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深化改革全面開放

2022-07-29

第一篇:深化改革全面開放

全面深化改革開放

尊敬的黨組織:

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就是要積極回應廣大人民群眾的強烈呼聲和殷切期待,聚合起更多的正能量,用各種正能量替代各種負能量。正能量激發出系統優化升級的活性,合力就是正能量。改革開放的合力越是凝聚、協調、強大,正能量就越大,改革開放的效果就越好。

聚合各項改革相互促進、良性互動的強大合力。改革開放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堅持全面改革,在各項改革協同配合中推進。改革開放是一場深刻而全面的社會變革,每一項改革都會對其他改革產生重要影響,每一項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協同配合。各個領域、各項制度的改革緊密聯系、相互制約。只有各項改革相互配合,形成良性互動,才能保證改革成果的扎實有效、持續深化。各項改革的相互促進、良性互動,是在動態中形成的。既要整體推進,又要重點突破;不能單項獨進,也不能左顧右盼。某項改革的突破,往往成為帶動、促進、激發其他領域改革的引擎。當前,廣大群眾對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呼聲很高,要求保證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圍繞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實際上必然會促進很多領域的改革深化,促進很多制度的創新完善。

聚合全黨全社會推進改革的強大合力。我們黨8500多萬黨員和幾百萬個黨組織對待改革開放的態度、領導改革開放的能力、推進改革開放的力度,極大地影響著改革開放的進展和成效。從社會主體而言,形成推進改革的強大合力,首先要形成全黨推進改革的強大合力。改革開放35年來,正是依靠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緊跟黨中央戰略部署的一致行動,改革開放才能夠在不同階段取得重大成就。同時也要看到,一些領導干部和黨員同志,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問題上,還有不同看法,行動不夠有力。特別是在涉及到觸及自身利益的改革舉措時,有的采取消極、拖延、抵制的態度。因此,全黨同志必須從大局出發,對民族、人民和歷史負責,拋棄個人某些得失的羈絆,當好推進改革開放的促進派,以全黨的合力帶動全社會的合力。改革開放是億萬人民的事業,沒有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各階層的同心同力,任何改革也是不能成功的。在社會利益格局復雜、利益取向分化的情況下,形成全社會的改革合力更加艱難也更加迫切。一些改革之所以難以推行,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存在著利益沖突,不能形成合力。著眼于凝聚改革共識、集聚改革合力,改革目標的選擇、改革方案的設計、改革時機的選擇、改革節奏的把握,都要統籌兼顧各個地區、民族、階層、部門的利益,取得利益的最大公約數,讓更多的人受益,讓更多的群眾受益。如果借“改革”之名,行部門利益膨脹、利益差距擴大、群眾利益受損之實,則是背離改革初衷,增大改革阻力。形成改革合力,首先要形成利益合力。

匯報人:xiexiebang

2014-07-31

第二篇:從生活改變說起——全面深化改革開放

寸楊立

改革開放三十年,歷經風風雨雨,我們的生活因此而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衣、食、住、行,從我們個人的角度看起,更能體會到“改革開放”這四個字對于中華民族的意義。因為改革開放時間有限,很多方面未能做到盡善盡美,也帶來了諸多問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需要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取得的成就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科、教、文、衛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這一過程中,自然而然的產生了許多新的數據和記錄。然而,抽象的數字僅停留在表面,要么不能完全表達改革開放所帶來的巨大變化,要么真實性有待考證,但我們每個中國人所感受到個人生活所發生的巨大改變是毋庸置疑的。

在這之中,最明顯的一點就是經濟發展帶來人民收入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改善。改革開放之前的中國是貧窮而落后的,物質資源極度匱乏,要想買東西要憑票購買,有的時候還不一定買得到,更沒有什么精神生活。而現在經濟發展了,市場經濟的環境中,告別了當時吃大鍋飯的日子,人民的生產積極性有了很大的提高,生產資源、生活資源得到了極大的豐富,收入也逐漸增加。人們想買什么幾乎都買得到。無論是在城市還是在農村,在物質生活的到基本滿足的情況下,大家開始更高一層次的追求,基本上家家戶戶都購買了彩電、冰箱、洗衣機,電腦逐漸也走進了千家萬戶。在城市里,一座座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在農村,許多家庭也蓋起了小洋房。民航、高鐵的發展方便了人們的出行,更向世界彰顯了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中國速度”。

同時經濟發展也帶來了綜合國力的提高,舉辦奧運會、世博會,讓世界更加全面了解中國的同時也給電視機前的億萬觀眾帶來了無限的喜悅和自豪。災難面前,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全國人民的共同援助和堅強的國家后盾,讓我們無所畏懼。在國際舞臺上,如今的中國已不在是當年那個跟在蘇聯老大哥身后的小弟弟。正確處理釣魚島爭端,烏克蘭問題,以及迅速而高效的海外撤僑行動等,都讓世界感受到了中國的執行力,以及捍衛國家尊嚴、領土完整的信心和實力。

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形成了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使得新一代的人們比起前人更加積極勇敢、銳意進取,民族凝聚力進一步提高。尤其是近年來,習近平主席提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更是深深牽動了每一個中華兒女的神經,激起了全國人民對國家更深層次的熱愛,因為“這個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愿,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

①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民族自信心增強,凝聚力提高,是改革開放給中華民族帶來的最大收獲。

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的過程之中,取得了無數的成就,然而有許多問題依然有待解決。這些問題存在于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我國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要求尚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以下幾方面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

人才選拔制度有待完善。說到人才選拔的問題爭議最多的要算是高考了。由于人口眾多,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高等教育尚不普及,名牌大學招生名額有限等諸多因素,高考就像是

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一樣。因此所導致的是,應試教育的泛濫,部分學校學習內容僅局限考試內容,教學形式僵硬,學生的創造力與實踐能力得不到充分的發展,同時不注重對學生身體素質的要求,學生體質狀況大不如前,從長期上看是不利于國家和民族的發展的。在現有情況下,尚不能找到更好的方法來替代高考,但這絕不能成為我們放棄探索和創造新機制的理由。

醫療體制存在問題。近年來,醫患爭端已經屢見不鮮,成為一個無法忽視的社會問題。而這個問題的產生原因同樣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患者或其家屬自身醫療知識缺乏以及對治療結果的苛求。另一方面,則是醫生這個職業整體信譽的受損。根源則是醫療水平發展不平衡,有限的有限資源集中在城市。在市場自發調節下,加之制藥與銷售過程的監管還不夠成熟,不少醫院都存在故意抬高藥價的情況,更有不少醫生利用職務之便向患者收取“紅包”,甚至發展到部分患者不送“紅包”都不敢安心做手術的地步。這是何等的可悲,這樣的問題如果不能盡早解決,無疑會給社會的穩定和諧埋下巨大的隱患。

文化影響及創新不足?,F在打開電視,看到的很多受歡迎的節目版權都是從國外引進的,中國本土節目影響力普遍較低,很多節目都是不停的翻拍,內容老套,缺乏創新。尤其是在電影院中,觀眾趨之若鶩的是好萊塢的大片,很多國產的文藝片卻無人問津。毫無疑問,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形成的文化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沖擊。最近,美劇、日漫的禁播更是將這個問題擺到了風口浪尖。這固然是為了抵制其中不良的成分,但也透露出些許的無奈。文化的傳播是無孔不入的,靠“禁”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中華文化賴以存續的根本就是其包容與同化,閉門造車是行不通的,鄧小平說過:“現在任何國家要發達起來,閉關自守都不可能。我們吃過這個苦頭,我們的老祖宗吃過這個苦頭。”①中華文化要想再次走向世界,中華民族要想屹立世界民族之林,提高自身文化影響力,創造力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腐敗問題依然嚴重。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提高,一部分人的思想覺悟下降,以權謀私,貪污腐敗之風盛行,這給我國的經濟發展和國際形象造成了難以彌補的損害。近年來黨和國家加大了對貪污腐敗的打擊力度,黨內,政府機關、軍中不少“大老虎”落馬,貪污腐敗的土壤還未根除,反腐形式依然嚴峻。

