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高中歷史必修一第23課

2023-06-25

第一篇:高中歷史必修一第23課

高中歷史必修一第9課 講稿

第9課 北美大陸上的新體制

打開PPT。

【導入】上課。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英國的君主立憲制,英國的君主立憲制是什么時候確立起來的?跟什么文件有關?(1689年《權利法案》)為什么說《權利法案》使英國建立了君主立憲制?(確立了議會主權,限制了國王的權力——立法權、征稅權、軍事權)英國的國家元首是„„有無實權;最高行政首長是„„內閣是怎樣產生的?如果議會和政府發生矛盾怎么辦?英國是君主立憲制的典型,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是另一種政體——總統共和制的典型——美國。“第9課 北美大陸上的新體制”(板書)

一、背景】美國的簡稱是USA,USA的英文全稱是什么?(下一頁PPT)The Unite States of America。Unite 是聯合的意思,State是國家的意思,為什么State要加S呢?英國曾經在北美建立了13塊殖民地,在1776年的時候,這13塊殖民地的人民聯合起來,宣布獨立,建立了美利堅合眾國。由于那時的美國只是13個州的松散聯合,因為組織松散,所以邦聯政府顯得軟弱無力,群龍無首,問題重重。(板書:問題)

〖問題〗到底有什么問題呢?請看到課本39頁第二段。(聯邦沒有征稅權,為打敗英國實現國家獨立而借的錢,現在還不了;各州關稅不一,英國有機會鉆空子,向關稅低的州傾銷商品;外交難以協調,不能共同進退。)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他們覺得必須建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但是,他們又害怕像古羅馬一樣,走向極端,變成發展成君主專制。于是,1787年的時候,美國的政治領袖們就在費城召開制憲會議討論解決之道。(板書:1787年,制憲會議)

〖制憲會議〗參加制憲會議的人都是哪些人?課本39頁(答案:大多數受過大學教育,熟悉孟德斯鳩的分權理論)什么是孟德斯鳩的分權理論呢?(答案:一個國家為防止專制獨裁,應該把國家權力分為立法、行政、司法三個部分,并且這三部分掌握在不同的人手里,讓他們互相制衡,從而達到保證民主的目的)在這次會議中最突出的就是麥迪遜,他最堅定地堅持分權制衡原則,新憲法大部分是他擬訂的,所以被稱為“美國憲法之父”

二、新體制的確立】制憲會議之后,新憲法就制定出來了,因為它是1787年制定的,所以叫做1787年憲法。這部憲法成了美國的根本大法,1787年憲法的內容包含三大原則,是第一大原則是什么呢?請同學們在課本40頁找出來。

〖三大原則:〗

〖1.實行聯邦制政體〗聯邦政府擁有一系列主權權力,包括立法、征稅、軍隊、貿易等;聯邦的法律是是全國的最高法律,聯邦政府有權強制各州實施聯邦法律。原則的第一點,就解決了聯邦政府無權的難題。剩下兩大原則就是防止專制的了。

〖2.三權分立原則〗把國家權力分為哪三部分?由誰掌握這三種權力?(立法權由國會掌握,行政權由總統掌握,司法權由最高法院掌握)這三種權力是怎樣互相制衡的呢?請看到課本40頁的示意圖。解釋:首先,掌握最高行政權的是總統,政府的大小官員都是總統任命的??偨y的權力那么大,怎樣才能制約它那,請運用40頁的示意圖回答一下?(首先是國會,國會可以制定限制總統權力的法律,如果總統否決了法律,那么國會再投一次票,只要國會三分之二以上通過,總統的權力就會受到限制;另外,最高法院可以宣布總統的法令是違背憲法的,阻止總統法令的執行)接下來分析最高法院,光靠最高法院肯定成不了什么大事,但是,最高法院的法官是總統任命的,如果他跟總統串通一氣呢?那就危險了,怎么辦呢?(總統任命的法官必須經參議院確認)。國會有沒有可能控制政府呢?不可能的,因為總統是選民選出來的,總統掌握最高行政權,不需要對國會負責,所以國會不可能控制政府。

〖3.人民主權原則〗最后是人民主權原則,總統和議員都是人民選出來的。而且他們都是實行任期制的。這就保證了國家主權掌握在人民手中。

〖意義〗1787年憲法有什么意義呢?(是近代世界上第一部成文的憲法,上一課我們嘗到的《權利法案》只是有憲法的性質,并非真正的憲法;第二點,它使美國成為聯邦制總統共和國——這時候我們碰到一個聯邦和邦聯的概念,這個一定要區分清楚,邦聯是國家的聯合,像歐盟一樣,每個成員國都擁有100%的主權,而美國的聯邦制,各州只掌握部分主權,最高主要屬于聯邦政府;最后一點,它保證了美國的長治久安和經濟持續發展)

三、新體制的發展完善】1787年憲法確定了美國的聯邦制共和政制,那美國是否就一勞永逸了呢?沒有,它還要進一步完善。(板書:新體制的完善)

〖1.維護統一〗盡管憲法確立了聯邦政府和聯邦法律的權力,但總各州的舊思想——州權主義仍然很強,到1861年的時候,南方11州公開退出聯邦,分裂國家。最后只能通過內戰解決問題,保證國家的統一。

〖2.兩黨制〗跟英國一樣,美國在發展過程中也逐漸出來了兩黨制。兩黨制又使美國的權力制衡更進了一步,因為兩黨之間要激烈競爭,互相監督。分別是哪兩黨呢?(民主黨和共和黨)兩黨各代表誰的利益呢?(民主黨,南方種植園主;共和黨,北方工業集團和西部農場主。)但南北戰爭后發生了變化,因為南方種植園主已經被打敗了,這時民主黨代表婦女、少數民主、低收入者、老年人;共和黨代表男人、白人、高收入者和年輕人。

四、美國總統制與英國君主立憲制的比較】 【小結】

這節課的主要線索是美國聯邦制共和政體的從無到有,然后不斷發展、完善。這節課的重點內容是1787年憲法和美國的權力結構,下節課會提問。

【板書】

第9課 北美大陸上的新體制

一、背景

1.1776年,建國 2.問題

3.1787年,制憲會議

二、新體制的確立

(一)1787年憲法

(二)三大原則:

1.實行聯邦制政體

2.三權分立原則 3.人民主權原則

(三)意義:

三、新體制的發展完善

1.維護統一 2.兩黨制

四、美國總統制與英國君主立憲制的較

第二篇:高中歷史岳麓版必修一第9課教案

北美大陸上的新體制

重點:1787年憲法的內容與原則。

難點:三權分立的體制、制約與平衡的原則。

導入:美國,是一個只有二百多年歷史的年輕國家,但它卻是當今世界財富與權力的中心,大家都知道《北京人在紐約》這部電視劇吧,這里面有一句經典:“如果你愛一個人,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也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那里是地獄。”紐約是縮小版的美國,美國是富人的天堂,窮人的地獄。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世界各地每年通過合法途徑移民到美國的人數多達十幾萬,非法移民就更多了!這個數字告訴我們,更多的人認為美國是人間的天堂。吸引他們的也許是美國完善的社會福利,亦或是高額的薪酬體系、還可能是它自詡的民主法制等等等等。對于這樣一個即是天堂又是地獄的充滿神奇色彩的國度,它的政治體制是怎么樣的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到歷史的海洋中去體會一下美國對于國家制度建設方面的探索吧。

一、根本大法:聯邦憲法的制定。

1、制定的歷史背景。

(1)1776年美利堅合眾國的誕生。

我們一起回顧一下美國建立之前的北美大陸的情況,17世紀初,英國的清教徒不忍于本國的宗教迫害來到了北美大陸,開始建立了北美的第一塊殖民地——弗吉尼亞殖民地。隨后越來越多的人來到北美,最后在阿巴拉契亞山脈以東建成了十三塊殖民地??梢?,美國的前身是?北美大陸上的十三塊殖民地。居民的主要來源是什么呢?對,是英國來的移民。

