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史記項羽本紀讀后感

2022-10-19

第一篇:史記項羽本紀讀后感

《史記——項羽本紀》讀后感

文/者日樂干

翻閱《史記》,滿滿的都是對司馬遷的敬佩。他用真實的歷史材料很成功的塑造出眾多性格鮮明的人物。他寫活了他筆下的每一個人物,也讓我們清楚地了解了歷史,認識了每一個時代中的英雄,看到英雄背后的故事。是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項羽。

司馬遷為項羽寫了《項羽本紀》,而《項羽本紀》讓我在恍仿若穿越時空界限,隱隱約約看到了那個在亂世中血染戰衣卻依然揮戈兵器于千軍萬馬中的我眼中的英雄,那個本該成為英雄卻無法成為真正英雄的項羽。項羽一位推翻秦王朝的關鍵人物,同時也是楚、漢戰爭中最主要的人物之一。在他短暫的一生中:前期,他順應歷史潮流,以無與倫比的勇氣和過人的才氣,一步步走向事業巔峰,滅秦稱霸;后期,則恃一己之勇,企圖以武力征服天下,最后走向滅亡。

在《項羽本紀》中司馬遷選取項羽的一些重大事件,如:巨鹿之戰、鴻門宴等,運用多種藝術表現手法,生動的展現了項羽的悲壯人生和復雜性格。司馬遷將項羽列入本紀,肯定了他的滅秦之功,確認了他在秦、楚之際的實際統治地位。

在巨鹿,面對秦軍他率領江東子弟以少勝多,震懾諸侯,不知是司馬遷傳神的文字功底亦或是那場面之震懾,讓我在看書時有前所未有的真實感。巨鹿,是項羽的一個起點,自那時開始,他注定是楚人的驕傲,"楚雖三戶,滅秦必楚。"的誓言在項羽的振臂見得到應驗。

在《項羽本紀》中我最喜歡的一幕是"鴻門宴".說的是劉邦和張良到鴻門拜見項羽,項羽在這兒款待了他們。范增幾次向項羽使眼色,可項羽并沒有理睬。沒辦法,范增只好讓項莊進去舞劍,乘機吧劉邦給殺了。張良看后,知道情況有變,馬上叫馭手告訴項羽,()劉邦假裝上廁所趁機逃走。正是這一次的放行,項羽注定與這江山失之交臂。項羽的桀驁不馴讓其孤注一擲,讓其呈匹夫之勇,讓其兵敗垓下。我不知道那些因其在鴻門宴中釋放了劉邦而唾你為婦人之仁的人們,可是知道在狼煙四起的秦王朝中,他一聲巨吼扛起了天下蒼生凄楚目光的膽量。在這長城內外,他揮臂奮殺,在刀光劍影中劃出一道血色風光。在我眼中他就是英雄,坦坦蕩蕩,敗為賊寇勝為王。

四年的楚漢相爭在垓下之圍預言著傳奇的隕滅,但項羽卻在這終點又舞出了別樣的光華,只是這終點注定成為楚人的遺憾。烏江自刎,項羽拋開屬于他的一切——天下、美人、駿馬,戰神一般的人便永遠的躺在烏江岸邊,他的血流入烏江,流入這家鄉的水中,這水的一旁便是他曾經守護的地方,是他宏圖開始的地方。他的鮮血讓著江水擁有了靈魂,江水的咆哮,掀起的白濤,沖去了夕陽下的最后的殘戈,而他也將在這縈繞千年……而這也使后世的我們就如李清照所說:"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看了《項羽本紀》不禁為他嘆息,不禁責問歷史為何選擇了劉邦,但我只是站在歷史的邊緣,無論歷史曾是有多么洶涌、多么燦爛,我都只是這茫茫千年歷史旁的看客,無法涉足去改變命運的軌跡。這亂世的光華似乎就在瞬間消逝,而烏江的流水也滔滔而涌去,舍生取義是他離開那亂世的方法。自負毀了一切,這也是項羽給大家留下的警示。他的死是歷史的遺憾,他沒有完美的結局,而這畢竟不是故事,無法有美好的結局讓人如愿。一切已過,歷史不將會再現。項羽也有這烏江水歸處,也許這也是一種屬于他的榮耀吧!

第二篇:項羽本紀--從《項羽本紀》看《史記》的寫人藝術

項 羽 本 紀

——從《項羽本紀》看《史記》的寫人藝術

宋娟

《史記》開創了我國紀傳體的史學,同時也開創了我國的傳記文學。魯迅稱它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一部《史記》,所寫人物約有四千多人,能夠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有八九十個。明代茅坤曾說:“讀《游俠傳》即欲輕生,讀《屈原賈生傳》即欲流涕,讀《莊周魯仲連傳》即欲遺世,讀《李廣傳》即欲立斗,讀《石建傳》即欲俯躬,讀《信陵平原君傳》即欲養士。”這是茅坤讀《史記》后自己的感受,這種動人心弦、移人性情的效果,并不是一般史書所能達到的,這是因為作者不僅傾注了自己的感情因素,同時還使用了高超的藝術手法??梢哉f,人物傳記是《史記》一書中最具文學價值的,它在抒寫幾千年歷史的同時,也讓人們享受到了描寫人物的藝術魅力。

本節課我們便從《項羽本記》看《史記》的寫人藝術。

在《項羽本記》中,司馬遷通過各種手段,調動一切有效因素,懷著歌頌、同情和批判的復雜心情,不虛美,不隱惡,完成了對這位歷史人物的塑造。

一、選擇重大的歷史事件寫人

司馬遷在《史記·留侯世家》篇末透露了這樣一句話:“(張良)所與上從容言天下事甚眾,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這應該說是司馬遷寫人物傳記選擇材料方面的一項總的原則,也可以說是他能夠成功地刻畫人物的一個基本方法。一個人一生經歷的事情很多,其性格的表現也是多方面的,選擇重大的歷史事件,即能反映歷史的風云變幻,又能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寫項羽,司馬遷選擇了哪些重大歷史事件?突出了項羽怎樣的性格特征?

巨鹿之戰

鴻 門 宴

垓下之圍

這三件事,反映了項羽創造輝煌、抉擇失誤、走向末路的人生三部曲,展示了秦亡漢興的歷史脈絡,也寫出了悲劇英雄項羽叱咤風云、英勇善戰、胸無城府、不善權謀、迷信武力、至死不悟等主要性格特征。 選擇重大歷史事件寫人,既能使人物形象突出,又能與歷史完美結合。

二、利用尖銳的矛盾沖突寫人

俗話說,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大是大非面前,緊張激烈的斗爭場景中,人物的表現,可以充分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在尖銳的矛盾中寫人,亦是司馬遷寫活人物的重要藝術手段。

《項羽本記》中氣氛最為緊張、沖突最為激烈的是哪一節?

(鴻門宴)

(“鴻門宴”一節,是劉邦、項羽較量的關鍵時刻,宴前的緊張氣氛,宴會上的劍拔駑張,使雙方人物的神經都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且看宴前: 行略定秦地,至函谷關,有兵守關,不得入,又聞沛公已破咸陽。項羽大怒,使當陽君擊關。項羽遂入,至于戲西。

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與項羽曰:“„„”項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范增說項羽曰:“„„”

開篇即用百十來字寫了幾件事?反映了項羽什么性格?