全面深化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的三十年,是全國各族同胞辛苦奮斗的三十年,是收獲的三十年。在這一過程中,黨和國家以至我們個人的生活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變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漸進的。如果說改革是一味苦藥,那開放則是一劑強心針。有人說過,改革開放沒有進行時,只有現在時,這是非常正確的。這是歷史對中華民族的要求,也是黨保持自身活力、引領全國人民實現現代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需求。

改革開放的三十年來,我們的生活發生了那么多的變化,也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足,現實告訴我們改革開放還要繼續,我們需要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全面深化就是將改革開放擴展開來,深入國家社會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一些尚未涉足的領域,同時解決所遇到的問題,消除諸多因素的影響。我們需要克服陳舊的思想觀念、落后的體制機制,敢于打破固有的利益鏈條,保證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而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首先要堅持黨的領導,只有這樣我們全國各族人民在能團結在一起,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這樣才能不為一時利益所動。我們要以國家利益為重,或許有的時候個人利益會受到影響,但是正所謂有了強的國,才能有富的家,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為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我們還需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因此,我們需要多層次多角度的考慮問題,不能想當然,不能急于求成。在很多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上,更要循序漸近,處理好利害關系。簡言之就是,既要有打“大老虎”的雷厲風行,還

要有“溫水煮青蛙”的耐心。還應做好充足的準備,不能先打破舊制度,留下一個爛攤子之后才想新的辦法解決。當然,更多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們應該更多的參與到國際事務中去,實現互利共贏。

我相信只要我們能夠堅持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逐步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的諸多問題,在經濟不斷發展的基礎之上,爭取做到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那么我們的國家一定會更加繁榮富強,我們的生活一定會更加和諧美好,最終有一天能夠實現每個中華兒女心中的“中國夢”,讓全世界為我們而喝彩。

第三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

發布時間: 2012-12-05 14:51:28 通訊員:通訊員 編輯:本站編輯 來源: 本站原創 瀏覽次

數:302280

肖萬春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這“兩個全面”的目標,是系統總結我國30多年改革開放實踐經驗,根據當前世情、國情、黨情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突出的時代要求作出的正確判斷和重大戰略部署,為新時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指明了方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更加自覺地解放思想,更加自覺堅定地推進改革開放,更加充分地凝聚力量,更加有力地攻堅克難,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始終堅持改革開放的正確方向,不斷提高改革開放的科學化水平,著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這是歷史賦予我們的重任,時不我待,任何人都不能回避改革開放,都要勇做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排頭兵。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新要求

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綜觀國際國內大勢,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準確判斷重要戰略機遇期內涵和條件的變化,全面把握機遇,沉著應對挑戰,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

1.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提出及其含義

從鄧小平當年提出“三步走”戰略,黨的十六大確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十七大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內涵的豐富,到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要求,我們的奮斗目標更加清晰,更加鼓舞人心。

(1)鄧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戰略”

所謂“小康”,是鄧小平1979年會見當時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第一次提出的用于現代化發展戰略的一個概念。“所謂小康社會,就是雖不富裕,但日子好過。”為了規劃中國現代化發展的藍圖,鄧小平設想了著名的現代化發展“三步走”戰略,即:第一步,從1981年到1990年,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實現溫飽;第二步,從1991年到20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達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再翻兩番,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歷史的腳步到了2000年,中國人自豪地向世人宣告:我們已勝利地實現了“三步走”戰略的第

一、第二步目標,人民的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中國實現了從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這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但這時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很不平衡的小康。所謂低水平,就是雖然我國經濟總量已經達到一定規模,但人均水平還比較低。所謂不全面,就是總體小康基本上還處于生存性消費的滿足,而發展性消費還沒有得到有效滿足,社會保障還不健全,環境質量還有待提高。所謂發展很不平衡,是指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發展水平差距不小。

(2)“新三步走”戰略的提出

由于當時歷史條件的局限,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在設計“三步走”戰略時,對相當遙遠的第三步戰略的具體目標不可能作更加具體詳細的規劃,只能是一個大致的構想。當我們勝利實現了第一步、第二步戰略目標以后,我們對未來更加有把握了,也就是說具備了對第三步戰略目標作進一步具體化的條件。面對新的歷史條件和新的歷史機遇而作出新的戰略規劃,這是歷史和現實的必然要求。

在黨的十五大上,江澤民提出,21世紀我們的目標是: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十年的努力,到建黨一百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這實際上提出了一個新的“三步走”發展戰略。按照這個戰略部署,我們從20世紀末進入小康社會后,將分2010年、2020年、2050年三個階段,逐步達到現代化的目標。

(3)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確定

2002年黨的十六大按照“新三步走”戰略目標明確提出,本世紀頭20年,我們將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發展比較均衡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這個“全面”二字可以說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全面發展的目標——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所謂更高水平,就是用大體二十年的時間,使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人均超過3000美元,相當于當時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緦崿F工業化,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 所謂更全面,就是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小康。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制更加完備,社會秩序良好。人民安居樂業,接受良好教育,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生態環境得到改善,人與自然更加和諧。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足、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所謂發展比較均衡,就是使城鄉差別、地區差別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城鎮人口比重超過50%,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家庭財產普遍增加,廣大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2.黨的十七大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賦予新內涵

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綜合國力明顯增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取得了新進展,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奠定了更為堅實的基礎,經濟增長明顯超過原來預期,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的到2020年力爭實現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的目標提前實現。從新歷史起點出發,黨的十七大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賦予了新內涵。

(1)黨的十七大賦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新內涵的總要求

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加強文化建設,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

(2)黨的十七大賦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新內涵的具體要求

相對于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來說,新內涵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在提高發展質量的前提下實現國內生產總值人均翻兩番。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轉變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

二是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上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三是促進居民消費率穩步提高。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居民消費率穩步提高,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的增長格局”。

四是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建設現代農業。 五是促進社會公平。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公民政治參與有序擴大。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深入落實,全社會法制觀念進一步增強,法治政府建設取得新成效?;鶎用裰髦贫雀油晟?。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能力顯著增強”。 六是大力加強文化建設。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加強文化建設,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風尚進一步弘揚。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文化產業占國民經濟比重明顯提高、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適應人民需要的文化產品更加豐富”。

七是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要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實現“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八是基本消除絕對貧困現象。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數,絕對貧困現象基本消除。”

九是實現人人病有所醫。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社會管理體系更加健全” 。“要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堅持預防為主、以農村為重點、中西醫并重,實行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藥分開、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開,強化政府責任和投入,完善國民健康政策,鼓勵社會參與,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藥品供應保障體系,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

十是建設生態文明。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

3.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新要求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努力實現新的要求”。“我們要準確判斷重要戰略機遇期內涵和條件的變化,全面把握機遇,沉著應對挑戰,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把“建設”改成了“建成”,一字之變,既反映了我們過去所走過的道路,也規定了面向未來的目標和任務,體現了我國發展階段的重大變化。“建設”是過程,“建成”是結果,目標更高,標準更嚴。這一次黨的報告首次明確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對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是對全世界的鄭重昭告,同時指明了未來五年非同尋常的歷史方位,及其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意義。

