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社會工作殘疾人范文

2022-06-24

第一篇:社會工作殘疾人范文

培育殘疾人社會工作人才 加快推進殘疾人服務體系建設

福建省殘疾人聯合會

趙小瑜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殘疾人狀況有了明顯的改善,殘疾人社會保障不斷加強,殘疾人在康復、教育、就業、扶貧、維權、文化體育、無障礙環境等方面的服務不斷得到拓展,特別是近年來,我國加快建立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殘疾人帶來了福音,2010年3月10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關于加快推進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建設指導意見》(國辦[2010]19號),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建設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

加快推進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建設,是當前,也是今后很長一段時間殘疾人工作的中心點,也是殘疾人的迫切需求和關注點。由于殘疾人的需求具有特殊性、多樣性、類別化等特點,要將殘疾人保障和服務融入政府大盤,爭取資源,用足政策,要動員社會、社區力量共同為殘疾人服務,同時要提升殘疾人工作者服務殘疾人的專業化水平和能力,最大程度地滿足殘疾人的基本需求。

一、全省殘疾人基本狀況和需求

根據我省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數據推算,我省各類殘疾人221.1萬人,約占總人口比例6.25%。其中視力殘疾35.6萬人,占16.1%;聽力殘疾61.3萬人,占27.7%;言語殘疾2.7萬人,占1.2%;肢體殘疾49.9萬人,占22.6%;智力殘疾19.1萬人,占8.6%;精神殘疾16.3萬人,占7.4%;多重殘疾36.2萬人,占16.4%。殘疾等級為一級的32.5萬人,二級的24.9萬人,三級的60.3萬人,四級的103.4萬人。一二級為重度殘疾,57.4萬人,占全部殘疾人的26.0%;三四級為中度和輕度殘疾,163.7萬人,占74.0%。全省殘疾人口中,0—6歲殘疾兒童4.5萬人,占2.1%,7—24歲青少年殘疾人17.9萬人,占8.1%,25—59歲青壯年殘疾人67.3萬人,占30.4%,60歲以上老年殘疾人131.4萬人,占59.4%。

根據福建省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殘疾人調查表統計推算,從未接受過任何服務或扶持的殘疾人占殘疾人總數的61.1%。62.5%的殘疾人需要醫療服務與救助,但僅有20.75%得到了服務; 57.09%的貧困殘疾人需要救助與扶持,但僅有14.93%得到扶持;38.57%的殘疾人需要輔助器具,但僅有5.24%得到服務;22.48%殘疾人需要康復訓練與服務,但僅有7.61%得到服務;17.93%的殘疾人需要生活服務,但僅有5.55%得到服務。

二、全省殘疾人工作者基本情況

自1988年福建省殘疾人聯合會成立,各地市、縣(市、區)、鄉鎮(街道)都成立了殘聯;省、市、縣殘聯下屬成立殘疾人勞動就業服務、康復服務、輔助器具服務等事業單位;縣、鄉鎮建立殘疾人服務社;鄉鎮(街道)、村(社區)聘殘疾人專職委員(也叫社區聯絡員),村(社區)康復協調員等。根據我省2009年度殘疾人事業統計年報報表:

省、地市、縣(市、區)、鄉鎮(街道)殘聯編制數分別為40人、89人、350人、284人,實有人員總數為39人、126人、427人、999人;省、市、縣殘聯下屬事業單位編制數分別為52人、125人、259人,實有人數為50人、114人、255人??傆嬋埪摵聵I單位編制數1199人,實有2010人。

1 縣、鄉鎮建立殘疾人服務社和服務分社,實有工作人員分別為204人、463人??傆?67人。

鄉鎮(街道)、村(社區)聘殘疾人專職委員,分別為876人、5227人??傆?103人。 村(社區)設康復協調員4009人。

三、目前存在問題

(一)雖然全省殘聯自上而下都成立殘聯并建立了一支殘疾人工作者隊伍,但明顯存在人員不足,特別是存在越基層人員越少的情況。

從殘聯在職人員情況看,省殘聯含事業單位實有89人;9個設區市殘聯含事業單位實有240人,平均一個設區市不足27人;84個縣(市、區)殘聯含事業單位實有782人,平均一個縣(市、區)9.3人,還不足10人;1103個鄉鎮(街道)殘聯,實有人員999人,平均一個鄉鎮(街道)0.9人,還不足1人。

全省殘聯含事業單位實有人員為2010人,對應全省221萬殘疾人,約為1:1100。如果按編制人數計算就更少了。

全省殘疾人工作者,包括殘疾人服務社工作人員、殘疾人專職委員、康復協調員等共計12789人。我省有12987個村(社區),平均一個村(社區)不足1人。對應全省221萬殘疾人,大約1:173。實際還存在殘疾人服務社沒有編制,工作人員可能是殘聯人員或殘疾人專職委員兼任;殘疾人專職委員和康復協調員可能是同一個人等情況。

而且殘疾人專職委員的文化程度偏低。根據省殘聯互聯網上社區聯絡員管理系統統計,殘疾人專職委員中大學??埔陨衔幕潭鹊膬H17.25%,高中(含中專、技校)占26.98%,初中文化占44.33%,還有11.44%是小學和文盲半文盲。

(二)我省已逐步建立殘疾人康復、就業、培訓等服務機構,但覆蓋面小,受益殘疾人少,難以滿足廣大殘疾人的基本需求。

全省社區(村)2401個,已開展社區康復服務1982個,占社區(村)總數的82.55%,已建康復站社區1632個,占社區(本)總數的67.97%。轄區內殘疾人1631299人,但建立社區康復服務檔案433673人,占殘疾人總數的26.59%,已接受社區康復服務累計數346704人, 占殘疾人總數的21.25%。距離2013年我省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服務”的目標差距甚大。

全省殘疾人康復機構235個,其中聽力語言殘疾康復機構35個,孤獨癥兒童康復機構11個,肢體殘疾康復訓練服務機構100個,智力殘疾康復訓練服務機構89個,在機構內接受康復訓練的殘疾人僅1293人。與殘疾人總數22.48%有“康復訓練與服務”需求比較,存在極大差距。

