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成本控制會計論文

2022-05-14

小伙伴們反映都在為論文煩惱,小編為大家精選了《成本控制會計論文(精選3篇)》相關資料,歡迎閱讀!摘要企業內部會計控制是現代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升企業的管理水平和抗財務風險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是現代工程企業進行正常生產經營活動的有力保障。

第一篇:成本控制會計論文

現代成本會計與傳統成本會計的比對

摘 要:作為現代經濟管理的重要形式,成本會計是基于財務管理基礎上處理成本信息的會計活動。隨著市場經濟的多元化發展,以傳統成本會計為基礎的現代成本會計逐漸形成并在當前經濟活動管理中發揮了明顯的職能優勢。本文立足于會計理論及計量模式等方面,對兩種成本會計進行了簡要比對和分析。

關鍵詞:成本會計 會計理論 會計原則 會計目標 會計計量

相對于經濟活動管理來說,會計是針對相關主體的經濟活動進行合理計量、全面核算、全程監督并進行財務信息綜合反饋的活動過程。價值規律下,成本會計是基于財務管理基礎上處理相關經濟主體生產經營活動成本信息的會計活動,其目標是通過成本預算與計劃、分析和評價,加強成本過程控制,如實反映成本信息,形成財務報表呈報?,F代成本會計是在傳統成本會計基礎上繼承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經濟活動管理形式,科學的分析現代成本會計與傳統成本會計的職能差異,對于強化現代經濟活動管理效益具有深遠的意義。

一、現代成本會計與傳統成本會計的內涵簡述

作為重要的會計職能形式,成本會計是溝通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橋梁,它是隨著商品經濟的形成而產生的。相對于計劃經濟時代的經濟活動來說,傳統成本會計是基于計劃經濟發展起來的,以歷史成本原則作為資產計價依據的會計實務。傳統成本會計注重實物成本的核算與體現,可將實際發生成本與標準成本相比較,計量模式采用構建于受托經營責任論基礎上的歷史成本計量方法,能夠有效反映經濟主體的資產經營結果,在物價不變或基本穩定的社會經濟環境下,可驗證性較高的傳統成本會計能夠較為客觀的反映相關經濟活動的財務運行狀況。

現代成本會計是在物價變動情況下,為反映和消除通貨膨脹對相關經濟活動財務狀況與經營業績的影響,以資產的現行成本作為計量屬性,對會計對象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的程序和方法,它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針對相關經濟主體在產品生產經營過程中的成本耗費進行預測、決策、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的價值管理活動。作為一項被公認的比較完善的物價變動會計管理職能,現代成本會計職能歸根到底是一種行為職能,是成本核算與生產經營的結合,現代成本會計可隨經濟環境的改變而及時反映資產價值變化,具有高度的決策相關性。

二、現代成本會計與傳統成本會計的比對

現代成本會計是傳統歷史成本會計在物價變動情況下的自然延伸和客觀發展,相比較而言,現代成本會計具有不同于傳統成本的會計程序和會計方法,與傳統成本會計有著不同的理論基礎和計量模式:

1.會計目標不同:傳統成本會計著眼于“經營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作為會計目標,注重會計在委托代理關系中的作用體現,關注信息提供的決策參考性,基于以投資人為主體的信息使用立場,側重于資本市場對企業會計目標的影晌,強調以恰當的會計活動方式,以歷史成本計量結果客觀公正地有效反映受托經營管理者的經營責任履行情況?,F代成本會計是為克服通貨膨脹所引起物價變動導致會計信息失真弊端而形成的新興會計理論,其會計目標主要是在物價不穩定變動時,以資產的現行成本為計量基礎為財務報表使用者傳遞更為相關實用的會計信息,以充分反映受托經營管理責任和滿足經濟決策制定需求?,F代成本會計會計目標采用的是以充分反映經營責任的“決策有用觀”為理論基礎。

2.會計假設不同:會計假設是利用客觀規律或正常趨勢,針對由于不確定性因素導致的不能有效確認或無法正面論證的經濟現象所作出的合乎邏輯的推理判斷,它是保障財務會計管理正常運行的前提條件。傳統成本會計通常采用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遵循計劃經濟模式下幣值不變的會計假設理論。由于市場環境中的通貨膨脹現象,導致現行價格和歷史成本嚴重背離,貨幣購買力的變化,造成傳統會計計量結果的統一標準屬性喪失,致使會計信息缺乏可比性和相關性,以其配比來確認企業收益必然造成成本低估和利潤虛增?,F代成本會計根據市場經濟環境變化形勢,在貨幣計量會計假設基礎上接受了會計主體、持續經營及會計分期等會計假設理論,將會計職能特定在經濟主體的經營活動空間領域,依舊遵循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來確定會計個體,以會計主體的經營活動假定為無限期地進行來作為資產計價標準,對其持續經營過程采用公歷年度人為地劃分為相應的會計期間,為界定會計核算和財務報表范圍提供了基礎。

