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民俗旅游業發展現狀分析論文

2022-04-12

要寫好一篇邏輯清晰的論文,離不開文獻資料的查閱,小編為大家找來了《民俗旅游業發展現狀分析論文(精選3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摘要]隨著三亞旅游業日益穩健地發展,三亞越來越多的民俗文化也被挖掘出來,并開發成了旅游體驗項目。本文運用SWOT分析方法來探討三亞民俗旅游資源的規劃與開發問題,希望有助于三亞地區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民俗旅游業發展現狀分析論文 篇1:

湘西民俗文化旅游產品開發問題與對策

摘 要:隨著旅游消費需求的變化,民俗文化旅游日益成為現代旅游的熱點,受到各國各地區旅游業界和學界的普遍關注。湘西民俗文化旅游資源豐富,具備開發民俗文化旅游產品的稟賦優勢。但是,目前當地一些極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資源并沒有得到合理的開發和利用,資源優勢未能轉化為產業優勢。如何使湘西豐富的民俗文化旅游資源價值得到充分挖掘,使其成為具有吸引力的特色旅游產品,值得進行深入的研究與探討。

關鍵詞:湘西民俗文化旅游產品 存在問題 開發對策

一、湘西民俗文化旅游產品開發現狀

湘西具有開發民俗文化旅游產品足夠的優勢資源,民俗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勢頭良好,通過對其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已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收益,但旅游產品的總體開發水平仍然較低。目前為止湘西的民族特色餐飲旅游產品還沒有得到成體系的開發,大多由較少接待量的餐館或者四處散落、游走叫賣的商販提供,而且做法單一、價格混亂,對于接待大型的團隊還非常的欠缺;特產開發品類較少且包裝不能充分體現民俗文化,缺乏市場競爭力。

二、湘西民俗文化旅游產品開發存在的問題

在湘西少數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中,面臨著許多需要調整和解決的問題,經過系統分析,歸納為以下四個方面:

1.民俗文化旅游產品形式結構單一且雷同

湘西地區民俗文化旅游資源豐富多彩,但區域內很多民俗旅游資源未能轉化成民俗文化旅游產品,活動項目偏少且單一,雷同現象比較嚴重。就從目前湘西州各地紛紛打造神秘湘西,開發儺文化產品來看,搬上舞臺的演出節目在區域內各景點大同小異,特別是很有觀賞性、刺激性、神秘性、吸引力的儺技節目,如上刀梯、下火海等多有重復,很難讓游客在不同的地方對儺文化有不同的興趣。正因為如此,民俗文化旅游消費過程和民俗文化旅游活動內容就顯得千篇一律,很難滿足旅游者多樣化的消費需求。

2.民俗文化旅游產品開發設計層次低

湘西區域內各地民俗文化旅游產品的設計和開發,零敲碎打或者東拼西湊的現象較為嚴重,特別是在發掘民俗文化內涵,提高民俗活動的娛樂性和游客的參與性等深層次開發方面還做的不夠,還沒有完全實現由原來的粗放型、數量型、外延型增長向集約型、質量型、內涵型增長方式轉變。表現在,首先是高質量的民俗文化旅游產品應突出的是參與性、娛樂性、知識性和享受性等基本特征,這幾方面在湘西地區民俗文化旅游產品開發中沒有得到充分體現,使得民俗文化旅游產品品位不高,難以讓游客感受和體驗當地的民俗風情,影響了產品的吸引力和游客的重游率;其次,民俗文化旅游產品科技含量低,一旦被設計或開發出來,極容易被其它地方爭先模仿或照搬,很難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競爭力的產品。

3.市場調研環節薄弱

市場調研是民俗文化旅游產品開發的基礎,這對于旅游吸引力、客源市場的形成至關重要。當前,湘西區域內為了增加所謂的旅游吸引力,只是一味地追求短期的經濟效益,缺乏認真研究,從形式上照搬照抄一些民俗活動,不注重進行市場調研,主觀的判斷或跟風,呈現在游客面前的民俗表演和旅游文化產品與該民族的原生態文化大相徑庭,想再現民俗卻不按民俗辦事的完全“表演化”、“商業化”甚至“庸俗化”,導致各地的民俗文化旅游產品同質化嚴重,各景區和旅游企業之間只能靠進行殘酷的價格競爭來獲取穩定的客源市場。

4.地域文化特色挖掘不夠

特色是旅游之基,文化是旅游之魂。民俗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就是通過對特定區域內地方文化特征進行深度挖掘和充分整合,著力突出地域特色,不斷提高文化內涵。然而在湘西地區民俗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過程中,存在著民俗文化旅游產品開發的淺表性和娛樂性,造成傳統民族特色開發性破壞,不能很好地展示少數民族文化內涵。旅游者到達目的地,就是為了感受和領略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的差異性和獨特風情,但往往由于民俗文化旅游項目太過注重于藝術化、舞臺化。以至失去了民俗文化的本色和鄉土氣息,人為地破壞了民俗文化的本真性,致使民俗文化旅游產品的文化品位和藝術格調很難有較大提升空間。

