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史記翻譯范文

2023-09-18

史記翻譯范文第1篇

相傳公元前350年, 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 (Alexandera) 東征印度, 在一個深坑中發現有鉆石, 但深坑內有許多毒蛇守護著, 這些毒蛇可以在數丈遠的地方就使人斃命。亞歷山大命令士兵用鏡子折光 (聚光) , 將毒蛇燒死, 然后把羊肉扔進坑內, 坑中的鉆石就粘在羊肉上面, 羊肉引來了禿鷹, 禿鷹連羊肉帶鉆石吃進腹內飛走后, 士兵跟蹤追殺禿鷹得到了鉆石。從此傳說毒蛇是金剛石的守護神。

毒蛇真是上帝派來守護金剛石的嗎?與蛇共舞, 其實靠的還是金剛石的獨特魅力, 這就是金剛石特有的熒光現象。金剛石受X光或者紫外線的照射后會發光, 特別是在黑暗的地方或夜里會發出藍、青、綠、黃等顏色的熒光。我國古時候稱有這種特性的金剛石為“夜明珠”。印度木夫梯里附近深谷中的金剛石, 白天受到太陽紫外線照射后, 夜里會發出淡青色的熒光。這些熒光吸引了許多有趨光性的昆蟲飛來, 昆蟲又引來大量的青蛙, 青蛙又招來許多毒蛇。環環相扣, 這就是有金剛石的深谷中毒蛇的原因。

直到19世紀中葉, 人們還把金剛石視為一種神奇的石頭。在已知的全部大約4200種礦物中, 金剛石為什么會最堅硬?金剛石是在何地、如何產生出來的?所有這些, 當時的人們還都全然不知。

人類同金剛石打交道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1世紀, 當時羅馬的文獻中就有了關于金剛石的記載。那時, 羅馬人還沒有把金剛石當做裝飾用的寶石, 只是利用它們無比的硬度, 當做雕琢工具使用。

后來, 隨著技術的進步, 金剛石才被當作寶石用于飾品, 而且價格越來越昂貴。到了15世紀, 在歐洲的一些城市, 如巴黎、倫敦和安特衛普 (比利時北部城市) 等, 已經能夠看到一些匠人利用金剛石的粉末來研磨大塊金剛石, 對金剛石進行加工。

金剛石作為寶石越來越昂貴, 然而, 對金剛石的科學研究卻相對比較遲緩。一個重要原因就是, 長期以來始終未能發現儲藏有金剛石的“礦山”, 已經發現的金剛石全都是在印度和巴西等地的河沙及碎石中靠運氣采集到的, 數量極少, 十分稀罕。特別是高品質的金剛石, 極其昂貴, 只有王公貴族才享用得起。對如此昂貴的金剛石進行研究, 在那樣一種情況下, 幾乎是不可能的。

進入19世紀, 情況才有了變化。1866年, 住在南非一家農場的一位叫做伊拉茲馬斯·雅可比的少年在奧蘭治河灘上玩耍, 無意中撿到一塊重達21.25克拉 (4.25克??死? 寶石的重量單位, 1克拉=0.2克) 的金剛石原石。那粒金剛石立即被英國的殖民總督送到巴黎的萬國博覽會 (1867~1868) 上展覽, 并取名為“尤瑞卡” (希臘語, 意思是“我找到了”) 。

聽到在南非發現金剛石的消息, 一時間有成千上萬的探礦者趕到奧蘭治河, 形成了一股尋找金剛石的狂潮。其中有一對姓伯納特的兄弟, 不久就非常幸運地在金伯利附近發現了一座金剛石礦。

發現金剛石礦意義十分重大, 通過研究礦山的地質結構, 便有可能知道在哪些地點有可能形成金剛石。

史記翻譯范文第2篇

一、教學目標:

1、大致了解孔子的生平主要活動,理解他在中國歷史文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2、深切感受到他的為人,感念他的孜孜不倦,了解他的博學多才,認識他“一以貫之”的人格和堅持自己理想主張決不放棄的精神。

3、積累文言詞匯,各類句式,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閱讀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掌握文言知識,如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

2、認識孔子的理想追求、優秀品質和高尚人格。

三、教學課時: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孔子其人及《孔子世家》:

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偉大的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犊鬃邮兰摇吩敿毜赜浭隽怂纳交顒蛹案鞣矫娴某删?,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

孔子一生都有著極高的政治熱情,即使在他遭到打擊、排斥、嘲諷、甚至圍困的時候也仍然不減。為了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他不辭勞苦,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時間,帶領弟子周游列國,奔走游說。雖然到處碰壁,但仍執著追

求。文章用了相當篇幅,真實地記述了孔子一生的政治活動,寫得生動具體、形象逼真。

孔子是我國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講學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學在官府,孔子興辦私學,廣收門徒,把教育對象擴大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識傳播到民間,這在我國教育史上,實在是個創舉,為古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貢獻。文中對孔子的辦學思想、教學內容和方法,以及他循循善誘,誨人不倦的作風,都有全面地描寫,突出地表現了這位偉大教育家的風范。

文章也寫了孔子淵博的知識和高度的修養,以及他在整理和傳播古代文化典籍方面的功績。他整理和編纂過《詩》、《易》、《禮》、《樂》、《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并且將作為教學內容的重點,從而對這些古文獻的傳播和保存作出了杰出貢獻。