全省殘疾人培訓機構115個,全年培訓殘疾人22129人,但獲得職業資格證書的僅2241人。

(三)殘疾人工作者服務殘疾人的專業化水平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國家惠及殘疾人的政策的實施。

《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規定“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民辦非企業單位應當按照規定的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并為其選擇適當的工種和崗位。” 省人民政府早在1996年制定《福建省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規定》(福建省人民政府第37號令)明確規定“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城鄉集體經組織,都應按本單位在職職工總數1.6%的

2 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但根據省地稅“就業保障金征繳數據庫”數據,到2009年年底,全省(廈門除外)分散按比例就業單位申報覆蓋率僅為35.65%,申報單位64091個,其中安置殘疾人達到法定1.6%比例的單位僅1297個,占申報單位總數的2.02%;有安置但未達到1.6%比例的單位806個,占1.26%;尚有61988個單位未安置殘疾人,占96.72%。申報單位中安置殘疾人5408.55人,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率僅為0.038%,其中只有省直單位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率達到1.08%。

《福建省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規定》規定,“年度收繳的殘疾人就業保障金用于各個項目的比例應掌握在:培訓費不少于50%;扶持費不少于30%;其余部分用于獎勵等各項費用。” 根據我省2009年度殘疾人事業統計年報報表:2009年收取就業保障金303,656,145.88元,支出303,127,429.54元,其中培訓支出19,253,129.78元,僅占當年支出總數的6.35%。

2005年6月10日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財政部、中國殘疾人聯合會聯合發文《關于城鎮貧困殘疾人個體戶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給予適當補貼有關問題的通知》(勞社部發[2005]14號),2007年8月30日,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財政廳、殘聯制定《福建省城鎮貧困殘疾人個體戶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給予適當補貼的實施辦法》(閩勞社文[2007]386號)提出:對具有當地戶籍,持有當地有效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并從事個體經營活動的城鎮貧困殘疾人個體工商戶,經營收入低于上年度設區市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60%(含60%),給予個體養老保險補貼。但根據我省2009年度殘疾人事業統計年報報表:2009年個體養老保險補貼人數僅750人。

四、社會工作借鑒

中國社會工作者協會1991年成立時對社會工作給出定義:社會工作是一種幫助人和解決問題的工作。它幫助社會上的貧困者、老弱者、身心殘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預防和解決部分經濟困難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會問題;開展社區服務,完善社會功能,提高社會福利水平和社會生活質量,實現個人和社會和諧一致,促進社會的穩定和發展。(《中國社會工作百科全書》編委會,1994)由此可見,殘疾人是社會工作的重點服務對象。

社會工作是一門助人自助的專業,以實踐為核心,注重幫助人的方法與技巧,同時也非常強調培養工作者的價值觀與倫理情操。殘疾人社會工作是以殘疾人為服務對象的一種務實性的社會工作,不僅是要解決殘疾人個人問題,同時還要將殘疾人群體以及社會殘疾人現象作為服務和研究對象;既要解決個體殘疾人、殘疾人群體面臨的問題,同時還要解決殘疾人在社會發展中面臨的諸多如教育、就業、不公等問題,以及殘疾人現象給社會造成的問題和影響。殘疾人工作者要樹立社會工作理念,借鑒個案、小組、社區、社會行政等社會工作方法,為殘疾人提供更到位和更為貼心的服務。

對殘疾的認識模式不同,社會工作為殘疾人提供的服務也不同。殘疾認識模式一般分為三種:

一是醫療模式。這種觀點將殘疾視為疾病,認為通過醫療手段或輔助醫療方法及器具,可以解決病者的困難。依據醫療模式,處理殘疾問題的辦法是福利和醫療。社會將殘疾人作為需要保護、同情、憐憫的對象,通過救助使殘疾人的生活善有所改善。同時盡可能通過治療、康復幫助殘疾者重建其身體功能,使其達到正常社會或某個崗位的要求。在這種模式指導下,社會工作者應對現代醫療科技的進展有基本認識,并在適當情況下協助殘疾人取得合

3 適的服務,包括轉介病人前往有關的醫療機構,以及在病人有需要時幫助申請經濟援助等。

二是個人模式。這種模式將殘疾視為個人(或家庭)的悲劇,個人(或家庭)要承擔在治療殘疾過程中的痛苦。在這種模式指導下,社會工作者的角色就是從旁協助,讓殘疾人接納自己的殘疾現實和重新適應環境。

三是社會模式。這種模式認為,殘疾并不必然導致障礙,只有當殘疾與環境、與社會對待殘疾的態度發生沖突時,殘疾才構成障礙。即障礙的有無及其程度是由殘疾人與其生活環境之間的關系所決定的,是個人殘疾經驗與社會環境動態互動的結果。因而殘疾是個人問題更是社會問題。社會應該為受損的個人承擔責任,即殘疾人個人所承受的痛苦和損失應該由社會來補償。社會工作者的任務除了幫助殘疾人恢復功能外,還致力于消除限制殘疾人的外在環境和社會因素,協助殘疾人獲得與其他公民平等的權利和發展機會,以達到自強和自主的境界。

五、殘疾人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

《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不同學歷層次教育協調配套、專業培訓和知識普及有機結合的社會工作人才培養體系。中國殘聯正著手編制《中國殘疾人事業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及其配套文件,建立一支具有社會工作理論知識與實務經驗的專業服務隊伍和一支既懂管理、又懂社會工作的社會工作人才管理隊伍。將殘疾人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納入國家社會工作人才培養體系,加快培育殘疾人社會工作人才,不僅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也是新時期加快推進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建設的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

(一)提升殘聯工作人員社會工作能力。殘聯工作人員,特別是基層殘聯理事長,都應當努力成為社會工作者,掌握并充分運用社會工作理念和方法。目前縣級殘聯理事長多數來自鄉鎮,年輕,有魄力,有干勁,但普遍都缺乏社會工作的經驗,甚至不了解社會工作。每年的理事長培訓班、業務培訓班等,都應當加上社會工作這一課,扎實提升殘聯工作人員的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水平。殘聯招聘工作人員,可以有針對性地招聘社工專業畢業生。目前全省殘聯一千多人,幾乎沒有社工專業畢業生。而我省每年有社工專業畢業生400人左右,卻但大多數因各種原因改從他業。這是國家人才培養的損失,也是殘疾人事業的損失。

