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史記選讀教案全集

2022-07-30

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不但要考慮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更要注重學生認知主體作用的體現,使他們能夠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發揮積極性、主動性。以下是小編收集的《史記選讀教案全集》,供大家參考,更多范文可通過本站頂部搜索您需要的內容。

第一篇:史記選讀教案全集

《史記》選讀 教案全集

《史記選讀》教案全集 《太史公自序》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司馬遷其人以及他創作《史記》的條件、指導思想。 2.學習司馬遷高度的責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 3.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教學準備:預習課文,疏通字詞,將不理解的字詞畫出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太史公自序》是司馬遷為《史記》寫的序言。序言是又稱序,通常用以說明編寫該書的意圖,意義,主要內容,全書重點及特點,有關編寫過程及情況,編排及體例等。學習司馬遷的這篇自序可以讓我們更好得閱讀《史記》。

二、朗讀課文。正音,斷句。

三、疏通課文。

(說明文章比較長,旁邊已經有了翻譯,講讀的時候,點重要的字詞,盡量讓學生自己閱讀)

字詞總結:

(一)古今異義詞

至于 去 市長 河 古文 故事 往往

(二)通假字

反 闕 指 罔 失 承 拂

(三)活用字詞

相 顯 則 死 善 惡 君 臣 子 聞 是非

(四)一詞多義 所以 次

四、整體感知。

這篇自序介紹了哪些內容? 1-3自敘家世譜系。

4-6敘年輕時候的生活經歷和接受父親臨終的囑托,立志創作《史記》。 7-10闡述自己創作《史記》的目的。 11敘自己忍辱寫《史記》。 12-13《史記》產生的歷史條件和《史記》全書的體例和規模。

五、探究談論

(一)司馬遷為什么要寫《史記》?

1.家族賦予的使命——以圖表形式顯示司馬遷的家世,司馬遷為什么要寫自己的家世?

顓頊時 司天地 唐虞時 復典 夏商時 世序 周時 將領 典周史 戰國秦 司馬錯將伐蜀

司馬靳事白起 秦朝 司馬昌主鐵管 漢朝 司馬無澤市長

司馬喜五大夫

司馬談太史公

先祖中有軍事家,有從事經濟工作的,而主要的是修史的。先祖程伯休甫是周宣王時代將領,八世祖司馬錯、六世祖司馬靳都是戰國時期秦國的將領,不僅戰功赫赫,而且有軍事眼光;司馬遷在《史記》中有大量的戰爭描寫,顯示了司馬遷豐富的軍事知識和卓越的戰爭觀,這不能不說是受到了先祖的影響。四世祖司馬昌赫三世祖司馬無澤都作過掌管經濟的官員,這些經驗和知識物欲也會作為家傳傳給后人。

司馬遷敘家世說明修史是自己祖傳的家學,創作《史記》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同時先祖所從事的工作無疑也對司馬遷著寫《史記》有很大的影響。

2.父親的遺愿、時代的要求——父親臨終囑托有幾層意思? (1)寫史是祖傳的序業,修史是孝親。

(2)寫史是以周公孔子為榜樣,興禮樂,正王道,修史有規范社會道德的作用。 (3)漢興以來有許多值得記載的史實,而自己沒有論載。(史記散絕)

司馬遷修史是為了完成父親的遺愿,也是時代的要求。 3.成一家之言的心愿——與壺遂的對話是為了說明了什么? (1)孔子為什么著《春秋》?

著《春秋》“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為天下儀表,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成王事”。 (2)舉《詩》《書》《禮》《易》《樂》的作用目的是什么?

強調《春秋》是天下人之“儀表”,是“王道之大者也”,是“禮義之大宗也”,“撥亂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3)壺遂認為孔子是在什么情況下作《春秋》的?司馬遷同意他的看法嗎? “上無明君,下不得任用”

司馬遷不同意他的看法,他認為孔子作《春秋》“采善貶惡,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獨刺譏”。

(4)司馬遷為什么要提及孔子著《春秋》的事?從與壹壺的辯論中,可以看出司馬遷寫《史記》的目的是什么?他為什么否認自己是創作,而認為是“整齊”?

采用漢代初年學者常用的問答體的形式,借評述孔子作《春秋》,表明自己著《史記》的目的,說明自己著《史記》就是想效仿孔子,通過論述歷史,評判是否,褒善懲惡,為天下儀表。他否認是創作,非本心話,是為了逃避世俗的劫難,怕世俗人猶壹壺那樣批他著《史記》是如孔子那樣是因為“上無明君,下不得任用”,或者為發個人私憤。

(補充資料《史記》命運

太史公的擔心不無道理?!妒酚洝返膫鞑v經坎坷。著稱后,秘而不宣,將其“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以防被毀。盡管如此,“漢武帝聞其述《史記》,取孝景及己本紀覽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漢明帝說:“司馬遷著書,成一家之言,揚名后世。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譏,貶損當世。” 直到司馬遷死,“其書稍出,宣帝吮遷外甥平通侯楊惲祖述其書,遂宣償焉”。西漢對該書的流傳控制很嚴。后東漢、南北朝以及隋唐,對《史記》多有微詞,甚至還有指責《史記》是“謬孔子言”,直到宋代《史記》才遇知音。明清學者多精讀《史記》,開始考證,核差誤,論得失,《史記》的研究至此才蔚為大觀。)

4.總結寫《史記》的目的。

為完成家族的使命,父親的遺愿,為適應時代的要求,為了效仿孔子作《春秋》“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成王事”,成就一家之言。

(二)從《太史公自序》中得知司馬遷為什么能寫成《史記》?分組討論,要求能用原文作論據。

1.時代的因素:當時政治相對穩定,經濟繁榮,文化學術發展較快。 依據:壹壺的話(第九小節) 司馬遷的話(第十小節) 歷史條件(第十二小節) 2.家族的影響:史官世家賦予司馬遷的使命感、責任感,先祖多方面的才藝對司馬遷的熏陶。

3.自身的努力:自幼攻讀古代典籍,青年時期兩次游歷開闊了眼界,積累了許多第一手的資料。

依據:(第四段) (1)年十歲誦古文。

(2)游歷。第一次游歷,到過浙江、江蘇、山東、河南、安徽、湖南等地的許多地方;第二次奉使出使巡視西南地區。

4.前人的表率作用:孔子作《春秋》褒善懲惡給了他啟迪,在自己遭受挫折的時候,屈原、左丘明等人“述往事,思來者”,最終能“立功揚名于后世”給了他很大的激勵作用。

5.總結:略

(三)司馬遷的求實精神和不屈的人格。

六、《史記》的有關知識。(自己寫提綱,小組交流,全班交流) 1.根據本文的資料介紹司馬遷。

司馬遷,字子長,夏陽(陜西韓城縣芝川鎮)人,是我國古代一位杰出的史學家、文學家。青少年時代在家鄉耕牧,十歲開始學習古文典籍。二十歲離開家鄉漫游各地,尋訪古代遺跡,收集資料,回到長安后,入仕作了郎中,奉武帝之命隨軍西征巡視西南地區。父親司馬談去世之后,當了太史令,曾經參與制定太初歷。后因為李陵之禍,激怒漢武帝,自請腐刑,得以保全性命,忍辱完成了《史記》創作。

2.結合本文以及所積累的知識介紹《史記》。

《史記》《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的專名?!妒酚洝分蟾牌鹩谖簳x間。它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敘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之間3000多年的歷史,分12本紀,10表,8書,30世家,70列傳,共130篇,526500字?!妒酚洝返捏w例是司馬遷的創舉。用本紀敘述帝王,兼排比大事;用《世家》記述王侯和特殊人物;用《表》來統系年代、世系、人物等;用《書》記載典章制度的原委;用《列傳》記人物、民族以及外國。五種體例在風格上各具筆法而內容上則構成嚴密的整體。后來歷代的史家都繼承了這樣的體例,成為正史寫作的通用體例。

七、總結全文: 《太史公自序》是司馬遷為《史記》一書撰寫的序言。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歷敘世系和家學淵源,并概括了自己前半生的經歷;第二部分利用對話的形式,鮮明地表達了作者撰寫《史記》的目的:是為了完成父親臨終前的囑托,以《史記》上續孔子的《春秋》,并通過對歷史人物的描繪、評價,來抒發自己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氣,表白自己以古人身處逆境、發憤著書的事跡自勵,終于在遭受宮刑之后,忍辱負重,完成了《史記》這部巨著;第三部分是《史記》一百三十篇的各篇小序。全序規模宏大,文氣深沉浩瀚,是《史記》全書的綱領。

八、作業:

1.背誦第11小節,整理重要文言字詞。 2.寫一篇讀后感。

江蘇省沭陽高級中學 孫學軍 223600 教學目標和要求

1、理解本文的背景與司馬遷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思路,認識司馬遷的人生觀、價值觀及其意義。

3、學習本文敘事、說理、抒情相結合的表現方法。

4、掌握更多的實詞、虛詞與句式,增強語感,提高對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1、理解本文的思路,認識司馬遷的人生觀、價值觀及其意義。

2、掌握更多實詞、虛詞與句式,增強語感,提高對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教學設想

本文詞句難度較大,學生很難弄清句意,需要教師在這方面多作指導。 三教時。 教學過程和內容 第一課時

一、 背景介紹

指名學生朗讀課文前學習提示

1、2節,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把握文章的主題和寫作特色。

《報任安書》教案

二、全文把握

未經節選的全文共分六段:

第一段:向任安說明未能及時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說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賢進士”的原因。 第三段:敘述因為李陵事件下獄的經過。 第四段:寫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寫自己完成《史記》的心情。 第六段:表達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 課文節選了后三段。

三、課文分析 學習第一段

1、教師范讀第一段

2、字音

頭搶地(qiāng) 伏法受誅(zhū) 暴肌膚(pù) 鞭棰 (chuí) 圜墻(yuán) 占卜( ) 囹圄( ) 檻(jiàn) 縲紲(lãi)

3、主要詞句

①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②不能與死節者比 ③其次不辱理色 ④及在檻阱之中 ⑤函糞土之中而不辭者 ⑥此人皆意有所郁結 ⑦恨私心有所不盡 ⑧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4、思路分析:

這一段,司馬遷重點寫了自己受刑后對生死的看法。

(1)作者先敘述自己卑微的身份。先人只是掌管一些文史星歷的記載的小官,“主上所戲弄,倡優所畜”,本來就被人看不起?,F在子承父業,更是微不足道。

(2)接著寫卑微的地位帶來的結果:假如我伏法被誅的話,就好像九牛身上掉下的一根毫毛;好像一只螻蟻一樣渺小,我的死是無足重輕的。命如螻蟻草芥,生命有什么價值可言?

(3)引出第二個問題,人的生命價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注意,這是作者議論的核心。生命的價值是輕是重,要靠自己來選擇! 然后,擺出士人對待羞辱與生死的態度:士人,一方面潔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一方面當羞辱加于已身的時候,決計自殺,以死保持自己純潔的名聲。但是作者筆鋒一轉,卻列舉了古代周文王、李斯、韓信、彭越、張敖、周勃、竇嬰、季布、灌夫等一大批王侯將相受辱的事例,說明無論是王侯將相還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受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為奇。那么,對待羞辱就一定要死節,才算保持了高尚純潔的名聲嗎?否!作者從這個角度繼續深入地論述下去。

(4)作者提出這樣的認識:人在受辱時,不一定非要為高尚純潔名聲的這種所謂“節義”而死;為了崇高的事業,他可以去死,但是也可以忍辱負重。

最后表明自己的態度:“我”深知節義的含義,也敢于為節義去死,但是我現在所以忍辱偷生,是為了完成我未竟的事業,實現我最大的理想。這才是生命的真正價值。

第二課時 學習第二段

1、教師范讀第二段

2、學生齊讀第二段

3、字音

慍色(yùn) 倜儻(tìtǎng)

4、詞句

①稽其成敗興壞之紀(稽:考證:紀:法紀)②網羅天下放失舊聞 ③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 ④ 惟倜儻非常之人 ⑤左丘失明,厥有《國語》

5、思路分析

完成《史記》,實現了我人生的最大價值。

(1)作者進一步列舉了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孫臏、呂不韋、韓非等非凡特殊的人才能夠忍辱負重,完成流傳后世的不朽之作的業績,說明他們體現了最大的人生價值。

(2)作者說他是學習先賢,當時《史記》草創未成,就遭此災,他痛惜全書沒有完成。因此,受酷刑而無慍色,遭戮笑卻能忍耐,最后終于完成了《史記》,償還了前面受辱的債。

5、熟讀并背誦本段

第三課時

一、學習第三段

1、學生齊讀本段

2、主要詞句

①且負下未易居,下流多謗議 ②雖累百世,垢彌甚耳!③重為鄉黨所戮笑 ④身為閨閣之臣,寧得自引深藏巖穴耶?

⑤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

2、再讀本段,體會作者的情感

3、思路分析

作者痛定思痛,抒發了更加難以忍受的痛苦心情,“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可見,忍辱負重,茍且屈生,要比一死了之更痛苦。司馬遷敢于選擇這條路,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氣!

文章的最后,作者陳述了自己不能為皇帝“推賢進士”的想法。

二、總結全文

總結上述三段文字的思路,我們可以看出:司馬遷與眾多高尚士人一樣,能正確對待受辱這件事,他能站在人生價值的高度,敢于正視現實,以非凡的忍耐精神,忍受住眼前的屈辱,并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史記》,給后人留下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表現了他崇高的人生理想,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作者字字血聲聲淚,也控訴了那個社會的不公和皇權的黑暗。

三、寫作技巧分析

提問:怎樣理解敘事、說理、抒情相結合,“理至情切”的表現方法? [解析]

1、“理至”:敘事議論條理清楚,環環緊扣,層層深入。

作者議論的基本路徑是:①受辱——引決(士人應持的態度);②受辱——隱忍——完成偉大的事業(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③“我”(司馬遷)受辱——學習前賢,選擇隱忍——為了完成巨著《史記》。 這說明,對待受辱,引決不是唯一的處理方法,那要從生命的價值來認識,從“義”的深層意義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說要學習前賢,有忍辱負重的精神;一方面說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話,則不能完成著述《史記》的任務,一個人死的窩窩囊囊,無所作為,就失去了人生的價值,也就“輕于鴻毛”了。這個道理講得清楚明白,環環緊扣,層層深入。當然,這并不是說,人不應該為“義”去死,而是從長遠的意義上理解這個“義”的含義。

2、“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

全文情感真切,有時奔放激蕩,豪情滿懷;有時又回腸蕩氣,如泣如訴。第一段寫受辱的痛苦時,說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這抒發了他對社會不公的憤慨之情;寫自己選擇忍受侮辱時說:“仆雖怯懦欲茍活,亦頗識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縲紲之辱哉!”這里表現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悶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寫出他為了完成偉大的巨著《史記》,“就極刑而無慍色”,“雖萬被戮,豈有悔哉!”則又表現他豪邁激蕩的情感。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絕,如泣如訴的表情。

從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表達十分流暢自然,文章情感忽而悲切,忽而豪壯,忽而又痛不欲生。這正如后人評價這篇散文時說,它“如山之出云,如水之奔壑,千態萬狀,變化于自然,由其氣之盛也”(清·方苞)。

四、作業

1、背誦第二段

2、完成全文翻譯

夏本紀 教案

一、教學目標:

1、 了解《史記》成書的整體框架。

2、 對司馬遷創立的本紀、表、書、世家、列傳等五種記史的形式要明確。

3、 積累學習文言的相關知識,熟悉并掌握詞類活用的方法。

4、分析《夏本紀》中的禹的人物形象,學習他公而忘私、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

二、 教學重點:

1、 了解本紀的形式。

2、 了解夏禹的事跡及品質。

3、 積累學習文言的相關知識,熟悉并掌握詞類活用的方法。

三、 教學時間:2課時。

四、 教學內容與步驟:

第一教時

一、 解題:

《史記》中的“本紀”實際上就是帝王的傳記,因為帝王是統理國家大事的最高的首腦,為他們作紀傳而名之曰“本紀“,正所以顯示天下本統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綱紀的緣故。同時,也是全書的總綱,是用編年體的方法記事的。在“本紀”的寫作中,司馬遷采取了詳今略遠的辦法,時代愈遠愈略,愈近愈詳?!妒酚洝分泄灿斜炯o12篇。

二、了解課文有關知識

夏本是一個古老的部落,相傳是由包括夏在內的十多個部落聯合發展而來的,與古代其他部落交錯分布于中國境內。到唐堯、虞舜時期,夏族的首領禹因治水有功,取得了帝位,并傳給其子啟,從而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王朝約存在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至公元前十六世紀。

《夏本紀》根據《尚書》及有關歷史傳說,系統地敘述了由夏禹到夏桀約四百年間的歷史,向人們展示了由原始部落聯盟向奴隸制社會過渡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及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概貌,尤其突出地描寫了夏禹這樣一個功績卓著的遠古部落首領和帝王的形象。