孔子一生的事跡很多,頭緒也很紛亂,但司馬遷在這篇洋洋近萬言的文章中卻記述得線索清楚,有條不紊,而且重點突出,在記述故事的同時,注意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寫,從而較全面地展現出了孔子的形象和精神風貌。

司馬遷寫歷史人物,暗含愛憎褒貶的的感情,有較為鮮明的傾向性。他對孔子的向往和景仰,也在文中處處流露了出來,加之引用了大量孔子的原話,用孔子自己的語言來表現其人,不僅使孔子形象具有真實感,而且也使人

覺得親切感人。

二、孔子好學善思的品質: ①孔子適周問禮:

從此處可以看出孔子的好學,也是為了通過老子之口說明孔子是“聰明深察”“博辯廣大”而正直的人,還用以強調孔子在與老子的交往中得到的提高。

②孔子適齊聞《韶》:

主觀感受——“三月不知肉味”;社會反響——“齊人稱之”

③孔子在魯學琴:

“習其曲”“得其數”“得其志”“得其為人”;以師襄子的不斷催促和后來的折服來襯托孔子的行為和品質。

第二課時:

孔子被困陳蔡之間:

1、孔子循循善誘、因材施教的導師風范 ①子路——坦誠直率、敢于質疑

子路認為孔子的理想和主張中有不仁不智的因素,因而導致眾叛親離。子路質疑孔子之道的內涵,這是對孔子之道的正確性提出了懷疑,孔子沒有給予正面的回答,而用伯夷叔齊和王子比干的事實從反面提醒子路思考——仁與智的有與否并不是“吾道”是與非、窮與達的要害。

②子貢——小心謹慎、講用務實

子貢認為孔子的理想和主張過于迂闊而不切實際,因而無法取得社會的認可和民眾的支持。子貢從能否為社會接受、能否為世所用的角度出發,暗示孔子之道不切實際,這是對孔子之道的實用性表示了懷疑,孔子對他進行了直接的批評,告誡子貢——應當多考慮如何完善自己的理想和主張,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只看眼前利益,否則就會犯眼光短淺的錯誤,最終會喪失了自己的“道”。

③顏回——信念堅定、能言善辯

顏回認為孔子的理想和主張是盡善盡美的,不能得到社會認可民眾支持的原因是統治者不愿求美向善。子路、子貢主張對孔子之道加以改造、調整,顏回卻主張堅持,決不改變決不動搖。顏回篤信孔子之道,認為“天下莫能容”恰恰證明孔子之道的先進性和正確性,而且道之“窮”正好可以檢驗一個人是不是能堅守自己信仰和主張的真君子,孔子對他這種審時知世而又堅守其道、“一以貫之”的君子風范和品質人格十分欣賞,不僅表示贊同,而且感到欣慰,在談話的最后,還是忍不住開了一個玩笑。

2、孔子堅持原則、信念堅定的高尚人格

困于陳蔡之間,情況險急,身邊的弟子們了都病餓得“莫能興”,而孔子卻處變不驚,“講誦弦歌不衰”,以致引起子路和子貢的反感和怨憤。這也是用反襯的手法表現孔子的堅

強,貧賤不移,威武不屈??鬃踊卮鹱勇泛妥迂暤脑?,既袒露了自己的心境和為人做事準則,也含教育弟子之意。

第三課時:

孔子整理文獻、從教授業、撰述《春秋》等活動

1、

孔子整理文獻:

①對“禮”的整理——孔子整理文獻是因為這些文獻已“廢”“缺”;因為孔子的整理《書傳》《禮記》等文獻才得以保存;孔子是在“追跡三代”“觀殷夏所損益”的基礎上做整理繼承工作的,并對“周禮”最為肯定;孔子整理的文獻,當時已不能完全被印證。

②對“樂”的理解的分類吞理解,“各得其所”的自信,是建立在認真學習、悉心研究的基礎上的。

③孔子對《詩》的刪削和篇目確定,刪削的原因是為了“去其重”,篇目確定的原則是“可施于禮義”并能“弦歌之”。

④孔子晚年“喜”“讀”《易》并為其中的一些篇目作序的情況,“韋編三絕”強調了“喜”的程度和勤奮精神,“假我數年”的話則表現了“學而不厭”的學習態度。

2、

孔子從教授業:

概述其教學的內容和弟子的眾多,后一段寫其具體的教育內容和主要的教學方法。

3、

撰述《春秋》:

①孔子作《春秋》的緣由——使自己的主張和風解“見于后世”,并交代《春秋》所記史實的起訖年代。然后用“據魯”和“約其文辭”二句指出《春秋》的指導思想和表達特點。并舉《春秋》中的兩個例子進行印證,最后兩句,說明《春秋》的寫作目的和成書后產生的影響。

史記翻譯范文第3篇

1、了解“書”的體例,能知道如何來閱讀“書”類文章。

2、通過閱讀,能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想象。了解《河渠書》對后世的地理、水利乃至中華文明的影響。