(二)加快培養專業殘疾人社會工作人才。各級殘聯要組織動員殘疾人工作者,特別是事業單位和殘疾人服務單位的工作人員參加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鼓勵從本單位培育殘疾人社會工作人才,對考試成績優異,專業素質好、工作業績突出的殘疾人社會工作人才給予表彰獎勵;根據社會工作職業水平等級實施任職資格與執業認證制度,并給予適合崗位和相應的職稱和工資待遇,激勵他們更好地為殘疾人服務。

(三)繼續殘疾人專職委員(社區聯絡員)聘用和在職進修。要盡量做到每個社區(村)都至少有一名殘疾人專職委員(社區聯絡員),殘疾人工作要延伸到基層,要能夠貼近殘疾人,為殘疾人提供更多更具體的服務。要提升殘疾人專職委員(社區聯絡員)文化和專業素質,省殘聯已連續兩年組織殘疾人專職委員(社區聯絡員)參加福建特殊教育職業學院與福州大學人文學院聯合開設《社會工作與管理》自考???、本科助學班,并給予經費補助。各級殘聯應鼓勵殘疾人專職委員(社區聯絡員)參加社會工作專業大專、本科班在職學習和參加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殘疾人專職委員(社區聯絡員)要納入公益性崗位管理,提高的工資待遇,對通過全國統一的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的,應聘為社會工作師或助理

4 社會工作師,工資待遇相應提高。

(四)動員社會組織力量為殘疾人提供服務。目前我省的殘疾人服務機構尚遠遠不能滿足殘疾人的需求,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積極培育面向殘疾人服務的社會組織,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政府購買社工崗位、民辦公助、公辦民營、股份制等多種方式,鼓勵各類組織、企業和個人共同發展殘疾人服務業,壯大服務殘疾人的專業隊伍。

(五)建立高校社工實習基地。省殘聯與福建師范大學、福建醫科大學等高校合作共建了社會工作專業實習基地,在省殘疾人康復中心、同人助殘志愿者服務中心、省肢殘人協會、啟能中心等實習點開展實習。各級殘聯應借助高校的科研、師資力量及學生的專業知識,帶動提高全省殘疾人工作者社工實務能力。同時讓社工專業學生提早了解殘疾人和殘疾人工作,畢業后有更多機會選擇從事殘疾人工作。

參考文獻:

1. 王思斌,《社會工作導論》,2004 2. 王輔賢,《殘疾人社會工作》,2008 3. 林友華.社會工作角度正視殘疾人的社會問題[J] .閩江職業大學學報,2002,(3) 4. 張穎.福建:社會工作者期待職業化.福建日報,2009-05-22 5. 趙小瑜.殘疾人貧困的成因與特點探討.殘疾人研究,2010,(1)

第二篇:殘疾人社會工作案例

案例分析題一

某家政服務公司的工作人員杜女士在為客戶擦玻璃窗時,不勝從窗臺上跌落,從此失去了雙腿。家政服務公司給了她一筆數額不多的賠償金。杜女士的丈夫對她和關心,為了多掙錢養家,又去做兼職。杜女士的女兒剛上小學四年級,但非常懂事,上學前后都細心地照顧媽媽。鄰居也經常關照和幫助他們家。杜女士覺得丈夫和女兒很辛苦,內心十分愧疚,覺得自己是家人的負擔。一天,她趁著家里只有她一個人,便割脈自殺,幸好丈夫及時發現救了過來。

問題:

1. 請簡要說明殘疾人的特點和需要。

2. 請運用優勢視角理論分析杜女士面臨的優勢和困難各有哪些? 3. 針對杜女士目前的困境,社會工作者應采取什么樣的介入策略?( 答案要點:

1. 在我國,根據《殘疾人保障法》的界定,殘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體結構上,某種組織、功能喪失或者不正常,全部喪失或部分喪失以正常方式從事某種活動能力的人。(1分)

(1)殘疾人的特點包括:(4分)

①部分殘疾人對外部世界的知覺范圍受到嚴重限制,能力嚴重缺損。 ②部分殘疾人與他人溝通交流的渠道受到限制,能力嚴重缺損。 ③部分殘疾人在自理生活和參與社會活動方面尋在較大障礙。 ④部分殘疾人的思維和行為方式與正常人有很大差異。 (2)殘疾人的需要主要包括十種:

①社會福利政策落實;②家庭扶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③權利保護與法律援助;④就業政策傾斜;⑤康復與醫療救助;⑥傷殘撫恤;⑦社會保險;⑧特殊教育;⑨文化生活照顧;⑩改善社會環境。

2.運用優勢視角理論分析杜女士的情況,其面臨的優勢和困難分別如下: (1)杜女士的優勢。

①環境優勢。杜女士的家庭關系比較和諧、親密,女兒與丈夫都很關心她,鄰居與他們的關系也不錯,平日很關照他,能及時幫助她。

②個人的優勢。杜女士雖然失去了雙腿,但上半身功能完好,精神正常,是一個為家庭

1 著想的人。

(2)杜女士面臨的主要困難

①環境的缺失。杜女士的丈夫工作很忙,為了多掙錢養家,還在外面做兼職,陪伴杜女士的時間較少,不能很好地照顧她,也不了解杜女士內心的想法;杜女士的女兒尚且年幼,盡管上學前后都細心地照顧媽媽,非常懂事,但其他時間無法照顧媽媽的生活。杜女士所在社區沒有為杜女士一家提供必要的幫助。

②個人的缺失。個人層面是杜女士自己悲觀、消極,覺得自己給家人增添負擔。 3. 針對杜女士目前的困境,社會工作者可采用的介入策略如下: (1)采取增能模式

社會工作者可以采取增能模式幫助杜女士,增能模式是把增能理論運用于社會工作實踐。殘疾人常被視為弱勢群體,被貼上許多負面的標簽,并受到壓制、排斥和歧視。因而,增能模式對殘疾人特別有幫助。杜女士目前自認為自己沒有用,是家庭的拖累,對自身有較多負面的性的評價與看法,增能模式有助于她提升自信、自尊,激發潛能,從而改變其悲觀、消極的態度,解決其問題。