5.資金投入不足

民俗文化旅游產業是一個前期投入大、回報周期長、關聯度高的產業。要促使民俗文化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實現量的提升和質的飛躍,則必須有大量的資金投入。湘西地區作為“老、少、邊、山、窮”地區,也是全國集中連片的貧困地區之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處于較低水平,地方財政困難,民俗文化旅游專項支出不足。

6.品牌意識淡薄

品牌是民俗文化旅游的靈魂和生命。對于生產者來說,民俗文化旅游品牌的塑造和傳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代表著特定民俗文化旅游產品所擁有的市場份額,是一種保證性的無形資產。令人遺憾的是,目前在湘西地區民俗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過程中,并不十分重視旅游品牌的塑造和培育工作。如在研究和開發湘西地區居住服飾文化、飲食文化、節慶文化等方面,沒有加強民俗文化旅游產品的品牌意識,挖掘與其他民族或地區不同的民族文化內涵,并開發出相應的吃、住、行、游、購、娛等旅游產品。

三、湘西民俗文化旅游產品開發對策研究

1.堅持民俗文化獨特性的開發原則

這是指發揮“唯我獨有”、“你無我有”的民俗旅游資源優勢,充分體現本地區、本民族的特色,創造出獨特性的民俗旅游項目。民俗文化要在全國、全世界占有位置,關鍵在于特色和優勢,民族特色和優勢也是民俗文化旅游的誘人之處。游客旅游動機之一就是探秘獵奇心理,他們所感興趣的也是異質文化的不同點、特殊點。因此,湘西要根據自身實際,結合自身的人文和特色優勢,開發出具有大湘西特色的民俗旅游產品。在整個大湘西旅游區,重點開發張家界市的土家族民俗旅游、湘西州的苗族民俗旅游、懷化的侗族民俗旅游。

2.深入挖掘民俗精髓,豐富旅游產品

湘西民族民俗資源豐富,對傳統的餐飲、民居、工藝品和民俗節慶活動等進行挖掘可開發成單項的旅游產品,如鳳凰古城將沱江邊的吊腳樓改造成家庭旅館,張家界把土家十大碗搬上游客的餐桌等。傳統民俗又是包裝大湘西旅游產品,提升其文化品位取之不竭的素材。要想豐富旅游文化產品,則必須從湘西民俗文化的溯源追起,再繼續深挖其文化精髓,找準明確民俗文化的主題方向,從主題對準市場,明確細分市場。調查反映出的結果,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人對于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感興趣。因此湘西旅游文化發展過程中,可以抓住自身民族民俗資源豐富的特點,大力開發具有民族民俗特點的旅游產品。

3.著力品牌創新

在品牌經濟時代,只有樹立品牌的新理念、運用創新的思維、創新的辦法、創新的機制,從高層次、多角度去打造出獨具魅力和個性鮮明的文化產業與旅游業品牌,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搶占市場的制高點。要以“神秘湘西”為依托,深入開展對民族文化的研究,挖掘內涵,如民族風情、民間習俗、文化活動、傳統藝術、民間技藝、民族服飾,人文建筑、歷史文化遺址等,加快與旅游業的融合與優勢互補,精心打造精品景區和精品線路。在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過程中,展現特色、突出特色。

4.加大宣傳力度,促進產品銷售

旅游區的旅游購物品要想被旅游者接受,除了擁有優質的產品和良好的旅游購物市場外,還要加大宣傳力度。首先加強能代表湘西民俗文化特色的旅游購物品的宣傳,如土家族、苗族的民俗文化表演;二是利用參加各種旅游節、國際旅游商品交易會、旅游黃金周假日宣傳促銷等活動,加大旅游宣傳促銷力度;三是在中央、省、市各種新聞媒體及互聯網上對湘西的民俗文化旅游購物品做廣泛宣傳。同時,在省市報刊上推出張家界旅游購物品的眾多故事,加大宣傳力度。以岳陽樓為例,不難看出,岳陽樓在宋朝時,因滕子京重修岳陽樓,范仲淹作《岳陽樓記》而聞名天下,湘西文化中也不乏歷史名人,可以此為契機和開發源頭,例如可以借沈從文先生等名人擴大宣傳力度。

5.民俗文化旅游產品的創新開發

針對國內旅游產品單一而雷同的現象,要有先人一步的創新思維開發出國內沒有的旅游產品??梢愿鶕F有的民俗文化加工,聘請創新性人才駐地考察、調研,然后進行開發。也可以模仿其他國家景區的先進經驗。