一、自主閱讀導引

“書”是《史記》中很有特色的體例,是記載歷代朝章國典,以明古今制度沿革的專章,非是熟悉掌故的史家,是無法撰寫成書的。班固《漢書》改稱“志”,成為通例。“書”的修撰,為研究各種專門史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妒酚洝分泄灿袝?篇。

《史記》中的“八書”是司馬遷創設的八篇分門別類的文化制度史。其中《河渠書》簡要敘述了從上古至秦漢的水利發展情況,表明了司馬遷對治水重要性的明確認識和深切關注?!逗忧肥侵袊谝徊克ㄊ?,記述從禹治水開始,延續到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黃河瓠子堵口,及其以后各地區倡興水利,開渠引灌等史實,共13段,25事。其中防洪6事、航運3事、灌溉11事、航運兼灌溉5事,所敘河流有黃河、長江、淮河、濟水、淄水、漳水等。它是系統介紹古代中國水利及其對國計民生影響的權威性記錄。司馬遷在此書篇末,歷敘他閱歷過的江淮河濟等眾多水系和地區,從而歸結為一個概念:“甚哉,水之為利害也!”深刻地反映他對水的可為利又可為害的兩面性認識和對水利問題的重視與關切?!逗忧肥且院髿v代史書撰述河渠水利專篇的典范。

二、文言現象梳理

1、文言實詞: ⑴一詞多義:

陸行載車,水行載舟:載:乘 隨山浚川,任土作貢任,任隨、隨

同為逆河,入于勃海逆,相向迎受,九河同受一大河之水,將其導入海 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艾(yì),治理。施,延續,延伸 辟沫水之害辟:避

秦以為然,卒使就渠就:修,造

史記翻譯范文第4篇

據中新網消息, 2011辛卯年民祭“史圣”司馬遷大典于3月27日在陜西韓城舉行。來自韓國的張都松老人第4次踏入司馬遷故里, 融入民祭隊伍, 這令她倍感親切。韓城位于關中平原東北部, 距離西安210多公里, 北依宜川, 西鄰黃龍, 南接合陽, 東邊隔著黃河與山西相望, 是《史記》作者司馬遷的故鄉, 被譽為“文史之鄉”。司馬遷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史學家, 以其“究天人之際, 通古今之變, 成一家之言”的史識, 成就《史記》———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77歲的韓國老人張都松是典型的東方女子, 身材勻稱、舉止嫻雅。她說, 1996年她跟隨韓國著名的《史記》研究學者金英洙首次來到陜西韓城, 來到司馬遷故里, 對《史記》產生了濃厚興趣。退休以后, 她開始潛心研究中國歷史。“為了《史記》、為了司馬遷我先后4次來到韓城, 祭拜司馬祠、尋訪司馬遷后裔。”張都松并不懂漢語, 她讀的是金英洙先生翻譯的韓文版《史記》, 四面楚歌、臥薪嘗膽、完璧歸趙……這些膾炙人口的中國成語, 經過翻譯后變成一個個朗朗上口的故事。她強調, 這是她最喜歡的故事, 常用它來教導韓國年輕人。張都松說, “史圣”司馬遷是聯合國命名的“世界文化名人”, 他的錚錚風骨、“秉筆直書”的實錄精神為后世景仰。韓國歷史學家對《史記》的研究, 已是中韓兩國文化交流史上的新亮點。

史記翻譯范文第5篇

該書的編修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黎圣宗洪德年間, 禮部右侍郎兼國子監司業吳士連奉圣命組織撰修《大越史記全書》。外紀五卷自鴻龐氏至十二使君, 本紀九卷自丁先皇至后黎太祖, 再加《黎太祖紀》一卷, 共十五卷在此階段完結。第二階段后黎玄宗景治三年, 范公奉命續修《大越史記全書》, 外加本紀五卷, 始自后黎太祖, 至莫氏篡位105年的歷史;此外又增本紀續編三卷, 自黎莊宗至黎神宗。第三階段, 后黎熙宗正和十八年, 黎僖增補本紀續編一卷, 內容從后黎神宗萬慶年間至后黎嘉宗德元二年。這是《大越史記全書》的最后一次增補和修訂, 至此巨著得以完成。[1]

據目前所知, 《大越史記全書》有4種刊本流傳于世, 分別為后黎熙宗正和十八年 (公元1697) 刊本、西山朝景盛庚申年 (公元1800) 刊本、國子監覆刻本 (刊年未詳) 、引田利章校訂鉛活字版本 (明治十七年1884) 。在這四種版本中, 以正和十八年刊本年代最早, 且屬于內閣官板書籍。全書共24卷, 外紀5卷、本紀15卷、本紀續編4卷, “全部1252葉, 每葉二頁, 行格一頁九行, 一行十九字”。關于刻工的姓名卻得不到詳細的信息, “書中只鐫有‘梓人紅蓼柳幢等社人奉刊’的字樣”[2]。

關于《大越史記全書》文學、史學方面的學術研究, 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 但在文字方面, 特別是俗字研究研究方面鮮有人問津。

接下來, 本人就以正和十八年內閣官板《大越史記全書》為藍本, 選取有特色的俗字進行剖析, 力圖彌補《宋元以來俗字譜》等重要俗字典的不足和缺漏, 進而豐富和完善俗字 (漢字) 庫, 從而推動“漢字文化圈”的深入研究。

