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經濟與金融論文范文

2023-03-06

經濟與金融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地區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其中綠色金融發揮了重要作用。為進一步分析綠色金融與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系,本文就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進程中開展綠色金融的必要性進行簡要闡述,并對綠色金融發展以及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就如何推進綠色金融發展提出針對性建議,進而實現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綠色金融;區域經濟;高質量

本文索引:杜赫,趙爽.<變量 2>[J].中國商論,2021(16):-149.

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與資源約束之間的矛盾日益嚴重,綠色發展之路已經成為國家發展的必由之路。如何建立起有效的綠色金融機制來提高我國經濟發展質量,已成為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為解決該問題,我國首先要顛覆傳統的金融發展模式,實現傳統金融模式朝綠色金融模式的轉變,讓綠色金融在區域經濟高質量建設過程中發揮出更重要的

作用。

1 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進程中開展綠色金融的必要性

1.1 綠色金融奠定區域經濟發展潛力

我國的綠色金融發展具有較為廣闊的空間,其中,環保節能、清潔能源以及綠色交通等都將成為未來綠色金融的重點發展對象[1]。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作為綠色發展道路的基本訴求,雖然在短期時間內需要較高的投資成本,但后續將會為社會經濟提供更強有力的支持。因此,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更加注重綠色產能的結構優勢,并且需要通過綠色化發展道路來尋求新的市場回報,從而實現與綠色金融市場的有效對接。由此可見,綠色金融與經濟高質量發展之間具有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的關系,兩者共同決定了區域經濟未來的發展方向。

1.2 綠色金融促進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綠色金融作為融合了社會資源可持續利用以及區域經濟可協調發展的全新發展理論,有效實現了環境效益與企業經濟效益的兼顧,并且在環境保護以及經濟發展之間尋找到了最佳的平衡點,在極大程度上緩解了經濟發展以及資源短缺之間的矛盾。與此同時,綠色金融發展有利于降低企業金融風險,實現區域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從生產生活方式各方面促進區域經濟的綠色可持續發展[2]。

1.3 綠色金融助推區域經濟轉型升級

在一些產能過剩的傳統行業中,存在著一定的區域產業結構,要實現去產能發展,必須要在遵循客觀規律的前提下兼顧環境效益。綠色金融能實現傳統產業朝著綠色產能行業的轉變,有效緩解傳統行業對于煤炭以及鋼鐵資源的依賴性,為傳統行業提供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并且推動供給側結構以及區域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

2 現階段區域經濟發展中綠色金融存在的問題

2.1 金融機構的支持薄弱

2007年起,我國政府部門先后出臺了多項關于引導綠色金融發展的文件,并且要求金融機構嚴格按照我國政策標準對企業進行分類放貸[3]。然而,我國的金融體系主要以銀行為主導,而銀行貫徹著利益至上的理念,外加綠色金融項目存在著前期投入較大且回報周期較長的特點,與銀行的理念存在著矛盾與沖突,因此我國大多數銀行等金融機構并不愿意為金融項目提供資金支持。在我國金融的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以經濟標準為重要指標的績效考核體系,而在此體系中,并未結合環保指標進行綜合考慮。在金錢至上的觀念下大部分金融機構并不會考慮企業的經濟行為是否與環保理念相符合,傾向于為了完成經濟目標而犧牲環境的發展。商業銀行在經營信貸業務時,主要考慮銀行資產的期限配置,通常情況下很難發放大量的中長期貸款。綜上,就金融總量而言,由于金融資源存在期限錯配問題,因此綠色金融項目難以實現與足量信貸產品的有效對接,無法滿足綠色金融項目的資金需求。而就信貸結構而言,綠色金融產品主要以清潔能源以及節能減排項目為主,而融資產品的覆蓋范圍較小,因此,大部分中小企業難以獲得綠色金融服務[4]。

2.2 地方產業結構不合理

政府在全國范圍內對經濟都進行了過多的宏觀調控,使市場無法發揮出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以至于資源無法得到合理的分配,使更多的資源流向高污染的行業。在綠色金融政策的實際執行過程中面臨著諸多方面的博弈。雖然在綠色發展觀念的大背景下,企業出于政府的壓力,不僅迫切需要改善綠色金融發展環境,而且要迎合中央政府發出的政績考核要求,維持經濟的穩定運行。大規模的招商引資能直接拉動GDP的快速增長,此外,大部分污染企業成為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導致有些地方政府出于政績的考慮會更加傾向于高污染產業,因此有些地方政府會在積極發展綠色產業的同時默許高污染企業的存在。

2.3 綠色金融體系不完善

我國綠色金融起步較晚,對于綠色金融的建設仍然處于探索階段,各金融機構默契不足,使綠色金融的發展受到制約,雖然國家已經將建設綠色金融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但相關的落實方案尚未制定出來,以至于無法立馬落實綠色發展的戰略。若僅依靠國家的宏觀調控,不發揮市場資源的作用,綠色金融產業便無法實現健康有序的發展。我國綠色金融實踐主體主要依賴商業銀行以及政策性銀行,因此具有單一性,而其他金融機構參與綠色金融的程度較為薄弱,綠色金融產品發展較為緩慢,進一步抑制了綠色金融的快速發展。

