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認識低碳經濟發展之路

2023-03-25

第一篇:認識低碳經濟發展之路

認識低碳經濟發展之路

專業:09電子

學號:122672009022

姓名:江煒燊

所謂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是國際社會應對人類大量消耗化學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 CO2 )和二氧化硫( SO2 )引起全球氣候災害性變化而提出的能源品種新概念,其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GDP的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低碳經濟定義的延伸還含有降低重化工業比重,提高現代服務業權重的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內容;其宗旨是發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本特征的經濟,降低經濟發展對生態系統中碳循環的影響,實現經濟活動中人為排放二氧化碳與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的動態平衡,維持地球生物圈的碳元素平衡,減緩氣候變暖的進程、保護臭氧層不致蝕缺。廣義的低碳技術除包括對核、水、風、太陽能的開發利用之外,還涵蓋生物質能、煤的清潔高效利用、油氣資源和煤層氣的勘探開發、二氧化碳捕獲與埋存等領域開發的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新技術,它涉及電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汽車等多個產業部門。

低碳經濟有兩個基本點:其一,它是包括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在內的社會再生產全過程的經濟活動低碳化,把二氧化碳(CO2)排放量盡可能減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獲得最大的生態經濟效益;其二,它是包括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在內的社會再生產全過程的能源消費生態化,形成低碳能源和無碳能源的國民經濟體系,保證生態經濟社會有機整體的清潔發展、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

“低碳經濟”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嚴峻挑戰。隨著全球人口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長,能源使用帶來的環境問題及其誘因不斷地為人們所認識,不止是煙霧、光化學煙霧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氣中二氧化碳(CO2)濃度升高帶來的全球氣候變化也已被確認為不爭的事實。

在此背景下,“碳足跡”、“低碳經濟”、“低碳技術”、“低碳發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會”、“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應運而生。而能源與經濟以至價值觀實行大變革的結果,可能將為逐步邁向生態文明走出一條新路,即:擯棄20世紀的傳統增長模式,直接應用新世紀的創新技術與創新機制,通過低碳經濟模式與低碳生活方式,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

2006年,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牽頭做出的《斯特恩報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將來每年GDP5%—20%的損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經濟轉型。

2007年7月,美國參議院提出了《低碳經濟法案》,表明低碳經濟的發展道路有望成為美國未來的重要戰略選擇。

2008年“兩會”,全國政協委員吳曉青明確將“低碳經濟”提到議題上來。他認為,中國能否在未來幾十年里走到世界發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國應對低碳經濟發展調整的能力,中國必須盡快采取行動積極應對這種嚴峻的挑戰。他建議應盡快發展低碳經濟,并著手開展技術攻關和試點研究。

2009年1月,清華大學在國內率先正式成立低碳經濟研究院,重點圍繞低碳經濟、政策及戰略開展系統和深入的研究,為中國及全球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出謀劃策。

2009年,深圳市能博特科技有限公司受邀參加沃爾瑪2009年供應商能效提升項目啟動大會并作大會發言。與會者對提出的低成本節能思路和方法非常感興趣,給予了積極評價,紛紛咨詢。 作為世界500強之首的沃爾瑪,實施了一項可持續發展計劃,作為計劃的一個部

1 分,要求其供應商2009年相對2007年單位產品能耗下降7%,2012年下降20%。 鑒于大多數供應商對達成節能目標可能缺乏方案,沃爾瑪本次大會也邀請了十幾家能源服務商為供應商提供節能咨詢服務。 深圳市能博特科技有限公司憑借顧問多年的服務經驗,可以為企業的節能減排,提供優質的服務。

中國社會科學院6月在北京發布的《城市藍皮書:中國城市發展報告(NO.2)》指出,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發展低碳經濟正在成為各級部門決策者的共識。節能減排,促進低碳經濟發展,既是救治全球氣候變暖的關鍵性方案,也是踐行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手段。

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我們不能再以資源、能源高消耗和環境重污染來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了。如果還把GDP作為發展的全部,還以廉價資源或出口退稅換取GDP;如果口袋里的錢多了,但生存的環境惡化了,空氣變臟了,水變黑了,就與發展的本意背離了,就與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相悖了。發展低碳經濟更多的是轉變發展方式,減輕單位GDP的資源和環境代價,通過向自然資源投資來恢復和擴大資源存量,運用生態學原理設計工藝與產業流程來提高資源效率,使發展的成果更好地為人民所共享。

1. 發展低碳經濟,是調整產業結構的重要途徑。有一種誤解認為,要發展低碳經濟就要拋棄鋼鐵、建材等高耗能的產業,因而不能發展低碳經濟。但我國處于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階段,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需要鋼材(4358,21.00,0.48%)、水泥、電力等的供應保證,這些“高碳”產業是新一輪經濟增長的帶動產業,也無法通過國際市場滿足國內的巨大需求,這些產業的發展有其合理性。要通過發展低碳經濟,提高資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經濟的碳強度,促進我國經濟結構和工業結構優化升級。