一、一體兼二俗字, 以“”為例

《禪苑集英》:“因使其姊伴 (扮) 為觀會者, 密將師所結印數珠干檐上。” (p55b) 《課虛錄》:“背空趨色, 骷髏構花簪玉, 臭皮袋帶麝熏蘭, 剪羅綺裹膿血囊。” (p15a)

《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十》:“時胡篡陳祚、明人南侵、郡縣我疆城、臣妾我兆庶、法峻刑苛、賦繁役重、凡中國豪杰之士、多陽假以官、安于北。”《安南一統志》“碩手下阮璉見天下大勢趨于王, 料璉忠所為立王之局, 其勢難轉, 更欲使碩與璉合歡, 舍帝從王, 碩曰:‘他勞苦做得美饌來, 我箸便食, 成何顏面?’” (p100、4)

按:《大越史記全書》中的“”和《安南一統志》中的“”應為“插”的俗字, 但在《中華字?!贰稘h語大字典》《宋元以來俗字譜》《敦煌俗字典》《干祿字書》等重要漢字工具書都沒收錄?!墩f文》:“插, 刺肉也。從手, 從臿。”由于“乖”和“臿”的形體相似, “乖”俗作“臿”。類似的字還有“”, 例子見于《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二》“群臣自東門入、過神位血、每歲以為常、后遇三月有國忌、展至四月四日。”

《禪苑集英》和《課虛錄》中“”即“掛”之俗字?!陡傻撟謺?middot;去聲》:“掛掛上俗下正”?!洱堼愂昼R·手部》:“掛通俗、掛正, 古賣反, 懸也, 止也。”《廣韻》“掛”, “掛”的俗字, “掛”古賣切, 去卦見, 支部。從這三部字書可知, “掛”應是“掛”的增繁俗字?!墩f文·手部》:“掛, 畫也。從手圭聲。”且《集韻·卦韻》也記載, “掛”字音“古賣切”?!稄V韻》“圭”, 古攜切, 平齊見, 支部?!稄V韻》“乖”, 古懷切, 平皆見, 微部。但“圭”旁又是通過怎樣的途徑改為“乖”聲的呢?“‘掛’‘乖’‘圭’中古同在蟹攝, 但‘掛’、‘乖’是二等, 圭是四等??梢娝鬃指?lsquo;圭’為‘乖’, 乃是使聲符與字音更為接近。 (1)

二、舊的兩個俗體“”“”

《大越史記全書·越鑒通考總論》:“文王以武帝之嫡孫、纉承業、凡其制度典章、一遵先王成憲。”《大越史記全書·外紀卷二》:“而丁、黎、李、陳止有交卅以南之地、不復趙武之、勢使然也。”《安南一統志》“碩善其言, 乃為曉示文武, 言:‘阮整引兵入寇, 其命討賊, 失律喪師, 以致京城失守, 自甘萬罪, 幸天心悔禍, 賊眾潛逃, 今山河婉然, 帝王如, 但紀綱一壞……’”“暉郡自知不為世子所容, 乃決意附鄧氏, 陰主廢立之計, 以曄公居亮府進納, 為王子檊宅, 自是公然為鄧氏私人。”

按:上邊例句中的“”和“”都是“舊”的俗字。

《說文》:“舊, 舊, 舊留也。從萑, 臼聲。鵂, 舊或從鳥, 休聲。”《廣韻·宥韻》“舊, 故也。”“舊”俗寫作“”, 形符和聲符都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墩f文》:“萑, 艸多兒。從艸, 隹聲。”很顯然, “舊”的形符“萑”省略掉了不必要的部件“隹”;剩下的草字頭, 由于楷書草化的原因, 進而俗寫成“”。類似的字例見于《草書大字典》 (p1141) :“, 俗華字”?!洱堼愂昼R·日部》:“舊, 其九反。”《廣韻》臼, “其九切, 上有羣。幽部。”由此可知, “臼”字俗寫作“舊”, 是同音替代的結果, 例子見于《安南一統志》“庚申年毅祖初立, 洪郡公鎮山南, 王命移監于王炳郡公家。” (p71、11) , “舅”俗作“”。聲符和意符變化完畢, “”的俗體就產生了。

“舊”也有“”的俗體, 如《清平山堂話本·風月相思》:“失意如今還得意, ”人偏覺勝新人。”[3]《宋元以來俗字譜》中列舉了“” (《三國志平話》) 、“” (《嬌紅記》) 俗體。由“”草寫作“”, 再加上人們求簡、書寫求快地驅使下, 左下方的就產生了連筆;右下方的部件和“青”相混, 所以訛變為“”。 (“月”旁的字有很多都俗作“日”, 如“散”俗作“”, 見《大越史記全書·擬進大越史記全書表》“于皇昭代、恩采陳編、下明詔以購求、搜書而萃集。”“撒”字俗作“”, 《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七》:“元遣吏部尚書只瓦來告文宗即位。”) 亦或, 俗字“”草字頭下的部份, 整體受“倩”的影響而俗作“”。

三、廣泛流傳于越南的俗字“”

