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認識建筑論文范文

2023-03-08

認識建筑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以2010-2014年CNKI數據庫收錄的4 926篇國內應急管理研究文獻為研究對象,運用文獻計量學、內容分析法和CiteSpace可視化軟件,對該領域文獻分布、研究機構、學科跨度、內容結構和前沿熱點等研究現狀進行分析。結果表明,近五年國內應急管理研究處于穩定發展階段,初步形成核心研究機構群,跨學科研究呈現出以公共領域為核心而多元學科領域高度綜合化和融合研究的發展態勢,研究內容的知識體系結構明顯,并挖掘出該領域在“理論基礎研究”、“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突發事件應對”、“應急資源保障”、以及“突發事件信息發布與網絡輿情研究”等6個方面的前沿熱點。

〔關鍵詞〕應急管理;突發事件;知識圖譜;文獻計量;研究熱點;可視化分析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01.028

〔Key words〕emergency management;emergency;knowledge mapping;bibliometrics;hotspots;visualization analysis

所謂應急管理是指為了最大限度地消減突發事件所帶來的危機或損失,政府以及社會組織等管理主體依照相關法律制度,在合理調配應急物資和人力資源的基礎上,通過科學管控應急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運行,以實現有效預防與應對突發事件的復雜過程。國際上,應急管理研究肇始于20世紀60年代,起初主要關注醫療衛生領域的應急問題,80年代后應急管理理念逐漸向其他領域滲透、擴展,直至90年代末已涵蓋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和社會安全等主要領域[1]。根據布拉德福文獻離散規律,某一學科領域中關鍵性文獻大多集中發表在少數核心期刊。因而,本文在梳理近五年國內核心期刊所刊發的應急管理研究成果基礎上,采用文獻計量和知識圖譜的方法,以揭示該領域的研究力量、學科跨度、內容結構與前沿熱點等發展態勢,以期為進一步深化該領域研究提供整體性和發展性的學理參考。

1數據來源與樣本分析

本文選取CNKI《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的核心期刊庫作為數據來源,以“應急管理”為檢索主題,“TI=‘應急’OR TI=‘應急管理’OR TI=‘突發事件’OR TI=‘突發公共事件’OR TI=‘自然災害’OR TI=‘事故災難’OR TI=‘公共衛生事件’OR TI=‘公共安全事件’OR TI=‘群體性事件’”為檢索表達式,文獻時間跨度為5年(2010年1月1日到2014年12月31日),共采集文獻5 135篇。經查驗,剔除重復與弱關聯文獻,最終確定有效文獻有4 926篇。其中,2010-2014年的有效樣本量為1 018篇、1 086篇、1 003篇、1 059篇、969篇。與近十年該領域統計數據比較(見圖1),近五年國內該領域研究處于大體均衡的穩定發展狀態。

11機構分析:主要研究機構與地域分布

通過對發文單位的統計,可得出我國應急管理領域的主要研究機構和研究地域分布。統計結果顯示,(1)高校和科研院所是該領域的主要研究力量。其中,發文前10名的單位依次為: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西南交通大學、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學院、大連理工大學、武漢大學、四川大學等。(2)如表1所示,發文前40名單位的合計發文量為1 645篇,約占總發文量的1/3,于是可知,這些單位為我國應急管理領域的核心研究機構;從這些研究機構的地域分布來看,我國應急管理領域的主要研究機構絕大多數集中在中、東部地區,研究機構所在地域排在前五名為:北京、江蘇、上海、湖北、四川。在前40名單位中,西部機構僅占主要研究機構數量的15%,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受經濟、社會等環境條件等發展因素影響,我國在該領域研究方面東、西部發展十分不均衡。

12出版來源:主要情報源與學科跨度

統計分析文獻來源期刊,一方面,有助于確定該研究領域的主要情報源;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該領域的橫向研究程度、相關主題的性質等[2]。如表2所示,載文前30名來源期刊合計刊載應急管理領域核心論文1 663篇,約占總發文量的1/3,根據布拉德福定律,《中國安全科學學報》、《物流技術》、《自然災害學報》、《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以及《情報雜志》等30種刊物為應急管理領域論文發表的核心區,是該研究領域的主要情報源。

13關鍵詞分析:內容結構與前沿熱點

一篇文獻的關鍵詞是反映研究成果核心內容的自然語言詞匯,高頻關鍵詞是當前某學科領域被研究者集中研究的主題內容[3]。因而,通過分析某學科相關論文關鍵詞的分布頻次與特征,能顯示該學科的總體內容特征、研究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學術研究的發展脈絡與發展方向、學術研究的重點與熱點等[4]。知識圖譜作為一種顯示某一領域科學知識的發展進程與結構關系的圖形,“具有‘圖’和‘譜’的雙重屬性與特征:既是可視化的知識圖形,又是序列化的知識譜系,顯示了知識單元或知識群之間網絡、結構、互動、交叉、演化或衍生等諸多隱含的復雜關系,而這些復雜關系正孕育著新的知識的產生”[5]。于是本文運用Citespace V38 R1可視化軟件來統計應急管理研究的高頻關鍵詞和關鍵詞共現聚類情況,以分析應急管理研究的內容結構與前沿熱點。

131國內應急管理領域研究的內容結構

本文將Citespace的網絡節點選定“keyword”,修正算法選擇“pathfinder”,數據抽取閾值C,CC,CCV 設定為(2,2,20)(2,3,20)(3,3,30),運行軟件得到高頻關鍵詞序列,并通過內容分析法,進行關鍵詞的主題聚類,如表3可知,國內應急管理領域研究主要涉及3個方面:(1)“應急管理基礎研究”,包括應急管理對象和應急管理主體等方面研究,如關于突發事件的特征、形成機理、演化規律、影響效度研究,關于應急管理的相關理論、歷史沿革、思想理念、管理模式、戰略與決策、以及基本原理與方法研究;(2)“應急管理體系研究”,包括應急預案、應急機制、應急體制等方面研究,如關于應急政策法規及制度研究,關于應急管理組織體系、應急救援力量等研究;(3)“應急管理實務研究”,包括應急監測與預警、響應與處置、應急信息管理、應急保障以及應急能力與評估研究。從詞頻分布看,近五年國內應急管理領域較為關注突發事件類型為自然災害、群體性事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高校成為應急管理的重要力量;近五年,隨著我國應急管理預案體系的初步形成,應急機制建設得到較高的關注與重視,應急管理實務方面取得了較大進展。但在一定程度上,關于我國應急法治建設、應急文化建設、應急平臺體系同應急管理的現實發展還有一定差距,有待進一步加強。

132國內應急管理領域研究前沿分析

CiteSpace可視化圖譜中每一節點代表一個關鍵詞,節點大小表示其詞頻出現的高低,節點間連線表示關鍵詞之間的共現關系。為使該領域圖譜前沿主題更加突出,隱去關鍵詞排名前3位的“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自然災害”,生成關鍵詞共現可視化圖譜。如圖3所示,目前國內應急管理領域的研究前沿主要集中在5個部分:一是以“自然災害”、“群體性事件”、“公共衛生事件”等為主的應急管理理論基礎研究(A區);二是以“應急管理”、“應急預案”、“應急監測”等為主的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研究(B區);三是以“應急救援”、“應急能力”、“應急處置”等為主的突發事件應對方面研究(C區);四是以“應急物流”、“應急物資”、“應急資源”等為主的應急資源保障方面研究(D區);五是以“突發事件報道”、“第一時間”、“網絡輿情”等為主的突發事件信息發布與應對研究(E區)。其研究內容具體如下:

(1)應急管理的理論基礎研究

其熱點主要涉及:①各級各類突發事件發生機理、演化規律以及風險評估研究;②全方位、全過程應急管理理論研究;③應急管理的多學科交叉研究;④應急管理中個體與組織的心理與社會行為研究等方面。其中,學界對“群體性事件”研究已成為繼“自然災害”和“公共衛生事圖3近五年國內應急管理研究的關鍵詞共現可視化圖譜