2. 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優化能源結構的可行措施。煤多油少氣不足的資源條件,決定了我國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煤炭仍將是主要一次性能源。煤炭屬于“高碳”能源,我國也沒有廉價利用國際油氣等“低碳”能源的條件。發展低碳經濟,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可以有效地降低一次性能源消費的碳排放。

3. 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可能路徑。我國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研發和創新能力有限。這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也是我國由“高碳”經濟向“低碳”轉型的最大挑戰。近年來,我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產業呈快速增加之勢。如果加大投入,大力發展低碳經濟,我國可以實現這個領域的跨越式發展。

4. 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開展國際合作、參與國際“游戲規則”制定的途徑。雖然我國工業化享有全球化、制度安排、產業結構、技術革命等后發優勢,但我們不得不接受發達國家主導的國際規則,不得不在國際分工體系中處于利潤“微笑曲線”下端。發展低碳經濟,不僅可以與發達國家共同開發相關技術,還可以直接參與新的國際游戲規則的討論和制定,以利于我國的中長期發展和長治久安。

低碳經濟是一種正在興起的經濟形態和發展模式,包含低碳產業、低碳技術、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等一系列新內容。它通過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規模使用可再生能源與低碳能源,大范圍研發溫室氣體減排技術,建設低碳社會,維護生態平衡。發展低碳經濟既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國家權益和人類命運的全球性革命,又是全球經濟不得不從高碳能源轉向低碳能源的一個必然選擇。

一是我國人均能源資源擁有量不高,探明量僅相當于世界人均水平的51%。這種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的粗放利用,客觀上要求我們發展低碳經濟。

二是碳排放總量突出。按照聯合國通用的公式計算,碳排放總量實際上是4個因素的乘積:人口數量、人均GDP、單位GDP的能耗量(能源強度)、單位能耗產生的碳排放(碳強度)。我國人口眾多,經濟增長快速,能源消耗巨大,碳排放總量不可避免地逐年增大,其中還包含著出口產品的大量"內涵能源"。我們靠高碳路徑生產廉價產品出口,卻背上了碳排放總量大的"黑鍋"。在一些發達國家將氣候變化當作一個政治問題之后,我國發展低碳經濟意義尤為重大。

三是"鎖定效應"的影響。在事物發展過程中,人們對初始路徑和規則的選擇具有依賴性,一旦作出選擇,就很難改弦易轍,以至在演進過程中進入一種類似于"鎖定"的狀態,這種現象簡

2 稱"鎖定效應"。工業革命以來,各國經濟社會發展形成了對化石能源技術的嚴重依賴,其程度也隨各國的能源消費政策而異。發達國家在后工業化時期,一些重化工等高碳產業和技術不斷通過國際投資貿易渠道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中國倘若繼續沿用傳統技術,發展高碳產業,未來需要承諾溫室氣體定量減排或限排義務時,就可能被這些高碳產業設施所"鎖定"。因此,我國在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需要認清形勢,及早籌劃,把握好碳預算,避免高碳產業和消費的鎖定,努力使整個社會的生產消費系統擺脫對化石能源的過度依賴。

四是生產的邊際成本不斷提高。碳減排客觀上存在著邊際成本與減排難度隨減排量增加而增加的趨勢。1980-1999年的19年間,我國能源強度年均降低了5.22%;而1980-2006年的26年間,能源強度年均降低率為3.9%。兩者之差,隱含著邊際成本日趨提高的事實。另外,單純節能減排也有一定的范圍所限。因此,必須從全球低碳經濟發展大趨勢著眼,通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調整產業結構,把寶貴的資金及早有序地投入到未來有競爭力的低碳經濟方面。

五是碳排放空間不大。發達國家歷史上人均千余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大擠壓了發展中國家當今的排放空間。我們完全有理由根據"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要求發達國家履行公約規定的義務,率先減排。2006年,我國的人均用電量為2060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只有經合組織國家的1/4左右,不到美國的1/6。但一次性能源用量占世界的16%以上,二氧化碳排放總量超過了世界的20%,同世界人均排放量相等。這表明,我國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碳排放強度偏高,而能源用量還將繼續增長,碳排放空間不會很大,應該積極發展低碳經濟。

2009年9月,胡錦濤主席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承諾,“中國將進一步把應對氣候變化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并繼續采取強有力的措施。一是加強節能、提高能效工作,爭取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顯著下降。二是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爭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左右。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匯,爭取到2020年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13億立方米。四是大力發展綠色經濟,積極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研發和推廣氣候友好技術。”