“佛”日本常用漢字作“仏”。[4]向北過十八里越千仏山, 至良候馬鋪宿。 (日《參天》卷五) 《大越史記全書·外紀卷五》“李子率眾東下、與王戰于太平縣、凡五接陣、未決勝負、而佛子兵少卻、意王有異術、乃講和請盟。”《安南一統志》“手倦下于肩, 肩倦復升于頭, 升升降降, 勢如蹴球, 形似捧塑。” (p.25、2)

按:《碑別字新編》和《廣碑別字》載有齊《張龍伯造象》“”?!抖鼗退鬃值洹匪唁浟?ldquo;仏”字, (p.2965) 《佛說生經》:“普被含生同仏性者。”張涌泉根據《正字通》的有關論述, 初步推斷“仏”大約是六朝時產生的一個俗字。“佛”寫成“仏”, 與人們的避諱心理有關;[5]《宋元以來俗字譜》, 載有《東牕記》“”、《目連記》“”兩個“佛”字的俗字用例。這與《大越史記全書》“”、《安南一統志》“”大體相同, 但也有細微差別, 前者俗字的右部偏旁是“夭”, 而越南文獻中“佛”的俗體的右半部偏旁多寫作“天”。據《說文》, “天, 顛也。至高無上, 從一、大。”;“夭, 屈也。從大, 象形。”“夭”和“天”都有相同的意符“大”, 且形體高度相似, 所以中國的本土俗字“仸”, 到了越南進一步訛變或發展為“”“”。

日本和越南都屬漢字文化圈的范疇, 為何“佛”字南傳到越南, 俗體“”卻得以廣泛流傳呢?這很可能與當地的經濟和民俗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越南地處中南半島的東部, 以水稻為主的農業國家。水資源是影響水稻產量的重要因素, 所以越南人民對水的情感較其他民族更為虔誠, 不論是地下的井水還是降雨的上天。在越南社會史料中, 關于“保水、放水”的記錄不計其數, 各鄉社的水井邊均設有祭壇, “祭井”文化十分盛行;[6]既然從地下取水, 民眾就“祭井”, 那么向上天祈雨, 是否就該“祭天”呢, 答案是肯定的。越南與我國“山水相連”, 這種相連不僅體現在地域上, 更多的體現在文化上。從秦始皇三十三年平定嶺南, 設象郡以來, 中國就不斷的向越南輸送漢文化的血液。直到法國人入侵越南開始, 這種“輸送”示的影響才逐漸停止。關于“祭天”這一習俗, 在我國西南地區極為流行, 在納西族的三大祭祀中, 祭天最為顯著, 它寄托了民眾對風調雨順、幸福安康的美好夙愿。[7]在中越邊境祭天活動也十分悠久, 傣人用天琴這一專屬神器來祭天, 儀式極為壯觀。由于傣人沒有文字記載, 天琴的儀式普遍存在于民眾的集體記憶中, 可以肯定的是這一習俗已經延續了上千年之久, 深深地影響了中越邊境的民眾對“天”那份敬意。[8]“佛”的俗字傳到越南, 民眾自覺或不自覺地選擇了“”這一俗體, 這也算是“祭天”習俗在漢字南傳過程中留下的一個印記。

四、從“”談起, 窺“亞”一斑

《大越史記全書·外紀卷二》王頓首曰:“天子為寡人興兵誅閩越、雖死無以報德。”遣太子齊入質, 因謂助曰:“國新被寇、使者行矣、寡人方日夜整裝、入見天子。”《安南一統志》王曰:“小子拜手稽首, 小子不幸病, 今大漸彌留, 命世子檊襲位, 尚頼叔父與師保同心夾輔, 以濟于艱難。” (p15、8)

按:《說文》:“嬰, 頸飾也。從女、賏, 賏, 其連也。”上文中的“”, 在越南現存的漢文獻中經常出現, 但在中國的很多重要漢字工具書中卻未收錄。“嬰”俗作“”, “亞”應為符號簡省。類似字還有“纓”的俗字“”和“鸚”的俗字“”, 例子見于《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三》“初制銀引鹵簿。”和《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五》“宗室則鳳頭轎朱漆、相國則鵡轎黑漆紫蓋。”不僅只有“賏”可以簡省為“亞”, “”同樣也可符號化為“亞”, 例子見于《安南一統志》“即撰三軍扶正檄文, 陰粘通” (p22、10) , “衢”俗寫作“”。

依此聯想, “吅”的俗體中是否也有與“亞”相似的字例?或許“嚴”的俗字“”可以傳達出某種指示?!墩f文》“嚴, 教命急也。從吅, 聲。”古文“”楷定為“嚴”, 稍訛則作“”, 見于《宋元以來俗字譜》援引《通俗小說》《東牕記》《嶺南逸事》的三本文獻中?!洞笤绞酚浫珪?middot;擬進大越史記全書表》“效馬史之編年、第慚補綴、法麟經之事、敢望謹。”《安南一統志》“王宮無寸鐵自衛, 是日捉得義兵四人入城, 諸軍密將就會所問狀, 其人妄招本夜外兵掩襲, 諸軍大驚, 相與戒。” (p43、12) 。“吅”訛變為“”, “”也可以草寫為“”, 例如“麗”的俗體“”, 見《宋元以來俗字譜》所引的《烈女傳》《古今雜劇》等作品。但在越南文獻中, “麗”字多采用的上半部份更趨向和接近“亞”的“”字, 例如《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二》“創業之主、躬行勤儉……佛宮壯、倍于宸居……國內到處、皆寺、其源豈無所自哉。”《安南一統志》一日, 婕妤女婢鄧氏蕙捧花盒迎于御前, 那鄧氏扶董人, 生得鳳眼蛾眉, 十分美, 王見而悅之, 因與之私焉。 (1、12)

