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汪曾祺全集范文

2022-05-25

第一篇:汪曾祺全集范文

汪曾祺全集讀后感

讀《汪曾祺全集》

五大本,共2000多頁的電子書《汪曾祺全集》,我零零散散地讀完,共花了大概3個月左右。

汪曾祺的作品以散文及小小說居多,主要描述的都是他生活中的經歷以及所遇到的人,當然,還有很大篇幅是描寫“天下美食”的,由此觀之,汪曾祺必是吃貨一枚。汪曾祺的文字平實易懂,幾乎與“華麗”二字沒有交集,但卻有一種讓人能靜心讀下去的吸引力,有點“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味道。文章要達到這種水平,作者心態和寫作功底都必須達到“雙馨”才可。

我喜歡書中關于他自身人物的一些小小說及他談到的一些關于寫作的文章。雖說我現在腦中一片空白,并不能講出書中他具體寫了哪些人、哪些事、哪些理,但我知道我是有收獲的,最起碼心態是變得平和了些。要說到具體得到了什么,一時還真是無法言說。

很遺憾,汪曾祺并未發表過長篇小說(不知是否寫過)?;蛟S是因為他的文字太過隨意,不習慣做去精巧的設計吧??偠灾?,汪曾祺的散文作品是值得一讀。

這是我讀完之后目前所能想到的一些東西。對于沒有的東西,我就不強拉硬扯了,這一點也是受汪曾祺的影響吧——平實真誠,不刻意賣巧。

第二篇:汪曾祺

論汪曾祺筆下小人物的倫理悲劇

摘要:汪曾祺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壇獨具特色的作家。他一生致力于短篇小說的創作,著有《受戒》、《大淖記事》、《雞鴨名家》等多篇小說。他的小說取材于民間,主要著眼于小人物的刻畫,通過對故鄉的小人物的描寫,來展現故鄉民俗風情的融洽和美麗的。他在小人物身上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與愿望,反映出一種自然健康的人情美、人性美。但是也有很多小人物的命運是很悲哀的,充滿了悲劇色彩。汪曾祺借小人物的悲慘遭遇,表現人生的悲涼,展示了一個人道主義者的悲憫情懷。

關鍵字:汪曾祺小說 小人物 倫理悲劇

引言: 汪曾祺筆下的小人物都是善良、謹慎、與世無爭、自足自樂的,雖然也有悲哀,但是這些悲哀和悲傷是讀者所感受到的,而那些小人物卻是很平靜坦然的接受了。在這些小人物的一生中我們沒有看到轟轟烈烈的奮斗,也沒有看到悲壯的反抗和斗爭,有的只是沉默、平凡和與世無爭。這些并沒有給讀者的心靈上以強烈的情感震動和深刻的思考,只是讓人讀后感到傷感。汪曾祺作為一名有強烈責任感的作家,通過描寫發生在小人物身上的倫理悲劇,來批判那些反人性的甚至毀滅人性的,造成心靈創傷和精神悲劇的倫理道德觀念。

雖然經歷了轟轟烈烈的五四啟蒙運動,舊的倫理道德秩序正在一步步的走向滅,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歷經千年的倫理道德觀念依然深深的地扎根于民眾的內心深處。汪曾祺筆下的小人物也追求愛情,因為對愛情的渴望是人類不倦的追求,愛情能給人類的最大的精神慰藉。然而在苦難中生存的人,由于他們處于社會的底層,愛情對于他們總是缺失的,慢慢地脫離了正常的倫理軌道,最后只落得失敗和幻滅的命運。

一、悲劇形象

《辜家豆腐店的女兒》中,辜家女兒因為家貧而被迫賣身,忍受著大德生米廠王老板和他的傻兒子大呆鵝的蹂躪,但自己鐘情的卻是王老板的小兒子,沒想到她的愛意卻遭到了拒絕,就連她求性的欲望也破滅了。她沒有固守中國社會一向講究的“發乎情,止乎禮”的文化思維模式,大膽地追求愛情,向陰暗死寂的生活表示質疑和抗議。但是,在這個滿目瘡痍的社會中,辜家女兒豈會有幸福美滿的生活,她在這千瘡百孔的愛情中苦苦掙扎,到最后卻被現實打擊得粉碎,留下更為悲慘的生活。

《晚飯花.珠子燈》中,孫小姐身為大家閨秀,從小飽受封建文化的熏染。在未婚夫的影響下,她也自覺地接受了一些新文化觀念。不幸的是新婚不久丈夫病逝,盡管丈夫留下了不要守節的遺言,但改嫁的念頭一刻也沒有在孫小姐的腦海中出現過,孫小姐默默地在獨自等待中死去。“珠子燈”本是多子多福的象征,在這里卻成了孫小姐靈魂的枷鎖,那種巨大的反諷刺意味讓人感到深深的悲哀。

《憂郁癥》中的龔家媳婦裴云錦,因為過度的操勞家室導致一直懷不上孩子,卻認為自己對不起婆家,意思整天地不說話,只是坐在家門前木然地看著日影或雨滴,最終選擇了上吊自殺。這種精神上的壓迫比單純的物質壓迫更加可怕,那是一種滲透到骨髓里的殘忍,讓人感到更加的悲哀。

在汪曾祺的小說中,還有一類小人物近乎亂倫性質的悲劇。這類小人物的形象更為尖銳、更為深刻,更具人性的深度,從而也更具悲劇的意義。這主要通過一種畸形的性愛表現出來,其中包含的不再是作者的悲憫和同情,更是質疑和批判?!夺烎~巷》中少爺和嫂子、女傭之間的性關系;《窺浴》中女老師和男學生的性關系,這些都是違背道德、不正當的,作者寫出來是為了引起我們的反思。其中最具深度的是《小娘娘》,講述了一個性與道德的主題,展示了靈與肉的沖突。明知道姑侄通奸是亂倫,是作孽,是一條不歸路,但是耐不住舉目無親,世事冷漠帶來的巨大寂寞、空虛與荒涼,姑侄倆為了得到片刻的溫暖與慰藉鋌而走險,最終帶給他們的是更大的沉淪。

