因,我市已經關停了一批土法煉焦廠,目前在原有一座年設計生產能力15萬噸的機焦生產企業基礎上,相繼建成了瑞達焦化公司的年產40萬噸搗固焦項目,盛隆焦化公司年產80萬噸的搗固焦項目和世紀通泰公司年產40萬噸的焦化項目,目前我市機焦總產量已達到175萬噸。 四是煤炭相關產業也得到有效發展。依托煤礦興建了煤矸石熱電廠、精洗煤廠等一批配套項目,除了發電和煉焦外,實行熱電聯產,達到了綜合利用的目的??偼顿Y10.2億元的2×135MW城市集中供熱工程,去年已經全面建成投產,每年可實現銷售收入6億元,利稅2.2億元,同時大大改善城區大氣環境質量,提高了居民生產生活水平。

應該說,XX經過多年的摸索和有效嘗試,做足做活了煤炭這篇大文章,煤炭資源型城市的優勢得到充分和有效發揮,特別是隨著山國電這樣一個國家級特大電力項目的上馬和幾個大型機焦項目的開工建設,這種粗放的煤電煤焦化產業初級階段發展模式逐步走向成熟,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和其自身發展的要求,必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二、煤電煤焦化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這種模式的制約因素更加突顯,研究我市經濟結構的轉型問題迫在眉睫。

作為XX這個典型的煤炭資源型城市來說,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內,這種粗放的煤電煤焦化產業發展模式有其合理性,而且也只能在這方面才能夠有所作為。應該說,我市實施煤電煤焦化產業發展戰略取得了明顯成效,為其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促進了XX經濟的大發展。但是,站在更長遠的角度上去分析,我們會發現這種模式對XX來講有它自身的局限性。這種局限性突出地表現在一系列不可回避的制約因素方面:

一是煤炭這種資源是一次性資源,是不可再生的,資源型城市也會有資源枯竭的一天。就目前全國的煤炭生產供應情況看,據中國煤炭工業發展研究咨詢中心預計,全國的煤炭生產供應能力將在2010年達到頂峰,隨后開始逐年下降。作為XX也將面臨這樣的問題。雖然煤炭儲量豐富,但是可開采的儲量和時間畢竟有限,目前我市境內年開采能力達到1810萬噸,隨著幾個新建礦井的開始生產,年開采能力可達到2000萬噸,多數礦井在30年內將陸續報廢。

二是作為XX雖然是一個煤炭資源型的城市,如果現階段這種煤電煤焦化模式持續粗放發展下去,不長的時間內將會面臨資源供應不足的風險。據測算,包括三國電在內的13家大中小電廠新建擴建完成后,總裝機容量將達到376.52萬千瓦,年消耗原煤估算約需1068萬噸。4家機焦生產企業生產能力為175萬噸,按照1.7:1的煤焦比測算的話,年消耗原煤約300萬噸。這樣總計約需1400萬噸原煤,已經遠遠超出了目前的境內1155萬噸/年的設計生產能力。這還不包括生活用煤和其他生產用煤的消耗,也不包括棗莊境內的其他發電廠和焦化廠對我市煤炭的消耗。也就是說,XX的煤炭一噸也不往外運,全部用來發電和煉焦,也不一定夠用。煤炭對電力和焦化企業供應的潛在風險是很大的,將來這兩類企業的正常生產及生存必定會受到影響。近期我國多數地區出現的電荒,就是由于電煤供應不足造成的。 三是運輸力量相對不足的制約越來越嚴重。我市的交通運輸基礎比較好,具備鐵路、公路和內河航運三種運輸方式,但僅就電力和焦化生產企業所需煤炭的運輸來說,運力明顯不足。據鐵路貨場提供的資料,2003年我市鐵路總運量是15383個車皮,200萬噸,其中煤炭運量僅為6954個車皮,41萬噸。公路方面,目前全市煤炭運輸車輛共有2476輛,總噸位為19968噸,正常情況下,按照每天出車次數0.6次計算的話,全年煤炭的公路運量不到440萬噸。水運方面,我市共有3個港口,設計總吞吐能力為400萬噸,運送貨物主要是煤炭,且全部是外運。就目前這個運輸狀況看,是遠遠不能滿足需要的。

四是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我市屬山東省富水區,水利資源年平均總量6.53億方,年平均水資源可用量4.1億方,供水能力為16萬方/天(包括正在建設中的羊莊水廠4萬方/天的能力),實際每天供水能力7.7萬方/天,供水能力利用率48.1%。隨著一批電力、機焦企業的新建、擴建,水資源矛盾日益明顯。僅山國電這一項目,日需供水20萬立方米,相當于目前城區供水的兩倍多,部分水源需從湖水、庫水、江水(南水北調)調配解決。 總的來說,這幾個方面的制約因素目前暫時還沒有顯現出來,但潛在的壓力卻是不可忽視的。這就迫使我們要從實際出發,正視現實,著眼長遠,認真分析現階段我市這種煤電煤焦化產業粗放型發展模式的局限性和將要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未雨綢繆,盡快著手研究經濟轉型問題,選擇和發展符合我市實際的接續產業或替代產業。

三、以市場為導向,選準經濟結構轉型的突破口,努力實現XX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搞好我市經濟結構的轉型,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總的來說,應該堅持這樣一個指導思想:加快推進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粗放型增長方式向集約型增長方式轉變、資源導向型思維向市場導向型思維轉變、單一主導型結構向多元主導型結構轉變,在現有煤電煤焦化產業發展的基礎上,抓住當前能源行業經濟效益好的有利時機,努力培植和發展具備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后續和接替產業。在具體工作中,建議重點把握以下幾個方面的關鍵環節:

(一)認真研究分析經濟結構轉型問題,并納入XX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資源型城市到底應該發展什么接續產業?專家認為,一般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考慮。一是根據國家對城市的功能定位進行發展,并給予一系列政策措施進行推動。例如撫順市就是在國家的支持下,由過去的煤炭城市變成了現在的石化城市。二是利用當地特有的資源發展特色產業。如煤炭城市可利用塌陷區發展養魚業、花卉種植業、旅游業等。三是資源型城市發展什么產業完全應由市場去決定。因此,應該按照這個思路,組織有關專家進一步對我市的經濟轉型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提出發展重點、產業布局和政策措施。

(二)加大結構調整力度,依托大企業,積極打造多元化產業集群。

從XX的實際出發,充分挖掘和發揮傳統產業的優勢,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牢固樹立制造業立市的思想,努力提高現代制造業在全市工業中的比重。在做大做強傳統資源型和能源型產業的基礎上,重點發展精細化工、新型建材、農副產品加工、玻璃制品、機電及紡織服裝等現代制造業聚集帶,拉長現有產業鏈條,不斷優化我市的產業結構。依托實力雄厚的龍頭企業,帶動相關中小企業參與配套鏈建設,形成具有特色的產業鏈生產配套區域。一是以魯南水泥公司為龍頭,東郭水泥、鳳凰水泥、力華防水建材等企業為依托,形成以水泥、防水卷材、新型墻體等系列產品生產的新型建材聚集帶。根據國家產業政策,做好我市的建材工業發展規劃,搞好水泥企業的技術改造,積極爭取新上旋窯生產線,逐步淘汰立窯落后生產工藝,提高水泥產業的規模效益。同時積極引導企業開發新型建筑磚材、板材、管材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品,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二是以盈泰食品、春藤食品為龍頭,益康集團、東谷面粉、恒仁淀粉為依托,形成農副產品加工和食品生產聚集帶。充分發揮我市農畜產品量大質優的優勢,在政策上給予大力扶持,引導更多的企業投資農、牧產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逐步實現肉類產品由生食向熟食的轉變,不斷提高農、牧產品的附加值。突出龍頭企業的骨干作用,提高輻射帶動能力,積極打造生態型循環產業鏈。三是突出金州玻璃的龍頭作用,建立以信誠玻璃、耀鴻玻璃、豐華玻璃、金盛玻璃、金浩玻璃、雄獅建筑裝飾公司為依托的玻璃制品產業聚集帶。通過加大技術改造力度,進一步擴大浮法玻璃、鋼化玻璃、中空玻璃、夾層玻璃的生產能力,開發研制超白、超薄、玻璃及玻璃器皿等新產品,提高玻璃制品的生產工藝水平,形成玻璃生產的規模優勢。四是發揮兗礦魯化的帶動效應,培植壯大瑞達化工、拓博氨基塑料制品、鳳凰化肥等企業的規模,形成化工產業聚集帶。在鞏固200萬噸煤焦化生產能力的同時,積極引導企業開發利用煤焦化生產的副產品,向精細化工行業延伸。重點解決好焦爐氣的應用轉化及煤焦油、粗苯類化學品的回收和深加工,提高資源的利用率。五是建立以魯南機床為龍頭,威達機床、騰達不銹鋼、魯南同銳、XX機床廠為依托的機電產業聚集帶。繼續整合壯大機電產業,引導同類型中小企業積極參與協作配套,充分利用機床行業的產業聚集效應,帶動我市的機械加工、鑄造、模具等行業發展。通過引導企業加快產品結構調整,加快研發步伐,重點發展數控機床、加工中心等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產品,不斷提高機床行業的產品檔次和科技含量。六是依托我市傳統紡織資源,積極拉長產業鏈條,努力培植以祥源制衣、恒仁紡紗、聯成紡織服裝、華棉紡織等企業為骨干的紡織服裝產業聚集帶。紡織行業要進一步調整產品結構,積極引進先進技術設備,進行嫁接改造,拉長染織、服裝鏈條,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增強市場競爭力。服裝產業要快速膨脹企業生產規模,提高產品檔次,逐步向品牌服裝方向發展。