相傳堯、舜時洪水泛濫,民不聊生,雖經大力整治,但由于時代和條件的限制,也由于當政者用人不當,長期未能把民眾從災難中解救出來。這成了當時因擾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一個十分尖銳的問題。就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夏禹,一個有抱負而且聰敏勤懇的青年出現了。他繼承父業并吸取父親鯀(ɡǔn)治水不成的教訓,以他的健壯、精干和毅力,獲得成功,在幾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呈現出一派怡然富足、井然有序的宏偉景象。

司馬遷以極其虔敬的心情,向人們敘說了夏禹的業績:他懷著勵精圖治的決心,新婚四天就離家赴任,行山表木,導九川,陂九澤,通九道,度九山,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產,規定了各地的貢品賦稅,指給了各地朝貢的方便途徑,并在此基礎上,劃定了五服界域,使得全國范圍內形成了眾河朝宗于大海,萬方朝宗于天子的統

一、安定和欣欣向榮的大好局面。在敘說夏禹的業績的過程中,也反映了古人理想的天子及諸侯大臣的行為和道德規范。

《夏本紀》是一部夏王朝的興衰史。夏禹的興起,是由于他治理洪水拯民于災難,勤勤懇懇地做人民的公仆,人擁護他。夏朝的衰亡,則是由于孔甲、夏桀這樣的統治者敗德,傷民,人民怨恨他們。當然,夏禹還只是一個傳說中的人物,這篇本紀的記載也未必完全真實,歷史事實未必那么美好,但大禹治水的業績卻早已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樹起了一座永不磨滅的豐碑;他十三年于外,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偉大奉獻精神,也早已千古傳頌,作為我們祖先一種美德的代表,將永遠值得學習和效法。

三、學生自讀課文,疏通詞句。質疑。補充注釋: 學習1-4節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①。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鯀皆不得在帝位②,為人臣。

①玄孫:孫之孫為玄孫。同姓宗族中,以自己為本位,上有父、祖、曾祖、高祖;下有子、孫、曾孫、玄孫。 ②曾大父:即曾祖父。

當帝堯之時,鴻水滔天①,浩浩懷山襄陵②,下民其憂。堯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鯀可。堯曰:“鯀為人負命毀族③,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賢于鯀者④,愿帝試之。”于是堯聽四岳,用鯀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帝堯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⑤,攝行天子之政⑥,巡狩⑦。行視鯀之 治水無狀⑧,乃殛鯀于羽山以死⑨。天下皆以舜之誅為是⑩。于是舜舉鯀子禹,而使續鯀之業。

①鴻水:即洪水,大水。 ②懷:懷抱,這里是包圍的意思。襄:上漫,淹沒。陵:大土山。 ③負命:違背天命。毀族:毀敗同族的人。④等:相同,一樣。這里是比較的意思。 賢:好,強。 ⑤登:升,提升。 ⑥攝行:代理執行。 ⑦巡狩:古代帝王巡察諸侯或地方官治理的地方,以考察功績,叫巡狩。 ⑧無狀:沒有樣子,不象樣子,即沒有取得成績的意思。 ⑨殛:通“極”,流放遠方。以:而。 ⑩誅:懲罰。是:對,正確。

堯崩①,帝舜問四岳曰:“有能成美堯之事者使居官②?”皆曰:“伯禹為司空,可成美堯之功。”舜曰:“嗟③,然!”命禹:“女平水土④,維是勉之⑤。”禹拜稽首⑥,讓于契、后稷、皋陶。舜曰:“女其往視爾事矣⑦。”

①崩:古代帝王或皇后死叫“崩”。 ②美:使美,即發揚光大的意思。居官:居于官職,即做官。 ③嗟:嘆詞。 ④女(rǔ,汝):你。 ⑤維:句首語氣詞。 是:此,這,指平水土這件事。 勉:勉力,努力。 ⑥拜:行敬禮。下跪叩及打恭作揖通稱為拜?;祝阂环N跪拜禮,叩頭到地,是拜禮中最恭敬的。 ⑦視爾事:辦理你的公事。視,看,照看,這里有辦的意思。

禹為人敏給克勤①,其德不違,其仁可親,其言可信:聲為律②,身為度③,稱以出④;亶亶穆穆⑤,為綱為紀。

①敏給:敏捷。“給”與“敏”同義。 克勤:能吃苦???,能。勤,勤苦,勞苦。 ②律:音律。 ③度:尺度。 ④稱以出:《大戴禮記•五帝德》作“稱以上土”,王聘珍《解詁》:“稱以上土者,稱其聲與身,而正音樂、尺度之事也。”(上,正。土,事。)譯文參照王說。 ⑤亹(wěi,偉)亹:勤勉不倦的樣子。 穆穆:莊重嚴肅的樣子。

四、布置作業:

(一)自學5-8節內容,完成下列任務

1、 找出所有的通假字。

2、 劃出古今異義的有關雙音詞語。

3、 找出幾例詞類活用的現象。

4、 找出2-3句含倒裝文言現象的句式。

(二)試分析禹的形象。

第二教時

一、 檢查預習情況

1、 找出所有的通假字。(見教材)

2、 劃出古今異義的雙音詞語。 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傅土 左準繩 右規矩 中國賜土姓

3、 找出幾例詞類活用的現象。 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 食少,調有余相給,以均諸侯 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 九澤既陂,四海會同 南面朝天

4、 找出2句含倒裝文言現象的句式。 等之未有賢于鯀者 以告成功于天下 帝舜薦禹于天下

二、學習4-8節

禹乃遂與益、后稷奉帝命,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傅土①,行山表木②,定高山大川③。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④,乃勞身焦思⑤,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薄衣食⑥,致孝于鬼神⑦。卑宮室⑧,致費于溝淢⑨。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⑩,山行乘檋(11)。左準繩(12),右規矩(13),載四時(14),以開九州(15),通九道(16),陂九澤(17),度九山(18)。令益予眾庶稻(19),可種卑濕(20)。命后稷予眾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余相給,以均諸侯(21)。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貢(22),及山川之便利(23)。

①百姓:即百官。戰國以前百姓是對貴族的通稱,因為當時只有貴族才有姓,而平民沒有姓。興:發動。人徒:指被罰服勞役的人。傅:《尚書》作“敷”,是分的意思,指分治九州土地。一說:傅,即“付”,指付出功役。

②表木:立木作表記。表,表記。 ③定:指測定。 ④傷:悲傷。 ⑤勞身:勞累自己,即不怕勞累的意思。焦思:苦苦思索。焦,著急,焦躁。 ⑥?。荷?,使少,即節儉的意思。 ⑦致:送達,表達。 ⑧卑:使低矮,這里有簡陋之意。 ⑨溝淢:田間溝渠。古代渠道深廣四尺叫溝,深廣八尺叫淢。這里泛指河道。 ⑩橇:古代在泥路上行走的一種交通工具?!都狻芬峡翟唬?ldquo;橇形如箕,擿(tì,剔)行泥上。”

(11)檋(jú,局):古代一種登山鞋,把長半寸的鐵釘安在鞋底上,以防止上山時滑倒?!墩x》按:“上山,前齒短,后齒長;下山,前齒上,后齒短也。”

(12)準:取平的工具。繩:取直的工具。 (13)規:劃圓的工具。矩:劃方的工具。這里“規矩”指測量高低遠近的工具。(14)四時:可能是指測四時定方向的儀器。(參用《會注考證》引張文虎說)

(15)開九州:開發九州的土地。九州,即冀、兗、青、徐、豫、荊、揚、雍、梁。又《大戴禮記•五帝德》此句作“巡九州”,王聘珍《解詁》以為“州”為“川”字之誤。

(16)通九道:疏通九條河道。九道,即指弱、黑、河、漾、江、沇(yǎn,眼)、淮、渭、洛九條河流的河道。又《正義》以為“九道”為九州的道路。

(17)陂(bēi,卑):水邊,水岸。這里是筑堤岸的意思。九澤:指雷夏、大野、彭蠡(lǐ,禮)、震澤、云夢、滎播、荷澤、孟豬、豬野九個湖泊。

(18)度:測量,勘測,即上文的“表木”。九山:指汧、壺口、砥柱、太行、西傾、熊耳、墦冢、內方、(mín,岷)九座大山。 (19)眾庶:庶民,平民。

(20)卑濕:低濕之地。 (21)均:使均衡。 (22)相:察看,考察。宜所有以貢:意思是應根據各地所具有的物產來向天子進貢。

(23)便利:指交通是否方便。 于是九州攸同①,四奧既居②,九山刊旅③,九川滌原④,九澤既陂,四海會同⑤。六府甚⑥,眾土交正⑦,致慎財賦⑧,咸則三壤成賦⑨。中國賜土姓⑩:“祗臺德先(11),不距朕行(12)。”

①九州攸同:意思是九州成為統一的了。攸,所。同,同一。按:這句是總說禹治水之功,以下五句是具體分說。

②四奧:四方之內。奧,同“墺”,四方可定居之地。 ③刊旅:開通了道路???,除。這里是開的意思。 ④滌原:疏通水源。原,同“源”。

⑤四海會同:全國統一,諸侯都來朝會歸服。 ⑥六府:指六府的物資,即金、木、水、火、土、谷。府,藏財貨處,倉庫。

⑦眾土:各方土地。交:都。正:定,這里指定等級。 ⑧致慎財賦:意思是對于交納貢品、賦稅認真謹慎。

⑨咸:都。則:標準、準則,這里是以為標準的意思。三壤:指上中下三種等級的土壤。 ⑩中國:指九州之中。賜土姓:指分封諸侯,賜給土地和姓氏。

(11)祗(zhī,支):恭敬。臺:同“以”。(依《尚書易解》說) (12)距:同“拒”,違抗,違背。朕:我。行:行為,這里指各種措施。

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①:聲教訖于四海②。于是帝錫禹玄圭③,以告成功于天下。天下于是太平治。

①朔:北方。暨:及,到。 ②訖:同“迄”,至,到。

③錫:同“賜”。玄圭:黑色的玉圭?!墩x》曰:“玄,水色。以禹理水有功,故錫玄圭,多以表顯之。”

帝舜薦禹于天,為嗣①。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喪畢,禹辭辟舜之子商均于陽城②。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③,國號曰夏后,姓姒氏④。

①嗣:帝位繼承人。 ②辟:同“避”。

③南面:登臨帝位之意。古代以坐北朝南為尊位,帝王見群臣,面向南而坐,因用以指居帝王之位。朝天下:意思是接受天下人的朝拜。

④姓姒氏:姓:在遠古時代本為氏族(部落)的標記,它標明一個人所出生的氏族,與后世的姓不同。氏是姓的分支。戰國以后,人們以氏為姓,姓、氏逐漸合一,漢代則通謂之姓。這里的“姓姒氏”就是以姒為姓。

三、分析人物形象、歸納主題思想 思考:司馬遷<在史記》中多次贊賞禹:“維禹之功,九州攸同。光唐虞際,德流苗裔”;“維禹浚川,九州攸寧。爰及宣防,決瀆通溝”(《太史公自序》);“九川既疏,九澤既灑,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河渠書》)。閱讀了本文,了解禹的事跡,并概括他的高尚品質。

根據他的行為事跡,概括他的高尚品質。從全文看,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概括:

1、為人;

2、治水;

3、辭避。

夏禹——一個有抱負而且聰敏勤懇的青年,面隊唐堯、虞舜時期洪水泛濫,民不聊生,雖經大力整治,但由于時代和條件的限制,也由于當政者用人不當,長期未能把民眾從洪水災難中解救出來的局面。面對當時困擾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一個十分尖銳的問題。他繼承父業并吸取父親鯀治水不成的教訓,并以他的健壯、精干和毅力,勵精圖治、公而忘私、以天下為己任,最終獲得成功,使中華大地上呈現出一派怡然富足、井然有序的盛世太平圖。(開頭已作了介紹,這里在學習了全文的基礎上再呼應開頭所說) 本文主要描寫了夏禹這樣一個功績卓著的遠古部落首領和帝王的形象,反映了古人理想中的天子及諸侯大臣的行為和道德規范。作者懷著極其虔敬的心情,向人們訴說了夏禹的業績和偉大奉獻精神,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樹起了一座永不磨滅的豐碑,值得后人學習和效仿。

四、寫作特點

(1)敘事系統全面,詳略得當,體現出高超的駕馭歷史內容的能力。 (2)寫人敘事,善于渲染、鋪陳,將人物置于特定背景之下來刻畫,而且字里行間傾注情感,愛憎分明,借此表達自己的理想與追求。

(3)語言平易、自然、簡約、凝練,用生動的語言敘說事例、說明道理,敘事不枝不蔓、簡明扼要。

《魯周公世家》教案1 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及句式,并能翻譯淺易的句子。

2、體會作者塑造的周公胸懷博大、深沉果斷、為國家利益辛勞畢生、鞠躬盡瘁的高岸君子形象,司馬遷對周公那種深厚的景仰之情。 3學習對比手法的運用。

一、導入新課并介紹文題、背景。

1、魯,始建國于公元前十一世紀,其轄地在今山東省西南部,都城在曲阜。公元前256年為楚所滅。

2、周公,姬旦,亦稱叔旦。以其曾祖太王所居周地為采邑,故稱周公。周公是我國政治史、文化史上的一個極為重要的人物。他幫助周武王開創了周王朝八百年的基業,從而也把我國的第一個文明社會形式推向了巔峰,為我國民族融合、政治統一作出了巨大貢獻。同時,他所制定的“禮樂行政”,對我國民族文化傳統的形式,也具有開山的意義,至今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仍涓涓流淌著西周時代那種重倫理、輕逸樂、好儉樸、樂獻身的君子風度和集體精神。

3、世家,《史記》體例之一,主要記述世襲封國的諸侯的事跡。

4、《魯周公世家》是《史記》三十世家中的第三篇,全文詳細地記述了西周開國重臣周公的生平事跡,并擇要記載了魯國經歷三十四代君主、歷時千余年的歷史發展過程。課文節選部分主要記述了周公幼年時代的篤仁純孝和代理國政時的忍辱負重。

二、范讀課文。

1、注意字詞讀音、斷句,掃除字詞障礙。

2、整體感知全文內容。

三、給加橫線的詞正音并釋詞。

篤(dǔ)仁 鉞(yuâ) 召(shào)公 名奭(shì) 繆(bù)卜 歸(kuì) 開籥(yuâ) 金縢(tãng)匱(guì) 有瘳(chōu) 箕(jī)子 踐阼(zuî) 弗辟(bì) 蚤(zǎo)終 祉(zhǐ)福 鴟(chī)鸮(xiāo) 倍依(yǐ) 竆竆(qiïng) 揃(jiǎn)其蚤(zhǎo) 譖(zân) 嚴(yǎn) 奸(gān)神命 饗(xiǎng)國 鰥(guān)寡 誕淫厥佚(yì) 昃(zâ)不暇食 百姓說(yuâ) 將沒(mî) 肸(bì) 傷牯(g)ù 寇攘(rǎng) 歭(zhì)爾芻茭 糗(xiǔ)糧 濞(bì)立

四、對照注釋、譯文,自由朗讀課文。

五、整體感知課文,理清課文主要內容。

第一部分(1-12段)詳細記述魯國公的主要事跡。分六層。 第一層(1段)輔助武王,伐紂滅殷。(篤仁純孝) 第二層(2段)犧牲個人,質代王死。(義無反顧) 第三層(3段)臨危受命,代理國政。(忍辱負重) 第四層(4-6段)平定叛亂,營建洛邑(堅決果斷) 第五層(7-10段)還政代王,制禮作樂。(胸懷博大) 第六層(11-12段)周公作為,感動成王。

第二部分(13-15段)交代魯國公后世君臣無道,與周公的品德形成強烈對比。

六、研習課文。

(一)研習第一部分第一層(1段)。

1、對照注釋、譯文,落實重點文言字詞句。

„„者(助詞,表停頓),„„也(表判斷) 篤仁(忠厚仁愛) 于(介詞,表比較) 及(等到) 輔翼(佑助,輔弼) 用事主持朝廷政事) 把(手持) 以(連詞,表目的) 夾((站)在左右) 告周之罪于天下(介賓短語后置) 戚(父母兄弟等直系親屬,現指旁系親屬) 虛(區域)

2、朗讀并小結。

(二)研習第一部分第二層(2段)。

1、對照注釋、譯文,落實重點文言字詞句。

克(攻克,戰勝) 集(通“輯”,安定) 不豫(天子不舒服,不能處理政務) 乃(副詞,于是,就) 繆(通“穆”,虔誠) 戚(形-使動用法,使„„感動) 以為(把„„作為,今指認為) 北面(名-狀語,面朝北方) 戴璧秉圭(頭上頂著玉璧,手中秉持玉圭) 阻(遭到困厄) 負子(諸侯病) 以(用)旦代王 乃命于帝庭敷佑(介賓短語后置) 用(因而) 定(使„„安定) 無墜(不喪失) 葆(通“寶”,寶貴) 爾之(取獨)許我 歸(同“饋”,奉送) 以(目的連詞,用來)俟爾命 屏(藏而不給) 發書(翻開占兆書,今指發放書本) 信(確實,果然) 王其(語氣副詞,表肯定)無害 維長終是圖(賓語前置句) 藏(省略“以”)其策(省略“于”)金縢匱中(省略句) 瘳(病痊愈)