“亞”字保留原來的形體, 在草寫的作用下簡省作符號“亞”, 例子見于《中國書法大字典》所載唐代書法家裴休的墨跡?!逗喕炙菰础返哪┪哺接?ldquo;簡化字始見時代一覽表”, 這個字表把“亞 (亞) ”劃為隋唐出現的簡化字, 且歸為二類字。據目前出版的資料, “亞 (亞) ”的一類字見于1956年國務院頒發的《漢字簡化方案·第二表》中。[9]但在越南文獻中有驚人的發現, “惡”俗作“惡”, 例如《安南一統志》“西山王見書, 喜其成功, 惡其專輒, 知平頑狡。” (p76、1) 。越南文獻的這一發現無形中就把符號化了的“亞”出現的時代上推到了18世紀末亦或19世紀初。

五、越南漢文俗字研究現狀

越南漢文獻的發掘和研究對中國學術界意義重大, 為學術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同時也擦亮了國人的“異域之眼”, 反觀自身, 更清明純凈。在“漢字文化圈”內, 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的“漢學”研究已經進入相對成熟的階段, 但在中國毗鄰友邦越南, “漢學”尚處在起始階段, 有待更多的仁人志士前去“獻身”。

同樣, 在俗字域外傳播領域, 日本、韓國的俗字研究遙遙領先, 越南則顯得較為“稚嫩”。

據目前所知, 張涌泉《漢語俗字研究》 (1995) :“越南使用的漢字和中國大抵相當, 漢字的一些俗體也曾在越南流行”, 又例舉了10個中越共享的俗字, 此外還考釋了越南本土所產的兩個俗字, 但結論還有待商榷。劉玉珺《越南漢喃古籍的文獻學研究》 (2007) 羅列了越南本土流行的54個俗字。陳荊和《校合本·大越史記全書》 (1984) , 通過四種刊本比勘, 進行不完全的統計和歸納, 最終繪制了《越南俗字·簡體字與慣用漢字對照表》, 表中共收錄俗字形體近600個。劉康平 (2011) 《越南漢文寫卷俗字研究—以〈安南一統志〉、〈山圣古跡〉、〈黎朝史記〉、〈史南志異〉為中心》對這四個寫本的俗字進行了窮盡的調查, 并用漢字構型的理論揭示了一些寫本文獻中俗字的演變規律和特征, 同時也與《宋元以來俗字譜》中的相關俗字進行了比較, 并在末尾部分附錄了四個寫本中的1900多個俗字。

由此可知, 越南漢喃文獻的俗字研究還停留在起步階段, 尚未展開全面探索, 進而形成理論系統。劉康平對越南寫本俗字的類型、特點和成因進行了探討, 對越南俗字理論進行初步總結。卷帙浩繁的越南文獻, 豐富龐雜的越南漢俗字, 為近代漢字研究提供了廣闊而豐厚的沃壤, 值得下大力氣深入挖掘。

參考文獻

[1]徐芳亞.越南史籍《大越史記全書》評介[J].蘭臺世界, 2011 (5) :63-64.

[2]劉玉珺.越南漢喃古籍的文獻學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 2007:143.

[3]張涌泉.漢語俗字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0:96.

[4]何華珍.日本漢字和漢字詞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4:128.

[5]張涌泉.韓、日漢字探源二題[J].中國語文, 2003 (4) :354-355.

[6]鄭阿財.從越南北寧“祭井”論民俗中的水資源文化[J].西北師大學報, 2004:60-65.

[7]朱永強.麗江魯甸新主村納西族祭天儀式及功能探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 2012.

[8]何明智, 黃柳菱.桂越邊境壯族天琴和祭天儀式探析[J].賀州師院學報, 2012, 28 (4) :35-39.

史記翻譯范文第6篇

一、作者作品介紹

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著有《史記》?!妒酚洝?,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主要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長達3000年的歷史。

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魯迅稱它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

《離騷》”。

二、注音

輟 耕 悵 恨 閭 左 適 戍 漁陽 度 已失期以數諫 故 乃行卜

烹 食 忿 恚 尉陳勝佐 之袒 右將 兵徇 蘄 以東

三、重點字詞

1、詞語解釋

輟耕之壟上 之:去、往 嘗與人傭耕 嘗: 曾經 悵恨久之 悵:失望 茍富貴 茍:如果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燕雀,小鳥,比喻見識短淺的人。鴻鵠:天鵝,比喻有遠大抱負的人 屯大澤鄉 屯:停駐 若為傭耕 若:你 適戍 強迫去守邊。適通謫 皆次當行 次: 編次;當行:當在征發之列 會天大雨 會:適逢 法皆斬:法:按法令