經過100多年的發展,英屬北美各殖民地經濟往來日益密切,初步形成了統一的市場,在長期交流、融合的過程中,英語成為來自各地移民的共同語言,產生了共同的文化。在此基礎上,美利堅民族的逐漸形成,民族意識的不斷加強,但是北美人民的生活理想、價值取向逐漸受到了英國殖民統治的挑戰。作為宗主國,英國希望13塊殖民地永遠是它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市場,這樣北美人民的民族意識與英國殖民者的意志就產生了矛盾和沖突,從而引發了一件大事——(生:美國獨立戰爭。)對。憑借著共同的民族意識、憑借著不斷發展的資本主義經濟基礎、憑借著啟蒙思想的精神旗幟、憑借著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北美人民一步步走上了獨立的道路。1776年,隨著《獨立宣言》 的發表,美利堅合眾國誕生了,美國建國之后的一件大事就是制定聯邦憲法。因此獨立戰爭的爆發就成了聯邦憲法制定的背景。不過,這個國家在建國之初還只是一個松散的邦聯。那么什么是邦聯呢?邦聯的建立也是美國建國之初困難重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帶著這樣的問題我們來學習下一個子目 (2)美國成立初期面臨的困難(邦聯的缺陷) 請大家閱讀一下“邦聯”這個概念解釋。

邦聯-是若干個獨立國家為軍事、外交或貿易等方面的利益組成的聯合體,各成員國保有主權。 師:對于美國這個邦聯來說,它的成員是13個獨立的主權州。由于邦聯的權力非常的有限。而且是一個松散的組織。所以隨著獨立戰爭的結束,邦聯在管理國家方面存在的弊端不斷暴露。使美國在建國之初就面臨著種種問題。華盛頓將它比喻成“沙子扭成的繩子”。

邦聯的弊端(必要性)(用多媒體放映)

教師:那么邦聯的弊端又體現在哪里呢?學生:閱讀教材,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教師:從經濟上看,邦聯沒有征稅權,稅收可謂一個國家的經濟命脈,邦聯沒有征稅權,因此也就沒有經濟來源,所以就難以解決戰爭遺留下的巨額公債。各州擁有關稅權,但是各州不能制定統一的對外關稅,當英國實施一些不利于美國經濟的政策時,美國的邦聯國會卻不能采取報復性關稅措施對抗英國和保護本國產品。這就給英國的商品傾銷以可乘之機。同時各州又互設關卡,阻礙州際貿易。(用多媒體放映:經濟——不統一,造成對英貿易被動。)外交上:邦聯政府軟弱無力,不易協調13州的利益,難以形成統一的聲音??梢?,邦聯這種政權組織形式無論在經濟上還是外交上都不利于美國資產階級維護自身利益。所以,美國資產階級要想維護自身統治利益,就需要強有力的中央政府來穩定統治秩序、保護國家的利益與主權,基于邦聯制的種種弊端,1787年憲法頒布,規定了美國實行怎樣的政治體制呢?下面我們來學習第二個問題。1787年憲法的制定。

2、1787年憲法的制定

(1)1787年費城制憲會議。問:憲法制定的地點、人物? 答:費城,華盛頓、麥迪遜,被稱為美國憲法之父。 (2)1787年憲法體現的三大原則。

聯邦制原則、三權分立的原則、人民主權原則

師:(引導學生)這部憲法規定了美國實行的政治體制是什么? 生:聯邦制。解釋聯邦制。 師:聯邦政府享有哪些權力?

答:擁有主權權力。如立法、征稅、管理州際和國際貿易、發行貨幣、統領全國軍隊、對外宣戰和締約等。

師:憲法實行的是什么原則? 生:三權分立的原則。三權分立的思想最初是由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提出來的,強調的是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通過這一原則將美國的立法權由國會行使,國會分為參、眾兩院。行政權由總統行使、司法權由最高法院行使。這三個權力機構互相制約??偨y可以否決國會通過的法律,國會可以三分之二多數通過總統所否定的法律;總統任命聯邦法官,最高法官可宣布總統法令違背憲法;總統任命的司法官員必須經參議院確認,最高法院可宣布法律不合憲法。這樣就防止了聯邦政府由于權利過大導致專制。 師:總統和國會議員都由民選產生,這就體現了—— 生:人民主權的原則。人民主權是指人民執掌國家政權。當時眾議院員由各州選民直接選出。參議員由各州議會選出,總統由各州選舉團選出,即先由各州議會選出候選人,再由總統選舉人選舉總統,總統和議員均實行任期制??偨y和議員都有民選產生,這保證政府代表廣泛民意,具有一定的民主性。(用多媒體放映) (3)評價1787年美國憲法

意義:①它是近代世界的第一部成文憲法。②確立了美國為聯邦制總統共和政體。③保證了美國的長治久安,促進了美國社會經濟的發展。

局限:①保留了奴隸制。②種族歧視:沒有給黑人、印第安人與白人同等的民主權利。

二、維護聯邦統一的斗爭。

1、州權主義盛行。

教師:依據1787年憲法,美國建立了聯邦制的國家,它由各個州組成,中央和州政府實行分權,國家主權屬于聯邦(用多媒體放映),聯邦的地位高于州的地位。憲法同時規定,州與州的關系是平等合作的關系。聯邦法律是全國的最高法律(用多媒體放映),任何州的憲法和法律都必須服從聯邦憲法,不得與聯邦憲法和法律相抵觸。這主要是總結了美國歷史經驗得出的重要結論。

但是,州權主義在美國根深蒂固。聯邦成立以后,州權主義觀念仍舊很活躍。那么,什么是州權主義?州權主義是南北戰爭前美國政治生活中比較重要的政治思潮與現象。它與聯邦主義相對,崇尚州權至上。在州權主義者看來,任何一州都有權宣布聯邦國會的某項法律無效,州甚至可以脫離合眾國,并對其宣戰。1832年競選總統失敗的艾倫•伯爾竟秘密組成新英格蘭聯邦,企圖獨立。這一事件足以說明當時州權主義之嚴重。州權主義發展的頂峰就是美國內戰。南北戰爭的結束宣告了州權主義的徹底失敗,州權主義成為了歷史。(用多媒體放映)

2、維護聯邦(用多媒體放映) (1)1861—1865年的美國內戰

考驗——1861至1865年的南北戰爭。對于這場戰爭,同學們在初中已經學習過,那么,美國內戰的原因(用多媒體放映)是什么?性質(用多媒體放映)任何?有什么意義(用多媒體放映)?

學生:思考回答。 教師:美國內戰的直接原因是蓄奴州公開叛亂(用多媒體放映),其焦點是奴隸制的存廢(用多媒體放映)(美國獨立以后,南北發展并不平衡,南方各州的經濟以種植為主,而北方則是工商業資產階級。這樣,為了各自不同的經濟利益,雙方矛盾越來越大。到19世紀六十年代時,美國向西擴展著自己的領土。對于新占領的土地是采取什么制度的問題雙方的矛盾激化了,最終雙方爆發了戰爭),而其根本原因是工業革命發展導致南北沖突激化(用多媒體放映)。從1861年這一時間判斷出當時美國正直工業革命期間。東北部工業革命的發展導致勞動力、市場、原料等多方面與南部發生尖銳矛盾,矛盾激化爆發了內戰。

由根本原因可知其根本任務在于為資本主義發展進一步掃清道路,是資產階級革命的繼續。故其性質仍然是資產階級革命(用多媒體放映)。 師:如果停留在初中學習的認識上,同學們往往把南北戰爭只看作北方資本主義經濟和南方種植園經濟兩種經濟制度的斗爭,其實從今天高中學習的角度看,這還是一場關于聯邦至上和還是州權至上的較量,是一場國家的統一還是陷于分裂的抉擇。林肯去世時,美國人民說了這樣一句話:當一棵大樹倒下時,我們才真正量出了它的長度。那么,我們現在就再來量量林肯這棵大樹的長度,他到底為國家做出了哪些方面的貢獻呢?