二、悲劇成因

1、作者的經歷

汪曾祺出生于山清水秀的江南小城——江蘇高郵。從小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但19歲后,汪曾祺開始踏入了殘酷的社會。他19歲離開家鄉去昆明考大學,開始飽嘗了生活的艱辛。在西南聯大雖然受到名師的諄諄教誨,學到豐富的知識,但物質上的貧困和戰爭年代的兵荒馬亂使他逐漸發現現實生活不是詩意與美好的交織,而是充滿了荊棘和崎嶇。大學畢業后,他在昆明郊區的一所中學任教兩年,這使他有機會近距離地觀察社會與認識,體味出人生的寂寞和悲涼。1946年秋,他離開昆明去了上海,找工作遇到了很多挫折,碰了幾個釘子之后依然沒有著落,這導致他的情緒很壞,甚至想到了自殺。這些感同身受的坎坷的生活經歷使他在憧憬生活詩意的間隙,滋生出一種對人生,對世界的憂患意識,對問題的思考也因此變得深刻起來。1958年,他被打為右派,下放到農村勞動。這是因為這次經歷,使他對社會下層人民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真切感受到了社會下層小人物艱苦的生活和人生的無奈痛苦。因此汪曾祺在小說中淡淡的敘述,冷靜地表達著自己對于平凡苦難生活的體味和對平凡善良人們的悲憫。深刻的悲哀之感表明了他對這些小人物的深切的悲憫與同情。汪曾祺在小說中,以普通的日常生活為基點,把真摯的目光投向生活的的各個陰暗角落,開掘人性的虛偽、丑陋與鄙陋,使作品流溢出冷峻的色彩。面對一個個被扭曲的心靈,汪曾祺以清醒的頭腦關注人性,把筆觸伸向人性的深處,從中折射出人類的生存現狀,引起讀者對生活的審視和反思。

2、社會背景

造成這些小人物的真正元兇是中華傳統的封建思想。雖然經歷了轟轟烈烈的五四啟蒙運動,舊有的中國倫理道德秩序在一部部走向滅亡,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經歷了千年的倫理道德觀念依然深深地扎根在民眾的內心深處。封建道德和傳統觀念是極具影響力和破壞力的,它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隨時隨地都有可能造成人生的悲劇。而在女性的生存中表現的更加明顯。

在汪曾祺描寫小人物倫理的悲劇上,他更多的是表現在男女性愛上。也許因為中國文化中性意識特別強,給人造成的壓抑感也特別強,汪曾祺自然而然地就用性愛題材表達他反抗戒律與禁忌的愿望。他的興趣不在于一般意義上的性愛--比如合禮儀合規矩的性愛,而在于那些越軌破戒的性愛。那些小說人物之所以破戒求愛,是寄寓著對于美好人生的向往。在《大淖記事》中,一群婦女將老光棍的褲子扒下來掛到樹上,有一回她們當著老光棍的面脫光衣服下水洗澡。姑娘生下私生子、少婦搞婚外戀,在這里都是平常事,只要她們愿意,愛怎樣就敢于怎樣。巧云的母親就是跟戲班子的一個小生私奔遠去的。私奔乃是她們陰暗的一生中最為光明的一次追求,是對日常生活的有限性和無聊感的逃避與反抗?!陡Q浴》是女老師“性”上了她的男學生?!缎鷭肥切」霉?ldquo;性”上了自己的侄子?!豆技叶垢甑呐畠骸分?,辜家女兒同時“性”上了王家父子倆,而她真正喜歡的卻是王家的另一兄弟。在《受戒》中,眾所周知,小姑娘偏偏愛上了一個小和尚。這些破格的性愛,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真正敢于蔑視戒律率性而為的,全是女性。這些人物都是極為安守本分的人,即使給生活壓得奄奄一息也無所抱怨。但是在性愛上割不斷那絲向往與遐想,一旦有機可乘,就無可遏止地表現出內心的追求與騷動。向更深層探索,可以發現,她們是以性反抗的方式,表達著對陰暗死寂的生活的質疑與抗議。

結語: 在這些小人物的一生中我們沒有看到轟轟烈烈的奮斗,也沒有看到悲壯的反抗和斗爭,有的只是沉默、平凡和與世無爭。這些小人物的遭遇,并沒有給讀者的心靈強烈的情感震動和深刻的思考,其悲慘的遭遇只是讓人感到很悲哀和傷感。汪曾祺的小說中很多小人物并沒有過著幸福美滿,和諧融洽的田園生活,而是處在一個到處充滿了欺壓、鄙視的生存環境,活得很凄苦和悲涼。但小人物對生存的要求其實是很低的,但是他們往往卻處于矛盾的最前沿,深受著生存環境加給他們的種種限制和催迫,甚至是凌辱。汪曾祺筆下的這些小人物的愿望就是能夠好好的活下去,他們奮斗的目標就是生活,因此他們身上有價值的東西就只是一種生命的本能。但當他們的生存道路受到黑暗勢力阻礙時,他們并沒有站起來與黑暗勢力進行抗爭,而是默默的忍受著黑暗勢力給他們的壓迫和阻礙,放棄他們的理想和愿望,這是讓讀者感到最可悲,最無奈的。

參考文獻:

[1]汪曾祺.汪曾祺自選集·自序.昆明:漓江出版社,1987. [2]汪曾祺.汪曾祺自選集·自序.漓江出版社,1987. [3]施文青.從《陳小手》看微型小說的敘述負重.維普資訊. [4]郭紅欣.論傳統文化對汪曾祺小說的影響.洛陽大學學報,2007(3)

[5] 朱棟霖,丁帆,朱曉進.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6]朱棟霖 丁帆 朱曉進.中國現代文學史(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7]楊劍龍.戀鄉的歌者——沈從文和汪曾祺小說之比較.小說評論,1996(2). [8]孟慶澍.仁愛與抒情——汪曾祺氣質論,小說評論.1998(5). [9]徐海燕.汪曾祺小說中的自然人性觀.湖南工業大學學報,2007(3).