度已失期 度:估計

失期:誤了期限 亡亦死 亡;逃走 等死 等:同樣 死國可乎 死國:為國事而死 楚人憐之 憐:愛戴

苦秦久矣 苦秦:苦于秦的統治

扶蘇以數諫故 以:因為 數:屢次 誠以吾眾詐自稱 誠:果真 詐:假稱 為天下唱 唱通倡,首發

吳廣以為然 然:對,正確 卜者知其指意 指意:意圖

念鬼 念:考慮 威眾:威服眾人 乃丹書帛曰“陳勝王” 書:寫 王:稱王

所罾魚腹 罾: 用網捕 得魚腹中書 書:字條 固以怪之矣 固:本來 以:通“已” 又間令吳廣 間令;暗使 間:私自

之次所旁 之:到 。 次:旅行或行軍途中停留。次所:臨時駐扎的地方

篝火 用籠罩著火 往往語 到處談論 指目 指指點點,互相以目示意 素愛人 素: 向來 廣故數言欲亡 故 故意;數:屢次 忿恚尉 忿恚:使„惱怒 尉果笞廣 笞:用鞭子打 陳勝佐之 佐:幫助 并殺兩尉 并:一起 召令徒屬 召令:號令; 藉第令毋斬 藉第令 :三個字都是即使、假若

寧有種乎 寧:難道 敬受命 敬:愿意 從民欲也 從:依從 欲:愿望 徇蘄以東 徇:攻占

為壇而盟 為:筑 盟:盟誓

比至陳 比:等到 皆來會計事 會計:集會商量

將軍身被堅執銳 被:通披 身:親自 皆刑其長吏 刑:懲罰

2、通假字

【發閭左適戍漁陽】“適”通“謫”,貶謫 【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經 【為天下唱】“唱”通“倡”,首發 【將軍身被堅執銳】“被”通“披” 穿著

3、古今異義詞

【等死】 古義:同樣 今義:等著 【卒中往往語】往往 古義:處處 今義:常常 【楚人憐之】憐 古義:愛憐 今義:憐憫 【夜篝火】篝 古義:用竹籠罩著 今義:泛指火堆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十六七

古義:十分之六或七,表分數的約數 今義:表整數的約數,十六或十七 【號令召三老、豪杰與皆來會計事】會計

古義:集會,議論 今義:監督和管理財務的工作 【今亡亦死】 古義:逃走 今義:死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間

古義:私下 今義:兩段時間或兩種事物相接的地方

4、詞類活用

【大楚興,陳勝王】 王:名詞用作動詞,稱王,為王

【尉果笞廣】 笞:用鞭、杖或竹板打

【天下苦秦久矣】 苦: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苦

【皆指目陳勝】 目:名詞用作動詞,用眼睛示意 【夜篝火】 篝:名詞用作動詞,用籠罩著 【置人所罾魚腹中】 罾:名詞用作動詞,就是用網捕 【將軍身被堅執銳】 堅:形容詞用作名詞,堅硬的鎧甲

銳:形容詞用作名詞,銳利的武器

【死國可乎】 死:為„„而死 【乃丹書】 丹:名詞作狀語,用丹砂 【法皆斬】 法:名詞作狀語,按法律。 【固以怪之矣】 怪:形容詞意動用法,以„„而怪。 【忿恚尉】 忿恚: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惱怒

5、一詞多義

之: 輟耕之壟上(動詞,到,去)

悵恨久之(語氣助詞,湊足音節,無實義)

二世殺之(代詞,扶蘇)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結構助詞,的) 次: 吳廣皆次當行(編次)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祠中(旅行或行軍在途中停留)

會: 會天大雨(適逢,恰巧遇到) 將: 上使外將兵(帶領,率領) 與皆來會計事(集會) 項燕為楚將(將領) 為: 為屯長(當 書: 乃丹書帛曰(動詞,寫) 為天下唱(替) 得魚腹中書(名詞絲綢條士卒多為用者(成為)

為壇而盟(修筑) 數:廣故數言欲亡(屢次) 乃: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是) 卒數萬人(幾) 陳勝乃立為王(于是,就)

5、朗讀節奏

1、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2、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

3、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

6、出自本文的成語及名句 鴻鵠之志:比喻遠大志向

篝火狐鳴:假托鬼狐之事誘眾起事。

茍富貴,無相忘:有朝一日誰富貴了,別忘了咱們。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燕雀怎么會知道鴻鵠的遠大志向呢。 王侯將相寧有種呼!王侯將相難道是天生的貴種嗎?

四、句子翻譯

1、 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 陳涉年輕年輕時,曾經同別人一道被雇傭耕地,(有一次他)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嘆恨了好久。

2、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唉!燕雀怎么知道鴻鵠的志向呢!

3、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

適逢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計已經誤了時期。誤了期限,按法令都得殺頭。

4、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

現在逃走也是死,發動起義也是死,同樣是死,為國事而死,好嗎?