6.加大資金投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針對旅游目的地的資金投入不足,導致基礎設施建設的不完善,對于旅游資源的輔助作用減弱,從而直接影響到旅游目的地招徠游客的效果。例如新加坡等地,投入大量的資金,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城市環境建設,變身為花園城市,良好的城市環境也吸引著世界各國旅游者慕名而至,從而大大提高了新加坡旅游業創收。

7.加強和地區間各部門的聯系和合作

旅游景區應當加強與當地各個部門之間的聯系,加強與其他部門的合作,既方便自身的經營,同時可以擴大在地區間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同時,地區政府及其他部門應當加強對于當地旅游業的監管問題。例如近些年在各大景區屢見不鮮的兜售低價門票的現象,這些小販多為當地居民,通過旅行社拿到低價票,再以低于正規票價的價格賣給旅游者,直接影響了景區的經濟收入,因此,旅游景區應當加強與政府部門的聯系,對此現象應當予以制止和制裁,從而保證旅游景區的合法利益。

8.加強法制建設,完善旅游法規

在現今的旅游市場上,存在嚴重的法律法規缺失的現象,為了保證旅游業的正常發展,應當完善我國的法律法規。作為湘西的發展來說,應當從自身出發,制定適合本地區應用的規章制度,以保證湘西地區的旅游景區發展。近些年來,很多地區都出現了旅游景區價格違法現象。尤其以景區淡旺季明顯的地區,在旅游旺季抬高價格,旅游淡季降低價格,還有一些地區頻頻上調門票價格等現象,均不利于我國旅游業的發展,尤其是國際化的今天,我國還在不斷的發展對外經濟,吸引外來旅游者入境旅游,因此規范我國旅游市場顯的更為緊要。

9.加大旅游業中的科技投入,開發獨特創新資源

在保持湘西文化原本的民族民俗的基礎之上,還應當加大旅游資源中的科技投入,加入一些高新技術的旅游產品,增強旅游資源的多樣性,擴大旅游客源。并且可以不受本地傳統旅游文化的禁錮,開發一些獨具匠心的旅游資源。例如,在我國北方的一個旅游城市——秦皇島,因毛澤東的《北戴河,浪淘沙》而聞名全國,同時還吸引著去多入境旅游者,以俄羅斯旅游者為主體。針對這一現象,北戴河地區特別規劃開發了一系列旅游資源,特別為來自俄羅斯的旅游者而開發。這不僅體現了我國對于入境旅游者的重視,還可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為我國旅游業招徠客源,增加我國的外匯收入。

四、結束語

本論文認為在開發前對當地的旅游資源進行評價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需要一定的技術和手段以及豐富的實踐調查,但是本文的評價也不是最全面的,還有一些是未考慮到的,在以后的研究中還有待加強和提高。

參考文獻:

[1]劉紅梅,劉玉忠.旅游圈理論在湖南西部地區旅游開發中的應用[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08,(06)

[2]王德剛.旅游學概論[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5,193-195.

[3]巴兆祥.中國民俗旅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79-103.

[4]韓巍.內蒙古民俗旅游產品的分類研究[J].前沿,2009,12.

[5]楊樹品.中外民俗學發展述略.百色學院學報,2006,5(19):1-4.

[6]楊振之.前臺、帷幕、后臺—民族文化保護與旅游開發的新模式探索[J].民族研究,2006(2).

[7]吳必虎,余青.中國民族文化旅游開發研究綜述[J].民族研究,2000,4.

[8]彭艷.民俗文化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思考[J].產業經濟,2009,2.

作者簡介:鄺桃林(1986-),男,湖南郴州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區域經濟發展研究。

作者:鄺桃林

民俗旅游業發展現狀分析論文 篇2:

三亞民俗旅游發展的SWOT分析

[摘 要]隨著三亞旅游業日益穩健地發展,三亞越來越多的民俗文化也被挖掘出來,并開發成了旅游體驗項目。本文運用SWOT分析方法來探討三亞民俗旅游資源的規劃與開發問題,希望有助于三亞地區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三亞;民俗旅游;SWOT分析

所謂民俗,即民間風俗,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1] 三亞位于海南島的南部,處于北緯18°C的熱帶地區,是漢、黎、苗、回等20多個民族聚居的地方,其中黎族人口居多。在三亞民俗旅游業中,以發展黎苗民俗旅游產品為主。使景區在擁有自然資源的同時呈現出本地民俗的特色。目前,三亞民俗旅游的規劃與開發正處于發展時期,既有其優勢和劣勢也存在機會和威脅。SWOT分析模型是一種綜合性的考慮產業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的各種因素,并進行系統評價,從而選擇最佳經營戰略的方法。下面就對其發展的現狀用SWOT分析法進行分析:

1 三亞民俗旅游規劃與開發的優勢

(1)豐富的民俗旅游資源。在民俗旅游的開發中,少數民族的文化產品是吸引旅游者的主要來源。三亞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43.1%,其中人口最多的黎族和苗族,從黎苗的建筑、服飾、飲食、生產等幾方面都已開發了不同的民俗旅游產品。為大家所知道的黎族、苗族的傳統歌舞有竹竿舞、舂米舞等;另有別具一格的鼻蕭、樹葉吹奏、竹木打擊樂等[2]。在三亞的民俗旅游中,體現黎苗民俗文化景區是位于甘什嶺的檳榔谷,景區內展現了黎苗物質生活以體現黎苗風情,如織黎錦、船型屋等和黎家老人神秘的文身等。除了黎族、苗族,在三亞的羊欄地區是回族的聚集地。在三亞碼頭地帶,船上群居著的是疍家漁民。疍家漁民雖然是漢族,卻因生活方式獨特也形成了自己的民俗特色,同時也展現了三亞曾作為崖州時期的漁民的生活方式。

(2)歲時節慶充滿民俗特色。三亞的歲時節慶有很多,黎苗節日“三月三”,回族新年“古爾邦節”,海南“歡樂節”等。少數民族節日近年來隨著三亞旅游業發展的需要,并且在政府的大力宣傳下逐漸成了三亞的一大民俗特色。黎苗節日“三月三”尤為盛大,這同時也是全省黎苗同胞的一起慶祝的日子,在不同的地點都會設有民俗項目,比如竹竿舞,游客們可以親身參與感受節日的歡樂?!叭氯惫澣盏呢S富與盛大在三亞已經超越了“春節”,這不僅成為了三亞民俗旅游的優勢,也促進了三亞民俗旅游業的發展。

2 三亞民俗旅游規劃與開發的劣勢

(1)民俗旅游品牌比較單一。三亞雖然民俗旅游資源豐富,但民俗旅游線路的規劃與開發仍是處于滯后狀態,對黎苗民俗旅游關注得較多,卻忽略了其他民俗旅游的建設。疍家漁民是三亞最早的漢民族群之一,疍家民俗文化最近才受政府關注,其相關的保護建設也是剛剛起步,民俗文化的規劃與建設幾乎是零。目前可以讓游客體驗到的文化方式就是到疍家魚排上吃海鮮,但疍家魚排本是作為民居使用,其環境較差,這就造成了它只能在小范圍的游客中傳播,不知道的人占大多數。從市面上就可以看出,在三亞眾多的民俗旅游線路中,極少看見疍家魚排的影子。這就需要開發者要對三亞的民俗文化有全面了解,以多樣化的形式去打造三亞的民俗旅游品牌,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

(2)旅游演藝形式和內容缺乏創新性。旅游演藝產品是針對旅游市場開展的,凸顯旅游目的的特色文化并具有商業性質的文藝表演形式。[3]在三亞的民俗旅游中,多以黎族風情舞蹈作為表演內容,大多數都是“竹竿舞”。雖然這作為黎族代表性的舞蹈,是表演的主要內容,但仍然是需要創新的開發,可以做到“半年一小改,一年一大改”,這不僅使表演能夠得到進一步的改進,對民俗文化也是創新繼承,促進了民俗旅游業中旅游演藝事業的發展。

同樣也是以旅游演藝產品為主的三亞“大宋千古情”主題園,其形式就同開封的“清明上河園”等多個民俗主題公園一樣,都是在園區內的不同地點不同時段表演民俗旅游項目?!肚Ч徘椤返拿袼妆硌菁哿撕D蠚v史文化和民俗風情,近日開放后受到了多數游客的好評。而主題公園的弊端就在于,主題公園開發投資多,初期都是能夠以其獨特的民俗項目吸引旅游者,但在后期由于項目缺乏創新性而造成園區客源流失,這對其發展是致命的打擊。

(3)民俗旅游開發過程中給當地民俗帶來的破壞。開發一定會帶來破壞,這不僅可以從環境的惡化得到體現,民俗文化流失也敲響了保護的警鐘。國內許多充滿民俗地區的旅游開發都讓商業化破壞了當地淳樸的民風。三亞的回族和黎族、苗族,由于是與漢族混合居住,他們除了在歲時節慶體現民族特色,其他時候與漢族的無異,但生活習慣仍是遵守著祖輩留下來的禁忌。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少數民族與漢族混住并進入了城市生活,隨著時代進步文化交融的結果就是導致少數民族繁雜的物質民俗流逝。如黎族的黎錦紡織技術就面臨失傳,許多黎族的年輕都到城市里上學且更愿意向城市走去,這就使黎族的民俗技藝得不到繼承而逐漸地消失,沒有傳承就更談不上發展,這將會使三亞的民俗旅游業的發展步伐停滯。