(三)積極學習引進先進技術和工藝,進一步做好電力焦化企業規劃的調研論證。拉長資源產業鏈條,是指在充分考慮市場需求的條件下,對資源進行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條,提高附加價值,增強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一般情況下,煤炭資源型城市采用的發展模式有以下兩種:一是開采、洗選、發電、高耗能產業模式;二是開采、洗選、發電、煉焦、化工模式。作為XX來講,目前粗放的建電廠、上機焦的"煤電煤焦化"的階段性發展模式應該告一段落。從XX的基礎資源條件看,電力和機焦生產即將達到的規模,基本趨于飽和。同時確立適當提高我市電力行業的市場準入門檻:電力項目原則上不再進行新的中小項目布點,嚴格控制新上單機30萬千瓦機組規模以下的項目;機焦產業要嚴格控制新上年產40萬噸以下生產規模的項目。對事關我市全局的重大項目,要組織專家進行充分論證,認真研究分析市場供求狀況,正確引導投資方向。

(四)完善和提高現有的煤電煤焦化產業,不斷拓寬資源開發領域。切實加強這兩類生產企業的管理,降低能耗,壓縮成本,提高效益。在現有條件下,積極探索煤電煤焦化重組聯合的經營模式,減少市場風險。在提高主體資源利用效率的同時,加快相關資源的開發利用。加快開發利用煤炭的伴生、共生資源,減少資源浪費。搞好矸石、尾礦、粉煤灰等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化害為利,變廢為寶。

第二篇:全市經濟轉型發展調研報告

2012年11~12月,市委督查組牽頭開展了全市經濟轉型發展情況督查調研活動,并形成《關于全市經濟轉型發展情況的督查調研報告》(見附件)。2013年1月29日,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吳存榮同志批示:“相關建議轉各部門參考。”附件:《關于全市經濟轉型發展情況的督查調研報告》

關于全市經濟轉型發展情況的督查調研報告

合肥市委督查組

2012年11~12月,市委督查組根據市委對督查組工作的要求,組織市委督查組全體成員和市委辦公廳等有關部門,就全市貫徹落實市第十次黨代會精神,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轉型發展、促進經濟跨越發展專題,到各縣市區、開發區和市直有關部門開展督查調研,并赴長沙、鄭州考察學習。督查調研采取座談研討、查看資料、實地考察等方式進行。在督查調研中,我們感到,市第十次黨代會以來,全市上下積極謀劃和推進經濟轉型發展,取得了階段性成效。通過督查調研,進一步宣傳了市第十次黨代會和黨的十八大有關精神,提高了大家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經濟轉型發展必要性的認識,增強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經濟轉型發展的責任感和緊迫感。當前,合肥正處于經濟轉型發展的關鍵階段,經濟轉型發展亟待統籌謀劃、分類指導、重點突破、提升水平。

一、全市經濟轉型發展取得的成效

一年多來,全市各縣市區、開發區和市直有關部門深入貫徹落實市第十次黨代會精神,緊緊圍繞科學發展主題和全面轉型、加速崛起、富民強市主線,結合實際,積極探索,推動經濟轉型發展,取得較好成效,促進了全市經濟快速、健 1 康、持續發展。

(一)經濟轉型發展思路逐步清晰。各縣市區、開發區從自身實際和發展需要出發,確定經濟轉型發展的戰略重點,探索經濟轉型發展的思路和措施?,幒?、廬陽、蜀山、包河4個中心城區,圍繞建設“首善之區”,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和新型業態,重點發展樓宇經濟、總部經濟、文化創意、電子商務、物聯網、特色街區,推進城區工業向都市型產業轉型,工業園區向都市產業園轉型?,幒^針對一批老工業企業即將搬遷后出現的發展空間,積極謀劃發展都市科技工業園、物聯網產業園。廬陽區大力發展樓宇經濟、總部經濟、特色街區、生態農業。蜀山區創建國家級電子商務示范基地,吸引美國傳奇、香港派蒙等34家電商企業集中入駐,總投資50多億元,發展目標是建成擁有10萬個座席的全國重點電子商務區。包河區在著力構建“產城一體、業態繁榮、高端引領、功能完善”的現代產業體系的同時,堅持生態立區,積極推進“三圩”(大張圩、東大圩、牛角大圩)生態旅游建設。各個開發區按照工業發展主引擎、創新發展新高地的定位和產城一體的要求,不斷完善功能,提升層次,加快發展。高新區圍繞建設現代化科技新城,推進創新發展與城市西部組團建設雙跨越,著力打造家電、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公共安全等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著力推進“一中心、三基地”和中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建設。經開區推進“傳統產業高端化、新興產業規?;?rdquo;,積極提升發展四大支柱產業,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醫藥、住宅產業化和現代服務業等新型產業。新站區圍繞產業新城建設,實施現代服務業和新型工業雙輪驅動,推進國家級新型平板顯示產業基地建設,打造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體的現代產業組團。濱湖新區努力營造交通、生態、醫療、教育、購物、休閑等“六個良好環境”,積極構建區域性金融商務、行政辦公、會展旅游、文化體育、研發創意、商業居住等“六大中心”。合肥巢湖經

2 開區招商引資有了新的突破,一批新企業在該區落戶和開建。各縣市以工業化和城鎮化為突破,推進開發區和工業集中區的優化提升。肥西縣加快推進重點園區由規模擴張向集約開發轉變,產業發展由相對分散向集聚集群轉變,招商引資由注重數量向量質同升轉變,戰略性新興產業由規模不大向規模擴張轉變,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肥東縣實施“工業立縣、產城一體、開放合作、綠色發展”四大戰略,努力加快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三化聯動”進程。

(二)產業結構調整加速推進。以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帶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明顯加快。預計全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突破1570億元,占全市規上工業的28.3%;實現增加值425億元以上,同比增長21%。新型平板顯示、太陽能光伏、新能源汽車、公共安全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全國領先。“雙千工程”、“兩化融合”深入推進,傳統產業得到改造提升,“六大主導產業”加速集聚發展,家用電器、裝備制造產業雙雙突破千億產值大關,家電產能躍居全國三大家電基地之首。服務經濟快速發展,服務業產值和就業比重明顯提升。2012年前三季度,全市服務業實現增加值1048.93億元,同比增長11%,占GDP比重為37.4%;現代服務業引資960.6億元,占全市引資總量的一半,新引進大項目41個;1-11月份,服務業投資2193.69億元,同比增長21.4%。服務外包快速發展,集聚企業253家,累計接包合同執行金額超過3億美元。濱湖國際金融后臺服務基地入駐機構已達14家。環巢湖旅游開發強力推進,全市5億元以上在建旅游項目63個;2012年前三季度,旅游業總收入304.5億元,同比增長58.1%。

(三)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推動政府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對接,產學研合作形式越來越多,領域越來越寬,層次越來越高。示范核心區“一中心、三基地”基本建成,十大戰略性產業研究院建設不斷完善,中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建設加快推進,合工大智能制造技術研究院建設正在謀

3 劃,高科技園區創新功能和產業承載力顯著增強。企業創新主體作用日益突出,安凱、三聯獲批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12年新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133個。全市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累計已達233個,其中國家級26個。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2012年前三季度,發明專利申請和授權量分別達3028件、892件,同比增長32.7%、60.1%;技術交易合同額30.97億元,同比增長72%。高新技術產業繼續快速發展,高新技術企業和創新型企業累計達938家,同比增長20%;全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超過900億元,居省會城市前十位。不斷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優化創新環境,32家企業參與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試點;科技文化融合重點實施項目10個,支持語音、動漫、出版等基地建設。高層次創新人才加速集聚,新組建安徽硒谷生物等3家企業院士工作站,集聚院士團隊118人,在肥服務院士總數達62人;新引進國家4個千人計劃及其投資創業團隊,全市入選國家“千人計劃”累計達33人。

(四)城鄉統籌發展步伐加快。以現代化城市的發展理念和建設標準,統一推進城鄉規劃建設,促進了城鄉經濟同步發展,城鄉面貌明顯改變。城市基礎設施大建設繼續強力推進,2012年,新建、續建大建設項目840項,完成投資217億元;濱湖新區完工和在建項目33項,工程總投資121.5億元。長豐縣高起點建設北城組團,打造合肥區域性特大城市新亮點,投資170億元的世紀金源和投資70億元的恒大城市綜合體項目加快推進,商業廣場、五星級酒店、運動中心、影視城2013年將全面建成營業。開發區、縣區互動發展,高新區、經開區、新站區與縣區合作共建的柏堰科技園、新港工業園、南崗科技園等,取得了發展雙贏?,F代農業與工業、旅游業融合發展。市級以上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到471家,其中國家級7家。預計全年農產品加工產值突破1000億元,同比增長24.9%。 4 環巢湖生態農業帶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總投資56.6億元的234個生態農業項目,已完工159個、完成投資28.52億元,建成了包河大圩等一批國家、省級旅游休閑農業示范點(區)??h域經濟加快發展。預計2012年,縣域生產總值達1300億元,占全市生產總值的31.7%,比去年同期提高2.6百分點;肥東、長豐成為中部百強縣;肥西縣第3次躋身全國百強縣,位次比2010上升1位。