2009年12月,深圳市高交會中,深圳市宗興環??萍加邢薰咀鳛槲覈谝患覍I從事節能減排診斷服務、節能量驗證、ISO14064GHG溫室效應氣體排放量盤查、減排、驗證服務商也參加在其中,有5年歷史的宗興環保是首次參加高交會,他們原來服務對象主要面向專業市場,現在要面向大眾市場了。劉董解釋說:“就象我們每年要做體檢一樣,企事業單位的節能減排設備同樣需要經常體檢,而我們扮演著‘體檢醫生’的角色,幫企業查出病源,然后向他們推薦最新、最可靠、最合適的換代設備。目前中國大多數企事業單位能源管理還處于初級階段,基本上每個企業都有30%以上的節能空間。我們診斷過的300余家企業,百分之百存在不同程度的節能、節水空間,在實施了改進方案后不但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還取得了良好的環境效益。我們將以‘低碳經濟導航’為經營使命,矢志成為低碳技術服務行業的領先者,企事業單位身邊的‘節能減排醫院’”。2010年由深圳市宗興環??萍加邢薰九e辦的ISO14064-1:2006GHG溫室氣體排放盤查、驗證研討會將于3月12日在深圳市留學人員(龍崗)創業園召開,歡迎低碳技術服務者踴躍報名參加。

2010年3月,生態環保、可持續發展成為兩會的主題,全國政協“一號提案”內容就是談低碳環保。溫家寶政府工作報告在今年要重點抓好八個方面工作中指出:國際金融危機正在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搶占經濟科技制高點,決定國家的未來,必須抓住機遇,明確重點,有所作為。要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醫藥、信息網絡和高端制造產業。

2010年4月,當各大國際會議開始關注地球“健康”、探索綠色經濟、低碳經濟,當“地球一小時”吸引越來越多的世界城市參與,4月22日第41個“世界地球日”的到來,又一次喚起了人們愛護地球母親的拳拳之心。

第二篇:認識低碳經濟發展之路(論文)范文

認識低碳經濟發展之路

21世紀以來,全球氣溫不斷的繼續上升,冰川的融化,能源的緊缺以及環境污染等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已經重重的敲響了警鐘,人類應當如何合理的利用自然資源,如何轉變傳統高能耗、高污染的經濟增長方式, 大力推進節能減排, 發展以低能耗、低排放為標志的低碳經濟, 實現可持續發展, 正在成為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共同選擇,中國作為世界上的大國,也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節能減排等國際合作, 推動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取得新進展,為營造一個舒適健康的環境作出自己的努力。

當今世界,全球化是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信息和通訊技術的迅速發展正在拉近地域間的距離和政治界限,這種趨勢的積極方面是在全球經濟和文化交流的推動下,給人們帶來了更多的物質和服務,給地球上的人們帶來了新的機遇,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這種全球化趨勢的負面影響,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消失,臭氧層耗竭、污染、水資源耗竭以及為了爭奪公有資源引起的沖突等是人類面臨的最緊迫的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唯一的選擇是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也就是低碳經濟的道路。

五十年代前,我國的工業化剛剛起步,工業基礎薄弱.環境污染問題尚不突出,但生態惡化問題經歷數千年的累積,已經積重難返。五十年代后,隨著工業化的大規模展開,重工業的迅猛發展,環境污染問題初見端倪。但這時候污染范圍仍局限于城市地區,污染的危害程度也較為有限。到了八十年代,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的環境污染漸呈加劇之勢,特別是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使環境污染向農村急劇蔓延,一些法律的不完善,人們對生態環境的重要性認識不過,加快了對環境的破壞,逐漸造成了一些環境污染比較嚴重的地方出現了一系列危害健康的危險病,南北兩極出現了臭氧層破壞,導致人類皮膚病的發生率上升等等一系列問題,地球母親已是千瘡百孔,苦不堪言,它已慢慢報復人類的一切不正當手段,海平面的上升,臺風海嘯干旱洪澇、、、所幸的是,進入20世紀以來,人類越來越認識到保護地球的重要性, 環境保護運動在世界范圍內的興起,1990年第二十屆地球日活動的組織者希望將這一美國國內的運動向世界范圍擴展,為此他們致函中國、美國、英國三國領導人和聯合國秘書長,呼吁他們采取措施,舉行會晤締結關于環境保護議題的多邊協議,協力扭轉環境惡

化的趨勢;同時地球日的組織者還呼吁全世界愿意致力環境保護的政府在1990年4月22日各自動員國民開展環境保護運動。地球日活動組織者的倡議得到了亞洲、非洲、美洲、歐洲許多國家和眾多國際性組織的響應,最終在1990年4月22日全世界有來自140多個國家的逾2億人參與了地球日的活動。從此世界地球日成為全球性的環境保護運動。