件”之后應急管理領域研究的又一大熱點。從一定程度講,這深刻反映了應急管理研究同我國所面臨的自然條件、社會結構轉型和外部復雜多變國際情勢的現實國情具有高度的相關性和符合度。從該領域的整體上講,應急管理對象是包括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在內的各級各類突發事件,它既涉及傳統國家安全要素和安全問題,又涉及非傳統國家安全要素和安全問題。自2014年我國“總體國家安全觀”提出以來,從目前研究情況看,基于總體國家安全觀的理念,將我國應急管理工作提升到國家安全高度,從國家綜合安全管理框架下來整體謀劃應急管理戰略和重大問題決策是我國應急管理理論與實踐的歷史必然和現實選擇。

(2)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研究

其熱點主要涉及:①應急預案研究,包括應急預案體系結構和功能研究、應急預案的選擇、評價與優化研究。隨著我國《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管理辦法》(2013)的出臺,我國應急預案體系研究與建設得到了全面發展。②應急救援力量體系研究。應急救援力量體系是應急管理組織體系建設的關鍵所在。公共危機應急救援力量體系研究主要是由公共危機應急救援力量法律體系、預案體系、結構體系、管理體系、運行體系以及保障體系等6個部分[6]。依據“全風險、全過程、全參與”的應急管理理念,可將綜合協調性和集中統一性確立我國應急管理體系改革的主要方向,從國家、省級、縣(市)級3個層面創新應急管理體系,完善相關管理機制,逐步實現公共危機應急救援力量的集中統一管理,確保公共危機應急處置科學、合理、高效,形成具有中國特色公共危機應急救援力量管理體系[7]。這些觀點為我國建設總體國家安全觀下應急管理組織體制研究提供了堅實的學理基礎。③應急管理機制研究,主要包括應急監測與預警機制、應急資源共享機制、應急響應與聯動機制等方面建設研究。從實踐認識上看,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建設隨著全面深化改革步伐正逐漸走向成熟。當前我國公共安全和社會發展態勢總體穩定,應急管理工作經歷了由分部門應對單一災害過渡到多部門聯合應對復雜危機的發展變化,確立了以“一案三制”為核心框架的應急管理制度體系,建立了“統一領導、綜合協調、分類管理、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為主”的應急管理體制,這些深刻推動著我國在應急管理組織、應急機制和應急平臺方面的建設與科研工作。尤其體現在應急管理組織體制建設方面,更加重視各級各類應急力量的功能統合和協同共治。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力量不在胳膊上,而在團結上”。

(3)突發事件應對方面研究

其熱點主要涉及:①應急響應與應急決策研究。應急響應與決策是應急主體科學高效應對各類突發事件的重要保障。其中應急決策是應急管理的核心,是一個多主體、多階段、多層級的適應性動態演進過程[8]。國內該領域重點關注了突發事件應急響應的風險決策方法研究、全媒體時代的應急響應模式創新研究、突發事件應急響應規范化研究、以及面向重大突發事件的應急響應協同網絡研究等。②應急處置與應急救援研究。隨著應急管理理念與實踐認知不斷深化,在“大應急、大處置、大救援”工作背景下,應急聯動與協同已成為關乎應急管理成敗的關鍵環節。國內學者主要探討了突發事件復雜條件下應急救援指揮體系設計與運行質效研究、應急救援力量的整體聯動與分工合作、以及應急人員選配等方面研究。③應急能力與評估研究。應急能力是應急管理建設成效的綜合體現,而應急評估是加強應急能力建設的重要質量保障,是提高突發事件應對水平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國內學者主要是研究各類應急主體的應急能力結構要素及關聯結構,應急管理體系的綜合能力、以及運用熵權法、Delphi法、最小判別法、階段分析法等多種方法來建構各類突發事件的應急(救援)能力評估體系等研究。

(4)應急資源保障方面研究

實時和高效地調配應急資源是保障應急處置和救援迅速實施的關鍵,而科學合理且功能完備的應急物流管理體系是應對突發事件的基礎保障。該熱點主要涉及:①應急物資儲備體系研究,包括應急物資儲備網絡建設、應急救援裝備儲備網絡建設和應急救援信息庫建設等方面[9];②應急物流體系研究,包括應急物流人員和組織、應急物流物資、應急物流信息[10]、應急物流配送與調運環節[11]、應急需求與物流網絡不確定下的應急救援選址[12]、以及應急物流動員體系等方面研究[13];③應急救援裝備與技術創新應用研究,包括WebGIS平臺、衛星遙感、無線通信系統和無人機航空遙感系統等在應急指揮與救援中的應用研究。其中,在應急救援技術需求方面,胡衛建等人在分析國內外大震巨災應急救援裝備技術現狀,充分研究了我國實施大震巨災救援在裝備技術方面的各種阻礙因素,在應急救援通信指揮、救援現場信息采集傳輸及救援技術和指揮決策專家輔助技術、廢墟中生命搜索定位、適宜于大震巨災后山體滑坡交通阻斷和大規模建筑物倒塌環境及廢墟狹小空間等復雜條件下的營救和安全防護等方面,給出我國大震巨災應急救援裝備的基本技術需求[14]。

(5)突發事件信息發布與網絡輿情研究

應急管理是一項動態復雜的系統工程,而信息與信息管理是應急管理的基礎要素和支撐結構,在突發事件預警與應對的整個過程,任何情況下對風險信息失察或信息發布錯位都會導致不可估量的損失。同時,全媒體網絡環境下突發事件和網絡輿情之間緊密關聯,使得突發事件在導致網絡輿情生成和演化過程中,網絡輿情又反作用于突發事件,并影響其進一步的發展變化。其熱點主要涉及:①國內外突發事件新聞報道研究,包括國際突發事件報道的模式與經驗介紹[15],全媒介背景下政府信息發布的時間、內容、渠道、運行機制及保障策略研究[16],應急管理中政府、媒體與公眾關系與責任研究,權利保障視角下突發事件新聞報道策略研究[17],電子政務環境下突發事件報道文本與傳播效應研究[18]等方面;②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研究,主要包括網絡輿情的生成與傳播機理、演化規律、監測與預警、導控策略、輿情熱度評價、突發事件網絡謠言及輿情治理等方面研究。其中,謝科范等人分析了網絡輿情突發事件的生命周期原理及集群決策問題[19];蘭月新等人探討了突發事件網絡輿情傳播規律與預警階段研究[20];曾潤喜從警源、警兆、警情三類因素和現象建構了網絡輿情突發事件預警指標體系[21];張一文等人分析了非常規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熱度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問題[22];張小明從體制建設與制度保障探討了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的綜合治理研究[23],等等。

2結語

應急管理是一項關乎生存與發展的國家安全戰略,也是一種常態化、最為基本的政府管理工作和民生工程。通過對近五年國內應急管理領域的研究論文進行文獻計量和可視化分析,歸納出該領域在研究現狀、前沿熱點與發展態勢,主要結論如下:

(1)我國應急管理領域整體上正處于穩定發展階段。從研究機構上看,國內該領域形成了初具規模的核心研究機構群,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發文量較多的機構大多集中在中、東部地區,研究機構的地域分布發展相對不均衡。

(2)從研究內容上講,國內應急領域研究內容大體包括3個方面:“應急管理基礎研究”、“應急管理體系研究”和“應急管理實務研究”。近五年該領域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應急管理的理論基礎研究”、“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突發事件應對研究”、“應急資源保障研究”、以及“突發事件信息發布與網絡輿情研究”等5個主題領域。就整體發展而言,在一定程度上,我國應急管理領域在“應急法治建設”、“應急預案與應急規劃設計”、“應急情報保障體系”、“應急文化建設”、“應急評估與反饋機制”等方面研究相對薄弱。

(3)從發展趨勢上看,隨著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實踐的不斷深入,為了更好地適應國家安全體系建設與應急管理發展的新常態,國內應急管理領域應在以下方面進一步深化研究:①應急管理體系的整體研究和戰略設計研究;②國家治理下應急管理體系法治化與現代化建設研究;③大數據背景下突發事件風險監控與應急預警體系研究;④面向應急決策的應急響應情報保障體系研究、突發事件應急管理信息化研究;⑤應急管理流程各個環節的無縫鏈接和協調機制;⑥各級各類應急組織的整體集成與協同機制研究、以及基層應急組織體系建設研究;⑦應急綜合能力建設與評估體系研究;⑧應急文化建設和應急管理宣教培訓體系研究;⑨全媒體環境下突發事件網絡輿情治理體系研究等。

參考文獻

[1]王云才,牛聚粉.基于知識圖譜的應急管理研究態勢分析[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2,22(4):171-176.

