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航天文化技術創新

2022-07-16

第一篇:航天文化技術創新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創新文化建設綱要解讀

經過50多年的發展,中國航天事業積淀了深厚的創新文化。創新文化的建設是航天企業履行富國強軍神圣使命的需要,是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需要,是完善技術創新體系與航天文化體系的需要,更是當前構建航天科技工業新體系、建設國際一流大型航天企業集團的需要。中國航天報特對新推出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創新文化建設綱要》進行解讀,希望廣大干部職工加深對航天創新文化的認識,通過不斷創新,為航天事業作出新貢獻。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黨組書記、總經理馬興瑞致辭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中國航天人不僅創造了以“兩彈一星”、載人航天和探月工程三大里程碑為代表的輝煌成就,還鑄就了航天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這其中,孕育了獨具特色的航天創新文化,在中國航天發展的不同歷史時期發揮了內在的、無形的重要推動作用。

航天科技工業是國家戰略性高科技產業的代表,肩負富國強軍的神圣使命。50多年的發展反復證明,中國航天發展史就是一部創新史。自力更生是航天發展的基礎,自主創新是航天發展的靈魂,勇攀高峰、以新圖強是中國航天取得一個又一個成功的不竭動力。面對黨和國家的殷切期望,面對經濟全球化和日臻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傳承和發展具有時代特征、體現航天特色的創新文化,不僅對集團公司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實現跨越式發展,支撐創新型國家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也是集團公司構建航天科技工業新體系的內在需要。

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我們要積極挖掘、繼承、弘揚和發展航天創新文化,堅持追求卓越、創新無限的理念,大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支撐航天科技工業新體系的建設,為建設國際一流大型航天企業集團、加速推進我國從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邁進而努力奮斗!

創新文化建設意義、目標和思路

航天創新文化建設意義

創新文化建設是集團公司肩負國家和民族重任,實踐科學發展觀,履行富國強軍神圣使命的需要。創新文化建設是集團公司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實現跨越式發展,支撐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需要。創新文化建設是集團公司構建航天科技工業新體系,建設國際一流大型航天企業集團的需要。創新文化建設是集團公司深化和完善技術創新體系、航天文化體系的需要。

航天創新文化建設目標

堅持在繼承航天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的基礎上不斷發展、推進建設具有時代特色的航天創新文化。到2015年,全面形成一套完整、合理并能持續激發員工創新活力、滿足航天科技工業新體系要求、適應軍民融合發展需要的航天創新文化理念和行為體系,將創新觀念融入到每一位員工的思想和行為中,打造出知名航天品牌及一流的航天產品,樹立創新形象,為航天戰略目標的實現提供強大的保障和推動作用。

航天創新文化建設思路

堅持科學發展觀,按照全面構建航天科技工業新體系,建設國際一流大型航天企業集團戰略目標的要求,牢牢抓住自主創新能力建設這條主線,繼承航天“三大精神”,吸收航天文化精髓,豐富創新文化內涵,堅持倡導并實踐創新文化理念和行為體系,提供科學的指導和有力的制度保障,營造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不斷推進技術、管理、組織和制度創新,把創新文化內化于心、固化于制和外化于形,最終實現創新文化建設目標。

創新文化的傳承

萬戶飛天——古代航天創新精神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敢于探索、不斷創新的優良傳統。中國是第一個敢于向茫茫太空、浩瀚星河挑戰的國家,是古代火箭誕生的搖籃。

雖然作為世界上第一個飛天的嘗試失敗了,但萬戶敢于冒險、追求創新的精神長存浩宇,激勵著現代中國人孜孜不懈,勇攀航天事業高峰。

航天三大里程碑——現代航天創新精神

1960年11月15日,第一枚導彈東風一號發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東風二號裝載著核彈頭的首次兩彈結合試驗取得圓滿成功;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中國的“兩彈一星”是20世紀下半葉中華民族創建的輝煌偉業,是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第一個里程碑。

2003年10月15日,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發射成功,創造了中國人首次載人飛天的歷史,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的夢想,是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第二個里程碑。

2007年10月24日,第一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發射成功,傳回了中國第一幅月面圖像,使我國跨入世界為數不多的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行列,是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第三個里程碑。

現代中國人繼承了先人敢于冒險、勇于嘗試的創新求索精神。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航天締造的航天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更是激勵了廣大航天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自主創新,依靠集體智慧和團隊協作,取得了今天航天事業舉世矚目的成就,奠定了中國航天大國的地位。

