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

2023-04-19

第一篇: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

完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河北經貿大學

完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一、完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必要性

(一)當前農民最需要的基本公共服務

2006年10月11日,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事實上,處于轉型期的中國社會確實存在著大量不和諧的因素,其中公共服務的非均等化,尤其是城鄉公共服務的非均等化現象,已經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十一五規劃》中也明確提出了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原則。在這之后,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上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設》中,明確提出了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原則。

其實城鄉公共服務非均等化主要是因為我國一直以來的發展戰略造成的。所以完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是縮小城鄉公共服務實際差距的重要因素, 是新階段農村反貧困的關鍵所在, 是提高農村人口素質的路徑依賴。長期以來, 在農村主要靠農民積累的公益金來解決某些公共服務事項, 這與城市形成極為明顯的差距。由于農村公共服務制度的缺失, 農民在義務教育、公共醫療、社會保障等多方面的公共需求遠遠得不到滿足。事實上, 公共服務因素在我國城鄉實際收入差距中的比例已高達30%~40%。我國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的 70%, 但是國家80%的公共衛生資源投放在城市; 義務教育人口的 60%在農村, 卻只有不到 25%的資源用在農村。從短期來看, 這使得農民“因病返貧”, 因教育落后返貧的問題比較普遍。從長期看, 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匱乏制約了農民素質的提高, 不僅會影響農民未來收入的提高, 還會形成許多經濟社會問題。我國農村公共服務和服務供給不足、結構失衡、效率低下的局面有著其深層次的歷史原因和體制背景, 財政與金融資金難及農村地區是一個原因, 但農村綜合改革滯后則是造成現狀的主要體制性原因。進入新階段, 隨著農村潛在公共需求的逐步釋放, 農村居民日益成為公共需求的主體。適應這個變化, 為廣大農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務, 已成為新階段農村綜合改革的重大任務。所以新階段農村綜合改革應當抓住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的突出矛盾, 變革農村的上層建筑, 逐步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中國改革發展研究院曾經設計了一份由四十二個問題構成的調查問卷,寄發給全國各地長期從事“三農”問題研究的專家學者和政策研究機構,以期廣泛收集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的研究成果。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400 份,回收問卷216 份,有效問卷214 份。通過對調查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得出了當前農民最關心、最急需、最直接和最現實的基本公共服務,見下表。

當前農民最需要哪些基本公共服務

選 項 頻數 所占比例(%) 基本醫療衛生 211 98.6 義務教育 199 93.0

1 / 11

河北經貿大學

選 項 頻數 所占比例(%) 公共基礎設施 194 90.7 最低生活保障 168 78.5 農技支持 135 63.1 就業服務 117 54.7 生態環境 101 47.2 社會治安 99 46.3 金融支持 97 45.3 文化事業 75 35.0 法律救助 73 34.1 信息支持 63 29.4 市場監管與服務 27 12.6 突發事件與公共危機的處理 24 11.2 其他 6 2.8

此問卷調查顯示,當前農民最關心、最急需、最直接和最現實的基本公共服務依次為基本醫療衛生、義務教育、公共基礎設施、最低生活保障、農技支持、就業服務、生態環境保護、社會治安、金融支持。由此可見,在“三農”專家看來,民生類與生產類公共服務是當前農民最關心、最急需、最直接和最現實的基本公共服務。

學界和政策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都認為,城鄉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的差距。所以,最近幾年,各級政府開始重視基本公共服務?;竟卜展┙o狀況的改善,以及最近幾年不斷出臺的多予少取惠農支農政策,在縮小城鄉差距中發揮了多大的作用,其答案既是學界關注的問題,也是政策決策的迫切需要。對于這個問題,62.6%的專家認為,各級政府開始重視基本公共服務,落實多予少取惠農支農政策,只是減緩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速度,但差距擴大的趨勢仍在繼續;34.6%的專家認為作用不明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速度沒有什么改變;只有2.8%的專家認為作用很大,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明顯縮小。所以筆者認為完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仍然是非常必要的。

(二)農民最需要的這些基本公共服務非均等化的危害

公共服務在城鄉方面的不均等,對我們社會的統一穩定有著很大的影響,不論是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上說,都是有著明顯的負面效應的。下面分別對應上面的現狀來分析一下公共服務的城鄉差異對社會的不良影響。

1.醫療差異會造成資源浪費和人民心理上的不公平感

由于醫療體制改革已經成為千夫所指,在醫療方面的不均等狀況并不為人們所重視。財政過多的將資金投入到城市里的大醫院,不重視鄉鎮衛生院,使得衛生院的作用不能得到有效的發揮,人們對衛生院的期望也不是太高,這就導致了大醫院的資源緊張和小衛生院資源閑置共存的情況。這也就導致上面所提到的40%-60%的農民因看不起病而因病致貧、返貧。這種情況會使人們在潛意識里形成對社會公平的質疑,減少人們對社會的信任,這對于長久的社會穩定會產生不

2 / 11

河北經貿大學

利的影響。

2.義務教育差異導致城鄉人民發展機會不平等

隨著我們國家經濟的發展,我們在義務教育公平化、均等化方面已有了不少進步,但正是如前文所述,差異的消除和形成都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如果我們現在沒有改變現狀的政策作為支撐,那在義務教育方面的不均等對我們整個社會的影響將產生比就業服務不均等更嚴重的后果。我們現在已經不再追求平均主義,不再要求結果平等,但我們應該提供的是機會的均等,義務教育正是在這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果這種狀況在一段時間內得不到較好的改善,那在市民和農民之間,將會產生一個人為的階級鴻溝,這將使我們的農村弱勢群體沒有機會改變他們下一代的命運。

3.基礎設施差異影響城鄉間平等的發展機會

基礎設施方面的差異主要是發展的環境條件問題,尤其是現在經濟的發展要求有資金的支持,而資金在我國軟環境大致相當的情況下大多會流向基礎設施好的地方。對于我國廣大的鄉村地區,沒有便利的交通和良好的生活環境,我國農村的發展就會跟城市的差距變大,跟隨著的便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進一步擴大。

4.社保差異可能會影響社會穩定

我國目前的社會保障的總體狀況就是覆蓋面小,保障水平低。雖然在近幾年內,我們的社會保障有著巨大的發展,但是目前的這種社會保障局面,對于我國幾億農民來說,他們心中還是沒有安全感,絕大部分的農民處于各種風險的包圍之中。在經濟發展迅速的情況下,這可能不會對社會造成多大的影響,但是天有不測風云,對于農民來說,他們就是在憑著運氣生活,災害或者嚴重的疾病對于他們來說都將是致命性的,這種情況對于農民和我們的社會來說都將是高風險的。還有就是對于在外工作的農民兄弟來說,他們在城里干著最有風險的工作,卻難以享受到跟他們在同一個城市的市民們的待遇,享受不到應有的保障,這對于城市的穩定和我國的城市化進程都是不利的。

5.就業服務差異導致城鄉生活機會不平等

就業服務方面的差異在于政策制定者有一個預先的假設前提:在農村的就是要種莊稼的,在城市里的就是要做工人的。這種就業服務方面的差異不利于社會的整合,會產生明顯的地區“馬太效應”,有著較高水平的城市里的市民有更多的發展機會,而在農民的農民則由于條件不好而使發展前景越來越渺茫,這使得農民和市民之間在生活上存在著不平等的機會?,F代社會國家的發展需要社會全體公民的整體和諧發展,這樣的就業服務政策對我們國家從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型會產生阻滯的作用。

二、農民最關心的基本公共服務存在的城鄉差異的現狀

3 / 11

河北經貿大學

(一)基本醫療衛生上存在的城鄉差異

“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是2005年大眾媒體報道的一個焦點,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失敗使我國醫療衛生為全國人民所詬病,但在這種整體糟糕的情形之后仍存在著城鄉差異。“據衛生部調查統計,醫療衛生資源約有80%集中在城市,其中2/3又集中在大醫院,用于農村衛生經費的比例,從1991年的20%降到2000年的10%,其中專項的農村衛生經費只有1.3%,農民人均衛生事業費只有12元,僅為城市人均值的28%。鄉鎮衛生院只有1/3正常運轉。2004年每千人口醫生數,農村只有0.85人,僅為城市2.32人的1/3。農村中還有10%的村沒有醫療點,新的農村合作醫療覆蓋面和醫療費水平均很低。在2004年底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衛生副部長說,近年來中央財政支出中衛生支出僅占1.6%-1.7%,其中有70%的醫療費用于占30%的城鎮人口。在農村約有40%-60%的人因看不起病而因病致貧、返貧,中西部地區因病無錢醫療而死亡的比例高達60%-80%。”