[2]李昊青.我國信息公平研究的文獻計量分析(1999-2011)[J].情報科學,2014,(6):89-92,97.

[3]李文蘭,楊祖國.從關鍵詞的變化看中國圖書館學研究主題的發展[J].圖書情報工作,2004,48(12):115-118.

[4]馬費成,張勤.國內外知識管理研究熱點——基于詞頻的統計分析[J].情報學報,2006(2):163-171.

[5]陳悅,陳超美等.引文空間分析原理與應用:CiteSpace實用指南[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16.

[6]李昊青,郭其云,夏一雪.構建公共危機應急救援力量體系的理論支撐[J].中國應急救援,2011,(4):11-14.

[7]夏一雪,郭其云.公共危機應急救援力量管理體系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2(11):1-10.

[8]鐘開斌.信息與應急決策:一個解釋框架[J].中國行政管理,2013,(8):106-111.

[9]沃飛,李浩,徐亦鋼,繆旭波.不同層級環境應急救援資源儲備體系建設探索——以安慶市粗苯泄漏事件為例[J].中國環境監測,2012,(1):102-106.

[10]商麗媛,譚清美.基于網格的應急物流信息網絡平臺研究[J].情報雜志,2012,(10):175-178.

[11]詹沙磊,劉南.基于災情信息更新的應急物資配送多目標隨機規劃模型[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13,(1):159-165.

[12]陶莎,胡志華.需求與物流網絡不確定下的應急救援選址問題[J].計算機應用,2012,(9):2534-2537.

[13]李從東,劉藝,廖燦.應急物流管理體系與信息系統構建研究[J].商業研究,2012,(1):197-201.

[14]胡衛建,尚紅,司洪波,等.我國應對大震巨災應急救援裝備的技術需求研究[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5):844-850.

[15]靳文濤,許程程.國際突發事件報道的新模式——鳳凰衛視如何利用微博報道日本地震[J].新聞愛好者,2011,(23):16-17.

[16]陳艷紅,劉芳.突發事件中的政府信息發布研究綜述[J].檔案學研究,2011,(5):15-19.

[17]張建波.從受眾知情權角度看突發事件及其新聞報道策略[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2):154-157.

[18]楊琴,胡明川,劉林沙,等.政府網站在突發事件中的報道文本與傳播效應分析——以“512”地震為例[J].圖書與情報,2010,(3):87-94.

[19]謝科范,趙,陳剛,等.網絡輿情突發事件的生命周期原理及集群決策研究[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482-486.

[20]蘭月新,曾潤喜.突發事件網絡輿情傳播規律與預警階段研究[J].情報雜志,2013,(5):16-19.

[21]曾潤喜.網絡輿情突發事件預警指標體系構建[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0,(1):77-80.

[22]張一文,齊佳音,方濱興,等.非常規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熱度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情報雜志,2010,(11):71-75,117.

[23]張小明.論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的綜合治理:體制建設與制度保障[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3,(5):81-87.

(本文責任編輯:孫國雷)

認識建筑論文范文第2篇

一、充分認識運用教學媒體的重要性

信息時代的知識爆炸和科技的日新月異,對高素質人才的培養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F代教育要求在“信息化、多媒體化、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中,實現教育的“高效率、高效益、高質量”,旨在幫助人們用較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得盡可能多、盡可能好的教育。而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由于教學觀念的陳舊和教學手段的落后,教學方式單調,缺乏情趣,氣氛沉悶,教師組織教學很難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對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有時還感到力不從心。這樣既缺乏供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索的良好環境,又造成許多信息難以進入課堂,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借助于教學媒體的幫助,教師就能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手段來活化課堂教學,優化教學程序,增加課堂的信息容量,學生能有更多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在有限的時間內取得較大的教學效果,就能提高教學效率,而且這些現代化教學設備和先進教學形式的使用,也是對學生追求學習和掌握現代科學知識素質的一種培養。

現代技術下的教學媒體包括基本教具(實物、模型、掛圖等)、實驗操作、影片錄像、投影幻燈、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等,將相關信息的實體、形象、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等進行處理,形成形、聲、光、色為一體的媒體教學系統,其主要特點是形象逼真、生動活潑、觸手可及,開拓了視、聽、觸、想等調動多個感官參與的教學方式,富于趣味性、奇異美,喚起了學生全身心投入學習的欲望,很自然地調動起學生積極學習的興趣和強烈的掌握科學知識以及現代化設備的愿望,更能以靜態的流程或者動態的演示來充分展現知識的產生、形成、發展的過程,有效地引導學生的思維過渡,達到了演示過程、揭示規律、強調重點、突破難點的目的,使學習內容更有吸引力、學習過程變得更加生動有趣,讓學生感到教學過程自然、親切,就會帶著一種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學習當中,提高學習效率。

二、熟練運用教學媒體進行教學

教學媒體是教師為了更好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而設置的,要盡可能地展示知識發生、發展的背景,適度地再現人類的認識過程,滲透相關的思想方法,還要能啟發學生的心智,讓學生通過觀察、質疑、推證、理解、認同、歸納等思維活動,從中產生認知沖突,激發求知的欲望,學會運用已有知識,提出并能解決新的問題,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發展自己的個性。在力所能及的時候,引導學生動手制作一些簡單教具,能讓學生在制作過程中,既體會了所學知識的精要,也鍛煉了動手能力。再者在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的教學中,任何模擬、說明、比喻、描述以及歸納都必須在實驗基礎上,不管是教師演示還是學生自己動手,都以其真實性、直觀性給學生第一手感性材料,幫助學生理解學習內容。通過實驗,讓學生親歷論證的過程,從而在頭腦里建立起與其相應的基礎理論框架,掌握實驗操作技能,形成嚴謹的科學態度,提高科學素質;通過播放影片來觀賞美好的自然風光或人文景觀,陶冶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生活的民族感情與高尚情操,或是欣賞由名作改編而成的影片,深刻領會作者傾注于作品中的豐富內涵等等;而對于一些不可親臨的、較復雜、有危險、時間長的實驗,可通過播放影片來再現整個歷史進程或實驗的過程,從中指導學生進行觀察、認知。

備受教師青睞的投影儀,以其使用方便、投影片制作簡單、投影時機便于掌握等優點,仍在課堂教學中發揮著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確定好教案后,將所提問題、講解分析的內容、投影次序與時機等都編定,根據教材內容以及教師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精心選擇或制作投影片,把握好投影時機,恰到好處地設疑、激思、解惑,指導學生觀察、分析,從而突破難點,讓學生更輕松、更富創造性地掌握學習內容。

多媒體技術是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是現代教育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部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提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的整合”“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今天的多媒體技術是以計算機為中心,把語音和圖像信號通過模數轉換變成統一的數字信號,將各種信息有機聯系起來,對它們進行存儲、檢索、控制、編輯,構成能夠進行人機交互的綜合信息系統的一種技術。多媒體教學將教學內容以圖形、音像、視頻、動畫等多種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產生動靜結合的畫面和智能性啟發誘導功能,使枯燥的概念、原理等變得形象化、具體化,富有感染力,更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和認知特點,學生仿佛置身于生動、具體、形象的知識形成的過程當中,壓縮了空間感和距離感,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興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狀態,注意力高度集中,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利用多媒體技術的集成性、交互性和控制性,對文本、聲音、圖形、圖像、動畫等進行綜合處理,結合學生的實際與教師的智慧,編制各學科的教學課件,能充分將知識的脈絡、學科的思想、思維的程序等演繹成一個圖文并茂、有聲有色、生動逼真的教學環境,真正的改變傳統教育的單調模式,為教師教學的順利實施提供形象的表達工具,既能有效地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又能增大信息量,還能讓學生從中探索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在欣喜之余更激發其學習興趣;或通過計算機軟件進行動畫模擬,形象生動地表現出諸如物質的既看不見,又摸不著的微觀結構,分子、原子等微觀粒子的運動特征,讓學生直觀形象地認識微觀世界;還有物理學中物體在力的作用下運動狀態的改變;化學反應的變化過程;數學中點的運動軌跡等等,以表象吸引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

