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培養問題意識教育隨筆

2023-03-14

第一篇:培養問題意識教育隨筆

教育教學隨筆(17)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學生的壓力真的很大,每天晚上面對的是一大堆作業,有時候晚自習的時間根本寫不完。很多老師,對于沒寫完作業的學生進行懲罰,要么罰抄要么扣德育分。久而久之,學生會被那么多的作業逼瘋,會被各科老師逼瘋,心情會越來越糟糕,甚至會出現心理不健康的現象。

學生為了減少作業的負擔,開始形成一種很不好的現象,抄襲作業!大部分的學生先做語文和英語作業,相對于數學作業來說,不用動很大腦經。數學作業留在最后做,甚至不做,因為數學是需要動腦思考。慢慢的,學生對數學產生厭惡,不愿意動腦去思考問題,更不愿意把學習時間放在數學上。

要想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首先得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吧。如果連思考的時間都沒有,那還不如直接抄襲作業呢。如果學生只是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只為不被老師罵而去學習的話,我相信這位學生毫無學習動力,毫無人生目標,在學校的生活也將失去意義。

另外,教師也應該從自己的身上找出原因。我們要給學生一個好的課堂,生動的課堂,能夠引起學生興趣的課堂,這樣學生才會喜歡數學,愿意花時間去學數學,去動腦思考。

最后,老師要多引導學生去思考問題,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慢慢的成長。

第二篇:三合 培養學生問題意識 課題結題報告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研究

課題結題報告

三合中心校 馮麗君 2017年12月20日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研究

課題結題報告

一、問題的提出

亞里士多德曾說過:“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 愛因斯坦曾提出:“發現問題和系統闡述問題可能比得到解答更為重要。” 現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專門書詩《每事問》:“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可見,問題是科學研究的出發點,是開啟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沒有問題就不會有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和認識。從一定意義上說,問題是思想方法、知識積累與發展、發明與創新的邏輯起點和推動力量,是生長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識的種子,沒有“問題”也就沒有創新。

而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嚴重缺失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冷靜地反思我們的課堂教學,大部分是以老師講授為主。教師講概念、講例題、講答案。一直講到“學生沒有問題走出教室”。整個教學過程機械、沉悶、程式化、缺乏生氣和樂趣,缺乏師生問、學生問的互動與交流,缺乏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活動與實踐來獲取知識,學生也很少有根據自己的理解發表看法與意見的機會,更談不上對現實情景提出自己的問題;我們的一些優質課、觀摩課中教師預設的問題過多,學生提出的問題太少。即使學生能提出一些問題,

也往往是膚淺的、無探究價值的。更有教師把提問作為懲治那些不注意聽講、思想開小差的學生的措施。另一方面,學生回答錯誤或是問得不好,就可能受到批評和嘲笑。如此不但不能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而且使學生產生厭惡、煩燥。就出現了學生對老師的提問的興趣越來越小,出現無疑可問、不敢問、不知怎樣問、沒機會問的局面。一個習慣接受現成答案而不能產生問題的學生,何來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

因此,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至關重要,它是創新能力的基礎,是每位教師都值得探討的課題。既能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又能帶著問題走出教室,是當前課堂教學改革的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課題。

二、課題簡介

1.鼓勵學生“敢問”

在教學中,要解放學生的大腦,讓他們敢想;解放學生的嘴巴,讓他們敢問。由疑引發好奇心,由好奇引發需要,因需要而進行積極思考,進而促進學生不斷發現問題。小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對于感興趣的事物總想問個“為什么”、“是什么”、“怎么辦”,有著強烈的問題意識,這種問題意識能否得到表露,展示、交流,取決于是否有適宜的環境和氛圍。因此,教師要時時注意在課堂教學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要尊重每一位學生,讓每一位學生

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機會,充分尊重愛護學生的問題意識。課堂教學中應積極提倡:答錯了允許學生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許補充;沒想好的允許再想;甚至必要時允許學生不舉手發表意見。對于學生萌發的各種問題,或是學生提出的不著邊際或不切主題、奇思異想的問題,教師應以和藹的態度積極引導,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啟發學生開動腦筋,不迷信教材、教師,敢于發表個人見解,闡述個人評價意見,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勇氣和習慣。

2.引導學生“會問”

學生只有主動地學習,才會善于發現問題,也只有不斷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才是創造地學習,否則學生永遠是一個被動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創設情境,組織學生找出規律的材料,便于學生探索、實踐、發現問題。

3.使學生“善問”。

小學生正處于一種“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未不能”的認知狀態中。由于沒有掌握好找問題、提問題的方法和技巧,課堂上學生往往不知從哪里入手提問,不知提什么樣的問題,即便是提出的問題多但質量不高。因此,要使學生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教師必須對學生進行提問方法的指導,促使學生提問能力的提高。