于是低碳經濟發展是一種正在興起的經濟形態和發展模式, 包含低碳產業、低碳技術、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等一系列新內容。它通過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大規模使用可再生能源與低碳能源, 大范圍研發溫室氣體減排技術, 建設低碳社會, 維護生態平衡。發展低碳經濟既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國家權益和人類命運的全球性革命, 又是全球經濟不得不從高碳能源轉向低碳能源的一個必然選擇。低碳經濟最初是由英國前首相布萊爾在2003 年2 日發表的《我們未來的能源----創建低碳經濟》白皮書中提出來的, 白皮書著眼于降低對化石能源依賴和控制溫室氣體排放, 提出英國到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60%的低碳發展目標,從根本上把英國變成一個低碳經濟國家。擯棄20世紀的傳統增長模式,通過低碳經濟模式與低碳生活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 已經成為21世紀國際社會達成的共識。2008 年世界環境日確立的轉變傳統觀念,推行低碳經濟的主題,表達了人類發展低碳經濟的愿望, 2009 丹麥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就2012 年后應對溫室氣體排放達成新的協議。低碳經濟就其內涵來說,與循環經濟和綠色經濟的核心是一致的, 都是要求高利用、低排放。所以,參與國際減排活動,加強國際經濟技術合作 碳減排是一項巨大的系統工程,涉及到世界各國的切身利益。未來越來越依賴于對于資源的可持續使用和環境技術來進行競爭,同時也不應該低估低碳經濟在創造就業機會和經濟發展方面的巨大潛力。為了促進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共同目標,發達國家有義務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援助和技術轉讓。國際低碳方面的技術交流是發展中國家獲取能源新技術的主要途徑。我國應積極參與國際能源技術市場和碳交易市場,通過各種激勵機制來促進可持續發展,并為低碳技術、低碳產品的出口提供一定的激勵措施。

至此中國也積極參與環境的保護,加入環境保護的大家庭中,貢獻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環境保護法律的完善,低碳經濟發展。發展低碳經濟, 是中國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綠色發展、低代價發展的迫切要求和戰略選擇。既促進節

能減排, 又推進生態建設, 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與國家正在開展的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在本質上一致, 與國家宏觀政策吻合。但是, 從中國的現實國情、能源結構及科技發展水平來看, 目前發展低碳經濟面臨著諸多挑戰。發展低碳經濟是應對高能耗的現實選擇,發展低碳經濟是可繼續發展的必然要求,發展低碳經濟是應對國際挑戰的必然選擇,實施發展戰略,推進低碳經濟發展,完善法律體系,保障低碳經濟發展,增強自主創新,發展可再生能源,養成低碳習慣,共同建設綠色生活方式是現在中國努力的方向。

中國正在按照科學發展觀,建立生態文明和和諧社會,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我們也應當清醒地看到,我國環境形勢仍然相當嚴峻。城市是人類經濟活動的中心,是社會發展的心臟。我國城市總數已達661個,城鎮人口5.4億人。據專家預測,到2020年,中國的城市化率將達到58%~60%,在這一期間,中國的城市人口將達到8億~9億。城市的環境狀況,關系到我國大多數人的福利和健康。目前我國城市環境問題相當嚴重。從全國來說,“十五”環境保護計劃指標沒有全部實現,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0年增加了27.8%,COD僅減少2.1%,未完成削減10%的目標。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遠遠超過環境容量,環境污染嚴重。水污染、大氣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等環境問題不但沒有得到控制,而且仍在進一步發展。這些環境問題嚴重地影響了我國經濟發展目標的實現以及人民的身體健康和生活的改善。

低碳經濟,就是最大限度地減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經濟,也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經濟。

因此,為了能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在生活中,我們應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每個細節上注重節能減耗,除了做作業看書必須開燈,其他時間沒必要開的燈能不開就盡量少開,這樣就能減少電燈排出的二氧化碳。家里的電器開著也能排出二氧化碳,就連小小的手機電池插座也能排出可怕的二氧化碳,只要手機充電器充完電就立刻取下就可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冰箱里盡量能排放整齊,這樣就能減少冰箱工作的次數,從而達到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照{雖然能給我們在夏天帶來涼意,但它的室外機卻能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我們最好能盡量少用,不要再讓我們的地球呼吸太多的二氧化碳,宣傳環保意識,讓人們知道環境的重要性,少砍伐樹木,多植樹造林。限制汽車的排放量,及時回收排放

量超標的老車,讓我們從現在開始低碳生活吧,它是一種健康的生活,能服務他人,造福子孫。

國際上已經有許多成熟的低碳技術。我們在努力發展和應用自己的低碳技術的同時,要大力從國外引進這些先進技術。最近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通過了所謂的“巴厘島路線圖”,其中包括一個加速向發展中國家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方面的技術轉讓的戰略性方案。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一機制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下的“清潔發展機制”及其他機制,引進資金和先進的低碳技術,促進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和低碳城市的建設,促進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減緩溫室氣體排放增加的速度,實現經濟發展和氣候變化應對之間的平衡。讓我們一起,低碳生活。