(二)義務教育上存在的城鄉差異

長期以來,國家在教育經費投向上的城鎮偏好造成了農村教育供給不足和質量低下的狀況,這就又分別造成了農村子女上學難和教育收益率低,降低了農民對教育的需求狀況。由于城鄉的教育管理體制、經費來源不同,致使教育方面不論是硬件設施還是師資力量,城鎮都要優于農村。近年來,由于“三農”問題的嚴重,農村教育問題也日益引起國家的重視,但目前確實還存在著嚴重的教育方面的城鄉差異。首先來看2001年全國義務教育經費城鄉(城鎮/農村)差別(倍數)統計,表現出來城鄉投資的差距。

2001年全國義務教育經費城鄉(城鎮/農村)差別(倍數)統計表

教育總經費預算內經費教育總經費預算內經費

全 國1.86 1.93 1.71 1.68 河 南1.80 1.72 1.66 1.48 北 京1.54 1.62 1.14 1.21 湖 南1.45 1.60 1.47 1.44 上 海1.63 1.36 1.26 1.07 廣 西1.67 1.52 1.54 1.24 廣 東1.89 1.53 2.20 1.67 重 慶1.57 1.70 1.35 1.31 江 蘇1.63 1.68 1.47 1.56 貴 州1.83 2.12 1.70 1.69 浙 江1.30 1.26 1.22 1.24 云 南1.44 1.49 1.16 1.29 山 東1.86 1.85 1.85 1.57 西 藏1.62 1.76 1.56 1.70 山 西1.19 1.49 1.13 1.17 寧 夏1.40 1.26 1.20 1.10 吉 林1.36 1.53 1.21 1.34 新 疆1.50 1.81 1.30 1.42

由上表可以看出來,城鎮學校投資多,農村學校投資少,全國城鎮小學生均教育經費是農村小學的186倍,其中預算內教育經費是1.68倍。由于教育投資的差別,就會導致城鄉教育的辦學條件的差距。拿幾個直轄市和全國水平以及臨近北京和天津的相比,可以從中看出城鄉教育辦學條件的差異。這就不僅是地區差異,也是城鄉差異。“河北生均固定資產,小學只是北京的35.9%,天津的70.1%,初中只是北京的25.7%,天津的42.4%。河北的初中教師合格率、小學初中的生師比與北京、天津也有很大差距。”城鄉教育方面差異的另一方面表現是農民工子女的

4 / 11

河北經貿大學

教育問題,這方面問題的嚴重性我們可以從中央的有關文件中看出來。2003年中央1號文件要求城市要保障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2004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教育部、中央編辦、公安部、發展改革委員會、財政部、勞動與社會保障部“關于進一步做好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意見”。中央發文對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問題的干預說明了這方面的問題的嚴重性。

(三)公共基礎設施上存在的城鄉差異

就公共服務的城鄉差異中的諸方面來看,公共基礎設施方面的差異可以說是感觀上最顯著的了,城市中完善的供水供電供熱設施,寬闊平整的道路,方便的交通條件,美麗的公園和設施完善的娛樂場所、公共圖書館、藝術表演場所,如此等等,都是鄉村中不可奢望的。當然,城市同鄉村的不同特征,我們不可能看到兩者在上述服務上的完全平等,但是現實的情況是農村部分地區最基本的農田水利建設落后。在公共基礎設施的投資方面,也顯示出了巨大的差距:2001年各級政府繼續加大城市市政公共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全年完成城市建設固定資產投資2352億元,比上年增長24.4%,而同年,有89299.27萬農業人口的18090個建制鎮建設總額才3119.70億元,而其中占12.32%的公共建筑建設投資387.74億元,加上13.25%的公共基礎設施的投資413.26億元總共才798.0億元,這與人口僅占少數部分的地市公共基礎設施的投資形成強烈的對比。據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農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貴分析,我國多年來一直實行的是向城市傾斜的財政政策,近年來財政資源在城鄉之間的分配更是如此,這種政策對公共服務的各個方面都有影響,但是在基礎設施方面更明顯。

(四)社會保障上存在的城鄉差異

我們所說“社會保障”,一般都隱含著“城鎮社會保障”的意思,主要包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等社會保險和社會救助、社會優撫等幾個方面;對于農村來說,有獨立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差異也主要從這幾方面來進行比較。據我國勞動與社會保障部提供的數據,當前,我國城市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已大致建成,進入完善發展階段,截至2004年全國城市居民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人數達16353萬人,參加失業保險的人數達10584萬人,醫療保險人數達12404萬人,各大中小城市的最低保障制度、救濟制度及各項優撫工作也都已建立完善和順利開展。而與此相比,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僅包含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農村社會合作醫療和農會合作醫療,并且參保水平相當低,“到2002年底,全國有31個省(區、市)1955縣不同程度地開展了農村社會保險工作,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人數5461.78萬人。2002年,按照每人年均627元的貧困線標準,我國共有貧困人口2820萬人,當年,我國農村傳統的救濟和最低生活保障總數2288.7萬人,占農村貧困人口的81%„„農村的救濟仍是以傳統的救濟方式為主。2002年接受社會救濟的2288.6萬人中,傳統救濟1880.8萬人,占82.2%。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占救濟人數的比例仍然很小,只有407.8萬人,占17.8%。”“調查資料顯示,全國農村居民中得到某種程度的醫療保障的人口占12.68%,其中享受部分公費醫療的人群只占1.16%,更多的是農民或集體承擔繳費責任的商業性醫療保險和農村合作醫療,而87%的農民是完全自費醫療。”

5 / 11

河北經貿大學

(五)就業服務上存在的城鄉差異

按照我們中國官方的標準,“就業”和前面所談的“社會保障”一樣,本身就包含著城鄉差異的。在2000年中國勞動統計年鑒上,城鎮登記失業率中,作為分子的失業人員的條件之一是“有非農業”戶口,作為分母之一的城鎮單位從業人員是扣除使用的農村勞動力的。因此,國家“積極開展的‘以送政策、送崗位、送技能’為主要內容的再就業援助活動”就成為僅對準城鎮居民服務的政策。而由于農民身份的限制,他們要進入城鎮國有、集體事業單位獲得固定工作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農民進城只能在三資、私營企業的生產線上進行一般的生產作業,帶著“農民工”這種奇怪尷尬的稱謂,并經常遭遇欠薪事件。“截止2004年11月26日,全國共清理拖欠農民工工資318億元,其中2003年當年拖欠的農民工工資已清理162億元,全國2003年底以前拖欠農民工工資總額171億元,已累計償付156億元。”另外,農村“就業”服務還存在著缺乏勞動力供求信息網絡,就業服務機構沒有全面向鄉鎮和村莊延伸,大多數貧困地區沒有規范的就業服務機構,沒有經費保障,沒有現代化的信息網絡,沒有專門的職業培訓機構,對農村剩余勞動力實施職業技能培訓政策措施不完善,對職業培訓機構投入不足,培訓實用性不強,培訓后就業率仍舊沒有大的長進等。而與此相比,城市的就業服務與就業管理體制則優越、完善得多。

三、城鄉基本公共服務非均等化的原因

基本公共服務的非均等化在城鄉中尤為明顯, 這并不是一個暫時性的問題, 而是經過幾十年形成的剛性的問題, 在這里既有政策和制度的原因, 也有社會結構的問題。但是筆者認為以下幾個因素是促使現金城鄉基本公共服務非均等化的最主要的原因。

(一)中國的二元經濟結構

二元經濟結構幾乎是所有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中所普遍存在的現象, 即在國民經濟中, 現代部門與傳統部門并存。表現在產業結構的發展中, 農業還處在較落后的情況下, 超前進行工業化, 優先建設現代化部門。從我國情況看來, 雖然工業結構高度已經達到本世紀 70 年代西方發達國家的水平, 但是三次產業的產值結構大體與西方國家本世紀 20 年代的水平相近, 工業化、城市化水平較低, 而且, 與發達國家經濟成長與社會發展相異的是, 中國二元經濟結構中的“二元”的社會特征更為明顯。由于農民與城市居民的收入呈現較為明顯的異質性, 從而形成兩個不同質的利益群體。

(二)戶籍制度

戶籍制度是一種根基于農村自然經濟和家族傳統的行政管理方式, 本質上是一種“社會屏蔽”制度, 將占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村人口屏蔽在分享城市的社會資源之外。這種戶籍制度, 一是限制農村農業戶口轉為城鎮非農業戶口, 限制農民流入城市。其出發點是實行向城市工業化發展傾斜的政策, 完成工業發展的原始積累; 二是對城鎮非農業戶口的人, 提供包括就業、糧油供應, 提供住房

6 / 11

河北經貿大學

和醫療、養老保險等待遇, 而農民就沒有這些。形成了依附在兩種戶口上的權利差異, 造成了城鄉居民戶口的不同、權利不同的二元社會。由于戶籍制度的屏障作用, 使得流入城市的農民工在職業、經濟、婚姻、政治參與和教育方面受到層層限制要, 仍然居于城市社會分層的最低層。