生:林肯領導廢除了奴隸制度,同時還維護了國家的統一。1861年,南部11個蓄奴州發動叛亂,內戰爆發。林肯提出為“聯邦統一而戰”的口號,最終推翻南方獲得勝利,聯邦制得以鞏固。通過南北戰爭,美國鞏固了新生的聯邦制政權。

美國內戰北方的勝利避免了分裂,鞏固了統一,并促使美國國會通過了更進一步維護聯邦地位和作用的憲法。它鞏固了統一與穩定,為美國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奠定了基礎。(用多媒體放映) 教師:為了鞏固自己的斗爭成果,鞏固聯邦。內戰結束后,美國通過了第十四條憲法修正案。該法案的規定進一步肯定了聯邦法律的至上性和國家的統一。此后,美國再也沒有出現過嚴重的政治分裂。統一與穩定,成為美國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的一個重要政治前提。 (2)憲法第14條修正案,進一步肯定了聯邦法律至上性和國家的統一。(用多媒體放映)。 (對于憲法第14條修正案,為幫助學生理解其意義,可做適當的補充。該法令1868年通過,在美國歷史上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幾乎所有關乎美國政治、經濟、文化的里程碑式的案例,都是根據第14條修正案而起訴和判決的。所以此法令進一步肯定了聯邦法律的至上性和國家的統一。)

教師:美國的三權分立的原則還體現在它的選舉過程中實行兩黨制的原則。下面,我們來學習美國的兩黨制。美國兩黨制形成于何時?兩黨制的特點是什么?

三、兩黨制(用多媒體放映)。

關于兩黨制,我們在學習英國的政治制度時已經了解了它的含義了。而美國的兩黨制,同學們應該很清楚,請哪位同學給大家講一講美國的總統選舉是怎樣進行的,它都受到哪些人的控制?(此處為使學生更形象的了解美國的總統選舉,用多媒體放映總統選舉秀—驢象之爭、各為其主圖畫) 學生:略

1. 兩黨制的形成和“驢象大戰”的由來(用多媒體放映)。 教師:美國的兩黨制是美國兩大政黨有組織地依照美國聯邦憲法輪流統治的政治體制。1787年制定聯邦憲法的過程中,圍繞著國家權力是否集中于聯邦政府問題展開了斗爭,形成了聯邦派和反聯邦派。后來,幾經分化、組合,1828年成立了民主黨,1854年建立了共和黨。華盛頓之后,美國的總統選舉受到政黨控制,國會也形成兩黨對壘的局面。兩黨制成為美國分權制衡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兩黨制有何特點呢? 學生:閱讀教材,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 2.兩黨制的特點(用多媒體放映)。

教師:美國兩黨制的兩個基本特點:第一,與總統制相結合。美國是總統制共和制國家,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行政首腦,掌握行政實權。因此,兩黨競爭主要表現在總統選舉上。哪個黨的候選人競選獲勝當上總統,哪個黨便成為執政黨,競選失敗的黨便成為在野黨。美國國會議員也是選舉產生的,但兩黨在議會中席位的多少卻與執政和在野的地位無關。在美國的政治生活中,政治選舉是兩黨激烈爭奪的戰場。美國的政治選舉非常頻繁:總統選舉、參議員和眾議員選舉、州長選舉、市長選舉等,都受兩黨控制。第二,美國的兩黨組織松散,沒有嚴格的紀律約束。兩黨只是在總統選舉中,才各自表現出某種程度的全黨團結,在議會活動中兩黨均無統一的要求,因此,即使擁有多數席位的黨,也很難控制議會穩定的多數。 兩黨制的發展演變(用多媒體放映)。 教師:兩黨制的發展演變

(1)19世紀中期,民主黨主要代表南方種植園主,共和黨主要代表北方工業集團和西部農場主的利益。南北戰爭后,各自的基礎都發生了變化?,F在,美國兩大政黨之間的政治分歧不太明顯,都代表大資產階級的利益。

(2)19世紀上半葉開始,美國實行“政黨分贓制”。競選獲勝的新總統把政府機構中的職位分配給自己所屬黨派的成員,特別是那些在競選中為自己出力的人員及其親信。這種制度既損害了政府工作的效率,又造成了嚴重的政治腐敗。

(3)為了整治腐敗的吏治和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美國對文官制度實行改革。1883年通過〈文官制度〉條例。規定文官常任,不與執政黨共進退;定期考核,根據業績決定其獎懲升遷。美國的政府體制因此穩定下來,不因執政黨的交替而影響政府的辦事效率。 (學完此內容后,可引導學生評價兩黨制,先自由討論,后叫學生代表發言,最后教師總結。) 學生:閱讀教材,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

4、兩黨制對美國政治的影響(用多媒體放映)。

教師:從本質上看,兩黨制下的兩黨都是資產階級的統治工具。同時兩黨各以大財團為政治背景,不可避免地出現貪污賄賂及金錢政治。 但是,他的積極作用是主要的,表現為:第一,可收互相監督之效,從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當權的政黨濫用權力。第二,兩黨制鞏固了資產階級的統治:通過兩黨輪流執政,相互競爭,資產階級能夠不斷發現和選擇自己最滿意的優秀政治人才,并通過和平的方式讓其上臺執政,為自己服務,從而使資產階級的統治得以鞏固。 課堂小節

教師:18世紀后期,北美大陸上矗立起一個共和國。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在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度里實行共和政體,開創了現代政體的另一種形式。本節課的重點是美國的1787年憲法,憲法所體現的聯邦制原則,分權制衡原則,民主原則,在這些原則下,美國建立起了聯邦制的國家,同時,兩黨制在美國的政治生活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在近代民主思想與實踐發展過程中,由于國情的差異,產生了不同形式的民主制度。例如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在形式上就分為以英國為代表的君主立憲制和以美國為代表的民主共和制,但在本質上,均為三權分立的近代國家政體。那么,法國又確立了什么政體呢?這是下一節課學習的內容。鞏固練習

師生合作完成美國總統制與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表格。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北美大陸上的新體制,在有關的知識學習告一段落的時候,我們來二看美國政治——美國的新體制,到底“新”在哪里?對此,我們不妨先和英國進行一下比較。

英國

美國

國家元首

國王

總統 國家元首產生方式

世襲

選舉 國家元首有無實權

有 政府首腦

首相

總統 國家權力中心

議會

總統

國家政體

君主立憲制

總統共和制

由此可見,美國為世界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政體,這就是總統共和制。

板書設計:(見課件)

第9課、北美大陸上的新體制

一、聯邦憲法的制定

1、制定的背景

(1)1776年美利堅合眾國的誕生

(2)美國成立初期面臨的困難(邦聯的缺陷)a、經濟上

b、外交上

2、1787年憲法的制定

(1)1787年費城制憲會議

(2)1787年憲法體現的原則

a、聯邦制

b、分權制衡的原則 c、民主原則

(3)1787年憲法的意義

二、維護聯邦的斗爭。

1、州權主義

2、維護聯邦

美國內戰(戰爭) 憲法第14條修正案(法律)

三、兩黨制(驢象之爭)

1、兩黨制的形成及其特點

第三篇:高中歷史岳麓版必修一第6課教案

1.

重點分析:

雅典民主制度的特點及其體現是本課重點。雅典民主制度的基本特點是人民主權和輪番而治。作為這種特點的體現。雅典人通過公民大會,五百人議事會和民眾法庭等政府機構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所以,學生要想很好的理解什么是雅典的民主政治,就需要對公民大會,五百人議事會和民眾法庭的作用及其運作方式有很好的理解。對于同學們來說,這方面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找到民主的例子,所以是比較容易理解的。

2.