(4)缺乏民俗旅游的專業人才。無論哪個行業的發展都需要人才血液的注入,三亞的教育文化事業在國內是相對落后的。而民俗旅游業的發展,需要了解民俗熟知旅游業的綜合性人才。從全省來看,涉及旅游專業的院校很多,但大多數學生畢業后都會選擇從事于酒店行業或者旅行社行業之中,而對民俗旅游業的關注卻很少。這就使民俗旅游業因為人才的缺乏,得不到科學有效的規劃和開發而發展緩慢。

(5)民俗旅游景區分布得較散。三亞民俗景區的景點由于地理環境的原因,相互距離都較遠較分散導致了民俗旅游線路設計的困難,而這就要求民俗旅游線路的開發需要脫離往常的模式,目前許多旅行社開發設計休閑民俗體驗一日游,往往就只能走一至兩個景區,在這種情況下,發展精品一日游讓游客充分感受民俗文化可以成為一種新的旅游方式。

3 三亞民俗旅游規劃與開發的機會

在三亞旅游業的旅游品牌中,會展旅游也是占一定分量的。許多會議和活動因為看中三亞的環境在三亞舉辦活動,如世界小姐大賽、沃爾沃帆船賽、世界旅游旅行大會等。2014年4月,世界旅游旅行大會在三亞海棠灣開幕,來參會的都是全球知名旅游組織和旅游企業的精英代表,這對三亞民俗旅游業的發展和推介民俗旅游的產品是很好的機遇。各專家組會對三亞進行考察,在安排考察線路時會有許多涉及民俗旅游,像甘什嶺檳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區,專家們在細化觀察的同時對神秘的黎苗文化有所了解,在日后的開發規劃中目標客源市場擴散到國外,會促進民俗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這同時也會使后續的規劃開發工作進行得更加順利。

4 三亞民俗旅游規劃與開發的威脅

(1)來自國內外民俗旅游地的威脅。對于三亞的民俗旅游來說,國內的民俗旅游市場如云南,貴州等地的民俗旅游業開發得較早發展的也相對較于成熟,國外的東南亞地區和許多海島國家的民俗旅游品牌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如泰國、馬來西亞、巴厘島等。這些與三亞的旅游資源相似度很高,民俗旅游業發展得成熟的地區和國家,對三亞的民俗旅游業造成很大的威脅。通過在網上的了解,三亞的物價水平較高,許多游客都在價格選擇方面都更愿意選擇馬來西亞等國家。在這種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就需要三亞的民俗旅游業從營銷策略上去取勝,針對不同的游客群體開發不同的民俗旅游產品,在旅游推介的時候要體現三亞的民俗特色,同時也要學習借鑒其他國家地區成功的案例,以此去發展三亞的民俗旅游業。

(2)對三亞部分民俗缺乏保護。三亞的部分民俗文化正面臨著消失的狀態,崖城鎮的許多民居在近些年來由于房地產業的興起和城鎮化的建設,老宅被征用拆遷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的樓房。在崖城鎮的港門村,許多建筑風格都是南陽騎樓,這是當時華僑文化在本地留下的印記,而如今由于沒有保護的意識,許多騎樓已經變得寥寥無幾。這是經濟發展的后果,不僅是在三亞的城鎮,在三亞市區生活著的疍家人也收到了民俗文化缺乏保護的威脅?,F在的時代海岸??康暮廊A游輪是疍家人曾經的漁港,三亞疍家人的民俗文化不被人所知就是因為對其缺少開發,在今天對時代海岸的發展是朝著高端的方向走去,卻忽略對疍家人民俗文化的保護,這不僅使疍家人的生存受到威脅還會使這一塊民俗文化逐漸消失。

5 結 論

三亞的民俗旅游發展隨著三亞旅游業的進步而進步,民俗作為特殊的文化現象,在旅游業中不僅體現地方文化特色而且會使游客產生好奇的心理前來旅游。就目前來看,對于三亞民俗業的規劃與開發存在的不足之處是需要我們去重視的,而該產業與地方人民的關聯性緊密,民俗來源于大眾,在規劃與開發的同時我們需要尊重當地人民的習俗文化。不僅如此,三亞的許多少數民族地區經濟仍是很落后,在民俗旅游業的發展的同時應使當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以及文化素質的提高。在旅游業發展的今天,我們可以看見許多因旅游業發展而帶來的破壞,對于有形的環境破壞我們都可以看見,而無形的破壞當地民風民俗的改變是潛移默化的。一旦民風民俗改變,這會使當地旅游業走下坡路而被迫轉型,而對于三亞來說失去民俗旅游就會使旅游業的發展變得完全商品化缺乏人文關懷??傊?,對于三亞民俗旅游的規劃與開發需要從可持續的角度去做,才能使三亞的民俗產業發展得以日漸成熟。

參考文獻:

[1]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蔡道成,張僑.SWOT模型在三亞旅游可持續發展中的應用[J].特區經濟,2010(5).