四、滿足農民享受其需要的基本公共服務的需求的建議

(一)科學界定各種公共服務提供者的責任

公共服務是從提供公共物品提出的, 公共物品的概念是英國經濟學家休謨在 1773 年提出的, 后由薩謬爾森 1954 年在他的《公共支出的純粹理論》中歸納出公共物品在消費中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兩個本質特征。1965 年布坎南在《俱樂部的經濟理論》中又提出了只有競爭性而無排他性的公用資源型和只有排他性而無競爭性的俱樂部型兩類準公共物品的概念。為了敘述方便, 不加區別, 我們可以把公共物品與公共服務統稱為公共產品。我國學者、國家行政學院馬慶鈺教授 2004 年在《關于“公共服務”的邊界》一文中進一步提出了具有生產弱競爭性和消費弱選擇性的私人產品屬于公共服務規制和監管的物品。這些研究為我們研究農村公共服務體系, 建立和界定各種公共產品提供者的責任奠定了理論基礎。農村公共產品是指在農村區域范圍內的具有非排他性、非競爭性或者具有正外部性的產品或服務。農村公共產品的提供者主要由: 各級政府、非政府組織或個人供給。

1. 純公共產品的供給問題。農村純公共產品除國防、外交、社會治安與消防、法律與秩序、人權與產權、道德與民風育化、賭博與吸毒管教、宏觀經濟管理、公共衛生與疾病防治( 包括艾滋病防治)、垃圾無害化處理( 包括廢品回收)、環境保護這些傳統意義上公共物品外; 還應包括大型水利工程、基層政府的管理、農業科學研究與推廣、義務教育、災害防治與救助( 包括難民安置)、社會救濟( 包括收容所)、計劃生育等。這些純公共產品必須由中央政府來供給。

2. 科學理清兩類準公共產品的供給問題。

(1)只有競爭性而無排他性的公共資源型公共產品的供給問題: 像農村俱樂部( 健身房)、圖書館、文化娛樂設施、渡口碼頭、小型水庫與公用池塘、公共牧場等。為了避免擁擠和過度消耗, 在發達地區農村可以實行保本收費管理, 但對于欠發達地區農村則應采取地方政府投資建設村委會保本管理的模式。

(2) 有排他性而無競爭性的俱樂部型的公共產品的供給問題: 像中小水利工程、農村道路交通、農村公用電力設施、供排水服務、農民培訓、職業介紹機構、合作醫療、水電供應、社會保險、科技推廣、托兒所、農村養老院等。在發達地區農村可以實施村民共同分擔的辦法, 但對于欠發達地區農村則應采取地方政府投資為主和農民共同出資為輔, 共同保本管理的模式。

3. 關于生產弱競爭性與消費弱選擇性私人物品的供給問題。這部分公共產品包括: 民航、郵政、電信、鐵路運輸系統、公路交通系統、集中供電、集中供熱、生活燃料沼氣改進、飲用水供應系統、廣播電視系統等, 它們在消費上可以排他, 在生產上也可以有競爭,由于這些產品和服務所具有的網絡性與規模性, 決定了他們生產的弱競爭性與消費弱選擇性, 就它們的性質講, 天生容易形成壟斷, 政府就必須承擔起規制與監管的責任。對于這部分物品原則上是拿錢買消費,用者付費, 但對于欠發達地區農村則應區別情況分別對待, 如飲用水供應系

7 / 11

河北經貿大學

統、廣播電視系統的建設則因其分別包含著公共衛生與疾病防治或道德與民風育化的重要作用, 應采取中央政府投資建設, 村民共同維護的模式; 再如生活燃料沼氣改進, 因其包含著垃圾無害化處理、環境保護的重要作用, 應采取地方政府出資建設, 農民自行維護的模式。

(二)轉移支付的重點應放在彌補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非均等化上

提高基層政府可用財力?,F行財力性轉移支付中, 除一般性轉移支付、民族地區轉移支付和年終結算財力補助等地方可自由支配外,調整工資轉移支付、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等項目具有專門用途, 需要地方額外增加配套資金, 不能緩解基層政府可支配財力的不足, 直接影響了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的提高, 致使絕大部分限制開發區域的基層財政一直處于“吃飯財政”的尷尬境地。一些限制開發區域為了維持基層政權的運轉, 往往挪用各種用于生態建設等方面的專項資金, 嚴重影響了限制開發區域的生態環境建設。因此, 未來國家轉移支付應加大對基層政府可用財力的轉移支付力度, 保障基層政府具有實施基本公共服務的基礎。保障基本公共服務的日常經費與運營費用充足。國家為中西部地區投資興建了學校、醫院、社會福利院等硬件設施之后, 往往沒有相應的運營費用加以配套支持, 特別是人頭費嚴重不足, 使得中西部功能區的基層教員、醫務人員、文化工作者的工資報酬得不到保障,大量工作崗位無人承擔, 公共設施資源閑置浪費。因此, 要保障中西部主體功能區公共服務水平的提高, 需要加大基本公共服務運營經費特別是人頭費的資助, 從而使欠發達地區公共服務運營費缺口得到彌補, 保障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

(三)明確政府的均等化財政支出的方向

筆者從中國改革發展研究院設計的那份由四十二個問題構成的調查問卷中還收集到了一些關于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問題的其他信息。

農村義務教育當前最重要的問題

選 項 頻率 百分比(%) 建立農村義務教育穩定投入機制 185 88.5 加強師資培訓,提高教學質量 135 64.6 確保教師工資,穩定教師隊伍 126 60.3 鞏固義務教育對象的入學率 52 24.9 加大硬件投入,改善辦學條件 98 24.9 其他 9 4.3

從問卷調查中顯示,對于農村義務教育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依次為建立農村義務教育穩定投入機制;加強師資培訓,提高教學質量;確保教師工資,穩定教師隊伍;鞏固義務教育對象入學率和加大硬件投入、改善辦學條件。

這些信息清楚地告訴我們,財政對義務教育的投入的重點應該集中于建立農村義務教育穩定投入機制;加強師資培訓,提高教學質量;確保教師工資,穩定

8 / 11

河北經貿大學

教師隊伍;鞏固義務教育對象入學率和加大硬件投入、改善辦學條件。

農民在公共基礎設施方面最為迫切的需求

選 項 頻數 百分比(%) 選 項 頻數 百分比(%) 公共交通設施 189 90.9 環?;A設施 120 57.7 農田水利設施 188 90.4 文化體育設施 110 52.9 人畜飲水工程 179 86.1 其他 8 3.8 電力基礎設施 143 68.8

公共基礎設施是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一些學者建議把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作為一個切入點,這不僅能夠改變農村面貌,而且能夠增加農民收入。關于現階段農民最迫切需要的公共基礎設施,專家們的意見比較一致,包括公共交通設施、農田水利設施、人畜飲水工程、電力基礎設施、環?;A設施和文化體育設施。這些項目都應該成為財政支農惠農政策的重要關注點。

政府農村生態環境服務的重點

選 項 頻 數 百分比(%) 選 項 頻 數 百分比(%) 村容村貌的整治 166 81.8 三廢處理 148 72.9 空氣污染的治理 110 54.2 其他 6 3.0 清潔能源的推廣 150 73.9

農業生產環境和農村生態保護方面,大多數專家認為,基層政府從保護農業生產環境和農村生態環境的客觀要求出發,應該重點抓好水土污染防治、村容村貌的整治、清潔能源的推廣、三廢處理四個方面的工作。而且財政對農業生產環境和農村生態保護方面的投入也理應集中于水土污染防治、村容村貌的整治、清潔能源的推廣、三廢處理四個方面。

對于目前農村醫療衛生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72.7%的專家建議提高中央和地方政府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投入比重;72.2%的專家建議在提高農村醫療衛生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的同時,改善衛生醫療機構硬件設施;67.0%的專家建議根據不同地區農民的支付能力建立穩定可靠的資金籌措機制;55.5%的專家建議加大醫藥市場不規范問題的整治;51.7%的專家建議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報銷比例,降低報銷門檻費,簡化報銷手續。另外,43.1%的專家建議應重視“只保大病,忽視小病預防”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受益率的負面影響,還有 34.9%的專家建議以貧困農戶為主要服務對象,興辦鄉村免費醫院

關于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和社會救助,86.1%的專家認為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經費短缺,保障和救助水平低;72.2%的專家認為覆蓋面太小,救助水平過低;58.4%