多媒體技術作為現代信息技術革命的出現,在課堂教學中發揮了其不可低估的作用:第一,彌補了教學中感性材料的不足,這既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思維特征,又能將教師在教學中的那些難以表達的教學內容或無法觀察到的現象,形象、生動、直觀地顯示出來,幫助學生理解與掌握。第二,大大增加了課堂信息量,提高教學效率。第三,可免除教師上課時板書的勞累與時間,而更多地注意教學內容的組織和講析、學生個性化及思維品質的培養。第四,能充分發揮網絡優勢,實現資源共享。第五,利用多媒體課件教學,可以集中全體教師的智慧與教學經驗,提高教學質量。第六,能讓學生從中領略到現代科學技術的無窮魅力,更激發了學好功課、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的興趣和信心。

三、正確認識教學媒體的輔助作用

教學過程是學生的認知過程,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我們的一切教學活動都是在師生情感交流的氛圍中圍繞著主體進行的。課堂教學中激趣、導學、訓練、評價、反饋等一系列環節,和關注學生個性化及思維品質的發展、因材施教等都離不開教師的組織和實施,離不開教師人格魅力的潛移默化,所以教學媒體的演示不能代替教師的主導作用,不能搞成教學媒體的展覽會,只能將其作用定位在“輔助”上,為教師的啟發和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服務。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強調指出的:“教育工作者要從批判的觀點來使用媒體,對媒體本身要加以學習,并透過媒體表現自己”。因此,教學媒體的選擇與呈現,應當反映出教師的教學理念與思路,遵循課堂的教學程序,教師不能成為教學媒體的奴隸。首先要順應學生的年齡特征、知識基礎和思維節奏來確定教學方案,精心設計教學媒體的演示程序、方式和時機,以突破難點,突出重點。其次要注意留給學生足夠的想象空間,還“發明創造”的機會給學生,不要讓教學媒體的展示一覽無遺地平鋪直敘,要在關鍵時刻起到一個激趣、設疑、導思的作用,巧妙地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讓學生通過細微的觀察、艱苦的思索、激烈的辯論而豁然開朗,在愉悅中掌握知識,發展能力。同時對于媒體的選擇,應當根據具體教學內容而定,如果選擇的媒體太多太雜,不僅教師準備費時費力,而且展示花時太長,占去了學生學習的時間,更重要的是,容易使學生將注意力過多集中于媒體的花哨而忽略了對所學內容的關注,必將影響到教學任務的完成。所以,媒體的選擇,只要能說明問題,應越簡單越好,使用要適時、適度,對各種包括傳統的教學手段的運用也應有所側重,揚長避短,互為補充,再結合模型、掛圖等這些簡單卻不失為有效的簡單教具的合理運用,形成優化組合,才能充分發揮教學媒體應有的作用,使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當中學到盡可能多的知識,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現代教育事業的發展不僅要有現代化的教育手段,更需要具有現代教育理念的教育者,在科學技術高度發展、傳播媒體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要加強學習,更新理念,熟練掌握和正確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駕馭教學資源的能力,活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認識建筑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基建會計在基礎建設領域內廣泛應用的一種專業會計,是我國社會主義會計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基建會計中的檔案管理服務于我國的基礎建設,對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對基建會計中檔案管理的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行分析,并進一步提出在實務操作中加強基建會計檔案管理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 基建會計 檔案管理 現狀及存在問題 措施

一、基建會計檔案收集管理范圍

根據我國的《會計檔案管理辦法》,會計檔案是指會計憑證、會計賬簿和財務報表等會計核算專業材料,是記錄和反映單位經濟業務的重要史料和證據。具體包括:第一,會計憑證類:原始憑證,記賬憑證,匯總憑證,其他會計憑證;第二,會計賬簿類:總賬,明細賬,日記賬,固定資產卡片,輔助賬簿,其他會計賬簿;第三,財務報告類:月度、季度、年度財務報告,包括會計報表、附表、附注及文字說明,其他財務報告;第四,其他類:銀行存款余額調節表,銀行對賬單,其他應當保存的會計核算專業資料,會計檔案移交清冊,會計檔案保管清冊,會計檔案銷毀清冊。

二、基建會計檔案管理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與企業會計、行政事業單位會計等一般的專業會計相比,基建會計具有其特殊性。最主要的特殊性體現在會計主體的特殊上。一般專業會計的會計主體一般均為法人主體,但基礎建設會計則以一個獨立會計核算的建設項目作為會計主體,來反映和監督投資項目的資金來源、項目資產的形成和運用情況?;〞嫼怂愕奶厥庑约坝行﹩挝坏闹鞴茇攧杖藛T對基建項目的業務核算掌握不透徹,對基建會計的核算工作無從下手。根據基建會計檔案管理的收集范圍,會計核算工作的障礙也會給會計檔案的管理工作帶來問題

(一)忽視收集與管理

根據我國的《會計檔案管理辦法》,各單位每年形成的會計檔案,應當由會計機構按照歸檔要求,負責整理立卷,裝訂成冊,編制會計檔案保管清冊。然而在實務操作中,一方面由于部分財務人員對基建會計知識、規定較為陌生,一旦企業發生了基礎建設項目,對會計核算業務就無從下手,不能及時與施工隊伍核對往來賬目;另一方面由于財務人員意識上沒有跟上,對檔案管理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未能及時收集材料,更談不上最資料進行認真歸檔,對發生的混亂現象聽之任之。兩方面的原因造成基建會計的檔案管理的混亂、不規范,嚴重影響了基建會計的正確反映。

(二)檔案管理不規范

在上文中已經提到大多數企業都沒有專職的會計檔案管理人員,一般均為企業會計來兼任檔案管理人員。一人分擔兩職,導致會計檔案整理歸檔不及時、管理滯后和混亂,欠缺規范性。檔案管理的混亂,最嚴重的后果就是查找困難和會計憑證丟失,對于基礎建設來說,業務支出多數都較為龐大,一旦原始資料丟失,影響項目的真實核算,造成的經濟影響是十分慘重的。另外,《辦法》規定各單位必須加強對會計檔案管理工作的領導,建立會計檔案的立卷、歸檔、保管、查閱和銷毀等管理制度,保證會計檔案妥善保管、有序存放、方便查閱,嚴防毀損和泄密。這對大部分企業來說,也是沒有做到的。

(三)檔案管理制度不健全

企業基建會計的檔案管理制度主要是參考2001年財政部、國家檔案局聯合制定的《會計檔案管理方法》。雖然《方法》中對我國企事業單位的檔案管理作出了詳細的規定,但在實際運行過程中,許多企業的財務部門并沒有制定具體的管理辦法,管理制度并沒有形成。甚至都沒有一個專業的檔案管理人員,會計人員兼任檔案管理,檔案的存放就隨隨便便的與雜物堆放在一起,沒有設定專門的檔案室。而對會計檔案電算化管理,也沒有制定相應的管理方法,電子文件、數據等散落在各部門人員的計算機中,沒有形成磁介質的會計檔案。

(四)檔案管理人員業務素質不高

財務人員對基建工程情況了解較少,導致基建工作于財務的鏈接不揭秘,直接影響了基建會計核算的質量。有一些工程已開工并支付了首期工程款,財務人員還沒有收到該項目的工程批復、設計批復、施工合同等材料,那么就只能根據經驗來進行核算,這必然會使得平常的核算與竣工時“工程概預算執行情況表”的概算項目核算不能完全匹配,報表的準確性得不到保證。根據錯誤的報表編制的會計檔案準確性肯定會受到影響,結果并不能準確反映真實情況,項目建設中財務監督的作用沒有得到發揮。

