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科技創新文化產業論文

2022-04-23

今天小編為大家精心挑選了關于《科技創新文化產業論文(精選3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摘

科技創新文化產業論文 篇1:

科技創新與文化產業管理制度間的波動關系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我國的文化產業管理制度創新經歷了從萌芽到起步,再從發展到深化的四個主要階段,在這個過程當中,政府表現出極為明顯的主導性。受利益權衡模式、文化產業所有權制度等因素的影響,我國在產業管理制度的變革路途中,依然存在眾多的依賴性問題,即沿襲傳統管理制度,阻礙了科學及術在文化產業管理中的貫徹落實,以致我國的文化產業管理制度更新不及時,制度供給不足??傊?,科技創新與文化產業管理制度之間存在著緊密的關系,主要表現為波動關系,但是二者在前進的道路上都沿襲著自己發展路徑,因此,為了保證科技創新可以作為文化產業管理制度實現效益最大化,就需要對科技創新與文化產業管理制度之間關系作出深入思考。

科技的創新不僅僅是技術的創新,更多的體現在管理與制度的創新方面。技術與管理制度之間存在著緊密的關系,它們既相互區別又相互作用,二者密不可分。從理論上講,雖然技術并不嫩個決定整個相關管理制度,但是技術的革新對于制度的變遷具有助推作用,相反,相關管理制度的變遷也會推動相關技術的不斷革新。本文是在此基礎之上,對二者的關系進行深入的剖析,研究二者之間的互動關系與協調關系,這對文化產業的未來發展具有借鑒意義。

一、相關理論概述

文化產業制度。制度經濟學,是目前經濟學范圍之的的主要研究對象,它被界定為,制度同勞動力與資本的作用一樣,是人類經濟活動當中不和缺少的重要因素。就“制度”而言,其定義為“制度可以是一種宏觀性概念,它內含著一種主流精神或一種相應的生活模式”[1]。

文化產業制度就是在制度經濟學領域內相關基礎理論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它是通過研究,被制定出來,目的是實現文化產業在形式上與內容上不斷發展的一整套規章制度。文化產業制度包括正式、非正式以及實施系統三個構成模塊。

制度管理變遷。制度經濟學認為,制度在產生之初就具有明顯的特征,其中包括穩定性與變動性、不確定性等,制度在形成到發展的過程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必然會隨著時代以及制度所附加在的實體物的條件發生變化。制度變遷史制度變化的理論解釋,它是制度的產生、轉換以及替代與交易的動態過程。當事物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明顯的潛在與外部利益遠大于耗費成本情況,固定制度就會為了自身事物的發展與延續,進行變遷即改變。制度變遷的實質內容就是效益更好的制度替代傳統陳舊的制度。

制度變遷的類型可以根據不同的標準劃分出不同的類別。依據變遷類型,可以分為正式與非正式,正式是國家相關法律與政策的更替;非正式則是意識形態、道德觀念等內容的轉變。依據供求關系,則可以分為強制性與誘導性,強制性就是指在政府相關政令指導下,自上而下進行的變遷;誘導性變遷就是基于基層情況,以及實踐規模所引發的自下而上的變遷。

二、科技創新與文化產業管理制度的內在邏輯

相互促進波動現象。制度的制定,在宏觀層面上,實屬于社會規范的范疇,著取決于政治、法律等多個方面,并且受到當下科技發展水平的影響。如果將文化產業制度的相關影響因素進行劃分,則可以劃分為三個主要層次,經濟、文化、科技。經濟層次是根據文化產業其核心內涵是經濟活動,它的產生、發展等過程都遵循著一定的經濟發展規律與管理制度;文化層次則是將文化作為產業的主要內容,遵循符合文化潛在規律的管理制度;科技層次是指科技的進步對整個文化產業制度所產生的作用力,科技因素在整個影響因素當中居于比較靠后的地位[2]。