9 / 11

河北經貿大學

的專家認為保障和救助對象的確定程序繁雜又缺乏可靠依據,隨意性大;33.0%的專家認為保障水平在城鄉之間和地區之間的差別太大。另外,從我國區域發展差距和不同地區財力差距較大的現實出發,63.8%的專家建議應該確定全國統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底線,根據不同地區的財力劃分中央、省、縣(市)的分擔比例。23.8%的專家建議,在確定全國統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底線的基礎上,中央財政兜底。對于政府在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建立和管理中的作用,大多數專家認為政府當前面臨三大任務,一是盡快把所有社保業務統一歸并社保機構,實現資源共享,解決多頭分管問題(80.8%);二是統一城鄉社保立法,解決體制銜接問題(78.8%);三是強化政府責任,確保財政補貼和財政兜底問題(79.3%)。對于如何保護失地農民權益問題,專家意見存在較大分歧。46.9%的專家認為保護失地農民權益的最重要途徑是把他們全部納入城市社會保障體系;38.8%的專家認為,只要解決了合理補償問題,失地農民的生存、發展和養老問題就可以自然解決,應相信農民利用土地收益的經濟理性;而21.1%的專家認為,通過土地補償和就業安置,能夠解決大部分失地農民的生存、發展和養老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沖破傳統城鄉二元體制的束縛,向城鎮流動,形成規模龐大的“農民工群體”。他們與城鎮常住居民之間獲得的就業服務差距仍然很大。從調查結果看,很多專家建議政府在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對農民工的勞動就業服務:92.3%的專家建議強化勞動執法,保護農民工的正當權益;90.3%的專家建議為農民提供符合他們就業方向的全免費的培訓;75.4%的專家建議建立保障農民工與所在城鎮的常住居民平等享受義務教育、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基本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的制度;73.4%的專家建議,在城鄉“二元”體制徹底打破前,應為農民工提供全部免費的法律援助;43.0%的專家認為應當為農民工提供廉租住房。

根據這份問卷調查,我們應該還可以明確財政對基礎醫療與公共衛生、社會保障、農民工就業服務等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的投入重點。

(四)建立財政監督機制

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更新監督理念,突出監督重點,改進監督方式”的指示精神,建立健全事前、事中和事后監督相結合的財政監督機制,探索建立預算編制、執行、監督三者緊密銜接、相互制衡的財政監督體系,充分發揮財政監督在完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的保駕護航作用。切實保障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一是要以監督檢查服務完善中央與地方政府間財政關系,積極推進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促進健全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財政體制。

二是以監督檢查服務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加強對轉移支付資金的動態監控和調研分析,及時發現財政轉移支付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合理化建議,促進形成統

一、規范、透明的轉移支付制度。

三是以監督檢查服務調整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三農、教育、科技、就業、社會保障、生態環境、節能減排、公共安全等方面財政投入資金的規范性、安全性、有效性的監督力度,確保各項惠民資金政策落到實處。同時,探索開展

10 / 11

河北經貿大學

績效監督,推動加快建立改善民生的長效機制。

堅持將財政監督工作貫穿于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之中,強化事前、事中、事后監督,提高財政監督信息化水平,逐步實現對財政資金運行全過程的動態監控,促進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的不斷提高。

在監督方式上,要注重事前調查審核、事中跟蹤監控和事后專項檢查相結合,加強對財政運行全過程的監督。要綜合運用檢查、調查、審核、督促、反饋等工作方式方法,不斷提高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的提高。要充分利用信息網絡技術,強化實時監控,提高財政監督信息化建設水平。在監督成效上,要建立健全監督檢查成果利用協調機制,切實使財政監督做到有為、有位、有威,促進財政管理職能的落實。在監督基礎工作上,要按照科學化、精細化、規范化的要求,做好財政監督制度建設、理論調研、信息宣傳等基礎工作。在監督資源建設上,要統籌兼顧財政、審計和其他政府部門的監督資源,適時調整和充實財政監督職責,注意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部門職能的交叉重復,提高整體監督效能。

完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決策制度,建立有效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問責機制和監督機制。目前中央和地方的財力與支出責任不對稱,直接影響了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的提供和效率,也造成了城鄉間公共服務職責和供給能力的差距。應該按照財權與事權相對稱的原則,調整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的財權分配格局,健全政府公共服務績效管理和評估體系,強化各級政府公共服務的責任,形成科學的公共服務分工和問責機制。針對我國目前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實際情況,關鍵是要合理界定中央與地方政府提供農村公共產品的責任和范圍。國家應根據農村公共品的不同性質,建立和完善政府(中央、省、縣、鄉)、村集體和農民三位一體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體系,并按照受益原則合理劃分各自提供農村公共產品的職責范圍,改革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決策制度,根據農村公共產品需求優先順序,實行“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結合的投入決策機制。要完善政府公共服務績效評價和效果跟蹤反饋制度,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重點,按照財權與事權相對稱的原則,健全政府公共服務績效管理和評估體系,強化各級政府公共服務的責任,形成科學的公共服務分工和問責機制,規范問責操作程序。要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和科學的政府績效評估體系來規范地方基層政府的決策行為,加強對公共服務決策活動的監督,完善決策的監督制度和機制,完善村情民意溝通渠道,建立制度化的利益表達機制,擴大農民在公共服務問責制度中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以保證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科學合理。

翟子斌

11月28日

11 / 11

第二篇: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立及完善

周素萍 趙京華 張亦明 楊斌

【摘要】本文對構成我國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農村基礎設施、農村公共教育、農村公共醫療衛生、農村公共文化、農村社會保障和農村環境治理六個子體系分別提出了不同的策略建議,力圖使我國當前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 【關鍵詞】公共服務體系 農村基礎設施 農村公共教育農村公共醫療衛生 農村公共文化農村社會保障 農村環境治理

農村公共服務是指根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和總體水平,在充分考慮各種約束條件的情況下,建立在一定社會共識基礎上,為維持本國社會的穩定、基本的社會正義和凝聚力,保護農村個人最基本的生存權和發展權所必需提供的公共服務。

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從政府公共管理實踐來說,是指各級政府對農村公共產品進行界定、確定供給標準和供給方式以及選擇供給者的管理行為。本文認為,農村公共服務體系應由農村基礎設施體系、農村公共教育體系、農村公共醫療衛生體系、農村公共文化體系、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和農村環境治理體系六個子體系構成。

一、農村基礎設施

農村基礎設施是指為農村社會生產和農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工程設施,是用于保證農村地區社會經濟活動正常進行的公共服務系統。它是農村地區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一般物質條件。

1.科學做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相關規劃。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規劃要先行。一是高度重視,統籌城鄉發展,做好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總體規劃。二是突出重點,認真做好各涉農部門基礎設施建設專項規劃的編制與實施。三是因地制宜,切實做好村鎮的發展規劃。

2.切實落實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與管護責任。切實加大宣傳力度,增強干部群眾建設與管護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營造全社會重視、關心、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良好氛圍。積極探索建立農村基礎設施管護的長效機制,明確市、鄉鎮(街道)、村在基礎設施建設與管理的事權,建立事權與責任相統一,責權利相結合的分級負責制。

3.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大財政投入,多渠道籌集資金,逐步形成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長期穩定的資金來源,不斷改善農村基礎設施現狀。既可以運用財政貼息、稅收優惠、民辦公助等激勵手段;也可以采取“誰投資、誰經營、誰受益”的市場機制原則;還可以實行給予公共設施冠名權辦法,以吸引、吸收社會資本參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發展農村社會事業。

4.充分發揮農民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的主體作用。我國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主要依靠政府投入,所以,政府要在政策上積極做好引導。一是各鄉鎮在制訂村鎮發展規劃時,要圍繞農民需求進行謀劃,充分征求和吸納農民群眾的意見。二是要堅持群眾自主原則,尊重農民群眾意愿,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二、農村公共教育

農村公共教育服務供給是指政府或公益組織為新農村提供的面向全體公民的各類免費教育或培訓,它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農村公共教育的目標是:實現教育公平、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進我國新型工業化、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因此,我國應該從以下幾方面來構建農村公共教育體系: 1.加快形成農村公共教育服務供給的投入機制和投入力度。要強化政府對義務教育經費投入的主渠道作用,確立義務教育財政撥款在公共財政中的優先地位,優化投入結構,重點投入基礎教育,確?;A教育經費的增長,建立穩定有效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投入的保障機制。 2.積極推動農村公共教育服務供給主體多元化。雖然政府是農村公共教育服務的供給主體,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公眾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市場經濟環境的改善,越來越多的社會團體、公益組織、慈善機構和個人參與到了農村教育的發展中來。

3.加強農村公共教育資金管理。為了提高有限教育資金的使用效益,必須將基礎教育經費全部實行預算統編,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農村基礎教育財政支出使用效益和加強農村基礎教育財政資金管理。將原來各種教育集資、教育維持費、雜費合并,按合理標準,實行 “一費制”,并列入預算安排,統一編制、統一管理。 4.扎實開展農村公共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農村公共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目標是,要繼續強化農村“三教”統籌,促進“農科教”結合。實施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程,大范圍培養農村實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大面積普及農業先進實用技術,大力提高農民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

三、農村公共醫療衛生

農村公共醫療衛生產品主要指農村地區的疾病預防、基本醫療、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技術指導六位一體的服務。