第三篇:中國的低碳經濟發展之路

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低碳經濟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GDP的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

“低碳經濟”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嚴峻挑戰。隨著全球人口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長,能源使用帶來的環境問題及其誘因不斷地為人們所認識,不止是煙霧、光化學煙霧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氣中二氧化碳(CO2)濃度升高帶來的全球氣候變化也已被確認為不爭的事實。

在此背景下,“碳足跡”、“低碳經濟”、“低碳技術”、“低碳發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會”、“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應運而生。而能源與經濟以至價值觀實行大變革的結果,可能將為逐步邁向生態文明走出一條新路,即:擯棄20世紀的傳統增長模式,直接應用新世紀的創新技術與創新機制,通過低碳經濟模式與低碳生活方式,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

“低碳經濟”的理想形態是充分發展“陽光經濟”、“風能經濟”、“氫能經濟”、“生物質能經濟”。在“碳素燃料文明時代”向“太陽能文明時代”(風能、生物質能都是太陽能的轉換形態)過渡的未來幾十年里,“低碳經濟”、“低碳生活”的重要含義之一,就是節約化石能源的消耗,為新能源的普及利用提供時間保障。特別從中國能源結構看,低碳意味節能,低碳經濟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經濟。

“戒除嗜好!面向低碳經濟”的環境日主題提示人們,“低碳經濟”不僅意味著制造業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產能力,推進節能減排的科技創新,而且意味著引導公眾反思哪些習以為常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費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從而充分發掘服務業和消費生活領域節能減排的巨大潛力。早在2007年9月8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就曾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15次領導人會議上,本著對人類、對未來的高度負責態度,對事關中國人民、亞太地區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福祉的大事,鄭重提出了四項建議,明確主張“發展低碳經濟”,令世人矚目。

他在這次重要講話中,一共說了4回“碳”:“發展低碳經濟”、研發和推廣“低碳能源技術”、“增加碳匯”、“促進碳吸收技術發展”。他還提出:“開展全民氣候變化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節能減排意識,讓每個公民自覺為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做出努力。”這也是對全國人民發出了號召,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 胡錦濤主席并建議建立“亞太森林恢復與可持續管理網絡”,共同促進亞太地區森林恢復和增長,減緩氣候變化。

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大力發展綠色經濟,緊密結合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決策部署,培育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建設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工業、建筑、交通體系。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低碳經濟”成為全球熱點。低碳經濟的爭奪戰,已在全球悄然打響。這對中國而言,是壓力,也是挑戰。

挑戰之一: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加快推進的中國,正處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長階段,大規?;A設施建設不可能停止;長期貧窮落后的中國,以全面小康

為追求,致力于改善和提高13億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帶來能源消費的持續增長。“高碳”特征突出的“發展排放”,成為中國可持續發展的一大制約。怎樣既確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又不重復西方發達國家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謀發展的老路,是中國必須面對的難題。

挑戰之二:“富煤、少氣、缺油”的資源條件,決定了中國能源結構以煤為主,低碳能源資源的選擇有限。電力中,水電占比只有20%左右,火電占比達77%以上,“高碳”占絕對的統治地位。據計算,每燃燒一噸煤炭會產生4。12噸的二氧化碳氣體,比石油和天然氣每噸多30%和70%,而據估算,未來20年中國能源部門電力投資將達1。8萬億美元?;痣姷拇笠幠0l展對環境的威脅,不可忽視。

挑戰之三:中國經濟的主體是第二產業,這決定了能源消費的主要部門是工業,而工業生產技術水平落后,又加重了中國經濟的高碳特征。資料顯示,1993—2005年,中國工業能源消費年均增長5。8%,工業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約70%。采掘、鋼鐵、建材水泥、電力等高耗能工業行業,2005年能源消費量占了工業能源消費的64。4%。調整經濟結構,提升工業生產技術和能源利用水平,是一個重大課題。

挑戰之四: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經濟由“高碳”向“低碳”轉變的最大制約,是整體科技水平落后,技術研發能力有限。盡管《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規定,發達國家有義務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技術轉讓,但實際情況與之相去甚遠,中國不得不主要依靠商業渠道引進。據估計,以2006年的GDP計算,中國由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轉變,年需資金250億美元。這樣一個巨額投入,顯然是尚不富裕的發展中中國的沉重負擔。

隨著金融危機的蔓延,通過發展綠色經濟應對金融危機已成為全球共識,節能環保產業將成為撬動經濟復蘇的重要杠桿。雖然低碳經濟在我國的發展存在著種種挑戰,但中國的低碳經濟之路也有著自己廣闊的前景,在政府支持和社會各界的努力下,一定能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低碳經濟之路。

發展有中國特色的低碳經濟如何做到全面、統籌、可持續發展呢?一是倡導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的綠色發展。

