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環境生態論文范文

2022-05-12

寫論文沒有思路的時候,經常查閱一些論文范文,小編為此精心準備了《環境生態論文范文(精選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摘要:我國經濟不斷發展壯大,環境問題也不斷出現。首要工作就是加快生態建設發展。為此,需建立林業發展的建設規劃,從而加快林業發展,以實現保護林業生態環境。在林業環境的建設下受眾多因素影響,分析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實施問題,并提出建議,以加強建設我國的林業生態環境。

第一篇:環境生態論文范文

生態批評?生態城市?生態文明

摘要:生態批評、生態城市、生態文明主要是在生態環境越來越惡化的情況下出現的環境、文化保護的思潮。因此從這三個角度進行探析當下人文生態建設,樹立人們的生態保護意識,并且通過自身的行為保護生態城市,建設生態文明,對促進人文生態建設的實現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進行探究生態批評、生態城市、生態文明的內涵和意義之后,將其融入到人文生態建設的思考當中,以期為城市人文生態建設提供有效的參考。

關鍵詞:生態批評;生態城市;生態文明

在當代社會中,生態危機日益明顯,因此生態批評經過進行探究人與自然之間相處情況,可以為幫助人類正確認識人文生態提供了針對性的批評范式。在生態批評的指引下,我們需要進行自我反思,以積極的態度進行建設人文生態,樹立與自然和諧形成的生活方式,最終使城市生態環境更加和諧。而生態城市建設則是讓社會、自然進行和平相處,在促進城市經濟發展的同時,也需要進行人文生態建設,提高城市的文化品格。因此在進行人文生態建設的時候,需要從生態批評、生態城市、生態文明這三個方面出發,制定針對性的生態保護措施。

一、生態批評:使精神與人文生態保持一致

生態批評(Ecocriticism)主要是指在越來越嚴峻的生態環境下,在文化批評領域的人們受到綠色運動精神的指引,在自身的領域內發起了“綠色”批評的浪潮。生態批評出現的原因在于態危機的嚴峻程度不斷增加[1]。面對越來越嚴重的生態危機,文化、政治等方面也出現一定的改變。生態危機歸根到底也屬于人性危機,是人們生活方法、追求方向、思想觀念等方面改變引發的危機。有專家提出,現在生活中出現的生態危機,生態系統遭到破壞不是直接原因,倫理系統所起作用才是直接原因。在經歷危機之后,需要意識到人類自身行為對自然的影響,因此需要認識倫理系統,然后才能進行完善倫理系統。生態批評屬于后現代批評潮流當中的重要流派。其主要目的在于通過文學批評深入探究文化,經過文化批評,進行引發生態問題的思想,即人類中心主義,使人們的生態意識得以樹立,并且摒棄以往落后的生態觀,使人與自然可以和平相處。生態批評的開展,不但需要維護生態安全,還需要建設精神生態,使人們可以保持良好的人性。同時,不僅需要重構人們的生態價值觀,還需要建設以保護自然的生活方式,維護人與自然之間的良好關系。

二、生態城市:自然與人文生態的和諧

現代城市生態思想主要來源于霍華德所提出的田園城市,在此理論當中表現了城市和自然保持平衡的重要性和意義[2]??偟膩碚f,生態城市主要是保持城市發展和生態環境的和諧。自然生態屬于人自身之外的世界,其可以提供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而且其發展狀態不受人類意志的影響,但是生態環境,則是人類活動主要范圍,并且人類活動的開展也會影響到生態環境的發展。這里涉及的人文生態系統,主要包含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這兩個部分,其通常是由多種社會文化元素組成的,而元素之間具有緊密的聯系,在互相作用的情況下形成動態和諧的系統。人文生態環境不僅是人們活動的區域,也是人類活動開展的結果。人文生態屬于社會發展的產物之一,其主要人們之間進行信息、物質交換獲得的發展結果,其也彰示著自然和人文之間的和諧發展。人類在自然和人文之間的互動當中不斷發展,形成了自己的文明。和諧的自然生態系統可以為人文生態的順利發展提供所需的物質,而人文生態的優化也可以促進自然生態的發展,維護人類和自然的和諧。人文生態對促進人類社會的發展也有著巨大的意義,其不僅可以有效提高社會的發展速度,也可以有效樹立人們的良好品行,形成較好的文化素質。自然生態需要得到人們的關注和維護,因此要想保護生態環境也需要人們動員起來,改善自然環境,進而促進人文生態建設的完善。