3.會計原則不同:會計原則是確認和計量會計事項所依據的規則與標準。歷史成本原則是傳統會計的計量基礎,傳統成本會計主要以歷史成本原則為計價前提,物價穩定是歷史成本原則的先決條件,歷史成本具有客觀性及可驗證性,傳統成本會計強調收益計量、注重各項資產按取得即時實際成本計價,一旦確定不得隨意改動,經濟穩定時期對于反映資產經管責任履行情況具有一定效能。當市場價格出現通貨膨脹時,以歷史成本計量的資產帳面價值不能真實反映資產實際價值變化和現行價值,不利于真實客觀的反映財務運營狀況,因此,現行成本會計模式完全否定了歷史成本計價原則,以資產的現行成本作為計價基礎。

4.會計計量不同:計量是會計職能中針對相關經濟活動進行核算處理的重要手段,不同的計量方法和模式對于會計結果有著不同的影響。傳統成本會計計量通常采用建立在公平交易基礎上的歷史成本計量模式,它以受托經營責任論為前提,只能反映己經過去的經營狀況;市場經濟環境中,歷史成本計量模式受諸多主觀因素制約,難以真正體現會計信息的客觀性和可靠性?,F代成本會計拓寬和外延了傳統成本會計的內涵,涉及到成本管理的各個環節,具有不同的計量模式以及獨特的會計程序,現代成本會計中,相關持產損益的核算是其核心與關鍵,在會計處理中必須強調以資產的現行成本為基礎進行計量及核算,現代成本會計以當前與未來的現金流入量現值為代表進行會計計量,具有明顯的優越性。

三、結束語

總之,現代市場經濟制造環境的變化,推動了成本會計模式的創新,會計電算化技術的應用,拓展了成本會計的實踐領域?,F代成本會計是立足于傳統成本會計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會計模式,新形勢下,明確兩種成本會計在會計理論和計量方式上的不同,對于提高成本會計管理效益尤為關鍵。

參考文獻:

[1]劉德平.成本會計的發展變化及應對策略.經濟師,2003

[2]汪祥耀.現代成本會計學.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

作者:齊美玲

第二篇:建立健全內部會計控制,提高企業內部會計控制效率

摘要 企業內部會計控制是現代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升企業的管理水平和抗財務風險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是現代工程企業進行正常生產經營活動的有力保障。當前,我國的電力工程企業內部在會計控制上存在著不少問題,為企業的正常運營和發展埋下了各種財務安全隱患,本文主要從我國電力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的問題出發,分析論述我國電力企業在內部會計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探索出一系列旨在強化企業內部會計控制水平,提升會計控制效率的措施,以保障我國電力企業持續、健康發展。

關鍵字 企業 內部 會計 控制 效率

前言:自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我國陸續進行了國有企業改制,使企業的發展方式由過去計劃經濟形式向現代市場經濟模式轉變。內部會計控制是企業發展的命脈,歷來是各個企業內部控制的重點環節。隨著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國有企業在內部會計控制上表現出的問題較多,內部會計控制效率和水平低下。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我國國有電力企業必須建立健全內部會計控制體系,做好各項內部會計控制工作,著力提升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的效率和水平,保證企業各種經營活動正常開展。

一、電力企業加強內部會計控制,提升會計控制效率和水平的必要性

1.加強企業內部會計控制,是現代企業提升經濟效益的現實要求

企業內部會計控制掌握著企業經濟命脈,是衡量企業經濟效益的重要杠桿?,F代企業具有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的典型特征,企業的發展和內部財務控制應該以此為方針,通過企業均衡、有效的內部會計控制實現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自負盈虧的自主經營模式。在這種條件下,實施內部會計控制可以有效對企業的經營行為和財務狀況進行審計、監督,應對企業經營活動中的各種財務風險威脅,使企業的經濟效益穩步提升。