在綠色經濟的框架下,推動包括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生態經濟、合理消費等在內各領域的發展。把低碳經濟的概念落在節能減排、環保、能源效率提高上,落在傳統產業的改造和提升上,落在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上。

二是低碳技術要建立在科技創新的基礎上發展。

我們應根據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和國際社會未來應對氣候變化的趨勢,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先進技術、適用技術的層次體系,做到各種技術之間互相協調。不僅要加大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力度,也要著力加強新能源技術、清潔煤技術、節能降耗等戰略性技術的研發和儲備。

三是通過低碳技術和產業政策,揚長避短,改造提升傳統工業,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

推動低碳經濟技術發展涉及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和各個行業,關系到經濟結構的調整,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關系到國際的科技競爭和市場競爭。低碳經濟必須“魂要附體”,而傳統產業以及新興產業正是這個“體”之所在。

四是充分考慮碳關稅等貿易保護措施的反制措施。

一方面,我們要自主實現節能減排,服務我們自身的發展;另一方面,也應

充分考慮對碳關稅等貿易保護措施的反制措施,在全球變化經濟博弈中不受損失或少受損失。

另外,發展低碳經濟離不開低碳經濟政策推動。目前,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政策有的處于空白,有的亟待完善。下文從教育、經濟、管理、技術、投入5個方面提出一些政策建議。

(一)低碳教育政策

第一,明確政府在低碳教育中的主體責任。政府應針對不同年齡、不同需求制定不同的低碳教育內容,不斷完善低碳教材體系,加大低碳教育的師資培訓。第二,籌建專門的低碳博物館。博物館是向公民宣傳普及各種科技知識的場所,應將低碳博物館的建立健全納入政府議事日程,填補我國博物館的這一空白。

第三,設立全國低碳日或世界低碳日。全國性的主題日作為普及相關主題知識的重要載體,可以收到很好的社會效果。

(二)低碳經濟政策

第一,推行基于配額交易的碳排放權交易。目前國內碳排放權交易的主要類型是基于項目的碳排放權交易,基于配額的碳排放權交易由于主體交易市場尚不具備而進展緩慢。我國應積極籌建基于配額交易的碳交易所,完善碳交易所的相關法規,加快二氧化碳排放權衍生產品的金融創新工作。

第二,開征二氧化碳稅。二氧化碳稅,也稱碳稅,是為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而征收的一種環境稅。從長遠來看,實施碳稅是勢在必行的。研究表明,近期在中國征收低稅率碳稅對經濟的影響并不大,但對抑制二氧化碳排放和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作用明顯。

第三,建立征收生態環境補償費制度。對生態環境造成直接影響的各項行為活動,如各類礦產資源的開采、能源開采(包括煤炭開采和石油開采)、森林砍伐、草原的過度使用、地下水資源的過量開采、地表水資源的開發、土地開發等開征生態環境補償費。根據生態環境補償費的征收目的,可采用產品收費、使用者收費等多種方式。

(三)低碳管理政策

第一,構建低碳經濟發展的組織機構和戰略規劃,制定《低碳經濟法》等法律法規。同時,加速《低碳經濟法》等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實施;加快低碳經濟技術標準體系建設,健全比較科學的計量手段和自動監測系統,實現低碳經濟工作的規范化、定量化和系統化。

第二,建立針對地方政府和企業的低碳考核制度。在發展低碳經濟時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方式來調動地方政府的積極性:一是通過法律、法規規范地方政府發展低碳經濟的權利和義務;二是推行“低碳GDP”考核制度,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低碳經濟指標體系,將現行的GDP指標扣除因環境污染、自然資源消耗、生態環境退化的損失;三是將實施低碳發展的評價指標納入地方的經濟核算體系和政府官員的政績考核。

第三,制定和實施低碳認證制度。低碳標志是一種產品的證明性商標。低碳認證一方面有利于消費者選擇低碳產品,促進低碳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企業低碳意識。應積極推動低碳認證制度的制定和實施,建立健全低碳標志標準,向企業宣傳低碳標志的意義,鼓勵企業進行認證。

第四,建立押金退款政策。建議先行在伐木特許權的所有者中實行押金退款制度。

(四)低碳技術政策

第一,完善低碳技術創新的激勵政策。推行科技人員和經營管理人員、低碳產品開發人員的技術入股、專利入股、管理要素入股、成果入股和持股經營政策,采取期權、期股等各種分配激勵方式,以獎勵在低碳技術創新方面有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和經營管理人員,使他們的薪酬水平與人才市場接軌。放寬低碳技術入股的比例限制,加大獎勵力度,使低碳技術人員的收入與崗位技能、工作業績以及經濟效益緊密掛鉤。

第二,實施促進低碳技術創新的采購政策。政府“低碳”采購,是指政府購買和使用符合低碳認證標準的產品和服務的行為。政府采購是彌補市場機制不足,保護、激勵技術創新的重要渠道。