三、生態文明:保護歷史文化遺產

人文生態不僅包括歷史文化的內容,還包含現代先進的文明。其在表現的時候,不僅表現為物質形態,也可以表現為非物質形態。比如價值觀、思想觀念、生活習慣等文明生態在人們的生活當中重要性越來越高,并且逐漸得到人們的認同。人文生態建設屬于建設生態文明的主要部分之一,在進行建設的時候,可以從物質、秩序等方面出發,完成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從而順利促進文明生態城市的發展[3]。從物質的角度來說,城市人文生態建設主要需要處理城市發展期間所積累的財富,即需要合理對待現有的古代建筑、文化工藝、新式發明等,并且需要按照需要建設基本設施,滿足人們的需求。這些物質性的城市人文生態,不僅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還可能會成為人們的精神寄托,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從精神的角度來說,我國歷史傳承下來的文化遺產,不僅包含人們在生活過程中形成的語言、風俗,還包含著多種工藝品、民族戲曲等,這些均逐漸成為我國歷史文明當中的一部分,逐漸影響著越來越多的人們,幫助人們樹立良好的人文精神。從制度的角度來說,人文生態建設主要設立各種約束性的法律和制度,從而有效約束人們的行為,使人們可以自覺遵守法律和制度,維護城市的秩序,并且形成良好的生態保護的意識,通過自身的行動使城市生態文明可以逐漸實現。

四、人文生態建設策略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正處于保護生態環境,建設人文生態的重要時期,因此需要建設完善人文生態系統,使生態城市得以順利發展。

(一)積極發揮城市歷史文化的作用

城市人文生態系統當中包括城市在發展期間所形成的文化元素,包含生活模式、歷史風俗等,而這些文化因素通常采用多種形式呈現出來,比如歷史建筑、民族活動等物資形態。所以在進行人文生態建設的時候,需要提高對歷史文化的重視度[4]。首先需要進行保護好城市的歷史痕跡,尤其是需要保護歷史文物、古代建筑等。其次需要進行保護城市的歷史特色。比如具有民族特色的街道、民族活動等。經過舉辦文化活動,可以城市的特色得以全面展示,而且也可以形成地域特色文化,充分體現出生態城市獨有的人文魅力。通過這種方式,不但可以有效保護城市歷史文化,也可以使現代城市文化得到有效充實,完成城市人文生態系統的目標。

(二)提煉城市的人文生態精神

城市屬于人文精神得以存在的基礎,而人文精神則是城市發展需要遵循的方向,并且可以成為城市創業發展的重要精神支持。在目前的生態城市建設當中,進行提煉城市人文精神已經成為必經的過程。在樹立城市人文精神的時候,需要堅持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宗旨,使城市發展的同時,也可以保護城市的生態環境。另外為了使人們可以形成城市人文精神,可以大力宣傳社會主義和諧文化,使人們擁有豐富的文化生活,形成城市的文化風格,最終使文明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內容,提高城市居民的文化素養。而且經過樹立城市人文精神,可以有效提升人們的思想境界,意識到文化對提升生活品質的作用,從而積極參與文化活動,促進城市人文生態建設的完善。

(三)合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以往比較常見的歷史文化在根本上有比較大的差異,其主要是通過非物質形態進行呈現的,但其也屬于人文生態當中的一部分,因此進行保護和繼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城市人文生態建設當中需要關注的重點。在進行保護過程中,需要設置完善的方案,使保護措施可以具有較高的可行性。而且需要避免出現為了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而進行保護的行為,因此在合理開發的情況下,全面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比如可以通過制定相關的保護法律法規,使珍貴的文化遺產可以得到良好保存。避免出現一些人員或者機構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斷開發的行為,維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色。另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不能過于依賴政府,還需要吸引社會機構或者個人對其進行公益性投入。這樣不僅可以提升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度,也可以完成良好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目標。

(四)提高人們的人文生態意識

在進行城市人文生態建設期間,樹立人們的生態意識具有重要的作用。這是由于在樹立人們的生態意識之后,可以使人們主動進行生態保護,使城市人文生態建設得到人們的大力支持,這對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發展也具有巨大的益處。城市人文生態建設當中,需要采取措施,使人們了解到自身行為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并且了解其需要履行的義務和責任,然后通過自身的行為進行保護自然環境和城市人文生態。另外,還需要提供更多的機會,讓人們可以有機會處于生態保護的活動,形成良好生態文明觀,并且經過鼓勵開展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幫助人們形成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這對城市人文生態建設也具有較大的益處。

(五)完善人文生態建設的法律法規

進行生態立法,可以使人文生態建設更快進入法治軌道,而且經過設置與之相關的法律,可以使人文生態建設得到法律的保護。同時政府的相關部門,比如環保局等,需要加強對城市環境的監管,并且需要對城市文化建筑進行有效保護,使城市人文生態建設可以全面開展。另外,在制定生態體制之后,政府需要進行正確的引導,使人文生態建設可以在政府的支持,有秩序地展開,實現人文生態建設的各項要求。