但是,隨著幾年來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文化與科技的緊密程度也在不斷的增加,科技的創新已經成為文化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尤其是在現代文化產業之中,新型的文化形態已經突破了舊有模式,該文原載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主辦的《環球市場信息導報》雜志http://www.ems86.com總第565期2014年第33期-----轉載須注名來源而是以科技為載體表現出來。因此,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與革新,文化產業對科技的依賴程度有增無減,并會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影響因素。

在對二者之間關系的研究上,“匹配程度”一詞是對二者關系最為恰當的解釋??v觀文化產業發展歷程,科技的創新與文化產業制度之間的匹配程度相當高[3]。

首先,科技在新技術的不斷開發推動之下,在管理形式與模式上都得到了巨大的突破,相應的,這對文化產業的管理制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管理制度也必然會在發展過程當中不斷更新,適應新科技發展的基本要求。

其次,科技的進步帶來了新的生產模式與管理方式,新的模式與文化產業化生產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它影響到了生產過程當中的管理、運行、制造等核心環節。新技術的研發與使用,在硬件與技術層面上,為新型管理制度創造了可能性。正如新型網絡監控技術,為網絡系統的相關行為規范化創造了有利條件。

因此,科技的創新與文化產業管理制度之間存在著緊密的促進作用,兩者之間的匹配程度隨著科技力量與現實條件還在不斷的增加,雖然總體呈現出上升趨勢,但是之間的關系依然存在著波動現象。這種波動主要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文化企業隨著內部結構擴大與產業鏈的擴展,為了適應新的形式,組織形態也發生了劇烈的變革;另一方面,文化產業的管理模式發生了劇烈的變動。它由原來側重于單元式的分業管理,轉變為了綜合性管理。這是因為在現代科技力量的推動,各種單獨的文化產品不可能獨自生存下去,它必須與其他文化單元形成聯系,并在這種聯系當中不斷發展,包括傳統通信、網絡、圖書出版等等,只有在相互融合當中共同發展才能使文化不至于在科技的快速發展中消亡,如實體書店轉向互聯網出售。

文化產業管理制度圍繞科技發展波動前進。正如上文所述,科技創新與文化產業管理制度之間,雖然存在著較高程度的匹配模式,但是,并不是意味著二者之間存是一種完全匹配或完全同步的狀態。實質上,二者存在很大的時間性差異,一種是文化產業管理制度在某種程度上,經歷一定時期的高速發展,其制度遠高于科技發展進度,另一種則是文化產業制度并沒有跟上科技發展的步伐,第二種現象在現代文化產業管理制度變遷路徑上出現情況較多[4]。

科技革新與文化產業管理制度之間存在時間上的差異是必然的,它是一種不可避免的現象,正是因為這種現象的存在,才促使科技創新與文化產業制度管理之間出現了發展差異狀況,誘發了文化產業管理制度在發展模式上,都以科技發展為核心,并不斷的波動前進??萍嫉陌l展與新科技的產生并不是一種偶發現象,更不是一種暫時性情況,它是在內外因共同作用之下,引發的社會進步必然結果。但是,因為各種因素相互作用力不同,以及時代背景限制,科技發展速度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導致科技發展的速度時快時慢,以此造成文化產業管理制度的波動性變化。

文化產業是新型國家發展的核心要素與支撐動力,文化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科技力量的革新,其中,文化產業不斷進步的核心要素是管理制度變遷,科技力量對管理制度變遷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因此,對二者之間內在邏輯進行詳實的研究有助于推動國家經濟發展與實力。

(作者單位:中央電視臺)

作者:嚴於信

科技創新文化產業論文 篇2:

科技創新與文化產業發展

摘要本文從歷時角度指出文化產業的發展歷程與現代科技發展進程具有密切關聯;從共時結構角度指出,科技創新在微觀層面對文化產品的內容創作、生產管理、傳播和消費等環節均產生深刻的積極影響,在中觀層面能促進傳統文化產業更新換代并拓展新的產業形態、優化產業結構,在宏觀層面能提升國家文化競爭力、保障國家文化安全、實現文化產業社會效益;同時指出,發展文化產業應注意科技與文化的辯證關系。