1.建立預防為主的農村公共衛生體系。改革鄉鎮衛生院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在區、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衛生監督所的指導下,以鄉鎮衛生院為主體,以村衛生室為基礎,健全區、縣鄉村相結合的涵蓋疫情監測體系、報告制度、衛生監督、健康教育和經常性項目在內的協調運轉的工作機制。改革投入體制和人事分配制度,積極探索公共衛生服務市場化運作模式,確保農村公共衛生事業可持續發展。

2.積極培養和留住農村衛生人才。農村衛生事業的發展,關鍵還是人才。農村衛生服務人員的培養要以農村衛生服務改革目標和居民衛生服務需求為指導原則。建議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強化繼續教育制度。二是定向培養適用人才。三是鼓勵城市衛生機構的在職或離退休衛生技術人員到農村服務。培養人才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留住人才。因此,政府應以人事制度和投入體制的改革為突破口,以開展技術扶貧、技術教育等為手段,吸引和留住農村衛生人才。

3.加強農村的健康教育。將生態與經濟、社會和家庭的協調發展,作為農村創建的重點,開展健康教育,普及疾病預防和衛生保健知識,引導農民治理臟亂差,破除陋習,倡導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廣大農民的健康意識。

4.加大對合作醫療的支持力度。政府應加大支持和推進力度,積極探索和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的管理模式和運作機制,減少管理成本,確保醫療保險金的使用效率和公平性。政府應加大對醫療衛生事業的投入,使所有社會成員都能獲得大致公平的醫療服務。擴大城鎮醫保覆蓋面,增加報銷比例,加強對弱勢群體的醫療救助和社區服務網絡的有效利用;加快推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為廣大農民提供醫療保障。

5.構建農村三級醫療保健網。政府應加大力度構建和完善農村三級醫療保健網。所謂農村三級醫療保健網,是指區、縣級衛生機構、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一體化經營的醫療保健網絡結構組織。其中,區、縣級衛生機構為的龍頭,鄉鎮衛生院為中間樞紐。構建農村三級醫療保健網,可以在藥品采購、技術指導、人員培訓、組織管理等方面取得明顯的效果,也會使農村初級衛生保健工作、三級預防工作、雙向轉診工作層層落實,節約公共衛生支出成本。

四、農村公共文化

農村公共文化事業作為向農民提供教育、知識、審美熏陶和休閑娛樂的重要載體,對解決“三農”問題、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不可估量的社會功能作用。 1.制定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政策。目前,我國的公共文化服務政策措施已經非常完備,重點是使政策落到實處,增強政策的執行力。一是以行政手段為主要手段。農村公共服務文化體系是以公益性為出發點的,政府是推動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的主導力量。二是要配合以經濟手段。通過分析發現,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很大的問題出在“資源”上,保證資源充分供給的關鍵在于經濟支撐,所以經濟手段是保證整個文化政策執行力度的重要方法。三是還應該適當采用思想誘導手段。文化是一種意識形態,而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過程中,也缺少一種具有凝聚力的文化氛圍,思想誘導手段對于文化氛圍的形成有很好的推動作用。

2.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農村文化基礎設施是發展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平臺是發展農村公共文化事業的根本。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括圖書館、文化站、文化室、廣播電視臺、學校等的建設?;A設施建設又不僅僅是圖書館、文化站等的硬件設施建設,同時也包括軟件設施建設。

3.優化農村文化服務基層工作人員的文化結構。各鄉鎮可將文化、農技、司法、廣電、學校等社會資源進行整合,形成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機構,配備文化人員,優化隊伍結構,提高隊伍素質。一是加強培訓。培訓是提升現有農村文化人才素質與水平的有效手段。二是加快制度建設。制度建設是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隊伍建設的有效保障。首先,要完善人才招聘制度,進一步加強人才引進,讓高素質高水平的人才投身農村公共文化體系建設。其次,要強化競爭和業務考核機制,充分調動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五、農村社會保障

完善的農村社會保障項目體系應包括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救助和社會優撫四部分。其中,社會救助以保障最低生活水平為目的,社會保險以保障基本生活水平為目標,社會福利屬于更高層次的社會保障,社會優撫是針對特殊對象的政策性社會保障,社會保險在現代社會保障體系中則居于核心層次。

1.建立養老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一是建立靈活多樣的養老保險制度。農村養老保障建立的目標是:基本建立起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資金來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和保障水平多層次,權利與義務相對應,以社區為依托,由點到面,逐步發展,最終形成適應農村不同類型經濟地區各類勞動者的一體化的養老保險制度。二是進一步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突出大病統籌為主,重點解決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政府給予資助,發揮資金利益導向作用,激發農民參與的積極性;將過去以鄉村為統籌單位改為以區、縣為統籌單位,增加抗風險和監管能力。三是建立并切實落實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以保障公民基本生存權利為目的的社會救助制度,是社會保障體系中的最后一道“安全網”。

2.加強各級政府的領導和支持。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應從農村社會經濟穩定與發展的全局出發,切實增強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緊迫感和責任感,把農村社會保障工作列入重要的議事日程,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認真研究加快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政策措施,下大力氣抓好這項工作。

3.多渠道籌集農村社會保障基金。擴大籌資渠道,實現農村社會保障基金來源多元化。在資金籌集上建立多種形式籌措社保資金,建立國家、地方和個人三位一體的投資結構。農村社會保障基金主要來源于國家財政、地方財政和農民參保三方,但要明確三方的合理投資分配比例。

4.提高社會化管理程度。社會化管理是農村社會保障自身的客觀要求,要將目前各部門、各單位分散管理,逐步轉變為統一的社會化管理;將目前機關、企事業單位承擔的事務性工作逐步轉化為社會服務。

六、農村環境治理

農村環境治理主要指天然林資源保護、防護林體系、種苗工程建設、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濕地保護和建設、退耕還林等農民吃飯、燒柴、增收等當前生計和長遠發展問題。

1.制定農村環境經濟政策合理配置資金。農村環境產品的資金來源大致可以從以下渠道獲得:政府的財政資金;農村社區的集體資金;私人、企業和銀行的資金。依據法律、行政授權,實現和聚斂環境保護資金,使資金重新分配及資金的合理使用。

2.建立農村綜合執法體系。農村綜合執法體系是以法制為核心通過規劃、科技、行政、宣傳、教育、行政、經濟、協調等手段進行的綜合管理。建立農村環境管理的綜合執法體系重點是以法制為核心,通過法律、經濟、科技、行政等手段,進一步加強環境執法功能。通過細分管理權,實施農村環境考核制度。建立農村環境管理的綜合執法體系重點是以法制為核心,通過法律、經濟、科技、行政等手段,進一步加強環境執法功能。通過細分管理權,實施農村環境考核制度。 3.培育市場機制。首先要培育市場需求。一是加強對農民的環保宣傳教育,培養農民的環保意識,挖掘農民對農村環境治理的內在需求。二是積極培育農村民間環境保護組織,充分發揮社會中介組織的作用,促進環境控制與監督。其次是賦予農村社會公眾享有的環境權益。具體而言,主要有以下權利:一是知情權,即開辟多種渠道,公布環境信息,使公眾了解真實情況;二是監督權,要通過法律規定,賦予公眾對損害環境行為的監督權利;三是索賠權,這是環境權益的核心部分。不單是污染受害者,而且是與污染源無關的人,都可以根據法律規定向污染者索取賠償,這是公眾進行環境監督的基本動力;四是議事權,這是指公眾有權參與經濟和環境決策的某些過程。

4.環境治理產品的有效供給方式。農村環境治理作為介于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的混合產品,其提供采用公共和私人相結合的方式,能提高供給的效率。政府可以提供作為公共產品的環境保護,但政府不一定非要從事公共生產。對于良好環境的生產,政府可以通過與私人企業的契約安排,或與其他公共機構的契約安排,從而為農村居民提供環境保護,而不必親自介入生產事務。對環境保護而言,提供者主要是政府,而生產者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包括政府本身、企業法人、公民團體與個人等。具體方式可以是:政府或農村社區的直接供給方式;政府委托私人的供給方式;政府補貼私人或企業的供給方式。

5.建立健全農村環境建設的評價體系。要大力推行農村環境建設的標準化,評價科學化,對農村戶用供水系統、衛生廁所、沼氣池、畜禽欄舍、生活污水和固體廢棄物處理等制定統一完善的技術標準。同時健全評價機制,組成由政府、專門機構參加的考評領導小組,定期對各地農村環境建設情況進行檢查和評估,作為政績考評的一個重要參數。

總之,建立農村公共服務體系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系統工作,只有全社會共同努力,才能夠早日實現“加快發展農村公共事業,促進農村社會全面進步”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曲江斌,農村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衛生經濟研究,2007年6月