五、結語

工業文明的發展和進步,雖然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但是其對大自然卻有著不小的影響。人文生態建設不僅需要保護被工業化發展破壞的大自然,還需要進行生態批評,建設生態城市,使城市的人文生態建設目標得以實現。在實際工作中,可以通過積極發揮城市歷史文化的作用、提煉城市的人文生態精神、合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提高人們的人文生態意識、完善人文生態建設的法律法規等方法,使人與自然的關系保持和睦。尤其是在生態危機越來越嚴峻的情況下,更加應該引導人們保護生態環境,樹立正確的生活方式,積極參與生態保護的工作,使人文生態建設得以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高宇榕,覃旭瑞.淺談公共藝術反映的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理念——以水元素在公共藝術中的應用為例[J].大眾文藝,2018,10(05):415-417.

[2]黃娟,汪宗田.美麗中國夢及其實現——兼論生態文明建設:道路、理論與制度的統一[J].理論月刊,2014,14(02):96-97.

[3]柳蘭芳.自然生態、人文生態和社會生態的辯證統一——《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生態倫理思想[J].社會科學家,2013,23(07):174-176.

[4]李旭華.馬克思生態思想的全面考察——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態的統一[J].理論月刊,2012,13(09):79-81.

作者:雷萌 余志科

第二篇:林業生態環境建設現狀與生態環境保護措施

摘 要:我國經濟不斷發展壯大,環境問題也不斷出現。首要工作就是加快生態建設發展。為此,需建立林業發展的建設規劃,從而加快林業發展,以實現保護林業生態環境。在林業環境的建設下受眾多因素影響,分析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實施問題,并提出建議,以加強建設我國的林業生態環境。

關鍵詞: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建議

我國經濟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斷提高。隨著經濟的增長,人們對資源和環境的利用日益增加,造成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以往傳統的生產方式對我國的森林資源造成了極大的浪費,破壞了生態環境,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經濟的發展,影響子孫后代的利益。這些環境問題都與森林資源減少有著密切關系,開展森林環境的修復工作及植被恢復和生態環境重建工作尤為重要。

我國也曾先后確立了六大林業生態工程對于加速實現山川秀美的宏偉目標,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實現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也起到了恢復生態環境的巨大作用。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認識到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植樹造林的工作是造福于后代的工作,是促進我國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任務。植樹造林可以減少水土流失,可以改善空氣質量,可以預防沙塵暴,能減少一些人們的呼吸道疾病。我國的生態林業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要積極地尋求解決方案。積極響應我國的建設生態文明目標,在思想觀念、行為、政策、管理等方面提出對策,以促進全體人民攜手保護環境,推進生態建設,促進美好生活目標的順利實現。

1 加強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重大意義

林業生態環境的保護是維護自然資源,保護地球的重要舉措。林業資源是地球重要的生態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條件,是社會長期發展的保障。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更加關注精神文明,熱衷于地球生態環境資源保護工作。人類破壞自然而導致自然生態的惡化,例如:人們的亂砍亂伐、開山采礦、工廠排污流入河流、汽車尾氣等,人類的各種索取、活動都直接加重了大自然的負擔。只有人類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珍愛環境,才能實現共贏,長久地生活發展下去。

從生態保護的方向來看,林業產業的發展與林業生態文明的建設是互相輔助,缺一不可的。從林業產業建設角度來看,森林的綠化效果與人們所生活的環境質量有著直接的聯系。在對林業資源進行大量開發的時候,植被綠化率以及覆蓋率也會隨之減少,從而出現很多的問題,比如:環境污染、空氣質量降低以及環境受到破壞等,最終也會對林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嚴重的影響。林業生態文明的建設是林業產業發展的根本前提。

林業產業的發展與林業生態文明的建設之間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林業產業的發展與林業的建設之間有一個共同的基礎就是要想發揮林業所帶來的生態效益,就必須對森林進行大面積的種植,只有這樣才可以保證林業資源的取之不盡,才可以加快林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林業生態建設的基本就是林業產業的發展,對林業生態進行建設不僅可以調節環境還可以降低污染,對人們的生活以及生產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林業產業發展必須與林業生態建設相互結合、相互促進,這樣不僅可以保障人們的正常生產,也會為人們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