關鍵詞科技創新 文化產業 促進 辯證

二十一世紀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黃金時代。文化產業,是指以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為主要目標、以工業化和商品化方式進行、從事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生產、交換和傳播的行業。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文化產業被認為是二十一世紀最有前途的支柱產業之一,迅速成為全球經濟新的增長點。當今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紛紛將其作為本國發展的戰略性產業來扶持;2009年9月,我國發布《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明確指示要“加快振興文化產業,充分發揮文化產業在調整結構、擴大內需、增加就業、推動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標志著發展文化產業在我國也已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重要層面。

二十一世紀也是科技發展更加迅猛的時代。隨著科技進步和創新周期不斷縮短,科技成果轉化為應用產品的速度不斷加快,科學技術以其超常能量所創造的物質生產力,不僅極大地滿足了人類的生產生活需求,也將更廣泛更深刻改變和影響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對于文化產業的振興發展而言,科技創新同樣也是最不容忽視的核心要素和動力之一。

1 科技創新與文化產業發展歷史

1912年,奧地利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在其著名的《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明確指出,現代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不是資本和勞動力,而是創新。熊彼特的現代創新理論第一次將創新這種非物質文化力量作為一種重要因素引入經濟活動過程,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經濟發展的新視野,極大地轉變了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創新的關鍵是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傳播和應用,因此,科學技術對于現代創新經濟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文化產業的產生和發展歷程也證明了這一點。

一般說來,現代文化產業的發展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與現代科技的發展進程大致相呼應:第一階段是文化產業的工業化發展階段(1926—1947年),現代工業機械化技術為文化產品的工業化生產和傳播提供了物質和技術基礎,作為生產力的文化工業快速發展,為文化產業的誕生準備了必要條件;同時文化工業的快速發展也引起學者關注,提出文化工業的概念,對傳統文化觀念形成強大沖擊。第二階段是文化產業的產業化發展階段(1948—1997年),以電子技術為代表的現代科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進入文化領域,催生出眾多以工業生產方式制造和傳播文化產品的行業,促進了文化工業向文化產業的轉變和本質飛躍;1947年阿多諾與霍克海默共同出版《啟蒙辯證法》一書,闡述了文化產業的基本特征,指出“文化工業”必然要向“文化產業”轉變。第三階段是文化產業的全球化發展階段(1998年—至今),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和信息技術,不僅極大地拓展和豐富了文化產品的表現形式和生產方式,更使文化產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大規模復制和傳播能力;在1998年150個國家代表參加的國際會議上,一致同意把文化產業納入經濟決策制定的制定范圍,意味著文化產業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方發達國家的文化產業迅速進入全球化擴張階段,發展中國家則積極發展本國文化產業,以抵制西方文化的全球化擴張。

2 科技創新對文化產業的多層次促進

從共時結構的角度探討科技創新對文化產業的推動促進作用,可在宏觀、中觀、微觀三個不同的層次上進行:微觀層次主要針對具體的文化生產經營活動,考察科技創新對文化產品的創作、生產、管理、傳播、消費等環節的影響;中觀層次主要在行業和產業層面,討論科技創新對于文化產業的產業構成、產業趨勢等的影響;宏觀層次主要在國家文化軟實力層面,探討科技創新對于提升國家文化產業競爭力、保障國家文化安全、以及實現文化產業社會效益的積極意義。

從微觀層面來看,現代科技對文化產品的內容創作、生產管理、傳播和消費等環節均產生深刻而積極的影響。就內容而言,一個好的文化資源或優秀創意要轉化為文化產品,必須借助相應的技術手段,而現代科技的突破為各種新奇創意的實現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和保障,極大地豐富和提高了文化產品的質量;同時新技術本身也能不斷激發新的創意思維,催生出更多豐富而具有想象力的文化表達方式、表現形態和全新的文化媒介,形成新的文化經濟生長點。在文化產品的生產、管理、傳播和銷售等環節,由于現代科技特別是數字技術和互聯網絡技術的應用及創新,為文化產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規模復制和傳播能力,文化生產、管理、傳播和銷售變得更為迅捷簡便,同時也極大地降低了這些環節的成本,充分發揮資源效益。從文化產品的接受方式和消費角度來看,科技創新不僅深刻影響和改變了人們的文化消費方式,更能有效地引導和開發出新的文化消費需求,拓展出新的文化品種,培育新的文化消費群體;另一方面,科技創新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文化產品的附加值,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從而使文化產業獲得長期持續發展的動力和潛能。