在運用增能模式時,要注意運用充權技巧,通過確保杜女士的基本需求(衣食等)得到滿足來增強杜女士改變的動機。對于杜女士談到自己異于他人的經歷給予富有同感的回應也能增強其改變的動機。

(2)運用優勢視角

運用優勢視角的評估也能起到激發動機的作用。對于杜女士,運用優勢視角的評估可以激發她的改變動機,鼓勵他人反思,學習正面看待問題,并努力提升問題的能力。社會工作者要注意讓杜女士看到自己的優勢,增強其信心,鼓勵她戰勝自我。

(3)為杜女士申請醫療援助,聯系其所在社區為其家庭提供必要的幫助。

(4)讓杜女士和其丈夫傾心交談,各自敞開心扉,使杜女士明白家人的關愛和擔憂,消除其愧疚心理。

為杜女士提供就業幫助,協助杜女士找到力所能及的簡單工作,以補貼急用和提升自我效能能感。

2 案例分析題二

一個25歲的男青年,患有精神病,剛出院。社會工作者為協助其重返社區,該提供哪些協助?

問題:

1.請問,如果這是你的案主,在計劃服務之前你需要了解哪些方面的資料?(15分)

2. 從支持網絡的視角,說出你將如何協助案主重返社區?(15分) 答題要點:

1.社會工作者在分析他的社會處境時要考慮這樣一些問題: (1)從醫院回到社區,此時他所面對的生命任務是什么? (2)“精神病患者”這個標簽對他有什么影響?

(3)案主的支持系統有哪些,尤其是本社區的支持網絡。比如他的家庭、工作、朋友等資源有哪些?在幫助他適應社會生活的過程中非正式助人者的任務是什么?他們準備怎樣提供和能夠提供哪些幫助?

(4)案主的正式或非正式資源對案主提供的支持有哪些?

(5)社區有哪些正式或社會資源系統能夠提供這些所需要的幫助,弄清楚上述問題才能決定提供哪些協助,怎樣提供協助。

2. 工作思路:支持網絡包括正式支持和非支持支持兩部分。

正式支持網絡主要由服務機構的工作人員提供,可以包括:

(1)社區康復和支持。首先需要向相關機構了解案主的康復情況,協助案主制定社區康復計劃,保證案主的治療能夠得到延續,預防案主的病情出現反復。同時,社會工作者應該給予案主無條件的支持、關懷和接納,與案主建立良好的專業關系,與案主一起規劃重返社區的生活。

(2)結合案主的生命任務提供恢復社會功能服務。具體表現為,鼓勵案主積極參與社區活動,逐漸熟悉和恢復社區生活。根據案主的情況,分析目前的就業現狀,協助案主重新回歸崗位或者重新找工作,提升適應能力。

非正式支持網絡主要由其家庭和社區提供,整合各方資源,通過家庭、親屬、朋友、鄰居、社區、原單位同事(如果有的話)等共同努力,完善其生活支持網絡,增強其社會適應能力,協助案主渡過難關。

3 案例分析三 家住豹子嶺社區的陳先生,7年前因突然疾病導致雙目失明,生活完全被打亂,加之生病導致大量的醫藥費欠債,以及失去工作,經濟和生活都陷入困境,覺得自己是個廢人又連累家人,逐漸對生活失去信心,非常沮喪和自責,一直無法走出突發殘疾的陰影。多年來住在一樓的他幾乎從沒走出過家門,長期臥床導致身體病痛增加,加之經濟困難,時常有輕生念頭,非常自責,張先生的生活態度也影響了其家庭關系和氛圍,兒子、媳婦及妻子與張先生之間越來越難以溝通。

問題:

1、請分析評估下張先生面臨的主要問題?

2、作為社工,請談談你計劃為張先生提供哪些服務? 參考答案:

1、通過案例描述發現,張先生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無法走出突發病殘的陰影,充滿自責和物質,言語間流露出的均是無奈和嘆息,只想少點連累家人,還有輕生的念頭,看不到生活的希望?;诖?,我們初步評估認為陳先生的主要問題是突發病殘及貧困所導致的各種無奈與不適,一方面生活窘迫需要物資幫扶,同時是幫助更需要樹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氣,走出突發病殘的引用及對認知的誤區。

2、基于上述分析,我們為陳先生設計的服務是:第一,病友探訪提供精神支持:希望有類似突發病殘、失明經歷的熱心殘友上門探望,用自身經歷幫助陳先生走出陰影,打開心結,過上正常生活;第二,物資援助緩解困境:希望能夠通過適當的一些物資援助,緩解經濟困難,降低陳先生對自己的自責和生活的壓力,更好的開始新生活;第三,調適家庭關系和社會關系,由康復師指導康復訓練,嘗試參加殘友舉辦的社會活動,轉變對殘疾現狀的認知,逐漸融入社會生活,開始新的生活。

4

第三篇:殘疾人社會工作試題練習

殘疾人社會工作試題練習

一、單項選擇題

1、世界衛生組織(WHO)根據不同的殘疾對人的( )和()影響的不同情況,把殘疾分為三類:損傷(Impairment)、能力缺失(Disablility)和殘障(Handicap)。

A.生理功能和社會功能 B.心理功能和生理功能 C.運動功能和社會功能 D.生理功能和勞動功能

2、什么叫做損傷?( ) A.由于殘損或能力受限,以致人不能按照正常的方式和范圍進行活動,是個體水平上的殘疾; B.心理上、生理上或解剖結構上或功能上的任何喪失或異常,是生物器官系統水平上的殘疾;

C.由于殘損或殘疾,而限制一個人完成正常的社會作用,是社會水平的殘疾.