[3]徐世丕,異軍突起.勃興的旅游演藝市場[J].中外文化交流,2006(3).

作者:張亞紅 蒲嘉欣

民俗旅游業發展現狀分析論文 篇3:

淺析西藏民俗文化對旅游業發展的影響

【本文受“西藏大學碩士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科研基金資助” 】

摘要:民俗文化作為一種無形的文化資源,在現代旅游中的價值已經逐步展現出來。本文通過對西藏民俗文化的研究,指出了西藏旅游業的發展不僅要注重開發利用山水風光、文物古跡,更要注重挖掘民俗文化資源,充分發揮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二者的互補互促效應,促進西藏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西藏民俗文化;旅游業;發展

一、西藏民俗文化資源的內涵

西藏民俗文化是充滿生機、充滿活力的文化。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民族以及其他民族,在同大自然的斗爭中創造了璀璨的藏民俗文化,這些極具民族特色的人文旅游資源,如寬大的藏袍、平頂的碉房民居、香味四溢的高原熱飲——酥油茶、風干的牛羊肉、粗獷豪放的藏族歌舞、多姿多彩的節日、奇特的婚俗、喪俗等民風民俗,不僅讓旅游者能夠領略到完全不同于自己生活地域的異域情調,而且也能讓旅游者感受和認識藏族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西藏旅游資源的獨特性和豐富性是世界上任何地方都無法比擬的,它蘊含的原始感、新奇感、神秘感和粗獷感,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內外游客,構成了西藏打造世界級精品旅游地的優勢所在。一是高原自然景觀優勢。二是宗教歷史文化景觀優勢。三是高原民俗風情優勢。四是旅游產業相對優勢。

西藏擁有豐富厚重的民俗資源,西藏民俗文化是植根于西藏高原上的一種文化,藏族、門巴族、珞巴族等共同創造了西藏民俗文化。緣于藏族是青藏高原的主體和多數民族,本文主要以藏族的民俗文化為視角闡述其旅游文化價值。作為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藏族的風情民俗是在長期的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傳承下來的歷史文化傳統之一,是藏族社會政治、經濟、歷史、心理素質和文化生活的反映,也是藏族的風采、品格、面貌和徽幟。

二、民俗旅游的的概述及現狀分析

民俗旅游是指人們離開常住地,到異地去以地域民俗事項為主要觀賞內容而進行的文化旅游活動的總和。廣義上說,民俗旅游涵蓋了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飲食文化、藝術文化等。民俗旅游是一種高層次、高品位、高參與的文化旅游,具有地域性、文化性、參與性和神秘性的特征。

我國民俗文化資源豐富,許多旅游項目都包括了民俗的內容,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尤其突出。隨著對民俗旅游的重視,我國民俗旅游發展迅速。 1995年國家旅游局把民俗旅游作為一個主題提出,推出了“民俗風情游”;2003年提出“中國烹飪王國游”主題;2004年推出“中國百姓生活游”主題,雖然這些主題沒有明確指出是民俗旅游,但民間藝術、烹飪、百姓生活明顯屬于民俗旅游的范疇,說明中國民俗旅游的開發正慢慢成熟。一些城市也開發出一系列的民俗旅游項目,如深圳的“中國民俗文化村”、云南滇池山麓的“云南民俗村”、北京亞運村附近的“中華民族園”等。

我國的民俗旅游資源是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一是內容豐富,門類齊全。民俗文化是古今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它包含了各民族物質生活、社會生活及精神生活的各個方面,構成了民族文化的主要內容。二是地域覆蓋面寬,地方特色濃。我國地域廣袤,氣候復雜,其民俗文化既有全國共同性,又有地區差異性。三是民族特點鮮明,民俗文化異彩紛呈。除了漢族的特色以外,還有其他各少數民族自己的特色。積極地開發這些資源,不僅可以為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增進與國際間的友好交流往來;而且還可以形成旅游特色產品,彌補以純觀光旅游為主、產品結構單一的不足,提高我國旅游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和吸引力。

三、西藏民俗文化對旅游業發展的影響現狀分析

在我國旅游業的發展中, 民族文化的作用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據國家旅游局近幾年的調查,國外旅游者對我國社會民俗風情的興趣遠高于對自然風光和名勝古跡的興趣。據對美、日、法、英、德五國游客訪華動機綜合調查資料看: 第一是了解民眾生活(占 100%), 第二是了解歷史文化(占 80%), 第三位是游覽風光(占 40%)和品嘗佳肴(占 40%)。