(1)新階段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新要求的背景

在不同歷史時期,根據人民意愿和事業發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奮斗目標,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之奮斗,是我們黨領導人民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成功經驗。 10年來,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社會繁榮穩定,民生持續改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盡管取得了重大成就,但與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相比,還有不少差距,繼續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道路上還有不少困難和挑戰。突出的是: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深化改革開放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任務艱巨,城鄉區域發展和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較大,社會矛盾明顯增多,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等等。

這些困難和挑戰,是我國發展新的階段性特征的集中體現,是經濟社會發展到這個階段躲不開繞不過的挑戰。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更加注重推動科學發展,更加注重促進社會和諧,更加注重用改革的方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

黨的十八大報告認真總結了十六大以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刻分析了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我國發展中出現的新的階段性特征,在十六大、十七大確立的目標基礎上,與時俱進地提出了一些更具明確政策導向、更加針對發展難題、更好順應人民意愿的新要求。

(2)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新要求的時代內涵

為實現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黨的十八大報告從五個方面充實和完善了奮斗目標,賦予了“完整體現„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實現兩個„倍增?”的時代內涵。

一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只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才能筑牢國家幸福、社會和諧穩定的物質基礎。這體現在六個方面: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實現兩個“倍增”,即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大幅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使工業化基本實現,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鎮化質量明顯提高,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繼續實施區域總體發展戰略,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基本形成;培育開放型經濟新優勢,使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高,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

二是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始終把政治體制改革擺在改革發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堅定不移加以推進,取得了重大進展,人民的民主權利比過去任何時期都要多,保障得都要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在黨的領導下,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的人民民主,使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豐富,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

三是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我們要全面建成的小康社會,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發展的小康社會。黨的十八大報告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等幾方面提出了增強文化軟實力的目標要求,明確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基礎更加堅實”。

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在經濟發展基礎上使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全面提高,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目的,是擴大消費、促進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保持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保證。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目標要求包括: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普遍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育水平明顯提高,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不斷夯實;就業更加充分,民生之本得到保障;收入分配差距縮小,發展改革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社會保障全民覆蓋,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住房保障體系基本形成;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安居樂業。

五是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適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迫切要求,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在優化國土開發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增強生態系統穩定性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使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3)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新要求的鮮明特點

一是體現了目標連續性。發展目標是長期性與階段性的統一。黨的十六大和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描繪了到2020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宏偉藍圖。“新要求”是黨的十八大立足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對一些具體指標進行調整和深化,并不是另起爐灶提出一套新的目標。

二是體現了目標針對性。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是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黨的十八大報告針對“三不”問題,修訂或增加一些定性和定量指標,以強化提高發展的質量、效益、全面性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導向,而不是面面俱到地進行修訂。

三是體現了改革開放的重要戰略地位。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明確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各領域深化改革開放的重點和突破口。

四是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要求。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明確提出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的改革目標要求,使生態文明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一道,在奮斗目標上完整體現了“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要求。

五是體現了民生優先、惠民富民的政策取向。為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為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報告還提出了“兩個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出的兩個“翻一番”目標新要求,既鼓舞人心又切實可行,這充分體現了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路。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第一個“翻一番”,是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實現的。從發展情況看,201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9.3%,今后9年年均增長7%就可實現翻一番,比較符合實際,增速也與“十二五”規劃綱要一致。第二個“翻一番”,是首次提出的“城鄉居民人均收入”10年翻番目標,這充分體現了民生優先、惠民富民的政策取向,也順應了廣大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盼。從近幾年發展實際看,實現這一目標也是有把握的。

總之,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到二0二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時,全國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用水平將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將總體實現,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養水平將明顯提高,教育現代化將基本實現,農民工子女將平等接受教育,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城鄉就業將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將會縮小,中等收入群體將持續擴大,扶貧對象將大幅減少,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將加快,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將實現常住人口全覆蓋,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人居環境明顯改善,住房保障體系基本形成。老百姓生活在社會主義中國的幸福感將普遍增強!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全面深化改革開放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全方位的改革發展。我國過去30多年取得的輝煌成就靠的是改革開放,進一步解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面臨的各種困難和問題仍然要靠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內涵,是推動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今天的改革涉及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生態文明方方面面,在層次上要觸及行政、社會、經濟等體制機制內核問題,任務更為艱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依賴于改革開放的全面深化和推進,沒有改革開放的全面深化,就不可能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

1.我國過去30多年的快速發展靠的是改革開放

在黨的十八大政治報告中,胡錦濤同志全面回顧了我國30多年偉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明確指出我國過去30多年的快速發展靠的是改革開放。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改革開放始終是推動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1)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

一是改革開放促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形成。新時期我們黨的偉大事業,就是開創、堅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是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繼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以及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等兩件大事之后,完成和推進的第三件大事。探索和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從改革開放起步,將以改革開放貫穿始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同改革開放相伴相生。在改革開放偉大實踐中,黨領導人民探索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確,之所以能夠引領中國發展進步,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我們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實際和時代特征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在于它是有利于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改革開放。沒有改革開放,也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真正堅持社會主義。

二是改革開放促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改革開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和發展的實踐基礎。改革開放偉大實踐的推進過程,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堅持和發展。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形成于新時期不同階段,注重探索和回答不同時期、不同階段遇到的新矛盾、新問題,在理論創新和理論發展上都作出了各自獨特的貢獻。它們既相互貫通又層層遞進,體現了新時期以來我們黨理論創新成果的科學性體系、階段性成果和發展性要求的內在統一。這個理論體系堅持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在當代中國,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

三是改革開放促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形成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在改革開放新時期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具有以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改革開放為明確方向和鮮明特點。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我們推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多個領域形成一整套相互銜接、相互聯系的制度體系。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構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建立在這些制度基礎上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等各項具體制度,符合我國國情,順應時代潮流,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在中國改革開放條件下的最新實現形式,彰顯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就和最高水平,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點和優勢。在當代中國,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形成和發展。

(2)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

一是國民經濟上大臺階,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實現了由弱到強的舉世矚目的巨大轉變。197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在世界主要國家中位居第10位,人均國民收入位居全世界最不發達的低收入國家行列。改革開放的推進,不斷為發展注入生機和活力,我國經濟迅速走上持續快速發展的軌道。改革開放的30多年,是我國經濟蓬勃發展的30多年,是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由弱變強的30多年,是我國逐步擺脫低收入國家不斷向世界中等收入國家行列邁進的30多年。改革開放初期,黨和政府按照改革開放的總體要求,確立了“三步走”的偉大戰略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全國人民奮發圖強,開拓進取,1987年提前3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的第一步戰略目標,1995年實現再翻一番的第二步戰略目標,提前5年進入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的新的發展階段。在實現“三步走”偉大戰略目標的進程中,國民經濟實現快速增長。中國的GDP從1978年的2683億美元,猛增到2011年的7.46萬億美元,30多年間增長了27倍,平均增速接近10%,開創了中國經濟發展史上前所未有的“高速”時代。經濟的快速增長使經濟總量呈現加速擴張態勢,連上幾個大的標志性臺階。2005年底,中國GDP超過意大利,成為世界第六大經濟體。2006年,超過英國,成為僅次于美國、日本和德國的世界第四大經濟體。2007年,超過德國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僅僅3年之后,2010年便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與此同時,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的份額也有明顯上升,1978年為1.8%,2007年提高到6.0%,2011年進一步提高到10.4%。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由1978年的381元上升到2011年的35083元,約5430美元。財政實力不斷增強,1978年國家財政收入僅1132億元,1999年跨上1萬億臺階, 2003年超過2萬億元, 2011年國家財政收入已經超過10萬億元,達到103740億元。外匯儲備實現由短缺到富足的歷史性轉變。1978年,我國外匯儲備僅1.67億美元,人均只有0.17美元,折合成人民幣不足1塊錢,短缺是當時外匯儲備的基本特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外匯儲備的短缺迅速成為歷史。1990年外匯儲備超過百億美元,1996年超過千億美元,2006年超過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位,2011年我國外匯儲備超過3萬億美元達到3.181萬億美元。