4.注重課堂教學中的反思,讓學生“好問”。

所謂反思,就是通過批判、推斷、概括、抽象化思維活

動,將新知識在頭腦中進一步完善、豐富和系統化。教學中,積極培養學生不斷反思,不斷進行數學思考的能力。

按照“傳道、授業、解惑”的古訓,教師要有反思教學的意識,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和策略,以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三、課題實驗成員

課題實驗校及班級:三合中心小學校一至六年級。

課題實驗負責人:馮麗君

課題實驗研究人:巴秀麗、康健、馮麗君、惠艷云、陳繪穎、廉麗靜、朱麗君、張化蘭、宋春鳳、劉曉燕、盧秉瑞、田耕、龍慧勇

四、課題的理論依據及目的意義。

1.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我認為以下的教育理論和思想是支撐本課題的理論:

(1)杜威的教育理論

就哲學而言,哲學強調由對外部世界的探索向對人的內部世界的探索以及對人自身命運和價值的思考。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中描繪了他的教育觀點,他認為學校應該是大社會的一個縮影,而在這一社會中,課堂教學應該是真實生活的問題解決的實驗室。他鼓勵教師把學生置于問題情境中,并幫助他們探索重要的社會的和智力的問題。杜威的門徒克伯屈認為,學校學習中應該把兒童分成小組,并讓他們去進行他們自己感興趣的設計和選擇。主體教育論要求把教

學活動看成是一種培養學生主體性的創造活動,然而一切創造“始于問題”,這就很明顯地看出杜威的教育哲學和現代教學為我們的課題提供了哲學基礎。

(2)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理論的內容很豐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而不是像傳統教學那樣,只是把知識從教師頭腦中傳送到學生的筆記本上)。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者的建構是多元化的,其中之一是幫助學習者做好在不確定的情境中解決問題的準備。支持學生對所學內容與學習過程的反思,發展學生的自我控制的技能,成為獨立的學習者。

《數學課程標準》最突出的一個亮點就是突出了“過程性目標”要學生“經歷、體驗、探索”。我們認為: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正是讓學生主動探索的切入口。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問題的質量,讓問題走進學校,走進課堂,并讓學生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教室,走出學校,形成自己的獨立見解,才能真正改變教師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真正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才能使學生適應經濟時代和未來社會的需要。

2.課題的研究意義

(1)促進每個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使每個學

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發展,使他們敢問、會問、善問,逐步改變他們的學習方式,解決學生上課會聽講,不會提問題的現狀,使數學課堂充滿活力。

(2)教師能夠善于學習,具備更加寬廣的視野和創新學習能力,具有創新精神。同時不斷反思了自己的教學行為,改進自己的教學行為,提高了自身的素質。

(3)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五、課題的主要內容和研究的方法

1.課題的主要內容

(1)小學生在不同學段(中、高)問題意識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2)培養小學生善于提出數學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的策略。

(3)逐步建立形成“培養學生問題意識、促進主動發展”教學模式。

2.課題的研究方法

(1)行動研究法。通過實驗研究,探索出培養小學生數學問題意識的方法途徑。

(2)經驗總結法。通過對數學教材和課堂教學實際的研究,總結出教學內容中問題和問題情境的類型;通過實驗

結果的分析研究,在理論層面上總結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經驗。

(3)敘事研究法。教師及時反思課題研究工作,形成書面材料,可以是教育案例,個案分析,也可以是課題研究心得體會等。

六、課題研究取得的效果

我的課題經過了近兩年的研究,參考多種相關文獻資料,并吸取多方面的教育教學經驗深入實施于課堂教學,取得了顯著的成果,現總結如下:

(一)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愛”問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巧妙設障質疑把學生置身于研究數學問題的氛圍之中,能誘發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欲望。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注意創設情境,依托情境,讓學生在情境的發生、發展過程中積極、主動、創新地學數學。

1.創設趣味式情境,使學生“趣”中“問”

問題情境趣味化,就是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情感因素、認知內需,為學生提供新穎有趣的情境,激活探究欲望、喚起學習動機,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提出問題。

2.創設動態情境,使學生“動”中“問”

問題情境動態化,就是在數學中根據知識本身的特點和學生的能力水平,巧妙設境,讓學生動手操作、嘗試表演,

使靜態的問題動態化,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形象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創設沖突式情境,使學生“悱”中“問”

學生已有知識與未知知識之間的矛盾沖突,可以激發學生認知興趣和探索愿望。在課堂上,我大膽地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在意識中激化矛盾,在問題情境中產生了對新知識的需求,并在興趣的激勵下,通過探索去掌握新知識。