就西藏地區而言, 藏民族文化在旅游開發中的占有顯著的作用。搜狐網曾經評出的西藏十個關鍵詞是: 珠穆朗瑪峰、布達拉宮 、拉薩 、雪蓮、神秘 、佛教、圣潔、喜馬拉雅山、藏藥、雅魯藏布江;《西藏旅游》雜志推選的西藏十個代表符號是:珠穆朗瑪峰、布達拉宮、拉薩、六字真言、辯經、太陽、蘇羅瑪寶、藏刀、英雄結 、神鷹; 從搜狐網評出的有關西藏的十個關鍵詞來看, 人們喜愛西藏的理由主要集中在西藏民俗文化方面, 與此有關的詞有6 個, 占到 60% , 其他的 40% 主要集中在西藏的獨特的自然旅游資源中, 從《西藏旅游》所推出的十個代表符號來看, 有關西藏文化旅游資源的符號有 7個, 占到 70% , 而以自然旅游資源為特征的符號為3 個, 只占30%。由此不難看出, 不論從游客還是西藏當地的旅游機構的準備方面, 西藏旅游資源中最具吸引力的還是西藏獨特的藏民俗文化旅游資源。因此, 在旅游業的開發過程中保護藏民族的文化旅游資源對保證西藏旅游業的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據研究, 西藏自治區旅游資源可以劃分為以下5 個大的旅游區

(1) 以拉薩為中心的藏傳佛教文化旅游區這一旅游區包括拉薩地區、山南地區和日喀則地區的中部, 旅游資源以藏傳佛教文化旅游為中心, 兼有湖泊、山峰、溫泉等自然景觀。本旅游區的景點主要是藏傳佛教文化及傳承藏傳佛教文化的寺廟, 其中有屬于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布達拉宮、大昭寺; 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昌珠寺、扎什倫布寺等; 有小昭寺、楚布寺、雍布拉康、桑耶寺、南木林寺、白居寺等佛教寺院; 在本旅游區內還有吐蕃時期藏王的墓葬群——藏王墓、西藏現存一座規模較大保存較好, 文物及實物較豐富的封建農奴制莊園——帕拉莊園等。

(2) 以珠穆朗瑪峰為中心的登山探險旅游區

本旅游區位于日喀則地區的西部, 以攀登探險珠穆朗瑪峰及其周圍的山峰為中心, 包括以生態系統及珍稀動植物為主要保護對象的珠穆朗瑪峰自然保護區、昂仁塔格架地熱間歇噴泉群自然保護區兩個不同類型的自然保護區; 同時在本旅游區還有具有“第二敦煌”美稱的藏傳佛教寺院薩迦寺。本旅游區有樟木口岸通往南亞, 交通方便, 海拔較低。

(3)以雅魯藏布大峽谷為主導景觀的藏東旅游區

本旅游區位于西藏東部的林芝和昌都地區, 以雅魯藏布大峽谷為主導景觀, 包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雅魯藏布大峽谷自然保護區、典型的堰塞湖景觀———然烏湖、易貢湖和八松錯、西藏唯一的國家地質公園———易貢藏布國家地質公園、新石器時期的文化遺址卡若文化遺址, 昌都地區最大的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強巴林寺以及類烏齊寺和噶瑪寺等自然和人文景觀。

(4)以神山圣湖為中心的藏西旅游區

本旅游區位于阿里地區, 主要旅游景點包括被稱為“神山圣湖”的岡底斯山脈主峰岡仁波齊峰和瑪旁雍錯, 規模宏偉的古格王國遺址、流水侵蝕形成的比較特殊的次生構造地貌札達土林。本旅游區有新藏公路通過, 交通較為方便, 但本旅游區海拔高, 平均海拔 4500 米以上, 高原反應劇烈。

(5)以野生動物和草原風光為主的藏北生態旅游區

本旅游區位于那曲地區, 其中的主要景點是藏北羌塘自然保護區內高寒荒漠草原、豐富野生動物以及保護區內獨特而脆弱的生態系統, 還有噴氣孔、沸泥泉、熱水河和熱水湖等寒冷地帶的地熱景觀。本旅游區有青藏公路和青藏鐵路通過, 交通較為方便, 但由于海拔高, 植被和人煙稀少,高原反應非常劇烈。

從以上西藏的 5 大旅游區來看, 游客最為集中的拉薩地區, 最具有吸引力的是藏傳佛教等民族文化旅游資源。 由此可見, 藏民族的民族文化在西藏旅游資源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四、西藏民俗文化對旅游業發展的重要性

藏民族特別重視節日和各種慶典活動,每一節日和慶典都是展示藏民族精神文化的集大成活動,通過節日溝通經濟、政治、文化、教育、宗教活動,其慶典過程既是儀式化過程,又是身心愉悅過程。因而在藏民族的節日和慶典中,最能體現藏民族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特征。 諸如藏族的“藏歷新年”、“酥油花燈節”、“雪頓節”、“沐浴節”、“望果節”、“傳召節”等所具藏民族特色的節日和慶典儀式,都能充分展示出藏民族的民族特點和民族風情,既為藏民族所鐘愛又為“他者”所關注,構成藏民族的民俗和民間文化的特征從而成為民俗旅游資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旅游者們通過這些民俗事象可以了解藏族人民生活方式、民族特點和地方特色,了解和感悟藏民族的民俗文化環境,咀嚼體會藏族人民生活方式、思想意識、審美觀念,從旅游的感受和認知層次上說,民俗旅游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型旅游。從市場發展上說,西藏民俗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具有廣闊的市場和發展前景。挖掘民俗文化能夠使西藏的旅游業上一個新的臺階。