二是經濟結構大調整,發展方式和增長模式呈現出由粗放向集約節約的重大轉變。改革開放的30多年,是經濟結構大調整的時期,是經濟發展方式和增長模式不斷轉變的時期。第一,三次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30多年來,三次產業在調整中均得到長足發展,農業基礎地位不斷強化,工業實現持續快速發展,服務業迅速發展壯大,產業結構基本實現以工農業為主向

二、

三、一次產業協同發展的轉變。三次產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例由1978年的28.2∶47.9∶23.9調整為2011年的10.1∶46.8∶43.1。與1978年相比,2011年第一產業比重下降18.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下降1.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大幅上升19.2個百分點。工業結構基本實現了由技術含量低、勞動密集程度高、門類單一向勞動密集、技術密集、門類齊全的發展格局轉變。30多年來,冶金、能源、紡織、機械、航運等傳統工業在改造中不斷升級,電子信息、生物工程、航空航天、醫藥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技術工業從無到有,蓬勃發展,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提高。2011年全國高新技術產業工業增加值占同期全國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達12.4%,創歷史新高。 第二,城鎮化步伐明顯加快,基本實現了由城鄉分割向城鄉協調共同發展轉變。城鎮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1年的51.27%,上升了33.37個百分點,年均上升約1個百分點。 第三,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基本實現了由單一的公有制經濟向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轉變,國有經濟控制力和引導力進一步增強。第四,分配結構出現了明顯調整,基本實現了由平均主義突出、收入渠道單一向以勞動報酬為主、資本和技術等收入為輔的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轉變。

三是對外經濟大開放,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變。改革開放前,我國基本上處在封閉半封閉狀態,對外貿易規模很小。1978年,進出口總額只有200多億美元,利用外資基本是空白。30多年來,我國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對外經濟呈現加速發展態勢,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不斷提高。2011年全年貨物進出口總額36421億美元,進出口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9.7%提高到2011年的48.8%,進出口貿易總額在世界的位次由1978年的第29位躍居到2011年的第2位,已經連續3年成為世界貨物貿易第一出口大國和第二進口大國。我國進出口貿易方式發生積極變化。尤其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出口商品結構以電子和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不斷擴大,高耗能和高排放產品出口得到有效控制,汽車、船舶、飛機、鐵路裝備、通訊產品等大型機電產品和成套設備出口均有新的突破。從進口方面看,先進技術、設備、關鍵零部件進口持續增長,大宗資源能源產品進口規模不斷擴大。利用外資規模不斷擴大,外資進入領域不斷拓展,貢獻也不斷提高。1978~1982年,我國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僅有17.69億美元。從1983年起,我國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的步伐明顯加快。2011年我國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1160億美元,全球排名上升至第二位,連續19年位居發展中國家首位。尤其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利用外資方式呈現多樣化。利用外資的方式除了

一、

二、三產業的實體經濟之外,我國又穩步實施了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制度,允許符合條件的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境內證券市場,促進境內證券市場開放;外商投資產業構成顯著改善,第三產業投資比例大幅提高。2003—2011年,第三產業外商投資金額所占比重逐步提高,2011年為50.2%,比2002年提高26.9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所占比重則逐步下降,2011年為48.1%,比2002年下降26.7個百分點;特別是投向現代農業、商貿服務和民生服務領域的外資明顯增多。對外投資從無到有,發展迅速。為了更好地利用國外資源,進入新世紀,隨著“走出去”戰略的付諸實施,對外投資也出現了強勁的增長勢頭。2003年我國對外投資只有29億美元,到2011年全年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額達到601億美元,比2003年增長20.7倍。

四是人民生活水平質量大提高,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全面小康邁進跨越性轉變。改革開放以前,我國城鄉居民生活基本上處在溫飽不足狀態。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居民生活明顯改善,居民擁有的財富迅速增加,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全面小康邁進的歷史性跨越。第一,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和富裕程度顯著提高。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增加到2011年的21810元,增長63.6倍;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133.67元增加到2011年的6977元,增長52.19倍。第二,城鄉居民擁有的財富呈現快速增長趨勢。2011年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達35.2萬億元,比1978年底的211億元增加1668.3倍,人均由21.9元增加到26125.7元,年均增加768.4元。股票、債券等金融資產規模不斷擴大,城鎮居民擁有的財產性收入占全部收入比重由無到有,上升到2011年的2.98%。第三,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和質量顯著改善。居民消費水平從1978年的184元增加到2011年的12272元,按可比價格計算,人均消費水平年均實際增長7.6%。反映居民家庭富裕程度的恩格爾系數,城鎮居民家庭由1978年的57.5%下降到2011年36.3%,農村居民家庭由1978年的67.7%下降到2011年40.4%。從耐用消費品看,彩電、洗衣機、電冰箱、空調、電話等在城鎮地區逐步普及,汽車、家用電腦等高檔耐用消費品擁有量大幅提高。農村居民彩色電視機、電風扇、洗衣機、摩托車等普及率也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的居住面積不斷增加,2011年底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32.7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了26平方米,廉租房、經濟適用房、公租房等構成的保障房供應體系加速建設,朝著“住有所居”的目標大踏步邁進;2011年底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35.4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了27.3平方米。第四,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在城鎮,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在內的社會保障體系框架基本形成,覆蓋面不斷擴大,保障水平不斷提高。2011年,全國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的參保人數分別達到2.84億人、4.73億人、1.43億人、1.77億人、1.39億人,比2001年分別增加了100.18%、549.79%、38.27%、307.24%、302.08%;新農保和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3.64億人,2012年內將實現制度全覆蓋。加上新農合參合人數的8.32億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總參保人數超過13億人。2005-2012年連續8年調整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2011年全國企業退休人員人月均基本養老金達到1511元,是2002年2.52倍。各級財政對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補助標準從每人每年40元提高到2012年的240元以上,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最高支付限額由職工年平均工資的4倍提高到6倍,城鎮居民基本醫療的最高支付限額達到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倍以上。

(3)改革開放是推動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一是改革開放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境界,推動了黨和人民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成為中國發展進步的動力之源。我們黨總結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經驗,深刻認識到“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堅持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統一,大力發揚求真務實精神,自覺把思想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教條式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合起來,在改革開放的實踐基礎上進行理論創新,不斷探索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形成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的理論指導,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黨和人民的精神狀態煥然一新,改革創新成為時代精神的主流,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上煥發出勃勃生機。

二是改革開放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推動了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成為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徑。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黨和人民面臨的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為解決這一矛盾,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我們黨帶領人民進行了艱苦的努力和艱辛的探索,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也有過沉痛的教訓。面對“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的局面,我們黨清醒認識到“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后,黨和人民以巨大的勇氣和創新精神,從農村改革入手,大膽變革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方面,使社會生產力得到大解放,國民經濟持續保持高速增長,人民生活總體進入小康。進入新世紀以來,面臨經濟社會發展中深層次矛盾凸顯,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突出的新情況,黨和人民堅持用改革的思路和辦法破解各種難題,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走出了一條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不僅創造了經濟總量快速躍升的“中國奇跡”,還交出了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中國答卷”,書寫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中國故事”。