第三,發展低碳技術風險投資機構。政府部門應給予優惠政策,扶持建立一批低碳技術風險投資機構,由這些機構承擔低碳技術成果研究、開發和產業化過程中的風險,若低碳技術開發應用成功,投資機構可從企業生產新產品所得利潤中提取一定比例作為風險投資的回報。

(五)低碳投入政策

第一,增列低碳經濟發展支出預算項目。政府預算支出是低碳經濟發展資金的根本保證。要確保低碳經濟發展資金的穩定,把低碳經濟發展資金列入財政預算的支出范疇,把低碳經濟發展資金作為財政的經常性支出,為財政履行發展低碳經濟職能提供制度保證。

第二,完善調動企業、個人等主體投資低碳經濟積極性的政策。引導市場力量自覺防范、減排、治理污染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刹捎孟率龃胧┱{動企業、個人等主體投資低碳經濟的積極性:對企業低碳經濟投資項目在貸款額度、貸款利率、還貸條件等方面給予優惠;對企業投資于防污設備給予投資抵免、稅前還貸、加速折舊等多種形式的支持;對低碳經濟融資給予稅收優惠;對低碳產業和有明顯污染削減的技術改造項目進行貼息。

中國社會科學院6月在北京發布的《城市藍皮書:中國城市發展報告(NO.2)》指出,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發展低碳經濟正在成為各級部門決策者的共識。節能減排,促進低碳經濟發展,既是救治全球氣候變暖的關鍵性方案,也是踐行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手段。 在低碳經濟問題上,人們需澄清一些認識上的誤區。首先,低碳不等于貧困,貧困不是低碳經濟,低碳經濟的目標是低碳高增長;第二,發展低碳經濟不會限制高能耗產業的引進和發展,只要這些產業的技術水平領先,就符合低碳經濟發展需求;第三,低碳經濟不一定成本很高,溫室氣體減排甚至會幫助節省成本,并且不需要很高的技術,但需要克服一些政策上的障礙;第四,低碳經濟并不是未來需要做的事情,而是應從現在做起;第五,發展低碳經濟是關乎每個人的事情,應對全球變暖,關乎地球上每個國家和地區,關乎每一個人。

當前,中國正處于把握經濟增長機遇和進行低碳轉型的兩難選擇之中。我們必須既遵循經濟社會發展與氣候保護的一般規律,順應發展低碳經濟的潮流和趨勢,同時還要根據中國的基本國情和國家利益,尋找一條協調長期與短期利益、權衡各類政策目標、謀求雙贏的低碳發展路徑。在這個問題的認識上,我們需要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武斷,在出臺政策過程中要多一些審慎,少一些莽撞,唯有如此,我國低碳經濟發展才會真正邁入科學發展的軌道。

第四篇:聚四氟乙烯與低碳經濟發展的標準化之路

聚四氟乙烯與低碳經濟發展的標準化之

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之后,發展低碳經濟已成為國際社會尋求可持續發展主流的戰略選擇,我國也啟動了各項低碳試點工作,積極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低碳經濟發展之路。

作為廣州地區專門從事標準化研究與應用服務的社會科研機構,廣州市標準化研究院在廣東省和廣州市相繼成為國家低碳試點省市之初就積極投身低碳事業,長期跟蹤研究國內外低碳標準化發展動態,努力學習和借鑒國外低碳標準化建設的成功經驗,積極與國內外多家知名標準化機構緊密合作,共同搭建標準化交流平臺,充分發揮標準化的支撐力、帶動力和引領力作用,在低碳標準研究、低碳技術服務等實踐工作中取得了良好成效,為廣東省、廣州市低碳標準化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跟蹤國內外低碳動態 開展低碳標準化研究

作為廣州市低碳標準化工作的主要技術支撐機構,廣州市標準化研究院一直積極配合推進廣州市低碳標準化建設,在低碳標準化研究方面處于行業發展前列。

一、開展低碳調查研究,服務行業發展規劃

加強與行業協會聯系,通過對本地重點發展產業的深入調研,切實掌握廣州市企業在低碳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困難,編制完成了《廣州市紡織行業低碳發展情況調研報告》,為廣州市重點行業制定未來低碳發展規劃提供策略參考。

二、推動成果試點應用,服務企業低碳管理

2011年,廣州市標準化研究院與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廣州市紡織行業協會合作,以紡織行業為切入點,開展并完成了紡織業碳盤查量化方法研究,形成了包括3家本地龍頭紡織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清單報告、紡織企業溫室氣體量化方法研究報告以及紡織企業溫室氣體排放量化工具等一系列研究成果,并努力推廣成果應用,現場指導企業開展溫室氣體管理工作,建立溫室氣體管理體系,幫助企業構建起自己的溫室氣體管理人才隊伍,為企業發展低碳經濟提供建議。

三、推進成果標準化,服務省市低碳試點

在開展紡織業碳盤查量化方法研究的基礎上,總結經驗,積極推動研究成果向地方標準轉化。2012年,廣州市標準化研究院不僅順利完成了廣州市首份低碳地方技術規范《紡織工業企業溫室氣體排放量和清除量核算方法》的制定任務,而且在中國標準化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下,成功申報了廣東省首批5項低碳地方標準,通過標準化手段為廣東省、廣州市低碳試點工作提供技術支撐。

?