(二)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會提問題

常言道:授人一魚不如授人一漁。學會是前提,會學才是目的。學生想問、好問,更應該會問。要使學生認識到不會問就不會學習,會問才具備質疑能力的重要標志。教師首先要作好示范。學生的一切活動都是從模仿開始的,質疑也是如此。我們教師應注意質疑的言傳身教。教師的提問應在發現問題的方法上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受到啟迪,有方法可循,培養學生會提問的能力。

1.教師應向學生示范在知識的“生長點”上找問題,使學生能在實現從舊知到新知的遷移過程中發現和提出問題。

找準知識生長點,精心設計問題,使學生從教師的提問中學到質疑方法,提出與本節知識密切相關問題,在知識的“生長點”上找問題,問重點、難點、疑點。

比如在學習推導梯形面積計算公式時,我先提問學生:你們現在已學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能否把梯形轉化成平行

四邊形求出面積?也就是把未知轉化成已知,提示學生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可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從而來得到梯形的面積=(上底+下底)×高÷2。學生中就進行這樣的提問:教材把梯形轉化成平行四邊形,把未知轉化成了已知,那么,我們是否也可以把梯形轉化成其他已學過的圖形呢?于是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相互討論,學生還真自己發現了梯形不但可轉化成平行四邊形,還可以轉化成三角形、長方形等等。通過教師的示范提問,讓學生能在實現從舊知到新知的遷移過程中發現和提出問題。學生不但加深了對教材的理解,而且更深刻地認識了數學的思想和方法,從而真正地會提問。

2.教師應向學生示范從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認識不清楚的地方找問題

讓學生認識到只要多問幾個“為什么”、“怎么辦”、“是什么”就能發現處處有問題。發現和提出富有思考性及涉及本質的提問。對自己不懂的或似懂非懂的知識進行提問;對自己以為值得懷疑的事物進行提問;提出自己對問題的獨特見解。

如:在學習相遇行程問題應用題時,師:剛才我們一起復習了行程問題中有關一個物體運動時,速度、時間和路程間的關系,通過復習,大家有什么想法或進一步想了解什么問題?通過教師提問,啟發學生從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認

識不清楚的地方找問題。

生1:我從一個物體想到了兩個物體運動。兩個物體運動時,速度、時間和路程間又有什么關系?

生2:我從一個物體想到了三個物體運動。三個物體運動時,速度、時間和路程間又有什么關系?

師:你們聯想得真好!那么,你們能舉例說說生活中有哪些是兩個物體運動或有更多物體的運動嗎?這里學生發現和提出了富有思考性及涉及本質的提問。

鼓勵學生質疑,既深化了知識,又培養了學生會從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認識不清楚的地方找問題的能力。我們就是要善于利用兒童的這份天性,教給質疑方法,讓學生學會把學習過程中有價值的疑難問題提出來。

七、課題的反思和建議

雖然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在實施中取得了一些成果,得到廣大學生和教師的認同,但同時也存在以下不容忽視的問題:

由于教育個體性的差異,學生的問題意識并非能在每一個學生身上都會有明顯積極的效應,對于接受能力中上水平的學生來說效果相對顯著,但對于差生來說效果并不是很顯著,在他們身上,還有待于更進一步的研究。

所以,如何針對不同學生進行教學,克服兩極分化,如何讓所有學生,即全班同學整齊劃一地進步,是值得我們繼

續深入研究的問題。敬請各位專家老師批評指正。

八、參考文獻:

《小學數學教師》2005.11.2、《數學教學通訊》2004.1.

3、《小學青年教師》2005.5.4、《小學數學教學》2004.12.

5、《數學新課程標準》、《教育研究方法導論》、郭根富主編,新課程教材教法(小學數學)、《小學數學研究》,《小學數學教師專業標準》。

第三篇:新課程理念下問題意識的培養

太和縣第五中學

武雪

摘要:新課程要求我們必須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學生的能力。課堂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將有助于盡快實現新課程改革的根本目標,筆者結合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淺談一下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原因、方法及作用。

關鍵詞:問題意識

教學氛圍

主體地位

西方哲學史上有一個著名的例子:在劍橋大學,維特根斯坦是大哲學家穆爾的學生,有一天,羅素問穆爾:“誰是你最好的學生?”穆爾毫不猶豫地說:“維特根斯坦。”“為什么?”“因為在我的學生中,只有他一個人在聽我的課時老是露著茫然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的問題。”后來,維特根斯坦的名氣超過了羅素。有人問:“羅素為什么會落伍?”維特根斯坦說:“因為他沒有問題了。”從這個例子中我們不難看出,問題意識對于一個人的成功是多么的重要!但是,在現實語文教學中,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存在著不敢放手讓學生提問題,怕自己的教案被學生的問題搞得七零八落,怕自己面對學生的問題無力回答、失去教師的“尊嚴”等等一系列的心理障礙,語文課堂過去的滿堂灌變成了老師的滿堂問,學生的問題意識仍然沒有培養起來。孰不知,問題恰恰是教師教學的好幫手。