從中觀層面看,科技創新對文化產業的產業構成和發展趨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和意義。一方面,現代科技的應用和創新,提升了傳統文化產業的科技含量,促進了傳統產業的更新換代,例如現代出版業極大地受益于激光照排技術、衛星傳版技術等技術基礎,而數字印刷出版時代的到來則使這一傳統文化產業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在電影發展史上,如默片電影、有聲電影、彩色電影、多媒體電影等若干里程碑式的重要分期,無一不與科技的重大變革和新成果問世密切相關,而當代數字技術大規模進入電影創作、制作和發行,使得數字電影無論從藝術角度還是從產業角度,與傳統電影相比都發生了根本性變革并獲得了巨大成功;電視的產生與發展同樣是技術進步的產物,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等多種技術的融合應用,使電視系統發生了根本變革,電視業邁進數字化和多媒體時代。另一方面,以創新為動力的高新技術,能夠突破傳統文化產業的固有邊界,將各種文化資源與信息技術有機整合,從而構建新興的文化產業形態。例如,在數字化、網絡化和多媒體技術時代,傳統的出版、電影、電視等文化產業紛紛突破自身單一產業模式而尋求不同文化媒介的互動與融合,同時充分利用數字化網絡媒介,打造多功能立體文化平臺,形成高技術、集約化的現代文化產業形態。由此可見,科技創新不僅能促進傳統文化產業的自我更新,更能不斷構建和拓展文化產業新的發展空間、優化文化產業的結構層次,使文化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在宏觀層面,科技創新能夠極大地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將綜合國力分為硬實力與軟實力兩種形態。所謂文化軟實力,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文化的影響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是國家軟實力的核心因素。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舉措之一,就是要以科技創新為基礎和動力、積極提升文化產業的世界競爭力。一個國家的文化產業競爭力包括物化價值和非物化價值兩個部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不僅能極大地提高文化產業的物化價值,更能無形提升文化產業的非物化價值,使其擁有長期持續發展的成長潛力和整體競爭力,從而發展成為國家戰略性產業。同時,科技創新對保障國家文化安全也具有重要意義。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在對外塑造國家形象、宣揚本民族文化、提升國家綜合競爭力、以及向其他產業領域擴張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明顯。近年來,隨著文化產業的全球化發展,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文化產業憑借其技術優勢得以快速擴張,不僅取得巨大的經濟效益,更成為其輸出價值觀和強勢文化話語的有效載體,對此,我們只有在立足本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大力推進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創新,才能真正實現民族文化產業的振興,從根本上保障國家文化安全。此外,科技創新對于實現文化產業的社會效益也有積極意義。目前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在帶來巨大經濟收益的同時,也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例如盜版產品帶來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青少年沉迷于網絡游戲產生的教育問題等等。對此,如果能積極加強科技監督和管理水平,就有可能在技術層面盡量減少、防范乃至杜絕文化產業負面社會影響的發生,實現行業的自律和健康安全發展,保障文化產業的社會效益。