第三篇:汪曾祺

汪曾祺(1920.3.5~1997.5.16),江蘇高郵人,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畢業于西南聯大,歷任中學教師、北京市文聯干部、《北京文藝》編輯、北京京劇院編輯。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鉆研。著有小說集《邂逅集》,小說《受戒》《大淖記事》,散文集《蒲橋集》,還寫了他的父親,大部分作品收錄在《汪曾祺全集》中。其散文《端午的鴨蛋》和《胡同文化》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

金岳霖

整體把握:金岳霖是著名的國學大師,作者對老師充滿敬愛的感情,本文即是這種感情真誠流露的見證。但是作者寫作本文,采取了一種輕松活潑、幽默滑稽的筆法,讓世人看到一個極其富于個性的活生生的金岳霖。

作者筆下的金岳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文章行將結束時有這樣一句話:“誰也不會知道這位老先生是一位一肚子學問、為人天真、熱愛生活的大哲學家。”可以視做對老年金岳霖的特點的概括,也可以視做對他的一生特點的概括。

在本文中,關于金岳霖的行事大約有:

1、奇特的外貌。講課時戴帽,帽檐壓得很低;戴一副一白片一黑片的眼鏡;穿一件其他教員很少穿的夾克。

2、奇特的行為舉止?;佳奂?,微仰著頭;走起路來深一腳淺一腳;在學生面前抓自己身上跳蚤;養一只大斗雞,同一桌吃飯;搜羅大梨、大石榴,與小孩比賽。

3、獨特的教學風格。有時一上課就宣布穿紅毛衣的女生回答問題,致使女生們緊張而興奮;面對學生們提的各種問題,他都回答;開選修課,師生平等對話,上課時與王浩探討問題,旁若無人。

4、對專業理論的獨特理解。學生覺得邏輯枯燥,但他覺得“很好玩”;沈從文給他出“小說和哲學”的講題,他卻得出結論說二者沒有關系,可見他對專業理解的嚴格,又缺乏變通,不給學術沙龍東道主的面子。

5、對友情獨特的珍惜。對學生很愛護,林國達死了,他在課堂上表現出悲哀;林徽因死后,別人都忘記她了,可他還記得林的生日。

6、對生活獨特的熱愛。喜歡與孩子相處,做孩子的游戲;老年時,坐在平板三輪上逛王府井大街,以示接觸社會,觀察生活。

總的說來,金岳霖具有特殊的性格、特殊的外貌、特殊的言行,他的性格較為復雜,在學術上聰明過人,但在現實生活中,不諳世故,頭腦單純;他待人真誠、坦蕩,但學生覺得他很可笑。他一心只想學問之事,以致對社會人事的感受理解與眾不同,于是從內心到外表都特立獨行,沒有想到要從眾從俗,也正是這種孤獨精神和單純心理,才使他靜心做學問,成就了他的學問品格。

另外,本文語言也很有特色。汪曾祺是當代著名作家,其散文別具一格,經歷了一輩子的寫作訓練,培養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語言平實而有韻味。這種韻味有點像巴金的《小狗包弟》,自然而然,少造作。本文的語句都很短,描敘性和議論性的語言都很精粹,辭達而已,不事夸張,但都很好地表現了人物的本來面目,表達了作者的本意。這樣的語言粗看不見精彩,須細味才見功力,如描寫金岳霖對學生講《紅樓夢》里的哲學時有一插曲:“他把右手伸進后脖領,捉出了一個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為得意。”事件、情境本身就很有趣味性,作者只是照直說來,并沒有過多的精雕細琢,但留有閱讀品味的余地。又如描寫金岳霖與朋友的交往:“君子之交淡如水,坐定之后,清茶一杯,閑話片刻而已。”這些語句中間沒有可有可無的文字,也許老作家行文至此,自己都沒有意識到,而具有感染力的簡潔而暢達的文風已經凝聚在字里行間了。

問題探究 1 作者為了使文章生動活潑,寫人時用了什么筆法?

作者對金岳霖的描寫是漫畫式的。漫畫筆法,可以是諷刺的,也可以是親切熱情的。本文表現為后一種,我們看到的似乎是一幅夸張了的人物漫畫,其實并不是作者想有意地或人為地夸張,而是人物本身就具有夸張性的特點,作者只要照直寫來就自然生動活潑了。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似乎只寫直觀印象,并不像平時見到的寫名人的文章那樣鄭重其事,非寫出人物的深刻性、崇高性不可;作者寫的是活生生的人物,印象、感性、趣味的特點非常突出。

2 文章在剪裁布局方面有什么特點?

為了使文章成為一個有機整體,為了使表達生動活潑,本文在剪裁布局上似乎有一番認真思考。作者先寫金岳霖的外貌,后寫其行為;同時又先寫課堂上的金岳霖,后寫生活中的金岳霖。作者把最深的印象寫在前面,把一般的印象寫在后面;把最重要的材料放在前面,把次重要的材料放在后面。文章還隱約按時間安排材料,由遠及近地描寫人物,先寫西南聯大時的金岳霖,后寫解放后的金岳霖,體現一種歷史的縱深與跨度。

3 從文章中可以看到當時西南聯大怎樣的校風、學風?

(1)寬容個性。教師們充分地保留了各自的個性,金岳霖只是“很多有趣的教授”當中的一個,他外貌、言行奇特,無人干預。

(2)思想自由。聞一多可以在公開場合大罵蔣介石。

(3)學術氣氛很濃。當時正是抗日戰爭時期,盡管戰事頻仍,紛擾不斷,但西南聯大教學秩序井然,師生們致力于學問、學術,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后來許多聯大畢業生學有成就,都應歸功于聯大的辦學方針和校園學習風氣。

4 如何看待文中出現的“閑筆”?

文章在描寫金岳霖的穿著之后,展開聯想,寫到了聞一多和朱自清的穿著,以及聞一多大罵蔣介石的情景;再往后,寫金岳霖的得意門生王浩,展開聯想,寫到王浩“現在成了洋人”,與作者仍有來往。這兩處描寫,都是由“本事”言及“他事”,與金岳霖不甚相關,但又成為文章的有機組成部分。如果按梁實秋的散文創作法則來說,這種“閑筆”是犯忌的,但汪曾祺寫散文常有這種“閑筆”,并無人提出批評,倒是顯示寫作的個性,表現了老作家特有的文風。

5 本文的當代閱讀價值何在?