難點分析:

雅典民主制度的得失是本課的難點。我們學習了雅典的民主制度。講解了公民大會,五百人議事會和民眾法庭的辦事原則。這些對同學們來說都是很好理解的。從表面上看來,這種民主是很完美無缺的民主形式。而且雅典民主制度中的許多原則做法在今天的民主制度中仍然有所運用。比如差額選舉制,任期制,議會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運作方式等等。但是我們同學卻不知道雅典的民主并非真正的民主,而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它也有自己的缺點。這就需要同學們擁有很好的知識儲備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教師也應該對這些學生不知道的知識適當的加以補充。

導入新課:

教師:(提問)我們上節課學習了愛琴文明與古希臘的城邦政體。那么,愛琴文明包括哪些組成部分?這些文明都有哪些特點?古希臘城邦的特點是什么?古希臘城邦都有哪些政體?這些政體中最為流行的是什么政體?有什么特點?

學生:一一回答教師的提問。

教師:同學們上節課的內容掌握的很好。古希臘城邦中最為流行的政體是貴族制和民主制。而在古希臘實行民主制的城邦最為典型的就是雅典的民主制度。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并通過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來加深對古希臘城邦中最為流行的民主制的特點的了解。

講授新課:

教師:首先,我們先來了解雅典城邦的建立和雅典城邦政治制度的演變。根據目前的史料分析,古希臘城邦雅典是民主政體的發源地。當然,雅典城邦的民主制度不是一天兩天建立的,也不是某個天才的瞬間發明,而是在雅典志士仁人在平民的支持下,經過200多年的顛簸曲折,不斷創新的產物。關于雅典民主制建立的過程及原因,請同學們自己看課文來掌握。雅典的政治制度都經歷了那些政體最終發展到民主制?在發展到民主制度的過程中都經過了哪些重要的改革?

學生:閱讀教材,思考問題。

教師:(提問)總結:雅典的民主制度的確立,和古希臘的城邦政體的演變是相同的,經歷了由君主制到貴族制再到民主制的演變過程。在雅典民主制度的建立過程中,兩次改革起了重要的作用,一是梭倫改革,一是克里斯提尼改革。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貴族制的特點。課文中也給出了貴族制和君主制相比的不同特點。那就是,貴族制是一種集體領導的制度。因此必須實行平等協商、少數服從多數的法治原則,于是君主制時期的終身制和世襲制變為集體領導的任期制和選舉制,著就為政體進一步向民主制轉化準備了條件。雅典之所以能夠確立民主制度和人民的斗爭和偉大人物的貢獻是分不開的。公元前7世紀末,雅典的貴族制走向了它的盡頭。這時候,貴族和平民的對立十分尖銳,平民準備以武力來推翻貴族政權。這時,梭倫當選為執政官。公元前594年,當選為執政官的梭倫進行了對貴族制的大刀闊斧的改革。這就是梭倫改革。請同學們看教材關于梭倫改革的內容。請同學們根據梭倫改革的內容,說說梭倫改革的哪些內容有利于平民參加政權。

學生:看課文了解梭倫改革的內容及其所起到的作用。

教師:在梭倫改革以后,雅典的公民開始擁有自己的權利了,他們開始在國家的政治生活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雅典的民主制度最終的確立是通過克里斯提尼改革完成的。

公元前509年,克里斯提尼當選為執政官,作為平民的的領袖,克里斯提尼在自己的任期內實行了我們今天稱之為克里斯提尼改革的革新。在他的改革措施中有一條非常重要的內容,那就是“陶片放逐法”。由此,雅典的民主制度正式確立并執行了幾百年之久。

教師:那么,雅典民主制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制度?它有哪些特點?請同學們閱讀課文。

學生:閱讀課文,思考問題。

教師:(提問)雅典民主制度的特點是人民主權和輪番而治。那么?雅典是如何保證自己的民主制度順利實行的?人民主權和輪番而治的特點是如何體現的?

學生:是通過公民大會,五百人議事會和民眾法庭體現出來的。

教師:那么,公民大會,五百人議事會和民眾法庭的作用是什么?公民又是怎樣通過這些機構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力的呢?

學生:閱讀教材,思考作答。

教師:(提問)公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關,負責審議并決定一切國家大事,甚至個人小事。所有的合法公民都有參與權、知情權、發言權、選舉權和被選舉權。這就充分的體現人民主權的特點。五百人議事會是公民大會的附屬機構,負責為大會準備提案并主持大會。在兩次公民大會的休會期間,議事會是大會的最高權力的代表,負責監督行政官員落實大會決議。由于議事會的成員由選舉產生,并且一個公民一生只能當選兩次,所以它體現了輪番而治的特點。民眾法庭是日常司法機關,高級公職人員的任職資格,也由民眾法庭終審。民眾法庭在執法過程中,始終遵循的一條重要原則是最大限度的保持公正,避免行賄舞弊現象的發生。

當然,除了這些主要的機構以外,雅典的人民主權的特征也表現在眾多規模不大的行政和軍事機關上。這些機關采取的都是少數服從多數的管理原則。

那么,同學們知道雅典公民在公民大會以及各種機構中是如何充分行使自己的權力的嗎?他們通過什么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政治觀點?

學生:辯論!

教師:對!雅典公民在各種機構中表達自己觀點的方法是通過辯論。古希臘作家留下了眾多有關公民大會開會情況的記錄,其中洋溢著熱烈、公開、有序、文明的辯論和表決氣息,這在古代其他地區的政治決策中是從未有過的。公民大會最重要的程序就是就某項議案展開辯論。雅典人認為,煩瑣的辯論雖然延長了決策時間,卻可避免魯莽行事帶來的災難。為了保證辯論的效率和秩序,雅典人擬訂了一整套辯論的章法。雅典的辯論制度需要很深的知識學養。所以,雅典成為語驚四座的大演說家輩出的古代國家。雅典公民正是在這雄辯中表達自己的政治觀點和行使自己的權力的。

現在,我們對雅典民主制度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那么,雅典民主制度有哪些得失呢?它給我們的啟示在什么地方呢?

學生:閱讀課文內容,思考作答。

教師總結:對于雅典民主制度的評價。我們應該分兩個方面來看。首先,雅典民主制是偉大的創舉。在古代君主專制制度盛行的情況下,雅典民主為人類提供了一種集體管理的新形式,創造出法治基礎上的差額選舉制、任期制、議會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運作方式,實現了古希臘人關于“輪番而治”、既是統治者有時被統治者的設想,這無疑是偉大的創舉。并且它實行的若干基本制度。今天我們仍然在應用著。第二,一個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的主觀能動性和聰明才智發揮的程度。如果每個人都以主人翁的態度去從事各項事業,就會產生巨大的效率。

但是,同學們也應該認識到雅典的民主并非真正的民主。它和我們今天所向往的民主制度是不同的。首先,它僅僅是對視若手足的公民集體而言的,對于非公民,例如外邦移民、奴隸和他國公民,則沒有享受民主的權利。其次,塌實以男性為中心的民主,婦女在雅典的民主制度中并沒有享受公民的權利。

所以,雅典民主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民主,而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它在盡情發揮積極作用,促成雅典政治、經濟和文化臻于極盛的同時,也殘忍的窒息、限制了社會另一部分成員的自身發展能力。因此它既是偉大文明的催化劑,又是社會步弓的一種暴力機器,這是其最大的

歷史局限性。

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雅典的民主政治。通過本節課的學習,相信同學們對與產生于古希臘城邦雅典的民主制度有了深刻的了解。而雅典的民主政治除了給我們人類提供了一種除君主制度以外的一種管理制度以外。在許多其他方面也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啟示??梢哉f,雅典的民主制度是西方民主制度的源頭。而今天西方人民主法治的思想,就是來源與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政治制度。那么,我們下節課就要學習古羅馬的政體和法律。從而給同學們一個完整的認識。

課堂習題:

本課的課后習題。請同學們思考,為什么雅典政治制度會由君主制度走向民主制度,而中國和其他如印度、埃及等國家卻是走向了專制制度呢?