(五)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現。圍繞巢湖綜合治理,高起點規劃建設環巢湖生態示范區,一期總投資502.5億元的113個環巢湖生態示范區項目已全面展開?!冻埠饔蛩廴痉乐?ldquo;十二五”規劃》和國家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試點批準實施,環巢湖鄉鎮污水處理總體方案已編制完成。以節能減排為抓手倒逼經濟轉型,在連續4年獲得省節能超額完成獎的基礎上,2012年前三季度,全市單位GDP能耗下降4.67%,超過省政府下達的全年能耗降幅目標。推進落后產能淘汰,2012年1—11月份,六大高能耗行業產值占全市工業比重下降1個百分點。巢湖、肥東等地以鐵的手腕推進礦山整治和生態修復。巢湖市截止目前已關閉67家礦山、57家輪窯廠、169座石灰窯,完成39萬平方米生態修復工作。以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和國家森林城市為目標,開展城區綠化大會戰和農村大規模植樹造林,城區綠化投入14.45億元,完成綠化面積1212.9萬平方米,其中濱湖新區綠地率達44.8%、綠化覆蓋率達57.4%,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5、8.2個百分點;農村造林投入30億元,完成植樹造林24.4萬畝。深入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啟動實施美好鄉村建設,農村生態環境和居住環境明顯改善。

(六)工作推進機制初步形成。各地各部門以效能的提升推進轉型發展思路和舉措的落實,把干部隊伍的積極性、創造性引導到加快轉型、又好又快發展上。長豐縣重點工作由縣四大班子領導成員分別擔任組長,鄉鎮、開發區和縣直部門 5 責任捆綁、上下聯動、同獎同罰,實行戰役式推進、派單式分解、專題片式前后對比匯報、曝光式督查,加大了工作落實力度,并探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群眾工作方法,全縣經濟發展勢頭強勁。巢湖市嚴格考核、嚴格獎懲、嚴格問責,全年通報批評單位30個次、通報批評個人31人次、行政免職8人、實行離崗拆遷7人、在媒體上表態發言6人,在各級干部中產生了很大震動,形成了“以快速度贏得快轉型、以快節奏推動快見效”的風氣,促進了經濟轉型和各項工作的有效開展。廬江縣實施“工業立市推進年”和“城市建設提升年”,建立項目推進雙向約束和“五個一”制度(一名縣干負責、一套班子服務、一張推進時間表、一塊任務倒計時牌和一份責任書),加快了縣域經濟轉型發展。市發改、經信、科技、農業、商務等部門,加強調查研究和具體指導,積極研究支持新型工業化、自主創新、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的政策措施,認真履行各自職能,主動服務基層,在推進全市轉型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當前合肥經濟轉型發展存在的主要矛盾

根據調研中基層反映的情況,綜合分析合肥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和內外部條件,我們認為,當前合肥推進轉型發展,主要面臨著五對矛盾:

一是加快發展與加快轉型的矛盾。對于合肥來說,當前仍處在跨越趕超階段,雖然“十一五”以來發展變化巨大,但經濟總量不大,人均水平不高,發展相對不足,仍然是合肥現階段最基本的市情和最大矛盾。要實現“新跨越、進十強”,不僅要穩增長,而且要快增長。轉型不是不要增長,而是為了更好更長遠的增長。但從國內外發展經驗看,轉型發展中調整傳統產業、淘汰落后產能,必定要犧牲一定的速度,有時要付出經濟增長放緩的代價。上海近幾年在推進創新驅動、轉型發展中,經濟增速就明顯放緩(今年回升)。合肥近幾年雖然發展速度較快、經濟總量增大,但創新能力、產業結構、發展質量的提升,與發展速度、經濟總 6 量的提升之間仍然存在落差,發展的協調性、可持續性和核心競爭力不強。特別是老城區和有的開發區,受發展空間和承載能力的影響,傳統的發展模式幾乎要走到盡頭,轉型發展更加迫切。要提升合肥持續的競爭力,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轉型發展,即使一時增速受到影響,也應該堅定不移地推進,為更長時期又好又快發展打基礎,增創合肥科學發展新優勢。當前,尤其需要引導各級干部正確認識和處理加快發展與加快轉型的矛盾,統一思想認識,消除各種疑慮。

二是低端產業被調整與新興產業過程化的矛盾。在轉型發展過程中,既需要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也不能忽視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我市工業門類比較齊全,產業結構不盡合理?;?、冶金、建材、輕紡4個傳統產業的工業產值和增加值,目前仍占全市工業的四分之一。轉型發展需要運用新技術、新裝備、新工藝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增強產業競爭力,延伸產業鏈條,壯大產業規模,同時部分缺乏市場競爭力的低端傳統產業將會逐步被淘汰。隨著轉型發展的推進,傳統產業比重必將進一步縮小,新興產業比重將會進一步擴大。我市戰略性新興產業近幾年雖有較快發展,但許多產業項目還處在起步階段,尚未形成一定規模,市場競爭力還不強,新一輪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端服務業尚待培育。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找準加快發展與轉型升級的平衡點,防范產業轉型出現真空和斷檔,出現經濟增長速度下滑的風險。

三是轉型發展依靠創新驅動與創新能力提升不足的矛盾。合肥是全國科教資源比較密集的城市之一,是科技部確定的全國唯一科技創新試點市,是國家首批創新型試點城市,去年又成為國家股權和分紅激勵試點市。“十一五”以來,合肥把科技創新擺在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推出了一系列突破性舉措,初步走出了一條依靠自主創新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新路子。但目前合肥創新能力還存

7 在諸多不足,產學研合作總體上規模還不大,層次也不高,促進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機制還不通暢;高新技術企業數雖居省會城市第8位,但與排名前三的杭州、廣州、成都相比,相差一倍以上,而且像京東方這樣有規模、帶動性強的大企業、大項目還不多;合肥2011年發明專利授權量760件,雖增長較快,但與周邊省會城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僅為杭州的16.9%、南京的21%、武漢市的29.4%、長沙的43%??萍家鳛槲磥砗戏兽D型發展、跨越發展的驅動力和戰略支撐,還需要作出很大的努力。

四是經濟加快轉型與制度環境尚不完善的矛盾。實現轉型發展,需要有一個有利于轉型發展、科學發展的制度環境。 “十一五”以來,合肥大力開展效能建設,深入推進一系列改革,不少舉措在中部乃至全國“領風氣之先”,投資發展環境不斷優化。但從轉型發展的要求來說,制度環境還存在許多不足。在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方面,政府職能轉變還未完全到位,多頭監管和條塊分割沒有根本改變,基層對行政審批慢等方面的反映仍然不少。在要素市場建設方面,市場化改革還不夠,市場體系培育機制尚不健全。在產業發展方面,產業培育的發展創新機制尚不完善,對牽動性強、技術水平高、投資規模大的重大項目有時還需要一事一議;產業關聯度還不高,產業鏈未能有效形成。在制造業內部、制造業與服務業之間的產業關聯,大多處于自發和培育階段,成熟且緊密的產業配套和企業協作不多。有利于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政策環境還不完善,特別是現行稅收制度導致服務業稅賦偏重,制約了服務經濟的發展。在考核機制方面,與促進轉型發展相適應的考核評價體系還沒有建立。

五是生產要素供給制約與轉型發展要素需求的矛盾。隨著合肥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土地、資金、人才等要素的供給矛盾越來越突出。經開區反映,因 8 缺少發展用地,不少項目轉移到了其他地方落地;巢湖市反映,非常缺少城市規劃建設、招商引資、投資融資等方面專業人才;許多企業反映一些急需的各類專業人才很難招到。合肥要加快轉型發展,不僅要推進先進制造業優化升級,而且要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通過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融合發展,提升城市經濟的競爭力。這種產業轉型和升級必然帶來就業結構的轉變,對勞動者的素質和技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目前合肥的勞動就業人口素質和人力資本的儲備情況還遠不能適應,技術人才缺乏,高端人才偏少,特別是在城市化進程中進入合肥的大量農村人口,大多文化素質較低,缺乏基本技能。人力資本的約束將是合肥轉型發展的一大制約。

三、推進合肥轉型發展的幾點建議

合肥目前正處在打造“大湖名城、創新高地”,建設區域性特大城市的重要時期,經濟、社會、城市發展進入轉型發展的重要階段,呈現以下一些階段性特征:

一是經濟增長處在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的重要階段。初級生產要素和投資驅動是合肥“十一五”以來快速發展的主要動力,但面對傳統要素供求關系的變化,面對土地、資源、環境壓力日益加重的局面,這種傳統外延式發展很難長期持續下去。因此,提升自主創新能力,轉變經濟發展動力,將成為未來合肥城市競爭優勢的主要來源。二是產業結構處在二產帶動向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轉變的重要階段。合肥“十一五”以來工業的快速發展,拉動了服務業及其他新興業態的發展,加速了城市化進程。能否推動產業服務化和融合化,強化產業發展的高端環節,將是優化合肥經濟結構、提升城市綜合功能的關鍵因素。三是城市發展處在區域中心城市向區域性特大城市轉變的重要階段。合肥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十一五”以來的跨越發展,極大地提升了城市的輻射力和影響力。特別是2011年區劃調整后,合肥已經具備建設繼滬寧杭之后的現代化新興 9 中心城市,朝著在全國有較大影響力的區域性特大城市方向邁進的環境和條件。因此,未來幾年將是合肥實現城市轉型,全面實施城市空間拓展和功能提升的關鍵階段。