2、朗讀并小結。

(三)研習第一部分第三層(3段)。

1、對照注釋、譯文,落實重點文言字詞句。

既(已經)崩(天子之死) 強葆(同“襁褓”) 畔(通“叛”,背叛) 踐阼(登上帝位,臨時代行政) 流言(散布流言,今指沒有根據的話) 不利于(對)成王(介賓短語后置句) 所以(表結果,„„的原因) 辟(通“避”) 蚤(同“早”) 卒(始終) 沐(洗頭,今指洗澡) 哺(口中所含的食物,今是動詞“哺育”) 子之魯,慎無以(介詞,因,憑借)國驕人

2、朗讀并小結。

(四)研習第一部分第四層(4-6段)。

1、對照注釋、譯文,落實重點文言字詞句。

率淮夷而(連詞,表承接)反 誥(一種文體,用于告戒或勉勵) 寧(形-動,平定) 宗(名-意動用法,以„„為宗主) 祉福(福瑞) 集(安定) 為(寫作)詩 訓(責備) 國(名-動,建都)(省略“于”)之

2、朗讀并小結。

(五)研習第一部分第五層(7-10段)。

1、對照注釋、譯文,落實重點文言字詞句。

治(處理政務,管理國家) 倍(背向著)依(同“扆”,戶牖之間的屏風) 竆竆(恭敬謹慎的樣子) 揃(剪斷)其蚤(同“爪”,指甲) 奸(干犯,冒犯) 瘳(痊愈) 用事(當政,臨朝) 譖(說壞話誣陷別人) 反(同“返”,召回,迎回,使„„返回) 亡(使„„毀敗,使„„滅亡) 嚴(同“儼”,莊重的樣子) 自度(以法度自律) 荒寧(荒廢事業,自圖逸樂) 饗國(擁有國家。饗,同“享”,享有) 小人(中性詞,地位低下的勞動者,今為貶義詞) 密靖(使„„安定) 鰥寡(孤獨的人) 誕(放蕩)淫(過分,無節制)厥(其)佚(同“逸”,安樂) 誅(討伐) 昃(太陽偏西) 以(目的連詞,用來)誡成王 官政(官職制度)未次序(還未安排得系統合理) 百姓(西周時對貴族階級的總稱,今指人民)說(通“悅”,歡悅)

2、朗讀并小結。

(六)研習第一部分第六層(11-12段)。

1、對照注釋、譯文,落實重點文言字詞句。

沒(通“歿”,死) 以(用來)明 讓(謙讓) 于(在)畢(邑名) 臣(名-意動用法,以„„為臣)周公 大木盡拔(被動句) 朝服(名-動,穿好朝服) 自以為功(即“質”,人質) 繆(同“穆”,虔誠的)卜(占卜) 勤勞(為„„而辛勤勞苦) 彰(使„„彰顯) 筑之(培土并夯堅實,課本注釋有誤) 孰(通“熟”,豐收) 褒(嘉獎,褒獎)

2、朗讀并小結。

(七)研習第二部分(13-15段)

1、對照注釋、譯文,落實重點文言字詞句。

報政(匯報施政方面情況) 興反(興兵造反) 發之于肸(古邑名) 陳(準備) 風(走失) 越逐(擅離崗位去追趕) 寇攘(劫掠偷盜) 三郊三隧(魯國西、南、北三方的近郊遠郊之人) 歭(儲備) 擢(人名) 濞(人名)

2、朗讀并小結。

七、默讀課文,討論問題。

1、周公旦是一個怎樣的形象?他在歷史上建立了怎樣的功績?

明確:是一個“立德立功立言”的道德楷模,胸懷博大、深沉果斷、為國家利益辛勞畢生、鞠躬盡瘁的偉岸君子形象。主要功績有:?輔助武王剪滅殷商;?質代王死臨危攝政;?平定叛亂營建洛邑;?還政成王制禮作樂。

2、周公對后世的影響是什么?

明確:?胸懷博大、深沉果斷、為國家利益辛勞畢生、鞠躬盡瘁的偉岸君子形象,千百年來感動著后世的有識之士,成為后世為政者的典范。?他的所作所為直接影響了數百年后孔孟儒家學說的形成奠定了我國“文明禮儀”之邦的思想文化基礎。

3、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司馬遷對魯周公的崇敬敬仰之情?

明確:作者正是飽含著激情來塑造周公形象的,詳盡賅贍地敘述了周公的一生:幼年時代的篤仁純孝,平定管蔡分裂叛亂時堅定果斷,犧牲個人時的義無反顧,代理國政時的忍辱負重„„作者用與主人公性格相一致的深沉有力的語言,娓娓到來,為我們樹立了一個胸懷博大、深沉果斷、為國家利益辛勞畢生、鞠躬盡瘁的偉岸君子形象,從字里行間透露出司馬遷對周公的崇敬景仰之情。

八、分析本文是如何運用對比手法來揭露那些腐朽沒落的統治者的丑惡本質的?

明確:

1、用周公的品德與后世無道君臣進行對比。

2、用魯國的所謂“洙泗禮儀之幫”的高雅招牌與魯國后期統治者的淫亂、兇殘、猥瑣進行對比。通過對比,從而尖銳深刻地揭露了某些統治者斤斤于揖讓之節的表面形式,而行刺極盡其荒淫之欲誅殺之能的極度虛偽行徑,表現出作者敏銳的觀察判斷能力和高度現實主義精神。

九、布置作業。

1、按類整理全文的文言現象。

2、思考:曹操在其《短歌行》一詩的結尾使用了本文記載的周公“一飯三吐哺”的典故:“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請問曹操以周公為典范,表達了怎樣的愿望?

明確:曹操用周公“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的典故,是以周公之比,以周公禮賢下士的精神自勵,表達了曹操急于招納賢才、建功立業的心情。

河渠書

江蘇省睢寧高級中學 王平

學習目標展示

1、了解“書”的體例,能知道如何來閱讀“書”類文章。

2、通過閱讀,能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想象。了解《河渠書》對后世的地理、水利乃至中華文明的影響。

自主閱讀導引

“書”是《史記》中很有特色的體例,是記載歷代朝章國典,以明古今制度沿革的專章,非是熟悉掌故的史家,是無法撰寫成書的。班固《漢書》改稱“志”,成為通例。“書”的修撰,為研究各種專門史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妒酚洝分泄灿袝?篇。

《史記》中的“八書”是司馬遷創設的八篇分門別類的文化制度史。其中《河渠書》簡要敘述了從上古至秦漢的水利發展情況,表明了司馬遷對治水重要性的明確認識和深切關注?!逗忧肥侵袊谝徊克ㄊ?,記述從禹治水開始,延續到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黃河瓠子堵口,及其以后各地區倡興水利,開渠引灌等史實,共13段,25事。其中防洪6事、航運3事、灌溉11事、航運兼灌溉5事,所敘河流有黃河、長江、淮河、濟水、淄水、漳水等。它是系統介紹古代中國水利及其對國計民生影響的權威性記錄。司馬遷在此書篇末,歷敘他閱歷過的江淮河濟等眾多水系和地區,從而歸結為一個概念:“甚哉,水之為利害也!”深刻地反映他對水的可為利又可為害的兩面性認識和對水利問題的重視與關切?!逗忧肥且院髿v代史書撰述河渠水利專篇的典范。

文言現象梳理

1、文言實詞:

?一詞多義:

陸行載車,水行載舟: 載:乘 .隨山浚川,任土作貢 任,任隨、隨 .同為逆河,入于勃海 逆,相向迎受,九河同受一大河之水,將.其導入海

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 艾(yì),治理。施,延續,延伸 .辟沫水之害 辟:避 .秦以為然,卒使就渠 就:修,造 .于是天子使汲黯、鄭當時興人徒塞之 人徒:普通人與罪徒 ..未易以人力為強塞,塞之未必應天 應天:與天意相應,相符合 ..抵蜀從故道,故道多阪,回遠。 回:回環曲折 .今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里。 今:如果 .褒之絕水至斜,間百余里。 絕:渡水 .且褒斜材木竹箭之饒,擬于巴蜀。 擬:比 .自河決瓠子后二十余歲,歲因以數不登 登:豐收 .天子既臨河決,悼功之不成 悼:憐惜 .?古今異義

害中國也尤甚。 中國:中原地區 ..及孟津、雒汭,至于大邳 至于:到了 ..異時關東漕粟從渭中上 異時:往常 ..至河三百余里,徑。 徑:道直少曲折 .漕從山東西 山東,崤山以東的地區 ..水頹以絕商顏 頹:水向下流 .?通假字

然河菑衍溢 菑通災 .故道河自積石歷龍門 道通導 .乃廝二渠以引其河 廝通斯,分開 .而韓聞秦之好興事,欲罷之 罷通疲,疲憊,又活用為使動。 .并北山東注洛三百余里 并通傍,依靠,沿著 .

2、文言虛詞

乃廝二渠以引其河 以:來 .于是關中為沃野,無兇年,秦以富強 以:因此 .于楚,西方則通渠漢水、云夢之野 于:在 .便于砥柱之漕 于:比 .湯問其事,因言 因:因此 .誠得水,可令畝十石 誠:如果 .

3、詞類活用

西門豹引漳水溉鄴,以富魏之河內 富,使„„富裕 .東南注鉅野,通于淮、泗。 東南,向東南 ..至河三百余里,徑,易漕。 漕:漕運,動詞。 .此損漕省卒,而益肥關中之地 肥:使動,使„„肥沃 .令齊人水工徐伯表。 表:以表測量地勢高下,確.定水流走向。名作動

漕從山東西 西:西行,名作動 .則田者不能償種 田:種田 .下御史大夫張湯 下:名作動,(天子)交給.(下屬)

從斜下下渭。 下:流入 .

4、重要文言句式:

然河菑衍溢,害中國也尤甚。唯是為務。 唯把治理河菑作為當務之急。

穿二江成都之中 省略,穿二江(于)成都之中。 瓠子決兮將奈何? 奈何:把„„怎么辦呢?怎么辦呢? 甚哉,水之為利害也! 倒裝句,謂語“甚哉”倒裝了。

難句翻譯現場

1、于是禹以為河所從來者高,水湍悍,難以行平地,數為敗,乃廝二渠以引其河。

參考譯文:禹認為黃河上游地勢告,水流湍急洶涌,難以在平地使順利通過,多次泛濫沖毀堤壩,于是分開兩渠來疏引黃河水流。

翻譯指導:本句要落實這樣幾點:“河”是黃河;“所從來者”,“從來”是水從上游來;“廝”是分開的意思;“以”表示目的,翻譯成“來”。“引”是疏引,疏導。另外,課本的譯文沒有把“于是”翻譯出來,應該翻譯為:這個時候。

2、而韓聞秦之好興事,欲罷之,毋令東伐,及使水工鄭國間說秦,令鑿涇水自中山西邸瓠口渠,并北山東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

參考譯文:韓國聽說秦國喜歡興辦工程,想以此消耗它的國力,使它不能對山東諸國用兵,于是命令水利工匠鄭國作間諜游說秦國,要它鑿穿涇水,從中山以西到瓠口,修一條水渠,沿著北山向東流入洛水,長三百余里,用來灌溉農田。

翻譯指導:本句的翻譯要注意幾個實詞:“罷”:這里是通假成“疲”,同時又活用成使動;“并”也是通假,翻譯為“依靠,沿著”;還要落實“興事”“間”“東”。另外,要注意譯文的前后連貫。

3、于是天子已用事萬里沙,則還自臨決河,沉白馬玉璧于河,令群臣從官自將軍已下皆負薪填決河。

參考譯文:天子從萬里沙祠禱神以后,回來時親臨黃河決口處,沉白馬、玉璧到河中祭河神,命群臣及隨從人員自將軍以下都背負柴薪,填塞決口。

翻譯指導:本句的翻譯要點是:文言詞語:“用事”“臨”“已”(通“以”);句式:“用事”后省略“于”等。譯文中“于是”也要補出來。

4、甚哉,水之為利害也! 參考譯文:水的為利為害太大了!

翻譯指導:本句翻譯注意全句的倒裝,翻譯的時候要把謂語放在正常的位置上,同時,要注意“為利害”包含著兩方面的意思就可以了。 疑難追蹤探究

1、司馬遷為什么要寫《河渠書》?

在司馬遷生活的漢武帝時代,當時對中國人民政治經濟文化生活影響最大的自然災害,莫過于黃河水災。司馬遷一方面考察了大禹治水的事跡,自稱“余南登廬山,觀禹疏九江,遂至于會稽太湟,上姑蘇,望五湖;東闚洛汭、大邳,迎河,行淮、泗、濟、漯洛渠;西瞻蜀之岷山及離碓;北自龍門至于朔方”,認真調查與總結了大禹治水的方法與經驗;一方面親自參加了治理黃河的偉大工程,跟隨漢武帝“負薪塞宣房”,堵住了危害黃河下游地區二十多年的瓠子(河南濮陽縣西南)大決口。由此發出了“甚哉,水之為利害也”的感慨,“悲瓠子之詩而作《河渠書》”,目的在于歌頌人類戰勝水害、興修水利的可歌可泣的事跡,在如何處理“人與天”、“人與自然”的關系上,鮮明地表達了他對自然災害的態度。

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里也明確表明他寫《河渠書》,是因為西漢初年所興修的一系列水利工程,實際上是大禹治水業績的延續與發展。他說:“唯禹浚川,九州攸寧。爰及宣房,決瀆通溝。作《河渠書》第七。”

2、司馬遷為什么刻意記載西漢初期興修水利的政績?

正是因為“水之為利害也”,既有“利”也有“害”,人類只要尊重客觀規律,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完全可以作到興水利而辟水害。所以司馬遷刻意記載了西漢初期興修水利、利國利民的一些主要政績,如,修建渭河漕渠,建設河東渠田,始創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南水北調工程,修建臨晉灌溉工程等。至于其他小型水利工程,則“不可勝言”,說也說不完。

視野縱深拓展

河 渠 書 贊 (唐)司馬貞

水之利害,自古而然。禹疏溝洫,隨山浚川。 爰淚后世①,非無圣賢。鴻溝既劃②,龍骨斯穿③。 填閼攸墾④,黎蒸有年⑤。宣房在詠⑥,梁楚獲全。 【注釋】

①爰(yuán圓):何處,哪里。

 ②鴻溝:古運河名。楚漢相爭時,以鴻溝為界,東面是楚,西面是漢。今作界限分明。本句當指鴻溝自滎陽北引黃河,東經中牟、開封,折而向南,經通許、太康,至淮陽入潁水,聯接濟、濮、汴、睢、潁、渦、汝、泗、菏等主要河道,形成了黃淮平原上水道交通網。

 ③龍骨:俗稱“龍筋”,指船底中線通連首尾的主要縱材。穿:透。  ④閼(â厄):阻塞。攸(yōu由):語助詞,無實義。  ⑤黎蒸:指黎民,眾民。  ⑥宣房:古宮殿名。

能力自測平臺

1、下列各組中加點的字解釋錯誤的一組是: A、天子以為然,發卒數萬人作渠田 作:造 B、而道河北行二渠,復禹舊跡 道:通導 C、水頹以絕商顏 絕:渡,穿過 D、歲因以數不登 登:登上,攀上

2、下列各組中加點的字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A、引渭穿渠起長安,并南山下 并北山東注洛三百余里 ..B、而韓聞秦之好興事,欲罷之 異時關東漕粟從渭中上,.度六月而罷 .C、至于所過,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疇之渠 及孟津、雒汭,至于大....邳

D、于是天子已用事萬里沙 于是為發卒萬余人穿渠 ....

3、下列每組中對加點的虛詞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道果便近,而水湍石,不可漕。 此損漕省卒,而益..肥關中之地

B、臨晉民愿穿洛以溉重泉以東萬余頃故鹵地。 令群臣從官自將軍.以下皆負薪窴決河 .C、天子既臨河決,悼功之不成 天子既封禪巡祭..山川

D、則還自臨決河,沈白馬玉璧于河。 山東從沔無限,.便于砥柱之漕 .閱讀下文,完成后面的題目:

其后人有上書欲通褒斜道及漕事,下御史大夫張湯。湯問其事,因言:“抵蜀從故道,故道多阪,回遠。今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里;而褒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以行船漕。漕從南陽上沔入褒,褒之絕水至斜,間百余里,以車轉,從斜下下渭。如此,漢中之谷可致,山東從沔無限,便于砥柱之漕。且褒斜材木竹箭之饒,擬于巴蜀。”天子以為然,拜湯子卬為漢中守,發數萬人作褒斜道五百余里。道果便近,而水湍石,不可漕。

4、對加點的字解釋正確的一組是:

A、今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里。 今:現在,今天 . B、故道多阪,回遠。 回:回來 . C、且褒斜材木竹箭之饒,擬于巴蜀。 擬:比擬 .D、道果便近,而水湍石,不可漕。 漕:通行漕船 .