2.加強企業內部會計控制,是現代企業提升信息質量的重要要求

近年來,我國電力企業正歷經發展體制轉軌,在新舊體制轉軌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的突出問題,給企業的發展增添了不少障礙。主要表現為:首先,企業的經濟效益不斷下滑,各種浪費嚴重;我國經濟發展雖從計劃經濟逐漸轉向市場經濟發展模式,但市場經濟型企業的各項制度尚不完備,一些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的體系并未建立,或者處于初級階段,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的經營和會計控制效率低下,企業的人為浪費也較為嚴重;其次,企業內部財務控制中各種違規操作的情況也時有發生,在無制度可循的情況下為一己私利私設小金庫,財務會計報表弄虛作假,存在多本賬戶的違規現象。強化企業內部控制有利于企業掌握企業自身財務資金儲量和運作情況,為企業的良好發展提供有力財務信息支撐。

3.加強企業會計控制,更好地與國際先進控制理念接軌,有利于增強企業的競爭力。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的不斷加快,各國企業間的聯系日益緊密,同時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各種風險,只有不斷強化企業內部會計控制,提升財務信息質量,更好地與國際先進企業會計控制理念線接軌,才能進一步增強企業的實力和競爭力,“走出去”的發展戰略才能實現。

二、我國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存在的主要問題

縱觀我國企業內部會計控制情況,諸多企業內部會計控制表現出的問題很多,致使企業內部會計控制效率低下,企業的經營狀況不容樂觀。

1.企業內部會計控制體系不夠健全和完善,出現各種漏洞導致問題叢生。經歷國有改制后,在市場經濟背景下,我國一些電力企業內部會計控制體系不夠健全和完善,致使企業在會計控制出現漏洞的情況下開展日常經營,缺乏完備防御體系的電力企業容易暴露在市場風險下,致使電力企業發展舉步維艱。

2.企業內部會計控制不夠科學和連貫。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許多電力企業內部會計控制措施不夠科學和連貫,難以使內部會計控制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3.內部控制在機構設置上不合理,會計控制職能和對象混淆不清,越權和失位的現象時有發生。當前,我國電力企業內部結構過于臃腫、龐大,各個部門對自己的職責和權限定位不清,各部門之間的關系混淆不清,經常出現越權辦事和失位的極端情況。在這種混亂的情況下,電力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容易出現漏洞,使電力企業的內部會計控制滋生出眾多問題。

4.電力企業的管理者對內部會計控制缺乏足夠的認識和重視?,F代電力企業經歷了從傳統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企業的發展形態和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是相應企業的管理者尚未從舊有企業內部會計控制觀念上扭轉過來,依然按照傳統的內部控制管理審視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所面臨的各種問題。企業對內部會計控制不重視,凡事上層領導批了算,得到指示自己干,出現謀取個人私利,徇私舞弊的行為,這種脫離現代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的經營行為會使企業資產不斷流失,最終企業將難逃市場無情沖擊的劫數。

5.國有電力企業會計監督檢查缺乏足夠的權威性和有效性

三、加強內部會計控制,提升企業內部會計控制效率的措施

1.不斷健全企業內部會計控制體系,完善制度建設,使電力企業內部會計控制有章可循。電力企業必須盡快按照內部會計控制的理念和思想進行會計控制體系建設,使電力企業日常的生產經營活動能夠處于內部會計控制的有效監控下,保證電力企業的各項生產經營行為符合企業的發展宗旨和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其次,國有電力企業這樣的大企業應該充分發揮各級領導對會計內部控制情況定期檢查的機制,通過企業董事會、高層管理者和電力企業部門對電力企業內部會計控制情況的定期檢查和評估,不斷完善監督管理體系,切實提升電力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的質量和效率。

2.保證電力企業制定的內部會計控制措施的科學性和連貫性。許多電力企業雖然先后建立了內部會計控制體系,也陸續實施了一系列內部會計控制措施,但是會計控制措施顯得很不科學和連貫,致使電力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在實施了一段時間后突然出現斷層,先期的控制措施失效,后期會計控制又跟不上,使企業的內部會計控制時常面臨缺位的危險。鑒于此,我國電力企業在內部會計控制體系的構建上應充分考慮會計控制的科學性,以提升會計控制質量為宗旨,促進企業健康發展為目的,不斷優化內部會計控制措施;同時也要注重會計控制措施制定的連貫性,使電力企業的日常生產經營行為都能有效納入內部會計控制體系中,企業的各項行為得到合理控制和監管。

3.優化內部會計控制部門機構的設置結構,精簡機構,厘清部門職能關系,使企業內部控制得到有序、高效地開展。我國一些大型電力企業在內部控制部門結構設置上混亂不堪,機構眾多,部門之間的職能含混不清,致使內部會計控制有時出現缺位,有時出現越權控制的情況,難以發揮控制的效果和效率。對此,一方面,我國的一些電力企業在內部會計控制部門的結構設置上要順應企業發展的需要和現實環境,不能想當然為了設置機構而設置內部控制部門,要充分結合企業發展的需求和市場環境情況對會計控制部門進行優化,厘清會計控制部門與其他部門之間的職能關系。另一方面,電力企業內部會計控制部門要加強同其他部門的密切合作,通過緊密的協調、配合,提升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的效率和水平。