三、加強基建會計檔案管理的措施

(一)提高思想認識,安排專人負責基建會計檔案的管理工作

對企業來講,不管做什么事情,領導重視關鍵?;ㄆ髽I會計檔案管理工作之所以會出現管理混亂、不規范、業務人員素質低等問題,歸根結底是企業領導對檔案管理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在人力、財力、物力、時間諸多方面沒有給與檔案管理必要的投入和支持,檔案管理制度處于缺失狀態。所以,做好基建會計檔案管理工作的當務之急就是提高企業領導和財務人員的思想認識,使其充分認識到檔案管理工作的意義所在。安排專職人員負責檔案管理,同時根據基建項目的規模分配相關責任人的工作,保證會計資料的收集、整理、歸檔有序進行,并做好財務檔案的日常管理、查閱接待、登記等工作。只有領導重視財務檔案的管理工作,底下的財務人員的檔案意識才能得到強化,工作態度才能更加認真負責,才能自覺的按照企業檔案管理規定,積極主動地做好檔案收集整理工作。因此,提高領導及財務人員對會計檔案管理工作的認識,增強對其的重視程度,是會計檔案管理工作順暢進行的重要保證。

(二)建立內部相關職能部門網絡平臺,實現基建會計檔案信息化管理

隨著計算機的高速發展,電算化會計在企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財務檔案信息化和檔案工作現代化是現代檔案工作的大勢所趨。對基建會計而言,規模大、工期長,資金往來頻繁,會計核算不同于一般企業會計,會計核算對基建項目起到關鍵的財務監督作用,因此,做好基建會計的檔案管理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應明確基建會計信息化管理的主要內容:○1監督、保證按要求生成各種檔案;○2保證各種檔案的安全與保密;○3保證各種檔案得到合理有效地利用。[1]其次,加強會計信息化檔案的安全管理制度。這主要是指:○1檔案管理的權限設置,要明確哪些人進行維護操作,防止數據和軟件的非法刪除和修改;○2重視操作日志管理,通過對操作日志的管理,檔案管理人員可以清楚地掌握查閱人員對檔案的使用情況,一方面可以監督、控制非法操作,另一方面對發生的錯誤進行追蹤,以便對破壞的數據進行及時修復。

(三)根據實際情況,可適當延長基建會計檔案在財務處的保存時間 [2]

根據我國的《會計檔案管理方法》規定,財務檔案在財務處存放時間滿一年后就應該進行檔案移交,而基建項目的特點之一就是工期較長,一般來說一個基建項目兩年之內基本上完工并決算完畢,原財務處可臨時申請檔案室延長基建會計檔案的保存時間,筆者認為基建項目會計檔案在財務處的保存時間可以適當延長至兩年?;〞嬇c事業會計實行不同的會計準則,在會計處理上表現為分開的兩套賬,在裝訂成冊、編號等問題上兩者互不影響,并且延長基建會計檔案的移交時間也不會對事業會計檔案的移交期限產生影響。這樣一來,不但沒有對企業造成不好的影響,反而方便了基建會計人員的查賬工作,大大提高了基建會計的工作效率,為企業領導提高及時、準確的基建項目財務信息。

(四)建立健全基建會計憑證的管理制度,提高會計檔案管理人員的業務素質

對檔案管理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準確、完整、安全以及查閱方便。因此,建立健全基建會計檔案管理制度,理應從做好這幾個方面的工作著手。在遵守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的基礎之上,基建會計根據基建項目的特點制定適合本企業發展的基建會計檔案管理制度,如基建會計檔案的歸檔范圍、歸檔時間、分類大綱保管期限、移交時間等。原則上,基建會計檔案不得隨便對外借閱,未經負責任同意,更不能對外泄露基建會計檔案的內容,否則,應追究相關人員的法律責任。如果由于司法需要或者經負責任同意,需對外借閱基建會計檔案時,必須履行登記手續。

一些企業的財務人員對基建會計知識的欠缺,影響了基建會計的順利核算,進而影響基建會計檔案的管理工作。針對此情況,企業有必要采取必要措施(如相關的培訓或是提高對應聘人員的業務要求等)提高基建會計人員、基建會計檔案管理人員的業務素質,以保證基建會計檔案管理工作的順暢進行。

四、總結

基建會計是記錄基礎建設項目的建設和發展過程的詳細歷史資料,是對國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和法律效力的書面證明,必須按照我國《會計檔案管理方法》的規定,制定與企業基建項目相適應的基建會計檔案管理條例與制度,確?;〞嫏n案的立卷、歸檔、保管、查閱和銷毀等各項工作都能按照規章制度順利進行,實現基建項目與財務部間的網絡平臺建設,促進企業會計檔案的信息化,保證基建會計檔案安全、完整、查閱方便,做好基建會計,更好地服務于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

認識建筑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全國人大常委會分別于2014年11月1日、2017年6月27日對《行政訴訟法》分別進行了不同的修改。其中第六條明確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應當核查行政行為的合法性。行政行為的成立并不等于行政行為合法,它僅是啟動行政責任的基礎條件,《行政訴訟法》正是通過對各種行政行為的合法性約束來規范和調整各種行政關系。行政行為的成立是行政行為合法性評價的基礎,是實體法約束的問題,行政行為成立后該行政行為是否合法,是從訴訟程序方面對其所做的價值取向判斷,故研究行政行為成立與合法性要件的價值取向有利于規范各種行政行為,有利于推進行政機關依法行政。

關鍵詞:行政行為成立;合法要件;價值取向

在司法實踐中,行政行為是否成立,是審理行政案件的前提。行政行為成立后,是否適當是法院認定環節的重中之重,適當的行政行為是否具有法律效力,還必須進一步的審查判斷,不能簡單地按傳統的思維習慣來下結論。一部分行政行為貌似合法,但卻違背常理,有些行政行為看似違法,但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故對于行政訴訟案件,無論是法官、行政機關、行政相對人均應當圍繞行政行為合法性構成要件舉證、質證、認證、結論。

一、行政行為概述

(一)西方國家對行政行為的定義

由于各國的政治、經濟、法律等文化背景不同,導致人們對行政行為的認識不同,甚至于同一國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會作出不同的解釋。

法國,傳統意義上的行政行為被稱為“Acte Adminisrtatif”,指行政機關在具體的行政管理活動中作出相應的處理決定。在本質是行政相對人必須服從行政機關單方面的的處理、決定和命令 。

德國借鑒法國對行政行為的定義,指出行政行為是公共行政機關根據公法或私法產生的行政措施,主要針對具體行政行為產生法律效力?;咎卣鳎阂皇轻槍唧w事實的行為;二是行政機關作出的行為;三是具有外部法律效果的行為。

英國和美國為代表的英美法系對行政行為沒有明確的定義,絕大部分學者只研究國家行政機關行使權力的范圍和行使權力的程序是否符合法律規定。市民更多的是關心和注意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是否與國家規定或授權的這個機關、機構的基本職責和法定職責相互吻合,是否在按照法律規定的有關程序行使行政行為。概括起來說,英國對行政行為的定義歸為兩類:一是行政行為;二是決定命令。對行政行為來講更多的是指一種狀態或結果,是指事實行為。決定命令當然包括類似于中國的具體行政行為和抽象行政行為。美國對行政行為的定義在學術上非常抽象,即是行政管理活動的概括性范疇,是代表著行為主義在政治、行政上的應用 。在行政法領域更多是傾向于具體行政行為。

(二)中國學者對行政行為的定義

對中國學者來講,行政行為的定義主要是借鑒法國和德國對行政行為的概念,結合中國國情,得出行政行為的定義。

追根溯源,我國的行政行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其定義的內容也不完全一樣。但我國對行政行為的權威性定義源于最高人民法院1991年6月11日發布的《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以下簡稱《意見》),該意見首次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定義做出了起源性的解釋:具體行政行為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行政機關委托的組織或者個人在行政管理活動中行使行政職權,針對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就特定的具體事項,作出的有關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權利義務的單方行為。

通過對不同國家對行政行為定義的比較發現:法國對行政行為的概念主要在于確定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德國對行政行為的定義既解決受案問題,也解決審理問題。英美法系國家就沒有行政行為的定義,他只是規定解決問題的方法、案例、判例,主要保障權利的實現,無需準確定義。我國對行政行為的定義采用的是技術性概念,就是為完成特定的目的而形成的概念。隨著國家職能的變化、社會的變化,行政行為定義內涵、外延均發生變化,故行政行為的定義會隨之而變。