5、下面每組中加點的虛詞語法和語法相同的一組是:

A、湯問其事,因言。 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

B、以車轉,從斜下下渭 還軍灞上,以待大王之..來

C、山東從沔無限,便于砥柱之漕。 于其身也,則恥師矣。 ..D、是時武安候田蚊為丞相,其奉邑食鄃。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

6、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今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里;而褒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以行船漕。

②如此,漢中之谷可致,山東從沔無限,便于砥柱之漕。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鄭當時者,字莊,陳人也。以任俠自喜,脫張羽于厄,聲聞梁、楚之間。孝景時,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①,常置驛馬長安諸郊,存諸故人,請謝賓客,夜以繼日,至其明旦,??植槐?。莊好黃、老之言,其慕長者如恐不見。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稍遷為魯中尉、濟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為右內史。以武安侯、魏其時議,謫秩為詹事,遷為大農令。莊為太史,誡門下:“客至,無貴賤無留門者。”執賓主之禮,以其貴下人。莊廉,又不治其產業,仰奉賜以給諸公。然其饋遺人,不過算器食。每朝,候上之間,說未嘗不言天下之長者。其推轂士及官屬丞史,誠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為賢于己。與官屬譯文:

譯文: 言,未嘗名吏,若恐傷之。聞人之善言,進之上,惟恐后。山東士諸公以此翕然②稱鄭莊。然鄭莊在朝,常趨和承意,不敢甚引當否。及晚節,漢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費多,財用益匱。莊任人賓客為大農僦③人,多逋負。司馬安為淮陽太守,發其事。莊以此陷罪,贖為庶人。頃之,守長史。上以為老,以莊為汝南太守。數歲,以官卒。鄭莊始列為九卿,中廢,家貧,賓客益落。及居郡,卒后家無余貲財。莊兄弟子孫以莊故,至二千石六七人焉。

太史公曰:夫以鄭之賢,有勢則賓客十倍,無勢則否,況眾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為廷尉,賓客闐門;及廢,門外可設雀羅。翟公復為廷尉,賓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門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鄭亦云,悲夫!

(節選自《史記·汲鄭列傳》)

[注]①洗沐,假期,猶今星期日。②翕然,形容言論、行為一致。③僦,運送。

7、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存諸故人,請謝賓客 存:問候

B.與官屬言,未嘗名吏 名:名稱

C.天下費多,財用益匱 匱:缺乏

D.始翟公為廷尉,賓客闐門 闐:充滿

8、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

A.①司馬安為淮陽太守,發其事 ②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B.①以武安侯、魏其時議 ②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

C.①常引以為賢于己 ②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D.①翟公乃大署其門曰 ②良乃入,具告沛公

9、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明鄭莊禮賢下士的一組是( )

①脫張羽于厄,聲聞梁、楚之間 ②其慕長者如恐不見 ③執賓主之禮,以其貴下人

④推轂士及官屬丞史 ⑤與官屬言,未嘗名吏,若恐傷之 ⑥常趨和承意,不敢甚引當否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④⑤

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鄭莊喜好交友,樂于助人,每逢休假日常常在長安郊外各交通要道備置馬匹,拜謝賓朋,往往通宵達旦。

B.每次上朝,遇到有向皇上進言的機會,他說的都是稱贊天下年高望重的人,并推薦賢士和屬下的丞史。

C.鄭莊喜好黃帝、老子的學說,受其影響,在朝廷議事時,常常隨聲附和,迎合皇上意旨,從不隨便說是論非。

D.鄭莊為官廉潔,平時完全依靠俸祿和賞賜來結交朋友,雖官至九卿,死后家里沒有剩余的財物。

11、聯系全文看,下列對文末司馬遷一段話的認識,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以史學家的眼光評價鄭莊、翟公“有勢”和“無勢”時的不同境遇,視角新穎。

B.司馬遷的觀點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危難之中見真情”,至今仍具有借鑒意義。

C.啟示后人在交友時要慎重,要以情待人,不可以富貴貧賤為原則,發人深思。

D.運用對比手法,如翟公與鄭莊對比,貧富、貴賤對比,將觀點闡述得鮮明深刻。

1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執賓主之禮,以其貴下人。

(2)夫以鄭之賢,有勢則賓客十倍,無勢則否,況眾人乎!

譯文:

參考答案:

1、D(D中的“登”是豐收的意思,今天的成語“五谷豐登”仍保留此意。)

2、A(A中的“并”都是通“傍”,依靠,沿著的意思。而B中前一個“罷”是使動,使疲憊,后一個“罷”是罷了,作罷。C中前一個“至于”

譯文: 古今相同,后一個“至于”是“到了„„”,D中前一個“于是”是“這時候”,后一個“于是”和今天相同)

3、C(A中前一個“而”指的轉折關系,后一個“而”是承接關系B中的前一個“以”是來,后一個“以”表示方位的界限。D中前一個“于”表示在,后一個“于”表示比)

4、D(今:如果;回:回環;擬:比)

5、D(A因而;因為B用;表目的,來C比;對于)

6、①現在如果鑿穿褒斜道,少山坂坡路,近四百里;而且褒水與沔水相通,斜水與渭水相通,都能通行漕船。

②這樣,漢中的糧食邊可以運來,山東的糧食從沔水而上 沒有險阻,比經砥柱漕運方便。

7.B 名:動詞,稱名。

8.D 均為副詞,“于是”。A.①代詞,指“莊任人賓客為大農僦人,多逋負”;②副詞,表推測,“大概”。B.①介詞,表原因,“由于”;②連詞,表目的,“來”。C.①介詞,“比”;②介詞,“在”。

9.B ①是說他樂于助人,④是說他重視人才,⑥是說他迎合皇上。

10.C 前后無因果關系

11.D “翟公與鄭莊”不是對比

12.(1)他執行主人敬待客人的禮節,憑自己尊貴的身份謙恭地對待客人。 (2)憑鄭莊的賢良,有權勢時賓客多得以十為倍數計算,沒有權勢時情況就相反,況且是一般人呢!

河渠書

2006年12月11日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參考課下注釋,依靠工具書,疏通課文,了解文本的內容。體會司馬遷對許多成功的事實和經驗的極大的熱情和興趣及對于豪門的阻撓、氣數等迷信思想的干擾的揭露,對漢代弊政無情的鞭撻。 教學重點: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虛詞、實詞及句式,并能翻譯淺易的句子。

教學難點:體會司馬遷對許多成功的事實和經驗的極大的熱情和興趣及對于豪門的阻撓、氣數等迷信思想的干擾的揭露,對漢代弊政無情的鞭撻。

教學方法:練習法

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中國古代記述水道的著作,最早的當然要數《尚書·禹貢》。但是它還不是專記水道,其中有導山、導水兩部分。此外如《管子·水地》、《度地》篇,《山海經》中的山經、海經等,都大體相似。專門記水道昉自《史記·河渠書》,此例一開,不但正史·地方志將水道列為專節,還出現了如《水經注》那樣的專門巨著,蔚成了古代地理書的一個大類,這意義實在非同小可。

《河渠書》的內容特征,首先是它不是對現有河渠做靜態描述,如像《水經注》那樣,分別記述某水系有某支流,發源某處、流經某地、沿途有何地形、地物、掌故,入于某川、某河、某海等等,而是主要通過河道的開鑿、治理過程,闡述人們變水害為水利的偉大斗爭。一般地,這項活動有三部分內容:治理水害、修筑漕渠和灌渠?!逗忧方o我們寫了哪些河流的治理過程呢?下面我們來學習它。

二、整體感知文本

1、文本按時間順序寫了哪些治水工程?

大禹治水

西門豹興水利

鄭國渠的開鑿

元光年間瓠子決口――――田鼢及望氣用數者以為天意

鄭大農開鑿漕渠――――益肥關中之地

河東守番系議繞砥柱開漕運――――河移徙,渠不利

御使張湯議通褒斜道以漕――――水湍多石,不能漕

莊熊羆議穿洛溉鹵地――――水頹挖井渠,未得其饒 天子使人塞瓠子決口,下淇園竹為楗

天子作歌塞瓠子建宮,復禹舊跡,梁、楚復寧無水災 自是之后,用事者爭言水利

2、掌握文言詞語

《第二教材》一填空簡答1、2、3

三、探討

1、《史記》中的"八書",是司馬遷創設的八篇分門別類的文化制度史。其中《河渠書》簡要敘述了從上古至秦漢的水利發展情況,表明司馬遷對治水工程重要性的明確認識和深切關注。請結合譯文理解本文這一內容。

2、文本寫作特點

①鮮明的對比

②詳略得當,結構完整

1、 如何理解司馬遷的獨到見解

四、重點語段練習

漢興三十九年,孝文時河決酸棗,東潰金堤,于是東郡大興卒塞之。 其后四十有余年,今天子元光之中,而河決于瓠子,東南注鉅野,通于淮、泗。于是天子使汲黯、鄭當時興人徒塞之,輒復壞。是時武安候田蚊為丞相,其奉邑食鄃。鄃居河北,河決而南則鄃無水菑,邑收多。蚊言于上曰:"江河之決皆天事,未易以人力為強塞,塞之未必應天。"而望氣用數者亦以為然。于是天子久之不事復塞也。

是時鄭當時為大農,言曰:"異時關東漕粟從渭中上,度六月而罷,而漕水道九百余里,時有難處。引渭穿渠起長安,并南山下,至河三百余里,徑,易漕,度可令三月罷;而渠下民田萬余頃,又可得以溉田。此損漕省卒,而益肥關中之地,得谷。"天子以為然,令齊人水工徐伯表,悉發卒數萬人穿漕渠,三歲而通。通,以漕,大便利。其后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頗得以溉田矣。

1、 解釋文中加點的字

人徒

2、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

①河決酸棗,東潰金堤

②通,以漕,大便利

③江河之決皆天事,未易以人力為強塞

④而望氣用數者亦以為然

3、翻譯

①于是東郡大興卒塞之。

②是時武安候田蚊為丞相,其奉邑食鄃。

③天子以為然,令齊人水工徐伯表,悉發卒數萬人穿漕渠,三歲而通。

《六國年表》教案

學習目標

1、了解《史記》中“表”的體例特點 •

2、解讀《六國年表序》 (掌握實詞、虛詞的用法及內容),掌握讀表的方法。

3、體會太史公在其中的歷史傾向性 六國年表

•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為漢代文學家、史學家司馬遷所著。記事,上起軒轅,下迄漢武帝太初年間約三千年,凡舉政治、軍事、經濟、社會、文化、藝術、天文、地理、風俗。全書分表、書、本紀、世家、列傳,共130篇,50余萬字。其中,表十篇,有世表、年表、月表,自三代迄于太初,略遠詳近,斷限明確,意在解決“并時于世,年差不明”的問題對于頭緒紛繁的歷史事件載其發生的年月;書八篇,帝王本紀十二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是為古往今來能夠“立功名于天下”的各階層代表人物立傳。 •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體大思精、流芳萬世的巨著,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顆大放異彩的明珠。是一部以中國古代的治亂興亡為背景、追求“歷史與人性”的著作。它的光輝,亙古至今,影響極其深遠,是中華古代文化的一座仰之彌高的巨峰。 《史記》中的“表”

• 《史記》的“表”共有十篇,可分兩類。一類是大事年表,“年經事緯,縱橫互訂”。另一類是人物的年表,一些傳不勝傳的人物,就以表載之。史表的創制,是《史記》體例的一大特點。 “十表”存目

三代世表、十二諸侯年表 六國年表、秦楚之際月表

漢興以來諸侯年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惠景間侯者年表、建元以來侯者年表

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 解讀《六國年表.序》

一、識詞義 • 1、周東徙洛邑 • 2、僭端見矣 • 3、先暴戾,後仁義 • 4、六卿擅晉權 • 5、矯稱蜂出,誓盟不信 • 6、秦始小國僻遠,諸夏賓之 • 7、事異變,成功大 • 8、法后王

• 9、以其近己而俗變相類,議卑而易行也 •

二、思內容

• 1、《六國年表》是以什么材料為基礎撰寫的?為什么依據這部史書?

• 2、《秦記》所描述的社會背景是怎樣的? • 3、你能不能從序文中太史公的看法和觀點 ?

《高祖本紀》 教案 練習

二. 學習目標

1. 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記》“不虛美、不隱惡”的史家實錄精神。 2. 分析人物刻畫的藝術特色,理解對比法、互見法塑造人物形象、記述史實的方法與作用。

三. 學習過程

《太史公自序》說:“子羽暴虐,漢行功德;憤發蜀漢,還定三秦;誅籍業帝,天下惟寧;改制易俗,作《高祖本紀》第八。”根據這個精神,司馬遷在《高祖本紀》中記述了劉邦推翻秦朝、戰勝項羽、建立漢朝的全部過程,肯定了西漢這位開國皇帝統一天下的歷史作用。

四. 《高祖本紀》文言知識整理

(一)實詞積累 1. 常用通假字 (1)此兩家常折券棄責 “責”通“債” (2)遂坐上坐,無所詘 “詘”通“屈”

(3)諸所過毋得掠鹵,秦人憙,秦軍解 “解”通“懈” (4)無內諸侯軍„„距之 “內”通“納” “距”通“拒” (5)乃詳尊懷王為義帝 “詳”通“佯” (6)不如決策東鄉 “鄉”通“向” 2. 古今異義詞

(1)不事家人生產作業

家人:句中古義“平民百姓” 今義“一家人” 作業:句中古義“勞苦的工作” 今義“學習完成的功課” (2)誹謗者族 句中古義:公開批評、議論 今義:無中生有,說人壞話,毀人名譽

(3)待諸侯至而定約束耳 句中古義:規約,規章 今義:限制使不出范圍

(4)稍征關中兵以自益 句中古義:漸漸 今義:稍微 (5)始大人常以臣無賴 句中古義:沒有出息

今義:游手好閑、品行不端的人 3. 一詞多義

(1)呂公者,好相人 (動詞,給人看相) 無如季相 (名詞,面相) (2)劉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本來) 呂公因目固留高祖 (堅持) (3)因重敬之,引入坐 (引領) 沛公引兵西 (率領) (4)去輒燒絕棧道 (就) 有功者輒裂地而封為王侯 (總是) (5)沛公以樊噲、張良故,得解歸 (逃脫) 項羽解而東歸 (解散諸侯軍隊)

(二)詞類活用 1. 使動用法

公始常欲奇此女,與貴人 (使„„與眾不同) 降章邯 (使„„投降) 會項伯欲活張良 (使„„活命) 沛公從百余騎 (使„„跟從) 2. 意動用法

武負、王媼見其上常有龍,怪之 (認為„„奇怪)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 (以„„為苦) 沛公然其計 3. 名詞活用為動詞

避仇從之客,因家沛焉 欲約分王關中 秦王子嬰素車白馬 都彭城 4. 名詞作狀語

項羽與宋義北救趙 夜往見良 諸將及士卒多道亡歸 5. 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單父人呂公善沛令 高祖竟酒,后 呂媼怒呂公曰 沛公兵遂先諸侯至霸上 6. 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及見怪 大王起微細

(三)特殊句式 1. 判斷句

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 懷王者,吾家項梁所立耳此三者,皆人杰也 2. 被動句 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認為„„正確) (安家) (稱王) (駕著白馬白車) (定都) (向北) (在夜間) (在途中)

(與„„交好)(留到最后)(對„„發火)(趕在諸侯之前)(怪現象)(平民,卑微的身份) 3. 狀語后置句 遇彭越(于)昌邑 又與秦軍戰于藍田南 系頸以組 4. 定語后置句

楚與諸侯之慕從者數萬人 諸將過此者多 項羽王諸將之有功者 5. 固定格式

凡吾所以來,為父老除害 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 是以兵大敗

(四)虛詞積累 1. 則

太公往視,則見蛟龍于其上 今則來,沛公恐不得有此 2. 因

高祖因狎侮諸客 因與俱攻秦軍 因張良遂略韓地轘轅 3. 以

乃以秦王屬吏 二世使使者斬以徇 沛公以樊噲、張良故,得解歸啖以利 可以有大功 始大人常以臣無賴 4. 然

然恐,不敢不服耳 不然,籍何以生此 喟然太息曰

(表轉折,“但是”)(這樣) („„的樣子)

(就)(如果)(趁機)(于是)(憑借)(把)(而,表承接) (因為)(用)(憑借)(動詞,認為)

(五)其他重點詞語

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大腿) 高祖為亭長,素易諸吏 (輕視)

昌邑未拔 (攻下)

攝衣謝之,延上坐 (提,道歉,請) 二世使使者斬以徇 (示眾) 乃以秦王屬吏 (交付、委托) 非有功伐 (功勞) 還軍霸上 (駐扎) 去輒燒絕棧道 (斷 ) 漢王復入壁 (營壘) 與齊王等期會而擊楚軍 (約定日期) 諸侯及將相相與共請尊漢王為皇帝 (共同) 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陽 (水的北面)