根據對全市轉型發展的督查調研和深入思考,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加強轉型發展的戰略研究和規劃,加大經濟轉型升級的工作力度。經濟轉型升級是一項探索性、開創性的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是一個長期和艱巨的任務,需要從戰略高度,準確把握國內外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及時制定和調整產業規劃,創新體制機制,總結推廣經驗,科學指導和引導全市經濟轉型升級。近年來,我市在區域發展、產業發展等方面,進行了一些研究和規劃,但總體上看,全市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轉型發展指導意見和推進方案,各地的轉型發展基本上處于自發探索狀態。一要抓緊進行全市轉型發展的戰略研究和規劃。要對全市經濟轉型發展情況進行深入調研和總結,對國內外的轉型發展進行深入研究,進一步理清我市轉型發展的思路,增強轉型發展的責任感和緊迫感。要按照“1331”市域空間發展戰略,盡快編制出現代化新興中心城市總體規劃,對各個區域功能進行劃分,明確各個區域的產業定位、發展方向,明確工業、服務業、農業的產業空間布局,引導各地確定各具特色的主導產業,促進產業錯位發展、集聚發展。二要加強對各縣市區、開發區轉型發展的分類指導。各縣市區、開發區發展階段不同,轉型發展的具體要求和目標也不同。要根據實際情況,對各縣市區、開發區提出不同的目標、要求和階段性任務,進行分類指導。三要改進經濟發展和干部考核評價體系。要把轉型發展的任務要求納入對城區、開發區、縣市考核評價體系,體現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新要求,發揮其在促進轉型發展中的導向作用。

(二)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以產業提升促進經濟轉型。產業轉型是經濟轉型的核心。要圍繞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著力推動產業結構向高端制造 10 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轉變。一是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對已具有領先優勢和一定規模的新型平板顯示、太陽能光伏、新能源汽車、智能家電、公共安全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著力培育從研發到制造的完整產業鏈和配套產業群,推動產業集聚發展、集群發展。二是提升服務業的層次。把現代服務業作為支柱產業來培育,制定產業規劃和配套措施,著力發展會展、軟件外包、金融服務、電子商務、現代物流、文化產業等現代服務業和體育、旅游、保健、養老等服務業,促進生產性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融合發展,集中打造一批現代服務業集聚區,著力打造服務業知名品牌。三是推進優勢主導產業的高端化。以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推進家電、汽車及零部件、裝備制造等優勢主導產業的結構向高端提升,向智能化發展,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壯大產業規模。大力發展現代設施農業、優質高效農業、綠色生態農業、休閑觀光農業,提高食品工業水平,推動現代農業與二產、三產融合發展。

(三)增強科技創新能力,以自主創新支撐經濟轉型。把增強科技創新能力作為推進轉型升級的著力點,圍繞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不斷增強合肥自主創新能力。一是加強創新平臺和載體建設。加快推進中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合工大智能制造技術研究院以及戰略性產業研究院的建設,充分發揮“一中心三基地”的作用,緊貼主導產業推進研發機構、孵化中心、重點實驗室等平臺建設,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加強科技園區的建設和體制創新,不斷增強科技園區的產業承載力和創新要素的集聚能力。二是加快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瞄準高新技術產業前沿,積極引進國內外知名高科技企業,同時大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較強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推動企業成為研發投入主體、創新活動主體和成果應用主體,鼓勵規模以上企業設立高水平研發機構,支持新能源汽車、公共安全等重點產業建設產業技術聯盟。三是大力加強人才工作,切實做好引進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工作,積極構筑創新人才高地。適應轉型發展需要,圍繞我市重

11 點產業,全力集聚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資源。拓展引才育才渠道,創新完善人才引進、評價、激勵等政策,優化人才的服務環境,全方位培養和引進一批優秀創新人才群體,引進一批我市重點產業、重大項目以及新興產業緊缺的高技能人才。繼續推進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試點,激發人才創新創業積極性??稍诃h境優越地段(如蜀山區山、水之間)興建一個高級人才綜合服務區,配套建設高級周轉住宅、學術交流中心、學校(能開展國際教育)和幼兒園、醫療保健、文化體育、休閑娛樂、餐飲服務、商業服務等設施,為在我市從事戰略性新型產業的國內外高級專家、高管人員提供優惠的租用服務??砷_展評選表彰我市發展戰略性新型產業的“十大功臣”活動,每年評選表彰一次,并讓“十大功臣”享受市政府補貼和有關保健待遇。

(四)推進城鄉一體協調發展,以新型城鎮化推動經濟轉型。一要用現代化城市的標準來規劃建設城市。要方便生產(工作)生活、生態宜居、交通順暢、體現特色。要大力推進產城一體。要加快發展地鐵、地下車庫和地上立體車庫,增加公交線路和電動公交車。要增設街頭公園和群眾文體活動場所(包括建設住宅小區時要有這方面的明確要求)。要高標準建設副中心城市,規劃建設一批中心鎮和鎮級市,增強城鎮承載力和輻射帶動功能。二要積極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創新農業經營體制,加快城鎮化進程。研究制定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措施,積極實施戶籍制度改革,降低農民進城入鎮的門檻,讓城鎮常住人口所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到進城入鎮定居的農民。在充分保障農民承包土地經營權的基礎上,鼓勵支持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規模經營,規范進行土地流轉,使更多的農民能夠安心進城入鎮。三要按照布局合理、環境優美、設施配套、功能完善和有利于經濟發展的原則來規劃建設美好鄉村。要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統籌城鄉產業發展,引導城市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生產要素向農村流動,引導城市勞動密集型、資源加工

12 型企業向縣域轉移,促進農村資源開發和農民就業。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社會事業范圍,推動城鄉各項社會事業均衡發展。

(五)不斷深化改革開放,以動力塑造保障經濟轉型。任何發展方式都是一種動力機制的塑造和利益分配體制的安排。推進轉型發展,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必須深化改革,創立與轉型發展相適應的體制機制;必須擴大開放,吸引更多的先進生產要素,促進存量改造和增量提升。一是改革攻堅,著力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新活力。市場主體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源。目前,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干預偏多等問題,仍然制約著市場主體的活力。必須加快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步伐,深入推進政府職能轉變,進一步減少和調整行政審批事項,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的干預,大力推進投融資、財稅、金融、土地、招投標等改革,從制度上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二要開放提升,不斷拓寬開放領域和空間。積極探索產業、基礎設施、城鎮建設等各領域開放的新路子,不斷擴大合作交流空間,吸引更多的先進生產要素服務于我市經濟發展。堅持以有效投入為重點,以項目落實為關鍵,加大招商選資力度,著力引進規模效益好、產業關聯度大、技術層次高、帶動能力強的重大項目,引導各類投資投向產業轉型的重點方向,加快推動產業向高端化、高質化、高新化發展。三要民營突破,進一步釋放全民創造力。把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推動全民創業作為關鍵性戰略,全面清理現有的各項民營經濟發展政策,制定更加務實管用的政策措施;加快都市產業園和縣市工業園規劃建設,打造民營經濟的發展平臺,支持民營經濟擴大數量,培育大企業、大集團、大品牌、大產業鏈,促進民營經濟上規模、上質量、上水平、上效益。

(六)加強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以生態建設深化經濟轉型。一個城市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城市環境容量和生態可持續性。要確立以轉型保障生態 13 建設,以生態建設深化轉型的理念,走出一條工業文明和生態文明并行共興的路子。要高起點規劃建設環巢湖生態示范區。加大巢湖流域綜合治理力度,實施截污減負、增容復蘇、修復共生“三大路徑”,力爭通過3-5年能力,使巢湖水質有明顯改善,努力把合肥建設成為生態宜居之城和最美麗的省會城市之一。要圍繞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和國家森林城市,深入推進綠化大會戰和農村植樹造林。在城市組團之間建設生態廊道,在環巢湖邊岸集中造林,在農村開展村莊、道路、河渠、塘壩、農田林網綠化。要進一步做好治污工作。對污染嚴重的企業要進行治污改造或關停并轉。要嚴防新的污染企業進入合肥。要繼續抓好節能減排。強化企業節能降耗,加大節能改造力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進工業綠色低碳發展。(2012年12月)

第三篇:區域經濟轉型升級調研報告

推進新區轉型升級的對策建議

“加快轉型升級、實現科學發展”是一個區域在各類生產要素趨緊的新形勢下面臨的重要課題。高郵城南經濟新區作為全市經濟發展的主陣地和重要經濟增長極,在面對區域經濟競爭激烈的形勢下,如何加快轉型升級,著力構建新一輪發展的競爭優勢,是一個十分現實而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為此,筆者深入到城南經濟新區進行了廣泛