4.企業管理者要不斷深化對內部會計控制的認識,分離財務審計人員和經濟業務人員,厘清關系,使審計控制工作公平、公正。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作為現代電力企業的管理者,必須要充分認識到公正、公平內部會計控制的重要性,要合理設置審計人員,分離他們與經濟業務員、資產保管員的關系,發揮他們相互制衡的作用,使內部控制審計工作更加高效地開展。。

5.強化電力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從業人員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業務水平,提升內部控制人員防范金融風險的意識和能力。企業內部會計控制事關企業的發展命脈,在從業人員的選拔和考核上一定要嚴格把關,電力企業既要從道德素質上進行考核,強調法制和紀律,使內部審計工作廉潔高效;同時,又要對內部會計審計員的業務素質進行培訓、考核,即挑選一批道德素質高,遵紀守法,業務技能過硬的從業人員從事內部會計控制工作,保證電力企業內部控制效率和水平穩步得到提升。

結語:在新形勢下,國有電力企業要高度重視內部會計控制工作,探索出其中存在的各種突出問題,對內部控制涉及的各項業務進行嚴格監督,對各種崗位進行科學優化,既要厘清各個機構的權限和職責,使其相互分離,同時又要相互監督和制衡,通過嚴密的內部會計控制體系,突顯會計控制工作的權威性和有效性,保證國有電力企業資產的安全性,提升國有電力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的效率。

參考文獻:

[1]楊雄勝.內部控制理論面臨的困境及其出路.會計研究.2006(02).

[2]謝海燕.內部審計、內部控制與公司治理.時代金融.2009(03).

作者:谷月梅

第三篇:會計管理會計控制會計監督辨析

摘要:“會計管理”概念在理論和實務上,會計管理與會計監督、會計控制等概念時而融合時而區分。本文通過對三個概念的辨析證明:會計管理、會計控制與會計監督各有其不同的標準和目標,又有共同的基礎與核心;隨著對內部控制和管理控制等研究和應用的不斷深入,三者的外延逐漸融合和模糊;三者都是內部控制的構成部分。其核心和共同基礎是會計信息處理系統以及對會計信息質量的控制系統。

關鍵詞:會計管理 會計控制 會計監督 內部控制 財務管理

一、引言

眾所周知,我國會計理論界對會計本質的觀點主要有“會計信息系統論”和“會計管理活動論”兩派,前者以葛家澍、余緒纓為代表,后者以已故會計學家楊紀琬、閻達五為代表。“會計管理活動論”基于對會計實踐的觀察和研究,認為會計工作就是一種管理活動,并開創性地提出了“會計管理”概念。近年來會計本質理論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但在實際工作中,人們仍然在各種意義上使用“會計管理”概念。根據筆者的調查,在實踐和專業媒體上主要有以下幾種“會計管理”概念:把各級政府、各個行業、社會以及企業“對會計的管理”理解成“會計管理”; “內部會計控制”或“會計控制”即“會計管理”; “會計管理”=“會計監督”;還有會計從業人員把自己的會計工作看成是“會計管理”; “會計管理”=會計工作+治理層、管理層“對會計的管理”;在實際工作中,“會計管理”=“財務管理”。以上說明“會計管理”概念仍然活在會計實踐領域,另一方面也說明在理論上有認識和厘清以上各種概念關系的必要。本文試圖通過比較“會計管理”、“會計控制”、“會計監督”和“財務管理”經典概念推出它們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并分析“會計管理”、“會計控制”、“會計監督”與內部控制的關系,以幫助實際工作者和會計理論工作者澄清認識、加深對會計核算、會計管理、財務管理以及會計控制的理解,還可以為企業制定會計核算、會計管理、會計控制制度框架提供理論指導。