3、殘疾人社會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增強殘疾人的( )。

A.生理功能 B.心理功能 C.運動功能D.勞動功能

4、我國殘疾人藝術團成員、殘疾運動員在國際上取得的成就,說明殘疾人的潛在能力是巨大的,殘疾人工作者要幫助殘疾人實現其人生價值。這段話表明的是殘疾人的( )。

A.職業發展需要 B.社會交往需要

C.接受教育需要 D.價值實現需要

5、在發展中國家,( )不屬于致殘風險因素。

A.傳染性疾病 B.營養不良 C.先天性發育缺陷 D.戰爭

6、防止傷害后出現殘疾是( )。

A.一級預防 B.二級預防 C.三級預防 D.四級預防

7、實踐經驗證明可減少殘疾發生率70%的是()。

A.一級預防 B.二級預防 C.三級預防 D.四級預防

8、下列( )不屬于我國目前采用的康復模式與機制。

A.世界衛生組織模式 B.社區服務模式

C.家庭病床模式 D.個體小組模式

9、應用文化教育及技能教育等對殘疾人進行康復工作是指( )。

A.醫療康復 B.教育康復 C.職業康復 D.社會康復

10、下列屬于職業康復的是( )。

A.提供需要特殊安置的就業機會

B.用法律、法規和各種政策幫助殘疾人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免受侵害

C.保障殘疾人的生存權利,使其在住房、食物、婚姻家庭等方面得到公平的待遇,有適合其生存的必需條件

D.幫助殘疾人獲得經濟自立能力或得到社會保障

11、職業康復的工作程序可以歸納為四個步驟,即( )。

A.職業評定、職業咨詢、職業培訓和就業指導

B.職業評定、職業咨詢、職業培訓和社會保障

C.職業評定、職業咨詢、職業培訓和消除偏見

D.職業評定、職業咨詢、職業培訓和自強自立

12、下列不屬于殘疾人社會工作原則的是( )。

A.人是有能力或者有潛力的 B.殘疾人的問題不是第 1 頁 共 2 頁

其自身的問題

C.工作重點應有社會因素視角 D.政府的推動作用

13、下列不屬于殘疾人社會工作主要方法的是()。

A.個案工作方法 B.小組工作方法 C.社區工作方法 D.機構照顧工作方法

14、殘疾人工作模式應該把殘疾視為一種社會建構,干預的重點要考慮社會因素。殘疾人問題的解決主要取決于社會,取決于社會消除妨礙殘疾人參與社會生活的環境、態度和政策殘疾,其所描述的是( )。

A.殘疾人工作的歷史與文化視角 B.工作重點應有社會因素視角

C.確信殘疾人有權掌控自己的生活 D.相信殘疾人自身的幸福感

15、從社會的角度,采取各種有效措施為殘疾人創造一種適合其生存、創造、發展、實現自身價值的環境,并使殘疾人享受與健全人同等的權利,達到全面參與社會生活的目的,是指( )。

A.醫療康復 B.教育康復 C.職業康復 D.社會康復

16、視力殘疾的人由于缺乏視覺帶來的感性經驗而導致形象思維貧乏,借助于語言、概念進行的抽象思維成了他們主要的思維方式,形象思維的貧乏和無法觀察使他們在概括事物時發生困難,這指的是( )的特點。

A.部分殘疾人與人溝通交流渠道受限制、能力嚴重缺損

B.部分殘疾人的思維和學習能力受到不同程度負面影響

C.部分殘疾人的思維和行為方式與常人有很大差異

D.部分殘疾人自理生活和參與社會活動時存在較大障礙 17. 社會工作者對服務對象的宗教信仰、精神或生理殘疾等因素保持寬容、尊重的態度,這是社會工作價值觀在操作層面上哪個具體原則的體現( )。

A.尊重 B.接納 C.個別化D.保密 E.不批判 18.下列選項中,屬于社會工作擴大的服務對象的是( ) A.孤兒 B.無依無靠的殘疾人 C.精神病患者 D.因為退休而陷入孤獨的老人 E.孤寡老人 19.社會工作者的下列行為中,( )體現了社會工作價值觀的“尊重”原則。 A.散步時跟鄰居打招呼問好

B.幫助殘疾人申請助殘經費 C.幫助老年人成立手工活動小組

D.反對高中生談戀愛 E.支持北京舉辦奧運會

20.在微觀兒童社會工作中,殘疾兒童的康復和教育工作的

主要內容不包括( )。 A.生活照顧 B.身體的康復

C.提供教育 D.接觸與適應社會

二、不定項選擇題

1、殘疾人社會工作是圍繞( )開展的專業性助人活動。

A.殘疾人個人 B.殘疾人家庭 C.殘疾人群體 D.老年人相關的社會組織和社區

2、下列關于世界衛生組織(WHO)根據不同的殘疾對人的殘疾人社會工作試題練習

生理功能和社會功能影響的不同情況,對殘疾人分類敘述正確的是( )。

A.第一類是損傷,指的是因意外傷害和殘疾的后遺癥使人體機構或功能發生缺陷或異常的狀況

B.第二類是能力缺失,指的是因人體的結構缺陷和功能障礙使人體喪失應具備的能力(與個體的性被、年齡、文化程度和職業等相對應的能力)

C.第三類是殘障,指的是由于身體的形態和功能的缺陷或異常而影響殘疾人參加正常社會活動的情況

D.前兩個分類比較注重個人與環境的互動,后一個分類則更強調個體性的特征

3、下列屬于我國對殘疾的分類的是( )。

A.視力殘疾、聽力殘疾 B.言語殘疾、肢體殘疾 C.智力殘疾、精神殘疾 D.運動殘疾、多重殘疾

4、殘疾人社會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增強殘疾人的( )。

A.社會功能 B.生理功能 C.心理功能

D.通過處理殘疾人心理社會方面的問題,幫助殘疾人克服在康復、教育、就業、婚姻家庭生活、社會權益、文化生活和環境方面遇到的障礙,讓殘疾人吧損傷帶來的能力喪失的影響減到最低程度,更好地發揮潛能,有機會充分參與社會生活,共享社會物質文化成果

5、下列關于殘疾人社會工作的意義敘述正確的是( )。

A.關系到殘疾人群體的福祉

B.與國家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沒有太多的聯系

C.是我國人權保障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精神文明建設

D.是判斷一個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是否進步的重要標志,也是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體現