5、天下苦秦久矣。

天下老百姓苦于秦(的統治)很久了。

6、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

扶蘇因為屢次勸諫的緣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帶兵。

7、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

現在如果把我們的人假托是公子扶蘇、項燕的部下,向天下人倡導,應當(有)很多響應的人。

8、此教我先威眾耳。

這是教我們先威服眾人罷了。

9、 固以怪之矣。

自然就詫怪這事了。

10、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 又暗使派吳廣往駐地旁邊的叢林里的神廟中,夜間用篝火裝作“鬼火”,又裝狐貍叫,喊道

11、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第二天,戍卒中到處談論,都在指指點點地看著陳勝

12、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

吳廣故意屢次揚言要逃走,使尉惱怒,讓他責辱吳廣

13、藉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即使僅能免于斬刑,可是守衛邊境而死的人一定也占十分之六七。

14、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況且大丈夫不死便罷,死就要干出一番大事業啊,王侯將相難道是天生的貴種嗎?

16、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

(用土)筑臺,并(在臺上)宣誓,用(兩)尉的頭祭天

17、數日,號令召三老、豪杰與皆來會計事

幾天后,(陳勝)下令召集三老、豪杰一起來集會商議大事。

18、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

將軍親自披著堅固的盔甲,手拿著銳利的武器,討伐無道的昏君,消滅暴虐的秦王

19、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

各郡縣苦于秦朝官吏壓迫的人,都懲罰那些當地各郡縣的長官。

五、理解性默寫

⑴起義的直接原因(導火線):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

⑵起義的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⑶為起義所作輿論準備:(問卜念鬼)、丹書魚腹,篝火狐鳴,。 ⑷“為天下唱,宜多應者”與孟子所主張的觀點相似,用孟子的話來說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⑸陳勝、吳廣起義的策略是: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

⑹文中寫陳涉發動起義"召令徒屬"時,直接向封建統治者挑戰,以激勵眾人的一句話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⑺陳涉從小有遠大理想的一句是: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還有同甘共苦的句子“茍富貴,無相忘

⑻陳涉揭竿起義,各地百姓紛紛響應的原因是:(諸郡縣)苦秦吏 (9)起到畫龍點睛,提挈全篇作用的句子是: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六、人物形象

陳勝:⑴少有大志(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或具有遠大的理想,非凡的抱負

⑵敏銳的洞察能力(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 ⑶高超的組織能力

⑷非凡的宣傳、鼓動能力(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⑸卓越的農民起義組織者、領導者或有卓越的組織領導才干 ⑹善于把握機遇 ⑺胸襟寬廣

吳廣:關愛士兵,機智勇敢(在殺兩尉的過程中,他①抓住時機②故意使自己受辱(激將法)③激怒眾人)

七、課文理解

1.陳勝認為起義將得到廣大人民支持的理由是:

(1)全國人民對秦王朝的殘暴統治極其憤恨,處處蘊蓄著反抗的力量;

(2)秦二世殺太子扶蘇,引起人民群眾對秦王朝的更大不滿 (3)楚人懷念楚將英燕,有強烈的復國愿望

2、 “茍富貴無相忘” 此句反映了陳勝有遠大的志向和與同伴們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樸素感情

3、“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一句反映了陳勝與眾不同,在青年時期就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 4.為起義作輿論準備:

①將寫有“陳勝王”的布條置魚腹中,戍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魚腹藏書)

②廣在駐地旁的叢祠中,點上篝火作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篝火狐鳴)

目的:制造輿論,鼓動人心,樹立威信,讓戍卒們相信“大楚興,陳勝王”的必然趨勢。 對于這種做法的評價:利用當時普遍存在的敬奉鬼神的心理來制造輿論,達到很好的宣傳效果。這樣做顯示了陳勝等組織起義的足智多謀。

5、起義三步驟: 并殺兩尉—掃除障礙

召令徒屬—進行宣傳 為壇而盟—團結一心

6.“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表達了陳勝等人敢做敢為,要做天下主人的英雄氣概,對封建等級制度進行否定。這種思想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

7、哪些詞語表現了起義軍的勝利進軍情況?結尾一句有什么作用?

“攻”“下”“收”“皆下”等動詞,表明陳勝、吳廣起義勢如破竹、所向披靡。結尾一句進一步反映起義的影響、號召力之大;猛烈地動搖了秦王朝的統治。

8.總結主題:

本文生動地記敘了陳勝起義的過程,刻畫了陳勝、吳廣的英雄形象,贊揚了他們反抗暴秦專制的歷史功績。

八、關鍵語句理解 1. 茍富貴,無相忘。

言外之意是說如果有朝一日我富貴了,不會忘記大家的,這句話是本文的綱,也表達了陳涉對命運的反抗,胸懷大志。 2.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展示陳涉的偉大理想和非凡抱負

3. 卒皆夜驚恐。旦日,族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這句話細致地描寫了戍卒們的反應,說明了①士兵對陳勝的敬畏②起義爆發前夕人心躁動,緊張而興奮③陳勝善于斗爭 4. 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不僅顯示了陳涉的抱負,反抗的決心和叛逆的精神,而且對激勵士卒起義有極強的鼓動性和號召力,表現了這位起義軍領袖的卓越才能。

5. 攻陳,陳守令皆不在。 當此時,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

①說明起義軍聲勢浩大,所向披靡,秦朝的地方官聞風喪膽,棄城而逃

②說明起義軍深得民心,得到各地人民群眾的熱烈響應,證明陳勝起義前對形勢的分析完全正確

③點明了陳勝起義的巨大影響,有畫龍點睛的作用

上一篇:骨干教師培養工作總結范文下一篇:知識管理的方式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