一寫項羽大軍入秦,函谷關閉,這位曾擊破秦軍主力的霸王遭此冷遇,已自怒火填膺;次寫曹無傷反間之言,說沛公欲王關中,如火上加油;三寫范增勸說之辭,謂劉邦“志不在小”,更是火油交煎之際煸了一股陰風;風、火、油層層作勢,緊張的空氣仿佛一觸即燃。旦日滅劉,如箭在弦上。顯示了他盲目自負的性格。

項伯夜訪、沛公約婚一節,風、火、油頓時化作一天涼雨,劉邦鴻門謝罪一席話更是令項羽推心留飲、前嫌頓釋。范增數目示意于前,項莊舞劍助飲于后,平地又起波瀾,對此,項羽是什么態度?項王卻默然不應,顯示出其胸襟坦蕩以及作為政治家的胸無城府、缺少謀略。雖然項伯拔劍翼蔽沛公,但危機依然四伏。在這緊急的關頭,樊噲闖帳,將鴻門宴上緊張的氛圍推向最高潮。

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樊噲側其盾以撞,衛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發上指,目眥盡裂。項王按刃而跽曰:“客何為者?”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項王曰:“賜之彘肩!”則與一生彘肩。樊噲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項王曰:“壯士!能復飲乎?”樊噲曰:“„„”

項羽之為人,暴戾殘忍。當年巨鹿之戰時,諸侯將見了他,“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現在樊噲對他竟“瞋目而視”,情勢至此,我想,流血五步,已事在眉睫。誰想到這位“喑噁叱咤”的項羽,竟然被樊噲粗獷忠勇的氣質所吸引,呼為“壯士”,賜之卮酒,賜之彘肩;聽其慷慨陳碎,被他數落得——“未有以應”。理屈乃至辭窮,但絕不為自己編造任何謊言,顯示了他什么性格?顯示了他個性中的豪爽直率。

在尖銳的矛盾沖突中,不僅寫活了項羽,而且也寫出了劉邦的老練權變、善使手段,張良的沉著冷靜、察顏觀色,樊噲的忠勇無畏、善于言辯,范增的陰險狠毒、脾氣暴躁等,顯而易見,這種寫法又能在一件事中寫許多人物,達到一石數鳥的藝術效果。

三、通過典型化的細節寫人

司馬遷寫人物,除了抓住人物一生中的重大事件進行濃墨重彩的渲染外,還注意用生動,典型化的細節刻劃人物,使人物形象活靈活現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在《項羽本記》中關于項羽瞋目鎮敵的細節描寫,最能表現這位英雄豪杰叱咤風云的威勢和氣概。據司馬遷說,項羽是重瞳子,就是一眼雙眸,顯然“炯炯有神”一詞已不足以形容這雙重瞳之目射出的威嚴之光。司馬遷緊緊抓住項羽這一容貌特征進行細節描寫: 項王令壯士出挑戰。漢有善騎射者樓煩,楚挑戰三合,樓煩輒射殺之。項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戰。樓煩欲射之,項王瞋目叱之,樓煩目不敢視,手不敢發,遂走還入壁,不敢復出。

項羽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瞋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

何等威嚴的目光,竟使慣于騎射的高手目畏手軟,又使久經沙場的騎將人馬俱驚!相信凡讀過《項羽本紀》的人,對項羽瞋目鎮敵的情景是無法忘懷的。

《史記》中這樣的細節描寫比比皆是,這些細節看似漫不經心,信手拈來,實際上卻是作者精心選擇、提煉而得。這些人物的只言片語,一顰一笑,較之千軍萬馬的會戰和攻城掠地的壯舉,更能顯示出人物的性格。對此,漢代王充已有所論及,他說:

“周長生者,文士之雄也” “作《洞歷》十篇,上自黃帝,下至漢朝,鋒芒毛發之事,莫不記載,與太史公《表》《紀》相類似也。”(王充《論衡·超奇篇》)

所謂《表》《紀》“鋒芒毛發之事,莫不記載”就是看到了《史記》長于細節描寫的特點。

四、借助個性化語言寫人

《史記》在人物描寫上的成就還表現在作者以聲口畢肖的人物語言來刻劃人物性格。

在《項羽本記》里,項羽見到秦始皇出游時的盛況,曾說:

彼可取而代也! 楚漢對峙時:

彭越數反梁地,絕楚糧食。項王患之,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

不久,項羽又對劉邦說:

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愿與漢王挑戰決雌雄„„

同樣面對秦始皇出巡,劉邦怎么說的?又怎樣回答了項羽的問話?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劉邦)喟然嘆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是也!”

(對此,王鳴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說:“ 項之言,悍而戾;劉之言,津津不勝其歆羨矣。”)

彭越數反梁地,絕楚糧食。項王患之,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

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興分我一杯羹。”

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愿與漢王挑戰決雌雄„„

漢王笑謝曰:“吾寧斗智,不能斗力。”

以此為切入點,討論項羽、劉邦的性格特征。

齋藤正謙說司馬遷所寫人物:

才一出語,乃覺口氣各不同?!陡咦姹炯o》,見其寬仁之氣,動于紙上?!俄椨鸨炯o》,覺喑噁叱咤來薄人。讀一部《史記》,如直接當時人,親睹其事,親聞其語,使人乍喜乍愕,乍懼乍泣,不能自止。是子長敘事入神處。

這正指出了《史記》以人物的不同語言來突出各自不同的性格,以描寫人物形象來敘述歷史事件的特色,點明了他寫人的入神之處。

五、透過心理活動寫人

為了使人物個性更加鮮明,《史記》還注重描寫人物的心理,揭示了他們所形形色色的內心世界。

《項羽本記》寫項羽進咸陽后,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人或說項王曰:“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

對此項羽是怎么想的?

項王見秦宮室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王聞之,烹說者。

項羽此時的心理活動顯示了怎樣的性格特征?

顯示了其貪圖榮歸故里,不知深謀遠慮,還剛愎自用。正因為如此,他以后每況日下,凌稚隆在《史記評林》中這樣評論:

項王非特暴虐,人心不歸,亦從來無統一天下之志跡。其即滅咸陽,而都彭城;既復彭城,而割滎陽;既割鴻溝,而思東歸。殊欲按甲休兵,宛然圖伯籌畫耳。豈知高祖規模宏遠,天下不歸于一不止哉。

項羽終于陷入了四面楚歌的絕望兵敗東城時,項王自度不得脫„„

他緊張地思索著,不得不正視自己的敗局。然而他認為: 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余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曾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這番表白是他遭到滅頂之災之前的心理活動,表現了他怎樣的性格特征?

反映出他迷信武力,殘酷暴烈,自死不悟的性格特征。

及至烏江自刎,司馬遷將項羽的心理活動描寫得更加細膩,傳神:

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v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

這反映了項羽什么性格特征?

項羽笑曰的“笑”,不是強自矜持,不是凄然苦笑,而是壯士蔑視死亡、鎮定安祥的笑,顯示了他臨大難而不茍免的圣人之勇——“知恥近乎勇”。自慚無面目見江東父老,正是由于知恥,這一心理活動展示出他的純樸,真摯、重義深情。

千古以下的讀者對此感嘆之余不免有一些爭議,有人認為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項羽的不肯東渡烏江自刎簡直是大丈夫能伸不能屈。對此,我是這樣理解的,司馬遷安排“烏江亭長艤船待”不是真的讓項羽“柳岸花明又一村”,否則不會對烏江亭長的來龍去脈一點也不作交待,如此安排不過是令項羽仿佛不是被追得走投無路不得不死,而是在生與義、茍活幸存與維護尊嚴之間從容地作出選擇,從而為英雄的形象補上了最后的濃墨重彩的一筆。 通過心理描寫,司馬遷活現了項羽這個歷史人物,突出了他的性格,揭示了他一度橫行天下而最終別姬自刎的內在原因。

六、引用謠諺寫人

司馬遷所著《史記》,韓愈稱之為“雄深雅健”,蘇轍認為“其文疏蕩,頗有奇氣”,較為準確地概括出《史記》的風格特點。而文中司馬遷多處引由歌謠、俚諺,融合在敘事議論之中,揮灑自如,用于刻劃人物、說理記事,妙趣橫生,寓意透辟,使讀者恍睹其容,恍聞其曲,形成《史記》另一道別致而亮麗的風景線。