二、相關概念及其關系辨析

(一)會計管理 “會計管理活動論”意義上的“會計管理”概念的提出要追溯到20世紀八十年代。在1980年在中國會計學會成立大會上閻達五教授與楊紀琬教授合作發表了題為《開展我國會計理論研究的幾點意見——兼論會計學的科學屬性》的學術論文,認為會計是“人們管理經濟的一種社會活動”(楊紀琬,閻達五,1980),會計這一社會現象屬于管理范疇,是人的一種管理活動,并提出“會計管理”這一概念。他們進一步研究并界定了“會計管理”的對象、職能、要素、目標、過程等,認為“會計管理是一種價值運動的管理”(楊紀琬,閻達五,1984),“是通過收集、處理和利用經濟信息,對經濟活動進行組織、控制、調節和指導,促使人們權衡利弊,比較得失,講求經濟效果的一種管理活動(閻達五,1985) ”“會計管理的要素包括管理者、管理目標、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和管理客體”,目的是“提高經濟效益”(閻達五,陳亞民,1989)。2003年閻達五教授進一步指出會計管理分為事前管理、事中管理、事后管理,其職能包括預測、決策、預算、預報、核算、控制、分析、業績考評八項職能。本文認為,會計核算過程與會計管理過程、會計核算內容與會計管理內容在實踐上不可分割,會計核算也是會計管理;在職能和程序上“會計管理本質上不僅是以時間為線索逐一進行的事前管理、事中管理和事后管理構成的循環,更重要、更深刻的含義是一種由標準、記錄、對比分析和反饋構成的會計控制循環。”總之,會計管理指的是對價值運動的管理,其管理主體是會計人員,客體是價值運動,手段是會計信息和會計系統,職能是預算、反映、分析、反饋,目的是為了提高經濟效益?,F實的會計系統是由會計信息處理流程、會計信息可靠性控制以及會計系統對經濟活動的審核監督綜合而成的。由(圖1)和(圖2)可以看出,會計不僅對外控制和監督生產經營活動,而且還對自身產生信息的過程進行質量控制,實踐中的信息控制包括流程控制、授權審批控制、職責分離控制等全程、全方位控制,信息處理過程與信息控制過程是交織在一起的。把會計系統當做“黑箱”來考察系統對外的“作用力”,實際上是把經濟組織當做控制系統,把經濟組織內的會計子系統當做“控制器”的一部分來考察的。在控制論意義上,以上所反映的會計系統對再生產活動的管理過程也可以叫做“會計控制”,但是現實的會計系統并不是一個只接受和發出信號的“黑箱”,會計系統本身也有信息質量控制系統、有監督系統,有對內對外的組織、協調職能(如職責分工、流程設計、原始憑證的傳遞等)和對內對外的監督職能(如原始憑證的審核、財產清查、對賬、稽核),也就是說,會計系統是一個“白箱”。本文認為,“會計管理活動論”早期創立者實際上就是在這個意義上考察會計系統的,會計系統是一個“會計管理”系統而不是“會計控制”系統。本文認為,“會計控制”應專指內部控制組成部分的“內部會計控制”。 (圖3)中的“會計管理系統”即會計系統對內的質量控制子系統從屬于對外的控制、監督、組織、協調子系統,后者是會計系統的功能,也是之所以把會計系統叫做會計管理系統的原因,會計管理的最終和主要目的不是為了對內控制信息質量而是對外管理以提高經濟效益和效率。對外的組織、協調功能也從屬于對外的控制和監督功能。由于會計系統不是執法者,因此,監督職能的地位又不如控制職能重要。在實際工作中,人們有時候又把政府(或有關部門)和企業內部治理層、管理層對會計的監督、組織、考核等叫做“會計管理”,實際上是企業外部和內部有關機構“對會計的管理”,顯然與“會計管理活動論”所說的“會計管理”即會計對經濟活動的管理風馬牛不相及。