三是改革開放不斷深化體制機制變革,推動了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成為增強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根本保證。我們黨深刻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經驗教訓,深刻認識到“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堅定不移地推動了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的偉大革命,通過不斷深化體制機制創新,把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發展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把提高效率同促進社會公平結合起來,努力實現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走共同富裕道路;把推動經濟基礎變革同推動上層建筑改革結合起來,既不斷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又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保證人民當家做主,不斷完善符合當代中國國情、充滿生機活力的制度體系,為經濟繁榮發展、社會和諧穩定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證和法制保障,讓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得到了充分彰顯。

四是改革開放使當代中國與世界的關系發生了歷史性變化,推動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斷適應世界發展趨勢,成為黨和人民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的基本國策。我們黨站在時代的高度審視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的發展,正確把握世界多極化不可逆轉、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革命加速推進、全球和區域合作方興未艾的發展趨勢,堅定不移地實行擴大開放的政策,把堅持獨立自主同參與經濟全球化結合起來,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把我國對外開放推進到新的階段。面對新的戰略機遇和嚴峻挑戰,我們黨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穩妥駕馭復雜局面,團結帶領人民在擴大開放中搶抓機遇,在深化改革中迎接挑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抗擊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中穩健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在應對西方政治制度的挑戰中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與外來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鋒中繁榮興盛,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妥善處理復雜矛盾中發育生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不斷激發出黨和人民創新創造的活力,使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大大加快,在實現中華民族自身發展的同時推動了世界共同發展,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條件。

2.我國未來發展必須堅定不移依靠改革開放

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離開改革開放也沒有中國的明天,我國未來發展、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必須堅定不移依靠改革開放。當前,世情、國情、黨情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突出,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躲不開、繞不過,必須通過深化改革加以解決,在改革開放上開辟新境界。

(1)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

30多年來,從單項改革突破到綜合配套推進,從經濟領域改革到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領域改革,從勇敢開啟對外開放的“窗口”,率先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到大膽“走出去”利用全球市場和全球資源,改革開放一次次為中國發展注入了不竭動力。

一是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內在要求。人類社會是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向前發展的。只有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要求、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要求,才能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否則就會阻礙經濟社會發展。從國外情況來看,前蘇聯和東歐國家在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以后,發展速度有一段時間是比較快的,前蘇聯曾經成為僅次于美國的超級大國。但是由于不進行改革開放,形成了僵化封閉的體制,到了20世紀60年代以后,普遍陷于經濟社會發展停滯狀態,才不得不開始進行不同程度的改革,由于在改革中又發生了方向性的錯誤,導致了蘇東劇變。從我國的情況來看,新中國成立后的最初幾年,發展情況也是比較好的,但在1956年進入社會主義時期以后,由于沒有找到改革開放這條發展之路,繼續沿襲革命時期的許多做法,大搞群眾運動和政治斗爭,結果發展道路極為曲折,甚至發生了“文化大革命”這樣歷史性悲劇,給黨和國家帶來了巨大損失。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新時代,順應了生產力發展要求和人民的新期待,解放了生產力,國家迅速地發展起來了,現在已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和第二貿易大國。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我國必須不斷對生產關系進行改革,使其經常保持與生產力相適應,與社會實際相符合,才能促進經濟社會持續不斷地向前發展,否則就會出現停滯甚至倒退。改革開放是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內在要求,是發展中國的必由之路。

二是我國發展中的問題必須依靠改革開放解決。當前我國正處在歷史的新起點,發展中出現了與過去不同的許多新問題,例如資源和環境問題,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某些干部的貪污腐敗問題等,這些問題是發展中的問題,有的是粗放的發展方式造成的,有的是市場經濟負作用的表現,有的是與我國的發展階段有關,決不能把它簡單地歸罪于改革開放,恰恰相反,這些問題的存在是改革開放不到位的結果,要解決這些問題,還必須依靠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改革,從制度和體制上解決問題。例如,要解決資源環境問題,必須根據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改革相關的體制和做法;要解決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就必須進一步改革和完善現有的收入分配制度;要解決腐敗問題,也離不開政治體制改革。只有進一步推進改革,擴大開放,才能有效解決發展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實現新跨越。

三是我國改革開放的任務任重道遠。我國的改革開放在過去30多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決不能認為我國改革開放的使命就要結束。應當看到,改革開放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我國改革開放的使命遠沒有結束。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才初步建立,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和發展,解決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現還處在關鍵時期,面臨著艱巨復雜的改革任務;我國的文化改革剛剛破題,文化體制改革決定的貫徹落實任務十分艱巨;我國的社會改革剛剛提出,實施起來還任重道遠;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才剛剛起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體制機制改革任務艱巨。我國的對外開放過去主要是實行“引進來”的戰略,吸引外國的資金、技術、人才等進入我國,請外商到境內來投資辦廠?,F在我國經濟已經發展起來,不僅要“引進來”,更要“走出去”,要發展我們的跨國公司,要到國外去投資辦廠,參與國際經濟競爭,這就需要深化開放體制改革,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經濟體系,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由此可見,進入新世紀新階段,進一步提高我國的發展水平和發展的公平程度,需要改革進一步向縱深推進,開放進一步向更大范圍擴張,改革開放任務更為艱巨復雜,有賴于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體制的改革和創新。

(2)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社會主義

30多年改革開放的探索與實踐,社會主義在中國不斷煥發出蓬勃生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展現出美好的發展前景。如果說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那么,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社會主義。

一是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生命力的源頭活水。社會主義作為一種新型的社會制度,還處在實踐和發展的初級階段。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大國,怎樣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既沒有書本上現成的答案,也沒有實踐中成功的先例,中國共產黨人以大無畏精神在實踐中勇于探索,敢于創新,在改革開放中作出了正確回答。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對此進行了艱辛的探索。新中國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探索中經歷的嚴重曲折、黨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面對國際國內社會主義探索過程中的嚴重挫折,面對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難局面,鄧小平同志振聾發聵地提出“不改革就沒有出路”,“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義無反顧地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成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受命于重大歷史關頭的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動搖,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和基本框架,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開創全面改革開放新局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成功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二十一世紀。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順應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推進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強調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成功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通過改革開放,我們黨領導人民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只有堅持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永葆青春和活力。

二是改革開放是新時代條件下發展社會主義的偉大革命。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開放也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改革開放的主旨,就是要更加充分發揮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構建出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活力的體制機制,放手讓一切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的活力充分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一切自然資源、社會資源、人力資源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從改革開放所達到的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效果、造成的經濟體制和社會狀態的根本性變革、推動的社會各領域變化的廣度和深度、塑造的當代中國社會面貌和未來走向而言,改革開放的確是和平與發展時代條件下在中國大地發生的新的偉大革命。這場新的偉大革命,把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發展市場經濟結合起來,把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同參與經濟全球化結合起來,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充分開發了社會主義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這場新的偉大革命,建立了發展社會主義新的動力機制、利益機制、信息機制和調控機制,形成了不斷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的制度基礎,保證了社會主義的與時俱進、永不僵化。只有堅持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興旺發達。

三是改革開放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實踐中不斷發展。30多年來,我國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創造性地沖破了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性障礙,探索和發展了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的有效途徑和方法,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改革開放每深化一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前進一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就加快一步。事實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改革開放中開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在改革開放中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在改革開放中完善的。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離開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會失去生機和活力。

(3)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是最徹底的發展理論,它必須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社會主義改革使其能永遠站在新的實踐基礎上去總結新經驗,回答新問題,形成新的思想和觀點,對外開放使其能夠從全人類一切優秀的文明成果中吸取豐富營養,從而不斷地向前發展??梢哉f,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境界、新階段。