如《項羽本記》中敘述垓下之圍: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間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司馬遷不愧是偉大的傳記文學家,他對音樂的感發作用有著深遂的理解,在《刺客列傳》中,他曾用“易水之歌”——“風瀟瀟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還”寫荊軻的壯士之別,令“士皆垂淚涕泣”;在《留侯世家》中,他用“鴻鵠之歌”——“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翮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當可奈何!雖有矰繳,尚安所施!”使戚夫人“噓唏流涕”;現在,他又用《垓下歌》作為項羽英雄末路垓下之圍的序曲,將楚歌原本具有悲涼慷慨之韻,揉以項羽叱咤風云、而最終以悲劇作結的一生,抒寫了英雄末路之悲與兒女情長不免英雄氣短的一面,嗚咽悲慨,凄涼動人。同時,這首《垓下歌》也傳達了項羽的千載不平之憤,正如《史記評林》引清人吳賢齊語:

一腔憤怒,萬種低回,地厚天高,托身無所,寫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極矣。

七、運用互見法寫人

“互見法”是《史記》選取,安排材料來表現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即在本人的傳記中表現這個人物的主要的經歷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基本特點,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點則置入別人的傳記中去描述。這就是蘇洵所說的“本傳晦之,而他傳發之”的方法。

首先司馬遷這樣做是為了避免行文重復?!妒酚洝返木帉懛椒ㄊ牵?ldquo;以人系事”,有時一事涉及數人,如果在每個人物的傳記中都詳細寫此事,勢必會造成敘事重復。采用“互見法”將該事系于一個主要人物,而在有關人物的傳記里,或略寫,或不寫,或以“語在某某事件中”作交代,就避免了內容重出。再者,是為了突出人物性格特征。有一些材料,對表現人物性格特征關系不大,或者沒有作用,或者產生消極作用,就把這些材料放在其他人物的傳記里去敘述。這樣既不損害人物形象的完整性,又保持了歷史的真實性。

在《項羽本記》中,司馬遷基本上如實記載了項羽一生的攻過是非,作者的態度和評價也基本上是客觀的,既寫了他“氣吞山河、功蓋天下”的一面,也寫下了“兇狠殘暴”的一面。但對于項羽的弱點,司馬遷還是本著本傳略,他傳詳的原則,用互見法補足人物的全貌。 《高視本紀》載劉邦、項羽形成相持狀態時,劉邦指責項羽十大罪狀:

始與項羽俱受命懷王,曰先入定關中者王之,項羽負約,王我于蜀漢,罪一。項羽矯殺卿子冠軍而自尊,罪二。項羽已救趙,當還報,而擅劫諸侯兵入關,罪三。懷王約入秦王暴掠,項羽燒秦宮室,掘始皇冢,私收其財物,罪四。有強殺秦降王子嬰,罪五。詐坑秦子弟新安二十萬,王其將,罪六。項羽皆王諸侯善地,而徙逐故主,今臣下爭判之,罪七。項羽出逐義帝彭城,自都之,奪韓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予,罪八。項羽使人陰弒義帝江南,罪九。夫為人臣而弒其主,殺已降,為政不平,主約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無道,罪十也。(《高祖本紀》)

以上關于項羽十大罪狀,《項羽本記》也多有涉略,但借劉邦之口集中道出,確有一種觸目驚心之感。

《淮陰侯列傳》記韓信拜將后,回答劉邦策問,便說項羽:不能任屬賢將、都彭城、以親愛王,失天下心、逐義帝、所過無所不殘滅,集中道出了項羽吝惜封爵,任人唯親、濫殺百姓等弱點。

《陳丞相世家》中有四處涉及到項羽的弱點。

一處是寫項羽陳平去攻打反叛項羽的殷王司馬印,雖然攻下了,但后來劉邦又攻占了殷地,項羽發怒,要誅殺前次平定殷地的官吏,陳平怕誅,逃離歸附了劉邦。項羽怒,將誅定殷者將吏。陳平懼誅,乃封其金與印,使使歸項王,而平身間行杖劍之。 二處寫周勃等人說陳平“盜嫂”、“受金”劉邦責問陳平,陳平解釋離楚歸漢,是由于“項羽不能信人,其所任受,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

三處寫劉邦被圍困在滎陽,向陳平問計,陳平說:“項羽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潔好禮者多歸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 四處寫陳平施反間計,離間項羽和鐘離昧、范增的關系,“項羽果意不信鐘離昧”,“項王果大疑亞父”。

以上集中表現了項羽不會用人和輕信人言等弱點。

《黥布列傳》敘及項羽短處有三事:

項羽令黥布“夜擊坑章邯秦卒二十余萬人”;

劉邦派隨和說服黥布歸漢,說項羽“背盟約”殺義帝,“天下負之以不義之名”,最終必然失敗;

黥布歸漢后,項羽“盡殺布妻子”。

以上揭露了項羽暴虐無道。

《蕭相國世家》中鄂千秋的一句話,也可以看作表現項羽的互見材料,一語道破了劉項成敗的總關鍵:

漢與楚相守滎陽數年,軍無見糧。蕭何轉漕關中,給食不乏。陛下雖數亡山東,蕭何常全關中以待陛下,此萬世之功也。( 《蕭相國世家》)

美國地理學家辛浦爾指出,古代的游牧民族,盡管剽悍迅猛,勢如破竹,卻不得不在長期持久的斗爭中,輸給立足于耕戰的農業大國(見所著《地理環境之影響》),國力的根本是生產,而項羽是貴族軍人,如同歐洲中世紀的騎士那樣鄙夷生計,如同日本的西鄉隆盛那樣鄙夷百姓兵。他所帶領的是一群飛揚跋扈,好戰敢死的江東子弟兵(吳兵的剽悍,早在《左傳》里已有記載)在他們那個集團里沒有人會抓生產,也沒有人想抓生產。細心的同學在《本紀》中會多次發現“兵罷食絕”“兵少食盡”的字樣。這個道理司馬遷未必不懂,鄂子秋的話不是他親筆記下的嗎?但是《本紀》里照這樣寫,就成了史論,打天下也就不那么羅曼帝克了,所以司馬遷把這個道理留到《蕭相國世家》里去寫。

《高祖本紀》主要寫劉邦帶有神異色彩的發跡史,以及他的雄才大略,知人善舉,對他的許多弱點沒有展示,在《項羽本紀》中,則可看到劉邦形象的另外一些側面。

通過范增之口道出劉邦的貪財好色:

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好美姬。

以下兩件事則表現了劉邦什么性格特征?

漢王道逢得孝惠、魯元,乃載行。楚騎追漢王,漢王急,推墜孝惠、魯元車下,滕公常下收載之。如是者三。曰:“雖急,不可以驅,奈何棄之!”于是遂得脫。

項王患之。為高祖,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顯示出他的自私和殘酷:

八、運用“閑筆”寫人 《史記》中寫了許多人物未成名時的事跡,這些事情看與歷史本身無關,因而稱之為“閑筆”。但《史記》中的“閑筆”絕對不是可有可無,而是重要的寫人手段,透過這些“閑筆”,讀者可以約略推知作者筆下的人物的性格特征和運行軌跡。

《項羽本紀》中如何運用了閑筆寫人的手法交代項羽的性格特征呢?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斂,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于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從“學萬人敵”中我們可以體會到項羽的豪氣與志向,但從學書不成學劍又不成,兵法也是略知其意,不肯竟學中,我們也便可知做事不能堅持到底,最終怎能不以失敗告終。

九、運用復筆寫人

復筆,是指反復使用某個字,某個詞或某句話來增強文章表現力的一種藝術手法。清代《史記》評論家牛運震所云“它史之妙,妙在能簡;《史記》之妙,妙在能復”,說的就是《史記》中的復筆手法。在《史記》中,這種手法的運用極其頻繁,但在《項羽本紀》中的應用則最為巧妙,最富意蘊。

在《項羽本紀》這一篇中,司馬遷通過復筆手法,揭示出項羽首先是一個因暴而起,用以暴抗暴的手段來推翻強秦政權的英雄,且看:

于是籍(項羽)遂拔劍斬守(會稽守)頭。„„門下大驚,擾亂,籍所擊殺數十百人。 項梁前使項羽別攻襄城,襄城堅守不下。以拔,皆坑之。

沛公,項羽乃攻定陶。定陶未下,去。西略地至雍丘,大破秦軍,斬李由。

項羽晨朝上將軍宋義,即其帳中斬宋義頭。

(巨鹿之戰)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

項羽使蒲將軍日夜引兵度三戶,軍漳南,與秦戰,再破之,項羽悉引兵擊秦軍汗水上,大破之。

于是楚軍夜擊坑秦卒二十余萬人新安城南。

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王聞之,烹說者。

(項羽)遂北燒夷齊城郭室屋,皆坑田榮降卒,系虜老弱婦女。

項王乃西從蕭,晨擊漢軍而東,至彭城,日中,大破漢軍„„殺漢卒十余萬人。„„漢軍卻,為楚所擠,多殺。

(紀信為漢王劉邦誑楚為王),項王見紀信,問:“漢王安在?”信曰:“漢王已出矣。”項王燒殺紀信。

(楚生得周苛),項王謂周苛曰:“為我將,我以公為上將軍,封三萬戶。”周苛罵曰:“若不趣降漢,漢今虜若,若非漢敵也。”項王怒,烹周苛,并殺樅公。

楚擊漢軍,大破之。

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 以上不厭其煩的復筆引述,“破„„大破„„再破„„大破”,“破”字的復筆,不僅將項羽那摧枯拉朽,叱咤風云的英雄氣魄極其生動地展現出來,而且也寫盡了項羽早期征戰中攻城破壘,所向披靡的破秦強勢,

而“斬”字的復筆“斬稽守„„斬李由„„斬宋義„„斬漢一將„„”則比“破”字更進一步含蓄形象地指出項羽是一個暴力英雄,是憑借著暴力崛起于亂世,獨步于群雄的。

當“斬”發展到“殺”,“殺數十百人„„殺蘇角„„殺漢卒十萬余人„„殺紀信„„殺樅公„„”,這“殺”字的復筆手法的運用,不僅在反復頻率上較“破”字“斬”字的要高,而且在字的表義程度上較前兩者也要深刻得多,這一“殺”字的反復,是為須眉畢現地展示項羽因暴而起,以暴抗暴的暴力英雄本質,更是為在反復筆法中伏下一個意蘊深長的話外音。須知,秦政權的滅亡,并非它日薄西山,自己走下坡路而致,而是蛇吞鯨飲,消化不良,才被人攔腰斬斷的,所以抗擊暴秦的領導者必須是比強秦更威猛,更強悍的暴力英雄,“力拔山”、“氣蓋世”的項羽應時而生,司馬遷運用復筆手法肯定了項羽以暴抗暴,攻倒強秦這一推動歷史進程的偉大功績。應該承認,沒有項羽這一強勁的“破”秦之力就沒有泱泱大漢的“立”國之根。但是意義相近的“破”、“斬”、“殺”三個字中,最具有殺戮性質、嗜血色彩的“殺”字卻復筆次數最多,這不能不讓人猛然領悟到,司馬遷在肯定項羽以暴抗暴,推翻強秦政權的歷史功績的同時,又清醒地意識到歷史的進程決非暴力的持續延伸,所以,當項羽的抗暴行為發展到坑降卒烹說客的殘暴程度時,項羽以暴抗暴的統冶時代就接近尾聲了,在這里司馬遷依然通過“烹”“坑”幾個充滿血腥氣息的詞眼的復筆來揭示項羽失敗命運的必然性。

但是沒有尺寸之地的項羽畢竟曾經號令天下,自稱霸王,這是無法抹殺和否認的。司馬遷靈活的復筆手法,則使千載之下的讀者依然能夠盡覽昔日霸王的風采: 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

諸侯皆屬焉。

項王瞋目叱之,樓煩目不敢視手不敢發,遂走還入壁,不敢復出。

一府中皆懾伏,莫敢起。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懼驚,辟易數里。

當是時,諸將皆懾服,莫敢枝梧。

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

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

諸侯將無不人人惴恐。

分析以上例句中哪些詞語運用了復筆手法?

在這一組使用復筆手法的句子中,“皆”字從正面,遠視的角度,描述了項羽那令人懾服的霸王之氣;

“不敢”一詞則通過樓煩這一具體之人,近距離真切地感受項羽讓人不可迫視的凜然的霸王氣質;

“無不”一詞為雙重否定詞,它的反復使用極其強烈地渲染反襯了項羽那不可一世的霸王之氣; 而“莫敢起„„莫敢枝梧„„莫敢縱兵„„莫敢仰視”,“莫”字意為“沒有誰”,“莫敢”即為“沒有誰敢”,其表意程度在四個詞中本來就已經是最為強烈,而作者還最為頻繁地使用它,可謂濃墨重彩地將叱咤風云的楚霸王形象烘托盡致。

然而盛極必衰,更何況在霸王那叱咤風云的威風背后,人們對于霸王的態度更多的是畏懼而非敬服,在一次一次的“莫敢”背后,人們不會忘記作為一個以暴抗暴的亂世英雄,項羽的霸王業績正是憑藉著殘暴殺戮,血腥施虐而建立起來的,而且項羽在獲得他的霸王業績時,太年輕了,只有二十

六、七歲,在他那爭強好斗的少年心性中,他不僅不能清醒地意識到那顯赫耀人的聲威背后所潛伏的深重危機,反而還滋生出對武力、對個人攻伐的極度迷信和崇尚,以至于當他死到臨頭時,只是一次又一次地慨嘆:

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今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這反映了項羽怎樣的性格特征?

錢鐘書在《管錐編》這樣評論:

認輸而不服氣,故言之不足,再三言之。

千百年來,人們大多淡忘了項羽的殘暴與嗜血,卻對他的悲劇性命運嘆惋不已,這嘆惋的根由不能不說和司馬遷那高妙的復筆手法的運用相關合。 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概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生死的最后關頭,項羽所放心不下卻是他的名姝駿馬,他不畏懼死,卻不甘心作為一世霸王的他無力保護自己的女人,寶馬,所以他才悲歌慷慨,英雄泣淚,“奈何”一詞的復筆運用不僅將項羽的悲慨之情寫得一唱三嘆,而且還使得項羽的英雄性格變得豐富而耐人尋味,更令人尋味的是,此篇中,項羽的死敵劉邦也常常“奈何”不已:

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

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

謂張子房曰:“諸侯不從約,為之奈何?

歷史是否真的如司馬遷的筆致那般演繹,人們已無從推斷,但是司馬遷運用復筆手法,反復以“為之奈何”四個字來刻畫劉邦,卻決非虛晃一筆,它們與項羽垓下的“奈何”式反復追問形成非常鮮明的對比,劉邦的反復詢問固然顯得軟弱委瑣而功利,但決不失為一個從善如流的政治家風度;項羽的聲聲追問,雖然充滿英雄末路的悲慨之氣,但未免愚昧而不關時勢,而且歷史事實證明,劉邦之所以能夠贏得天下,正在于他善用人事,從善如流,能就有關時局和存亡的軍國大事多問幾次謀臣們“奈何”,項羽之所以身敗國亡,正由于他只會逞個人意氣,不善用人事,不僅謀臣們“莫敢”多言,而且死到臨頭才問“奈何”,不亦遲乎?況其所問“奈何”純屬無關時局的個人恩怨,劉邦分析得很對,“夫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食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之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然而,不問“奈何”的項羽,生死關頭卻因放不下心愛的女人和心愛的駿馬而追問“奈何”,善問奈何的劉邦,在個人的生死關頭,不僅多次將自己的兒女推到馬車之下,亂軍之中,甚至在父親要被別人烹煮時,還恬不知恥地說:“幸分我一杯羹”,不急不躁,更不詢問“為之奈何”,又可說是一絕妙的對比,由于有意味的復筆形式的運用,劉項之間的這一對比顯得雋永而富意趣。