2.4 信息披露機制不健全

環境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能夠提高企業主動承擔起社會責任的意識,然而目前我國的環境信息披露制度依舊并存著自愿原則,極少數企業會主動披露環境信息,對小微企業而言則更難獲取其環境信息,且信息披露存在著一定的重視數量而忽略質量的問題,大部分企業都選擇披露正面信息,回避負面信息,以至于難以確保其信息的有效性與及時性。由于環境信息不對稱,金融機構開展業務的財務風險更大,導致大多數銀行并不愿意開展綠色金融業務。環保部門與金融機構缺乏溝通,增加了金融機構的運營成本及金融風險,甚至可能對綠色金融的安全性產生威脅。

3 深入開展綠色金融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措施

3.1 加大金融機構支持

區域經濟發展,需要建立健全綠色信貸機制。金融機構應當加大對綠色金融的宣傳力,讓更多的企業了解并關注綠色金融,樹立起綠色發展概念從而激勵市場建立起相應的環境體系。同時,綠色金融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引導以及健康安全的市場環境。信貸市場的建立能夠規范綠色金融產品的交易流程,為中小微企業的發展提供了便利,并且做出了保障。隨著該平臺的進一步完善以及環境污染指標制度體系的建立,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朝著綠色產業的發展方向靠攏,更多小微企業參與到綠色金融發展的潮流中,實現推動整個市場朝著綠色環保的雙向發展的目標。

投融資平臺發展的不完善制約了綠色金融市場資源配置的效率,要改善綠色金融市場中的資源配置效率,對金融投資平臺進行改革,讓社會資金準確的流入綠色環保企業中,提升整個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水平,實現綠色產業升級轉型,促進區域經濟生態化發展。激勵中小型綠色金融產業的發展,適當降低融資成本,為綠色金融產業提供資金支持,提高發展信心,共同為促進區經濟生態化發展作出貢獻。

3.2 大力發展綠色產業

在我國綠色金融的實際發展過程中,如何實現傳統企業朝著綠色環保企業的升級轉型,成為一個較為普遍的問題。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能否實現對三高企業的有效升級改造,因此,需要加快建設綠色金融產業的步伐,而實現傳統行業朝著綠色金融產業的轉變離不開大量資金的支持,尤其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撐。此外,政府可出臺相關的政策,給予綠色金融企業一定的優惠,并且為綠色金融產業提供技術支持以及人才支持等,幫助綠色金融產業實現技術創新,降低經營成本,減少經營壓力。如此一來,綠色金融企業就能將重心放在提升技術水平以及更好更快的發展綠色產業上,從而推動整個綠色金融行業的發展。

高層次人才體系作為技術創新活動的主體,在綠色金融產業發展過程中作用巨大。因此,有必要建立起一批具有較高綜合素質、較強創新意識、熟悉國家政策以及對市場具有一定的敏感性的高端技術人才隊伍,不斷深入對綠色金融項目的開發與探索。因此,需要加強對現有工作人員的教育與培訓,增加對綠色金融產品的認識與了解,提高辦理綠色金融產品的業務能力。此外,當地政府應當鼓勵企業進行自主研發,引進先進技術,并且為綠色企業學習先進技術,引進先進人才提供資金支持,從而提高當地綠色金融產業的整體競

爭力。

綠色金融資源較為稀有,因此當被用于信貸業務時,需要政府對其進行合理引導,確保綠色金融資源真正流入到節能環保產業中去。政府應該出臺相關政策為資源消耗低且科技含量高的企業提供支持,帶動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此外,由于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因此,政府應當協調好國家與市場之間的關系,讓市場的資源調控功能得以充分的發揮,為新型能源企業提供發展機會。具體可以通過降低準入門檻,提供資金支持以及技術指導等方式,推動綠色金融朝著更加經濟生態化的方向發展。

3.3 構建綠色金融體系

為實現社會福利的最大化,推動綠色金融產業的升級轉型,讓更多的社會產業朝著綠色環保的方向發展,并且激發出更多的需求點。構建綠色金融體系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1)就綠色金融機構方面而言,將綠色金融業務加入到商業銀行的基本業務經營中去,通過PPP模式將民間資本引入綠色金融產業,利用公共資金的杠桿效應引導資金流向。此外,政府財政金融政策的制定應當加大對綠色產業的保護力度。(2)就綠色金融基礎設施方面而言,該部分包括實體機構的建設以及綠色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場的完善等。(3)在法律法規方面,我國應該盡快健全綠色金融法律體系,明確各部門職責與權限,建立起相應的責任制度,提高對污染企業的排污處理標準,嚴格執行并落實相關法律。

3.4 完善信息共享機制

要想實現資金真正流入到對區域經濟生態化發展有利的行業中,就必須在銀行建立起信息共享機制。針對企業的環保信息建立起專業的金融信息數據庫,并且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信息共享機制,將企業的融資能力與環保責任連接起來,提高企業的環保意識以及環保積極性。加快在全國范圍內構建起與國際接軌的全國統一的綠色金融認證機制的速度,通過指定的第三方機構對綠色金融經營主體進行環保審查以及風險評估,幫助金融機構以及投資者對綠色金融企業形成準確的判斷。信息共享機制的建立,能實現綠色金融機構對綠色金融企業貸款金額的有效發放。各個金融機構以及綠色金融企業應當及時的了解政府所出臺的各項政策,并且在尊重法律的基礎上采取相應的做法。金融機構與環保部門之間應該加強溝通合作,并且建立起綠色信貸相關的信息共享機制。只有對綠色金融企業的經營管理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對綠色產業的經營過程中所存在的風險做出準確的分析,從而決定是否要為該企業發放貸款,而且可為促進當地經濟與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不僅能有效防范綠色信貸風險的產生,還能引導資金流向真正有用之處,推動綠色資源更多得投向環境友好型企業,真正實現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4 結語

面對嚴峻的環境污染挑戰,我國的產業結構已經開始進行升級轉型,經濟發展速度同樣逐漸放緩。綠色金融對于促進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對地區經濟結構的升級轉型有著指導意義。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需要加強對綠色金融觀念的宣傳與科普,轉變傳統的思維方式,與此同時,要建立起綠色金融相關的投資體系,助力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此外,還需要協調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為綠色金融的深入發展提供雙重保障。只有將上述措施一一落實,才能真正實現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張合林,王顏顏.數字普惠金融與農業高質量發展水平的收斂性研究[J].金融理論與實踐,2021(01):9-18.