第四篇: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第10課鴉片戰爭教案 (2000字)

第10課 鴉片戰爭

【教材分析】

1、地位:《鴉片戰爭》是高中歷史必修一第四單元“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得到潮流”的開篇。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重要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用大炮轟開中國的大門,開啟了近代中國列強的侵華史,也開啟了中國人民的反侵略、求民主的歷史潮流。因此本課具有開篇點題的地位和作用,既是本單元的重點,更是全書的重點。

2、重難點:

教學重點:著重于分析兩次鴉片戰爭的背景,理解中國戰敗的原因。

教學難點:如何認識戰爭的失敗對中國的影響。

【學情分析】

本課由于沒有重復初中歷史的學習內容,沒有列出軍民反抗的事跡,而以引導分析戰爭的起因、戰敗的原因為目的,這符合高中生的認知特點。但由于他們的歷史知識儲備和對歷史理論問題的理解能力還有限,所以,在教學中教師仍需根據學生的心理和年齡特征,采取創設情景、深入淺出、形象生動的方法進行因勢利導,不斷啟發,點撥和矯正。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識記虎門銷煙、兩次鴉片戰爭的基本史實,識記《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的內容。

(2)理解英國悍然發動鴉片戰爭、英法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原因,認識鴉片戰爭后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對中國的影響。

(3)通過討論分析“鴉片戰爭的失敗能否避免”,幫助學生認識到清政府失敗的必然性。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戰爭視頻作引入,以引起學生學習興趣。

(2)通過請學生歸納戰前交戰雙方的基本情況,培養學生研讀和闡釋史料的能力。

(3)通過指導學生觀看鴉片戰爭經過示意圖,培養學生讀圖、識圖的能力。

(4)通過學生對兩次鴉片戰爭的比較,提高學生歷史比較的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講述鴉片對人體的危害,對學生進行“熱愛生命,遠離毒品”的情感教育。

(2)通過引導分析兩次鴉片戰爭的原因及結果,使學生認識到“弱國無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歷史規律,從而激發學生立志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

(3)通過講述戰爭過程中涌現出來的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抗擊侵略的英雄事跡,培養學生感悟歷史的能力,激發其愛國熱情。

【教學方法】

根據課程標準、教學目標和本課的實際情況,本課教學方法以講授法、問答法為主,輔之以圖示法、討論法、比較法,由淺入深,步步推進,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教學用具】

1.電腦平臺,多媒體設備.

2.教師準備關于虎門銷煙、鴉片戰爭的視頻、資料,并制成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可采用“問題式”和“導學式”教學模式和思路,在教師積極引導下,突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同時配合史料閱讀、質疑答疑、課堂討論等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努力實現師生教與學的有機互動。在教材的處理上,應突出重點、難點內容,點撥思路,啟導分析,給學生留下較多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借以逐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探究性學習的習慣。

【導入新課】

播放紀錄片《復興之路》中關于鴉片戰爭的一段資料片,讓學生在歷史史實的情景再現中,步入本課鴉片戰爭的學習。

視頻中戰火喧囂的場面,反映的就是發生在160多年前的鴉片戰爭。相信同學們也和老師一樣很想知道:

中英兩國遠隔重洋,一個在亞歐大陸東端,一個在亞歐大陸西端。相距如此遙遠的兩個國家,為什么會在19世紀中期爆發戰爭呢?

有人說:是因為林則徐的禁煙運動打擊了英國商人的利益,如果沒有林則徐領導的虎門銷煙,英國就不會發動鴉片戰爭。咋一聽好像有點道理,那么鴉片戰爭的爆發真的是林則徐惹的禍嗎?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一起進入本課的學習,了解鴉片戰爭爆發的歷史背景。

【講述內容】

一、鴉片戰爭的背景(虎門銷煙)

1.鴉片戰爭前夕的國內外形勢

首先請同學們翻到教材50頁,認真閱讀教材前言和一二自然段的內容,劃出能夠反應鴉片戰爭前中國和英國具體情況的關鍵詞句。老師會給大家一分鐘的時間,然后請一位同學給大家歸納一下“鴉片戰爭前夕的國內外形勢”。

好,時間差不多啦!不知哪位同學愿意自告奮勇的給大家歸納一下呢?好,···同學,你的手舉得高高的,肯定是胸有成竹。老師在ppt上打出了一個表,你可以根據圖表的提示進行歸納。引導學生填圖表。

···同學很不錯,歸納得很準確,請坐。

老師在給大家梳理一下表中所蘊含的邏輯關系:

學生回答后,概括指出:戰前中國已經處于封建社會晚期,呈現出嚴重的社會危機。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政治腐?。嚎登⑹酪院?,清政府開始走下坡路,政治日益黑暗,吏治腐敗,貪污賄賂成風——“和珅跌倒 嘉慶吃飽”“三年清知府 十萬雪花銀”等大家熟知的俗語生動形象的反應了清政府的腐敗。

經濟:此時的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占主導,“你耕田來我織布”,主要還是男耕女織的傳統農業。而傳統農業的關鍵在于土地。而此時的土地高度集中在封建貴族地主手中,廣大農民處于少地、無地的狀態。政府收入主要來源于農業稅收,稅收減少,政府入不敷出,出現財政困難。

軍事:清政府軍備廢弛,軍隊裝備還處于以戈矛為主的冷兵器時代,所謂的水師仍是木制帆船,包括水師提督的旗艦也是木制的。少數船上裝有一兩門明朝時候發明的“紅衣大

炮”,發射時效果和扔鉛球差不多,而且只能向前打,想打后面的敵艦,當然還需要轉一圈啦!

外交:此時的清政府,軍備廢弛、財政困難、整體上呈現出衰敗景象,走到了窮途末路,卻還沒有自知之明,仍然自我感覺良好。以“天朝上國”自居,長期奉行“虛驕自大、閉關自守”政策,做著“天朝上國”“萬邦來朝”“四海賓服”的美夢,使中國隔絕于世界潮流之外,遠遠落后于世界發展的時代潮流。

而同一時期的西方世界,特別是英國處在怎樣的歷史發展時期?

學生回答后,概括指出:戰前世界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特別是英國迅速崛起;前一單元我們已經學過,英國于1689年頒布了《權利法案》,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自18世紀中期開始工業革命,并于19世紀二三十年代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頭號資本主義強國。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需要不斷開辟和擴大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因而不斷加緊對外擴張,在東方建立自己的殖民體系。古老而又落后的東方大國──中國,必然成為他們侵略的重要目標之一。

中國地大人多,市場大,而英國的胃口也大。英國要求打開中國市場,而清政府實行虛驕自大、閉關自守的對外政策,兩者矛盾糾結,戰爭必然爆發。

得出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英國完成工業革命后強烈需要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

2.虎門銷煙

鴉片戰爭前,英國最初試圖用商品打開中國的大門。但是,鴉片戰爭前,在正當的中英貿易中,英國輸入中國的“呢絨、棉紡織品、金屬制品”等工業品,而中國的自然經濟能夠自給自足,不太需要這些工業品,加上清政府閉關政策的限制,其產品成為了典型的“滯銷品”“破鞋”,沒有人要。運也白運,當然如果白送的話,中國人民還是會禮貌接受的,不要白不要嘛!相反,英國從中國購買的“茶葉、生絲、藥材”等物品,盡管有些是奢侈品,價格昂貴,但在西方卻是“香餑餑”“暢銷品牌”,可能還是免檢產品呢!這樣中英正當貿易中,中國長期處于出超地位,英國大量白銀流入中國(1813——1831年中英貿易的圖表反映)。

通過正當貿易不能打開中國的大門,為了扭轉中英貿易逆差,英國開始向中國走私鴉片。 (從材料一可以看出:1799——1838年,英國向中國輸入鴉片數量激增)

鴉片走私給中國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如何解決鴉片走私問題,成為朝野關注的焦點。通過三則材料展示鴉片走私的危害:

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自主學習探究解決,教師點評。

(1)在中英正常貿易中,英國向中國輸入的主要商品有哪些?銷售情況及其原因如何? (輸入呢絨、棉紡織品和金屬制品。受中國自然經濟的抵制以及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銷路不暢。在兩國貿易中,中國處于出超地位。)

(2)為了扭轉貿易逆差,英國采取了什么方法?(向中國走私鴉片。)

(3)英國走私鴉片的罪惡行徑給中國造成哪些危害?