的調研,對企業轉型升級的認識有了更多、更深的理解。

一、城南經濟新區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些年來,高郵城南經濟新區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成為促進高郵經濟發展的強勁助推器。但是,隨著形勢的發展變化,新區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矛盾也日益突出,主要體現在:一是產業層次偏低。主導產業仍為傳統產業和一般制造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產業集聚度和關聯度不高,企業間上下游配套、一體化發展的產業鏈條還沒有形成,園區經濟還沒有從企業的空間聚集轉變為真正的產業集群;二是發展空間受限。新區土地供給困難,土地規劃性質是農業用地的也不能作為工商業用途使用;三是經濟外向度較低,外向型企業不多,利用國外資本、技術的能力不強;四是功能配套不全。新區的定位是“城市新區”、“工商新區”,但城市基礎設施仍然薄弱,城市功能比較單一,偏重工業化,吸引高端產業和高級人才的軟硬環境欠佳,第三產業發展不充分,知識型、科技型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不發達。

二、加快新區轉型升級的對策措施

以科學規劃指導轉型升級。根據高郵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新區發展方向,借鑒外地城市新區提升經驗,堅持工業化與城市化“雙輪驅動”、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兩業并舉”的發展方針,加快推進從“建區”到“造城”的戰略轉型??茖W修編符合高郵實際要求“一體兩翼”城市發展空間布局的總體規劃,立足更大范圍、站在更高起點、著眼更長時限,謀劃更好發展;邀請國內外知名公司對新區產業策劃、空間規劃等方面進行了多方論證,形成商務配套區、商住區、工業區、物流園區等功能區,避免無序布點、無序開發。同時根據發展實際,有計劃地調整規劃,優化配置土地資源,全面優化二產推進三產。

以特色園區培育助推轉型升級。整合資源,引導特色園區建設,充分認識走“錯位發展”、“特色制勝”的路子是加快新區發展的必由之路,努力構筑與開發區錯位發展、互為呼應、齊頭并進的發展新格局。建議打破地域局限,站在全市統籌發展的高度建設新區特色園區,要繼續重點引導新區向“名、特、優”方向發展。

以科技創新加快轉型升級。通過加快建設一批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一批科技研發中心、一批創業孵化中心、一批創業風投基金,推進創新型經濟發展,實現產業轉型升級。一是構建科技研發平臺。新區要通過政產學合作,建成一批科研機構,共同構筑區域創新平臺。二是提升創業孵化功能。以加拿大客商投資的科技孵化器為起點,積極構建從孵化到規?;a的完整科技創新服務鏈條,形成新區的高科技產業集聚區。三是集聚一流科技人才。積極實施省“雙創計劃”、揚州“綠楊金鳳引才計劃”,引進一個人才,帶來一個團隊,帶來一批項目,帶活一個產業的思路。

以招商引資促進轉型升級。充分依托載體創新平臺,放大優勢,主動出擊,著力招引一批特色產業項目。一是強化產業招商。按照產業定位,堅持集聚、集群、集約,積極實施大企業進入,大項目帶動戰略,強化產業集群招商和產業鏈招商,重點是消費品工業類項目,牢牢鎖定世界500強、國字頭、中字號大企業?,F代服務業方面,研究出臺鼓勵政策,大力實施服務外包、創意設計、總部經濟、樓宇經濟等新興業態,通過一批特色產業的輻射帶動,發展新材料、新能源、旅游文化產業、軟件產業。二是強化專業招商。進一步加強招商、談判、捕捉信息等專業培訓,全面提高招商能力。三是強化企業招商。切實把企業招商作為重要抓手,在引導企業加快自身發展的同時,充分發揮其資源優勢,為招商引資牽線搭橋,全面催生“葡萄串效應”,促使產業鏈高新化、高質化、高產化,努力把新區建設成為科技含量高、產業特色明、集聚效應好、生態環境優的轉型升級示范區,為全省后發地區經濟轉型升級創造經驗,提供樣本。

以功能開發推進轉型升級。按照“環境先行,功能齊全,形象凸顯”的發展思路,進一步放大優勢,整合資源,集聚要素。加快拓展新城區功能,借助高郵大交通環境的變化,加強規劃引導,促進產業發展、商貿旅游文化服務、社區建設合理布局, 大力發展工貿區、濱運河新城區、中心商務區,啟動現代物流園、科技孵化園,通過道路、水電、管網、路燈、綠化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一批大型配套商業、金融機構、信息中心、星級酒店、頂級辦公樓等入駐進區,促使交通、能源、環保等基礎設施配套銜接,

二、三產業協調發展,全面提升新區綜合配套能力,更加主動接受揚州輻射帶動,使

城南新區成為沿運河區域城市化發展的新的增長點。

以品牌培育拉動轉型升級。實施商標戰略是提升企業乃至一個區域核心競爭力的有效途徑,也是工商部門服務企業、服務發展、服務基層的重要抓手。作為主管商標工作的工商部門,要當好轉型升級的助推器,通過宣傳和指導,增強入區企業實施品牌戰略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深化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對推

動轉型升級重要性的認識。通過登記聯動、企業聯動、護牌聯動等方式,引導入區企業申請注冊商標、申報知名、著名、馳名商標,以品牌撬動大市場,推動經濟轉型升級。

以服務創新推動轉型升級。作為工商部門,要把服務項目建設當作促進新區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進一步優化服務環境,優質、高效做好市場主體準入工作,做到主動介入、超前介入、全程介入,確保入區新企業早注冊、早落戶、早達產、早見效。鑒于城南經濟新區已經成為外商投資企業的重要載體,工商部門要主動與新區商務、外管、招商等部門和企業聯系,收集項目信息,爭取服務的主動權。一是事前介入指導,詳細了解項目情況,向投資人或引進人介紹國家產業政策、外商投資企業登記管理法律法規,提供相關行業(產業)情況、合作方信用情況、企業名稱預查結果、工商登記注冊要件和登記注冊示范文本。二是事中協助指導,跟蹤項目進展情況,指導投資人或引進人準備書面申報材料,對申報中出現的問題主動幫助解決。加強與上級局溝通,根據企業需要積極負責聯系或全程陪同辦理。對已辦結登記的企業,提示辦理刻章、銀行開戶、稅務登記、外匯登記等手續。三是事后跟蹤指導,與重點項目企業建立長期聯系,綜合運用提醒、建議、規勸、警示、約談、公示和信用約束等多種柔性方式,督促企業依法規范經營。

第四篇:關于我縣經濟轉型升級的調研報告

*縣發展和改革局

當前,國際、國內經濟發展環境正在發生一系列轉折性的重大變化,*縣經濟發展也遇到了新的挑戰,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性、緊迫性更加突顯。轉型升級是經濟規律使然,也是*縣經濟發展階段變化的內在要求和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現實需要。我們根據縣委、縣政府的統一安排,就推進我縣產業結構和經濟轉型升級問題開展了專題調研。

一、 現狀及問題

縣十四次黨代會以來,縣委、縣政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沖刺“陜西十強縣”的奮斗目標,不斷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全縣經濟社會呈現出又好又快的發展態勢。2010年實現生產總值80.17億元,增長21.3%;全縣三次產業結構由24.8∶40.2∶35提升為12.2∶70.6∶17.2;財政總收入15.6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5.09億元,剔除兩權價款收入,同口徑比較,分別增長48.2%和40.1%;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6.6億元,增長31.7%;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63億元,增長20.2%;實現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51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121元,分別增長18.2%和24.8%。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在全省位次繼續前移,縣域綜合實力大幅躍升,順利跨入“陜西十強縣”行列。

工業主導地位更加突出。堅持“工業強縣”戰略不動搖,大力推進工業化進程,工業經濟成為“強縣富民”的擎天之柱。園區建設全面推進。循環經濟工業園區基本建成,被確定為全省重點科技產業園區和重點建設工業集中區;煤炭、煤化工、建材、農產品加工園區啟動實施,工業經濟發展的集聚效應初步彰顯。煤炭產能迅速擴張。大佛寺煤礦、官牌工業廣場全面建成投產,蔣家河煤礦投入試運營,下溝、水簾洞等煤礦技改工程基本結束,煤炭產量五年翻了兩番,2010年突破2000萬噸。資源轉化開發明顯加快。2×20萬千瓦煤矸石電廠、120萬噸粉煤灰綜合利用、大佛寺煤礦瓦斯發電、輕型墻體材料生產線等項目相繼建成投產,180萬噸煤制甲醇、30萬噸GM甲醇改性汽柴油、小莊煤礦、雅店煤礦等大型工業項目穩步推進,油母頁巖綜合開發項目啟動實施,新型能化工業的發展基礎更加牢固。2010年,全縣規模工業企業發展到18戶,其中產值過億元企業8戶;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100億元大關,達到100.14億元,其中規模工業產值98.14億元,均較“十五”末翻了三番,工業對GDP的貢獻份額達到67%。