楊書劍.發揮金融優勢 支持首都高質量發展[J].前線, 2020(12):

80-83.

彭嵐,劉實根, 葛正燦,等.對綠色金融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思考——基于江西省新干縣的實踐[J].金融與經濟, 2019(2):

95-98.

田惠敏.綠色金融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J].中國科技論壇, 2018(4): 08-09.

Research on Green Finance to 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Wuxi Instituteof Technology  DU He  ZHAO Shuang

經濟與金融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金融經濟 實體經濟 分離

隨著金融市場的過度繁榮,近些年金融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相應的實體經濟發展滯后,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出現分離現象。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的分離將會給國民經濟的發展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一、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分離的原因

(一)金融經濟所占比例越來越高

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原本為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金融經濟主要服務實體經濟的發展,而實體經濟發展之后反過來帶動金融經濟的發展。但是隨著近些年世界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金融經濟在經濟總量中所占有的比重越來越高,其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實體經濟。在這種情況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參與到金融經濟發展中,甚至有很多本來開展實體經濟的人也開始放棄實體經濟,而開展金融經濟,進而導致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開始分離。

(二)技術以及制度原因

在網絡信息時代,憑借先進的網絡信息技術金融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面對快速發展的金融經濟國家沒有及時跟進相應的金融經濟監管制度建設,特別是面對眾多的互聯網金融交易平臺,相關部門的監管明顯滯后,沒有及時跟上金融經濟的發展[1]。此外我國尚未形成系統完善的金融經濟發展相關法律法規,難以對金融經濟發展過程中可能產生的風險進行有效控制,進而容易導致金融經濟的發展偏離實體經濟。

(三)金融監管制度的影響

在世界經濟發展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全球金融市場正朝著自由化、開放化方向發展。受到我國具體國情的影響,我國經濟發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國家對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仍然處于摸索狀態,正在努力基于我國市場的具體特點來構建具有社會主義特色的金融監管體系。而受到經濟全球化以及金融自由化發展的影響,資本在各個國家之間快速流動,如果在金融交易中產生某些問題,容易快速蔓延,產生蝴蝶效應。

二、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分離的表現形式

(一)實體經濟發展面臨困境

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相互配合、相互促進、齊頭并進,才是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的發展狀態。但是如果金融經濟發展過快,明顯超過實體經濟的發展,對于投資者來說投資金融經濟的利潤遠遠大于投資實體經濟帶來的利潤,便會促使越來越多的資本持有人投資金融經濟,進而導致金融經濟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而實體經濟的發展越來越慢,形成惡性循環,嚴重影響了實體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2]。隨著實體經濟與金融經濟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實體經濟與金融經濟之間的分離現象也就越來越明顯。這就要求國家政府應該采取有效的宏觀調控措施來基于實體經濟發展的困境采取有效的刺激措施,積極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不斷縮小實體經濟與金融經濟之間的差距。

(二)金融企業的不斷擴張與兼并

隨著金融經濟的不斷發展,金融企業的發展規模越來越大,實力越來越強,不斷向外進行擴張和兼并,因此金融企業的不斷擴張與兼并是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分離的一個明顯的特征。從短期發展角度進行分析,金融企業的擴張與兼并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就業崗位,促進社會就業,同時有助于對金融資源的合理利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有助于推動金融市場和經濟的發展。但是從長遠發展角度進行分析,金融企業的過度擴張將會對我國的經濟發展體制造成巨大沖擊,從根本上動搖我國的經濟發展基礎。特別是在國家金融經濟監督管理體制不完善的情況下,難以對金融企業的快速擴張進行有效引導,很容易在金融企業快速擴張過程中產生金融交易問題。所以在金融企業開始擴張時我們需要加強警惕,因為金融企業的擴張很可能意味著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的分離,這將會打破國家經濟發展的平衡,給國家的經濟發展體制帶來嚴重的不良影響,不利于國家經濟的長期健康可持續性發展。

(三)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體制比例失調

隨著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分離越來越明顯,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體制在國家市場經濟中所占的比重開始發生變化,具體表現為金融經濟體制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而實體經濟體制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小。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體制在國家市場經濟中所占的比重差異越來越大表明越來越多的社會資金開始參與到金融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在這種情況下會導致市場資金的過度活躍以及經濟市場的空前繁榮,但是這是一種虛假的經濟繁榮現象。根本原因在于在金融經濟繁榮的背后是實體經濟在逐漸萎縮,沒有了實體經濟的支撐,金融經濟的發展只有水中月、鏡中花,無法實現可持續性發展[3]。在這種情況下,市場也失去了其原有的調節功能,市場價格也失去了導向作用,市場經濟會在短時間內快速蕭條。