(白銀大量外流,中國人民的身心健康受到嚴重摧殘,不利于社會的穩定等。)

關于第3問,先多媒體顯示:《英國輸入中國鴉片激增表》、林則徐上書,《鴉片戰爭前中英貿易情況表》。 材料一 吸毒人數:200萬掠奪白銀:3—4

說明:①中國白銀大量外流,清政府財政困難

材料二:煙館里正在吞云吐霧的中國人(圖片)

反映:②摧殘了中國人民的身心健康

材料三 當鴉片未盛行之時,吸食者不過害及其身,故杖徒已足蔽辜;迨流毒于天下,則為害甚巨,法當從嚴。若猶泄泄視之,是使數十年后,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興思及此,能不股栗!——《林則徐集·奏稿中》

反映:③造成兵弱銀荒,加深清政府統治危機

提問:三則材料中涉及到鴉片輸入主要危害有哪些?(答案即三則材料的三點危害) 這樣設計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還提高學生歸納,提取有效信息能力。

過渡:面對大量鴉片走私,作為當時皇帝道光帝應該會采取什么行動?假如你

是清朝統治者,面對鴉片走私所帶來的嚴峻局勢,你將會采取什么措施?

作為最有見識封建大臣林則徐有何表現?

道光皇帝看到林則徐的奏折,認識到放任鴉片走私,將會危及自己的統治,

于是任命主張嚴禁鴉片的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到廣州組織禁煙工作。于是林則徐到

廣東領導禁煙運動。

多媒體顯示 林則徐:“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

利益自我

華民族

統治,但

精神,故他

斷無中止之理。”“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和虎門銷煙圖 設問: (1)材料體現了林則徐怎樣精神?(反抗外國侵略決心及為國家民族犧牲愛國精神。) (2)林則徐禁煙,禁煙主觀上為了維護清王朝腐朽統治,能否算是中英雄?(林則徐雖站在地主階級立場,禁煙根本用的是維護地主階級他指揮虎門銷煙代表了中華民族利益,反映了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

是民族英雄,)

此設計培養學生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能力。

過渡:不法英商非法鴉片貿易扭轉了正常貿易中逆差所帶給英國損失,但中國

禁煙運動不從根本上斷絕了這條罪惡的“商路”,英國遂決意以此為借口訴諸武

力,因此有人說:“若沒有林則徐禁煙運動,就不會有中英鴉片戰爭”,對此有何

看法?

由學生思考回答后,最后得出結論:

禁煙運動的消息傳到英國,不法英商游說英國政府,抓住這次機會發動對華戰爭。英國政府為了從根本上打開中國市場,打著保護中英貿易的旗號,發動了鴉片戰爭。所以這場戰爭不是打不打的問題,只是早和遲的問題。禁煙運動只是借口,中英之間戰爭的爆發是歷史的必然。(英國發動鴉片戰爭是由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發展推動的,根本目的在于打開中國大門,變中國為它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中國的禁煙運動僅是英國發動戰爭的借口和導火線,如果沒有林則徐領導的禁煙運動,英國資產階級必然會尋找其他借口挑起戰爭。)

二、鴉片戰爭

1.鴉片戰爭的經過

利用ppt動態展示圖展現介紹鴉片戰爭的主要過程,可以分為兩個階段,(戰爭的過程略)

地圖動態顯示

鴉片戰爭兩個階段:

1840年戰爭開始——琦善同英軍談判

1841年英軍擴大戰爭——1842年戰爭結束

把問題的重點放在中國愛國官兵和人民群眾在鴉片戰爭中的英勇抗爭上。引導學生把中國軍民的反侵略斗爭概括為:

人民群眾的自發反抗──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爭

清軍愛國將士—————英勇作戰,為國捐軀

面對英國侵略者的侵略暴行,中國人民奮起反抗,展開了不屈不撓的斗爭。廣州三元里人民的斗爭是近代中國人民反抗外國資本主義侵略斗爭的開端;廣大愛國將士的浴血抗戰、為國捐軀,表現出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高尚情操,值得后人敬仰。

最后指出:中英鴉片戰爭的最終結局是:握有正義、抵抗侵略者失敗,野蠻侵略、殘暴劫掠者獲勝。

啟發學生思考并分組討論:為什么會是這樣的一種結局呢?最后得出:不僅清政府的腐敗是其重要原因,也說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2.鴉片戰爭的結果

1842年8月初,英國軍艦闖到南京下關長江江面。8月29日,中國被迫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

在學生逐條歸納內容,分析其危害后,教師結合材料進行概括:

割地:損害中國的主權。

賠款:不但加劇了清政府的財政困難,也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更為嚴重的是它開創了侵略者勒索賠款的惡例。

開口通商:使東南沿海門戶大開。第一次鴉片戰爭后東南沿海一些城市是清政府在列強的威逼下開放的,因此它損害了中國的貿易主權。

協定關稅:這表明關稅稅則中國自己不能做主決定,使中國開始喪失關稅自主權。同時,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也以“利益均沾”為借口,紛紛效尤。這樣,中國的關稅自主權就落入到所有與中國通商的資本主義國家手中?!赌暇l約》是近代歷史上外國侵略者強加給中國人民的第一個不平等的條約,中國的領土、關稅、貿易主權遭到破壞。

然接著講述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也同樣引用以下材料概括內容、分析危害。

在學生逐條歸納內容,分析其危害后,教師結合材料進行概括:

領事裁判權:也稱“治外法權”,說明中國的司法主權遭到破壞。

片面的最惠國待遇:近代中國與外國所簽訂的條約,往往只片面規定該締約外國享有最惠國待遇,而中國并無對等的權利,故稱“片面最惠國待遇”。這充分體現了條約的不平等性。此后別的國家也援例得到“合法”的“一體均沾”。

租界:租界是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國家強迫半殖民地國家在其條約規定的口岸或城市劃出的作為外僑“居留或經商”的一定區域。租界成為資本主義國家對我國進行各種侵略和罪惡活動的據點。

通過《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的簽訂,英國獲取了很多特權??吹接@得如此之多的好處,美國和法國也趁火打劫,先后與中國訂立類似的條約,以攫取在華特權。

3、鴉片戰爭的影響

鴉片戰爭后,英、美、法三國強迫中國套上了這不平等條約的枷鎖,給中國帶來了災難和屈辱,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設問:鴉片戰爭給中國社會帶來什么變化?教師概括為: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教師要闡述“半殖民”和“半封建”的內涵。并從“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中國革命任務的變化”、“中國思想領域的變化”等方面進行分析。

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中國不再是封建社會,中國的社會性質由原來的封建社會開始轉化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出現了兩對矛盾:即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而前者是各種社會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義”不但包括地主階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還有經濟的、政治的、當權的各種封建半封建的反動勢力以及后來的官僚資產階級。“人民大眾”不但包括農民階級,還有近代新生的無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