我們應意識到生態危機與森林生態系統的破壞是相互聯系的。只看重林業生產的經濟效益,忽略林業生態的建設,導致大量的砍伐森林,對林業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影響。林業生態的建設對生態環境具有促進作用,只有加大對林業生態的建設,才可以很好的保護植被、防治水土的流失、調節氣候以及對城市起到美化的作用。在林業產業發展階段,除了重視林業產業的經濟效益,更應該重視林業的生態效益,加大對林業的保護以及維護。

2 林業生態文明建設現狀分析

林業經濟的不斷發展,林業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也逐漸被人們所認知,國家也加大了對林業生態的建設工作,使我省的林業生態建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在一定程度上對生態環境的惡化起到了很好的抑制作用,促進生態環境逐步好轉。但是,我省的林業生態的建設也存在一些問題,嚴重影響林業產業的發展。比如:林業分布不均衡、經營水準較低。消耗巨大森林資源、缺乏林業生態建設資金投入、林業改革較為遲緩等,導致林業生態文明的建設舉步不前。

人們往往由于林業建設的不確定性而放棄對林業建設中資金、人力以及物力上的投入,導致人們不管是生態上還是經濟上都具有相應的差異感,生態效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時間上也有一定的差別。另一方面來看,林業生態文明建設是林業產業發展的根本前提。林業產業要想獲得快速的發展,必須加強對林業生態文明的建設,林業建設是林業資源發展的基礎以及前提,如果沒有林業資源的建設,一切都是妄談。

2.1 林業生態工程及其作用簡述

林業生態工程是指依據生態學、林學及生態控制論原理,針對自然資源環境特征和社會經濟發展現狀,設計、建造與調控以木本植物為主體的人工復合生態系統的工程技術。其目的是在滿足人們對森林資源的需求時,達到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提供優美的生活環境,還在林業生產過程中達到一種和諧、具有較高綜合效益的發展關系。

2.2 林業生態建設現狀與存在問題

我國的林業生態建設尚處于初級階段,經濟發展迅速,對于林業也是有多方面的需求,而生態發展與經濟發展形成了矛盾,不相適應。林業生態工程成績斐然,但也存在一些問題。非重點區域的林業工程項目建設科技含量較低,片面的純林種植,“外來樹種”引種少;樹種結構不合理等。森林覆蓋率分布不均衡,人均占有森林面積和蓄積量遠遠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森林覆蓋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也相差很多。“邊治理、邊破壞”現象嚴重。由于傳統思想和長期以來人們對林業的認識存在嚴重偏差,往往把林業只當作產業或一般的經濟來看待,忽視了林業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3 促進林業發展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措施

3.1 加大生態教育,提升生態素質

生態素質的高低對林業生態文明建設產生直接影響,要加大對林業生態意識教育,不斷提升人們的生態素質。運用各種方式宣傳林業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以及作用,使人們能夠踴躍參加到生態文明建設中,推動全社會人們投入到生態文明建設中。

3.2 增強林業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在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上,首先要樹立正確的基本觀念。以人為本。加強資源供給和改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以發展林業生產和改善職工的生活條件。在林業發展中,妥善處理好生產林業經營者的投資關系,切實維護林業經營者的合法權益。要樹立與大自然和諧發展的觀念,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尊重自然規律,盡快做好林木恢復,發展林業建設。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節約資源,努力維護林業資源建設,樹立良好保護環境思想。

3.3 改進林業生產方式

林業生產的發展需要多個方面的相互調節以及資金支持,所以,要不斷擴大林業資源資金投入渠道,通過社會參與以及政府支持等多種形式建立具有多元化特點的林業體系。要把林業生態文明的建設放到區域或者社會當中進行規劃,充分意識到林業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推動林業產業的迅速發展。

3.4 加強林業法制化管理

生態文明建設主要就是為了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要加大對林業生態工程的建設,以此來提高森林綠化的覆蓋率。要對林業進行法制化管理,制定科學合理的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律法規,依法治林,保護林業資源,推動林業產業化發展。

3.5 完善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規劃

加強林業生態環境建設的主要目的是維持生態平衡,以實現可持續發展。林業生態環境建設前期要做出林業建設的整體規劃,以大局觀念全面實施生態建設,完善林業整體規劃與布局,根據不同地區不同狀況提出針對性措施,從根本上治理林業環境。

3.6 政府給予支持

在林業建設上,政府的資金、人力以及技術上要予以支持,在林業的生態建設與保護項目上要高度重視,優先撥款,以保障建設的資金充足,更好的開展工作。

3.7 重視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管理

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是我國重要戰略,各部門在管理工作上一定要認真執行、切實落實,融合各部門共同協助林業生態環境的建設工作,加強林木的恢復,根據地域具體情況對長江區域的林業生態著重維護,加強水土流失的治理,配合水力部門做好工作,確保林業生態保護工作的有效實施。