三、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分離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分離并不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今天的特有現象。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便已經有了金融經濟與市場經濟分離的現象。在當時情況下,很多國家的金融經濟比重在發展過程中逐漸超越了實體經濟,并且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金融經濟逐漸取代了實體經濟發展的地位,逐漸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在這種情況下,越來越多的社會資本參與到金融經濟發展中,最終導致了世界金融危機的爆發,對于世界經濟發展產生了嚴重的不良影響。在金融危機過程中,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的分離現象更加明顯,金融經濟企業開始大量兼并收購大中小型企業,導致國家的經濟集中度不斷提高。而對于中小企業來說,在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難以實現自身發展,無法阻擋自身被大型金融企業的收購,導致大量的中小企業被并入金融企業中,進而實體經濟發展更為萎靡。隨著實體經濟與金融經濟之間的差距不斷增大,國家實體經濟發展進一步受限,國家經濟開始出現倒退。

四、降低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分離所帶來的危害的策略

(一)實施寬松的貨幣政策和信貸政策

在我國經濟發展中中小企業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對于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小企業沒有足夠的實力來抵抗大型金融企業的收購,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小企業在發展中缺乏足夠的資金用于自身生產經營規模的擴大以及技術的研發。因此為了積極鼓勵中小企業發展,國家可以實施相對寬松的貨幣政策和信貸政策,幫助中小企業解決發展過程中的融資難以及融資貴的問題,緩解中小企業的資金壓力,通過中小企業的發展來有效帶動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有效避免中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由于資金不足而被一些大型金融企業所收購。

(二)形成系統完善的金融經濟管理制度

系統完善的金融經濟管理制度是我國金融經濟健康穩定發展的有效保障,但是由于多種原因導致我國金融經濟管理制度建設相對滯后,因此我國應該盡快對目前的金融經濟管理制度進行優化和完善,加強對金融經濟發展的監督管理,嚴厲打擊金融經濟發展中的投機行為以及違法亂紀行為,保障我國金融經濟朝著健康穩定的方向發展。

(三)積極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

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實體經濟的繁榮才是真正的繁榮,才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繁榮。因此為了縮小實體經濟與金融經濟發展的差距,積極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國家應該采取有力措施來積極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在網絡信息時代,技術的信息化和數字化水平不斷提高,國家應該在實體經濟發展中充分發揮這些先進技術的優勢,實現先進技術與實體經濟發展的有效結合,提高實體經濟發展速度。另一方面國家應該為實體經濟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出臺相應的扶持政策,比如稅收減免以及貼息等,來有效刺激實體經濟的發展。

(四)促進金融經濟自由化

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縮小實體經濟與金融經濟之間的發展差距,并不意味著一定要打壓金融經濟的發展。金融經濟的高速發展從長遠角度分析雖然不利于我國經濟體制的穩定,但是在短期內對于經濟的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對金融經濟的發展應該一分為二的正確看待。在積極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為金融經濟的發展提供一定的空間,通過金融經濟的自由化發展來促進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

(五)合理控制實體經濟與金融經濟的發展速度

直觀的分析實體經濟與金融經濟之間分離的原因便是金融經濟的發展速度較快,超過了實體經濟的發展速度。所以國家應該采取有效的措施將兩者的發展速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控制其發展速度不能過快也能過慢,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發揮兩者之間的促進協同作用,實現更好的發展。

五、結束語

基于上述分析,在國民經濟發展中不能過度追求金融經濟的快速發展,金融經濟快速發展所產生的經濟繁榮是虛假的繁榮,而是應該采取有效措施來縮小實體經濟與金融經濟之間的發展差異,實現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協同發展,只有這樣才能讓國民經濟真正實現長期可持續性發展。

參考文獻

[1] 肖陸嘉. 試論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內涵[J]. 納稅(17):131-132.

[2] 鄒旸. 經濟金融化的內涵、表現與治理:一個文獻綜述[J]. 南方金融(2):20-30.

[3] 田川. 試析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無法融合的原因及控制對策[J]. 財會學習, 2018, No.188(14):225-226.

經濟與金融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金融經濟的發展,是社會進行穩定增長的表現之一,也是社會生活質量不斷提升的表現?,F階段,隨著全球化的進程不斷深入,金融市場的發展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問題與不穩定性。而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需要足夠的穩定性;因此需要利用金融政策,對金融市場不斷地進行調整與完善,以達到市場穩定的目的?;诖?,本文通過對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相關理論,進行簡單的分析與說明;同時,對二者之間的相互作用與關系,進行簡要的闡述與分析;最后,對金融控制政策下,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特征進行分析。以供相關人士的交流與閱讀。

關鍵詞:金融控制政策;金融發展;經濟增長

引言:

針對金融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相關人士對其進行了系統、全面的了解與分析;而金融控制政策下,金融的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的關系,也成為重點的研究專題。如何充分的運用金融理論與金融政策,促進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也成為研究的重點。對這類問題進行充分、全面的研究,不僅可以使金融發展得到更加穩定、安全的環境,還使其對金融危機的預防能力得到更為有效的提升。