(二)內部控制與會計控制 兩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1)內部控制發展歷程。比較常用且規范的會計控制即內部會計控制,屬于內部控制的構成部分。內部控制發展經歷了內部牽制階段(Internal Check)、內部控制制度階段(Internal Control System)、內部控制結構階段(InternalControl Structure)、內部控制框架階段(Internal Control Framework)和企業風險管理框架階段(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該內容是否屬于一個獨立的發展階段存在爭議,因此本文不做論述)。“從原始的組織誕生開始,直到20世紀40年代,內部控制的發展基本上停留在內部牽制階段——內部牽制的實踐。據史料記載,早在公元前3600年以前的美索不達米亞文化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內部控制的初級形式――內部牽制的實踐(辛少穗,2007)。”在古巴比倫、古埃及以及古代中國都出現了實物保管、會計記錄、審計的分離制度。最早的內部牽制是會計記錄與錢財保管的分離,會計記錄實際上是作為控制器的一部分出現的。“20世紀40年代至70年代,內部控制的發展進入內部控制制度階段。”“1949年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AICPA)所屬的審計程序委員會(CPA)發表了《內部控制:系統協調的要素及其對管理部門和獨立公共會計師的重要性》(Internal Control: Element of Coordinated System and Its Importance to Management and the Independent Public Account)的特別報告,首次提出了內部控制的定義:“內部控制包括一個企業內部為保護資產,審核會計數據的正確性和可靠性,提高經營效率,堅持既定管理方針而采用的組織計劃及各種協調方法和措施。”是一個由組織結構、崗位職責、人員條件、業務處理程序、檢查標準和內部審計等要素構成的較為嚴密的內部控制系統。1972年,AICPA下屬審計準則委員會發布的第1號《審計準則公告》將內部控制分為管理控制和會計控制,“會計控制是與資產安全、財務記錄可靠及下列事項提供合理保證的組織結構、程序及記錄。交易的實施是依據管理當局一般授權或特別授權;交易的記錄要滿足以下需要:能按GAAP或應用于會計報告的其他標準來編制財務報表;保持資產的經管責任;只能根據管理當局的授權才能接近資產;帳面數定期與實際數相核對,并對差異采取恰當行動(辛少穗,2007)。”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內部控制的發展進入內部控制結構階段。“1988年5月,AICPA發布了《審計準則公告第55號》,認為“企業內部控制結構包括為提供達到企業特定目標的合理保證而建立的各種政策和程序。公告認為內部控制結構由控制環境、會計制度和控制程序三個要素構成。”其中,會計制度是內部控制結構的關鍵要素,它“規定各項經濟業務的確認、分析、歸類、記錄和報告方法,旨在明確各項資產、負債的經營管理責任(辛穗,2007)。”1992年9月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AICPA)與美國會計學會(AAA)、財務執行官協會(MAA)共同組成的資助組織委員會(COSO)發布了指導內部控制實踐的綱領性文件——COSO研究報告《內部控制——整體框架》(Internal Control——Internal Framework),并于1994年進行了增補。這份報告提出了內部控制的三項目標和五大要素,標志著內部控制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COSO委員會指出:“內部控制是由企業董事會、經理階層以及其他員工實施的,為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經營活動的效率和效果、相關法律法規的遵循性等目標的實現而提供合理保證的過程”,同時指出內部控制由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監控五要素構成。至此,內部會計控制與管理控制融為一體,內部控制框架也成為內容豐富、外延廣泛的內部管理和控制體系,其廣延和豐富性表現在無論內部控制的主體(董事會、經理階層以及其他員工)、界限(組織界限)、目標(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經營活動的效率和效果、相關法律法規的遵循性),還是內部控制的內容和手段(“過程”和五個要素)涵義都非常豐富。借鑒COSO內部控制框架內容,我國于2008年5月22日由財政部、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保監會聯合頒布了《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認為“內部控制是由企業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和全體員工實施的、旨在實現控制目標的過程。內部控制的目標是合理保證企業經營管理合法合規、資產安全、財務報告及相關信息真實完整,提高經營效率和效果,促進企業實現發展戰略。”分為“內部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內部監督”五個要素??刂浦黧w是“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和全體員工”,目標是“合理保證企業經營管理合法合規、資產安全、財務報告及相關信息真實完整,提高經營效率和效果,促進企業實現發展戰略”,內容和手段也是“旨在實現控制目標”的所有“過程”,也包含“五大要素”。顯然,這也是融合內部會計控制和管理控制的一個外延非常廣泛的內部管控體系。綜上所述,內部控制是隨著經濟組織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完善的;內部會計控制也從內部牽制時期的“會計記錄”→內部控制制度時期的“內部會計控制”→內部控制結構階段的“會計制度”→內部控制框架階段會計控制與管理控制融為一體,會計控制的職能越來越豐富、明確、延伸最后完全融于內部控制整體。但是,為合理保證資產安全、財務會計信息真實完整而實行的控制始終是內部控制的重要目標之一,借鑒內部控制制度時期的“會計控制”定義,我們仍然把為實現這部分目標的職能稱為“會計控制”或“內部會計控制”。在我國現行內部控制框架中,內部會計控制即為合理保證“資產安全、財務報告及相關信息真實完整”而實行的控制。對資產安全的控制可以說是“會計系統”對資產的控制,這是會計自古以來就具備的職能;對財務報告及相關信息真實完整的控制是會計系統內部和外部對會計信息的控制,這種控制的產生是因為會計信息對經濟活動的控制和管理具有作用,對會計信息的控制也是為了實現“會計系統”對有關財產物資和經濟活動的控制。所以:如果以會計系統為考察對象,則所謂組織內部會計控制還可以分為會計系統內部控制和會計系統外部控制;組織的“內部會計控制”目的還是為了對外的“會計管理”“提高經濟效率和效果”;會計系統內部的自我信息質量控制需要對經濟業務的合法性審核,因此這種控制與對經濟活動的“合法合規”控制也不能截然分開。