起為太上皇壽 (獻酒獻物,祝人長壽) 父兄不能給 (供給,使足) 可四千余人 (大約) 意豁如也 („„的樣子) 五. 情節結構

《高祖本紀》是在一系列歷史事件的敘述中展示劉邦作為一個政治家的形象,表現傳記作品的主題,以及作者對歷史人物的思考和認識。從劉邦在不同歷史階段的活動特點看,全文可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從開始到“生孝惠帝、魯元公主”),介紹劉邦的姓氏、籍貫、出生、家庭以及做泗水亭長時的種種行事。

課文首先介紹劉邦的姓氏、籍貫、出生、家庭等,體現了《史記》是以人物為中心的傳記作品特點。

這一部分主要記述劉媼嘗息大澤之陂生下高祖、劉邦好酒及色、縱觀秦始皇而嘆、徒手赴宴大言“賀錢萬”等主要情節。“見蛟龍于其上”,極言劉邦出生不凡。劉邦當初,其為人,仁而愛人,有大度;但又好酒、賒酒;有詐稱“賀錢萬”的無賴舉動。說明他原本是一個不從事生產的普通人,而且性格中有不少毛病。觀看秦皇帝時,他情不自禁地發出“大丈夫,就應該像秦始皇那樣”的慨嘆,表明他的志向不小,也可以說是“布衣登基”的起點宣言。

第二部分(從“沛公引兵西”到“大赦天下”),寫劉邦入關滅秦、打敗項羽、建立帝業的過程。

從歷史發展過程的特點看,這一部分可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奉楚懷王之命)劉邦領兵西進,一路廣攬人才,虛心聽取意見,隊伍不斷壯大,打了不少勝仗;并率先入關,與關中百姓約法三章,除秦苛法,安撫民心,為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這一階段,主要寫酈生見沛公、與秦軍大戰藍田、入關約法三章等情節。“酈生見沛公”,從劉邦“踞床”,“酈生不拜,長揖”,到“沛公起,攝衣謝之,延上坐”。這時酈食其說出襲擊陳留之計,從而獲秦軍儲備糧。說明劉邦能虛心聽取意見,當眾認錯。“與秦軍大戰藍田”,戰前,用張良計,游說秦將,“啖以利”,偷襲武關。藍田南交戰中,設疑兵旗幟,更重要的是“諸所過毋得掠鹵”,因而秦人歡喜,所以“秦軍解”。最后,在藍田北交戰中,又“大破之”;乘勝追擊,打敗秦軍。說明劉邦善于用人、用計,這是他在雙方交戰時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入關后,“約法三章”則表明劉邦想以此贏得關中百姓的擁護。

第二階段:寫楚漢相爭:劉邦赴鴻門謝罪,項羽自立西楚霸王,劉邦被封為漢王,決策東進爭奪天下,進兵追擊項羽,在垓下打敗項羽。

這一階段,主要用對比的手法寫了項羽由強到弱、劉邦由弱到強的變化過程。項羽入關時率軍四十萬,劉邦兵十萬,雙方兵力懸殊很大;劉邦自知不敵,到鴻門謝罪得以解脫。項羽入關后,屠民燒宮,假尊義帝;與劉邦先前入關的安撫吏民,寬容秦王形成鮮明對比。推翻秦朝后,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負約”,“更立”劉邦為漢王??梢婍椨鸬膹妱菖c霸氣,劉邦的弱小與屈從。諸侯各自回到自己封地后,劉邦燒絕棧道,以示無意東歸;暗中卻聽從韓信的勸說,“決策東鄉,爭權天下”。“項羽解而東歸。漢王欲引而西歸”的時候,雙方的兵力在相持中發生了變化,由于劉邦知人善任,虛心納諫,從民所望,后方鞏固,兵力由弱轉強,逐漸居于優勢。“欲引”,又用“留侯、陳平計”,其決策和行動的變化說明劉邦的實力與先前大不一樣。“決勝垓下”充分說明楚漢相持三年后,形勢大變,漢軍逐漸扭轉敗局,已經強大起來。垓下之戰,韓信受命以三十萬大軍圍困項羽十萬之眾,第一次以眾擊寡。韓信仍然運用謀略,盡量用極少的代價取得勝利。他以孔將軍、費將軍為兩翼,親自居中正面誘敵,佯裝敗退,拉長楚軍戰線,然后兩翼合攏,分割包圍,打敗楚軍,把項羽逼上死路。到了夜里,漢軍又唱起楚歌迷惑楚軍,這就徹底瓦解了項羽斗志,迫使項羽自刎于烏江邊上。

第三階段:劉邦在氾水之陽稱帝。

這一階段,寫了劉邦稱帝、高祖置酒洛陽南宮等情節。漢五年(前202)正月,諸侯及將相共尊劉邦為皇帝,二月甲午,劉邦即位于氾水之陽。劉邦稱帝后總結他成功的經驗,說明他不僅會用人,而且能駕馭人。 、

第三部分(從“未央宮成”到文末),劉邦稱帝后的情況。

這一部分寫了未央宮舉杯噱父、高祖還鄉和高祖之死等情節。“未央宮舉杯噱父”是劉邦即位后在群臣面前對自己父親的一次戲弄。漢高祖九年,華麗無比的未央宮建成,劉邦在未央宮前殿舉行盛大朝會,會見諸侯群臣,其父太上皇也在場。劉邦在此即位已經三年,帝業已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子以四海為家,諸侯群臣畢恭畢敬,劉邦嘗到了作為天子的顯貴和樂趣,不免飄飄然起來。在未央宮前殿大宴群臣之時,劉邦忽然想起父親曾訓斥他“無賴”,沒有什么謀生的本領。心想現在倒要看看他如何作答。劉邦便端起玉石酒杯,斟滿了酒,起身為太上皇祝壽,表示對父親的十分尊重,不料卻問道:“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當初你說我沒有出息,現在看看誰有出息?你說我不從事家業,但我從事的是天子的產業。言下之意,你當年說錯了。劉邦一席話,竟引來群臣高呼萬歲,大笑為樂。這段文字,充分暴露了劉邦靈魂深處渺小鄙陋的東西。“高祖還鄉”一節,作者放筆鋪敘,摹繪點染,造成濃重的抒情氛圍。先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縱酒”,且“發沛中兒得百二十人,教之歌”,后自編自唱《大風歌》,然而樂極生悲,在大風歌歡樂豪邁之中透露出一種巨大的隱憂,所以“慷慨傷懷,泣數行下”,說出了“游子悲故鄉。吾雖都關中,萬歲后吾魂魄猶樂思沛”這樣動情的話來。正是由于作者渲染了濃重的故土鄉情與衣錦還鄉所造成的人生榮枯之感,也引起讀者強烈的共鳴,生發出對人生的無限感慨。“高祖之死”一段,僅用十字,交代卒年時間、地點。 六. 人物形象

劉邦是司馬遷筆下最生動、最豐滿、最有個性的人物形象之一。 劉邦是一個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特點是:其一,有遠見卓識。突出表現在他入關后的所作所為。率先入關卻“還軍霸上,待諸侯至而定約束耳”,按楚懷王之約“先入關者王之”,劉邦應為關中王。他一度也“意欲留居之”,“樊噲、張良諫”后,便打消了這個念頭,因而消除秦地百姓的后顧之憂,也在各路諸侯中樹立了威望,可以說他是從未來統一全國的角度處理眼前的問題。入關后與民約法三章,實行一系列寬政愛民的措施,贏得了秦地人民的熱烈擁護。宋代劉辰翁說:“高祖始終得關中之力,關中人心所以不忘者,秋毫無犯,約法三章之力也。”(《班馬異同》) “秦人大喜”、“人又益喜”,足見人心所向。得到人民的擁護是他日后節節取勝的根本原因。所以,盡管后來項羽“兵四十萬”,劉邦只有“兵十萬”,但有了“民心”的基礎,鴻門宴上才得以解脫,而項羽也不可能在關中立足。其二,智謀超人。他性格上所表現出來的寬厚、大度、狡詐甚至無賴,都可以說明他有謀有略,非同一般。如在軍事策略方面采用順應時代、籠絡人心、分化敵人、團結內部等措施,如與秦軍大戰藍田前后,采用游說秦將、以利誘敵、設疑兵旗等,計謀總高人一籌。他腦瓜靈活,隨機應變的能力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其三,善于使用和駕馭人。劉邦稱帝后,置酒洛陽南宮,總結他統一全國的成功經驗,談到張良、蕭何、韓信時說:“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的確,在劉邦所重用的將領中,不少原是項羽的部下,如韓信、陳平,他們投奔劉邦后,一個被舉為大將,一個被提為護軍中尉,可見劉邦的氣魄非同尋常。劉邦還善于聽取意見,立刻認錯。如樊噲、張良勸他“止舍咸陽宮”一事,一個最高統帥如此善于聽取意見,無疑是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劉邦善于駕馭人的手段也是極為成功的,韓信評價說:“陛下不善將兵,而善將將。”就是這個意思。“垓下之戰”是劉邦善于用人的典型例子。韓信智勇雙全,當年就是他以少勝多,設下埋伏打敗項羽,才扭轉漢軍敗局,使楚漢進入相持階段。所以,決戰垓下,既顯示韓信能指揮大兵團作戰的才干,也說明劉邦知人善任,能駕馭大將,使得將領們愿意為他沖鋒陷陣,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在作者的筆下,劉邦確實有超過項羽的眼光和才干,但作者沒有盲目歌功頌德,也沒有把漢代開國之主描繪成“圣君”。在作者的“實錄”下,寫了劉邦的流氓無賴行徑,記述了他不持一錢而詐稱“賀錢萬”的舉動,描繪了他問太上皇“所就孰與仲多”的洋洋自得的神情。也寫了他性格上的缺點,如好酒及色、言行粗魯、奸詐圓滑等,還之以凡夫俗人的本相。 、

七. 藝術手法

1. 用對比的方法塑造人物。

在《高祖本紀》中,側重記述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代的過程,充分肯定了這位開國之君在統一天下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這種作用,是作者運用鮮明、強烈的對比方法展現給讀者的。如寫項羽、劉邦分兵入關攻秦時,對項羽軍隊的行動是這樣描述的:“及項羽殺宋義,代為上將軍,諸將黥布皆屬,破秦將王離軍,降章邯,諸侯皆附。”讀者看到的,只是單純的軍事方面的成功;而寫劉邦軍隊,除寫軍事策略外,還寫了劉邦的安民措施:“諸所過毋得掠鹵”,于是“秦人惠,秦軍解,因大破之”。一下子就把“沛公遂先諸侯至霸上”的重要因素突顯出來了。

2. 用諷刺的方法臧否歷史人物。

諷刺是用尖銳而詼諧的語言對假丑惡的東西加以揭露、嘲笑和譴責,目的是通過諷刺對假丑惡的否定,達到對真善美的褒揚。諷刺的方法在《史記》中的運用是多種多樣的,《高祖本紀》中主要是狀摹劉邦自矜聲色的心態加以諷刺。如高祖置酒未央宮,為太上皇祝壽,曰:“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劉邦的揶揄舉動,使太上皇尷尬難言,引起殿上群臣高呼萬歲,大笑為樂。劉邦這種自矜聲色,表面上看是對自己父親的尊重,實際上是說父親當年說錯了,以此嘲弄太上皇,從而達到了作者要暴露劉邦性格中所存在缺點的目的。

3. 用典型細節刻畫人物。

司馬遷寫歷史人物,除了抓住人物一生中的重大事件作濃墨重彩的渲染外,還非常注意選擇一些典型事例作精雕細刻,從而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如《高祖本紀》就寫了賒酒、詐言“賀錢萬”、觀始皇而嘆、踞見酈生等細節,以展示劉邦性格的各個側面。作者所寫細節,總是從刻畫人物或記敘歷史事件的總體上加以把握,每一個細節都具有能夠反映人或事物本質的獨特性,從而具有典型意義。

4. 用個性化的語言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

由于各人的出身、經歷、教養、思想等不同,所以每個人的說話內容、特點、口氣也是不一樣的。司馬遷能夠準確地寫出每個人的獨特語言,使人聽其聲而知其人。如,劉邦早年觀看秦始皇時說:“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這是感嘆、羨慕的口吻,符合劉邦當時處于一個平民的身分。寫酈食其,見劉邦,長揖,曰:“足下必欲誅無道秦,不宜踞見長者。”活現一個狂放不羈而又胸有妙計的說客形象。

【模擬試題】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1)大澤之陂( ) (2)武負貰酒( ) 3)酒讎數倍( ) (4)高祖常繇咸陽( ) (5)乃紿為謁( ) (6)降軹道旁( ) (7)乃以秦王屬吏( ) (8)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 ) (9)日夜跂而望歸( ) (10)隨劉賈、齊梁諸侯皆大會垓下( )

(11)乃即皇帝位汜水之陽( ) (12)高祖奉玉卮( )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詞。

(1)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 (2)常從王媼、武負貰酒

(3)高祖每酤留飲,酒讎數倍 (4)高祖常繇咸陽 (5)高祖為亭長,素易諸吏 (6)乃紿為謁曰“賀錢萬”

(7)公始常欲奇此女,與貴人 (8)二世使使者斬以徇

3、翻譯下列句子。

(1)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

譯文: (2)足下必欲誅無道秦,不宜踞見長者。

譯文: (3)始懷王遣我,固以能寬容;且人已服降,又殺之,不祥。

譯: (4)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 譯文:

(一)閱讀下列語段,完成后面題目。

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須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及壯,試為吏,為泗水亭長,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從王媼、武負貰酒,醉臥,武負、王媼見其上常有龍,怪之。高祖每酤留飲,酒讎數倍。及見怪,歲竟,此兩家常折券棄責。

高祖常繇咸陽,縱觀,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單父人呂公善沛令,避仇從之客,因家沛焉。沛中豪桀吏聞令有重客,皆往賀。蕭何為主吏,主進,令諸大夫曰:“進不滿千錢,坐之堂下。”高祖為亭長,素易諸吏,乃紿為謁曰“賀錢萬”,實不持一錢。謁入,呂公大驚,起,迎之門。呂公者,好相人,見高祖狀貌,因重敬之,引入坐。蕭何曰:“劉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諸客,遂坐上坐,無所詘。酒闌,呂公因目固留高祖。高祖竟酒,后。呂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無如季相,愿季自愛。臣有息女,愿為季箕帚妾。”酒罷,呂媼怒呂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與貴人。沛令善公,求之不與,何自妄許與劉季?”呂公曰:“此非兒女子所知也。”卒與劉季。呂公女乃呂后也,生孝惠帝、魯元公主。

4、下列句中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 不事家人生產作業 事:從事 B. 歲竟,此兩家常折券棄責 竟:盡,終了 C. 單父人呂公善沛令 善:交好

D. 呂公者,好相人 好相人:喜歡結交別人

5、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 A. ①隆準而龍顏 B. ①武負、王媼見其上常有龍

②黑質而白章 ②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C. ①高祖為亭長 D. ①此非兒女子所知也

②吾屬今為之虜矣 ②成反復子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

6、下列句子全都表現高祖與眾不同的一組是( )

①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②武負、王媼見其上常有龍,怪之。③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④高祖為亭長,素易諸吏,乃紿為謁曰“賀錢萬”,實不持一錢。

⑤劉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⑥呂公者,好相人,見高祖狀貌,因重敬之 A. ①③④⑥ B. ②③④⑤ C. ②③⑤⑥ D. ①③④⑤

7、簡要回答下列問題(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1)文中哪句話表現了高祖對自己的境況不滿和對權力渴求的心情? 答:

(2)文中哪里寫出了高祖性格中狡詐的一面?