二、行政行為成立的形式構成條件

行政行為是行政機關根據法律、法規的規定,依法對行政相對人作出的具體行政決定的行為,行政行為一經作出,即產生法律效力,產生了法律效力并不等于行政行為就具備法律規定的合法性。行政行為必須具備法律規定的合法構成條件的同時才具有合法性。

行政行為產生法定的法律效力的前置條件,一定是在行政行為成立的基礎之上,否則皮之不存,毛將附嫣?故行政行為的成立,是指行政行為的形成或作出,即行政全能開始發生效力。通常而言,行政行為的成立一般情況下應當符合以下形式構成要件。

(一)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

行政行為的作出機關應當是具有國家法定行政職權的國家行政機關或者法律、法規授權的其他組織或事業單位。

(二)行政機關的主觀構成要件

行政行為的產生雖然是以行政單位的名義作出的,但其本質上還是行政執法人員經過主觀分析后得出的處理決定,仍然是體現國家的意志、體現行政機關的意志。機構沒有主觀思維,都是通過執法人員依托行政機關這個合法的載體表達出主觀構成要件。不管行政機關作出的行政決定、行政處罰行為是否合法,對行政行為的成立不產生任何實質性的影響。

(三)行政行為的客觀構成要件

行政機關作出的行政行為有可能是合法的,有可能是非法的,但行政行為的成立不會追究其合法與否,只要行政機關客觀上作出了行政行為,即體現了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換言之,行政行為的合法與否不影響行政行為的成立。

(四)行政行為的法律后果構成要件

行政行為作出后必然產生一定的法律后果。行政相對人收到行政處罰決定書后,有可能服從處罰決定,有可能申請行政復議或提起行政訴訟。所以,行政行為一經作出,行政機關和行政相對人的法律關系就必然會發生改變,行政相對人的權利和義務必然會由此受到較大的影響。

綜上,行政行為的形式構成要件足以說明:行政機關雖然作出了行政行為,但該行政行為不一定符合法律規定,不一定具有法律效力。只有符合對應的行政法律、行政法規的相關規定,行政機關作出的行政行為才能被確定為行政行為是合法的。

三、行政行為的法定構成要件

通常來講,行政行為的法定構成要件是指行政行為合法成立生效所必須具有的最基礎的條件,或者說應該具有的基本要素 。行政行為合法構成要件因不同的行政法律、法規其規定的行政行為的具體類型存在差異,部分行政法規、規章,雖然都由國務院頒布,但該行政法規的起草單位卻不一樣,代表不同的部門,所以對同樣的違法行為,合法要件卻各有不同。行政行為的合法性構成要件具體包括。

(一)行政機關主體必須合法

行政機關的合法性主要是指作出行政行為的組織必須具備行政主體資格,能夠獨立的以自己的名義作出行政行為,并能夠獨立的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合法的行政機關具體說來包括:行政機關主體合法、授權或委托的組織合法、處理公務的工作人員身份合法。

(二)行政機關的權限必須合法

即行政主體必須在法定的行政職權范圍內作出,行政機關作出行政行為必須在法律規定的職權范圍內依法作出,超越法律規定的職權作出的行政行為不具有合法性,在行政復議或行政訴訟中將承擔不利的法律后果。

(三)行政行為的內容必須合法

具體來說行政行為的內容合法包括以下六個方面:行政行為所確定的權利義務必須符合法律、法規、社會公共利益以及貫穿于整個法律的基本原則;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必須有法律法規的授權依據,不得違反法律、法規的效力規范、層次規范;對具體行政行為自由裁量權必須符合法律、法規的規定和裁量的幅度,必須符合法規的立法宗旨和基本目的;行政行為必須符合比例原則;行政行為的內容必須充分明確,讓行政相對人對行政行為能夠充分理解,不產生誤解;行政行為的結果在法律上、現實上必須具有履行的可能性。

(四)作出行政行為的基本程序必須合法

程序公正是實體公正的基本保障,程序不公正,實體權利根本得不到任何保障。故行政訴訟法規定的基本程序就是實施行政行為應當經過基本步驟、時間順序、具體的方式等。

四、行政行為成立的構成要件與合法構成要件的價值取向

(一)行政行為成立要件與合法要件分類的必要性

行政行為是否有必要分為成立要件與合法要件,分類學術界一直爭論不休。相當一段時間來,學術界均認為兩者之間沒有區別。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涌現出一些新觀點,即行政行為必然存在合法性問題。將行政行為成立與合法混同必然導致。

1. 具體行政行為均指合法行為,該觀點導致行政訴訟審查行政行為的必要性與合法性形同虛設。

2. 違法行政行為超越法律管轄范疇,被排除在法律之外,是典型的政策效力高于法律法規的表現。

3. 事實上否定了具體行政行為的公定力,換言之否定了行政行為主要是維護公共利益的需要,只要做出行政行為,不管是否合法,均推定為合法,而且必須付諸實施。鑒于此,筆者提出對行政行為要件分為兩類,即行政行為的成立要件與合法要件。

(二)行政行為的成立要件與合法要件價值取向

1. 性質方面的價值取向。筆者認為《合同法》中關于合同成立與生效的規定可以借鑒,雖然《合同法》屬于私法范疇,行政法屬于公法范疇,但行政行為的成立與合法卻與合同成立與生效的法學原理完全一致。行政行為的成立是一個事實狀態的判斷問題,它著眼于行政行為的事實狀態是否發生或客觀存在。行政行為的合法是一個法律價值判斷問題,它著眼于已經形成的行政行為是否符合法律規定或符合法律精神、法律指導原則。

2. 評判標準和依據的價值取向。行政行為的成立要件與合法要件評判標準和依據的價值取向不同。前者是對行政行為的成立標準所作的外部表征描述,旨在解決具體行政行為與其他相近的非具體行政行為的區別,為行政相對人提起行政訴訟是否符合法院立案標準做依據。后者是界定合法行政行為的標準和依據,是法院對行政訴訟案件評判的依據,是法律對行政行為是否合法最低要求的描述,是法院認定行政行為合法與違法的準則,是法律人和司法機構掌控法律價值評價標準。

3. 二者存在的邏輯順序不同。行政行為的成立認定在先,行政行為的合法判斷在后。行政行為的成立是審查行政行為合法性的基本前提條件,行政行為合法性的認定則是行政行為成立的最終價值取向。沒有行政行為成立的前提條件,則不存在行政行為合法性審查價值。

五、結語

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審查實際上就是對行政行為是否符合法律規定的實體法上的審查,對行政行為是否合法作出判決是程序法上的問題。從法律層面來說,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需要通過具體的實體法加以判斷,判斷的結果成為訴訟法上裁判的依據。在具體的司法實踐中,筆者認為不能機械地根據實體法來判決行政行為成立的合法性,我們應當根據行政行為合法性的價值取向對行政行為的合法性作出準確判斷,這樣更有利于促使行政機關依法行政。

參考文獻:

[1]江必新.中國行政審判體制改革研究[J].行政法學研究,2013(04).

[2]馬懷德.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

[3]羅豪才.中國行政行為合法性審查制度[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4]江必新.完善行政訴訟制度的若干思考[J].中國法學,2013(01).

[5]應松年.四國行政法[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

[6]王利明.裁判方法的基本問題[C].中國法學教育研究夏季論文集,2013.