3 科技創新與文化內涵的辯證思考

歷史經驗和理論研究充分表明,科技創新對于文化產業的振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我國《文化產業振興規劃》也指出,振興文化產業的基本原則之一就是要“堅持以體制改革和科技進步為動力,增強文化產業發展活力,提倡文化創新能力”。這一結論既符合文化產業發展的普遍規律,也對我國文化產業的現狀及發展具有特別的針對性和指導意義。當今世界各國各地區之間文化產業發展的不平衡,很大原因在于科技創新能力的差距;目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也普遍存在科技創新能力不足、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缺乏、整體競爭力較弱的問題。因此,要推動和促進我國文化產業的振興發展,必須大力倡導和依靠科技創新,制定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動力的文化產業發展策略,包括從政策上制定文化產業科技創新的保障措施和激勵措施、從體系上加快建立產學研有機結合的現代文化產業技術創新體系、積極建構文化產業科技創新平臺、加快培養文化產業科技人才隊伍等等。

但是同時,我們也必須警惕片面強調技術發展可能帶來的某些負效應,辯證思考在現代文化產業發展中科技因素與文化內涵的關系:一方面,科技創新為文化內涵提供物質基礎和技術手段,文化內涵借助科技力量得以轉化為文化產品并實現產業化生產、傳播和消費;另一方面,文化內涵為科技手段提供豐富的表現內容和創新的方向、從根本上決定和標志著文化產業發展的特征及目標,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缺一不可。如果片面強調技術因素而忽視對文化內涵的深入開掘和創意設計,就會導致文化產品的內容單調空洞,違背文化產業的文化屬性,從根本上削弱文化產業的整體競爭力,偏離文化產業的發展目標。從現實來看,我國是文化資源的大國,有著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和豐富多彩的多民族地域文化,同時我國在科技創新方面和發達國家相比尚有不小差距,因此尤其要強調發揚特長與補足弱項相結合,既要積極推進科技創新,又要深入發掘文化內涵,二者的融合與促進才能真正實現文化產業的振興發展。

作者:潘 皓

科技創新文化產業論文 篇3:

加快文化科技創新 推動文化產業發展

[摘 要] 文化科技創新是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根本動力。文化科技創新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推動主要表現為:通過催生文化新業態,拓展文化產業邊界;通過促進文化產品或服務創新,提升文化吸引力;通過拓展傳播路徑,增強文化輻射力。政府和企業的協調努力是實現科技創新、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保障。

[關鍵詞] 文化產業 文化科技 科技創新

意大利文藝復興三杰之一的列奧納多·達·芬奇曾經說過:“藝術借助科技的翅膀才能高飛?!睉撜f,不僅藝術如此,整個文化產業均需借助科技的翅膀才能翱翔。因此,有人稱科技與文化是一對如影隨形的孿生兄弟,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進步,都會給文化的表現形式、傳播方式和發展模式帶來革命性的變化。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如何認識科技的潛力和邊界,如何主動利用科技創新來推動文化產品、服務和業態的創新以及產業的升級,是文化產業面臨的新一輪挑戰和機遇。

1 科技創新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意義

從時序視角看,一部人類文化發展史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部科技進步史[1]。出版業的初步形成無疑是造紙術和印刷術發明與應用的直接結果,而這兩種技術的機械化發展則促成涵蓋書報刊大工業化生產的現代意義上的新聞出版業的形成;20多年前,激光照排技術橫空出世讓印刷業告別“鉛與火”,迎來“光與電”,從而極大地提升了新聞出版業的生產力和生產效率。20世紀上半葉,廣播電視業的誕生源于無線電和電子技術的進步。1990年代中期以來,互聯網這個“第四媒體”及其相關產業的勃興則是計算機及網絡技術發展和普及的產物。

從區域視角看,科技發達國家或地區往往也是文化生產或文化市場興盛之地。中國作為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源地,在近世以前,用中文記載的文獻數量比任何別的文字的文獻要多得多。1948年2月,最早擔任牛津大學漢學教授的英國漢學家德和美的研究表明:“至少到1750年為止,中國書籍的數量超過世界其他所有國家的總和?!盵2]近代以后,由于科技發展滯后,我國文化行業也漸漸陷入落后的境地。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產值占GDP的比例僅為美國的十分之一。后者作為當今世界上掌握最先進文化科技的國家,文化產業產值約占國家GDP的五分之一,其中音像制品出口就超過航空航天業,成為第一大出口貿易產品,占據40%以上國際音像市場份額。因此,像加拿大這樣的國家,其文化不得不適應美國的標準,并“淪落到要和美國競爭又要仿效美國的兩難境地”[3]。