(2)會計管理與內部控制。由(圖4)可以看出,對會計信息質量的控制包括會計系統內部的控制,也包括會計系統外部對會計信息質量和信息處理過程的控制,但這里都是在組織內部來分析的,都屬于“內部會計控制”。組織外部對會計信息質量的控制不屬于本文考察的范圍,應屬于外部“對會計的管理”或外部“對會計的監督”。 如(圖5)和(表1)所示,此處所謂會計控制主要是對會計信息的控制,目的是會計信息質量的真實完整,而“會計管理”主要是對貨幣反映的經濟活動的管理,目的在于提高經濟效益。但是二者又密不可分,會計管理是通過會計信息進行的管理,會計信息的質量就成為會計管理的關鍵,而企業對會計信息質量的管理就是會計控制。不對會計信息質量進行控制,就無法進行會計管理。在企業生產經營實踐中,會計管理與會計控制無法截然分開。比如,會計信息提供者既要進行會計預算、核算、分析和反饋等會計管理工作,又要控制(并接受其他部門控制)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如會計核算過程既是信息處理過程,也是對會計信息質量進行控制的過程見(表2)。如(表3)所示,內部控制中為合理保證法律、法規的遵守以及經濟效率和效果的提高與會計監督和會計管理內容也存在著重疊。因為會計監督的部分職能就是維護法律法規,會計管理的目的就是提高經濟效率和效益。會計信息處理過程中包含對會計信息處理質量的控制,會計系統本身對外部再生產過程具有“過程控制”職能(目的是提高經濟效率和效益),同時現實的會計系統也具有對法規執行活動的監督職能,而這些職能就是會計系統的全部,所以會計系統就是會計管理系統,從定義上看,內部控制的內涵非常豐富,外延非常廣泛,所以,應該說,會計管理是內部控制的子系統。

∵ 內部控制是為了合理保證企業經營管理合法合規、資產安全、財務報告及相關信息真實完整,提高經營效率和效果,促進企業實現發展戰略而由由企業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和全體員工實施的的過程;而會計管理是具有上述目的(主要是提高經營效率和效果)的過程,且會計管理是由會計人員進行的管理;

∴會計管理∈內部控制

(三)會計監督會計監督概念爭議較大,通常認為監督往往與系統外部有關主體的執法行為有關。按照《會計法》規范的“會計監督”內容,“會計監督”有以下幾方面意義:一是會計人員對財務收支和財產物資的監督;二是組織外部有關主體對會計信息、會計工作的監督,包括政府和社會中介組織對會計信息、會計工作的監督即組織外部“對會計的監督”,也可以歸為外部“對會計的管理”,包括所謂政府“對會計的管理”(即實際工作中經常說的政府“會計管理”),這超出了本文考察的對象;三是組織內部對會計工作和會計信息的監督,既包括會計系統外部對會計工作和會計信息的監督,也有會計系統內部對會計工作和會計信息的監督(如《會計法》第28、29條規定),目的都是為了保證財務信息的真實完整。以上內容除了企業外部對會計的監督以外,其余內容可以稱為“內部會計監督”,應該屬于內部控制的內容。如(圖6)所示,組織內部的會計監督無論是對經濟活動的監督還是對會計的監督,無論歸為會計控制還是會計管理都屬于內部控制系統的子系統。

(四)財務管理 2010年注冊會計師考試輔導教材《財務成本管理》把財務管理定義為:“財務管理是基于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客觀存在的財務活動和財務關系而產生的,是企業組織財務活動、處理財務關系的一項價值管理工作。”2010年中級會計師考試輔導教材《財務管理》把財務管理定義為:“財務管理是企業組織財務活動、處理財務關系的一項綜合性的管理工作。”都認為財務管理的內容是“組織財務活動、處理財務關系”,其對財務活動和財務關系的界定也大同小異,財務管理的對象包括籌資、投資、運營資金和資金分配等方面,管理的手段就是,決策、計劃和控制,不需要全面系統地反映。在國外,美國人James C. Van. Horne在《現代企業財務管理》(1998)也認為“財務管理是在一定的整體目標下,關于資產的購置、融資和管理。”顯然,財務管理是對企業生產經營一個方面進行的直接管理,是對人、財、物、信息中“財”進行的管理,如同生產管理、技術管理、勞動人事管理、設備管理、銷售管理一樣,是企業管理的一個子系統,但是由于資金與其他要素密切相關,所以對其的管理可能涉及許多部門,但這不能否定其“職能管理”的實質,因為“人事管理”和“物資管理”也涉及很多部門,它們同樣也是一種職能式的具體管理。而會計管理是以貨幣為計量單位對企業經營活動各個方面進行的全面反映和全面管理,這是一種全面的、間接式的管理,即所謂“什么都管,什么都不管”(楊紀琬,1997)。但是,會計管理與財務管理又不是毫無關系,像其他職能部門的管理一樣,財務管理也必須運用會計信息進行管理,無論是決策、計劃還是控制都需要運用會計信息,需要會計管理部門的反饋。所以,會計管理與財務管理既有區別也有聯系,如(圖7)所示。