農業產業穩步發展。堅持以新農村建設為抓手,認真落實強農惠農的一攬子措施,全縣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0 年,全縣實現農業總產值17億元,首次突破15億元大關。糧食生產更加穩固。2010年,糧食播種面積43.37萬畝,總產13.97萬噸,較上年增長15.6%,糧食生產連續七年實現了豐收增產。果業生產迅猛發展。全縣果園面積52萬畝,其中水果35萬畝,干雜果17萬畝(蘋果32萬畝,梨2.5萬畝,柿子13萬畝,棗1.9萬畝,核桃2.1萬畝)。2010年實現果品總產41.5萬噸,產值9.5億元。畜牧生產穩步推進。累計發展養殖專業村25個,建成養殖小區16個,韓家、車家莊牛羊設施養殖、底店、水口土雞生態養殖、北極塬生豬生產、新民、龍高塬肉兔生產、太峪、香廟肉牛飼養五大養殖板塊初步形成,規?;潭炔粩嗵岣?。2010年,全縣畜禽飼養總量190萬頭(只),存欄66.4萬頭(只),出欄123.6萬頭(只)。肉類總產6468噸,禽蛋產量4100噸,奶類產量6300噸,實現畜牧業產值1.4億元,較上年增長10.2%。設施農業亮點紛呈。全縣累計建成現代化育苗點2個,設施大棚4530畝,配套建成灌溉機井14口,沼氣池1500口,示范推廣洋香瓜,櫻桃蕃茄,“福運來”、“黑美人”西瓜,雞腿菇、雙胞菇等20多個新優品種,培育形成了西紅柿、黃瓜、西葫蘆、香菇、禮品西瓜、*州棗等6個骨干品牌,申報注冊了 “花果山”牌大棚禮品西瓜、“公劉”牌大棚蘑菇、“*州”牌大棚韭菜等3個商標。2010年,全縣果蔬總產5300噸,收入6000萬元,棚均收入1.8萬元,最高的達3.2萬元,與種植大田作物相比,效益提高了20多倍。一村一品不斷壯大。全縣建成義門鎮高渠村大棚西瓜、永樂鎮湫溝村糧食販運、車家莊鄉棗林村金銀花種植等省級一村一品示范村16個,縣級一村一品推進村51個。園區農業起步良好。*縣農產品加工工業園區建設項目,園區規劃已通過評審。啟動了*縣現代農業觀光園區建設項目,園區設計規劃已經完成,其他工作正在有序進行。*縣龍高鎮循環農業示范園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大棚300畝。合作組織持續壯大。目前,全縣擁有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27個,注冊資本1200萬元,會員人數1.02萬人。龍頭企業實力增強。2010年,全縣累計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企業37家,年可加工銷售農產品20萬噸,實現產值2.5億元。

第三產業發展領域不斷拓寬。堅持以旅游活三產,大力實施景區開發建設工程,旅游業成為縣域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成功舉辦了首屆“大佛旅游節”和兩屆“柿子節”,組建了豳風旅行社,開辟了五條旅游線路,實施了侍郎湖、公劉教稼苑兩大景區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程家川古民居恢復重建、大佛寺石窟外圍環境保護、鬼蛇山大峽谷漂流、林家堡民俗村建設等旅游開發工程,全縣旅游業發展取得了突破性進展。2010年,全縣接待游客12萬人(次),實現旅游業綜合收入3800萬元,分別是“十五”末的4倍和4.8倍。以旅游業為引領,大力發展商貿、餐飲、運輸、房地產開發等第三產業。大力推進了商貿服務業民生工程,突出抓好家電下鄉、汽車摩托車下鄉、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雙百市場、農貿市場改造提升、新網工程等商貿服務業民生工程;推進現代流通市場體系建設,并始終把發展流通服務業和促進消費放在突出位置,積極引導建立適合農村消費特點的生產和流通體系。截至目前,全縣擁有各類商業網點約8870個,全縣商貿流通增加值已由的6.89億元提高到13.63億元,增長49.45%,占三產比重從相對弱勢的狀態提高到2010年的17.23%。商貿服務業城區個體業戶數由06年末的3127戶增加到10年末的4232戶;就業人數由06年末的11205人增加到10年末的25610人。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企業7家,從業人員380人,銷售總額13.33億元。全縣擁有各類商品交易市場14個,商品成交總額達到6.89億元2010年,全縣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13.81億元,較“十五”末翻了一番,縣域經濟發展活力顯著增強。

總體上看,縣十四次黨代會以來年全縣國民經濟運行較好,為“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但是,我們還必須清醒地看到,我縣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

一是產業結構有待優化,發展方式仍然粗放。2010年全縣三大產業比例為12.2∶70.6∶17.2,第三產業的比例偏低,經濟發展過于倚重第二產業,表明我縣產業結構尚處于由工業化的初級向中級過渡階段,產業結構整體水平相對落后。同時,“高投入”仍是我縣經濟發展的主要依賴,靠拼土地、拼勞力、拼投資的發展方式,土地、水電等資源要素的制約越來越明顯,這些都說明我縣經濟發展方式還只停留在傳統粗放的模式上。

二是工業結構層次較低,發展后勁明顯不足。我縣工業經濟增長主要依賴外延投入擴張,工業企業生產管理以粗放型為主,技術水平比較落后,企業技改投入資金嚴重不足,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嚴重滯后;工業產品結構存在較為嚴重的初級化問題,工業產品以中初級產品和初加工產品為主,缺乏帶動產業升級的名優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工業產業結構體系薄弱,支柱產業單一,新的優勢產業尚未形成規模,工業生產缺乏新的增長點。工業生產的規?;?、集約化水平依然落后,全縣規模上企業只有18家,缺乏一定數量的上規模、上檔次的大中型行業骨干龍頭企業作支撐。同時,企業生產孤立,關聯度不高,難以形成產業鏈,無法帶動相關產業。

三是農業經濟仍顯薄弱,效益農業水平不高。農業基礎設施投入仍不足,抗災能力不強。由于城鎮建設和工業開發等原因,農村耕地面積大量減少,農業發展的資源約束進一步強化。農業結構調整起點不高,幅度不大,傳統品種多,精品、名品少;農產品加工業多為原始或粗加工產品,精深加工的產品少。農業內部五業之間的結構比例關系不盡合理,特別是林業產值和效益嚴重偏低,與我縣林業資源豐富的優勢嚴重不相稱。傳統農民的意識和素質偏低,農村勞動力結構不合理,制約了農業產業化、現代化的發展步伐,整體水平發展不高,農民收入增幅不大。

四是第三產業發展滯后,內部結構不合理。我縣第三產業由于缺乏強有力的支撐,發展很不穩定,與迅速發展的第二產業相比明顯滯后。2010年我縣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為17.2%,增加值增長16.9%,比GDP增幅低4.4個百分點,而同期第二產業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了70.6%,兩者對比第三產業低了53.4個百分點。從內部結構來分析,第三產業仍以傳統的商業、服務業為主。金融保險、信息科技、中介咨詢等新興第三產業發展不足。旅游業未找準突破口,旅游景點小而分散,欠缺起到龍頭帶動作用的旅游品牌。房地產業受中心城區土地減少因素制約,可開發的土地有限,發展空間狹窄。倉儲運輸業發展緩慢,現代流通體系的建立滯后,流通業整體發展水平落后。

五是產業規劃不科學,區域發展不協調。我縣目前尚沒有一個科學可行的區域產業分工規劃,各鎮產業結構雷同現象仍較突出。各鎮的經濟發展模式趨同,在結合各鎮實際,大力發展各自的特色經濟、培育特色產業、開發特色產品方面力度不足、方向不明確,鎮間的經濟互補不足,削弱了鎮間的經濟聯系,不能發揮比較優勢,鎮間的經濟發展因而欠缺足夠的聚合力。

二、目標任務和基本原則 “十二五”時期,是我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建設“西部經濟強縣”的關鍵時期。

(一)確立戰略方向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發展壯大五大優勢主導產業,培育五大潛力產業;努力構建“一核一帶五區”的空間布局結構,建設五大工業園區、五大農業科技園區、十大專業化生產基地和六個物流配送中心、一個綜合物流園區,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任務,堅持實現“強二進三”的產業定位,通過優化城市環境承載移入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通過發展高端產業集聚高素質人才,通過集聚高素質人才推動城市和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城市、產業和人才三者良性互動,推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二)明確主要任務、路徑和目標

1、主要任務

堅持重點突破、整體推進,產業升級和城市升級相結合,鞏固第一產業,提升第二產業,做大第三產業,把我縣建設成為西部經濟強縣。

2、主要路徑

(1)堅持招商引資不動搖。堅持抓招商引資,引進國內外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大、優、強、精項目,是實現我區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最主要路徑。我們要抓住國內外產業轉移的契機,組織專業團隊,主攻國內外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企業,注重引強、引優、引大、引精。爭取引進一批規模大、技術含量高、帶動力大的產業經濟項目,通過擇優扶強,帶動相關產業加快發展,加速產業集聚和產業鏈延伸,形成產業集群。 (2)整合資源實現轉型升級。一是扶持優質企業就地轉型升級,引導加工貿易企業把產業鏈由單純加工向設計、研發、品牌、營銷、服務等內容延伸。二是鼓勵加工貿易企業引進和設立研發機構,鼓勵企業創立自有品牌,擴大內銷份額。三是鼓勵企業應用先進設備和技術,提高生產自動化程度。四是對部分工業企業實施“退二進三”,加快制造業企業的專業剝離,培育和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五是采取多種措施引導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低附加值的企業或其生產環節有序轉移,以騰出土地資源或廠房,引進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