十、正面評述,畫龍點睛

《史記》首先是歷史著作,其次才應算是文學作品。文學作品,一般寓作者的情感愛憎于文學形象之中,作者一般不直接站出來作正面評說。作為歷史著作的撰寫,首先必須以歷史事實為依據,不能任意虛構,否則,將不成其為歷史,但對歷史人物的塑造,也可以對歷史材料進行不同的選擇和裁剪,從而體現了作者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不同認識和看法。作者還可以直接站出來對歷史人物或事件加以總括和評說,從而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在《史記》里,司馬遷對項羽這一歷史人物的態度除主要寓于大量的描寫和敘述中外,還同時站出來對這一歷史人物加以評判。司馬遷對項羽的直接評述較明顯的有兩處:

其一是《自序》:“秦失其政,豪杰并起,項梁業之,子羽接之;殺慶救趙,諸侯立之;誅嬰背懷,天下非之。” 其二是《項羽本紀》太使公曰:“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悟,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此兩段文字,因使用目的不同,詳略有異,但基本觀點與態度是相同的,它明確評判了項羽在歷史上的功與過。正是因為項羽在秦失其政,農民起義風起云涌的情況下,乘勢而起,憑借勇力打敗秦軍主力,從而推翻秦王朝殘暴統治的歷史功績,司馬遷將從未做過帝王的項羽列入本紀,表現出其超人的史德史膽史識與史才。司馬遷對項羽的評價是較為全面的、公允的,他以歷史的辯證的觀點給項羽這個歷史人物定了位,給后世人如何正確估價項羽做出了榜樣。

清劉熙載說:《畫訣》“石有三面,樹有四枝”,蓋筆法須兼陰陽向背也,于司馬子長文往往遇之。(劉熙載《藝概·文概》)就指司馬遷善于運用各種表現手法多方面塑造人物。在今后的學習中,希望同學們不斷地探究司馬遷《史記》的寫人藝術,乃至于在自己的寫作中運用這些藝術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讓我們筆下的人物也像司馬遷筆下的人物一樣鮮活起來!

[作業] 從《高祖本紀》看《史記》的寫人藝術。字數:3000字左右。

第三篇:《史記》選讀教案 項羽本紀

《項羽本紀》 二.學習目標:

1、積累掌握古漢語字詞句的基本用法。

2、體會《史記》的語言藝術特點與風格,學習《史記》的人物刻畫藝術。

3、學會運用正確的觀點分析評價歷史人物。

三.學習過程:

(一)概括介紹:

《項羽本紀》就是通過秦末農民大起義和楚漢之爭的宏闊歷史場面,生動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項羽一生。他既是一個力拔山、氣蓋世、‚近古以來未嘗有?的英雄,又是一個性情暴戾、優柔寡斷、只知用武不諳機謀的匹夫。司馬遷巧妙地把項羽性格中矛盾的各個側面,有機地統一于這一鴻篇巨制之中,雖然不乏深刻的撻伐,但更多的卻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項羽本紀》以描繪項羽這一人物的形象、刻畫這一人物的性格為主,同時也生動地敘寫了戰爭。披卷讀之,既可以聞見戰場上的血腥,聽到戰馬的嘶鳴和勇士們的猛吼,又可以看見項羽披甲持戟,嗔目而叱,大呼馳下,潰圍,斬將,刈旗的神態與身影?!俄椨鸨炯o》正是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下寫人,在寫人的過程中寫戰爭,二者相得益彰。戰爭因人物而生動、壯觀,人物因戰爭而更顯生動、奇偉。

《項羽本紀》在刻畫人物性格方面,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法。項羽少時的粗疏學淺,長大以后的勇力過人,只是略略幾筆帶過,直到消滅秦軍主力、扭轉戰局的巨鹿大戰,破釜沉舟,威震諸侯,也還只是從側面用筆,通過寫諸侯軍的觀望、恐懼、畏服,把一個鐵骨錚錚的八尺大漢頂天立地地展現在讀者眼前。在進行粗線條的勾勒,有意地夸張了整體之后,司馬遷便抓住了幾個點睛處,工筆細描,刻意求精。鴻門宴場面的極力鋪排,垓下之圍悲劇氣氛的縱筆渲染,烏江自刎時神態的精雕細刻,都寫得活靈活現,有形有神,有言有情,形與神、言與情融合一體。

《項羽本紀》是《史記》傳記中最精彩的一篇,達到了思想和藝術的高度統一。它猶如一幅逼真傳神的英雄肖像畫,色彩鮮明;又像一張秦漢之際的政治軍事形勢圖,錯綜有序。通篇文章氣勢磅礴,情節起伏,場面壯闊,脈絡清楚,疏密相間,語言生動,成為我國文學史上的一篇不朽佳作。文中破釜沉舟、鴻門宴、四面楚歌、烏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戶曉,歷代傳誦。

(二)瀏覽預習課文

(1)劃出難讀難理解的詞,利用工具書,獨立完成。 (2)速讀課文,思考:課文節選部分共講了幾方面的內容?

明確:

第一部分:項羽家世(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少年言志(第2自然段) 第三部分:巨鹿之戰(第3自然段) 第四部分:霸王別姬(第4自然段) 第五部分:東城之戰(第5自然段)

第六部分:烏江自刎與尾聲(第6——8自然段) 第七部分:項羽本紀贊(第9自然段)

(三)項羽成長個人小檔案

明確:《項羽本紀》全面記載了項羽生平事業的興盛衰亡的歷程,其中著重描繪了這個英雄人物短暫而波瀾起伏的四個階段。

吳中起兵——事業的起點 巨鹿之戰——功業的頂點 鴻門宴——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垓下自刎——英雄末路的終點

(四)研究文本第

一、二部分

1、活用詞: 毋妄言,族矣。 梁以此奇籍。

2、重點實虛詞: ①又不肯竟學。

②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 ③以是知其能。

3、古今異義詞。 以故事得已。

4、重點句:

為秦王翦所戮者也。(判斷句)

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倒裝句) 與籍避仇于吳中(狀語后臵)

5、有一個成語出自這兩段,請找出來。 力能扛鼎(舉起) 思考:

(1)第一段交代了有關項羽家世的哪些重點信息?對項羽家世的介紹有何寓意?

明確:項羽家世:①世代為楚將。②祖父為秦所戮。 寓意:①世代為楚將。生為將門虎子,這是項羽興兵起義的資本,是成就英雄霸業的奠基。②與秦有不共戴天之仇。為項羽以后忠貞不二,志在滅秦,嫉惡如仇,馳騁疆場,沖鋒陷陣,臵生死于度外注入了激情。

(2)第二自然段寫了幾件事?各表現了項羽怎樣的性格特點?與一生功業的成敗有何聯系?

明確:兩件。一是少時學情。不想學書、學劍,想學萬人敵的兵法,說明他的毫邁不群的性格特點;而‚不肯竟學?,又暴露出性情粗疏的性格特點。二是觀始皇游。不俗的言論昭示日后的不凡。(少時言語不俗的還有哪些?提示:劉邦見始皇:‚大丈夫當如是也。?陳勝:‚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毫邁不群與少年言志體現了項羽除暴安良、建立豐功偉績、成就英雄霸業的宏愿;但粗疏的性格,為他剛愎自用,感情用事,優柔寡斷,拒納良言,錯失良機,大失人心埋下了落敗的種子。

(五)瀏覽閱讀第

三、四自然段,劃出重點詞句。 <一>研讀第三自然段,劃出重點詞句。

1、活用詞:①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②無不膝行而前

2、重點實虛詞:①九戰,絕其甬道②楚兵冠諸侯③諸侯皆屬焉

3、古今異義:

諸侯軍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4、重點句:

①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②諸侯軍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二>思考:

1、巨鹿之戰號稱為項羽最得意之戰,也是太史公最得意之文。讀后請思考這段文字在敘述的句式、節奏方面有何特點?和所要表達的內容有何聯系?