中國革命任務的變化:正是由于社會性質的改變,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也發生了變化,由此革命任務也會有所改變。中國人民肩負起了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反對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革命任務。從此,中國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舊民主主義革命是由資產階級領導的,以建立資本主義社會和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為目的,反對外國侵略和本國封建統治,不發動廣大人民群眾的革命。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的79年,即為中國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中國思想領域的變化:鴉片戰爭后中國在政治、經濟領域發生變化的同時,思想領域也發生了變化,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拋棄“夜郎自大”的腐朽觀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中國萌發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

最后教師強調: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三、戰火再燃(第二次鴉片戰爭)

1.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原因及經過

1856年,英法借口修約,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梢哉埻瑢W講述他所了解的“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點明這只是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借口,其根本原因和鴉片戰爭一樣,是為的進一步打開中國的市場。

利用ppt動態展示圖展現介紹第二次鴉片戰爭的主要過程。1857年底,英法聯軍侵略軍向廣州發起進攻。廣州很快陷落。廣東巡撫柏貴降敵,仍以原職替侵略軍維持殖民統治秩序,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傀儡政權。

英法聯軍攻占廣州未能達到侵略目的,他們不得到更大的侵略權益是不會甘心的。1858年,為迫使清政府屈服,英法聯軍北上攻至大沽口外。隨即進逼天津,并揚言進攻北京。咸豐帝慌忙派人與侵略者議和。

2、《天津條約》的簽訂

1858年,清政府被迫與俄美英法簽訂了《天津條約》。教師引導學生看《天津條約》內容,引導學生思考:與第一批不平等條約新增加了哪些內容?使列強得到或擴大了哪些侵略權益?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外國軍艦和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的危害是什么?外國人可以到中國內地游歷、經商、傳教為什么對中國不利?

學生思考回答后,教師以分析概括指出以下幾點:與第一次鴉片戰爭相比:通商口岸多達10個;口岸從東南沿海擴展到整個沿海;尤其是南京、漢口的開放,使侵略勢力深入到長江中游、中國腹地。這標志著資本主義列強侵略勢力的深入,為列強擴大侵略提供了有利條件,加深了中國的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

但由于英法不滿足既得侵略權益,1859年夏天,英法利用去北京換約之機重又挑起戰爭。對洗劫圓明園,可引用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關于圓明園的一段描述:“在地球的另一個角落,有一個人間奇跡,它叫夏宮??人民的想象力所能創造的一切幾乎是神化性的東西都體現在這座宮殿之中。”指出被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稱為人間奇跡的宮殿就是北京的圓明園。正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被英法聯軍洗劫的。圓明園這一人間奇跡也最后變成了一片瓦礫。圓明園慘遭焚掠,不僅是中國,而且是人類文化史上無法估計的損失。侵略者不僅毀滅了馳名世界的皇家園林,而且毀滅了不可數計的藝術珍品和歷史文物。他們的暴行曾受到法國著名作家雨果的嚴厲抨擊。侵略者的罪行,將永遠為中國人民、世界人民所唾棄。

3.《北京條約》的簽訂

在講述《北京條約》時,應根據條約的主要內容,分析其對中國的危害性。主要指出以下幾點:

不僅承認《天津條約》有效,還增開天津為商埠,資本主義列強的侵略勢力從原來的東南沿海一帶擴張到了北方沿海、長江流域以及中國腹地,這就使中國進一步喪失了大量主權,為列強控制京畿重地擴大侵略提供了有利條件,加深了中國的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

關于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的規定,不但使我國領土主權進一步遭到破壞,而且擴大了英國在香港地區的侵略勢力,為以后強租新界又作了準備。并簡單介紹俄國趁火打劫,割占中國大片領土的史實。

4.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影響

關于講述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影響,可以通過比較兩次鴉片戰爭對中國造成的不同程度的影響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來加深學生的認識,得出結論:第二次鴉片戰爭是鴉片戰爭的繼續。

最后指出第二次的不平等條約所造成的破壞性影響遠遠超過了《南京條約》等條約,外國資本主義勢力由東南沿海到整個沿海并深入內地,領土主權進一步遭到破壞;中國喪失了大片領土和主權;清朝統治者投靠外國侵略者,開始成為它們的附庸與工具,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共同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從而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本課小結】

結合“本課要旨”部分,與學生一起回顧本節課的內容,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鴉片戰爭的發生,是英國資本主義國家對外侵略擴張的必然結果。中國的封建落后,導致了自衛戰爭的失敗,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兩次鴉片戰爭清政府先后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使發生了,不僅引起了中國社會政治、經濟領域根本性變化,而且也引起了愛國人士的思想觀念的轉化。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化的程度在不斷加深。中國的愛國軍民在不斷進行著英勇的抗爭,中國歷史也已經掀開謀求社會進步的不懈探索。

【教學預測】

在理清本課主要知識脈絡是,需要注重師生互動。課堂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的舞臺,只有師生合作愉快,才能更好的達到教學預測目標,促進學生知識和能力的提升,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

【板書設計】

一、鴉片戰爭的背景(虎門銷煙)

1、鴉片戰爭前夕的國內外形勢

2、虎門銷煙(1)起因:鴉片走私(2)虎門銷煙

二、鴉片戰爭

1.鴉片戰爭的經過

2、鴉片戰爭的結果: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

(1)《南京條約》的簽訂

(2)《南京條約》附件——《虎口條約》和《五口通商章程》

(3)中美《望廈條約》

(4)中法《黃埔條約》

3、 鴉片戰爭的影響

三、戰火再燃(第二次鴉片戰爭 )

1、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原因及經過

2、《天津條約》的簽訂

3、《北京條約》的簽訂

4、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影響

四、小結

第五篇: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第四單元第13課《辛亥革命》教案

《辛亥革命》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識記的基礎知識:掌握興中會、同盟會、革命黨與改良派論戰、廣州黃花崗起義、武昌首義、中華民國建立與《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清帝退位等基本知識。

2.理解和運用

(1)從文本、網絡等獲取信息的能力。 (2)依據史實來分析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三民主義的評價,學會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看圖,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想象能力。

(2)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學會搜集資料并能從有關資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武昌起義的槍聲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爭精神的張揚,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不斷進取的意識。

重點與難點 重點

(1)中國同盟會的建立及其革命綱領。 (2)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難點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及對辛亥革命的客觀評價。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每逢重大節日,孫中山先生的巨幅畫像都會擺在天安門廣場,與天安門城樓正中的毛主席的巨幅畫像遙相而對。這既是永恒的紀念,更是崇高的敬仰。因為孫中山先生與時俱進,是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杰出代表。我們應繼承發揚辛亥革命精神,為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而努力。

新課學習

一、清末民主革命風潮(辛亥革命的醞釀階段) 1.清末民主革命風潮的背景

(1)義和團運動失敗后,帝國主義列強加緊了對中國的控制和掠奪。清政府內外交困,試圖通過新政來挽救其統治危機,1901年清政府開始實行新政,這是一次整頓圖強的自救運動,也可以說是洋務運動的繼續。主要內容有派遣留學生,編練新軍,獎勵實業等,它沒有從根本上觸及腐朽的封建制度,吏治腐敗依舊,兼之實行的時間只有短短的十年,但它對當時的政局產生某些重要影響。新政的重點在軍事方面,但編練新式軍隊卻造成兩個意想不到的結果,一是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北洋軍閥集團的興起;二是革命黨人爭取了大量士兵。所以新政并沒有使清政府擺脫內外困境,卻推動了資產階級革命的發展。

(2)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民族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也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風潮出現的根本原因。

2.清末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風潮的概況

一、資產階級革命團體的廣泛建立(辛亥革命的組織準備)戊戌變法運動和義和團斗爭的失敗,標志著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的破產和舊式農民戰爭的終結。面對清政府淪為“洋人的朝廷”和帝國主義侵略的步步加深,挽救民族危亡并推進中國近代化的領導責任,歷史地落在了資產階級革命派和他們的代表人物——孫中山身上。