一是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在于隨著時代和實踐的發展而發展。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馬克思主義是隨著實踐發展而不斷發展的理論。只有堅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開放,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本國實際緊密結合起來,不斷進行理論創新,馬克思主義才能永葆生機和活力,充分發揮其指導實踐的巨大威力。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馬克思和恩格斯一向以發展的觀點對待自己的理論,反對將其當成“必須背得爛熟并機械地加以重復的教條”。即使對《共產黨宣言》這樣一部劃時代的文獻,他們也反復強調應根據實踐的發展,對其中某些觀點加以補充、修正和完善。在1872年《共產黨宣言》發表24周年時,他們一方面肯定其中所闡述的一般原理直到現在還是完全正確的,一方面又指出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馬克思主義者只有準確把握時代條件的發展變化,科學總結新的實踐經驗,才能把馬克思主義不斷推向前進。正是一代又一代的馬克思主義者在開創和發展社會主義事業的歷史進程中,不斷解決新的時代課題,總結新的實踐經驗,吸收新的科學成果,才開拓了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境界。

二是改革開放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入新階段。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是在中國共產黨人的實踐活動中實現的。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創立了毛澤東思想,科學回答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一系列根本問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歷史條件下,我們黨在領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相繼提出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創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不斷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使之成為一個統一完整開放的理論體系,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僅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增添了新的內容,而且使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的發展更加充滿生機和活力。

三是在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中不斷發展馬克思主義。在改革開放偉大實踐中發展馬克思主義,就要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開放。只有堅持改革開放,才能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改革開放對于發展馬克思主義具有基礎性、根源性意義。在改革開放偉大實踐中發展馬克思主義,就要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改革開放實踐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正是在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中共同發展的。在改革開放偉大實踐中發展馬克思主義,就要繼續解放思想,推進理論創新。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是在解放思想的基礎上進行的。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是通過一系列理論創新實現的。沒有1978年的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我們就不可能沖破“左”的指導思想的束縛,也就沒有改革開放新時期的開辟?,F在我們要把改革開放偉大事業進一步推向前進,就必須繼續解放思想。實踐無止境,創新也無止境。我們要繼續發揚改革創新精神,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推向前進,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

3.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目標的新要求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這就明確告訴我們,新時期改革開放必須全面深化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就是要求順應人民群眾新期待,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的體制改革,實現由單兵突進向綜合改革全面深化轉變,為“五位一體”發展提供強化動力和制度保障。

一是要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完善宏觀調控體系,更大程度更廣范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完善開放型經濟體系,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

二是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從各層次各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

三是加快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生產經營機制,基本建立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健全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形成有利于創新創造的文化發展環境。

四是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管理體制,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健全基層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網絡,建立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的體制機制。

五是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三、更加自覺堅定地創新制度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

在新的歷史時期,面對改革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挑戰、新考驗,全黨必須堅定不移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堅持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不動搖,以更大的決心和氣力推進改革向“深水區”邁進,堅持把改革創新的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各個環節,不失時機地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創新,更加自覺堅定地在制度建設和創新方面邁出新步伐。

1.堅持把改革創新的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各個環節

“我們一定要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堅持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各個環節”,這一重要論斷精辟概括了我們黨長期執政的根本做法和基本經驗,深刻揭示了改革開放的重要戰略地位和巨大歷史作用,為我們今后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指明了工作重點和努力方向。

一是必須始終堅持強化改革創新精神的政治責任理念,切實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的各個環節。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各個環節,是由治國理政的客觀規律決定的。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社會主義大國治國理政,是一項開拓性事業,任何一個環節、任何一項工作都離不開改革創新精神。我們必須用思想解放來突破既有思維慣性的束縛,摒棄一切因循守舊的思想觀念,改革一切不適應科學發展的做法,樹立和強化改革創新精神是政治責任和首要責任的理念,將改革創新精神貫穿于治國理政的各個環節。目前,改革已經瀕臨深水區,我們需要十分清醒地警惕一些權力部門的“行政權力部門化,部門權力利益化,部門利益法制化”的趨勢蔓延;警惕體制內事關國計民生的部分“特殊壟斷”領域和行業,抑制經濟發展的活力;警惕體現在廣大勞動人民群眾主人翁地位的弱化,如“上學難、看病難、住房貴”等問題;警惕一些邊緣群體被忽視、被遺忘,如“農民工”的地位在城市沒有得到確認等。這些問題的存在,更需要堅持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上述這些治國理政的各個環節,更加自覺、更加堅定地推進這些領域的改革開放,不斷在制度建設和創新方面邁出新步伐,奮力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

二是必須始終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各個環節,是應對治國理政新挑戰新考驗的現實需要。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既給治國理政注入了巨大活力,也使我們面臨許多前所未有的新挑戰新考驗。應對這些新挑戰新考驗,離不開改革創新精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新時期,在鄧小平關于“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論斷指引下,黨帶領全國人民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進行了偉大的探索,形成了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共同展現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指引著中華民族在發展進步、實現偉大復興的道路上闊步前進。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順應時代潮流、切合中國國情、代表人民根本利益。因此,在新時期紛繁復雜的治國理政中,我們要樹立強烈的政治意識和戰略意識,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不動搖,加強對重大問題的研究,注意從各方利益的結合點上考慮問題、謀劃工作,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不斷提高領導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能力。

三是必須始終堅持統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構建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各個環節,是我們黨加強自身建設、履行執政使命的必然要求。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各個環節,就必須要求以改革的思路尋求黨有效履行治國理政職責的體制機制,以創新的精神健全和完善各項制度和辦法。只有著力構建一整套相互聯系和銜接、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我們黨才能完成治國理政興國強國的歷史使命。當前,我們要做好治國理政的各項工作,就必須以改革創新精神來深刻認識科學發展觀和改革開放的重大現實意義與深遠歷史意義,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從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等不同方面,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明確改革的重點領域與關鍵環節,選準改革的重點和突破口;在深化改革的進程中,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構建和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管理體制、生態文明體制,不斷健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制度,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發展的規范體系,形成治國理政科學化的長效機制。只有將堅持改革創新精神貫穿始終,準確把握改革創新內在要求,凝心聚力提高改革開放的針對性實效性,促進改革開放的制度化規范化,才能正確地奮力推進改革開放向前進,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 2.不失時機地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創新

從改革全局來看,關鍵環節關系到改革成效,是改革的有力支點;重要領域關系到改革成敗,是改革的重中之重。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突破重要領域、打通關鍵環節,對推進改革大業至關重要。