答:

(3)呂公妻同意將女兒嫁給高祖嗎? 答:

(4)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呂公有遠見? 答:

8、翻譯下列句子。

(1)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譯文:

(2)劉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譯文:

(3)公始常欲奇此女,與貴人。沛令善公,求之不與,何自妄許與劉季? 譯文:

(二)閱讀下列文段,完成文后各題。

或說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強。今聞章邯降項羽,項羽乃號為雍王,王關中。今則來,沛公恐不得有此??杉笔贡睾汝P,無內諸侯軍,稍征關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計,從之。十一月中,項羽果率諸侯兵西,欲入關,關門閉。聞沛公已定關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關。十二月中,遂至戲。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聞項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令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欲以求封。亞父勸項羽擊沛公。方饗士,旦日合戰。是時項羽兵四十萬,號百萬。沛公兵十萬,號二十萬,力不敵。會項伯欲活張良,夜往見良,因以文諭項羽,項羽乃止。沛公從百余騎,驅之鴻門,見謝項羽。項羽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沛公以樊噲、張良故,得解歸。歸,立誅曹無傷。

9、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并體會與現代漢語意思的不同。

(1)項羽乃號為雍王,王關中 古義 今義 (2)稍征關中兵以自益,距之 古義 今義 (3)會項伯欲活張良 古義 今義 (4)沛公然其計,從之 古義 今義

10、翻譯下列句子。

(1)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聞項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令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

譯文: (2)項羽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題。

(陳)平遂至修武降漢,因魏無知求見漢王,漢王召入。是時萬石君奮為漢王中涓①,受平謁,入見平。平等七人俱進,賜食。王曰:“罷,就舍矣。”平曰:“臣為事來,所言不可以過今日。”于是漢王與語,而說之。問曰:“子之居楚何官?”曰:“為都尉。”是日乃拜平為都尉,使為參乘,典護軍②。諸將盡喧③,曰:“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與同載,反使監護軍長者!”漢王聞之,愈益幸平,„„

絳侯、灌嬰等咸讒陳平曰:“平雖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聞平居家時,盜其嫂;事魏不容,亡歸楚;歸楚不中,又亡歸漢。今日大王尊官之,令護軍。臣聞平受諸將金,金多者得善處,金少者得惡處。平,反覆亂臣也,愿王察之!”漢王疑之,召讓魏無知。無知曰:“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問者,行也。今有尾生④、孝己⑤之行而無益處于勝負之數,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漢相距,臣進奇謀之士,顧其計誠足以利國家不耳,且盜嫂、受金又何足疑乎?”漢王召讓平曰:“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從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說,故去事項王。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聞漢王之能用人,故歸大王,臣裸身來,不受金,無以為資。誠臣計畫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無可用者,金具在,請封輸官,得請骸骨。”漢王乃謝,厚賜,拜為護軍中尉,盡護諸將。諸將乃不敢復言。

(節選自《史記·陳丞相世家》) [注]①中涓:此處指侍從官。②護軍:監督、協調各將領行動。③喧(xuān):喧嘩。④尾生;古代傳說堅守信約的人。⑤孝己:商代武丁之子,為人孝順。

11、對下列三句話中加點詞的解釋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 ①使為參乘,典護軍 ②今又從吾游 ③漢王乃謝

A. ①做模范 ②游玩 ③道歉 B. ①做模范 ②交往 ③道歉 C. ①掌管 ②交往 ③道歉 D. ①掌管 ②游玩 ③道歉

12、對下列兩組句子的句式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①子之居楚何官 ③平,反覆亂臣也

②陛下何暇用之乎 ④陛下所問者,行也

A.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D.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1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與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 A. 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與同載,反使監護軍長者! B. 平雖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

C. 漢王召讓平曰:“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從吾游,信者固多心乎?”

D. 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

14、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陳平“能言善辯”的一組是( )

①臣為事來,所言不可以過今日。

②平雖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 ③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說,故去事項王。

④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 ⑤聞漢王之能用人,故歸大王。

⑥臣裸身來,不受金,無以為資。誠臣計畫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無可用者,金具在,請封輸官,得請骸骨。

A. ①③⑤ B. ①②④ C. ②④⑤ D. ③④⑥

15、下列對本文文意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 漢王受絳侯、灌嬰等影響,懷疑陳平,陳平解釋有理,才得到漢王信任。

B. 陳平能言善辯,深得漢王信任。漢王能力排眾議,重用陳平。 C. 陳平靠能言辯取得漢王信任,諸將對他不滿,但也無可奈何。 D. 陳平為人品質不良,但由于善于狡辯,因而取得漢王信任。

【試題答案】

1. (1)bēi (2)shì (3)chïu (4)yáo (5)dài (6)zhǐ (7)zhǔ (8)xiǎng (9)qì (10)gāi (11)fàn (12)zhī

2. (1)水邊,水岸 (2)賒欠 (3)售,賣出 (4)同“徭”,服役 (5)看不起 (6)欺騙,詐說 名帖,這里的名帖上兼寫著進獻禮品的價值 (7)異,與一般人不同 (8)示眾

3. (1)他平素具有干大事業的氣度,不干平常人家生產勞作的事。 (2)如果您一定要誅滅沒有德政的暴秦,就不應該坐著接見長者。 (3)當初懷王派我攻關中,就是認為我能寬厚客人,再說人家已經投降了,又殺掉人家,這么做不吉利。(4)這是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說的,不然我怎么會這樣呢? 4. D(善于看相)

5. A (B. 代詞,指他,代詞,指自己的。C. 作為,被。D. 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組成“所”字結構,所„„的情況,處所) 6. A 7. (1)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2)高祖為亭長,素易諸吏,乃紿為謁曰“賀錢萬”,實不持一錢。(3)公始常欲奇此女,與貴人。沛令善公,求之不與,何自妄許與劉季? (4)呂公者,好相人,見高祖狀貌,因重敬之。臣有息女,愿為季箕帚妾。此非兒女子所知也。 8. (1)唉,男子漢大丈夫應當像這樣啊! (2)劉季一向滿口說大話,很少做成什么事。

(3)你起初總是想讓這個女兒出人頭地,把他許配給個貴人。沛縣縣令跟你要好,想娶這個女兒你不同意,今天你為什么隨隨便便地就把她許給劉季了呢? 9. (1)稱王 大王 (2)抵抗 距離 (3)使„„活下來 生活,存活 (4)聽從 跟從 10. (1)沛公的左司馬曹無傷聽說項羽發怒,想要攻打沛公,就派人去對項羽說:“沛公要在關中稱王,讓秦王子嬰做丞相,把秦官所有的珍寶都據為己有。” (2)項羽說:“這是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說的,不然我怎么會這樣呢?” 11. C 12. B 13. D (A. 逃跑 B. 男子 C. 事奉) 14. D 15. B

李將軍列傳

教學目標:

1、 通過文本的研讀,認識《史記》“不虛美、不隱惡”的述史優秀傳統;

2、 通過文本的研讀,感悟《史記》不僅寫出了歷史的真實,也富有文學的詩意;

3、 通過文本的研讀,探討通過典型事例、生動細節和個性化人物語言表現人物性格的文學藝術特色。

4、 通過文本的研讀,深入探討李廣悲劇的根源。

教學重點:

通過文本的研讀,探討通過典型事例、生動細節和個性化人物語言表現人物性格的文學藝術特色。

教學設想:

1、 師生共同揣摩文本,弄清文章的基本內容、結構特點人物形象和藝術特點;

2、 總結積累文本中出現的文言知識點。特別是p54頁“詞類活用

(二)”要認真完成。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第二篇:《史記》選讀教案 孔子世

孔子世家

一、教學目標:

1、大致了解孔子的生平主要活動,理解他在中國歷史文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2、深切感受到他的為人,感念他的孜孜不倦,了解他的博學多才,認識他“一以貫之”的人格和堅持自己理想主張決不放棄的精神。

3、積累文言詞匯,各類句式,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閱讀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掌握文言知識,如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

2、認識孔子的理想追求、優秀品質和高尚人格。

三、教學課時: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孔子其人及《孔子世家》:

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偉大的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犊鬃邮兰摇吩敿毜赜浭隽怂纳交顒蛹案鞣矫娴某删?,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

孔子一生都有著極高的政治熱情,即使在他遭到打擊、排斥、嘲諷、甚至圍困的時候也仍然不減。為了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他不辭勞苦,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時間,帶領弟子周游列國,奔走游說。雖然到處碰壁,但仍執著追

求。文章用了相當篇幅,真實地記述了孔子一生的政治活動,寫得生動具體、形象逼真。

孔子是我國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講學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學在官府,孔子興辦私學,廣收門徒,把教育對象擴大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識傳播到民間,這在我國教育史上,實在是個創舉,為古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貢獻。文中對孔子的辦學思想、教學內容和方法,以及他循循善誘,誨人不倦的作風,都有全面地描寫,突出地表現了這位偉大教育家的風范。

文章也寫了孔子淵博的知識和高度的修養,以及他在整理和傳播古代文化典籍方面的功績。他整理和編纂過《詩》、《易》、《禮》、《樂》、《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并且將作為教學內容的重點,從而對這些古文獻的傳播和保存作出了杰出貢獻。

孔子一生的事跡很多,頭緒也很紛亂,但司馬遷在這篇洋洋近萬言的文章中卻記述得線索清楚,有條不紊,而且重點突出,在記述故事的同時,注意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寫,從而較全面地展現出了孔子的形象和精神風貌。

司馬遷寫歷史人物,暗含愛憎褒貶的的感情,有較為鮮明的傾向性。他對孔子的向往和景仰,也在文中處處流露了出來,加之引用了大量孔子的原話,用孔子自己的語言來表現其人,不僅使孔子形象具有真實感,而且也使人

覺得親切感人。

二、孔子好學善思的品質: ①孔子適周問禮:

從此處可以看出孔子的好學,也是為了通過老子之口說明孔子是“聰明深察”“博辯廣大”而正直的人,還用以強調孔子在與老子的交往中得到的提高。

②孔子適齊聞《韶》:

主觀感受——“三月不知肉味”;社會反響——“齊人稱之”

③孔子在魯學琴:

“習其曲”“得其數”“得其志”“得其為人”;以師襄子的不斷催促和后來的折服來襯托孔子的行為和品質。

第二課時:

孔子被困陳蔡之間:

1、孔子循循善誘、因材施教的導師風范 ①子路——坦誠直率、敢于質疑

子路認為孔子的理想和主張中有不仁不智的因素,因而導致眾叛親離。子路質疑孔子之道的內涵,這是對孔子之道的正確性提出了懷疑,孔子沒有給予正面的回答,而用伯夷叔齊和王子比干的事實從反面提醒子路思考——仁與智的有與否并不是“吾道”是與非、窮與達的要害。

②子貢——小心謹慎、講用務實

子貢認為孔子的理想和主張過于迂闊而不切實際,因而無法取得社會的認可和民眾的支持。子貢從能否為社會接受、能否為世所用的角度出發,暗示孔子之道不切實際,這是對孔子之道的實用性表示了懷疑,孔子對他進行了直接的批評,告誡子貢——應當多考慮如何完善自己的理想和主張,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只看眼前利益,否則就會犯眼光短淺的錯誤,最終會喪失了自己的“道”。

③顏回——信念堅定、能言善辯

顏回認為孔子的理想和主張是盡善盡美的,不能得到社會認可民眾支持的原因是統治者不愿求美向善。子路、子貢主張對孔子之道加以改造、調整,顏回卻主張堅持,決不改變決不動搖。顏回篤信孔子之道,認為“天下莫能容”恰恰證明孔子之道的先進性和正確性,而且道之“窮”正好可以檢驗一個人是不是能堅守自己信仰和主張的真君子,孔子對他這種審時知世而又堅守其道、“一以貫之”的君子風范和品質人格十分欣賞,不僅表示贊同,而且感到欣慰,在談話的最后,還是忍不住開了一個玩笑。

2、孔子堅持原則、信念堅定的高尚人格

困于陳蔡之間,情況險急,身邊的弟子們了都病餓得“莫能興”,而孔子卻處變不驚,“講誦弦歌不衰”,以致引起子路和子貢的反感和怨憤。這也是用反襯的手法表現孔子的堅

強,貧賤不移,威武不屈??鬃踊卮鹱勇泛妥迂暤脑?,既袒露了自己的心境和為人做事準則,也含教育弟子之意。

第三課時:

孔子整理文獻、從教授業、撰述《春秋》等活動

1、

孔子整理文獻:

①對“禮”的整理——孔子整理文獻是因為這些文獻已“廢”“缺”;因為孔子的整理《書傳》《禮記》等文獻才得以保存;孔子是在“追跡三代”“觀殷夏所損益”的基礎上做整理繼承工作的,并對“周禮”最為肯定;孔子整理的文獻,當時已不能完全被印證。

②對“樂”的理解的分類吞理解,“各得其所”的自信,是建立在認真學習、悉心研究的基礎上的。

③孔子對《詩》的刪削和篇目確定,刪削的原因是為了“去其重”,篇目確定的原則是“可施于禮義”并能“弦歌之”。

④孔子晚年“喜”“讀”《易》并為其中的一些篇目作序的情況,“韋編三絕”強調了“喜”的程度和勤奮精神,“假我數年”的話則表現了“學而不厭”的學習態度。

2、

孔子從教授業:

概述其教學的內容和弟子的眾多,后一段寫其具體的教育內容和主要的教學方法。

3、

撰述《春秋》:

①孔子作《春秋》的緣由——使自己的主張和風解“見于后世”,并交代《春秋》所記史實的起訖年代。然后用“據魯”和“約其文辭”二句指出《春秋》的指導思想和表達特點。并舉《春秋》中的兩個例子進行印證,最后兩句,說明《春秋》的寫作目的和成書后產生的影響。

②孔子對《春秋》的重視程度,先用對比說明孔子對此書字字推敲,他人無法改易,連以“文學”著稱的徒子夏也“不能贊不辭”;然后敘述孔子將《春秋》傳授給弟子時語重心長的叮囑,孔子強調此書的“雙刃劍”效應,意在告誡弟子首先必須“知丘”和堅守其道。

第三篇:《史記》選讀教案 項羽本紀

《項羽本紀》 二.學習目標:

1、積累掌握古漢語字詞句的基本用法。

2、體會《史記》的語言藝術特點與風格,學習《史記》的人物刻畫藝術。

3、學會運用正確的觀點分析評價歷史人物。

三.學習過程:

(一)概括介紹:

《項羽本紀》就是通過秦末農民大起義和楚漢之爭的宏闊歷史場面,生動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項羽一生。他既是一個力拔山、氣蓋世、‚近古以來未嘗有?的英雄,又是一個性情暴戾、優柔寡斷、只知用武不諳機謀的匹夫。司馬遷巧妙地把項羽性格中矛盾的各個側面,有機地統一于這一鴻篇巨制之中,雖然不乏深刻的撻伐,但更多的卻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項羽本紀》以描繪項羽這一人物的形象、刻畫這一人物的性格為主,同時也生動地敘寫了戰爭。披卷讀之,既可以聞見戰場上的血腥,聽到戰馬的嘶鳴和勇士們的猛吼,又可以看見項羽披甲持戟,嗔目而叱,大呼馳下,潰圍,斬將,刈旗的神態與身影?!俄椨鸨炯o》正是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下寫人,在寫人的過程中寫戰爭,二者相得益彰。戰爭因人物而生動、壯觀,人物因戰爭而更顯生動、奇偉。

《項羽本紀》在刻畫人物性格方面,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法。項羽少時的粗疏學淺,長大以后的勇力過人,只是略略幾筆帶過,直到消滅秦軍主力、扭轉戰局的巨鹿大戰,破釜沉舟,威震諸侯,也還只是從側面用筆,通過寫諸侯軍的觀望、恐懼、畏服,把一個鐵骨錚錚的八尺大漢頂天立地地展現在讀者眼前。在進行粗線條的勾勒,有意地夸張了整體之后,司馬遷便抓住了幾個點睛處,工筆細描,刻意求精。鴻門宴場面的極力鋪排,垓下之圍悲劇氣氛的縱筆渲染,烏江自刎時神態的精雕細刻,都寫得活靈活現,有形有神,有言有情,形與神、言與情融合一體。

《項羽本紀》是《史記》傳記中最精彩的一篇,達到了思想和藝術的高度統一。它猶如一幅逼真傳神的英雄肖像畫,色彩鮮明;又像一張秦漢之際的政治軍事形勢圖,錯綜有序。通篇文章氣勢磅礴,情節起伏,場面壯闊,脈絡清楚,疏密相間,語言生動,成為我國文學史上的一篇不朽佳作。文中破釜沉舟、鴻門宴、四面楚歌、烏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戶曉,歷代傳誦。

(二)瀏覽預習課文

(1)劃出難讀難理解的詞,利用工具書,獨立完成。 (2)速讀課文,思考:課文節選部分共講了幾方面的內容?

明確:

第一部分:項羽家世(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少年言志(第2自然段) 第三部分:巨鹿之戰(第3自然段) 第四部分:霸王別姬(第4自然段) 第五部分:東城之戰(第5自然段)

第六部分:烏江自刎與尾聲(第6——8自然段) 第七部分:項羽本紀贊(第9自然段)

(三)項羽成長個人小檔案

明確:《項羽本紀》全面記載了項羽生平事業的興盛衰亡的歷程,其中著重描繪了這個英雄人物短暫而波瀾起伏的四個階段。

吳中起兵——事業的起點 巨鹿之戰——功業的頂點 鴻門宴——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垓下自刎——英雄末路的終點

(四)研究文本第

一、二部分

1、活用詞: 毋妄言,族矣。 梁以此奇籍。

2、重點實虛詞: ①又不肯竟學。

②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 ③以是知其能。

3、古今異義詞。 以故事得已。

4、重點句:

為秦王翦所戮者也。(判斷句)

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倒裝句) 與籍避仇于吳中(狀語后臵)

5、有一個成語出自這兩段,請找出來。 力能扛鼎(舉起) 思考:

(1)第一段交代了有關項羽家世的哪些重點信息?對項羽家世的介紹有何寓意?

明確:項羽家世:①世代為楚將。②祖父為秦所戮。 寓意:①世代為楚將。生為將門虎子,這是項羽興兵起義的資本,是成就英雄霸業的奠基。②與秦有不共戴天之仇。為項羽以后忠貞不二,志在滅秦,嫉惡如仇,馳騁疆場,沖鋒陷陣,臵生死于度外注入了激情。

(2)第二自然段寫了幾件事?各表現了項羽怎樣的性格特點?與一生功業的成敗有何聯系?