[2]李曉雁,健全農村公共衛生體系的現實思考 [J],農村經濟,2006年第 6期

[3]羅丹,試論農村公共教育的供給現狀與對策 [J],當代教育論壇,2007年第2期

[4]張順暢,淺論新農村公共教育服務的供給 [J],企業家天地,2007年1月 [5]劉衛,譚寧,進一步完善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思考[J],經濟與科技,2007年 12月

[6]劉華蘭,探索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新路子 [J],理論學習,2008年第2期

[7]牛青楊,當前完善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對策[J],河南社會科學,2008年第 4期

[8]姜松濱,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探討[J],決策咨詢通訊,2007年第 2期

[9]賈紀磊,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與新農村建設 [J],經濟研究導刊,2007年第 11期

[10]謝根成,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改革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J],生產力研究,2007年 4月

[11]宋斌文,略論構建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總體思路 [J],財經論叢,2007年 1月 作

作者單位:天津大學管理學院

第三篇:完善農技推廣體系 服務農村經濟發展

農技推廣服務是一項推動農業發展和技術進步的非常重要且富有成效的公益事業。近年來,我鎮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得到了長足發展,形成了以鎮農技服務中心為主體,以社會服務組織為補充,以村組示范為基礎,上下貫通、專群結合、功能配套的農技服務網絡。但是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以市場經濟為取向的改革不斷深化,特別是農村稅費改革的深入推進,農業科技推廣體系面臨著新的挑戰?,F行農技推廣體系在推廣理念、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等方面已不能適應新階段農業發展的要求,必須在改革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

一、解放思想、創新理念,找準改革的切入點

實現農村社會的全面進步,關鍵在于科技興農。當前,農業經濟增長方式由資源型增長轉向科技型增長,農業新技術逐步取代常規技術。而農民是農業經營的主體,更是農業技術應用的主體?,F階段農民的科技素質現狀,面對國內、國際市場,顯得十分盲目,一時難以適應農業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只有加強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才能不斷提高農民科技素質,加快科技興農的步伐。實踐證明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特別是鄉鎮農技服務機構直接面對農民,推廣技術、指導生產,在農業生產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現狀與市場和農民的要求存在諸多不協調的地方。目前,我鎮有鎮級農技服務機構1個,農技服務人員11人;村級農技服務網點21個,農技服務人員69人。從文化結構來看,大學文化4人、大專文化6人、高中及中專文化25人、初中及以下文化45人;從職稱結構來看,高級1人、中級16人、初級27人、無職稱人員36人。農技人員整體服務水平不高,復合型、開發型人才較少,懂糧棉油技術的多,精通特產、畜牧、水產種養技術的少,難于滿足當前農業技術需求多元化的需要。農技推廣事業經費不足,體制不活,技術需求與技術供給存在脫節現象。鎮級農技推廣機構基本處于半癱瘓狀態,基礎設施條件差,農技人員工資待遇無保障,不能安心農技推廣工作,面臨著“網破、線斷、人散”的局面。因此,加快推進鎮級農技機構改革是完善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的重點。

現行推廣方式主要依靠行政命令自上而下推廣,致使農技推廣目標與農民需求目標存在較大差異,成果轉化率低。因此,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樹立“以人為本、自下而上”的農業推廣理念,實現四個轉向,即由單一向農民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轉向通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社會中介組織、農村科技示范戶,引導農民調整產業結構,應用新品種、新技術;由單一的產中技術服務轉向產前市場前景分析、產中田間技術指導、產后加強銷售系列化服務,形成全程跟蹤服務的新格局;由單一的政府和農業職能部門組織開展技術指導、農技培訓、發放技術資料等農技服務轉向放開農技服務領域,創新農技服務形式,實現農技服務主體多元化,服務方式社會化;由單一追求產量最大化轉向實行名優特等多種經營服務。

二、分離職能、創新體制,突出改革的關鍵點

創新農技推廣體制,逐步建立分別承擔公益性職能和經營性職能的農技推廣隊伍,是完善農技推廣體系的關鍵。一是科學定位職能。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剝離公益性與經營性職能,退出一般性推廣服務和經營性服務,集中優勢力量履行公益性技術推廣職能,行使公益性職能的部分予以加強;經營性職能部分推向市場。公益性服務主要承擔重大技術引進、試驗、示范、推廣,動植物病蟲害及農情的監測、預報、病蟲害的防治和處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以及農業公共信息服務等。二是暢通分流渠道。我們不能認為改革就是簡單地撤并機構、精減人員,要統籌考慮,既要鞏固公益性服務,又要放活經營性服務。堅持“三個一批”的原則穩步推進,即保留一批農技推廣的骨干力量;放活一批市場經營的能人;淘汰一批不具備農技服務條件的人員,使基層農技推廣機構卸下包袱,輕裝上陣,充分發揮農技推廣主力軍的作用。同時要出臺相關政策,用政策的優惠、經濟的實惠,用市場的辦法、經濟的手段、友情的操作推動改革,多渠道安置人員,解決分流人員的經濟補償、社會保障、就業安置等后顧之憂,暢通分流渠道,減輕改革的壓力,不能因改革而造成新的不穩定因素。三是建立健全推廣機制。從抓制度促規范入手,建立健全農技推廣新機制。制定推廣激勵制度,設立農技推廣基金,對作出突出貢獻的農技人員予以獎勵,充分調動農技人員的積極性,保護其工作熱情和創新精神。實行績效掛鉤的考核制度,建立以服務對象為主體,以一線推廣業績為主要內容的考核評價體系,切實做到責、權、利相統一,使農技人員在農技推廣中獲得收益。建立農技人員資格準入制度,嚴把準入關,不能把農技服務機構作為消化改革富余人員的“口袋”。對現有農技人員的資質情況全面清理,不具備資質的一律分流出農業技術服務隊伍,提高農技推廣隊伍的整體素質。推行全員聘用制度,由身份管理轉向崗位管理,引入競爭機制,實行末位淘汰,建立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市場化人事管理制度,促使農技人員扎實工作。

三、培育主體、創新模式,把握改革的著力點

堅持政府扶持和市場引導結合,有償服務和無償服務結合,政府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和社會中介組織結合的原則,建立以政府農技推廣機構為主體,以龍頭企業和社會中介組織為補充的多元化的農技推廣網絡是現代農業發展的現實要求,是完善農技推廣體系的著力點。在鞏固政府農技推廣機構基礎地位的基礎上,實行掛靠農業院校和科研院所,積極扶持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村經紀人開展推廣,鼓勵涉農企業參與推廣,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農技推廣的合力。主要是發揮五大優勢,培育五大主體,形成五種模式。即發揮農業院校和科研院所技術優勢,實行聯合開發,推廣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推動產學研、農科教結合,充分發揮新技術“孵化器”作用,形成“院校、院所+農戶”的推廣模式,使技術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發揮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資金、信息優勢,實行訂單生產,形成“龍頭企業+農戶”的推廣模式,由龍頭企業統一供種、統一指導、統一收購,組織農民按照企業要求生產標準專用農產品,實現企業與農民利益的雙贏;發揮農資經銷商的品種優勢,加快新品種、新化肥、新農藥的推廣應用,形成“農資經銷商+農戶”的推廣模式,提高農產品優質率,把品種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發揮專業技術人員的知識優勢,鼓勵其以成果轉化和技術服務入股、帶資入股、項目入股、利潤提成等形式,與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形成連心、聯責、聯利雙贏互利局面,形成“專業技術人員+農戶”的推廣模式,提高農業適用新技術普及率,促進農業科技進步;發揮種養大戶的輻射優勢,大力培養典型,宣傳典型,利用典型大戶在群眾中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帶動周邊農民學科學、用技術,形成“種養大戶+農戶”的推廣模式,把輻射優勢轉化為規模優勢。

四、構建載體、創新形式,筑牢改革的支撐點。

改善農技推廣條件,創新農技推廣環境,加強農民的技能培訓和技術指導是提高農民科技素質和技術吸納水平,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基礎支撐。一是以學校職業教育為載體。充分發揮鎮黨成校在農技培訓中的主陣地作用,把農民培訓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有計劃、有步驟地對農民開展經常性地培訓,使每戶都有一個科技明白人,都能夠掌握1-2項農業致富適用新技術。同時要把農村初級中學的文化知識教育與農業知識教育結合起來,開展勞動技能、農業技術培訓,在向上一級學校輸送優質生源的同時,培養一大批農村技術能人。二是以活動為載體。農業生產主管部門要堅持開展科技下鄉、技術進家、科技集市等活動,以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形式加強對農民的培訓,擴大農民培訓面。繼續辦好各類農業技術刊物,為農民提供科技、信息平臺;高度重視培養農村科技示范戶,發揮他們的示范帶頭作用,促進農民依靠科技增加收入。三是以基地為載體。鼓勵農業技術人員以承包、入股等多種形式在農村領辦和創辦示范基地,輻射周邊農民,推廣農業技術、引領農業生產。政府要加大基地建設的扶持力度,從政策優惠、資金投入、基礎設施建設、社會服務等方面給予支持,有計劃地建設一批科技含量高、輻射范圍廣、帶動能力強的農業科技園區和科技示范場所,使先進技術、優良品種通過科技園的轉化、示范和輻射加以推廣,為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提供有效載體。四是以人力資源為載體。目前,農技推廣隊伍人才斷層、知識老化問題突出。突破這一制約,一方面要加大現有農技人員的學習培訓力度,提高農技推廣隊伍知識存量水平;另一方面要面向社會引進一批技術水平高、專業能力強,熱愛農技推廣事業的復合型專業技術人員充實農技推廣隊伍。同時要加大對公益性服務部門的扶持,重點裝備具有一定優勢的推廣主體,增加財政投入,改善農技推廣的硬件設施,保障推廣人員的待遇,使其能夠安心從事農技推廣事業。