6、下列屬于殘疾人特點的是( )。

A.部分殘疾人對于外部世界的知覺范圍受到嚴重限制

B.部分殘疾人與他人溝通交流的渠道受到限制、能力嚴重缺損

C.部分殘疾人自理生活和參與社會活動時存在較大障礙

D.輕度弱智人士的思維和行為方式與常人差異不大

7、下列屬于殘疾人需要的是( )。 A.治療康復需要 B.職業發展需要 C.再社會化的需要 D.價值實現需要

8、下列屬于殘疾風險因素的有( )。

A.傳染性疾病 B.先天性發育缺陷 C.慢性病和老年病 D.教育缺失

9、下列關于殘疾主要預防措施正確的是( )。

A.一級預防。預防致殘性傷害和殘疾的發生,如進行免疫接種、圍產期保健、預防性衛生咨詢、減少暴力、預防交通意外、加強公共場所的安全等

B.二級預防。防止傷害后出現殘疾。提供殘疾早期篩查,早期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如定期檢查身體、控制危險因素、預防合并癥等

C.三級預防。采取相應措施,預防殘疾后產生障礙。通第 2 頁 共 2 頁

過運動治療、作業治療、語言治療、心理治療等康復功能訊兩方法改善功能,預防或減輕殘疾

D.殘疾發生率是不可控的、難以預防的

10、我國目前采用的康復模式與機制主要有( )。

A.世界衛生組織模式 B.專業人士康復模式

C.家庭病床模式 D.特殊類型殘疾人的社區康復模式

11、康復類型包括( )。

A.醫療康復 B.技術康復 C.職業康復 D.社會康復

12、下列不屬于殘疾人社會工作基本原則是( )

A.工作重點應該有社會因素視角 B.殘疾人工作的歷史與文化視角

C.不相信殘疾人有自身的幸福感 D.殘疾人沒有能力和權力掌控自己的生活

13、殘疾人社會工作的主要方法有()。

A.個案工作方法 B.小組工作方法 C.社區工作方法 D.機構照顧工作方法

14、一個殘疾人的社會康復,需要社會工作者開展以下幾個方面的具體工作( )。

A.開展社區教育,培養社區居民接納、尊重矯正對象的

意識和習慣

B.消除社會上對他的歧視和偏見,并激勵他自強自立, 建立起和諧的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環境 C.為他的自身發展提供幫助,使其有接受教育的機會,以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就業能力和參與社會能力 D.幫助他消除社會上、社區中和家庭中的物理性殘疾,創造無障礙環境,為他的生活起居和享受社會的公共服務創造條件

15、下列屬于職業康復的是( )。

A.掌握殘疾人的身體、心理和職業能力狀況 B.就殘疾人職業訓練和就業的可能性進行指導

C.提供必要的適應性訓練、身心機能的調整以及正規的職業訓練

D.為他的自身發展提供幫助,使其有接受教育的機會,以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就業能力和參與社會能力

16、目前常用的康復治療方法有( )。

A.語言療法 B.心理治療 C.文體治療 D.中醫治療 E.意識治療

17.以下( )是殘疾人合法權益的內容 A.健康權 B.環境友好權 C.勞動權 D. 享受精神文化生活權 E.政治權

18、社會工作針對家庭暴力而開展的工作有( )。

A.對家庭暴力的被虐者實施救助,對家庭暴力的當事人進行輔導

B.一級預防,預防致殘性傷害和殘疾的發生 C.在社區建立反對家庭暴力的多機構合作網絡

D.在社區建立及時制止和處理家庭暴力案件的工作機制

E.在社區內廣泛宣傳和培訓,預防家庭暴力的發生

第四篇:殘疾人社會工作調查報告

江 西 廣 播 電 視 大 學

開放教育行政管理(???社會調查報告

調查課題:關于殘疾人社會工作的調查報告

調查人: 周之梁

學 號: 1236001458765

所屬分校: 宜春電大

所屬站點: 奉新縣教師進修學校

殘疾人社會工作調查

周之梁

目前,我縣總人口31.7萬人,全縣殘疾人總數20573人,共有持證殘疾人9789人,無勞動能力的重度殘疾人有 4091人,占殘疾人總數的19.8%。其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肢體殘疾有 1833人,占44.8 %;精神殘疾1043人,占25.5%;視力殘疾 708人,占17.3 %;智力殘疾 507人,占12.4%。這個特殊的困難群體生活在社會的底層,他們每日與命運抗爭著,生活得非常無奈。他們無法就業,無法正常生活,更無法充分享受社會物質和精神文明發展帶來的成果。

一、殘疾人的困難與障礙

殘疾人由于生理、心理、社會等因素影響,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在日益充滿競爭的社會里,明顯處于不利的地位。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殘疾人的整體生活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也有了更多的保障,但離小康社會的目標仍有較大的差距,還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難題。

1、就業難度大。長期以來殘疾人的就業一直是個難題,但這個問題不解決,殘疾人的小康愿望只能是一個幻想。目前,在我市登記就業的殘疾人中,能實現就業的比率很低。很多的單位別說安排殘疾人就業了,就是依法應該繳納的殘疾人就業保障金也想賴著不交。

2、優惠措施不夠完善。優惠暫行辦法或規定制定得還較為粗放,有些在實際工作中難以操作。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縣殘疾人事業的方方面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這些優惠措施有些已跟不上形勢的發展。比如,“殘疾人從事個體經營、開辦私營企業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優先核發營業執照,優先安排場地、攤位……”。對殘疾人優先安排攤位根本不可能,現在實行市場經濟,沒有錢誰給你優先安排?如何優先安排?營業執照,只要符合規定,依法經營,誰去都給辦理,根本不需要優先辦理。

3、社會救濟系統的條件尚需規范和完善。目前民政困難救濟(五保供養)的條件不盡合理。出現了不少年邁的父母既要養自己,又要養兒女,甚至養孫子的情況,在接待來訪時,這些老人們常含著眼淚對我們說:現在我們還在,還能勞動,還能養著他幾年,將來我們也不能動了,不知道會如何。在他們的淚中我們讀出的是無助和無奈。