黨和國家歷來重視科技進步對文化建設的重要作用。通過科技創新推動文化產業發展是黨和國家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的重要內涵。胡錦濤同志在黨的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明確指出,要“運用高新技術創新文化生產方式,培育新的文化業態,加快構建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文化傳播體系?!笔邔昧腥珪ㄟ^的《決定》將科技創新定義為“文化發展的重要引擎”,強調要發揮文化和科技相互促進的作用,深入實施科技帶動戰略。近年來,國家先后出臺的《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等,對利用科技進步推動文化產業發展作出了具體部署。相關政府部門則陸續啟動一系列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科技工程。如文化部的“國家文化創新工程”,新聞出版總署牽頭的國家“數字復合出版系統工程”“數字版權保護技術研發工程”“中華字庫工程”“國家知識資源數據庫工程”等。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科技進步必將對我國文化產業的大發展大繁榮、對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2 科技創新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方式

科技與文化之間雖然是一種雙向互動關系,但本文主要關注科技對文化的作用,要著重探討被譽為文化發展重要引擎的科技進步如何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從當前文化產業發展的實踐看,科技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方式大致包括以下三種。

2.1 催生文化新業態,拓展文化產業邊界

科技是界定產業邊界的關鍵要素之一。中外文化產業發展的歷史表明,文化科技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將直接導致新型文化業態的產生以及文化產業邊界的向外拓展。文化科技的進步,是通過改變傳統文化生產、傳播與消費方式,創造新的文化需求,培育新的文化消費群體,進而催生新的文化業態,拓展文化產業邊界的。如果說以模擬技術為核心的文化科技業已造就了規模宏大的傳統文化產業,那么,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文化科技的迅猛發展與廣泛應用,必將為文化產業的大發展大繁榮帶來更大的市場空間和產業發展契機。

1980年代以來,數字技術與文化的融合迅速改變傳統的文化產業格局,催生出諸如動漫、網絡游戲、數字娛樂業等新興文化業態。這些不同于傳統產業的文化新業態,正在逐步成為文化產業體系中最具活力的產業領域。正如中國人民大學金元浦教授所指出的:“以數字技術為載體的內容文化產業迅速崛起,在世界產業中的比重逐年增加,成為一個迅速增長的產業,并引領當代文化產業發展的新趨勢。這種內容產業以創意為動力,將各種文化資源與最新數字技術相結合,融合重鑄,建立了新的生產和消費方式,產生了新的產業群落,培育出新的消費人群,創造出驚人的經濟社會價值?!盵4] 顯然,胡錦濤同志所提出的“運用高新技術創新文化生產方式,培育新的文化業態”的要求正是科技作用于文化產業發展這一重要規律的基本反映。

2.2 促進文化產品或服務創新,提升文化吸引力

與一般的物質需求不同,文化需求具有更大的張力或彈性,而這種張力或彈性的釋放程度又是與產品或服務的科技含量直接相關的。亦即是說,文化產品或服務中科技含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文化需求,決定著文化的吸引力。因此,加強科技研發,提升文化產品或服務的科技含量正在成為世界各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共同追求。近年來,迅速發展的3D技術、MPR技術正在通過提升影視產品和出版產品的科技含量,促進文化產品或服務創新,增強文化產品的藝術感染力,提升文化的吸引力。

好萊塢導演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大片《阿凡達》正是憑借超高的科技含量吸引觀眾、贏得市場,成為全球第一部票房突破20億美元的電影,并同時獲得第82屆奧斯卡金像獎9項提名,摘取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等多項大獎。正如一些媒體分析指出的,《阿凡達》吸引影迷的不僅僅是影片講述的故事,更重要的是電影前所未有的3D視覺盛宴??梢哉f,這部真人演繹與特效制作完美結合的3D電影掀起了一場電影業的革命[5]。