明確:采用了句式短小,鏗鏘有力的短句作排比(整句)。雖然著墨不多,但非常有氣勢,酣暢淋漓地表現了大將風范與氣概。

2、三個‚無不?兩個‚莫敢?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表現了什么?

明確:側面烘托。通過眾人的膽怯畏懼側面烘托了項羽神勇過人,一往無前的英雄形象。這是項羽功業的巔峰,展現了他的將帥神威。

3、哪一個成語源自本部分? 明確:破釜沉舟。

<三>點撥:巨鹿之戰的意義。有三。一是消滅了秦軍主力,奠定了義軍勝利的基礎。二是促成了秦王朝內部的分裂與瓦解(章邯投降、趙高殺二世、子嬰殺趙高)。三是轉移了秦王朝的注意力,為劉邦從南路長驅直入函谷關創造了條件。

<四>研讀第四自然段,劃出重點詞句。 明確:

1、重點詞:

項王軍壁垓下(名作動) 項王則夜起(名作狀) 時不利兮騅不逝

2、重點句: 是何楚人之多也 飲于帳中

<五>思考:

1、比較項羽《垓下歌》與劉邦《大風歌》,各自表現的思想有何不同?

明確:《垓下歌》表現的是項羽面臨絕境之時。地厚天高,卻托身無所,一腔憤怒,萬種低回,是一種英雄窮途末路之哭?!洞箫L歌》是劉邦得到天下,平息淮南王英布叛亂,得勝還朝,路途回歸故里的一種張狂之辭,但之中又隱藏著濃濃的恐懼與悲哀。

2、問:虞姬回應項王的和歌,能夠令‚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這歌一定極為動人??上У氖?,極少有人提到這首歌,極少有人知道有這么一首歌。

《史記》中沒有記載這首詩,《漢書》中也沒有,有一本叫《楚漢春秋》的書中記載了虞姬的歌,全歌是: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試賞析下面這首詩。

賞析:虞姬之歌,文字極為淺易,但是卻充滿了真情。‚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是敘說形勢,看似平常得很,——這是設計的平川,接著是平川之上的奇峰突起,

‚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這是對‚虞兮虞兮奈若何?態度鮮明、立場堅定的回答。從字面看這是對偶,‚大王?對‚賤妾?,‚意氣盡?對‚何聊生?,這樣的組織對偶,實際是旗臶鮮明地將自身與項羽的生死聯在了一起。

‚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大王得意時,我緊隨大王,大王現在失敗了,我也絕不能茍活,更不能落入敵手。文字雖然平易,卻閃出愛的晶瑩。這首歌的動人,還在于唱歌之后。虞姬的歌是回答項羽的問,而她自己的歌收尾也是一個問號。

‚賤妾何聊生?是回答,又是反問,其實態度是明明白白的,是不需要回答的。這更是設問,讓人怦然心跳的,就是自問自答的那一答:唱完之后,她自刎了,用自刎回答了以心愛著的英雄,用自刎完成了一首詩的句號。后來,有了傳說:有一種美麗的花,那花鮮紅鮮紅的,那花就叫虞美人。美麗的虞姬死了,死得很美麗,虞姬的歌停了,在使用電腦的今天,仍有聲音?!钝蛳赂琛放c美麗的虞姬之歌,是關于愛情與生命的最嚴肅的一組男女對唱,所以讀《垓下歌》不可不讀虞姬之歌。

《垓下歌》和虞姬之歌是在生命將存將無時唱出來的,所以讀這兩首歌不可不讀其前后背景——背景是詩歌的重要組成部分,虞姬的歌就說明了這一點,這首歌,如果沒有前后的背景是看不出來什么的。(附:《紅樓夢》中林黛玉作的《五美吟》中有—首《虞姬》‚腸斷烏騅夜嘯風,虞兮幽恨對重瞳;黥彭甘受他年醢,飲劍何如楚帳中??這是說,項羽、英布、彭越這些所謂的大英雄,全不如一個虞姬。語出弱女黛玉,所言極是。

(六)研讀第五段, <一>梳理重點詞句。

1、通假字 ①辟易數里 ②騎皆伏曰

2、重點實虛詞 ①漢軍乃覺之 ②騎能屬者百余人耳 ③田父紿之曰 ④期山東為三處 ⑤漢軍皆披靡

3、古今異義 愿為諸君快戰

4、重點句

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二>思考討論

1、‚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用了什么表現手法?突出了什么?

明確:用了夸張手法。示項羽威猛。這與《三國演義》寫張飛當陽橋喝退曹兵極為相似。

2、‚此天之亡我?一句,項羽說了三次,事實真像他說的這樣嗎?試剖析。

明確:非也。項羽的失敗與其性格中的剛愎自用,感情用事,優柔寡斷,拒納良言,燒殺搶掠,錯失良機,痛失人心等有很大關系。項羽此時反復狡辯,正體現了他心死而未平,認輸而不服氣的心理特點。

3、此段與巨鹿之戰相比,表現手法有何不同?刻畫了項羽怎樣的形象?

明確:巨鹿之戰用了側面烘托手法,本段用了正面描寫手法。展現了項羽神勇過人,一往無前的英雄形象。

(七)研讀第六段,梳理重點詞句。 <一>基礎知識梳理:

1、古今異義

①于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 ②地方千里

2、活用詞 ①亦足王也

②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③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 ④馬童面之

3、實虛詞 ①無以渡

②項王亦被十余創

4、重點句

①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②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 ③吾為若德

<二>思考:

1、婉約派一代詞宗李清照有一首風格迥異的詩,也是來評價項羽的,還記得嗎?

明確: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2、這首詩體現了詞人怎樣的觀點? 明確:寫得大氣磅礴,氣勢奪人。她為項羽大唱贊歌,認為好男兒就應該生為人杰,死為鬼雄,項羽不肯后退,寧肯一死,死得好!悲壯慘烈,氣壯山河,英雄無悔,本色不改,可敬可畏,可歌可泣。

啟示:人生在世,就應該慷慨激昂,轟轟烈烈,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特別是風華正茂的青年,更要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不辱歷史賦予我們的莊嚴使命。

(八)讀第

七、

八、九自然段 <一>重點詞句

1、通假字 乃持項王頭視魯

2、活用詞 ①豪杰蜂起

②奮其私智而不師古

3、古今異義 ①然羽非有尺寸 ②欲以力征經營天下

4、重點句 ①乘勢起隴畝之中 ②何興之暴也

5、實虛詞

①漢乃引天下兵欲屠之 ②乃引‚天亡我? ③魯父兄乃降 ④自矜功伐 ⑤何興之暴也 ⑥豈不謬哉 思考:

司馬遷的點評應怎樣理解? 明確:

本段評論了項羽成功失敗的原因,表現了作者褒貶兼備實事求是的公正態度,前段肯定項羽適應歷史潮流,乘勢消滅暴戾秦族,獲得成功,極贊他的興兵之暴;后段批判項羽的剛愎自用,只依靠武力,不重視戰略,導致失敗,極嘆他的滅亡之速。一贊一嘆,想見作者對項羽這一歷史人物的無限惋惜。

(九)小結:項羽人物形象

項羽是農民起義中涌現出來的一位英雄,他勇猛善戰,叱咤風云,力拔山、氣蓋世,聲名顯赫一時,但也是一個性情暴戾、優柔寡斷,暴虎馮河的匹夫,特別是秦王朝被滅后,他目光短淺,策略失誤,加之燒殺搶掠,逐漸喪失民心。他既是一個叱咤風云的英雄,又有兒女情長(項王別姬);既仁愛惻隱(思民苦),又殘暴無情(坑殺戰俘,火燒咸陽);既義重如山(與部下同甘苦,財共享),又吝嗇小氣(官印遲遲不分給功臣);有時果毅決斷(殺宋義自立),有時又優柔寡斷(鴻門宴)??傊?,司馬遷巧妙運用多種手法把項羽性格中的各個側面,有機地統一于這一鴻篇巨制中,不虛美,不隱惡,既有深刻的撻伐,又有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十)本文的藝術手法