一、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相關理論概述

現階段,隨著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與完善,使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二者之間的關系,受到越來越多相關人士的關注以及探討。當前,無論是金融理論,還是在金融實踐方面,都存在著極大的差異;因此,相關的問題與理論在金融學術界仍存在者很大的爭議。根據對現有理論的歸納與總結,關于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現有三種不同的結論;其一,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呈正相關,即金融發展可以對經濟的增長一定的促進作用,金融的發展是推動經濟增長的原動力之一。其二,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二者之間并不存在必然聯系;即金融的發展,對經濟增長沒有任何影響,彼此之間不存在增長的關聯;其三,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一定的可逆關系,即經濟增長可以推動金融的發展,而金融發展也可以對經濟的增長起到促進的作用;面對不同的金融政策,二者之間的關聯會發生不同的變化,即金融環境是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變量[1]。而在實際的金融實踐當中,也存在這兩種極為不同的看法;一種看法認為金融發展的規模,與經濟的增長有著密切的關聯;同時,銀行的發展、股市的流動性,也對經濟的增長起著一定的促進作用。而另一種看法則認為,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并不具有普遍性。

二、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

(一)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二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分析

在金融市場當中,金融的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是相互依存的;二者在進行發展時,相互作用,并彼此促進,從而使金融市場可以進行更為全面、深入的發展。金融市場的出現,離不開經濟的發展;當區域內的經濟發展到某一程度,便會出現一定的金融體系;與此同時,金融體系會隨著經濟的發展而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當區域內的金融市場體系得到充分地發展時,相應的經濟增長速度也會提升[2]。因此,二者之間存在著相互促進的關聯。而區域內的經濟增長出現緩慢的情況,其金融發展也會放緩;由于二者之間的相互作用,使金融的發展也會對區域經濟的發展速度與效率,產生一定的影響。如果缺少必要的金融政策,無法對其進行有效的監控與管理,極易造成惡性的發展問題,對金融與市場的發展產生消極的影響,甚至會導致金融體系出現崩潰?;诖?,為保證經濟的穩定增長,應對區域內的金融體系進行必要的完善,促進經濟的增長;并形成良性循環發展模式。

但在這一發展運行過程當中,金融產品應一直處于穩定的運行狀態和準確的價格,以便及時對市場情況進行反饋,促進金融信息資源的有效應用,從而使金融市場的資金得到有效的運轉,進一步促進生產企業的有效發展。同時,為達到金融與經濟的共同發展,需要針對金融體系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規,在使自身的金融體系得以完善的同時,對金融市場進行有效的維護;使其可以穩定的進行運轉,從而使金融與經濟可以共同進行發展。

(二)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二者之間關系的進一步探析

在金融體系的框架內,宏觀的經濟政策其主要的實施目的,是對市場的物價進行穩定、保證就業,使經濟可以穩定的進行增長、平衡保持收支等。盡管,其需要實現的目標極為明確,但具體的實施卻存在困難[3]。這是由于,穩定物價、充分就業、經濟增長,以及收支平衡情況等四個組成部分,在具體的運轉中,是相互依賴與作用的,但其中也存在一定的矛盾。其中,對物價進行穩定,即對通貨膨脹率進行平衡,使區域內的通貨膨脹率受政策的作用,可以維持在一定的平衡狀態當中;并盡可能的保持在一個較低的數值范圍內,以此穩定市場的發展。充分就業是指,在整體就業情況當中失業所占的比率,應保持在較為穩定的狀態,或逐步下降;而通過相應的政策,使失業率可以保持在最低值。平衡收支即,借助相應的金融政策,使匯率與利率二者處于一種平衡的狀態,避免因極端匯率的出現,影響金融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因此,穩定市場的物價、保持充分的就業,以及平衡各項收支,需要金融政策的維護;它與國家的財政、貨幣政策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

此外,上述三種要素與金融政策之間,也存著一定的矛盾。在進行金融理論研究時,存在著不同的研究方式與結論。而造成之一現象的原因,是因為三者之間的關系,既相互作用,又相互矛盾。而研究人員進行研究的角度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所得到的結論,也存在著差別[4]。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二者之間的關系,基本都采用雙向發展的形式。在實施金融控制政策時,實施的力度會對金融體系的建設存在一定的影響。所以,金融控制政策的實施,必須能夠保持金融體系的穩定發展,并借此促進經濟的快速增長。盡管,一些國家在實施金融政策時的力度不足,經濟也得到了一定的增長;但其整體的金融市場體系與架構,卻存在混亂的現象;而這也是實施的金融政策與上述三個因素出現了矛盾。

三、金融控制政策下,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特征

(一)在金融控制政策下,資金的流動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金融控制政策不僅是對金融市場的發展形式進行完善與調整,也會對金融企業進行有效的管控。政策控制。以人民銀行為例,其屬于發行銀行,需要對國內的貨幣進行定期的供應,以使貨幣的供應量達到一種平衡的狀態;同時,可以使貨幣幣值得到穩定。由于人民銀行自身的獨特性,它不僅需要對現金進行必要的儲備,還需發放一定的債務與貸款。因此,人民銀行的主要職責,就是合理的制定國家貨幣與金融財政政策;由于人民銀行涉及到的金融范圍較廣,可以獲得較多的信息與數據;因此在對政策進行制定時,可以參照市場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金融發政策,以促進經濟的增長,使更多的行業、企業得到更好的發展機遇。

為使金融發展得到進一步的提升,促進經濟的有效增長;國家應制定一套完善的貨幣與財務政策。當經濟出現危機時,國家財政便可以對資金進行調配,以對市場的運行進行有效的刺激;同時,政府應對企業實行稅收減免政策,增強就業,以使金融市場可以穩定的運作與發展,維持經濟的有效發展。而處于金融膨脹期時,國家應對金融政策進行相應的調整,降低金融市場的一些支出,并適當的提升稅收,進而可以有效的避免貨幣貶值情況的出現,維持金融市場的穩定發展。