第四篇:《完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和服務體系的研究》開題報告

濉溪縣沈圩學校

課題組

(一)、課題背景:

我校屬于農村學校,許多學生家長由于就業困難,紛紛外出務工。根據調查,我校四五百名學生當中,因家長外出務工,而隨祖輩生活的留守兒童就有56 名,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的生活習慣和學習能力較差,需要教師與社會、家庭在生活上給予更多的關愛和服務,在學習上給予更多輔導和培養。就全國來說,形式更為嚴峻,“留守兒童”人數已達5800多萬,其中4000多萬年齡在14周歲以下。由于長期與父母分離,農村“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教育、心理、品行、安全等方面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發展問題,亟待引起關注并著力解決。鑒于此,特立此項課題并進行研究。

(二)、 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明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中國現代化、城市化及社會轉型進程中產生的、當前政府迫切需要研究解決的特殊社會問題之一。面對看到所在及周邊學校留守兒童輟學、上網、叛逆、心理失衡、不服爺奶和學校的約束等現象,如何做好農村留守兒童工作是家庭、學校、社會應引起重視和關注的。使大家明確對留守兒童的關愛和服務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任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內在需要,是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基礎工程。為在外打工的家長們能夠安心工作,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做好后盾。

本課題研究的意義,作為農村中學的教師要充分認識做好農村留守

兒童工作的重要意義,不斷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如何將留守兒童照顧好、培養好。使每一位留守兒童都能快樂的、健康的生活、學習。在建立健全相應體制的基礎上為留守兒童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保障。這樣有助于學校各項工作的正常開展;有助于學校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走向規范化、制度化、經?;?有助于留守兒童掌握自立自護的本領;有助于留守兒童健康心理品質的形成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培養。確保每一個留守兒童同在一片藍天下,共享一片陽光,健康快樂的成長。 (三)、 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從目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研究現狀切入,通過調查問卷了解,針對對農村留守兒童關愛與服務對象不公平;關愛與服務主體不真實;關愛與服務行為不規范,存在跟風,做形象,“檢查來了一陣風,走了悄無聲”等現狀深入剖析,闡明建立農村留守兒童關愛與服務體系的必要性與緊迫性。在此基礎上提出農村留守兒童關愛與服務體系的初步構想:一是家庭、社會、學校應形成關愛與服務社會共識;二是全方位、多層次構建關愛與服務體系;三是改變觀念、提高服務意識,形成高效、協調、統一的運行機制;四是忌趕風、迎檢、做形象,建立長效的運營機制。“關愛與服務體系”的核心應以政府為主體,通過法律機制、經濟機制、行政協調機制引導和促進婦聯、共青團、媒體、志愿者、社區、家庭、學校等社會力量,長期、穩定、有效地參與到對留守兒童的關愛與服務中來,形成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家庭盡責、社會參與的教育合力,共同推動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學業成績不斷提高,從而實現 “少有所依、少有所健、少有所長”,促

進 “打工經濟”的健康發展。

(四 )、 本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預計有哪些突破

通過查閱資料可以了解到國外與我們的國情不一樣,所以有關留守兒童的研究及報道幾乎沒有,在西方國家,有沒有留守兒童呢?當然不是絕對沒有。但相對中國而言,算是非常非常少了。留守兒童在西方國家并不多見。這是為什么呢?首先從他們的家庭結構、文化傳統、思維方式都和中國很不一樣。像英美、法國等西方國家的家庭結構和中國很不一樣,一般來說,兒女長大了,十八歲左右,就要從父母家搬出去。所以有關留守兒童的研究不多,國內也是近些年才對留守兒童有所關注,隨著我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涌入城市,農村留守兒童會越來越多,留守兒童的問題會越來越大。國家重視留守兒童問題,國家給留守兒童關愛,社會各界積極研究留守兒童問題。

湖南教育科學研究院黨委副書記、副研究員盧國良在《努力構建留守兒童關愛與服務體系》談到:一是優化社會環境,形成關愛與服務的社會共識;二是創新主題模式,構建關愛與服務網絡;三是創新工作機制,形成高效、統

一、協調的運行機制。此文理論性太強,與真正的農村留守兒童現狀有差距。

另有有關報道,由此看出國家、社會愈來愈重視對留守兒童的關愛與服務,借社會大環境,針對當地學校及周邊農村進行全面調查了解,為本學區及當地政府做好留守兒童的關愛與保護盡一個教師應盡的義務。

我校課題組選擇這個課題,是基于對留守兒童的關愛和服務為目的,希望通過調查走訪、個案分析、家校聯合、剖析總結,尋找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切實可行的為留守孩子做好堅強后盾。在此基礎上力爭實現:一是家庭、社會、學校應形成關愛與服務社會共識;二是全方位、多層次構建關愛與服務體系;三是改變觀念、提高服務意識,形成高效、協調、統一的運行機制;四是忌趕風、迎檢、做形象,建立長效的運營機制。以課題研究推動我校的留守兒童服務體系建設,繼而為當地政府對留守兒童關愛和服務提出合理化的建議及建設性意見。達到研究與實踐的統一,協調,良性循環。

(五)、課題研究方法

本課題主要采取一下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通過發放問卷調查表,表

一、《臨渙鎮農村留守兒童關愛與服務社會人員調查表》,表

二、《臨渙鎮農村留守兒童現狀調查表》用于了解政府、教師、家長、社會對留守兒童關愛與服務的看法以及對留守兒童的生存狀況進行前測。

2、個案分析研究,走訪個別家庭特殊的留守兒童,如:父母雙方外出打工、長期不回家、春節依然在外等,了解這些孩子的生活、學習、監護、心理、健康等,掌握有關數據信息;走訪當地政府、行政村、自然村、學校,掌握他們對留守兒童現狀的了解度及關注度、重視度。

3、借鑒文獻研究:研究中不定時的收集與本課題相關的資料,并對資料進行比較研究,利用文獻資料來研究課題內涵,借鑒已有的研

究成果和經驗教訓,找到新的增長點,為課題研究提供理論依據和方法。

4、經驗總結法:通過前幾種方法掌握有關數據信息,進行分析研究、探索解決辦法、尋求解決途徑,總結整理,提出合理化的建議,形成本課題的論文結構。

(六)、 完成本課題的條件分析(包括人員結構、資料準備、科研手段和經費保障等) 為更好的完成本課題的研究其客觀條件分析入下:

1、人員結構: 課題負責人:孫力,業務副校長,中學高級教師,負責課題組人員的調配,經費的籌措,走訪單位的聯系等。

王成志,語文教研組長,中學高級教師,負責課題的論證,課題立項申請書撰寫,課題研究思路及框架設計,搜集各類數據進行分析整理,剖析綜合及研究報告的撰寫。

課題組主要成員:田超,教導主任,中學一級教師;李兵,中學一級教師,負責調查問卷的設計制作,調查走訪,搜集第一手資料,整理有效數據;王玲,中學二級教師,縣級教學能手,負責個案材料的收集、分析。

2、資料準備:

立足本校資源,現有的有關書籍,文件;查閱鎮婦聯,文化站,鎮關工委等單位的有關資料;充分發揮互聯網的信息功能;設計制作調查問卷,給家長的一封信,搜集掌握第一手資料,做到數據詳實、準

確、完備。

3、科研手段: 通過走訪調查、數據搜集、剖析探索、查閱資料、總結整理等方法,做到理論與實踐結合;數據與分析客觀;建議與意見合理,真正建構農村留守兒童關愛與服務的科學、合理、可行性的模式。

4、經費保障:

學校將根據需要劃撥專項經費用于調查走訪的差旅、文獻資料的購置、材料的打印等,以保障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課題組將本著節約節儉的宗旨利用好每一分錢。