1、抓住主要事件,具體細致地描寫人物活動,以突出人物特點,塑造人物形象。(霸王別姬、東城快戰)

2、語言特色

①善于運用符合人物身分的口語來表現人物的神態和性格。(觀始皇少年言志之語)

②敘述語口語化。(‚太史公曰?新體例)

【模擬試題】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1)為秦將王翦所戮者()(2)獄掾() (3)力能扛鼎()(4)時不利兮騅不逝() (5)田父紿曰‚左?()(6)項王嗔目而叱之() (7)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8)項王身亦被十余創() (9)乃自刎而死()(10)舜目蓋重瞳子() (11)自矜功伐()(12)豈不謬哉()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詞。 (1)毋妄言,族矣(2)又不肯竟學 (3)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

(4)以故事得已(5)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 (6)楚兵冠諸侯(7)無不膝行而前 (8)九戰,絕其甬道(9)項王軍壁垓下 (10)辟易數里(11)騎皆伏曰

(12)田父紿曰(13)于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 (14)地方千里(15)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16)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17)項王身亦被十余創 (18)乃引‚天亡我?(19)何興之暴也

3、填空。

本文節選自《》,作者,字,是時期偉大的家、家、家?!妒酚洝吩丁?,是我國第一部體,全書共篇,全書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部分組成,記載了從到太初四年約年的歷史。魯迅先生曾贊譽《史記》為‚,?。

閱讀下列語段,完成4~7題。

項羽已殺卿子冠軍,威震楚國,名聞諸侯。乃遣當陽君、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救巨鹿。戰少利,陳余復請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于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于是項王乃悲歌忼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4、下列句中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時不利兮騅不逝逝:流逝 B、與秦軍遇遇:遭遇

C、諸侯軍救巨鹿下者十余壁壁:營壘 D、諸侯皆屬焉屬:歸屬

5、下列句中加點詞詞義和用法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項王乃大驚乃:副詞,表示承接,于是,就 B、以示士卒必死以:連詞,承接關系,來 C、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由:介詞,從 D、項王則夜起則:連詞,不譯

6、簡要回答下列問題。

(1)巨鹿之戰這段文字在敘述的句式、節奏方面有何特點?和所要表達的內容有何聯系? 答:

(2)三個‚無不?、兩個‚莫敢?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表現了什么? 答:

(3)比較項羽《垓下歌》與劉邦《大風歌》各自表現的思想有何不同。

答:

7、翻譯下列句子。

(1)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譯文:

(2)諸侯軍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縱兵。 譯文:

(3)是何楚人之多也。 譯文: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問題。

蔡澤者,燕人也。游學于諸侯小大甚眾,不遇。蔡澤見逐于趙,而入韓、魏。聞應侯①任鄭安平、王稽,皆負重罪,應侯內慚,乃西入秦。將見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應侯曰:‚燕客蔡澤,天下雄俊弘辯智士也。彼一見秦王,秦王必相之而奪君位。?應侯聞之,使人召蔡澤。蔡澤入,則揖應侯。應侯固不快,及見之,又倨。應侯因讓之曰:‚子嘗宣言代我相秦,豈有此乎??對曰:‚然。?應侯曰:‚請聞其說。?蔡澤曰:‚主圣臣賢,天下之盛福也;君明臣忠,國之福也。然比干忠,不能存殷;子胥智,不能存吳;申生孝,而晉國亂。何也? 然則君之主,慈仁任忠,不欺舊故,孰與秦孝公、楚悼王、越王乎??應侯曰:‚未知何如也。?蔡澤曰:‚主固親忠臣,不過秦孝、越王、楚悼。而君之祿位貴盛,私家之富過于三子,而身不退,竊為君危之。語曰:‘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天之常數也。夫商君為孝公立威諸侯,功已成,遂以車裂。白起率數萬之師,使秦有帝業,功已成矣,賜死于杜郵。吳起為楚悼罷無能,廢無用,功已成矣,卒支解。大夫種為越王成霸功,勾踐終拮②而殺之。此四子者,功成而不去,禍至于此。今君相秦,計不下席,謀不出廊廟,君之功極矣。如是不退,則商君、白公、吳起、大夫種是也。君何不以此時歸相印,讓賢者授之,必有伯夷之廉,孰與以禍終哉!?應侯曰:‚善,?乃延入坐,為上客。

后數日,入朝,言于秦昭王曰:‚客新有從山東來者蔡澤,其人辯士。臣之見人甚眾,莫有及者,臣不如也,?秦昭王召見,與語,大說之,拜為客卿。應侯因謝病,請歸相印。昭王強起應侯,應侯遂稱篤,因免相。昭王新說蔡澤計畫,遂拜為秦相。

(節選自《史記蔡澤列傳》)

[注]①‚應侯?即范雎。②拮,或作‚掊?,賜劍死。

8、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應侯因讓之曰讓:責備 B.然比干忠,不能存殷存:保全 C.乃延入坐,為上客延:延請 D.應侯遂稱篤篤:深厚

9、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①君何不以此時歸相印 ②以至晉鄙軍之日北鄉自頸 B、①秦王必相之而奪君位

②而諸侯敢救趙者,已拔趙,必先移兵擊之 C、①夫商君為孝公立威諸侯 ②公為我獻之

D、①功已成矣,賜死于杜郵 ②得復見將軍于此

10、下列各組句子中,分別表明蔡澤善抓機遇和范雎不識物盛則衰道理的一組是()

A、應侯任鄭安平、王稽,皆負重罪,應侯內慚,乃西入秦;君之祿位貴盛,私家之富過于三子,而身不退。

B、蔡澤入,則揖應侯。應侯固不快,及見之,又倨;應侯因謝病,請歸相印。昭王強起應侯,應侯遂稱篤,因免相。

C、秦昭王召見,與語,大說之,拜為客卿;商君為孝公立威諸侯,功已成,遂以車裂。

D、昭王新說蔡澤計畫,遂拜為秦相;讓賢者授之,必有伯夷之廉。

1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當蔡澤聽說范雎舉薦的人犯了重罪,馬上意識到正在鼎盛時期的范雎已開始有了隱患。深明盛極則衰道理的他,知道自己說服權臣、飛黃騰達的機會終于來臨。

B、蔡澤公開揚言要奪范雎的相位,且與范雎見面時態度傲慢,顯得恃才傲物;范雎本對蔡澤一肚子惱火,但為其辯才所折服,最終舉薦了蔡澤,顯示出其愛才的大度。

C、蔡澤極為善辯,雄辯過程環環相扣,各種人物、事件隨手拈來,他列舉商君、白公、吳起、大夫種的遭遇,目的是要范雎認清盛極則衰的道理,從而主動讓出相位。

D、秦昭王初次召見蔡澤就很賞識他的謀劃、談吐,加上應侯始終推托有病,昭王就免掉了范雎的相國官職,任命蔡澤擔任秦國相國。

12、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游學于諸侯小大甚眾,不遇。 譯文:

(2)子嘗宣言代我相秦,豈有此乎? 譯文: (3)秦昭王召見,與語,大說之,拜為客卿。 譯文:

【試題答案】

1、(1)lù(2)yuàn(3)gāng(4)zhuī(5)dài(6)chēn(7)yì(8)chuāng(9)wěn(10)chóng tóng(11)jīn(12)miù