金岳霖是中國著名哲學家之一,學術界不少人都寫文章稱贊他的學術思想,肯定他在學術史上的地位,而汪曾祺則把生活形象、師表形象留給廣大讀者,留給歷史,這本身就很有意義;再有,金岳霖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物,憑借老作家汪曾祺的寫作才華,寫出來自成一篇有特色有趣味的散文佳作,供后人長久閱讀,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另外,文章涉及西南聯大的一些人和一些事,也有史料價值。

有關資料

一、關于金岳霖(周禮全)

金岳霖(1895—1984),中國現代哲學家、邏輯學家。字龍蓀,湖南長沙人。1911年入北京清華學堂,1914~1921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學習政治學,獲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之后在英、德、法等國留學和從事研究工作。1925年回國,1926年在北京清華大學任教授,創辦清華大學哲學系。以后任西南聯大哲學系教授、清華大學哲學系主任和文學院院長、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和系主任、中國科學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和副所長。1954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1979年被選為中國邏輯學會會長。1953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曾任中央委員、中央常委。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4年后歷任全國政協第

二、

四、

五、六屆委員,還曾被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著有:《論道》和《知識論》

第四篇:汪曾祺評論

汪曾祺

人物評價

汪曾祺,資深文化界名人。汪曾祺同別人不一樣之處,在于他接受過西南聯大正規的高等教育,當屬科班出身。他雖也喜歡做學問,但同那些大學者不同的是,他多半陶醉于辭章考辨之類的“小學”,做的是闡幽發微的工作。他喜愛《世說新語》和宋人筆記,繼承明清散文傳統和五四散文傳統,傾心晚明小品集大成者張岱的文章,同晚明公安派“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文學主張也息息相通。中國傳統文化修養深厚、從事過京劇編劇的汪曾祺,深諳“絢爛之極歸于平淡”的東方古訓和布萊希特標榜的“間離效果”的西方現代理論,加上個人身世浮沉的滄桑之感,促使他不去追求反映時代精神的最強音,而是以含蓄、空靈、淡遠的風格,去努力建構作品的深厚的文化意蘊和永恒美學價值。他長于江南,定居于京城。翻閱他的作品,不乏風和日麗、小橋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極少見到雷霆怒吼、闊大無比的壯觀場景。汪曾祺憑著對事物的獨到穎悟和審美發現,從小的視角楔入,寫凡人小事,記鄉情民俗,談花鳥蟲魚,考辭章典故,即興偶感,娓娓道來,于不經心、不刻意中設傳神妙筆,成就了當代小品文的經典和高峰。

汪曾祺博學多識,情趣廣泛,愛好書畫,樂談醫道,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鉆研。他一生所經歷的轟轟烈烈的大事可謂多矣,例如啟蒙救亡、奪取政權、反右斗爭、“文革”、改革開放等等。但他深感現代社會生活的喧囂和緊張,使讀者形成了向往寧靜、閑適、恬淡的心理定勢,追求心靈的愉悅、凈化和升華。人們都有這樣的體驗:狂瀉喧騰的大瀑布之美固然可敬可畏,然而置身清麗澄明的小溪邊,觀魚游蝦戲,聽流水潺潺,不是讓人忘掉精神疲憊而頓感其樂融融嗎?汪曾祺把自己的散文定位于寫凡人小事的小品,正是適應了中國讀者文化心態和期待視野的調整。

當今社會,由于復制技術造成的那種虛擬幻化的“大文化”、“大話語”、“大敘事”,因為它們的虛幻和刻板,已經不再具備可體驗的審美特征。真正具有可體驗的美的特征的,恰好是真實的個體生存中的無時無刻不在的“小文化”“小話語”“小敘事”。汪曾祺在中國當代文壇上的貢獻,就在于他對“大文化”“大話語”“大敘事”的解構,在于他對個體生存的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的昭示和呼喚,在于他幫助人們發現了就在自己身邊的“凡人小事”之美。美在身邊,美在本分。汪曾祺散文的精神氣質和藝術神韻之所以能對讀者產生強大的魅力,就在于他對“凡人小事”的審視,能做到自小其“小”,以小見大,而不是自大其“小”,以小媚“大”。

必須指出,汪曾祺寫“凡人小事”的小品文深蘊著他獨特的人生體驗,但其效用并不只是自娛一己的性情,他強調自己的作品還應于世道人心有補,于社會人生有益,決不是要把個人與社會隔離開來,對立起來。他的作品間或也流露出道家主張的隨緣自適、自足自保的悠然任化的意趣,但斷然有別于魏晉文人的清談和頹廢,在本質上他對人生的理解和描繪是樂觀向上的,相信“人類是有希望的,中國是會好起來的”?,F代藝術,太多的夸飾,太多的刺激,太多的借助聲光電氣。汪曾祺則是要從內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種原汁原味的“本色藝術”或“綠色藝術”,創造真境界,傳達真感情,引領人們到達精神世界的凈土。

現代人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身邊的“凡人小事”還沒來得及完全呈現自己的意義就被拋到記憶的背后。由此看來,人們除了被“忙”包裹、擠壓之外,似乎根本體驗不到人生還有什么其他樂趣。汪曾祺的散文在向人們發出這樣的吁請:慢點走,欣賞你自己啊!

汪曾祺散文的特色

汪曾祺的散文沒有結構的苦心經營,也不追求題旨的玄奧深奇,平淡質樸,娓娓道來,如話家常。汪曾祺曾說過:“我覺得傷感主義是散文的大敵。挺大的人,說些姑娘似的話……我是希望把散文寫得平淡一點,自然一點,家常一點的。”因此品讀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聽一位性情和藹、見識廣博的老者談話,雖然話語平常,但饒有趣味。如《葡萄月令》。

汪曾祺的散文寫風俗,談文化,憶舊聞,述掌故,寄鄉情,花鳥魚蟲,瓜果食物,無所不涉。在《夏天的昆蟲》中,他向讀者介紹了蟈蟈、蟬、蜻蜓、螳螂的品種、習性和孩童捕捉昆蟲的情形。如他說:“叫蛐子(蟈蟈的俗稱)是可以吃的。得是三尾的,腹大多子。扔在枯樹枝火中,一會兒就熟了。味極似蝦”。說北京的孩子在竹竿上涂上黏膠捉蟬。作者小時候用蜘蛛網捉蟬"選一根結實的長蘆葦,一頭撅成三角形,用線縛住,看見有大蜘蛛網就一絞,三角里絡滿了蜘蛛網,很黏。瞅準了一只蟬,輕輕一捂,蟬的翅膀就被粘住了。"讀到此處,不覺會心一笑,好像說的就是我自己童年的情形。

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質樸,不事雕琢,緣于他心境的淡泊和對人情世故的達觀與超脫,即使身處逆境,也心境釋然。在被打為右派下放勞動的日子里,他奉命畫出了一套馬鈴薯圖譜。他認為在馬鈴薯研究站畫圖譜是“神仙過的日子”,畫完一個整薯,還要切開來畫一個剖面,畫完了,“薯塊就再無用處,我于是隨手埋進牛糞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說,像我一樣吃過那么多品種的馬鈴薯,全國蓋無二人。”