一是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在新的時期、新的歷史背景下,我們的改革不是為改革而改革,而是為人民改革。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明確要求,我們的改革必須著眼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著眼于我們社會主義事業的繁榮和發展,著眼于綜合國力的提升”。這昭示著我國改革,必須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符合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和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是經過實踐證明的中國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當代社會科技發達,分工加速,產業眾多,內在要求把政府有效調控和市場基礎性配置資源有機結合。只有通過改革,創新公有制實現形式,鞏固壯大公有制經濟,才能為政府有效調控提供保障,為民生改善實現共同富裕提供支撐;只有通過改革,打破壟斷,讓市場主導配置資源,消除阻礙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觀念和制度壁壘,營造公平、公開、公正的市場競爭環境,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才能跟上經濟發展的潮流,提高經濟發展的活力和效率。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黨的基本路線,堅持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制度更好地結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始終把公有制為主體與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統一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實現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在“法律上平等保護、經濟上平等競爭”,確保各種所有制經濟在市場競爭中發揮各自的優勢,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二是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必須找準突破口抓住關鍵。我國改革正從“摸著石頭過河”進入“深水區”,由易向難、由外圍向核心、由增量向存量步步推進。剩下的都是“硬骨頭”,情況更復雜,任務更艱巨。進一步深化改革必須找準突破口明確重要領域抓住關鍵環節。判斷深化改革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標準只有一個:阻礙經濟持續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的領域和環節,就是需要推進改革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就是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在經濟領域,要進一步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深化國有企業和壟斷行業改革,盡快打破行政性壟斷,推動國有資本更多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和影響力;要進一步放寬非公有資本投資領域,健全非公有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在政治領域,迫切需要把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作為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突破口,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絕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在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的過程中,要進一步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地統一起來;在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過程中,要進一步支持人民代表大會依法履行職能、完善選舉制度和保障人民代表依法行使職權;在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過程中,要進一步完善中國特色的協商民主制度,把政治協商納入決策程序,充分發揮各個參政黨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中的作用;在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方面,要進一步按照“轉變職能、理順關系、優化結構、提高效能”的要求,健全和完善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潔政府。在文化領域,迫切需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按照“黨委領導、政府監管、行業自律、企事業文化單位依法運行”的改革目標,著眼于提高民族素質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動文化內容形式創新、體制機制創新、傳播方式創新,積極引入“創新、創業、創造”新元素,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融入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全過程;繼續推進國有文化事業單位改革,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文化市場體系改革,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和要素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形成以政府投入為主、社會廣泛參與的文化事業發展新格局。在社會領域,迫切需要創新社會管理,以解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突出問題為突破口,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加強社會管理法律、體制、能力建設,維護人民群眾權益;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把促進就業放在優先位置,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加快發展教育、社會保障、醫藥衛生、保障性住房等各項社會事業,深化土地、戶籍制度、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財產性收入在居民收入中的比重,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只要不失時機地推進這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才能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城市與農村的關系、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關系、政府與公民和社會組織的關系,更好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有效保障社會公平正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

三是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必須提高改革決策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協調性。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本質上是利益關系的調整,“牽一發而動全身”,既要積極,更要穩妥。必須提高改革決策科學性。我國改革進入新階段后,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更復雜更艱巨。一方面,改革涉及的面越來越寬,牽扯到的利益矛盾越來越復雜,不少問題既涉及經濟體制改革,也涉及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有的甚至涉及國際經濟關系,改革觸及許多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是要啃“硬骨頭”、打“攻堅戰”。另一方面,人民群眾要求分享改革成果的期望越來越高,維護自己對改革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的意識日益強烈。這就要求我們在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的過程中,必須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做到理論準備更充分、政策思路更縝密、方法步驟更慎重。提高改革決策科學性,必須樹立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的觀念,堅持從實際出發,遵循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改革的基點和決策的依據;必須著眼于集中民智、體現民意,保障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進一步完善改革決策的機制、規則和程序,充分發揚民主,把民主貫穿于改革決策中的各個環節,對涉及發展全局的重大改革要通過多種渠道和形式廣泛集中民智、充分進行論證、反復協商,對專業性、技術性較強的改革要認真組織專家論證、技術咨詢、決策評估,對同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改革要實行公示、聽證,使改革決策目標更明確、方案更可行、結果更科學;必須進一步加強改革決策執行的制度建設,完善改革決策執行的責任、督辦檢查、跟蹤問效、行政問責等制度,建立改革決策失誤的糾錯改正機制,切實降低改革決策成本,提高改革決策效率。必須增強改革措施協調性。我國改革進入新階段后,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的關聯性、綜合性、配套性顯著增強,每一項改革都會對其他改革產生重要影響,每一項改革都需要其他改革協同配合才能進行。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樹立全局眼光和戰略思維,堅持統籌謀劃,保持改革措施的穩定性、連續性,在作出一個領域的改革決策時必須同時考慮到其他領域改革措施的協調配套,在解決一個突出矛盾和問題時必須同時考慮到其他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加強對各項改革措施的方向、力度、出臺時間的協調配合,既著力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又努力使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各方面改革有機銜接、協調推進,努力實現經濟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社會體制、生態體制改革相協調,宏觀改革與微觀改革相協調,城市改革與農村改革相協調,對內改革與對外開放相協調,切實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群眾的可承受程度統一起來,使改革進一步兼顧到各方面利益、照顧到各方面關切,始終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

3.更加自覺堅定地在制度建設和創新方面邁出新步伐

制度建設和創新,既是改革開放的重要內容,也是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要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我們必須積極探索和創新改革開放的各項制度,努力提高制度建設的科學性和規律性,進一步健全推進制度建設和創新的工作機制。正如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所指出的:“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一是制度建設和創新是推進改革開放的前提保障。改革開放30多年的歷程充分表明,改革開放既是解放思想,突破傳統的社會主義觀念、模式的過程,也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鞏固的過程,更是社會主義制度創新的過程。改革開放的內涵包括了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而制度建設和創新是核心,直接關系到改革開放能否深入推進。人類歷史的進步,就是在不斷改革創新的過程中實現的。中國當前的發展,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面臨著需要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現實問題,這一階段的關鍵點在于繼續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加快發展方式轉變,不斷提升發展素質和潛力,建設更加公平正義、更加有利于社會各階層和諧發展的社會。由此可見,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對于我國發展的目的和發展的路徑,都是非常關鍵的強大動力源;而制度創新,是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本質內容。只有積極推進產權制度、公共財政分配與個人收入分配制度等涉及調整人與人之間、各種既有的或新產生的利益群體之間的利益關系的制度創新,才能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只有有效推進涉及“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的更有效配合的調控制度創新,才能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增強發展后勁。我國的改革開放過程,實質上就是黨和政府推動具體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社會制度和生態文明制度創新的過程,是新制度建設及舊制度被替代的過程。當前,我國處在黃金發展期和矛盾凸顯期,國內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深層次矛盾逐步顯現,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明顯增多,發展的機遇和挑戰并存,這些問題需要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中不斷推進制度創新來解決。面對新情況新問題,我們必須牢牢扭住制度創新這個改革開放的內核不放松,繼續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創新,著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