三、結論

通過以上的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結論:財務管理與會計管理、會計控制、會計監督有聯系但沒有交集。會計管理、會計控制、會計監督兩兩相互重疊、交叉,而三者又都是內部控制的構成部分。如(圖8)所示。這里所探討的會計管理、會計控制、會計監督都是在組織內部進行,都屬于內部控制的構成部分,內部控制可以涵蓋以上內容,是因為現代內部控制無論從目標還是實施主體上來看外延都很廣。會計監督、會計控制和會計管理的外部邊界并非圖中表現得那樣清晰,而是模糊的,這在上文的辨析中能夠明顯地看出來。它們與內部控制也基本融為一體,這即是內部控制“框架”的本來含義。會計管理與會計控制有交集,是會計系統內部用于信息質量控制的控制活動和會計部門對于資產安全控制的信息溝通及會計部門采取的其他控制活動如財產清查和核對制度。不同之處是會計控制還包括會計系統外部對會計信息質量的控制,而且二者的主要目的不同:會計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經濟效益,會計控制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控制會計信息質量。會計監督與會計控制的交集則在于組織內部通過財產清查和余額核對對財產物資的監督以及組織內部有關部門和會計系統內部對會計信息和會計工作的監督。二者的不同之處主要在于會計監督還包括組織外部對會計信息和會計工作的監督。會計監督與會計管理的交集是會計系統對經濟活動的監督和控制以及會計系統內部對會計信息質量的監督控制。二者不同之處是會計監督還包括會計系統外部甚至組織外部對會計信息質量的監督。三者共同的交集是會計系統內部對會計信息質量的控制,這個結論包含以下常識或觀點:沒有較高的會計信息質量,無法進行會計管理、會計控制和會計監督,而會計系統內部對會計信息質量的控制是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基礎;會計信息處理系統也是它們共同的基礎。沒有會計信息處理系統就談不上會計系統內部對會計信息質量的控制,當然更談不上會計管理、會計控制和會計監督;會計信息處理系統及其對會計信息的質量控制是會計管理、會計控制、會計監督的核心和基礎,從而也是內部控制的重要構成部分;會計信息質量以及會計信息處理系統對于組織內部的管理非常關鍵,所以會計管理、會計控制、內部會計監督系統是內部控制系統的重要部分;會計系統的最終目的就是會計管理的目的,即通過對經濟活動的管理提高經濟效益、效率和效果。通常認為監督和控制都是管理職能的構成部分,所以,從大的方面來看,會計管理、會計控制與會計監督都可以稱為“會計管理”,并沒有可以截然分開的界限,它們逐漸交叉融合并與內部控制也逐漸融合在一起(如內部控制框架所述),這也許反映了企業管理和控制的一種趨勢。在實踐中,對以上概念的認識和應用需主要抓住以下要點:管理主體、管理客體、管理界限。能夠區分兩個基本問題就可以了:是“會計管理”還是“對會計的管理”?是會計系統內部的管理、組織系統內部的管理還是來自于組織系統外部的管理?

參考文獻:

[1]楊紀琬、閻達五:《開展我國會計理論研究的幾點意見》,《會計研究》1980年第l期。

[2]楊紀琬、閻達五:《會計管理是一種價值運動的管理》,《財貿經濟》1984年第l0期。

[3]閻達五:《會計理論專題》,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

[4]閻達五、陳亞民:《發展會計理論,振興會計事業——“會計管理活動論”10年回顧》,《會計研究》1989年第6期。

[5]商思爭:《作為記錄的會計:會計管理活動論的歷史分析和邏輯證明》,《財會通訊(學術版)》2006年第11期。

[6]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等:《財務成本管理》,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0年版。

[7]財政部會計資格評價中心:《財務管理》,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0年版。

(編輯 虹云)

作者:商思爭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管理技術研究論文下一篇:生命周期理論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