3.8 加強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宏觀調控

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需要政府和人們共同努力建設和維護,堅持維護生態平衡,尊重自然的發展規律,以合理、科學的手段促進生態環境治理的有效實施,在生態環境良好的狀況下,促進經濟發展,提高綜合實力。目前林業生態建設項目在眾多公益項目上也取得進展。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青山銀山”的生態理念。在加強林業生態建設工作上著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保障林業與環境之間互相協調,促進林業生態環境建設。

4 我國林業生態工程的未來發展趨勢

隨著我國生態林業工程建設的深入發展,對生態林業工程建設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林業生態工程總的發展趨勢是以水土保持、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恢復等生態環境保護目的為主,按照不同的自然區域,形成以多年生木本植物為主體的復合生態經濟體系,從而促進國民經濟向著可持續方向發展。林業生態工程是隨著現代林業和經濟的發展,在繼承傳統栽培技術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具有我國特色的符合我國國情的一門新工程。它不僅是從單一的水土保持林草措施來進行水土保持的生物措施,而且是從生態、環境與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研究林業發展的措施,具有美好的發展前景。

總之,林業產業的發展和林業生態文明建設之間是密切相關的。在今后的林業生態文明建設中,要有機結合它們之間的關系,使林業產業與生態建設能夠相互促進,既可以推動林業產業發展,也有利于生態的建設,增加社會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李朝暉,王麗敏.論林業生態工程的實施與發展趨勢[J].防護林科技,2007(2).

[2] 李大堯.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存在的問題分析與建議[J].綠色科技,2011,12:6-8.

[3] 郭永庭.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原理及未來發展趨勢[J].資源·生態·環境,2007(5).

[4] 李永存.加強生態林業建設推動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J].綠色科技,2018(15):179,182.

[5]譚書嶺.林業產業化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動因分析[J].科技創新導報,2010(30).

[6]劉曉立.加強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問題的思考[J].農家科技,2017(9).

[7]李翠秀.加強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問題分析[J].農家科技,2016(11).

作者:張睿

第三篇:生態文明時代的生態危機、生態安全、生態責任與發展主題

摘 要:歷經野蠻與蒙昧、專制與封建、民主與科學,人類已步入了以“和諧”與“科學”為發展主題的生態文明時代,自然生態、經濟生態與社會生態的生態安全的保障與實現,以及其生態危機的預警與防范,有賴于人類種群生態責任、政府生態責任、團體生態責任及個人生態責任的踐行,“和諧昌明”與“科學昌明”是生態文明時代人類健康發展的方向。

關鍵詞:生態文明;生態危機;生態安全;生態責任;發展主題

一、人類已步入生態文明時代

“文明”亦可稱“文化”,準確地說是“文化昌明”或“昌明的文化”。文化即“人化”,指人的自然屬性的社會化,“文化程度”即“人化程度”,也可以說是其“社會化程度”。而文明則是“昌明的人化”或“人化昌明”,即人的自然屬性的“科學與和諧的社會化”。因此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屬性”而非“自然屬性”,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也可以進一步講是“一切‘社會化’關系的總和”。

回溯歷史,人類“社會化”進程先后歷經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現已步入生態文明時代。原始文明時代,人類在刀耕火種、采集狩獵等經濟基礎上呈現“野蠻”與“蒙昧”狀態,人類敬畏自然、崇拜自然;農業文明時代,人類在靠天吃飯的農業經濟基礎上呈現“專制”與“封建”狀態,人類敬畏自然、迷信自然;工業文明時代,人類在近現代科技支撐的工業經濟基礎上呈現“民主”與“科學”狀態,人類“改造”自然、“挑戰”自然,甚至欲求“征服”自然。在工業文明發展的基礎上,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人類正追求著“和諧”與“科學”狀態,追求著自然生態和諧,即“生物鏈和諧”,追求著經濟生態和諧,即“產業鏈和諧”,追求著社會生態和諧,即“人際與代際和諧”,人類“適應”自然、“尊重”自然,人類已步入生態文明發展時代。

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與會國共同制定了《21世紀議程》,闡述了“可持續發展”思想: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包含三方面含義:其一,為了公平地滿足今世后代的發展與環境方面的需要,求取發展的權利必須實現;其二,為了實現可持續的發展,環境保護工作應是發展進程的一個整體,不能脫離這一進程來考慮;其三,為了實現可持續的發展,各國必須合作根除貧窮,應當減少和消除不能持續的生產和消費方式,并推行適當的人口政策。2002年的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確認“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環境保護”共同構成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三大支柱;其內涵基本涉及了自然生態、經濟生態與社會生態三方面。2007年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首度提出“生態文明”概念與理念,作為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