如果說3D技術提升的是影視產品的科技含量,那么,MPR技術則給書報刊等傳統紙質出版物帶來了新的生機?;贛PR技術生產的出版物雖然具有與傳統紙質出版物完全相同的外在形態及全部功能,但是,它植入了文字、聲音、視頻等多媒體信息,借助點讀器,讀者可以讀取這些多媒體信息,實現無障礙的全媒體閱讀。

電影、圖書等傳統文化產品借助高新科技,通過提升技術含量獲得新生的上述事實表明,即使面臨新技術的挑戰,具有一定先發優勢和市場基礎的傳統文化產品或服務只要能夠積極擁抱新技術,通過提升技術含量以優化性能、改善功能、提升感染力,不僅可以重新贏得消費者青睞,而且可以創造更大的市場空間。

2.3 拓展傳播路徑,增強文化輻射力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傳播技術的發展,使“地球村”成為現實。文化產品的傳播速度提高、傳播路徑更加多樣、傳播范圍大為拓展,從而使得發達國家的強勢文化及其產業的輻射力進一步增強。18世紀,一本雜志從美國紐約寄到波士頓(約208英里)需要一輛驛站馬車走8—10天[6]。如今,美國亞馬遜、谷歌和蘋果應用商店的一本書、一首歌曲、一部電影,如果不考慮政治、法律和商業的限制,幾乎可以在瞬間傳給全世界每一個可以連入互聯網的受眾。人們也不必一定要通過書報刊、收音機、電視機,或者親自到劇場、電影院、博物館才能消費和享用文化產品與服務。手機等通訊設備,iPad等平板電腦,Kindle、漢王等專門的閱讀器,這些終端設備連同影音流媒體、虛擬博物館等先進的內容傳播技術和系統使得人們隨時隨地可以欣賞自己喜愛的文化產品,享受便利的文化服務。

1990年代,克林頓任內的美國政府圍繞國家信息基礎設施采取的“網絡新政”,目的之一就是“讓美國文化彌漫整個網絡”。為此,歐洲人曾經指出:“我們在世界上的競爭者已經充分地意識到內容產業的潛力以及時不我待的發展機會”,“歐洲擁有寶貴的文化、商業、學術、產業信息資源和悠久的出版傳統”,“必須抓住轉瞬即逝的機會立即行動,為全球市場提供新穎的多媒體產品和服務”[7]。但近20年過去了,歐洲國家的官員在不同的場合承認,歐洲包括網絡娛樂業在內的數字內容產業仍然落后于美國[8]。顯然,美國在信息技術領域的高度領先地位所帶來的控制傳播渠道的核心能力正是導致這一結果的根本原因。

在全球許多國家,現有傳播技術所提供的文化傳播能力尚未被有效地開發利用,但是以IPv6為核心的下一代互聯網已經呼之欲出。新一代互聯網究竟將給文化產業帶來哪些影響雖然仍在爭論之中,但對其更為強大的文化傳播能力以及即將圍繞它產生的國際范圍的激烈競爭卻已有共識。我國文化企業只有未雨綢繆才能迎頭趕上,甚至抓住超越國外同行的新機會。

3 實現科技創新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保障

科技進步雖然可以通過催生文化新業態,拓展文化產業邊界,經由促進文化產品或服務創新提升文化吸引力,憑借拓展傳播路徑增強文化輻射力,但是,科技進步推動文化發展的這些功能并不能自動發揮效用。沒有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沒有有效的人才保障,科技進步將難以轉化為現實的文化生產力。