(3)抓好節能降耗發展低碳經濟。抓好資源節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圍繞重點行業和企業,加強節能降耗技術改造,嚴格限制并強制淘汰一批能耗高、污染重、技術落后的工藝和產品。提高環境準入門檻,加強對重污染行業的環保監管,執行更加嚴格的環保和排放標準。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資源綜合利用。

(4)推進工業園區建設。由過去偏重招商引資、土地征用、企業落地轉向突出培育主導產業、重點企業,形成產業集聚和產業鏈,完善產業配套設施,注重投資強度和產出率,提高產業園區經濟和社會效益。

(三)明確具體目標

1、經濟總量明顯擴大。到2015年,全縣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8%以上,2015年全縣GDP達到220億元,人均57500元以上;財政總收入達到50億元,年均增長26.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210億元,年均增長2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50億元,年均增長27.7%;工業增加值達到170億元,年均增長23%,非公經濟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70%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38000元、12000元,年均分別增長15.9%和18.6%以上。

2、產業結構明顯優化。“十二五”期間,我縣三次產業比重逐步調整為8:72:20。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每年有所上升并且增長幅度超過二產,力爭使現代服務業成為第三產業的主體。大力發展新興現代服務業?,F代服務業占整個第三產業的比重超過50%。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產值占規模企業產值的比重達40%以上,傳統優勢產業優化提升取得重大突破。

3、企業規模明顯優化。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增強,技術水平不斷向高新階段發展,形成一批擁有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具有一定研發能力、競爭力強的大公司和企業集團,規模以上企業數量明顯增加,培育一批銷售收入上50億元至100億元的企業。

4、資源配置明顯優化。土地供應指標等有限資源首先向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和產業集聚區傾斜。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形成資源節約型、清潔生產型和生態環保型的產業產品結構,資源能源消耗明顯降低,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5、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到2015年,研究發展經費占GDP達到3%,科技支出占財政預算支出達到1.5%,企業研究研發經費占銷售收入比例一般企業、大中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分別達到2%、3%、5%以上,科技進步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額達到50%以上?;窘⒏采w縣鄉村企四級的全民性科技活動網絡體系,覆蓋率達到90%以上,開展活動率、受訓群眾分別達到100%、50%以上。

(四)把握工作原則

一是堅持調整和穩定相結合。按照“標本兼治、保穩促調”的工作方針,既立足當前,落實“治標”之舉,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又著眼長遠,實施“治本”之策,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注意好利用原有產業的優勢,實現轉型升級。

二是堅持退出與引進相結合。加大存量調整力度,堅持每年淘汰一批屬于落后產能的企業,加快提升傳統特色產業,努力實現傳統產業高新化;充分發揮傳統產業在發展高新產業中的基礎性作用,著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以增量優化帶動存量調整。

三是堅持內源與外源相結合。通過“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的方式,加快經濟轉型升級。大力培育扶持現有重點企業做大做強,不斷擴大國內市場占有率。同時,鼓勵有條件企業走出國門,發展產業加工基地和服務外包,不斷調整外貿出口產品結構,進一步提高高新技術產品在外貿出口產品中的比重。

四是堅持市場導向與政府推動相結合。遵循產業發展規律,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強化產業政策導向,發揮政府在推動經濟轉型升級中的統籌協調作用,增強經濟發展內在活力。

三、對策及建議

從一定意義上說,現代化過程就是在科技進步的推動下,經濟不斷發展、產業結構逐步優化升級的過程。黨的十七大報告針對我國經濟結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作出了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的戰略部署,為我們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指明了方向。形成現代產業體系,需要從多個方面采取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堅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鞏固第一產業,提升第二產業,做大第三產業。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縣應著力抓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優化發展方式,加快做大做強工業經濟。工業是現代產業體系的龍頭。因此,加快構建我縣現代產業體系,必須突出抓好工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要按照要按照資源精深加工、產業綜合發展、走低碳循環道路的要求,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促進產業結構戰略性升級。一是加快工業結構調整,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加大國有停產企業企改步伐,盤活停產企業閑置的土地、設備等資產,形成新的生產力;加快發展非公經濟,催生培育一批中小企業群體,通過各種渠道,不斷形成多元結構并存的工業經濟體系。按照國家對資源開發重點的戰略調整,有序推進資源行業“大整合”,不斷提高行業的競爭力,提升工業經濟發展的整體水平。同時,不斷延伸產業鏈條,提高資源利用率,走 “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循環利用的路子。二是重點做大做強煤電、煤化工、建筑材料、特色農業深加工產業、商貿物流五大優勢主導產業。積極培育陶瓷、新能源、機械制造、文化旅游產品、環保五大潛力產業,構建以能源化工為主、非能源產業和服務業占有重要地位的現代綜合產業體系,進一步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綜合競爭能力。三是加強工業園區建設。按照“工業發展園區化、園區發展產業化、產業發展集群化”的發展思路,以循環經濟工業園區為基礎,合理優化園區布局,規劃一些品位較高、功能較全、后發效應較長、發展空間較大的特色園區,促進區域生產要素有序流動和資源優化配置。繼續抓好循環經濟工業園區、新民塬煤化工工業園區、城西煤炭工業園區、南玉子食品工業園區和炭店陶瓷工業園區等五大工業園區建設。到2015年,五大工業園區累計開發面積達到2000公頃,入園企業達到60家以上,總產值達到400億元,稅金16.8億元,安排勞動力就業4萬人以上。四是打造“五個板塊”,即:煤炭生產板塊、煤化工板塊、煤層氣開發利用板塊、煤矸石發電板塊、煤建材板塊。五是延伸“七大鏈條”。以原煤生產變精煤加工和煤炭深加工,形成煤炭工業產業鏈。以煤炭轉化為電能、電能轉化為鋁冶煉,配套建設煤炭機械制造、加工、鍛造等,形成煤、電、鋁及鋁制品和機械加工產業鏈。以潔凈煤深加工、油母頁巖開發為基礎,形成煤氣化、液化、精細化工、成品油加工工業產業鏈。加大報廢礦區殘煤開發利用,對井下殘煤進行氣化、液化深加工,提高資源利用率,形成能源再生利用工業產業鏈。開發陶瓷粘土、綜合利用粉煤灰、煤矸石生產陶瓷制品、電磁材料、水泥和墻地磚等建筑材料,形成建材工業產業鏈。大力發展養殖業、飼料加工業,促進肉、蛋、奶全面發展,壯大印刷包裝業,形成畜牧養殖,肉食品深加工、貯藏、精包裝、出口、外銷的食品工業產業鏈。鞏固濃縮果汁,發展果脯、果醋、果品飲料等果品深加工,形成系列果品深加工產業鏈。

(二)推進商旅并舉,繁榮發展現代服務業。發展服務業是現代經濟的重要特征,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主要方向,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標志。今后,我縣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要將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擺到一個更為重要的位置。

一是重點發展生產性現代服務業。要著重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現代制造業與服務業有機融合、互動發展。優先發展現代物流業。著力發展科技研發服務。以地方支柱產業龍頭企業為依托構建科技創新平臺,以自主創新為內在動力,培育扶持高端服務產業。積極發展金融服務業。要重點加強金融機構和業務體系建設,大力發展各類金融機構,鼓勵發展各類股權投資企業,積極拓展各類金融業務,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積極推薦政銀企貸款貼息和企業貸款貼息專項資金項目。繼續為企業融通資金提供有效服務。加快中介與專業服務業的發展。大力鼓勵、規范發展會計和審計咨詢、資產評估、工程咨詢、科技咨詢、管理咨詢、法律咨詢、市場調查等行業,促進與代理(專利)、代辦、經紀、拍賣等商品市場中介服務協同發展;大力支持發展環境保護、技術推廣和科技交流服務以及其它技術服務。提升職業就業培訓服務業。按照“需求定向,企業主導,行業參與,條塊結合,政府幫助,政策支持”的方針,積極開展職業教育培訓工作。對于支柱性產業要在企業參與之下建立服務平臺,打各產業產業培訓基地。按照“物流快捷化、管理智能化”的發展要求,依托過境鐵路和高等級公路,圍繞煤炭、化工、煙草、果品及配套產業,規劃布局建設 “六個”物流配送中心、“一個”綜合物流園區。即生產資料配送、農產品加工配送、日用品、建材、汽車及配件、廢舊物資回收六個物流配送中心和一個集農業物流、工業物流、商貿物流為一體的綜合物流核心園區。

二是突出發展旅游經濟。應以建設“旅游名縣”為目標,樹立“大旅游”觀念,開發一批有代表性的旅游景點,著力打造*縣文化旅游品牌,把*縣建成集旅游、觀光、休閑、渡假于一體,“吃、住、行、游、購、娛”六大功能配套的旅游城市??茖W規劃境內旅游線路,使旅游景點連成線、扭成串、形成鏈。圍繞把*縣融入關中—天水經濟區“一軸一環三走廊”和“西安一小時經濟圈”的奮斗目標,堅持“資源開發、內涵挖掘、文化策劃、品牌打造、設施配套、宣傳促銷、多管齊下、多措并舉”開發旅游資源,打造以大佛寺為龍頭,以花果山、開元寺塔、為一線的川道盛唐旅游線路;以程家川、龜蛇山、公劉教稼苑為一線的古豳文化旅游線路;以紫薇生態公園、侍郎湖為一線的生態旅游線路;以開元廣場、豳風苑、縣城新區、涇河防洪大堤為一線的城市夜景旅游線路。積極開發特色旅游產品。挖掘*縣旅游文化,開發研制具有地方特色、能吸引游客的旅游小商品、工藝品、紀念品,切實加強旅游商品銷售工作,全縣有條件的企業,也可根據企業特色,積極開發旅游商品,在旅游品發展上做文章;挖掘飲食文化,推出*縣風味小吃宴,建設“旅游文化一條街”、“飲食一條街”,形成旅游商品購物中心,宣傳我縣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通過增加旅游購物收入,延長旅游產業鏈條,提高我縣旅游業的綜合效應,增強旅游吸引力。