(1)興中會建立

他于1894年組織成立了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

教師:介紹興中會的情況(在電腦屏幕上展示興中會創立的時間、地點、綱領、性質等):這是在中國破天荒第一次提出推翻帝制,建立資產階級合眾政府的主張。因此,興中會是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繼興中會成立后,全國各地建立了許多革命團體,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已經形成,統一的資產階

級革命政黨的建立已經成為時代的必然,一個由資產階級領導的革命新時期已經到來了。 (2)同盟會

到1905年,國內出現了許多革命團體,孫中山提出團結革命力量,建立統一的革命組織——同盟會。孫中山的這一主張得到了許多革命者的擁護。

問題:請說出同盟會建立的時間、地點、領導人、革命綱領以及機關刊物? 教師:

①中國同盟會是在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革命團體的基礎上建立的。 ②革命綱領中的“韃虜”在這里是指滿族統治者,而不是指整個滿族。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反滿”就是反對民族壓迫,具有反封建的進步意義。“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這句話,孫中山解釋為:“驅除韃虜之后,光復我民族國家”(《孫中山選集》第69頁),即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國主義的走狗清王朝的統治,這也 就在客觀上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侵略勢力。建立民國”,就是要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平均地權”,就是改革土地制度,實現“耕者有其田”,解決勞動者的貧困??梢?,同盟會的革命綱領適應當時歷史的發展,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全國人民的擁護。

③同盟會的性質:同盟會是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同盟會的成立使民主革命運動有了一個統一的領導核心,標志著中國的民主革命進入了新的階段。

提問:“你能分別用一句話概括說出‘三民主義,的含義碼?你能找出‘三民主義,分別從哪條政治綱領發展而來嗎?”

學生(1)民族主義,即“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就是反對民族壓迫,反對滿族貴族對中國的專制統治。

(2)民權主義,即“建立民國”,就是推翻君主專制政體,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國民一律平等。

(3)民生主義,即“平均地權”,就是解決以土地為中心的財富重新分配問題,平均地權。

對三民主義的評價

三民主義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較全面地反映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并試圖以革命手段解決。它表達了資產階級在政治和經濟上的利益與要求,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共同愿望,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發展。

但三民主義沒有明確地提出反帝要求,也沒有徹底的切實可行的土地革命綱領,具有空想性,決定了資產階級革命派不可能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3.革命派和?;逝傻恼搼?辛亥革命的思想準備)

(1)同盟會成立后,以康有為和梁啟超為代表的?;逝蓸O力擁護清朝的反動統治,革命派和?;逝芍g展開激烈論戰。圍繞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實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變封建土地制度等問題進行。通過論戰,民主革命思想進一步傳播,有力地推動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來。

(3)多次武裝起義(辛亥革命的軍事準備)

二、武昌首義(辛亥革命的爆發)

同盟會成立后,孫中山與其戰友曾發生過多次武裝起義,但都失敗了。到1911年(舊歷辛亥年)發動了武昌起義,取得了成功。

提問:請大家看課文相關內容,請一位同學講講武昌起義。

1911年9月14日,湖北的兩個革命組織——文學社和共進會召開聯席會議,確定在武昌進行武裝起義,推舉文學社蔣翊武為總指揮,共進會孫武為參謀長,組織起義領導機關。10月9日,因孫武等人的意外爆炸事故,計劃暴露,起義領袖或被捕或出逃,革命處于群龍無首之狀態,革命黨人熊秉坤、金兆龍等于1911年10月10日率領了震驚中外的武昌起義,11日占領武昌,12日收復三鎮。清朝統治處于名存實亡境地。因1911年是舊歷辛亥年,所以將由此開始的這次革命統稱辛亥革命。

設問:武昌起義建立的湖北軍政府是什么性質的政權機構?由哪些人組成? 學生:通過組成人員可以分析出湖北軍政府本身是辛亥革命的產物,但從一開始就成了革命黨人聯合包括封建軍閥,舊官僚和立憲派所組成的政權機構。

設問:為何推舉黎元洪為都督?

學生:借他之名號召天下,他有軍權,有實力,可以獲取各省官僚的支持。體現出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軟弱性和妥協性,使革命潛藏著失敗的危機。

三、民國的建立和帝制的終結(辛亥革命的高潮)

武昌起義后得到全國響應,僅一個多月時間,全國就有十幾個省市宣布獨立。1911年12月25日,孫中山從海外歸抵上海,受到各界人士的熱烈歡迎,12月29日,各省代表推選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即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布中華民國正式成立。

提問:臨時政府是什么性質的政權? 討論后歸納:

通過臨時政府所頒布的法令,可以看出臨時政府反對封建專制,發展民族工商業,主張自由平等博愛,具有明顯的資本主義性質,所以臨時政府是資產階級革命政權。

提問:《臨時約法》是什么性質的憲法?討論后歸納: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以孫中山為代表的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制定并頒布的,其內容體現了它的進步性:規定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國民全體,從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會“君權神授”的觀念;國民有人身、居住、言論等自由,與封建社會“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有著根本的區別;確立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責任內閣制、參議院有彈劾總統的權力,與封建社會“萬世一系”的世襲制、終身制具有本質的區別。由此可見,它旨在維護資本主義的共和制度,帶有濃厚的民主性和革命性,是中國近代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國家臨時大法,具有反對封建專制的進步意義。但是,由于時代的局限,《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并沒有得到真正的實施;同時,僅靠一部約法無法真正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地位。

四、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辛亥革命結果)

教師:南京臨時政府并沒有掌控形勢,清帝于1912年2月12日下詔退位,清王朝260多年的統治宣告結束,但是袁世凱后來在北京就任大總統,辛亥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了,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分析原因。

學生歸納:

(1)帝國主義要扶植袁世凱做統治中國的代理人。

(2)立憲黨人和舊官僚害怕革命會危及到自己的利益,也支持袁世凱。 (3)部分革命當人將推翻帝制的希望寄托在袁世凱身上,同意議和。 (4)袁世凱本人有重兵,有手段。

五、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孫中山的臨時大總統僅僅做了三個月,在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壓力下,后將臨時大總統讓位于袁世凱,辛亥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了。但1912年2月12日,清朝末代皇帝溥儀被迫退位,標志著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從此廢除。那么,這場辛亥革命有什么樣的歷史意義呢?

探究:“有人說‘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敗的一面。你同意嗎?為什么?”提示:衡量一場革命的成敗,關鍵是看革命的根本目的和預定目標是否或者在大多數程度上達到了。

1.“成功”的革命

(1)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

(2)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權利?!吨腥A民國臨時約法》對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作了明確的規定,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成果。

(3)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民主主義思想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

(4)打擊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殖民統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外反動勢力對民族資本主義的束縛和壓力,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對此后的民族解放事業和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有著巨大的鼓舞作用。

從上述意義方面來說,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革命。 2.“失敗”的革命

(1)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所竊取,而袁世凱是一個軍閥,又是一個帝國主義扶植的新的代理人,實行專制統治。

(2)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務沒有完成,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因此,辛亥革命同時又是一次“失敗”的革命。課堂

課堂小結

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以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統治為目標,做了一系列組織上、理論上、思想上和軍事上的準備,最終發動了武昌起義,建立中華民國,頒布<中華民國l臨時約法》,推翻了2000多年來封建君主專制統治,但是革命果實卻被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的失敗表明資產階級革命派不能擔負起領導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務。

板書設計

一、清末民主革命風潮 1.背景 2.概況

二、武昌首義 1.過程 2.影響

三、民國的建立和帝制的終結

四、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

五、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開學第一課觀后感50字下一篇:高考作文20個熱點話題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