4、殘疾類別差異對就業和生活影響較大。在六類(視力、肢體、聽力、言語、智力、精神)殘疾人中,智力和精神這兩類殘疾人的就業和生活最為困難。一般安置殘疾人就業的單位根本不考慮這兩類殘疾人,這兩部分殘疾人,基本靠家庭供養。特別是精神殘疾人,相當部分需要靠藥物控制病情,嚴重的需長期入院治療,他們醫藥費,對一般家庭來說是一項龐大的開支,長年累月,確實難以為繼,最終令不少家庭放棄治療,任其病情發展。

5、殘疾人受教育的程度較低,而且能接受培訓的機會不多,造成殘疾人的素質普遍較低;部分殘疾人存在依賴思想,往往不做主觀努力,等、靠、要的思想嚴重。

以上是影響殘疾人奔小康中的主要幾種因素和問題。

二、殘疾人事業發展的思路與途徑

發展殘疾人事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內容。重視和支持殘疾人事業的發展,將殘疾人事業納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規劃。

1、加大就業工作力度。要提高殘疾人的生存質量,首先要解決殘疾人的就業問題。在全社會給殘疾人就業創造寬松環境的同時,殘聯要加大對殘疾人就業工作的力度。

2、對殘疾人給予更多的政策優惠及保障。擴大福利企業、單位的用人范圍,除了肢體、視力、聽力語言三類殘疾人外,將輕度的智力、精神兩類殘疾人納入進來,不要厚此薄彼。使有勞動能力的輕度智力、精神殘疾人享有勞動的權利。

3、提倡先富帶后富的社會風氣。先富帶后富是鄧小平同志在改革開放中提出的原則和口號,目的是使全國人民都過上富裕的生活。為此,我們呼吁和大力倡導這種良好的社會風氣,在全縣范圍內營造一個關心、幫助殘疾人良好的社會氛圍,鼓勵更多的單位和個人參與到幫助殘疾人的行列中,使更多的殘疾人受惠。

4、加強對殘疾人的培訓,提高殘疾人的綜合素質。通過文化扶貧、掃盲、職業培訓等手段,不斷提高殘疾人文化水平和職業技能,提高他們參與社會的能力。同時,通過引導、鼓勵殘疾人擺脫等、靠、要的思想,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獨立自主,艱苦創業,為祖國的建設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殘疾人奔小康,既是殘疾人夢寐以求的理想,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相信,通過黨和政府的重視,通過全社會的幫助,通過殘疾人和殘疾人工作者的努力,一定能使殘疾人與健全人并肩攜手進入小康社會。

第五篇:殘疾人社區工作案例_社會工作實務

殘疾人社區工作案例

日期:2010-03-18 點擊數:33

一、服務理念

以社區為本,希望康復工作通過弱能者本身、其家庭成員、鄰里、社區領袖,以至整個社區的參與,達至社區整合,為有需要的弱能人士提供照顧及支持。

二、服務對象

屯門良景村被作為計劃的試驗。該村是新落成的公共屋村,總人口約有52,000人。所住的居民多屬優撫安置情況下安排入住。當中,單身老人、傷殘人士、精神康復者和單親家庭等占大多數。

由于工作隊人手有限(一個受訓社工、一個福利工作員及一位文職人員),故只能集中服務單身老人及傷殘人士。除以上兩類服務對象外,弱智人士也為本計劃的服務對象。

三、計劃的目標及工作焦點

期望通過有效的工作使以下幾方面有正面的改善:

1、弱能者在行為及社會功能上的改變;

2、弱能人士家庭對生活滿意程度;

3、弱能人士與鄰里間的關系;

4、社區對弱能人士的接受程度。 配合以上目標,有以下幾項工作重點:

a.個人訓練:為弱能者提供簡單的自我照顧技巧及康復技巧的訓練,也協助其發展個人才能。 b.義工的培訓及發展工作:通過不同形式招募一群有興趣康復工作的人士,并為他們提供基本訓練,使他們能為弱能者作定期探訪或提供服務。而義工對象則可來自不同年齡及不同階層。

c.建立及強化社區內非正式的網絡:協助弱能人士建立社交網絡,也協助其家庭成員建立互助網絡。

d.策動社區資源:社區資源包括地區領袖、社區設施、事業人士、經濟支援等等,期望通過不同資源的互相配合使弱能者的需要及困難得到滿足及解決。

e.建立及強化社區權益倡議:協助弱能者提出他們的需要。

四、工作策略

1、第一階段

工作隊首先在區內自我宣傳。在服務尚未正式推行前,先成立了地區指導委員會,委員會成員包括區議員、區城市政局議員、社會福利署代表、特殊學校校長、中學校長、學前訓練中心主任、社團領袖等。委員會的主要任務是協助策略工作、提供意見、尋找經濟上支援等。由于委員來自不同服務單位,故能從多方面收集意見。

指導委員會之下設有一個工作小組,小組成員除了幾位受聘的工作隊職員外,也有仁愛堂(協助機構)不同部門的代表。工作小組主要是發掘服務對象、策劃工作策略和推行服務等。

工作小組成立后,服務也正式推行。工作隊首先在區內招募了一群青年在屋村內進行逐戶的問卷調查,目的是發掘一些潛在的服務對象。在了解區內情況同時,也順便向居民宣傳工作隊的工作。除了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找出服務對象外,工作隊也得到房屋署的協助,提供了一些有關弱能住客的資料。 工作隊根據問卷調查所得的初步資料進行家訪,目的是更加深入了解服務對象的殘障情況及需要,在此階段,工作員通過分期的家訪已與服務對象建立初步關系。

與此同時,工作隊也開始于村內招募一些家庭主婦參加義工小組。最初,參加者的主要心態是消磨時間,其次是認為弱能人士及獨居老人較值得同情,加上服務對象也是區內居民,有些甚至是她們的鄰居,故此也十分愿意為區內弱能人士提供服務。工作員為組員提供服務技巧的訓練及給予一些有關康復知識。其后,組員開始隨工作員上門進行家訪以了解服務對象的需要及生活情況。組員也開始舉辦一些康樂活動,邀請受探訪者參加,從而彼此建立初步關系。組員也為個別有需要的弱能人士及獨居老人解決一些日常生活上的困難,如購物、協助就診、家居清潔等。