二是新時期制度建設和創新要突出人本價值取向。30多年來,我們在制度創新上,從所有制與產權制度,從市場機制與市場體系,從政府職能轉變到民主法制建設,都堅持了社會主義市場化改革取向,通過漸進式改革,在大局穩定的前提下穩步推進,取得有目共睹的成就。新時期,隨著改革進入更深層次的攻堅階段,會觸動更加復雜的利益關系,觸及越來越多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比如,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收入差距、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有拉大的趨勢;在經濟總量不斷攀升的同時,資源環境壓力加大;在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加強的同時,一些領域腐敗現象仍然易發多發,等等。這意味著今后的制度創新,是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個領域的全方位的制度建設和創新,在橫向將覆蓋各個領域,在縱向將跨越各個層次。新時期制度建設和創新的重點必須突出以人為本,強調發揮每個人的自主性,強調重視每個人的尊嚴,強調人民的主體地位,體現社會主義的公平正義:在經濟領域,要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形成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在政治領域,要更加注重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更加注重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在保持和平、經濟發展、國家社會統一的形勢下推進民主,不斷完善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機制,加強對政府的監督,強化社會管理職能和公共服務職能,保障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形成促進社會公正的政治環境。在文化領域,要加快形成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體制機制,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讓一切文化創造源泉充分涌流,形成有利于創新創造的文化環境。在社會領域,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加快形成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實現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形成社會共同富裕的社會環境。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要以人與自然和諧為重點,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國家要加大對農村和中西部地區扶持力度,支持這些地區加快改革開放、增強發展能力、改善人民生活。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在現代化建設中繼續走在前列,為全國改革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三是更加自覺堅定地推進制度建設和創新。制度建設和創新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既要更加自覺堅定不移推進,更要尊重制度建設和創新的規律。一要進一步強化制度建設和創新的自覺意識。推進改革開放,歸根結底都要通過制度來保障、來促進,核心是加強制度建設和創新。這就要求各級領導干部必須加強學習,進一步解放思想,強化改革創新意識,勇于變革、勇于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敢于沖破一切有礙于科學發展的陳腐觀念,摒棄一切落后于時代的套路和做法,變革一切影響科學發展的體制弊端,在關鍵環節和重要領域改革創新取得新突破,做制度建設和創新的自覺堅定者。二要努力提高制度建設和創新的科學性和規律性。制度是客觀規律的反映,把握規律性是提高制度建設和創新科學化水平的前提。推進制度創新,必須體現把改革創新勇氣與科學求實精神、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統一起來,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管用有效的原則,必須盡量降低制度創新的成本,做到低代價制度創新。制度設計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使根本性制度與具體制度相配套,新建制度與原有制度相銜接,著力解決一些不適應新形勢、新環境、新任務要求的制度規定,解決一些制度之間不銜接、不配套、不協調的問題。三要健全推進制度建設和創新的工作機制。必須準確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要求,準確把握當今時代發展新趨勢,準確把握廣大人民群眾的新期待,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決策部署上來,強化制度建設和創新在改革開放中的核心地位;必須加強制度創新機構建設,主動領導改革,掌握改革領導權,堅定不移地按照以改革促發展的要求進行制度建設和創新,從上到下切實搞好全面制度建設和改革創新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必須強化在制度建設和改革創新頂層設計中傾聽民眾訴求,加強從下到上制度建設和創新的組織領導,實行上下結合、頂層推動,搞好統籌協調,使頂層設計和基層創新更好地結合起來,形成科學化制度建設和創新的長效機制,使改革開放各項制度更加協調、更加系統、更加成熟。

第四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

——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二0一0年翻一番。

——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豐富,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

——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基礎更加堅實。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竟卜站然傮w實現,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養水平明顯提高,就業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縮小,社會保障全民覆蓋。

——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第五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

解讀黨的十八大報告之三

建設小康社會和深入改革開放的目標

十八大報告關于建設社會、改革開放提出了兩個翻番以及兩個同步,充分體現了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路。雙指標同步提出,說明我們不是一味追求經濟總量的快速增長,而是下決心更加重視居民收入的提高。這個溫暖人心的量化指標,是我們黨以人為本執政理念的生動寫照,彰顯了黨和政府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讓全體人民更多更公平地分享改革發展成果的堅定決心,意義深遠。一個是經濟總量指標,一個是人民生活指標,指標設定以2010年為基期,這兩個指標的指導性、方向性更加鮮明,尤其是將人均收入翻一番指標寫入黨代會報告,分量更重,彰顯出今后我們更注重百姓生活幸福度。我是從這六個角度來理解的,即新方位、新起點、新挑戰、新目標、新要求和新部署。

一、新方位:中國經濟發展與改革開放處在新的歷史方位在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召開的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奮力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到新的發展階段。這實際上意味著中國的經濟發展與改革開放已經進入并處于新的歷史方位。一方面,從中國自身的發展戰略進程看,中國的經濟發展與改革開放已經進入并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取得重大進展、開始邁向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歷史階段。在進入新世紀之際,為了鞏固和提高已經達到的小康水平,為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基本實現現代化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黨和國家確定了新世紀頭二十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綱領。新世紀頭二十年,中國的現代化建設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經過新世紀十余年的發展,尤其是黨的十七大以來五年的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各方面去得了重大進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中,中國

- 1 - /

4的現代化建設實際上向著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開始邁進。另一方面,從全球發展、國際比較來看,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中國已經進入在上中等收入國家序列中推進發展的歷史階段。世界銀行以人均國民總收入的不同水平為標準,把世界上的國家劃分為三種類型、四個等級,即低收入國家、中等收入國家(又劃分為下中等收入國家與上中等收入國家)和高收入國家。2010年世界銀行下中等收入國家的標準是1006至3975美元,上中等收入國家的標準是3976至12275美元,而我國2010年人均GDP達到4394美元。中國已從下中等收入國家的行列進入在上中等收入國家行列推進發展的歷史階段。

二、新起點:中國經濟發展與改革開放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黨的十六大以來的十年、十七大以來的五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取得一系列新的歷史性成就,國家面貌發生新的歷史性變化,中國的發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一是經濟發展的新起點,經濟總量穩居全球第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011年超過5000美元,城鄉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經濟增長保持持續穩定態勢,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快速推進;二是體制改革的新起點,在改革的全面推進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容不斷豐富、框架不斷完善,為經濟社會科學發展提供體制機制保障;三是對外開放的新起點,中國對外貿易總額位居全球第二,很可能近年超過美國而進為全球第一,實施“走出去”戰略取得突出成效,在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投票權已提升至第三,參與國際事務處理和全球發展的影響力不斷提高。

三、新挑戰:中國經濟發展與改革開放面臨新的嚴峻挑戰。站在新起點上,中國繼續推進經濟發展與改革開放,也面臨來自于國際環境和國內發展的一系列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嚴峻挑戰。就國際經濟環境而言,在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的前提下,世界經濟發展進入新的轉折,經濟全球化開始進入一

個新的發展時期,中國面對五大嚴峻挑戰。一是在一定的時期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減緩,二是世界經濟結構發生明顯調整與變化,三是圍繞市場、資源、人才、技術、標準五個方面的國際競爭更加激烈,四是生態環境和氣候變化、能源資源安全、糧食安全三大全球性問題更加突出,五是針對中國的各種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與投資保護主義日趨突出。就國內發展而言,在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基礎與條件仍然具備的前提下,前進道路上還有不少困難、問題、矛盾與風險??偟母爬ㄊ?ldquo;三不問題”,即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突出的表現為:兩大約束,即經濟社會發展的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約束強化;三大差距,即城鄉收入分配差距、區域收入分配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三不協調,即投資和消費關系不協調、產業結構不協調、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體制障礙,即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較多。

四、新目標:黨的十八大確定了二個翻番目標——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為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十八大報告提出,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為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報告還提出了兩個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新內容2002年黨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重要內容是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從此考慮202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大約達到3000美元。

五、新要求:中國經濟發展與改革開放的新要求十八大報告提出了面向2020年推進中國經濟發展與改革開放的新要求,簡單概括就是體制定型、方式形成、四化同步。體制定型,是指要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攻堅經濟體制改革難點,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經濟制度體系,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

制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方式形成,是指要堅持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著力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新活力,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四化同步,是指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

六、新部署:中國經濟發展與改革開放新的戰略部署。十八大提出的中國經濟發展與改革開放的戰略部署,可以概括為全面改革、創新驅動、結構調整、城鄉一體、擴大開放。全面改革,是要全面深化四個方面改革,即所有制改革、市場改革、財稅改革、金融改革;創新驅動,是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加快建設和完善兩大體系即國家創新體系和知識創新體系;結構調整,是要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突出需求結構、產業結構、區域結構、城鄉結構四個方面的調整與優化升級,著力解決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結構性問題;城鄉一體,是要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加快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擴大開放,是要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一是要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二是要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三是創新開放發展模式,提高抵御國際經濟風險能力。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社會保險繳納規定下一篇:上海概況和新八景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