二、生態文明時代的生態危機

(一)生態

生態可分為相互聯系與滲透的三層級,即自然生態、經濟生態與社會生態。自然生態是沒有被人類有(經濟)目的、有(經濟)計劃地介入干預而理應隨其自然規律而和諧發展的生態系統;經濟生態是人類有經濟目的、有經濟計劃地進行生產、交換與消費等經濟活動,并遵循自然規律與經濟規律而應和諧發展的生態系統;社會生態是人類在自然生態與經濟生態的基礎上,與自然之間、人類相互之間及與后代之間實現的應和諧發展的生態系統。在整個生態系統中,人類社會同其他生物種群的地位是等同的,也是平等的,而所不同的是,人類活動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對整個生態系統的“反作用力”遠遠大于其他生物種群,在“改造與戰勝自然”錯誤觀念指導下甚至導致或加速整個生態系統的危機與毀滅。

自然生態和諧是經濟生態和諧與社會生態和諧的基礎,自然生態和諧與經濟生態和諧是社會生態和諧的基礎,因此,自然生態危機與經濟生態危機都必然導致社會生態危機?;谠摫厝宦撓?,我們更能理解,20世紀70年代,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恩比博士提出的:“對現代人類社會的危機來說,把對‘天下萬物’的義務和對親愛家庭關系的義務同等看待的儒家立場是合乎需要的,現代人應當采取此種意義上的儒教立場[2]。”

(二)生態危機

生態危機自古有之。純自然因素導致的,例如有恐龍時代的結束。帶有人類自身原因的,例如古巴比倫文明、瑪雅文明的消失。這些都是廣義上的生態危機。

而現今所稱的“生態危機”,是指在工業文明高度發展的基礎上,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所導致或加重的全球的、頻發或持久的各類生態危機??煞譃樽匀簧鷳B危機、經濟生態危機與社會生態危機,三類危機分別是自然生態和諧、經濟生態和諧與社會生態和諧遭遇破壞而處于或接近處于不和諧與不穩定狀態的情形。

(三)生態危機的原因

生態系統是在土壤、水體與大氣等形成的無機環境基礎上形成的生物系統,在系統中各種無機要素及有機要素之間在特定的時間、空間與運動中進行物質、能量與信息等的交換,形成遵循科學規律的運轉系統,包括自然生態、經濟生態與社會生態。在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文明主題先后歷經“野蠻”與“蒙昧”、“專制”與“封建”、“民主”與“科學”,現已追求“和諧”與“科學”的時代主題,人類已由“敬畏”、“迷信”、“挑戰”自然而發展到“尊重”自然及其規律。在此期間,人類科學技術的進步,使人類對自然的“反作用力”遠遠勝過其他“生物種群”,在錯誤思想觀念的引導下,人類的生態破壞力在日益挑戰著自然界的生態承受能力,從而導致或加重著全球的、頻發或持久的各類生態危機。

自然界的生態承受能力,即生態容忍力、生態容納力與生態自凈力等。生態容忍力是指生態系統容忍有毒有害物質、能量與信息的能力,例如劇毒污染物投放或核輻射泄漏,即使沒有直接傷害人類自身,也會傷害生態系統中其他“生物種群”,引發生態危機間接傷及人類。生態容納力,是指生態系統中的物質與能量所能容納各類生物種群與數量的能力,例如一片草原能容納牛羊馬數量的能力,地球能承載人口數量的能力等。生態自凈力,是指生態系統對人類投放污染物的消化自凈能力,例如對人類工業廢水、廢渣、廢氣以及生活垃圾等有毒、有害、有礙物質與能量的消化自凈能力。

三、生態文明時代的生態安全

(一)生態安全

生態安全與生態危機是生態問題的兩個面,從積極角度稱其為“生態安全”,從消極角度稱其為“生態危機”。

生態安全概念的提出,最早是在1989年由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IASA)在提出建立全球生態安全監測系統時提出的,它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樂、基本權利、生活保障來源、必要資源、社會次序和人類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脅的狀態,包括自然生態安全、經濟生態安全和社會生態安全,組成一個復合人工生態安全系統[3]。但該概念明顯是以“人與人的需要”為中心進行的概括與描述??陀^而中肯地講,生態安全是指在自然生態、經濟生態與社會生態系統中,各種生態要素之間在特定的時間、空間與運動中進行物質、能量與信息等交換運轉所呈現的和諧與穩定狀態。在整個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種群與人類應當是平等的,這樣,生態安全才可能真正得到實現與保障。