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觀念的灌輸,但發人深思。如《吃食的文學》和《苦瓜是瓜嗎》,其中談到苦瓜的歷史,人對苦瓜的喜惡,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最后談到文學創作問題:“不要對自己沒有看慣的作品輕易地否定、排斥”“一個作品算是現實主義的也可以,算是現代主義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個作品。作品就是作品。正如苦瓜,說它是瓜也行,說它是葫蘆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

汪曾祺小說的特色

汪曾祺的小說充溢著“中國味兒”。他說:“我是一個中國人”,“中國人必然會接受中國傳統思想和文化影響”。儒、道、佛三家,“比較起來,我還是接受儒家的思想多一些”;不過,“我不是從道理上,而是從感情上接受儒家思想的”。正因為他對傳統文化的摯愛,因而在創作上追求回到現實主義,回到民族傳統中去。在語言上則強調著力運用中國味兒的語言。這是他藝術追求的方向,也是他小說的靈魂。 曾祺小說中流溢出的美質,首先在于對我們民族心靈和性靈的發現,以近乎虔敬的態度來抒寫民族的傳統美德。他說:“我寫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而美與健康的人性,不論在多么古老的民族傳統中,永遠是清新得如同荷風露珠一般。為此他寫成了膾炙人口《受戒》和《大淖記事》?!妒芙洹分幸粚顫娍蓯鄣男号g萌發的天真無邪的朦朧愛情,蘊含著對生活和人生的熱愛,洋溢著人性和人情的歡歌。這種內在的歡樂情緒同古代樂府和民間情歌相同?!洞竽子浭隆返膼矍楣适侣詾榍?。娟美可人的巧云和年輕風流的錫匠十一子純真赤誠的愛情遭到野蠻的蹂躪,然而無比堅貞的愛竟可使生者死、死者生,使所有人為之敬佩,文中描寫的錫匠形象尤為鮮明。這是令作家“向往”和“驚奇”的美,它深藏在民間,深藏在我們民族的傳統中。

然而,它在展示美與健康的人性的同時,也常常對人性的丑惡發出深沉的嘆喟。 《釣人的孩子》反映的是貨幣使人變魔鬼,《珠子燈》揭示的是封建貞操觀念的零落,《職業》寫的是失去童年的“童年”和人世多辛苦,《陳小手》更揭示了封建主義、男權專制的殘暴。當然,作者也無意掩飾我們民族心理和性格的弱質?!懂惐分袑κ芯矫裱匾u為常的僵硬刻 2

板生活,于生無望而求助于“異秉”的猥瑣心理,也進行了不無調侃的諷刺:《八千歲》中米店老板的心理自我調節也頗似阿Q。

對于自卑、平庸、麻木的心理狀態,作者都有所針砭,但畢竟同情與悲憫要多于批判。因為在作者看來,今天寫過去的事,需要經過反復沉淀,除凈火氣,特別是除凈感傷主義。所以即使在《八月驕陽》中寫老舍之死時,也只是將一腔憤懣深藏在凄清和冷寂中。除凈火氣、感傷,達到恬靜、淡泊,可說是汪曾祺小說的主要風格,也是他自己饒有特色的“抒情現實主義的心理基礎”。但也誠如林斤瀾所說:“„除凈火氣?,也可能除凈了„血氣?。除凈了„感傷?,也可能除凈了„創傷?。”

平靜淡泊的汪曾祺

汪曾祺的夫人是施松卿女士。施松卿出身名門,是西南聯大的高材生,就讀于物理系,同楊振寧同班,后由于身體原因改讀英文,當年施松卿風華正茂,有人問她為何選擇當時外貌背景都不出眾的汪曾祺時,她說她看中的是汪曾祺的才華。

文革時期,汪老受到迫害,舉家被安置在北京一個偏僻的四合院里,不知是不是當時有人故意整他,汪老所住之處緊鄰當時北京一有名的地痞,有人好心告訴汪老要小心一點。后來入住后,汪老的夫人想要作畫,汪老就在窗前用廢棄的水缸栽了些豆角,時日一久,藤蔓漸漸爬滿了隔壁的窗戶,遮住了所有的光線。那里住的恰恰是那個地痞。汪老過意不去,后來拿一袋豆角送給那個地痞。出人意料的是,滿面刀疤的地痞態度謙和,還問汪老,可否送一幅畫與他??梢?,汪老的處世人格魅力的感染力。

汪老年老之際,一家人仍住在狹小的房子里,汪老的書房在小小的陽臺上,有一個外國作家讀了汪老的著作,專程來拜訪他時,看到汪老簡陋的住處很是感慨。后來在家人的勸說下,要汪老向政府申請房子,但一輩子著書頗多的一代大家竟苦惱如何寫申請(其實是討厭復雜的程序~~),最后作罷。后來還是按照兒子的職務分了一套房子。

汪老處世淡泊,不計名利。人格魅力令人敬仰。

人物自述

“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諧。”“我寫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是什么時候都需要的。”“我喜歡疏朗清淡的風格,不喜歡繁復濃重的風格,對畫,對文學,都如此。”“我曾戲稱自己是一個„中國式的抒情人道主義者?,大致差不離。”“我非常重視語言,也許我把語言的重要性推到了極致。我認為語言不只是形式,本身便是內容。”“我們有過各種創傷,但我們今天應該快活。”——汪曾祺[2]

汪曾祺《我為什么寫作》,全詩如下:

我事寫作,原因無它:從小到大,數學不佳。

考入大學,成天泡茶。讀中文系、看書很雜。

偶寫詩文,幸蒙刊發。百無一用,乃成作家。

弄筆半紀,今已華發。成就甚少,無可矜夸。

有何思想、實近儒家。人道其理,抒情其華。

有何風格?兼容并納。不今不古,文俗則雅。

與人無爭,性情通達。如此而已,實在無啥。

絕美的比喻

汪曾祺借自己的理想為人們未經壓抑自由生長的天性作了一個絕美的比喻?!妒芙洹分刑J葦的清香輕襯的那塊忘俗的天地,幽靜寺廟中小和尚明子青澀拘謹少年的影子,農家女小英子水鄉里養出來的率性天真,《受戒》是鄉土自然清新得不容許一?;覊m的呼吸,它把一直在其中自自在在行走.生活.哭哭笑笑.說話的故事的淳樸人們的美揭發出來,帶著不留余地的罪惡,讓讀者徒然心羨悵然向往那種原始的自由和恣意。它激起的更多的是對那種迥然不同的美的遙不可及的遺憾,深沉到傷及人的自信。作為狹隘空間中的文明人,我們少有超越理性的天性,那些被稱為沖動和錯誤,或是蒙上了不真實的色彩,所以猛然間停住腳面對一片夢般叫你心有戚戚的美的影射時,才發現有種天賦很早就被遺棄了。這是來自《受戒》的暗示。