航天創新文化定義

創新文化是有利于開展創新活動的一種氛圍,是科技活動中產生的與整體價值準則相關的群體創新精神及其表現形式的總和。具體地說,是指創新理念、創新行為準則及規章制度體系等。

航天創新文化是航天事業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航天特色文化之一。航天“三大精神”所蘊含的創新理念、創新方法構成了航天創新文化的主體,隨著時代的進步和航天事業的發展而不斷發展,逐步形成了新時期的航天創新文化。

航天創新文化結構

航天創新文化結構包括精神層、行為層、物質層。

精神層是創新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是形成物質層和制度層的基礎,主要包括:創新方針、創新理念、創新價值觀。

行為層亦稱制度層,主要包括規范創新活動的行為準則以及行為規范等。創新行為準則是愛國奉獻、唯實求真、百家爭鳴、系統思維;創新行為規范是指創新的制度體系和標準規范。

物質層是創新文化的物化部分,是航天創新理念與創新行為的外在表征。包括:高新的航天產品、知名的航天品牌、一流的技術設施、完善的工作系統。

創新文化核心內涵

創新方針。國家至上。航天科技工業作為國家戰略性高科技產業,是國家安全的基石,是推動國家科技進步、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力軍。航天的創新活動要堅持國家和民族利益至上,以富國強軍的神圣使命開展創新工作。

技術引領。從國家安全和民族利益的高度著眼未來,超前部署和創新發展航天領域的前沿技術,實現從跟蹤到引領的突破和跨越,推動國家現代武器裝備的研制和建設;以技術創新引領和開拓市場,推動航天技術成果的轉化和應用,更多更好地服務于國民經濟建設。

勇于攀登。航天科技作為科學、技術和工程前沿的高技術群,是國家綜合科技實力的重要標志。創新工作要不畏艱難,敢于超越,不懈探索;要有創新的勇氣和決心,要有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因暫時的挫折和失敗動搖必勝的信念,要以鍥而不舍的精神不斷攀登新的航天科技高峰。

追求卓越。航天事業具有技術高度先進性、系統性和跨學科性,必須把創新作為集團公司持續發展的戰略基點,強調永無止境的創新,做到盡善盡美。適應和引領市場需求,致力于把集團公司建設成為技術國際領先、產品和服務一流的大型航天企業集團。

創新理念

以人為本。人是創新活動的主體,要堅持以人才為第一資源的航天人才觀,以培養創新人才為目的,充分依靠人、尊重人、理解人,才能充分發揮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人的潛能,實現企業價值。

第二篇:論我國載人航天技術

摘要:

這學期學習了航空航天概論相關知識,了解了航空事業的發展

史,飛機的飛行原理、飛機的基本構造、飛機的機載設備、航空發動機、

機場地面設施保障系統和航天技術包括載人航天技術等等。使我自己的知識面又擴大了一些。

俗話說,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人類在漫長的社會進步中不斷擴展自身的生存空間?,F在,人類的活動范圍已經歷了從陸地到海洋

,從海洋到大氣層空間,再從大氣層空間到太空的逐步發展過程。人類活動范圍的每一次擴展都是一次偉大的飛躍。

很久以前,人類就有飛出地球、探知太空奧秘和開發宇宙資源的愿望,我國古代的不少神話故事便是突出的反映。最典型的是流傳很廣

的嫦娥奔月,它描寫一個叫嫦娥的美女,偷吃了丈夫后羿從西王母那里求得的長生不老的仙藥后,身體變輕飄到月亮上去了。

歷史上第一個試驗乘火箭上天的人是15世紀中國官員萬戶。1945年,美國學者基姆在他的《火箭與噴氣發動機》一書中是這樣描寫的:

萬戶先做了兩個大風箏,并排裝在一把椅子的兩邊。然后,他在椅子下面捆綁了47支當時能買到的最大火箭。準備完畢后,萬戶坐在椅子當中

,然后命其仆人點燃火箭。但是,隨著一聲巨響,他消失在火焰和煙霧中,人類首次火箭飛行嘗試沒有成功。

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帶來了航天技術的春天。198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批準了《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綱要》,

把航天技術列為我國高技術研究發展的重點之一。"863"高技術航天領域的專家們對我國航天技術未來的發展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論證,描繪了