明確:兩件。一是少時學情。不想學書、學劍,想學萬人敵的兵法,說明他的毫邁不群的性格特點;而‚不肯竟學?,又暴露出性情粗疏的性格特點。二是觀始皇游。不俗的言論昭示日后的不凡。(少時言語不俗的還有哪些?提示:劉邦見始皇:‚大丈夫當如是也。?陳勝:‚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毫邁不群與少年言志體現了項羽除暴安良、建立豐功偉績、成就英雄霸業的宏愿;但粗疏的性格,為他剛愎自用,感情用事,優柔寡斷,拒納良言,錯失良機,大失人心埋下了落敗的種子。

(五)瀏覽閱讀第

三、四自然段,劃出重點詞句。 <一>研讀第三自然段,劃出重點詞句。

1、活用詞:①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②無不膝行而前

2、重點實虛詞:①九戰,絕其甬道②楚兵冠諸侯③諸侯皆屬焉

3、古今異義:

諸侯軍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4、重點句:

①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②諸侯軍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二>思考:

1、巨鹿之戰號稱為項羽最得意之戰,也是太史公最得意之文。讀后請思考這段文字在敘述的句式、節奏方面有何特點?和所要表達的內容有何聯系?

明確:采用了句式短小,鏗鏘有力的短句作排比(整句)。雖然著墨不多,但非常有氣勢,酣暢淋漓地表現了大將風范與氣概。

2、三個‚無不?兩個‚莫敢?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表現了什么?

明確:側面烘托。通過眾人的膽怯畏懼側面烘托了項羽神勇過人,一往無前的英雄形象。這是項羽功業的巔峰,展現了他的將帥神威。

3、哪一個成語源自本部分? 明確:破釜沉舟。

<三>點撥:巨鹿之戰的意義。有三。一是消滅了秦軍主力,奠定了義軍勝利的基礎。二是促成了秦王朝內部的分裂與瓦解(章邯投降、趙高殺二世、子嬰殺趙高)。三是轉移了秦王朝的注意力,為劉邦從南路長驅直入函谷關創造了條件。

<四>研讀第四自然段,劃出重點詞句。 明確:

1、重點詞:

項王軍壁垓下(名作動) 項王則夜起(名作狀) 時不利兮騅不逝

2、重點句: 是何楚人之多也 飲于帳中

<五>思考:

1、比較項羽《垓下歌》與劉邦《大風歌》,各自表現的思想有何不同?

明確:《垓下歌》表現的是項羽面臨絕境之時。地厚天高,卻托身無所,一腔憤怒,萬種低回,是一種英雄窮途末路之哭?!洞箫L歌》是劉邦得到天下,平息淮南王英布叛亂,得勝還朝,路途回歸故里的一種張狂之辭,但之中又隱藏著濃濃的恐懼與悲哀。

2、問:虞姬回應項王的和歌,能夠令‚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這歌一定極為動人??上У氖?,極少有人提到這首歌,極少有人知道有這么一首歌。

《史記》中沒有記載這首詩,《漢書》中也沒有,有一本叫《楚漢春秋》的書中記載了虞姬的歌,全歌是: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試賞析下面這首詩。

賞析:虞姬之歌,文字極為淺易,但是卻充滿了真情。‚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是敘說形勢,看似平常得很,——這是設計的平川,接著是平川之上的奇峰突起,

‚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這是對‚虞兮虞兮奈若何?態度鮮明、立場堅定的回答。從字面看這是對偶,‚大王?對‚賤妾?,‚意氣盡?對‚何聊生?,這樣的組織對偶,實際是旗臶鮮明地將自身與項羽的生死聯在了一起。

‚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大王得意時,我緊隨大王,大王現在失敗了,我也絕不能茍活,更不能落入敵手。文字雖然平易,卻閃出愛的晶瑩。這首歌的動人,還在于唱歌之后。虞姬的歌是回答項羽的問,而她自己的歌收尾也是一個問號。

‚賤妾何聊生?是回答,又是反問,其實態度是明明白白的,是不需要回答的。這更是設問,讓人怦然心跳的,就是自問自答的那一答:唱完之后,她自刎了,用自刎回答了以心愛著的英雄,用自刎完成了一首詩的句號。后來,有了傳說:有一種美麗的花,那花鮮紅鮮紅的,那花就叫虞美人。美麗的虞姬死了,死得很美麗,虞姬的歌停了,在使用電腦的今天,仍有聲音?!钝蛳赂琛放c美麗的虞姬之歌,是關于愛情與生命的最嚴肅的一組男女對唱,所以讀《垓下歌》不可不讀虞姬之歌。

《垓下歌》和虞姬之歌是在生命將存將無時唱出來的,所以讀這兩首歌不可不讀其前后背景——背景是詩歌的重要組成部分,虞姬的歌就說明了這一點,這首歌,如果沒有前后的背景是看不出來什么的。(附:《紅樓夢》中林黛玉作的《五美吟》中有—首《虞姬》‚腸斷烏騅夜嘯風,虞兮幽恨對重瞳;黥彭甘受他年醢,飲劍何如楚帳中??這是說,項羽、英布、彭越這些所謂的大英雄,全不如一個虞姬。語出弱女黛玉,所言極是。

(六)研讀第五段, <一>梳理重點詞句。

1、通假字 ①辟易數里 ②騎皆伏曰

2、重點實虛詞 ①漢軍乃覺之 ②騎能屬者百余人耳 ③田父紿之曰 ④期山東為三處 ⑤漢軍皆披靡

3、古今異義 愿為諸君快戰

4、重點句

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二>思考討論

1、‚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用了什么表現手法?突出了什么?

明確:用了夸張手法。示項羽威猛。這與《三國演義》寫張飛當陽橋喝退曹兵極為相似。

2、‚此天之亡我?一句,項羽說了三次,事實真像他說的這樣嗎?試剖析。

明確:非也。項羽的失敗與其性格中的剛愎自用,感情用事,優柔寡斷,拒納良言,燒殺搶掠,錯失良機,痛失人心等有很大關系。項羽此時反復狡辯,正體現了他心死而未平,認輸而不服氣的心理特點。

3、此段與巨鹿之戰相比,表現手法有何不同?刻畫了項羽怎樣的形象?

明確:巨鹿之戰用了側面烘托手法,本段用了正面描寫手法。展現了項羽神勇過人,一往無前的英雄形象。

(七)研讀第六段,梳理重點詞句。 <一>基礎知識梳理:

1、古今異義

①于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 ②地方千里

2、活用詞 ①亦足王也

②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③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 ④馬童面之

3、實虛詞 ①無以渡

②項王亦被十余創

4、重點句

①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②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 ③吾為若德

<二>思考:

1、婉約派一代詞宗李清照有一首風格迥異的詩,也是來評價項羽的,還記得嗎?

明確: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2、這首詩體現了詞人怎樣的觀點? 明確:寫得大氣磅礴,氣勢奪人。她為項羽大唱贊歌,認為好男兒就應該生為人杰,死為鬼雄,項羽不肯后退,寧肯一死,死得好!悲壯慘烈,氣壯山河,英雄無悔,本色不改,可敬可畏,可歌可泣。

啟示:人生在世,就應該慷慨激昂,轟轟烈烈,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特別是風華正茂的青年,更要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不辱歷史賦予我們的莊嚴使命。

(八)讀第

七、

八、九自然段 <一>重點詞句

1、通假字 乃持項王頭視魯

2、活用詞 ①豪杰蜂起

②奮其私智而不師古

3、古今異義 ①然羽非有尺寸 ②欲以力征經營天下

4、重點句 ①乘勢起隴畝之中 ②何興之暴也

5、實虛詞

①漢乃引天下兵欲屠之 ②乃引‚天亡我? ③魯父兄乃降 ④自矜功伐 ⑤何興之暴也 ⑥豈不謬哉 思考:

司馬遷的點評應怎樣理解? 明確:

本段評論了項羽成功失敗的原因,表現了作者褒貶兼備實事求是的公正態度,前段肯定項羽適應歷史潮流,乘勢消滅暴戾秦族,獲得成功,極贊他的興兵之暴;后段批判項羽的剛愎自用,只依靠武力,不重視戰略,導致失敗,極嘆他的滅亡之速。一贊一嘆,想見作者對項羽這一歷史人物的無限惋惜。

(九)小結:項羽人物形象

項羽是農民起義中涌現出來的一位英雄,他勇猛善戰,叱咤風云,力拔山、氣蓋世,聲名顯赫一時,但也是一個性情暴戾、優柔寡斷,暴虎馮河的匹夫,特別是秦王朝被滅后,他目光短淺,策略失誤,加之燒殺搶掠,逐漸喪失民心。他既是一個叱咤風云的英雄,又有兒女情長(項王別姬);既仁愛惻隱(思民苦),又殘暴無情(坑殺戰俘,火燒咸陽);既義重如山(與部下同甘苦,財共享),又吝嗇小氣(官印遲遲不分給功臣);有時果毅決斷(殺宋義自立),有時又優柔寡斷(鴻門宴)??傊?,司馬遷巧妙運用多種手法把項羽性格中的各個側面,有機地統一于這一鴻篇巨制中,不虛美,不隱惡,既有深刻的撻伐,又有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十)本文的藝術手法

1、抓住主要事件,具體細致地描寫人物活動,以突出人物特點,塑造人物形象。(霸王別姬、東城快戰)

2、語言特色

①善于運用符合人物身分的口語來表現人物的神態和性格。(觀始皇少年言志之語)

②敘述語口語化。(‚太史公曰?新體例)

【模擬試題】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1)為秦將王翦所戮者()(2)獄掾() (3)力能扛鼎()(4)時不利兮騅不逝() (5)田父紿曰‚左?()(6)項王嗔目而叱之() (7)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8)項王身亦被十余創() (9)乃自刎而死()(10)舜目蓋重瞳子() (11)自矜功伐()(12)豈不謬哉()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詞。 (1)毋妄言,族矣(2)又不肯竟學 (3)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

(4)以故事得已(5)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 (6)楚兵冠諸侯(7)無不膝行而前 (8)九戰,絕其甬道(9)項王軍壁垓下 (10)辟易數里(11)騎皆伏曰

(12)田父紿曰(13)于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 (14)地方千里(15)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16)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17)項王身亦被十余創 (18)乃引‚天亡我?(19)何興之暴也

3、填空。

本文節選自《》,作者,字,是時期偉大的家、家、家?!妒酚洝吩丁?,是我國第一部體,全書共篇,全書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部分組成,記載了從到太初四年約年的歷史。魯迅先生曾贊譽《史記》為‚,?。

閱讀下列語段,完成4~7題。

項羽已殺卿子冠軍,威震楚國,名聞諸侯。乃遣當陽君、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救巨鹿。戰少利,陳余復請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于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于是項王乃悲歌忼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4、下列句中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時不利兮騅不逝逝:流逝 B、與秦軍遇遇:遭遇

C、諸侯軍救巨鹿下者十余壁壁:營壘 D、諸侯皆屬焉屬:歸屬

5、下列句中加點詞詞義和用法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項王乃大驚乃:副詞,表示承接,于是,就 B、以示士卒必死以:連詞,承接關系,來 C、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由:介詞,從 D、項王則夜起則:連詞,不譯

6、簡要回答下列問題。

(1)巨鹿之戰這段文字在敘述的句式、節奏方面有何特點?和所要表達的內容有何聯系? 答:

(2)三個‚無不?、兩個‚莫敢?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表現了什么? 答:

(3)比較項羽《垓下歌》與劉邦《大風歌》各自表現的思想有何不同。

答:

7、翻譯下列句子。

(1)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譯文:

(2)諸侯軍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縱兵。 譯文:

(3)是何楚人之多也。 譯文: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問題。

蔡澤者,燕人也。游學于諸侯小大甚眾,不遇。蔡澤見逐于趙,而入韓、魏。聞應侯①任鄭安平、王稽,皆負重罪,應侯內慚,乃西入秦。將見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應侯曰:‚燕客蔡澤,天下雄俊弘辯智士也。彼一見秦王,秦王必相之而奪君位。?應侯聞之,使人召蔡澤。蔡澤入,則揖應侯。應侯固不快,及見之,又倨。應侯因讓之曰:‚子嘗宣言代我相秦,豈有此乎??對曰:‚然。?應侯曰:‚請聞其說。?蔡澤曰:‚主圣臣賢,天下之盛福也;君明臣忠,國之福也。然比干忠,不能存殷;子胥智,不能存吳;申生孝,而晉國亂。何也? 然則君之主,慈仁任忠,不欺舊故,孰與秦孝公、楚悼王、越王乎??應侯曰:‚未知何如也。?蔡澤曰:‚主固親忠臣,不過秦孝、越王、楚悼。而君之祿位貴盛,私家之富過于三子,而身不退,竊為君危之。語曰:‘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天之常數也。夫商君為孝公立威諸侯,功已成,遂以車裂。白起率數萬之師,使秦有帝業,功已成矣,賜死于杜郵。吳起為楚悼罷無能,廢無用,功已成矣,卒支解。大夫種為越王成霸功,勾踐終拮②而殺之。此四子者,功成而不去,禍至于此。今君相秦,計不下席,謀不出廊廟,君之功極矣。如是不退,則商君、白公、吳起、大夫種是也。君何不以此時歸相印,讓賢者授之,必有伯夷之廉,孰與以禍終哉!?應侯曰:‚善,?乃延入坐,為上客。

后數日,入朝,言于秦昭王曰:‚客新有從山東來者蔡澤,其人辯士。臣之見人甚眾,莫有及者,臣不如也,?秦昭王召見,與語,大說之,拜為客卿。應侯因謝病,請歸相印。昭王強起應侯,應侯遂稱篤,因免相。昭王新說蔡澤計畫,遂拜為秦相。

(節選自《史記蔡澤列傳》)

[注]①‚應侯?即范雎。②拮,或作‚掊?,賜劍死。

8、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應侯因讓之曰讓:責備 B.然比干忠,不能存殷存:保全 C.乃延入坐,為上客延:延請 D.應侯遂稱篤篤:深厚

9、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①君何不以此時歸相印 ②以至晉鄙軍之日北鄉自頸 B、①秦王必相之而奪君位

②而諸侯敢救趙者,已拔趙,必先移兵擊之 C、①夫商君為孝公立威諸侯 ②公為我獻之

D、①功已成矣,賜死于杜郵 ②得復見將軍于此

10、下列各組句子中,分別表明蔡澤善抓機遇和范雎不識物盛則衰道理的一組是()

A、應侯任鄭安平、王稽,皆負重罪,應侯內慚,乃西入秦;君之祿位貴盛,私家之富過于三子,而身不退。

B、蔡澤入,則揖應侯。應侯固不快,及見之,又倨;應侯因謝病,請歸相印。昭王強起應侯,應侯遂稱篤,因免相。

C、秦昭王召見,與語,大說之,拜為客卿;商君為孝公立威諸侯,功已成,遂以車裂。

D、昭王新說蔡澤計畫,遂拜為秦相;讓賢者授之,必有伯夷之廉。

1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當蔡澤聽說范雎舉薦的人犯了重罪,馬上意識到正在鼎盛時期的范雎已開始有了隱患。深明盛極則衰道理的他,知道自己說服權臣、飛黃騰達的機會終于來臨。

B、蔡澤公開揚言要奪范雎的相位,且與范雎見面時態度傲慢,顯得恃才傲物;范雎本對蔡澤一肚子惱火,但為其辯才所折服,最終舉薦了蔡澤,顯示出其愛才的大度。

C、蔡澤極為善辯,雄辯過程環環相扣,各種人物、事件隨手拈來,他列舉商君、白公、吳起、大夫種的遭遇,目的是要范雎認清盛極則衰的道理,從而主動讓出相位。

D、秦昭王初次召見蔡澤就很賞識他的謀劃、談吐,加上應侯始終推托有病,昭王就免掉了范雎的相國官職,任命蔡澤擔任秦國相國。

12、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游學于諸侯小大甚眾,不遇。 譯文:

(2)子嘗宣言代我相秦,豈有此乎? 譯文: (3)秦昭王召見,與語,大說之,拜為客卿。 譯文:

【試題答案】

1、(1)lù(2)yuàn(3)gāng(4)zhuī(5)dài(6)chēn(7)yì(8)chuāng(9)wěn(10)chóng tóng(11)jīn(12)miù

2、(1)名詞活用作動詞,滅族(2)完成(3)陰,暗中;部勒,部署,約束(4)故,緣故;事,事情(5)沉船,使動用法,譯為使船沉沒破釜甑,使動用法,打破釜甑(使釜甑破)(6)超過,蓋過(7)膝,名詞用作狀語,用膝行走;前,名詞用作動詞,上前(8)九,多次:絕,截斷,斷絕(9)壁,名詞用作動詞,安臵營壘(10)辟,通假字,通‚避?(11)伏,通假字,通‚服?(12)紿,欺騙(13)于是,在這種情況下(14)地方,土地方圓(15)西,向西挺進(16)王,使動用法,讓我做王(17)被,遭受(18)乃,竟然(19)暴,迅速

3、史記〃項羽本紀司馬遷子長西漢史學文學思想太史公書紀傳通史130書表本紀世家列傳黃帝漢武帝3000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4、A(奔馳)

5、D(連詞,于是,就)

6、(1)采用了句式短小、鏗鏘有力的短句作排比(整句)。雖然著墨不多,但非常有氣勢,酣暢淋漓地表現了大將風范與氣概。

(2)側面烘托。通過眾人的膽怯畏懼,側面烘托了項羽神勇過人、一往無前的英雄形象。這是項羽功業的巔峰,展現了他的將帥神威。

(3)《垓下歌》表現的是項羽面臨絕境之時,地厚天高,卻托身無所,一腔憤怒,萬種低回,是一種英雄窮途末路之哭?!洞箫L歌》是劉邦得到天下,平息淮南王英布叛亂,得勝還朝,路途回歸故里的一種張狂之辭,但之中又隱藏著濃濃的恐懼與悲哀。

7、(1)用這來表示全體士兵都堅決拼死戰斗,沒有一點后退生還的想法。

(2)諸侯軍隊中前來解救巨鹿之圍的有十多座營壘,沒有誰敢派兵出擊。

(3)這里為什么有這么多的楚人呢?