(二)在金融控制政策下,市場環境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

隨著信息技術的全面發展,相關的技術被應用于金融行業當中。這促使金融體系的全球化進程進一步加快。而眾多的金融體系交織在一起,相互之間會產生一定的影響[5]。因此,國家應制定相關的金融政策,對金融體系的發展進行有效的約束與管控,使金融市場可以得到更加穩定的發展空間與環境,并給予金融市場以正確的指導,進而使金融市場得到有效的凈化。此外,有效的利用金融政策,進行控制,可以對金融市場的主體競爭能力進行提升;同時,可以促進金融風險制度得到完善,進而使金融市場可以順利的運營與發展。

(三)在金融控制政策下,可以加深大眾對金融理論的認識

隨著金融市場的全面發展,大眾對金融理論的了解與認識也在逐步的加深。同時,與大眾相關的金融產品,也在金融市場當中占有一定的比例;這樣,可以有效的擴展大眾獲得財富的方式,提升金融市場的需求能力。而這也使金融市場與產品,被大眾更為全面的認識與了解。

為進一步使金融市場得到更加有效地發展,國際可以通過金融控制政策,使金融市場的專業能力得到提升;并促進金融企業自身不斷地進行完善與創新,借此使大眾對金融產品的需求,得到更為有效的滿足[6]。為使這一過程可以順利的進行,首先要使大眾對金融知識進行更為深入的了解,使其可以對金融投資與理財方式進行相關的掌握;同時,進一步對大眾的金融風險認識,進行強化。其次,金融控制政策可以對大眾的利益進行必要的保障,促進了金融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并對區域經濟產生了推動作用,進而使金融市場體系得到有效的完善。

結束語

綜上所述,金融的發展,以及經濟增長的情況,不僅對國家經濟的發展狀況進行了反映;同時,也對國家經濟的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為使金融市場可以穩定、健康的成長,應具有一套完善的金融政策對其發展進行更加有效的改進與控制,使區域內的金融發展逐步成熟與穩定。

參考文獻:

[1]朱東波,任力,劉玉.中國金融包容性發展、經濟增長與碳排放[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8,28(2).

[2]張曾蓮,郝佳赫.經濟增長、產業結構調整、金融發展與地方政府債務規??刂芠J].經濟研究參考,2019(7).

[3]孟慶文.農業經濟增長與農村金融發展關系分析[J].財會學習,2018(1):203-203.

經濟與金融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自20世紀60~70年代以來,國內外學者對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作用進行了大量理論探索和實證研究。目前,金融結構與經濟增長,農村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成為這一研究領域的新亮點。但是,學者們忽視了農村金融結構對農村經濟增長的作用,而把它隱含于農村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研究中。隨著研究的繼續深入和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推進,農村金融結構與經濟增長問題就變得越發重要。

[關鍵詞]農村;金融結構;經濟增長

一、引 言

20世紀60~70年代,以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羅綱德·麥金農和愛德華·肖為代表的一批經濟學家對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作了開創性的研究,肯定了金融發展對于一國經濟增長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此后,該領域一直成為國內外學者研究的熱點。隨著研究的深入,學者們不僅試圖對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重新演繹,而且從兩個方面對該領域進行了拓展。一方面,學者們開始注重金融體系內部結構的演變及其在經濟增長中的地位和作用,即關于金融結構和經濟增長問題;另一方面,學者們也注意到在發展中國家由于普遍存在的“二元經濟”帶來了農村金融市場的“二元”分割,于是便致力于農村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研究。而這兩個方面與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研究的關系可以概括為“縱向深化”和“橫向衍生”。 本文認為,如果將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問題繼續拓展,即將農村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進行“縱向深化”,將金融結構與經濟增長進行“橫向衍生”,其交點便是農村金融結構與經濟增長。

然而,目前的研究還主要集中在金融結構與經濟增長以及農村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這兩個相關領域。因而,本文將這兩個方面的已有文獻進行述評,并針對這些研究存在的缺陷以及結合國家目前的經濟政策,提出農村金融結構與經濟增長問題將是下一個研究的重點。

二、金融結構與經濟增長

雖然學者們對金融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作了大量的理論探索和實證研究,但至今對金融結構的內涵及其衡量的指標也沒有達成共識。因而在分析金融結構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上也并非是一種思路。

(一)金融資產結構與經濟增長

毛定祥(2006)把金融結構界定為金融資產結構,即貨幣性資產(包括流通中現金、金融機構存款)、證券性資產(包括債券、股票、證券投資基金)和保險保障性資產(包括商業性保險資產、政策性保險資產)的構成及比例。毛定祥依據協整理論利用向量誤差修正模型,對中國金融結構與產業結構、經濟結構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表明:中國正處于從轉軌經濟向成熟的市場經濟過渡的發展階段。同時,中國的金融結構與經濟結構之間存在不協調。蒙丹(2006)同樣以金融資產結構為代表,對中國金融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實證結果表明非貨幣金融資產(主要是股票和債券這兩類)在金融資產總量的比例的變化與經濟增長有正相關關系。

(二)銀行結構與經濟增長

王紅(2005)以銀行集中度及銀行的市場結構為代表,利用1986~2003年的時間序列數據,研究了中國銀行集中度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結果表明中國銀行較高的集中度對經濟增長有負的影響,但這種影響不顯著。胡峰(2004)對關于銀行集中對企業融資影響的兩種假說,即結構一績效假說、信息基礎假說進行了探討。并且認為,隨著我國銀行業改革的深入,我國銀行的集中度有可能會提高。我國政府需要制定出完善的相關政策,這樣才能夠保證我國銀行業在集中的過程中能夠對經濟的發展起促進的作用。