我國航天技術發展前景的藍圖,一致認為載人航天是我國繼人造衛星工程之后合乎邏輯的下一步發展目標。1992年1月,黨中央批準研制載人

飛船工程。自此,我國的載人航天工程正式啟動。1999年11月20日,我國成功發射了自行研制的第一艘飛船神舟1號,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發射

宇宙飛船的國家。此后,又分別把神舟

2、3和4號送

上九重天。在1992年開始研制載人飛船之前,我國"863"高技術航天領域的專家們曾為研制

哪種運輸器這個問題進行了幾年的研究,即對從研制飛船起步和越過載人飛船直接發展航天飛機的多種技術方案進行了充分的論證、比較和

分析,甚至還激烈地爭論過。

2003年10月15日圓了萬戶的夢,因為在這一天中國人民期待已久的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5號順利升空并安全返回,實現了中華千年飛天的

理想。它也打破了美國和蘇聯.俄羅斯在這一領域的多年壟斷格局,成為世界第3個獨立自主研制并發射載人航天器的國家,這對世界載人航天

事業的發展和振興中華會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首先,它能體現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提升國際威望。因為航天技術的水平與成就是一個國家經濟、科學和技術實力的綜合反映。載人航天

是航天技術向更高階段的發展,載人航天的突破--用本國的載人航天器將航天員送入太空并安全返回,更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強大的標志。發

展載人航天需要依靠先進的技術水平、發達的工業基礎和雄厚的經濟實力。迄今為止,只有俄羅斯和美國實現了載人航天。其他擁有一定航天

技術基礎或較強經濟實力的國家,雖欲染指載人航天,但因力不從心,所以只能求助于與他們合作,出錢出資,用俄、美的載人航天器將本國

航天員送上太空,以圖逐步加入世界"載人航天俱樂部"。鄧小平同志曾經說過:沒有兩彈一星就沒有中國的大國地位。所以,我國航天員進入

太空,也能像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擁有"兩彈一星"那樣,引起全世界注視,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振奮民族精神,增強全民的凝聚力。

其次,它能體現現代科技多個領域的成就,同時又給現代科技各個領域提出新的發展需求,從而可以大大促進整個科技的發展,并將

為培養和造就航天科技人才作貢獻。例如,就載人航天器本身的研制和運行而言,它對通信、遙感、推進、測量、材料、計算機、系統工程、

自動控制、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等技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而大大推動了這些技術的進步。

最后,載人航天具有巨大的軍事潛力。使用載人航天器可以很好地完成偵察和監視任務;靈活部署、修理和組裝大型軍用衛星;安全而連

續地指揮和控制地面軍事力量;還能作為特殊武器的試驗場。例如,早在1965年12月,美國雙子星座7

號飛船上的航天員就曾用紅外遙感器監

視和跟蹤了1枚潛射導彈的發射,所獲信息比潛艇上的觀察人員報告的還要快。第1次、2次海灣戰期間,和平號空間站與"國際空間站"上的航

天員對戰區進行了大量觀測活動,取得了許多有用的信息。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和不斷完善,通過宏觀調控引導中國航空航天活動的發展方向,推動航空航天領域中重大技術

的研究開發和系統集成,促進航空航天科技在經濟、科技、文化和國防建設等方面的應用,深化航空航天科技工業的改革,實現航空航天事業

的持續發展。我相信我國的航空天航天會有一個光明的未來!

姓名:肖婷

班級:會電1451學號:07

時間:2013.6.1

第三篇:航空航天技術概論 論文

航空航天技術概論(校際博雅課程)結課作業任課老師:鄭祥明 教授

百年一夢多感慨

——我眼中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

康德有一則名言廣為后世傳揚——“有兩樣東西,愈是經常和持久地思考它們,對它們日久彌新和不斷增長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實心靈,那就是我頭頂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準則。”浩浩天地,朗朗乾坤,腳踏地面之實,頭頂天空飄渺,無論在古今中外,無論是能人志士還是平民百姓莫不對我們頭上的這一片藍天懷有敬畏之情。飛上藍色的天空,探索浩瀚的宇宙,是人類千百年來的美好夢想。明代的時候中國有個名叫萬戶的人,試圖利用火箭的推力把自己送到太陽上去,可惜他沒有成功,為此付出了寶貴的生命。而正是歷史上像萬戶這樣的勇士們前赴后繼的不懈努力,才有了1903年萊克兄弟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飛機在藍天翱翔,從此人類歷史上翻開了三維立體交通的新一頁。