除了吸納區內婦女加入義務工作行列外,工作隊也通過區內宣傳以求吸納一些青年義工,其中主要的是主動與區內中學接觸,最后工作隊成功地招募了一批青年學生,參加者的主要動機是出于對弱能人士的同情,認為他們是受社會忽略的一群,故愿意為他們提供服務。

工作隊在發展青年義工小組的方向與發展婦女義工小組的方向有所不同。婦女義工小組成員多來自所服務的屋村內,她們對所屬的屋村有歸屬感,故容易培養互助精神。而青年義工小組的成員則多來自村外,他們對所服務的屋村認識不深,加上處于不穩定時期,可能只會作短期的參與,故此,該小組的發展方向便集中于舉辦一些社區教育的工作,通過不同類型的活動使社區人士有更多的相互了解。

除了青年及婦女義工外,工作隊也發掘一些有潛能的老人義工協助參與活動的策略及推行工作。發展老人義工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服務對象中有不少獨居老人,而老人與老人之間會有更多話題可以互相分享,而且更易于明白彼此的需要,因此,訓練年長領袖對服務推行產生很大幫助。

專業人士的策略對地區康復計劃的推行也相當重要,尤其是在傷殘人士的康復過程中,專業意見便很重要。因此工作隊也嘗試邀請一些區內的醫生、物理治療師、牙醫等協助舉辦一些康復活動,并為有需要的弱能人士提供免費的專業指導及治療。

綜合而言,工作隊推行服務的最初階段主要集中于發掘服務對象及了解他們的需要,從而發展有效的人力資源為有需要人士提供適切的服務。

2、第二階段

這個階段的主要工作策略是,協助服務對象建立社區支援網絡;推行社區教育工作,使區內人士對弱能人士有更多了解;強化區內社區資源的聯系。

在此階段,服務對象已較以往主動尋求援助及愿意開放自己,因此,工作隊開始協助他們組織及建立支援網絡。對于弱能人士而言,社區支援網絡可包括弱能者之鄰居、友群、提供服務的志愿小組及團體等。由于工作隊所服務的傷殘人士以單身占多數,因此,重點在所住范圍內建立社區支援網絡。

首先,工作隊以座(一幢樓)的形式為傷殘人士成立互助小組,故小組成員皆來自同一大廈。小組的目的一方面是協助組員擴大其生活及社交圈子,另一方面是籍此培養組員互助精神。而小組內并非所有組員皆為傷殘人士,也有健康情況頗佳者。由于組員乃屬同一大廈居民,接觸機會較多,有急需時更易于互相幫助。而事實證明這種類型的小組很受服務對象歡迎,而且在小組中更能發掘一些有服務潛質的組員,有些更能主動地協助組員解決生活上的困難。工作隊除了協助傷殘者彼此建立互助網絡外,也協助他們在鄰舍層面建立互助基礎,所以便有“互助鐘”計劃的出現。目的是替村內一些傷殘人士及獨居老人安置一個求救鐘,當事主在家中有危機或意外事情發生時,可即時通過互助鐘發出求救訊號通知其鄰居,務使以最快時間得到援助。當然,在安裝此設置之前先要使鄰居對此裝置的目的及意義有所了解,才能發揮其效用。而一般鄰居均表示愿意在聽到緊急求救鐘響起時加以援手。由此可見此安排較能從鄰舍層面協助傷殘者建立互助網絡。

要使社區人士對弱能人士有更大的了解及接受,社區教育工作十分重要。工作隊在區內也以多種形式推行社區教育工作,例如康復資料展覽、征文比賽、標語創作比賽、同樂等等。工作隊也了解到單靠一些單元的康樂活動未必能夠使參加者對弱能人士認識加深,故此,工作隊也注重一些較為深化的教育性活動,意即活動會較有連貫性,不單只著重認知,更著重傷殘人士與健康人士間共同參與。

要使社區人士對弱能人士有更多認識及了解,從而接受他們,視之為社區內正常的一份子,這是一個長遠的教育工作。而接受教育的對象應是任何年齡的社區人士而非單單只是成年人。對弱能人士建立正確態度可以是自少培養的,因此工作隊嘗試與區內小學聯絡,邀請學校合作,鼓勵小學生參加一些傷殘人士和健康人士的活動,通過資料介紹,實地探訪及共同相處以了解弱能人士的情況。而參加者經過親身接觸后自然會有更深刻的印象,他們或許會將訊息傳給他們的家人或朋友,這種放射方式能更有效地傳遞信息和起到教育的目的。

工作隊在此階段更主動地聯絡區內不同類型的服務機構,并邀請他們合辦一些為弱能人士而設的服務。最初這些機構均以合作的形式提供試驗性的服務,例如青年中心的義工小組嘗試為傷殘人士舉辦戶外活動,也有一些機構的義工小組為獨居老人及傷殘人士進行家居清潔的工作。這些服務及其成功的例子和良好的經驗往往使這些機構更愿意日后繼續為弱能人士提供服務。

3、第三階段 計劃的第三階段可說是服務的鞏固期及檢討期。在此時期,工作員開始訓練服務性小組自行策劃服務及如何按服務對象需要而制定小組的工作計劃,并且訓練小組自行獨立運作。明顯地,小組于此時已能完全掌握服務對象的特質和需要,且能夠獨自推行一些定期性的服務。

通過表揚計劃褒獎一些出色的義工,使他們的互助精神提升至更高層次,從而也肯定了他們過去所作出的貢獻。而服務對象及義工們除了在計劃終結時分享感受外,也對整個計劃的檢討工作提出具體意見。

五、總結

社區為本復康計劃可說是一種非設施為本的工作取向,而服務對象所需要的大部分資源也可以從社區上不同層面得到滿足。而社區能否為有需要的弱能人士提供照顧,則視為社區對弱能人士的接受性及所愿意承擔責任的程度。因此,社區教育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只有社區對弱能人士的需要重視,他們才能獲得資源分配,而弱能人士才能夠得到平等的參與,個人潛質才得到最大發揮。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社會服務承諾書范文下一篇:社區工作站職責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