2、(1)名詞活用作動詞,滅族(2)完成(3)陰,暗中;部勒,部署,約束(4)故,緣故;事,事情(5)沉船,使動用法,譯為使船沉沒破釜甑,使動用法,打破釜甑(使釜甑破)(6)超過,蓋過(7)膝,名詞用作狀語,用膝行走;前,名詞用作動詞,上前(8)九,多次:絕,截斷,斷絕(9)壁,名詞用作動詞,安臵營壘(10)辟,通假字,通‚避?(11)伏,通假字,通‚服?(12)紿,欺騙(13)于是,在這種情況下(14)地方,土地方圓(15)西,向西挺進(16)王,使動用法,讓我做王(17)被,遭受(18)乃,竟然(19)暴,迅速

3、史記〃項羽本紀司馬遷子長西漢史學文學思想太史公書紀傳通史130書表本紀世家列傳黃帝漢武帝3000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4、A(奔馳)

5、D(連詞,于是,就)

6、(1)采用了句式短小、鏗鏘有力的短句作排比(整句)。雖然著墨不多,但非常有氣勢,酣暢淋漓地表現了大將風范與氣概。

(2)側面烘托。通過眾人的膽怯畏懼,側面烘托了項羽神勇過人、一往無前的英雄形象。這是項羽功業的巔峰,展現了他的將帥神威。

(3)《垓下歌》表現的是項羽面臨絕境之時,地厚天高,卻托身無所,一腔憤怒,萬種低回,是一種英雄窮途末路之哭?!洞箫L歌》是劉邦得到天下,平息淮南王英布叛亂,得勝還朝,路途回歸故里的一種張狂之辭,但之中又隱藏著濃濃的恐懼與悲哀。

7、(1)用這來表示全體士兵都堅決拼死戰斗,沒有一點后退生還的想法。

(2)諸侯軍隊中前來解救巨鹿之圍的有十多座營壘,沒有誰敢派兵出擊。

(3)這里為什么有這么多的楚人呢?

8、D(篤:病重)

9、B(A.兩個‚以?都解釋為‚在?;B.笫①句‚而?字表順承關系,第②句‚而?字表假設關系;C.兩個‚為?都解釋為‚替?;D.兩個‚于?都解釋為‚在?)

10、A

11、B(錯在‚顯示愛才的大度?)

12、(1)(蔡澤)四處游學向許多大小諸侯求官,但沒有人賞識。

(2)先生曾經揚言要取代我做秦國的相國,難道有這樣的事嗎? (3)秦昭王召見他,與他談話,非常喜歡他,讓他做客卿。

第四篇:讀史記《項羽本紀》有感

梁茂魯

人間重曲多陰謀,天地直漢刎烏江 成王敗寇蓋棺論,誰向青史說滄桑。

烏江亭畔草萋萋,項王當日血染衣。王圖爭霸需詭計,從此人間正氣低。少年學劍不讀書,一戰成名萬骨枯。六王來朝天下定,高祖原是漢中出!剛愎自用一武夫,生來神力膽氣粗??尚κ篱g生死手,沙場之外小黑屋。

、

3、24

2009

第五篇:<史記.項羽本紀>原文及翻譯

原文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馀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馀人耳。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 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馀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原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鄉。漢軍圍之數重。項王謂其騎曰:“吾為公取彼一將。”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於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與其騎會為三處。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復圍之。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 義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馀創。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頭,馀騎相蹂踐爭項王,相殺者數十人。最其后,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五人共會其體,皆是。故分其地為五:封呂馬童為中水侯,封王翳為杜衍侯,封楊喜為赤泉侯,封楊武為吳防侯,封呂勝為涅陽侯。

翻譯

項羽的軍隊在垓下安營扎寨,士兵越來越少,糧食也吃沒了,劉邦的漢軍和韓信、彭越的軍隊又層層包圍上來。夜晚,聽到漢軍的四周都在唱著楚地的歌謠,項羽大驚失色地說:“漢軍把楚地都占領了嗎?不然,為什么漢軍中楚人這么多呢?”項羽連夜起來,到軍帳中喝酒?;叵脒^去,有美麗的虞姬,受寵愛,常陪在身邊,有寶馬騅,常騎在胯下。而今„„于是項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詩道:“力能拔山啊豪氣壓倒一世,天時不利啊騅馬不馳。騅馬不馳啊怎么辦,虞姬啊虞姬你怎么辦!”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項羽淚流數行,身邊侍衛也都哭了,誰也不能抬頭看項羽了。

于是項羽跨上戰馬,部下壯士八百多人騎馬跟隨,當晚從南面突出重圍,縱馬奔逃。天亮的時候,漢軍才察覺,就命令騎兵將領灌嬰率領五千騎兵追擊項羽。項羽渡過淮河,能跟上項羽的騎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項羽走到陰陵時,迷路了,向一農夫問路,老農騙他說:“往左拐。”項羽往左走,就陷入了一片低洼地里,所以又被漢軍追上了。項羽又率兵向東走,到了東城的時候,只剩下二十八個騎兵了,而追擊的漢軍騎兵有幾千人。項羽自己估計這回不能逃脫了,對手下騎兵說:“我從起兵打仗到現在已經八年了,親身經歷七十余次戰斗,從沒有失敗過,所以才稱霸天下。但是今天卻終于被困在這里,這是上天要我滅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錯誤啊。我今天當然是要決一死戰,愿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定要打勝三次,為各位突出重圍,斬殺漢將,砍倒帥旗,讓各位知道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錯誤。”于是就把他的隨從分為四隊,朝著四個方向。漢軍層層包圍他們,項羽對他的騎兵說:“我再為你們斬他一將。”命令四隊騎兵一起向下沖擊,約定在山的東面分三處集合。于是項羽大聲呼喝向下直沖,漢軍都潰敗逃散,果然斬殺了漢軍一員大將。這時赤泉侯楊喜擔任騎兵將領,負責追擊項羽,項羽瞪眼對他大喝,赤泉侯楊喜連人帶馬驚慌失措,倒退了好幾里。項羽同他的騎兵在約定的三處會合。漢軍不知道項羽在哪一處,便把軍隊分成三部分,重新包圍上來。項羽就沖出來,又斬了漢軍的一個都尉,殺死百余人。再一次集合他的騎兵,發現只不過損失了兩個人,便問他的隨騎道:“怎么樣?”騎兵們都佩服地說:“真像您說的那樣!”

這時候,項王想要向東渡過烏江。烏江亭長正停船靠岸等在那里,對項王說:"江東雖然小,但土地縱橫各有一千里,民眾有幾十萬,也足夠稱王啦。希望大王快快渡江?,F在只有我這兒有船,漢軍到了,沒法渡過去。"項王笑了笑說:"上天要滅亡我,我還渡烏江干什么!再說我和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沒有一個人回來,縱使江東父老兄弟憐愛我讓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臉面去見他們?縱使他們不說什么,我項籍難道心中沒有愧嗎?"于是對亭長說:"我知道您是位忠厚長者,我騎著這匹馬征戰了五年,所向無敵,曾經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殺掉它,把它送給您吧。"命令騎兵都下馬步行,手持短兵器與追兵交戰。光項籍一個人就殺掉漢軍幾百人。項王身上也有十幾處負傷。項王回頭看見漢軍騎司馬呂馬童,說:"你不是我的老相識嗎?"馬童這時才跟項王打了個對臉兒,于是指給王翳說:"這就是項王。"項王說:"我聽說漢王用黃金千斤,封邑萬戶懸賞征求我的腦袋,我就把這份好處送你吧!"說完,自刎而死。王翳拿下項王的頭,其他騎兵互相踐踏爭搶項王的軀體,由于相爭而被殺死的有幾十人。最后,郎中騎將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爭得一個肢體。五人到一塊把肢體拼合,正好都對。因此。把項羽的土地分成五塊;封呂馬童為中水侯,封王翳為杜衍侯,封楊喜為赤泉侯,封楊武為吳防侯,封呂勝為涅(niè,聶)陽侯。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送客戶的七夕祝福語下一篇:申論歸納概括題技巧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