政府是國家文化產業戰略的頂層設計者,在促進文化產業發展中扮演著文化產業政策制定者和政策執行監管者的角色。在加快文化科技創新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過程中,政府能夠而且應該發揮重要作用。政府的首要任務是為文化科技發展創造良好的制度與政策環境,為文化創新主體提供有利的財政、稅收與融資支持。其次,政府應積極采取措施,鼓勵建立開放、競爭、有序的文化市場。尤其要充分意識到知識產權在發展文化產業中的核心地位,建立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再次,政府應該根據文化產業集群的特點,科學規劃和組織文化產業園區建設,積極落實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的相關精神,依托國家高新技術園區、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等建立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企業是文化科技落地,并真正將之轉化為文化產業能力、提升文化產業能級的主體??v觀世界范圍內的文化產業利益歸屬可以發現:在音樂產業,它們轉移至像蘋果那樣的公司;在圖書業,它們轉移至擁有電子閱讀器Kindle的亞馬遜之類的機構;在很多其他媒介領域,它們轉移至谷歌——谷歌正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媒體公司[9]。這些世界級企業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擁有深厚的科技專業知識背景并成為文化產業的佼佼者。正如深圳華強文化科技集團副總裁李明描述的:“看起來全是文化產業,走到背后看全是科技?!币虼?,從市場主體建設的視角看,為了加快文化科技創新推動文化產業發展,文化企業一方面要真正成為研發投入的主體,進行新知識、新技術和新工藝的開發;另一方面,還要根據市場需求,研發為用戶帶來價值的創新應用設計、人性化設計和安全可靠的設計,實現科技的應用創新。惟其如此,文化企業才能最終實現科技進步與應用創新的創新雙螺旋互動,提高科技創新力,或者在文化新業態培育上,或者在文化產品或服務創新上,或者在提升傳播渠道控制力上獲得獨特的競爭優勢。

事業發展人才優先。人才是文化科技創新的關鍵,文化產業的科技創新需要一支兼具創意、技術與經營能力的復合型人才隊伍。多學科背景是文化科技人才的重要優勢。在文化產業發達國家及我國的香港、臺灣地區,不少搞文學藝術的人都在學習生物學[10]。因為在以數字信息技術和生命科學為標志的現代社會,科技與人已經形成難解難分的關系,不懂科學,就不能深入理解人性和人的行為。但在我國大陸地區,我們很難看到這種氛圍。歐美等發達國家或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獲得成功的首要因素是其人才優勢。然而,當前我國文化產業從業人員的科技素養還遠遠達不到要求。中國科學技術協會2010年發布的第8次中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顯示,“十一五”期間中國公民的科學素養水平雖有明顯提升,但2010年中國大陸(不含臺港澳地區)具備基本科學素養公民的比例僅達3.27%,只相當于日本、加拿大、歐盟等主要發達國家或地區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的水平。這正是困擾我國文化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從人才視角看,有針對性地加強文化科技人才培養,提倡和鼓勵終身學習,建立與現代企業制度相適應的人事管理制度、與文化領域創造性勞動相適應的人才使用制度以及與文化生產規律相適應的分配制度,應該成為當前或今后一段時期我國文化產業發展中的一項優先工作。

注釋

[1]汪波.發揮高科技對文化產業的引擎作用[N]. 光明日報,2011-07-03

[2]轉引自:劉海峰. 簡評《明代科舉文獻研究》[N]. 光明日報,2009-12-15

[3][美]丹尼爾·杰·切特羅姆著;黃靜生等譯. 傳播媒介與美國人的思想[M]. 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1:171

[4]金元浦. 從文化產業到數字內容產業[J].今日中國論壇,2005(12):32-35

[5]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1/10-27/3417127.shtml

[6]Sammeye Johnson, Patricia Prijatel. The Magazine from Cover to Cover: inside a Dynamic Industry[M]. New York: NTC Publishing Group,1999: 68

[7]Frans De Bruine. Pan-European Facilitation: the Role of the European Commission[M]. In: Brian, Margot Blunden. Electronic Publishing Strategies. Leatherhead, Surrey: Pira International, 1996: 337-354

[8]http://info.tele.hc360.com/2011/06/080919294835.shtml

[9]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21339

[10]閻平. 以科技進步促進文化創新[N]. 中國文化報,2004-12-06

作者:方卿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電視談話節目研究論文下一篇:鐵路客運營銷策略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