(三)以效益為中心,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農業豐則基礎強”,效益農業是現代產業本系的重要支撐。因此,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同時,要堅持以效益為中心,大力抓好農業生產,努力實現農業大增效,農民大增收,促進農村經濟加快發展。應按照 “調優、調特、調名、調強”的思路和“依托市場,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規模發展”的原則,結合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工作的實施,著力建立“三區一帶一中心”的農業產業格局,全力打造5個科技園區,強勢推進十大基地建設。 “三區一帶一中心”:即北塬農業綜合區和南塬糧畜綜合生產區、山坡柿草綜合生產區。北塬農業綜合區包括北極和新民兩大塬區,重點發展糧食、優質蘋果、煙葉、中藥材、農產品加工;南塬糧畜生產區包括南部塬區和龍高、香廟塬區,重點發展糧油、養殖、優質蘋果、優質小雜糧、食用菌;山坡柿草綜合產業區,主要包括涇河、水簾河、太峪河、四郎河、紅巖河流域的山坡村莊,重點發展柿子、核桃、大棗、鮮雜果、牧草。“一帶”即川道設施農業生產帶。包括涇河、紅巖河和太峪河川道,重點發展大棚禮品西瓜、蔬菜、晉棗和酥梨、柿子。 “一中心”即以縣城城區、城區周邊村、產業園區和各鄉鎮為中心,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莊園經濟、農家樂和設施農業。

“五個科技園區”。一是設施農業園區。以涇河川道沿線為重點,積極發展高效設施生態農業,實現涇河川道設施大棚全覆蓋。二是大棚蘑菇生產園區。以龍高塬區大棚蘑菇生產為重點,示范推廣大棚蘑菇標準化生產技術,不斷提高蘑菇生產的經濟效益。三是優質烤煙生產園區。以永樂塬區優質烤煙生產為重點,推進現代煙葉生產基礎設施建設。四是小麥良種生產繁育生產園區。以底店、水口塬區小麥良種生產繁育生產為重點,配套推廣小麥優質高產栽培新技術。五是川道農業綜合開發園區。以小章鎮哈家店、炭店鄉林家堡、虎家灣七星臺、太峪河川道農業綜合開發為重點,大力發展莊園經濟、觀光農業。同時,狠抓園區水、路、電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示范效果,真正把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成為推動全縣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動力源。

“十大基地建設”。一是建設38萬畝優質水果(其中蘋果32萬畝,梨6萬畝)生產基地,優果率達到85%,早、中熟品種發展到25%,加工型品種達到15%;二是建設20萬畝干雜果生產基地。其中:柿子發展到13萬畝,大棗發展到2.5萬畝,核桃發展到4.5萬畝;三是建設10萬畝優質糧油生產基地。即以韓家鄉、底店鄉為重點的5萬畝優質小雜糧基地和以香廟鄉、南塬鄉鎮為重點的5萬畝“雙低”(低硫甙、低芥酸)油菜基地;四是以涇河川道沿線為重點,建設1萬畝設施瓜果蔬菜生產基地;五是以新民鎮、龍高鎮為重點,建設100萬只家兔生產基地;六是以韓家鄉為重點,建設10萬只肉羊生產基地;七是建設城關、龍高、炭店、底店4個鄉鎮農家樂示范基地;八是建設永樂、香廟、龍高3個勞動力培訓轉移示范基地;九是以車家莊鄉為重點,建設1萬畝金銀花種植基地;十是以永樂、城關為重點,建設1萬畝綠化苗木繁育和花卉生產基地。

二0一一年九月二十日

第五篇:對大同市經濟轉型的調研報告

大同是一個煤炭資源型城市,長期以來在為國家經濟建設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也形成了如今產業結構單一的經濟格局。目前,這種格局已經嚴重制約著大同市經濟的快速發展,而且隨著侏羅紀煤炭資源的日趨枯竭使得大同市經濟發展的形勢更加嚴峻。資源型城市轉型是一個世界性的課題,目前,我國的許多城市也已經開始面臨這樣的難題。我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大同人,希望我的家鄉的未來更加輝煌,同時,近三年來,大同市城市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所以,想知道大同市的發展戰略是怎樣的,是怎樣做轉型發展的?;谝陨险{查目的我于2013年暑假期間對大同市發展改革委、大同市統計局、大同市環保局進行調研。學習和借鑒國內外資源型城市轉型的經驗,結合大同市的實際我談些這方面的思考和認識。

大同市經濟轉型的緊迫性是由大同市宏觀經濟結構的特點決定的。在“十一五”期間,大同市第一產業增加值占GDP(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5.4%,第二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51.2%,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43.4%。這個比重說明,大同市宏觀經濟結構的特點是:農業生產弱,工業基礎強,三產發展快。

大同市的農業主要是以種植業為主,種植業增加值歷年占到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60%以上。由于大同市的自然條件是水少、地瘦、災害多、氣候差,種植業基本上處于“靠天吃飯”的狀態。盡管這幾年畜牧業有了較快的發展,但增加值也僅有6億元。林業和漁業更是微不足道,增加值僅有2億元。整個第一產業增加值20多億元,占GDP的比重僅僅五點多一點,而且這個比重在近期也不會有大的改變。這說明第一產業對全市經濟總量影響不大、拉動乏力。

“十一五”期間大同市第三產業的比重逐年上升,達到了40%多,但其中以煤炭運輸為主的交通運輸業就占了第三產業增加值的30%。這說明大同市的第三產業對工業中的煤炭產業依賴程度很高。

大同市產業結構的不合理性主要體現在工業領域。大同市的工業主要有6大產業:煤炭、電力、冶金、機械、醫藥化學、建材。2013年這六大產業創造的增加值分別占到GDP的比重為:煤炭28.9%、電力5.69%、冶金3.89%、機械2.92%、醫藥化學3.76%、建材2.13%,從這個結構比重中我們不難看出大同的工業結構是一煤獨大。

大同市的發展戰略是以實現產業轉型為核心,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目標,強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積極推進資源型城市轉型,努力實現綠色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全力建設文化名城、旅游名都、生態名邑、經濟強市。

2006年9月4日召開的大同市第十三次黨代會上,大同市委首次把“資源型城市轉型”這個加快推進的經濟命題作為大會主題,并作為今后五年努力實現的方向。市委會提出“轉型發展,綠色崛起”的發展思路,從“黑色”到“綠色”的覺醒。確定了轉型思路。培育壯大裝備制造業、醫藥工業、建材工業、旅游業、現代服務業、特色農產品加工業六個替代產業。重點延伸電—工業硅—硅橡膠, 電—硅鐵—金屬鎂—鎂合金, 電—預焙陽極—超高功率電極等幾個產業鏈,建立鎂產品深加工基地、煤質活性炭、高嶺土加工生產基地。壯大六大產業。裝備制造業,主要是載重車和汽車零部件、礦山機械、重型機械、鐵路機械、基礎機械、環保設備、鋁鎂合金和鋁材加工等。旅游業 主要是旅游景區開發與經營、旅游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建設。高新技術產業 主要是電子信息、生物技術和新能源等。 特色農業和農產品加工 主要是食品加工、中藥材加工、生物制品、規模種養業以及農畜產品加工業、小雜糧、干鮮果、反季節蔬菜等。此外,2009年至今,大同市投資46.7億元新建改造城市道路38條、橋梁28座、總長105.48公里;總投資203億元的榮烏高速(大同段)、大呼高速(大同段)、大同至渾源、天鎮至大同、渾源至廣靈5條高速公路開工建設;大同飛機場改擴建工程以及大同至西安高速鐵路建設進展順利;東城墻、華嚴寺、善化寺、文廟、關帝廟、帝君廟、清真寺、純陽宮、法華寺等名城保護十大工程以及云岡石窟大景區建設也順利開工;以口泉區為重點的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首都水資源保護、退耕還林、太行山綠化及省重點造林綠化工程穩步推進;總投資22.9億元的西郊、東郊、新榮三個污水處理廠改擴建項目進展順利;孤山水庫城市應急水源、文瀛湖、御河防滲工程、萬泉河引水工程全面鋪開。

雖然大同的經濟轉型正在有條不紊地展開,可是在此過程中還是不可避免地遇到了許多問題。比如,城市的物質環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城市的軟環境卻沒有太大的改觀,城市的監督管理水平、城市的創新能力、城市的開發程度、及市民的綜合素質有待提高。還有比較嚴重的一點就是旅游資源的宣傳程度明顯落后與旅游景區的建設,使得大同作為旅游城市的形象還沒有得到廣大國民的認可。希望政府部門能夠多管齊下,整改已經出現的問題,讓大同能夠更快更好地發展。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居家養老工作總結下一篇:健康生活方式教案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