新課程要求我們必須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學生的能力。課堂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將有助于盡快實現新課程改革(以下簡稱新課改)的根本目標,因此我們在新課改

- 1

育是以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為起點的“問題教育”,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造就創新人才的重要措施。

(3)問題意識與新課改。新課改特別強調問題在學習活動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強調通過問題來進行學習,把問題看作是學習的動力、起點和貫穿學習過程的主線;另一方面通過學習來生成問題,把學習過程看成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傊?,問題意識是學生進行學習,特別是發現學習、探究學習、研究性學習的心理機制,新課改的落腳點就是要改變課程實施中一味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就是要努力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發展;就是要突出發現、探索、研究等認知活動,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課堂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已成為了新課改的落腳點。

我們主張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質疑問難,提出自己的問題,在教師和同學的共同努力下去解決自己的疑惑。這種教學方法的改變,絕對不是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變化,而是有它深層的內在基礎。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強調,知識并不是對現實世界的絕對正確的表述,不是放之各種情境皆準的教條,它們處在不斷的發展之中,而且在不同情境中,它們需要被重新建構;作為學習者的學生也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在以往的生活、學習和交往活動中,他們已經逐步形成了自己對各種現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們具有利用現有知識經驗進行推論的智力潛能;學習也不單是知識

- 3

學問要在無疑處有疑”,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二、學生課堂提不出問題的原因

教學的本質是學,教要轉化為學,教學的使命不是取代、壓抑、削弱學生的學,而是要在教師的支持下,激起、強化、優化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但是目前為什么我們課堂上主動提問的學生那么少?為什么許多學生不提問題?是老師的原因還是學生的原因?是課堂時間不夠,還是我們沒有有意培養?培養學生的問題能力是在追求一種形式,還是長遠學習能力的需要?

首要的原因是課堂讓我們的教師根據自己的預設操縱了。老師在自己的教學預設下,完成教學任務的

一、

二、

三、四。不少課堂老師的教學簡直如行云流水一樣天衣無縫,完整到沒有學生插嘴說話的空隙。盡管老師也根據預設提出了一些有可能是學生疑惑的問題,但畢竟不是學生提出來的。這樣的課堂,很認真的學生是有一些收獲的,大部分學生實際上還是一種被動的接受。

其次一個原因就是,有的教師預設學生可能不會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不會像老師那樣想得周到和深刻,簡直把學生預設成了弱智或白癡一樣。有的老師也有鼓勵學生提問題的的想法,可又怕學生提問耽誤時間,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只好作罷。殊不知,學生產生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比提出什么樣的問題更有意義和價值。老師剝奪的不僅僅是學生提問的權力,而且是一種有可能影響其長遠發展和創新思維的研究方法,這才是問題的核心所在。這就是人們為什么一直強調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有意義的理由。

- 5

生的問題意識才能得到很好的培養。

2、教師角色的轉變。傳統觀念認為課堂教學就是教師教,學生學的一個過程而已。這樣的課堂教學往往不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也僅僅是一個知識的傳授者,教師的知識處于至高無上的權威地位,學生學習時對教師有一種畏懼心理。在新課改的理念指導下,課堂教學應該是以“平等”方式進行的,這就要求教師要把自己的角色從“權威教學”轉變到“共同探討”。只有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才不致于產生畏懼的心理,才能夠積極主動地參加到課堂教學的討論中去,問題意識才能夠得以激發和培養。

(二)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精心設計問題情境。

1、尊重學生主體地位。一般心理學認為,主體意識是作為認知和實踐活動主體的人對于自身的主體地位、主體能力和主體價值的一種自覺意識,是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觀念的表現?!度罩屏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要求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明確地闡述了課堂教學中問題意識的主體是學生而不是教師。學生主體意識愈強他們參與自我發展,在學習活動中實現自己的本質力量的自覺性就愈大,從而也就愈能在課堂學習中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動力量,不斷調整、改造自身的知識、結構、心理狀態和行為方式。陶行知先生曾經講過,如果你按著雞脖子喂米給雞吃,它亂叫亂掙也不會吃;如果你松開雞,它就會自己主動找米吃。課堂教學其實也是這樣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考、自

- 7

都不足,僅靠膽量和興趣還發現不了實質性的問題,不容易提出切中知識關鍵的問題,因此教師必須發揮主導作用,積極倡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把學習知識的過程變成主動發現問題的過程,并在發現過程中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需要引導學生善于發現問題。