西藏民俗文化極其豐富,它是藏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最為本質的民族品格和特色,也是西藏人民的歷史文化的縮影?!霸绞敲褡宓脑饺菀鬃呦蚴澜纭?。西藏民俗獨特的民族品格、濃郁的民族氣息、厚重的歷史氛圍、突出的地方差異都能成為吸引異國異域游客的特色旅游資源?,F代旅游中不論是商務旅游、專項旅游或風光旅游,都離不開民俗文化。特別是現代旅游的發展更多的依賴于社會文化的支持,文化生活是旅游活動的重要內容,因而,西藏的旅經濟的發展應該順應世界旅游發展的潮流和需求,充分利用民風民俗這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旅游資源,發展民俗文化旅游。西藏旅游產業目前已有了一定的發展,從發展態勢上看也具有大的發展后勁,但仍需廣泛開發西藏旅游資源。 挖掘旅游業的發展潛力,豐富旅游內容,從一般的生態旅游向文化旅游擴展。從可持續發展角度看,我們可以這樣說,農業、牧業及與此密切相關的副業和農畜產品加工業作為西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旅游業可作為西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主導產業,而民俗文化旅游應成為這項主導產業發展的 “主打產品”,對民俗旅游的開發應作為西藏旅游經濟發展中關注的熱點,對民俗文化旅游的策劃也應納入西藏旅游經濟發展規劃的主題。

五、如何在西藏旅游業發展的同時保護民俗文化

從西藏旅游開發來看, 民族文化旅游資源在開發中占有重要地位; 從西藏旅游區劃來看, 開發條件最好、游客最為集中的旅游區也是以藏民族文化作為主要的旅游資源; 而且, 在西藏旅游開發的過程中, 藏民族文化由于旅游開發, 出現與社會經濟發展不協調的負面影響, 直接影響到西藏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為此, 政府已經為西藏的一些文物古跡進行大規模的維修。比如近年來的拉薩老城區改造,布達拉宮土木結構和墻體的大規模維修等。

在旅游開發的過程中, 如何對民族文化進行有效的保護, 許多學者近年來提出了民族文化保護與旅游開發的模式, 其中主要的有: 生態博物館模式、民族生態旅游村模式、文化保護區模式等不同的模式, 其目的就是試圖從根本上解決民族地區旅游開發過程中民族文化的保護與旅游開發之間的矛盾與沖突。這些模式的提出從不同的側面給民族文化的保護提供了新的理論和方法。

筆者認為,在開發西藏旅游資源的同時保護民俗文化,必須遵循如下原則:第一,真實展現西藏民俗事象的歷史和現實特色。第二,全面認知、開發和利用民俗事象中的有形民俗和無形民俗。第三,進行民俗資源的開發應注重其參與性。第四,在民俗旅游開發中必須尊重藏民族風俗習慣、尊重藏民族宗教習俗。緣于民俗的民族性和敏感性,我們在旅游開發中必須要強調尊重民俗,避免開發民俗文化的隨意性和盲目性,以正確的、全面的、發展的視角來對待西藏民俗文化資源的開發。

參考文獻:

[1]顧雅惠.西藏民俗文化與西藏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之管見[M].西藏民族學院學報. 2004(06)

[2]陳瑩婷.民俗旅游之淺析 [J]. 中國集體經濟. 2011 (13)

[3]朱普選.西藏旅游開發中的民族文化及其保護[M].西藏民族學院學報. 2008 (07)

[4]章筱蕾.論西藏旅游發展的幾個問題 [J]. 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 (01)

[5]曹瑞琴.淺議民俗文化的旅游價值及其開發策略 [J]. 現代經濟信息. 2011 (08)

[6]王悅. 西藏旅游產業的崛起和發展策略 [J]. 西部論叢. 2006 (05)

[7]趙樹明.西藏旅游產業發展之對策探索 [J]. 西藏發展論壇. 2006 (05)

[8]孫麗坤.西藏地區生態旅游開發與可持續發展戰略 [J]. 特區經濟. 2009 (04)

[9]張陽.淺論我國民俗旅游的開發 [M]. 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 2011 (06)

[10]張海鷹.民俗旅游可持續發展策略研究 [M]. 高師理科學刊. 2004 (05)

作者:錢小榮 牟艷妍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藝術旅游產品的民族文化論文下一篇:出租保障性住房物業管理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