(作者單位: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

認識建筑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生命力;教條;

[文獻標識碼] A

[收稿日期]2014-01-10

[作者簡介]鄒晉(1983-),男,江西樂平人,江西省科學院助理研究員,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從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以來,馬克思主義思想在中國的發展,經歷了由弱到強,直至達到全盛的一個過程。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在中國一枝獨秀地生根發芽開花,是因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既秉承了經典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特質,又在與中國實踐的緊密結合中不斷融入中華民族的本土特色和時代的發展要求,創造性地回答中國社會的重大現實問題,體現出鮮明的實踐性、民族性、時代性,從而顯示出強大的創造力和生命力。馬克思主義思想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指導思想,作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基本綱領,就如同一棵參天大樹,它的根已經深深地扎在中國的土地上,而這棵樹要茁壯生長,枝葉茂盛,即它的生命力的強弱就在于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否能充分考慮現實國情需要與本土的特殊性,體現時代性和中國特色。

改革開放以來,西方文化和各種思潮逐漸被引入中國,這對走在社會主義道路上的中國而言,既是發展的機遇也是挑戰。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這一系列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指導思想的形成,為我國三十多年來的社會主義事業奠定了堅實的理論指導方針,這是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機遇,也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機遇。正因為如此,中國的社會主義指導思想同馬克思主義是一脈相承的,是從馬克思主義這棵大樹主干上分出生長的枝椏。但是,我們也要看到,由于西方資本主義思想與中國社會主義思想理論上的差異,有些人(尤其是成長的年輕一代)在新時代下對馬克思主義思想的認識存在一定的偏差,這種偏差的產生源于人們在接觸西方資本主義思想的過程中對馬克思主義不科學的認識,這種不科學的認識實際上在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過程中也一直存在:一是沒有活學活用馬克思主義。一些人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奉為經典,卻只流于使用抽象的理論,把它當作普遍公式生搬硬套。這種僵化地學習馬克思主義,在實踐中運用起來,就變成了教條主義;二是沒有站在馬克思、恩格斯當時的背景下解讀馬克思主義。一些人僅僅是從內容中去解讀馬克思主義,而沒有在意馬克思主義理論所產生的背景和源泉。其實,了解理論產生的社會文化背景才能讓我們更容易理解理論本身,才能靈活運用,否則也只能是教條式的理解;三是沒有全面認識馬克思主義。一些人只是讀了馬克思的幾篇文章,不了解馬克思主義的宏大體系;有的人只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或科學社會主義中某一部分有了解,就試圖從馬克思主義的個別定理中全面概括馬克思主義,認為馬克思主義思想是定理,是永恒不變的真理。自認為堅持了馬克思主義,實際上卻背離了馬克思主義。

這種教條式的理解馬克思主義不但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甚至是背離了馬克思主義的宗旨,也對馬克思主義傳播起到了阻礙作用。正因為如此,如何以科學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經典,始終是人們不得不深思的話題。只有科學地解讀馬克思主義,突破對于馬克思主義的錯誤認識,才能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現實意義,這不僅關系著我們黨和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而且也正是馬克思主義生命力的源泉所在。

一、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也不是迷信

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不能教條地對待馬克思主義,曲解原意。馬克思、恩格斯在進行科學研究工作的同時,親身參加和領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建立無產階級的革命組織,指導國際無產階級的革命斗爭,總結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歷史經驗,在理論和實踐相統一的基礎上誕生了馬克思主義。一百多年來,它隨著社會實踐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不斷發展,指導無產階級的解放斗爭取得了重大勝利。馬克思主義在運用中必須同各個時代、各個國家的具體實際相結合。

中國共產黨執政以來,黨的歷代領導人深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性,從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學發展觀,馬克思主義始終與時俱進地牢牢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成為黨執政的綱領。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在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問題上,仍然存在錯誤和模糊的觀點,那就是仍然有人習慣用教條主義的僵化觀點來看待馬克思主義,把它奉為學院式教條,只允許學習、貫徹、宣傳,不容懷疑、思考、批評。這種傾向在我國長期存在,曾經在“文革”期間達到頂峰,而現在仍然余毒未清,這是一種迷信而非科學的態度。教條主義的觀點是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著作當作工具書,只注意他們的具體結論,而忽視了引出結論的具體的歷史背景和過程。這樣做,看起來似乎是得到了馬克思主義的精髓,但實際上拋棄了馬克思主義關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一活的靈魂;一旦采用這種思想來指導實踐,很容易使問題的分析過于僵化,給社會主義發展和建設帶來嚴重的損失。

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恰恰是馬克思自己最先樹起了反對教條主義的旗幟。馬克思和恩格斯都用科學的態度對待自己創造的理論,他們認為他們的理論是方法而非教條。馬克思在樹立自己理論的初期就聲明:“我們不想教條地預期未來,而只是想通過批判舊世界發現新世界。”[1](P7)恩格斯指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1](P691)

在學習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需要擯棄那些教條主義的,誤解馬克思主義的認識偏向:第一,簡單地將馬克思的文獻著作中的只言片語或個別結論等同于馬克思主義。馬克思著有大量的文獻著作,這些文獻當然是馬克思主義原理的集中體現,但這不等于文獻的每一句話都是馬克思主義的精華。馬克思的著作中的許多言論是基于他所處的歷史環境下做出的,是針對于當時的某個或特定的問題而提出的。只有以全面系統的、準確的、實踐的態度去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著作,才能真正把握馬克思主義精髓。禁止教條主義地抓住著作中的片言只語當真理,不分時間、地點、條件地生搬硬套;第二,把馬克思主義等同于無產階級導師的言行。馬克思主義是一種思想體系,不能因此而把他的一言一行神圣化,視同于馬克思主義,這樣必然會產生個人崇拜、必然導致曲解甚至歪曲馬克思主義,也必然窒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導致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枯萎。

端正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態度,突破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其關鍵在于解放思想。只有把思想認識從固化的教條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用發展的觀點去看待馬克思主義所在的社會和體制,才能突破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才能做到真正的理解馬克思主義思想。

二、借鑒西方馬克思主義認識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產生來自于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它的目的是顛覆資本主義,建立共產主義,共產主義的實現是建立在經濟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基礎上的。它的理論源泉大都源于西方經濟學和哲學。而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許多問題都是此前的國際共產主義所不曾遇到的。中國的國情與共產主義運動發源地——歐洲的狀況有著很大的差別。從革命斗爭到社會建設,中國都不能從馬克思主義原著中找到范本。20世紀初中國還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而歐洲的大多數國家已進入相當成熟的資本主義階段。中國的無產階級人數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在中國的被壓迫階級中,農民階級占總人口的絕大多數,因此中國革命要想取得勝利,就必須緊緊依靠農民;中國革命的對象的力量極其龐大,這就決定了中國革命僅依靠無產階級是不行的,必須要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中國的反革命力量基本上集中在城市,弱小的無產階級要想在城市迅速摧毀反革命力量是不可能的,他們只能到中國的廣大農村去發動農民,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由于中國共產黨的組成部分大多數出身農民,中國共產黨的自身建設就具有與資本主義國家的共產黨建設所不同的特點;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起步于非常落后的生產力水平之上,不同資本主義國家的起點,等等??傊袊锩徒ㄔO所出現的這些新情況、新問題使中國共產黨人明白在理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同時,不能生搬硬套馬克思主義,必須要聯系中國實際才能指導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

因此,我們在認識馬克思主義時,不能全盤地用中國傳統文化和歷史的眼光來接受,必須要把握住馬克思主義是起源于資本主義的理論。否則無條件地將歐洲無產階級革命理論應用到中國這樣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東方社會的實踐中,一定會犯“水土不服”的毛病。我們在努力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同時,也需要認識西方社會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這比在中國文化里溶解馬克思主義更有直接的意義。

西方馬克思主義起源于20世紀20年代,最初由共產國際內部一種“左”傾思潮,在受到共產國際的批判后,在黨外發展起來。從梅洛龐蒂強調西方馬克思主義同列寧主義的對立開始,西方馬克思主義是在反對教條主義中、在與現代西方哲學的交流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對傳統教條主義式的馬克思主義的反思,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同現代西方哲學開放式對話的開展,不同程度上都匯聚到西方馬克思主義這一焦點上。[2]在90余年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20世紀30~60年代的西方的新左派運動的鼎盛期之后,西方馬克思主義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以哈貝馬斯為代表的后期法蘭克福學派試圖在批判理論與實證科學之間架設溝通的橋梁,用交往行為理論來重建批判理論,并把它擴展到行動理論,社會制度分析以及進化理論等領域;[3]存在主義馬克思主義者列斐伏爾通過對馬克思的異化理論的理解和重新解釋來引申出日常生活批判理論,在堅持日常生活批判主題的同時,又試圖重建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并系統論述“馬克思主義多元化”;[4]弗洛伊德主義馬克思主義者弗洛姆試圖調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跟人本主義的學說;[5]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在馬克思著作中存在著結構主義的方法,阿爾都塞批判了存在主義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思想;[6]以及當代出現的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分析馬克思主義、后現代馬克思主義、后馬克思主義等思潮都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衍生。西方馬克思主義大都從馬克思文本出發來重新解釋和闡發馬克思主義,并力圖借助于馬克思之前或同時代的各種西方哲學思潮來“補充”和“重新解釋”馬克思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可以認為是馬克思主義在當代西方的發展,它通常脫離了傳統馬克思主義中從自然與物質角度思考的思想,主要從歷史及其歷史中的人的實踐來分析,客觀來說,西方馬克思主義主體論思想更符合馬克思本人的思想。