1、引導學生在嘗試中發現問題?,F代認知結構理論認為,學習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該過程是學習者通過新舊知識、經驗之間的相互作用而實現的,它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嘗試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著名科學家李政道先生就提出最好的閱讀方法是猜讀法,特級教師魏書生也喜歡在課堂教學生運用猜測、嘗試的方法解決不會的問題,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精心設計教學的各個環節,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完整的感性材料,讓學生自己在操作、實踐、閱讀、想象中去探索和發現規律,學會學習。比如《項鏈》的情節設置可謂峰回路轉,一波三折,更妙的是它的收尾,于高潮處戛然而止,堪稱余意未盡,余味無窮。此時就可以引導學生對結尾質疑而思,嘗試對情節重新續寫。

2、引導學生在探究中發現問題。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探究過程。杜威認為:“知識決不是固定的,永恒不變的。它是作為探究過程的一部分,既作為這個過程的結果,同時又是作為另一個探究過程的起點。它始終有待再考察、再檢驗、再證實,如同人們始終會遇到新的、不明確的、困難的情境一樣。”可見,探究是包括學生在內的一切活動的本質屬性,探究賦予學習者以積極性、主動性

- 9

要講究方法。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開闊了視野,拓寬了思路,互相受到啟發,共同獲得提高。

四、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作用

在新課改背景下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對學生的學習和新課改的推進都會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有利于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學生的學習由被動接受變成了主動探究,學生的思維也受到了極大的啟發,不僅主動思考現成的問題,更樂于主動地設置一些新的問題。

(二)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學生有了問題意識,才會對學習產生更濃的興趣,學習的動機也才會更加的強烈。

(三)有利于教學中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新課改要求在課堂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如果學生沒有問題意識,那么這種主體地位將無法發揮。

(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能力的提高來自于不斷地思考,不斷地探索,一個學生沒有問題意識,他就不會去思考、去探索,也談不上會有什么創新能力。因此,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將會極大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五)有利于推進新課改的實踐。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是實現新課改根本目標的重要途徑,也是推動新課程改革的主要動力,它不僅從根本上落實了新課改的精神,還把這種精神與課堂教學實踐緊密地聯系起來。

綜上所述,我們應該認識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已經不僅僅是教

- 11

第四篇:題目:關于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的問題

(論文)

姓名:職務:教師

關于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的問題

【摘要】: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里,不懂得競爭就意味著將要被社會淘汰。而未來的世界肯定充滿著比現在更激烈的競爭。因而從小培養學生競爭意識,是我們老師義不容辭的一份責任。我開始接手這個班的學生是一群剛從二年級生上三年級的小學生,可能是因為社會閱歷比較少,他們只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卻不懂得外面的世界充滿了競爭的火藥味。

【關鍵詞】: 競爭意識 培養學生 中學生 共同發展 心理品質

競爭是生物學關系之一,強調在兩者或兩者以上發生的行為,是指為了己方的利益而跟人爭勝,是個人或者團體,為了達到某種目標,努力爭取其所需求的對象而言。這種對象有物質或非物質的。我們的時代無處不存在著競爭,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競爭也日趨激烈。人們要生存發展,要適應社會,就必須具備競爭意識,必須學會競爭。所

以,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已成為當前學校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呢?我們可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一、善于為學生創設競爭的機遇

要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教師就應該有目的、有計劃地創設各種條件,為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提供機遇。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我主要通過開展各種競賽活動,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競爭,敢于挑戰自我的意識。例如,經常性地在班級開展“衛生競爭月”、“紀律競爭周”、“優秀作業積分賽”、“考試成績進步賽”以及演講、唱歌、繪畫、拔河、書法比賽等等。開展這些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在競爭的過程中認識競爭,學會競爭,勇敢面對競爭,并在活動中相互學習,互動發展,同時獲得良好的心理鍛煉機會。我們特別重視過程的經歷,使學生在公平公正的良性競爭過程中滋生競爭意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無論遇到什么挫折能有始有終地完成一件事情的品質,從而使學生懂得“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要保證學生積極地、持久地參與競爭活動,除了給予及時的指導外,適當的鼓勵與贊賞是不可或缺的手段。我的做法是,每開展一項競賽活動,就在班級設立“XX競賽評比臺”,采用記分制或動態等級評比制,對每個學生的進步予以肯定和表揚。同時,教師要明確告訴學生,機遇對于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但它永遠屬于那些積極進取的人。古今中外的成功者,無一不是積極進取的實踐者。同時讓他們明白,優異的成績源于堅定的自信心和用之不竭的自信力,在充滿自信的基礎上,重視每一點滴的進步,才會實現偉大的目標,這是競爭成功的關鍵所在。學生在激烈的競爭中,品嘗著艱辛與成功,競爭意識會逐步增強。