一個多世紀過去了,航空航天早已成為現代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每天穿梭在藍天白云之間的民用飛機實現了千百年來我們“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的美好夢想,千里之遙片刻即到,數百年前荒誕不經的小說家言在我們看來早已不在話下。更遼闊的視野中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水平自二戰以來已成為各國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多極化趨勢下各大國各集團對于戰機、導彈及航天器等的關注程度令人咋舌,超級大國“山姆大叔”每遇緊急軍情無不是排遣先進的戰機或者航母以張示肌肉,我們中國人也總樂意把本國航空航天領域的發展成果講給友邦元首們聽,足可見對于一個現代國家來說航空航天的技術水平舉足輕重。

二十世紀初,廣東人馮如旅美歸來,成了第一個制造出飛機的中國人。自馮如始,中國這個東方大國也踏上了立體交通之路。解放前由于戰事和民間需要,國民政府已經建成了覆蓋面很大的航路體系。1954年7月3日下午5時15分,社會主義新中國制造的第一架飛機初教5升空,再一次向世人證明中國雖然貧窮但在航空航天領域絕不甘于落后。新中國的航空航天事業正式起步于二十世紀五

六十年代。1960年2月19日,中國自行設計制造的試驗型液體燃料探空火箭首次發射成功。1965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計劃開始實施,盡管在特殊的時期經歷了比平時更多的艱辛和困難,但經過五年多的努力拼搏,終于研制完成,星箭齊備,整裝待發。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運載火箭首次發射,成功地把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送入預定軌道,有力的歌聲至今嘹亮,中國人再一次讓世界感到驚訝。1975年11月26日,中國首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3天后順利返回,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航天科技工業實現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轉移,航天科技工業戰線全力以赴,在遠程運載火箭技術、固體火箭技術等一系列關鍵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中國已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包含多種型號、能把各種不同用途的衛星送入近地軌道(LEO)、地球同步轉移軌道(GTO)和太陽同步軌道(SSO)的長征系列火箭。在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長征火箭于1985年10月開始走向國際市場,并在1990年4月成功地實施了第一次國際商業發射服務,把美國休斯公司制造的亞洲一號通信衛星送上太空。 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試驗飛船在酒泉起飛,21小時后在內蒙古中部回收場成功著陸。2001年1月10日1時0分,中國自行研制的神舟二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入太空。4月1日,神舟三號成功降落于內蒙古中部地區 。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5日,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零下20多攝氏度的嚴寒中成功發射,并在飛行7天后平安返回。 2003年1月5日晚上7時許,神舟四號飛船在內蒙古中部預定區域著陸,順利回收。2002年12月30日零時40分,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2003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我們永遠不會忘記楊利偉從返回艙中走出時的笑容,中國人自此可以挺直了腰桿跟世界叫板:“我們再也不比誰差!”

在努力發展軍用航空的同時,我國航空工業也順應著世界潮流,開始轉向民用。航空工業本身就是一個軍民結合的產業,在戰時以發展軍用飛機為主,在平時就應該以發展民品為主。改革開放不但使中國吸收了國外的一些先進技術,而且也使中國的航空工業走向世界:如今我們生產的各種軍用飛機(如殲7M和強

5Ⅲ)和民品已經可以出口到國外,為國家出口創匯了。這些,不僅是我國航空水平發展的一個寫照,更是一種未來的方向。

所謂未來的發展方向,絕不是我的空談空想。當今時代,和平與發展依然是主旋律,大規模的戰爭幾乎不會帶來,雖然摩擦矛盾不斷,但各方利益的制衡下,世界性的戰爭還不會到來,因此,航空由軍用大幅度的專為民用是一種必然,只有這樣,航空才能拓寬生存的道路。

同時,在大方向轉變后,航空技術也不斷突飛猛進,進入了新航空時代?,F在有如下的問題值得我們思考:選擇大還是選擇小?個人化還是無人化?安全性如何保障?為了環保飛得更慢?模仿鳥類飛機“變翼”?改變結構減少噪音?這些問題不僅反映了技術的進步,更代表了未來低碳生活的追求。人類在追求享受的同時,也開始反思如何做到可持續發展,在未來的時空,只有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轉變,航空才能繼續生存,進而進入一個全新的航空時代。