第五篇: 低碳經濟與環境保護演講稿:走低碳之路

譜山水樂章

走低碳之路 譜山水樂章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評委,在座的同事們:

大家好!我是來自于縣×××,首先,在我演講前我想告訴大家這樣兩組數據:

第一組數據是:××縣是典型的土石山區,全縣有牧草地19萬畝,宜林山地高達16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43.7%。境內河道縱橫,水量豐枯懸殊,水能理論蘊藏量大。

第二組數據是:科學家指出:全球氣溫升高1℃,全球許多地方將可能變成大漠;氣溫升高2℃,地球上1∕3的動植物就可能消亡;氣溫升高3℃,生活秩序將因之而亂;氣溫升高4℃,我們不得不為自己的口糧擔憂;氣溫升高5℃到6℃,95﹪的生命將不復存在,人類也將面臨滅絕的災難„„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走低碳之路 譜山水樂章》。

地震、干旱、沙塵暴、氣候變暖„„一個時期以來,這一切早已成了我們生活中揮之不去的“陰霾”,從汶川到玉樹,從祖國的西南再到西北,是什么讓我們記住了一個個地名,又是什么讓我們銘記住那一張張可愛的臉龐?當我們在痛定思痛、重新審視自己的所作所為之際,環境問題成了刻 不容緩的大事。對于這一點,我們白河人有更加切身的感受。

多年前,我縣就探明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為了擺脫貧困,人們大肆開采硫礦,由于毫無節制、又無保護措施,導致河流污染,白石河曾一度成“血河”,河流下游的人們連吃水都成問題。最后,在多方努力下,終于關閉了沿河的許多廠礦,切斷了污染源。但對當地生態波壞的潛在影響依然存在,有人士稱:“光靠河流自身的自凈能力,要想恢復到以前的生態狀態,至少需要五六百年”。

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從來都是一個兩難命題。是“竭澤而漁”,還是“適度開發”,這一“取”一“舍”之間卻彰顯出大智慧、大局觀。在09年丹麥哥本哈根的全球氣候大會上,各方經過艱難磋商最終達成的協議,更是基于環境問題日趨緊張的共識。與此同時,發展低碳經濟的理念更是呼之欲出。

近幾百年來,西方許多發達國家在生產和生活中依靠消耗大量的礦石資源,工業化推進了,生活水平、消費水平提高了,但是大量碳排放卻造成了環境問題,他們開始幡然悔悟,拋棄“高碳”的生活和消費方式,回過頭來治理污染。

作為一個山區縣,我們如何能不重蹈覆轍,走出靠犧牲環境來獲得取利益的怪圈?那么走低碳經濟之路,勢必是我們必然的選擇。誰不希望頭頂的天空湛藍如鏡? 誰不希望腳下的大地綠草如茵? 誰不希望身邊的河水清澈明凈?

誰不希望眼前的陽光燦爛如金?是的,這一切的一切,都值得我們為之努力。我可以想象的到,白河的低碳之路會有這樣一天,千山秀黛,萬壑蒼翠;一江碧波映山倒翠;寬闊的馬路兩旁,潔美的居民小區,都被綠色點綴得美妙絕倫;集鎮村落里、生態社區內,無不體現著自然和諧,與周圍的山水交相呼應;休閑花園里,奔跑嬉戲的孩子臉上的笑容,就像是綻放的嬌艷爛漫的花朵。這一刻,回歸自然,回歸生命本來的顏色„„

朋友們,聽到這里,也許你會認為這只是一個夢,但我卻不這樣認為??h委、縣政府早已把可持續發展作為戰略思想,把調整產業結構,退耕還林,發展生態經濟作為重中之重來抓,按照“1630”城鄉布局,打造1個宜居縣城、6個重點集鎮、30個社區化文明生態新村,以低碳經濟為“題目”,用秀山清水做“文章”,無不顯示出白河人民在新的發展形勢下的雄心大略。作為一名白河人,生于斯,長于斯,白河的山水,無時無刻不牽絆著我;白河的發展,無時無刻不鼓舞著我。

朋友們!讓我們共同行動起來,參與到白河的生態建設中來,為建設一個宜居白河、生態白河、水色白河和魅力白河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謝謝大家!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乳腺外科護理工作計劃下一篇:人生感悟經典語錄大全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