二、指導學生選擇合適的競爭參照

一個班級的學生,學習水平、思想水平以及能力水平參差不齊,在競爭過程中,讓他們在同一起跑線上啟程,并取得同樣的效果是不現實的。那么,指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競爭參照,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這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指在競爭前選擇好合適的對手。所謂“合適的對手”,是指競爭對手比自己的水平高,但差距不大。與合適的競爭對手競爭,成功的幾率會倍增,避免了不必要的失敗與挫折,學生的自信心會在不斷的進步與成功中得以加強,這給競爭平添了許多積極因素,使班級的整體競爭能健康順利地向前推進。二是指競爭可以選擇某一方面相比較。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優勢,為了讓學生在競爭中盡情展現自身的優勢,彰顯自我風范,強化競爭意識,教師可引導學生在競賽中與競爭對手比較某一方面的優勢。例如,在開展“優秀作業積分賽”中,那些學困生的作業錯誤比較多,如果讓他們與成績較好的學生比較作業的正確率,反而會遭受挫折??梢宰寣W困生與學習成績相近的學生比較進步的幅度,比較作業文面的正規性,作業態度的認真度。這種“優惠政策”給學困生設置了相對寬廣的比賽空間,他們在希望的天空中展翅翱翔,同樣能獲得理想的競爭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教師應把準衡量的標準,以激勵為主,最大限度地擴大贊賞范圍,加大贊賞力度,這對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能起到積極的助推作用。

三、培養學生不怕失敗的心理品質

盡管競爭是公平公正公開的,但競爭的殘酷性依然存在。優勝劣汰,這是競爭必然帶來的結果。成功與失敗,永遠與競爭相伴隨。開展競爭活動,不僅僅在于通過活動使競爭意識深入學生的心靈,也不僅僅在于培養學生的競爭能力,還在于使參與者得到各種心理體驗與心理調整,特別是在經歷了失敗的陣痛之后,心理承受力的鍛煉與心理平衡的再調整,對參與者至關重要。一個志在必得、永不服輸的競爭者,就必須具備不怕失敗、屢敗屢戰的頑強戰斗精神,這種敢打敢拼、永不言敗的心理品質的培養,較之競爭能力的培養有著更為重大、更為深遠的意義。所以,教師應當重視學生心理素質的鍛煉,使他們在成功與失敗的交替感受中,心理更趨成熟。

在每次競賽結束后,我都讓學生進行自我總結,總結成功的經驗,找出失敗的原因,形成書面材料后,由我和班委會共同審閱,并采用批語的形式,給予客觀公正的評價,中肯地指出

該生在活動中存在的不足。對那些已經盡了最大努力,結果以失敗而告終的學生,我們在批語中對他的努力給予真誠的肯定與贊賞,鼓其斗志,并坦誠地指出造成失敗的個中原因,提出建設性的意見。這樣的指點,學生愿意接受。經過一個階段的心理調整,絕大多數經歷了失敗的學生會告別過去,以全新的姿態投入新的競賽中。

培養學生不怕失敗、敢打敢拼的心理品質,是一個長期的工程,教師要不厭其煩地在每次競賽中和競賽后耐心地進行指導,保證學生能始終以積極的心態,主動迎接各種挑戰。

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競爭觀念

現代教育培養觀對成才的標準有了新的認知層次,看一個人是不是合格的人才,不僅要看他的知識和能力水平,還要看他的情商高低,即看他是否有高尚的情操、崇高的理想,是否胸懷坦蕩、光明磊落。一個知識淵博,但道德淪喪的人,是無論如何也不值得任用的。因此,我們在培養學生競爭意識過程中,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競爭觀念。具體可從三方面入手。

1、教育學生理性地對待競爭。包括兩個層面,一是要消除競爭中的嫉妒心理。要使學生明白,競爭不是相互殘殺,競爭是一種超越。要憑借自身的實力和努力,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幫助的基礎上進行競爭。別人進步了,成功了,要為之高興;自己失利了,受挫了,要正確地面對。嫉妒他人,甚至采取卑劣的傷害手段戕害他人,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應該予以徹底地消除。

2、教育學生采取正確的手段競爭。競爭要憑借自己實實在在的苦干贏得成功,不能靠投機取巧謀取私利。就是說,競爭的手段要正當,要光明,要符合道德規范和法律法規。這些道理教師要經常灌輸給學生,并在活動中加以實施。例如,班級進行“優秀作業積分賽”時,有兩名學困生為了取得較好的成績,讓高年級的學生代寫作業,我敏銳地感到,這是對學生實行道德教育的好機會。于是,我和班委會對兩名學生進行了相應的懲罰,降低他們作業的積分檔次,并在班會上以此為主題,展開了大討論,讓全班同學明白,競爭是一項道德活動,弄虛作假是不光彩的行為。當大家達成了共識,并付諸于行動,一股良性的競爭之風便在班級很快形成。