回歸今時今日,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群體化、社會化、高速化的趨勢和特征異常明顯,我們隨時可能面臨新的危機,新的挑戰。這一點在航空領域尤其明顯,因為在對航空航天技術要求不斷提高的未來,落后的航空技術就意味著落后的國度,意味著國家的領空安全將無法保障。而在未來的多時空時代,失去了領空,就如同我們人類失去了一種感官,必將無法達到最優的狀態。請相信,這不是危言聳聽,但我們也不必因此而氣餒。我相信,只要我們不斷開拓、不斷創新,屬于我們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二〇一二年十月

第四篇:建立企業文化塑造航天形象 ——淺談企業文化的若干問題

建立企業文化塑造航天形象

——淺談企業文化的若干問題

企業文化是一個企業的整體形象,是企業素質和精神面貌的體現。在法國,航天從業人員少且精干,在企業中有很多優秀人才,他們能夠非常穩定地工作,實際上航天行業的工資并不比其他行業高,有些公司工作環境和條件也未必優越,但他們為從事航天事業而自豪。

相比之下我們有很多人工作在航天,卻缺乏自豪感。除了“這山看著那山高”之外,更主要的是缺少一種健康、團結、向上的企業文化。生活在各個層次的人都有怨言、牢騷,也有一些人由于心理不平衡產生一些模糊認識,甚至產生一些錯誤的想法等等。主要原因可以歸結為:一是大多數人對航天進入市場后遇到的困難和挫折缺少思想準備;二是一些人受到社會上不正常經濟和文化現象沖擊,價值觀念發生變化;三是一些人對現狀不滿,對有些政策措施有意見;四是一些人“恨鐵不成鋼”。無論是什么原因,這些思想和行為上的“逆流”,都可能給航天事業的發展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因此,建立企業文化,塑造良好的航天形象顯得非常重要。

建立良好的企業文化需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1.管理者的引導

企業最高領導的個人行為,直接影響到一個企業的文化氛圍。在一個專制的領導下,很難有民主氣氛;在一個軟弱的領導下,很難實

行強有力的管理;在一個群眾威望低的領導下,很難有共同的意志和積極向上的風氣。做一個能引導建立好的企業文化的領導很難。要在形象、行為、工作方法、個人能力、合作精神、工作業績和同情心諸方面都要有很好的表現,確實非常困難??梢?,美國總統在參加競選前要接受一系列行為舉止的培訓和個人形象設計,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的很多領導沒有注意到個性和企業文化之間的關系,我行我素,在企業文化方面沒有起到好的引導作用。

2.規章制度的約束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廠規廠紀有很多規定是建立良好企業文化的保證,諸如行為、儀表、愛護公物、文明語言等等。更加重要的是一個企業要有一套行為準則,既要有寬松的環境,又要有嚴明的紀律,所謂令行禁止。各級各類人員職責明確,無論是等級制度,還是民主集中制度,都要嚴格執行。同時,要廣開言路。

3.深入廣泛的培訓

有沒有企業文化不一樣,接受過培訓和沒有培訓不一樣?,F代企業經營管理和生產活動,專業分工和合作是非常多的。正如所謂鏈條理論一樣,一個鏈條的能力取決于群體中最弱的一環。如果一個看門人或守衛對客戶進門設置很多障礙,態度又不好,再好的市場宣傳也就不起作用了。上崗培訓非常重要,這些培訓不僅僅是理論知識、操作技能、繼續教育、質量培訓等,除此之外要有為建立良好企業文化所需要的各種培訓。要有人負責,有人檢查,發現問題,及時開展培訓。這里的培訓不只是辦培訓班,也可能是師傅教徒弟式的,僅限于

教會怎么做而已。特別要注意培訓的多樣化,避免勞民傷財的“一刀切”。

4.相互理解和交流

古代封建統治者強調“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怕老百姓知道多了不好管理?,F代人都有知識,都有分析判斷能力,所以,愚民政策也就不起作用了。

現在企業經營狀況不好,航天的改革又面臨軍民分線、下崗分流、機關精減等一系列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情。同時,航天面臨非常嚴峻的質量形勢,需要采取嚴厲的措施。這一切都需要上下之間的交流,所謂同仇敵愾、同舟共濟、眾志成城等等。理解與團結是良好的企業文化的核心。