生態安全中,自然生態安全是經濟生態安全與社會生態安全的基礎,自然生態安全與經濟生態安全又是社會生態安全的基礎,實現與保障三類生態安全是建設與實現生態文明的具體措施和基本保障。

(二)生態安全指標與危機預警

生態安全表現為生態系統中物質、能量與信息等交換運轉所呈現的和諧與穩定狀態,其中物質、能量與信息,及其時間、空間與運動,是生態系統的本質要素。要實現生態安全,應當根據生態系統內在規律及各類生態危機問題的性質,科學地制定各類生態安全指標與危機預警機制,用于規范與指導生態安全保障工作。

自然生態安全指標,如土壤清潔指數、水體清潔指數、大氣清潔指數、水土協調度、水土流失率、森林覆蓋率、酸雨頻率、極端惡劣生氣頻率等;以及物種合理指數、生物鏈合理指數與物種默契指數等?;谠撝笜酥贫ㄅc實施相應的自然生態安全危機預警機制,例如轉基因技術對物種間默契指數的影響與控制,不能因轉基因技術的運用而造成對相鄰物種的生態危機。

經濟生態安全指標,如經濟GDP、環境GDP、可持續發展安全系數(根據資源能源勞動力的可持續利用性及其替代可能性、緊迫性等進行測算)等?;谠撝笜酥贫ㄅc實施相應的經濟生態安全危機預警機制。

社會生態安全指標,如反映財富分配的貧富差距基尼系數、居民幸福指數、居民健康指數及人口數量與結構合理指數等?;谠撝笜酥贫ㄅc實施相應的社會生態安全危機預警機制。

四、生態文明時代的生態責任

(一)種群生態責任

由于地球水體與大氣運動的無國界性與無洲際性,再加上經濟的全球化發展,緩解生態危機,確保生態安全,已不是一個或幾個國家能實現的,需要全人類的共同努力。

在整個生態系統中,與其他生物種群相比,人類由于科學技術的進步,使人類對自然的“反作用力”遠遠勝過其他生物種群,在錯誤思想觀念的引導下,人類對自然的不倫理與不科學的經濟與社會行為,先是將致使眾多生物先后滅絕,眾多人類都難以適應的變異生物(如新生的病菌及其變異)紛紛產生,而最后可能是導致人類自身文明走向消失。

人類在沒有科學地論證上述消失過程可能不會產生之前,沒有理由過于自信其不會來臨,或不會很快來臨,因為人類文明歷史已有消失的歷史案例,四大文明古國中古巴比倫文明已經消失,古印度與古埃及文明曾因人類自身的不和諧行為而中斷;美洲的印加文明、瑪雅文明的消失直至今天仍是一個謎。人類應集體、統一正視自身的前途,不應使“公地悲劇”現象在生態領域內全球性地發生,從而毀滅我們僅有的地球。人類中擁有財富、權力或智慧的精英個人都應率先挑起歷史重任,從而引領全人類進行共同努力,共同承擔維護生態安全的種群生態責任,生態安全人人有責。因為人類是地球生態安全的“肇事者”,可能也將是最終的“受害者”。

(二)政府生態責任

自國家誕生以來,政府成為國家權力行使的核心組織形式,因此,政府是踐行生態責任的最強勢主體。“政府的生態責任是政府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以及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方面所應承擔的義務和職責,它是政府的基本責任之一,是政府的政治責任、行政責任和道德責任等其他責任的一種延伸。”[4]但政府生態責任的履行,與政府所處的社會經濟制度、社會生態文化以及政府本身的執行力有關。政府生態責任包括:(1)對國民進行生態責任價值觀、生態安全意識與生態危機防范等知識教育,宣傳倡導健康環保的消費方式;(2)對自然生態、經濟生態與社會生態安全指標與危機預警機制的研究與實施;(3)實現經濟發展中資源、能源、人口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與利用,確保自然生態安全,實現經濟生態安全;(4)實現社會經濟發展中公平與效率兼顧,和諧與繁榮兼顧,當代和諧與代際和諧兼顧的社會生態安全等。

(三)團體生態責任

政府之外,大量的非政府組織、企業、事業等社會團體的生態責任,是種群生態責任的細分,是個人生態責任的聚合,是以不同形式集合的團體所承擔的生態責任,包括企業生態責任與非企業團體生態責任。

企業生態責任,是指在生態文明時代,企業對保持良好生態環境和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應承擔的責任[5],通過生產經營,謀求企業自身經濟利益最大化的同時,還應當注重生態安全問題,包括資源能源的合理利用、環境污染的防治、生態環境的保護,以及員工物質上與精神上幸福感的實現等,是企業社會責任的一方面。對企業生態責任,各國政府應加強管理并立法規制。