3、教育學生在合作的基礎上競爭。競爭具有殘酷性,但競爭并不是冷酷無情,不是孤軍奮戰,競爭需要合作。新的課改觀念特別強調要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教師應在鼓勵學生競爭的同時,強化學生的合作意識。在許多集體項目的比賽中,像拔河比賽,小組間的衛生競賽,班級間的歌詠比賽等,都需要大家的真誠合作,沒有合作,取得成功的機會就不大。即使一些個人之間的競爭,也需要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幫助與合作。譬如,個人學習成績競賽,它不僅僅是局限在考場上的應試,在平時的學習中,同學之間應相互幫助,取長補短,這就是合作。合作意識的培養,教師要進行口頭教育,還要與教育教學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唯此,學生的人格才會得以全面地發展。

擁有競爭意識能推進個人的發展,所以,我們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應該抓住機遇,不失時機地創設條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競爭,培養并強化他們的競爭意識,以增強他們適應未來社會的能力。

第五篇: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初探

市中區紅旗小學張成

我先從一個故事說起——國內的高才生到美國去念大學或研究生,學習總是格外地用功,上課認真記筆記,下課認真對筆記,考試前認真背筆記??荚嚨臅r候,老師講了六點,我們的學生絕不會寫五點半,保證將老師講的內容全部還給老師。在中國這樣的卷子表明老師講的內容學生全部都掌握了,自然是滿分??稍诿绹疃嘀坏脗€B等,通常只能得C等。而一些學生只答了一兩點,但有創見,是他自己思考出來的,是從其他資料獲取的,這樣的卷子才能得A等。我們有些學生表示不理解,去詢問老師:“我們六點都講出來了,為什么只能得C等,而他們只答了一兩點,卻得A等?”老師的回答也是值得回味的:“你答了六點不錯,可是這六點我都已經講過了呀!我講過了,你還說它干什么呢?我講六點,那是我思考的,是已有的六種可能性,或解決問題的六種方法。他們只講了一點或兩點,但那是他們自己的。我講課的目的,就在于啟發大家通過我講的六點,形成你們自己的思考,得到你們自己的答案。”我們的教育是學生帶著問號走進課堂,帶著句號走出課堂;美國的教育是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然后是帶著滿腦子的問題(或新問題)走出課堂。我們的學生走出教室后是用練習、作業去驗證課堂上所解決的問題。美國學生走出教室,是帶著問題走進圖書館、實驗室學習、探究、尋求問題的答案。中國衡量教育成功的標準是:將有問題(不會)的學生教育成沒問題,全懂了(學會了),所以中國學生年齡越大,年級越高,問題越少;美國衡量教育成功的標準是:將沒有問題的學生教育得有問題,如果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國學生年級越高,越有創意,越會突發奇想。美籍華人、著名的旅美教育博士黃全愈(《素質教育在美國》)先生在研究了東西方教育比較后發現:中國人為什么“贏在起點,輸在終點”。結論是:中國人缺乏懷疑精神、創新意識。大家想一想,中國的父母、老師、校長教育學生都是“你上課要認真‘聽講’,要聽老師的話”。請注意是認真“聽講”,而不是教孩子“你上課要認真‘提問’。家長、教師下課后與學生交流張口也是“你今天學得怎么樣?”而不是“你今天問得怎么樣?”“提了多少問題?”

《語文課程標準》說:“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那么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如何使教師、學生的提問更有價值?下面我談三個方面。

一、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問題意識。

大家知道,傳統的教學是教師提問,學生作答,教師傳授,學生接受,這種“填灌式”的教學,學生幾乎沒有“問”的欲望,因此,我們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教學中就要勇于創設一種誘發學生質疑的欲望,學習的欲望。

1、圖文并茂的多媒體展示,引學生入境。

在教學《燕子》時,我們除了讀題聯想外,是不是可以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多媒體圖文出示:“一身烏黑光亮的羽毛,一對俊俏輕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湊成了活潑機靈的小燕子。”因為學生與這兩句話進行了反復對話并認真觀察了這機靈的小燕子,在對話與觀察中自然產生了自己的疑問:為什么作者只寫了一身烏黑的羽毛?那燕子的爪子、頭、腹部和嘴呢?這樣完整嗎?等等。“想知道問題的答案嗎?”請到我們今天要學的課文《燕子》中尋找吧。