交流不都是做思想工作,還包括調動積極性。在法國ALCATEL公司,車間的墻上貼著一些畫,說明總公司和空間分部的組織結構、經營成果、在國際上的地位、企業將來的目標等等??赡苓@些對各層領導者而言并不是很新鮮,但是對一個操作工人而言,自然會產生一種自豪感,對來聯系工作的客戶無形中建立了信心。

交流的過程是互相了解的過程,是理解、團結的基礎,也是人自然需求的一個部分。通過交流可以傳達愿望、要求。各級領導之間、領導與群眾之間以及群眾與群眾之間廣泛的交流是企業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只要有了交流的愿望,就會有很多的途徑。

企業文化的另一個組成部分是企業形象設計。如果說在五六十年代因陋就簡、自力更生是我們的企業形象,那么現在向國際一流公司

邁進是我們的目標。在國外非常重視企業形象設計,公司建筑外觀和內部裝飾無論是色調、結構、布置、陳設都簡捷明快。從企業標志設計到廣告、宣傳冊、產品包裝都有獨特的風格。企業形象設計是進入市場的一個重要方面,需要投入,但也并不是處處都要盡善盡美、豪華奢侈,要做到經濟、實用。有幾方面需要注意:一是系統應用工程美學原理進行企業形象和產品的設計;二是請專業公司和專業人員進行指導;三是要一貫的保持和維護企業形象。如果地上有一片油污沒有人管,會議室的燈具損壞無人更換,墻上舊的宣傳畫無人清理,再好的形象設計也無濟于事。

管理是科學,需要從領導到各級管理人員學習、研究、總結、吸收,更重要的是應用和發展。西方國家很早就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在市場經濟和商品經濟的大潮中優勝劣汰,造就了很多一流的大公司,即使是小公司也有成熟的管理方法,他們的管理適應了市場的發展變化。而這一切對我們來講還是新情況、新問題,要學習的東西很多,重要的是我們要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吸收國外的成果和經驗,進一步提高。“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學習和提高都是緩慢的,關鍵是要有正確的方針,持之以恒。

第五篇: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創新總結

一、創新組織架構清晰,職能落實

建立了以決策層、研發層、管理層為架構的集團公司研發體系,保障了科技創新任務的完成。

每年制定研發計劃、每五年制定技術發展規劃與長遠發展戰略已經成為集團公司各單位的一種常態工作。特別是我們圍繞航天2020年~2030年長遠發展、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要求,組織了包括30位院士在內的專家完成了航天技術發展規劃,從上萬項技術中,確定了12個核心技術領域、16個專業技術領域、13個前沿技術領域和16個基礎技術領域。

二、加速創新平臺的建設,提升了科技創新能力

目前集團公司擁有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6個,國家工程中心2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0個,國家級企業研究應用中心4個,省市級技術中心17個,集團公司批準成立了6個研發中心、1個工藝中心與3個分中心。

多年以來,我們將航天系統工程理念貫徹于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的全過程,堅持“一個總體設計部,總指揮、總設計師兩條指揮線”;堅持“探索一代、預研一代、研制一代、生產一代四步走的產品發展路線”;堅持“方案、初樣、試樣(正樣)、裝備定型四個技術狀態控制”;堅持“零缺陷質量管理”,統籌推進技術創新的體系建設。

圍繞提升集成創新、原始創新的能力,集團公司初步建成了以航天總體和專業技術研發中心為主體、以13個國家級試驗室、10個國家級工程中心為支撐的,涵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產品設計制造與集成全過程的技術創新體系。

在此基礎上,我們統籌內外部創新資源,將產學研結合作為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并且重點從戰略層面來推動,已與清華大學、上海交大、武漢大學、國防科大、北航、西工大等15所高校建立了35個產學研合作創新平臺,特別是與哈工大聯合成立了空天科學技術創新研究院,通過產權的結合形成了產學研相融合的技術創新實體,將高校的研發能力與集團公司的產業能力有機結合起來,有力推進了航天技術在前沿和基礎領域的原始創新。

此外,積極探索利用海外研發資源,集團公司下屬的四維圖新公司成功并購了荷蘭Mapscape B.V.公司,這不僅是中國航天首次對西方發達國家研發資源的成功收購,同時也藉此成功成為下一代國際導航數據標準制定的參與方。

三、以“集成創新”、“原始創新”、“產品創新”、“軍民融合創新”為技術創新行動重點,準確把握航天科技工業的行業特點,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一是通過系統集成創新全面推進國家重大科技工程實施。