陸益美(2005)引入單一區域模型,分析了銀行結構與區域經濟發展相互作用的機理,從市場結構、所有制結構、產品結構和組織結構等方面總結了中國銀行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并提出了適應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一調整銀行結構的政策建議。

(三)金融體系結構與經濟增長

林毅夫等人認為主要有兩類金融結構現象:一類是指銀行業內部的結構,即信貸資產在不同銀行間的分布狀況,特別是不同規模的銀行在信貸活動中所處地位和相應的分工;另一類是指金融市場的融資結構,即以股市融資為代表的市場型直接融資和以銀行融資為代表的關系型間接融資的相對比例及其分工。而這兩類現象都可以用金融體系結構解釋;金融體系結構包括了中介型金融體系與市場型金融體系,中介型金融體系主要考察銀行業的結構即第一類現象,市場型金融體系主要考察融資結構即第二類想象?;诮鹑诮Y構的這種理解,林毅夫、章奇、劉明興(2003),從金融結構在經濟增長中所起作用的角度出發,對全球制造業1980~1992年數據的進行了經驗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只有當金融結構和制造業的規模結構相匹配,即在一個以大企業為主的經濟中,存在一個市場型的金融結構,或存在一個較高的銀行集中度時,才能有效地滿足企業的融資需求,從而促進制造業的增長。此后,林毅夫、姜燁(2006)又利用分省面板數據對銀行結構與經濟發展做了實證研究,他們認為如果金融體系結構、銀行業結構與經濟結構相匹配,將會有利于經濟的發展和增長;反之,則會對經濟的發展和增長起阻礙作用。

(四)小結與評論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在已有的關于金融結構與經濟增長的研究中,主要呈現出以下三個特點:第一,對于金融結構的界定,主要有金融資產結構、銀行結構和金融體系結構三種觀點;第二,對于金融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都認為金融結構應該與經濟結構、產業相協調,只有這樣才能促進經濟的增長;第三,研究的角度都從一個國家的宏觀層面,分析的是整個國家的金融結構與經濟增長問題,而忽視了發展中國家存在的“二元”經濟現象,忽視了由此帶來的農村金融結構與經濟增長,城市金融結構與經濟增長問的差異。

三、農村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

誠然,學者們在金融結構與經濟增長的研究中很少涉及農村金融結構與經濟增長問題。但是,我們從農村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研究中可以隱約地發現,學者們實際上一直把農村金融結構與經濟增長問題隱含于農村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研究中了。

姚耀軍、和丕禪(2004)利用Granger因果檢驗法對中國農村1978~2001年間農村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作出實證研究,發現中國農村正規金融的發展對農村經濟增長并沒有起到“供給主導”作用,而是處于一個嚴重滯后的“需求遵從”地位。實證研究表明,農村正規金融相對于農村經濟增長是缺乏效率的,而農村非正規金融值得關注。郭沛、蔣俊鵬(2005)運用雙變量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法,選擇1985~2003年的有關數據,分別檢驗了東中西部三大區域內農業經濟增長與農村金融組織發展之間的因果關系。研究表明,就區域層面而

言,農村金融組織發展與農業經濟增長存在單向的格蘭杰因果關系,農業經濟增長不是農村金融組織發展的格蘭杰原因。因此,培育和發展農村金融組織,建立多元化競爭性的農村金融市場體系,對于構建農村金融組織發展與區域農業經濟增長之間的良性互動關系具有重要作用。安翔(2005)在對內生增長理論中的帕加諾模型作適當變換后,通過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在農村經濟增長過程中,金融業的發展對其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同時,國家制定的宏觀經濟政策也是決定性變量;另外,利率指標與農村經濟增長率有顯著的負相關關系,即為了促進農村經濟的增長,應以凱恩斯的低利率貨幣政策為佳。鄧莉、冉光和(2005)采用灰色理論中的關聯分析法,研究重慶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研究發現,重慶農村金融規模是影響農村經濟增長和發展的重要指標;農業貸款對農村經濟增長的影響較弱,說明金融對農業的支持力度不夠;而鄉鎮企業貸款對鄉鎮企業增加值的直接貢獻有限,說明鄉鎮企業的發展對農村金融的依賴程度不高,但對農業經濟增長和農民收入的影響卻較為突出,說明鄉鎮企業的發展可有效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這些研究都表明農村金融發展促進了農村經濟增長,農村金融必須與農村經濟相協調。但是在分析農村金融發展時采用的大都是采用金融相關率、農業貸款等指標衡量表示,而忽視了金融結構的變遷也是農村金融發展的重要表現。因而,他們是將農村金融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隱含于農村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中進行研究。

四、結論與研究展望

綜上所述,對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問題的再次拓展將會在農村金融結構與經濟增長研究上形成交點,但是目前的研究還主要集中在金融結構與經濟增長以及農村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兩個相關領域。前者忽視了在發展中國家農村金融結構與城市金融結構的差異,后者把農村金融結構隱含與農村金融發展中。因而,研究農村金融結構與經濟增長問題,對于促進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理論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另一方面,在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以及溫家寶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都提到了“要構建分工合理、投資多元、功能完善、服務高效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以此解決農民貸款難問題,促進農村經濟增長”。顯然,研究農村金融結構與經濟增長,對于我國農村金融制度改革和解決“三農”問題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總之,對于存在“二元”經濟現象的發展中國家來說,農村金融結構的變遷對于農村經濟增長的作用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因而,農村金融結構與農村經濟增長的相關作用,將成為學者們下一個研究的重點之一。