(七)、課題組分工情況

課題負責人:孫力,業務副校長,中學高級教師,負責課題組人員的調配,經費的籌措,走訪單位的聯系等。

王成志,語文教研組長,中學高級教師,負責課題的論證,課題立項申請書撰寫,課題研究思路及框架設計,搜集各類數據進行分析整理,剖析綜合及研究報告的撰寫。

田超,教導主任,中學一級教師,李兵,中學一級教師,負責調查問卷的設計制作,調查走訪,搜集第一手資料,整理有效數據;王玲,中學二級教師,縣級教學能手,負責個案材料的收集、分析。

(八)、主 要 研 究 階 段

第一階段:(2012年7月-2012年12月)確定課題進行立項申請 第二階段:(2012年12月-2013年3月)立項成功,落實組織,進行總體框架設計;確定研究總目標,并進行任務分解。

第三階段:(2013年3月-2012年5月)調查走訪、收集數據、查閱資料、剖析探索??偨Y歸納農村留守兒童關愛與服務體系存在的問題,進行對策研究。

第四階段:(2013年5月-2013年8月)在對研究對象,實驗效果,做出的定時、定量分析的基礎上,撰寫總結報告,裝訂論文集。

(九)、階 段 成 果 形 式 第一階段:確定課題進行立項申請

第二階段:立項成功,落實組織,進行總體框架設計;確定研究總目標,并進行任務分解。

第三階段:調查走訪、收集數據、查閱資料、剖析探索??偨Y歸納農村留守兒童關愛與服務體系存在的問題,進行對策研究。 第四階段:在對研究對象,實驗效果,做出的定時、定量分析的基礎上,撰寫總結報告,裝訂論文集。

(十)、最 終 完 成 時 間及成果形式 2013年8月

結題,撰寫研究報告,裝訂論文集。

(執筆:王成志)

第五篇: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時政熱點 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一、重要論述

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2009年對于社會保障體制建設又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年伊始,保險法草案、新醫改方案、事業單位養老保障改革、農村新型養老保險試點醞釀出臺。2009年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明確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推進制度建設,擴大社會保障覆蓋范圍,提高社會保障待遇。同時多渠道增加全國社會保障基金,中央財政擬投入社會保障資金2930億元,要求地方財政也要加大投入,這些都表明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進入了關鍵時期??梢钥隙?,隨著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不斷加大力度、擴大覆蓋面,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民眾從中受益,對于改善民生、擴大內需將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當前,在經濟面臨困難,財政收入增長受阻,各方面又都需要巨大投入的情況下,更要注意保持社會保障事業的正常發展,因為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才能穩定居民消費預期,才能實現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目標。

溫家寶總理在200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經濟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越是困難的時候,越要關注民生,越要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二、時事鏈接

1.近日,國務院印發了《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指導意見》,決定今年在全國選擇10%的縣(市、區、旗)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以后逐步擴大試點,全國普遍實施,2020年之前基本實現對農村適齡居民的全覆蓋。日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胡曉義在中國政府網接受訪問并回答了網友提問。

2.2009年7月2日衛生部、民政部、財政部、農業部、國家中醫藥局五部門下發《關于鞏固和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意見》。衛生部農村衛生管理司副司長聶春雷13日指出,意見共提出發展新農合的8條要求,使參合農民受益更多。

(1)明確目標任務,穩步發展新農合制度;

(2)逐步提高籌資水平,完善籌資機制;

(3)調整新農合補償方案,使農民群眾更多受益;

(4)加大基金監管力度,確?;鸢踩\行;

(5)規范醫療服務行為,控制醫藥費用不合理增長;

(6)堅持便民的就醫和結報方式,做好流動人口參加新農合的有關工作;

(7)健全管理經辦體系,提高經辦服務能力;

(8)加強新農合與相關制度的銜接。

三、命題分析

近幾年來,我國社會保障發展迅速,在制度建設上堅持“廣覆蓋、?;?、多層次、可持續”的方針,一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框架已經基本形成,但從制度實施及各地實踐情況看,還存在一系列問題。制度體系不健全,保障項目較少,保障范圍窄,覆蓋面小,保障標準低,總體水平不高。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體系的建立與完善是統籌城鄉和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如何積極有效地建立與完善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體系,是社會各界值得潛心研究的重要課題,這也是一個重要的民生問題。從近兩年的公務員考試的趨勢來看,申論材料大部分是圍繞社會關注,大家關心,政府一直努力解決的重大問題展開。因此,民生問題是一個重要的熱點,而民生問題中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體系的完善這一重要部分,考生在備考過程中要認真對待。

四、農民增收存在的問題、原因及對策

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我國經濟形勢也出現較大波動。在這種情況下,加快建立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社會保障的各項制度,使社會保障制度起到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的作用,對于保障居民基本生活,穩定居民消費預期,維護社會和諧穩定,都是十分重要的。

我國當前城鄉居民社會保障的實際狀況和存在的問題如下:

(一)社會保障制度需要加快完善的幾個方面

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應對經濟波動的挑戰、人口老齡化的加劇、人口遷移流動的加快、就業形式的多樣化等,都要求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加快完善。

1養老保險尤其是農村養老保險覆蓋率亟待提高

養老保障一直是居民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隨著老齡化的加劇,家庭結構日益小型化,家庭保障功能逐漸弱化,傳統的家庭代際養老模式受到很大的挑戰,城鄉居民對城鄉養老保險及相關服務的需求快速提升。

2解決醫療問題依然是改善民生的重點之一

醫療作為關系民生的大事之一,一直為城鎮居民所關注,在2006年的同類調查中,“看病難、看病貴”是排在第一位的社會問題。盡管這兩年醫療保障和醫療服務工作取得了明顯進展和很大成績,但在2008年全國調查中,“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依然排在第二位,是僅次于“物價問題”的社會問題。

3失業保險的覆蓋面需要進一步擴大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至今,我國下崗失業問題的總人數增加,城鎮登記失業人數急劇攀升,近五年來每年都在800萬人以上。但是,目前的失業保險覆蓋面依然偏小,有相當部分的失業人員得不到失業保險的救助。

4要完善非公有制企業和非正規就業者的社會保險制度

目前社會保障的享有狀況,仍與就業單位的性質有緊密的關聯,公有制單位比非公有制單位的社會保障程度要高很多。調查數據顯示,在目前就業的18~60歲的人口中,就職于公有制機構和三資企業的人員,養老保險的覆蓋率較高。

5參保人群的年齡老化問題需要引起注意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醫療技術水平的提高,居民的人均預期壽命也不斷提高,居民的年齡結構趨于老齡化,社會用于老齡人口的養老保障、醫療保障以及相應的社會福利事業的負擔也因此而增加,社會保障參保人員的年齡結構也逐漸向老齡化過渡,社會保障基金的支付壓力越來越大,必須及早對參保人員結構老齡化問題進行研究。

(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的措施

近幾年社會保險的覆蓋范圍迅速擴大,醫療養老等對居民的生活壓力有所下降,通過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使更多的家庭具有了規避生活風險的能力。而通過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逐步消除家庭正常消費的后顧之憂,才能穩定消費預期,堅定家庭居民的消費信心,使居民放心消費,從而擴大內需。

1進一步鞏固城鄉社會保險發展成果,切實提高保障能力

經過幾年的努力,社會保險的覆蓋范圍迅速擴大,但是還需要繼續努力,鞏固這一成果。尤其是實行繳一年費保一年的險種,還需要增加吸引力,一方面提高保障水平,使參保群眾切實受益;另一方面建立連續繳費參保的激勵機制,通過擴大保險的覆蓋面,增加居民社?;鸬闹С瞿芰?,達到保險“大數法則”的要求,促進社會保障事業健康發展。同時還要加強宣傳,提高各項社會保障政策的知曉率。

2加快實施農村養老保險,減輕居民養老負擔

城鎮社會保障體制框架基本確立之后,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應該擺上政策議事日程。農民最渴望解決的養老、醫療問題,在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實施后,迫切需要建立新型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而各地自行組織開展的農村養老保險試點工作,也需要國家政策的有力指導和扶持。

3關注農民工和非正規就業者的社會保障問題

農民工社會保險參保率較低,除其自身的保險意識較弱和缺乏主動性外,用人單位受利益驅動不愿參保,現行制度不太適合農民工就業實際狀況,轉移接續不順暢,執法力量薄弱也是重要原因。結合我國經濟的發展階段和下一步目標,對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要統籌考慮,特別是要設計一套銜接城鄉的符合農民工流動特點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全國性統一的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

4擴大參保覆蓋面,改善參保人群的年齡結構

參保人群的老齡化問題要求我們必須優化參保結構,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來擴大參保人群,將參保范圍從原來的城鎮職工擴大到全社會,設計出不同層次的醫療保險項目來適應不同層次的人群,使更多的人可以參加社會保險,擴大在職人員和年輕人參加社會保險比例,使參保人員年齡結構進一步優化,延緩參保人員結構老齡化的進程。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衛生院慢性病實施方案下一篇:我是一名新手幼兒教師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