研究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意義不僅僅是理論的,更是實踐的。通常,在整個馬克思主義研究中,雖然理論上強調實踐,實際上卻不斷地面臨著從實踐中淡出的危險。研究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意義主要是由我們的現實思想背景和社會歷史背景所決定的。在我們還停留在教科書式體系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時候,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和對當今時代的批判,已經遠遠走在了我們的前面,他們的成就并不是我們在哲學話語的置換中就能超越的。

西方馬克思主義面對各資本主義思想流派,積極吸收各種理論成果豐富發展自己,通過對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作出具有西方特色的理解和闡發,將人類社會的歷史命運與對馬克思主義的思考緊密聯系在一起,對馬克思主義的當代意義作了多方面、多層次的論證。西方馬克思主義者所處的資本主義社會環境使他們能夠更加了解資本主義社會,能夠更加深入地揭示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新特點,因此更能把對現代性的批判與對資本主義的批判結合在一起,強調歷史發展的社會主義前途,批判地探索變革資本主義社會的新途徑。通過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才能顯現馬克思主義的當代意義。

三、馬克思主義不是一成不變的,必須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

馬克思逝世一百多年來,時代已經大踏步地前進了。生產力的巨大變革,新技術革命的浪潮以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的巨大變化,社會主義國家革命和建設的巨大成就和新的實踐等等,層出不窮地向馬克思主義者提出了各種各樣的新問題。面對這些新問題,眾所周知,馬克思的唯物辯證主義的遠見性和剖析事物的精確性,可以說一直影響著整個社會的發展,但是馬克思主義畢竟是一個半世紀以前的各種思想總結,隨著社會的發展其內部存在著馬克思主義難以解決的問題。在這樣的形勢下,仍然采用過去的馬克思主義,已經無法回答當代世界提出的種種問題。如果我們還是把幾十年來基本不變的老教材,塞進一些新事例去學習,不僅不會使我們更相信馬克思主義,甚至還會引起更多的懷疑?,F在有些人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中,常常習慣于用傳統的舊觀念和舊理論去解釋、回答已經發展變化的新現實,企望在馬克思主義的傳統理論中能直接尋找到解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股份制經濟等新問題的答案。實際上,馬克思當年根本沒有預見到社會主義有市場經濟和股份制經濟,我們如果硬要牽強附會地從馬克思著作中去尋找答案,必然會讓人們質疑。

要理解馬克思主義中所蘊含的歷史意義,就必須要了解馬克思主義產生的歷史條件。同任何真理性的認識一樣,馬克思主義的產生,也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1)資本主義經濟的較充分發展和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尖銳化是馬克思主義產生的社會經濟條件。工業革命的深入推動了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可是自1825年英國爆發世界上第一次經濟危機以后,它不僅使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也給廣大無產階級帶來更加深重的災難,這樣,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就充分暴露出來了。這為馬克思主義誕生準備了社會經濟的前提條件;(2)無產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臺,是馬克思主義誕生的社會階級條件。19世紀三四十年代,歐洲不斷爆發工人運動,無產階級已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臺。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階級斗爭的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產生的階級條件;(3)自然科學取得的許多新成果與社會科學領域里的重大發現,為馬克思主義誕生提供了理論條件。19世紀初,馬克思與恩格斯從自然科學新成果和西方哲學、經濟學中分別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4)空想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思想條件。圣西門、傅里葉和歐文的空想社會主義雖然只是一種無法實現的空想,但是,他們提出“人人勞動,沒有剝削”的未來社會設想,卻為人們探尋這種理想社會提供了素材,這也為馬克思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提供了思想條件??梢哉f,馬克思主義是當時許多歷史條件同時催生下的產物,而馬克思主義的產生也是為了解釋或批判當時的歷史。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外部條件發生了變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必須也要與時俱進的變化才能繼續發揮理論的思想指導作用。仍然采取馬克思主義當時的理論必然會在解釋當今社會現象時顯現不足和局限。

馬克思、恩格斯自己也從不認為自己的理論是永恒的,而是會隨時間變化社會發展而過時的。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就提出“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 [7](P5),又在《共產黨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提到自1847年《宣言》誕生以來,“這個綱領現在有些地方已經過時了”,“關于共產黨人對待各種反對黨派的態度的論述(第四章)雖然在原則上今天還是正確的,但是就其實際運用來說今天畢竟已經過時,因為政治形勢已經完全改變,當時所列舉的那些黨派大部分已被歷史的發展徹底掃除了。”[7](P6)馬克思、恩格斯對自己的理論就提出了要用歷史的眼光來看待,用發展的思想來完善,而不是教條主義的照搬,這種與時俱進的態度,充分表現了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尊重實踐的理論品質。而我們在理解馬克思主義時更需要把握他們所堅持的思想精髓,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馬克思主義,這樣才能保證我們在學習這個科學體系時的準確價值觀。

四、思考:馬克思主義應該有一個穩定的理解語境

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作為黨的行動綱領寫進了黨章,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是揭示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適用于世界一切國家和民族的科學理論,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它在本質上是世界化的理論。然而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必須與各國具體實踐相結合才能發揮改造世界的偉大作用,這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的要求,也是各國革命實踐的要求。

馬克思主義,首先是一個完整的科學的世界觀。

第一,馬克思主義是建立在堅實的科學基礎上的。馬克思、恩格斯闡述他們的世界觀的過程中,充分依據了當時經驗科學的最高成就。列寧指出馬克思主義是歐洲整個歷史科學、經濟科學和哲學科學的最高發展。而當時的經驗科學所達到的水平,為構思一幅現實世界生動的圖式,提供了必備的材料。馬克思、恩格斯依據這些材料,創立了科學的世界觀。他們沒有用想象和虛構彌補科學材料不足,而是將細節留給后人加以補充,所以恩格斯在《反杜林論》里把他們的學說稱之為己經不再是哲學,而只是世界觀。[8](P5)

第二,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指的是“對包含一連串相互銜接的階段的那種發展過程的闡明”。既然是發展過程的闡明,馬克思主義就是一門歷史科學,必須隨著歷史過程的演進而不斷有所發明,有所發現,有所創造。

馬克思主義是系統、動態、開放的,不是若干抽象觀點論集,而是世界歷史進程的理論概括。在我們的理解視域中,不應把馬克思主義看作是馬克思個人的理論活動,而是看作一門特定研究對象的科學,是可對其進行實踐探索的科學。任何人對這門學科的研究、對這門學科研究對象的探索成果,只要經受住了實踐的檢驗,就可融入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否則,將馬克思主義等同于馬克思個人的理論活動,那么馬克思主義就只有歷史考證和經典注釋的意義。

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基礎,必須在馬克思主義基礎上將它推向前進。我們必須認識到,如果我們停留在原有的結論的出發點上,原地踏步,年復一年重復、考證已有結論,那就違背了馬克思主義本性,丟棄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精神。與時代保持最緊密聯系,是馬克思主義永葆青春活力最重要的條件,是它的生命力的最深厚的源泉。每個時代都要創造與其相應的理論,以實現時代的自我意識,機械搬用歷史的馬克思主義論著是行不通的。對我們來說,歷史上的理論,是流不是源,我們的理論之源,是我們所處的時代,指導我們時代前進的理論,只有依靠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研究、探索,充分聯系實際,與時俱進,活學活用,才能更好地理解馬克思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實現馬克思主義。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莫里斯·梅洛·龐蒂. 辯證法的歷險[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

[3]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吳寧.日常生活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弗洛姆.健全的社會[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7.

[6]路易·阿爾都塞.保衛馬克思[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列寧.列寧專題文集 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 鄭百靈

上一篇:土建施工論文下一篇:建筑認識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