經濟與金融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完善金融市場體系。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在加強監管前提下,允許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依法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睘槊駹I銀行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但發展民營銀行仍存在許多現實障礙。通過研究民營銀行設立、發展、退出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需建立健全的制度,為發展民營銀行的過程中制度建設提出建議。

關鍵詞:民營銀行;保障制度;先行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中提出:“完善金融市場體系。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在加強監管前提下,允許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依法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边@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決定,符合條件的民間資本作為銀行的主發起人,這一改革舉措將使國有資本、非公經濟、民營資本都能在一個平等的條件下進入銀行業。在中國現階段,依法設立民營銀行,對于深化金融改革,對于化解金融風險,完善中國的金融機構體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設立民營銀行有利于改善金融競爭生態;有利于促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緩解民營經濟、小微企業和三農面臨的融資約束,最終能為社會和普通百姓提供更為便捷和高效的金融服務。民營銀行作為商業銀行的一類,具備商業銀行的各項特征,唯一的區別只是資本屬性的不同。民營銀行的發展路徑與商業銀行一致,都可能面臨設立—發展—退出的歷程。

1.民營銀行的設立。從中國現行的相關法律法規來看,《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以及中國銀監會新修訂的《中國銀監會中資商業銀行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是商業銀行(應該也包括民營銀行)設立的法律法規依據。 2013年10月9日,蘇寧銀行、國民銀行等5家民營銀行的名稱已獲得國家工商總局核準。但民營銀行要取得營業執照,還需要銀行監管部門頒發的金融牌照——金融許可證,從現行的法律法規來看,籌建民營銀行的程序不存在大的問題,只待監管部門完善操作細節(如發起人資格、條件的審查等)后開閘,民營銀行的掛牌設立將指日可待。

2.民營銀行的發展。民營銀行設立后,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生存和發展,民營銀行要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卻并不容易。民營銀行成立初期的主要業務將是資金的籌集和運營,而籌集資金的多少將是民營銀行的立命之本。民營銀行在籌集資金中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信用問題,也就是如何讓存款人克服偏見、放心地將資金存放在民營銀行。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就是存款保險制度的推出,存款保險制度是保護中小銀行,促進公平競爭的有效方法之一。它可以使存款者形成一種共識,將存款無論存入大銀行還是小銀行,對其保護程度都是相同的,這樣就使民營銀行與其他金融機構處于同等的信用水平,處在同一競爭平臺。

同時民營銀行在發展中與其他銀行機構競爭中實力相差懸殊,服務網點少、服務手段不多,市場競爭力不強,對儲戶的吸引力更不及國有大型銀行高,民營銀行初期發展只有通過提高利率方式,提供更為優質高效的服務,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足。這就需要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加快推進存款利率市場化進程,為民營銀行的發展創造條件。

3.民營銀行的退出。民營銀行的發展需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去驗證,隨著時間的推移,民營銀行的經營將可能出現分化,一部分經營管理規范、風險控制能力強、能不斷適應市場變化的民營銀行將不斷發展壯大;一部分經營管理不善,風險防控不到位,不能適應市場變化的民營銀行必將面臨破產倒閉的命運?!渡虡I銀行法》和《破產法》中對商業銀行發生信用危機,不能支付存款人款項時,可對其采取接管、托管或依法宣告破產等措施的規定,從法律角度看,商業銀行破產可行。但由于中國現階段銀行破產后,存款人權益無法保障,且容易引起連鎖反應,引起區域動蕩,嚴重的甚至可能造成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所以在中國金融業,迄今為止,尚未有銀行破產的先例,即使中國第一家被行政關閉的商業銀行——海南發展銀行至今仍在清算過程中,仍沒有實施破產程序?!稕Q定》中提出:“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完善金融機構市場化退出機制?!边@一重大舉措為金融機構退出指明了方向,通過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通過市場化的方式解決金融機構的退出問題,用市場方式來解決市場經濟中產生的問題,符合市場經濟的規律。存款保險制度的出臺和實施,保障了大部分存款人不因銀行經營管理不善破產倒閉而蒙受損失,銀行破產清算才能正常進行,銀行破產產生的危害才能降到最低,才能更好地維護金融體系的穩定性,維護正常的金融秩序?!渡虡I銀行法》和《破產法》對金融機構破產雖有涉及,但缺乏操作性,仍需盡快出臺《金融機構破產條例》對金融機構的破產做出明確的規定,解決金融機構破產的操作性問題,使金融機構尤其是民營銀行的退出渠道暢通,解決國家成立民營銀行的后顧之憂,才能使民營銀行的發展步入快車道。

發展民營銀行可以使其整個銀行業起到“鯰魚效應”,根本目標在于提高整個銀行業的競爭力和活力,推進金融體制的改革,完善整個金融體系,協調經濟與金融的同步發展,發展民營銀行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稕Q定》中關于民營銀行的闡述,為發展民營銀行提供了政策依據;《公司法》和《商業銀行法》是民營銀行成立的法律依據;存款保險制度和金融機構破產條例的出臺是解決民營銀行市場地位和后顧之憂的關鍵;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盡快推進存款利率市場化,是民營銀行發展壯大的必要條件;要實現民營銀行在中國的健康快速發展,各項保障制度出臺是前提和關鍵。

上一篇:金融與經濟論文下一篇:如何做畢業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