8、D(篤:病重)

9、B(A.兩個‚以?都解釋為‚在?;B.笫①句‚而?字表順承關系,第②句‚而?字表假設關系;C.兩個‚為?都解釋為‚替?;D.兩個‚于?都解釋為‚在?)

10、A

11、B(錯在‚顯示愛才的大度?)

12、(1)(蔡澤)四處游學向許多大小諸侯求官,但沒有人賞識。

(2)先生曾經揚言要取代我做秦國的相國,難道有這樣的事嗎? (3)秦昭王召見他,與他談話,非常喜歡他,讓他做客卿。

第四篇:《史記》選讀——《滑稽列傳》教案

學習目標展示

1、學習掌握“淫”“曹”“闌”“賕”“謝”“哀”等實詞的意義。

2、學習掌握“之”“若”“且”“即”“以”等虛詞的用法。

3、了解祭祀喪葬等方面的文化常識。

4、翻譯句子注意句式特點及句中詞的特點。

5、感悟淳于髡等人超群的膽識、充滿幽默風趣的諍諫藝術。 自主閱讀導引

《滑稽列傳》是專記滑稽人物的類傳?!短饭孕颉分姓f:“不流世俗,不爭勢利,上下無所凝滯,人莫之害,以道之用,作《滑稽列傳》。”此篇的主旨是頌揚淳于髡、優孟、優旃等人的“不流世俗,不爭勢利”的可貴精神,及其“談言微中,亦可以解紛”的非凡的諷諫才能。他們出身雖然微賤,但卻機智聰敏,能言多辯,善于緣理設喻,察情取譬,借事托諷,司馬遷滿懷感慨地歌頌了他們:“豈不亦偉哉!” 文言現象梳理

1、文言實詞

六藝于治一也。一:相同。

天道恢恢,豈不大哉!恢恢:廣大無邊的樣子。 齊威王之時喜隱,好為淫樂長夜之飲。淫:過度。 諸侯并侵,國且危亡,在于旦暮。旦暮:很短時間。 國中有大鳥,止于王庭。止:停息。 操一豚蹄,酒一盂。操:拿。 六博投壺,相引為曹。曹:同輩。 日暮酒闌,合尊促坐。闌:盡。

又恐受賕枉法,為奸觸大罪。賕:賄賂。 于是莊王謝優孟。謝:道歉,認錯。 優旃見而哀之。哀:同情,憐憫。

我即呼汝,汝疾應曰諾。疾:急速,趕緊。 優旃臨檻大呼曰。檻:欄桿。 始皇以故輟止。輟:停止。

2、文言虛詞 《禮》以節人,《樂》以發和„„以:用來。

齊王使淳于髡之趙請救兵,赍金百斤,車馬十駟。 之:到。 若親有嚴客。 若:如果。 馬者王這所愛也,以楚國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禮葬之,薄,請以人君禮葬之。

前“以”,憑;后兩“以”,用。

寡人之過,一至此乎!一:乃,竟。 病且死,屬其子曰。 且:將要。

若往見優孟,言我孫叔敖之子也。 若:你。 婦言慎無為。慎:千萬。 我即呼汝。即:馬上。 汝雖長,何益。雖:雖然。

主上雖無言,臣固將請之。雖:即使。

即欲就之,易為漆耳,顧難為蔭室。即:如果。顧:只是。

3、詞類活用

于是乃朝諸縣令長七十二人。朝:作動詞,召見。 王曰:“先生少之乎?”少:意動用法,以為少。

齊趙陪位于前,韓魏翼衛其后。翼:名詞作狀語,像鳥的張開翅膀一樣。 皆知大王賤人而貴馬也。賤,貴:意動詞,即以為賤,以馬為貴。 秦始皇時置酒而天雨。雨:動詞,下雨。

難句翻譯現場

1、楚莊王之時,有所愛馬,衣以文繡,置之華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棗脯。馬病肥死,使群臣喪之,欲以棺槨大夫禮葬之。

參考譯文:楚莊王時候,有一匹喜愛的馬,給它穿五彩的錦衣,養在富麗堂皇的房屋下面,用沒有帳幔的床作席子,拿切好的棗干來喂它。馬患肥胖病死了,莊王讓群臣替它辦喪事,想把它用棺槨裝殮起來,用大夫的禮儀埋葬它。 翻譯指點:此句中,“衣”“席”是名詞用作動詞,“病”也用作動詞,“病肥”即“患肥胖病”,“喪”為動用法,“喪之”即“為之辦喪事”。“衣以文繡”“席以露床”“啖以棗脯”三句是介賓短語后置句。“置之華屋之下”是省略句,省略了介詞“于”,譯時要補上。

2、身死家室富,又恐受賕枉法,為奸觸大罪,身死而家滅。貪吏安可為也! 參考譯文:想要死后家庭富足,又恐怕接受人家的賄賂,敗壞法紀,作奸犯科而觸犯了大罪,自身被殺死而家庭也被滅絕。貪官怎么可以做呢? 翻譯指點:“身死而家滅”是被動句,要把被動意義翻譯出來。“貪吏安可為也”,是反問句。 疑難追蹤探究

1、本文寫了一個贅婿,兩個倡優。司馬遷將這類被統治者視為開心工具的小人物列入傳記,寄托著怎樣的思想感情? 探究:

這里了幾個小人物,地位雖然低微,但他們都有好品質,他們能夠為了國家與黎民的利益,勇敢地仗義執言,能夠靈活巧妙地批評殘暴荒淫的統治者,能把他們的那些荒謬絕倫的想法頂回去,從而給國家和黎民百姓帶來說不盡的好處。司馬遷對他們給予了熱情的歌頌,“豈不亦偉哉!”同時也有對漢武帝時代滿朝唯唯諾諾保官保命茍合取容的不滿。

2、《滑稽列傳》是《史記》中較為精彩的篇章之一。和其他人物傳記相比,這篇文章刻畫人物形象的手法有什么特點? 探究:

有別于其他傳記的最大特點,就是輕松幽默,寓莊于諧。作者似乎不是在寫嚴肅的史實,而是在寫小說,在寫故事。但深刻的思想就寄寓其中。 視野縱深拓展

面對掌握著生殺予奪大權的君王,臣下犯顏直諫,常常會帶來性命之憂,所以對臣子來說往往要講究勸諫的藝術,淳于髡等人就是如此,君王也樂于接受他們的意見?!多u忌諷齊王納諫》中鄒忌也是一個善于勸諫的臣子,閱讀體會。

鄒忌修八尺有余(1),形貌昳麗(2)。朝服衣冠窺鏡(3),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4),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來。孰視之(5),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見威王曰(6):“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議于市朝(7),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8),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選自《四部叢刊》本《戰國策•齊策一》

【注釋】

(1)鄒忌:《史記》作騶忌,齊人。齊桓公時就任大臣,威王時為相,封于下邳(今江蘇邳縣西南),號成侯。后又事宣王。修:長。八尺:戰國時各國尺度不一,從出土文物推算,每尺約相當于今18到23公分左右不一。(2)昳:通“佚”,美。(3)朝(zhāo)服衣冠:早上穿戴衣帽。(4)旦日:明日。(5)孰:通“熟”。孰視:注目細看。(6)威王:齊威王嬰齊(?前320),春秋五霸之一齊桓公之子。在位三十七年,知人善任,改革政治,是個較有作為的國君。(7)市朝:指人眾會集的地方。(8)期(jī基)年:一整年。 能力自測平臺

1、給下面加點的字注音

長不滿七尺,滑稽多辯,數使諸侯,未嘗屈辱。 時賜余瀝,奉觴上壽,數起,飲不過二斗徑醉矣。 優旃恨歸漢,數年而卒。 淳于髡說之以隱曰 王曰:“笑豈有說乎?” 威王大說,置酒后宮。

先生飲一斗而醉,惡能飲一石哉!其說可得聞乎? 于是王乃使以馬屬太官。 病且死,屬其子曰 此知可以言時矣

2、下列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于是乃朝諸縣令長(《滑稽列傳》)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鄒忌諷齊王納諫》) B.赍金百斤,車馬十駟(《滑稽列傳》)

赍持金玉以游說諸侯(《史記•李斯列傳》) C.于是莊王謝優孟(《滑稽列傳》)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鴻門宴》)

D.日暮酒闌,合尊促坐(《滑稽列傳》)

怒發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岳飛《滿江紅》)

3、翻譯下列句子

①臣見其所持者狹而所欲者奢,故笑之。 ②寡人之過一至此乎!為之奈何?

③以垅灶為槨,銅歷為棺,赍以姜棗,薦以木蘭,祭以糧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腸。 ④封之寢丘四百戶,以奉其祀。

⑤居無何,二世殺死,優旃歸漢,數年而卒。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優孟,故楚之樂人也。長八尺,多辯,常以談笑諷諫。楚莊王之時,有所愛馬,衣以文繡,置之華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棗脯。馬病肥死,使群臣喪之,欲以棺槨大夫禮葬之。左右爭之,以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馬諫者,罪至死。”優孟聞之,入殿門,仰天大哭。王驚而問其故。優孟曰:“馬者王之所愛也,以楚國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禮葬之,薄,請以人君禮葬之。”王曰:“寡人之過一至此乎!”于是使以馬屬太官,無令天下久聞也。楚相孫叔敖知其賢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屬其子曰:“我死,汝必貧困。若往見優孟,言我孫叔敖之子也。”居數年,其子窮困負薪,逢優孟,與言曰:“我,孫叔敖子也。父且死時,屬我貧困往見優孟。”優孟曰:“若無遠有所之。”即為孫叔敖衣冠,抵掌談語。歲余,像孫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別也。莊王置酒,優孟前為壽。莊王大驚,以為孫叔敖復生也,欲以為相。優孟曰:“請歸與婦計之,三日而為相。”莊王許之。三日后,優孟復來。王曰:“婦言謂何?”孟曰:“婦言慎無為,楚相不足為也。如孫叔敖之為楚相,盡忠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無立錐之地,貧困負薪以自飲食。必如孫叔敖,不如自殺。”因歌曰:“山居耕田苦,難以得食。起而為吏,身貪鄙者馀財,不顧恥辱。身死家室富,又恐為奸觸大罪,身死而家滅。貪吏安可為也!念為廉吏,奉法守職,竟死不敢為非,廉吏安可為也!楚相孫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窮困負薪而食,不足為也!”于是莊王謝優孟,乃召孫叔敖子,封之寢丘四百戶,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絕。(節選自《史記•滑稽列傳》)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多辯,常以談笑諷諫辯:辯駁。 B.席以露床,啖以棗脯啖:給„„吃。 C.有敢以馬諫者,罪至死諫:規勸。 D.屬我貧困往見優孟屬:囑咐。

5、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優孟“以談笑諷諫”的一組是() ①請以人君禮葬之

②即為孫叔敖衣冠,抵掌談語 ③莊王置酒,優孟前為壽 ④請歸與婦計之,三日而為相 ⑤必如孫叔敖,不如自殺 ⑥廉吏安可為也

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⑤D.②④⑥

6、下列對原文有關問題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優孟言辭詼諧幽默。楚莊王想厚葬所愛之馬,群臣進諫反遭嚴辭拒絕;優孟以反語諷諫,說是以大夫禮不夠隆重,使莊王認識錯誤,收回成命。

B.孫叔敖十分看重優孟,臨終前預料兒子必將貧困,要他到時去找優孟尋求幫助。優孟慨然允諾孫叔敖子后,極力模仿孫叔敖,想使楚莊王醒悟。

C.楚莊王誤以為優孟是孫叔敖復生,想任他為相。優孟與妻子商定三日之后為相,又責怪莊王利用孫叔敖成就霸業,而對他的后代卻不聞不問。

D.優孟由孫叔敖一事而引發感慨,指出為官者不應貪鄙求財,否則將觸犯法令而身死家滅;但廉吏死后,其家人卻會面臨窮困潦倒的悲慘境遇。 YCY

7、把上面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馬病肥死,使群臣喪之,欲以棺槨大夫禮葬之。左右爭之,以為不可。 譯文: 可

(2)楚相孫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窮困負薪而食,不足為也! 譯文:

參考答案

1、①shuō

②shuō

③shù

④shuì

⑤shuō

⑥yuè

⑦shuō

⑧zhǔ

⑨zhǔ

⑩zhì

2、C

3、①我看見他拿的祭器太少,而所祈求的東西太多,所以笑他。 ②寡人的過錯,竟到這種地步嗎!怎么辦呢?

③用土灶作為槨,用大銅鍋作為棺,用姜棗來調理,把木蘭配進去,用稻米作為祭器,用大火燉煮,埋葬在人的肚腸中。

④拿寢丘四百戶的地方封給他,用來供孫叔敖祭祀之用。

⑤過了沒多久,秦二世被殺身死,優旃歸順漢朝,幾年之后就死掉了。

4、A

5、B

6、C

7、(1)馬患肥胖癥而,讓群臣為它治喪,要用內棺外槨的大夫禮制

安葬它。左右群臣對此直言規勸,認為不可以。

(2)楚相孫叔敖堅守廉潔一直到死,如今老婆孩子身處困境,背柴為生,廉吏不值得做啊!

第五篇:《史記》選讀——《孔子世家》教案(選修)

一、教學目標:

1、大致了解孔子的生平主要活動,理解他在中國歷史文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2、深切感受到他的為人,感念他的孜孜不倦,了解他的博學多才,認識他“一以貫之”的人格和堅持自己理想主張決不放棄的精神。

3、積累文言詞匯,各類句式,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閱讀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掌握文言知識,如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

2、認識孔子的理想追求、優秀品質和高尚人格。

三、教學課時: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孔子其人及《孔子世家》:

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偉大的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犊鬃邮兰摇吩敿毜赜浭隽怂纳交顒蛹案鞣矫娴某删?,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

孔子一生都有著極高的政治熱情,即使在他遭到打擊、排斥、嘲諷、甚至圍困的時候也仍然不減。為了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他不辭勞苦,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時間,帶領弟子周游列國,奔走游說。雖然到處碰壁,但仍執著追求。文章用了相當篇幅,真實地記述了孔子一生的政治活動,寫得生動具體、形象逼真。

孔子是我國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講學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學在官府,孔子興辦私學,廣收門徒,把教育對象擴大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識傳播到民間,這在我國教育史上,實在是個創舉,為古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貢獻。文中對孔子的辦學思想、教學內容和方法,以及他循循善誘,誨人不倦的作風,都有全面地描寫,突出地表現了這位偉大教育家的風范。

文章也寫了孔子淵博的知識和高度的修養,以及他在整理和傳播古代文化典籍方面的功績。他整理和編纂過《詩》、《易》、《禮》、《樂》、《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并且將作為教學內容的重點,從而對這些古文獻的傳播和保存作出了杰出貢獻。

孔子一生的事跡很多,頭緒也很紛亂,但司馬遷在這篇洋洋近萬言的文章中卻記述得線索清楚,有條不紊,而且重點突出,在記述故事的同時,注意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寫,從而較全面地展現出了孔子的形象和精神風貌。 司馬遷寫歷史人物,暗含愛憎褒貶的的感情,有較為鮮明的傾向性。他對孔子的向往和景仰,也在文中處處流露了出來,加之引用了大量孔子的原話,用孔子自己的語言來表現其人,不僅使孔子形象具有真實感,而且也使人覺得親切感人。

二、孔子好學善思的品質: ①孔子適周問禮:

從此處可以看出孔子的好學,也是為了通過老子之口說明孔子是“聰明深察”“博辯廣大”而正直的人,還用以強調孔子在與老子的交往中得到的提高。 ②孔子適齊聞《韶》:

主觀感受——“三月不知肉味”;社會反響——“齊人稱之” ③孔子在魯學琴: “習其曲”“得其數”“得其志”“得其為人”;以師襄子的不斷催促和后來的折服來襯托孔子的行為和品質。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設計素描課程標準下一篇:世界名著中的名言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