迷惑人的高手

汪曾祺是個迷惑人的高手,他盡由自己不緊不慢地繭中抽絲,便讓讀者適應了遙遠的故事。作者力求的不僅是內在的美的本質,他還把這種意思組織得和諧生動,輕松靈動的整體,征服的就不僅是人的思想,還有感覺了。他選擇的是原汁原味的風土人情加清新活潑的語言效果。關于高郵水鄉,作者顯然是傾注了熱情,帶著最親切的回憶和最深刻的理解來描繪她的一切。我們看到的就是生靈活現的人和人們,只不過沒有爾虞我詐的心計,沒有追名逐利的欲望,沒有太多的瑣碎和市儈,怎樣是最透明的它就是怎樣。這種全新的意境已經足夠讓人心馳神往了,那男女主人公更是集中了這種"樸實"的菁華,他們是簡單自由的,卻更尊重天性。我們不妨這樣看待《受戒》:它雖然是霧里盛開的花,但它畢竟宣告了另一種花開的樣子,即使不可企及,霧里觀花也是安慰。作者在全文營造的一種輕松活潑、讓人賞心悅目的情感基調,是和他選用的幽默清麗的語言風格分不開的。他慣用一些不以為然的筆調來敘述有悖常理的事情,給人的心理和視覺都是一種全新的不大不小的沖突,讓這篇皈依美的文字從頭到腳都充滿了吸引人的氣質,它有存在不可多得也并非完全脫離現實,像沒有沾煙塵的野外的風,我們完全可以把它當作這樣一股不合時宜的空氣,它告訴我們:生活還可以是這樣一種樣子。

宣揚著復蘇的人性

人性中,有最原始的欲望和索取,但同時更有最簡單的付出和給予。為什么要用看不見的東西,即所謂的論理道德來捆住它呢?人與人的交往中,人的生存中,若沒有人性的自由來參與,則再自由的物質世界也無法填補這種心靈世界的虛空。人的臉上始終是面具,看不見下面真實的表情:人的生活像被囚禁在籠子里的野獸,即使給它最鮮最美的肉,也無法比擬自由給它的無上的快樂。 或許世界 上有很多東西是可以被束縛的,但人性卻是永遠無法被束縛的,它會用盡所有力量沖破一切阻礙,尋找到心靈的歸宿。這是它的天職,是它歷盡困頓辛苦仍不懈的追求和目標。有時,情感會戰勝理智,或許這就是人性蘇醒的時候。人最初的善良和勇氣,才是真正健康的人性,這種人性下的追求,才是美好的追求;這種人性下的勝利,才是正義的勝利。人性之善,是世間生命的精髓;人性之善,是社會靈魂的梁柱。宣揚著復蘇的人性,引領著人性的復蘇,這正是《受戒》的偉大之處。

隨意漫談

順其自然的閑話文體表面上看來不象小說筆法,卻盡到了小說敘事話語的功能。正是這種隨意漫談,自然地營造了小說的虛構世界。這個世界中人的生活方式是世俗的,然而又是率性自然的,它充滿了人間的煙火氣,同時又有一種超功利的瀟灑與美。汪曾祺善于通過地域風情的描寫,襯托那種純樸的民俗,而明海與小英子的純潔的愛情,也通過這種地域風情的描寫,表現得純樸、溫馨、清雅。所以,雖然是表現理想境界,汪曾祺的筆調也不會失之甜俗,而是清雅之中隱隱有一點苦味:例如,明海為什么會出家呢?他和小英子的純潔愛情乃至這個桃花源一樣的世界能保持下去嗎?(文本中作者將明海和小英子的年齡處理的很模糊,并盡量使人感覺他們的年齡很小,頗讓人捉摸)……盡管作者將之進行淡化處理,這個理想世界中仍夾雜著那么一絲不易察覺的苦澀,只是不像《邊城》的結尾那樣明顯。

《受戒》中表現的就正是傳統文人追慕的"超功利的率性自然的思想",這種"生活境界的美的極致". 作者是愛世間的,對之有無法割斷的牽系,在態度上也就特別寬厚通脫。這種生活態度和人生立場在"五四"以來的新文化傳統中,肯定不占主流地位,也不可能以完整的形態呈現,由此散落在民間世俗世界中,與被遮蔽的民間文化建立了某種關聯。與這種生活態度和人生立場相配合,在審美上他也追求一種民間傳統藝術趣味,如年畫,如鄉曲,在大俗中彌散出一種蕭散自然的神韻。 這種特有的氣氛與韻味的營造,在很大程度上也得力于作品的語言?!妒芙洹返恼Z言是洗練的現代漢語,其行文如行云流水,瀟灑自然中自有法度,正如作者所言,“作品的語言映照出作者的全部文化修養。語言的美不在一個一個的句子,而在句子與句子之間的關系。 包世臣論王羲之字,看來參差不齊,但如老翁攜帶幼孫,顧盼有情,痛癢相關。好的語言正當如此。"

當今社會,由于復制技術造成的那種虛擬幻化的“大文化”、“大話語”、“大敘事”,因為它們的虛幻和刻板,已經不再具備可體驗的審美特征。真正具有可體驗的美的特征的,恰好是真實的個體生存中的無時無刻不在的“小文化”“小話語”“小敘事”。汪曾祺在中國當代文壇上的貢獻,就在于他對“大文化”“大話語”“大敘事”的解構,在于他對個體生存的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的昭示和呼喚,在于他幫助人們發現了就在自己身邊的“凡人小事”之美。美在身邊,美在本分。汪曾祺散文的精神氣質和藝術神韻之所以能對讀者產生強大的魅力,就在于他對“凡人小事”的審視,能做到自小其“小”,以小見大,而不是自大其“小”,以小媚“大”。 必須指出,汪曾祺寫“凡人小事”的小品文深蘊著他獨特的人生體驗,但其效用并不只是自娛一己的性情,他強調自己的作品還應于世道人心有補,于社會人生有益,決不是要把個人與社會隔離開來,對立起來。他的作品間或也流露出道家主張的隨緣自適、自足自保的悠然任化的意趣,但斷然有別于魏晉文人的清談和頹廢,在本質上他對人生的理解和描繪是樂觀向上的,相信“人類是有希望的,中國是會好起來的”?,F代藝術,太多的夸飾,太多的刺激,太多的借助聲光電氣。汪曾祺則是要從內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種原汁原味的“本色藝術”或“綠色藝術”,創造真境界,傳達真感情,引領人們到達精神世界的凈土。

現代人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身邊的“凡人小事”還沒來得及完全呈現自己的意義就被拋到記憶的背后。由此看來,人們除了被“忙”包裹、擠壓之外,似乎根本體驗不到人生還有什么其他樂趣。汪曾祺的散文在向人們發出這樣的吁請:慢點走,欣賞你自己啊!