二是通過原始創新加強前沿技術研究,搶占航天未來發展制高點。

三是通過實施產品創新工程促進由“實驗室出產品的科研模式”向“現代工業體系的產業發展模式”轉型。

四是通過軍民融合創新推進航天技術應用轉化和航天產業鏈的延伸拓展。

四、以“國際競爭力”作為評價技術創新工作的重要標尺,積極參與國際商業航天、軍貿、高端裝備出口等領域競爭,努力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一是航天技術發展始終瞄準國際一流水平,不斷增強技術研發能力和產品質量性能,這是贏得國際競爭的重要基礎。

二是發揮航天技術和產品的先進性以及較強的系統集成服務能力,在國際航天領域不斷開拓。

五、不斷完善技術創新的體制和機制,始終把人才作為技術創新核心要素,不斷激發創新的動力與活力。

將技術創新工作切實落到實處,關鍵是創新的機制,核心就是最大程度地激發創新人才的動力和活力。

一是建立了技術創新激勵機制。

通過建立健全人才的培養、使用、激勵和保障機制,實行津貼向一線傾斜、向科技骨干傾斜,制定榮譽獎勵、專家管理、特殊津貼等管理辦法,對貢獻突出的科技骨干實行政治待遇、榮譽獎勵、推舉專家、培訓深造、職稱評優“五優先”,極大地激發了人才的創新激情和活力。

2010年集團公司又設立了航天功勛獎、創新獎和貢獻獎,對獲獎同志在全集團公司的工作會上進行表彰與宣傳,此項舉措進一步加強了對技術骨干人才的精神和物質獎勵力度,對鼓勵一線科技人員大膽創新和創造發揮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二是建立了有效的創新投入機制。

近年來,集團公司在積極爭取國家投入的同時,不斷加大技術創新的自主投入力度,在集團公司內部建立了相對配套的技術創新投入機制。比如我們統籌研發項目,除國家投入外,集團公司各級都要有相應的配套投入,形成共同投入機制。另外,集團公司將研發投入作為對各級考核的重要指標,要求每年必須增加經費投入。2010年自主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例首次突破了5%,為培育和開辟新的技術和經濟增長點提供了重要的資金保障。

三是建立了完善的成果轉化機制。

2006年集團公司建立了獨立的知識產權機構,制定并發布了集團公司應掌握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和產品名錄,積極開展知識產權戰略制定,一大批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及產品得到了知識產權保護,為科技創新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保障。截至2010年底,集團公司共申請專利8372件,專利授權2040件,“十一五”專利申請和專利授權總量分別是“十五”的14.6倍和3.2倍;通過專利轉讓,累計創收5億多元。

四是實施人才強企戰略,加強創新人才隊伍建設。

近年來,集團公司選拔、培養和造就了一支以30位“兩院”院士、101名國家級專家和一大批中青年技術帶頭人為領軍人才的技術創新團隊。集團公司先后引進的1000多名博士、9000多名碩士以及200多名海外高層次人才,大部分已成為技術創新的生力軍。同時,集團公司更加重視創新團隊的建設,一方面,積極加強各專業領軍人才隊伍的建設,集團公司有62人在上級29個專業組擔任專家,有27人在國家863計劃擔任專家。另一方面,為鼓勵和加強年輕專家隊伍建設,集團公司擬出臺《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科技創新團隊建設管理暫行辦法》,同時設立創新基金,激發創新熱情和創造活力,有力地促進了人才強企戰略的實施。

六、規章制度日臻完善

為使科技創新體系逐步完善和高效運行,集團公司不斷建立了與之配套的規章制度,先后制定了《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自主創新工作管理辦法》、《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自主創新經費管理辦法》、《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自主創新項目管理實施規范》等法律法規文件,為集團公司科技創新體系提供了制度保障。

七、創新文化不斷弘揚

集團公司黨組要求各單位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努力營造濃郁創新氛圍。一方面,集團公司結合軍工文化建設,深入挖掘航天傳統文化的創新內涵,將航天傳統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和載入航天精神中所包含的創新內涵進一步闡釋和宣傳。另一方面,集團公司將創新文化作為軍工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進行系統建設,將工作重點放在營造創新氛圍、樹立創新榜樣上,努力建設先進的創新文化,形成鼓勵尊重創新創業的環境與氛圍。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候選人簡介怎么寫下一篇:還我那美麗的家園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