非企業團體生態責任,是指國際生態安全合作組織、各種環境保護組織、各種動物保護組織、各種綠色運動組織、各種生態運動組織、宗教組織、教育機構等常設性或臨時性的非營利性的公益性社會團體,致力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人心的和諧與穩定等的生態安全責任,其利于自然生態、經濟生態與社會生態的和諧與穩定。對非企業團體生態責任,各國政府應加強引導并支持鼓勵。

(四)個人生態責任

個人生態責任是指生態系統中個人在生產、消費與社會交往等社會活動中,應主動維護生態系統平衡與安全的義務與責任。個人是最廣泛的生態責任主體,其作用的發揮有賴于政府對國民生態責任價值觀、生態安全意識與生態危機防范等的知識教育,有賴于社會經濟條件與社會人文環境。其責任包括:(1)在生產與消費中合理利用資源能源、防治環境污染、保護生態環境,誠信合法經營,避免奢侈的生活方式,養成健康環保的消費習慣;(2)社會交往中明禮誠信等。

五、生態文明時代人類健康發展的方向

(一)和諧昌明

人類進入近代社會以來,為反封建而掀起了“文藝復興運動”,進而資產階級革命提出了“自由、平等與博愛”的思想,“民主”與“科學”成為時代主題,經濟與科技也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為了滿足資本增殖及人類異化鼓脹的消費欲望,不惜發動世界大戰掠奪資源。由于“平等與自由”的“利己傾向性”,數百年來人類已將其發揮到了極致,兩詞語充斥了各種政治與法律文本,以及學歷教育的教科書;而“博愛”的踐行,由于其“利他傾向性”踐行程度相形見絀,戰爭、動亂、恐怖、饑餓與犯罪等至今仍然存在且無消失的跡象,而威脅人類全體命運的生態危機也已然嚴峻起來。

1988年1月,全世界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集會后發表宣言:“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首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6]如果說,近現人類社會的發展靠的是跨越封建時代去“復興與發揚”古羅馬文化,那么21世紀人類要繼續發展并避免自身危機,要再度跨越封建時代去“復興與發揚”古中華文化,即踐行體現“仁愛(或博愛)”思想的人與人間的關系,體現“天人感應與天人合一”理念的人與自然間和諧關系。也許,在現有發展的基礎上,人類要再度跨越封建時代去“復興與發揚”古中華文化中的圣賢思想,才可能真正實現“自由、平等與博愛”,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避免人類自身危機,實現人的幸福與健康。“和諧”成為生態文明時代的首要主題。

(二)科學昌明

愛因斯坦認為:“科學就是長期努力用系統的思想把這個世界可感知到的各種現象凝聚到一起,變成盡量首尾一致的體系。”[7]或者說科學就是解釋自然、人類及其社會現象的存在及發展規律的首尾一致的思想體系。但是,“橫看成嶺側成峰”,從不同的時間、空間及運動狀態,去認識特定的物質、能量與信息,可能產生不一樣的認識與實踐“科學體系”。例如當物質運動速度超過光速的時候,對其解釋要用“相對論”體系,當人們仍處于對“牛頓定律”的崇拜與迷信時,人們不敢或難于相信“相對論”;再如,從縱向與宏觀視角,東方創造了中醫,從橫向與微觀視角,西方創造了西醫,而用西醫體系評判中醫,就得出“中醫是偽科學”的謬論。同理,基于對已有特定“科學體系”的迷信,人們也常習慣于把現有特定的“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體系無法解釋或尚未能解釋的東西都一律稱為“偽科學”。因此,科學與和諧地對待現有特定“科學體系”,不迷信現有特定“科學”,實現“科學創新”與“科學昌明”,是實現生態安全的必要保障。“科學昌明”是生態文明時代的重要主題。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2] [英]湯恩比.展望二十一世紀[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1985:427.

[3] 肖篤寧,陳文波,郭福亮.論生態安全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內容[J].

應用生態學報,2002,13(3):354-358.

[4] 黃愛寶.“生態型政府”初探[J].南京社會科學,2006,(11):50.

[5] 王學川.論企業生態責任的現實依據和實現途徑[J].浙江科技

學院學報,2010,(4):289.

[6] 喬文娟,李建珊.探析生態危機中人的問題[J].前沿,2011,(5):183.

[7] [美]歐文·拉茲洛.人類的內在限度:對當今價值、文化和政治

的異端的反思[M].黃覺,閔家胤,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

社,2004:9.

(責任編輯:陳麗敏)

作者:劉國華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護理技術論文范文下一篇:歐美文學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