第五篇:汪曾祺論文抒情特征論文:試論汪曾祺小說的抒情特征

汪曾祺論文抒情特征論文:試論汪曾祺小說的抒情特征 摘 要:汪曾祺的小說具有“詩化”、“散文化”的顯著特征,在這些“形散而神不散”的小說中,作者所抒之“情”便成為小說的內在“線索”。敘事之中有抒情,用抒情的筆調來敘事是他一貫的追求。通讀汪曾祺的小說,便會發現作者的抒情是借助了多種手法來實現的,正是這些手法的運用使他的小說獨具特色。

關鍵詞:汪曾祺;小說;抒情特征

汪曾祺是一位具有濃郁的抒情氣質的小說家。他的小說以短篇見長,文體上同時兼有散文化和詩化的特征,小說淡化故事情節,常運用散文、隨筆的筆調,向讀者述說優美動人的故事。因此,抒情成為他的小說的一大鮮明特征,他自己也說他的小說“大都帶有一點抒情色彩”,稱自己“是一個通俗抒情詩人”,他的現實主義為“抒情現實主義”。①

汪曾祺生活在一個極富藝術氣息的家庭環境中,自幼受到慈愛的祖父和多才多藝的父親的言傳身教,耳濡目染,使他無形中養成一種“名士氣”。他從小便有了一顆善于發現美、領悟美的敏感心靈,使得他對生活更多的懷有一種超然物外的達觀。汪曾祺曾被劃為“右派”,境遇頗為不順,但他用“隨遇而安”來解釋自己能夠支撐過來的原因,并且還說“我當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②

這種生活經歷以及因此而養成的人生態度,使他在創作時自然而然的運用了抒情的筆調去發現生活的美,詩意的人生。他要讓他的小說“使人得到安慰,得到溫暖”。③從這種創作態度出發,作者或抒發對自然、人性的贊美之情,或抒發對舊社會黑暗現實的憤慨。但他總是在“情”與“景”與“境”的融合中去抒情,使感情顯得含蓄而溫婉。

針對汪曾祺在小說中散發出的這些抒情色彩,本文將從以下幾方面來歸納和論述其小說創作中的抒情特征:

一、“童年視角”下的情感注入

“文章淡淡憶兒時”,汪曾祺文學的創作大部分是對童年生活的回憶,他甚至說“一切文學達到極致,都是兒童文學”。④從這種創作觀出發,他的小說常常采用了“童年視角”的敘事立場,使文章蘊含的感情顯得含蓄而凝練,雋永而意味深長。

所謂“童年視角”就是指在小說的敘事中,作者借助于兒童眼光,用兒童獨特和好奇的感受去表現我們的習以為常的生活。這種敘事手法的好處在于“保證作品既不失客觀真實色調,又能揭示事物的本質面貌” 。⑤

在“童年視角”的運用中,《受戒》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小說里,作者的敘事采用了童年視角,小說中人物與人物、人物與環境之間也都表現出了天真、純潔的兒童眼光。

《受戒》中,作者是以小明子和小英子兩個主人公的角

度完成對全篇的結構的。在小說的前半部分,作者是以小明子的角度來敘事的。作者通過他描寫了在去“菩提庵”的路上所看到的景象,與小英子的初次相遇的情形以及菩提庵中的和尚們的世俗生活。在小說的后半部分,作者又是通過小英子的眼睛將善因寺的里里外外和明子受戒的過程展現出來的。在小明子和小英子的眼中,菩提庵不過是一個童年游玩的好去處,那里面沒有禁忌,沒有約束,人性在此間得到了自由伸展。正是因為汪曾祺運用了童年視角,他才能將一個人生之夢寫得如此溫暖純凈,如此讓人心醉。

當然,汪曾祺并不是一味地專注于桃花源般的詩意描寫,同樣是采用童年視角的小說,《黃油烙餅》和《虐貓》就比《受戒》和《大淖記事》多了一份沉重感,更能引起人們的深思。

在“文革”題材的《虐貓》中,作者將當時的社會大事件只作為背景,以童年視角講述了幾個兒童童年時期的荒唐鬧劇。小說篇幅很短,主要是描寫他們怎樣“虐貓”,只在開頭和結尾加入了李小斌爸爸的遭遇和結局。貓之于這幾個兒童猶如李小斌父親之于那個瘋狂的社會。汪曾祺以童年視角來審視那個特殊歷史年代,他把那個特殊時代的場景嵌入到孩子的眼睛中,以孩子天真的眼光和幼稚的心理與那個特定年代歷史場景之間形成巨大落差。這類小說因為童年視角的采用,作品題材即使壓抑,仍能讓人感覺出行文的輕松隨

意,但掩卷之后,我們不禁體會到作者難言的悲痛和控訴。

總之,汪曾祺通過“回憶”,以一位過來人的角度把現實生活通過兒童簡單、樸素、純真的心靈加以反映,使小說似乎只是將事物表面的現象呈現在讀者面前,但讀者通過閱讀,以一個成年人的角度去發掘這種隱藏在表面現象中的真實,從而使讀者在閱讀中能更真切地體會事情的本質,作者所寄予的感情也在這種表面的平靜下激蕩著洶涌的暗潮。

可以說,汪曾祺作品中寄予的感情在“童年視角”的運用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

二、“風俗畫描寫”中的情感表達

在汪曾祺的小說中,人、情、景是合而為一的,寫景既是寫人,寫人也是抒情。當他擎著《受戒》重新走入人們的視野時,一方面是小說中那種久違的“別一種風格和別一樣的情趣”引起了人們廣泛的興趣,另一方面,他的那種清新雋永、生趣盎然的風俗畫描寫不禁讓人們驚嘆:“原來小說可以這樣寫!”