2、意味深長的故事,引學生思考。

同學們, 上課之前老師先給你們講一個故事,一個引人深思的故事。古代濟陽有個商人過河時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桿大聲呼救。有個漁夫聞聲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濟陽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給你100兩金子”。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卻翻臉不認帳了。他只給了漁夫10兩金子。漁夫責怪他不守信,出爾反爾。富翁說:“你一個打漁的,一生都掙不了幾個錢,突然得十兩金子還不滿足嗎?”漁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后來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個曾被他騙過的漁夫說:“他就是那個說話不算數的人!”于是商人淹死了。商人兩次翻船而遇同一漁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報卻是在意料之中的。因為一個人若不守信,便會失去別人對他的信任。引入──《五色鹿》。

3、思想深刻的名人名言,引學生質疑。

例:《永遠的白衣戰士》

(師生問好后,師說:在學習課文之前,老師要送給大家兩句詩)。屏示: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臧克家。

①想跟老師一起朗讀嗎?(多遍:讀──再讀)

②有什么問題想問嗎?

③學生質疑。

二、把握探究點,生成問題。

課文的探究點往往是課文的題目、詞語、句子,是理解課文的重點、難點關鍵。

首先從整體上把握。如《生命的壯歌》的題眼“壯”,《鳥的天堂》文末句“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最佳路徑》的“給人自由,任其選擇”;《天鵝的故事》: “從此以后,這支獵槍就一直掛在墻上,再也沒有動過。”“老人為什么沒有向天鵝開槍,卻把槍掛到肩頭,悄悄地離開了湖岸?”

其次在局部中把握。如《天鵝的故事》,圍繞著總探究點,學生找到了“騰空而起”、“石頭似的”、“撞擊”、“顫動”、“驚住”、“呆呆地”等詞語,提出問題:“你在冰面上看到了什么?”“當它們看到這只老天鵝從天上落下來撞擊冰面時是怎么想?”“當它們第二次看到這只老天鵝從天上落下來撞擊冰面時又怎么想?”等等。

立足探究點的質疑,使學生的提問更有目的性,問題的思路更加清晰,富有突破性和聯

系性。

三、篩選、整合問題,提高問題質量。

大家都有這樣的體會,一旦學生的質疑欲望被激發,或者只要讓學生質疑,學生就會提出許多問題,有的問題還毫無價值。我在教學《永遠的白衣戰士》這樣處理的:第一課時有兩個質疑環節:一是在揭題后引導學生質疑;二是在學生初讀課文后安排了課文質疑。“剛才我們就題目提出了自己的疑問,那么在讀書的過程中,你們一定又有許多新的問題,請大家提出來。誰能提出有質量的問題,我就請他把問題寫在黑板上,并獎勵一顆星。”學生一聽來勁了,接連提出了十幾個問題,光寫在黑板上的就有

七、八個,接下來,我是這樣處理的:“同學們,你們一節課發現了這么多問題,真了不起。但是問題這么多,該怎么解決呢?我真沒有辦法,誰幫我出出主意想想點子?”──

有的學生提出,圍繞問題閱讀課文,一個個解決。我說:“這么多問題一個個解決,時間來不及。”

又有學生提出,把問題分給幾個小組,每小組討論幾個問題,然后再集中解決。我高興地說:“這個主意不錯,分工合作,能提高效率,但還不能算最好。”

這時,一個學生說:“挑出幾個重點問題討論,重點問題解決了,其他問題也就解決了。”我握住這個學生的手說:“抓重點、抓要點,這是一個好辦法。那么我們就來看看這么多問題中,哪些問題最重要?請各小組討論討論,找出主要問題。”

經過討論,大家認為下面三個問題比較重要:

1.為什么說葉欣是“永遠的”白衣戰士?

2.從哪些地方,你能體會到葉欣工作的“高風險”“高強度”“高效率”,在感受深刻的地方做上標記。

3.課文通過哪些描寫來反映葉欣的光輝形象的?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梳理是為了在沙礫中發現金子。在閱讀時看到文本的“眼睛”,我們質疑的目的是什么?一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就是通過問題引起學習,把問題看作是學習的動力和起點、主線;二是通過學生生成問題,把學習過程看成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美國教育家布魯巴克認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課堂教學中,我們要舍得花時間,下功夫,引導學生敢問、善問。當然,即使在學生問題意識得到強化的時候,我們教師仍有提問的必要。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只有讓學生靠自己的能力自覺地去學去思,我們的學生才會形成一定的生存能力,才會成為一個健全的人,我們的民族,才會有不竭的創新動力,才會永遠傲立于世界。

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初探

張成

市中區紅旗小學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品質管理人員職責分工下一篇:培訓整改落實情況報告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