可以說,汪曾祺在創作中常常是把感情的抒發融入到對故鄉風俗畫的展示,對故鄉自然景色的描寫中的。汪曾祺從小就喜歡東走西看,放學回家一路上的景象為他日后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此外,他愛看風俗畫、喜歡讀講風俗的書,還愛讀竹枝詞,他認為“風俗是一個民族集體創作的生活抒情詩”,并說“小說里有些風俗畫的成分,“是很自然的”。

⑥

可以說,作者對故鄉蘇北地區的風土人情是爛熟于心的,當重返文壇后壓抑已久的創作激情涌入筆底時,他不經意間就將故鄉的山山水水、風土人情融進了故事、人物,一切都顯得得心應手,瀟灑自如。于是,對于風俗的描寫與展示就成了作者抒情的另一手段。

最典型的例子是《大淖記事》,小說開篇以地名入手,先寫“淖”字的由來,接著敘說其周邊人事,有對“雞鴨炕房”、漿坊的描寫,有對錫匠們的生活的表現。特別是對輪船公司東頭那群挑夫的生活尤其是婚俗,作者更是不惜筆墨:

這里人家的婚嫁極少明媒正娶,花轎吹鼓手是掙不著他們的錢的。媳婦,多是自己跑來的;姑娘,一般是自己找人。她們在男女關系上是比較隨便的。姑娘在家生孩子;一個媳婦,在丈夫之外,再“靠”一個,不是稀奇事。這里的女人和男人好,還是惱,只有一個標準:情愿。有的姑娘、媳婦相與了一個男人,自然也跟他要錢買花戴,但是有的不但不要他們的錢,反而把錢給他花,叫做“倒貼”。

作者在此以這種風俗的展示是要說明什么呢?在文中,他還寫到正因為這種風俗,街里的人說這里“風氣不好”,但他又跟了一句“到底是哪里的風氣更好一些呢?難說”。

我們不妨再看他的另一篇小說《薛大娘》,作品描寫了

一位以給青年男女拉關系為“副業”的薛大娘,她不在乎別人的非議,并且把自己也“介紹了出去”。她的行為讓人瞠目結舌,但她仍舊毫不在乎。文章結尾,作者加了一段議論性的結尾:“薛大娘身心都很健康。她的性格沒有被扭曲、被壓抑。舒舒展展,無拘無束。這是一個徹底解放的,自由的人。”由此,再聯系《大淖記事》中的風俗,我們不難看出作者對人性健康的向往、對合乎自然的感情的謳歌!

汪曾祺正是通過這種“直奔故鄉”的手法,將他對人物的感情、生活的感悟放在了“故鄉”這一大背景下來展開,通過對故鄉的自然景色、鄉風民俗的展示,表達對人情人事的追憶與懷念,抒發對故鄉的摯愛與眷戀。

三、情感“和諧”的美學風格

汪曾祺的小說是抒情的,但是他所抒發的這種情感是含蓄而雋永的,是“節制”的,這與他的“和諧”的審美理想是分不開的。汪曾祺說:“我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諧。”這種和諧是人際關系的和諧、風土民情的和諧、生活狀態的和諧。在作者眼里,“和諧”是一種審美觀,一種文化觀,但歸根結底是一種人生觀,一種心境,一種在對世事體認基礎上形成的生活心態。在這種和諧的氛圍中,作者的感情在抒發之前往往經過了凈化。

作品中無論題材是“悲劇性”的還是充滿“歡樂”因子

的,汪曾祺處理得當,“悲”“喜”交織,“苦”“樂”交融,在含蓄而節制的敘述中顯露出作者的愛憎。他筆下的人物都安于自然的生活,對生活沒有虛妄的期待,對現實也沒有太多的怨言。于是,民間日常生活在汪曾祺的筆下充滿了趣味,儼然成了與世隔絕的“桃花源”。

小說《受戒》,是反映舊社會的,但相比于其他諸如“五四”時期鄉土小說描寫舊社會的黑暗與殘酷,汪曾祺則認為“舊社會也不是沒有快樂的”。他自己說《受戒》的產生,“是我這樣一個八十年代的中國人的各種感情的一個總和”,⑦它的內在的情緒是歡樂的。

在一些即使是過于悲傷、陰暗的作品中,他也會用他特有的的敘述方式娓娓道來,自有一番坐觀云起的達觀。例如在《故里三陳陳泥鰍》里,他主要講的是陳泥鰍的扶危濟困和人與人之間的相濡以沫的情誼,而將小人物生活的艱難隱藏于這種感情之下,通過閱讀,讀者更多的感受到的也只是人與人之間的關懷,人間的溫暖。

在《歲寒三友》中,作者更是將人與人之間的這種患難與共的感情描寫到了極致。朋友之間的和衷共濟才是作者要表現的主題。“那濃厚溫馨的人情美、人性美,足以使冷中生暖,暗中閃光,平中出奇,給人以生的信心、活的愿望”。⑧

“可能源于對小說風土人情的關注與熱愛,力圖審美而

不是審丑,成了汪曾祺對生活的主要觀察點。„„他總是在極力回避,即使對丑惡的鞭撻也不是尖利的,明確的,而帶著濃厚的‘溫柔敦厚’氣息,很好的繼承了沈從文行文含蓄沖淡的風格。”⑩

總之,受到“和諧”的創作觀的影響,汪曾祺在小說中的抒情是含蓄的、沖和而平淡的。

四、結語

汪曾祺的作品充分體現了他的“愛人”思想,表現了其重人情、對“人”的關心、尊重和欣賞的樸素的人道主義。他以一顆仁愛之心來體察這個世界,以平等的態度關注小人物的歡樂與苦痛,在不動聲色的描寫中滲入了他自己真真切切的人生感悟與情感,使文章融情于景、于境,使得抒情別具風格,這或許也正是他的小說充滿魅力的原因之一吧。

注釋:

①③汪曾祺.認識到的和沒有認識到的[a].汪曾祺自述[c].鄭州:大象出版社,2002:240;240. ②汪曾祺.隨遇而安[a].汪曾祺自述[c].鄭州:大象出版社,2002:155. ④汪曾祺.汪曾祺全集國風文存總序(第6卷)[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234. ⑤盧軍.汪曾祺小說創作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173.

⑥汪曾祺.《大淖記事》是怎樣寫出來的[a].汪曾祺自述[c].鄭州:大象出版社,2002:204. ⑦汪曾祺.關于《受戒》[a].汪曾祺自述[c].鄭州:大象出版社,2002:201. ⑧陸建華.汪曾祺的春夏秋冬[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161. ⑨丁帆.中國鄉土小說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298.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我為你等待范文下一篇:無言的結局范文

熱門文章

汪曾祺散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